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河子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亚菊[1](2020)在《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玛纳斯河流域空间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于空间结构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各国结合自身的国情以及自然资源的特点制定出不同的发展方案。其中,我国在结合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制定出国土空间规划的方案,而国土空间规划是空间结构发展的行动指南,此外,在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中针对不同地区主体功能的不同,提出了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概念,并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关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相关指导理论,其中有“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相关要求,加强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推动其合理有序的发展,加强国土空间结构的科学规划与开发,从而达到完善区域发展的政策要求以及经济发展布局[1]”,玛纳斯河流域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区域区位的争夺,如玛纳斯河在区域的归置上存在的管理权的争夺,流域内上下游水资源的配置问题,流域内人地关系问题等等矛盾突出。文章是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对玛纳斯河流域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与研究,主要从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三类空间来进行研究分析,其中在文章相关研究中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分析、人口与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以及国土空间中土地利用的发展变化分析,结合流域内各地区城市规划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总结流域内自2001年以来玛纳斯河流域的经济发展过程以及城镇化发展过程、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流域内空间结构现状等,梳理现实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此来分析总结流域内国土空间结构布局以及存在的区域空间布局问题。文章总体采用了“生态空间发展演变─城镇空间格局与过程分析─农业空间变化演变─空间结构识别─空间结构功能布局与优化”的研究思路。研究得出:(1)玛纳斯河流域内社会经济和城镇发展空间分布格局初步形成,以石河子为发展中心的石玛沙城镇组团也已初具雏形,但是中心发展区对周边县域发展的带动性不够强,市域内以及县域中心发展区对乡镇之间发展的辐射带动性较弱,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资源环境的争夺,这主要是由于在流域的管理上存在的职能不明确、不清晰而引发的矛盾,且不同的地区在规划层面存在一定的空间错位与边界模糊的情况,区域内部的空间发展衔接不够紧密,在兵地融合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市县之间的发展缺乏协调规划;在土地利用与管理上,存在不合理利用以及过渡开采的情况,使得人地关系矛盾较为突出。结合人地关系系统理论分析,影响玛纳斯河流域内空间布局的因素主要有“约束”-“驱动”两个方面,即自然因素以及人文因素,其中,对于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不足以及不合理利用的方式使得土地资源匮乏,从而限制其自身的发展,而关于政府政策引导以及经济利益的诉求是促使国土空间开发的主要驱动因素。(2)结合玛纳斯河流域内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对于未来在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发展定位,玛纳斯河流域内城镇发展采用“一极多轴”以及“点-轴-面”的空间综合开发模式,进而推动城镇组群及乌鲁木齐都市圈社会经济以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形成多核心、多轴、多副中心的国土空间格局,为新疆社会经济以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3)结合玛纳斯河流域内不同功能区分布模式、开发密度以及未来发展潜力,并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及《新疆主体功能区规划》等外部发展要求,提出优化后的空间结构呈现“三区一带两核”的整体格局。根据“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思路对玛纳斯河流域进行梯度发展的策略。在流域中游地区依托乌鲁木齐都市圈的发展,发挥乌鲁木齐、石河子市“双核”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而在流域的上下游作为生态保护的主体功能区,建议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生态产业以及特色农业产业,优化流域内产业结构,促进其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王金强[2](2019)在《绿洲节水模式下农田防护林的水分利用特征》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和规模化节水灌溉的推广,西北干旱内陆绿洲区的地表植被覆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农业和林业发展的不均衡,加上林业产生效益在短期内滞后于农业的产出,在农-林-牧争水过程中,林业总是被置于劣势地位,往往在灌溉水量和灌溉制度上落后于农业,尤其是农业灌溉实现了规模化大面积膜下滴灌方式以后,原有多年生的防护林的灌溉引水渠消失,灌溉水量得不到有效保证,致使原有的防护林大面积衰亡和退化,严重的影响了防护林的防护效果,综合效益就很难得到保证。