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SICAD/Open空间拓扑结构的地籍空间实体图形变更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吴怡[1](2021)在《基于房地调查登记数据的农村不动产权籍更新调查关键技术 ——以丹阳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梁少岗[2](2019)在《基于ArcGIS的不动产登记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不动产登记中原有分散的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满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动产统一登记需要对以往分散在多个部门的不动产数据进行整合建库、统一存储和管理。因此,开发一款不动产登记数据库系统软件对于不动产登记数据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对国内部分不动产登记数据库软件摸索与分析,结合不动产登记内外业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利用软件开发的相关技术及工具开发一款基于ArcGIS平台的不动产登记数据库软件,最后运用不动产登记数据库软件完成怀来县不动产登记项目的建库工作,同时对外扩极值点法四邻关系模型进行检验。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通过梳理国内不动产登记的作业模式,对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数字成图软件及不动产登记建库软件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总结,可以为实际工作中选择合适的平台软件提供依据。通过查阅资料和对实际工作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不动产登记各阶段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给出相关的解决方案,为不动产各阶段工作提供一些新参考。(2)不动产登记数据库系统软件应用主流C#开发技术,.NET框架技术,SQLServer数据库技术,遵从不动产统一登记各阶段工作要求的软件产品开发模型,在Visual Studio 2010开发环境下应用软件开发的相关控件工具,完成不动产登记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3)通过分析不动产数据特点及逻辑结构,进一步改进“不动产单元-权利-权利人-登记业务”四位一体的数据模型,按照数据库设计的要求设计不动产登记数据库。最终的数据库系统以ArcSDE作为中间件,完成数据的检索访问,关系型数据库SQL Server 2008主要负责数据的物理存储,这种数据管理方式可以为空间数据的存储提供一些新的思路。(4)针对不动产登记工作中四邻关系信息获取效率低、正确率不高的情况,提出外扩极值点法四邻关系模型,通过ArcPy完成外扩极值点法四邻关系模型的代码编写,与以往的四邻关系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外扩极值点法四邻关系模型在效率、正确率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可为四邻关系信息提取的相关测量工作提供了新参考。本文以怀来县不动产登记项目为实例,首先对不动产登记流程进行介绍,总结各阶段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并给出解决不动产登记各阶段问题的解决方案,希望对怀来县及其他地区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提供参考,加快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的进程。
张季一[3](2016)在《基于几何代数的三维地籍空间数据模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地区人口数量的激增和土地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更加高效率的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城市土地利用方式逐步向立体化、复杂化方向发展。这种立体化的土地利用方式给传统二维地籍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以二维宗地为地籍管理和登记单元的传统地籍无法对城市复杂的土地利用方式及其三维空间中土地权利归属进行清晰、准确的表达。三维地籍作为未来地籍管理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对城市区域内的三维权利空间进行立体化的分割和表达,可以对当前城市区域复杂的土地利用方式进行有效管理。三维地籍空间数据模型的研究和构建是实现三维地籍管理的基础,它涉及三维地籍权利空间的划分方式、三维地籍对象的数据组织和表达形式、地籍宗地的可视化及空间关系分析计算等多个方面内容。三维地籍空间数据模型的研究和构建以现有三维空间数据模型为基础,是后者在地籍管理领域的应用。综合现有三维空间数据模型的特征和地籍管理对空间数据对象表达的特殊要求,当前三维地籍空间数据模型的构建大多以边界表达模型为基础,侧重于地籍权属边界和拓扑构造关系的描述。基于欧氏几何构建的边界表达模型通过不同维度对象相互之间的拓扑构造关系间接表达相应几何信息,实质上属于拓扑关系表达模型,缺乏对边界几何信息的直接描述;同时,欧氏空间中几何运算依赖于特定的坐标系统,不同维度之间的计算框架差异巨大。欧氏几何的上述局限性导致基于边界表达模型构建的三维地籍空间数据模型难以实现三维地籍空间中空间拓扑关系的分析和计算。为了解决基于欧氏几何构建的三维地籍空间数据模型遇到的问题,本文借鉴几何代数理论在多维GIS研究中的应用,尝试将几何代数引入到三维地籍空间数据建模领域,从数学实现的底层框架进行创新,弥补基于欧氏几何构建的三维地籍数据模型在三维空间分析中的不足。本文利用几何代数在拓扑关系与几何信息统一表达、几何运算的代数化及其坐标无关性和维度无关性等方面的优势,构建了基于几何代数的三维地籍空间数据模型。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对当前国内外学者在三维地籍管理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研究了地籍管理领域和几何代数中相关的基本概念,提出了三维地籍登记单元的定义和三维权属空间的划分方式,阐述了几何代数中的基本运算、常见的几何代数系统及共形几何代数空间中的基本几何对象的表达。