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视综艺节目娱乐性的误区(论文文献综述)
刘亮[1](2021)在《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综艺节目是网络视频的重要内容,在公众日常文化消费中的地位愈加显着。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引领联网行业的大变革,网络综艺节目的生产与消费也被算法技术渗透,而网络综艺节目的算法乱象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争议,但系统全面地探讨算法技术对网络综艺节目影响的研究仍较为缺乏。本研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和习近平关于媒体融合与互联网治理的论述为思想遵循,基于传播学、消费者行为学和公共治理学等理论与网络综艺节目的发展实际,结合全生态视角,全面系统地考察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在生产、消费和治理层面的管理创新。本研究采用参与式观察法、深度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分析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创制的变化,探讨网络综艺节目算法推荐用户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构建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治理的多元共治体系。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形成了一套涉及网络综艺节目内容生产、消费机制和治理体系管理创新的融合生态理论体系,补充和拓展了新时代网络综艺节目创作与管理的思想和理论,也为网络综艺节目运营管理者和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场域理论视角分析算法技术对网络综艺节目生产的影响。算法以“闯入者”的身份进入网络综艺节目的创制场域,导致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出现。网络综艺节目场域中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发生了深刻变化,而新惯习的生成也反映了行业竞争环境与创制者之间的动态博弈。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生产管理创新可从导向引领、内容为王和人才第一等方面进行突破。本研究采用VAM模型分析网络综艺节目算法推荐用户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感知收益(感知有用性、感知娱乐性和感知流行性)和感知付出(感知信息窄化和感知风险)均能有效地解释用户对网络综艺节目算法推荐的感知价值。当感知因素与算法推荐本身的功能无关时,感知价值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而当感知因素与功能有关时,感知价值表现出完全中介作用。算法背景下用户管理创新可从传播把关、传播更新和传播延伸等方面酝酿变革。本研究采用多利益攸关者模式构建算法背景下的网络综艺节目治理体系。算法技术的迭代及应用的普及既提升了网络综艺节目的运行效率,也给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带来了新挑战。基于对算法基本原理的把握以及对算法可能引发的治理议题进行评估,政府治理体系创新可由政府单方面的管理模式转向利益相关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从而构建政府主导,网络运营商协作,内容服务提供商承担主体责任,网络用户参与的运作模式。本研究总结了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的未来管理趋势,即网络综艺的优质内容的价值回归,本土化创新的创新引领,网络传播的微综艺化,低成本、低风险的双低突围,垂直深耕、类型细分的内容定位,去海外、去带货、去线下的营销整合将成为主流。
朱婉莹[2](2020)在《传播学视域下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研究 ——以“我家那”系列节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来,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类型多样,数量繁多,在电视荧幕上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随着大众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压力逐渐增大,主打游戏对抗的快综艺越来越被受众所抛弃,而画风清新、舒缓宁静的慢综艺也面临着同质化现象严重、受众审美疲劳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异军突起,被受众所广泛关注。作为慢综艺的延伸和发展,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更加注重展现现实社会生活的真实性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将一系列社会压力、热点话题展现在镜头前,再通过节目中第二现场嘉宾的分析讨论,形成议题,引发热议。自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诞生以来,口碑收视双丰收,为其他垂直类情感综艺节目提供制作范本。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成功与国家的政策规约、综艺节目的发展趋势、用户对情感共鸣的审美旨趣等变化密不可分。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坚持“观察生活”的理念,围绕着“沟通情感”的母题展开叙述,以双重视角让叙事结构更丰满,多种解码让对话更开放,在制造悬念中纪实让共感更多元,完成了节目的文本建构。在节目特色的研究上,本文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湖南卫视“我家那”系列节目,从经典案例出发,对该类型节目进行分析。首先,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在多元视角下分别以被观察嘉宾的“自叙体”、观察者的“多叙体”、节目制作方的“叙述者”为传播主体;其次,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在传播内容上坚持现实性与多样化并存,主要表现在选择折射社会问题的现实题材,传递由通过“观察”而产生的行为解读,受众话语由私密领域转向公共领域,以及在双重视角和多种解码之下的结构内容;接着,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建立多元化传播渠道,台网互动,实现线上线下整合传播,同时格外注重节目在社交平台上的宣传,保持话题热度;再者,情感的交流,人情化的表达符合受众审美要求,悬念式的纪实强化受众多元共感,另外参与和对话的受众姿态也重构了传受权力。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是近两年综艺市场爆款,但同时也存在发展瓶颈。在内容上同质化与深度化如何取舍、在制作上如何把握节目创新性与延续性、在受众上如何统筹个性化和整体性、在叙事上如何权衡逻辑性与真实性,都值得思考。因此,观察类综艺节目要用差异化定位开拓观察新领域,整合营销塑造本土化品牌,运用大数据手段深挖受众需求,创建多维视角创新剪辑手法。
