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内皮一氧化氮酶基因、末端糖化产物受体基因、对氧磷酶基因、醛糖还原酶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内皮一氧化氮酶基因、末端糖化产物受体基因、对氧磷酶基因、醛糖还原酶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

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含酶基因、终末糖化产物受体基因、对氧磷酶基因及醛糖还原酶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悦[1](2020)在《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背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发展迅速,居民膳食结构的改变、体力活动减少、人口老龄化加剧等因素影响,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已位居世界首位,同时,可怕的是我国仍约有60%的患者未被临床确诊,而确诊的患者大多数血糖控制并不理想,长期的高血糖可对血管、神经等造成损害。其中,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比较常见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随着疾病进展,肾功能逐渐恶化至透析,目前,糖尿病肾脏疾病已经成为终末期肾脏病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影响DKD进展的因素颇多,如血糖、血压、血脂、病程、年龄、肥胖、不良生活习惯等,这些因素对引起和加速DKD的进展可能存在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分析T2DM患者DKD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期对T2DM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延缓DKD的发生发展。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干预及治疗,延缓DKD进展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就诊于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658例,其中139例因重复住院、缺少相关研究指标、终末期肾脏病透析患者及其他疾病引起的肾脏损害而被剔除,最终纳入本研究的患者共519例。根据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Urine micro albumin,Um Alb)分组,Um Alb<30mg/24h为单纯T2DM组,Um Alb≥30mg/24h或血肌酐超过正常值上限为DKD组,血肌酐正常参考值范围49-97umol/L。问卷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病程、身高、体重、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病史、收缩压、舒张压,记录实验室指标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血肌酐、血尿酸、血脂四项等,由研究者本人进行问卷记录。所有数据应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率或构成比对计数资料进行比较,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数据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方差齐者,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方差不齐者,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对DKD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519例T2DM住院患者中,DKD患者257例,患病率为49.5%,其中,男性164例,占比率为63.8%,女性93例,占比率为36.2%。2.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在单纯T2DM组和DKD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餐后2小时血糖、体重指数、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糖尿病家族史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吸烟史、总胆固醇与DKD呈正相关,是其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与DKD呈负相关,是其保护性因素。结论1.在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中DKD的患病率较高。2.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与DKD的发生具有相关性。3.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血尿酸、吸烟史、总胆固醇可能是DKD的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可能是其保护性因素。

刘清岩[2](2020)在《KLKB1基因rs3733402位点多态性及血清缓激肽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KLKB1基因rs3733402位点多态性及血清缓激肽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山东省各市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261例,其中单纯糖尿病患者(DM)165例,糖尿病肾病患者(DN)96例,另收集107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利用Sanger测序的方法对血浆激态释放酶基因KLKB1的rs3733402位点进行筛查,以探讨山东地区患者KLKB1基因多态性与DN的相关性。收集患者的血清样本,然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试剂盒(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以上收集的所有病例进行血清缓激肽的测定,研究该指标对于DM或DN的影响。本研究方案已告知患者并取得其知情同意,且获得各医疗中心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1)三组之间在尿酸(UA)、尿素氮(BUN)、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PG)、血肌酐(Cr)、肾小球滤过率(e GFR)、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收缩压(SBP)、家族史(FAMILY)、吸烟史(SMOKE)、饮酒史(DRINK)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2)AGE(年龄)、SMOKE、DRINK、FAMILY、SBP、DIFFBP(脉压差)、MAP(平均动脉压)、Cr、FPG和Hb A1c是DM、DN的危险因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Sanger测序结果显示,KLKB1 rs3733402的基因型及各等位基因在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KLKB1rs3733402与DM、DN的相关性结果显示,KLKB1 rs3733402的突变与DM、DN均无明显相关(P>0.05)。血清缓激肽水平与DM和DN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缓激肽水平与DM和DN的发生密切相关,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BK与DM、DN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调整了协变量的基础上,BK与疾病存在统计学关联。BK每增加1个单位,患病风险是原来的0.9803倍,P=0.0041。(5)将糖尿病肾病组拆分为微量白蛋白尿期、临床蛋白尿期、肾功能不全期,结果依然有统计学意义(P=0.0021),表示BK每增加1ng/ml,DN进展到下一期的风险是原先0.9794倍(P=0.0021),提示BK浓度越高,DN越不容易进展,BK对于DN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6)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提示:DN与对照之间BK有差异:BK每增加1个单位,患DN的风险是原来的0.9651倍,P=0.012。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BK与DN分期的相关性结果显示,BK升高对微量蛋白尿期、肾功能不全期具有保护性作用。结论:1.KLKB1基因rs3733402位点多态性与DN无明显相关性。2.血清缓激肽水平与DN的发生发展相关,为DN的保护性因素。3.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收缩压、脉压差、肌酐、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是DM、DN的危险因素。

邢美艳[3](2020)在《皮肤无创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测定与2型糖尿病周围血管及神经病变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晚期糖基化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经济的发展,2型糖尿病(T2DM)及其慢性并发症发病率逐年增高,研究表明皮肤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关系密切,但在我国缺乏相关的研究,故有必要开展相关研究,探讨皮肤AGEs无创检测能否作为T2DM周围血管及神经病变的预测指标,从而降低T2DM相关并发症所致的高致残率及病死率。末产目的:探讨经皮无创检测AGEs技术与2型糖尿病周围血管及神经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能否作为一种预测指标用于临床诊疗。测定与2型糖尿方法:2017年8月到2018年5月,选择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3075岁T2DM患者91例,其中32例T2DM合并周围血管病变,30例T2DM合并神经病变,29例单纯T2DM,同时将同一时间段体检的健康人群49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受试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肌酐(Cr)、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及皮肤AGEs水平。T2DM是否合并周围血管病变以测定的踝肱指数(ABI)作为评估指标,将T2DM患者分为无周围血管病变、轻度周围血管病变、中度周围血管病变。测定神经缺陷评分(NDS)作为周围神经病变指标,并将T2DM患者分为无神经病变、轻度神经病变、中度神经病变、重度神经病变。