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及实施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范恺悦[1](2021)在《区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特征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
黄寿海[2](2020)在《我国耕地占补制度中的质量不平衡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耕地是维护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保障。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中国旨在保护耕地的一项重要制度。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以来,在抑制建设占用耕地、推动实现保障耕地数量、质量平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建设占用耕地的需求不断加大。国家农产品供给对耕地数量、质量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社会经济发展占用耕地和耕地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矛盾比较集中地表现在耕地占补制度的推进和落实上。为此,有必要对占补平衡政策的历史演化、实施绩效和时代局限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经济学内涵,研究导致耕地占补质量不平衡的内在机理,进而提出改进耕地保护政策的对策建议,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本研究着眼于中国特色制度和耕地保护政策背景,基于全国性样本数据和具体案例分析,综合运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中国耕地占补制度中的质量不平衡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寻导致耕地质量持续下降的制度性原因,并提出优化改进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措施建议,对有效促进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回顾中国耕地保护政策的出台着手,研究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演进过程,分析了当前占补平衡政策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并运用博弈论和实证方法揭示了制度性的深层次原因。在研究中发现如下。第一,中国出台实施了世界上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自实施以来,经历了“数量动态平衡”阶段、“数量质量并重”阶段、“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阶段和“补改结合,算大账”等阶段演化,在控制耕地无序占用、抑制耕地数量减少、提升城乡用地集约化水平、促进粮食生产和确保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等方面发挥了历史性作用。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占用耕地的需求的快速增长、耕地后备资源的瓶颈约束和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耕地占补制度本身所导致的质量不平衡影响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第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实施,确保了中国耕地总量的动态稳定,但却导致了耕地总体质量的下降。原因在于,中央政府的宏观目标与地方政府中观目标以及农户的微观目标之间存在错位。土地财政的利益驱动以及耕地保护激励机制的缺失,在带来耕地生产能力下降、耕地保护措施难以落地同时,还导致全国性土地利用效益低下、耕地保护社会责任分配不均和地区性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三,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目标是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在这一政策框架内,中央政府基于确保农产品供给安全的目标,建立了自上而下的委托代理体系,将全国农产品供给安全责任层层分配给了地方政府。但地方政府在逐级履行代理责任过程中,“条条”治理的政策性弱化和“块块”管理的孤岛效应,使其出于自身发展竞争和利益冲动的考量又将农产品供给责任推给中央政府,导致耕地保护的行政目标虚化。而真正应当成为耕地保护主体的农户却被“原子化”,从而被排除于占补平衡政策执行和监督体系之外。第四,通过全国性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数据的实证分析,在控制农业技术提升、农产品结构变化、气候因素、物价指数等因素影响以后,实施占补平衡政策后中国耕地的亩均粮食产量呈显着下降趋势,其原因在于制度设计本身使耕地数量平衡的硬约束对耕地质量下降带来了负向的激励作用。第五,从案例分析中发现,占补平衡政策在具体落实中走了样。由于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评定过程存在较大的弹性空间,导致“占优补劣”层出不穷。进一步通过对土地出让金具体去向进行梳理后发现,每年可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微乎其微。显然,严重依赖“土地财政”的各地政府,没有能力和动力投入资金用于本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第六,应借鉴发达国家地区在耕地质量保护方面的有益经验,从异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市场化、强化监管验收机制、调动各方积极参与耕地占补平衡工作,进而保障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落到实处。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第一,在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发现,自从中国政府实施占补平衡政策以来,在耕地总量恒定和粮食持续增长的背后,是耕地生产能力的下降。通过对2013年至2016年中国耕地占补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在控制农业生产技术、种植结构、劳动力投入、气候变化等变量的情况下,地区农业亩均粮食产量与本地占用耕地数量、补充耕地数量都呈显着负向关系。这揭示了占用耕地是以优上等为主,而补充耕地是以劣次等地为主的现实。第二,采用动态博弈模型和序贯博弈模型分析发现,各保护主体利益与责任的目标错位必然导致耕地占补质量不平衡。中央政府所承担的监管职责在向下逐级分解的科层组织中逐步弱化,地方政府受土地财政激励在发展竞争与耕地保护的权衡中往往选择前者,而由中央政府下达的耕地占补平衡指令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被地方政府虚化和扭曲了。第三,结合中国城乡土地二元结构的现实特征以及政府对土地财政的长期依赖,本研究通过案例调查分析,从粮食产量变化、土地出让金用途等两个方面进行测算,发现地方政府在耕地占补平衡中“占优补劣”,可用于补充耕地质量提升的资金十分有限,严重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没有能力也没有动力投资于耕地生产能力的提升。