梅霜[3](2020)在《引进类综艺节目中特效字幕的视觉表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繁荣,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而综艺节目作为文化娱乐活动中的一种,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对节目的要求也变的日益严格。由于国内的原创综艺节目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而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各大电视台都纷纷引进海外成功模式电视节目的版权来改善收视率,虽然已经过了疯狂引进综艺节目的时候,但是目前引进类综艺节目的这种趋势还没有减少。引进的综艺节目涵盖了众多类型,引进的综艺节目当中,有热度居高不下的,也有部分水土不服的,只有通过将节目进行本土化,才能适应中国综艺的环境,节目才能继续发光发热。而在这里需要思考的是,面对综艺节目本土化改造不足,又如何从综艺节目当中提取出有利于本土综艺节目发展的元素,怎样运用这些元素,将引进的综艺节目转化为本土的综艺节目。我们需要将节目“引进来”,也要将节目“走出去”。在一档引进类的综艺节目中,除了明星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来改善这个综艺带给我们的生疏感,首先我们可以从画面的角度来考虑,在综艺节目的整个进程当中,字幕是必不可少的,它贯穿了整个综艺节目,作为传递信息的补充手段,来引导观众。其中特效字幕相对于传统字幕来说,它的形式更加多样,能更好的传递信息与丰富画面。特效字幕出现在综艺当中,并不仅仅只是为了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它加深了人物形象的塑造,提升了观众的视觉效果,对节目的宣传起到重要的作用,配合节目的音效而出现的字幕,更能给观众带来视听的双重享受。特效字幕是在原版综艺与引进综艺都存在的展现方式,加入了中国元素之后,又能为引进综艺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呢。本文以《明星大侦探》这个节目的字幕为例,分析了节目引进后特效字幕的改变,特效字幕加入了本土元素后,运用这些本土元素,对这款综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元素的使用又具备了哪些规律,又会对本土的原创综艺带来什么样的启发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接下来,对引进类综艺节目中的特效字幕出现的本土化元素的创意内容和创意形式进行分析,内容上研究字幕的组成元素,元素的出现类别。形式上研究字体字形,装饰图案,语言转化成图形等因素上的选择标准。特效字幕中本土的元素使用,是根据节目的内容以及当时的语境和环境来进行制作的。在综艺的哪些地方进行本土元素的植入,又为何选择了本种元素的植入,这就是值得研究的地方。
孙迪[4](2020)在《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网络自制真人秀节目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融入我们的生活,不断发展的青年亚文化与网络媒介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新媒体时代逐渐被人们接受的一种文化现象。网络自制真人秀节目是当下青年展示自我及追求个性的重要平台,充分体现出了青年亚文化特征。本文以青年亚文化为研究视角,对网络自制真人秀节目在内容生产、传播渠道和受众认同上的青年亚文化特征等维度,进行深入阐述和剖析。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叙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明确了研究对象的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介绍了研究的创新之处和难点,梳理了中西方青年亚文化理论的研究历程,对不同学派和不同时期的青年亚文化研究进行了概括,并对网络自制真人秀节目的研究现状作了阐述。第二章对网络自制真人秀节目的概念及发展历程做了详细介绍,深入探讨了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下青年亚文化是如何在网络自制真人秀节目中表现出明显的消费性、流动的时尚性以及隐晦的抵抗性,并用实例论述了网络自制真人秀节目是如何通过拼贴、同构和符号表意的方式建构出青年亚文化的风格。第三章从明星参与式的制作导向和以娱乐表达建构个性展示平台两个维度对网络自制真人秀节目的内容进行分析,从题材创新引领话题度,衍生版上线制作丰富,跨界主持汇聚起高人气,特色鲜明的节目语言以及人物树立的个性化形象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青年亚文化的商业性和消费性不断得到强调,不同的亚文化群体在此积累亚文化资本。第四章从受众和传播两个方面论述了网络自制真人秀节目在传播上的青年亚文化特征体现,受众通过网络自制真人秀节目,从基于爱好的自我认同和基于划分内外差异的群体认同中建构身份认同,节目通过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网络自制真人秀节目充分运用弹幕、微博、微信以及抖音短视频平台等传播渠道进行传播和推广,在这之中,青年亚文化的内涵和特征也随着网络自制真人秀节目得到了充分发展和广泛传播。第五章对青年亚文化和网络自制真人秀节目进行思考,在消费社会语境下,商业的收编和抵抗的消解是青年亚文化的现状。与此同时,网络自制真人秀节目在重视商业利益中面临内容同质化严重,内涵缺乏和注重单一的青年群体受众导致收视人群窄化的困境。通过分析发现,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自制真人秀节目中蕴含着显着的青年亚文化特征,传达着青年群体独特的声音。在消费社会语境下,青年亚文化也在积极地向主流文化靠拢,主流文化的包容性也给予了青年亚文化多元发展的空间。在这种良性互动之下,网络自制真人秀节目得以不断优化。
张丹[5](2020)在《文化综艺节目创新策略研究 ——以《上新了·故宫》为例》文中认为我国电视综艺起步较晚,热门综艺《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多引进版权、借鉴模式于国外。相比真人秀节目的大热,近几年国内文化综艺节目如同一股清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熏陶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当下,创新呈现广阔的发展趋势,为了增强文化综艺节目的创新竞争力,节目制作者们不断寻求在内容、形态、技术、产业等边界的突破。文化综艺节目创新,对促进这一类节目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文化综艺节目创新策略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文化综艺节目成为“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窗口。本次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梳理分析整合了中国文化综艺节目研究现状及其概述,再依据文化综艺节目排行榜挑选《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上新了·故宫》三档热门综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整合收视率、褒贬值数据制作图表进行现状分析,归纳出文化综艺节目的优势与不足。基于文化综艺节目现状分析情况,笔者对文化综艺节目创新策略的概念、分类进行了论述,从内容创意、型态策划、拍摄制作、宣传推广和产业经营五个维度构建文化综艺节目创新策略体系,并进行各维度间的关系作用探讨。然后,以《上新了·故宫》为例进行文化综艺节目创新策略分析,同时基于文化综艺节目生产链五个维度的完整体系从优势、不足、对策三个方面对《上新了·故宫》进行节目创新策略总结与建议。最后,通过个案创新策略的归纳整理,总结出文化综艺节目的创新启示。价值转型、视听升级、媒介融合、产业赋能、精神引领五个方面的文化综艺节目创新举措,对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积极价值,并且有助于促进文化综艺节目向产业化道路拓展。
