一、贴砾过滤器在水井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汤凤林,沈中华,段隆臣,彭莉,Чихоткин В.Ф.[1](2018)在《关于水文地质水井钻探工程中新型自动解垢过滤器的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文地质钻探、水井钻探是探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水资源需求量的增加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水文地质和水井钻探工程显得更为重要。在其成井过程中,常见过滤器腐蚀结垢,直接影响井眼进水量和抽水效果,甚至导致过滤器和井眼报废。俄罗斯南方国立技术大学ТретьякА.Я.教授等人发明了自动解垢过滤器,解决了过滤器腐蚀结垢问题。
张文涛[2](2017)在《地源热泵施工工艺研究及节能潜力分析》文中提出在当今世界,能源问题就是发展问题。虽然我国的能源总量较大,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少,而且我国能源储量主要以煤炭为主,能源利用效率较低,整体上看,我国的能源利用形式不容乐观。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当今社会中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术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本文主要介绍了地源热泵技术在建筑空调节能领域的应用。首先,本文介绍了地源热泵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论述了国内外地源热泵技术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影响地源热泵运行效率的因素,以及制约地源热泵发展的因素。分析了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特征,论述了该地区集中供暖的必要性,引入了地源热泵系统在夏热冬冷地区应用的优势。其次,本文介绍了地源热泵系统的分类:土壤源热泵系统、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及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论述了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原理以及地源热泵技术应用的优缺点。介绍了地源热泵系统的选用准则。由于地源热泵系统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在实际运行评价体系并不清楚,在实际运行是,往往不能达到设计时的运行效果,本文介绍了地源热泵系统性能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以芜湖地区实际工程为例,利用热响应测试法对该地区土壤的热物性进行测试,介绍了土壤源热泵的设计方案,对地源热泵技术方案进行前景分析和风险分析。介绍了地埋管换热器的施工方案以及注意事项。以合肥地区实际工程为例,根据长期运行的实测数据,对地源热泵系统进行运行费用分析以及节能潜力分析。地源热泵技术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对地源热泵技术的研究,可以推动其持续健康的发展,具有实际的意义。本课题地源热泵技术进行了系统的论证,对地源热泵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陈阳[3](2016)在《高速公路沿线设施地下水源热泵适应性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速公路作为我国陆运交通运输网络的骨干,近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截止2014年底,总里程已超过11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随着高速公路运输网的逐渐完善,其沿线房建设施的供暖空调系统形式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地下水源热泵作为节能环保型空调技术在高速公路沿线已逐渐得到应用。但是由于高速公路和地下水源热泵在我国发展时间均较短,热泵技术在高速公路沿线的应用还没有较为系统的适应性研究,因此限制了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本课题针对地下水源热泵技术在高速公路沿线设施上应用的适应性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依据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基于陕西省高速公路沿线供暖空调形式调研,结合高速公路沿线房建设施特殊性、跨区域特殊性和能源结构特殊性,分析了地下水源热泵技术在高速公路沿线站点的技术可行性和适应性问题。本文首先对地下水源热泵技术水源侧热源井的设计和施工关键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热源井的设计方法及井结构、井数、井间距、井群布置对系统的影响,分析了热源井施工工艺流程中填砾、封井、洗井、潜水泵选择等过程的重要性,确定了高速公路沿线站点热源井设计、施工过程的可控因素及其特殊性。根据上述分析,本文结合地下水流动方程、地下水传热方程和承压完整井流方程,建立了二维地下水热运移耦合数学模型,提出相应假设条件及边界条件,利用FlowHeat1.0软件模拟了含水层岩性、渗透比、过滤管长度、抽灌温差及流量的不同匹配模式、井群布置等可控因素对抽水井温度及抽水、回灌井水头变化的影响,从勘察、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有助于避免或减轻“热贯通”和回灌溢井问题的相关建议。综上研究,本文最后以陕西省定汉线高速公路沿线站点汉中管理分中心为典型工程案例,结合汉中至陕川界段高速公路水文地质勘察资料,对该项目地下水源热泵热源井设计、施工过程及项目夏、冬季实际能效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符合项目实际的HST3D-cug模型,对场地抽水井温度和抽水、回灌井的水位降深变化进行了模拟,最后通过项目运行过程中实际水位测量值,利用灰色GM(1,1)模型对运行季末各回灌井水位进行预测,提出了延缓“热贯通”和回灌溢井现象的相关策略,为该项目后期运行模式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陈阳,王智伟,刘炜,刘亚军,张明远[4](2016)在《地下水源热泵热源井设计及施工关键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是一种经济节能环保型中央空调系统,热源井作为系统取热或放热的源或汇是系统成败的关键。本文提出了热源井设计的方法及井结构、井数、井间距、井群布置对系统的影响,分析了热源井施工工艺流程中填砾、封井、洗井、潜水泵选择等过程的重要性,提出了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热源井设计、施工的关键问题及相互作用。最后以宝汉高速公路沿线某站点为实例,验证该研究在工程项目的可行性。