论文对当前三维空间数据模型进行了分类和总结,讨论了模型的优点和不足及其地籍建模领域的适应性。(2)基于当前三维空间数据模型发展现状和几何代数在GIS研究领域的应用,本文提出了基于几何代数的三维地籍空间数据模型。文章对三维地籍建模对象进行了抽象和维度划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共形空间中地籍对象的几何与拓扑关系表达。利用几何代数在维度扩展方面的优势,实现了不同维度地籍对象表达形式的统一。在共形空间中,以多重向量结构进行组织和表达地籍宗地,宗地的几何与拓扑关系统一于多重向量结构中,实现了地籍宗地几何信息与拓扑关系表达的统一。(3)对三维地籍空间中的拓扑关系表达和计算进行了研究。在对当前空间拓扑关系研究现状及其在地籍领域的应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研究了三维地籍对象的内部拓扑构造关系和对象之间的外部拓扑关系。用于表达三维地籍对象的多重向量结构中清晰的包含了对象内部的拓扑构造关系,在对地籍对象几何信息进行外积构造表达的同时,实现了不同维度地籍对象拓扑构造关系的描述。在研究三维地籍空间对象外部空间拓扑关系过程中,依据三维地籍空间数据特征,对三维地籍对象之间的外部拓扑关系进行了分类研究,给出了75种外部拓扑关系,并利用几何代数基本算子,对共形空间中基本几何对象之间的拓扑关系计算规则进行了分类研究,推导了共形空间中点、线、面之间相离、相交、包含等拓扑关系判断规则。在此基础上,结合地籍对象的共形表达给出了基于几何代数的三维地籍空间对象之间外部拓扑关系分析计算框架。文章按照计算方式的不同将三维地籍空间对象之间的外部拓扑关系进行了分类研究,提出了每种类型拓扑关系的分析和计算方法。(4)在三维地籍空间拓扑关系分析计算的基础上,研究了三维地籍空间中的基于几何代数表达的宗地更新算法,提出了基于多重向量结构的地籍宗地自适应更新算法,并以三维宗地体的合并和分割为例对算法的实现进行了实例推演。(5)构建了基于几何代数的三维地籍原型系统,对本文提出的基于几何代数的三维地籍空间数据模型及其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实现和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研究内容和相关成果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孟耀伟[4](2016)在《面向建筑施工过程的GIS时空数据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物是以城市为代表的人工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慧城市空间基础设施的核心,同时也是建筑工程信息化研究的基本对象。从建筑物的表面模型、内外一体化模型到时空动态模型,它们不但可以地精确地描述城市形态的基本单元,还可以构成建筑和城市的发展进程的重要部分。从微观工程活动和宏观城市发展的融合视角研究动态建筑物数据模型,不但可以使建筑信息领域的数据与模型资源更好地应用于地理信息领域,同时也可以为建筑施工过程信息化提供借鉴。内外一体化建筑物数据模型是地理环境时空演化环境下构建动态建筑物数据模型的基础,它可以连接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到拆除等应用环节,进而促进建筑信息化的全生命周期应用和分析。研究具有时态特性的建筑物时空数据模型是对传统地理信息建筑物模型的新变革,它将有效地推动传统建筑物的静态模型应用向动态全生命周期应用的转变。建筑施工过程作为建筑物全生命周期演化的重要环节,是建筑物静态模型的时态扩展,需要相应的时空数据模型支持。以CityGML为代表的城市数据模型主要建立了建筑物的静态模型,缺乏对建筑物时态和演化特性的支持。BIM从微观工程实践出发建立建设工程中的数据标准,解决不同应用周期的数据交换,缺乏宏观视角下对施工活动的模型抽象和时空关系模型。将地理信息时空数据模型理论和方法与建筑信息领域几何模型相结合,构建具有内外一体化特性的建筑物时空过程数据模型,既可以满足GIS对建筑时态表达的需求,也可为建筑施工过程统计、计算、综合和可视化等信息化应用提供支持。本文以语义、位置、几何、关系、属性和演化等六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地理信息模型分析理论为研究框架,遵循建筑施工专业知识和规律,构建面向建筑土建施工工程的GIS时空数据模型,为施工过程演化的模拟和计算提供时空数据模型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建筑施工过程的时空层次细节模型剖析了建筑施工演化过程中不同专业层次的认知需要,以层次细节建模方法为基础,提出了面向建筑施工过程的时空层次细节模型。该模型从建筑物对象、建筑空间、建筑构件、建筑材料和供应链等五个级别进行空间层次等级划分,并分别描述了不同空间层次等级下的对象时空特征、对象关系和耦合机制,从而为建筑施工数据模型构建提供了时空基础框架。建筑施工过程层次细节模型将空间层次等级与时间分辨率进行融合建模,为建筑施工过程的时空层次等级规律研究提供了有益探索。(2)基于建筑构件粒度的施工对象模型研究了建筑构件对象模型的时间特征、几何特征和属性特征,分析了建筑构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枢纽作用,提出了基于建筑构件的施工对象模型。构件施工对象模型以现有GIS和BIM模型为基础,综合考虑了不同建筑施工过程层次细节下的时态需求,扩展了构件对象工序时间和工艺时间特性,支撑不同时空层次等级的过程演化需要。以施工专业知识为基础,针对建筑构件工艺属性进行了扩展,提出了建筑施工工艺模型。施工工艺模型以工艺周期和几何分解两种模式支持建筑构件的状态演化和形态演化,分别描述建筑构件的时间渐变和几何形态突变过程。本文所提出的构件施工对象模型从物理、化学和社会等方面针对建筑构件属性进行了有效扩充,并通过建筑构件与施工工艺模型的关联支持构件空间粒度下的时态和形态演变。(3)建筑施工过程时空数据模型构建分析了以人工活动为主导因素的施工过程时空特征,提出了由驱动、事件、状态和过程共同构成的时空数据概念模型,为施工过程演化表达提供基础理论支持。以虚拟时间和事实时间为参照将施工过程分为过程模拟和实际建造两种不同的时间环境,并以建筑物模型为核心,基于工序模型连接管理任务和事件连接施工建造过程的框架,分别构建了面向施工计划和实际建造的时空数据模型。提出了基于构件位置、空间层次、空间关系和时间区间的对象时空编码方法,为基于时空数据库的建筑构件模型的检索和交互提供时空寻址支持。