翟琨[6](2020)在《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传播困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作为当下最为广泛的一种网络综艺节目形式,从2015年《盗墓笔记》开启付费类网剧的大门之后也日渐活跃起来。2016年下半年开始,网络综艺节目也开启了自己的付费之旅。2016年9月,爱奇艺推出全网第一档网络付费综艺节目——《坑王驾到》,在短短一个月内,就成为了备受广大网友追捧的最火热网络付费综艺节目。近三年来,各类网络媒介对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投资与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优质的内容种类与海量的明星阵容使得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发展迅速、前景大好。但与此同时,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在播出过程中也逐渐显现出许多潜在的问题与风险,如:传播模式单一、盲目的制作导致的内容重复、情节设置陈旧、观众疲软、粉丝大量流失等。由此,本文围绕“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传播困境”展开,以近年来我国出现的各类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生产制作与传播为研究对象,从传播的整体环节对其进行分析,意在探讨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生产问题。文章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叙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创新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产生与发展。分析其产生的背景,对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进行界定,梳理其发展现状与包含类别,对比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与付费类电视综艺节目,明确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优势。第三部分,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产生困境。以具体的付费网络综艺节目为例,从时间与表现两方面阐述其在现实中遇到的困境。第四部分,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困境的原因分析。主要从议程设置模式、节目传播内容、平台渠道、受众、现有付费模式这五个角度,发掘产生困境的各类原因。第五部分,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发展对策及建议。针对网络时代下消费市场的状况,围绕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内容创新、“IP化”转型、付费模式、受众培养、政策法规几个方面提出可行见解,寻求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多元发展。最后一部分,推测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未来的发展趋势。以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从整合平台、创新节目生产以及升级付费模式三个方面为其专业化、细分化、精准化发展指明方向。从总体上讲,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是当代新经济文化形式下的一种重要表征,也是网络环境下一种新的节目产出收益形式,其在我国的综艺节目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与意义,无论是从文化传播角度,还是消费市场角度,正确找到困境的出路对于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长远发展有尝试价值。
李政[7](2019)在《近五年国内文化竞技类电视节目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电视银屏上呈现出的电视节目样态愈发新颖,尤其是于2013年河南卫视制作播出的《汉字英雄》节目,被认为是开启了电视节目的新风尚,从此出现了一大批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节目核心内容的电视文化竞技类节目。此类节目以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内容表现,根据规定的情境进行竞赛活动,对此纪录和电视化、艺术化,并以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主流价值观。节目从内容、思想、制作等多方面,力求展示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精彩,凭借参与感十足的竞技模式,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文化竞技类电视节目的成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带给我们诸多思考与启示。文章从众多文化节目中入手,对以竞技模式为主的文化类节目进行梳理和研究,对此类型节目进行整体性、系统性分析研究。对文化竞技类节目进行深入剖析,涉及节目概述、概念厘清,关注其发展现状;进一步解析节目的模式、单元及元素,从节目展现出审美、导育和形象建构等三方面分析文化竞技类电视节目的特殊功用;结合当前诸多节目表现,思考节目带来的启示并对体现出的问题作必要反思。文化竞技类电视节目在丰富观众收看选择的同时,极大的满足了观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悠久、积极的文化大国形象。
