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傅山“四宁四毋”的审美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刘永军[1](2021)在《直率寓真 丑拙藏正——试论傅山“四宁四毋”书学观》文中研究说明傅山是明末清初的书法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其人坦荡磊落,性格孤傲,拒不仕清,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傅山在书法实践上敢于打破传统,特立独行,表现出特有的丑拙古怪与酣畅淋漓。在书学思想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四宁四毋"的新观点,开拓了审美的境界,
庞迪[2](2021)在《傅山的书学思想及其影响和启示》文中提出傅山是明末清初时期着名的思想家、书法家。他自小饱读诗书,对儒家、道家思想都有涉猎。后经山河动荡、朝代更迭,作为明朝遗民的傅山不堪接受改朝换代,在一番救国行动无果下,索性隐居生活,并将他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书学思想展现出来。他的书学思想和自身人生阅历一样充满了鲜明的特征。傅山以“作字先作人”、“四宁四毋”等书学思想作为人生的指引,他在作品中展现出了文、人相称的价值观念以及对奴性进行反抗的斗争精神,使得其思想和人格为后世书家所赞扬。本文第一部分绪论对傅山的书学思想及其影响和启示的选题背景、研究特色、研究方法等进行逐一阐释。第二部分从傅山书学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开始分析,探究他思想产生、发展所处的环境及氛围。第三部分是分析傅山书学思想主要内容,从其人生经历和家学修养所形成的“作字先作人”的思想和“四宁四毋”的书学观,以及分别对“宁拙毋巧”、“丑、支离、直率”的内涵进行解析,得出“四宁四毋”并非傅山心中最为理想的书学范畴,傅山认为的书法最高境界是“天倪自然”,并对如何达到“天倪自然”进行解释,从而全面客观地认识其书学思想。第四部分从用笔、用墨、结字、章法、内涵等方面对傅山的书学思想映现到草书作品中的实践加以了解和掌握。最后,探讨傅山书学思想及其影响和启示。首先是对明清书坛的影响:打破以官僚士大夫为主的柔美书风,主张表现自我情感,崇尚古法篆隶,对清代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再者是对当代书坛的启示:一是注重人品道德的内在修养,二是要保持本真,达到拙朴自然的状态。本文从这五个部分对傅山的书学思想及其影响和启示进行全面分析。
魏诚[3](2021)在《“拙”:傅山书法艺术的核心范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拙”是中国传统艺术领域的重要范畴。“拙”以艺术作品的内容为核心,超越单纯形式上的工巧,追求自然畅意的表达。明末清初,帖学发展到了鼎盛,此时的书坛崇尚柔美精巧的帖学书风。傅山作为当时着名思想家、书法家却极力反对这种书风,认为其柔媚无骨、矫揉造作,无论在其书学思想还是书法实践中都崇尚自然畅达的“拙”之美。傅山书法之“拙”是通过不断学习实践达到书法之“正”后,追求自然而然表达,呈现出“支离”与“丑拙”的一种艺术范畴。“拙”作为傅山书法艺术的核心范畴,深入展现了书法艺术学习和创造的完整过程,也是其书法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傅山书法之“拙”不仅引领当时书坛书法风格的转变,对当今艺术界也有其重要意义。本文从艺术范畴“拙”的渊源及傅山自身经历与时代背景谈起,通过对其书学思想及书法作品的探究来分析其书法艺术的核心范畴——“拙”的含义及其对书法领域、现代艺术的意义。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正文部分用四个章节进行论述:绪论部分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对象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一章论述傅山书法中“拙”的渊源。主要对作为艺术范畴的“拙”的含义及其流变以及对傅山的生平经历、自身思想和所处时代环境进行探析,为进一步探究傅山书法中的“拙”作铺垫。第二章探析傅山书法之“拙”的内涵。通过对傅山相关着作中书学思想的整理分析,从“支离”、“丑拙”、“正极奇生”、“天机自然”四个方面入手,明晰傅山书法之“拙”的思想内涵。第三章探析傅山书法实践中的“拙”。结合傅山书法具体作品,通过对不同书体的作品中笔法、结字、章法具体表现的分析,探究傅山如何在具体书法作品中实践书法之“拙”。第四章指出傅山书法之“拙”的价值与意义。透过傅山书法对“拙”的体现,总结傅山书法之“拙”对书法艺术的价值,并指出其对当今书法界甚至整个艺术界的意义所在。结语总结上述章节中对傅山书学思想及书法实践中“拙”的探析,并指出其价值与意义。
