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结的前言部分写作例谈(论文文献综述)
罗薇[1](2021)在《《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专为高等教育编写的汉语语法教科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该书既是一部实用的汉语教材,也是一部传承俄罗斯汉学研究传统、充分吸收以往欧洲人汉语学习与研究成就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是较早以普通语言学理论解释汉语的学术着作。本文将以1902年首版为基础,结合施密特个人档案、拉脱维亚大学所藏施密特个人藏书中的相关资料,从成书的历史背景、俄罗斯人的汉语学习与研究传统、欧洲人学习汉语的历史、世界语言学史以及俄罗斯汉语教育史的角度挖掘该书的特点和价值。该书写作的主要基础来源于俄罗斯人研究与学习汉语的传统。得益于作者施密特在彼得堡大学所受的东方学专业训练,俄国汉学、尤其是彼得堡大学汉学学派汉语教学的传统、以及俄国人的语言研究传统对施密特写作《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在俄国汉语研究的强项方面,如语法分析系统、汉字分析法等方面,施密特广泛采纳了前辈学者的观点,并且在传统汉学的基础上提出适应新局势的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此外,对俄国人学习汉语的继承还表现在另一些方面,如:延续俄国汉学研究的传统项目,同时关注汉、满、蒙三语,又根据海参崴东方学院对学生掌握东亚语言的要求增添了日语、朝鲜语以及越南语等语言材料。其次,继承彼得堡学派对中国历史语言文化的基本观点,认为包括汉语在内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地区文化一样,可以通过一般方法被科学地认识、研究,汉语并非是某些欧洲汉学家认为的“停滞不前”的、处于其原始状态的一种低级语言,而是具有与其文化相关的理据性,需要理性地认识。再次,彼得堡汉学学派注重积累史实材料,在研究汉语时,施密特大量收集、引用丰富的语言材料和例证,这也是施密特作为瓦西里耶夫弟子最突出的传承特点之一。俄罗斯人早期对汉语的认识主要来源于驻北京东正教使团成员论着和西方人的汉语教材,另外还有大量从中国运回的中文原典。俄罗斯人对汉语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具有三方面的视野,他们既传承本国人的研究,又善于参考西方、中国的研究和学习资料。一方面,该书吸收了当时欧洲和中国学术界对汉语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部在系统、科学的文献综述基础之上的学术着作,对欧洲其他汉学家的观点、成果和语言材料进行整合,从中得出更进一步的观点,从而成为外国人汉语教材编着史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时具有综述性、整合性的一部着作。另一方面,《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中对欧洲人汉语学习资料的运用还在于对其中收集的语言材料进行分类、精选,找到最适合编入该书的范例。最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特点还在于将以往欧洲汉学家、语言学家的资料,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将之整合纳入他的语法系统中—一汉语实用语法系统是作者要着重教授的内容,也是这部教材相比于一些欧洲汉学家语料搜集式的汉语教科书更具优势之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一书并非只有零散的语法点汇集,而是强调汉语语法规则的整合归纳,并且首次在俄语语境下构建一套新的汉语实用语法体系。是明清时期以来外国人对汉语语法科学研究史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继往开来之作,也是20世纪以后国际学界的现代汉语研究往纵深方向开拓的重要前提,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从欧洲语言学史和俄罗斯语言学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到19世纪末,欧洲和俄国语言学经过了多年的方法和材料积累,在历史比较语言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普通语言学的观念已经为学界所接受,这些思想对这一时期包括施密特在内的俄国语言工作者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普通语言学的新思想在外语教材编纂方面的应用也具有重大意义。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是俄国汉学史上第一次尝试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汉语的语法着作。一方面来说,以汉语为参照、拓宽了普通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研究路径和研究范围,反过来说,也从西方语言学的新成果出发丰富了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从语言本身的发展来看,这一时期的汉语内部也发生了重要变化,随着清末社会大变革,越来越多的新词日渐成为时尚,北方官话口语日益成为最重要的中外交往标准语,白话文运动已在酝酿之中;另一股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来自西欧语言学的发展——经过19世纪的发展,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该书可以看作是一部汉语史研究与汉语实践语法研究相结合的产物,书中证实了运用产生于印欧诸语言框架下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普通语言学方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可能性与可行性。通过对本书的研究,可以从“他者”的角度审视汉语对普通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论的贡献,挖掘汉语对历史语言学及普通语言学研究的补充意义,加深历史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观念下对汉语及其历史演变的认识。最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出版使用对19、20世纪之交俄国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的汉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语言实践教材,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规则、掌握用法,作者不仅善于描写语法规则时在抽象化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化表述,注重使用条件、搭配对象、适用范围、特例等方面的考察,力求使语法规则呈现出严谨、易懂、实用的特色,同时还配有大量精选范例。此外,教材的内容还间接地反映了俄国的教育政策、教育历史,海参崴东方学院的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汉语课程大纲、教学目标,施密特本人的教学思想等。因此,教材的内容折射出这一时期俄国汉语教育史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生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即19、20世纪之交)、特定教育场所中(即海参崴东方学院)、特定教育者(即施密特)主导下、针对特定学习者群体(即就读于海参崴东方学院的大学生、军官和少量其他社会人士)的教育活动的历史进程。总之,俄国汉学家施密特专为海参崴东方学院的汉语学习者编写、并于1902年出版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一书,既继承了俄罗斯汉学、尤其是彼得堡大学学派既往的已有研究成果和研究传统,采用了俄国人头脑中相对成熟的俄语语法框架基础,又能放眼世界,有所取舍地借鉴当时流传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其他国家汉学家所着的汉语教材,另外还成功运用最新的俄国和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研究方法论,以及截止到清末时期的中国传统语言学成就来科学地描写汉语,是俄国汉语教育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部语法教科书。本文将结合教材原着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梳理本书的编写特点及研究成果,全面考察这部着作的重要作用及价值。
