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瘿病手术患者情志护理的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郝菲菲[1](2021)在《甲状腺癌的中医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搜集整理古代有关甲状腺癌的中医文献,梳理甲状腺癌的病名演变,同时系统分析总结古代甲状腺癌的用药规律。(2)基于期刊文献整理分析中医药专家对甲状腺癌的辨证论治,并挖掘中医药专家治疗甲状腺癌术后的用药经验。(3)对比分析古今医家治疗甲状腺癌用药差异,探寻甲状腺癌中医药诊治的新思路并提出防治甲状腺癌的初步方案,丰富中医肿瘤学内容,为临床提供借鉴。方法:(1)古代文献来源:运用文献学方法,基于《中华医典》软件以“瘿”“石瘿”“石疽”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对搜索出的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审析,同时根据选方标准,确定录入用药。(2)现代文献来源:运用文献学方法,分别用“甲状腺癌”或“甲状腺恶性肿瘤”或“石瘿”与“中医药专家”或“中医药治疗”等为主题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VIP)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搜索包括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地方名中医药专家等在内的于2020年11月之前公开发表的甲状腺癌治疗经验类相关文献,根据选方标准录入内容。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所搜集文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全面把握中医药专家对甲状腺癌的认识及辨证用药规律。结果:(1)依据症状体征表现,甲状腺癌包括中医古籍中石瘿及部分“石疽”等疾病。古代医家认为甲状腺癌病机之本在于本虚标实,以肝郁脾虚、气滞痰浊、痰瘀互结证等为主,用药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化痰软坚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补虚药、理气药等。化痰软坚药主要以软坚散结药为主,补虚药以补血药和补气药频次最高。(2)搜集到中医药专家治疗甲状腺癌期刊文献371篇,现代医家认为甲状腺癌病机根本在于本虚标实,以肝郁气滞证、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证、瘀毒内阻证、癌毒阻络证、气滞痰凝证、气虚血瘀证、气虚痰结证等为主。(3)中医药专家对甲状腺癌术后的治疗用药按频率高低依次为清热药、补虚药、化痰软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等;药性频率由高而低依次为苦、甘、辛、咸、酸;归经频率排在前五位者为肝、肺、脾、胃、心;中医药专家治疗甲状腺癌术后常用药对支持度排在前五位者海藻-昆布、海藻-浙贝母、夏枯草-海藻、夏枯草-生牡蛎、浙贝母-夏枯草,置信度排在前五位者夏枯草-丹参、法半夏-海藻、山慈菇-黄药子、牡蛎-鳖甲、白花蛇舌草-重楼。(4)古今比较分析发现,两者皆认为甲状腺癌证属本虚标实,皆指出情志诱因在甲状腺癌发生发展传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今之医家更为丰富发展了甲状腺癌的病因病机内容,包括内虚、癌毒、痰毒、瘀毒、火毒致病学说等,用药范围亦丰富完善。古代医家辨治甲状腺癌重温补,温化痰湿,而今之医家重清补,清热补虚。(5)笔者基于对甲状腺癌古今论治的研究分析,总结甲状腺癌中医诊疗现状等系列问题思考,提出防治甲状腺癌初步方案,包括体病同调、阴阳平期、气血和神、中西双举等。结论:(1)甲状腺癌包括中医古籍中石瘿及部分“石疽”等疾病。(2)古今医家对甲状腺癌的认识和治疗“和而不同”,“和”者,皆认为甲状腺癌病机为本虚标实,扶正祛邪为其治疗大法。其不同之处在于,古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认识着重于“湿”和“痰”,现代医家本于“郁”和“虚”。在治疗上,古代医家重用温法,温化痰湿,而今之医家对甲状腺癌术前多以攻邪为主,注重“痰”“瘀”病机,术后注重“清”“补”,尤重清热补虚。(3)甲状腺癌的防治尤重情志,注重体病同调,气血和神,时时扶正,适时杀癌、抗癌、抑癌,注重中西合用,综合防护。
李平[2](2021)在《探讨甲亢患者人格特征、中医体质关系并观察其饮食护理的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探讨甲亢患者人格特征与中医体质的关系目的: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研究甲亢患者人格特征、中医体质类型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为心理护理、辨证施护提供参考依据,从而为完善甲亢疾病护理措施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方法: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在哈尔滨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内分泌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甲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录190例。根据收录原则,有20例问卷被排除,170例的有效问卷纳入统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人格特征量表和中医体质调查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将调查问卷结果经双人双次录入后,运用IB M SPSS 22.0软件对人格特征与中医体质的类型及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甲亢患者中,人格特征以A型人格最常见;C型人格中愤怒向内维度对比后结果高于国内常模,愤怒向外、乐观、社会支持三个维度对比后结果低于国内常模;D型人格少见。中医体质以气郁质为主,其他体质依次是阴虚质、气虚质、阳虚质。2.由A型人格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A型人格与平和质、气郁质、阳虚质之间呈显着正相关(P<0.05)。3.由C型人格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焦虑与特禀质、血瘀质之间呈显着正相关,与阴虚质之间呈显着负相关。抑郁与平和质之间呈显着正相关。愤怒与平和质、气郁质、特禀质之间呈显着正相关。愤怒向内与气郁质、特禀质、湿热质、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之间呈显着负相关。愤怒向外与气郁质、特禀质、阴虚质之间呈显着正相关(P<0.05)。4.由D型人格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SI与气郁质、特禀质、阴虚质、阳虚质之间呈显着正相关。NA与特禀质、痰湿质、阳虚质之间呈显着正相关(P<0.05)。结论:1.甲亢患者人格特征以A型人格为主,中医体质以气郁质为主,其他体质依次是阴虚质、气虚质、阳虚质。2.甲亢患者A型人格与气郁质具有相关性,由此为完善护理措施提供新思路。第二部分:辨证施食行饮食指导目的:本研究在《中药大辞典》中整理出药食同源单味(药)物质和复方、主食、副食、水果、蔬菜的性味、归经、作用、功效等,同时考虑龙江地域性特点针对该病经专家咨询建立了中医饮食护理食谱,观察应用其对A型人格、气郁质甲亢患者的影响,为改善人格特征、调理偏颇体质、辅助临床治疗、促进甲亢疾病康复提供辨证施护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2 0年12月-202 1年03月在哈尔滨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内分泌门诊及住院部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甲亢患者68例作为干预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试验组34例。对照组给予甲亢常规治疗与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其他护理基础上,在饮食护理中给予中医饮食护理食谱里食物进行临床干预。应用A型人格量表、气郁体质亚量表、实验室客观指标、中医症候积分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并依据最终结果进行效果评价。将数据双人双次录入IB M 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结果分析,通过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干预前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A型人格、气郁质、FT3、FT4、TSH、TGAb、TPOAb、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无差异性(P>0.05),说明两组患者干预前基线资料具备可比性。2.干预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A型人格、气郁质、FT3、FT4、TSH、TGAb、TPOAb、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效果均优于干预前(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干预后A型人格特征有所改善、气郁质有所改变、生化指标结果有效、中医症候有所改善。3.干预后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在A型人格、气郁质、中医症候中烦躁易怒、倦怠乏力、手指震颤、消瘦各维度得分及总积分、疗效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实验室客观指标和中医症候中心悸不宁、大便频、气短、甲状腺肿等各维度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变化不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医饮食护理食谱的应用,能够缓解甲亢患者的A型人格特征症状,改善焦虑抑郁、急躁易怒的情绪,可以有效辅助临床治疗,且效果优于常规治疗与护理。2.中医饮食护理食谱的应用,可有效改善气郁偏颇体质,提高甲亢患者的健康水平。
