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上拍卖理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佳文[1](2020)在《基于信任管理的拍卖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网上拍卖具有匿名性、动态性、随机性的特点,交易方仅通过虚拟网络来交换信息,缺乏信任基础,可能导致交易存在较大的风险。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网上拍卖信任机制,它基于已提出的信任机制,完善信任影响因素,添加了交易金额、交易时间、评价可信度因素,并融入了奖惩机制。通过本文提出的基于声誉的网上拍卖信任机制可以获得商家信任度,用户根据商家信任度高低选择与商家是否进行交易。本文选取现有的信任模型作为仿真对比,验证了本文信任机制可以有效预防共谋等恶意行为。与此同时,网络信息繁多,一些网络用户常常被复杂冗余的信息所困扰。而基于信任管理下的网上拍卖系统它能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推荐服务。其中,协同过滤推荐是最流行的一种推荐技术。但是,传统协同过滤推荐具有冷启动,数据稀疏,扩展性以及托攻击的弊端。本文对现有协同过滤推荐算法进行改进,实现了一个结合信任的协同过滤的推荐。结合信任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首先需要建立竞价用户的项目评分矩阵,然后将相似度与信任度结合来寻找用户最近邻,为用户未评分项目实现预测评分,再根据预测评分高低为用户提供精准推荐。最后,本文通过计算MAE值对结合信任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准确度进行衡量。
郑玉[2](2020)在《互联网拍卖下基于卖家期望收益的最优拍卖时长研究》文中提出网上拍卖缩短了拍卖的时空距离,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同时开始兴起。以往的研究表明,拍卖时长越长吸引的的竞标者越多,卖家倾向于设置较长的拍卖时长达到较高的成交价格。但是当拍卖时长较短时,会增加拍卖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达到更高的成交价格。因此,怎么将两者平衡,选择最优的拍卖时长成为了网上拍卖机制设计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网上拍卖过程中竞标者的随机到达特性,对互联网拍卖下基础的最优拍卖时长和多物品网上拍卖中的最优拍卖时长进行了理论研究分析,并且通过选取实际拍卖中淘宝网的拍卖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具有实际指导价值。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在基础最优拍卖时长研究部分,基于单物品拍卖中的英式拍卖,在卖家不设置保留价以及设置公开保留价时分别建立起竞标者到达的非齐次泊松过程来刻画竞标者网上拍卖过程的随机到达性。随后提出出价者的赢标概率引理,并建立卖家期望收益模型,将拍卖时长设为变量,考虑卖家期望收益的最大化得到基础最优拍卖时长模型。最后进一步对eBay拍卖机制下的最优拍卖时长问题进行了研究。(2)针对多物品网上拍卖的最优拍卖时长问题,基于同质物品的同一价格拍卖,竞买者对拍卖品需求为一件的假设,分别在无保留价和公开保留价下,研究竞买人数和拍卖品数量关系不同时的最优拍卖时长,并通过数值分析验证模型的合理性。(3)实证研究中,基于互联网拍卖下的基础最优拍卖时长模型和淘宝网的拍卖数据,在无保留价和公开保留价时分别求解了理论最优拍卖时长。实验结果表明:理论拍卖时长均短于实际中设置的拍卖时长,设置保留价时的最优拍卖时长短于未设置保留价的最优拍卖时长。基于实验结果,本文提出在拍卖时长设置时可以适当缩短拍卖时长,并对有保留价的商品和无保留价的商品可以分别设置不同的拍卖时长。
文明明[3](2019)在《互联网+背景下W拍卖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十几年来,得益于经济高速发展,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不断发展并趋于成熟,于2011年达到发展高峰后进入发展缓慢的调整期。与此同时,“互联网+”概念开始渗透到各个行业,它带来的巨大机遇与挑战既颠覆了许多传统行业巨头也造就了众多行业新贵,一大批艺术品在线拍卖平台趁势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当前国内传统艺术品拍卖市场维持着良好的发展趋势,但仍存在国内市场发展速度放缓、市场竞争格局固化、网上拍卖抢占市场份额等问题。拍卖公司作为传统艺术品交易市场的领军者,面临市场发展速度放缓与技术革新的双重挑战,如何在“互联网+”的潮流中与时俱进,并同时保持传统拍卖市场的稳步发展,以维护自身市场龙头地位,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本文对W公司进行案例分析,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PEST分析、艺术品拍卖行业发展现状分析、竞争环境分析,明确了W公司的外部环境,并对外部机会与威胁进行了总结;同时,从企业发展概况、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三项层级出发,分别从企业发展历程与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客户资源、市场运营与开拓能力、文化与品牌营销能力、“互联网+拍卖”的发展现状等九个角度对W公司的内部资源与能力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内部优势与劣势进行了总结。在进行SWOT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W公司进行了全面的解析,从“互联网+”创新与传统线下拍卖维护的双重角度,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1)互联网+下的业务模式创新战略,对传统业务进行IT化升级;(2)“互联网+文化”产业布局战略,打破W公司原有“互联网+拍卖”战略认知局限,以开拓“互联网+”背景下的发展新局面;(3)传统线下拍卖的业务巩固战略,从服务升级、客户开发、品牌塑造、中低端市场渗透、亚太核心市场开拓等方面出发,进行传统拍卖业务深耕,以维持传统拍卖业务的市场竞争优势,巩固现有市场地位。最后,本文还从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企业文化角度对W公司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进行了阐述说明。