汲星[2](2021)在《小学语文小说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小说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一直受到读者喜爱。同时,它还是语文教材中重要的教学内容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品德修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力求通过小说教学打开学生文学阅读和鉴赏大门,激发他们阅读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读书习惯。但是笔者在实习期间发现许多语文教师在小说教学中存在问题,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养成。本文从分析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小说分布情况、小学小说文本特征入手,结合实习期间搜集和整理资料,提出相应研究策略。本文通过观察法、访谈法,分析小学语文小说教学策略在课堂上的应用情况。研究发现,小学语文教师在小说教学中存在文本解读肤浅,教学方法套版化,忽视学生特点,背景桥梁搭建不合理,教学评价呆板,价值取向理想化的问题。通过整理和分析资料,总结出问题背后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结合霍恩斯坦教学目标理论为基础,从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提出相应的教育目标策略。
杨凡[3](2021)在《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智能测评研究》文中认为教学反思作为教师成长的动力因素,其水平的提升对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与素质的提升起着推动作用。根据目前有关教学反思的研究可以发现,大部分的文献关注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鲜有聚焦于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的构建研究,少数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中还缺乏具体学段、学科的划分,而以人工智能作为技术支持,构建教学反思智能测评系统的研究更是少之甚少。故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可以提供合理的教学反思测评工具,另一方面也能够为高中学段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容提供方向,故以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作为突破点,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由此提出研究的核心问题为以下三方面:(1)合理的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是什么?(2)合理的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模型是什么?(3)如何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智能测评?基于以上研究问题,为编制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进而确定理论基础,初步设计出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级指标;其次,运用德尔菲法对数学教育、教育学、心理学、中学数学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两轮意见咨询,修订和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内容的特点,运用质性文本分析法对反思文本内容进行挖掘,确保指标体系维度与指标的合理性与饱和度,从而完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构建出科学的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系数,通过对模型的实施信度检验与效度检验,确保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可靠性与有效性,从而完成对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的整体构建。为进一步实现高效测评,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相结合,利用基于知网的语义相似度算法,研发了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智能测评系统,并进行了检验与应用,准确率达到80%以上,初步实现了对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内容进行智能测评系统的开发、设计与应用。基于以上研究过程,得出三点研究结论:(1)构建了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编制了两层级的教学反思评价指标,由4个一级指标(教学背景、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成效)与11个二级指标(课标要求、教材理解、学生情况、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流程设计、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堂文化、教师发展、学生发展)构成。(2)构建了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模型。研究经过层次分析法构造出的教学反思评价模型用数学公式加以表示为:s=0.0338B1+0.0291B2+0.0462B3+0.0555B4+0.0433B5+0.0484B6+0.1377B7+0.1631B8+0.0685B9+0.1620B10+0.2124B11(S表示教学反思的总得分,B1-B11依次表示各个二级指标的相应得分),通过评分者信度计算与内容效度的计算,验证了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3)构建并应用了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智能测评系统。以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为依据,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教学反思文本的智能测评。基于所得出的研究结果,得到关于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相关启示与建议:(1)以数学教学背景为前提,深刻回顾“三个基础”;(2)以数学教学准备为基础,切实展开教学设计;(3)以数学教学过程为核心,诊断课堂教学问题;(4)以数学教学成效为支撑,督促自身行动改进。
杨金玲[4](2021)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名着导读”模块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除八、九年级上册外将原本位于附录的“名着导读”模块提前至教材的第三和第六单元后,引起了语文教育学界内外的巨大反响,“名着导读”模块教学应如何开展成为了当下语文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的“名着导读”指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专门的“名着导读”模块,在教材中由“推荐阅读”、“读书方法指导”、“专题研究”、“精彩选篇”、“自主阅读模块”五个部分构成。本文的研究仅针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名着导读”模块展开,以区别于当下通行的各类名着的指导阅读及其相关出版物。关于“名着导读”在部编版教材中的呈现,本研究立足于教材本身,从部编版教材“名着导读”的推荐阅读、读书方法指导、专题研究、精彩选篇及自主推荐阅读五个模块展开分析。“名着导读”模块的教学对促进学生发展价值巨大,体现在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名着的兴趣、引导学生合理解读名着和引导学生掌握名着阅读的基本方法三个方面。关于“名着导读”课堂教学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名着文体的教学,以小说类名着的导读为主例说明针对小说类名着应如何展开教学,同时简略介绍了不同文体的特征及应如何展开阅读;第二部分是阅读名着的方法教学,分别从精读与跳读、圈点与批注和摘抄与作笔记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三部分是名着专题探究教学,以《水浒传》的三个专题探究为例,论述专题探究在“名着导读”的课堂中应如何展开;第四部分是名着背景学习的引导,分别从名着的创作背景和名着内涵背景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从多方面,各角度出发研究“名着导读”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师生的教学相长。在以上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名着导读”课堂教学策略,认为在“名着导读”模块的教学中,应规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组织学习活动,丰富学生阅读感知;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名着导读”教学;聚焦中考考点,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立足于课前、课中、课后,以促进“名着导读”模块的教学。本文通过对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模块教学的分析研究,希望可以提高学生自主阅读名着的兴趣,帮助教师开展“名着导读”教学活动,以促进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