病周围血管结果:三组年龄、腰围、收缩压、FBG、Hb A1c、AGE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较对照组相比,单纯T2DM组及T2DM伴并发症组皮肤AGEs增高,而后两组相比,T2DM伴并发症组皮肤AGEs、FBG、Hb A1c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同一年龄组下,T2DM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皮肤AGEs水平增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T2DM伴周围血管病变及神经病变严重程度越重,皮肤AGEs水平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88,95%CI(0.79,0.99)]、FBG[OR=2.24,95%CI(1.35-3.70)]、Hb A1c[OR=0.39,95%CI(0.18-0.84)]和AGEs[OR=1.27,95%CI(0.18-0.84)]是T2DM伴周围血管病变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AGEs[OR=1.79,95%CI(1.18,2.71)]是T2DM伴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皮肤AGEs检测T2DM伴周围血管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8[95%CI(0.786,0.930)],AGEs最佳切点值为73.05 AU,灵敏度为93.8%,特异度为68.8%;皮肤AGEs检测T2DM伴周围神经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8[95%CI(0.782,0.933)],AGEs最佳切点值为73.75AU,灵敏度为90.6%,特异度为70.3%。结论:皮肤AGEs检测可作为T2DM伴周围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的预测指标,为其用于T2DM伴并发症的无创检测提供理论依据。

张丽艳[4](2019)在《湿润烧伤膏(MEBO)对糖尿病皮肤溃疡小鼠抗氧化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糖尿病皮肤溃疡是临床难愈性创面中比较公认的棘手问题,临床上综合治疗方法繁多,但中医中药方面治疗手段较匮乏,尤其愈合机制及抗氧化机制方面基础研究较少。本实验研究是通过观察外用烧伤中药湿润烧伤膏(MEBO)对糖尿病皮肤溃疡模型小鼠创面愈合情况、病理方面改变的影响,进一步评价MEBO对糖尿病皮肤溃疡小鼠创面愈合机制的干预作用。通过检测小鼠血清SOD、GSH-px含量,皮损处肌肉组织中Nrf2、NQO1、HO-1蛋白表达水平,探讨MEBO对糖尿病皮肤溃疡小鼠创面抗氧化作用及氧化应激的调控机制,为临床应用湿润烧伤膏治疗糖尿病皮肤溃疡提供更多的科学实验数据。材料与方法:SPF级雄性昆明种小鼠40只,实验前一天,禁食24小时,次日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法,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注射STZ 72小时后,随机检测血糖2次或2次以上,大于或等于16.7mmol/L确定糖尿病小鼠模型成功复制。然后给予小鼠背部去毛,用手术刀于背部将皮肤做“井”字形切口,切口长1cm左右,深度至暴露肌肉层。同时将复制成功的糖尿病小鼠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对照组、湿润烧伤膏组(实验组)、康复新液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另设健康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给予康复新液及湿润烧伤膏进行外用药物换药干预创面,每日一次,连续用药7天。1周后,连续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并做详细记录;经小鼠球后静脉丛采集全血,检测血清中SOD、GSH-PX抗氧化酶含量;HE染色法观察肌肉组织的病理变化;采集伤口部位肌肉组织,分为两块,一块儿直接冻存,用于western-blot法检测Nrf2、NQO1、HO-1表达水平;另一块固定于4%多聚甲醛溶液中,用于IH C法检测Nrf2、NQO1、HO-1表达水平。结果:1.创面愈合情况:湿润烧伤膏组,康复新液组创面愈合量率明显优于模型组对照组(p<0.01),愈合速度较快。湿润烧伤膏组,康复新液组,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创面愈合率比较差异显着(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2.HE染色观察:造模用药1周后肌肉组织镜下病理显示4组间观察有明显差异性;3.比色法检测:湿润烧伤膏组、康复新液组糖尿病小鼠血清中SOD、GSH-px抗氧化酶含量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性(p<0.01),湿润烧伤膏组、康复新液组,模型对照组SOD、GSH-px抗氧化酶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性(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4.WB法和IHC法检测:湿润烧伤膏组、康复新液组小鼠肌肉组织中Nrf2、NQO1、HO-1蛋白表达水平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性(p<0.01),湿润烧伤膏组、康复新液组,模型对照组糖尿病皮肤溃疡小鼠肌肉组织中Nrf2、NQO1、HO-1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上述蛋白的表达对比差异显着(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基础实验研究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湿润烧伤膏提高了糖尿病皮肤溃疡的愈合率,与康复新液组比较有差异性,加速了创面愈合的速度。2.外用湿润烧伤膏治疗糖尿病皮肤溃疡小鼠检测血清中SOD、GSH-px含量表达明显增加,与阳性对照组及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性;小鼠皮损肌肉利用WB法和IHC法检测湿润烧伤膏组Nrf2、NQO1、HO-1蛋白表达水平都明显增高,充分揭示了MEBO对糖尿病皮肤溃疡小鼠的抗氧化作用及Nrf2如何干预调控NQO1、HO-1蛋白的表达和调控机制。

张璐[5](2019)在《芪归通络颗粒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干预和对DPN大鼠NGF、IGF-1及IGF-1R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芪归通络颗粒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清NGF、IGF-1及大鼠坐骨神经中NGF、IGF-1及IGF-1R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芪归通络颗粒干预DPN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方案优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临床研究随机选取符合本次研究纳入标准的DPN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两组患者均予降糖、饮食运动指导、健康教育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加用甲钴胺片,每日3次,每次0.5mg;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芪归通络颗粒每日2次,每次10g,温开水冲服;干预周期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糖、血脂的变化情况,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NGF、IGF-1水平,记录比较各组患者干预前后中医证候积分、Toronto评分、神经传导速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芪归通络颗粒对DPN的临床疗效。2.实验研究清洁级雄性SD大鼠65只,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选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予正常饮食。其余55只以STZ腹腔注射联合高糖高脂饮食诱导DPN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的51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2只、西药组、芪归通络颗粒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各13只。正常组和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西药组应用甲钴胺灌胃,中药高、低剂量组予以不同剂量芪归通络颗粒灌胃。观察周期为12周,记录大鼠各组一般情况;检测机械痛阈值及坐骨神经传导速度;股动脉取血并留取大鼠坐骨神经组织;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坐骨神经的形态学变化;应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NGF、IGF-1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坐骨神经组织NGF、IGF-1及IGF-1R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坐骨神经组织IGF-1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干预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4.30%,高于对照组的68.75%,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相比同组治疗前均有显着降低(p<0.01),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Toronto评分降低(p<0.0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FPG、HbA1c明显低于同组治疗前(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疗效更显着(p<0.01),且能降低2hPG水平(p<0.01);两组治疗后TG、TC、LDL-C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或p<0.01),治疗组HDL-C水平升高,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TC、HDL-C方面效果明显(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较前皆有改善(p<0.01),组间对比,治疗组正中神经MCV、腓总神经MCV改善更显着(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NGF、IGF-1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治疗组比对照组增加明显(p<0.01)。2动物实验结果治疗后,各治疗组大鼠体重高于模型组,低于正常组(p<0.01),治疗组内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中药各治疗组大鼠血糖低于模型组和西药组(p<0.05或p<0.01),高于正常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治疗组大鼠NCV和PMWT与正常组相比,均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显着升高(p<0.01),西药组大鼠NCV高于中药各治疗组(p<0.05或p<0.01);中药高剂量组PMWT较西药组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PMWT低于其余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中药高剂量组外,各造模组大鼠血清NGF、IGF-1水平及坐骨神经NGF、IGF-1、IGF-1R表达水平均较正常组降低(p<0.05或p<0.01),各治疗组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与西药组及中药低剂量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表达升高(p<0.05或p<0.01),疗效更加明显。结论:芪归通络颗粒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改善气阴两虚夹瘀型DPN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糖脂代谢和神经传导速度,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提高血清NGF、IGF-1水平,上调NGF、IGF-1及IGF-1R表达有关。