王倩[8](2019)在《21世纪我国科技类真人秀节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的大行其道,智能家居的创新变革,科技大范围渗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潜移默化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带来巨大影响,这也导致了现阶段人们对科技的认知渴求越发强烈。因此,各式各样的科技类真人秀节目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涌现,真人秀节目市场科技之风势头强劲。如何利用大众传媒在基层人民中有效的传播科学技术知识,提高民众科学素养及科技知识等问题成为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21世纪以来,在央视和各大地方卫视播出的科技类真人秀节目,例如央视《机智过人》;湖南卫视《我是未来》;浙江卫视《智造将来》等近20档节目为研究对象。首先,针对该类节目的兴起背景和内涵概念进行挖掘和分析。其次,从这些节目的发展现状出发,概述该类节目的独特性所在,即具有用科技创新综艺模式、用科技推动人文关怀、用科技打造炫酷舞台的基本特色;具有科学家主角秀、机器人对战等主要类型;具有推动科技传播、弘扬主流价值、引领智娱时代的社会价值,并以此为基础详细探讨了科技类真人秀节目制作上的创新点。认为节目的理念定位、内容构建、表现形式和视听效果是推动我国科技类真人秀节目由萌芽阶段向快速发展阶段过渡的关键点和突破口。科技类真人秀节目不但在制作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在传播实践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仍然有一些缺陷需改进。为更好的进行科技传播,该类节目需要强化创作团队、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等传播要素;细化节目的品牌塑造、播出策略、互动环节等传播策略;使受众的科技意识、认知态度、求知需求得到激发、转变和满足,从而使节目的传播效果得到优化。反观当下,虽然科技类真人秀节目是综艺节目创新的智慧结晶,但是也存在着诸如“科技性”与“娱乐性”不平衡,样态同质化趋势严重,节目科学内涵欠缺等问题和弊端;如何避免娱乐喧兵夺主,如何强调科技的表现力等问题有待解决,仍然需要不断的去进行思考和探索。
胡筱萌[9](2019)在《综艺节目“跨界”主持人现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今跨界主持人在各大电视综艺节目和网络综艺节目中早已司空见惯,跨界主持也俨然成为了综艺节目的看点和卖点。而综艺节目跨界主持人的兴起则离不开大众文化的繁荣发展和逐渐宽松开放的传媒政策。在当前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媒体与时俱进衍生了多样化的综艺节目,这使得综艺节目在挑选主持人时,更愿意偏向于选择道德优、品味优、内涵优的综合型跨界主持人才。因此,在社会化的跨界过程中,跨界主持人要更加明确媒介角色定位,放大自身的资源优势才能够达到节目效果的最大化。本文以“综艺节目跨界主持人”的发展脉络为起点探究其对主持业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将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综合研究,首先以时间轴为线索,对1980至今的探索、形成、发展、成熟四个阶段进行分析,描绘出我国“跨界主持人”三十年,从复制到仿制再到创新,从过去的来源单一、缺乏认可已经发展成为了现在的类型丰富和主流形态的现状。其次,在综艺节目盛行的大环境中,跨界主持人由过去单一的明星构成,转变为“跨行业”“跨媒介”“跨主持形态”这三个表现形式。再次,本文从平台发展丰富化、受众需求多样化和个人追求全面化三个方面,论述了综艺节目“跨界”主持人的兴起动因,进一步证实了在综艺节目中跨界主持人的出现是媒介创新、融合发展的必然产物。最后,利用内容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对不同表现形式的综艺节目“跨界主持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其成功的跨界特征进行研究,再从中探出综艺节目“跨界”主持人对节目发展和主持行业带来的正面效应,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应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如今,跨界已经成为综艺节目领域的一大发展趋势,只有重视媒介人才培养、选拔、任用,“跨界”的脚步才可以走的更快、更稳、更强。
周祎程[10](2018)在《慢综艺:电视综艺节目的突破口》文中指出2016年伊始,一股“清流”之风在中国电视综艺界吹起。以《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为代表的电视综艺节目慢下来,基于中国本土文化元素的深度挖掘,以观众喜闻乐见的综艺形式制作展示,引起了社会的轰动,被誉称为慢综艺。慢综艺的崛起在我国电视综艺界海外版权盛行,异质文化大量渗透的背景下,仿佛一记重磅,为我国电视综艺发展打开了新的大门。然而对于何谓慢综艺,目前仍缺乏统一的解读,这影响了慢综艺的整体发展和研究的展开。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通过探究慢综艺的源起及对慢综艺案例进行解析,对慢综艺的概念进行界定,并以此分析其作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突破口的成功之处,和当下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本文认为慢综艺是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以本土文化为核心导向的创作理念的集合。其成功之处是在节目制作中理性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元素与外来文化元素及电视综艺节目文化多元性的动态关系,秉持着文化自觉理念,基于中国本土文化的核心创作配以多方吸收外来成功经验。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慢综艺的后继无力也源自其在整合布局中未能够做到以上三方面的理性思考,造成了整合营销体系不足,整体格局失范的问题。因此,本文认为,慢综艺未来的发展方向应集中在整合营销体系打造及整体综艺格局布置之中。
二、电视综艺节目娱乐性的误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视综艺节目娱乐性的误区(论文提纲范文)
(1)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一章 融合生态: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创新体系构建 |
第一节 网络综艺节目及其发展现状 |
一、网络综艺节目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
二、网络综艺节目与电视综艺节目的对比 |
三、网络综艺节目行业发展现状 |
第二节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创新的思想遵循 |
一、习近平关于文艺建设的重要论述 |
二、习近平关于互联网及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 |
第三节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础 |
一、艺术学理论 |
二、传播学理论 |
三、管理学理论 |
四、组织创新理论 |