柴佳鹏[3](2021)在《王富春教授穴位贴敷经验方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运用王富春教授关于穴位贴敷治疗甲状腺结节的经验方,阐述其关于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证经验和用药原则。为其经验方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并通过临床观察结果验证所用方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根据王富春教授已发表的着作以及论文,阐释其经验方法和治疗特点。2.通过临床观察验证王富春教授经验方的疗效。选择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以及大连维特奥国际医院患者共36例。运用王富春教授穴位贴敷治疗甲状腺结节的经验方,每位患者治疗30天为1个疗程,隔日贴一次,疗程间休息1天,治疗3个疗程,治疗结束14天后进行随访。3.记录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包括颈部不适,局部结节、喉咙异物感、常叹息、多汗、乏力、胸胁窜痛、情绪起伏、纳差的积分,通过彩超观察结节最大直径、甲状腺功能的变化,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1.验证了王富春教授经验方对于甲状腺结节(气郁痰阻型)具有良好的疗效。2.中医证候疗效上,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为90.70%,甲状腺结节直径缩小疗效有效率为87.5%。在中医证候积分单项比较中,其中一些症状例如情绪不稳定,常叹息等疗效良好。3.结合试验研究结束后的随访,治疗前和随访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延续性,病情复发程度低。结论:1.王富春教授经验方在治疗(气郁痰阻型)甲状腺结节方面具有很好的疗效。2.在随访中,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的疗效体现出了延续性,复发率低。3.通过对试验前后进行对比,未见其他损害,验证了穴位贴敷疗法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会敏[4](2021)在《肝郁型Graves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 disease,简称GD)患者粪便标本中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种类及数量,并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比较,以及阐明新诊断肝郁型GD患者(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的肠道菌群特点。方法:搜集2020年8月-2020年12月在湖北省中医院甲状腺疾病诊疗中心就诊的新诊断的GD患者,我们根据诊断标准纳入15例GD患者组成试验(GD)组,并招募15例健康志愿者建立健康对照(Control)组,收集这30例粪便标本,用16S核糖体DNA(16S ribosome DNA,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所采集的30份粪便样本中的肠道微生物群落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分析他们肠道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及结构组成方面的差异,探讨肠道菌群与相关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GD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在性别、年龄、BMI无统计学差异;GD患者不同证型(肝郁气滞证组、肝郁脾虚证组)在性别、年龄、BMI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证型在中医证候上存在差异。2、GD患者肠道菌群落丰富度较对照组降低(P<0.05),GD患者群落覆盖度较对照组升高,两组群落均匀度、多样性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3、GD组相比于对照组,梭杆菌门、梭杆菌纲、梭杆菌目、梭杆菌科、梭杆菌属、棒状杆菌目(Corynebacteriales,属于放线菌门)显着增加;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显着降低(P<0.05)。4、肝郁脾虚证组相比于肝郁气滞证组,在Romboutsia属、拟杆菌门、拟杆菌纲、拟杆菌属、消化链球菌科上丰度增加,在梭状芽胞杆菌纲、螺旋藻菌目、Veillonellales-Selenomonadales目、瘤胃球菌科、Lachnoclo stridium属、粪杆菌属、丹毒丝菌目、厚壁菌门、乳酸菌属丰度降低。两组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瘤胃球菌科、粪杆菌属具有显着差异。5、GD组相关临床指标分析:Roseburia属与TGAb呈正相关,Monoglob us属、Lachnospira与TPOAb呈负相关,副细菌属与TRAb呈负相关,粪杆菌属与BMI呈正相关、丹毒丝菌科UCG-003属与BMI呈负相关。粪杆菌属、双歧杆菌属、Butyricicoccus属、毛螺菌科_UCG-004属、毛螺菌科_ND3007_group属均与TSH呈正相关。结论:本研究表明新诊断肝郁型GD患者与健康人群的肠道微生物群落大致相同,但是肠道微生物群落存在失调,且优势菌群的占比不同,GD组肠道菌群表现为调节免疫平衡的菌群丰度紊乱。且GD患者消瘦、抑郁等症状可能与相关参与能量代谢的肠道菌群有关。甲状腺功能与甲状腺自身免疫抗体水平与调节Th17/Treg平衡、Th1/Th2平衡以及相关炎症因子的菌群存在相关关系,提示肠道菌群可能参与了GD的发病,具体机制有待验证,可能通过改善或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来预防和治疗GD,对于后续通过疏肝健脾方法来改善肝郁型GD患者的肠道菌群可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需要进一步验证。
倪帆[5](2021)在《泻火祛痰平亢方联合甲巯咪唑治疗Graves病痰火内扰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根据导师经验,观察泻火祛痰平亢方联合甲巯咪唑(Methimazole,MMI)治疗痰火内扰型Graves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来自我科60例符合纳排标准的GD患者,随机分为治2组,每组30例。对照组使用MMI,5mg30mg/日;治疗组使用MMI联合泻火祛痰平亢方。4周后根据甲功情况调整MMI用量。连续观察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SH、FT3、FT4、TRAb抗体、不同时期药量、中医症候积分、安全性指标。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治疗前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均具有可比性(P>0.05)。2甲状腺功能(FT3、FT4、TSH)情况经治后的两个时期,两组FT3、FT4、TSH较前改善(P<0.05)。第4周,两组FT3、FT4、TSH差异不大(P>0.05)。第8周,治疗组降低FT3、FT4,提高TSH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 TRAb情况经治后,TRAb均较前降低(P<0.05)。而治疗组TRAb更低(P<0.05)。4不同时期MMI药量情况经治后的两个时期,两组药量均较前减少(P<0.05)。第4周,两组药量相差不大(P>0.05)。第8周,治疗组药量更少(P<0.05)。5临床疗效情况经治后,对照组显效率为26.7%,低于治疗组的53.3%(P<0.05)。6中医症候积分情况经治后,中医症候总积分均较前下降(P<0.05)。而治疗组更低(P<0.05)。中医症候单项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均较前改善(P<0.01),且治疗组在改善颈前肿大、心悸、烦躁易怒、多汗恶热、少寐多梦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7中医症候疗效情况经治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低于治疗组的96.7%(P<0.05)。8安全性评价经治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26.7%,高于治疗组的6.7%(P<0.05)。其余未见异常。研究结论泻火祛痰平亢方联合MMI治疗痰火内扰型GD,能很好地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更加安全,可用于临床。