彭红艳[6](2014)在《GPx-1基因Pro200Leu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采取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探讨GPx-1基因Pro200Leu多态性与湖南常德地区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65名湖南常德地区汉族人,包括正常对照组265例,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150例,2型糖尿病未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150例。观测所选人群的临床指标,并对其血样进行DNA提取、目的基因PCR扩增及直接测序法检测GPx-1基因Pro200Leu多态的基因型。比较对照组和T2DM组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比较DPN(+)组和DPN(-)组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及临床指标。结果:①GPx-1基因Pro200Leu多态性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在正常组和T2DM组间有显着差异(P<0.001;P<0.001);在校正年龄、性别和BMI后CT基因型发生T2DM的危险性是CC基因型的2.154倍。②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DPN(+)组和DPN(-)组间无显着差异(P=0.079;P=0.065)。结论:①GPx-1基因Pro200Leu多态性与湖南常德地区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的发病存在关联,T等位基因可能是T2DM的风险因子。②GPx-1基因Pro200Leu多态性可能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无相关性。

郭小舟[7](2011)在《糖微康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干预及疗效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20%-40%。糖尿病肾病又称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性仅次于心脑血管病。在目前阶段,还没有明确的可完全防止或治愈糖尿病肾病的方法,许多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有显着的优势和特色,能够减轻蛋白尿,改善肾功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导师根据数十年的临床经验,结合现代药理研制出糖微康胶囊,在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是导师的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糖微康抑制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MTHFRC677T突变及其去甲基化作用”的一部分。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677T基因多态现象是2型糖尿病肾病的遗传危险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糖微康胶囊的临床疗效,疗效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以及糖微康胶囊对血浆Hcy、血清脂联素等的影响,揭示糖微康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目的观察糖微康胶囊的临床疗效,揭示糖微康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方法(1)研究方法将新诊断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1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均根据血糖、血压、血脂情况予以相应降糖、降压、调脂药治疗。饮食治疗给予糖尿病饮食,蛋白质摄入限量在0.8-1.0g/(kg·d)。降糖治疗一般选用胰岛素,避免使用有肾脏损害的口服降糖药。严格控制血压,使之尽量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血压控制不理想可合并使用不影响糖脂代谢的降压药物。调脂治疗一般选择阿昔莫司。治疗期间发生感染的可以给与抗感染治疗,但疗程不大于7天。治疗组加用糖微康胶囊(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制剂室提供),用法:每次4粒,每日3次,饭后服用。以6个月为1个疗程,共观察1个疗程。(2)观察指标采集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血型、个人史、既往史等情况。按中医证候调查表,对每一个观察者治疗前、治疗后的症状进行评分。常规实验室指标:治疗前、治疗后行电解质、糖化血红蛋白、血糖、血脂、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检查。安全性指标:治疗前、治疗后行肝、肾功,血、尿、便常规检查。特殊指标:MTHFR基因多态性,血浆Hcy,血清脂联素,血浆叶酸等检测。(3)统计方法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处理,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糖微康胶囊的临床疗效①两组患者的UAER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UAER经独立样本t检验,t=0.124,P=0.901,两组患者的UAE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治疗前后UAER经配对t检验,t=7.862,P=0.000,糖微康治疗后UAER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UAER经配对t检验,t=6.594,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UAER经独立样本t检验,t=-2.045,P=0.043,糖微康治疗组UAER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状评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t=-0.135,P=0.893,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t=2.330,P=0.022,治疗组较对照组中医症状评分低,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两组患者血脂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TG经独立样本t检验,t=-0.249,P=0.8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TG经独立样本t检,t=1.320,P=0.1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TG经配对t检验,t=4.032,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TG经配对t检验,t=2.796,P=0.0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CHO经独立样本t检验,t=-0.025,P=0.9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CHO经独立样本t检,t=-0.118,P=0.9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CHO经配对t检验,t=-1.805,P=0.0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CHO经配对t检验,t=-1.208,P=0.2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HDL经独立样本t检验,t=-0.236,P=0.8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HDL经独立样本t检,t=0.157,P=0.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HDL经配对t检验,t=-2.132,P=0.0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HDL经配对t检验,t=-1.527,P=0.1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LDL经独立样本t检验,t=-0.062,P=0.9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LDL经独立样本t检,t=-1.280,P=0.2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LDL经配对t检验,t=3.950,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LDL经配对t检验,t=2.489,P=0.