因此本文研究了:(1)利用遥感技术,选取新疆石河子地区1998年,2007年和2017年的TM/OLI影像数据,基于像元二分模型,分析了三个不同时段的植被覆盖度和植被变化情况;(2)利用稳定氧同位素(δ188 O)研究干旱绿洲区常见农田防护林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和榆树(Ulmus pumila)在农田节水灌溉模式下的水分利用机制,根据直接判断法、IsoSource模型和吸水深度模型3种方法对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1998年,2007年和2017年植被覆盖度分别为52%,60%和48%,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Ⅱ级和Ⅲ级植被覆盖区分别以平均每年1.17%和1.56%的速率递增;Ⅰ级、Ⅳ级和Ⅴ级植被覆盖区分别以平均每年0.05%,0.26%和0.75%的速率递减,总体而言,该地区近20年植被退化面积大于恢复面积。结合土地、气象、水文等资料分析,认为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和城市化的扩大等人为原因是该地区植被发生退化的主要原因。(2)不同时间,不同树种防护林水分利用来源不同。4月胡杨主要使用10—20cm的浅层土壤水,贡献率为83.3%,平均吸水深度为18 cm;沙枣主要使用80—120cm和120—160 cm的深层土壤水,其贡献率分别为50.6%和16.9%,平均吸水深度为118cm;榆树主要使用50—300 cm的深层土壤水和地下水,累计贡献率为82.5%,平均吸水深度为95 cm。5月胡杨主要利用浅层0—30 cm的土壤水,贡献率为57.1%平均吸水深度为28 cm;沙枣和榆树转而利用表层0—10 cm的土壤水,其贡献率分别为50.8%和52.7%,平均吸水深度都为37 cm。6月胡杨利用0—20 cm浅层土壤水和地下水,贡献率分别为38.7%和10.5%,平均吸水深度为25 cm;沙枣有76.9%的水分来源于10—20 cm的浅层土壤,平均吸水深度为34 cm;榆树主要水分来源中有49.1%来自于0—80 cm,平均吸水深度为29 cm,另有12.3%来自于地下水。7月份胡杨主要利用0-20 cm的浅层土壤水,其贡献率为50.4%;沙枣对于浅层0-20 cm土壤水分利用率为26.8%,较6月份大幅降低,沙枣对于其余各土壤层位的水分利用较为平均,大约维持在10%左右,对于地下水的利用为16%,说明沙枣对于浅层土壤水的利用率降低,增加了对于地下水的利用;榆树主要利用0-10 cm水分,其贡献率达到63.6%,对于其他层位的水分利用都在5%以下,说明榆树7月份主要利用0-10 cm土壤水,较6月份有所增加,有9.2%的水分来自于地下水,对于地下水的利用较上月略有降低。8月份胡杨对0-20 cm的水分利用率达到了56.8%;8月份沙枣对于表层0-20 cm土壤水利用进一步减少,0-10 cm为:7.9%,10-20 cm为:7.7%,较为稳定的利用中间层和深层土壤水,对于20-300 cm每层的水分和地下水利用率大约在12%左右。榆树对于0-10 cm和10-20 cm深度土壤水分利用率分别为14.4%和14.1%,对于其他层位土壤水水和地下水水分利用率大约维持在10%左右。9月份胡杨对于每层的水分利用率大约在10%左右。9月份沙枣主要利用50-300 cm的深层土壤水,其中160-200 cm和200-300 cm的利用率分别为25.5%和27.7%,对于0-10 cm和0-20 cm土壤水的利用率降低为为0.2%和0.1%,利用率几乎为零。9月份榆树对于0-10 cm和10-20 cm土壤的水分利用率分别为17.4%和17.1%,其余水分利用率大约为10%左右,说明该月份榆树对于每层水分的利用较为均匀。农田灌水对农田防护林的水分利用机制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为本地区农田和农田防护林的优化灌溉提供参考。
侯珺[3](2018)在《石河子地区地下水水质演化与微量无机组分形成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石河子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是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水资源匮乏地区之一。地下水资源是该地区的主要水源,是当地人民生活、生产以及生态用水的关键构成要素。近年来,该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地下水资源已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超采和污染,导致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制约。所以,揭示当地地下水水质现状,探究区域地下水组分形成机理,分析归纳地下水水质变化规律,对保障当地供水安全以及预防地方病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同时对其他干旱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也可提供参考借鉴。本文以石河子地区作为研究区,通过调查整理当地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Q型聚类分析法、离子比值法、水化学图解法、水文地球化学反向模拟等方法,分析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区域地下水演化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并解析影响该区域用水安全的砷、氟、碘的来源、分布特征,研究其形成机理,主要的研究成果及创新点如下:(1)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及其演化:2014年至2017年间,HCO3·SO4-Ca·Mg型、HCO3·SO4-Na·Ca型、HCO3·SO4-Ca型是构成潜水的稳定水化学类型;HCC3-Na·Ca型,HCO3·SO4-Na·Ca型,HCO3·SO4-Ca型是构成承压水的稳定水化学类型。(2)地下水水化学组分演化:常量组分含量在平面上均呈现以石河子市为中心,向研究区四周递减的趋势,在垂向上由潜水至浅层承压水再至深层承压水,呈现总体降低趋势;总硬度(TH)和TDS总体上由南部山区向北部平原区递减,在垂向上由潜水至浅层承压水再至深层承压水呈现明显降低趋势。(3)研究区地下水水质形成与演化的过程: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地下水水质形成和演化与矿物溶解沉淀、氧化还原等自然过程有关,同时受人为因素影响;沿玛纳斯河冲积扇扇轴方向潜水水流动力作用总体增强,而浅层承压水和深层承压水水流动力作用逐渐减弱;地下水中常量组分主要来源于岩盐、含钠矿物(如钠长石、芒硝)、碳酸盐(白云石、方解石)和硫酸盐(石膏)等矿物发生的溶解反应;研究区域地下水形成与演化,不仅受风化水解作用的影响,同时伴随阳离子交换、氧化还原等过程。