梁嘉颖[5](2021)在《红色经典群文阅读的实践研究 ——以桂平市第一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红色经典是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据、精神来源和培养土壤,是构建中国精神、中国特色、中国价值的精神指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版)》中的学习任务群中就提到了对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的要求,学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的英勇事迹,感受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进一步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在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中,群文阅读是课改的一个重要趋势,越来越多的教师学者都意识到群文阅读的重要性以及现实意义,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对师生、对课程结构的建立等的要求比较高,需要不断进行探索,本研究主要是把近年在语文教学上较为关注的两个热点结合起来,在桂平市第一中学这所“百年府学正,红色基因纯”的学校里针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探讨如何进行红色经典群文阅读,从课堂教学与课外的阅读渗透来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实践,感受红色经典中的语言文字艺术魅力的同时,在比较阅读当中,提高阅读量,发展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实践开展,红色文化进入课堂,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红色经典的乐趣,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红色校园。本文分为六部分对高中生开展红色经典的群文阅读教学进行实践与探究。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课题的研究缘起、研究内容和对象、研究现状、研究创新点、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介绍本文所涉及的一些基础概述。对经典阅读、红色经典以及群文阅读等概念进行阐述,并论述了红色经典群文阅读的价值意义以及红色经典群文阅读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设计红色经典群文阅读的试验方案。首先从对试验学校的背景、研究课题以及试验学校高一学生红色经典群文阅读情况的调查分析入手,确定以桂平市第一中学的高一(16)班为试验对象,从课内外阅读来设计切实可行的红色经典群文阅读方案,课内的群文阅读设计主要包括对议题的确定、文本的选择、问题的设计以及教学策略的采取等;课外阅读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拓宽红色经典的阅读数量、读写结合、积累阅读素材等。第四部分是针对桂平市第一中学高一(16)班展开红色经典群文阅读的教学实践。在红色经典群文阅读的过程中,课内外阅读结合开展,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的举办读书会、阅读成果展示、建立红色经典图书角等一系列语文阅读、学习活动来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思维的提升以及传承红色文化。第五部分是对红色经典群文阅读的评价与反思,并且总结红色经典群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进而探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第六部分是结语。在论文的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相应的总结,客观分析论文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阐述在实施红色经典群文阅读时应注意的问题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开展红色经典群文阅读,并将红色经典与教学、写作、班级文化建设等融合起来,学生将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与红色革命精神的熏陶,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综合素质。
张晨[6](2021)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外历史纲要》导言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导言是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说明正文,揭示主旨,概括核心的辅助作用。随着新一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实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正式出现在世人面前。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解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它旨在实现学生借助历史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的品格、关键的能力。当前学者们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不断深入,贯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精神而编撰的《中外历史纲要》教科书也在试点投入使用,一方面,以三维目标为历史培养标准的时代已经逐渐被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所取代;另一方面,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为分析导言,利用导言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本研究旨在通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深入分析《中外历史纲要》导言的作用,挖掘出使用导言的更多价值,避免单纯孤立地就导言研究导言。本文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就《中外历史纲要》导言系统进行文本分析,从内容、语言表述方面入手,找出其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合理性与价值;其次由理论走向实践,实际调查师生在使用《中外历史纲要》导言时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是如何利用导言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最后就所了解的问题,结合导言各部分的自身特点,提出相应的使用路径,并结合具体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通过以上研究分析,本文得出目前对导言的分析可以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切入,结合导言不同部分的特点,如单元导语概括性强,内涵丰富;课前导读短小精悍,趣味性强,点津提要;活动课导言现实性浓厚,密切学生生活联系,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师应当在主导的基础上,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出发,立足唯物史观,培养学生基于导言,辨析史实、论述观点、抒发情感的能力。巧用地图等历史教学工具,教授制作思维导图、历史时间轴等必要的学习方法。加强同现实生活的联系,高效利用当地的历史资源、乡土资源、多媒体资源等,以实现充分利用导言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价值。本文希望能对完善《中外历史纲要》导言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并为当下历史教学作出点滴贡献。