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④两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60例患者,显效24例,有效2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5.00%,对照组56例患者,显效13例,有效23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64.28%,两组患者经秩和检验,Z=2.539,P=0.0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糖微康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①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的分布116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中CC基因型30例,CT基因型47例,TT基因型39例,CC基因型、CT基因型、TT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25.86%、40.52%、33.62%;T等位基因的频率为53.88%,C等位基因的频率为46.1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的基因型都未发生变化,②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3种基因型的血浆Hey比较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3种基因型的Hcy比较,经方差分析,F=4.961,P=0.009,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3种基因型的血浆Hcy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组间两两比较(Post Hoc Tests):CC基因型血浆Hey水平与CT基因型血浆Hey水平相比较,P=0.0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C基因型血浆Hey水平与TT基因型血浆Hey水平相比较,P=0.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血浆Hey水平与TT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相比较,P=0.6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CC基因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低于TT或CT基因型。③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浆Hcy水平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878,P=0.382,两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7.592,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糖微康胶囊治疗后血浆Hcy水平显着下降;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4.800,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Hcy水平的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t=-3.426,P=0.001,治疗组血浆Hcy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④两组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三种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的比较治疗组治疗前不同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经方差分析,F=3.459,P=0.038,3种基因型血浆Hcy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Post Hoc Tests:CC基因型血浆Hcy水平与CT基因型、TT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相比较,P值分别为:P=0.029、P=0.0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与TT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5。治疗组治疗后不同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经方差分析,F=1.824,P=0.171,3种基因型血浆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CC基因型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2.599,P=0.0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6.503,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T基因型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4.113,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不同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经方差分析,F=3.522,P=0.037,3种基因型血浆Hcy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Post Hoc Tests:CC基因型血浆Hcy水平与CT基因型、TT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相比较,P值分别为:P=0.041、P=0.0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与TT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7。对照组治疗后不同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经方差分析,F=1.040,P=0.361,3种基因型血浆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CC基因型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0.634,P=0.5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4.455,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T基因型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4.127,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同一基因型血浆Hcy水平比较:两组患者CC基因型治疗前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493,P=0.6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1.441,P=0.161,差异虽然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较对照组Hcy水平均值更低;两组患者CT基因型治疗前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515,P=0.6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2.449,P=0.019,治疗组血浆Hcy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TT基因型治疗前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608,P=0.5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2.050,P=0.047,治疗组Hcy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⑤两组患者血浆叶酸水平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叶酸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1.468,P=0.1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叶酸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1.511,P=0.1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叶酸水平经配对t检验,t=1.093,P=0.279,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叶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叶酸水平经配对t检验,t=1.463,P=0.149,对照组血浆叶酸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⑥治疗前总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经方差分析,F=3.589,P=0.031,3种基因型UAER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Post Hoc Tests):CC基因型UAER水平与CT基因型UAER水平相比较,P=0.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C基因型UAER水平与TT基因型UAER水平相比较,P=0.0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UAER水平与TT基因型UAER水平相比较,P=0.4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CC基因型UAER水平明显低于TT或CT基因型。⑦两组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三种基因型UAER的比较治疗组治疗前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经方差分析,F=1.150,P=0.324,3种基因型UAER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经方差分析,F=2.537,P=0.089,3种基因型UAER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经方差分析,F=0.464,P=0.631,3种基因型UAER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经方差分析,F=2.581,P=0.085,3种基因型UAER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这可能与样本量太小有关,但CC基因型UAER水平、CT基因型UAER水平、TT基因型UAER水平依次增高。