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哈盆地储集岩地球化学研究及序贯提取意义

吐哈盆地储集岩地球化学研究及序贯提取意义

一、Geochemical study and significance of sequential extraction in reservoir rocks of Turpan-Hamin Basin(论文文献综述)

王涛利[1](2021)在《富有机质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及其演化特征》文中研究说明页岩油气的商业开采突破了传统石油地质理论、助推了全球油气储量和产量增长。在常规油气系统中,页岩是烃源岩层和盖层,而在非常规页岩油气系统中,页岩同时是烃源岩层、储集层和盖层,具有自生自储自我封闭的特征。近年来,页岩做为有效的油气储层受到了持续的关注。通过借鉴北美页岩气成功勘探经验并结合中国南方富有机质页岩的实际地质条件和一系列关键技术攻关,我国已成功实现以四川盆地为主阵地的海相页岩气商业开采。同时,我国主要沉积盆地中发育多套中生界-新生界陆相富有机质页岩,具有巨大的页岩油勘探潜力,然而陆相成熟页岩储集空间认识不足,制约了页岩油勘探的进程。鉴于此,本论文首先通过有机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物理学等手段调查了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成熟区(川南和川东地区)和外围远景区(中扬子宜昌地区)富有机质五峰组和龙马溪组页岩储集空间特征,探讨了高过成熟富有机质页岩物质组成对其储集空间的影响;随后通过矿物学、有机地球化学、热模拟和扫描电镜观察等手段刻画了生油窗早期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页岩和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钙质页岩储集空间特征,并将中低等成熟样品人工熟化至生油窗末期/生气窗,关注了生油/气窗内页岩孔隙组成与演化特征及生油窗内钙质页岩的含油性变化。本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结论:(1)四川盆地南部和东部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中发育大量蜂窝状、气泡状和不规则状的有机孔。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揭示有机质含量最高的W4-3页岩中有机孔是连通性最好的孔隙,但最大连通规模未超过5μm。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页岩的孔隙发育主要受TOC和黏土矿物控制;而方解石和石英对有机质具有稀释效应,对页岩孔隙发育为负向性。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页岩的渗透率受TOC的控制性不强;而黏土矿物含量对渗透率具有较强的控制性,但过高的黏土矿物(>30%)可能堵塞页岩中的孔隙。此外,较高的介孔百分含量也提高了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页岩的渗透率。(2)中扬子宜昌地区YH-1井页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高古生产力、贫氧至厌氧的水体条件和较低的陆源输入有利于富有机质页岩发育。YH-1井富有机质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下段(TOC>2%)的TOC与孔隙度呈正相关性,其孔隙(有机孔)不仅发育在有机质中,也广泛发育在有机-黏土复合体中,黏土矿物可发育层间孔且控制介孔和宏孔发育。因此,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下段页岩的孔隙发育受有机质和黏土矿物控制。TOC与孔隙度在龙马溪组上段(TOC<2%)呈负相关性,而黏土矿物含量与孔隙度在龙马溪组上段呈正相关性,因此,龙马溪组上段页岩的孔隙发育主要受黏土矿物控制。YH-1井页岩不同孔径孔体积和比表面积与TOC和黏土矿物相关性表明,有机质中发育的孔隙以微孔为主,而黏土矿物主要与介孔和宏孔发育有关。(3)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页岩的孔隙在生油窗阶段早期减少是由残留油对孔隙堵塞造成的,而此后孔隙增加是因为更高的排烃效率和形成了有机孔和溶蚀孔等新的孔隙类型和更多的黄铁矿粒间孔和粒内孔。新发育的有机孔与黄铁矿粒间孔和粒内孔相伴生,可能是有机质受黄铁矿催化生烃形成的。比生油窗阶段更强烈的有机质生气和流体活动成为影响长7页岩在湿气和干气阶段孔隙演化的主要因素。湿气和干气阶段比生油窗末期发育了更广泛的溶蚀孔、有机孔和黄铁矿粒间孔和粒内孔,而在最高成熟度时溶蚀孔规模更大,广泛发育在有机质与黄铁矿相伴生的区域。(4)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热解钙质页岩的残留油含量和含油饱和度(OSI)在生油窗内整体上逐渐升高,在成熟度easy%Ro=1.2–1.29内(S1×100)/TOC由接近100升至超过100。残留油堵塞和更强的压实作用使得钙质页岩纳米孔隙在easy%Ro=0.79–1.2阶段减少;在最高成熟度(easy%Ro=1.29)由于有机质更强烈的生烃形成了大量有机孔使得纳米孔孔体积增加。另外,钙质页岩在成熟度easy%Ro=1.0–1.29还发育微米尺度的溶蚀孔和有机质收缩缝,显着提高了钙质页岩的孔隙度,改善了钙质页岩的储集空间。综合认为,钙质页岩的孔隙演化受成熟度、生排烃作用、有机-无机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由于钙质页岩在成熟度easy%Ro=1.2–1.29具有最高的含油饱和度和更好的储集空间,因此该成熟度可做为钙质页岩油的有利开发成熟度区间。

王桔[2](2020)在《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过程随机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砂岩型铀成矿系统的研究一直是全世界铀矿开采、勘探的热点问题,亦成为数字地质科学研究的重点。解决数字地质科学的复杂性问题,需要创建模型将问题定量化、标准化,同时将地质过程(时间与空间)程度刻画更为精确。因此,应用地质过程随机模型来表达地学意义,更具有适应性和学术价值。本文从砂岩型铀矿成矿系统复杂性分析入手,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尝试的一种探索性研究。砂岩型铀矿是在表生地质作用下,由周缘不同含铀母岩蚀源区提供的铀及相关元素历经风化、剥离、水解、迁移、沉积、聚集等一系列深时演化过程,在地表土壤及水系中形成了分散晕或水系沉积物,代表元素迁移痕迹,这种地球化学数据具有多元多期次叠加过程,建立网格采样所形成的离散样本空间也具有叠加性。由于盆地周缘与盆地之间地形地貌上的差异性原因,含矿流体迁移方向总体上由高地形向低地形释放能量。因此,体现在地球化学元素离子网格数据特征上,可抽象为物质质点的定向移动(有限制的布朗运动),由于移动过程的定向性,可认为空间质点性质与其源头相邻上方质点有关,也就是说按照流体运行方向,空间质点的性状仅与其上游邻点表现出极强的相关性,而与上游间隔点或下游间隔点无关或弱相关,这种空间运行状态启发我们,元素质点运动呈现极强的无记忆性,也即遵守马尔可夫性。鉴于取样网格离散性质,可以认为元素离子迁移质点构成马尔可夫链;盆地沉积地层分布在空间秩序上呈现无后效性,也即地层当前层只与它紧邻下覆层分布有关,与其它地层层序号无关,因此可将盆地沉积地层视为具有马尔可夫性。这正是本文运用马尔可夫链来度量和解释铀及相关地球化学元素表征迁移演化及铀矿盆地地层建造空间分布的原因。可将整个成矿过程划分为:以测井数据马尔可夫链模型和以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过程马尔可夫链模型,两大随机模型组合为标志的砂岩型铀矿成矿过程空间分布的研究。从而佐证砂岩型铀矿表生成矿系统马尔可夫链模型,在砂岩型铀矿资源定量评价中的地位与支撑作用。论文内容属于国家973计划《中国北方巨型砂岩铀成矿带陆相盆地沉积环境与大规模成矿作用》项目中第5课题《基于大数据的铀资源潜力评价》(课题编号:2015CB453005)的组成部分。以鄂尔多斯盆地钻孔测井数据及地球化学元素作为数据支撑,创建钻孔测井数据马尔可夫链模型和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过程马尔可夫链模型两大随机模型,并根据结果度量盆地内部沉积相结构及含矿地层特征分析,并解释盆地外围铀及相关元素表征迁移演化过程,最终为陆相盆地砂岩型铀矿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能力分析及成矿过程估算提供理论依据。其主要成果如下:1.以钻孔测井数据为案例的地层状态空间马尔可夫链模型分析(1)利用钻孔测井数据,建立铀矿赋矿地层的马尔可夫链模型,并通过地层转移概率计算确定各地层岩性状态的转移大小;(2)应用钻孔测井数据,建立赋矿地层的马尔可夫熵,揭示地层岩性转移概率随机性发生的规律;(3)对钻孔测井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砂岩型铀矿地层钻孔测井数据贝叶斯模型,推断盆地砂泥结构;(4)根据钻孔测井曲线图的曲线形状,判断目标区的岩性状态和砂体内部结构以及沉积相对砂岩铀矿化控制;2.基于铀及相关地球化学元素离散取样数据的马尔可夫链模型分析(1)对地球化学元素进行预处理并剔除“奇异值”,通过地球化学元素关联性分析,以硼(B)、铀(U)、钒(V)三个关联性较高元素为例,建立元素迁移的马尔可夫转移概率模型,绘制含量二维图及转移概率三维图;(2)通过地球化学元素迁移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绘制以硼(B)、铀(U)、钒(V)三个元素为例的元素转移路径图,并应用聚类分析,将三元素转移路径聚类为三条主要线束路径并叠加。