虚拟时间和事实时间相结合的建筑施工过程数据模型为施工过程模拟仿真与过程管理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模型支持。(4)基于建筑施工图的时空过程构建与仿真分析了建筑施工图中工艺信息提取规则和顺序流程,结合语义、位置、几何和关系信息,构建了完整的面向建筑施工过程的数据信息抽取方法。基于本文所构建的时空数据模型,构建了由数据层、模型层、功能层和可视化层构成的施工过程仿真原型系统,通过数据提取、工艺建模、工序建模、活动建模和应用计算等功能提供了施工过程构建的解决方案。通过实验表明,面向建筑施工过程的GIS时空数据模型综合考虑了建筑物模型的几何、关系和时态的内在关联性,较好地解决了建筑施工过程大众化认知、城市宏观管理和工程专业建设等不同层次的需求,为在GIS环境下发展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应用提供了理论方法探索。面向建筑施工过程的GIS时空数据模型是建筑科学和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交叉问题,旨在进一步推动时态建筑物数据模型理论和构建方法研究,促进空间语义精细化建筑数据模型向时空语义精细化数据模型的发展,为融合宏观地理环境演化和微观工程环境管理的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应用提供新的数据模型支持。
王强[5](2015)在《地籍变更中地块变化与增量更新的研究》文中认为地籍数据变更维护工作量大,变更地块及其相关地块拓扑关系维护困难,逻辑一致性等问题也容易出现错误。所以,为地籍数据库的变更维护寻找一种自动半自动、智能化的方法是相当重要的。本文分析常用的时空数据模型,确定一种能够科学合理地组织地籍数据的时空模型;分析各时空拓扑关系模型,从中选择出能对地籍中时空数据拓扑关系进行有效表达的时空拓扑模型;分析单一地块实体变化,根据联动规则得到因单一实体的变化带来的与之相关的实体的联动变化;在地块变更类型分类的基础上,结合联动变化,对地籍变更类型进行分类;根据变更地块和相关数据库对象间的相互关系,设计相应算法及代码,从而实现在变更开始阶段对地块变化的自动判断、进行阶段对属性和拓扑关系的维护、变更完成阶段对数据库中发生变更的数据的更新。研究的结果能够对地籍数据库变更维护的自动半自动化实现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分析多种时空数据模型和拓扑关系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结合地籍变更中的时空数据的特点,选择对象关系数据模型和WID3方法分别用来组织时空数据和地块间拓扑关系的判断;(2)研究单一地块实体变化类型和实体间的联动变化规则,结合WID3方法对地块实体变更类型和联动变化情况进行描述;(3)结合其他学者提出的变更类型细分方法,提出了双层变更类型判断方法,并基于该方法判断变更中各实体的变化;(4)通过对地块实体变化与对应数据库对象间的关系的研究,设计了地块实体变化的数据库更新算法及验证系统。
王履华,孙在宏,曲欣,吴长彬[6](2014)在《三维地籍数据模型及时空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提出一种面体混合的三维地籍数据模型,并对三维地籍的变更及时空关系进行研究,为三维地籍管理提供技术方法。研究方法: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三维地籍数据模型的逻辑模型、物理模型、拓扑关系和时空关系设计,并进行实例验证。研究结果:(1)面体混合的三维地籍数据模型具有逻辑明确、检索方便、运算简单且易于维护等特点,解决了传统三维地籍数据模型在展示效率、拓扑和空间分析等方面的不足;(2)面体混合的三维地籍数据模型基于现有二维地籍数据结构进行扩展,兼容性好、实现成本低;(3)采用二维驱动的三维地籍变更方法,并基于改进的基态修正时空数据模型,实现三维地籍产权体的动态更新和历史关系管理,将三维地籍管理扩展至四维空间。研究结论:建立的三维地籍数据模型,应用于三维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解决了技术瓶颈,实验证明该技术方法可行有效。
贺彪[7](2011)在《三维地籍空间数据模型及拓扑构建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立体化利用已成为当前城市土地利用的重要趋势,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促使土地利用向空间扩展,这种立体化利用的重要特征是垂直方向上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即地表、地上、地下空间可以分层开发并分属不同权利人。这一特征对传统地籍管理理论和方法提出挑战。传统的地籍系统仍然采用以宗地为基础的二维平面地籍,通常采用投影的方式将三维权利实体(如建筑物)投影到二维平面上,以投影后的二维图形来代表其范围进行注册,因此二维地籍无法反映土地空间立体利用状况。在二维地籍不能满足土地管理的现实需求情况下,迫切需要系统研究三维地籍的理论与方法,在应用的层面上解决立体化土地开发利用中的地籍管理问题。三维地籍是在地籍概念中引入三维产权的地籍,它不仅可以登记和洞悉二维宗地的权属状况,而且还可以明晰和界定三维产权单元的空间范围。在三维空间研究土地权属问题,可以在一个统一的技术框架下处理土地和房产的登记问题。因为任何不动产,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域,可以用确定的空间来表达。三维地籍的研究可以极大地促进和完善土地立体化利用的相关管理制度和体制机制,规范土地房产登记制度,减少不动产登记确权纠纷,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效率和形象,具有显着的社会意义。目前国内外关于三维地籍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多侧重于问题的提出和法律关系讨论,缺乏具体的三维不动产对象建模和关键算法的系统研究。本文拟以三维产权体为核心,系统研究三维地籍技术问题,主要内容包三维地籍的空间数据模型与拓扑构建关键算法。首先对三维地籍管理涉及的对象进行分类,并分析其几何特征,以此为基础,参考点集拓扑学与组合拓扑学中的相关概念,给出了基于流形拓扑的三维产权体形式化描述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顾及拓扑的三维地籍空间数据模型。在给出三维地籍的空间数据模型后,同时研究了基于该模型的拓扑数据生成算法以及地籍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空间数据的分割与合并两大操作,给出了在产权体分割合并的几何算法的基础上,同时给出了拓扑维护的步骤与方法,使得各项操作中产权体的拓扑一致性得到保持。