(4)微量无机组分As:地下水As主要来自含水层中的含砷矿物,以及含砷农药使用;由南至北、由潜水至承压水,As含量呈递增趋势:区内高As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Na型、HCO3·Cl-Na型;碱性、还原环境有利于该区地下水中As富集;As含量与氧化还原敏感组分NO3-、NH4+、SO42-、HCO3-、Fe氧化物等密切相关:根据热力学反应焓值不同,上述氧化还原敏感组分主导As的还原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依次为NO3·的还原主导阶段、Fe氧化物的还原主导阶段、SO42-的还原主导阶段),这三个阶段在空间分布上与As含量的分区吻合;在pH和Eh共同控制下As赋存形态中HAsO42-含量占绝对优势。(5)微量无机组分F-:地下水中F-主要来自萤石的风化溶解以及区中工业“三废”排放;F-含量自南向北逐渐升高;富含F-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是HCO3·Cl-Na型、Cl·SO4-Na型、HCO3-Na型;碱性、还原环境有利于地下水中F-富集;区内未出现高矿化度、高硬度、高碱度伴随高氟的规律;萤石、方解石等矿物的溶解与沉淀、蒸发与浓缩、阳离子交换作用对F-均产生了影响;研究区地下水中F-可能的存在形式主要为F-、MgF+、CaF+、NaF、HF。(6)微量无机组分I-:沉积物中生物富集、降水与灌溉水的淋滤作用促使碘进入地下水;自南向北其含量逐渐升高;高I-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l·SO4-Na型、HCO3-Na型、HCO3·Cl-Na型;碱性、还原环境有利于其富集;Na+、Cl-含量增高,使得更多的I-进入地下水中。(7)微量无机组分赋存共性:区内地下水中As、F-、I-含量均表现为自南向北递增,与研究区水文地质环境和地下水循环速率等方面在南北向上存在显着差异有关;As、F-、I-三者同时超标的地下水水化学类型是HCO3·Cl-Na型、HCo3-Na型、Cl·SO4-Na型;弱碱性、碱性的还原环境是它们形成及富集的共同条件;As、F-、I-含量同时超标比单一组分或两种组分同时超标的情况更易发生,深层承压水比浅层承压水更易使它们共同富集;TDS对As、F-、I-三者同时富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朱美香,郝向东,李卫华[4](2018)在《新疆兵团农工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以石河子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而发展出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本文以石河子地区农工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为例,指出新疆兵团农工专业合作社以中小型为主、服务范围集中,处于初级到中级发展的过渡阶段。本文在全面分析了新疆兵团农工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疆兵团发展农工专业合作社的建议及对策。
朱美香[5](2018)在《新疆兵团农工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应对 ——以石河子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而发展出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针对兵团团场综合配套改革,中央专门下发了2017年三号文件,其中提出,要取消“五统一”、确立“企”的市场主体地位,适应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要求,加快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兵团优势特色农产品,鼓励基层职工群众发展家庭农场、农工合作社,领办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统一领域的合作社组建行业联合社,扩大经营规模。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职工”的经营模式,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联合机制。国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同样适用于兵团农工合作社。本研究主要以石河子地区为例,分析新疆兵团农工专业合作社现状,并以此总结概括兵团农工专业合作社的政策应对、人才结构和运行机制。本文以合作经济理论、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集体行动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首先对石河子地区农工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整体情况进行概述,分析石河子地区农工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总结出:新疆兵团农工专业合作社以中小型为主、服务范围集中,处于初级到中级发展过渡阶段。而如何尽快将目前兵团各师团农工专业合作社面临的资金扶持和科技服务等相关配套政策未落实;发展机制不完善、内部管理不规范、综合发展水平不高;社员学习机会少,普遍缺乏管理农工专业合作社的专业人才等一系列的问题与危机一一化解。本研究提出了兵团农工专业合作社良性发展的多种应对措施:一是政府层面,需要各级部门积极支持、引导并完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和提供多种渠道的扶持政策;二是高校与科研机构层面,加强人才培训,建立专业化管理梯队形成齐驱并进趋势,推进专业人才培养和发展;三是合作社内部层面,提高综合发展实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完善管理机制,健康规范发展;四是依托“互联网(电商)模式+”和依托龙头企业,实现腾飞。