谷宇峰[3](2019)在《致密砂岩储层定量表征及优质储层形成机理 ——以姬塬油田西部长4+5段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姬塬油田西部长4+5段储层是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大量的试油和生产数据表明该段储层虽已进入油气开采阶段但仍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所以对其继续进行勘探在增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滚动勘探工作就要对目的层在沉积展布规律、物性特征、成岩特征和含油性等方面具有全面清楚的认识,并且最好以半定量甚至的定量的形式进行相关的刻画和解释。然而,目前有关该段致密砂岩储层的研究成果多数为定性的、不可靠的,且较为浅显,在几个方面体现为:岩性和岩相的识别多以主观意识或古老低效的方法来解决,造成识别结果准确率低,进而使得后续的单井相、多井相和沉积平面相的分析结论不可靠;用于计算孔渗等物性参数的模型需要较多统计参数支撑,而这些带有统计意义的参数的质量取决于统计计算数据量和数据来源方式,这就导致所得的计算结果的准确率有待商榷;用于分析储层致密过程的孔隙度演化方法所得的计算结果常含有较大误差,导致推断出的相关解释结论可信度低;关于优质储层形成机理的解释结论过于片面。为此,为使长4+5段储层在油气增产上能起到更大的作用,本文开展了针对储层特征和有利区预测等内容的研究。为深入了解长4+5段的储层特征和油藏分布规律等,本文特在地质学和信息处理双重理论的基础之上采用半定量或定量的方式进行研究:先根据测井响应特征对目的层进行地层划分以完成地层等时格架的建立;再根据岩心观察分析来了解目的层岩性和岩相等沉积特征,并在结合测井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用神经网络完成岩性和岩相等内容的识别,进而给出关于沉积在单井相、多井相和平面相上的展布规律;之后,通过分析储层在沉积、物性和成岩等方面上的特征后对储层进行分类,并采用模糊方法对其进行评价,以获知储层的分布规律;其中,在解释孔渗等物性参数方面采用复合型神经网络进行解决,以期避免在计算中使用带有区域统计意义的参数,而在依据铸体薄片等资料对储层孔喉进行分析和评估上采用图像处理技术进行解决,以使获得的孔喉数据是客观准确的,不带有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然后,采用神经网络对孔隙度演化分析方法所得的计算结果进行修正,以使所推断出的储层致密过程更为可靠,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联合分析储层生烃史等资料来完成关于储层致密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和优质储层形成机理等内容的认识;最后,通过综合考虑储层在沉积、物性、成岩和含油性等方面上的差异来预测油气储集相对有利区以及建产目标区,以此为后续的油气开发工作提供建议。经研究得知:储层可细分为长4+5111、长4+5112、长4+5121、长4+5122、长4+5211、长4+5212、长4+5221、长4+5222等8个小层;物源方向为北东—南西向;沉积微相以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和水下支流间湾为主;从长4+5222至长4+5111,砂体厚度具有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目的层孔渗均值分别约为10.89%和0.65m D;以孔渗变化为标准,从长4+5222至长4+5111,储层物性显示为由好变差再变好;储层孔隙以粒间孔、粒间溶孔和晶间孔为主,而喉道以片状和弯曲状喉道为主;平均孔喉半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储层渗流能力;以钙质胶结或粘土质胶结为主的储层适用于盐酸或土酸酸化;成岩作用以机械压实作用、溶蚀作用和胶结作用等为主;成岩相类型有绿泥石薄膜—粒间孔相、伊利石+绿泥石胶结—溶蚀相、伊利石胶结相和碳酸盐胶结相;成岩演化普遍达到中成岩A阶段;储层类型可分为低渗透、特低渗透、超低渗透、致密层等4大类和Ⅰ、Ⅱ、Ⅲa、Ⅲb、Ⅲc、Ⅳ等6小类;从长4+5222至长4+5111,储层品质呈由好变差在变好—中的变化趋势;孔喉半径、孔隙度和渗透率的致密上限分别为0.539μm、10.5%和0.95m D;储层致密演化过程经历了机械压实作用、压实+早期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晚期胶结作用等4个阶段;从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早期,储层先致密后成藏,而再从早白垩世早期至早白垩世晚期,储层致密与成藏同时进行;优质储层的形成得益于储层的保孔机制和增孔机制;油藏以构造—岩性和岩相油藏为主;从长4+5222至长4+5111,油层分布范围呈逐渐减小趋势,但油层厚度却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目的层的有利区和建产目标区的个数分别为30和25,分布的面积分别为115.5km2和57.1 km2,对应的储量为1843.63×104t,其中长4+5222和长4+5221与其他小层相比在此方面具有相对更多的数量、更广的分布面积和更大的储量估值。研究结果表明:从长4+5222至长4+5111,地层表现为一水进—水退过程沉积;从长4+5222至长4+5111,储层质量呈由好变差再变好—中的变化趋势;长4+5段储层致密与油气成藏关系由两个阶段构成,先是储层先致密后成藏,后是储层致密与成藏同时进行;储层的保孔机制和增孔机制是优质储层的形成机理;在对比有利区和建产目标区的个数、分布面积及油气储量等内容下,长4+5222显示出具有最高的开发潜力,其次是长4+5221。