刘晓歌[6](2021)在《参希胶囊联合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Graves病)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理论研究,从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阐述中医对Graves病的认识。观察参希胶囊联合甲巯咪唑治疗Graves病气虚血瘀证患者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及中医证候评分的改善,评价参希胶囊联合甲巯咪唑治疗Graves病气虚血瘀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其推广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运用SPSS软件将符合Graves病气虚血瘀证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纳入研究的受试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予单药甲巯咪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参希胶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观察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自身抗体水平、甲状腺左右叶体积、血液流变学指标、体重、心率及中医症状积分、临床症状、血尿粪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等方面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前在年龄、病程、性别等基线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疗效: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73.33%,治疗组有效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且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显着降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甲状腺激素水平:治疗后两组患者FT3、FT4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而TSH水平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FT3、FT4水平低于对照组,TSH水平高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自身抗体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TRAb、TPOAb、TGAb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组抗体水平下降更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甲状腺体积及峡部厚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左叶体积、右叶体积均有下降,且治疗组峡部的厚度治疗后明显下降,治疗组甲状腺体积减少更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血液流变学水平提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全血粘度低切、血浆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显着低于治疗前,治疗组治疗后的全血粘度低切和血浆粘度下降更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指标:两组患者治疗过程均未出现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过敏、脱发等不良反应,且三大常规、心电图及肝肾功能等检查检验结果未见异常。研究结论:本研究表明,参希胶囊联合甲巯咪唑治疗Graves病气虚血瘀证疗效显着,可以改善甲功、降低自身抗体水平,缓解高凝高粘状态,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陈翀[7](2021)在《徐力教授辨治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跟师学习,收集徐力教授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的医案,应用数据挖掘方法,整理和总结其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经验与用药规律;对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核心方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其作用机制,通过以上研究为中医药诊治甲状腺乳头状癌提供了新策略。方法:(1)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徐力教授门诊诊治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患者的病案资料,筛选出69例患者209诊次的医案,构建徐力教授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医案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医案中的四诊信息和方药进行数据挖掘,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徐力教授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经验、用药规律和核心处方。(2)通过数据挖掘最终得到徐力教授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核心方,对此核心方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通过TCMSP等数据库筛选预测核心方中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在GeneCards数据库中对疾病靶点进行筛选;利用Cytoscape3.7.2软件,对核心方有效成分-靶点-疾病网络进行可视化分析;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核心方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蛋白互作网络图(PPI),经参数分析找出核心靶点;最后对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进行生物通路及富集分析。结果:(1)从此次数据挖掘的频数分析来看:本次研究中共有6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女性患者56例(占81.16%),男性患者13例(占18.84%),女性患者人数明显多于男性患者;从发病年龄来看,年龄频数最集中的是50~59岁患者(占30.62%),其次是30~39岁(占25.84%)和40~49岁(占25.84%)。临床症状和体征频次排名前五的依次为:乏力(78次,37.32%),口干(67次,32.06%),寐差(36次,17.22%),甲状腺结节(24次,11.48%),大便稀溏(20次,9.57%);舌质频次前三的为质红(142次,占67.94%),质淡红(45次,21.53%)和质紫(10次,4.78%);舌苔排名前三依次为少苔(98次,46.89%),苔薄白(65次,31.1%),苔白腻(21次,10.05%)。处方中药物出现频数大于38的有30味,排名前5的药物依次是白花蛇舌草(86.6%)、石见穿(129次,61.72%)、玄参(128 次,61.24%)、浙贝母(126 次,60.29%)、猫爪草(124 次,59.33%)。