王娜[4](2018)在《面向网上集中采购的两轮逆向拍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网上逆向拍卖已经成为大型企业和政府部门加强采购成本控制的有效手段。近十多年来,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全球化采购市场逐步形成,使得经济学和运筹学领域众多学者开始广泛关注适用于各种复杂采购情况下新型的逆向拍卖机制设计问题。由于采购方难以预先获知供应方的意愿和能力,在很多复杂采购情况下,比如采购物品种类较多或者采购量超出单个供应商供应能力等,传统的单轮逆向拍卖机制可能会因为标的物组合爆炸效应或者供需不匹配等问题造成实际采购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本论文采纳系统工程的思想,面向若干个具体的网上集中采购问题,通过分析单轮逆向拍卖机制所面临的难点问题,借鉴采购管理、网上拍卖、数学规划以及智能优化算法等领域的最新成果,提出基于逆向拍卖的两轮采购机制,对这种新型逆向拍卖机制实施应用中关键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体的研究工作可以归纳如下:(1)相关研究工作介绍。本文从拍卖理论、电子采购和逆向拍卖三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工作,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了解和归纳,理解了基于逆向拍卖的采购机制的基本原理,为后续展开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2)面向不可拆分多物品的两轮组合拍卖问题研究,这是本文第一个主要研究内容。首先介绍了一种单轮组合拍卖机制及其实施步骤,分析了标的物组合爆炸效应对这种传统逆向拍卖机制带来的难点问题,接着采用捆绑组合的思想,设计了一种两轮捆绑-组合拍卖机制,阐述了这种新型逆向拍卖机制实施过程中的两个关键科学问题,即捆绑优化问题和胜标者确定问题,最后分别针对上述两个科学问题从构建问题模型和开发求解算法两个方面展开了具体的研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3)面向可拆分单物品的两轮逆向拍卖问题研究,这是本文的第二个主要研究工作。首先介绍了一种单轮逆向拍卖机制及其实施步骤,通过两个传统的分别以最小化采购成本和最小化采购单价为目标函数的胜标者确定问题模型,分析了这种传统逆向拍卖机制在标的物供需不匹配情形下面临的难点问题,接着采用拆量的思想,设计了一种基于拆量思想的两轮逆向拍卖机制,阐述了这种新型逆向拍卖机制实施过程中两个关键科学问题,即拆量优化问题和胜标者确定问题,最后针对上述科学问题从构建问题模型和设计求解算法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了所提出的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4)面向可拆分多物品的两轮采购问题研究,这是本文第三个主要研究工作。首先介绍了一种基于逆向拍卖的采购机制及其实施步骤,针对这种传统逆向拍卖机制的胜标者确定问题,分别建立了以采购成本最小化和期望采购节省最大化为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设计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求解算法,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了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接着分析了在这种复杂采购情形下逆向拍卖机制的难点问题,采用结合采购谈判的思想,设计了一种基于拍卖+谈判的两轮采购机制,最后针对这种新型采购机制中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即胜出竞价人确定问题、竞价人谈判顺序问题以及谈判原则问题,分别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了这种新型的两轮采购机制能够较为有效的解决可拆分多物品的采购问题。
薛彦广[5](2018)在《基于智能合约的工程再担保交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工程担保行业存在的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缺失、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管主体不明确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工程担保行业的持续、健康和规范化发展。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借鉴工程再担保的相关原理、社会共治的治理理念以及美国联储银行承担一定准公共职能的私人机构市场监管的最佳实践,构建了具有工程再担保交易功能和工程担保市场治理职能的工程再担保平台,以期借助平台实现承保风险的有效分散和转移,并寻求一种创新的公共治理模式来实现工程担保机构的自律监管。就此,对深圳市所有工程担保机构进行市场调研,根据调研结果确定了平台的运营模式、市场治理模式、资金构成和功能定位,通过专家会议法初步验证了平台构建的合理性以及其对工程担保市场治理的有效性,并利用数学建模和算例分析方法分析了平台微利运营模式的可行性。为了实现高效率、高信任、低风险的工程再担保交易,本文从效率、信任、安全和创新4个维度探讨了工程再担保和智能合约技术的契合性,构建了基于工程再担保平台的联盟链,将基于联盟链的智能合约技术应用到工程再担保交易中,以提高其业务操作效率、减少交易各方信息不对称、提升交易数据的安全性,为工程再担保交易打造一个高效、高安全性的去中心化分布式交易平台。以此为基础,本文对工程再担保交易的两个核心内容,工程担保分保交易和工程再担保履约展开研究。在分保交易研究中,本文借鉴了再保险的业务流程、工程担保实务及网上多属性逆向拍卖的研究基础,引入分保竞拍机制并建立了基于多属性逆向拍卖的分保竞拍博弈模型,涉及分保综合费用、分保承保风险和来自第三方企业征信系统的信用评价3个维度,分析了其均衡策略,并进行了相关仿真研究。基于上述模型,本文给出了分保竞拍规则、交易机制及步骤,提出了基于联盟链智能合约的工程担保分保竞拍设计方案,并初步编写了适用于分保竞拍方式的《标准化工程再担保电子合同》,弥补了国际工程担保领域分保竞拍机制的空白。然后,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基于联盟链智能合约的工程再担保自动履约和工程再担保合同续转的设计方案,以期借助智能合约技术构建一个交易效率高、数据安全性强的去中心化、去信任化工程再担保交易生态系统。
贾志斌[6](2014)在《考虑顾客有限理性的二手商品网上一口价拍卖收益模型及拍卖方式选择研究》文中提出拍卖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市场化交易方式,通过拍卖可以对资源进行配置,买卖双方通过交流与互动机制,共同确定商品的价格,从而实现拍卖参与者收益的最大化。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上拍卖这种新的拍卖形式打破了传统拍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极大程度地拓展了拍卖的时间与空间。随着网上拍卖机制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希望通过在互联网上拍卖自己的闲置二手物品,来获取一定的收益。因此,近年来二手商品拍卖网站大量涌现,例如“淘宝网”、"eBay"和"Amazon"等网络电子商务公司都针对二手闲置物品网上拍卖业务设计了专业化的交易平台。随着网上拍卖方式的不断创新,网上一口价拍卖这种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包括固定一口价、临时一口价和持久一口价三种一口价拍卖方式。因此,从卖家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的二手商品需要选择合适的一口价拍卖方式。目前绝大多数关于网上拍卖的研究都将顾客假设为完全理性的,但是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已经表明,在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下,顾客做出的决策通常是有限理性的。因此,本文研究中构建的二手商品网上一口价拍卖收益模型以及研究拍卖方式的选择考虑了顾客的有限理性。