范姗姗[5](2015)在《地下水地源热泵水资源论证取回水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所以来的重要资源,节能环保大力开发利用绿色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我国的重要国策。目前我国建筑耗能占到总耗能的1/3左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冬季采暖、夏季制冷所需能耗逐年增加,地下地源热泵系统是一种近年得到快速发展,高效节能并大量应用于公共建筑和居民小区的采暖、制冷系统。根据我国水资源管理政策,需要对该系统取用地下水进行水资源论证,由于该系统并不直接消耗地下水,因此论证报告的编写显得尤为特殊。本文结合作者一年来工程实践,对地下水地源热泵水资源论证取回水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1)总结了地源热泵的研究进展及其理论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奠定了基础。(2)从水文气象、经济人文、河流水系等方面进行资料的搜集,了解区域地下水资源量及其开发利用状况,并以望都县柠檬小镇为例进行相关论述,为水资源论证打下基础。(3)分析地下水地源热泵项目在国家政策方面、工艺技术方面,强调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原则,对取用水量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同时,以望都县柠檬小镇地下水地源热泵项目作为实际工程案例,对项目的取用水量进行了分析计算,为以后的水源可靠性分析提供理论依据。(4)根据水资源状况,综合确定取水水源方案;搜集区域水文地质状况以及地下水位变化资料,分析论证区内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根据相关资料,确定水文地质参数,分析单井的抽水回灌能力;对水井进行合理布置,分析井群的互阻影响。结合望都县柠檬小镇地下水地源热泵项目具体实例,对取水可靠性进行具体分析。(5)从区域水资源、生态环境以及四周用水户等方面,对地下水地源热泵取退水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表明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高效环保。(6)总结归纳本文研究中的不足,对今后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研究提出了部分建议。
卢予北[6](2012)在《PVC-U塑料管水井成井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该课题全面系统对PVC-U塑料管成井工艺进行研究和其进行的PVC-U示范井建设在国内外尚属首次,涉及学科主要有钻探工程学、材料力学、腐蚀学、弹塑性力学等。随着浅层地热能开发、地下应急(后备)水源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厂矿供水、城镇供水等建设的迅速发展,地下供水管井的工程技术开始引起关注和重视。传统的成井管材主要是普通钢管和铸铁管,其最大的问题是腐蚀结垢严重,从而降低了其使用寿命;再者,资源的日趋枯竭、铁矿开采和钢铁工业的高能耗、高污染问题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所以,在资源与环境形势问题矛盾突出的严峻形势下,采用新型井管材料代替金属,对低碳社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0世纪50年代,美国首先在水井工程中采用塑料管替代钢管和铸铁管,我国在60年代也开始关注塑料管成井技术研究和试验,从而掀起了塑料管研发和试验应用的高潮。由于当时的管材配方质量和成井技术所限,其成井深度一般在十儿米到几十米。70-90年代,国外多数水井依然稳步采用塑料管成井,其口径和深度较小;国内则几乎处于“空白”时期,其成井管材主要以钢管和铸铁管为主。进入21世纪初期,人们逐步发现金属管井使用寿命低、腐蚀结垢严重、成本高、维修频繁等问题。为此,少数单位和生产厂家开始新一轮的研发和采用塑料管成井,其成井深度多数依然在几十米到百米左右,个别成井深度大于200m。但是,由于在成井过程中塑料井管下入困难和容易爆裂两大问题一直未能较好解决,从而影响着PVC-U塑料管在水文水井中的推广应用。针对上述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PVC-U塑料管成井技术应用与研究》课题,通过大量文献查阅和实际调查,分析研究了目前金属管井腐蚀结垢和PVC-U塑料管成井深度浅、下入困难、易爆裂等问题,并就研究课题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技术路线。对于新型改性PVC-U塑料井管,主要从材料类型、性质、配方和加工工艺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PVC-U形变—温度曲线,可以看出PVC-U材料随温度的不同会呈现出玻璃态、高弹态和粘流态三种状态,同时分析研究了加工各工序温度对其质量的影响;在PVC-U塑料管特点归纳基础上,分别对其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卫生安全指标和PVC-U塑料管材中砷、镉、铅、汞、酚类、锑、锡、铝、铬、氯仿、四氯化碳等有害物质进行了测试和溶解析出试验。通过有关性能指标的测试和溶解析出试验结果可以说明:PVC-U塑料管材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和卫生安全性能指标,并且在水中不会发生析出和溶解现象。为了合理选择成井管材,并直观了解腐蚀结垢现象、速度等,选择了常用普通金属管材、球墨铸铁管、桥式镀锌过滤管、PVC-U管、梯形丝过滤管等,采用实验室挂片试验和实际井下彩色电视检测等手段进行了腐蚀试验和研究。通过腐蚀试验计算和实际工程检测可知:金属管材普遍存在着腐蚀结垢问题,并且金属管材腐蚀后其强度急剧下降;PVC-U塑料管则不存在腐蚀结垢现象。针对PVC-U塑料管特性,参照石油套管受力分析,利用材料力学、弹塑性力学理论分别从轴向拉力、轴向压力、外挤压力、管内压力、横向剪切力、弯矩、温度等方面对塑料管在井内进行了受力分析研究,并以示范井为例从PVC-U管材下入、冲孔—投砾、PVC-U管完井三个主要工序进行了实际受力分析和计算。