韩浩东[4](2018)在《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储层成因及白云石化机理》文中研究指明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发育巨厚的白云岩,油气勘探潜力巨大。长期以来,受控于寒武系白云岩形成时代老、埋藏深度大、储层改造和破坏严重、保存条件复杂、储集层类型多样以及非均质性强等因素,导致其勘探程度较低,未见突破性进展。2012年在塔中隆起中深1井寒武系盐下白云岩获得油气发现,开启了寒武系白云岩油气勘探的新阶段。针对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储层成因及白云石化机理等问题,论文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沉积学、岩石学、储层地质学及行业标准为理论研究依据,根据地质、钻井、测井等资料,利用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压汞分析、流体包裹体、电子探针、X衍射、主微量元素分析、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镁同位素、高温高压溶蚀实验等测试分析手段,分析储层岩石学、储集空间、物性、孔隙结构特征,综合研究储层成岩作用并重点分析了白云石化机理、储层溶蚀机理、储层发育主控因素,结合沉积相、断裂系统、烃源岩、盖层及有利溶蚀区分布等因素综合预测了有利勘探区。研究表明:(1)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储层岩石类型主要包括晶粒白云岩、(残余)颗粒白云岩、泥微晶白云岩、藻纹层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过渡型白云岩及泥微晶灰岩、白云质灰岩等;非储层岩石类型包括膏岩、盐岩等蒸发岩以及泥岩等。孔隙及缝洞均普遍充填白云石、方解石、有机质及粘土矿物、石英、黄铁矿等,并在局部发育硬石膏、天青石、重晶石、石英、萤石、胶磷矿、伊利石、海绿石等热液矿物及其组合。(2)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变化范围较大,孔隙度介于0.1%~23.9%之间,渗透率介于0.003×10-3μm2~11200× 10-3μm2之间。寒武系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和晶间溶孔为主,其次为裂缝、晶间孔、晶间溶孔、粒内溶孔、粒间溶孔等。寒武系地层共发育5期裂缝,裂缝在地层和区域上分布非均质性强,裂缝参数受断裂控制明显。依据压汞曲线和铸体薄片图像分析,孔隙结构可划分为4种类型:粗喉-大孔型,细喉-中孔型,细喉-小孔型、微喉-微孔型。CT扫描孔隙结构三维重构结果表明残余颗粒细晶白云岩的物性和孔隙结构较好,是研究区较有利的储集岩类。基于铸体薄片图像处理的多重分形-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为白云岩储层孔隙结构定量分类评价提供了有效的新途径。(3)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碳酸盐岩经历的主要成岩作用包括泥晶化作用、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白云石化作用、重结晶作用、过白云石化作用、硅化作用、充填作用、去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破裂作用,其中对储层具有建设意义的主要有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依据岩石学特征和包裹体温度,寒武系白云岩所经历的成岩阶段可划分为同生成岩阶段、早成岩阶段、中成岩阶段、晚成岩阶段。结合构造、地层埋藏史分别建立了晶粒白云岩和(残余)颗粒白云岩的成岩序列及孔隙演化模式。(4)根据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确定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白云石化作用主要有蒸发泵白云石化作用、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作用、中-深埋藏白云化作用以及构造-热液白云石化作用。根据Mg同位素、Sr同位素及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特征,确定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白云石化流体主要为海源流体;而热液的来源包括高温地层卤水和幔源流体。在白云石化作用类型空间分布上,巴楚地区肖尔布拉克组以埋藏白云石化作用为主并受一定热液作用改造;吾松格尔组、阿瓦塔格组以蒸发泵白云石化作用为主;沙依里克组以蒸发泵白云石化和埋藏白云石化作用为主,且白云石化作用不彻底;下丘里塔格组以埋藏白云石化作用为主并受一定程度的热液作用改造。塔北地区下丘里塔格组白云岩主要以回流渗透白云石化及中-深埋藏白云石化成因为主,受构造-热液改造明显。热液白云石化作用在塔北及古城地区普遍发育,并且热液作用对这些地区储层改造有积极意义。受岩浆类型的控制,塔北和古城地区热液作用强于巴楚地区。(5)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储层溶蚀作用具有多样性,包括(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埋藏溶蚀作用、表生岩溶作用以及与深大断裂有关的溶蚀作用,溶蚀作用控制了储层储集空间的发育。埋藏溶蚀高温高压溶蚀实验结果表明,任何温压条件下方解石都比白云石更易溶;理论计算与模拟实验均表明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存在最佳溶蚀深度段,对应于浅-中埋藏阶段;溶蚀作用能够大幅度提高岩石的渗透率;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受岩石孔隙结构、矿物成分影响明显,裂缝为溶蚀作用提供了优势通道。(6)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储层的形成、演化、发育分布以及储集体质量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共同控制。结合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特征,明确了研究区储层主要控制因素及其空间分布,建立了塔北、巴楚地区颗粒白云岩、晶粒白云岩储层成因模式。台内丘滩、台缘滩及膏云坪等有利的沉积相带控制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储层的宏观分布;高频层序控制了早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对高能相带储集空间的改造;构造作用形成的断裂带及裂缝密集带为后期有机酸、CO2、H2S、热液等溶蚀流体对储层的溶蚀改造提供了通道。早期大气淡水溶蚀形成的溶孔发育的颗粒白云岩及膏质白云岩类储集体是孔隙发育的基础,后期有机酸、CO2、热液流体及TSR相关的流体等对碳酸盐岩的埋藏溶蚀作用对储集空间起到重要的保持和改造作用。(7)依据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沉积相、断裂系统、烃源岩、盖层、有利溶蚀区分布等因素,综合预测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油气有利勘探区。下寒武统Ⅰ级有利区分布在巴楚地区和田河气田东缘、塔中1号断裂带南缘及塔北隆起区;Ⅱ级有利勘探区主要分布在玛扎塔格断裂带南缘和塔北隆起东缘;Ⅲ级有利区主要为台内滩及蒸发云坪,主要有和田河气田北缘、吐木休克-阿恰-柯坪-沙井子断裂带、塔中北缘、塔北南缘。中寒武统Ⅰ级有利区分布于塔北牙哈地区、塔中地区;Ⅱ级有利勘探区主要分布于古城地区和巴楚地区西南部;Ⅲ级有利勘探区主要分布于塔北隆起东缘、塔中隆起南缘地区及巴楚地区西部。上寒武统Ⅰ类有利勘探区分布于塔北英买-牙哈地区台缘丘滩储集体;Ⅱ类有利勘探区分布于塔中2号断裂带、轮古-古城台缘带及英东地区;Ⅲ类有利勘探区主要分布在巴楚和田河气田东北缘及塔中地区台内滩、潮坪沉积区。

仲泉城[5](2018)在《川中地区公山庙油田凉高山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川中侏罗系凉高山组是四川盆地主要产油层系之一,多口井在凉高山组见到良好的油气显示,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和巨大的开发潜力。论文以川中地区公山庙油田公39井区侏罗系凉高山组为研究对象,运用沉积学、石油地质学、测井地质学和储层地质学等理论和技术方法,综合岩芯资料、录井资料、测井资料和测试分析资料,开展凉高山组沉积相和储层特征研究。为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和指导开发井位的部署提供支撑,在一定程度上,为油藏制定技术对策和工艺措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区域地质背景,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公39井区侏罗系凉高山组的沉积学标志、古生物标志和测井相标志进行分析和总结,建立了岩电相模型,提出适合该地区的沉积相划分方案。对研究区内16 口单井和5条连井剖面,分别进行纵横向沉积相划分和对比,深入分析沉积相特征,认为凉高山组发育滨湖亚相、浅湖亚相和半深湖亚相,滨湖亚相以滨湖泥和滨湖砂坝微相为主,浅湖亚相以浅湖泥、浅湖漫流席状砂和浅湖滩坝微相为主,半深湖亚相主要为半深湖泥微相,局部发育有浊积体。结合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短期旋回划分方案,编制了各短期旋回沉积相平面分布图,开展了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研究,最终建立了凉高山组沉积相模式。以储层地质学理论及技术方法为指导,对公39井区凉高山组储层特征进行研究,该区储层主要发育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原生孔隙残留较少,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为次生溶蚀孔隙和构造破裂缝。通过物性特征分析,凉高山组储层孔隙度介于0.14%~6.6%之间,平均为1.75%,渗透率介于0.01×10-3μm2~0.1× 10-3μm2之间,属于裂缝~孔隙型储层。通过统计分析表明,公39井区凉高山组储层主要受沉积相、成岩作用、断层和裂缝的控制,依据储层岩石类型、孔隙类型、孔隙度、渗透率和孔隙结构等,将凉高山组储层分为四种类型,且以Ⅱ类储层为主,纵向上主要发育在SSC3、SSC4、SSC6和SSC7旋回中,SSC7旋回储层最发育且质量较好。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结合凉高山组油层实钻结果,综合储能系数、构造特征和裂缝发育情况等各项因素,优选出两个有利储层发育区块:①公003-6井以东地区~公58井区;②公45井区~公003-12井区。