山珊[7](2020)在《云南乡镇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探究 ——以建水第一中学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高中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高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高中语文作文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对高中生的整体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在发展的现阶段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比如学生不知道要“写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写”。在这样的情况下关于作文的教学效率就特别低。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逐步提升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整体水平,提高教学效率,推动学生作文成绩的提升。本文将对高中语文作文在教学过程中的现状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从而提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整体效率。本研究以云南建水一中为研究对象,以完整的文学研究为前提,将事实研究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以深刻的调查作为基础,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理性的思考,将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理论相互结合,对建水一中学生写作能力培养,老师的指导方法进行探索。通过对当地的实地考察结果,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来探究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到底应该怎样做。首先在传授作文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不仅如此,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写作能力。本论文共有四部分,第一步先介绍的是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及文献综述,写作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也是语文教学中重中之重的部分,对作文教学的研究对中学作文教学工作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论文的核心内容是进行问卷调查以及结果分析,这是本研究的基础,主要包括两大板块,第一是对学生作文写作情况的调查和结果分析。第二教师的教学情况调查和调查结果分析。通过调查和采访,来分析高中生写作能力和老师的指导水平。在调查中发现了很多不乐观的情况,比如说很多老师的作文教学观念很落后,指导空洞。学生的作文素材不足,累积素材意识低,很多学生脱离现实进行写作。课堂以及课本还有老师对学生的作文素材的影响很小。接下来通过调查研究,对建水一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比如老师评改作文问题,作文材料的选取问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作文教学效率低下。为了考试而写作的环境,老师无力地引导,为积累而盲目积累是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最后,依据调查的结果和分析,与现下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语言写作相互结合。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和方法,这些包含改进作文评改,深入挖掘作文素材,进行课前演讲等。
程琳[8](2020)在《《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基于开鲁镇内初级中学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以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明确要求,“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任务群被列首位。自此,广大语文教育者掀起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研究风潮,但由于当下应试教育压力以及整本书阅读自身性质的特殊,想要全面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仍存在很大难度。本文以开鲁县镇内三所中学为调查对象,以深入调查研究某一本书为主体来探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价值,对已教或已学过《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的教师及学生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后归纳出“教”与“学”两方面,例如教学观念、教学准备、教学资源、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以及阅读素养、阅读方法、阅读困难、阅读目的等具体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从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环境等多方面对已存在问题进行归因分析,提出解决策略。在此基础上,制定《骆驼祥子》教学内容以及《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具体实施环节,提出可操作的《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
王波羽[9](2020)在《小学古典小说教学研究》文中指出古典小说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小学教材也非常重视古典小说的编选,阅读古典小说,有利于学生感受中华语言文化的魅力,汲取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力量,体会到阅读带给他们的乐趣。然而目前的小学古典小说教学却有僵化趋势,且偏离选文的阅读目标,整体而言,未免浪费了古典小说的教学价值。宜综合运用文献法、统计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才能对小学古典小说教材呈现情况、教学情况有详细的统计和分析,考察现有的教学要求,结合最新的小说教学研究成果,提出适合小学的古典小说教学策略,力求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果。具体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小学古典小说选文统计分析。现存13个版本的教材资料有助于对教材中古典小说选文的概况、单元类别编排以及内容改编实施具体详细的统计分析。各版本都选入了可观数量的古典小说选文,且重视选文来源的经典性,整体上倾向于将古典小说置于小学高年段进行学习。教材中的古典小说选文以丰富多样的单元类别进行组合,常见的有中外名着主题、人物品质主题、技能训练专题、选读课文专题。在内容的改编上各版本相差较大,但都遵循简化原文的原则。第二部分为小学古典小说教学内容及问题的探究。文本内容和学生固有印象两个方面是小学古典小说教学难度所在,课程标准和教材各处对古典小说选文教学提出了要求。对课程标准进行分解、归纳后,可发现其在阅读上对学生的要求在于阅读方法、字词句理解、文章内容、文章表达方法和阅读量这几方面。而教材对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具体化后,古典小说选文教学要求更加清晰明了、丰富多样,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也很好地体现了古典小说教学价值。近年的25个小学古典小说选文教学设计案例有助于考察目前教学状况,提取其中的教学内容,结合最新的语文教学内容、小说教学内容研究成果之后,可以发现案例教学内容的以下几点不足:教学内容过于分散且浮于表面、教学内容不够恰当、教学内容未紧密联系单元目标、个别教师的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需要。这样的教学内容很难发挥古典小说的教学价值。第三部分为小学古典小说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的示例。