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了考虑顾客有限理性的三种一口价拍卖方式卖家期望收益模型。首先分析了三种一口价拍卖方式的顾客响应策略,推导得出了顾客的最优响应策略;然后在借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给出了描述顾客有限理性的行为模型;最后根据推导得出的顾客最优响应策略,结合给出的行为模型分别构建了考虑顾客有限理性的三种网上一口价拍卖方式卖家期望收益模型。(2)基于考虑顾客有限理性的三种网上一口价拍卖方式卖家期望收益模型,针对网上拍卖二手商品实际过程中可能会影响卖家收益的三个因素:潜在顾客数量、二手商品价值和顾客有限理性程度分别进行了数值仿真。结合现实中的实际情况比较分析了在不同二手商品吸引到的顾客数量不同、拍卖的二手商品价值不同、以及不同二手商品吸引到的顾客有限理性程度不同的情况下,哪种一口价拍卖方式更为占优,得出了二手商品网上一口价拍卖方式选择的一般性结论。(3)潜在应用研究。应用本文构建的考虑顾客有限理性的三种网上一口价拍卖方式的卖家期望收益模型,针对现实中的二手商品网上拍卖问题,以在网上拍卖一台二手钢琴为例,在三种一口价拍卖方式中选出了最优的拍卖方式,以最大化卖家的预期收益。说明了所提出方法的使用过程及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为考虑顾客有限理性的二手商品网上一口价拍卖方式选择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具体的潜在应用研究体现了本文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为将来扩展研究其他拍卖类型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王文佳[7](2013)在《C2C网络拍卖的交易安全机制设计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拍卖作为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分枝,具有重大的发展潜力和诱人的发展前景。网络拍卖作为一项崭新的交易活动,不仅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传统交易模式,也打破了传统拍卖活动中国界和地域的藩篱。这种新的交易方式慢慢渗透到人类日常生活中,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但是,在享受网络拍卖带来的便捷时,由于网络拍卖的匿名性、开放性、时空分离性等特点,用户往往无法面对面地完成交易,从而产生信任问题,消费者也屡屡受到欺诈行为的影响,导致诚信问题目趋严重。在线信誉的匮乏已经成为阻碍网络拍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网络拍卖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引起了广大学者高度的关注,设计一个网络拍卖背景下C2C拍卖交易安全机制成为网络拍卖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在查阅国内外大量期刊、书籍、会议论文、研究报告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网络拍卖的相关理论研究、实证、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分析近年来出现的各类拍卖模式,对网络拍卖的分类方式进行详细阐述,突出了设计一个C2C网络拍卖的交易安全机制的重要性;其次,由于网络拍卖的匿名性以及不确定性致使网上欺诈行为不断增加,集中反映一个完善的信任模型在网络拍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归纳和分析了当今网络拍卖中受主、客观因素影响的信任概念模型,探讨了现有拍卖网站所采用的信任模型以及其存在的问题,同时列举了诸多改进的信任计算模型,其中包括基于社会学理论的信任模型、基于统计的信任模型、基于概率的信任模型、基于不确定性理论的信任模型、基于语义的信任模型和基于网格的信任模型,并针对上述代表模型的优势和不足进行讨论,分析了未来信任模型的发展方向。基于以上的分析内容及C2C网络拍卖发展存在的障碍及问题,本文在如下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果:(1)为完善网络拍卖下C2C安全交易机制的设计,本文从拍卖行为的角度,引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研究了欺诈行为、履约行为、拍卖保障行为和信誉反馈评分行为的变化对拍卖产生的影响,为规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依据。(2)为解决欺诈行为对网络拍卖发展造成的影响,本文利用原始客户交易数据库的训练数据,以及实践总结的“托”投标出价特征,运用判定树归纳法将“托”投标行为从普通投标行为中分类识别出来,该方法可操作性强、分析结果直观、具有代表性,可有效地威慑欺诈行为,为网络安全机制的设计提供必不可少的理论依据。(3)为解决网络拍卖中用户信任评估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个多角度信任模型。该模型根据网络拍卖者的不同参与方式,将拍卖参与者划分为投标者、招标者和第三方机构/拍卖网站,综合考查影响三类参与者信任度评估的因素,如近期信誉度、拍卖品评估、行为分析等,分别计算参与者信任度。由于分角度建立模型考查信任度大大降低了信任评估中干扰因素的影响,从而提高了该模型信任度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健全性。(4)为解决网络拍卖中导致信誉匮乏的信任管理与计算的不足,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多关键因素信任路径的信任模型。在现有信任模型的基础上,改良了信任计算中存在的无规范、无角度和无防范问题,从信任路径的推导中计算交易用户的信任度。此模型全面考查了用户信誉的多维性,采用适当的欺诈防范机制,有效地减少欺诈行为对信任模型的影响,提高了信任计算的准确性。(5)针对网络拍卖中C2C拍卖交易安全机制框架的设计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网络拍卖交易安全的特征,引申出电子商务中C2C模式的研究概述,在伴随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日益进步,作为电子商务的一个组成部分,网络拍卖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网络拍卖的体系结构来分析其在业务关系和机构关系两方面的具体内容,为C2C模式下的拍卖交易设计一个安全、合理的交易安全策略。通过以上内容,完善和弥补安全机制中的不足,为网络拍卖中C2C交易安全机制的设计提供一个理论、技术上实施的条件。