药物四气排名依次是寒性药(1212次,32.77%)、平性药(1053次,28.47%)、温性药(1051次,28.41%)、凉性药(376 次;10.16%)、热性药(7次,0.19%);五味排名依次是甘味(2290 次,35.09%)、苦味(2103 次,32.22%)、辛味(1014 次,15.54%)、涩味(352 次,5.39%)、淡味(269 次,4.12%)、咸味(265 次,4.06%)、酸味(233 次,35.7%)。药物归经排名前三依次是肝经(1838次,20.24%)、肺经(1567次,17.26%;)、脾经(1458次,16.06%)。由内关联规则分析可知:当支持度=0.35,置信度=0.80为基准时,药物内关联规则共有52个项集,最常使用的药对组合是石见穿+白花蛇舌草,石见穿+猫爪草,玄参+白花蛇舌草,玄参+浙贝母,浙贝母+玄参;从症状和体征内关联规则分析可知口干、乏力常常与多种症状体征同时出现,当支持度>0.3500时,组合症状依次为乏力→口干,乏力→寐差,乏力→气短,当置信度>0.3500时,组合症状依次为口干→乏力,乏力→口干,寐差→乏力,寐差→口干。由K-均值聚类分析可得常用药组为1)白花蛇舌草、石见穿、玄参、浙贝母、猫爪草、茯苓、白术、石上柏、猪苓、王不留行、煅龙骨、煅牡蛎、肿节风;2)黄芪、茯苓、白术、薏苡仁、当归、女贞子、白芍、甘草、莪术、天冬、五味子;3)白花蛇舌草、黄芪、茯苓、白术、薏苡仁、太子参、三七、当归、猪苓、白芍、仙鹤草、芡实、山药。(2)通过筛选共收集到核心方(白花蛇舌草、猫爪草、石见穿、石上柏、浙贝母、莪术)有36个有效化合物和132个相关靶点;甲状腺乳头状癌疾病靶点950个;药物成分和疾病的共有靶点57个;最终得到关键核心靶点为TP53、VEGFA、MAPK1、JUN、IL6、EGFR等;GO生物过程有77条富集条目,KEGG富集分析得到137条通路。结论:(1)通过研究发现,甲状腺癌的病因复杂,甲状腺癌发病与肝失疏泄有关,病位在肝、脾、肾三脏,当“气”、“痰”、“瘀”、“毒”等外邪侵犯人体,再加上先天禀赋等原因,气血痰瘀积滞于颈前,日久坚硬如石,发为此病。徐力教授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核心方为白花蛇舌草、猫爪草、石见穿、石上柏、浙贝母、莪术,全方兼具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与活血化瘀等三方面功效。(2)核心方中主要化合物有抗肿瘤、抗炎、免疫调节等功能,并能调控甲状腺乳头状癌多个靶点,通过参与核受体的活动、转录因子活性、DNA结合转录激活因子活性、磷酸酶结合等方面来发挥作用的,可能涉及到PI3K/Akt、IL-17和TNF等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
李静[8](2021)在《柴芍二至散治疗Graves病伴肝损害的疗效评价及机制探讨》文中提出1目的本研究旨在于既往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柴芍二至散在治疗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 disease,GD)伴肝损害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评估其治疗GD伴肝损害的安全性,为中医药在临床治疗GD、防治GD伴肝损害领域提供新的参考依据。2方法选取60例就诊于安徽省中医院老年内分泌科符合纳入标准的GD伴肝损害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予对照组甲巯咪唑加多烯磷脂酰胆碱方案,予以观察组柴芍二至散加甲巯咪唑方案。两组皆以4周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12周,分别于治疗后第1、3、6个月后复查FT3、FT4、TSH、肝功能、TRAb、25羟基-维生素D3、TGF-β1、血常规、甲状腺肿大程度、心率、中医证候积分等相关指标。记录并及时处理两组研究对象治疗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反应情况。运用SPSS21.0统计分析两组的疗效差异和安全性。3结果(1)甲状腺功能:治疗后,两组FT3、FT4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TSH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FT3、FT4水平下降较治疗组更明显(P<0.05),TSH水平升高程度较治疗组更显着(P<0.05)。(2)肝功能:治疗后,两组ALT、AST、AKP、γ-GT、TBIL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肝酶水平改善程度较治疗组更显着(P<0.05)。(3)TRAb:治疗后,两组TRAb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TRAb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显着(P<0.05)。(4)25羟基-维生素D3、TGF-β1:治疗后,两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观察组血清25羟-维生D3水平上升较对照组更显着(P<0.05)。治疗后,两组的TGF-β1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TGF-β1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显着(P<0.05)。(5)甲状腺肿大程度:治疗后,两组患者甲状腺肿治疗后较治疗前均缩小(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甲状腺肿大改善程度更显着(P<0.05)。(6)心率: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率次数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降低心率方面无明显差异,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显着(P<0.05)。(8)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96.66%,明显优于对照组83.33%的有效率(P<0.05)。(9)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程中观察发现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26.67%、10%,显示出观察组有更高的安全性。4结论柴芍二至散联合甲巯咪唑可明显改善GD伴肝损害患者的高代谢症状,与对照组相较可更有效地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显着降低血清甲状腺激素及TRAb、肝酶指标水平,安全性较高。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免疫调节提高机体的免疫耐受性,升高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降低TGF-β1水平减轻自身免疫反应来改善患者病情。多年研究结果证实应用柴芍二至散治疗GD伴肝损害临床效果显着,今后可扩大范围应用于GD伴肝损害的治疗。
杜优[9](2021)在《复方蓉芪通络颗粒干预脾肾阳虚血瘀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目的:观察具有温肾健脾活血通络作用的复方蓉芪通络颗粒对脾肾阳虚血瘀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的中医证候及相关指标(甲状腺功能、血脂、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hs-CRP)、颈动脉彩超颈动脉内中膜(IMT、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情况),并进一步探讨中医药治疗该类患者的可能作用机理,以期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临床治疗,为中医药多途径治疗甲减合并CAS疾病提供循证医学依据。2方法: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脾肾阳虚血瘀证的甲减合并CAS患者7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案为:左甲状腺素钠片+阿托伐他汀钙;研究组患者治疗方案: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蓉芪通络颗粒。疗程12周后,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中医证候及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3结果:3.1对中医证候的疗效:经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统计学比较组内均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善(p<0.05),研究组更明显(p<0.05);单项积分的比较发现研究组各项症状(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浮肢肿、夜尿频多、健忘、大便异常、失眠、肌肤甲错)较前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在健忘和肌肤甲错方面无明显作用(p=1.00),其余症状获改善(p<0.0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2对甲状腺功能的疗效:经治疗后,两组患者TSH、FT3、FT4水平较治疗前均有较明显的变化,各组TSH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FT3、FT4较前有所升高(p<0.05),研究组治疗效果更佳(p<0.05)。