首先鉴于当前教学内容不够深入的情况对小学古典小说整本书阅读进行了探索,指出教师在小学阶段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要更加谨慎细致,小学古典小说的整本书阅读应该让原着本和改编本之间相辅相成;其次在进行选文教学时,也可以适时地引入原文来弥补简化选文的缺憾,让学生感受到古典小说的丰富内涵;最后要回归古典小说本身,关注古典小说体裁特征,落实“定篇”类型选文的教学目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以《草船借箭》为例完成较有新意的小学古典小说选文教学设计,该教学设计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适宜且集中,专注于作品本身的学习,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马楠[10](2020)在《名家演播版《水浒传》整本书阅读调查研究及设计思考》文中认为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以及部编版教材的推行,对阅读教学提出了读整本书的新要求,这使得整本书阅读的教学问题越来越成为教师和专家关注的重要方面,在学校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也是名师们所极力提倡的。而《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名着,被选入部编版初中名着导读推荐读书,其艺术价值一直都深刻的影响着每一个人。通过对整本书阅读的调查可看出,一些教师虽有整本书阅读的意识,但是缺乏相应的教学策路和开展能力,仍持观望的态度。一些教师进行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但受限于自身素养,学生自身水平,学校教学压力,实施环境,家庭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效果欠佳。从学生来看,出现了阅读习惯较差,阅读量较少,对《水浒传》缺乏阅读兴趣,阅读状态较浅显化的问题。而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文字出版形式,对人们的阅读体验也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那若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辅之数字化阅读,是否可以改善整本书阅读现状呢?基于这一思考,了解了岳麓书社的名家演播版《水浒传》,它结合了数字化技术,带来独具特色“五位一体”的立体化阅读体验,有助于激起读者兴趣。文章运用独具特色的名家演播版《水浒传》,面向初中学生,对《水浒传》整本书阅读进行调查研究及教学实践。通过收集和分析文献、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教师访谈等研究方法,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完整的名家演播版《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目标、学程设计、课时安排、指导方式以及评价机制。构建了寒假初读+新学期课外复读+课堂指导的学程模式,安排了10个课时的课堂指导,通过课内带动课外,以点带面,以任务驱动和活动激趣的指导方式,来推动《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进行。设计了阅读前导读课、阅读中指引课、阅读后交流课、课外活动延伸四种课型,使学生经历初读——复读——总结——提升这一循序发展。在每个环节都将名家演播版的特色融入其中,不仅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对学生的演播能力、合作探讨能力得到关注,希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总结的前言部分写作例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总结的前言部分写作例谈(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历史背景及其作者 |
1.1 海参崴东方学院及其培养目标 |
1.1.1 办学背景 |
1.1.2 学院设置 |
1.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作者施密特 |
1.2.1 施密特的早年求学、实习生涯 |
1.2.2 赴海参崴东方学院任教后的汉学研究 |
1.3 教材的学习者与使用情况 |
1.3.1 教材的出版、使用、影响 |
1.3.2 学员的汉语学习情况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俄国传统汉学背景下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
2.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汉语语音系统考辨 |
2.1.1 南北官话的语音系统、汉语音韵研究 |
2.1.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注音方案 |
2.1.3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汉语发音规则 |
2.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比丘林汉语语法体系的突破 |
2.2.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词法体系 |
2.2.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句法体系 |
2.3 施密特对比丘林、瓦西里耶夫等人汉字理论的发展 |
2.3.1 汉字的起源问题 |
2.3.2 关于汉语口语、书面语的讨论 |
2.3.3 汉字的“六书” |
2.3.4 施密特对瓦西里耶夫汉字体系的增补 |
2.4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满、蒙、日、朝、越等语言的关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世界汉语研究史框架下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
3.1 例析《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欧美汉学的反思 |
3.2 以“声调”为例谈施密特对欧美汉语语音研究的整合 |
3.2.1 声调的本质 |
3.2.2 汉语声调的发音特点 |
3.2.3 汉语声调的标调系统 |
3.2.4 汉语方言的声调语音规律 |
3.2.5 中外学者论“汉语声调的演变” |
3.2.6 “入声”之争 |
3.3 施密特对欧美汉语语法研究成果的整理 |
3.3.1 某些语法形式在各地的使用差异 |
3.3.2 各国汉学家对若干语法规则的不同观点 |
3.3.3 欧洲汉学家普遍忽略的汉语语法知识 |
3.4 选编欧美、日本汉语教材及中文原典的书面官话范例 |
3.4.1 筛选范围:标准北方书面官话材料 |
3.4.2 筛选入编:符合语法规范、排列顺序合理 |
3.5 个案研究:德国汉学家阿恩德对施密特的影响 |
3.5.1 阿恩德及其《官话手册》 |
3.5.2 两部教材的总体设计 |
3.5.3 以重音理论为例讨论施密特对阿恩德的取舍 |
3.6 个案研究:《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中国传统文献的改编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世界语言学发展进程中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
4.1 施密特的汉语观 |
4.1.1 对汉语的两种定位 |
4.1.2 静态与动态、共时与历时 |
4.2 汉语语音史的构建:历史比较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的结合 |
4.2.1 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基础材料 |
4.2.2 “语音规律无例外”之汉语辅音音变考察 |
4.2.3 “语音规律无例外”之汉语元音音变考察 |
4.2.4 语言史的社会性——汉语官话的形成 |
4.2.5 语言现象的“类推作用”:汉语词根溯源问题 |
4.3 俄国语言学成果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 |
4.3.1 用“形式语法”思想分析汉语的词法 |
4.3.2 语言与思维的联系——汉语与中国人的心理 |
4.3.3 波捷布尼亚及其弟子的句法思想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从语言教育及应用视角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
5.1 一部“研究—学习—教学”三位一体的汉语教科书 |
5.2 从课程理论分析《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材料建构 |
5.2.1 横向组织:课程教学板块的功能分析 |
5.2.2 纵向组织:螺旋渐进的主题序列性 |
5.3 从应用语言学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教学大纲 |
5.3.1 字词大纲及词汇控制 |
5.3.2 语法大纲及翻译训练 |
5.4 本章小结 |
余论 施密特《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价值和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书影及相关影像资料 |