祁宁[8](2012)在《网络采购的逆向组合拍卖模型与优化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拍卖是一种有效的资源分配方式,随着Internet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日益红火,作为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拍卖迅速成为电子商务在经济领域最成功的应用之一。电子商务环境的灵活性使网上拍卖理论、拍卖机制设计等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经济学家、管理学工作者对于先进网上采购拍卖形式的研究兴趣也愈来愈浓厚。拍卖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拍卖人和竞标者的决策问题。拍卖人需要决定什么样的竞标者能够参与竞标、拍卖规则如何设计对自身更有利、什么样的竞标能够被接受等;竞标者需要确定竞标策略,即以何种方式出价、何时出价、出价多少对自己更有利等。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的拍卖理论和方法面临挑战,许多新的问题和方法被提出。例如针对多物品的组合拍卖、多属性拍卖、双向买卖等的交易形式在网络拍卖环境下都展现了新的特性,因此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近年来,为了降低采购成本,杜绝采购中的腐败现象,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业集团的集中采购大多采用网上逆向组合拍卖的方式。本文主要针对网络采购中几种不同的逆向组合拍卖形式的机制设计以及获胜者确定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主要内容如下:(1)在查阅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针对拍卖理论和网上逆向组合拍卖问题的研究动态、组合拍卖获胜者确定问题的计算方法等进行了综述。首先对传统拍卖理论进行了总结,概述了传统拍卖的基本特征、基本模型及目前主要的研究内容;其次,介绍了目前针对网上拍卖设计的研究成果,概述了逆向拍卖相对于正向拍卖的特征;最后,对组合拍卖的三个重要研究内容,即组合拍卖的投标语言、组合拍卖的获胜者确定问题、组合拍卖的机制设计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和概括。(2)针对网上采购中的逆向组合拍卖问题,设计了适用于该问题的较为实用的拍卖流程;针对逆向组合拍卖机制设计中,如何设置竞标规模以及竞标中配额限制能够保证产生可行解以保持拍卖的竞争性进行了分析。通过证明,物品数的增加会减少可行解的数量,而参拍人数的增加会增加可行解的数量;设置配额限制则对于可行解数量也有较大的影响。(3)针对逆向组合拍卖获胜者确定问题,建立了适用于该问题的一般模型,设计了加入预处理规则的改进最大最小蚁群系统(MMAS,MAX-MIN ant system)算法(PRIM,preprocessing rules-based improved MMAS)和适用于逆向组合拍卖问题的遗传算法(RCAGA,genetic algorithm for reverse combinatorial auction).不同规模的仿真实验表明,在PRIM算法中,加入预处理规则1能够排除显性的无竞争力竞标,加入预处理规则2能够排除隐性的无竞争力竞标,极大程度上缩减了竞标规模,提高了后续搜索的效率;加入预处理规则3能够有效地识别并尽早停止没有可能产生最优解的搜索过程,大幅度提高搜索速度;通过实验发现,RCAGA表现出较好的搜索特性和收敛特性,能够求解大规模问题,并且求解的达优率较高。(4)研究了投标中允许采用“与”和“或”选择标的物的方式——基于XOR标集的获胜者确定问题,建立了适于该问题的一般模型,并将PRIM算法加以改进应用于该问题。不同规模的仿真实验表明,PRIM算法仍然能够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将PRIM算法分别与基本MMAS算法和基于平均竞标成本的MMAS计算结果的对比表明,利用本文设计的算法求解基于XOR标集的获胜者确定问题效率更高。(5)针对多单位多物品逆向采购拍卖中采购商采购物品种类多,数量大,分配效率低的问题,设计了基于减量偏好的单一回合歧视价格组合拍卖机制,设计了具体的减量规则、减量价格的设置方法以及两种有效减量计算方法,通过分析在该机制下的供应商的特殊行为,证明这些行为不会给采购方带来经济损失。另外,设计了适合该机制的求解获胜者确定问题的遗传算法,并通过实例说明了机制和算法的有效性。(6)组合拍卖中某些竞标质量高却无法获胜,或者由于它无法与其他竞标构成可行解,或是由于与其构成可行解的竞标质量较低。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了网上采购中的允许不完全拍卖的多轮逆向组合拍卖机制,并对其获胜者确定问题建立了模型,利用加入虚拟竞标的PRIM算法求解。计算结果表明,当采购物品数量较大时,允许不完全拍卖的机制能够使得高质量竞标的获胜机会增大,相对单轮竞标大幅度节省了采购费用。另外,在评标过程中构建的虚拟竞标者以物品的保留价格对采购物品出价,这种机制能够保证拍卖结果不高于物品的保留价格。
廖可乾,陈斌[9](2012)在《网上拍卖研究与发展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互联网的普及,网上拍卖有效地拓展了传统拍卖的适用范围,并已成为面向消费者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的主要方式之一。网上拍卖具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等优点,很多消费者和企业已经开始热衷于采用这种方式购买或销售商品。本文以网上拍卖这种机制作为研究对象,介绍网上拍卖这种电子商务的新形式,探讨了网上拍卖与传统拍卖的区别,分析其优劣势,并阐述其发展状况,最后分析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和前景。
孙萍萍[10](2012)在《基于复杂网络的网上拍卖信任模型动态推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一种常见的价格决定与资源分配机制,最近几年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使得网上拍卖蓬勃兴起,成为互联网上越来越受重视的一种动态价格机制。网上拍卖在拍卖品类型、交易模式及拍卖机制等方面的转变使得许多传统的企业也开始采用网上拍卖进行销售,逐渐实现了从贵族式活动向平民式活动的转变,深入到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但是,随着网上拍卖交易的普及,各种弄虚作假、网络诈骗等诚信缺失问题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极大地影响了网上拍卖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和交易者对网上拍卖活动的积极性。如何处理网上拍卖信任管理的冲突,有效反映交易者之间的信任关系是网上拍卖研究的难题。因此,客观地仿真网上拍卖动态交易过程,合理地研究网上拍卖环境下信任管理及信任计算方法,设计科学有效的网上拍卖信任计算模型对于网上拍卖稳健有序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以网上拍卖为研究背景,以交易对象间的信任管理为研究对象,在传统信任计算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社会网络理论的相关知识,对网上拍卖交易用户的信任度计算进行了研究。首先,对网上拍卖的特点及理论研究进行了总结,在分析了目前网上拍卖信任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对现有信任模型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进行了总结。然后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社会网络理论应用到网上拍卖信任管理领域,结合网上拍卖和社会网络的特点,将网上交易中买卖双方之间的反馈评价虚拟成一个信任网络,对交易者之间的信任在社会网络中的传递进行了分析,指出可以凭借信任关系的传递来判断潜在交易用户信任度的方法。