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处理用的KDF和MRPS合金滤料(论文文献综述)
刘柳君,刘晓艳,熊鹰,毛旭辉[1](2020)在《水中余氯去除技术及材料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含氯氧化剂在进行消毒或者污水处理应用时,会产生余氯残留的问题。寻求成本节约的高效余氯去除方法,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对水中余氯去除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四价含硫化合物法、活性炭法、KDF介质过滤法、紫外光照法和其他几种余氯去除方法的应用,分析了这些技术用于水中余氯去除的机理,指出了各种方法存在的不足,并对后续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李思达[2](2020)在《锅炉水铜锌合金阻垢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研究铜锌合金对锅炉内壁表面水垢的阻垢机理,铜锌合金主要利用微电池反应生成的锌离子及自由电子两影响因素进行阻垢,因此分别建立实验系统研究锌离子和自由电子的阻垢机理及铜锌电极原电池反应。利用EDTA滴定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研究了锌离子对硬水结垢行为的影响,并讨论锌离子的阻垢机理。结果表明:硬水的结垢动力学满足幂函数规律,锌离子没有改变硬水的结垢动力学机制,会与碳酸根及水反应生成碱式碳酸锌,碱式碳酸锌会影响碳酸钙的结晶形核,进而改变了文石向方解石转化的相变的进行限度,令碳酸钙晶核生长过程发生改变,抑制了疏松的文石向致密的方解石转化的过程。锌离子阻垢效果并非永久能力,具有时效性,静态情况下,24小时后锌离子会失去阻垢能力,水垢晶体生长过程恢复正常。随着锌离子浓度的升高,其阻垢能力会越来越强,但并非浓度越高越好。锌离子质量浓度超过10 mg/L后会引起大部分锌离子优先于钙离子与碳酸根反应,生成碳酸锌沉淀,导致锌离子失去阻垢能力。利用EDTA滴定法和X射线衍射(XRD)研究了自由电子对硬水结垢行为的影响,并分析了自由电子的阻垢机理。结果表明:一方面,水溶液中,运动中的自由电子会轰击碳酸钙晶核,令其能量升高,改变其相变驱动力,水垢晶体类型由方解石变为文石及球霰石,并且随着相变驱动力的改变,溶液中水垢的溶解度也会增加,溶解部分水垢。另一方面,部分自由电子会轰击到构成氢键的水分子聚合体上,水分子中部分电子会被激发,从低能轨道跃迁到高能轨道,引起水分子电位能的损失、电位下降,令水分子与容器壁的电位差减小,水中溶解的盐类离子因静电力减弱难以附着于容器壁。同时,部分运动中的电子还会令少许水分子聚合体的氢键发生断裂,增加了溶液对盐类的溶解度。利用X射线衍射(XRD)研究了铜锌电极原电池反应。结果表明:铜锌电极原电池反应的动力学满足幂函数规律,铜锌合金微电池反应具有时效性,其反应时间为36小时。阴、阳极表面积比例对微电池反应速率有决定性作用,具有较大表面积的阴极可以在实验初期加快微电池反应,但会加速阳极的氧化,极大降低实验后期微电池反应速率。较小表面积的阴极虽然可以减缓阳极的氧化速度,但反应结束后阳极消耗较少,降低其阻垢能力。铜、锌电极表面积比例为1:1时阻垢性能最佳。另外,溶液硬度也会对原电池反应速率造成一定影响,硬度越高,初期原电池反应速率越快,但实验结束后,对阳极消耗程度无明显影响。
李安安[3](2018)在《Cu-Zn/聚砜中空纤维杂化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膜分离技术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其中,有机-无机杂化膜结合了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的优良性能,已成为膜分离技术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它的发展为膜材料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了制备出一种大装填密度、高渗透性能、高过滤精度且对余氯有较好去除效果的膜材料,本文选用Cu-Zn金属粉末和聚砜高聚物为主要原材料,采用相转化法,制备得到一种新型的填充型杂化膜材料——Cu-Zn/聚砜有机-无机中空纤维杂化膜。得到的膜材料既具有聚砜材料优良的特性,也具有铜锌合金材料的良好性能。同时,利用Cu-Zn金属材料与聚砜材料相结合,又能相互改进其自身缺点。本文首先制备了不同聚砜含量以及不同Cu-Zn金属粉末含量的中空纤维杂化膜,然后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聚砜含量以及Cu-Zn金属粉末含量对膜性能的影响,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铸膜液的粘度随着聚砜含量的增大而增大,聚砜含量7.5 wt%时,其粘度为3800mPa·s,当聚砜含量为11.5wt%时,其粘度可达到23000 mPa·s。少量PVP的加入可以增加铸膜液粘度,提高铸膜液的稳定性。同时,随着铸膜液中聚砜含量的增加,制备出的膜,其密度和泡点压力逐渐增加,膜的孔隙率和纯水通量逐渐下降,膜的结构更为致密,力学性能更好。在亲水性方面,聚砜含量的改变对膜的亲水性无太大影响。(2)随着铸膜液中Cu-Zn金属粉末含量的增加,膜的密度和纯水通量逐渐增大,泡压逐渐减小。膜的孔状结构越来越不明显,孔缺陷不断增大、增多,力学性能降低。在亲水性方面,Cu-Zn金属粉末的加入能明显改善膜的亲水性。(3)在过滤性能方面,分别研究Cu-Zn/聚砜中空纤维杂化膜对余氯、悬浮液、牛血清蛋白和大肠杆菌的去除效果,得到:在过滤压力为0.1MPa下,膜对0.80mg/L的余氯水溶液最高去除率可达到96.1%;对平均粒径为3.53μm,浓度为0.5mg/L的硅藻土悬浮液最低去除率也能达到90.7%;对牛血清蛋白的去除效果不太理想,去除率最高仅为66.7%,且此时通量很小;对大肠杆菌的除菌性能良好,去除率能达到99.99%以上。为了改进膜的过滤精度,文章最后还研究了片状Cu-Zn材料对中空纤维杂化膜性能的影响,可以得到:片状Cu-Zn材料分散性能较好,制得的膜较轻、力学性能较好。然后分析不同片状Cu-Zn含量的膜对牛血清蛋白的去除效果,发现,在过滤压力为0.1MPa下,片状Cu-Zn含量为5wt%时,膜对1g/L的牛血清蛋白的去除率最高,为69.8%。去除率最高时,膜的通量为91.2 L/m2·h。