3.3对血脂的疗效:经治疗后,两组患者血脂相关指标:TC、TG、LDL-C、HDL-C均发生正向变化,TC、TG、LDL-C均值较前减小,HDL-C均值较前有所增加。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改善(p<0.05),且研究组方案更显优势(p<0.05)。3.4对HCY,hs-CRP的疗效: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CY,hs-CRP水平均较前降低,两组患者HCY,hs-CRP水平的改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更突出(p<0.05)。3.5对IMT,斑块面积的疗效:经治疗后,两组患者IMT和斑块面积测定值较治疗前有所减小,但对照组减少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减少程度明显(P<0.05)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P<0.05)。3.6安全性结果分析:治疗期间未有需要停药或其他特殊处理的不良反应,12周治疗结束后部分患者安全性指标获良性改善,复方蓉芪通络颗粒可安全应用于临床。4结论:有温肾健脾活血通络作用的复方蓉芪通络颗粒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与他汀类药物联用,能够有效地调节血脂、改善甲状腺功能低下,减少IMT及斑块面积,对于甲减合并CAS的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尤其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有相当优势,值得深入研究。
奇敏[10](2020)在《痛瘿方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热毒壅盛型)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根据导师高靖主任多年临床经验,结合具体临床病例,在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通过临床研究观察运用痛瘿方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热毒壅盛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属热毒壅盛证提供理论依据及有效的治疗用药评价中药对该疾病的临床疗效,为该病的中药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选取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62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1人,在患者治疗期间嘱其在舒适的环境、保持乐观、轻松的心情。对照组予醋酸泼尼松片饭后服用,初始剂量10mg口服,3次/d,后可根据患者症状变化情况调整剂量。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予口服痛瘿方汤药,每次150ml,每日2次,连续观察8周。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着重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甲状腺功能(FT3、FT4、TSH)、血红细胞沉降率(ESR)、中医症状体征积分、安全性指标等数据情况,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痛瘿方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热毒壅盛型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治疗前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基线基本一致,治疗组与对照组具有可比性。2甲状腺激素情况治疗前两组的血清FT3、FT4、TS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8周后,将两组的血清FT3、FT4、TSH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甲状腺激素水平均有改善。治疗8周后,将两组的血清FT3、FT4、TSH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血清FT3、FT4、TSH方面均优于对照组。3血红细胞沉降率情况治疗前两组的血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8周后,将两组的血沉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沉均有改善。治疗8周后,将两组的血沉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血沉方面优于对照组。4治疗后退热时间、甲状腺疼痛消失时间情况治疗后发现治疗组的退热时间、甲状腺疼痛消失时间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候总积分情况治疗8周后,将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证候均较前有改善。治疗8周后,将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颈前肿大、疼痛、发热、心悸、烦躁、乏力方面优于对照组。6中医证候疗效情况治疗8周后,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率(96.67%)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率(7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临床总疗效情况治疗8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54%)优于对照组的总效率(7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方面本研究治疗期间,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压等安全性指标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研究结论痛瘿方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热毒壅盛型的亚急性甲状腺炎,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如甲状腺肿大、甲状腺疼痛等方面)、改善甲状腺疼痛时间及退热时间、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甲状腺功能及红细胞沉降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面均有较好的效果;并且不良反应少,在指导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上,有临床使用价值的。
二、瘿病手术患者情志护理的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瘿病手术患者情志护理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甲状腺癌的中医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甲状腺癌古代中医文献研究 |
1 病名溯源 |
1.1 瘿字含义及演变 |
1.2 瘿病分类 |
1.3 石瘿释疑 |
1.4 小结 |
2 甲状腺与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的关系 |
2.1 甲状腺与脏腑 |
2.2 甲状腺与经络 |
2.3 甲状腺与气血 |
2.4 小结 |
3 病因病机 |
3.1 病因 |
3.2 病机 |
3.3 小结 |
4 治则治法 |
4.1 治疗原则 |
4.2 治疗方法 |
4.3 小结 |
5 饮食宜忌及情志调养 |
6 转归及预后 |
第二部分 基于期刊文献的甲状腺癌辨证论治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1.3 文献排除标准 |
1.4 文献剔除标准 |
2 文献整理和统计 |
2.1 筛选文献 |
2.2 规范化处理 |
2.3 文献统计 |
3 结果 |
3.1 文献搜集整理情况 |
3.2 病因病机情况 |
3.3 辨证分型情况 |
3.4 治则治法情况 |
3.5 治疗情况 |
4 分析 |
4.1 病因病机方面 |
4.2 辨证分型方面 |
4.3 治则治法方面 |
