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锭轴传动式高速纺丝卷绕机控制技术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君浩[1](2018)在《高速卷绕机动力学分析和动平衡研究》文中认为高速卷绕机在工作状态下由于不平衡引起的振动,是造成卷绕机产生噪声和故障的主要原因,制约着卷绕效率和质量。目前关于卷绕机动平衡研究很少,主要原因是卷绕机结构复杂,性能要求高,动平衡难度大。本文基于卷绕机动力学分析,进行提高卷绕机动平衡精度和效率的研究。决定卷绕机性能的关键部件是高速转子卡盘轴,本文以转子动力学、机械振动、机械动平衡等为理论依据,对卷绕机卡盘轴进行理论模态分析和实验模态分析。对比仿真和实验模态结果,最大误差在10%以内。通过对卡盘轴仿真分析得出:卡盘轴前7阶固有频率分别为11.39Hz、20.49Hz、20.52Hz、107.23Hz、235.98Hz、236.00Hz和250.81Hz,传动轴结合件、支撑套筒结合件、套筒结合件一阶频率分别为19.40Hz、249.07Hz、250.93Hz。基于卷绕机动力学特性分析,对套筒、卡盘轴进行动平衡实验,然后对卷绕机整机现场动平衡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卡盘轴固定端不平衡量大于悬臂端,振动幅值亦是如此。通过整机现场动平衡实验后,整机动不平衡量和振动幅值都得到明显改善。结合动力学特性和动平衡试验结果,提出提高卷绕机动力学性能和卷绕机动平衡精度及效率的措施。第一,传动轴是卡盘轴产生共振的主要原因,在合理允许的范围内修改传动轴结构,调整固有频率,使其固有频率远离卡盘轴固有频率,避免共振。同时提高支撑套筒刚度,减少装配误差。第二,由于套筒动平衡效果不佳,而且严重影响了动平衡的效率,提出取消套筒动平衡工艺,适当提高套筒的加工精度和工艺要求;第三,对卡盘轴进行高频动平衡。第四,卡盘轴动平衡时,保持原有动平衡孔的个数,增大每个孔添加质量,保护环处振动最大,质量改为1g,端盖处振动相对较小,质量改为0.6g;第五,增加整机现场动平衡,动平衡效率损失不大,动不平衡量及振动幅值大幅降低。本文通过实验和仿真对卷绕机进行动力学分析,对卷绕机整机进行现场动平衡试验,提出提高卷绕机性能和动平衡精度及效率的措施。研究结果对提高卷绕机动平衡效率和精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改善卷绕机性能具有指导意义。
马磊,宋富佳,张荫楠,陈佳,赵永霞,谢晓英,李波[2](2016)在《紧扣时代主题 推动全球纺机产业创新发展——2016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圆满落幕》文中研究指明总展出面积超过17万m2参展商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近1 673家观众人数10万余人次瞰展2016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ITMA ASIA+CITME 2016)于10月21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拉开大幕。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纺联")党委书记王天凯,会长孙瑞哲,党委副书记、秘书长高勇,副会长杨纪朝、夏令敏,党委副书记
乔卫东[3](2016)在《假捻变形机卷绕机构的运动分析与改进》文中指出涤纶长丝本身具有良好预取向,牵伸大,为了便于使用,需要通过假捻变形机对其进行卷曲变形加工,然后通过定型热箱将其加工所获得的卷曲性能加以稳定,从而长丝中分子间相互平行排列状态被改变。使得变形后的长丝获得长久的、稳定的各种卷曲形态,它们的膨松性、延展性、尺寸稳定性、弹性、织造性能以及布品风格得到改善,同时也扩展了织物的应用范围,随着纺纱技术发展,现在涤纶变形丝在民用和工业领域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显示出了优越的性能。卷绕机构是假捻变形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往复横动导丝装置和卷装成型机构。目前因市场细分,涤纶变形丝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民用服装和工业用品上,用途的差异,使得涤纶长丝的差别化生产愈来愈多,相应的对卷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卷装成型影响退绕,而退绕性能决定着下道织造、针织、圆机的运行效率和布品的质量,卷装成型质量是衡量假捻变形机优劣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FK6系列假捻变形机卷绕机构中丝条的运动分析,并对槽筒导丝丝条排布及运动,以及卷绕密度和纤维的分布不均匀性进行了分析,进而对筒管和卷装的绕丝运动进行力学分析,通过对丝条重叠和凸边现象的分析研究,梳理出防叠丝,防凸肩的基本原理。在丝条运动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一些改性丝的独有特性,通过补偿成形曲线来减少卷装的端面网丝;通过调整丝条和摩擦辊的接触长度,补偿导丝器在槽筒轴两端点因速度瞬变引起的张力差异。从实验和量产的结果来看,在改进后的卷绕机构生产出的DTY卷装,各项性能指标都达到了要求,有效的解决了端面网丝的问题,该卷绕机构的研究和改进是合理的,并在巴马格假捻变形机上得到有效的应用。