黄玉薇[6](2016)在《新疆严寒地区城镇集合住宅户型发展研究 ——以石河子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建国以来六十多年石河子社会发展为背景以石河子各个时期的住宅户型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住宅发展历史、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调研走访等方式,运用建筑学原理对影响住宅发展的各主要因素分析,运用对比、演绎归纳的方法,对石河子住宅户型空间形态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使人们深刻了解石河子地区居住建筑的发展变迁。为石河子市住宅户型空间模式提出住宅大小型化、适应性、空间分化与融合、智能与回归自然的发展方向,对当前石河子地区居民住宅发展提出人性化的设计思路与展望,为未来石河子住宅的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将石河子地区50年代至今划分成三个时期,概述这三个时期石河子地区城镇集合住宅发展历程。针对石河子地区城镇集合住宅户型进行实态调研,根据不同时期的石河子市建设背景,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影响户型空间形态的因素及住宅空间形态特征。通过对住宅层数与高度变迁、公共交通空间演变、套型空间组合的演变和套型单一空间的演变研究,探讨影响各时期石河子市住宅空间形态的因素。归纳住宅户型空间的演变规律,发现新疆严寒地区城镇集合住宅户型设计存在的不足。分析石河子不同历史时期的空间形态,得出石河子住宅户型空间的演变规律:(1)石河子集合住宅在层数经过三个时期的发展,由建国初期的平房、低层到文革时期的多层再到二十一世纪的高层,高度从最初的3米到24米再到九十多米。(2)住宅不管是总面积还是人均面积不断增加,六七十年代一般为3050平方米,八十年代小幅度增加到4060平方米,九十年代集中在5070平方米,二十一世纪后住宅面积明显增长,刚开始集中在8090平方米,近几年一百多平米的户型已经成为普通家庭的选择。住宅内单一空间的面积也呈上升趋势,最初只要满足人体使用的适宜尺寸即可,现在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在基本使用的基础上会适当增加住宅内一些主要空间的面积,使居住着享受到更宽敞的空间。(3)功能空间的发展从最初居寝不分离的空间到越来越精细化的功能分区设计,建国初期只有厨房、居室这两种功能空间,到文革时期厨房、卫生间、厅和居室,再到改革开放以后才有了家务空间、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这三大空间的划分,实现了居寝分离,个人隐私得到保障。二十一世纪以后这三大功能空间有更加精细化,出现了很多专用空间,如书房、餐厅、多功能房等,很好的避免了交通流线的相互干扰。近几年,在功能空间的划分上更加注重互动性,常常把餐厅和客厅设计成一个大空间,增加家庭成员的交流与互动。
邹蔓[7](2014)在《石河子市与老街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及正文简称为兵团)是一个实行党政军企合一体制的特殊社会组织,早前也有研究指出,兵团本身就是一个政治集团,不仅肩负着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同时具备着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功能。兵团和地方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新疆地区要重点对待的关系之一。本文以石河子市和老街作为个体案例,通过对二者长期以来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关系的现状调查,进一步分析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笔者在调研过程中,搜集了许多理论性的材料以辅佐后期调查研究。通过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得到许多一手的材料,对石河子市和老街之间的关系现状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为后期深入的调研分析打下了基础。通过对调研资料的筛选分析,对石河子市和老街的历史沿革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的探索石河子市与老街之间说存在的兵地关系问题,通过对石河子市和老街之间小范围的兵地关系状况的发展可以看到目前新疆整体大兵地环境的发展状况及其未来空间。石河子市和老街之间的关系,看到石河子市和沙湾县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到兵团和地方之间的关系,层层递进,从的小的方面看到大的发展,因此对石河子市和石河子老街之间的关系研究在兵地关系研究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由调研分析可以得知,目前兵地关系的发展趋势良好,兵地协调发展成为当前兵地关系发展的主线。兵地关系在未来应该是朝着兵地协作、兵地融合的大方向发展,从而带动整个新疆的大发展。
姚阿漫[8](2014)在《石河子垦区浅层地下水动态及其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石河子垦区位于典型的西北干旱区,该区干燥少雨、蒸发强烈,仅依靠降水和地表水不能满足农业开发的需求和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所以对地下水的开采日益增多。在开发地下水的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开采方式导致的地下水问题,又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往对垦区地下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石河子市,且对水位的研究颇多,而对垦区内其他区域、地下水水质以及生态环境效应等的研究较少。本文将研究范围定位在整个石河子垦区,利用Surfer软件、ArcGIS软件,采用克里金插值法、灰色系统关联分析法和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对地下水埋深的时空变化、影响因素和矿化度的时空变化展开研究,并分析了水化学类型的空间分布状况,初步讨论了地下水动态变化与垦区生态环境的关系。主要研究成果有:⑴对垦区20082012年地下水埋深做时空变化分析可以发现,121团、142团、145团、148团和149团的埋深从2010年开始呈上升趋势,其中142团和145团的埋深增幅较大,接近3.0m,135团和144团埋深无明显的变化规律;从4月到9月,地下水埋深的变化趋势为先减小后增大。以121团为例,用灰色系统关联分析法探讨地下水埋深的影响因素可知,蒸发对地下水的影响最密切,然后分别为降水、地表径流和农田灌溉。