赵印[6](2017)在《辽河某区块水淹层识别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辽河油田大部分油田经过三十多年的开采,目前已经进入了注水开发阶段,甚至进入中高含水期开发阶段。随着采出程度的增加,累计注水量的上升,含水率不断升高,平均单井原油产量降低,开采难度加大,这对水淹层识别与评价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辽河油田已经应用岩石热解分析和热解气相色谱分析两项技术,对钻井取心和井壁取心样品进行分析,但是解释符合率较低,并且达不到实时解释评价、以及建立数字化模型的要求。本文提出了热蒸发烃色谱分析技术、地化热解分析技术、轻烃分析技术方法解释评价水淹层,并将热蒸发烃色谱、地化热解分析技术方法应用于辽河油田稀油区块、稠油区块的水淹层识别研究。本文的热蒸发色谱分析技术主要通过谱图直观法、谱图拟合形态表征法(可分为伽马函数形态表征法、非线性函数拟合谱图法)、烃类组分谱图比值法解释评价水淹层。地化热解分析技术主要采用热解参数以及热解派生参数建立解释图版的方法评价水淹层。轻烃分析技术主要是通过谱图直观、轻烃参数解释评价水淹层。其中,在稀油区块主要采用谱图直观、伽马函数形态表征、烃类组分谱图比值法,热解参数、派生参数建立解释评价图版的方法;稠油区块主要采用谱图直观、非线性函数拟合谱图法,由于课题中没有轻烃数据,因此,没有将轻烃分析方法应用于实际区块。文中的谱图拟合形态表征法是以实现油田数字化时代,“提质增效”、实时解释评价的要求为基准,实现谱图数字化为目的,建立的谱图数学模型,提高水淹层解释符合率。对于现阶段的辽河油田水淹层解释评价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付勇,魏帅超,金若时,李建国,奥琮[7](2016)在《我国砂岩型铀矿分带特征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种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砂岩型铀矿床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铀矿床类型之一。本文详细地介绍了砂岩型铀矿在国内外的分布特征及占比情况,并对外生地质作用矿床类型中表生流体作用形成的层间渗透砂岩型和潜水渗透砂岩型铀矿床进行了讨论,发现层间渗透砂岩型铀矿床在外表颜色、矿物组合以及地球化学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氧化-还原分带现象,此外,矿床内部还具有细菌分带现象。颜色分带在氧化带、氧化-还原过渡带以及还原带之间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矿物组合在不同分带之间各不相同;地球化学分带表现为U、TOC含量以及Fe2+/Fe3+、Th/U比值在各分带之间差异较大。此外,硫酸盐还原菌、硫杆菌、铁细菌及硝化菌等细菌在不同分带之间的数量相差悬殊,而且硫酸盐还原菌数量与TOC呈明显正相关性。通过矿化带内的碳、硫同位素分析,发现硫酸盐还原菌参与了成矿过程,推测其可能是导致碳、硫同位素分馏的主要因素。总体来看,颜色分带、矿物分带、地球化学分带以及细菌分带均与氧化-还原分带呈耦合关系。本文通过总结层间渗透砂岩型和潜水渗透砂岩型铀矿床的成矿模式和当前分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由细菌、地球化学反应参与的砂岩型铀矿床成矿机理,以及未来亟需解决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典型砂岩型铀矿床的分带现象在物、化、探、遥等领域的异常响应对寻找砂岩型铀矿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詹兆文[8](2016)在《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带海相混源油地球化学解析》文中研究说明全面总结了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海相原油研究现状,指出造成目前油源对比和混源解析的认识不一致的主要问题是油源对比指标和混源解析时端元油的选择引起的。相对常规的一元或二元分析方法,以多元统计学为基础的化学计量学方法能同时处理几乎所有的地球化学参数,可以更全面、深入的分析地质样品。三端元人工混配实验证实:不同类型的原油混合会导致原油性质和组成的复杂变化,混源油中化合浓度随端元贡献率成线性关系,而化合物比值与之成非线性关系。与比值参数相比,浓度数据更适合用于解析混源油。混源油中端元油的个数、端元油贡献率和组分组成可以通过生物标志物浓度数据的交替最小二乘法(ALS-C)分析得到,端元油的生标比值可以通过ALS-C计算的组分数据间接得到。ALS-C解析结果与实验情况相符,误差小于5%,其可靠性与混源油样品集(数据集)中端元油数据的存在与否无关,而主要与混源油的样品数和比例分布有关,可避免从自然样品中预先假定端元油的不确定性。通过地球化学分析证明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古生界海相原油是来自于不同烃源岩、不同成熟度原油的混源油。对41个参数(包括全油碳同位素和40个生物标志物浓度数据)ALS分析,计算出三个端元油的贡献比率和化合物组成。端元油组成分析与烃源岩抽提物的相关参数对比认为:端元油1是塔北海相混源油的最小贡献端元,来自寒武-下奥陶统烃源岩生烃早期至生烃高峰阶段,是经历了两期混合和降解的残余物;端元油2是次要贡献端元,来自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生烃早期形成的原油,经历了两期混合和一期降解;端元油3是主要贡献者,来自中、上奥陶统烃源岩高成熟阶段形成的原油,经历了一期混合作用和其它诸如蒸发分馏等次生作用。对来自塔河油田奥陶系、石炭系和三叠系52个原油样品分析,认为其是海相不同沉积相带烃源岩、不同成熟阶段生成原油的混合油。选取原油中38个生物标志物浓度参数,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计算得出三个端元油的贡献比率和组分组成。在实际地质背景基础上,对比分析原油样品与计算端元油组成,认为端元油1来自于寒武-下奥陶统烃源岩的生烃高峰期,而端元油2和3来自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端元油3的成熟度高于端元油2。地质-地化分析认为,塔河油田原油是三期原油充注形成的混合油,第一期充注发生于加里东中晚期,随后发生生物降解;第二期原油充注发生于海西晚期,并与第一次残余油混合后再次经历地壳抬升而受到破坏,第三期原油充注发生在喜马拉雅期,并与前两期的残余油混合。第二期和第三期原油充注方向有两个,即由南向北,由东向西运移,北部或西北部是油气充注的指向区。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原油主要作横向或短距离纵向运移后混合;而东部地区第三期原油主要作纵向上的长距离运移后混合,早期下部奥陶系储层的混源油藏可能被破坏后向上部储层运移聚集,也有可能是第三期原油与前期原油混合并且发生差异聚集。对比塔河油田混源油与塔北隆起带其它构造混源油的解析结果认为,各自计算的三个端元油具有较好的对应性。有机质类型参数表明两者的端元油1具有相似的生烃母质类型;而两者端元油2和3在生烃母质类型上也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所不同的是,在某些反映沉积环境的萜类生物标志物参数上具有一定的差异,这主要是因为不同区域烃源岩沉积相带的差异和原油经历的生物降解等次生作用的程度不同。总之,这两区域混源油的解析结果,具有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即总体上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如海相生烃母质、三期充注、两期混合和降解等);在局部存在差异(如端元油的源岩沉积环境相不完全一致)。

马文辛[9](2014)在《伊拉克MA油田白垩系森诺曼—土仑阶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文中指出研究区勘探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勘探研究程度低。本论文以MA油田白垩系森诺曼-土仑阶碳酸盐岩储层为重点,以岩心观察与薄片鉴定、钻井、测井、岩心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地震资料等为依托,对层序地层、沉积相、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及储层发育控制因素进行系统地研究;并与我国具叠合盆地性质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储层进行详细对比研究,从根本上分析不同地质时代(新元古代与白垩纪)、不同类型沉积盆地经历不同构造演化、不同埋藏深度(深层和浅层)的碳酸盐岩储层发育主要控制因素;并利用地质与地球物理(测井、地震)相结合的方法,预测有利勘探区。研究区森诺曼-土仑阶为一套碳酸盐岩沉积体系,可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共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Vail层序的II型层序界面)、4个最大海泛面),各层序内仅发育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纵向上各层序均表现出快速海侵-缓慢海退的过程;横向上各层序具良好的可对比性;在层序格架内,各地层厚度横向变化小,全区稳定分布。研究区沉积岩性以灰岩为主,夹少量泥岩,沉积相发育演化受基底构造复活隆起控制。在基底构造稳定阶段发育缓坡相;在基底构造复活阶段发育浅海盆地、缓斜坡、开阔台地。在缓斜坡内发育下斜坡、上斜坡亚相,由下斜坡到上斜坡过渡,深水环境生长生物(如抱球虫、截球虫等)逐渐减少,浅水环境生长生物逐渐增多。开阔台地内发育各类滩微相,滩体多期叠置,连片发育。研究区森诺曼-土仑阶主要储集岩包括砂屑灰岩、藻灰岩、厚壳蛤灰岩、有孔虫灰岩、棘屑灰岩及(多种浅水生物混合沉积)生屑灰岩;储集空间类型以各类孔隙(包括(残余)粒间孔、生物体腔孔、铸模孔、生物格架孔、粒间(内)溶孔及晶间孔)为主。储层孔隙度一般在10%30%,平均为18.84%,渗透率平均为21.55×10-3μm2;属高孔、中-低渗储层。综合岩性、物性及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区发育台地滩相颗粒灰岩孔隙型储层;共发育Ⅲ类储层,I与II类是较优质的储层,Ⅲ类是较差的储层。研究区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多样(12~18种),不同储层段稍有差异,成岩及孔隙演化过程复杂;共经历了准同生期、早成岩、晚成岩早期三个成岩阶段,处于中-深埋成岩环境。溶蚀作用与胶结作用对研究区优质储层形成意义最大。各储层段溶蚀作用普遍发育,但胶结充填作用差异大。储层受沉积微相与成岩作用双重控制。颗粒结构储层中大量原生孔隙的存在,是优质储层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埋藏成岩阶段非组构选择性溶蚀孔隙形成的先决条件。多期溶蚀(准同生期淡水溶蚀和埋藏期酸性流体溶蚀)+弱胶结充填作用是研究区优质储层孔隙形成的关键。从盆地演化(层序格架、构造-埋藏史格架、流体格架)、岩石组构-时间-深度耦合角度分析了森诺曼-土仑阶与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储层差异,揭示震旦系灯影组和MA油田白垩系森诺曼-土仑阶所经历的成岩作用种类差异小,但不同成岩作用对储层质量影响差异大。本文提出对碳酸盐岩储层而言,不管时代如何,在地质历史或现今埋藏深度如何,优质储层形成与保存关键点有:①颗粒结构、白云质、时代新、埋藏浅是优质储层发育的潜在条件;②较早地形成优良的孔洞体系;③成岩过程中单一的流体体系;④埋藏史和烃类充注史适时匹配;⑤中―晚期适度白云化和重结晶作用;⑥油气成藏系统调整弱,封闭性较好,能有效封存天然气和阻碍外来流体对储层的破坏。从研究区优质储层发育控制因素出发,在各单井地质研究基础之上,在各井区选取关键井,采取由点到面、井震相结合的方法综合研究,本文提出I-II类储层是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