伏进文[4](2016)在《油田用特殊黄铜的制备及防腐防垢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油气田开发到中后期高含水阶段,油井管和集输管内产生腐蚀和结垢等常见问题,严重危害油气井的正常生产。因此,开展防垢防腐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铜锌合金具有去除溶液中的余氯和重金属离子、控制微生物的生长和抑制垢的形成等作用,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防垢防腐新材料。通过分析油田采出水产生的结垢和腐蚀,从电化学角度探讨了铜锌合金材料的防垢防腐机理,认为铜锌合金在电解液中析出以Zn2+为主的二价金属阳离子影响了垢的生长、溶解度和晶体结构;此外,铜锌合金提高溶液的pH值,使溶液呈弱碱性,能够减缓CO2和H2S等腐蚀。本文利用熔炼炉制备了含稀土元素的特殊黄铜合金,对特殊黄铜合金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模拟油田采出水,实验研究了该合金的防垢防腐性能。结果表明:(1)由表面自由能的计算可知,在600℃退火处理后合金的表面自由能最大,能量最低,且极性分量比铸态提高85.60%,对水等极性分子作用较大,有利于合金与溶液中离子的相互作用。(2)由于稀土的存在,特殊黄铜合金铸态组织主要以等轴晶为主,且铸态和固溶态合金相主要为α相(Cu0.64Zn0.36),并有少量的第二相Cu3Sn析出,但经过固溶处理后的合金晶粒细化、组织均匀,部分第二相固溶到合金内部,提高了合金的固溶强度。(3)特殊黄铜合金在采出水溶液中发生电化学反应,使经过合金处理的采出水溶液中剩余钙离子浓度比未经合金处理的要高;此外,固溶态特殊黄铜合金组织更加均匀,在采出水溶液中的电化学反应更加剧烈,起到更好的防垢效果。油田采出水溶液中的剩余钙离子浓度和防垢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但温度对特殊黄铜合金的防垢效果影响较小;特殊黄铜合金能够使结构稳定的方解石型碳酸钙转变为针状和球状的亚稳态文石型碳酸钙。(4)与经过合金处理相比,没有经过特殊黄铜合金处理的油田采出水溶液对管道钢的腐蚀速率较高,且腐蚀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并在50℃达到最大值0.4467g/(m2·h),在去除产物膜后,钢片表面的蚀坑大而深。此外,经过特殊黄铜合金处理的溶液pH值提高,减缓采出水溶液对管道钢片腐蚀,但温度升高,加剧了管道钢片腐蚀;此外,经过特殊黄铜合金处理的油田采出水溶液能够减少管道钢基体表面的点蚀现象。
王丽霞[5](2015)在《换热设备水垢的电化学去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换热设备在工业和民用领域广泛应用,换热器管道内壁上的水垢会降低设备的传热效率,从而导致燃料消耗量增加,并带来环境污染;水垢加快换热设备产生腐蚀,甚至可能产生爆炸。基于安全、节能、环保多方面考虑,对除垢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水垢的形成机理、特性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对目前各种物理法、化学法除垢技术的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其去除水垢的机理进行了归纳,即:降低水中成垢离子的浓度、改变水垢的结构使其变得疏松而易于去除。对低压电子除垢技术、铜锌合金(KDF)除垢技术进行了理论研究。低压电子除垢技术利用直流电源供电,使电极的阳极向水中释放出电子,则阴极会聚集大量的阳离子,水中的成垢离子的结垢速率加快并在阴极析出,从而使水中的成垢离子减少,达到了除垢、防垢的目的;铜锌合金(KDF)除垢技术是利用合金中铜、锌元素的电位差产生电动势,在水中形成原电池,向水中释放出锌离子,成垢的阴离子会与锌离子结合,从而减少成垢离子,并且锌离子的存在会使结在管壁上的水垢为文石垢,易被水冲走,从而达到除垢的目的。对低压电子除垢技术和铜锌合金(KDF)除垢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设计了实验方案,搭建了实验平台,对其除垢效果进行了实验的验证,对其所结垢样的SEM图像和XRD图谱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实验对低压电子除垢技术的电压值、极板间距对除垢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基于铜锌合金(KDF)除垢技术的工作原理,设计了一种由四种元素构成的以铜、锌为主的能够形成多种微电解池的合金;基于低压电子除垢技术和铜锌合金(KDF)除垢技术的工作原理,提出了一种能向水中释放出锌离子以去除水中的成垢离子的锌电极脉冲电解除垢技术,该技术利用脉冲方波信号给锌电极供电,使阳极释放出锌离子,阴极附近同样会聚集大量的成垢阳离子,与阴离子结合在阴极析出;由于锌离子的存在,结在管道上的水垢为文石垢,易被水冲走,从而实现除垢、防垢。对提出的多成分铜锌合金除垢技术和锌电极脉冲电解除垢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设计了实验方案,搭建了实验平台,对其除垢效果进行了实验验证,对其所结垢样的SEM图像和XRD图谱进行了分析。对KDF和自制的多成分铜锌合金除垢效果进行了对比;在锌电极脉冲电解除垢技术实验过程中,研究了其除垢效果与电压、电极间距的关系。