刘瑞鹏[4](2021)在《傅山书学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傅山在明清鼎革之时代裂变中,形成了“杂乱而无章”之书学思想,这一思想在其着作与书作中无不显露。其中,傅山在《庄子》《荀子》之批注中对时事巨变深刻反思,在《山海经》《淮南子》之批注中将世间愁怨置之度外,在入清以后之创作中对社会不满大肆宣泄。明清递嬗时代之傅山一章,主要对其“书风丕变”之人生经历进行论述,对其“经国济世”之思想建构进行分析,对其“矛盾多元”之遗民身份进行解读。傅山书学思想渊源考论一章,主要涉及子学、考据学和医学,三者之外或有其他还需进一步研究。以上种种,反映在傅山书学思想中,主要表现为“尚奇”“丑拙”“天倪”之书学观,即为文章第三至五章。傅山在明清易代之后,对人生有了截然不同之思考、感悟,并致其书风发生转向,或静心观变、或率性而为,或有意发泄、或随心得之。第六章主要阐述傅山书法创作以“篆隶笔意”贯穿始终,既有感性发挥,亦有理性思考,遂产生不可复制之笔墨效果。从明清之变的视角反观傅山之沉浮人生,通过其一生书作、诗文、题跋、批注等着述来剖析傅氏矛盾而又多元之书学思想,结合其生平交游、书法取法以及所接受的观念来分析傅氏复杂而有创见之书学思想。
李娜[5](2020)在《傅山绘画研究——以晋祠博物馆藏画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傅山是明末清初的士坛领袖,其学识渊博,经史子集、佛经道藏、书画、医学、武术等领域均有研究,涉猎甚广,被时人称誉为"学海"。本文在检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晋祠博物馆藏画为中心,对傅山绘画进行研究,结合傅山书画主张分析其绘画特色,并力图揭示傅山绘画与明末清初审美风尚、政治环境的联系。
刘志威[6](2020)在《傅山行草书艺术风格研究 ——兼谈对我书法创作的影响》文中提出傅山是浪漫主义书风的代表性书家之一,其书法是明末清初社会剧变的产物。傅山通过学习钟繇、“二王”,后学习赵孟頫,甲申之后,开始向颜真卿书法倾斜。傅山选择颜真卿,与其书法本体有关,也和颜真卿的民族气节有关。清初的书坛,崇董、崇赵之风盛行,呈现出一片萎靡的现象。针对当时的风气,傅山提出了“四宁四毋”的书法美学观念,加之金石考据和访碑的兴盛,对人们书法的审美和取法产生重要影响。傅山是一个非常具有民族气节的人,重视人品道德,提出了“作字先作人”的主张。他注重内心修养,注重勤学苦练,希望由技入道,找到“字中之天”。他注重书写方法技巧,对入帖和出帖进行了细致讲解。因此,傅山行草书的艺术特点非常鲜明,大气磅礴,气势连绵,并且其人格、修养给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傅山书法是我学习的主要对象,也是我行草书创作取向的主要来源。本文首先介绍了傅山的家世,以及晚明社会风貌对书坛的影响。傅山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学教育,这也为他日后成为一个百科全书的人物奠定了基础。晚明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时代的更迭,促进了书坛追求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个性的解放起到重要作用。然后介绍了傅山行草书的艺术特点,其用笔、施墨、结体、章法的变化丰富了其艺术语言,形成了傅山独特的艺术风貌。另外对傅山艺术风格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最早对赵孟頫书法的推崇,到对颜真卿书风的学习,中年后重视篆隶书的学习,提出许多掷地有声的观点,这些对其书法风格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傅山晚年时,经历了社会的动荡,人生的起伏,对《兰亭序》有了新的认识,遂复学之。