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第四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一、“第四媒体”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杜林姗[1](2021)在《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手段的快速更新与发展,也为教育行业带来了更大的发展契机。就高校思政课而言,如何利用网络技术辅助思政课教与学、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是近年来教育界研究的前沿论点之一。随着网络的渗透和深入,信息技术不断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为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带来新考验和新机遇。然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理大学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融入还不够全面和深入,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也正因如此,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对创新大理大学思政课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大理大学作为滇西地区重要的高校之一,地处民族地区,民族学生和留学生的存在,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的挑战。教学方法是联系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对思政课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大理大学要想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为滇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借助网络,不断完善和丰富思政课教学方法。本研究在对已有文献进行探究的基础上,以网络时代作为研究背景,以大理大学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系统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教师访谈法,对融入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大理大学思政课教学方法进行研究。由绪论、正文、结语组成,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对本研究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综述。第二章对相关概念进行概述,并对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的理论基础和必要性进行阐述。第三章立足于大理大学进行调查,并对网络时代下思政课教学方法使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为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做下铺垫。第四章对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第五章通过上述理论数据和调研数据的支撑,主要从启示和对策两方面入手,提出如何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大理大学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思路,从而更好的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迟超群[2](2021)在《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随之而来也面临着各方面的新挑战。占领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但网络所带来的各种思想观念错综复杂,尤其面临着西方敌对势力对广大青年学生意识形态渗透的问题,长此以久,将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行建构,不仅有助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更能够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为培育良好教学氛围、加强学生思想行为修养、在网络上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冲击、保障高校校园意识形态安全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从新时代背景下,以网络为载体,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为论题,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现状及困境进行分析与论述,综合考虑高校在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同角度出发,针对性地找出原因提出对策。本文共由四部分内容所组成,第一章主要论述了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并搜集整理国内外的文献,阐述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第二章从话语权的相关概念出发,分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并着重分析话语方式的特点及建构高校网络话语权的必要性。第三章以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现状和问题为主要内容,突出问题导向,对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剖析。第四章主要研究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路径,从新时代存在的新问题及其原因入手,站在国家、学校、个人三个层面探析话语权建构路径,通过构建网络话语保障机制,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罗银[3](2021)在《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蒋杨[4](2020)在《网络舆论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研究》文中认为时下,网络渗透至社会各个行业,从传统行业到新兴产业,众多领域均与网络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样理念与方式应当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网络成为社会舆论快速形成、广泛传播的前沿阵地,以网络为载体而形成的舆论环境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观念、心理变化、发展方向、行为方式。研究网络舆论环境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网络舆论环境这一背景下,对如何引导大学生思想观念进行研究。马克思认为,认识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思想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影响。环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进程、方式、实效性都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实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定是在某个环境下进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按照社会的发展要求,向社会预期的方向发展,其过程必然受到环境影响。优化舆论环境,利用这一环境带来的机遇融入课堂教学、网络平台,对于引导大学生思想正向变化有重要意义。加强大学生思想引导研究,对增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理念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明确网络舆论环境定义,归纳国内学者认为这一特殊环境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和应对措施。详细分析网络舆论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与成因,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根据以上理论基础与现实问题,从大学生、高校、社会环境、制度措施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引导水平科学化、舆论环境和谐化、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不断优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工作提出一些建议,使高校能在网络在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下扬长避短,有效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行为。

范丽君[5](2020)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以接受理论为借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4年我国接入互联网之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产生到不断壮大,经历了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发展进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同样经历了由现象到本质、由经验型到科学化的认识阶段,大致可分为管控应对阶段、主动探索阶段、深化研究阶段,并朝着学科化方向发展。虚拟实践性是开展体验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依据;交互主体性是构建主体间性教育思维的前提基础;隐蔽渗透性是运用潜隐性教育方式的重要依据。结合调查问卷结果检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其教育者封闭的教育思维、“去现实化”的教育内容、孤立的教育载体、单一的话语体系等问题,是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低实效性、少针对性的主要原因。诞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接受理论提出了“走向读者”这样一个新思路,由“文本中心论”转向了“读者中心论”,是美学研究领域方法论的根本性转变。借鉴接受理论“接受者中心”、“期待视野”、“召唤结构”、“读者参与”、“审美经验”、“审美距离”、“偏离效应”等概念,对解决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存问题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价值。