最后结合我国深圳市地籍管理的实际需求,建立了三维地籍试验系统,通过对深圳市乃至我国最典型的三维地籍案例进行建模与管理,并进行示范应用,证明了本文提出的模型与算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尹鹏程[8](2012)在《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关键领域模型构建与应用》文中认为土地管理“源于地籍、归于地籍”。以“地籍”为核心,构建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的信息集成模式,建立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实现“批、供、用、补、查、登”等业务环节土地信息的集成整合,是现阶段土地信息系统建设的热点和难点。本文针对土地信息系统建设中的“信息孤岛”、“业务孤岛”等问题,结合本体论、软件工程等相关理论和技术,以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关键领域模型构建、空间特征形式化表达、关键技术分析及工程应用为主线,对其基本设计思想、空间数据组织、数学模型等都做了详细的探讨,并基于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关键领域模型进行了工程应用。论文主要做了以下研究工作:(1)对国内外土地信息化发展现状、土地信息集成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的信息集成模式。从建立共享概念模型的角度,引入面向本体的分析方法和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领域模型概念;从过程工程理论的角度给出了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领域模型的四元组定义;根据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的特点,提出从数据分析、数据关联及系统协同角度对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关键领域模型进行构建的研究思路。(2)从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空间数据组织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模式等方面,基于本体构建了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关键领域模型。提出了多层本体集成模式下的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本体体系结构模型、多层本体共享模型、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应用模型;以地籍应用本体为例,采用本体分析方法,分析了地籍本体概念及概念间关系,重组了地籍数据库结构,为概念模型中应用本体的数据建模提供了分析方法。(3)基于组份拓扑理论和位置理论,进行了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关键领域模型空间特征的形式化表达。利用组份拓扑理论和位置理论产生的新公理,对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多层本体共享模型和土地全要素业务空间本体间的空间关系进行了数学描述;以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空间数据为例,基于ArcEngine实现了土地空间数据的拓扑检查。(4)从土地生命周期管理、业务地块编码、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演绎等方面,分析了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关键领域模型的若干关键技术。在多层本体共享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事件语义的土地业务全要素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在分析宗地代码编制规则基础上,提出了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地块编码规则;通过设置数据表设计规范,分析了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在土地生命周期内的演绎规律,为建立土地业务全要素生命周期管理关联树奠定了技术基础。(5)从数据框架构建、数据建库方法、数据存储管理等方面,构建了集计算、存储和应用为一体的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数据中心。从数据关联、要素分类编码、信息共享可用性等方面展开分析,构建了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数据框架体系;从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集成整合的角度,分析了数据处理的总体技术框架;从数据存储管理的角度,分析了数据中心的逻辑拓扑结构,设计了数据管理平台的功能结构,为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构建奠定了数据基础。(6)基于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关键领域模型和模块搭建的软件开发框架,构建了原型系统。以徐州市为例,从需求分析、建设思路、技术框架、开发模式、业务模式等方面,对领域模型内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应用。构建了土地业务全要素生命周期管理关联树,基于此改进业务处理模式,实现了空间数据与业务审批信息的深度融合;基于信息系统应用模型,分析了“一中心四平台”应用系统的搭建式开发框架,对现阶段土地信息的集成整合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主要创新点有:(1)提出面向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的土地信息集成模式,基于本体构建了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本体体系结构模型、多层本体共享模型、应用模型等关键领域模型,分析了其若干关键技术,提出了土地业务全要素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地块编码方法及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演绎规则,为土地信息系统顶层框架建设提供了设计思路。