最后,本文针对现有基于推荐的信任模型的不足,结合网上拍卖的具体特点及目前网上交易存在的问题,构造了基于推荐的个性化信任计算模型。通过推荐信任权重的设置及信任链传递模型实现了潜在交易用户信任度的个性化评估。并通过淘宝网上拍卖的实证研究对交易用户的信任关系进行了建模及分析,验证了所建模型在抵御串通欺骗和剔除恶意推荐用户方面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通过研究,获得了以下研究成果和研究结论。1、建立了基于网上拍卖交易的信任网络首先,本文通过网上拍卖交易的性质及特点研究,得到网上拍卖交易者之间的信任是典型的社会网络,具有社会网络结构的结论。其次,利用社会网络理论建立了基于交易者反馈评分的信任网络模型。通过理论研究,证明网上拍卖信任网络模型可以更加有效地还原网上拍卖交易的动态过程,大大降低了研究的难度,对交易风险进行了有效的控制。最后,通过引用推荐信任信息可靠性对信任网络路径进行了合并,有效地避免了推荐信任信息在信任路径传播过程中的失真问题,克服了现有模型中路径权重设置带来的主观性及难以计算性。2、建立了基于推荐的信任评价模型通过对创建的网上拍卖信任网络研究发现,网上拍卖中交易用户之间彼此的信任关系都不是绝对的,在这个虚拟的社会网络中,需要凭借人际关系的传递来判断潜在的交易用户信任度。本文从推荐的角度入手,将用户信任情境相似性和信任倾向相似性作为评价指标,提出了对陌生用户的信任度评价的新方法,为目标用户判断潜在交易用户信任度提供了依据。3、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及实用性通过ucinet仿真软件,建立了贯穿于网上拍卖信任网络的网络拓扑结构,建立了交易双方的信任网络并根据网络中信任的传递模型对潜在陌生用户的信任度进行了计算。根据推荐用户的有效推荐信息实现了基于社会网络的网上拍卖信任度个性化评估,为交易用户寻找诚信交易伙伴提供了新的思路,促进了电子商务健康、有序发展。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上拍卖理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上拍卖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信任管理的拍卖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2 网上拍卖与信任概述 |
2.1 信任概述 |
2.2 网上拍卖概述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声誉的网上拍卖信任机制 |
3.1 基于声誉的网上拍卖信任机制概述 |
3.2 局部声誉计算 |
3.3 评价可信度计算 |
3.4 全局声誉计算 |
3.5 综合信任度计算 |
3.6 信任机制理论分析 |
3.7 实验仿真 |
3.8 本章小结 |
4 结合信任的协同过滤推荐 |
4.1 协同过滤推荐概述 |
4.2 传统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
4.3 传统协同过滤推荐弊端 |
4.4 结合信任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
4.5 信任度计算 |
4.6 综合相似度计算 |
4.7 预测评分计算 |
4.8 算法具体步骤 |
4.9 算法优势分析 |
4.10 实验仿真 |
4.11 本章小结 |
5 信任管理在网上拍卖中的应用 |
5.1 算法应用 |
5.2 用户交互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互联网拍卖下基于卖家期望收益的最优拍卖时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贡献和创新点 |
第二章 拍卖研究的相关理论 |
2.1 基本拍卖理论和模型 |
2.1.1 拍卖的定义和过程 |
2.1.2 标准拍卖方式 |
2.1.3 基本拍卖模型和定理 |
2.2 网上拍卖简介 |
2.2.1 网上拍卖的定义和流程 |
2.2.2 网上拍卖的发展 |
2.2.3 网上拍卖的优点和特性 |
2.3 国内外拍卖网站机制 |
2.3.1 淘宝拍卖 |
2.3.2 eBay网拍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互联网拍卖下基础最优拍卖时长研究 |
3.1 研究假设 |
3.2 竞标者随机到达的非齐次泊松过程 |
3.3 卖家期望收益和基础最优拍卖时长模型研究 |
3.3.1 赢标概率 |
3.3.2 卖家期望收益 |
3.3.3 最优拍卖时长模型 |
3.4 eBay拍卖下最优拍卖时长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物品网上拍卖的最优拍卖时长研究 |
4.1 多物品拍卖的拍卖方式 |
4.2 研究假设 |
4.3 未设置保留价时拍卖时长研究 |
4.3.1 竞拍者数量多于拍卖品数量 |
4.3.2 竞拍者数量小于拍卖品数量 |
4.4 设置公开保留价时拍卖时长研究 |
4.4.1 竞拍者数量多于拍卖品数量 |
4.4.2 竞拍者数量小于拍卖品数量 |
4.5 算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淘宝网拍卖数据的拍卖时长实证分析 |
5.1 拍卖数据收集 |
5.2 最优拍卖时长求解 |
5.2.1 卖家未设置保留价时最优拍卖时长 |
5.2.2 卖家设置公开保留价时最优拍卖时长 |
5.3 实证分析结论和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互联网+背景下W拍卖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战略管理研究综述 |
2.1.1 以环境为基础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 |
2.1.2 以产业结构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 |
2.1.3 以资源与能力为基础的核心竞争战略理论 |
2.2 拍卖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研究 |
2.2.2 国内研究 |
第3章 互联网+在艺术品拍卖公司应用现状 |
3.1 “互联网+”的内涵 |
3.2 “互联网+”艺术品拍卖公司:艺是(Yesauc.com) |
3.3 “互联网+”与文玩艺术品交易:微拍堂 |
第4章 W拍卖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和法律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文化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艺术品拍卖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4.2.1 行业发展历程 |
4.2.2 中心市场分析 |
4.3 竞争环境分析 |
4.3.1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
4.3.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4.3.3 替代品威胁 |
4.3.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4.3.5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4.4 W拍卖公司外部环境总结 |
第5章 W拍卖公司内部条件分析 |
5.1 W拍卖公司发展概况 |
5.1.1 发展历程 |
5.1.2 组织结构分析 |
5.2 企业内部资源分析 |