孙锋[4](2015)在《高速纺丝卷绕机机电一体化技术探讨》文中提出卷绕机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高速纺丝技术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并对高速纺丝具有相当大的意义。本文首先对高速纺丝卷绕机的功能特点进行了介绍,说明了高速纺丝卷绕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情况,并对其应用技术和控制方案进行了探讨。
侯曦[5](2014)在《熔融纺丝高速卷绕机复杂转子系统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熔融纺丝高速卷绕机是整个长丝生产的关键设备,目前国产高速卷绕机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尤其表现在高速卷绕头的动力学性能方面。高速卷绕头是高速卷绕机的核心,是由锭轴夹头和卷装构成的一个变质量、变刚度、变转速的柔性支撑悬臂细长薄壁高速复杂转子系统。本文结合上海市科委立项项目(高速卷绕机的设计制造与关键技术研究)、与高速卷绕机生产企业合作对高速卷绕头(卷绕线速度5500m/min以上、锭轴长度1500mm)系统的动态性能进行研究,为高速卷绕头的自主设计提供相关理论技术指导。本文采用理论建模、动态仿真和试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高速卷绕头时变系统进行动力学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考虑卷装变质量、变转动惯量和“O”型橡胶圈频变支撑刚度特性,运用空间梁单元、质量单元和弹簧单元对高速卷绕头进行理论建模,并给出可适应时变振动系统动力学方程求解的改进算法。仿真得出:过盈联接可按固结方式简化,转动件和非转动件可简化为空间梁单元。而轴承和“O”型橡胶圈可简化为具有等效弹簧和阻尼的弹簧单元,卷装可简化为质量单元。建模得到一个考虑剪切变形对横向位移的影响,计入轴向变形与横向变形的影响,引入卷装变质量变转动惯量,考虑“O”型橡胶圈频变支撑刚度的变质量、变刚度、变转速高速卷绕头时变振动系统有限元数学模型。改进Newmark法,以适应高速卷绕头时变振动系统动力学方程的求解。2、考虑陀螺效应和“O”型橡胶圈频变支撑刚度特性,计算分析了高速卷绕头在“空卷”和“满卷”两特定状态下时不变参数系统动态特性,并进行了相应分析比较。从而得出:高速卷绕头工作过程中不存在像定常系统那样恒定不变的固有频率与振形;陀螺效应对满卷状态高速卷绕头的同步临界转速影响较大,而对空卷状态的同步涡动临界转速影响较小;“O”型橡胶圈的频变特性在高速卷绕头宽频转速(4547~14252r/min)工作范围内的动力学分析中不可忽略。高速卷绕头全工作过程的动态性能并非针对某一“定卷状态”进行分析就能获得,实际研究需全面考虑其变质量、变刚度、变转速的时变特性。3、考虑高速卷绕头系统变质量、变刚度、变转速的时变特性,对其空卷启动、恒线速度卷绕(恒线速度变转速转动)和满卷停止全工作过程动态响应进行计算仿真,分析了其响应峰值速度特性:当高速卷绕头空卷状态以不同等角加速启动时,不平衡激励的频变快慢对空卷高速卷绕头启动过程响应幅频曲线峰值所对应临界转速大小无明显影响;当高速卷绕头在不平衡质量的激励下空卷启动、恒线速度卷绕和满卷停止工作时,其全工作过程中最大不平衡响应峰值转速对应在空卷启动过程的最高转速,这为目前该型高速卷绕头仅针对空卷状态进行有效动平衡即可满足高速卷绕头全工作过程运转稳定要求,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4、在专用动平衡机上对空卷状态高速卷绕头进行动平衡,在高速卷绕头样机上对空卷状态启动、稳定高速、停车三阶段过程进行动态响应测试分析,并与对应动力学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动平衡试验中得到与理论计算结果对应的空卷状态高速卷绕头临界转速点;响应测试结果表明动态启动激励快慢即等角加速度角大小对空卷高速卷绕头启动响应的影响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引起高速卷绕头振动的主要原因是其转子系统的不平衡。通过以上试验结果验证本文理论模型是可行的、有效的,能反映工程实际。5、对高速卷绕头系统及其组成部件主要参数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其影响,综合考虑给出了高速卷绕头进一步自主设计指导。分析薄壁筒管(白套)、细长驱动轴、轴承支承位置调节、“O”型橡胶圈及悬臂支撑架等零部件相关参数与高速卷绕头系统的动态响应关系,得出在不改变高速卷绕头现有装配结构的前提下,可通过把薄壁筒管材料替换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减小悬臂支撑架外端“O”型橡胶圈的个数以减小其支撑刚度,增大悬臂支承架的壁厚来改善高速卷绕头系统的动态响应,综合优化以上参数对改善高速卷绕头系统的动态响应效果更明显。本文创新点在于:考虑变质量、变刚度、变转速特性,建立了一个包括卷装变质量变转动惯量、“O”型橡胶圈频变支撑刚度的高速卷绕头时变系统动力学模型,并给出了可适应时变振动系统动力学方程求解的改进算法。按实际工况,全面研究了高速卷绕头空卷启动、恒线速度变转速卷绕和满卷停止整个工作过程时变系统动态性能,并通过分析计算关键点在整个工作过程的动态响应幅频特性曲线,发现:高速卷绕头全工作过程中最大不平衡响应峰值转速对应在空卷启动过程的最大转速,这为目前该型高速卷绕头只针对空卷状态进行有效动平衡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研究了高速卷绕头系统及其组成部件主要参数的关系,分析了其对卷绕过程动态响应性能影响,给出了高速卷绕头进一步自主设计指导,包括在满足工程结构要求条件下通过把薄壁筒管材料替换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减小悬臂支撑架外端“o”型橡胶圈的个数以降低其支撑刚度,增大悬臂支撑架的壁厚等,均可有效改善高速卷绕头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