借鉴接受理论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二者在理念、要素、过程、环节等方面的相似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接受理论的内在动力。针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存问题,本文借鉴接受理论构建一个包括理念创新、内容优化、载体运用、话语变革在内的创新体系,四个要素分别处于创新体系的核心层、根本层、渠道层和表象层,彼此联系、相互交织,共同发挥协同创新效应。接受理论认为读者作为接受者在文学价值结构中处于灵魂地位,是文学价值创造的直接参与者。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主观能动性、自主选择性和创新超越性。接受理论中“接受者中心”的观点启示教育者要树立以大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对话性、差异性和发展性。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交互主体性的本质体现,“受众至上”的互联网思维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大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趋势的应然选择。大学生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要密切关注接受主体的思想行为特点、与大学生平等对话、培养大学生主体性能力来实现。“期待视野”是读者基于自身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一种审美期待,它决定了读者对作品的接受效果。当代大学生的内在需求是促使其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动力。教育者要充分关注大学生指引导向需求、沟通交流需求、表达自我需求,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要符合大学生的“期待视野”,又要力求满足其“创新期待”。按照生活化、人文性、时代感的优化原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以网络“三观”教育作为基础性内容,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政治引领,创新媒介素养教育。接受理论强调读者的阅读对作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网络接受方式以互动性、体验性、参与感为特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应当遵循理论性与实践性并举、目的性与渗透性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融合、教育性和参与性共存的原则,有效利用微博、微信、APP等“微”平台,开发推广“严肃游戏”,加快建设“慕课”、“微课”等“移动”课堂。“召唤结构”是由作家建构、由读者对未定点及空白进行确定和填充的结构机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教育者用话语体系建构起“召唤结构”。教育者要重视接受者的主观创造性,研究大学生的网络话语偏好,灵活运用网言网语的“偏离效应”。根据网络语言“泛话语权”、“小叙事”、“可视化”的特点,按照提高话语体系的“引导力”、“渗透性”、“柔性化”的原则变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掌握网络话语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拓展话语资源,精心组织话语形式,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黄丽娟[6](2020)在《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媒体是新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不同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旧媒体”的新型媒体形态,如电子杂志、电子报纸、移动电视、互联网络、智能手机、触摸媒体等,也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时下,学界普遍认为新媒体已成为促发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之一,对广大受众的思想意识、社会认知、行为举止等等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社会思潮作为意识形态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反映社会矛盾显隐、社会主题转换、社会发展趋向、社会动态进程、时代精神变迁的“感应器”和“晴雨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仍然存在着诸如利益多元依旧明显、贫富差距依旧存在、生态环境仍有破坏、贪污腐败仍有滋生等问题。这些问题为各种社会思潮兴风作浪提供口实,并为其利用新媒体肆意传播提供了先决条件。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三观”尚未完全定型,且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的重要时节,正处于从青涩懵懂走向成熟稳重的重要阶段,极易被新媒体包裹的各种社会思潮所影响而不察觉。传播媒介一直以来就承担着意识形态功能,“大众媒介给人的初始印象是传播信息和提供娱乐的载体,但实质上大众媒介在现代社会却发挥着思想引领、政治控制等功能。”①社会思潮与新媒体“携手同行”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产生了更深刻的影响。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信息的传播更加亲民、平等、渗透、无障碍等。这些特点为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的大肆传播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同时,各种社会思潮又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诸多特点进行广泛传播并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运用的普及,大学生受到社会思潮影响的程度在不断加深,反过来又为社会思潮的传播和影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形成某种恶性循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产生影响。“思想催生行为、激发行为,也限定行为。”①思想意识是行为的先导,人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在思想意识的指导之下进行的。思想意识,尤其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观,将直接决定着人的行为取向、行为方式和行为力度。因此,本研究从新媒体和社会思潮基本概念入手,研究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观)的影响。通过开展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影响的问卷调查研究,系统梳理和研究影响的表象和本质,总结不同国家在不同时代应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影响的经验教训。最后,思考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尝试破解和应对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理论和实际难题,拓展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丰富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内容,掌握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话语权和领导权。文章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其中包括绪论、五章正文和结语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从四个部分进行总体概述,包括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本章主要从国内及国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出发,阐释什么是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到来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对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传播的特点和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阐述了借助新媒体广泛传播的12种社会思潮和新媒体时代易受社会思潮影响的大学生。第二章,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本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说明。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对1724份问卷调查情况的统计分析,整理出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及相关数据。第三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双重影响,即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第四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特征,主要是受众的广泛化与路径的裂变性、信息的碎片化与观点的完整性、语言的大众化与内容的政治性、形式的多变化与目标的一致性。第三章,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内容、方式及原因。本章主要从三个部分入手展开论述。一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四个方面;二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四种主要方式: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行;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重叠;单一方式与综合方式交叉;平面方式与立体方式同步;三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原因分析。即以调查研究为基础,现实问题为重点,着重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不同原因,主要包括国际原因、社会原因、教育原因、新媒体原因、大学生自身原因等五个方面。第四章,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传播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教训借鉴。首先,中国共产党利用媒体加强青年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总结。这一部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改革开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与教训。其次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错误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教训反思。再次是以埃及和突尼斯为例,反思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不力而导致社会动荡的原因以吸取教训。最后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四个发达国家借助媒体应对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借鉴。第五章,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这一章主要针对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五个方面原因,从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和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影响、凝聚价值目标共识、回应社会热点问题、遵循思政工作“三大规律”并抓好思政课改革创新、用好新媒体以切实提高舆论引导和网络治理水平、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等方面采取相应对策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不良影响。结语部分对文章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提出了文章中的不足之处和今后可能拓展的研究及未来的展望。