最后,思考总结傅山行草书在我创作上产生的影响,傅山书学观上“作字先作人”的理念提醒我保持独立的人格,正直的为人;其“四宁四毋”的主张,使我在创作中保持个性,不随波逐流;创作实践中,傅山条屏书法创作,及其对篆隶书的重视,书学过程中的勤学苦练,入帖与出帖的临帖方法,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白洮[7](2020)在《傅山书学中的审丑观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文中提出傅山生活在十七世纪明清鼎革之际,此时内忧外患频仍、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交叠。社会变革促进了思想活跃,进而在文艺思想领域掀起了一股以明遗民文人为代表的,崇尚“奇逸高古”的风潮,产生了一大批高标卓识、个性解放的书法家。傅山以其人品和书品的高度统一,成为其中代表,受到当世和后代学者的高度评价。针对当时书坛时弊,傅山提出着名的“四宁四毋”说,即“宁丑毋媚、宁拙毋巧、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足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矣”。特别是“宁丑毋媚”的提出,是中国书法史上首次对审丑范畴的观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时代变迁下形成的新的人格美学和艺术精神,中国古典艺术领域的审丑内涵开始觉醒。“宁丑毋媚”的内涵是天机自然。这一内涵遵守了老庄道家美学传统,强调对天地和自然的崇拜,对俗媚和流行的厌恶。傅山的书学思想和书风一直有着高度统一:早期书风润秀圆转、潇洒超逸,以传统帖学经典为取法对象;中期书风支离神迈、古朴稚拙,吸收了颜鲁公晚年笔意和支离形态;晚年书风洒脱率意、气势磅礴、人书俱老,融合了篆籀与金石之气。这与其所属时代和家族的变迁、访碑活动和金石学的兴起、书法审美取向的轮回发展都有着密切关系。傅山之经历在明遗民文人中极具代表性,透过其诗书画印,可以见证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美学的转折和嬗变。傅山书法于明末清初有承前启后之意义,蕴含传承与出新之内涵,为清中后期书风的转变奠定了基调。本文以傅山书学中的审丑观为线索,梳理其形成的原因和表现,分析对清后期书风转变的影响,探索当代“丑书”现象的实质和发展轨迹,希望对当代书法的创作实践提供一些思路和贡献。
朱国平[8](2020)在《道夫先路—论书法对绘画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书法对传统绘画艺术发展存在着显着影响,虽然学界对书法与绘画关系的研究较为深入且广泛,但书法对绘画单向影响尚未有人做过系统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考据法、图像分析法,图表归纳法、实践感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比较法等多种方法,以文化史为背景,系统梳理传统书画与美学史论来构建书法对传统绘画单向影响的史纲性体系框架,揭示其间的对应关系与隐藏规律,在理论上对于丰富中国美术史、中国画创作理论有着独特价值;在实践上对于启发当代作者汲取历史经验、探索富有民族特色的绘画造型语言,进行精品创作、寻求文化强国道路也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从书法“何以”、“以何”影响绘画及其具体历史表现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书法在自身率先发展、作为经艺之本的优势、线质同构的技术条件等诸方面形成了影响绘画发展的客观前提,张彦远提出“书画同体、画从书出”、“书画用笔同法”、“本乎立意而归乎用笔”等诸多观点,成为后世文人画家自觉追求“以书入画”的理论基础。书法影响绘画,从纵向来讲可总分为自发期与自觉期,从横向来讲可分理论审美和实践用笔两方面。从审美思想上看,考察老子朴素的自发美、素以为绚的绘画审美皆晚于书法,“古质今妍”的书法审美流变历程也同样适用于稍晚发展的绘画。总论书画审美无非“雅俗”;雅正之美分出逸、神、妙、能的品鉴次第,对自然、神、逸范畴及品评对象的界定,可知皆为美的极致。自然、神、韵、意、理、性皆是向内挖掘探求的内蕴美,属同一境层。