5.2.1 人力资源 |
5.2.2 声誉资源 |
5.2.3 客户资源 |
5.3 企业能力分析 |
5.3.1 市场运营能力 |
5.3.2 新市场开拓能力 |
5.3.3 文化与品牌营销能力 |
5.3.4 “互联网+拍卖”在企业内部的发展现状 |
5.4 W拍卖公司内部条件总结 |
5.5 W拍卖公司SWOT分析 |
第6章 W拍卖公司发展战略 |
6.1 W拍卖公司的目标愿景与使命 |
6.2 W拍卖公司的战略举措 |
6.2.1 互联网+下的业务模式创新战略 |
6.2.2 “互联网+文化”的产业布局战略 |
6.2.3 传统线下拍卖的业务巩固与深耕战略 |
6.3 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3.1 调整结构强化运营 |
6.3.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6.3.3 坚持企业文化的核心引导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面向网上集中采购的两轮逆向拍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 本文的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
1.5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 |
第二章 拍卖理论及研究文献综述 |
2.1 拍卖理论 |
2.1.1 拍卖的分类 |
2.1.2 拍卖的理论基础 |
2.1.3 组合拍卖 |
2.1.4 网上拍卖 |
2.2 采购及电子采购理论 |
2.2.1 采购的涵义及发展 |
2.2.2 电子采购理论 |
2.3 逆向拍卖 |
2.3.1 逆向拍卖的概念及发展 |
2.3.2 逆向拍卖的采购流程及实施条件 |
2.3.3 逆向拍卖的研究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不可拆分多物品的两轮逆向拍卖问题 |
3.1 引言 |
3.2 拍卖机制设计 |
3.2.1 基本定义 |
3.2.2 单轮逆向组合拍卖机制 |
3.2.3 两轮捆绑-组合逆向拍卖机制 |
3.3 捆绑优化模型与算法 |
3.3.1 捆绑优化模型 |
3.3.2 基于量子进化算法的求解方法 |
3.3.3 仿真实验 |
3.4 胜标者确定模型与算法 |
3.4.1 问题描述 |
3.4.2 胜标者确定模型 |
3.4.3 基于头脑风暴算法的求解方法 |
3.4.4 仿真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可拆分单物品的两轮逆向拍卖问题 |
4.1 引言 |
4.2 拍卖机制设计 |
4.2.1 单轮逆向拍卖 |
4.2.2 基于拆量思想的两轮逆向拍卖 |
4.3 拆量优化模型与算法 |
4.3.1 竞价人投标策略 |
4.3.2 拆量优化模型 |
4.3.3 基于遗传算法的两层优化算法 |
4.3.4 仿真实验 |
4.4 胜标者确定模型与算法 |
4.4.1 问题描述 |
4.4.2 胜标者确定模型 |
4.4.3 基于多目标进化算法的求解方法 |
4.4.4 仿真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可拆分多物品的基于拍卖+谈判的两轮采购问题 |
5.1 引言 |
5.2 基于逆向拍卖的采购机制 |
5.2.1 实施步骤 |
5.2.2 胜标者确定模型 |
5.2.3 基于遗传算法的胜标者确定算法 |
5.2.4 仿真实验 |
5.3 基于拍卖+谈判的采购机制 |
5.3.1 实施步骤 |
5.3.2 机制设计 |
5.3.3 仿真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基于智能合约的工程再担保交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1 工程再担保理论研究现状 |
1.2.2 工程再担保交易研究现状 |
1.2.3 智能合约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4 总结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2章 工程再担保与智能合约的契合性分析 |
2.1 工程再担保相关理论与实践 |
2.1.1 工程再担保的基本概念 |
2.1.2 工程再担保的方式与安排 |
2.1.3 工程再担保的主要作用 |
2.1.4 国内外工程再担保实践 |
2.2 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相关理论与实践 |
2.2.1 区块链相关理论 |
2.2.2 智能合约相关理论 |
2.3 工程再担保与智能合约的契合性 |
2.3.1 效率方面 |
2.3.2 信任方面 |
2.3.3 安全方面 |
2.3.4 创新方面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工程再担保平台的功能分析 |
3.1 工程再担保平台设计 |
3.1.1 工程再担保平台的设计理念 |
3.1.2 工程再担保平台市场需求调研问卷设计及调查分析 |
3.1.3 工程再担保平台的功能构建 |
3.1.4 工程再担保平台有效性的初步验证 |
3.2 工程再担保平台微利运营模式的建模分析 |
3.2.1 投资方的期望利润 |
3.2.2 非投资方的期望效用 |
3.2.3 平台最优保费的确定 |
3.2.4 实证算例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工程再担保平台的联盟链设计 |
4.1 联盟链的参与主体 |
4.2 联盟链的核心功能 |
4.3 联盟链的关键机制 |
4.4 联盟链的相关加密技术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智能合约的工程担保分保竞拍机制设计 |
5.1 基于多属性逆向拍卖的工程担保分保竞拍博弈模型构建 |
5.1.1 分保竞拍模型构建与均衡策略分析 |
5.1.2 仿真分析 |
5.2 工程担保分保竞拍机制设计 |
5.2.1 工程担保分保竞拍规则 |
5.2.2 工程担保分保竞拍交易机制与步骤 |
5.3 基于智能合约的工程担保分保竞拍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智能合约的工程再担保自动履约机制设计 |
6.1 标准化工程再担保电子合同的编写 |
6.1.1 标准化工程再担保电子合同的实现基础 |
6.1.2 标准化工程再担保电子合同编制 |
6.2 工程再担保自动履约主体识别 |
6.3 基于智能合约的工程再担保自动履约设计 |
6.4 基于智能合约的工程再担保合同续转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考虑顾客有限理性的二手商品网上一口价拍卖收益模型及拍卖方式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近年来二手商品拍卖网站大量涌现 |
1.1.2 选择适合的一口价网上拍卖方式的重要性 |
1.1.3 考虑顾客有限理性的二手商品拍卖方式选择研究的必要性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考虑顾客有限理性的二手商品网上一口价拍卖收益模型 |
1.2.2 考虑顾客有限理性的二手商品网上拍卖方式选择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1 文献检索情况概述 |
2.1.1 文献检索范围分析 |
2.1.2 相关文献情况分析 |
2.1.3 学术趋势分析 |
2.2 关于网上拍卖的研究 |
2.2.1 传统拍卖理论与模型 |
2.2.2 网上拍卖模型 |
2.3 关于顾客有限理性的研究 |
2.3.1 顾客有限理性行为特征 |