周娟[7](2020)在《网络媒体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引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网络媒体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和休闲娱乐的重要渠道。网络媒体在商业资本逻辑下其娱乐功能不断被强化,演化为泛娱乐化趋势。网络媒体泛娱乐化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所要面对的外部文化环境,带给大学生的影响是双重的。网络媒体泛娱乐化虽然对于大学生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充斥着浅显庸俗甚至趋于低俗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冲击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是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大学生尽管自我意识增强,但是心智尚未成熟、社会阅历尚浅,对网络媒体泛娱乐化辨析能力不足,容易受到冲击。本文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深入研究网络媒体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消极影响及其原因,力图提出网络媒体泛娱乐化影响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策略。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论述了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综合分析国内外对于泛娱乐化的研究现状,阐述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提出本文的创新点。第二章网络媒体泛娱乐化和大学生价值观的基本概述。主要对网络媒体、泛娱乐化、网络媒体泛娱乐化和大学生价值观等概念进行界定。阐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支撑。第三章网络媒体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原因分析。运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掌握网络媒体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整理、分析问卷调查数据,总结网络媒体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消极影响有:历史价值认知歪曲、政治价值情感淡漠、审美价值判断错位和人生价值追求庸俗。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待加强、多元社会思潮的外部冲击、网络媒体平台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和大学生辨别分析能力不足四个方面梳理原因。第四章网络媒体泛娱乐化影响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策略。针对网络媒体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本文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有效发挥网络媒体的社会功能和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四个方面,提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策略。

李洁[8](2020)在《社会工作介入民办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对策研究 ——以江西省J学院为例》文中指出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网络发声。高校作为新思想、新浪潮的前沿阵地,大学生群体在新媒体时代创造出了无穷的价值与活力,是网络舆情的主要生成力量和被影响对象。提升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水平,加强高校网络阵地建设,营造清朗的高校网络环境,已经成为了高校舆情管理部门的共识。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公办高校的办学机制和模式,民办高校网络舆情的治理办法兼具一般性和特殊性。例如,民办高校具有学生背景各异、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人员分布面广、思想比较活跃等特点。通过分析比较,民办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主体的敏感性、内容的针对性和多元性、传播的爆发性和潜伏性、回应的碰撞性和被动性等特征。本文运用了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等研究方法,结合问卷调查与访谈记录,充分调研江西省J学院网络舆情治理现状。根据舆情演变的三阶段,分析各阶段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最后针对治理困境,运用学校社会工作、网络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的方法理念,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研究发现,民办高校网络舆情现存的治理困境包括潜伏期管理机制亟待完善、舆情队伍力量不强;爆发期事件主体缺乏专业介入、舆情应对处理过于干性;回落期信息披露不足,具有滞后性、善后处置欠缺,深刻性不足等。对此,笔者提出社会工作可以从三个方面参与治理:社会工作理念渗透日常管理、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舆情治理、网络社会工作参与网络治理的对策。

郝田田[9](2020)在《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新媒体得到快速普及与应用。大学生思维活跃,极易感知新鲜事物,尝试全新体验,已成为互联网、各类移动媒体和手机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如今,各类媒体的应用迎合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校大学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状况,深刻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在这样的前提下,新媒体的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积极探索可行的途径和方法,已成为当前高校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研究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概述,此部分厘清了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阐述了新媒体的类型及特点,介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第三部分为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状况。从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性等方面介绍了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主体地位受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灌输模式受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自我把控能力受到挑战等方面阐述了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需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媒介素养不强等方面分析了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消极影响的原因;第四部分为相关对策,从相关部门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和制度建设、提高教育主客体的新媒体素养等方面来阐述运用新媒体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赵娜[10](2020)在《短视频传播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媒介,从广义上来讲,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都可以称之为媒介。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类传播媒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人们沟通交流、人际互动、消遣娱乐的载体和手段。特别是以“抖音”、“快手”、“微视”等为代表的短视频传播媒介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对于追求新奇、崇尚潮流的青年大学生而言,短视频传播媒介因其传播主体的年轻化、传播内容的分众化、传播信息的碎片化、传播方式的交互化等特点迅速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走红,并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和对象就是大学生,密切关注大学生思想行为出现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而大学生作为短视频传播的主力军,短视频的走红传播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既有消极影响,又有积极作用。为此,在短视频传播背景下如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时而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同时,在短视频传播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短视频传播新媒介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场域、畅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关系、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但另一方面,短视频传播的低门槛性、广泛性、虚拟性、多样性等特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主体面临“去中心化”、教育客体出现“复杂化”、教育环体“拟态化”、教育介体“式微化”等困境。如何突破这些困境自然而然也就成为短视频传播背景下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难点和重点,而短视频的相关传播优势又为破解这些困境提供了一定的理念和方法借鉴,这对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更好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活、做新的新的尝试。