杨兰[6](2014)在《铜锌合金涂层的制备及其组织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目前铜锌合金已经广泛应用于生活用水深度净化、工业给水净化、废水处理以及油田水处理等方面,但目前采用的是铜锌合金滤料和块体铜锌合金。基于水处理的铜锌合金主要依靠其表面发生作用,因此,研究铜锌合金涂层的制备及其组织性能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本文利用超音速电弧喷涂技术在Q235钢板基体上制备了三种涂层,分别为S221铜锌合金涂层、S225铜锌合金涂层、S221与S225混合的涂层。然后对涂层进行不同参数下的热处理,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热处理前后的涂层进行显微结构、形貌及相组成进行了分析比较。测试了三种涂层的显微硬度,简单测量了水和甘油在涂层表面的接触角,计算出了每个涂层的表面自由能,并测量了各个涂层在水中的电化学极化曲线,综合对比了三种铜锌合金涂层在水中的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铜锌合金涂层与基体结合一般,涂层内部层状结构明显,基本没有氧化。热处理后涂层内部的孔隙减少,组织变得均匀致密。1号和2号涂层的含氧量稍高于3号涂层,3号涂层的平均显微硬度也高于1号和2号涂层。3号涂层在700℃热处理后的表面自由能和其极性分量值稍低于1号700℃热处理涂层。综合抗腐蚀与水中离子的相互作用两个方面,对比电化学极化曲线发现,3号合金经过700℃热处理后耐腐蚀性较好,对水的电化学作用也较大,能够较容易的与水中的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说明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对铜锌涂层水处理性能有较大的影响。
杨兰,周勇[7](2014)在《水处理用铜锌合金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铜锌合金现在在各种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及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是一种比较完美的水处理介质,能够去污、除垢和防垢。近年来对于铜锌合金在水处理方面的研究和关注越来越多。本文就铜锌合金目前在水处理方面的研究现状加以概括及比对,探讨了其以后的发展方向。
陈崧,戴德斌,田福祯[8](2013)在《KDF在饮用水上的应用现状及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世界范围的环境污染及饮用水的污染对人体健康所带来的影响通过媒体宣传及人们的切身体验,已经逐渐被人们所认识,饮用水的质量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而日益受到关注。目前,国内很多地方饮用水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氯气(Cl2)
王珊[9](2012)在《铜锌合金滤料去除饮用水中锑(Ⅲ)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锑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有毒元素,它不可避免的污染了我们日常饮用水安全,所以有必要发展去除饮用水中锑的方法和工艺。本研究采用高纯度的铜锌合金颗粒作为滤料,详细地研究了该滤料去除水中锑(III)的性能。通过静态实验考察了滤料粒度、溶液pH、滤料用量、接触时间、实验温度等因素对锑(III)去除实验的影响;通过动态实验研究了滤速、滤层高度、初始浓度、共存离子等对锑去除效果的影响。此外,还研究了滤料除锑过程的动力学机制、热力学性质,探究了滤料除锑机理。研究结果对铜锌合金滤料去除饮用水中锑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归纳如下:1.锑(III)的测定方法:采用水杨基荧光酮比色法测定锑(III),试剂的最佳用量:2mL10-3mol·L-1水杨基荧光酮溶液,2mL H2SO4(1+6)溶液,3mL20mg·mL-1吐温80溶液,体系在20min内基本显色完全,最大吸收波长为51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2.06×105L·mol-1·cm-1,线性回归方程为A=0.02395Cμg/25mL+0.04204(r=0.9995)。2.铜锌合金滤料去除锑(III)的最佳条件:静态实验采用的滤料用量为5.0g,实验温度在0℃50℃范围内,去除率随温度升高缓慢变化,为简化实验条件,选择室温进行实验,静态实验振荡时间为120min,pH值为6.5,去除率99%以上;动态实验采用的滤层高度为3.5cm,滤速为2mL/min,初始浓度为5mg/L,pH值为6.5,去除率99%以上。共存离子的影响实验中发现,HCO3-和CO32-对去除锑有促进作用,其它水中主要存在的几种阳离子以及阴离子基本无影响。铜锌合金滤料除锑(III)重复使用实验发现,该滤料可重复多次使用,经冲洗后仍能保持较高的去除率,具有良好的重复利用能力。3.铜锌合金滤料除锑(III)过程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它包含了吸附的所有过程(外部液膜扩散、表面吸附和颗粒内扩散等)。当升高实验温度时,吸附速率也随之增加,同时体系达到平衡的时间减少;铜锌合金滤料对锑的去除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式,吸附过程的平衡参数RL值均在0~1之间,故吸附是较易进行的。当温度升高的时候,吸附容量会增大,表明本实验的反应是一个吸热过程。