杨国超[3](2019)在《青岛市土地整治效果综合分析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青岛市城镇化发展快速,社会发展对土地需求不断增大,导致社会面临的土地资源可使用量不断减少,但全市常住人口不断增加,截至2017年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84亩;耕地占有总量仍然在持续增加,而且耕地补充的难度不断加大;从2016年开始,青岛市政府高度重视,投入更大力度,从未利用土地、低效用地、农村建设用地等方向出发执行土地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所以本文将从多个方面研究青岛市土地整治效果,分析2017年底青岛市土地利用结构状况近三年青岛市各区的耕地动态变化状况、评价各区土地整治综合效益。本文先对2017年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整理分类,分析青岛市2017年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分布以及土地利用率等状况,并与2015年底土地利用结构状况进行比对,分析进入十三五规划两年后青岛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趋势以及改善效果。青岛城市化发展快速,大量耕地不断被占用,耕地资源持续减少,耕地减少变化是土地整治最为重要的一环;本文将从区尺度研究近四年的耕地动态变化状况,主要从耕地总量,耕地利用动态度及同年度区尺度耕地减少贡献率和不同年度的减少幅度方向分析各区状况,结合当下经济研究各区耕地动态变化的剧烈程度;最后以青岛市区尺度为出发点,对十三五前后青岛市各区对土地整治的贡献效果进行研究;主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方面选取较好反映土地整治效果的9个指标,其中指标权重的计算将采取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综合方式确定。通过综合评价可以为青岛市土地整治提供一定参考价值,使得政府对各区土地整治将更加有针对性,侧重性和科学性。
张燊[4](2018)在《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绩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加快,城市化的快速扩张意味着耕地将面临被占用的风险,而耕地的减少也将对国家粮食安全及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耕地资源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国家制定了耕地占补平衡相关政策,以期对保护耕地、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广东省在落实国家关于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方面,经历了由坏到好的过程,通过不断总结政策实施初期的经验教训,并结合广东省实际逐步加大力度开展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最终连续17年完成国家下达的耕地占补平衡任务。因此,针对广东省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绩效进行评价可以有效判断广东省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执行力以及分析其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影响要素,以期对在全国范围内提高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绩效、提升耕地利用效率提出合理建议。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家制定的主要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以及广东省根据国家政策制定的若干实施政策及配套措施,并根据不同阶段政策目标的变化,将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发展过程分为3个不同时期,且对每一时期的政策成效进行了分析,其中1997-2003年为数量政策平衡期、2004-2010年为数量-质量平衡期、2011至今为数量-质量-生态平衡期。其次,基于时间角度构建了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绩效评价体系,对广东省2000-2016年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绩效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广东省2000-2016年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绩效呈阶段性上升的特点,其中2016年上升为最大值,说明广东省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执行的越来越好。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知,有关农业方面的经济指数以及耕地的数量质量变化能够有效反映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绩效。再次,通过PSR模型构建了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绩效评价的综合指标体系,从空间角度上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2011-2015年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绩效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广东省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绩效区域差异明显,广东省两翼地区在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方面取得较好的绩效成果,其中粤西沿海和粤西北山区实施绩效最好,而珠三角平原地区实施绩效较差,并且通过运用Moran指数发现广东省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绩效存在着较为显着的空间自相关关系。最后,在对广东省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绩效评价的基础上,从完善耕地保护对策以缓解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加大惠农支持力度以促进耕地占补平衡状态、实施耕地提质改造以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响应手段、积极引入社会资金以丰富耕地占补平衡响应机制四个方面给出了提高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绩效的建议。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投资课题组,韩连贵[5](2017)在《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下)》文中提出19582017年以来,国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组织推动各地区逐步深化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体制,拓展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保护节约集约使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征途上,拓展十二条途径:一是农村土地所有制、使用权益和征购、占用法制途径;二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长久和使用权流转畅通保障途径;三是农村耕地永久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及占补平衡途径;四是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途径;五是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途径;六是农村土地依法征购、储供、利用途径;七是农村土地定级估价和建设占用审批调控途径;八是农村村民住宅基地建设维护和治理途径;九是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实施途径;十是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监督检查途径;十一是农村村民失地后社会保障途径;十二是农村土地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途径。