2.3.2 顾客有限理性行为的应用 |
2.4 已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的总结 |
2.4.1 主要贡献 |
2.4.2 不足之处 |
2.4.3 已有研究对本文研究的主要启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一口价网上拍卖方式及相关知识基础 |
3.1 典型的一口价网上拍卖方式 |
3.1.1 固定一口价拍卖方式 |
3.1.2 临时一口价拍卖方式 |
3.1.3 持久一口价拍卖方式 |
3.2 拍卖的基本模型 |
3.2.1 独立私人估价模型 |
3.2.2 共同价值模型 |
3.2.3 关联估价模型 |
3.2.4 收益等价定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顾客有限理性的一口价网上拍卖收益模型 |
4.1 一口价网上拍卖方式选择问题 |
4.1.1 符号定义及说明 |
4.1.2 问题描述 |
4.2 一口价网上拍卖的顾客响应策略 |
4.2.1 固定一口价拍卖方式的顾客响应策略 |
4.2.2 临时一口价拍卖方式的顾客响应策略 |
4.2.3 持久一口价拍卖方式的顾客响应策略 |
4.3 考虑顾客有限理性的行为模型 |
4.4 一口价网上拍卖的卖家收益模型 |
4.4.1 固定一口价拍卖方式的卖家收益模型 |
4.4.2 临时一口价拍卖方式的卖家收益模型 |
4.4.3 持久一口价拍卖方式的卖家收益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收益模型的数值仿真及拍卖方式选择分析 |
5.1 考虑潜在顾客数量不同的数值仿真及拍卖方式选择分析 |
5.1.1 固定一口价拍卖方式预期收益的数值仿真 |
5.1.2 临时一口价拍卖方式预期收益的数值仿真 |
5.1.3 持久一口价拍卖方式预期收益的数值仿真 |
5.1.4 考虑潜在顾客数量不同的拍卖方式选择分析 |
5.2 考虑二手商品价值不同的数值仿真及拍卖方式选择分析 |
5.2.1 固定一口价拍卖方式预期收益的数值仿真 |
5.2.2 临时一口价拍卖方式预期收益的数值仿真 |
5.2.3 持久一口价拍卖方式预期收益的数值仿真 |
5.2.4 考虑二手商品价值不同的拍卖方式选择分析 |
5.3 考虑潜在顾客有限理性程度不同的数值仿真及拍卖方式选择分析 |
5.3.1 固定一口价拍卖方式预期收益的数值仿真 |
5.3.2 临时一口价拍卖方式预期收益的数值仿真 |
5.3.3 持久一口价拍卖方式预期收益的数值仿真 |
5.3.4 考虑顾客有限理性程度不同的拍卖方式选择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潜在应用研究 |
6.1 二手钢琴网上一口价拍卖问题的描述 |
6.1.1 二手钢琴网上拍卖背景介绍 |
6.1.2 问题描述 |
6.2 不同一口价拍卖方式的收益预估及拍卖方式选择 |
6.2.1 采用固定一口价拍卖方式的收益预估 |
6.2.2 采用临时一口价拍卖方式的收益预估 |
6.2.3 采用持久一口价拍卖方式的收益预估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成果及结论 |
7.2 本文的主要贡献 |
7.3 本文的研究局限 |
7.4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7)C2C网络拍卖的交易安全机制设计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网络拍卖及其安全机制问题 |
1.2.1 拍卖的产生与发展 |
1.2.2 网络拍卖的分类 |
1.2.3 网络拍卖的优势 |
1.2.4 网络拍卖交易安全机制建立的障碍 |
1.2.5 中国典型网络拍卖网站 |
1.3 论文研究思路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 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二章 C2C网络拍卖交易安全机制的研究综述 |
2.1 电子商务中的C2C模式 |
2.1.1 电子商务概述 |
2.1.2 C2C交易模式 |
2.2 网络拍卖的安全机制研究 |
2.2.1 网络拍卖交易安全的特征 |
2.2.2 网络拍卖需要的安全服务 |
2.2.3 网络拍卖的安全体系结构 |
2.3 安全机制中信任模型的研究综述 |
2.3.1 信任概述 |
2.3.2 C2C网络拍卖中信任的概念模型 |
2.3.3 网络拍卖中信任行为特点 |
2.3.4 现有拍卖网站的信任模型 |
2.3.5 改进的信任计算模型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博弈论的拍卖行为研究 |
3.1 网络拍卖中的行为流程 |
3.2 博弈论研究 |
3.3 基于博弈论的拍卖行为研究 |
3.3.1 欺诈行为的博弈论研究 |
3.3.2 履约行为的博弈论研究 |
3.3.3 拍卖保障行为的博弈论研究 |
3.3.4 信誉反馈评分行为的博弈论研究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判定树归纳法的“托”投标行为识别 |
4.1 欺诈理论的研究 |
4.2 网络欺诈行为分类 |
4.3 判定树归纳法 |
4.3.1 判定树归纳法的数学描述 |
4.3.2 判定树归纳法的伪码实现 |
4.4 “托”投标行为识别参数 |
4.5 “托”投标行为识别及实现 |
4.6 小结 |
第五章 网络拍卖中多角度信任模型的研究 |
5.1 多角度信任模型的参与者分类 |
5.2 多角度信任模型影响信任因素 |
5.2.1 共同考察参量 |
5.2.2 特殊考察参量 |
5.3 投标者角度的信任模型 |
5.4 招标者角度的信任模型 |
5.5 第三方机构/拍卖网站角度的信任模型 |
5.6 多角度信任模型的实验分析 |
5.6.1 模型可行性验证 |
5.6.2 模型有效性验证 |
5.7 小结 |
第六章 网络拍卖中基于多关键因素信任路径的信任模型研究 |
6.1 信任关系 |
6.2 影响信任路径的多关键因素 |
6.3 多关键因素信任路径的信任模型 |
6.4 推荐采纳系数的描述 |
6.5 信任路径的合并 |
6.5.1 信任路径合并的相关定义 |
6.5.2 信任路径合并的实现 |
6.6 信任模型的实验分析 |
6.6.1 模型可行性验证 |
6.6.2 模型有效性验证 |
6.7 小结 |
第七章 C2C网络拍卖交易安全机制的框架设计 |
7.1 C2C网络拍卖的交易安全机制的框架结构 |
7.2 体系结构 |
7.3 交易安全策略 |
7.3.1 身份认证 |
7.3.2 认证中心(CA) |
7.3.3 不可否认业务 |
7.3.4 信誉反馈 |
7.3.5 服务保障 |
7.4 小结 |
第八章 结束语 |
8.1 论文工作总结 |
8.2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8)网络采购的逆向组合拍卖模型与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1 传统拍卖的产生及其发展 |
1.1.2 电子商务的发展 |
1.1.3 网络拍卖的产生与发展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论文的章节安排 |
1.4 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二章 拍卖理论与相关研究综述 |
2.1 传统拍卖理论 |
2.1.1 拍卖的分类 |
2.1.2 拍卖理论研究综述 |
2.2 网上拍卖的理论研究 |
2.3 逆向拍卖 |
2.4 组合拍卖 |
2.4.1 组合拍卖的投标语言 |
2.4.2 组合拍卖获胜者确定问题 |
2.4.3 组合拍卖机制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网络采购的逆向组合拍卖 |