二、“第四媒体”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四媒体”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1.关于研究文献的综述
        2.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
        3.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研究
        4.关于网络时代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相关理论概述及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网络时代
        (二)教学方法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二、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混合学习理论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三、网络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发展的切实需要
        (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课堂活力的客观需要
第二章 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现状及分析
    一、现状调查及基本情况概述
        (一)调查对象及基本情况
        (二)问卷设计
        (三)问卷发放及回收
        (四)访谈调研设计
    二、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对现有教学方法的基本认识
        (二)学生对传统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的认识
        (三)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认识
        (四)学生对网络环境下产生的新的教学方法的认识
        (五)教师对网络时代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认识
    三、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一)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方法
        1.理论讲授法
        2.案例教学法
        3.小组讨论法
        (二)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现代教学方法
        1.雨课堂
        2.慕课
        3.翻转课堂
        (三)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特征分析
        1.教学方法应用具有混合性
        2.教学方法推进具有渐进性
        3.教学方法转变认知态度具有差异性
        4.教学方法革新具有滞后性
        (四)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取得的教学成效
        1.学生学习获得感有所增强
        2.学生学习自主性有所提升
        3.教师运用现代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得到提升
        4.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活力明显得到提升
        5.学校的教学信息化建设得到进一步推动
第三章 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网络学习自觉性与网络时代教学要求不完全匹配
        1.网络自控能力较差
        2.自主学习能力欠缺
        (二)教师的整体素质与网络时代教学要求不完全匹配
        1.对网络技术手段过度依赖
        2.对现代教学手段使用不足
        (三)学校信息化建设与网络时代教学要求不完全匹配
        1.网络载体建设滞后
        2.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二、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受多重思想影响和冲击
        (二)网络时代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三)学校重视力度不到位
        (四)教学资金短缺导致网络环境建设滞后
第四章 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启示与对策
    一、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启示
        (一)更新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思维
        (二)加速完善网络基础建设,构建创新载体
        (三)加快革新教学手段,引入创新技术
        (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技术能力,树立创新素养
    二、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对策
        (一)学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增强主体意识
        1.主动提升自身网络素养
        2.培养自身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师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提升综合实力
        1.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技术能力
        2.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养
        (三)学校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1.完善校园网络载体建设
        2.建立完善合理的管理制度
        3.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
结语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2)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概述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概念界定
        (一)话语权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特征
        (一)开放性
        (二)多样性
        (三)育人性
    三、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二)有利于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三)有利于拓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径
        (四)有利于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发展
第三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的现状分析
    一、近年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的成效显着
        (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意识形态话语权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理论体系得到了丰富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掌控力不断增强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阵地监管有待加强
        (二)高校部分教育者教育理念滞后
        (三)高校部分受教育者话语能力不足
        (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西方价值观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影响
        (二)新时代话语权建设的背景发生变化
        (三)高校部分教育者网络媒介素养不足
        (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度不强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策略
    一、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监管与引导
        (一)建立健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法律法规
        (二)制定与实施高校网络安全防控机制
        (三)注重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影响
        (四)高校要主动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阵地
    二、积极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积极开发与打造网络新平台
        (三)提高教师队伍网络媒介素养
        (四)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三、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