并得出以下结论:(1)管外上覆岩层压力、管外液柱压力、管内液柱压力随着PVC-U管下入深度呈线性增加趋势,即:井越深管体受到的压力越大。并且,当水文地质条件一定时,其压力值无法人为改变。(2)当井内泥浆密度等于PVC-U塑料管材密度时,则管体轴向重力和浮力相等,出现管材下入困难或下不去问题。(3) PVC-U塑料管在完井后,抽水阶段或正常开采期间,由于井管内外受力类型和压力不同,故存在着管内外压力差问题。井管下入越深,压力差越大。(4)当成井质量较差,洗井不彻底或地下水降深过大时,管体内外压力差更大。PVC-U管安全稳定性则差,当PVC-U塑料管质量存在问题时,易出现挤毁爆裂事故。(5)利用石油钻井理论和拉梅(Lame)方程分别对示范井动载荷(冲击载荷)和抗挤压力进行了定量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井内压力差≥4.53MPa时和地层坍塌、投砾“架桥”瞬间下沉速度≥0.73m/s时,其外挤压力和冲击载荷值超过PVC-U塑料管的强度,也是PVC-U塑料管挤毁爆裂的临界值。(6)为保证PVC-U塑料管在井内的安全,尽可能减少压力差。(7) PVC-U塑料井管在下管、投砾和洗井抽水(开采)三个过程中受力不同。在下管过程和完井后正常使用过程较为安全,在PVC-U塑料管下入后冲孔换浆和砾料投放过程最为危险,其安全系数最小。也就是说,井管下入后,井内压力差和动载荷(冲击载荷)是导致管体爆裂事故的两个主要原因。所以,在实际工程中必须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尽可能减少井管内外的压力差和动载荷(冲击载荷)。避免下管过程中的泥浆密度过大和负压、动载(冲击)的产生是PVC-U管成井的关键技术。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分别组织实施了400m、437m两口大口径PVC-U塑料管示范井试验和建设,其井深和成井直径在国内外尚属首次。据国土资源部查新可知:采用全塑成井工艺组织实施的两口示范井,其成井口径、成井深度和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处于先进水平。为了与传统金属井管成井工艺对比,示范井分别按照两种钻井结构进行了设计,在其它工艺技术和水文地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同一个场地(两口示范井相距50m)按照不同的钻井结构组织了试验和成井。其结果如下:(1)试验1(示范)井的钻井和成井结构设计主要特点是钻井口径小,塑料管体与钻井口径的环状间隙为67.5mm,塑料管丝扣连接部位与钻井口径间隙为50mm。尽管口径小钻井速度较快,但是,在成井过程中其风险较大。由于钻井口径和PVC-U塑料管环状间隙较小,所以,出现了砾料“架桥”和瞬间坍塌现象,从而导致了井内过大动载荷(冲击载荷)和井管爆裂事故。(2)试验2井在前期试验和理论分析计算基础上,采用合理的钻井结构(最小环空间隙100mm),保证了砾料投放的顺畅,避免了“架桥”现象。按照2号示范井的钻井结构和施工技术又在河南、山西等地组织实施了15口(含2口示范井)松散地层大口径和80口小口径基岩地层全塑管的推广应用,总钻探和成井工作量达9377m。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和试验证明了2号示范井技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3)两眼试验井的单井出水量和含砂量差别很大,2号试验井的单位涌水量是1号井的3.1倍,含砂量低于1号井的10倍。其主要原因是:试验1井处理事故时间过长,并且在处理事故过程中由重新使用大量的泥浆(膨润土12吨),而导致含水层堵塞,并且填砾厚度没有保证。(4)在理论分析和计算的基础上解释了PVC-U管下入困难和爆裂问题的原因,提出了通过泥浆性能调整、“压力平衡法”成井管柱设计、钻孔结构设计和投砾控制(井内冲击载荷控制)等技术措施来解决下管困难和爆裂两个主要问题,并在其它工程实例中取得了显着成效。(5)通过示范井的试验和建设提出了PVC-U井管质量、运输保管方式、投砾速度过快、投砾量较大、洗井抽水降深过大等是造成塑料管不安全的主要因素。在大量工程实践中总结了PVC-U塑料管常见事故类型和处理技术。提出了在成井和正常开采地下水过程中塑料管常见的事故有破碎爆裂和蠕动变形两种,其中,破碎爆裂是主要问题,蠕动变形是特殊情况下的个例。就事故类型和成因,结合理论和实际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并结合工程实例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和PVC-U管井事故处理技术及预防措施。PVC材料来源充足和廉价,并且加工成型所需温度较低。所以,以两口示范井为例从“以塑代钢”效益、成井效率分析、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和具体计算。通过对比分析可知:采用PVC-U管代替钢管或铸铁管,仅成井管材每米成本降低59.65元;成井速度与钢管相比可提高13.86倍。通过对比分析证明PVC-U管不仅可以彻底解决传统金属管材的腐蚀结垢问题,而且是目前水文水井、浅层地热能开发、地下应急(后备)水源地、农村饮水安全等领域的最佳成井管材,并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节约钢铁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显着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在理论分析计算和大量的工程实践、试验基础上,根据PVC-U塑料管的材料性质、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分别对管材要求、钻孔结构和质量、钻井液、成井工艺和事故处理程序等做了详细的阐述,从而为PVC-U塑料管成井和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结论是:(1)金属管井普遍存在着腐蚀结垢速度快、维修频繁、使用寿命短(3-10年)、污染水质等问题,是影响供水管井质量和运行效果的根本原因。(2) PVC-U塑料管成井过程中常见的主要问题是管材下入困难和破碎爆裂。其中在下管过程中泥浆密度的高低是影响下入的主要因素;井内动载荷(冲击载荷)和压力差过大是造成塑料管破碎爆裂的主要原因,同时与管材质量、运输保管方式有关。(3)下管前井内泥浆密度大于1300Kg/m3或接近PVC-U管材密度时,下管困难或下不去。经理论计算和示范井试验表明:通过调整下管前泥浆密度,保持在1050~1200Kg/m3之间,并且在成井管柱底端管体上钻数个Φ10~20mm圆孔,即可解决PVC-U塑料管下入困难和在下管过程中产生压力差问题。(4)对PVC-U塑料井管安全造成最大威胁的主要因素是井内的动载荷(冲击载荷)和过大的压力差,投砾、冲孔、洗井抽水过程中出现的砾料“架桥”瞬间下沉、地层坍塌和大降深洗井抽水易形成井内动载荷和压力差。