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贝氏体球铁术语问题之管见(论文文献综述)
李猛[1](2008)在《奥—贝球铁的组织及耐磨性研究》文中提出等温淬火球铁,作为近五十年来铸铁冶金方面重大成就之一,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特别是在强度较高时其塑性和韧性优良,机械性能稳定,耐磨性能好,疲劳强度高等。因此,在机械、冶金、交通运输和建材等行业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而奥―贝球铁在耐磨件中的应用潜力还相当大,奥―贝球铁在耐磨件中的应用正逐步增多并越来越受到重视。传统的耐磨材料高锰钢,在高冲击力的磨损工况下,表现出优良的耐磨性和冲击韧性。但是,在低冲击载荷的条件下,高锰钢的表面硬度提高不大,其抗磨性能发挥不出来,磨损较快,使用寿命不高。本文对比了奥―贝球铁和高锰钢在冲击不大的使用条件下的磨损量。为进一步开发奥―贝球铁作为磨损件的应用提供依据。本文是对奥―贝球铁的铸造工艺、热处理工艺、组织和性能的进一步的研究:考察了添加不同含量的铜元素对奥―贝球铁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考察不同的等温淬火介质、不同的盐浴等温淬火温度和时间对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考察不同的含碳量对奥―贝球铁组织中石墨球的数量和形态的影响。把含碳量2.2%球铁试样用980℃保温8小时的退火处理来消除碳化物,然后与含碳量3.6%的球铁试样一起在900℃奥氏体化保温60分钟,在330℃盐浴等温淬火50分钟,可以得到以贝氏体为主要基体,抗拉强度大于1000MPa,硬度为350HV左右,综合性能比较好的贝氏体球墨铸铁。最后,对奥―贝球铁的耐磨性能进行了多组对比实验,并对其耐磨机理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奥―贝球铁中添加一定量的合金元素铜,能够显着提高奥-贝球铁的延伸率,对耐磨性的影响不大。2.奥―贝球铁中的石墨更容易被磨损掉,石墨较多的情况下,切断了基体组织的连续性,是使基体组织碎裂的发源地,对奥―贝球铁的耐磨性起有害作用。适当的降低含碳量能够减少石墨球的数量,从而提高奥―贝球铁的耐磨性。3.在低应力磨料磨损的实验条件下,奥―贝球铁的耐磨性超过高锰钢。磨损表面上存在犁沟、切削划痕和裂纹,说明在低应力冲击磨料磨损过程中磨损的机理主要以切削磨损为主,兼有冲击塑性变形磨损。
李玲芳[2](2006)在《奥贝低碳球铁的组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奥氏体—贝氏体低碳球墨铸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进行了多组试验,简要分析了铸态奥贝低碳球铁的成分与组织、性能的关系;分析了在同一种等温淬火工艺下,Si、Mn、Cu三种合金对于奥贝低碳球铁组织与性能的影响;以及在同一种合金成分下,不同的等温淬火工艺对于奥贝低碳球铁的组织与性能的影响。在以上分析过程完成后,对于低碳球铁中比较典型的上贝氏体、下贝氏体组织进行了SEM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为奥贝低碳球铁最佳生产工艺的稳定提供理论指导,从而实现奥贝低碳球铁组织性能控制和材料设计的目的。 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奥贝低碳球铁,Si的含量应控制在2.4~3.0%之间,合金含量高时应选取较高的硅量,Mn的含量控制在1.5%以下,Cu的含量控制在1.4%以下,工件截面尺寸越大,所需合金含量越高;低碳球铁的适合奥氏体化时间为20~60min,等温温度范围与普通球铁大致相同,等温时间窗口大约在35~50min之间;在本次试验中,奥贝低碳球铁的性能指标大致为σb≈1050Mpa,δ≈4%,ak≈15J/CM2,若改进试验条件性能应该还能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徐杨,李致国,马占洪,周世康[3](2003)在《关于贝氏体球铁术语问题之管见》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贝氏体组织的定义及组织形态,分析了球铁中温相变的工艺及其显微组织,指出ADI奥贝球铁、奥氏体等温淬火球铁及奥铁球铁等术语是不恰当的,这种铸铁的中文术语应统称为贝氏体球铁,包括上贝氏体球铁或称奥贝球铁和下贝氏体球铁。
二、关于贝氏体球铁术语问题之管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贝氏体球铁术语问题之管见(论文提纲范文)
(1)奥—贝球铁的组织及耐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奥—贝球墨铸铁的发展 |
1.1.1 奥—贝球墨铸铁简介 |
1.1.2 奥—贝球铁性能特点 |
1.1.3 奥—贝球铁的应用 |
1.1.4 奥—贝组织的形成机理 |
1.2 奥—贝球铁的生产工艺 |
1.2.1 等温淬火工艺 |
1.2.2 铸态奥—贝球铁生产工艺 |
1.2.3 连续冷却淬火工艺 |