        (一)确定顺应新时代潮流的教育理念
        (二)结合网络发展创新教育形式
        (三)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结合,实现叙事生活化
    四、不断丰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一)促进时代精神在教学活动中的融入与发展
        (二)积极发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网络文化活动
    五、增强大学生对网络话语的鉴别能力
        (一)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
        (二)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
        (三)培养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网络舆论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一章 网络舆论环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相关概述
    1.1 网络舆论环境界定
        1.1.1 网络舆论环境
        1.1.2 网络舆论环境特征
        1.1.3 网络舆论的相关理论
    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相关概述
        1.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概念
        1.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内容
        1.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特征
    1.3 网络舆论环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关系
        1.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有利于网络舆论环境和谐发展
        1.3.2 和谐发展的网络舆论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有促进作用
第二章 网络舆论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影响
    2.1 网络舆论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积极影响
        2.1.1 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教学资源
        2.1.2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方法
        2.1.3 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开阔视野个性发展
    2.2 网络舆论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消极影响
        2.2.1 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与行为失范
        2.2.2 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引导的难度
        2.2.3 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内容的权威性
        2.2.4 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时效性与针对性
    2.3 网络舆论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消极影响的成因
        2.3.1 社会网络舆论环境负面信息驳杂
        2.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引导能力有待提高
        2.3.3 介质虚拟性影响大学生道德法律素质
第三章 网络舆论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1 网络舆论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必要性
        3.1.1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需要
        3.1.2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3.1.3 防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圈层化和去中心化风险的需要
    3.2 网络舆论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可行性
        3.2.1 符合大学生心理变化的客观趋势
        3.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断优化
        3.2.3 高等院校特有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第四章 网络舆论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对策
    4.1 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素养与法制素养
        4.1.1 提高舆论甄别能力
        4.1.2 提高网络道德与法律意识
        4.1.3 重视培养良性“意见领袖”
    4.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引导能力科学化
        4.2.1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原则
        4.2.2 树立三个理念做好角色转换
        4.2.3 善用舆论热点加强思想引导
        4.2.4 引导方法注重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4.3 营造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环境
        4.3.1 社会主义价值观校园文化
        4.3.2 营造高校网络舆论理性交流氛围
        4.3.3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交流平台
        4.3.4 加强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监督
    4.4 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保障措施
        4.4.1 建立健全高校协同育人机制
        4.4.2 完善高校网络信息反馈引导机制
        4.4.3 议程设置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
        4.4.4 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工作效果评估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5)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以接受理论为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文献综述简析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
        (一) 理论基础
        (二) 知识借鉴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维度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阶段及成果
        (三)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特征及有效运用
        (一) 虚拟实践性:开展体验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石
        (二) 交互主体性: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前提基础
        (三) 隐蔽渗透性:运用潜隐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重要依归
第二章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检视及归因分析
    一、教育思维封闭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 教育者对网络“新变化”认识不足
        (二) 教育者对受众维度的考量不够
    二、教育内容疏离现实降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度
        (一) 教育者缺少对大学生内在需求的研读
        (二) 教育内容对现实生活缺少解读和反思
        (三) 教育内容创新不足且同质化现象严重
    三、网络载体孤立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度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缺少吸引力
        (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未形成合力
        (三) 教育者网络载体运用能力有待加强
    四、话语体系单一消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
        (一) 平等话语观念缺位
        (二) 话语资源单一匮乏
        (三) 话语方式恰适性不足
        (四) 话语影响力逐渐式微
第三章 接受理论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启示
    一、接受理论的创立及运用
    二、接受理论重要观点解析
        (一) “接受者中心”
        (二) “隐含的读者”
        (三) “审美经验”
        (四) “期待视野”
        (五) “召唤结构”
        (六) “读者参与”
    三、接受理论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性
        (一) 现实需求: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
        (二) 内在动力:二者在要素、过程等方面的相似性
    四、基于接受理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构想
        (一)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目标
        (二)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原则
        (三)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要素
第四章 视角转向:树立大学生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一、“接受者中心”彰显出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一) 接受理论中“接受者中心”的内涵