4.4 治疗方面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中医药专家诊治甲状腺癌术后用药规律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收集 |
1.2 药物整理 |
1.3 数据挖掘方法 |
2 结果 |
2.1 单味药使用情况 |
2.2 药物功效类别情况 |
2.3 药物性味情况 |
2.4 药物归经情况 |
2.5 常用药物关联情况 |
3 分析 |
3.1 药物功效分析 |
3.2 药物分类分析 |
3.3 药物性味分析 |
3.4 药物归经分析 |
3.5 常用药物关联分析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甲状腺癌古今用药差异对比分析 |
1 甲状腺癌古今用药差异比较 |
1.1 古今用药类别频次比较 |
1.2 补虚药中各类药频次比较 |
1.3 化痰软坚药中各类药频次比较 |
2 甲状腺癌古今用药差异分析 |
2.1 时代更迁,饮食居处之异 |
2.2 体质偏颇,五行生克之变 |
3 小结 |
第五部分 讨论 |
1 中医药治疗甲状腺癌相关问题思考 |
1.1 诊治优势 |
1.2 治疗作用 |
1.3 存在的问题 |
2 防治甲状腺癌初步方案探讨 |
2.1 气血相用,形神一体 |
2.2 体病同调,内外兼修 |
2.3 未病先防,通利七情 |
2.4 已病防变,药食同用 |
2.5 术后固本,中西双举 |
结语 |
1 本研究特点及创新点 |
2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2)探讨甲亢患者人格特征、中医体质关系并观察其饮食护理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甲亢的概述 |
1.1 现代医学对甲亢的研究现状 |
1.2 祖国医学对甲亢的研究现状 |
2 人格特征的概述 |
2.1 人格特征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2.2 人格特征与甲亢之间的研究现状 |
3 中医体质的概述 |
3.1 中医体质的研究进展 |
3.2 中医体质与证候之间的研究现状 |
3.3 中医体质与甲亢之间的研究现状 |
4 中医饮食护理 |
4.1 古说中医饮食护理概述 |
4.2 今谈中医饮食护理概述 |
4.3 中医饮食护理对疾病的重要性 |
5 小结 |
6 相关概念 |
第一部分:探讨甲亢患者人格特征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
1 研究对象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1.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样本量依据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工具 |
3.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3.2 A型行为量表 |
3.3 C型行为量表 |
3.4 D型人格量表 |
3.5 中医体质调查量表 |
3.6 人格特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过程 |
4 资料收集过程 |
5 统计分析 |
6 质量控制 |
7 研究的伦理学要求 |
8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甲亢患者一般资料分布情况 |
2 甲亢患者人格特征分布情况 |
3 甲亢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
4 甲亢患者人格特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情况 |
讨论 |
1 选题及研究设计概述 |
1.1 研究对象的确定 |
1.2 人格特征对甲亢疾病的影响 |
1.3 中医体质对甲亢疾病的影响 |
2 研究结果分析 |
2.1 甲亢患者一般资料分布情况分析 |
2.2 甲亢患者人格特征分布情况分析 |
2.3 甲亢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分析 |
2.4 甲亢患者人格特征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
3 小结 |
结论 |
第二部分:辨证施食行饮食指导 |
1 研究对象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1.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1.4 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 |
1.5 纳入标准 |
1.6 排除标准 |
1.7 剔除标准 |
1.8 样本量依据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分组方法 |
2.3 准备阶段 |
2.4 正式试验 |
3 研究工具 |
3.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3.2 A型行为量表 |
3.3 气郁体质亚量表 |
3.4 实验室客观指标 |
3.5 中医症候积分量表 |
3.6 中医饮食护理食谱应用分析 |
4 统计分析 |
5 研究的伦理学要求 |
6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干预前基线资料比较 |
1.1 干预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1.2 干预前两组患者A型人格、气郁质比较 |
1.3 干预前两组患者实验室客观指标比较 |
1.4 干预前两组患者中医症候总积分及各维度比较 |
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评价指标比较 |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A型人格比较 |
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气郁质比较 |
2.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实验室客观指标比较 |
2.4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总积分及各维度比较 |
3 干预后两组患者评价指标比较 |
3.1 干预后两组患者A型人格、气郁质比较 |
3.2 干预后两组患者实验室客观指标比较 |
3.3 干预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总积分及各维度比较 |
3.4 干预后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
讨论 |
1 证型来源与食谱确定依据 |
1.1 肝郁脾虚、心肝火旺证型的选择 |
1.2 肝郁脾虚、心肝火旺证型的治疗原则 |
1.3 中医饮食护理食谱的确定依据 |
2 研究结果分析 |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基线资料结果分析 |
2.2 中医饮食护理食谱对A型人格的效果分析 |
2.3 中医饮食护理食谱对气郁质的效果分析 |
2.4 两组患者实验室客观指标结果分析 |
2.5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结果分析 |
3 小结 |
4 安全性评价 |
5 中医饮食护理食谱的优势与前景 |
结论 |
创新点 |
局限性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王富春教授穴位贴敷经验方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近十年甲状腺结节的研究进展 |
近十年中医外治法治疗甲状腺结节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王富春教授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证经验 |
1 王富春教授学术思想及成果概述 |
2 王富春教授对甲状腺结节病的认识 |
3 王富春教授确立的治则治法 |
4 临证诊疗特点 |
5 选穴分析 |
6 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依据 |
7 典型案例举隅 |
第三部分 临床观察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案 |
3 疗效观察 |
4 安全性评价指标 |
5 统计方法 |
6 研究结果 |
7 安全性分析 |
8 脱落情况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研究结果分析 |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知情同意书?知情告知页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4)肝郁型Graves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简称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收集基本资料 |
2.2 样本采集 |
2.3 肠道菌群DNA抽提和PCR扩增 |
2.4 Illumina Miseq测序 |
2.5 数据处理 |