附录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序言及目录 |
附录3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俄语字母注音表(含例字) |
附录4 阿恩德《官话手册》序言及目录 |
致谢 |
(2)小学语文小说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小说本体研究综述 |
二、小说教学的研究概述 |
三、小说教学途径和策略研究 |
四、小学小说教学研究现状概述 |
五、已有研究结果概述 |
第三章 理论基础和核心概念 |
一、理论基础 |
二、概念界定 |
第四章 统编版语文教材小说选文情况 |
一、统编版语文教材小说文本的分布情况 |
二、统编版语文教材小说文本的编排特点 |
三、统编版语文教材小说文本的基本特征 |
第五章 小学语文小说教学现状分析 |
一、课堂观察数据分析 |
二、访谈数据分析 |
第六章 小学语文小说文本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存在问题 |
二、原因分析 |
第七章 小学语文小说文本教学策略 |
一、支持知识目标教育策略 |
二、支持情感目标的教学策略 |
三、支持行为目标教育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智能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反思 |
1.2.2 教学反思 |
1.2.3 数学教学反思 |
1.2.4 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
1.2.5 智能测评系统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论文结构框架 |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关于教学反思内涵的研究 |
2.1.2 关于教学反思内容与水平划分的研究 |
2.1.3 关于数学教学反思的研究 |
2.1.4 关于教学反思评价的研究 |
2.1.5 关于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2.1.6 关于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测评领域的研究 |
2.1.7 对已有文献的小结与评析 |
2.2 理论基础 |
2.2.1 经验学习圈理论 |
2.2.2 CIPP评价模型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1.1 构建阶段样本的选取 |
3.1.2 检验阶段样本的选取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3.3.1 研究重点 |
3.3.2 研究难点 |
3.3.3 研究创新点 |
3.4 研究方法 |
3.4.1 文献分析法 |
3.4.2 质性文本分析法 |
3.4.3 德尔菲法 |
3.4.4 层次分析法 |
3.4.5 统计分析法 |
3.5 研究工具的研制 |
3.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5.2 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的构建步骤 |
3.6 研究思路 |
4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构 |
4.1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一级指标的初拟 |
4.2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二级指标的细化 |
4.2.1 “教学背景”下二级指标的细化 |
4.2.2 “教学准备”下二级指标的细化 |
4.2.3 “教学过程”下二级指标的细化 |
4.2.4 “教学成效”下二级指标的细化 |
4.3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
5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 |
5.1 基于德尔菲法修订评价指标体系 |
5.1.1 德尔菲法的应用过程 |
5.1.2 咨询专家结果可靠性分析 |
5.1.3 第一轮征询统计结果分析 |
5.1.4 第二轮征询统计结果分析 |
5.2 基于NVivo编码验证评价指标体系 |
5.2.1 评价指标体系验证的工具与方法 |
5.2.2 评价指标体系验证的结果与反馈 |
5.3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6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模型的构建 |
6.1 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 |
6.1.1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过程 |
6.1.2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6.1.3 评价指标权重结果分析 |
6.1.4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模型的确定 |
6.2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模型的检验 |
6.2.1 评价模型的信度检验 |
6.2.2 评价模型的效度检验 |
7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智能测评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
7.1 智能测评系统的开发构建流程 |
7.1.1 搭建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语料库 |
7.1.2 智能测评系统的结构设计 |
7.2 智能测评系统的应用与结果 |
7.2.1 智能测评系统的应用流程介绍 |
7.2.2 智能测评系统的应用结果分析 |
8 讨论、结论与建议 |
8.1 研究讨论 |
8.1.1 关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与智能测评系统构建的讨论 |
8.1.2 关于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现状的讨论 |
8.1.3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8.2 研究结论 |
8.3 对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启示与建议 |
8.3.1 以数学教学背景为前提,深刻回顾“三个基础” |
8.3.2 以数学教学准备为基础,切实展开教学设计 |
8.3.3 以数学教学过程为核心,诊断课堂教学问题 |
8.3.4 以数学教学成效为支撑,督促自身行动改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表(第一轮) |
附录2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表(第二轮) |
附录3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权重问卷 |
附录4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使用指南》 |
附录5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模型信度检验问卷 |
附录6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模型内容效度检验问卷 |
致谢 |
(4)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名着导读”模块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相关研究及其启示 |
1.关于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模块的教材编写研究 |
2.关于“名着导读”的教学现状分析 |
3.关于“名着导读”模块的教与学策略分析 |
4.“名着导读”模块教学过程分析 |
5.基于不同理念的“名着导读”教学分析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本文的研究思路 |
2.本文的研究方法 |
一、初中语文教材“名着导读”的界域及在教材中的呈现 |
(一)“名着导读”的界域 |
(二)“名着导读”模块在教材中的呈现 |
1.“名着导读”模块的推荐阅读 |
2.“名着导读”模块的读书方法指导 |
3.“名着导读”模块的专题探究 |
4.“名着导读”模块的精彩选篇 |
5.“名着导读”模块的自主推荐阅读 |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模块课堂教学的价值定位 |
(一)提高学生阅读名着的兴趣 |
(二)引导学生合理解读名着 |
(三)掌握名着阅读的基本方法 |
三、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模块课堂教学的内容 |
(一)名着文体的教学 |
(二)阅读名着的方法 |
1.精读与跳读 |