        (二) 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特点
        (三) “接受者中心”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二、树立大学生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逻辑必然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交互主体性的本质体现
        (二) 确立“受众至上”互联网思维的必然要求
        (三) 顺应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趋势的应然选择
        (四) 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逻辑起点
    三、大学生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实现路径
        (一) 关注大学生的多层次需求
        (二) 实现与大学生的平等对话
        (三) 强化大学生网络主体能力
第五章 内容优化:契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期待视野”
    一、“期待视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依据
        (一) 接受理论中“期待视野”的内涵及启示
        (二) 探究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期待视野”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内在遵循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特征
        (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原则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设计
        (一) 网络“三观”教育:突出主导性内容
        (二) 网络道德教育:强化根本性内容
        (三) 网络政治教育:优化主体性内容
        (四) 媒介素养教育:创新拓展性内容
第六章 载体运用: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互动”
    一、“互动参与”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的着力点
        (一) 接受理论中读者参与的重要意义
        (二) 当代大学生网络接受方式的特点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的内部考量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涵
        (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特征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的实践样态
        (一) 见“微”知着——“微”平台的有效利用
        (二) 身临其“境”——严肃游戏的开发使用
        (三) “移动”课堂——网络教育平台的搭建
第七章 话语变革: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召唤结构”
    一、“召唤结构”为话语产品创设意义“空白”
        (一) 重视接受者的主观创造性
        (二) 研究大学生的网络话语偏好
        (三) 灵活运用网言网语的“偏离效应”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的内在依据
        (一) 网络语言特点
        (二) 话语变革原则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理路
        (一) 掌握网络话语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二) 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
        (三) 精心组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
        (四) 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方式
        (五) 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结语
附录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㈠选题缘由
        ㈡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㈠国内研究
        1. 有关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2. 有关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3. 有关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4. 有关“互联网+”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5. 有关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㈡国外研究
        1. 关于互联网与意识形态传播的研究
        2. 关于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㈠研究思路
        ㈡研究方法
    四、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㈠研究创新
        ㈡研究不足
第一章 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与大学生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及其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
        二、 新媒体时代的影响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
        一、 新媒体与社会思潮传播
        二、 借助新媒体传播的主要社会思潮
        三、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传播的特点
        四、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传播的影响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易受社会思潮影响的大学生
        一、 大学生是新媒体的忠实拥趸者
        二、 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易感人群
        三、 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再传播者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说明
        一、 问卷设计说明
        二、 问卷调查说明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调查的情况
        一、 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 调查的具体情况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双重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正面影响
        二、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负面影响
    第四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特征
        一、 受众的广泛化与路径的裂变性
        二、 信息的碎片化与观点的完整性
        三、 语言的大众化与内容的政治性
        四、 形式的多变化与目标的一致性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内容、方式及原因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内容
        一、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世界观
        二、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人生观
        三、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价值观
        四、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政治观
        (一) 淡化大学生政治情感
        (二) 动摇大学生政治意志
        (三) 颠覆大学生政治认同
        (四) 瓦解大学生政治信念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方式
        一、 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行
        二、 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重叠
        三、 单一方式与综合方式交叉
        四、 平面方式与立体方式同步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原因
        一、 国际原因:社会思潮成为西方国家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武器
        二、 社会原因:社会思潮以某些社会现实问题为基础影响大学生
        三、 教育原因:社会思潮放大主流意识形态的某些局限影响大学生
        四、 新媒体原因:社会思潮利用新媒体特点影响大学生
        五、 大学生自身原因:大学生易受社会思潮打造的“网络舆论场”影响
第四章 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传播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与教训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利用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
        一、 革命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走上中国革命道路
        二、 建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三、 改革开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节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中错误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的教训反思
        一、 国内舆论失控:苏联解体中的殷鉴昭示