叶炬文[6](2014)在《全自动高速卷绕头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提出在化纤长丝纺丝工艺中,聚酯切片经干燥设备除去水分后,通过螺杆挤压机加热熔融挤出,经计量泵精确计量喷丝成形,然后在恒温恒湿条件下冷却固化以及牵伸,最后通过卷绕头将纺丝成形的纤维卷绕成为成型良好的丝饼。高速卷绕头是化纤纺织机械中的核心部件,它对自动化控制程度和材料性能要求高,机械加工精度要求严格。目前国内化纤设备生产厂在开发高速度、高性能的卷绕头上,与卷绕机整机的开发相比,显得投入不足,使用的仍然是早期的卷绕头,卷绕速度大都处于中低速范围(2000m/min以下),已不适应当前高速纺丝(3000m/min以上)的要求,为此急切需要开发技术先进的全自动卷绕头。本文详细介绍了由上海太平洋机电开发的新一代全自动高速卷绕头PKV298-150型卷绕头,分别从硬件系统,工艺设计和软件实现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其中,卷绕防叠和恒线速度卷绕控制是卷绕头的核心工艺。本机通过DSP+高性能变频器控制实现了良好的丝束卷绕,卷绕速度为2500-5500m/min,卷绕时摩擦辊速度控制精度为士0.15%,适用于涤纶等合成纤维的生产。
冯岩[7](2013)在《改善卷装底层丝退绕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高速纺丝卷绕机是整个化纤生产中的核心设备,其作用是将原材料经过聚酯、纺丝、上油等措施后卷绕成型为下道工序(针织等)提供可储存、运输及退绕的卷装。在整个卷绕过程中,卷绕机上的横动装置与筒管夹头轴的转速配合,决定了形成卷装的卷绕比与卷绕角的值,而压丝辊的作用是为卷装上的丝束提供一定的张力,使卷装紧密。本文是在压丝辊被动式卷绕机的基础上,通过对压丝辊加装电机使其能够在脱离筒管夹头轴摩擦驱动时保持卷绕线速度旋转,降低换筒时对卷装底层丝的损害;在整个卷绕过程中提供辅助动力,减少对丝束的摩擦损害。并运用理论计算和有限元分析方法通过对压丝辊的建模,进行压丝辊的静态及模态分析。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分析了选题背景及意义,并综述了高速纺丝卷绕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发展。第二章基于卷装的成型过程,系统介绍了卷装过程中横动机构与筒管夹头轴的速度配合及如何防叠以使卷装紧密稳定,并对随机卷绕、精密卷绕和逐段精密卷绕三种卷绕方式进行了介绍对比。第三章根据对压丝辊结构的改进要求,对硬件部分(电动机、联轴器和轴承)的分类及性能特点进行了介绍,并根据实际需要对硬件部分进行选型和校核计算。第四章系统的介绍了卷绕机的工作过程,通过传统的卷绕机和改进后的卷绕机的控制系统和所生产的卷装之间的对比,说明对卷绕机改进以后确实改善了卷装的成型质量尤其是底层丝的退绕和过尾。第五章运用ANSYS分析软件,通过对压丝辊工作过程的分析和理论研究,用两种模拟方案建立了压丝辊安装电动机前、后的有限元仿真模型;分析了包括模型的建立、边界条件的简化、载荷的施加、所选型号电动机角速度的影响和压丝辊的静态及模态分析等内容。第六章总结了全文的研究工作,展望了高速纺丝卷绕机的发展趋势。
韩磊[8](2012)在《精密卷绕控制系统在工业丝卷绕机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通过优选逐段精密卷绕控制系统的系统构成、PLC的选择,对比了普通卷绕与精密卷绕中横动导丝速度在控制上的不同,说明了优选逐段精密卷绕控制系统的优越性。
王永兴[9](2012)在《化纤长丝高速卷绕头系统动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纱线卷绕是纺织品生产领域普遍存在的一项重要工艺过程。完成卷绕的转子(锭子)连同纱线卷装构成转子系统,为保持卷绕线速度恒定,系统转速会随着卷绕直径的增加逐渐减慢,形成质量、刚度、转速等参数慢时变系统。化纤长丝卷绕头是典型的参数慢时变转子系统。随着新产品和新工艺的不断发展,研制和生产大(容量)卷装、高速卷绕的化纤长丝卷绕头是降低成本、适应新工艺要求的必然趋势。卷绕头长丝满卷质量一般是锭轴自身质量4倍以上。在一个卷绕周期内,锭轴的工作转速范围为20000r/min.~4000r/min.,以满足恒卷绕线速度为6000m/min.的工艺要求。如何确保在宽广的转速工作频域内,在质量和刚度时变情况下,锭轴系统能有效避开临界转速而平稳运行是卷绕头设计的关键。空卷时平衡后的锭轴(夹头),如何确保在添加纸筒、卷装增大、胀圈运动、长丝卷绕时的干扰、压辊施压等状态下锭轴系统仍正常工作是卷绕头设计的又一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研究工作如下:首先从卷绕头弹性支承系统入手,搭建了与锭轴相同的弹性支承系统转子试验台,并建立对应梁单元转子有限元模型,通过理论、试验相结合分析了弹性支承转子系统的动力学特点,结果表明:弹性支承系统使转子系统的前几阶非弯曲振型(弹性支承刚性转轴运动)所对应的临界转速大幅下降,形成低阶临界转速和高阶临界转速(对应转轴弯曲振型)间较为宽广的平稳转速区。弹性支承系统的动力参数涉及难以确定的因素较多,本文通过试验求得其当量刚度和阻尼值。在分析弹性支承转子的非弯曲振型以及相应的临界转速的基础上,完善了试验求取弹性支承系统刚度的方法,并给出试验求取弹性支承系统动力参数时转子系统参数选取的要求。基于橡胶材料应力—应变关系,利用唯象理论建立橡胶材料的本构关系,并在工作区内线性化;基于赫兹接触理论建立了橡胶圈支承力学模型,结合有限元程序计算分析了橡胶圈支承的静态特性。