第四节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创新体系框架构建 |
一、融合生态: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创新体系之目标 |
二、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创新体系之框架 |
三、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创新研究问题 |
第二章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生产管理创新:基于场域理论视角 |
第一节 算法背景下的网络综艺节目场域 |
一、场域理论与算法背景下的网络综艺节目 |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三、研究资料分析 |
第二节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生产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
一、引导价值观困境:大众狂欢与精神缺失 |
二、本土创新性困境:生搬硬套与模仿惯习 |
三、头部效应困境:流量明星与少数机构依赖 |
第三节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生产管理创新策略 |
一、导向引领:借鉴“三审”制度,践行价值共创 |
二、内容为王:打造IP体系,开发小众内容 |
三、人才第一:注重人才培养,维护版权价值 |
第三章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用户管理创新:基于VAM模型的分析 |
第一节 网络综艺节目算法推荐用户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
一、VAM模型和研究假设 |
二、研究方法 |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 |
四、结论和讨论 |
第二节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用户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
一、趣味传播困境:界面僵化与互动简单 |
二、渠道传播困境:手段单一与用户意识缺乏 |
三、窄化传播困境:年龄段与覆盖面的局限 |
第三节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用户管理创新策略 |
一、算法交互:严格审核,完善跨屏互动 |
二、渠道更新:突破传播圈层,优化智能传播 |
三、传播延伸:拓宽用户圈层,面向全球市场 |
第四章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政府规制创新:协同治理生态构建 |
第一节 网络综艺节目政府规制现状 |
一、网络综艺节目政府规制进程 |
二、网络综艺政府规制的核心议题 |
第二节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政府规制面临的挑战 |
一、规制理念落后与规制效能不足 |
二、法律规章不完善与行业监管不重视 |
三、事中事后审核缺失与规制技术落后 |
第三节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政府规制创新策略 |
一、以政府为核心的四元主体协同治理生态 |
二、作为中心作用的政府规制 |
三、作为依托作用的视频平台 |
四、作为协同作用的行业协会 |
五、作为基石作用的网民个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传播学视域下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研究 ——以“我家那”系列节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研究综述 |
0.2.1 关于综艺节目模式的研究 |
0.2.2 关于慢综艺节目的研究 |
0.2.3 关于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研究 |
0.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0.3.1 研究内容 |
0.3.2 研究方法 |
0.3.3 创新之处 |
第1章 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兴起的内在机理 |
1.1 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兴起与发展 |
1.1.1 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蔚然兴起 |
1.1.2 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发展现状 |
1.2 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兴起的原因 |
1.2.1 政治因素:多措并举的政策规约 |
1.2.2 市场因素:产业整合下的综艺趋势 |
1.2.3 心理因素:娱乐狂欢的猎奇心理 |
1.2.4 文化因素:情感共鸣的审美旨趣 |
第2章 传播学视域下情感观察类真人秀“我家那”系列节目特色 |
2.1 多重视角下传播主体的多样表现 |
2.1.1 记录视角下映射都市青年群像的“自叙体” |
2.1.2 交叉视角下聚焦代际情感冲突的“多叙体” |
2.1.3 全知视角下串联节目情感线索的“叙述者” |
2.2 热点话题下传播内容的真实呈现 |
2.2.1 折射社会问题的现实题材选择,聚焦热点议题引发共鸣 |
2.2.2 用“观察”解读社会行为,私人话语转向公共领域 |
2.2.3 双重叙事建构复合结构,多种解码让对话更开放 |
2.3 多方联动下传播方式的整合互动 |
2.3.1 电视平台培养惯性收视,视频网站实现二次传播 |
2.3.2 多渠道复合推广,社交平台保持话题热度 |
2.4 情感需求下传播对象的满足体验 |
2.4.1 情感唤起:亲密感和社交感的搭建 |
2.4.2 权力重构:参与和对话的受众姿态 |
2.4.3 多元共感:悬念中的纪实呈现 |
2.5 观察评论下传播效果的持续影响 |
2.5.1 认知层面上,促进信息积累 |
2.5.2 情感层面上,满足身份认同和价值建构 |
2.5.3 行为层面上,提供社交契机 |
第3章 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传播困境与发展前景 |
3.1 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审视与反思 |
3.1.1 节目内容:同质化与深度性的取舍 |
3.1.2 节目制作:创新性与延续性的把握 |
3.1.3 节目受众:个性化与整体性的统筹 |
3.1.4 叙事策略:逻辑性与真实性的权衡 |
3.2 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优化与发展 |
3.2.1 节目内容:差异化定位开拓观察新领域 |
3.2.2 节目制作:整合营销塑造本土化品牌 |
3.2.3 节目受众:大数据手段深挖受众需求 |
3.2.4 叙事策略:创建多维视角创新剪辑手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引进类综艺节目中特效字幕的视觉表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意义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引进类综艺节目与特效字幕的发展 |