2.圈点与批注 |
3.摘抄和做笔记 |
(三)名着专题探究教学 |
(四)名着背景学习的引导 |
1.关于名着创作背景学习的引导 |
2.关于名着内涵背景学习的引导 |
四、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模块课堂教学的策略 |
(一)规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
1.教学内容规划要层层递进 |
2.教学内容规划要精准切入 |
(二)组织学习活动,丰富学生阅读感知 |
1.组织名着阅读头脑风暴活动 |
2.组织名着情节在身边活动 |
3.组织名着人物任我评活动 |
(三)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名着导读教学 |
1.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与名着之间的联系 |
2.实现名着阅读与教材中课文的双向互动 |
(四)聚焦中考考点,训练学生阅读能力 |
1.分类归纳试题,举一反三提效率 |
2.依据名着和学情,转换题目形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红色经典群文阅读的实践研究 ——以桂平市第一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的创新点 |
(五)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
一、经典阅读与群文阅读 |
(一)红色经典群文阅读的概念界定 |
1.经典阅读 |
2.红色经典 |
3.群文阅读 |
(二)红色经典群文阅读的理论依据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3.生活与生命教育理念 |
(三)红色经典群文阅读的价值与意义 |
1.红色文化进入校园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
2.红色经典群文阅读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
3.丰富教学内容,塑造有生命力的阅读教学 |
二、红色经典群文阅读教学试验方案 |
(一)试验的背景条件 |
1.学校的红色课题和红色纪念馆 |
2.《“生生语文”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 |
3.学情分析 |
(二)实验方案设计 |
1.课内阅读教学设计 |
2.课外阅读设计 |
(三)试验方案的评估 |
1.适应性 |
2.对话性 |
3.生成性 |
三、红色经典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 |
(一)组队和备课 |
(二)红色经典群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 |
1.导读激趣 |
2.共读探究 |
3.自读内化 |
4.以读促写 |
(三)红色经典群文阅读的课外延伸 |
1.对话阅读,分享体会 |
2.阅读与班级文化建设 |
3.生活化的阅读 |
(四)红色经典群文阅读后的一节公开课 |
1.教学目标 |
2.教学过程 |
3.课堂总结 |
四、红色经典群文阅读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
(一)评价 |
1.教师的教授效果 |
2.学生的阅读效果 |
(二)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外历史纲要》导言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起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导言编撰分析 |
第一节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单元导语 |
一 从唯物史观分析单元导语的功能 |
二 从时空观念分析单元导语的内容 |
三 从历史解释分析单元导语的表述 |
第二节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课前导读 |
一 从时空观念分析课前导读的呈现方式 |
二 从史料实证分析课前导读的图文内容 |
三 从历史解释分析课前导读的作用 |
第三节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活动课导言 |
一 从家国情怀分析活动课导言的情感指向 |
二 从家国情怀分析活动课导言的学习要求 |
小结 |
第二章 《中外历史纲要》教科书导言应用现状 |
第一节 学生使用教科书导言问卷分析 |
一 学习动机消极 |
二 学生阅读单元导语后有不同收获 |
三 无法独立梳理单元导语时空线索 |
四 升学和兴趣影响导言的阅读 |
五 课前导读中史料难以理解 |
六 忽视活动课导言,割裂生活 |
七 学生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存在差距 |
第二节 教师访谈的分析 |
一 导言的准备视具体需要而定 |
二 引导学生阅读导言需考虑现实因素 |
三 导言可部分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
四 根据导言内容,灵活选用教学工具 |
小结 |
第三章 运用导言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
第一节 贯彻唯物史观——以单元导语的设计为例 |
一 融合政治学科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唯物史观理论 |
二 根据单元导语内容补充材料,引导历史认识的方法 |
第二节 贯彻时空观念——以单元导语的设计为例 |
一 利用数轴图示法,建立时间空间知识体系 |
二 巧用直观教具——历史地图 |
第三节 贯彻史料实证——以课前导读的设计为例 |
一 结合教学需要,呈现多种史料类型 |
二 关注史料细节,培养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
第四节 贯彻历史解释——以课前导读的设计为例 |
一 以问题为引领,创设必要的情境 |
二 利用思维导图,引导解释的思维逻辑 |
第五节 贯彻家国情怀——以活动课导言的设计为例 |
一 利用多媒体资源,激起学生情感共鸣 |
二 因地制宜,补充必要的乡土资源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外历史纲要》导言使用状况的问卷调查 |
附录B 导言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访谈录 |
致谢 |
(7)云南乡镇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探究 ——以建水第一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第一章 云南省建水一中概况及作文教学调查 |
一、云南省建水一中概况 |
二、云南省建水一中作文教学现状调查 |
(一)中学生作文评改情况问卷调查分析 |
(二)中学生课前说话训练情况问卷调查分析 |
第二章 云南省建水一中作文教学问题分析 |
一、作文评改问题 |
二、作文材料的选取问题 |
三、学生的语言表达问题 |
四、作文教学效率较低 |
第三章 中学生作文教学水平提高的策略 |
一、提高中学生作文评改的有效性 |
(一)批改作文要把握原则 |
(二)评改作文要关注重点 |
(三)善用灵活多样的作文评改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二、深入挖掘利用课本中的作文素材 |
(一)挖掘利用课文语言素材 |
(二)挖掘利用课文情节素材 |
(三)挖掘利用课文形象素材 |
(四)挖掘利用课文思想素材 |
(五)挖掘利用课本写作素材 |
三、利用课前五分钟说话训练提高语文作文教学效果 |
(一)进行课前五分钟说话训练的好处 |
(二)进行课前五分钟说话训练的技巧方法 |
四、多渠道提升中学作文教学效率 |
后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基于开鲁镇内初级中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现状 |
六、概念界定 |
第一章 《骆驼样子》整本书阅读的现状 |
第一节 《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 |
一、预调查结果分析 |
二、《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调查 |
第二节 《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教”的方面 |
二、“学”的方面 |
第三节 《骆驼样子》整本书阅读教学问题归因及对策 |
一、《骆驼样子》整本书阅读教学问题归因分析 |
二、《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改进对策 |
第二章 《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的实施策略 |
第一节 阅读书目的确定 |
第二节 《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的确定 |
一、教学目标依据 |
二、教学目标概述 |
第三节《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规划 |
第三章 《骆驼样子》整本书阅读教学环节设计 |
第一节 阅读任务一课前环节 |
一、“听读”形成意识 |
二、“导读”激发兴趣 |