PVC-U塑料管井出现坍塌、投砾下沉速度≥0.73m/s时和井内外压力差≥4.53MPa时,产生的井内动载荷(冲击载荷)和压力差将会出现井管挤毁爆裂事故。(5)在一般松散地层中采用塑料管成井时,其钻孔结构设计是关键,环空间隙易大于100mm。(6) PVC-U塑料管成井或正常使用中出现破碎爆裂和蠕动变形事故和问题时,与金属管材相比很容易处理解决。(7) PVC-U塑料管不易在60℃以上环境中使用。总之,PVC材料具有成本低、重量轻、综合物理力学性能好、管壁光滑阻力小、不腐蚀结垢、使用寿命长(50年)、成井速度快、不污染水质、无有害有毒物质溶解析出等特点。在水文水井、浅层地热能开发等领域可以达到“以塑代钢”之目的。所以,推广应用PVC-U塑料管不但可以降低成本和工人劳动强度,而且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节约钢铁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显着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通过查新,其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技术创新点:(1)两眼400m和437m示范井全部采用PVC-U塑料管,其成井口径和深度在国内外尚属首次,填补了该领域空白,并起到了示范作用。成井工艺及事故处理等技术方实现了自主创新和突破,对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水文水井钻探与成井技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首次从PVC-U材料性能、腐蚀结垢试验、受力分析与计算、工程实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研究。在大量野外试验和实践基础上总结出了PVC-U塑料管成井技术和工艺,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大量的工程实践,为塑料管材的产业发展和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为今后我国成井材料的合理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3)通过理论计算和示范井建设准确科学解释了PVC-U管下入困难和爆裂问题的原因,并且其理论计算与实际基本吻合,说明其计算公式选择合理。
叶成明,李炳平,李小杰,刘迎娟[7](2011)在《新型水文水井贴砾滤水管》文中指出贴砾滤水管在水井成井中,具有改善成井质量、简化成井工序和降低水井使用过程中涌砂的危险等优点。但传统的贴砾滤水管存在密度大、渗透性差、钢制衬管易腐蚀和贴砾层易脆、易堵塞等问题,针对传统贴砾滤水管存在的问题,研发了塑衬双层贴砾、全塑贴砾和陶粒贴砾等新型贴砾滤水管。本文从结构、特性等方面对上述新型贴砾滤水管进行了论述,并列举了部分工程实例。
周宏[8](2010)在《PVC-U贴砾滤水管在管井新建及修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在辽河油田矿区范围内,随着油田的勘探与开发,已建造深水井近千口。水井运行多年后,许多井由于筛管被腐蚀,大量涌砂,致使水井水量减少或停用,通常修复此类水井用钢铁管材作衬管,成本高,修井效果不好。改用PVC-U贴砾滤水管进行修复此类水井后,可以简化工序,降低成本,提高修井成功率。另外,PVC-U贴砾滤水管在咸水井的新建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张雅春[9](2010)在《水平定向钻进技术在土壤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壤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性极大,它不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而且通过植物及其产品影响人体健康,还通过地下水的污染以及污染转移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多层面上的不良危害。水平定向钻进技术可以在土壤环境调查、检测、治理与监测中获得应用,并提高土壤环境治理与监测的技术水平。水平定向钻进技术在土壤环境监测与治理中的应用是指采用水平定向钻进技术施工水平定向井应用于土壤环境监测和治理,主要包括:土壤环境调查取样、土壤环境随钻检测、土壤环境解污治理等。美国等西方少数国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开始研发采用导向/水平定向钻进技术钻进定向水平井进行土壤水平取样(HDDS)、定向水平井随钻环境检测(EMWD)、水平井土壤环境监测、水平井土壤气相抽取法(SVE)、生物通风法(BV)和空气注射法(AS)等土壤环境治理技术。本文总结概述了非开挖水平定向钻进技术、土壤环境治理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前景;介绍了水平定向钻进技术在土壤环境调查、监测与治理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定向水平井土壤环境调查、监测、预防与治理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结合国内外土壤环境调查、监测与治理技术现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研究了水平定向钻进取样技术、土壤环境治理定向水平井成井和完井工艺、定向水平井土壤气相抽提去污的气相抽提流场和污染物运移去除模型,并对相关技术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通过本文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水平定向钻进土壤环境取样技术水平定向钻进取样的主要难题是如何保证取样钻具沿原导向孔准确入位,取到预定位置的原样。本文从导向原理上,对水平定向取样钻进进行了力学分析,为保证取样钻进下入钻具时钻孔轨迹不变,取样钻进钻孔轨迹的曲率半径宜大于全面导向钻进最小曲率半径的3倍,取样钻具不宜太长,同时下入钻具时要采用导向工艺,随时检测钻具的状态参数。依据取样导向钻进力学分析结果,设计了水平定向钻进取样钻具的导向钻头结构、钻具结构及其组合。该水平定向钻进取样技术为地表有障碍物时(建筑物、河流等)土壤环境调查取样提供了一套有效的解决技术方案。(2)土壤环境治理水平定向井成井技术本文分析了依据水平定向井成井的地表条件和土壤污染物分布合理选用通孔成孔工艺还是盲孔成孔工艺;设计试制了土壤环境治理水平定向井的地下管线总成,通孔为:通气管(附属注气管、注浆管等)+封隔器(膨胀封隔器、碗封封隔器等)+筛管+封隔器+通孔管,盲孔管线总成为:通气管(附属注气管、注浆管等)+封隔器(膨胀封隔器、碗封封隔器等)+筛管+铺管导向头;根据土壤环境治理的工艺要求,设计并试制了两种封隔器:膨胀封隔器和碗封封隔器;研究了盲孔定向水平井的施工工艺,采用理论力学和土力学计算分析了正推铺管施工的正推力,分析了盲孔成井工艺的适应性,设计了盲孔施工工艺和优化的途径;研究了通孔定向水平井的施工工艺,采用理论力学和土力学计算分析了回拖铺管施工的回拖力,分析了通孔成井工艺的适应性,设计了通孔施工工艺和优化的途径;依据土壤环境治理施工对环境的要求,研究了一种适合土壤环境水平井钻进的环保泥浆体系(EPMS):淡水+3-5%人工钠土+0.3%-0.6GSP-2+0.4-0.6%GLUB+或HPT-1+或堵漏剂。