柯新利[6](2014)在《我国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及区域补偿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文献研究,对我国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及区域补偿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发现存在以下趋势:耕地保护目标由区域内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逐渐转向区域间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由以数量保护为主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逐渐转向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对耕地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耕地保护补偿研究由耕地征用补偿转向基于耕地保护外部性内在化的耕地补偿进而逐步开展耕地保护区际补偿机制研究。由此从3个方面提出了我国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及区域补偿未来的研究重点:从空间效率均衡的角度确定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研究;从生产力总量平衡的角度开展耕地区域协调保护研究;从经济发展和资源禀赋的区域差异开展耕地区域保护目标责任研究以及从帕累托优化的角度研究耕地区域保护补偿价值标准,并据此开展耕地布局优化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研究。
杨军[7](2013)在《湖南省耕地总量动态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耕地资源是土地资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粮食生产的基本保证,保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粮食安全的关键。耕地资源的变化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由于受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耕地的变化和流向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是耕地面积在其中所占的比例却较小,我国国土面积中仅有12.68%为耕地。湖南作为中国的一个农业大省、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其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湖南省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态势。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十年来全省耕地数量变化过程,研究耕地数量减少的影响因素,从而得出以下结果。本文重点概况了湖南省现状各地类结构及分布和特征情况,在土地利用结构中,农业用地占1829.3万公顷,占土地总比重的86.35%;且农业用地中以耕地和林地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413.5万公顷和1229.6万公顷,所占土地比重分别为19.52%和58.05%,因此耕地和林地面积的变化会严重影响农业用地在土地中所占比例。耕地逐年呈减少的趋势,而人口持续增多,致使人均耕地面积严重下降,2008年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554公顷/人。而湖南省耕地质量状况具体表现为人口逐渐增多,耕地面积逐年缩小,受污染耕地面积增加,可用量较好补充耕地的资源缺乏,高产田面积逐年下降,土壤侵蚀日益加重和耕地的酸化面积也不断扩大等。因此针对这些新出现的情况,预计采取以下保护对策,具体表现为完善耕地保护的法律保障体系,完善耕地保护责任制度。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的控制管理,减少建设占用耕地规模,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耕地质量。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正确实施对耕地的保护,依靠科技进步找到相对于政策,全面提升耕地保护水平。因此,为了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粮食安全,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采取合理的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及经济发展对耕地的占用和破坏,进一步提高土地的执法力度,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认真贯彻我国“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才是当务之急。
郑燕娜[8](2012)在《呼和浩特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文中提出粮食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商品,事关国计民生。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耕地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要素,是广大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食物安全和社会稳定。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耕地问题,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提出了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伟大战略目标。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各项建设不可避免地挤用、占用着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导致大量优质耕地不断流失,耕地总体质量也不断下降。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带来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问题。我国是人口大国,保护耕地资源,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解决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与耕地供应不足之间矛盾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金融商业中心,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从1996年的48.83%,提高到2010年的69.19%。呼和浩特市的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需要一定的土地作保障,未来人口的增长,也将对城市空间产生大量的需求,因而,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侵占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城市化进程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目前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耕地保护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呼和浩特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发展情况,及耕地保护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目前呼和浩特在城市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的主要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呼和浩特市政府改善耕地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提供依据。