由内而外的开拓则形成对逸、法、情、味等外态追求。而所有这些都隐藏着由书而画的有序导引规律。从书画实践上看,书法实践入画导致绘画三次改弦易道:一、两汉以降,绘画精于学士,绘画由画工画变成了士夫画。文墨双修的学士将书法审美、娴熟的书写用笔技能潜移默化地渗入到绘画之中,属于“心有所能,必形诸于外”的必然结果。二、北宋文人士大夫主动追求突出绘画的书写性、文学性(诗意),文人画得以宏兴,后逐渐占据画坛主导地位。三、明末清初,文人治印勃兴,经由金石碑版考据与学习之陶泳,画家以擅长的篆隶而入绘画,金石气涵养其中,形成金石绘画。最后,通过综合梳理魏晋以来书画发展的时代风貌特征变迁,展示了书法影响绘画的具体历史表现——“书前画后”相差50至300年不等的“尚韵、尚法、尚意、尚态”四大审美与风貌对应关系,由此可见,书法对绘画的影响一直处于道夫先路的状态。
蔺思骐[9](2020)在《傅山行草书的风格来源及对本人书法创作的影响》文中提出傅山是明末清初的重要书家,他的书法上承晚明书风下启清代碑学,是明末清初中国书法嬗变之中坚式人物。傅山行草书的取法对象十分广泛,并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以赵孟頫为例,傅氏一生大致经历了早年学赵、中年批赵、晚年对赵的再认可三个阶段,其书风的转变大致与之相伴相随;迟至四十五岁,傅山陡然转习颜真卿书法,行草书风格从冲淡平和走向雄浑苍茫;五十至六十岁之间,傅山学习宋人米芾和黄庭坚的书法,风格面目开意气纵横的新境界;此外,他广泛临习刻帖,这成为其行草书的主要滋养,小字草书有晋人格调;他还对刻帖进行“臆造性临摹”,这类临摹作品的风格豪逸奇古,创作性十分突出;王铎作为傅山同时期北方书坛的前辈,在墨法以及章法方面对傅氏影响亦甚多。傅山行草书风格的形成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风气和学术思潮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早年作品的“尚奇”特征,以及晚年通过研习篆隶金石书法对“天机自然”创作理念的体悟。他行草书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那些奇纵连绵的高堂大轴作品,这类作品在笔法特征方面表现为辗转翻侧与迅疾连绵,在章法上表现为行气的纵贯与布局的虚实相生。傅山行草书的风格来源及其风格特征颇为集中地反映了明清鼎革时期书坛的诸多现象。基于以上研究,并结合自身学书经历,讨论傅氏师古观与创作观对本人的影响。
杨万里[10](2019)在《骨气与天机:傅山的艺术精神及其当代价值》文中研究指明明末清初的傅山是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高古奇士,诸子百家靡不淹贯,诗文书画俱有造诣,于清初儒林最为博雅。其文艺创作与批评理论均透着浓厚的奇趣,尤其是着名的"四宁四毋"说,集中反映着他的审美祈尚。学界对其阐释尚存在一定误解。"四宁"显然不是傅山的终极追求,而是为治愈"四毋"开出的良方,是绚烂至极后向放浪天真的折返。傅山的艺术精神从源头上指向的是一种气骨横绝、支离拙奇的人物品格,而书写性情、自得天机才是其最终的美学旨归,正在"四宁"与"四毋"之间。既要结合明清易代的政治语境,又需将他的诗文书画理论会通观之,庶几得其艺术精神之真谛,彰显其对当下文艺创作与批评的价值意义。
二、傅山“四宁四毋”的审美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傅山“四宁四毋”的审美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直率寓真 丑拙藏正——试论傅山“四宁四毋”书学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四宁四毋”之源 |
1. 源于特定的历史环境 |
2. 源于低落的书坛环境 |
3. 源于解放的思想环境 |
二、“四宁四毋”之析 |
1. 提倡篆隶,碑学先驱:宁拙毋巧 |
2. 力矫时风,开拓审美:宁丑勿媚 |
3. 拒不仕清,尊崇气节:宁支离勿轻滑 |
4. 任情恣性,追求自然:宁直率勿安排 |
三、“四宁四毋”之辩 |
1.“四宁四毋”对清代的影响 |
2.“四宁四毋”的美学意义 |
3.“四宁四毋”之我看 |
结语 |
(2)傅山的书学思想及其影响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概况 |
2.国外研究概况 |