2.6 原始数据序列分析 |
2.7 物种注释与评估 |
2.8 稀释曲线 |
2.9 Alpha多样性分析 |
2.10 样品间多样性分析 |
2.11 物种系统进化树分析 |
2.12 物种组成及丰度分析 |
2.13 Lefse线性判别分析 |
2.14 临床指标与肠道菌群关系 |
2.1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信息结果 |
3.2 序列分析 |
3.3 丰度曲线等级和Pan/Core物种分析 |
3.4 稀释曲线分析 |
3.5 Alpha多样性分析 |
3.6 样本组间分析 |
3.7 物种系统多样性分析 |
3.8 物种组成及丰度分析 |
3.9 Lefse线性判别分析 |
3.10 临床相关指标与肠道菌群相关性 |
讨论 |
1 GD组和 Control组、GYPX组和 GYQZ组基本信息讨论 |
1.1 流行病学及临床指标 |
1.2 中医证候特点分析 |
1.3 基于肠道菌群从肝脾相关理论论治Graves病 |
2 GD组和 Control组、GYPX组和 GYQZ组肠道菌群讨论 |
2.1 肠道菌群与GD相关论述 |
2.2 物种组成分析 |
2.3 临床指标与肠道菌群相关性 |
3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文献综述 |
二、Graves病患者观察表 |
三、研究成果 |
致谢 |
(5)泻火祛痰平亢方联合甲巯咪唑治疗Graves病痰火内扰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和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时间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定标准 |
2.6 安全性评价标准 |
3 统计学方法 |
4 临床资料分析 |
4.1 一般情况 |
4.2 两组治疗前各指标比较 |
5 治疗结果分析 |
5.1 甲状腺相关激素比较 |
5.2 两组患者TRAb变化情况 |
5.3 两组患者不同时期MMI(mg)药量比较 |
5.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5.5 两组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 |
5.6 两组中医症候单项积分比较 |
5.7 安全性比较 |
讨论 |
1 抗甲状腺药物(Antithyroid drugs,ATD)的选择 |
2 导师治疗GD的经验 |
2.1 明确疾病分期 |
2.2 强调中西结合 |
2.3 重视愈后调护 |
3 泻火祛痰平亢方的中医理论依据 |
3.1 病因病机 |
3.2 泻火祛痰平亢方的组方分析 |
4 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
5 临床疗效分析 |
5.1 对甲状腺功能方面(FT3、FT4、TSH)的影响 |
5.2 对TRAb的影响 |
5.3 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
5.4 对MMI药量的影响 |
5.5 对中医疗效的影响 |
5.6 安全性评价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综述一 Graves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概念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1 免疫相关 |
2.2 遗传相关 |
2.3 环境相关 |
3 治疗 |
3.1 药物治疗 |
3.2 ~(131)I治疗 |
3.3 手术治疗 |
综述二 中医对Graves病的研究进展 |
1 病名 |
2 病因 |
2.1 情志因素 |
2.2 饮食水土因素 |
2.3 体质因素 |
3 病机 |
4 治疗 |
4.1 自拟方治疗 |
4.2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3 针刺治疗 |
4.4 中药外敷 |
4.5 耳穴疗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参希胶囊联合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Graves病)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于Graves病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 |
1.2 病因与发病机制 |
1.3 西医治疗 |
1.4 甲亢复发 |
2 中医对于Graves病的认识 |
2.1 病名沿革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病例选择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及处理 |
2.6 终止试验标准 |
3 治疗方法 |
3.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3.2 治疗方法 |
3.3 药品来源 |
4 观察指标 |
4.1 一般性观察指标 |
4.2 疗效观察指标 |
4.3 安全性观察指标 |
5 疗效标准 |
5.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5.2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6 安全性评价标准 |
7 统计学方法 |
8 结果 |
8.1 基线比较 |
8.2 疗效指标比较 |
8.3 研究过程的安全性分析 |
9 讨论 |
9.1 立论依据 |
9.2 组方分析 |
9.3 结果分析 |
9.4 机理探讨 |
9.5 展望与思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医证候积分表 |
附录2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徐力教授辨治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中医学对甲状腺癌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中医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则治法 |
1.4 辨证分型 |
1.5 中医药研究 |
2.现代医学对甲状腺癌的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2.1 流行病学 |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3 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医案信息纳入方法 |
3.2 医案的预处理 |
3.3 数据处理过程 |
3.4 观察指标 |
3.5 医案信息数据挖掘方法 |
4.研究结果 |
4.1 频数分布 |
4.2 内关联规则结果 |
4.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
5.讨论 |
5.1 性别年龄分析 |
5.2 症状体征分析 |
5.3 药物频次分析 |
5.4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
5.5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5.6 药物聚类分析 |
第三部分 网络药理学研究 |
1.研究材料与方法 |
1.1 有效成分筛选 |
1.2 药物活性成分和疾病相关靶点收集 |
1.3 蛋白(PPI)互作网络构建与核心靶点筛选 |
1.4 生物通路及富集分析 |
2.研究结果 |
2.1 核心方活性成分 |
2.2 核心方治疗甲状腺癌成分靶点 |
2.3 核心方有效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 |
2.4 蛋白(PPI)互作网络构建与分析 |
2.5 GO功能富集分析 |
2.6 KEGG富集结果分析 |
3.讨论 |
结语 |
1.研究小结 |
2.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柴芍二至散治疗Graves病伴肝损害的疗效评价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分组方式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病名、证名及诊断标准 |
3 研究病例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中止标准 |
3.4 脱落标准 |
3.5 伦理学 |
4 治疗 |
4.1 治疗方法及药品来源 |
4.2 疗程 |
5 观察指标及测定 |
5.1 一般项目 |
5.2 疗效指标 |
5.3 安全指标 |
6 疗效判定 |
6.1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6.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7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8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水平比较 |
2 治疗前后肝功能水平比较 |
3 治疗前后TRAb水平比较 |