⑵根据垦区20082012年地下水矿化度的空间分布图可以判断,142团、145团和149团的矿化度较小且变幅也较小,135团、144团的矿化度变幅较大,2010年各地区的矿化度整体较小;从春季到秋季,垦区地下水矿化度经历了先下降再上升的过程;北部地区地下水的化学类型主要为Na-SO4·Cl型、Na·Mg-Cl·SO4型和Na-Cl·SO4型,中部地区主要为Na-SO4·Cl型和Mg-SO4·Cl型。⑶从垦区植被衰退、土壤盐渍化和土地荒漠化的角度,对地下水动态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地下水埋深过大,植被因难以获取水分而退化,进而导致土地沙漠化;地下水埋深太浅,易产生土壤盐渍化,导致植被无法生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依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全面掌握垦区地下水动态的变化趋势、制定合理的地下水开采计划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垦区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斯坎得尔·依布拉音[9](2013)在《石河子地区城镇化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新疆石河子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是师市合一的典型代表区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比较迅速[1]。因此,研究石河子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形势下的兵团城镇化状况,对推进兵团城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研究中,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城镇化相关的理论为指导,将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对石河子地区城镇化的现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最终提出了促进石河子地区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对策。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研究背景、选题意义、研究思路、以及国内外研究城镇化进展;第二部分对石河子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城镇化重要的意义进行阐释;第三部分概述石河子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石河子城镇化现状、城镇化的发展状况;第四部分分析介绍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分析这些经验对石河子城镇化的启示;第五部分提出解决石河子城镇化问题的措施,包括加强宣传教育力度、促进民族融合,创造一个稳定发展的城镇化环境;在石河子分区域推进城镇化,发挥石河子各种人才的优势,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工业化模式;通过促进工业化模式来推进石河子城镇化的进程;第六部分结合理论和实际问题,为促进石河子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对策和战略。新时期,兵团提出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促进跨越式发展。只有积极改革兵团系统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才可以实现。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城镇化的过程,应是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的改革进程。城镇化进程,有利于促进社会改革,推进社会管理系统,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生产要素的积累,优化资源配置,扩大经济规模。城镇化水平越高,社会的管理体制越健全,生产和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也会越高。研究石河子地区的城镇化,对石河子地区和兵团城镇化进程均有影响,对促进石河子地区和兵团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程钢[10](2013)在《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与绿洲生态演变研究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析》文中指出石河子垦区位于天山北坡经济带中部,过去60年的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是天山北麓乃至整个新疆绿洲发展的缩影。60年间,垦区在一片荒漠和天然绿洲中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新型农业区,发展成为一个南接天山、北达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大型绿洲经济带,成为建国后新疆后开垦建设的最大的新绿洲之一。期间,玛纳斯河流域水土资源得到全面开发,垦荒者们从内陆地区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引进了优良生物物种,较显着地改变了流域的生物结构,与开发前相比,总生物量大大增加,社会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空前发展。伴随着农业开发的进行,石河子绿洲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片荒漠和荒漠草原被开发成为耕地,人工绿洲替代了广袤的荒漠和天然绿洲,过去分散的古老绿洲斑块联结成片,绿洲面积大幅扩张;与此同时,由于不合理的开发方式,绿洲外缘也出现了荒漠化的趋势,并带来了盐渍化、尾闾湖干涸、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污染、湿地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开发改变了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土地利用方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耕地、园地、水域、建设用地不同程度地增加,林地先减少后增加,总体保持平衡,牧草地明显减少。