覃事娅,陈建宏[9](2011)在《基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广西平果铝土矿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广西平果铝土矿区为研究对象,分析矿区的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综合指数,并对矿区的耕地总量情况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矿区的耕地总量已从1995、2002年的极不平衡状态提高到了2008的不平衡状态。随后分析了影响矿区耕地总量变化的因素及矿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可行性与潜力,最后提出了实现矿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对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及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定量评价结果可为地方政府制定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施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并有利于平果铝矿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表6,参22。
覃事娅,尹惠斌,唐常春[10](2011)在《广西平果铝土矿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广西平果铝土矿区为研究对象,运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综合指数对矿区的耕地总量情况进行了定量评价,随后分析了影响矿区耕地总量变化的因素及矿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可行性与潜力,并且主要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面提出了实现矿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对策。研究结果可为地方政府制定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施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并有利于平果铝矿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及实施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及实施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耕地占补制度中的质量不平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耕地的概念与界定 |
1.3.2 耕地占补平衡 |
1.3.3 农产品生产能力 |
1.3.4 耕地质量平衡 |
1.4 数据说明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基础理论 |
2.1.1 外部性理论 |
2.1.2 土地发展权理论 |
2.1.3 博弈论 |
2.1.4 委托-代理理论 |
2.1.5 公共政策模型 |
2.1.6 机会成本理论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2.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2.2.3 已有文献的综合述评 |
3 我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历史演进和实施现状 |
3.1 占补平衡制度的历史演进 |
3.1.1 耕地保护意识的逐步觉醒阶段(1978-1996 年) |
3.1.2 耕地“数量动态平衡”阶段(1997-2003 年) |
3.1.3 耕地“数量-质量并重”阶段(2004-2009 年) |
3.1.4 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阶段(2010-2015 年) |
3.1.5 耕地“补改结合、算大账”阶段(2016 年-现在) |
3.2 占补平衡制度的实施成效 |
3.2.1 遏制了耕地过快减少势头,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 |
3.2.2 促进了集约耕地使用,提高了用地效益 |
3.2.3 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结构的逐步变化 |
3.3 占补平衡制度实施存在的问题 |
3.3.1 耕地总量逐年减少的总体趋势并未改变 |
3.3.2 优质耕地流失和耕地产能下降,使国内农产品自给压力逐年增大 |
3.3.3 引发生态破坏和耕地土壤质量下降的恶性循环 |
3.3.4 导致土地利用效益下降和地区发展差距固化 |
3.4 占补平衡制度缺陷的成因 |
3.4.1 同时存在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
3.4.2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利益驱动 |
3.4.3 央地政府耕地保护的目标错位 |
3.4.4 缺乏有效的耕地占补激励机制 |
3.4.5 耕地所有者的保护主体缺失 |
3.5 本章小结 |
4 耕地占补实施中导致质量不平衡的博弈分析 |
4.1 占补平衡过程中的行为主体目标 |
4.1.1 占补平衡整体行为的逻辑起点 |
4.1.2 中央政府的耕地保护目标和监管责任 |
4.1.3 地方政府的利益冲动和代理责任 |
4.1.4 地方政府之间的发展竞赛 |
4.1.5 受益主体和受偿主体的利益诉求 |
4.2 占补平衡各行为主体的博弈分析 |
4.2.1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一对一动态博弈 |
4.2.2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一对多博弈 |
4.2.3 地方政府间的博弈行为 |
4.2.4 博弈结果的原因分析 |
4.3 耕地占补平衡的政策执行模型 |
4.3.1 “条条”治理的政策性弱化 |
4.3.2 “块块”管理的孤岛效应 |
4.3.3 “原子化”保护主体的机会主义 |
4.4 本章小结 |
5 耕地占补实施中质量不平衡的实证分析 |
5.1 变量选取及模型设定 |
5.1.1 变量选取 |
5.1.2 计量模型 |
5.2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分析 |
5.3 模型估计 |
5.4 异质性讨论 |
5.4.1 耕地占补面积差异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
5.4.2 耕地占补区位差异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耕地占补实施中质量不平衡的案例考察 |
6.1 耕地占补实施的案例概况 |
6.1.1 项目选址及面积 |
6.1.2 占用耕地类型、等别及面积 |
6.1.3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执行 |
6.1.4 补充耕地质量等别的评定 |
6.2 耕地占补实施的实地考察 |
6.3 土地出让金对补充耕地质量的影响 |
6.3.1 样本地区近五年土地出让概况 |
6.3.2 国家口径下的样本地区土地出让金支出 |
6.3.3 地方口径下的样本地区土地出让金计提 |
6.4 本章小结 |