Langmuir吸附模型是假设在单分子层的条件下,因此,锑(III)可能是以单分子层的形式被吸附在滤料表面的,滤料对锑(III)的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铜锌合金滤料去除锑(III)的吸附热力学参数:ΔH0>0,ΔG0<0,ΔS0>0,表明吸附反应为自发的吸热过程。铜锌合金滤料去除水溶液中锑(III)的机理是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来实现,锑(III)会转化为锑原子覆盖在铜锌合金滤材介质的表面上,同时,锌转化为锌离子而进入溶液中,通过这种方式有毒重金属锑(III)污染物就结合在铜锌合金滤料上。4.利用直径2.5cm,滤层高度为10cm的过滤柱进行实际模拟试验。在室温条件下,控制溶液流速为10L/min时,去除率可达94%。实验结果表明,铜锌合金滤料可用于生活饮用水中锑(III)的去除,是一种有效的除锑滤料。
谢定陆[10](2011)在《泡沫状铜锌合金滤料的制备及其净水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铜锌合金滤料因其独特的电化学特征,在水处理方面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传统滤料相比,铜锌合金滤料具有使用寿命长,可完全恢复过滤能力;能有效减少或去除水中的氯和重金属、有效控制微生物和水垢;在除铁、降低氟化物、硝酸盐、碳酸盐和硫酸盐等方面也有较好效果;并具有维护方便,综合性能优良等特点。铜锌合金滤料的水处理是通过在表面发生电化学反应而实现的,但传统的铜锌合金滤料KDF55 ,是粒度0.5 3 mm的铜锌合金颗粒,水处理时能有效利用的只是其表面,使用效率不高,而且铜、锌都是有色金属,价格较高,所以,如何有效提高铜锌合金滤料性能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本实验采用电沉积的方法制备出泡沫状铜锌合金滤料,大幅度提高了滤料单位体积的表面积(即比表面积),通过研究了溶液离子Cu2+:Zn2+ (摩尔比)、总浓度(CuSO4·5H2O或者ZuSO4·7H2O)、电压、距离等因素对泡沫状铜锌合金滤料的成分和反应速率的影响,从而得出最佳的泡沫状铜锌合金滤料制备条件:CuSO4·5H2O = 50 g/L ,ZuSO4·7H2O = 47.83 g/L (Cu2+:Zn2+(摩尔比)为1.2:1),C4H4O6KNa·4H2O/(Cu2++Zn2+)(摩尔比)= 1 (酒石酸钾纳= 103.4 g/L ),直流电压= 12 V ,距离d = 40 mm ,pH值= 13 ,NaOH = 32 g/L ,温度= 30℃。在以上最佳制备的条件下制得泡沫状铜锌合金滤料。利用扫描电镜对所制备出的泡沫状铜锌合金滤料的形貌观察表明,其尺寸达到微米级,所得到的铜锌合金表面形貌为疏松泡沫状,空隙率较大。自动物理吸附仪器测定的泡沫状铜锌合金滤料的比表面积为6.68 m2/g ,远高于KDF55的1.02 m2/g ,泡沫状铜锌合金滤料的比表面积是KDF55的比表面积的6倍多。能谱仪(EDS)检测泡沫状铜锌合金滤料的成分表明,当Cu2+:Zn2+(摩尔比)= 1.2:1时,得到的铜锌合金滤料的Cu:Zn(质量比)最接近1:1。X射线衍射分析泡沫状铜锌合金滤料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泡沫状铜锌合金滤料属于多相混合物。制备出的泡沫状铜锌合金滤料的密度为仅仅是KDF55的3 %左右,1 g的泡沫状铜锌合金滤料和32 g的KDF55 ,分别装在相同的内径为27 mm的过滤器当中,此时两种滤料高度均为19 mm。泡沫状铜锌合金滤料和的KDF55进行的除余氯测试结果表明,1 g泡沫状铜锌合金滤料对余氯的去除率仍然高于32 g的KDF55,去除率高出4.0 % 29.3 %。泡沫状铜锌合金滤料和的KDF55进行的除六价铬离子Cr6+测试结果表明,1 g泡沫状铜锌合金滤料对六价铬离子Cr6+的去除率仍然高于32 g的KDF55 ,去除率高出13.3 % 23.0 %。泡沫状铜锌合金滤料和的KDF55进行的除铅离子Pb2+测试结果表明,1 g的泡沫状铜锌合金滤料对铅离子Pb2+的去除率仍然高于32 g的KDF55 ,去除率高出2.4 % 15.1 %。泡沫状铜锌合金滤料低密度以及优异的去除余氯和去除重金属性能,可使得处理同样数量的水所使用的铜锌重量大幅度降低,这就可以大幅度减少滤料使用量,从而大幅度降低水处理成本。
二、水处理用的KDF和MRPS合金滤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处理用的KDF和MRPS合金滤料(论文提纲范文)
(1)水中余氯去除技术及材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四价含硫化合物法 |
1.1 二氧化硫 |
1.2 亚硫酸钠 |
1.3 硫代硫酸钠 |
2 活性炭 |
3 KDF介质过滤法 |
4 紫外线光照 |
5 其他方法 |
5.1 过氧化氢 |
5.2 铁及其化合物 |
5.3 联用技术 |
6 结 语 |
(2)锅炉水铜锌合金阻垢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垢的形成机理及锅炉水垢类型 |
1.2.2 水垢的主要晶体结构 |
1.2.3 常用阻垢技术 |
1.3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铜锌合金阻垢机理实验系统 |
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2 实验方案 |
2.3 实验测试方法 |
2.3.1 钙离子浓度的测定 |
2.3.2 锌离子浓度的测定 |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
2.3.4 X射线衍射仪测试 |
2.4 锌离子阻垢机理实验 |
2.4.1 实验参数的设置 |
2.4.2 实验步骤 |