4 治疗前后25羟基-维生素D3、TGF-β1水平比较 |
5 治疗前后甲状腺肿大程度比较 |
6 治疗前后心率水平比较 |
7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水平比较 |
8 临床疗效比较 |
9 不良反应率比较 |
10 脱落病例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GD的认识 |
1.1 GD流行病学 |
1.2 GD的发病因素 |
1.3 GD肝损害的发病机制 |
1.4 TRAb与 GD伴肝损害 |
1.5 25 羟基-维生素D3 与GD伴肝损害 |
1.6 TGF-β1与GD伴肝损害 |
1.7 GD伴肝损害的现代医学治疗 |
2 祖国医学对于GD伴肝损害的认识 |
2.1 病名源流 |
2.2 病因病机 |
2.3 现代中医药治疗GD机理研究 |
2.4 祖国医学治疗GD伴肝损害 |
3 导师经验 |
4 柴芍二至散 |
4.1 组方原理 |
4.2 药理学研究 |
5 研究结果分析总结 |
5.1 实验室指标 |
5.2 TRAb |
5.3 25 羟基-维生素D3、TGF-β1 |
5.4 症状改善效果 |
5.5 疗效比较 |
5.6 不良反应情况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Graves病伴肝损害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介绍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9)复方蓉芪通络颗粒干预脾肾阳虚血瘀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2.3 中医诊断标准 |
2.4 纳入标准 |
2.5 排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治疗方案 |
3.2 观察指标 |
3.3 疗效标准 |
3.4 安全性观察实验室检验及检查指标 |
3.5 随访 |
3.6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基本资料统计分析 |
4.2 治疗前数据分析 |
4.3 治疗前后数据统计分析 |
4.4 安全性观察 |
4.5 小结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
1 传统医学对甲减和CAS的认识 |
1.1 甲减的病因病机 |
1.2 甲减的治疗 |
1.3 CAS的病因病机 |
1.4 CAS的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甲减和CAS的认识 |
2.1 甲减的发病机制 |
2.2 甲减的治疗 |
2.3 CAS的发病机制 |
2.4 CAS的治疗 |
3 甲减和CAS相关性研究 |
3.1 病因病机 |
3.1.1 传统医学病因病机 |
3.1.2 现代医学病因病机 |
3.2 治疗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立题立法依据 |
2 组方分析 |
2.1 配伍分析 |
2.2 中药溯源 |
2.3 现代药理研究 |
3 结果分析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对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3.3 对甲状腺功能疗效分析 |
3.4 对血脂疗效分析 |
3.5 对HCY,hs-CRP疗效分析 |
3.6 对IMT,斑块面积疗效分析 |
3.7 安全性结果分析 |
4 机理探讨 |
5 思考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途径及中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10)痛瘿方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热毒壅盛型)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2 研究方案 |
2.1 病例分组 |
2.2 一般医嘱 |
2.3 对照组治疗方案 |
2.4 治疗组治疗方案 |
2.5 观察时间 |
3 临床观察指标 |
3.1 一般项目 |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3.3 疗效性观察指标 |
4 疗效判定标准 |
4.1 亚急性甲状腺炎治疗效果的判定标准 |
4.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4.3 安全性评价标准 |
5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完成情况 |
2 临床资料分析 |
2.1 一般情况 |
2.2 治疗前两组甲状腺激素(TSH、FT3、FT4)情况 |
2.3 治疗前两组血红细胞沉降率(ESR)情况 |
3 疗效比较 |
3.1 临床疗效比较 |
3.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3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3.4 治疗后退热时间、甲状腺疼痛消失时间情况 |
3.5 血沉指标变化比较 |
3.6 甲状腺激素(FT3、FT4、TSH)变化比较 |
3.7 安全性比较 |
讨论 |
1 研究目的与背景 |
2 从毒邪学说论亚急性甲状腺炎 |
2.1 毒邪的含义 |
2.2 毒邪的分类 |
3 导师高靖主任立足毒邪以行辨治 |
3.1 毒邪致亚甲炎的病机特点 |
3.2 毒邪致亚甲炎的分期特点及治疗 |
3.3 痛瘿方的立方依据 |
3.4 方药分析及药物现代药理作用 |
3.5 临床疗效分析 |
4 本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中医学对亚急性甲状腺炎认识 |
1 病名的探讨 |
2 病因理论的探讨 |
2.1 饮食水土 |
2.2 情志内伤 |
2.3 个人体质 |
2.4 外感六淫 |
3 病机理论的探讨 |
4 中医治疗进展 |
4.1 辨证论治 |
4.2 中西医结合治疗亚甲炎 |
4.3 中医外治 |
文献综述二 西医学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认识 |
1 概念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1 病毒感染因素 |
2.2 自身免疫因素 |
2.3 遗传因素 |
3 临床表现 |
3.1 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
3.2 甲状腺疼痛 |
3.3 甲状腺肿 |
4 诊断标准 |
5 检验学特点 |
6 西医治疗进展 |
6.1 一般治疗 |
6.2 对症治疗 |
6.3 其他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瘿病手术患者情志护理的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甲状腺癌的中医文献研究[D]. 郝菲菲.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探讨甲亢患者人格特征、中医体质关系并观察其饮食护理的效果[D]. 李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王富春教授穴位贴敷经验方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观察[D]. 柴佳鹏.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肝郁型Graves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研究[D]. 李会敏.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泻火祛痰平亢方联合甲巯咪唑治疗Graves病痰火内扰证的临床观察[D]. 倪帆.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参希胶囊联合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Graves病)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D]. 刘晓歌.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徐力教授辨治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研究[D]. 陈翀.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柴芍二至散治疗Graves病伴肝损害的疗效评价及机制探讨[D]. 李静.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复方蓉芪通络颗粒干预脾肾阳虚血瘀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观察[D]. 杜优.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痛瘿方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热毒壅盛型)临床研究[D]. 奇敏.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