三、“自读”初步感知 |
第二节 阅读任务二——课中环节 |
一、专题学习的设计与生成 |
二、专题学习的环节实施 |
第三节 阅读任务三——课后环节 |
一、延伸阅读之同主题 |
二、延伸阅读之相似人物形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小学古典小说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小学古典小说选文统计分析 |
第一节 小学语文各版本教材古典小说选文概况统计分析 |
一、选文数量情况分析 |
二、选文来源情况分析 |
三、选文分布情况分析 |
第二节 小学语文各版本教材古典小说单元类别编排情况 |
一、中外名着主题 |
二、人物品质主题 |
三、技能训练专题 |
四、选读课文专题 |
第三节 小学语文各版本教材古典小说改编情况 |
一、题目的改编 |
二、正文的改编 |
第二章 小学古典小说教学内容及问题探究 |
第一节 小学古典小说教学难度高 |
一、文本内容 |
二、学生固有印象 |
第二节 小学古典小说教学要求 |
一、课程标准的概述 |
二、教材中的具体要求 |
第三节 小学古典小说教学内容概述与现状分析 |
一、小学古典小说教学内容概述 |
二、人教版古典小说选文代表性课例教学内容统计分析 |
第四节 人教版古典小说选文教学内容评析 |
一、人教版古典小说选文教学内容合理性分析 |
二、人教版古典小说选文教学内容不足之评议 |
第三章 小学古典小说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示例 |
第一节 整本书阅读理念在小学古典小说教学中贯彻的可能性 |
一、整本书阅读的内涵及其在小学阶段的特性研究 |
二、小学古典小说整本书阅读理论支撑 |
三、小学古典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参考 |
第二节 与原着进行有机链接 |
一、回目阅读 |
二、原文阅读 |
第三节 感受古典小说体裁特征 |
一、作品背景 |
二、表达特征 |
三、文学常识 |
第四节 小学古典小说选文教学设计 |
一、教材分析 |
二、学情分析 |
三、《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
四、《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经验总结与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和主要成果 |
(10)名家演播版《水浒传》整本书阅读调查研究及设计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可行性分析 |
1.4 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1.4.1 国内研究概况 |
1.4.2 国外研究概况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对象 |
2.整本书阅读的相关概念及《水浒传》的版本选择 |
2.1 整本书阅读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整本书”的概念 |
2.1.2 整本书阅读 |
2.1.3 名家演播版《水浒传》 |
2.2 整本书阅读研究的理论依据 |
2.2.1 叶圣陶“整本书阅读”思想 |
2.2.2 夏丏尊“整本书阅读”思想 |
2.2.3 阅读期待理论 |
2.3 《水浒传》及其版本选择 |
2.3.1 选择《水浒传》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原因 |
2.3.2 选择名家演播版《水浒传》的原因 |
3.名家演播版《水浒传》整本书阅读现状调查及分析 |
3.1 调查情况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目的 |
3.1.3 调查方法 |
3.2 问卷设计与统计 |
3.2.1 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发放 |
3.2.2 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
3.3 调查现状分析 |
3.3.1 教师方面 |
3.3.2 学生方面 |
3.4 原因分析 |
3.4.1 教师方面 |
3.4.2 学生方面 |
3.4.3 其他方面 |
4.名家演播版《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
4.1 名家演播版《水浒传》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 |
4.1.1 了解英雄传奇小说,体会链式结构 |
4.1.2 扫码听书观课,培养演播与赏析能力 |
4.1.3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
4.1.4 了解故事内容,感受语言风格 |
4.1.5 学会有效梳理情节内容,分析“同中有异”的人物形象 |
4.1.6 使学生能够批判认知“英雄人物”,客观赏析小说主题 |
4.2 名家演播版《水浒传》整本书阅读学程设计和课时安排 |
4.2.1 名家演播版《水浒传》整本书阅读学程设计 |
4.2.2 名家演播版《水浒传》整本书阅读课时安排 |
4.3 名家演播版《水浒传》整本书阅读的指导方式 |
4.3.1 假期初读 |
4.3.2 课外复读 |
4.3.3 课堂指导及课外活动 |
4.4 名家演播版《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效果的评价机制 |
4.4.1 运用多样化评价方式 |
4.4.2 发展多元化评价主体 |
4.4.3 力求全面化的评价内容 |
5.名家演播版《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举隅 |
5.1 阅读前导读举隅 |
5.2 阅读中指引举隅 |
5.2.1 通读指导 |
5.2.2 章节阅读指导 |
5.2.3 合作探讨 |
5.3 阅读后交流举隅 |
5.3.1 传记作文竞赛 |
5.3.2 《水浒传》辩论赛 |
5.4 课外活动延伸举隅 |
5.4.1 《水浒传》评书比赛 |
5.4.2 《水浒传》课本剧展演 |
6.名家演播版《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教学成效及思考 |
6.1 名家演播版《水浒传》整本书阅读之教学成效 |
6.1.1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
6.1.2 提升了学生阅读能力 |
6.1.3 培养了学生的演播能力 |
6.2 名家演播版《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教学思考 |
6.2.1 对学生主旨的探究不够深入问题的反思 |
6.2.2 对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构建的思考 |
6.2.3 对名家演播版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名家演播版《水浒传》整本书阅读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2 :名家演播版《水浒传》整本书阅读调查问卷(学生卷)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四、总结的前言部分写作例谈(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D]. 罗薇.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小学语文小说教学策略研究[D]. 汲星.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3]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智能测评研究[D]. 杨凡.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4]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名着导读”模块的教学研究[D]. 杨金玲.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红色经典群文阅读的实践研究 ——以桂平市第一中学为例[D]. 梁嘉颖.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6]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外历史纲要》导言及其应用研究[D]. 张晨.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云南乡镇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探究 ——以建水第一中学为例[D]. 山珊. 西南大学, 2020(05)
- [8]《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基于开鲁镇内初级中学的调查[D]. 程琳.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9]小学古典小说教学研究[D]. 王波羽.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名家演播版《水浒传》整本书阅读调查研究及设计思考[D]. 马楠.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