2.1 引进类综艺节目的概况和发展 |
2.1.1 综艺节目概述 |
2.1.2 引进类综艺节目发展 |
2.1.3 《明星大侦探》节目介绍 |
2.2 综艺节目后期视觉包装 |
2.2.1 视觉包装要素 |
2.2.2 视觉包装功能 |
2.3 特效字幕概述 |
2.3.1 传统字幕 |
2.3.2 特效字幕 |
2.3.3 传统字幕与特效字幕的视觉比较 |
第3章 特效字幕的设计与传达 |
3.1 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
3.1.1 视觉文化与符号 |
3.1.2 语言符号 |
3.1.3 非语言符号 |
3.2 特效字幕的设计要素 |
3.2.1 字幕内容组成 |
3.2.2 字幕运用 |
3.2.3 字幕形式 |
3.2.4 字幕设计原则 |
3.3 字幕的传达 |
第4章 本土元素符号化表现 |
4.1 流行元素在特效字幕中的应用 |
4.1.1 网络语言 |
4.1.2 表情包字幕 |
4.1.3 二次元文化及影视剧元素 |
4.1.4 次要元素 |
4.2 传统元素在特效字幕中的运用 |
4.2.1 书法字体 |
4.2.2 节日建筑 |
4.2.3 次要元素 |
第5章 引进类综艺字幕的发展创新与对原创综艺字幕的启发 |
5.1 过去与现在 |
5.1.1 原版《犯罪现场》 |
5.1.2 一与五 |
5.1.3 网络与电视 |
5.2 字幕的功能作用 |
5.3 引进类综艺节目字幕对原创综艺的启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4)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网络自制真人秀节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青年亚文化的研究 |
1.2.2 关于网络自制真人秀节目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和对象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对象 |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难点 |
第2章 青年亚文化与网络自制真人秀节目 |
2.1 网络自制真人秀节目概况 |
2.1.1 网络自制真人秀节目概念界定 |
2.1.2 网络自制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历程 |
2.2 网络自制真人秀节目中蕴含的青年亚文化特性 |
2.2.1 明显的消费性 |
2.2.2 流动的时尚性 |
2.2.3 隐晦的抵抗性 |
2.3 网络自制真人秀节目中青年亚文化风格的建构方式 |
2.3.1 拼贴 |
2.3.2 同构 |
2.3.3 符号表意 |
第3章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网络自制真人秀节目内容分析 |
3.1 以明星参与式为制作导向 |
3.1.1 创新引领话题度 |
3.1.2 衍生版制作丰富 |
3.1.3 跨界主持高人气 |
3.2 以娱乐表达建构个性展示平台 |
3.2.1 特色鲜明的语言表达 |
3.2.2 树立个性化形象 |
第4章 网络自制真人秀节目在传播上的青年亚文化特征体现 |
4.1 受众上的青年亚文化特征 |
4.1.1 基于爱好的自我认同 |
4.1.2 基于划分内外差异的群体认同 |
4.1.3 满足情感需求的传播效果 |
4.2 传播渠道上的青年亚文化特征 |
4.2.1 弹幕 |
4.2.2 微博+微信 |
4.2.3 抖音短视频平台 |
第5章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网络自制真人秀节目发展的思考 |
5.1 收编与消解 |
5.1.1 商业的收编 |
5.1.2 抵抗的消解 |
5.2 反思与前瞻 |
5.2.1 内容同质化严重,内涵缺失 |
5.2.2 受众群体单一导致收视人群窄化 |
5.2.3 塑造积极青年价值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文化综艺节目创新策略研究 ——以《上新了·故宫》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关于文化综艺节目的研究 |
1.3.2 关于节目创新的理论研究 |
1.3.3 关于文化综艺节目创新策略的研究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文化综艺节目概述 |
2.1 文化综艺节目的界定 |
2.1.1 文化综艺节目的定义 |
2.1.2 文化综艺节目的形式 |
2.2 文化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 |
2.2.1 按节目历史脉络 |
2.2.2 按节目传播形态 |
2.3 文化综艺节目的现状分析 |
2.3.1 文化综艺节目的传播与接受 |
2.3.2 文化综艺节目的独特优势 |
2.3.3 文化综艺节目的潜在问题 |
3 文化综艺节目创新策略概述 |
3.1 文化综艺节目创新策略的概念 |
3.1.1 创新策略 |
3.1.2 文化综艺节目创新策略 |
3.2 文化综艺节目创新策略的分类 |
3.2.1 内容创意创新策略 |
3.2.2 型态策划创新策略 |
3.2.3 拍摄制作创新策略 |
3.2.4 宣传推广创新策略 |
3.2.5 产业经营创新策略 |
3.3 文化综艺节目创新策略的体系建构 |
3.3.1 总体框架 |
3.3.2 基本原则 |
3.3.3 相互作用及其关系 |
3.3.4 五维体系建构的意义 |
4 文化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创新策略概述 |
4.1 《上新了·故宫》基本介绍 |
4.1.1 节目类型 |
4.1.2 节目形式 |
4.1.3 演职人员 |
4.1.4 播出平台 |
4.1.5 节目口碑 |
4.2 《上新了·故宫》的创新策略 |
4.2.1 内容创意:“文创+综艺”探秘古老故宫文化 |
4.2.2 型态策划:“真人秀+小剧场”重塑文化综艺节目型态 |
4.2.3 拍摄制作:“艺术+技术”复现珍贵文化记忆 |
4.2.4 宣传推广:“故事+互联网”增强文化情感互动 |
4.2.5 产业经营:“实体+数字化”打造文创品质生活 |
4.3 《上新了·故宫》创新策略总结与建议 |
4.3.1 文化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创新策略的成功经验 |
4.3.2 文化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创新策略的存在问题 |
4.3.3 文化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创新策略的优化建议 |
5 《上新了·故宫》创新策略对文化综艺节目的启示 |
5.1 精神引领:坚持共情、独特与正能量 |
5.2 价值转型:引入文化资源打造综艺IP |
5.3 视听升级:空间拓展与电视语言创新 |
5.4 媒介融合:立体化构建互动社交平台 |
5.5 产业赋能:节目产业链的运营与开发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6)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传播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数据分析法 |
1.4.2 文献研究法 |
1.4.3 比较分析法 |
1.4.4 案例分析法 |
1.5 研究现状阐述 |
第二章 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产生与发展 |