针对加工的不同质量的转子,通过试验求取弹性支承系统的系列等效动态刚度值,拟合了弹性支承系统等效刚度曲线,分析了弹性支承的特点。同时对试验台的转子系统进行了相同模型的有限元分析,理论计算和试验数据很好吻合,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其次建立了弹性支承刚性转子的动力学方程,从理论上验证当考虑弹性支承的阻尼作用,弹性支承下的高速旋转转子具有自动定心的特点。建立弹性支承转子系统有限元模型,转子采用实体单元,分析结果表明:改变转子径向弹性支承刚度可显着改变转子椭圆柱形运动振型所对应的临界转速,而同时改变转子轴向弹性支承刚度可显着改变转子椭圆锥形运动所对应的临界转速,改变这两组刚度值可将转子系统的非弯曲振型所对应的临界转速调整到所要求的范围内。当单个夹头上的卷装不断增多,夹头和锭轴长度加长时,弯曲振型所对应的临界转速下降,压缩稳定工作区间,为进一步合理规划临界转速值,本文提出了主动调节转子临界转速的方法,并给出了指导性建议。最后针对一套典型的长丝卷绕头,设计相应的虚拟样机,建立其有限元模型,利用以上分析方法和结果对锭轴空卷快速升速、满卷快速降速、正常卷绕时参数慢变等状况下的动力学行为进行计算、仿真和分析,揭示了三阶段不同动力学特性,验证了研究结果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苏振[10](2012)在《高速卷绕机卷装成型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据统计,2010年中国化纤长丝生产总量在3000万吨左右,约占全球的64%,且今后所占份额还将继续增加。高速卷绕机作为化纤纺丝设备的单元机,已经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速卷绕机卷装成型技术则直接决定着化纤产品的质量。目前国内卷绕机自主研发能力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卷绕防叠、接触压力的设定等卷装成型的关键技术难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本课题将依据高速卷绕机的结构特点及卷绕机理,对导致卷装成型不良的设备因素和工艺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研究卷装凸肩、卷绕重叠、凸肚和尾丝成型。应用卷绕静力学分析长丝卷绕对卷绕角的基本要求。对卷绕运动进行精确分析,推导出卷绕动程关于卷绕角及自由端距离的计算公式,比较不同卷绕角下丝饼的成型情况,得到卷绕角选择的合理依据。概括前人对卷绕重叠问题的研究及不足之处,基于对卷绕重叠的研究提出一种新的防叠卷绕数推算方法;建立关于横动机构往复频率、动程、卷绕角度、卷绕数的卷绕数学模型,基于MATLAB软件编程实现卷绕运动的仿真模拟,验证卷绕数是否合理;在上海金纬JWA1680卷绕头上对卷绕防叠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借助频闪仪对长丝卷绕进行观察,并跟踪丝饼的后纺加弹情况,从而验证卷绕数合理与否。分析接触压力形成的原理,针对原有JWA1680卷绕头由于接压不当而造成的卷装成型不良,进行设备和工艺两方面的改进,增加比例阀及西门子S7-200PLC模块实现主气缸压强的分段调节,进而实现对卷绕接触压力的分段控制。以整个卷绕过程中卷绕密度均匀一致及卷装成型良否为衡量标准,首先分析恒接触压力下的卷绕密度变化,再据此将卷绕过程按直径分段,并通过调节分段气缸压强改变卷绕过程中的接触压力,观察丝饼成型情况,跟踪卷绕密度的变化曲线以及直径大小、端面成型、加弹情况等。多次调节后,得到合适的卷绕接触压力变化曲线。分析JWA1680卷绕头生头产生尾丝时的机构动作,对尾丝成型不良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一一提出解决办法,改善尾丝成型。同时针对目前人工割刀剥离废丝时对纸管易损坏,不宜回收的问题,研制一种无损纸管的小卷丝割离机,大大提高了纸管的回收率。本课题通过优化卷绕数、调整卷绕过程中接触压力以及尾丝成型技术的优化等研究,依托苏州荣文合成纤维有限公司所有的JWA1680卷绕头及配套熔融纺丝设备为实验平台,取得了较好的卷装成型,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锭轴传动式高速纺丝卷绕机控制技术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锭轴传动式高速纺丝卷绕机控制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卷绕机动力学分析和动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目的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卷绕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动平衡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转子动平衡概述 |
2.1 刚性转子动平衡 |
2.2 柔性转子动平衡 |
2.2.1 振型平衡法 |
2.2.2 影响系数法 |
2.2.3 柔性转子动平衡方法对比 |
2.3 本章小结 |
3. 有限元仿真分析和实验测试 |
3.1 有限元分析综述 |
3.2 AnsysWorkbench简介 |
3.3 卡盘轴模态分析 |
3.3.1 模态分析理论 |
3.3.2 主要部件分析 |
3.3.3 卡盘轴仿真分析 |
3.4 卡盘轴模态实验 |
3.4.1 模态实验过程 |
3.4.2 实验结果 |