        二、 西方操控媒体:东欧剧变中的惨痛教训
    第三节 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影响不力而导致社会动荡的警醒
        一、 维基革命:突尼斯政治动乱中新媒体为助推器
        二、 推特助力:埃及国家政变中新媒体变身组织者
    第四节 发达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的经验教训
        一、 意识形态渗透:媒体是美国意识形态渗透的新型武器
        二、 公众观点塑造:媒体是英国塑造公众观点的重要工具
        三、 教化教育推进:媒体是德国推进教化教育的特殊载体
        四、 普罗大众动员:媒体是法国动员民众斗争的主要战场
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
    第一节 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并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完全改变了信息的传递及其影响
        二、 实事求是地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传播与影响
    第二节 价值引领:在凝聚价值目标共识中应对意识形态渗透
        一、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社会思潮
        二、 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社会思潮
        三、 用浩然正能量引导多元社会思潮
        四、 用豁达包容心对待多元社会思潮
    第三节 回应现实:在回应社会现实与热点问题中构建和谐社会环境
        一、 提高因事而化的针对性
        二、 增强因时而进的时代性
        三、 彰显因势而新的鲜活性
    第四节 守正创新:在遵循规律和思政课改革创新中补齐教育短板
        一、 遵循和运用“三大规律”以做好思政工作
        二、 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以提升铸魂育人实效
        三、 以“八个相统一”为要求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四、 以“三进和两入”为目标推进思政课话语体系重构
    第五节 化堵为疏:在用好新媒体中切实提高舆论引导和网络治理水平
        一、 创新宣传理念以占领新媒体宣传阵地
        二、 创新宣传手段以多渠道开展宣传工作
        三、 创新基层工作以努力贴近大学生实际
        四、 创新新媒体监管以清朗网络舆论空间
    第六节 提升素养:在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中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提升学生对新媒体上不良信息的应对能力
        二、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思潮的本质与危害
        三、 积极与各种新媒体上不良社会思潮作斗争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附录 二
    一、 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一、 发表论文
    二、 主持课题
    三、 参与课题

(7)网络媒体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之处
第2章 网络媒体泛娱乐化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基本概述
    2.1 网络媒体泛娱乐化概述
        2.1.1 网络媒体泛娱乐化的概念界定
        2.1.2 网络媒体泛娱乐化的基本特点
    2.2 大学生价值观概述
        2.2.1 大学生价值观的内涵
        2.2.2 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
    2.3 理论基础
        2.3.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2.3.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
第3章 网络媒体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原因分析
    3.1 网络媒体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3.1.1 致使部分大学生历史价值认知歪曲
        3.1.2 致使部分大学生政治价值情感淡漠
        3.1.3 致使部分大学生审美价值判断错位
        3.1.4 致使部分大学生人生价值追求庸俗
    3.2 网络媒体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
        3.2.1 思政教育实效性有待加强
        3.2.2 多元社会思潮的外部冲击
        3.2.3 网络媒体社会责任感不强
        3.2.4 大学生辨别分析能力不足
第4章 网络媒体泛娱乐化影响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策略..
    4.1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4.1.1 注重价值引导,提升学生思想高度
        4.1.2 通过深耕细作,提高学生理论深度
        4.1.3 回应现实问题,扩展学生认识宽度
        4.1.4 提升人文关怀,把握学生心灵温度
    4.2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4.2.1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4.2.2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3 有效发挥网络媒体的社会功能
        4.3.1 网络媒体要成为人民群众的“鹰眼”
        4.3.2 网络媒体要成为先进文化的阵地
        4.3.3 网络媒体要成为健康娱乐的平台
        4.3.4 网络媒体需要他律的监督与规制
    4.4 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
        4.4.1 提升大学生文化辨别意识
        4.4.2 提升大学生文化品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8)社会工作介入民办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对策研究 ——以江西省J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
    2.2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2.3 高校网络舆情的相关理论
    2.4 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模式
    2.5 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研究
    2.6 高校网络舆情的治理研究
    2.7 社会工作参与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研究
    2.8 文献述评
第3章 J学院网络舆情治理现状
    3.1 J学院基本情况介绍
    3.2 J学院网络舆情治理框架
        3.2.1 工作体系
        3.2.2 工作职责
    3.3 J学院网络舆情现状调查
        3.3.1 调查情况
        3.3.2 数据分析
        3.3.3 调查小结
第4章 J学院网络舆情治理困境
    4.1 高校网络舆情潜伏期
        4.1.1 管理机制亟待完善
        4.1.2 舆情队伍力量不强
    4.2 高校网络舆情爆发期
        4.2.1 事件主体缺乏专业介入
        4.2.2 舆情应对处理过于干性
    4.3 高校网络舆情回落期
        4.3.1 信息披露不足,具有滞后性
        4.3.2 善后处置欠缺,深刻性不足
第5章 社会工作介入民办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对策研究
    5.1 社会工作介入民办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可行性分析
    5.2 未雨绸缪:社会工作理念渗透日常管理
        5.2.1 结合社会工作理念创新管理机制
        5.2.2 吸纳社会工作人才建设专业队伍
    5.3 抽薪止沸: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舆情治理
        5.3.1 个案工作介入舆情事件主体
        5.3.2 社会工作方法柔化应对方式
    5.4 善始令终:网络社会工作参与网络治理
        5.4.1 培养学生网络意见领袖
        5.4.2 提升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被访者信息
    附录三:访谈提纲设计
致谢

(9)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依据
        1.选题依据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研究的创新点
二、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新媒体
        2.思想政治教育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新媒体的类型及特点
        1.新媒体的分类
        2.新媒体的特点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多元化特点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身份双重性特点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丰富性特点
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状况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充实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2.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3.提升了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4.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新媒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主体地位受到挑战
        2.新媒体使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灌输模式受到挑战
        3.新媒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自我把控能力受到挑战
        4.新媒体使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受到挑战
    (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不高