(2)采用面向本体分析方法,分析了地籍本体组成,获取了地籍本体概念,梳理了地籍本体概念间关系,建立了地籍应用本体概念模型,并基于地籍应用本体模型,重组了地籍数据结构,为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专业模型的构建提供了分析方法。(3)基于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关键领域模型,提出了土地业务全要素生命周期管理关联树的构建方法,实现了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空间信息的集成;基于生命周期管理关联树,改进了业务处理模式,建立了单一业务地块与审批流程的横向关联以及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间的纵向关联,为地理信息与地政业务审批信息的一体化集成提供了技术方法。
赵树理[9](2008)在《基于Oracle的三维供水管网数据库实现与数据源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地下管网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传统的GIS系统在三维数据处理、多种类型的数据表示和处理布局复杂的管线方面能力较差。为克服传统GIS的弱势,辅助管网设计及实现数据共享,建立地下管网三维数据库和实现三维显示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论文在三维地下管网数据库实现和数据源分析过程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1)鉴于城市地下管网分布上的不均衡性、拓扑连接上的复杂性和数据上三维特点,本论文根据用户需求,采用客户端/服务器的模式,基于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对三维地下管网数据库进行了设计和构建。数据库按照区域的方式管理数据,使用关系表来保存关键地段或区域的管网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2)为实现数据共享,论文重点分析了SICAD/open的数据模型和数据结构,SQD文件格式,给出了SQD文件解析方法和程序接口;同时,对于新装管线的AutoCAD数据源进行了详细分析,给出了DXF文件解析程序接口,较好地解决了多源数据的集成问题。(3)论文最后描述了系统的架构,阐述了数据库系统的开发过程和重要模块。在数据库开发过程方面,经过深入地需求分析,从概念设计到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利用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了三维管网数据库。在数据入库方面,对SQD和DXF解析两个模块的数据操作流程和规范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孔源[10](2008)在《地籍数据更新机制的研究和设计》文中认为近些年来,随着各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地籍数据库的逐步建成,人们逐渐认识到数据更新已经取代数据获取成为地籍信息系统建设的瓶颈,地籍数据更新成为现代地籍的生命所在,是地籍、地籍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将当前国内外GIS领域较先进和成熟的理论研究,应用到地籍数据更新的实践工作之中,从时空数据模型、时空拓扑分析、更新操作算子、数据质量控制、长事务并发处理、更新工作流程等几个方面,较系统的设计和描述了基于WALK平台的地籍数据更新机制。本文首先总结和分析了杭州地籍数据更新工作的现状,指出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其次,在比较了多种时空数据模型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数据更新的基于基态修正的面向对象时空数据模型,并进行时空数据库概念设计;然后,在时空拓扑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基于时空对象实体变化的更新操作,探讨地籍数据更新自动或半自动实现的方法;同时,为确保地籍更新的质量,提出基于元数据和质量规则的地籍数据检查方案,引入版本管理的思路,提出解决地籍更新长事务并发处理问题的办法;最后,结合杭州地籍管理工作实际,优化设计了地籍数据更新的工作流程,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实验系统,并通过实际案例或数据运行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验证。
二、基于SICAD/Open空间拓扑结构的地籍空间实体图形变更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SICAD/Open空间拓扑结构的地籍空间实体图形变更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ArcGIS的不动产登记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GIS发展趋势 |
1.2.2 国内GIS发展趋势 |
1.2.3 GIS在不动产登记中的应用 |
1.3 研究内容及其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创新点 |
1.5 本文章节结构 |
2 不动产登记理论与问题研究 |
2.1 不动产理论与问题分析 |
2.1.1 不动产登记理论 |
2.1.2 不动产存在的问题分析 |
2.2 不动产登记数据类型分析 |
2.2.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
2.2.2 地籍信息数据 |
2.2.3 房产信息数据 |
2.2.4 其他不动产信息数据 |
2.3 不动产登记作业模式及平台对比 |
2.3.1 不动产登记作业模式 |
2.3.2 数字测图软件对比 |
2.3.3 不动产登记数据库平台对比 |
2.4 不动产登记各阶段问题研究及解决方案 |
2.4.1 数据整理 |