2.5 自由电子阻垢机理实验 |
2.5.1 实验参数的设置 |
2.5.2 实验步骤 |
2.6 铜锌合金原电池反应实验 |
2.6.1 实验参数的设置 |
2.6.2 实验步骤 |
第3章 铜锌合金在模拟锅炉水中的阻垢机理 |
3.1 锌离子在模拟锅炉水中的阻垢机理 |
3.1.1 锌离子在硬度4 mmol/L模拟锅炉水中的阻垢机理 |
3.1.2 锌离子在硬度3 mmol/L模拟锅炉水中的阻垢机理 |
3.1.3 锌离子在模拟锅炉水中的阻垢机理 |
3.2 自由电子在模拟锅炉水中的阻垢机理 |
3.3 铜锌合金在模拟锅炉水中的原电池反应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Cu-Zn/聚砜中空纤维杂化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膜技术的发展 |
1.2 中空纤维膜分离技术 |
1.2.1 中空纤维膜的定义 |
1.2.2 中空纤维膜的发展 |
1.2.3 中空纤维膜的特点 |
1.2.4 中空纤维膜材料分类 |
1.2.5 中空纤维膜的制备工艺 |
1.2.6 中空纤维膜的应用研究 |
1.3 有机-无机杂化分离膜 |
1.3.1 杂化膜常用制备方法 |
1.3.2 填充型有机-无机杂化膜 |
1.3.3 填充型中空纤维杂化膜的制备 |
1.4 水中常见的污染物及水处理方法 |
1.4.1 水中常见的污染物 |
1.4.2 常见水处理方法 |
1.5 铜锌合金滤料 |
1.5.1 铜锌滤料的净化原理 |
1.5.2 铜锌滤料国内研究进展 |
1.5.3 铜锌滤料应用现状 |
1.5.4 铜锌滤料存在的问题 |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1.6.1 研究意义 |
1.6.2 研究目的 |
1.6.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过程及方法 |
2.1 实验原料与实验装置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装置 |
2.2 Cu-Zn/聚砜中空纤维杂化膜的制备成型 |
2.2.1 中空纤维杂化膜的制备方法 |
2.2.2 中空纤维杂化膜的制备流程 |
2.2.3 中空纤维杂化膜的制备装置 |
2.2.4 铸膜液的配置 |
2.2.5 中空纤维杂化膜制备工艺条件 |
2.3 中空纤维杂化膜的性能表征及分析方法 |
2.3.1 铸膜液粘度测试 |
2.3.2 膜的密度测试 |
2.3.3 膜的孔隙率测试 |
2.3.4 膜的泡点压力测试 |
2.3.5 膜的纯水通量测试 |
2.3.6 膜的力学性能测试 |
2.3.7 膜的微观形貌测试 |
2.3.8 膜的接触角测试 |
2.4 余氯水溶液过滤实验 |
2.4.1 余氯去除原理 |
2.4.2 实验过程及过滤性能表征 |
2.5 硅藻土悬浮水溶液过滤实验 |
2.6 牛血清蛋白水溶液过滤实验 |
2.6.1 吸光度曲线绘制 |
2.6.2 实验过程及过滤性能表征 |
2.7 大肠杆菌水溶液过滤实验 |
2.7.1 大肠杆菌的培养 |
2.7.2 大肠杆菌的过滤和检测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空纤维杂化膜的性能分析 |
3.1 前言 |
3.2 材料性质 |
3.3 铸膜液粘度分析 |
3.4 聚砜含量对中空纤维杂化膜的性能影响 |
3.4.1 聚砜含量对杂化膜密度的影响 |
3.4.2 聚砜含量对杂化膜孔隙率的影响 |
3.4.3 聚砜含量对杂化膜泡点压力的影响 |
3.4.4 聚砜含量对杂化膜纯水通量的影响 |
3.4.5 聚砜含量对杂化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6 聚砜含量对杂化膜微观形貌的影响 |
3.4.7 聚砜含量对杂化膜亲水性的影响 |
3.5 Cu-Zn金属粉末含量对中空纤维杂化膜的性能影响 |
3.5.1 Cu-Zn粉末含量对杂化膜密度的影响 |
3.5.2 Cu-Zn粉末含量对杂化膜孔隙率的影响 |
3.5.3 Cu-Zn粉末含量对杂化膜泡点压力的影响 |
3.5.4 Cu-Zn粉末含量对杂化膜纯水通量的影响 |
3.5.5 Cu-Zn粉末含量对杂化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
3.5.6 Cu-Zn粉末含量对杂化膜微观形貌的影响 |
3.5.7 Cu-Zn粉末含量对杂化膜亲水性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u-Zn/聚砜中空纤维杂化膜的应用研究 |
4.1 前言 |
4.2 对余氯的去除性能研究 |
4.2.1 余氯水溶液的配置 |
4.2.2 不同聚砜含量下膜对余氯的去除效果 |
4.2.3 不同Cu-Zn金属粉末含量下膜对余氯的去除效果 |
4.2.4 过滤通量对余氯的去除效果影响 |
4.3 对悬浮液污染物的去除性能研究 |
4.3.1 硅藻土水溶液的配置 |
4.3.2 不同聚砜含量下膜对硅藻土水溶液的去除效果 |
4.3.3 不同Cu-Zn粉末含量下膜对硅藻土水溶液的去除效果 |
4.4 对牛血清蛋白的去除性能研究 |
4.4.1 BSA水溶液的配置 |
4.4.2 不同聚砜含量下膜对BSA的去除效果 |
4.4.3 不同Cu-Zn粉末含量下膜对BSA的去除效果 |
4.5 对大肠杆菌的去除性能研究 |
4.5.1 实验准备 |
4.5.2 去除效果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Cu-Zn材料制备杂化膜的研究探讨 |
5.1 前言 |
5.2 实验过程 |
5.3 膜的性能分析 |
5.3.1 膜的密度、孔隙率以及纯水通量 |
5.3.2 力学性能 |
5.3.3 微观形貌 |
5.3.4 对牛血清蛋白的过滤性能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油田用特殊黄铜的制备及防腐防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防垢常用技术 |