7 境外耕地质量保护的经验借鉴 |
7.1 韩国 |
7.1.1 农业振兴区域制度 |
7.1.2 农地开垦制度及转用负担金制度 |
7.1.3 韩国农地质量保护和利用管理优势 |
7.2 美国 |
7.2.1 农业用地功能分区 |
7.2.2 土地开发权赎买 |
7.2.3 土地开发权转让 |
7.2.4 税收优惠和激励 |
7.2.5 自愿休耕保护项目 |
7.3 日本 |
7.4 中国台湾地区 |
7.5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1.1 耕地占补制度执行主体目标差异导致补充耕地质量不平衡 |
8.1.2 耕地保护主体缺位导致耕地质量监管虚化 |
8.1.3 激励不足导致补充耕地质量保障动能乏力 |
8.2 对策建议 |
8.2.1 优化制度设计,力出一孔保障耕地占补平衡 |
8.2.2 强化监管验收机制 |
8.2.3 异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市场化,强化补充耕地质量保障激励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青岛市土地整治效果综合分析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节 |
2 理论基础与技术体系 |
2.1 土地动态变化研究 |
2.2 土地整治效益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青岛市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统计与分析 |
3.1 研究区概况 |
3.2 土地利用现状对比分析 |
3.3 区尺度耕地动态变化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青岛市土地整治效益综合评价 |
4.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 权重计算 |
4.3 综合效益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绩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区概况 |
2.1 耕地占补平衡的相关理论 |
2.1.1 土地资源稀缺理论 |
2.1.2 土地生产力理论 |
2.1.3 动态平衡理论 |
2.2 政策绩效评价的方法 |
2.2.1 系统分析方法 |
2.2.2 多指标综合评价法 |
2.3 研究区概况 |
2.3.1 自然条件 |
2.3.2 社会经济条件 |
2.3.3 土地利用现状 |
2.3.4 数据来源 |
3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发展分析 |
3.1 数量平衡政策期(1997-2003年) |
3.1.1 数量平衡政策的发展 |
3.1.2 数量平衡政策的成效 |
3.2 数量-质量平衡政策期(2004-2010年) |
3.2.1 数量-质量平衡政策的发展 |
3.2.2 数量-质量平衡政策的成效 |
3.3 数量-质量-生态平衡政策期(2011年至今) |
3.3.1 数量-质量-生态平衡政策的发展 |
3.3.2 数量-质量-生态平衡政策的成效 |
4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绩效评价 |
4.1 基于时间角度的广东省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绩效评价 |
4.1.1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2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绩效评价指标测算 |
4.1.3 耕地占补平衡绩效评价的时间差异分析 |
4.2 基于空间角度的广东省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绩效评价 |
4.2.1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绩效评价的PSR模型 |
4.2.2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3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绩效评价指标测算 |
4.2.4 耕地占补平衡绩效评价的空间差异分析 |
5 提高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绩效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耕地保护对策以缓解耕地占补平衡压力 |
5.2 加大惠农支持力度以促进耕地占补平衡状态 |
5.3 实施耕地提质改造以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响应手段 |
5.4 积极引入社会资金以丰富耕地占补平衡响应机制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下)(论文提纲范文)
五、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途径 |
(一)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范围。 |
(二)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内容。 |
(三)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性质。 |
(四) 农业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特点。 |
(五)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方针。 |
(六)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政策。 |
(七)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制度。 |
(八)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规则。 |
(九)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任务。 |
(十)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要求。 |
(十一)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方法。 |
(十二)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由来与发展的历程。 |
六、农村土地依法拓展征购、储供、利用途径 |
(一) 农村土地依法开拓征收、收回、购买途径。 |
(二) 农村土地依法疏通收购、储备、供应途径。 |
(三) 农村土地依法拓展征收占用和购买使用途径。 |
七、农村土地定级估价和建设占用审批调控途径 |
(一) 农村土地建设占用调控的目标和任务。 |
(二) 农村土地定级估价的原则和标准。 |
(三) 农村土地建设使用权转移的两种方式。 |
(四) 农村两种所有制土地建设占用审批程序。 |
(五) 农村土地临时使用补助标准。 |
八、农村村民住宅基地建设维护和治理途径 |
(一) 农村村民新建宅基地面积限额。 |
(二) 农村村民宅基地使用建设申请审批项目。 |
(三) 农村居民宅基地维护和治理途径。 |
九、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和实施途径 |
(一)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 |
(二)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范围。 |
(三)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确定任务。 |
(四)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审批程序。 |
(五)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准则。 |
(六)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落实要求。 |
十、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监督检查途径 |