王盛鹏[10](2013)在《三塘湖盆地致密油地质评价及有利探区》文中指出论文综合运用石油地质学、矿物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三塘湖盆地中二叠统芦草沟组致密油的成藏条件、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指出有利的致密油钻探目标。论文通过国内外调研,首先明确了致密油气成藏的地质要素。通过对三塘湖盆地中二叠统芦草沟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及储层的脆性矿物含量进行地质评价的基础上,指出该区具备致密油成藏与勘探的基本条件。富集规律研究表明,芦草沟组致密油的分布主要受有效源岩和裂缝分布的控制,二者有利分布的叠合区是致密油勘探的有利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本区致密油的评价方法。最后,综合裂缝检测成果、烃类检测成果、地质构造、钻井情况、源岩成熟度、可溶有机质含量和脆性矿物等各方面因素,预测了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致密油一类、二类有利勘探区,并指出两个有利钻探目标。论文的完成对该区的致密油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Geochemical study and significance of sequential extraction in reservoir rocks of Turpan-Hamin Basi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eochemical study and significance of sequential extraction in reservoir rocks of Turpan-Hamin Basin(论文提纲范文)

(1)富有机质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及其演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页岩储层表征技术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四川盆地南部和东部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孔隙结构与渗透率特征
    2.1 四川盆地南部和东部地区区域地质背景和地层
    2.2 样品与实验方法
        2.2.1 样品信息
        2.2.2 总有机碳含量(TOC)测定
        2.2.3页岩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XRD)
        2.2.4 低压等温CO_2和N_2吸附
        2.2.5 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观察和X射线能谱分析(DES)
        2.2.6 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分析
        2.2.7页岩孔隙度测试
        2.2.8页岩渗透率测试
    2.3 四川盆地南部和东部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特征
    2.4 四川盆地南部和东部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
        2.4.1 四川盆地南部和东部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低压气体吸附特征
        2.4.2 四川盆地南部和东部地区龙马溪组页岩纳米孔孔径分布特征
        2.4.3 四川盆地南部和东部地区龙马溪组页岩SEM图像与孔隙类型
        2.4.4 四川盆地南部威远地区龙马溪组页岩FIB-SEM图像与孔隙连通性
    2.5 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页岩孔隙度和渗透率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2.5.1 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页岩孔隙度和渗透率特征
        2.5.2 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页岩物质组成对孔隙度的影响
        2.5.3 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页岩物质组成对孔隙结构的影响
        2.5.4 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页岩物质组成对渗透率的影响
        2.5.5 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对渗透率的影响
        2.5.6 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页岩物质组成与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的耦合关系
    2.6 威远区块与焦石坝区块页岩气储层性质对比
第3章 中扬子宜昌地区五峰组和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3.1 中扬子宜昌地区区域地质背景和地层
    3.2 样品与实验方法
        3.2.1 样品信息
        3.2.2 主量元素含量测定
        3.2.3 微量元素含量测定
    3.3 宜黄浅钻页岩总有机碳含量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4 宜黄浅钻页岩矿物组成
    3.5 宜黄浅钻页岩孔隙结构特征
        3.5.1 宜黄浅钻页岩SEM图像与孔隙类型
        3.5.2 宜黄浅钻页岩孔隙度特征
        3.5.3 宜黄浅钻页岩低压气体吸附特征
        3.5.4 宜黄浅钻页岩纳米孔孔径分布特征
    3.6 宜黄浅钻页岩物质组成对其孔隙结构的影响
    3.7 中扬子宜昌地区页岩气保存条件与勘探潜力简析
第4章 半封闭热模拟系统下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页岩孔隙演化
    4.1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背景和地层
    4.2 样品与实验方法
        4.2.1 样品信息
        4.2.2 实验流程与方法
    4.3 长7页岩有机地球化学参数和热解产物随成熟度变化特征
    4.4 长7页岩原岩和热解页岩孔隙结构特征
        4.4.1 长7页岩原岩和热解页岩低压气体吸附特征
        4.4.2 长7页岩原岩和热解页岩纳米孔孔体积和比表面积变化特征
        4.4.3 长7页岩原岩和热解页岩纳米孔孔径分布特征
        4.4.4 长7页岩原岩和热解页岩的孔隙类型特征
    4.5 生油窗阶段长7页岩孔隙演化与主控因素
    4.6 湿气和干气阶段长7页岩孔隙演化与主控因素
第5章 半封闭热模拟系统下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钙质页岩在生油窗阶段的孔隙演化
    5.1 三塘湖盆地区域地质背景和地层
    5.2 样品与实验方法
        5.2.1 样品信息
        5.2.2 实验流程与方法
    5.3 钙质页岩有机地球化学参数随成熟度变化特征
    5.4 钙质页岩原岩和热解钙质页岩孔隙结构特征
        5.4.1 钙质页岩原岩和热解钙质页岩低压气体吸附特征
        5.4.2 钙质页岩原岩和热解钙质页岩纳米孔孔体积和比表面积变化特征
        5.4.3 钙质页岩原岩和热解钙质页岩纳米孔孔径分布特征
        5.4.4 钙质页岩原岩和热解钙质页岩的孔隙类型特征
    5.5 钙质页岩在生油窗内的含油性变化
    5.6 钙质页岩孔隙演化与主控因素
        5.6.1 钙质页岩纳米孔隙演化特征
        5.6.2 钙质页岩溶蚀孔等孔隙发育特征
第6章 结论认识与不足
    6.1 主要结论认识
    6.2 论文主要创新性成果
    6.3 论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过程随机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2 论文选题的科学意义
    1.3 论文研究目标、内容及科学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科学问题
    1.4 论文的项目支撑与数据支撑
    1.5 论文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6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1.7 论文主要创新点
    1.8 小结
第2章 地质学随机模型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2.1 随机过程表达原理概述
    2.2 随机模型的分类
        2.2.1 正态分布模型
        2.2.2 高斯分布模型
        2.2.3 泊松分布模型
        2.2.4 自相关与互相关条件下的白噪声与有色噪声模型
        2.2.5 马尔可夫过程/马尔可链模型
        2.2.6 一维随机游走
    2.3 地质时间/空间的随机过程表达原理概述
    2.4 地质随机模型应用分类及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2.5 马尔可夫链在地学中的研究现状
    2.6 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模拟法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研究现状