1.2.2 防腐蚀常用技术 |
1.2.2.1 阴极保护 |
1.2.2.2 化学防腐 |
1.2.2.3 涂层防腐 |
1.3 铜锌合金材料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铜锌合金防腐防垢机理分析 |
2.1 油田结垢机理研究 |
2.1.1 油田水垢形成的理论基础 |
2.1.2 油田水垢的形成过程 |
2.1.3 油田水垢的主要成分和晶体结构分析 |
2.1.4 影响油田水垢的因素 |
2.2 铜锌合金防垢机理研究 |
2.3 油田腐蚀问题 |
2.3.1 二氧化碳腐蚀 |
2.3.2 细菌腐蚀 |
2.3.3 硫化氢腐蚀 |
2.4 铜锌合金防腐机理研究 |
2.4.1 调节溶液PH值控制腐蚀机理 |
2.4.2 有效减缓CO_2、H_2S腐蚀机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特殊黄铜合金的制备及组织结构研究 |
3.1 特殊黄铜合金的制备及组织结构表征 |
3.1.1 特殊黄铜合金的化学成分设计 |
3.1.2 特殊黄铜合金的熔炼工艺 |
3.2 特殊黄铜合金表面自由能 |
3.3 特殊黄铜合金显微组织分析 |
3.4 特殊黄铜合金结构表征 |
3.5 特殊黄铜合金表面形貌及元素分布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特殊黄铜合金防垢性能的研究 |
4.1 实验方案 |
4.1.1 防垢性能评价方法 |
4.1.2 模拟溶液配置 |
4.1.3 实验药品与仪器 |
4.2 铸态和退火态合金对防垢的影响 |
4.3 温度对特殊黄铜合金防垢的影响 |
4.4 特殊黄铜合金对水垢晶体结构和形貌的影响 |
4.5 特殊黄铜合金时效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特殊黄铜合金防腐性能研究 |
5.1 实验方法与设备 |
5.1.1 腐蚀测试方法 |
5.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5.2 静态失重法分析特殊黄铜合金的防腐蚀性能 |
5.2.1 温度对特殊黄铜合金的防腐性能影响 |
5.2.2 N80钢片腐蚀产物膜分析 |
5.3 电化学法分析特殊黄铜合金的防腐蚀性能 |
5.3.1 特殊黄铜合金对溶液PH值的影响 |
5.3.2 不同温度下N80钢片的极化曲线 |
5.3.3 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ECM)分析特殊黄铜合金的防腐蚀性能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5)换热设备水垢的电化学去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常用的防除垢技术 |
1.2.1 物理法除垢 |
1.2.2 化学法除垢 |
1.2.3 机械清洗除垢 |
1.2.4 电化学法除垢 |
1.3 电化学法除垢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3.1 电化学法除垢技术国外的研究发展现状 |
1.3.2 电化学法除垢技术国内的研究发展现状 |
1.3.3 电化学法除垢技术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换热器金属表面水垢的形成特性研究 |
2.1 水垢的成因及其性质 |
2.1.1 水垢的形成原因 |
2.1.2 水垢的性质 |
2.2 水垢的形成过程 |
2.2.1 起始阶段 |
2.2.2 晶体生长阶段 |
2.2.3 稳定阶段 |
2.3 影响垢形成的因素 |
2.3.1 成垢离子浓度对水垢形成的影响 |
2.3.2 温度对水垢形成的影响 |
2.3.3 水的流速对水垢形成的影响 |
2.3.4 管道材料对水垢形成的影响 |
2.4 碳酸钙水垢的结构形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化学法除垢机理的研究 |
3.1 化学除垢机理 |
3.2 电化学法除垢机理 |
3.2.1 铜锌合金除垢的机理 |
3.2.2 低压电子除垢机理 |
3.2.3 脉冲锌电解除垢机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低压电子除垢实验研究及结果分析 |
4.1 电极选取 |
4.2 实验仪器与装置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装置 |
4.3 实验过程 |
4.4 实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微电解和脉冲电解除垢的实验研究 |
5.1 铜锌合金除垢实验研究 |
5.1.1 铜锌合金滤料的制备 |
5.1.2 实验参数选择 |
5.1.3 实验过程 |
5.1.4 实验结果分析 |
5.2 脉冲电解法除垢实验研究 |
5.2.1 脉冲电源 |
5.2.2 实验参数和器材选择 |
5.2.3 实验过程 |
5.2.4 实验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铜锌合金涂层的制备及其组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水处理研究现状 |
1.2.1 水处理常用方法 |
1.2.2 油田水处理技术方法 |
1.3 铜锌合金 |
1.3.1 铜锌合金概述 |
1.3.2 铜锌二元系记忆合金 |
1.3.3 铜锌合金仿金电镀 |
1.3.4 铜锌合金水处理的理论机理 |
1.3.5 铜锌合金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1.4 本课题创新点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超音速电弧喷涂制备铜锌合金涂层 |
2.1 超音速电弧喷涂技术 |