1.2.4 准铸态奥—贝球铁生产工艺 |
1.2.5 分级淬火工艺 |
1.3 奥—贝球铁的组织 |
1.3.1 贝氏体 |
1.3.2 奥氏体 |
1.3.3 马氏体 |
1.3.4 白亮区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内容及方法 |
2.1 化学成分的选择 |
2.1.1 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
2.1.2 确定化学成分 |
2.1.3 原材料的选择 |
2.2 实验方法 |
2.2.1 熔炼及浇注工艺 |
2.2.2 试样制备 |
2.3 热处理工艺的选择 |
2.3.1 热处理方案一 |
2.3.2 热处理方案二 |
2.4 冲击磨料磨损实验 |
第三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含碳量球铁的金相组织 |
3.2 不同热处理条件下的金相组织 |
3.2.1 低碳球铁 |
3.2.2 等温铅浴 |
3.2.3 等温盐浴 |
3.3 等温转变温度对奥—贝球铁组织的影响 |
3.4 等温淬火时间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3.4.1 对组织的影响 |
3.4.2 对硬度的影响 |
3.5 力学性能测试结果 |
第四章 奥—贝球铁的耐磨性研究 |
4.1 磨料磨损的机制 |
4.1.1 显微切削机理 |
4.1.2 多次塑性变形机理 |
4.1.3 疲劳磨损机理 |
4.1.4 微观断裂机理 |
4.1.5 冲蚀机理 |
4.2 磨损试验的主要目的 |
4.3 磨损实验方法 |
4.4 铜含量对ADI耐磨性的影响 |
4.5 碳含量对ADI耐磨性的影响 |
4.5.1 磨损实验结果 |
4.5.2 磨损分析 |
4.5.3 磨损表面形貌分析 |
4.5.4 影响磨料磨损的基本因素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奥贝低碳球铁的组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奥贝球墨铸铁的诞生及发展 |
1.1.1 国内外发展概况 |
1.1.2 奥贝球铁的性能标准 |
1.1.3 奥贝球铁的应用 |
1.2 奥贝球墨铸铁生产 |
1.2.1 机理 |
1.2.2 铸态生产 |
1.2.3 等温淬火 |
1.2.4 连续冷却 |
1.2.5 关于奥贝球铁术语的探讨 |
1.3 选题及意义 |
1.3.1 选题 |
1.3.2 选题的意义 |
第二章 试验内容及方法 |
2.1 熔炼、孕育、浇注过程 |
2.2 材料的选择及配料 |
2.3 试验成分设计 |
2.4 热处理工艺参数设计 |
2.4.1 奥氏体化温度及时间的选择 |
2.4.2 等温温度及时间的选择 |
2.4.3 试验中工艺参数的确定 |
2.5 力学性能测试 |
2.6 奥贝低碳球铁的冲击磨料磨损特性 |
2.7 显微组织结果分析 |
第三章 试验结果 |
3.1 铸态试验结果 |
3.1.1 石墨形态 |
3.1.2 基体金相 |
3.1.3 基本力学性能 |
3.2 合金试验结果 |
3.2.1 石墨形态 |
3.2.2 铸态下的基体 |
3.2.3 等温处理后的基体 |
3.2.4 基本力学性能 |
3.3 等温淬火试验 |
3.3.1 等温后石墨形态 |
3.3.2 金相组织 |
3.3.3 基本力学性能 |
第四章 试验结果分析 |
4.1 铸态试验结果分析 |
4.2 Si对于等温淬火低碳球铁性能的影响 |
4.3 Mn对于等温淬火低碳球铁性能的影响 |
4.4 Cu对于等温淬火低碳球铁性能的影响 |
4.5 等温淬火工艺参数的影响 |
4.5.1 奥氏体化时间的影响 |
4.5.2 等温转变温度的影响 |
4.5.3 等温转变时间的影响 |
4.6 两种典型贝氏体的SEM分析结果 |
4.6.1 8-1试样的SEM照片和成分扫描结果 |
4.6.2 9-2试样的SEM照片和成分扫描结果 |
4.7 试验过程中几个问题的简单探讨 |
4.7.1 等温淬火过程中采用硝盐保温的原因 |
4.7.2 原始组织对等温淬火后奥贝球铁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4.7.3 残余奥氏体对性能的影响 |
4.7.4 不同基体的奥贝低碳球铁的冲击韧性和磨损性能 |
4.8 贝氏体相变的形核与长大理论 |
4.8.1 贝氏体相变的形核理论 |
4.8.2 贝氏体铁素体的长大理论 |
4.8.3 本文支持观点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3)关于贝氏体球铁术语问题之管见(论文提纲范文)
1 贝氏体组织的由来及定义 |
2 钢中典型贝氏体的组织形态 |
3 铁与钢的异同点 |
4 球铁贝氏体相变的生产工艺 |
5 我们的建议 |
四、关于贝氏体球铁术语问题之管见(论文参考文献)
- [1]奥—贝球铁的组织及耐磨性研究[D]. 李猛. 东北大学, 2008(03)
- [2]奥贝低碳球铁的组织与性能研究[D]. 李玲芳. 昆明理工大学, 2006(10)
- [3]关于贝氏体球铁术语问题之管见[J]. 徐杨,李致国,马占洪,周世康. 现代铸铁, 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