(三)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
1.选题的研究特色 |
2.本文的创新之处 |
(四)研究的基本方法 |
二、傅山书学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一)傅山书学思想形成的政治背景 |
(二)傅山书学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 |
三、傅山书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以人品论书品”的书学观点 |
(二)“四宁四毋”的书学思想 |
1.“四宁四毋”的背景 |
2.“宁拙毋巧”的释读 |
3.“丑、支离、直率”的内涵 |
(三)至高境界-天倪自然 |
1.天机与天倪 |
2.字中之天 |
3.取法“篆、隶” |
四、傅山书学思想在其草书风格中的体现 |
(一)用笔古拙质朴、圆转自如 |
(二)墨法酣畅率意,对比变化 |
1.浓淡对比,枯润相间 |
2.变化丰富,流畅自然 |
(三)结字欹侧多姿,稳中寓险 |
(四)章法因势得形,气脉贯通 |
(五)整体内涵及其表现 |
五、傅山书学思想的影响和启示 |
(一)对明清书坛的影响 |
1.打破柔美书风,丰富审美范畴 |
2.为清代碑学发展奠定基础 |
(二)对当代书坛的启示 |
1.注重人品道德修养 |
2.追求自然的审美境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拙”:傅山书法艺术的核心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一章 傅山书法中“拙”范畴的渊源及形成 |
第一节 作为艺术范畴的“拙” |
第二节 傅山其人 |
第三节 傅山书法之“拙”的时代语境 |
第二章 傅山书学思想中的“拙” |
第一节 “正极奇生” |
第二节 “支离” |
第三节 “丑拙” |
第四节 “天机自然” |
第三章 傅山书法实践中的“拙” |
第一节 古朴浑穆之隶篆 |
第二节 支离朴拙之楷书 |
第三节 浑厚流畅之行书 |
第四节 豪迈不羁之草书 |
第四章 傅山书法中“拙”的价值与意义 |
第一节 傅山书法对碑学的先导 |
第二节 傅山书法中“拙”的当代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傅山书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明末清初之鼎革与变迁 |
二、傅山思想之矛盾与多元 |
三、对傅山书学研究之重新审视 |
第一章 明清递嬗时代之傅山 |
第一节 傅山生平与交游略论 |
一、傅山生平概说 |
二、傅山交游撷论 |
第二节 傅山“经国济世”思想建构 |
一、经世思潮与西学东渐对傅山之启蒙 |
二、直隶孙奇逢北学思想对傅山之激励 |
三、苏南顾炎武经学思想对傅山之促进 |
第三节 傅山之遗民身份 |
一、对明王朝之眷恋及清王朝之拒斥 |
二、傅山与王铎书法之契合与背离 |
第二章 傅山书学思想渊源考论 |
第一节 傅山书学思想与子学摭论 |
一、傅山书学观之“激进”与子学批判意识 |
二、傅山书学观之“支离”与老庄“自然”思想 |
三、傅山书学观之“求变”与《荀子》“如蜕”思想 |
第二节 傅山书学思想与考据学蠡测 |
一、傅山“严谨规范”之用字观与考据学 |
二、傅山“补经证史”之金石观与考据学 |
三、傅山“重篆崇隶”之碑学观与考据学 |
第三节 傅山书学思想与医学略述 |
一、傅山书学观之“无所不临”与“餐采”说 |
二、傅山书学观之“先萌一意”与“气”论 |
第三章 傅山书学思想之“尚奇”观 |
第一节 傅山“尚奇”书学观成因考论 |
一、明末“尚奇”之风的影响作用 |
二、明清甲申之变的强化作用 |
第二节 傅山“尚奇”书学观之“奇异” |
一、楷法篆隶,出新生奇 |
二、杂体兼施,彰显奇异 |
第三节 傅山“尚奇”书学观之“奇正” |
一、“字正体直”,回归古法 |
二、“正极奇生”,“大巧若拙” |
第四章 傅山书学思想之“丑拙”观 |
第一节 傅山“丑拙”书学观成因考论 |
一、以“丑拙”为美之时代风气 |
二、傅山遗民心态下追求“丑拙” |
第二节 傅山“丑拙”书学观之“丑怪” |
一、心向庄子,否定“妍媚” |
二、推崇颜书,反倡“丑怪” |
第三节 傅山“丑拙”书学观之“朴拙” |
一、追溯篆隶,探求“朴拙” |
二、研习隶书,践行“朴拙” |
第五章 傅山书学思想之“天倪”观 |
第一节 傅山“天倪”书学观成因考论 |
一、庄子“天倪”思想之影响 |
二、晚明浪漫主义思潮之驱动 |