2.4.2 整合关联 |
2.4.3 数据入库 |
2.4.4 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3 系统总体设计与功能实现 |
3.1 系统开发工具及软硬件环境 |
3.1.1 开发工具 |
3.1.2 ArcGIS Engine介绍 |
3.1.3 系统软硬件环境 |
3.2 总体架构设计 |
3.2.1 需求分析 |
3.2.2 设计原则 |
3.2.3 体系结构设计 |
3.3 功能模块设计 |
3.3.1 设计目标 |
3.3.2 功能设计 |
3.4 数据库设计 |
3.4.1 SQL Server数据库与SDE(空间数据引擎)技术介绍 |
3.4.2 空间数据库设计 |
3.4.3 属性数据库设计 |
3.4.4 其他数据库设计 |
3.5 功能模块实现 |
3.5.1 登录界面 |
3.5.2 系统主界面 |
3.5.3 数据库连接 |
3.5.4 数据检查模块 |
3.5.5 数据输出模块 |
3.6 本章小结 |
4 四邻关系模型构建与代码实现 |
4.1 模型开发语言 |
4.1.1 Python语言 |
4.1.2 ArcPy模块 |
4.2 四邻关系模型对比 |
4.2.1 拾取的方法 |
4.2.2 最小外接多边形法 |
4.2.3 方位角法 |
4.2.4 外扩极值点法 |
4.3 外扩极值点法四邻关系模型研究 |
4.3.1 外扩极值点法四邻关系模型 |
4.3.2 模型难点分析及解决方案 |
4.3.3 模型核心代码 |
4.4 本章小结 |
5 不动产登记项目实例验证 |
5.1 研究区域概况 |
5.1.1 自然地理概况 |
5.1.2 不动产登记现状概况 |
5.2 不动产登记数据入库 |
5.2.1 数据采集与梳理 |
5.2.2 数据转换入库 |
5.2.3 空间数据检查 |
5.2.4 属性数据检查 |
5.2.5 资料输出与汇交 |
5.3 四邻关系模型验证 |
5.5.1 Model Builder验证 |
5.5.2 Python脚本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1.1 成果总结 |
6.1.2 论文不足之处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与工程实践 |
(3)基于几何代数的三维地籍空间数据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组织 |
2 地籍与几何代数基本概念 |
2.1 地籍概述 |
2.2 几何代数概述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几何代数的三维地籍对象建模表达 |
3.1 三维空间数据模型 |
3.2 共形空间中地籍宗地几何与拓扑关系表达 |
3.3 基于几何代数的三维地籍数据模型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几何代数的三维地籍空间拓扑关系分析与计算框架设计 |
4.1 空间拓扑关系概述 |
4.2 三维地籍对象外部空间拓扑关系研究 |
4.3 基于几何代数的三维地籍空间拓扑关系计算框架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几何代数的地籍宗地更新机制研究 |
5.1 三维地籍宗地体合并 |
5.2 三维地籍宗地体分割 |
5.3 本章小结 |
6 原型系统 |
6.1 系统架构设计 |
6.2 实验数据及其数据结构设计 |
6.3 基于几何代数的三维地籍功能模块实现效果图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论文总结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面向建筑施工过程的GIS时空数据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三维建筑物数据模型 |
1.3.2 地理信息和建筑信息的交叉与融合 |
1.3.3 建筑工程模拟研究现状 |
1.3.4 时空数据模型研究进展 |
1.3.5 研究现状小结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 论文结构 |
第2章 基于六要素的建筑施工过程数据模型构建方法 |
2.1 空间对象模型分析 |
2.1.1 空间的基本概念 |
2.1.2 空间对象数据模型 |
2.1.3 空间对象关系 |
2.1.4 空间数据结构 |
2.2 时间对象模型分析 |
2.2.1 时间的基本概念 |
2.2.2 时间对象的结构 |
2.2.3 时间对象关系 |
2.3 时空数据模型分析 |
2.3.1 时空对象及其演变 |
2.3.2 时空信息的耦合模式 |
2.3.3 时空数据模型构建方法 |
2.3.4 时空过程层次细节 |
2.4 顾及驱动的演化模式及时空概念模型 |
2.4.1 六要素模型的时空特征分析 |
2.4.2 六要素模型的应用法则 |
2.4.3 基于驱动的时空数据模型 |
2.5 小结 |
第3章 建筑施工过程时空特征及其概念模型 |
3.1 建筑施工与技术分析 |
3.1.1 建筑工程与研究范围 |
3.1.2 建筑设计与施工应用 |
3.1.3 建筑施工过程管理 |
3.1.4 建筑施工技术分析 |
3.2 建筑施工空间及其特征分析 |
3.2.1 建筑施工空间构成 |
3.2.2 建筑施工场地空间及其概念模型 |
3.2.3 建筑物空间及其概念模型 |
3.2.4 建筑施工位置概念模型 |
3.3 建筑施工过程的时空特征分析 |
3.3.1 建筑施工过程时间的层次性 |
3.3.2 建筑施工工序概念模型 |
3.3.3 建筑施工工艺概念模型 |
3.3.4 建筑施工活动概念模型 |
3.4 建筑施工过程概念模型 |
3.4.1 建筑施工过程多源信息融合 |
3.4.2 建筑施工过程的时空层次细节模型 |
3.4.3 建筑施工过程的信息流特征 |
3.4.4 建筑施工过程时空关系特征 |
3.4.5 建筑施工过程的时空模式 |
3.5 小结 |
第4章 建筑施工过程时空数据模型构建 |
4.1 建筑施工过程逻辑模型 |
4.1.0 模型的基本框架 |
4.1.1 建筑施工过程资源逻辑模型 |
4.1.2 建筑物对象逻辑模型 |
4.1.3 施工计划与工序逻辑模型 |
4.1.4 建筑施工活动逻辑模型 |
4.1.5 时空关系逻辑模型 |
4.2 建筑施工过程时空数据结构 |
4.2.1 构件对象时空特征编码 |
4.2.2 建筑时空信息数据结构 |
4.2.3 时空关系的数据结构 |
4.3 建筑施工时空数据组织与管理 |
4.3.1 建筑施工过程时空数据库 |
4.3.2 施工过程时空数据组织 |
4.3.3 建筑施工过程时空索引 |
4.3.4 建筑施工过程查询 |
4.4 小结 |
第5章 建筑施工过程模拟研究 |
5.1 原型系统设计 |
5.2 建筑物数据信息提取 |
5.2.1 OAM建筑施工图信息提取 |