3.1 引言 |
3.2 逆向组合拍卖机制 |
3.2.1 三种主要组合拍卖设计 |
3.2.2 拍卖流程 |
3.3 获胜者确定问题 |
3.3.1 建立数学模型 |
3.3.2 获胜者确定问题可行解数量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逆向组合拍卖获胜者确定的优化方法 |
4.1 引言 |
4.2 预处理规则 |
4.2.1 预处理规则1 |
4.2.2 预处理规则2 |
4.2.3 预处理规则3 |
4.3 基于改进的MMAS求解逆向组合拍卖获胜者确定问题 |
4.3.1 初始可行解 |
4.3.2 搜索过程及状态转移规则 |
4.3.3 信息素更新规则 |
4.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求解逆向组合拍卖获胜者确定问题的遗传算法设计 |
4.4.1 算法设计 |
4.4.2 遗传算法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XOR标集的逆向组合拍卖问题 |
5.1 引言 |
5.2 组合拍卖的投标语言 |
5.3 获胜者确定问题 |
5.3.1 问题描述与数学模型 |
5.3.2 可行解空间 |
5.4 适用于XOR标集的预处理规则 |
5.4.1 预处理规则1 |
5.4.2 预处理规则2 |
5.4.3 预处理规则3 |
5.5 基于改进的MMAS求解逆向组合拍卖获胜者确定问题 |
5.5.1 初始可行解 |
5.5.2 搜索过程及状态转移规则 |
5.5.3 信息素更新规则 |
5.5.4 参数设置 |
5.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多单位物品的逆向组合拍卖问题 |
6.1 引言 |
6.2 多单位物品拍卖机制设计 |
6.2.1 两种拍卖方式的分析 |
6.2.2 基于减量偏好的单一回合歧视价格拍卖 |
6.2.3 拍卖流程设计 |
6.2.4 机制算例 |
6.3 获胜者确定问题 |
6.3.1 建立数学模型 |
6.3.2 遗传算法求解 |
6.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允许不完全拍卖的多轮逆向组合拍卖问题的机制设计 |
7.1 引言 |
7.2 允许不完全拍卖的多轮组合拍卖机制 |
7.3 获胜者确定问题模型 |
7.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9)网上拍卖研究与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网上拍卖的基本概念 |
1.1 网上拍卖的特点 |
1.2 网上拍卖的几种主要方式及基本特征 |
1.2.1 英式拍卖 |
1.2.2 荷兰式拍卖 |
1.2.3 双向拍卖 |
1.2.4 逆向拍卖 |
1.3 网上拍卖与传统拍卖的主要差异 |
1.3.1 参与方式不同 |
1.3.2 拍卖形式灵活、多样化 |
1.3.3 网上拍卖相对传统拍卖的优劣势 |
2. 网上拍卖的发展现状 |
3. 网上拍卖的发展前景 |
(10)基于复杂网络的网上拍卖信任模型动态推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及其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价值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论文结构与关键技术问题 |
1.4.1 论文结构 |
1.4.2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
1.5 本章小结 |
2 社会网络理论及网络拍卖信任模型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2.1 社会网络理论概述 |
2.1.1 社会网络概念 |
2.1.2 社会网络图表示 |
2.1.3 社会网络的相关概念 |
2.1.4 社会网络分析 |
2.1.5 社会网络关系数据的处理 |
2.2 网上拍卖 |
2.2.1 网上拍卖产生与发展 |
2.2.2 网上拍卖网上拍卖方式 |
2.2.3 网上拍卖机制研究 |
2.2.4 网上拍卖最优机制设计 |
2.3 网上拍卖信任模型研究及综述 |
2.3.1 信任的定义 |
2.3.2 信任的特点 |
2.3.3 现有的网上拍卖信任模型 |
2.3.4 现有的网上拍卖推荐信任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网上拍卖社会网络分析及信任路径计算 |
3.1 网上拍卖社会网络分析 |
3.2 社会网络信任路径计算 |
3.2.1 模型假设 |
3.2.2 社会网络信任传递函数 |
3.2.3 陌生用户信任度计算 |
3.3 信任路径计算实例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社会网络的网上拍卖动态推荐信任模型研究 |
4.1 模型思想 |
4.2 网上拍卖推荐信任模型 |
4.2.1 直接信任的计算 |
4.2.2 推荐信任的涵义 |
4.2.3 推荐信任可信性指标 |
4.2.4 推荐信任度计算 |
4.2.5 间接信任度计算 |
4.3 算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网上拍卖信任网络仿真研究 |
5.1 淘宝网拍卖现状 |
5.2 网上拍卖信任网络的建立 |
5.2.1 信任网络中各节点的确定 |
5.2.2 网络关系的确定 |
5.2.3 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
5.2.4 网上拍卖信任关系图 |
5.3 网上拍卖信任网络信任度的分析计算 |
5.4 结论和建议 |
5.4.1 结论 |
5.4.2 对网上拍卖信任风险控制的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6.3 论文的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上拍卖理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信任管理的拍卖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赵佳文.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2]互联网拍卖下基于卖家期望收益的最优拍卖时长研究[D]. 郑玉.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3]互联网+背景下W拍卖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文明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12)
- [4]面向网上集中采购的两轮逆向拍卖问题研究[D]. 王娜. 东北大学, 2018(01)
- [5]基于智能合约的工程再担保交易研究[D]. 薛彦广. 清华大学, 2018(04)
- [6]考虑顾客有限理性的二手商品网上一口价拍卖收益模型及拍卖方式选择研究[D]. 贾志斌. 东北大学, 2014(08)
- [7]C2C网络拍卖的交易安全机制设计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D]. 王文佳. 东北大学, 2013(07)
- [8]网络采购的逆向组合拍卖模型与优化方法研究[D]. 祁宁. 东北大学, 2012(07)
- [9]网上拍卖研究与发展前景[J]. 廖可乾,陈斌. 电子世界, 2012(06)
- [10]基于复杂网络的网上拍卖信任模型动态推荐机制研究[D]. 孙萍萍.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