        2.6.1 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随机模拟
        2.6.2 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随机模拟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研究现状
    2.7 小结
第3章 区域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
    3.1 区域地质背景
    3.2 区域构造特征
    3.3 盆地基底及盖层特征
        3.3.1 盆地基底特征
        3.3.2 盆地盖层特征
    3.4 砂岩型铀矿成矿及勘探研究现状
    3.5 盆地砂岩成铀条件与成矿系统
    3.6 盆地沉积相与铀矿赋存的空间关系
        3.6.1 盆地铀成矿沉积相
        3.6.2 盆地铀成矿沉积环境
    3.7 小结
第4章 砂岩型铀矿盆地钻孔测井数据的随机模型研究
    4.1 钻孔测井数据伽玛值与放射性元素品位的相关性
        4.1.1 伽玛值(GR)与铀元素(U)品位的关系
        4.1.2 伽玛值(GR)与镭元素(Ra)品位的关系
        4.1.3 伽玛值(GR)与钍元素(Th)品位的关系
    4.2 砂岩型铀矿赋矿地层的马尔可夫链模型表达
        4.2.1 实例计算
        4.2.2 结果分析
    4.3 砂岩型铀矿赋矿地层的马尔可夫熵分析
        4.3.1 熵的概念
        4.3.2 结果分析
    4.4 砂岩型铀矿地层钻孔测井数据贝叶斯模型分析
        4.4.1 贝叶斯原理分析
        4.4.2 砂岩型铀矿地层钻孔测井数据的伽玛值标准化处理
        4.4.3 结果分析
    4.5 盆地最佳砂泥比分析
    4.6 盆地沉积相分析
    4.7 小结
第5章 砂岩型铀矿盆地地球化学元素随机模型研究
    5.1 地球化学元素马尔可夫过程模型原理
    5.2 研究区地理环境
    5.3 研究区地质特征
    5.4 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过程的马尔可夫链转移概率模型
        5.4.1 数据组成
        5.4.2 数据预处理
        5.4.3 地球化学元素关联性分析
        5.4.4 基于马尔可夫链模型的地球化学元素迁移实例计算
    5.5 结果分析
        5.5.1 B、U、V三元素含量分析
        5.5.2 马尔可夫链转移路径结果分析
    5.6 转移路径线束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
        5.6.1 计算方法
        5.6.2 结果分析
    5.7 小结
第6章 鄂尔多斯盆地地球化学数据随机模型的地质解释
    6.1 马尔可夫过程的地学依据与地质认识
    6.2 泊松分布模型验证地球化学元素迁移及地质意义
    6.3 马尔可夫链C—K方程转移概率模型分析及成铀地质解释
    6.4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地球化学随机模型分析的误差估计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成果
    7.2 存在问题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致密砂岩储层定量表征及优质储层形成机理 ——以姬塬油田西部长4+5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致密砂岩储层定义及分类
        1.2.2 致密砂岩储层特征
        1.2.3 致密砂岩储层评价方法
        1.2.4 砂岩储层致密与油气成藏关系
        1.2.5 数学与计算机技术在地质学中应用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及认识
        1.5.1 主要工作量
        1.5.2 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特征
    2.3 研究区地层划分与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砂体及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3.1 物源分析
    3.2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3.2.1 沉积岩石特征
        3.2.2 测井相特征
        3.2.3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3.3 单井相分析
        3.3.1 岩性识别
        3.3.2 岩相识别
        3.3.3 单井相分析
    3.4 连井相分析
    3.5 砂体及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储层特征及定量评价
    4.1 储层岩石特征
        4.1.1 岩性特征
        4.1.2 碎屑颗粒特征
        4.1.3 填隙物特征
    4.2 储层物性及孔喉特征
        4.2.1 储层物性特征及参数预测
        4.2.2 储层孔喉特征及定量评价
    4.3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4.3.1 成岩作用类型
        4.3.2 成岩相类型及识别
        4.3.3 成岩作用阶段和成岩序列
    4.4 储层酸敏性
        4.4.1 酸敏试验
        4.4.2 研究区储层酸敏性分布特征
    4.5 储层综合评价
        4.5.1 储层评价标准
        4.5.2 研究区储层定量评价及分布特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储层致密与成藏关系及优质储层形成机理
    5.1 储层致密物性上限
    5.2 储层致密过程
        5.2.1 孔隙度演化
        5.2.2 储层致密过程
    5.3 储层致密与成藏关系及优质储层形成机理
        5.3.1 成藏期次及成藏与致密时间序列
        5.3.2 储层致密与成藏关系
        5.3.3 优质储层形成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油藏特征及有利区预测
    6.1 油藏类型及油气分布特征
        6.1.1 油藏类型及特征
        6.1.2 油气分布特征
    6.2 油气储集有利区预测及储量估计
        6.2.1 有利区预测
        6.2.2 储量估算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储层成因及白云石化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白云石及白云石化机理研究现状
        1.2.2 碳酸盐岩储层溶蚀机理研究现状
        1.2.3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白云岩储层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6.1 主要成果
        1.6.2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区域构造特征
        2.2.1 构造单元特征
        2.2.2 区域构造演化
        2.2.3 构造断裂特征
    2.3 地层特征
        2.3.1 巴麦-塔中-塔北台地相区
        2.3.2 塔东盆地相区
        2.3.3 地层分布
    2.4 沉积特征
第3章 储层特征
    3.1 岩石学特征
        3.1.1 晶粒白云岩
        3.1.2 (残余)颗粒白云岩
        3.1.3 泥微晶白云岩
        3.1.4 藻纹层白云岩
        3.1.5 角砾状白云岩
        3.1.6 其他岩类特征
    3.2 储集空间特征
        3.2.1 孔隙类型及特征
        3.2.2 溶蚀孔洞特征
        3.2.3 裂缝特征及分布
    3.3 物性特征
        3.3.1 孔隙度
        3.3.2 渗透率
        3.3.3 孔渗关系
        3.3.4 物性分布规律
    3.4 孔隙结构特征
        3.4.1 孔隙结构压汞分析
        3.4.2 孔隙结构多重分形表征
        3.4.3 基于CT扫描的孔隙结构分析
    3.5 储层类型及分类评价
        3.5.1 储层类型
        3.5.2 储层分类评价及分布规律
第4章 储层成岩作用
    4.1 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4.1.1 泥晶化作用
        4.1.2 压实、压溶作用
        4.1.3 胶结作用
        4.1.4 白云石化作用
        4.1.5 过度白云石化作用
        4.1.6 去白云石化作用
        4.1.7 溶蚀作用
        4.1.8 硅化作用
        4.1.9 破裂作用
        4.1.10 充填作用
        4.1.11 重结晶作用
        4.1.12 硬石膏化、重晶石化、天青石化作用
    4.2 成岩序列与孔隙演化
        4.2.1 成岩作用阶段划分
        4.2.2 成岩序列
        4.2.3 孔隙演化
第5章 白云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5.1 白云石特征
        5.1.1 基质白云石
        5.1.2 充填白云石
    5.2 流体包裹体
        5.2.1 流体包裹体的基本特征
        5.2.2 流体包裹体成分
        5.2.3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