该成井技术为土壤环境水平定向钻进提供了一整套技术方案。(3)土壤环境治理水平定向井完井技术本文依据土壤环境治理定向水平井的结构,研究了定向水平井的封隔器封隔的机理,分析了膨胀封隔和碗蝶封隔的作用机理及设计了膨胀封隔器和碗蝶封隔器的封隔施工工艺;参考常规钻探固井技术,研究了定向水平井的固井技术,优选了固井泥浆材料,给出了注浆固井的设计,分析了固井注浆的压力平衡原理和施工工艺;参考各种水井洗井工艺原理,研究设计了土壤环境治理定向水平井的洗井工作原理,提出了定向水平井的洗井施工工艺;参考石油钻井的压裂技术,初步设计了定向水平井的压裂介质和施工工艺;初步设计了定向水平井的完井井口安装结构。该完井技术为土壤环境治理定向水平井完井提供了一整套技术方案。(4)土壤环境治理水平定向井布置研究本文以土壤气相抽提法(SVE)为例,给出了土壤环境气相抽提法治理技术的气相流场模型和污染物运移去除模型;建立了定向水平井气相流场模型,给出了模型的有限差分法求解方法,计算并分析了定向水平井气相流场规律;研究了定向水平井污染物运移去除模型及其有限差求解分法,分析了去污影响因素;研究了土壤环境治理定向水平井地下抽提系统的设计方法,给出了设计原则和增强技术及使用适应性。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土壤调查水平井钻进取样提供了一套解决技术方案,为土壤环境治理气相抽取法(SVE)、空气注射法(AS)、生物通风法(BV)等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定向水平井完井与成井施工技术解决方案。本论文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水平定向钻进技术在土壤环境监测与治理中应用研究方面的空白。
柳晨鸣[10](2009)在《贴砾过滤器改进初步试验研究》文中指出贴砾过滤器通常作为中小型规模地下管井取水工程的滤头,且具有质量轻、运输方便、机械化程度高、不易腐蚀的特点,经其过滤的水质也基本能满足饮用水标准。目前,贴砾过滤器已在供水、降水、疏干、水文观测、地热开采及涌砂管井的修复等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充分显示了它的优越性。但目前还没应用于地表水源过滤取水工程方面。因此,研究贴砾过滤器能否直接适用于地表水过滤,能否通过改进而适用于地表水水源空调热泵取水技术,是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在了解已有贴砾过滤器的相关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对两种双层贴砾过滤器在不同水质类型条件下的过滤性能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同时利用砂粒石层的过滤特性和贴砾层的承托作用,将贴砾过滤器埋入砂粒石层中而制成砂过滤装置的改进贴砾过滤器过滤性能进行了研究。本文采用室外调研与室内试验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贴砾过滤器过滤性能及改进研究得到了一些结论和认识,其研究成果对科学地进一步改进贴砾过滤器研究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1)通过贴砾过滤器室内试验研究,分析了两种双层(3~5mm/1.5~2.5mm及1.5~2.5mm/0.5~1.5mm)贴砾过滤器在不同浊度水条件下的滤净情况;说明当贴砾过滤器直接置于水中时对泥土质颗粒根本不起过滤作用,主要由于贴砾过滤器自身的固定结构所造成。(2)通过对两种双层(3~5mm/1.5~2.5mm及1.5~2.5mm/0.5~1.5mm)贴砾过滤器在不同浊度和含砂情况下的流量测试,分析了贴砾过滤器的过滤机理,说明贴砾过滤器过滤机理主要是隔滤作用:即水中较大颗粒不能穿过滤料的孔隙,或是虽能嵌入滤料孔隙,但不能通过滤层而被隔滤于滤层之外。(3)确立了贴砾过滤器滤料粒径与所能过滤通过物质粒径的理论关系式。(4)利用砂粒石层的过滤特性和贴砾层的承托作用,将贴砾过滤器埋入砂粒石层中,制成改进型贴砾过滤器装置。在最佳的水反冲洗运行参数条件下,即冲洗强度为6L/s·m2,冲洗时间为2min,冲洗次数为3次(第一次冲洗为30s,第二次冲洗为60s,第三次冲洗为30s);通过对单层粗砂,单层中砂,单层细砂,双层粗、中砂,双层中、细砂和双层粗、细砂这六组试验在不同浊度条件下的出水量和浊度测试,说明使用双层滤料的过滤效果要比使用单层滤料的过滤效果好;结果说明采用砂粒作为过滤层,贴砾过滤器作为承托管来过滤地表水的方法是可行的,适用于地表水源的初级过滤。
二、贴砾过滤器在水井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贴砾过滤器在水井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水文地质水井钻探工程中新型自动解垢过滤器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对过滤器的基本要求 |
2 常用过滤器的类型 |
3 过滤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 |
4 自动解垢过滤器[12-15] |
4.1 过滤器的组成 |
4.2 过滤器工作原理 |
4.3 磁铁性能分析及其选择[13] |
4.4 磁场强度及其与两个电极间距离的关系 |
4.5 实验研究得到的结果[12-15] |
5 讨论和建议 |
(2)地源热泵施工工艺研究及节能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特征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 |
2.1 地源热泵系统的分类 |
2.1.1 土壤源热泵系统 |
2.1.2 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 |
2.1.3 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 |
2.2 地源热泵热泵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 |
2.2.1 热泵的工作原理 |
2.2.2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 |
2.3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优点及缺点 |