2.1.1 超音速电弧喷涂技术的原理及系统装置 |
2.1.2 超音速电弧喷涂的特点 |
2.1.3 超音速电弧喷涂技术的应用 |
2.3 铜锌合金涂层的制备 |
2.3.1 喷涂试验设备 |
2.3.2 试验材料 |
2.3.3 喷涂工艺过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铜锌合金涂层热处理及成分分析 |
3.1 前言 |
3.1.1 热处理技术 |
3.1.2 铜锌合金涂层热处理设备和工艺参数 |
3.2 热处理涂层 EDS 和 X 射线衍射分析 |
3.2.1 两种焊丝分析结果 |
3.3 1号涂层成分分析 |
3.3.1 1 号涂层 EDS 分析结果 |
3.3.2 1 号涂层 XRD 分析结果 |
3.4 2 号涂层成分分析 |
3.4.1 2 号涂层 EDS 分析结果 |
3.4.2 2 号涂层 XRD 分析结果 |
3.5 3 号涂层成分分析 |
3.5.1 3 号涂层 EDS 分析结果 |
3.5.2 3 号涂层 XRD 分析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铜锌合金涂层组织分析 |
4.1 前言 |
4.2 涂层金相试样的制备 |
4.3 铜锌合金涂层形貌 |
4.3.1 扫描电子显微镜 |
4.3.2 1 号涂层形貌图 |
4.3.3 2 号涂层形貌图 |
4.3.4 3 号涂层形貌图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铜锌合金涂层性能讨论 |
5.1 引言 |
5.2 铜锌合金涂层显微硬度检测 |
5.2.1 铜锌合金涂层显微硬度测量 |
5.2.2 涂层硬度的比对分析 |
5.3 铜锌合金涂层表面自由能 |
5.3.1 铜锌合金涂层接触角测量 |
5.3.2 半球法 |
5.3.3 铜锌合金涂层表面自由能计算分析 |
5.4 铜锌合金涂层在水中的电化学行为 |
5.4.1 涂层的极化曲线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详细摘要 |
(7)水处理用铜锌合金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铜锌合金水处理的机理 |
2 铜锌合金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3 水处理用铜锌合金存在的问题 |
4 结束语 |
(9)铜锌合金滤料去除饮用水中锑(Ⅲ)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1.1 水溶液中除锑研究意义 |
1.1.2 锑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毒性 |
1.2 国内外关于锑和铜锌合金滤料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
1.2.1 水溶液中重金属锑的处理 |
1.2.2 铜锌合金滤料在水处理锑中的主要性质 |
1.2.3 铜锌合金滤料水处理机理 |
1.2.4 铜锌合金滤料处理水的应用现状 |
1.3 本课题的内容和选题创新之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选题创新之处 |
第2章 分光光度法测定锑(III)的方法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2.2.2 溶液的配制 |
2.2.3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2.3.2 显色时间的影响 |
2.3.3 酸度的影响 |
2.3.4 吐温 80 用量的影响 |
2.3.5 显色剂用量的影响 |
2.3.6 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
2.4 小结 |
第3章 水溶液中锑(III)的去除试验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3.2.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静态实验 |
3.3.1.1 铜锌合金滤料粒度的选择实验 |
3.3.1.2 溶液 pH 值对去除率的影响 |
3.3.1.3 滤料用量对去除率的影响 |
3.3.1.4 振荡时间对去除率的影响 |
3.3.1.5 实验温度对去除率的影响 |
3.3.2 动态实验 |
3.3.2.1 滤速对去除率的影响 |
3.3.2.2 滤层高度对去除率的影响 |
3.3.2.3 初始浓度对去除率的影响 |
3.3.2.4 溶液 pH 对去除率的影响 |
3.3.3 滤料的重复使用试验 |
3.3.4 共存离子的影响 |
3.3.4.1 Ca2+浓度对去除率的影响 |
3.3.4.2 Na+浓度对去除率的影响 |
3.3.4.3 HCO-3浓度对去除率的影响 |
3.3.4.4 CO32-浓度对去除率的影响 |
3.3.4.5 其它离子对去除率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铜锌合金去除锑(III)的动力学热力学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2.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吸附动力学曲线 |
4.3.2 吸附动力学模型 |
4.3.3 吸附等温线 |
4.3.4 吸附等温线的拟合 |
4.3.5 吸附热力学参数 |
4.3.6 铜锌合金滤料除锑的机理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铜锌合金滤料去除锑(III)的实际应用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5.2.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加锑(III)自来水除锑实验 |