第二节 神至而笔至之“天” |
一、专精下苦,自近古人 |
二、勤而引之,即具是倪 |
第三节 笔不至而神至之“天” |
一、野书以行,放荡无绳检 |
二、字中之天,不可有意遇之 |
第六章 傅山书法创作理念审视 |
第一节 篆隶笔意——贯穿主线 |
一、用圆锋香象力,竭诚运腕 |
二、不知篆隶之变,终是俗格 |
第二节 感性发挥——法本无法 |
一、情性之发:无心而作,冀有可观 |
二、丑拙之美 |
(一)溯古求变,标新立异 |
(二)俗物逼面,大违心手 |
第三节 理性思考——技进乎道 |
一、不自正入,不能变出 |
二、志正体直,技道相通 |
余论 |
第一节 傅山书学思想研究之总结 |
一、明清之际的傅山及其书学思想渊源考论 |
二、傅山书学思想之“三观” |
三、傅山书法创作观念审视 |
第二节 傅山书学思想研究之展望 |
一、傅山书学思想生成之多元因素 |
二、傅山书学思想“三观”之再探究 |
三、傅山书法创作理念之深入剖析 |
第三节 傅山书学思想研究之局限 |
一、文献资料的欠缺与期待 |
二、研究方法的单一与改进 |
三、知识结构的充实与更新 |
附录《傅山书学思想研究》文章附图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傅山行草书艺术风格研究 ——兼谈对我书法创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 研究现状及行草书条幅作品整理 |
三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傅山与晚明书坛 |
第二章 傅山行草书的艺术特点 |
第一节 用笔以圆为主,笔笔中锋 |
第二节 墨法千变万化 |
第三节 结体无刻意做作 |
第四节 章法因势得形 |
第五节 整体浑然天成,具有感染力 |
第三章 傅山书法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
第一节 傅山“四宁四毋”的理论主张 |
第二节 傅山书法的主要取法对象 |
一 少年时期取法“二王” |
二 青年时期取法赵孟頫 |
三 中年时期取法颜真卿 |
四 傅山对篆隶书的学习 |
五 晚年时期复学《兰亭》 |
第四章 傅山书法对我书法创作的影响 |
第一节 傅山书法对观念上的启发 |
第二节 傅山书法对创作实践的影响 |
一 条屏创作的影响 |
二 重视对篆隶书的学习 |
三 注重内心,勤学苦练 |
四 从“古法”谈入帖到出帖的方法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参展情况 |
附录 作品 |
(7)傅山书学中的审丑观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一、国内外学者关于审丑范畴的研究概述 |
二、关于傅山书学思想的研究现状 |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方向 |
一、技术路线图 |
二、创新点 |
第二章 傅山书学中“审丑观”的溯源 |
第一节 思想根源 |
一、老庄道家美学的内在发扬 |
二、李贽“童心说”的自然演进 |
第二节 客观条件:清初金石学与访碑活动的兴起 |
第三节 环境影响:交往与鉴藏 |
一、交往 |
二、鉴藏 |
第四节 内在规律:书法审美的演进路线 |
一、中国书法审美自身发展规律的体现 |
二、颜真卿的感召与呼应 |
第三章 对傅山书学“审丑观”的概括 |
第一节 “四宁四毋”的提出 |
第二节 傅山“审丑观”的核心:天机自然 |
第三节 表现形式与审丑内涵 |
一、拙 |
二、丑 |
三、支离 |
四、直率 |
第四章 在实践中的表达形式 |
第一节 大草:心与腕是取 |
第二节 小楷:略得其支离 |
第三节 篆隶:只在硬拙 |
一、从古籀到草篆 |
二、汉隶之传承 |
第四节 也谈“作意”与“失笔” |
一、失笔、代笔和作伪 |
二、也谈失笔与作意 |
第五章 傅山书学“审丑观”的意义和影响 |
第一节 重建“审丑”体系的意义 |
第二节 对当代书法创新的影响和启示 |
一、“真丑”与“假丑”、“真美”与“假美”的辩证关系 |
二、当代“丑书”的滥觞 |
三、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8)道夫先路—论书法对绘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案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一章 书法影响绘画发展的前提基础 |