2.3.1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优点 |
2.3.2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缺点 |
2.4 地源热泵系统性能评价指标及方法 |
2.4.1 技术性指标 |
2.4.2 节能性指标 |
2.4.3 经济性指标 |
2.4.4 环保性指标 |
2.5 暖通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
2.5.1 传统控制方法 |
2.5.2 先进控制方法 |
2.5.3 智能控制方法 |
2.6 地源热泵技术的选用原则 |
第三章 地源热泵技术工程应用 |
3.1 安徽省核工业勘查技术总院科研大楼工程概况 |
3.2 地源热泵项目土壤换热能力测试试验 |
3.2.1 试验介绍 |
3.2.2 试验条件 |
3.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4 取热试验 |
3.2.5 试验结果总结 |
3.3 地源热泵技术工程设计 |
3.3.1 设计依据 |
3.3.2 冷热源系统 |
3.3.3 地下换热系统设计 |
3.3.4 地源热泵中央空调数据采集系统 |
3.4 地源热泵技术推广效益及风险分析 |
3.4.1 环境影响分析 |
3.4.2 本项目推广前景分析 |
3.4.3 项目风险分析 |
第四章 地埋管换热器的施工 |
4.1 准备工作 |
4.2 地埋管施工工艺 |
4.2.1 钻孔 |
4.2.2 地埋管换热器的施工 |
4.2.3 机械回填封井 |
4.2.4 水平管的施工 |
4.2.5 压力试验 |
4.3 其他注意事项 |
第五章 合肥某小区地源热泵系统运行费用及节能潜力分析 |
5.1 基本信息 |
5.1.1 建筑基本信息 |
5.1.2 系统冷热源 |
5.1.3 系统形式 |
5.1.4 2014年冬季运行基本情况 |
5.1.5 2015年夏季运行基本情况 |
5.2 运行费用分析 |
5.2.1 运行费用分析 |
5.2.2 运行特点及建议 |
5.3 节能潜力分析 |
5.3.1 空调系统节能 |
5.3.2 系统设备维护节能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进一步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3)高速公路沿线设施地下水源热泵适应性关键技术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地下水源热泵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 问题提出、研究内容和意义 |
1.3.1 问题提出 |
1.3.2 研究内容和意义 |
2 高速公路沿线房建设施特殊性与供暖空调形式分析 |
2.1 高速公路沿线房建设施特殊性 |
2.1.1 建筑类型及建筑规模特殊性 |
2.1.2 冷热负荷需求特殊性 |
2.1.3 跨区域特殊性 |
2.1.4 能源结构特殊性 |
2.2 高速公路沿线供暖空调形式调研分析 |
2.2.1 高速公路沿线站点供暖空调实施情况 |
2.2.2 存在问题及相关改造方案 |
2.2.3 各比选方案经济性、节能性分析 |
2.3 地下水源热泵技术可行性 |
2.3.1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概述 |
2.3.2 地下水源热泵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2.3.3 地下水源热泵在高速公路沿线的可行性 |
2.4 本章小结 |
3 地下水源热泵热源井设计与施工 |
3.1 地下水源热泵热源井设计 |
3.1.1 热源井的设计方法 |
3.1.2 井结构设计 |
3.1.3 井数量及抽灌比确定 |
3.1.4 井间距 |
3.1.5 井群布置 |
3.2 地下水源热泵热源井施工 |
3.2.1 热源井施工工艺流程 |
3.2.2 回灌形式确定 |
3.2.3 填砾、洗井、止水封井及抽回灌试验 |
3.2.4 潜水泵选择 |
3.3 高速公路沿线站点热源井设计、施工特殊性 |
3.4 本章小结 |
4 地下水热运移及水位变化的数值模拟 |
4.1 地下水温度场及水位变化机理 |
4.2 地下水热运移及水位变化模型建立 |
4.2.1 FlowHeat简介 |
4.2.2 HST3D-cug模型建立 |
4.3 地下水温度场及水位变化的影响因素模拟分析 |
4.3.1 水文地质参数对地下水温度场及水位变化的影响 |
4.3.2 过滤管长度对地下水温度场及水位变化的影响 |
4.3.3 抽灌温差及流量对地下水温度场及水位变化的交互影响 |
4.4 井群布置对地下水温度场及水位变化的影响 |
4.4.1 井间距对地下水温度场及水位变化的影响 |
4.4.2 井位布置形式对地下水温度场及水位变化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典型工程案例分析 |
5.1 工程概况 |
5.1.1 项目概况 |
5.1.2 项目水文地质条件 |
5.2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设计与施工 |
5.2.1 热源井设计、施工 |
5.2.2 抽水、回灌试验成果 |
5.2.3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
5.3 夏、冬季实际运行现场能效监测 |
5.3.1 监测对象、内容与方法 |
5.3.2 能效测试结果分析与节能改进方案 |
5.4 项目地下水热运移模拟 |
5.5 地下水源热泵回灌井水位预测分析 |
5.5.1 工程实测数据分析及预测方法的选择 |
5.5.2 非等时间间隔GM(1,1)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4)地下水源热泵热源井设计及施工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热源井设计 |
1. 1 热源井的设计方法 |
1. 2 井结构 |
1. 3 井数量及抽灌比 |
1. 4 井间距 |
1. 5 井群布置 |
2 热源井施工 |
2. 1 回灌管安装 |
2. 2 填砾 |
2. 3 洗井及止水封井 |
2. 4 抽回灌试验 |
2. 5 潜水泵选择 |
3 工程实例 |
4 结论 |
(5)地下水地源热泵水资源论证取回水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地下水地源热泵水资源论证基本资料 |
2.1 自然地理资料 |
2.2 水资源状况资料 |
2.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资料 |
2.4 本章小结 |
3 取用水合理性分析 |
3.1 国家政策相符性 |
3.2 工艺技术合理性 |
3.3 取用水量合理性 |
3.3.1 地下水地源热泵参数分析 |
3.3.2 最大小时需水量分析与计算 |