3.5 仿真和实验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4. 动平衡实验分析 |
4.1 现场动平衡方法概述 |
4.2 动平衡技术要求 |
4.3 动平衡实验 |
4.3.1 动平衡试验过程 |
4.3.2 套筒动平衡实验 |
4.3.3 卡盘轴动平衡实验 |
4.4 整机现场动平衡实验 |
4.5 动平衡实验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提高卷绕机动平衡的主要措施 |
5.1 提高卷绕机动平衡精度措施 |
5.2 提高卷绕机动平衡效率措施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紧扣时代主题 推动全球纺机产业创新发展——2016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圆满落幕(论文提纲范文)
瞰展 |
展出规模再创纪录 |
紧扣“智能制造”,对接下游升级需求 |
海外推广成效显着 |
强强联合,共赢未来 |
实力秀场 |
Benninger(贝宁格) |
Brückner(布鲁克纳) |
长胜纺织科技发展(上海)有限公司 |
常熟纺织机械厂有限公司 |
Dilo(迪罗) |
Dornier(多尼尔) |
Groz-Beckert(格罗茨-贝克特) |
Itema(意达) |
Jeanologia |
济南天齐特种平带有限公司 |
江苏海大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Karl Mayer(卡尔迈耶) |
Kern-Liebers(克恩-里伯斯) |
KONICA MINOLTA(柯尼卡美能达) |
Loepfe(洛菲) |
Muratec(村田) |
Oerlikon Manmade Fibers(欧瑞康化学纤维) |
Picanol(必佳乐) |
PTC集团 |
Rieter(立达) |
Santex Rimar(桑德森力玛) |
Santoni(圣东尼) |
Saurer.(卓郎) |
Savio(萨维奥) |
SDL ATLAS(锡莱-亚太拉斯) |
陕西长岭纺织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SSM(丝丝姆) |
St?ubli(史陶比尔) |
Stoll(斯托尔) |
Thies(第斯) |
Trützschler(特吕茨勒) |
USTER(乌斯特) |
远信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
浙江泰坦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
恒天立信工业有限公司(CHTC Fong's) |
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常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
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榆次分公司 |
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天津宏大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
郑州宏大新型纺机有限责任公司 |
强国动态 |
VDMA:德国纺机专注节能降耗与智能制造 |
Swissmem:瑞士参展商提供涵盖整个纺织链的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 |
ACIMIT:创新与传承意大利纺机展示杰出的可持续技术 |
创新纺织新世纪——ITMA 2019将于2019年6月20—26日重返巴塞罗那 |
(3)假捻变形机卷绕机构的运动分析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假捻变形机的现状 |
1.2.1 涤纶长丝 |
1.2.2 涤纶长丝的卷曲变形工艺 |
1.2.3 假捻变形机的结构 |
1.3 本课题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卷绕机构的工作原理 |
2.1 卷绕机构的功能 |
2.2 卷绕机构的组成 |
2.2.1 横动导丝机构 |
2.2.2 卷装成型机构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卷绕机构的运动分析 |
3.1 卷绕丝条的运动分析 |
3.1.1 卷绕运动的简化分析 |
3.1.2 卷绕运动的精确分析 |
3.2 槽筒导丝机构的丝条排布 |
3.3 卷绕密度 |
3.4 卷绕过程与纤维不均匀性 |
3.5 往复导丝器的运动规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卷装成型的分析及改进 |
4.1 卷装的稳定性 |
4.2 卷装的起皱和胀边 |
4.3 卷装重叠 |
4.3.1 卷装重叠现象 |
4.3.2 卷装防叠 |
4.4 卷装凸边 |
4.4.1 卷装凸边分析 |
4.4.2 卷装防凸 |
4.5 卷装成形机构的改进 |
4.5.1 卷装成型曲线 |
4.5.2 丝条和摩擦辊的接触长度 |
4.6 改进后卷绕结构的实验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授权的专利 |
致谢 |
(4)高速纺丝卷绕机机电一体化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高速纺丝卷绕机的发展情况 |
2 高速纺丝卷绕机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技术 |
2.1 德国的应用技术 |
2.2 日本的应用技术 |
2.3 国内的应用技术 |