第一节 文明之端,书道崇尚 |
第二节 王政之需,书法勃兴 |
第三节 书法绘画同构同游于艺 |
第四节 书法影响绘画的理论基础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书法审美思想对绘画的导引 |
第一节 素以为绚的自发审美 |
第二节 古质今妍的审美流变 |
第三节 从“雅俗”到“逸神妙能”的审美延续 |
第四节 自然神逸为雅之极致 |
第五节 溢而为书、变而为画之“尚意” |
第六节 书画内意外露追求尚态之先后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书法实践入画导致绘画三次改弦易道 |
第一节 学士介入、古今嬗变 |
第二节 士夫画凸显书写性、文学性分流出文人画 |
第三节 金石之气涵养,金石书画崛起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书法影响下的历代绘画风貌 |
第一节 书法绘画风貌的四大对应 |
第二节 以书入画自发下的晋唐尚韵画风 |
第三节 尚法书风下的唐宋绘画格法 |
第四节 以书入画自觉下的宋元尚意画风 |
第五节 个性解放书风下的明清尚态画风 |
本章小结 |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专着 |
学位论文 |
期刊(报纸)论文 |
外文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9)傅山行草书的风格来源及对本人书法创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研究现状 |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傅山行草书的主要取法对象 |
1.1 冲淡与雄浑——从临习赵子昂到转师颜鲁公 |
1.2 意气纵横的新境界——取意宋人 |
1.3 入古与出新——临习晋唐法书刻帖 |
1.4 腾掷激荡 燥润相生——王铎对傅山的影响 |
2.傅山行草书的风格特征 |
2.1 时代风气与学术思潮的影响下的傅山行草书创作 |
2.2 奇纵连绵 虚实相生——傅山晚年大字行草书的风格特征 |
3.傅山行草书的风格来源对本人书法创作的影响 |
3.1 “不自正入,不能变出”的师古观 |
3.2 “天机自然”的创作观 |
余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骨气与天机:傅山的艺术精神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骨气胜:“四宁四毋”的人格指向 |
二、纯任天机:在“四宁”与“四毋”之间 |
三、傅山艺术精神的当代意义 |
四、傅山“四宁四毋”的审美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直率寓真 丑拙藏正——试论傅山“四宁四毋”书学观[J]. 刘永军. 书与画, 2021(10)
- [2]傅山的书学思想及其影响和启示[D]. 庞迪.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拙”:傅山书法艺术的核心范畴研究[D]. 魏诚.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傅山书学思想研究[D]. 刘瑞鹏.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5]傅山绘画研究——以晋祠博物馆藏画为中心[J]. 李娜. 荣宝斋, 2020(10)
- [6]傅山行草书艺术风格研究 ——兼谈对我书法创作的影响[D]. 刘志威. 山东艺术学院, 2020(08)
- [7]傅山书学中的审丑观及其对后世的影响[D]. 白洮. 上海戏剧学院, 2020(08)
- [8]道夫先路—论书法对绘画的影响[D]. 朱国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傅山行草书的风格来源及对本人书法创作的影响[D]. 蔺思骐. 暨南大学, 2020(05)
- [10]骨气与天机:傅山的艺术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 杨万里. 中国美术研究,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