5.3.2 实际水样的去除试验 |
5.3.2.1 滤层高度 |
5.3.2.2 滤速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10)泡沫状铜锌合金滤料的制备及其净水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全球饮用水的分布与供需现状 |
1.2 我国饮用水的分布与供需现状 |
1.2.1 地表水的水质现状 |
1.2.2 地下水的水质现状 |
1.3 水中常见的污染物及其危害 |
1.3.1 水中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 |
1.3.2 水中有机物对人体的危害 |
1.3.3 水中细菌和病毒对人体的危害 |
1.4 饮用水的深度处理 |
1.4.1 活性炭吸附技术 |
1.4.2 预氧化技术 |
1.4.3 膜分离技术 |
1.4.4 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 |
1.4.5 铜锌合金滤料水处理技术 |
1.5 铜锌合金滤料的应用现状 |
1.5.1 生活用水深度净化方面的应用 |
1.5.2 工业给水方面的应用 |
1.5.3 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
1.6 铜锌合金滤料存在的问题 |
1.6.1 滤料的损耗和水处理能力的下降 |
1.6.2 滤料的易堵塞性 |
1.6.3 滤料只适合小浓度的水处理 |
1.7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泡沫状铜锌合金滤料的制备方法 |
2.1 实验用主要的试剂与仪器 |
2.2 泡沫状铜锌合金滤料的制备原理 |
2.3 泡沫状铜锌合金滤料的制备 |
2.4 电极材料的选择 |
2.4.1 阴极材料 |
2.4.2 阳极材料 |
2.5 实验结果讨论 |
2.5.1 Cu~(2+):Zn~(2+)(摩尔比)的影响 |
2.5.2 Cu~(2+)/Zn~(2+) 离子浓度的影响 |
2.5.3 添加剂和析氢的影响 |
2.5.4 电极距离的影响 |
2.5.5 电压的影响 |
2.5.6 初始pH 值的影响 |
2.5.7 温度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泡沫状铜锌合金滤料的表征 |
3.1 表征方法 |
3.1.1 扫描电镜(SEM) |
3.1.2 能谱仪(EDS) |
3.1.3 X 射线衍射(XRD) |
3.1.4 自动物理吸附仪器 |
3.2 泡沫状铜锌合金滤料的表征 |
3.2.1 扫描电镜(SEM) 和能谱仪(EDS) 分析滤料的形貌和成分 |
3.2.2 X 射线衍射(XRD) 分析滤料的结构 |
3.2.3 自动物理吸附仪器测定滤料的比表面积 |
3.2.4 滤料的外观形貌 |
3.2.5 滤料的密度测定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泡沫状铜锌合金滤料对余氯的去除性能研究 |
4.1 实验用主要的试剂与仪器 |
4.2 余氯的去除原理 |
4.3 实验方法 |
4.4 检测方法 |
4.5 余氯去除效果讨论 |
4.5.1 流速对去除余氯的影响 |
4.5.2 原始浓度对去除余氯的影响 |
4.5.3 滤料高度对去除余氯的影响 |
4.5.4 泡沫状铜锌合金滤料和 KDF55 去除余氯的性能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泡沫状铜锌合金滤料对重金属的去除性能研究 |
5.1 实验用主要的试剂与仪器 |
5.2 重金属的去除原理 |
5.3 实验方法 |
5.4 检测方法 |
5.4.1 六价铬离子 Cr~(6+) 的检测方法 |
5.4.2 铅离子 Pb~(2+) 的检测方法 |
5.5 重金属去除效果讨论 |
5.5.1 六价铬离子 Cr~(6+) 去除效果的讨论 |
5.5.2 铅离子 Pb~(2+) 去除效果的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水处理用的KDF和MRPS合金滤料(论文参考文献)
- [1]水中余氯去除技术及材料研究进展[J]. 刘柳君,刘晓艳,熊鹰,毛旭辉. 广州化工, 2020(19)
- [2]锅炉水铜锌合金阻垢机理研究[D]. 李思达.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 [3]Cu-Zn/聚砜中空纤维杂化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李安安.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4]油田用特殊黄铜的制备及防腐防垢性能研究[D]. 伏进文.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3)
- [5]换热设备水垢的电化学去除技术研究[D]. 王丽霞.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5(07)
- [6]铜锌合金涂层的制备及其组织性能研究[D]. 杨兰. 西安石油大学, 2014(05)
- [7]水处理用铜锌合金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 杨兰,周勇. 热处理技术与装备, 2014(01)
- [8]KDF在饮用水上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 陈崧,戴德斌,田福祯. 新材料产业, 2013(07)
- [9]铜锌合金滤料去除饮用水中锑(Ⅲ)的性能研究[D]. 王珊. 辽宁大学, 2012(03)
- [10]泡沫状铜锌合金滤料的制备及其净水性能研究[D]. 谢定陆.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