3.3.3 年循环水量合理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水源取水可靠性分析 |
4.1 水源方案分析 |
4.2 水文地质资料分析 |
4.3 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资料分析 |
4.4 地下水开采利用程度分析 |
4.5 水文地质试验 |
4.5.1 水文地质参数分析 |
4.5.2 水井布设 |
4.5.3 单井能力分析 |
4.6 地下水地源热泵水井运行方案 |
4.7 干扰井群的互阻影响分析 |
4.7.1 承压井干扰井群互阻分析 |
4.7.2 潜水井干扰井群互阻分析 |
4.7.3 开采后区域地下水动水位埋深分析 |
4.7.4 地下水水质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5 地下水地源热泵取退水影响分析 |
5.1 区域水资源影响分析 |
5.2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5.3 周围用户影响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PVC-U塑料管水井成井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 |
1.2.1 国内外塑料井管发展历史 |
1.2.2 国内外塑料井管应用情况 |
1.2.3 主要问题分析与研究 |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课题研究内容 |
1.3.2 拟解决的问题 |
1.3.3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PVC-U塑料管材及性能指标 |
§2.1 PVC-U塑料管材 |
2.1.1 PVC-U塑料管材类型及配方 |
2.1.2 PVC-U塑料管生产流程 |
2.1.3 PVC-U塑料管生产过程对质量的影响 |
2.1.4 PVC塑料材料性质和特点 |
2.1.5 改性PVC-U塑料井管规格 |
2.1.6 PVC-U塑料井管连接方式 |
§2.2 国产PVC-U塑料管力学性能指标 |
§2.3 国产PVC-U塑料管卫生安全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常用管材腐蚀试验与研究 |
§3.1 金属井管腐蚀速度试验 |
3.1.1 金属腐蚀速度的表示方法 |
3.1.2 二种常用金属管材腐蚀速度试验及计算 |
§3.2 金属井管腐蚀机理与类型 |
3.2.1 金属井管腐蚀机理 |
3.2.2 金属井管腐蚀的主要类型 |
§3.3 影响金属井管腐蚀的主要因素 |
3.3.1 地下环境的影响 |
3.3.2 金属井管材料的影响 |
3.3.3 井管变形及应力的影响 |
3.3.4 金属井管表面状态的影响 |
§3.4 常见过滤管腐蚀结垢试验 |
3.4.1 常见过滤管形式 |
3.4.2 试验方法及目的 |
3.4.3 试验水质及采集 |
3.4.4 不同材质过滤管在同一水质中试验对比分析 |
3.4.5 PVC-U过滤管在不同水质中的试验 |
§3.5 腐蚀对金属井管强度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VC-U管受力理论分析与计算 |
§4.1 PVC-U管受力理论分析与研究 |
4.1.1 轴向拉力对管体的作用力 |
4.1.2 轴向压力对管体的作用力 |
4.1.3 外挤压力对管体的作用力 |
4.1.4 管内压力对管体的作用力 |
4.1.5 横向剪切力对管体的作用力 |
4.1.6 弯矩对管体的作用力 |
4.1.7 温度对井管强度的影响 |
§4.2 PVC-U塑料管示范井管体受力计算 |
4.2.1 PVC-U管材下入时受力分析 |
4.2.2 井内动载荷(冲击载荷)计算 |
4.2.3 完井后PVC-U管受力分析 |
4.2.4 环刚度理论计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VC-U塑料管成井试验与示范 |
§5.1 试验(示范)井位置选择原则及水文地质条件 |
5.1.1 试验(示范)井位置选择原则 |
5.1.2 试验区水文地质条件 |
§5.2 试验(示范)井风险预测与设计思路 |
5.2.1 试验(示范)井风险预测 |
5.2.2 试验(示范)井设计思路 |
§5.3 试验(示范)井建设 |
5.3.1 钻井设备与机具选择 |
5.3.2 钻井结构与钻进方法 |
5.3.3 钻井泥浆类型与性能指标 |
5.3.4 成井工艺 |
5.3.5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与地热能可利用量 |
5.3.6 不同钻井结构设计结果分析 |
5.3.7 PVC-U塑料管推广应用情况 |
§5.4 PVC-U管成井事故类型及处理技术 |
5.4.1 PVC-U管成井事故类型 |
5.4.2 PVC-U管爆裂及处理实例 |
5.4.3 PVC-U管蠕动变形处理 |
5.4.4 PVC-U管井事故处理流程 |
§5.5 PVC-U管成井技术要求 |
5.5.1 PVC-U管材 |
5.5.2 钻孔结构和质量 |
5.5.3 钻井液 |
5.5.4 成井工艺要求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PVC-U管成井效益分析及应用前景 |
§6.1 经济效益分析 |
6.1.1 以塑代钢效益分析 |
6.1.2 成井效率分析 |
§6.2 社会环境效益分析 |
6.2.1 社会效益分析 |
6.2.2 环境效益分析 |
§6.3 推广应用前景预测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主要技术创新点 |
§7.3 存在问题与建议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8)PVC-U贴砾滤水管在管井新建及修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区域概况 |
3 PVC-U贴砾滤水管的应用 |
3.1 性能简介 |
3.1.1 PVC-U井管 |
3.1.2 PVC-U 贴砾滤水管 |
3.2 水井修井中的应用 |
3.2.1 原始工程数据(茨水 14 井) |
(1) 完井日期: |
(2) 筛管位置: |
(3) 修复原因: |
3.2.2 修复方案 |
(1) 清井: |
(2) 翻新: |
3.2.3 修井总结 |
3.3 咸水井新建中的应用 |
4 结语 |
(9)水平定向钻进技术在土壤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水平定向钻进技术概述 |
1.1.1 水平定向钻进技术的发展 |
1.1.2 水平定向钻进施工工艺概述 |
1.1.3 水平定向钻进技术在其它领域中的应用 |
1.2 土壤环境治理技术概述 |
1.2.1 土壤环境治理技术分类 |
1.2.2 土壤环境治理技术的发展 |
1.2.3 水平定向井土壤环境治理的优点 |