(一) 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途径。 |
(二) 农村土地全方位监督检查途径。 |
十一、农村村民失地后社会保障途径 |
(一) 农村村民失地变化趋势。 |
(二) 农村村民失地利益受限。 |
(三) 农村村民失地利益受限原因。 |
(四) 农村村民失地后就业创业、生存生活途径。 |
(五) 农村村民失地后拓宽构建社会保障途径。 |
十二、农村土地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途径 |
(一) 农村土地财政的含义和范围。 |
(二) 农村土地财政产生的原因和成果。 |
(三) 农村土地财政管理的作用。 |
(四) 农村土地财政管理的失误。 |
(五) 农村土地财政调控管制。 |
(六) 农村土地财政监督检查。 |
(七) 农村土地财政管理体制调整完善途径。 |
(6)我国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及区域补偿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与区域补偿的研究背景 |
二、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与区域补偿研究视角的变化趋势 |
1. 由区域内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转向区域间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
2. 由耕地数量保护转向耕地生产能力保护 |
3. 由征地补偿转向耕地综合效益补偿和区际补偿 |
三、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与区域补偿研究展望 |
1. 从空间效率均衡的角度研究耕地保护目标责任 |
2. 从生产力总量平衡的角度开展耕地区域协调保护研究 |
3. 从布局优化的角度开展耕地区域补偿机制研究 |
4. 从数量、质量、生态多角度综合考虑确定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和补偿价值标准 |
(7)湖南省耕地总量动态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数据来源 |
1.3.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基本内涵 |
2.1 耕地总量的基本涵义 |
2.2 动态平衡的基本涵义 |
2.3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基本涵义 |
2.3.1 耕地的数量平衡 |
2.3.2 耕地的质量平衡 |
2.3.3 耕地的产出平衡 |
2.3.4 耕地的需求平衡 |
2.3.5 耕地的区域平衡 |
2.3.6 耕地的生态平衡 |
第三章 湖南省现状各地类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3.1 农用地结构分布 |
3.2 建设用地结构及分布 |
第四章 湖南省耕地面积变化情况 |
4.1 湖南省耕地面积(1999年-2008年)减少原因分析 |
4.2 湖南省耕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
4.2.1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
4.2.2 耕地利用效益比较低下,耕地保护缺乏内在动力 |
4.2.3 后备耕地资源不足,耕地占补平衡难度大 |
4.2.4 耕地整体布局欠合理,规划调整次数较多 |
4.2.5 耕地保护意识淡薄,保护力度有待加强 |
第五章 湖南省耕地质量状况 |
5.1 人口逐渐增多,耕地面积缩小 |
5.2 受污染耕地面积增加 |
5.3 补充耕地质量较差,后备资源缺乏 |
5.4 高产田面积逐渐下降 |
5.5 土壤侵蚀日益加重 |
5.6 耕地的酸化面积也不断扩大 |
第六章 湖南省耕地保护的对策 |
6.1 完善耕地保护的法律保障体系 |
6.1.1 加强耕地保护法制建设及各项制度的具体落实 |
6.1.2 加强现行法律法规能否得到有效实施 |
6.1.3 强化巡查监管,及早防范违法用地 |
6.2 完善并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度 |
6.3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的控制管理,减少建设占用耕地规模 |
6.4 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耕地质量 |
6.5 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正确实施对耕地的保护 |
6.6 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升耕地保护水平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贡献与创新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呼和浩特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4.3 创新点 |
2 耕地总量平衡的相关理论概念界定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耕地与农用地 |
2.1.2 耕地与基本农田 |
2.1.3 耕地与耕地资源 |
2.1.4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
2.2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理论基础 |
2.2.1 土地稀缺原理 |
2.2.2 集约经营原理 |
2.2.3 动态平衡原理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5 人地关系原理 |
2.2.6 土地供需理论 |
3 呼和浩特市发展概况及耕地总量变化情况分析 |
3.1 呼和浩特市发展概况 |
3.1.1 呼和浩特市区位及自然环境概况 |
3.1.2 呼和浩特市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3.1.3 呼和浩特市人口增长趋势 |
3.2 呼和浩特耕地利用现状分析 |
3.2.1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
3.2.2 农用地利用结构分析 |
3.2.3 耕地利用现状分析 |
4 呼和浩特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地矛盾加剧 |
4.2 生态环境脆弱,耕地质量下降 |
4.3 产业结构调整,忽视耕地保护 |
4.4 实施生态退耕,耕地减少量难以补充 |
4.5 建设用地高比例占用,耕地数量骤减 |
4.6 违法占用现象严重,耕地保护受到威胁 |
4.7 耕地利用与城市发展速度不协调,耕地供给形势严峻 |
5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对策建议 |
5.1 协调发展经济、保护耕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
5.2 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强法律监督惩罚作用 |
5.3 强化全社会的耕地保护意识,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 |
5.4 控制城市扩张规模和盘活城市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
5.5 积极发展耕地保护信息系统建设,实现耕地动态监测 |
5.6 加强生态建设,积极改善耕地生态环境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基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广西平果铝土矿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平果铝矿区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1 土地利用结构现状 |
1.2 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分析 |
1.2.1 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化程度分析。 |