3 结语 |
(5)熔融纺丝高速卷绕机复杂转子系统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意义和来源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意义和来源 |
1.2 文献综述 |
1.2.1 机械动力学的研究 |
1.2.2 复杂转子系统的研究 |
1.2.3 熔纺高速卷绕机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高速卷绕头系统的动力学建模与系统方程求解 |
2.1 引言 |
2.2 高速卷绕头系统的简化 |
2.2.1 联接关系的处理 |
2.2.2 锭轴夹头主要零部件的处理 |
2.2.3 变卷装的处理 |
2.2.4 系统的简化 |
2.3 高卷绕头系统的有限元数学模型 |
2.3.1 系统的坐标系 |
2.3.2 零部件单元的弹性运动微分方程 |
2.3.3 卷绕头系统的弹性运动微分方程 |
2.4 系统方程求解 |
2.5 小结 |
第3章 高速卷绕头系统“定卷状态”特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高速卷绕头系统动态特性概述 |
3.3 空卷状态高速卷绕头系统的动态特性 |
3.3.1 空卷状态的同步涡动频率 |
3.3.2 陀螺效应的影响 |
3.3.3 “O”型橡胶圈刚度变化的影响 |
3.4 满卷状态高速卷绕头系统的动态特性 |
3.4.1 满卷状态的同步涡动频率 |
3.4.2 陀螺效应的影响 |
3.4.3 “O”型橡胶圈刚度变化的影响 |
3.5 两“定卷状态”的特性比较 |
3.6 小结 |
第4章 高速卷绕头系统全工作过程动态响应分析 |
4.1 引言 |
4.2 高速卷绕头系统空卷启动过程响应分析 |
4.2.1 启动过程响应 |
4.2.2 启动过程响应分析 |
4.3 高速卷绕头系统恒线速度卷绕过程的响应分析 |
4.3.1 恒线速度卷绕过程响应 |
4.3.2 恒线速度卷绕过程响应分析 |
4.4 高速卷绕头系统满卷停止时的响应分析 |
4.4.1 满卷停止过程响应 |
4.4.2 满卷停止过程响应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高速卷绕头系统动态测试分析 |
5.1 引言 |
5.2 高速卷绕头动平衡测试分析 |
5.2.1 测试设备 |
5.2.2 测试过程 |
5.2.3 测试结果及分析 |
5.3 空卷高速卷绕头启停试验分析 |
5.3.1 试验设备 |
5.3.2 试验过程 |
5.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高速卷绕头系统动态参数与动态响应的关系 |
6.1 引言 |
6.2 薄壁筒管有关参数与高速卷绕头系统动态响应的关系 |
6.2.1 改变薄壁筒管壁厚 |
6.2.2 改变薄壁筒管材料 |
6.3 细长驱动轴有关参数与高速卷绕头系统动态响应的关系 |
6.3.1 改变细长驱动轴的几何尺寸 |
6.3.2 改变细长驱动轴材料 |
6.4 支承有关参数与系统动态响应的关系 |
6.4.1 改变“O”型橡胶圈的个数 |
6.4.2 改变中间轴承的支承位置 |
6.4.3 改变悬臂支撑架的壁厚 |
6.5 高速卷绕头系统的改善 |
6.6 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6)全自动高速卷绕头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内纺织业现状 |
1.1.2 国内外卷绕头的发展现状 |
1.2 PKV298-150型卷绕头简介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硬件系统 |
2.1 系统机械结构 |
2.1.1 横动转翼装置 |
2.1.2 自动生头装置 |
2.1.3 升降转盘机座 |
2.1.4 锭轴及锭轴驱动装置 |
2.1.5 推筒装置 |
2.1.6 断丝检测装置 |
2.2 系统电气硬件组态 |
2.2.1 系统特点 |
2.2.2 电源设计 |
2.2.3 DSP处理单元 |
2.2.4 PLC |
2.2.5 驱动器和电机 |
2.2.6 CAN总线 |
2.2.7 ModBus总线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卷绕控制逻辑 |
3.1 卷绕控制流程 |
3.1.1 初始复位状态 |
3.1.2 生头控制 |
3.1.3 卷绕控制 |
3.1.4 自动切换和手动切换 |
3.2 卷绕锭轴速度控制 |
3.3 防叠控制 |
3.3.1 摆频锯齿波RWW |
3.3.2 无叠圈等升角RFR |
3.3.3 分级精密卷绕SPW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件系统 |
4.1 DSP的运行 |
4.1.1 DSP初始化 |
4.1.2 DSP内卷绕程序 |
4.1.3 定制化操作命令 |
4.2 锭轴速度控制 |
4.2.1 锭轴测速反馈 |
4.2.2 锭轴速度闭环PID控制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卷绕试验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发展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DSP程序 |
(7)改善卷装底层丝退绕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高速纺丝卷绕机的结构及特点 |
1.3 国内为高速纺丝卷绕机的发展状况与差距 |
1.3.1 国外高速纺丝卷绕机的发展状况 |
1.3.2 国内高速纺丝卷绕机的发展状况 |