治疗组CC基因型治疗前后UAER水平经配对t检验,t=4.969,P=0.000,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治疗前后UAER水平经配对t检验,t=5.467,P=0.000,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T基因型治疗前后UAER水平经配对t检验,t=2.972,P=0.008,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CC基因型治疗前后UAER水平经配对t检验,t=3.471,P=0.004,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治疗前后UAER水平经配对t检验,t=3.955,P=0.001,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T基因型治疗前后UAER水平经配对t检验,t=3.984,P=0.001,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同一基因型UAER水平比较:两组患者CC基因型治疗前UAER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777,P=0.4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UAER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037,P=0.9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CT基因型治疗前UAER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215,P=0.8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UAER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1.430,P=0.1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TT基因型治疗前UAER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060,P=0.9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UAER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1.386,P=0.1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⑧两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脂联素水平经配对t检验,t=6.881,P=0.000,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脂联素水平经配对t检验,t=5.046,P=0.000,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经独立样本t检验,t=1.248,P=0.214,脂联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经独立样本t检验,t=-3.080,P=0.003,脂联素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导师提出的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治则是糖尿病肾病的重要中医治则。(2)导师为首的专家组研制的糖微康胶囊的临床研究表明:①糖微康胶囊可以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症状。②糖微康胶囊可以减少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排泄率。③糖微康胶囊可以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脂紊乱。(3)糖微康胶囊的机理研究表明:①糖微康胶囊可以降低血浆Hcy水平。②糖微康胶囊对MTHFR多态性的影响表明:糖微康胶囊可能改变了MTHFR的基因表型,影响遗传信息的表达,改变了基因的生物活性。③糖微康胶囊可以降低血清脂联素水平。(4) MTHFR基因多态性与血浆Hcy水平相关,MTHFR基因突变可引起高Hcy血症。(5) MTHFR基因突变可能与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有关。

李宏[8](2011)在《ARI治疗DPN大鼠AR、PARPmRNA表达及氧化应激改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具有胰岛素抵抗特征及病理过程近似人类的2型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特点、实验应用价值,为临床研究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机制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8周龄体重180-220g SD雄性大鼠120只,随机分为30只对照组和90只造模组。对照组大鼠用普通饲料喂养。造模组大鼠用高脂高糖膳食喂养4周,第一次腹腔注射链脉佐菌素(STZ,35mg/kg),检测随机血糖水平。4周后第二次腹腔注射(STZ,45mg/kg).检测随机血糖水平,酶比色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水平,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空腹胰岛素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1 nsulinsensitivity index,ISI).以随机血糖≥16.7mmol/L者为成模标准,并分别于模型制备后4周和8周末测量体重和血糖水平,凡血糖水平<15 mmol/L1的大鼠予以剔除。再以正常大鼠神经机能生理指标作为基线值,于STZ注射后4周、8周予糖尿病成模大鼠行神经系统神经电生理机能检查,采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H反射潜伏期、M波波幅的变化衡量坐骨神经、胫神经可兴奋情况的改变,判断是否出现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结果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模型血脂升高LDL为0.75士0.32mmol/L,TC为1.43±1.07mmol/L,TG为1.72±0.6mmol/L,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敏感性指数为:-2.61±0.34,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化血红蛋白升高:GHb为6.71±1.37%,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进程中胫神经电生理指标:H波潜伏期为:10.49±0.66ms,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M波波幅4.20±2.96mv,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SNCV38.44±1.56m/s,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MNC 37.36±1.14m/s,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高糖高脂膳食喂养结合不同STZ剂量两次注射能成功复制近似于人类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致病机制的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模型,可用于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机制的深入探讨研究。2.DPN模型具有高血糖、高血脂、胰岛素抵抗、神经电生理改变,如:神经的肌电图、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改变等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特征,是研究2型糖尿病神经周围病变发病机制和药物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目的探讨DPN大鼠外周神经及血液中AR、PARPmRNA表达变化及AR、氧化应激、PARP活性改变在DP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明确ARI(依帕司他)干预治疗DPN前后AR、氧化应激、PARP改变与DPN发病的相关性、ARI的治疗保护作用机制、ARI的作用靶点及ARI治疗机制的关键因素,为临床应用ARI治疗DPN提供更为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利用DPN实验大鼠模型,在STZ诱导DPN成模后8周(实验第12周)将实验大鼠分为4组:nDM(ARI-); nDM(AR+);DPN(ARI-); DPN(ARI+)。应用ARI(依帕司他)50mg·kg-1·day-1溶解后以灌胃方式给药,进行6周干预治疗,实验第19周处死实验大鼠,采用FISH技术检测实验大鼠坐骨神经AR、PARP分子mRNA在损伤神经表达变化、组织分布与细胞定位表达、RT-PCR方法检测实验大鼠股动脉血AR、PARP进行相对定量表达、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实验大鼠坐骨神经超微结构改变,对比依帕司他治疗前后的改变。结果1、FISH检测显示:nDM(ARI-)及nDM(ARI+),荧光显微镜下见髓鞘施万细胞、神经膜、髓鞘内、轴突内仅极少ARmRNA、PARPmRNA与特异性探针结合后发绿色荧光信号。表明无DM正常外周神经组织表达仅极少量ARmRNA、PARPmRNA基因表达,而无DM正常外周神经组织应用ARI依帕司他治疗对ARmRNA、PARPmRNA基因表达无明显改变。DPN(ARI-),荧光显微镜下见髓鞘施万细胞、神经膜、髓鞘内、轴突内显示大量AR mRNA、PARPmRNA与特异性探针结合后发绿色荧光信号,表明DPN时受损神经内大量AR mRNA、PARPmRNA表达,提示AR活化及氧化应激、PARP活化在DPN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DPN(ARI+)荧光显微镜下见髓鞘施万细胞、神经膜、髓鞘内、轴突内显示少量AR mRNA、PARPmRNA与特异性探针结合后发绿色荧光信号,表明ARI依帕司他可降低DPN外周神经组织AR mRNA、PARPmRNA表达,减低AR、PARP活性,及氧化应激损伤。2、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坐骨—胫神经超微结构显示:nDM(ARI-)及nDM(ARI-)坐骨神经髓鞘完整且光滑、饱满,形态无扭曲变型,而DPN(ARI-)显示坐骨神经髓鞘扭曲变型、分层、水肿、溶解、脱落;轴突固缩、坏死;线粒体及内质网水肿;施万细胞细胞核固缩、水肿、残体形成。3、1)、ARmRNA 2-ΔΔct方差分析:RT-PCR 2-ΔΔct相对定量:nDM(ARI-)、nDM(ARI+)、DPN(ARI-)、DPN(ARI+)4组ARmRNA 2-ΔΔct定量F值为134.182,p值为0.00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PN(ARI-)与nDM(ARI-)和nDM(ARI+)、DPN(ARI+)相比较,p<0.01,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DPN(ARI+)与DPN(ARI-)、nDM(ARI-)和nDM(ARI+)相会比,p<0.01,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nDM(ARI-)ARmRNA与nDM(ARI+)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PN(ARI-)与DPN(ARI+)相比较,p<0.01,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2)、PARPmRNA 2-ΔΔct方差分析:RT-PCR 2-ΔΔct相对定量:nDM(ARI-)、nDM(ARI+)、DPN(ARI-)、DPN(ARI+)4组PARPmRNA 2-ΔΔct定量F值为578.051,p值为0.