2.1 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产生背景 |
2.2 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界定 |
2.3 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发展现状 |
2.3.1 快速增长的节目数量 |
2.3.2 逐渐合理的节目时长 |
2.3.3 不断升级的节目播出类型 |
2.3.4 便捷优惠的付费模式 |
2.4 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节目类别 |
2.4.1 真人秀类节目 |
2.4.2 竞技类节目 |
2.4.3 语言类节目 |
2.4.4 文化益智类节目 |
2.5 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与付费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对比 |
第三章 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产生传播困境 |
3.1 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产生传播困境的时间阶段 |
3.1.1 第一阶段:问题潜伏期(2016年9 月—2017年12 月) |
3.1.2 第二阶段:问题凸显期(2018年1 月—现在) |
3.2 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产生传播困境的表现 |
3.2.1 节目内容产生的困境 |
3.2.2 平台渠道产生的困境 |
3.2.3 受众意愿产生的困境 |
第四章 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传播困境的原因分析 |
4.1 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传播困境中议程设置模式的原因分析 |
4.2 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传播困境中传播内容的原因分析 |
4.3 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传播困境中平台渠道的原因分析 |
4.4 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传播困境中受众的原因分析 |
4.5 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传播困境中付费模式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
5.1 议程设置模式在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新应用 |
5.2 内容为王,创意做主 |
5.2.1 精细化小众内容,跨越圈层界限 |
5.2.2 丰富衍生版综艺节目内容 |
5.2.3 “文化+娱乐”内容创作模式,推广中国文化综艺 |
5.3 实现节目“IP化”转型,寻求更多盈利点 |
5.4 付费模式的新思考 |
5.5 培养长期付费习惯,增强受众参与感 |
5.6 完善政策与监督体系,树立版权意识 |
第六章 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发展趋势 |
6.1 整合式平台的前景与优势 |
6.2 培养“UGC+专业制作”的节目生产模式 |
6.3 以“兼容账号”升级付费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近五年国内文化竞技类电视节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电视文化节目 |
1.2.2 以“竞技”为切入的电视节目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2 近5年国内文化竞技类电视节目演变历程及类别 |
2.1 文化竞技类电视节目的定义 |
2.2 文化竞技类电视节目的发展 |
2.2.1 初创期 |
2.2.2 发展期 |
2.2.3 成熟期 |
2.3 文化竞技类电视节目的分类 |
2.3.1 问答型 |
2.3.2 展示型 |
3 文化竞技类电视节目的基本构成与策划思路 |
3.1 以文化为基调构造节目模式 |
3.1.1 内在规定性:理念、结构、规则 |
3.1.2 外在指向性:时代精神、价值取向、生活变迁 |
3.1.3 内外关系:互为表里,彼此制约 |
3.2 文化竞技类电视节目单元构成与关系 |
3.2.1 节目单元的构成 |
3.2.2 节目单元的结构关系:以层递型为主 |
3.2.3 由浅入深:文化价值的自然流露 |
3.3 文化竞技类电视节目的元素 |
3.3.1 文化竞技类节目的基础性元素 |
3.3.2 文化竞技类节目的竞技性元素 |
3.3.3 文化竞技类节目的思想性元素 |
4 电视的媒介责任:文化竞技类电视节目的社会价值分析 |
4.1 文化竞技类节目的审美化 |
4.1.1 时代群像——多元表现的社会美 |
4.1.2 历史内涵——厚积薄发的自信美 |
4.2 文化竞技类节目的“导育”功用 |
4.2.1 “电视课堂”的时代新貌 |
4.2.2 媒介互动和隐性参与 |
4.2.3 寓教于乐的效果达成 |
4.3 文化竞技类节目的形象构建功用 |
4.3.1 中国文化形象的构建 |
4.3.2 电视媒介形象的构建 |
4.3.3 文化传播者形象的构建 |
5 面向未来:对文化竞技类电视节目的审思 |
5.1 破除同质化,精耕细作主打内容 |
5.2 打破单一化,多措并举优化传播 |
5.3 注重互动性,激发受众参与感 |
5.4 适应市场性,打造文化新品牌 |
5.5 坚守文化性,体现媒介责任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8)21世纪我国科技类真人秀节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科技类真人秀节目的兴起背景 |
1.1.2 选题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科技类真人秀节目的内涵界定与发展现状 |
1.2.1 概念界定 |
1.2.2 国内外发展和研究状况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科技类真人秀节目的基本属性 |
2.1 科技类真人秀的基本特色 |
2.1.1 用科技创新综艺模式 |
2.1.2 用科技推动人文关怀 |
2.1.3 用科技打造炫酷舞台 |
2.2 科技类真人秀节目的分类 |
2.2.1 科学家主角秀 |
2.2.2 科学与喜剧融合 |
2.2.3 科学搭配演讲 |
2.2.4 机器人对战类 |
2.3 科技类真人秀的价值构建 |
2.3.1 推动科技传播 |
2.3.2 弘扬主流价值 |
2.3.3 引领智娱时代 |
第3章 科技类真人秀节目的制作特征 |
3.1 节目定位的独特理念 |
3.1.1 明确的理念识别 |
3.1.2 鲜明的行为识别 |
3.1.3 独特的视觉识别 |
3.2 内容融合的构建特征 |
3.2.1 展现科技的功用之美 |
3.2.2 注重制作的内容创新 |
3.3 形式整合的求变思路 |
3.3.1 灵活化的环节设置 |
3.3.2 娱乐化的表现形式 |
3.3.3 差异化的嘉宾选择 |
3.4 视听结合的奇观营造 |
3.4.1 画面符号增强视觉效果 |
3.4.2 声音符号渲染节目氛围 |
第4章 科技类真人秀节目的传播特征 |
4.1 科技类真人秀节目传播要素的强化 |
4.1.1 能力强大的创作团队 |