5.2.2 建筑结构施工图信息提取 |
5.2.3 建筑构件装饰信息抽取 |
5.3 建筑施工过程建模 |
5.3.1 建筑施工工艺建模 |
5.3.2 建筑施工工序建模 |
5.3.3 建筑施工活动与事件建模 |
5.3.4 建筑施工阶段的可视化 |
5.4 建筑施工过程应用分析 |
5.4.1 建筑施工过程的模拟仿真 |
5.4.2 建筑工程量计算分析 |
5.4.3 建筑施工过程工序分析 |
5.4.4 建筑投资进度分析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青年发展学院第九期培训班学员推荐表 |
(5)地籍变更中地块变化与增量更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章节安排 |
第2章 时空数据模型和拓扑关系模型 |
2.1 时空数据 |
2.2 时空数据模型 |
2.3 地块间的时空拓扑关系 |
2.3.1 空间拓扑关系 |
2.3.2 时态关系 |
2.3.3 地块间的时空拓扑关系 |
2.4 拓扑关系模型 |
2.5 基于WID3方法的地块间的拓扑关系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块变化与联动规则的分析研究 |
3.1 单一地块的变更类型分析 |
3.2 基于WID3的单一地块变化类型判断 |
3.3 实体联动变化的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地块变更类型和数据库增量更新算法 |
4.1 地块变更类型分析 |
4.2 地块变化与相应的数据库对象变化的关系 |
4.3 数据库增量更新算法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验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验证系统使用的环境、软件及数据库介绍 |
5.1.1 visual studio及C#介绍 |
5.1.2 MapX控件和Oracle数据库介绍 |
5.2 模拟地图的生成 |
5.2.1 基于Mapinfo的模拟地图生成 |
5.2.2 地图数据上传 |
5.3 数据库访问的实现 |
5.4 实验系统的总体设计 |
5.5 地块变更的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7)三维地籍空间数据模型及拓扑构建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组织安排 |
第二章 三维地籍管理对象及其空间特征 |
2.1 三维地籍管理的对象 |
2.1.1 三维宗地 |
2.1.2 房产及基础设施 |
2.2 三维产权体定义 |
2.3 三维产权体的表达 |
2.3.1 二维宗地法 |
2.3.2 迭置宗地法 |
2.3.3 多面体法 |
2.3.4 PLC法 |
2.4 三维产权体的几何与拓扑特征分析 |
2.4.1 三维宗地的分类 |
2.4.2 三维地籍实体几何维度 |
2.4.3 三维产权体的几何性质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三维地籍空间实体及其拓扑关系的形式化描述与表达 |
3.1 基本定义 |
3.2 三维实体的形式化定义及描述 |
3.2.1 基于k-维伪流形的三维空间实体形式化定义 |
3.2.2 三维空间实体的拓扑性质 |
3.2.3 三维空间实体的形式化描述 |
3.2.4 单纯形及单纯复形的形式化描述 |
3.3 三维实体间拓扑关系的形式化描述 |
3.3.1 拓扑关系描述模型 |
3.3.2 三维拓扑空间关系的最小集 |
3.3.3 K-单纯形间的拓扑关系 |
3.3.4 三维空间实体间的拓扑关系矩阵描述 |
3.4 三维地籍空间实体的形式化定义及描述 |
3.4.1 三维地籍空间实体的定义 |
3.4.2 三维地籍空间实体的形式化描述 |
3.4.3 三维地籍空间实体与单纯形的对应关系 |
3.5 三维地籍空间实体间拓扑关系的形式化描述 |
3.6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三维地籍空间数据模型 |
4.1 三维空间几何数据模型 |
4.1.1 面元模型 |
4.1.2 体元模型 |
4.1.3 混合模型 |
4.2 三维空间拓扑数据模型 |
4.2.1 三维形式化数据模型(3D FDS) |
4.2.2 简化的空间模型(SSM) |
4.2.3 三维城市模型(3DCM) |
4.2.4 面向对象三维数据模型(OO3D) |
4.3 三维地籍空间数据模型 |
4.3.1 三维地籍空间数据模型的需求 |
4.3.2 三维地籍空间数据模型的概念模型 |
4.3.3 三维地籍空间数据模型的逻辑模型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三维地籍空间数据的拓扑构建及拓扑维护算法 |
5.1 三维地籍空间数据的拓扑构建 |
5.1.1 三维地籍拓扑构建的流程 |
5.1.2 三维几何元素的融合 |
5.1.3 三维几何元素的打断与分裂 |
5.1.4 基于离散面的自动寻体 |
5.2 合并与分割算法中的拓扑维护 |
5.2.1 访问函数 |
5.2.2 体合并算法 |
5.2.3 体分割算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三维地籍试验系统与示范应用 |
6.1 系统总体架构 |
6.2 开发环境与技术方案 |
6.3 主要功能模块划分 |
6.4 示范应用案例建模与管理 |
6.4.1 深港西部通道-深圳湾口岸 |
6.4.2 丰盛町地下商业街 |
6.4.3 其它案例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主要贡献与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8)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关键领域模型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图清单 |
表清单 |
1 绪论 |
1.1 土地信息化现状 |
1.2 土地信息集成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4 组织架构与章节安排 |
2 本体与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领域模型基础理论 |
2.1 本体概述 |
2.2 本体分类与集成模式 |
2.3 本体与对象相关概念 |
2.4 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领域模型内涵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本体的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关键领域模型建立 |