        5.2.4 流体包裹体冰点与盐度
        5.2.5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与盐度的关系
    5.3 地球化学特征
        5.3.1 X衍射特征
        5.3.2 碳氧同位素
        5.3.3 常量与微量元素特征
        5.3.4 稀土元素
        5.3.5 Sr同位素
        5.3.6 Mg同位素
    5.4 白云石化机理
        5.4.1 蒸发泵白云石化作用
        5.4.2 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作用
        5.4.3 中-深埋藏白云石化作用
        5.4.4 热液白云石化作用
        5.4.5 不同成因的白云岩分布规律
第6章 储层溶蚀机理
    6.1 (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
        6.1.1 (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现象及分布
        6.1.2 地球化学证据
        6.1.3 影响因素分析
    6.2 埋藏溶蚀作用
        6.2.1 与有机质演化有关的埋藏溶蚀作用
        6.2.2 与TSR作用有关的溶蚀作用
        6.2.3 构造-热液溶蚀作用
        6.2.4 碳酸盐岩埋藏溶蚀作用的热力学分析
        6.2.5 碳酸盐岩溶蚀机理实验分析
    6.3 表生岩溶作用
    6.4 与深大断裂有关的大气淡水溶蚀作用
第7章 储层成因及有利勘探区预测
    7.1 储层发育主控因素
        7.1.1 沉积作用是储层发育的基础
        7.1.2 成岩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关键因素
        7.1.3 构造作用是储层改造和优化的重要条件
        7.1.4 寒武系储层发育主控因素空间分布规律
    7.2 储层成因机理及形成模式
        7.2.1 颗粒白云岩储层成因模式
        7.2.2 晶粒白云岩储层成因模式
    7.3 储层有利勘探区预测
        7.3.1 烃源岩条件
        7.3.2 有利储集体分布特征
        7.3.3 盖层条件
        7.3.4 有利勘探区预测
第8章 结论及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川中地区公山庙油田凉高山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沉积相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储层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凉高山组沉积相储层特征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沉积相特征研究
        1.3.2 储层特征研究
        1.3.3 有利储层发育区块优选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区域地层特征
    2.3 区域构造特征
    2.4 区域勘探现状
第3章 沉积相研究
    3.1 沉积相研究方法
        3.1.1 利用基础地质方法研究沉积相
        3.1.2 利用地球物理方法研究沉积相
        3.1.3 利用地球化学方法研究沉积相
    3.2 沉积相标志
        3.2.1 沉积学标志
        3.2.2 古生物标志
        3.2.3 测井相标志
        3.2.4 岩-电-相模型
    3.3 沉积相划分及对比
        3.3.1 沉积相划分方案
        3.3.2 单井相划分
        3.3.3 连井剖面沉积相对比
    3.4 沉积相特征
        3.4.1 滨湖亚相
        3.4.2 浅湖亚相
        3.4.3 半深湖亚相
    3.5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3.5.1 凉高山组下段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3.5.2 凉高山组上段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3.6 凉高山组沉积相模式
第4章 储层特征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1 长石岩屑砂岩
        4.1.2 岩屑石英砂岩
    4.2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4.2.1 孔隙特征
        4.2.2 裂缝特征
    4.3 储层物性特征
        4.3.1 物性分布特征
        4.3.2 孔渗关系
    4.4 成岩作用特征
        4.4.1 破坏性成岩作用
        4.4.2 建设性成岩作用
    4.5 储层分类与评价
        4.5.1 储层类型
        4.5.2 储层分类评价标准
        4.5.3 储层分类评价
    4.6 储层展布特征
        4.6.1 凉高山组储层纵向分布特征
        4.6.2 凉高山组储层平面展布特征
    4.7 凉高山组储层主要控制因素
        4.7.1 沉积相对储层的影响
        4.7.2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4.7.3 断层对储层的影响
        4.7.4 裂缝对储层的影响
第5章 有利区块优选
    5.1 有利区优选原则
    5.2 有利区块优选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辽河某区块水淹层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0.2 水淹层评价研究现状
        0.2.1 辽河油田开发现状
        0.2.2 地化录井技术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0.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辽河某区块区域地质概况
    1.1 稀油区块区域地质概况
        1.1.1 稀油区块基本情况
        1.1.2 稀油区块地质概况
    1.2 稠油区块区域地质概况
        1.2.1 稠油区块基本情况
        1.2.2 稠油区块地质概况
第二章 水淹层识别的基本理论
    2.1 水淹的概念及其对油组成的影响
    2.2 水淹级别的划分标准
    2.3 水淹对油组成影响的实验
    2.4 水淹后储层参数发生变化
        2.4.1 储层岩性的变化
        2.4.2 孔隙度、渗透率的变化
        2.4.3 含水、含油饱和度的变化
        2.4.4 油水分布的变化
        2.4.5 原油性质发生的变化
    2.5 水淹导致油组分变化的机理推测
        2.5.1 溶解度的影响
        2.5.2 吸附作用的影响
    2.6 水淹层地化录井识别方法
第三章 热蒸发烃色谱解释评价水淹层
    3.1 热蒸发烃色谱分析技术基本原理
    3.2 热蒸发烃色谱直观法
    3.3 热蒸发烃色谱形态表征法
        3.3.1 伽马函数形态表征法
        3.3.2 非线性函数拟合法
    3.4 烃类组分谱图比值法
第四章 热解地化分析方法评价水淹层
    4.1 热解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原理
    4.2 热解参数的计算
        4.2.1 热解直接参数
        4.2.2 派生参数
    4.3 不同水淹程度下岩石热解分析参数变化规律
第五章 轻烃分析技术评价水淹层
    5.1 轻烃分析技术基本原理及流程
    5.2 轻烃谱图直观法
    5.3 轻烃分析参数
        5.3.1 轻烃评价参数
        5.3.2 轻烃评价参数的优选
第六章 稀油区块水淹层识别方法
    6.1 伽马函数形态表征参数建立评价图版
    6.2 烃类化合物比值参数建立评价图版
    6.3 热解参数应用效果建立评价图版
第七章 稠油区块水淹层识别方法
    7.1 伽马函数拟合双峰谱图
    7.2 非线性函数拟合谱图建立评价图版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7)我国砂岩型铀矿分带特征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砂岩型铀矿资源禀赋情况
    1.1国内外的砂岩型铀矿资源概况
    1.2我国的砂岩型铀矿分布特点
2砂岩型铀矿形成机制及铀矿分类
    2.1砂岩型铀矿形成的化学机制
    2.2砂岩型铀矿分类
3砂岩型铀矿床的分带特征
    3.1砂岩型铀矿氧化-还原分带现象
4层间氧化带的分带性特征及机理
    4.1颜色分带
    4.2矿物组合分带及其蚀变
    4.3 Fe2+/Fe3+及TOC、Th/U
    4.4微生物对铀矿的作用
        4.4.1砂岩型铀矿中微生物成矿作用
        4.4.2砂岩型铀矿中常见细菌的特征
        4.4.3以吐哈盆地十红滩铀矿床为例分析各类细菌在层间氧化带的分布
        4.4.4微生物参与铀矿成矿作用
5砂岩型铀矿碳、硫同位素特征
    5.1硫同位素
    5.2碳同位素
    5.3 BSR参与碳、氧同位素分馏
6成矿模式
    6.1层间渗透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
    6.2古河道型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
7讨论
    7.1分带识别及指标
    7.2微生物(细菌)分带
    7.3成矿流体
    7.4矿床勘查方法综合运用并与分带性的联系
8结论