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PN(ARI-)与nDM(ARI-)和nDM(ARI+)、DPN(ARI+)相比较,p<0.01,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DPN(ARI+)与DPN(ARI-)、nDM(ARI-)和nDM(ARI+)相比,p<0.01,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nDM(ARI-)与nDM(ARI+)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PN(ARI-)与DPN(ARI+)相比较,p<0.01,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DPN实验大鼠外周神经组织、血液中AR、PARP mRNA表达增高,AR、PARP活性增强,提示AR、PARP活化及氧化应激在DPN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AR、PARP活化与氧化应激及其造成DPN周围神经一系列损伤的代谢、病理、病理生理过程共同参与了DPN的发生、发展,表明DM代谢异常—AR激活—氧化应激—PARP激活—血管神经病变—DPN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2、ARI依帕司他可降低外周神经组织组织、血液中AR、PARP mRNA表达,减低AR、PARP活性,及氧化应激损伤。并通过降低外周神经组织组织、血液中AR、PARP mRNA表达,减低AR、PARP活性作用及AR、PARP活化造成的氧化应激增强、DNA损伤、代谢异常、病理、损伤,而发挥抗氧化应激、改善DPN代谢损伤作用。3、研究结果明确了ARI的作用部位和AR活性与氧化应激及PARP活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阐明了ARI治疗DPN机制的关键因素,提示了ARI治疗动物糖尿病模型的规律性,可为临床应用ARI治疗DPN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徐雁[9](2009)在《益肾通络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作用的理论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背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趋势在不断增长,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产生肢体麻木疼痛、运动障碍,肌肉萎缩甚至痿废失用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其发病机制至今未明,亦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及药物。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基础研究的进展,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有了较深入的认识,有血管、代谢、神经生长因子、自身免疫及炎症等诸多因素,且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为寻找针对性的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目的:本研究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病理机制,指出肾阴亏虚,络脉瘀阻是DPN的主要病理机制,制定益肾通络的治疗法则,旨在验证益肾通络法的中药方剂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并探讨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防治作用的机制,提供药物临床应用的理论依据,为中药防治糖尿病神经病变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方法:以链脲佐菌素(STZ)诱发糖尿病模型大鼠,成模后,分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弥可保)、中药小剂量组、大剂量组,治疗10周后,观察中药复方对模型大鼠血糖、体重、SOD、MDA、NO、NOS、NGF含量的影响,并对治疗后的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经益肾通络治疗后的糖尿病大鼠的体重升高,血糖降低,血清SOD的含量明显增多,MDA的含量明显降低,血清NO、NOS含量明显降低,血清NGF含量明显升高,AGEs含量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通过形态学观察,该药对坐骨神经的也有保护作用。结论:1、本文在前人关于消渴病病机及治疗论述基础上,提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病机主要为肾阴亏虚、络脉瘀阻,制定了益肾养阴、活血通络的治疗法则和方药。2、实验研究发现益肾通络的中药可明显减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程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明显治疗作用,而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治疗作用越明显。

杨红英[10](2009)在《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脑组织病变与氧化应激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及观测指标的建立目的建立具有胰岛素抵抗特征及病理过程近似人类2型糖尿病的大鼠模型,并监测血糖、胰岛素和血脂等与血管神经病变密切相关的指标。方法8周龄SD雄性大鼠120只,随机分为30只对照组和90只造模组。对照组大鼠用普通饲料喂养。造模组大鼠用高脂高糖膳食喂养4周,第一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25mg/kg),检测随机血糖水平。四周后第二次腹腔注射(STZ,40mg/kg),检测随机血糖水平,酶比色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水平,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空腹胰岛素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nsulin sensitivityindex,ISI)。以随机血糖≥13.8mmol/L者为成模标准。结果糖尿病大鼠模型血脂升高:LDL为0.75±0.32mmol/L,TC为1.43±1.07mmol/L,TG为1.72±0.6mmol/L,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敏感性指数为:-2.61±0.34,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化血红蛋白升高:GHb为6.71±1.37%,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脂膳食喂养结合不同STZ剂量两次注射能成功复制既近似于人类2型糖尿病致病机制又相对简便易得的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2.模型具有高血糖、高血脂、胰岛素抵抗等2型糖尿病特征,是研究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和药物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3.模型存在血脂代谢障碍,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等致血管神经病变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为观察分析糖尿病实验动物血管和神经病变奠定了良好基础。模型长期稳定性良好,适用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病机制研究。第二部分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脑组织病变与氧化应激关系的研究目的:糖尿病脑神经病变是其重要并发症,但机理仍未完全清楚。利用糖尿病鼠模型,观测氧自由基、抗氧化酶和醛糖还原酶(aldose reductase,AR)与脑组织损伤的关系以及血糖浓度对各观测指标的影响,揭示高血糖、氧化应激与微血管损伤及脑组织病理改变之间的内在联系。阐明与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密切相关的因素。为糖尿病脑神经病变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依据。方法:正常对照组大鼠60只,糖尿病鼠143只为糖尿病组,糖尿病组以空腹血糖分组:13.8mmol/L<血糖<16.7mmol/L为L组;血糖>16.7mmol/L为H组。分别在8周、12周、16周采集血和脑组织标本,制作病理切片,待检。①光学显微镜和电镜观察脑组织病理损伤;②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过氧化氢酶(catslase,CAT)、AR在脑组织的表达;③RT-PCR检测血SOD、GPx以及血、脑AR mRNA表达;④紫外分光光度法及化学比色法测定血清O2-、H2O2、SOD、CAT水平,NADPH减少法测定脑组织和血清中的AR活性;⑤荧光免疫和酶法检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结果:1.糖尿病鼠脑组织病理改变:光学显微镜显示16周脑组织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胞核不清,胞浆稀疏,周细胞退行性变。部分微血管管壁玻璃样变性,管壁塌陷呈波状。胶质细胞局灶性增生,颗粒层变薄。电子显微镜显示脑组织血管和神经组织损伤随大等病变。病程初期大部分神经细胞正常,12周少数神经细胞皱缩,16周神经细胞皱缩多见,核浓缩,胞膜及核膜皱缩。线粒体显示由增生、数目增多、轻度肿大到肿胀明显、固缩的病理损伤过程。不同血糖浓度引起的病理改变在同样病程不同组表现不同,H组的病理损伤比L组严重。2.糖尿病组血O2-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组与L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血H2O2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H组与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糖尿病组血GPx、Cu-Zn-SOD、Mn-SOD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组与H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糖尿病组血和脑组织匀浆AR 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组与H组相比,血与脑组织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糖尿病鼠血GPx、SOD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AT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AR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OD活性H组明显低于L组(p<0.05),GPx、CAT及AR活性H组与L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鼠脑组织AR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组与H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鼠血与脑组织AR活性增长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SOD、GPx、CAT在脑组织的表达随病程进展逐渐减少。