        2.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
        3.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媒介素养不强
        4.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不足
四、运用新媒体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和制度建设
        1.政府应加强网络法制建设来规范新媒体的使用
        2.社会应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督力度
        3.高校应加强对新媒体使用情况的预警和引导
    (二)提高教育主客体的新媒体素养
        1.提高新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
        3.提高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
    (三)运用新媒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和拓展思政理论课的方法和模式
        2.运用新媒体技术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3.运用新媒体技术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全员育人体系
    (四)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平台
        1.建立以微信公众号为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2.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主题网站
        3.借助新媒体资源优势不断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10)短视频传播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和简要评价
        (一)文献综述
        (二)简要评价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难点
第一章 短视频及其传播概要
    一、短视频的界定与类型
        (一)短视频的一般定义
        (二)短视频的主要类型
    二、短视频的兴起与发展
    三、短视频的传播与特征
        (一)传播主体年轻化
        (二)传播内容分众化
        (三)传播信息碎片化
        (四)传播方式交互化
        (五)传播效应广泛化
第二章 短视频传播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一、短视频传播在大学生群体中走红的驱动因素
        (一)大势所趋:短视频传播热潮的趋势使然
        (二)技术赋能:借力第五媒体发展福利
        (三)资本助推:迎合大学生的文化消费意愿
        (四)人心所向: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需要的新媒介
    二、短视频传播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
        (一)精神文化消费凸显大学生无意识选择
        (二)虚实转换异化大学生思想行为
        (三)算法推荐引发“信息茧房”效应
        (四)传播主体复杂影响大学生价值养成
        (五)媒介依赖弱化大学生现实社会交往能力
    三、短视频传播对大学生发挥的积极作用
        (一)低门槛式参与:满足大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
        (二)一键式共享:满足大学生社会交往的需要
        (三)圈层式社交:促进大学生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四)碎片化传播:满足大学生释压减负的需要
        (五)多元素混搭:满足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第三章 短视频传播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境遇
    一、短视频传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联系
        (一)作用过程要素相像
        (二)主体目的内生耦合
        (三)功能发挥内在相通
        (四)传播发展优势互补
    二、短视频传播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挑战
        (一)主客界限消融:教育主体“去中心化”
        (二)传播效应广泛:教育客体“复杂化”
        (三)传播时空自由:教育环体“拟态化”
        (四)多维元素整合:教育介体“式微化”
    三、短视频传播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机遇
        (一)独特性: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场域
        (二)平等性: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关系
        (三)灵活性: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手段
        (四)分众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
        (五)交互性: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
第四章 短视频传播优势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一、短视频传播优势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学理支持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三)E·卡茨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四)“议程设置理论”
    二、短视频传播优势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融合“三因”理念的实践探索
        (三)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创新
        (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必要尝试
    三、短视频传播优势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解析
        (一)重传统课堂教学轻网络育人阵地开发
        (二)重专业知识学习轻媒介素养培育
        (三)重结果量化考核轻过程互动反馈
第五章 短视频传播背景下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路径
    一、短视频传播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基本目标
        (一)正确看待教育主体之间关系的新变化
        (二)辩证对待短视频传播产生的相关影响
        (三)引导主体形成对短视频传播的理性认知
        (四)实现短视频传播优势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
    二、短视频传播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二)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三)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四)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五)坚持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统一
    三、短视频传播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路径探索
        (一)增强主体魅力,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见领袖”
        (二)改进教育过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对称性
        (三)优化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
        (四)净化育人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新媒体育人空间
        (五)释放育人合力,借助新媒介传播优势活化思政工作
        (六)顺应时代要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质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第四媒体”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D]. 杜林姗. 大理大学, 2021(10)
  • [2]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研究[D]. 迟超群.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3]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 罗银. 长江大学, 2021
  • [4]网络舆论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研究[D]. 蒋杨.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5]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以接受理论为借鉴[D]. 范丽君. 山东大学, 2020(09)
  • [6]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D]. 黄丽娟.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7)
  • [7]网络媒体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引导研究[D]. 周娟.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2)
  • [8]社会工作介入民办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对策研究 ——以江西省J学院为例[D]. 李洁.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9]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郝田田. 渤海大学, 2020(05)
  • [10]短视频传播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研究[D]. 赵娜. 兰州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第四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