1.2.4 水平定向井土壤环境治理技术研究概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3.1 问题的提出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节 |
第二章 水平定向钻进土壤环境取样技术 |
2.1 土壤环境取样技术现状 |
2.2 水平取样钻进力学分析 |
2.3 水平取样钻具设计 |
2.4 水平取样钻进工艺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土壤环境治理水平定向井施工技术 |
3.1 土壤环境治理水平定向井施工技术现状 |
3.2 定向水平井施工工法 |
3.3 定向水平井地下管线总成设计 |
3.3.1 地下管线总成结构设计 |
3.3.2 封隔器设计 |
3.3.3 筛管优选 |
3.4 水平定向井施工工艺研究 |
3.4.1 导向孔施工工艺 |
3.4.2 盲孔水平井施工工艺 |
3.4.3 通孔水平井施工工艺 |
3.4.5 清孔 |
3.5 泥浆体系研究 |
3.5.1 泥浆的作用 |
3.5.2 土壤环境治理水平井对泥浆的要求 |
3.5.3 环保泥浆体系的研究 |
3.6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土壤环境治理水平定向井完井技术 |
4.1 封隔技术 |
4.1.1 封隔原理 |
4.1.2 碗蝶封隔 |
4.1.3 膨胀封隔 |
4.1.4 其它封隔 |
4.2 固井技术 |
4.2.1 固井水泥 |
4.2.2 注水泥设计和计算 |
4.2.3 压力平衡固井 |
4.2.4 固井工艺 |
4.3 洗井设计 |
4.3.1 地下水以下洗井 |
4.3.2 地下水以上洗井 |
4.4 压裂设计 |
4.5 井口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土壤环境治理水平定向井布置研究 |
5.1 抽排气体流场模型 |
5.1.1 一维模型 |
5.1.2 二维模型 |
5.1.3 三维模型 |
5.2 污染物运移去除模型 |
5.2.1 不存在NAPL的模型 |
5.2.2 存在NAPL的模型 |
5.3 水平井模型求解分析 |
5.3.1 抽排气体流场 |
5.3.2 污染物运移去除 |
5.4 定向水平井治理设计 |
5.4.1 SVE系统设计 |
5.4.2 定向水平井布置设计 |
5.5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应用试验研究 |
6.1 水平取样试验 |
6.1.1 试验方案 |
6.1.2 试验成果 |
6.2 水平定向井成井试验 |
6.2.1 试验方案 |
6.2.2 管线总成 |
6.2.3 导向孔钻进 |
6.2.4 扩孔钻进 |
6.2.5 回拖铺管 |
6.2.6 试验成果 |
6.3 水平定向井完井试验 |
6.3.1 封隔作业 |
6.3.2 注浆固井 |
6.3.3 试验成果 |
6.4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贴砾过滤器改进初步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贴砾过滤器的研究背景 |
1.2.1 贴砾过滤器的研究现状 |
1.2.2 贴砾过滤器的应用 |
1.3 主要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主要研究目的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贴砾过滤器过滤性能试验研究 |
2.1 试验目的与装置 |
2.1.1 试验目的 |
2.1.2 试验装置 |
2.2 试验条件与方法 |
2.3 不同浊度水和不含砂条件下的试验 |
2.3.1 双层(3~5MM/1.5~2.5MM)贴砾过滤器试验 |
2.3.2 双层(1.5~2.5MM/0.5~1.5MM)贴砾过滤器试验 |
2.4 不同浊度水和含砂粒径条件下的试验 |
2.4.1 双层(3~5MM/1.5~2.5MM)贴砾过滤器含砂试验 |
2.4.2 双层(1.5~2.5MM/0.5~1.5MM)贴砾过滤器含砂试验 |
2.4.3 双层(1.5~2.5MM/0.5~1.5MM)贴砾过滤器混砂试验 |
2.5 贴砾过滤器的过滤机理分析 |
2.6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章 贴砾过滤器改进研究 |
3.1 改进目的与思路 |
3.2 试验设计与装置 |
3.2.1 试验设计方案 |
3.2.2 实验装置 |
3.3 试验条件与方法 |
3.4 反冲洗设计 |
3.4.1 冲洗强度的适用范围 |
3.4.2 冲洗时间的确定 |
3.4.3 冲洗多因素的确定 |
3.5 试验步骤 |
3.6 试验结果分析 |
3.6.1 单层粗砂试验 |
3.6.2 单层中砂试验 |
3.6.3 单层细砂试验 |
3.6.4 双层粗、中砂试验 |
3.6.5 双层中、细砂试验 |
3.6.6 双层粗、细砂试验 |
3.6.7 小结 |
第4章 试验结论 |
4.1 结论 |
4.2 建议 |
4.3 需进一步完善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四、贴砾过滤器在水井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水文地质水井钻探工程中新型自动解垢过滤器的分析研究[J]. 汤凤林,沈中华,段隆臣,彭莉,Чихоткин В.Ф..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8(07)
- [2]地源热泵施工工艺研究及节能潜力分析[D]. 张文涛. 安徽建筑大学, 2017(02)
- [3]高速公路沿线设施地下水源热泵适应性关键技术问题研究[D]. 陈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6)
- [4]地下水源热泵热源井设计及施工关键问题研究[J]. 陈阳,王智伟,刘炜,刘亚军,张明远. 建筑科学, 2016(04)
- [5]地下水地源热泵水资源论证取回水相关问题研究[D]. 范姗姗. 河北农业大学, 2015(02)
- [6]PVC-U塑料管水井成井技术应用研究[D]. 卢予北. 中国地质大学, 2012(03)
- [7]新型水文水井贴砾滤水管[A]. 叶成明,李炳平,李小杰,刘迎娟. 第十六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技术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 2011
- [8]PVC-U贴砾滤水管在管井新建及修复中的应用[J]. 周宏. 地下水, 2010(05)
- [9]水平定向钻进技术在土壤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研究[D]. 张雅春. 中国地质大学, 2010(01)
- [10]贴砾过滤器改进初步试验研究[D]. 柳晨鸣. 成都理工大学,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