AR的表达在病程8周和12周表达量明显比正常增加,16周较前减少。GPx、CAT、SOD及AR在糖尿病鼠和对照组大鼠的脑皮质、海马和血管均有表达,SOD主要在胞浆及胞膜表达,CAT和GPx主要在胞浆表达,AR主要在胞核及核膜表达。6.人和鼠正常对照组ANCA均未检出阳性,糖尿病患者中检出4例阳性,糖尿病鼠中检出1例阳性。结论:1.糖尿病鼠脑血管及神经组织均出现程度不等的病理改变,且随病程进展日趋明显。血糖浓度较高的H组比L组病理损伤发生早、进展快。表明存在明显的脑组织损伤且与病程和血糖水平密切相关。2.糖尿病鼠血氧自由基水平升高,抗氧化酶基因表达增加,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表明糖尿病鼠全身存在氧化应激增强的证据。SOD、GPx、CAT在脑组织的表达呈现病程初期增高随病程进展逐渐下降的趋势,表明糖尿病氧化应激在脑组织有明显表现。3.糖尿病鼠血H2O2含量和SOD活性在不同血糖浓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其活性改变与血糖浓度密切相关。O2-及GPx、CAT活性;SOD、GPx基因表达均显示不同血糖浓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血糖浓度改变对这些因素无明显影响。可能是单纯控制血糖不能有效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原因之一。4.糖尿病鼠血及脑组织AR mRNA表达、血AR活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脑组织AR表达随病程进展增加,与同时发生的脑组织病变密切相关,表明AR活性升高是脑组织损伤的重要原因。脑组织AR表达量16周时H组低于L组,提示AR与血糖浓度的关系不是随之增长的线性关系。5.人和鼠正常对照组ANCA均未检出阳性,糖尿病患者检出4例阳性和糖尿病鼠各检出1例阳性。提示ANCA在糖尿病微血管炎症中不起主要作用,但可能是病因之一。糖尿病大鼠脑组织存在明显的氧化应激和AR含量改变且与脑组织血管和神经病变密切相关,氧化应激与AR交互作用共同促进了糖尿病脑损伤的发生。氧自由基、抗氧化酶、AR的变化与血糖浓度的关系呈现不同的规律性,可能是抗氧化和ARI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效果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

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含酶基因、终末糖化产物受体基因、对氧磷酶基因及醛糖还原酶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含酶基因、终末糖化产物受体基因、对氧磷酶基因及醛糖还原酶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引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入选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研究方法
        2.4.1 调查问卷
        2.4.2 实验室检测指标和方法
        2.4.3 分组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T2DM患者基本资料
    3.2 T2DM患者DKD的患病率
    3.3 两组间计数资料一般状况比较
    3.4 两组间计量资料一般状况比较
    3.5 两组间实验室检查计量资料的比较
    3.6 各相关因素对DKD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住院患者DKD的患病率
    4.2 住院患者DKD的一般状况分析
        4.2.1 DKD与性别
        4.2.2 DKD与年龄
        4.2.3 DKD与病程
        4.2.4 DKD与肥胖
        4.2.5 DKD与吸烟史
        4.2.6 DKD与饮酒史
        4.2.7 DKD与糖尿病家族史
    4.3 DKD与血糖
    4.4 DKD与高血压
    4.5 DKD与血脂紊乱
    4.6 DKD与血尿酸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2 型糖尿病患者生活习惯调查表
致谢

(2)KLKB1基因rs3733402位点多态性及血清缓激肽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血浆激态释放酶基因KLKB1(rs3733402)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诊断标准
        3.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
        4.实验材料
        4.1 实验仪器及生产厂家
        4.2 实验耗材和生产厂家
        4.3 主要实验用软件
        5.实验方法
    结果
        1.入组人群的基准资料分析
        2.针对非遗传因素的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3.逐步回归筛选结果
        4.血清DNA电泳结果
        5.Sanger测序结果
        6.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析结果
        7.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KLKB1 rs3733402与DM、DN的相关性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血浆缓激肽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
        3.实验材料
        4.实验方法
    结果
        1.血清缓激肽水平在三组之间的差异比较
        2.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BK与 DM、DN的相关性
        3.针对BK的敏感性分析结果
        4.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BK与糖尿病肾病分期的相关性
        5.缓激肽在不同的基因型人群中的表达差异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3)皮肤无创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测定与2型糖尿病周围血管及神经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资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展望及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与糖尿病及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研究
    参考文献

(4)湿润烧伤膏(MEBO)对糖尿病皮肤溃疡小鼠抗氧化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芪归通络颗粒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干预和对DPN大鼠NGF、IGF-1及IGF-1R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主要仪器及试剂
        2.2 用药方案
        2.3 标本采集
        2.4 临床观察指标
        2.5 疗效判定标准
        2.6 安全性评价标准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试验完成情况
        4.2 一般资料
        4.3 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4.4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4.5 Toronto评分比较
        4.6 血糖情况比较
        4.7 血脂情况比较
        4.8 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4.9 血清NGF、IGF-1 比较
    5 安全性分析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一般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
        1.4 实验药物
        1.5 溶液配置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方法与动物分组
        2.2 给药方法
        2.3 标本采集
        2.4 观察的指标及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对大鼠体重及血糖的影响
        4.3 对大鼠机械痛阈值的影响
        4.4 对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4.5 对大鼠坐骨神经病理形态的影响
        4.6 对大鼠血清NGF和 IGF-1 的影响
        4.7 对大鼠坐骨神经NGF、IGF-1及IGF-1R表达的影响
讨论
    1 中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1.1 病证源流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论治
    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西医治疗
    3 气阴两虚夹瘀与DPN
    4 芪归通络颗粒的方药分析
        4.1 方解与配伍特点
        4.2 现代药理学研究
    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的建立
    6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7 主要观察指标选择依据
        7.1 NGF
        7.2 IGF-1及IGF-1R
    8 芪归通络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机理探讨
        8.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8.2 对糖脂代谢的影响
        8.3 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8.4 对实验大鼠机械痛阈值的影响
        8.5 对大鼠坐骨神经病理形态及NGF、IGF-1和IGF-1R的影响
结论
问题与展望
附录1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GPx-1基因Pro200Leu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1.2 研究方法
        1.2.1 临床资料收集
        1.2.2 全基因组DNA提取
        1.2.3 目的基因GPx-1外显子2的扩增
        1.2.4 基因直接测序
    1.3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结果
    3.1 PCR扩增产物电泳鉴定结果