1.2.2 土地利用动态度。 |
1.3 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1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
1.3.2 土地利用率低。 |
1.3.3 土地质量低。 |
1.3.4 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
2 平果铝矿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潜力、方案与措施 |
2.1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依据和目标 |
2.2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潜力分析 |
2.3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 |
2.4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实施措施 |
3 平果铝矿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可行性及实施对策 |
3.1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水平测度 |
3.1.1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水平测度指标。 |
3.1.2 平果铝矿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综合指数的计算。 |
3.2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判断标准 |
3.3 矿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分析 |
3.4 影响矿区耕地总量变化的因素分析 |
3.4.1 引起耕地总量增加的因素分析。 |
3.4.2 导致耕地总量减少的因素分析。 |
3.5 矿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可行性分析 |
3.5.1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难点。 |
3.5.1.1 耕地数量减少。 |
3.5.1.2 耕地质量明显下降。 |
3.5.2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潜力分析。 |
3.5.2.1 土地复垦潜力。 |
3.5.2.2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 |
3.5.2.3 土地整理潜力。 |
3.6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对策 |
3.6.1 制度措施。 |
3.6.2 技术措施。 |
3.6.3 文化措施。 |
4 结论与讨论 |
(10)广西平果铝土矿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矿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涵义另释 |
3 平果铝矿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水平测度 |
3.1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水平测度指标 |
3.2 平果铝矿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综合指数的计算 |
3.3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判断标准 |
3.4 矿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水平分析 |
4 平果铝矿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可行性及实施对策 |
4.1 影响矿区耕地总量变化的因素分析 |
1) 引起耕地总量增加的因素分析 |
2) 导致耕地总量减少的因素分析 |
4.2 矿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可行性分析 |
4.2.1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难点 |
4.2.2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潜力分析 |
4.3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对策 |
4.3.1 制度措施 |
4.3.2 技术措施 |
4.3.3 战略措施——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
1)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依据和目标 |
2)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潜力分析 |
3)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 |
4)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实现的可能性 |
5 结束语 |
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及实施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区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特征及对策研究[D]. 范恺悦.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我国耕地占补制度中的质量不平衡问题研究[D]. 黄寿海.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3]青岛市土地整治效果综合分析与评价研究[D]. 杨国超.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4]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绩效评价[D]. 张燊.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5]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下)[J].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投资课题组,韩连贵. 经济研究参考, 2017(20)
- [6]我国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及区域补偿研究进展[J]. 柯新利.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 [7]湖南省耕地总量动态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D]. 杨军.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8)
- [8]呼和浩特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D]. 郑燕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01)
- [9]基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广西平果铝土矿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J]. 覃事娅,陈建宏.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11(02)
- [10]广西平果铝土矿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J]. 覃事娅,尹惠斌,唐常春. 测绘科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