4.1.2 适应受众的传播内容 |
4.1.3 吸引大众的传播媒介 |
4.2 科技类真人秀节目传播策略的细化 |
4.2.1 突出节目品牌塑造 |
4.2.2 重视节目播出策略 |
4.2.3 强化媒众互动环节 |
4.3 科技类真人秀节目传播效果的优化 |
4.3.1 激发受众的科技意识 |
4.3.2 转变受众的认知态度 |
4.3.3 满足受众的求知需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综艺节目“跨界”主持人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主要内容 |
五、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综艺节目“跨界”主持人的现状 |
第一节 “跨界”及“跨界主持人”的概念界定 |
一、“跨界”的概念界定 |
二、“跨界主持人”的概念界定 |
第二节 跨界主持人的历史变迁 |
一、探索期(1980—1991):主持角色缺乏认可,跨界来源单一 |
二、形成期(1992—1998):幕后跨界转向荧幕,记者型跨界出现 |
三、发展期(1998—2007):综艺节目盛行,“跨媒介”主持出现 |
四、成熟期(2008—至今):网络综艺发展迅猛,跨界现象成主流 |
第二章 综艺节目“跨界”主持人的表现形式 |
第一节 综艺节目主持人“跨行业”的表现形式 |
一、明星跨界 |
二、学者跨界 |
三、新媒体流量者——草根网红跨界 |
第二节 综艺节目主持人“跨媒介”的表现形式 |
一、早期传统媒体内部跨界 |
二、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跨界 |
第三节 综艺节目主持人“跨主持形态”的表现形式 |
一、主导型角色跨向辅助型角色 |
二、节目主持跨向项目主持 |
第三章 综艺节目“跨界”主持人的兴起动因 |
第一节 平台发展丰富化 |
一、跨界契合平台理念定位 |
二、平台渠道拓宽催生跨界 |
第二节 受众需求多元化 |
一、对节目内容的接受需求不同 |
二、对主持角色弱化使其边缘化 |
三、对科班主持人的审美疲劳 |
第三节 个人追求全面化 |
一、打造全能形象 |
二、突破职业束缚 |
三、增加网络曝光度 |
第四章 综艺节目“跨界”主持人的正面效应 |
第一节 对节目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
一、节目类型多样化发展 |
二、节目制作融合化发展 |
第二节 对主持行业带来的积极影响 |
一、刺激传统主持人提升自我 |
二、多样化跨界形式扩大传播优势 |
第五章 综艺节目“跨界”主持人的问题与出路 |
第一节 综艺节目“跨界”主持人存在的问题 |
一、娱乐性过多,节目信息获取不足 |
二、媒介角色转换不当,定位把握不准确 |
三、急于求成,商业化思维泛滥 |
第二节 综艺节目“跨界”主持人提升策略 |
一、传播新时代主流文化,合理把握娱乐“度” |
二、明确角色定位,契合节目风格 |
三、提升主持人专业技能,严格把控准入门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10)慢综艺:电视综艺节目的突破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慢综艺的缘起 |
1.2.2 关于慢综艺的文献综述 |
1.2.3 关于文化电视综艺、文化类电视综艺与慢综艺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慢综艺概念界定 |
1.3.2 慢综艺的特点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背景:慢综艺的诞生土壤 |
2.1 纵向分析:时代发展中慢综艺的诞生积淀 |
2.1.1 传统开发孕育慢综艺发展视野 |
2.1.2 本土改造积累慢综艺制作经验 |
2.2 横向分析:竞争中滋生慢综艺诞生土壤 |
2.2.1 同质竞争滋生慢综艺创作市场 |
2.2.2 引进困境唤醒慢综艺群众基础 |
第三章 现状:慢综艺发展历程 |
3.1 慢综艺发展概况 |
3.1.1 初期:综艺清流霸屏 |
3.1.2 发展:瓶颈下缓慢前进 |
3.2 慢综艺案例分析 |
3.2.1 三档慢综艺节目介绍 |
3.2.2 节目落点分析 |
3.2.3 叙事结构分析 |
3.2.4 视觉呈现分析 |
3.2.5 传播渠道分析 |
第四章 突破口:慢下来的成功经验 |
4.1 慢内容:传统灵魂与现代演绎融合 |
4.1.1 共享引发内在互动:传统文化的桥梁功能 |
4.1.2 传统孕育社会本真:现代文化的“顺风车” |
4.2 慢形式:重塑本土文化核心竞争力 |
4.2.1 本土文化为核:综艺文化的主客之辨 |
4.2.2 诗意审美为要:定位本土审美深度开发 |
4.3 慢理念:多元文化的均衡调节 |
4.3.1 传统文化填充文化均衡 |
4.3.2 传统审美引发文化认同 |
4.3.3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
第五章 瓶颈:慢综艺的不足之处 |
5.1 营销现代融合不足 |
5.1.1 渠道狭窄限制节目覆盖面 |
5.1.2 品牌缺乏影响营销系统化 |
5.1.3 周期不稳降低节目体验感 |
5.2 格局竞争学习匮乏 |
5.2.1 领域过窄下节目同质化问题 |
5.2.2 格局缺失下节目延续性问题 |
5.2.3 竞争匮乏下节目创优慢问题 |
第六章 展望:慢综艺未来发展反思 |
6.1 以整合营销塑造本土化节目品牌 |
6.1.1 品牌铸造彰显本土元素 |
6.1.2 传播延续构建文化认知 |
6.1.3 互动体验塑造文化自信 |
6.2 整体布局提升节目格局 |
6.2.1 拓展节目中的文化多元性 |
6.2.2 打造美美与共的战略格局 |
6.2.3 竞争中多元动态的文化交流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四、电视综艺节目娱乐性的误区(论文参考文献)
- [1]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创新研究[D]. 刘亮.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2]传播学视域下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研究 ——以“我家那”系列节目为例[D]. 朱婉莹. 湘潭大学, 2020(02)
- [3]引进类综艺节目中特效字幕的视觉表现研究[D]. 梅霜.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4]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网络自制真人秀节目研究[D]. 孙迪.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1)
- [5]文化综艺节目创新策略研究 ——以《上新了·故宫》为例[D]. 张丹. 浙江传媒学院, 2020(12)
- [6]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传播困境研究[D]. 翟琨. 吉林大学, 2020(08)
- [7]近五年国内文化竞技类电视节目研究[D]. 李政.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8]21世纪我国科技类真人秀节目研究[D]. 王倩. 湖南大学, 2019(07)
- [9]综艺节目“跨界”主持人现象研究[D]. 胡筱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10]慢综艺:电视综艺节目的突破口[D]. 周祎程. 江西师范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