    3.2 GPx-1基因Pro200Leu(rs1050450)直接测序结果
    3.3 正常对照组和T2DM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3.4 DPN(+)组和DPN(-)组一般资料和生化指标比较
    3.5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3.6 各组间GPx-1基因Pro200Leu多态频率分布比较
第三章 讨论
    3.1 GPx-1基因Pro200Leu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
    3.2 GPx-1基因Pro200Leu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7)糖微康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干预及疗效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综述一: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糖尿病肾病的病名
        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分期论治
        专病专方
        专病专方,随证加减
        单味中药
        中成药
        针对发病机制的特异性治疗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
        糖代谢异常
        脂代谢紊乱
        高血压
        细胞因子与生长因子
        肾脏RAA系统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
        环境因素
        肾脏肥大
        其他因素
        治疗进展
        饮食治疗
        控制血糖
        控制血压
        调脂治疗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抑制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
        蛋白激酶C抑制剂
        抗氧化损伤
        抗炎治疗
        降低血尿酸
        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
        调节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
        其他研究
        联合治疗
        肾移植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前言
    糖微康胶囊干预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诊断标准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排除标准
        研究方法
        观察指标
        疗效判定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糖微康胶囊干预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机理研究
        材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诊断标准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排除标准
        研究方法
        检测指标与方法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症状积分附表
致谢
简历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8)ARI治疗DPN大鼠AR、PARPmRNA表达及氧化应激改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文缩略语
二、第一部分 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模型及观测指标的建立
    1.中文摘要
    2.英文摘要
    3.前言
    4.材料和方法
    5.实验结果
    6.讨论
    7.结论
    8.参考文献
三、第二部分 ARI治疗DPN大鼠坐骨神经AR、PARPmRNA定位表达及血AR、PARPmRNA定量表达及氧化应激改变的实验研究
    1.中文摘要
    2.英文摘要
    3.前言
    4.材料和方法
    5.实验结果
    6.讨论
    7.结论
    8.参考文献
四、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五、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六、致谢

(9)益肾通络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作用的理论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益肾通络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糖尿病的关系
        1.1 糖尿病(消渴)的病因病机
        1.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消渴)的发展
    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机
        2.1 瘀血阻络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主要病机
        2.2 脏腑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关系
        2.3 气阴两虚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病理基础
        2.4 痰湿痹阻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关键
    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
        3.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辨证论治
        3.2 益肾通络法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方法
    结语
第二部分 益肾通络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的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实验一 益肾通络法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体重及血糖的变化
    实验二 益肾通络法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清中SOD、MDA含量的影响
    实验三 益肾通络法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清NO、NOS含量的影响
    实验四 益肾通络法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清NGF含量的影响
    实验五 益肾通络法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AGES的影响
    实验六 益肾通络法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组织病理学表现的影响
    讨论
    结语
第三部分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防治研究进展
        1.1 DPN的中医病名
        1.2 DPN的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西医研究进展
        2.1 DPN的发病机制
        2.2 DNP的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脑组织病变与氧化应激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略缩词表
第一部分 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及观测指标的建立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脑组织病变与氧化应激关系的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背景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含酶基因、终末糖化产物受体基因、对氧磷酶基因及醛糖还原酶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李悦. 河南大学, 2020(02)
  • [2]KLKB1基因rs3733402位点多态性及血清缓激肽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D]. 刘清岩. 青岛大学, 2020(01)
  • [3]皮肤无创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测定与2型糖尿病周围血管及神经病变的相关性研究[D]. 邢美艳.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4]湿润烧伤膏(MEBO)对糖尿病皮肤溃疡小鼠抗氧化作用及机制研究[D]. 张丽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芪归通络颗粒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干预和对DPN大鼠NGF、IGF-1及IGF-1R的影响[D]. 张璐.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GPx-1基因Pro200Leu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联研究[D]. 彭红艳. 中南大学, 2014(03)
  • [7]糖微康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干预及疗效机理研究[D]. 郭小舟.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1(12)
  • [8]ARI治疗DPN大鼠AR、PARPmRNA表达及氧化应激改变的研究[D]. 李宏. 昆明医学院, 2011(09)
  • [9]益肾通络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作用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 徐雁.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06)
  • [10]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脑组织病变与氧化应激关系的研究[D]. 杨红英. 昆明医学院, 2009(10)

标签:;  ;  ;  ;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内皮一氧化氮酶基因、末端糖化产物受体基因、对氧磷酶基因、醛糖还原酶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