1.3.3 国内在高速卷绕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工作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速纺丝机卷绕的控制模型 |
2.1 纺丝卷绕的基本原理 |
2.1.1 卷绕运动形式 |
2.1.2 卷装的稳定性 |
2.1.3 卷装卷绕比和防止重叠 |
2.2 不同卷绕方式的卷绕 |
2.2.1 随机卷绕 |
2.2.2 精密卷绕 |
2.2.3 逐段精密卷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硬件的选型设计 |
3.1 电动机的选型设计 |
3.1.1 电动机的分类 |
3.1.2 电动机的启动及调速 |
3.1.3 电动机的选型 |
3.1.4 负载的数据计算 |
3.1.5 电动机的确定 |
3.2 联轴器的选型设计 |
3.2.1 联轴器的分类及特性 |
3.2.2 联轴器的选择 |
3.2.3 联轴器的校核 |
3.3 轴承的选型设计 |
3.3.1 轴承的分类 |
3.3.2 轴承的选择及特性 |
3.3.3 轴承的校核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样机的生产设计 |
4.1 卷绕机的工作过程 |
4.2 主动式与被动式的对比 |
4.3 卷装的生产 |
4.3.1 卷装的成型 |
4.3.2 卷装的生产过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压丝辊的有限元初步仿真 |
5.1 几何和有限元的模型建立 |
5.2 材料模型建立 |
5.3 有限元模拟方案 |
5.3.1 模拟方案一 |
5.3.2 模拟方案二 |
5.4 压丝辊仅受自重时的有限元分析 |
5.4.1 静态分析 |
5.4.2 模态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化纤长丝高速卷绕头系统动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化纤长丝卷绕机主要结构及工作原理 |
1.2.1 卷绕部件 |
1.2.2 横动部件 |
1.2.3 换筒部件及辅助动作 |
1.3 化纤长丝卷绕机的发展 |
1.3.1 国外卷绕机的发展 |
1.3.2 国内卷绕机的发展 |
1.4 复杂转子系统研究现状 |
1.4.1 轴承—转子系统研究 |
1.4.1.1 滑动轴承—转子系统 |
1.4.1.2 滚动轴承—转子系统 |
1.4.2 传递矩阵法与有限元法 |
1.4.2.1 传递矩阵法 |
1.4.2.2 有限元法 |
1.5 转子动力学在化纤长丝卷绕机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1.6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橡胶圈弹性支承转子系统特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弹性支承转子系统模型 |
2.2.1 橡胶圈弹性支承转子系统结构 |
2.2.2 橡胶圈弹性支承转子系统的有限元模型 |
2.2.2.1 试验转子的有限元模型 |
2.2.2.2 弹性支承系统的有限元模型 |
2.2.2.3 弹性支承转子系统的有限元模型 |
2.3 弹性支承转子系统试验分析 |
2.3.1 试验平台设计 |
2.3.2 支承刚度对转子系统临界转速的影响 |
2.3.3 支承系统动力参数的试验求取 |
2.4 转子临界转速有限元分析 |
2.5 弹性支承转子系统动力学行为有限元分析 |
2.5.1 弹性支承对转子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
2.5.2 轴向非对称结构弹性支承转子系统动力学行为 |
2.5.3 轴向对称结构弹性支承转子系统动力学行为 |
2.5.4 弹性支承系统等效刚度测试模型构建参数选择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橡胶圈弹性支承系统力学参数分析 |
3.1 引言 |
3.2 橡胶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 |
3.2.1 基于Mooney—Rivlin模型的橡胶力学性能参数 |
3.2.2 橡胶力学性能参数的线性化 |
3.3 弹性支承系统静刚度分析 |
3.3.1 橡胶圈弹性支承物理模型 |
3.3.2 橡胶圈支承反力 |
3.3.2.1 橡胶圈预压缩状态 |
3.3.2.2 橡胶圈放松侧半圈受力状态 |
3.3.2.3 橡胶圈压紧侧半圈进一步受压状态 |
3.3.3 橡胶圈静支承刚度理论分析 |
3.3.4 橡胶圈弹性支承有限元分析 |
3.3.5 影响弹性支承静刚度的因素 |
3.3.5.1 橡胶材料硬度对弹性支承静刚度的影响 |
3.3.5.2 橡胶材料初始压缩量对弹性支承静刚度的影响 |
3.3.5.3 轴承径向位移对弹性支承静刚度的影响 |
3.4 弹性支承系统动力参数分析 |
3.4.1 弹性支承系统动力参数测试 |
3.4.2 弹性支承系统等效刚度曲线拟合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可调弹性支承转子系统动力学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弹性支承刚性转子力学模型 |
4.2.1 弹性支承刚性转子动力学方程 |
4.2.2 弹性支承刚性转子动力学行为特点 |
4.2.2.1 高速转子的自动定心行为 |
4.2.2.2 转子与支承间的作用力 |
4.3 可调弹性支承转子有限元分析 |
4.3.1 可调转子系统有限元模型 |
4.3.2 可调弹性支承转子振型及临界转速 |