(8)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带海相混源油地球化学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论文纲要及工作量
        一、论文纲要
        二、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进展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混源油的分类与研究
        一、混源油分类与形成
        二、混源油研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塔里木盆地演化的特殊性
    第三节 塔里木盆地海相烃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一、烃源岩形成环境及分布
        二、沉积有机相
        三、有机质丰度与类型
        四、烃源岩演化
        五、烃源岩分子地球化学特征
    第四节 塔里木盆地海相原油油源识别
        一、油源对比研究现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化学计量法解析混源油的方法验证
    第一节 化学计量法简介
        一、主成分分析(PCA)
        二、层次聚类分析(HCA)
        三、交替最小二乘法(ALS)
    第二节 实验设计及过程
        一、实验目的及步骤
        二、仪器分析
        三、重现性分析
    第三节 实验结果分析
        一、混源油中地球化学参数的变化
        二、混源油分类对比
        三、混源油端元解析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塔北隆起带海相混源油解析
    第一节 塔北隆起石油地质背景
        一、塔北地区构造形成与演化
        二、塔北地区海相油藏地质研究
        三、塔北地区海相油油源研究
    第二节 样品与实验
        一、研究目的
        二、样品与实验
    第三节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一、原油宏观组成
        二、原油链烷烃组成与分布
        三、生物标志物组成与分布
        四、芳烃化合物分布与组成
    第四节 原油混源的地球化学证据
        一、25-降藿烷与原油色谱指纹
        二、不同类型的成熟度参数
        三、全油与族组成碳同位素
        四、PCA因子分布图
    第五节 混源油化学计量学解析
        一、塔北混源油解析
        二、端元油的特征
        三、端元油的地质意义
    第六节 三期充注、两期混合和降解的地质模型
    第七节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塔河油田混源油解析
    第一节 塔河油田地质概况
        一、构造-沉积演化
        二、石油地质特征
        三、主要的石油地质问题
    第二节 样品与实验
        一、研究目的
        二、样品分布
        三、实验分析
        四、数据处理
    第三节 塔河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一、原油宏观组成特征
        二、原油色谱指纹特征
        三、生物标志物组成与分布
        四、芳烃化合物组成与分布
        五、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
    第四节 塔河原油地球化学解析
        一、生烃母质
        二、成熟度
        三、生物降解与混合
        四、混源比例计算
        五、端元油解析
    第五节 塔河油田混源油形成
        一、充注及混合时间分析
        二、端元贡献程度及分布
        三、原油充注运移方向
        四、混源油形成模式
    第六节 塔北隆起与塔河油田原油的讨论
        一、原油地球化学性质的异同
        二、端元油组成比较
        三、端元油贡献比较
        四、原油混合模式比较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主要认识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伊拉克MA油田白垩系森诺曼—土仑阶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碳酸盐岩储层研究现状
        1.2.2 优质储层形成机理研究现状
        1.2.3 MA 油田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思路
        1.3.3 完成主要工作量
    1.4 取得的主要认识与创新性成果
        1.4.1 取得的主要认识
        1.4.2 创新性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油田位置
    2.2 区域构造特征
    2.3 伊拉克白垩系森诺曼-土仑阶沉积格局
    2.4 MA 油田钻井地层特征
        2.4.1 白垩系
        2.4.2 古近纪
        2.4.3 新近纪
        2.4.4 第四系
    2.5 层序地层特征及地层对比
        2.5.1 层序划分
        2.5.2 界面特征
        2.5.3 三级层序及体系域特征
        2.5.4 地层对比
第3章 沉积相特征
    3.1 沉积相划分
    3.2 缓坡相
    3.3 浅海盆地相
    3.4 缓斜坡相
    3.5 开阔台地相
        3.5.1 砂屑滩微相
        3.5.2 藻屑滩微相
        3.5.3 厚壳蛤碎屑滩微相
        3.5.4 有孔虫滩微相
        3.5.5 棘屑滩微相
        3.5.6 (多种浅水生物混合沉积)生屑滩微相
        3.5.7 泥晶灰岩微相
    3.6 沉积相演化
    3.7 沉积相展布特征
第4章 储层特征
    4.1 储集岩特征
    4.2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4.2.1 孔隙类型及特征
        4.2.2 溶孔(洞)类型及特征
        4.2.3 (微)裂缝类型及特征
    4.3 储层物性特征
        4.3.1 孔、渗特征
        4.3.2 孔渗关系
    4.4 孔隙结构特征
        4.4.1 喉道类型及特征
        4.4.2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储层分类
    4.5 储层类型
第5章 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5.1 成岩作用阶段划分
    5.2 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5.2.1 泥晶化作用
        5.2.2 胶结作用
        5.2.3 溶蚀作用
        5.2.4 新生变形/重结晶作用
        5.2.5 白云石化作用
        5.2.6 压实、压溶作用
        5.2.7 微破裂作用
        5.2.8 充填作用
        5.2.9 小结
    5.3 成岩序列与孔隙演化过程
        5.3.1 成岩演化序列
        5.3.2 孔隙成因与演化
第6章 伊拉克白垩系森诺曼-土仑阶储层与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储层差异性对比分析
    6.1 四川盆地震旦系勘探开发概况
    6.2 震旦系灯影组地层特征
    6.3 储层对比分析
        6.3.1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储集岩及储集空间类型特征
        6.3.2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储集物性特征
        6.3.3 储层对比小结
    6.4 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对比
        6.4.1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储层
        6.4.2 MA 油田白垩系森诺曼-土仑阶储层
        6.4.3 成岩作用差异性对比
    6.5 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差异性分析
        6.5.1 盆地演化对储层的控制
        6.5.2 矿物组构―时间深度耦合关系
    6.6 ―古今中外深浅‖碳酸盐岩保持性优质储层形成与保存机制
        6.6.1 四川盆地震旦系
        6.6.2 MA 油田白垩系森诺曼-土仑阶
        6.6.3 优质储层形成与保存对比
第7章 储层预测
    7.1 反演关键步骤
        7.1.1 地震资料重采样处理
        7.1.2 井资料处理
        7.1.3 子波提取与精细的层位标定
        7.1.4 波阻抗低频模型的建立
    7.2 溶洞识别及预测
        7.2.1 溶洞识别
        7.2.2 溶洞纵横向分布
    7.3 储层反演及预测
        7.3.1 地震相分析
        7.3.2 储层反演
        7.3.3 反演结果分析
    7.4 有利勘探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三塘湖盆地致密油地质评价及有利探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来源
        1.1.2 相关定义
        1.1.3 内涵及地质特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勘探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选题目的
        1.3.2 选题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工作量、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1.5.1 完成的主要工作
        1.5.2 取得的主要认识和研究成果
        1.5.3 创新点
    1.6 小结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油气勘探现状
    2.2 盆地类型与构造演化
        2.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2.2.2 盆地充填演化阶段
    2.3 盆地构造单元
    2.4 小结
3 二叠系油源对比
    3.1 二叠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3.1.1 原油物性
        3.1.2 原油生物标志物特征
    3.2 油源分析
        3.2.1 烃源岩抽提物地球化学特征
        3.2.2 油源对比
    3.3 小结
4 芦草沟组烃源岩特征及致密油资源量评价
    4.1 烃源岩评价标准
        4.1.1 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
        4.1.2 有机质类型评价标准
        4.1.3 有机质热演化评价标准
    4.2 芦草沟组烃源岩纵向发育特征
        4.2.1 烃源岩厚度
        4.2.2 有机质丰度
        4.2.3 有机质类型
        4.2.4 有机质成熟度
    4.3 P2l2烃源岩平面展布特征
        4.3.1 测井曲线评价烃源岩原理及精度分析
        4.3.2 烃源岩厚度平面分布
        4.3.3 有机碳含量平面等值线图
        4.3.4 热演化程度平面等值线图
    4.4 P2l致密油资源量计算及评价
    4.5 小结
5 芦草沟组储集岩特征
    5.1 芦草沟组源岩储层岩石学特征
        5.1.1 芦草沟组碳酸盐岩岩石学特征
        5.1.2 芦草沟组泥岩岩石学特征
        5.1.3 芦草沟组凝灰岩岩石学特征
    5.2 芦草沟组源岩储层特征
        5.2.1 芦草沟组源岩储集层物性特征
        5.2.2 芦草沟组源岩孔隙特征
        5.2.3 源岩储集层主要类型及分类
    5.3 芦草沟组源岩有利储层评价
        5.3.1 芦草沟组二段储层评价标准
        5.3.2 芦草沟组有利储层评价
    5.4 小结
6 芦草沟组油气分布与裂缝关系研究
    6.1 油气富集规律
    6.2 构造解释
        6.2.1 区域地质分析
        6.2.2 合成记录标定
        6.2.3 地震反射层追踪与断层解释
        6.2.4 速度分析与时深转换
        6.2.5 构造特征分析
    6.3 裂缝检测与裂缝分布特征
        6.3.1 裂缝发育的影响因素与检测方法
        6.3.2 地震属性与裂缝检测
        6.3.3 频谱分解检测裂缝发育
        6.3.4 蚂蚁体追踪预测裂缝发育区
        6.3.5 三维透视检测检测裂缝发育区
        6.3.6 构造应力场分析
    6.4 烃类检测与烃类聚集特征
    6.5 小结
7 芦草沟组致密油生成及成藏主控因素
    7.1 芦草沟组致密油成因
        7.1.1 芦草沟组烃源岩的生烃机制
        7.1.2 芦草沟组烃源岩的生烃模式
    7.2 成藏主控因素及条件
        7.2.1 资源规模是油气勘探的物质基础
        7.2.2 源岩孔隙与微裂缝愈发育,油藏富集程度愈高
        7.2.3 保存条件
    7.3 成藏模式
    7.4 小结
8 综合评价及目标优选
    8.1 致密油成藏地质综合评价
    8.2 有利勘探目标优选
    8.3 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四、Geochemical study and significance of sequential extraction in reservoir rocks of Turpan-Hamin Basin(论文参考文献)

  • [1]富有机质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及其演化特征[D]. 王涛利.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1(01)
  • [2]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过程随机模型研究[D]. 王桔. 吉林大学, 2020(03)
  • [3]致密砂岩储层定量表征及优质储层形成机理 ——以姬塬油田西部长4+5段为例[D]. 谷宇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1)
  • [4]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储层成因及白云石化机理[D]. 韩浩东.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1)
  • [5]川中地区公山庙油田凉高山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D]. 仲泉城.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2)
  • [6]辽河某区块水淹层识别方法研究[D]. 赵印.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7)
  • [7]我国砂岩型铀矿分带特征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J]. 付勇,魏帅超,金若时,李建国,奥琮. 地质学报, 2016(12)
  • [8]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带海相混源油地球化学解析[D]. 詹兆文.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6(08)
  • [9]伊拉克MA油田白垩系森诺曼—土仑阶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D]. 马文辛.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 [10]三塘湖盆地致密油地质评价及有利探区[D]. 王盛鹏.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10)

标签:;  ;  ;  ;  ;  

吐哈盆地储集岩地球化学研究及序贯提取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