3.1 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业务框架 |
3.2 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关键领域模型 |
3.3 实例分析——以地籍应用本体建模为例 |
3.4 本章小结 |
4 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领域模型空间特征的数学描述 |
4.1 组份拓扑理论与位置理论 |
4.2 多层本体共享模型的数学模型 |
4.3 土地全要素业务本体空间关系描述 |
4.4 实例应用——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空间数据拓扑检查 |
4.5 本章小结 |
5 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领域模型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
5.1 基于事件语义的土地业务全要素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
5.2 基于宗地代码编制规则的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地块编码方法 |
5.3 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在土地生命周期内的演绎规则 |
5.4 本章小结 |
6 基于关键领域模型的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数据中心建设 |
6.1 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数据框架 |
6.2 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 |
6.3 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数据中心构建 |
6.4 本章小结 |
7 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信息系统原型实现 |
7.1 建设背景 |
7.2 建设思路 |
7.3 技术框架 |
7.4 系统实现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主要创新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基于Oracle的三维供水管网数据库实现与数据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2 数据库基础与相关理论 |
2.1 数据库技术 |
2.2 SQL 和PL/SQL |
2.3 数据库的开发流程 |
2.4 数据库访问技术 |
3 数据源分析 |
3.1 多源数据集成 |
3.2 SICAD/OPEN |
3.3 SICAD/OPEN 数据模型和SQD 文件分析 |
3.4 DXF 文件分析 |
4 三维管网数据库系统设计及实现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2 各个模块的介绍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地籍数据更新机制的研究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地籍数据更新 |
1.3 论文研究目标和内容安排 |
第2章 地籍数据更新的现状分析 |
2.1 空间数据库 |
2.2 地籍数据更新 |
2.3 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
第3章 时空数据模型与数据库设计 |
3.1 时空数据模型研究现状 |
3.2 基于基态修正的面向对象时空数据模型 |
3.3 地籍时空数据库设计 |
3.4 地籍的时空查询实现 |
第4章 地籍变更与地籍数据更新 |
4.1 地籍变更及时空拓扑分析 |
4.2 基于时空对象实体变化的更新操作 |
4.3 地籍数据更新的质量控制 |
4.4 长事务处理与版本管理 |
第5章 地籍数据更新流程和实验系统 |
5.1 更新流程和平台 |
5.2 数据下载 |
5.3 变更测绘 |
5.4 质量检查 |
5.5 上传入库 |
5.6 同步更新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基于SICAD/Open空间拓扑结构的地籍空间实体图形变更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房地调查登记数据的农村不动产权籍更新调查关键技术 ——以丹阳市为例[D]. 吴怡.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ArcGIS的不动产登记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实现[D]. 梁少岗.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3]基于几何代数的三维地籍空间数据模型研究[D]. 张季一. 中国矿业大学, 2016(11)
- [4]面向建筑施工过程的GIS时空数据模型研究[D]. 孟耀伟.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 [5]地籍变更中地块变化与增量更新的研究[D]. 王强.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4)
- [6]三维地籍数据模型及时空关系研究[J]. 王履华,孙在宏,曲欣,吴长彬. 中国土地科学, 2014(07)
- [7]三维地籍空间数据模型及拓扑构建算法研究[D]. 贺彪. 武汉大学, 2011(05)
- [8]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关键领域模型构建与应用[D]. 尹鹏程. 中国矿业大学, 2012(05)
- [9]基于Oracle的三维供水管网数据库实现与数据源分析[D]. 赵树理.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 [10]地籍数据更新机制的研究和设计[D]. 孔源. 同济大学, 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