4.3.2.1 可调径向支承刚度对转子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 |
4.3.2.2 可调轴向支承刚度对转子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 |
4.3.2.3 综合支承刚度对刚性转子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 |
4.4 弹性支承转子系统临界转速的主动调节 |
4.4.1 问题的提出 |
4.4.2 可调节临界转速的转子系统模型设计 |
4.4.3 影响调节效果的因素 |
4.4.4 主动调节转子系统临界转速实例 |
4.4.4.1 大刚度转子系统临界转速调节 |
4.4.4.2 挠性转子系统临界转速调节 |
4.4.4.3 临界转速调节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卷绕头时变系统动力学研究 |
5.1 引言 |
5.2 卷绕头模型及参数 |
5.2.1 卷绕头物理模型及结构 |
5.2.2 锭轴模型及工艺参数 |
5.2.3 压辊模型及工艺参数 |
5.2.4 卷绕头系统力学模型 |
5.3 卷绕头系统动力学行为 |
5.3.1 卷绕头各主要构件力学特性分析 |
5.3.1.1 夹头部件的力学特性分析 |
5.3.1.2 转轴部件的力学特性分析 |
5.3.1.3 “转轴-夹头”构件的力学特性分析 |
5.3.2 锭轴系统时变状态下的动力学特点 |
5.3.2.1 空管快速上升过程锭轴动力学特点 |
5.3.2.2 空管快速上升过程锭轴振动特性测试 |
5.3.2.3 卷绕工作时锭轴慢时变参数工况下的动力学特点 |
5.3.2.4 满卷降速过程锭轴动力学特点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10)高速卷绕机卷装成型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卷绕头发展及现状 |
1.2.1 国外卷绕头发展及现状 |
1.2.2 国内卷绕头发展及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难点及创新点 |
1.4.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
1.4.3 本课题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卷装成型基础理论 |
2.1 卷绕头基本结构及其工作过程 |
2.2 卷绕基本理论 |
2.2.1 传统上长丝卷绕的三种方式 |
2.2.2 卷装稳定性条件 |
2.3 卷绕角对卷绕动程的影响及设定实例 |
2.3.1 卷绕角对卷绕动程的影响 |
2.3.2 卷绕角设定实例 |
2.4 常见的不良卷装成型及因素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卷绕防叠 |
3.1 卷绕重叠产生的原因及前人的研究 |
3.1.1 卷绕重叠产生的原因 |
3.1.2 前人对卷绕防叠的研究 |
3.2 卷绕数初步修正 |
3.3 卷绕仿真模拟 |
3.3.1 卷绕数学模型 |
3.3.2 模拟分析 |
3.4 实验 |
3.5 小结与展望 |
3.5.1 小结 |
3.5.2 展望 |
第四章 接触压力的调节 |
4.1 卷绕接触压力定义及其影响 |
4.2 接压机构的分类 |
4.3 JWA1680接压机构特点分析 |
4.3.1 JWA1680摩擦辊与卷装相对位置的变化过程 |
4.3.2 JWA1680卷绕头接触压力角的变化过程 |
4.4 试验及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尾丝成型技术的优化 |
5.1 尾丝及过尾定义 |
5.1.1 尾丝定义 |
5.1.2 过尾定义 |
5.2 目前JWA1680卷绕头尾丝成型存在的问题 |
5.3 JWA1680卷绕头尾丝成型不良分析与调整 |
5.3.1 JWA1680尾丝成型机构的工作原理 |
5.3.2 影响尾丝成型不良的关键因素 |
5.3.3 调整措施 |
5.4 纸管的二次回收 |
5.4.1 纸管二次回收存在的问题 |
5.4.2 一种无损纸管小卷丝割离机的研发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锭轴传动式高速纺丝卷绕机控制技术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卷绕机动力学分析和动平衡研究[D]. 张君浩. 中原工学院, 2018(08)
- [2]紧扣时代主题 推动全球纺机产业创新发展——2016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圆满落幕[J]. 马磊,宋富佳,张荫楠,陈佳,赵永霞,谢晓英,李波. 纺织导报, 2016(11)
- [3]假捻变形机卷绕机构的运动分析与改进[D]. 乔卫东. 苏州大学, 2016(06)
- [4]高速纺丝卷绕机机电一体化技术探讨[J]. 孙锋. 山东工业技术, 2015(11)
- [5]熔融纺丝高速卷绕机复杂转子系统动力学研究[D]. 侯曦. 东华大学, 2014(08)
- [6]全自动高速卷绕头控制系统设计[D]. 叶炬文. 东华大学, 2014(09)
- [7]改善卷装底层丝退绕性能的研究[D]. 冯岩. 天津理工大学, 2013(S2)
- [8]精密卷绕控制系统在工业丝卷绕机上的应用[J]. 韩磊. 纺织科学研究, 2012(02)
- [9]化纤长丝高速卷绕头系统动力学性能研究[D]. 王永兴. 东华大学, 2012(06)
- [10]高速卷绕机卷装成型技术的研究[D]. 苏振. 东华大学,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