生态系统结构改变引起系统功能发生了明显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958-2010年间,石河子绿洲生态功能明显改善,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由14.64亿元增加到26.18亿元,52年间增加了78.81%,各项单项服务功能价值也呈不同程度的增加,总趋势持续上升。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石河子绿洲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但总体上却呈下降趋势,目前已接近临界,绿洲生态环境安全形势严峻,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与土地利用方式,迫在眉睫。研究发现,过去60年来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主要是基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是绿洲存在和演变的关键因素,其利用方式和水平决定了绿洲农业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但就绿洲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几近极限,今后该区绿洲农业开发的方向应该是:在进一步完善高效节水灌溉农业的基础上,积极调整绿洲农业生产结构与产业布局,增粮减棉,扩草兴牧,扩园植林,促进农牧结合,优化绿洲土地利用,实现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农业开发顺利进行,提出以下措施:创新农地制度,保障生态用水,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创新绿洲农业技术体系,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建立环境税收制度,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协调兵地关系,实现垦区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石河子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河子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玛纳斯河流域空间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1.2.4 数据类型与来源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流域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 |
1.3.2 文献综述 |
2 理论基础与区域概况 |
2.1 主要理论基础 |
2.1.1 空间结构理论 |
2.1.2 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主体功能区规划理论研究 |
2.1.3 人地关系理论 |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研究区概况 |
3 玛河流域生态格局与过程分析 |
3.1 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环境空间分布格局 |
3.2 生态环境空间结构布局分析 |
3.2.1 数据来源与方法 |
3.2.2 结果分析 |
3.3 流域生态环境变迁影响因素分析 |
3.3.1 自然与社会因素 |
3.3.2 政府政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3.3.3 水资源利用方式及农业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4 玛河流域城镇发展空间格局与过程分析 |
4.1 流域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方法 |
4.2 玛河流域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差异 |
4.2.1 总体经济发展水平 |
4.2.2 流域经济绝对差距 |
4.2.3 流域经济发展相对差距 |
4.2.4 玛纳斯河流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变 |
4.2.5 流域经济发展空间集聚特征 |
4.2.6 流域内各行政区经济发展特征 |
4.3 人口与城镇化格局及过程分析 |
4.3.1 人口发展和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其测度方法 |
4.3.2 空间分异特征 |
4.3.3 人口密度与经济密度 |
4.3.4 玛纳斯河流域人口分布特征 |
4.4 城镇空间分布 |
4.4.1 城镇化发展水平及空间分异 |
4.4.2 石河子发展区─区域城镇群发展的核心区 |
4.4.3 玛纳斯县空间布局 |
4.4.4 沙湾县功能空间布局 |
4.5 石玛沙城镇组群的发展空间探析 |
5 玛河流域农业空间格局与过程分析 |
5.1 玛河流域内农业空间分布模式 |
5.2 玛河流域内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
5.3 玛河流域内国土空间利用现状及变化特征 |
5.3.1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方法 |
5.3.2 土地利用变化幅度的研究 |
5.3.3 人地关系变化 |
5.3.4 土地利用动态度的分析 |
5.3.5 土地利用类型方向转移的探讨 |
5.4 土地利用变化的探究 |
5.5 农业空间格局与过程变化分析 |
6 玛河流域空间结构与优化研究 |
6.1 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基本特征 |
6.2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 |
6.3 玛纳斯河流域国土空间优化 |
6.3.1 玛纳斯河流域空间结构优化的外部环境 |
6.3.2 流域城镇体系优化 |
6.3.3 流域农业空间优化 |
6.3.4 流域生态空间优化 |
6.4 玛河流域空间结构优化思路 |
7 结论与不足 |
7.1 结论 |
7.2 不足 |
参考文献 |
表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2)绿洲节水模式下农田防护林的水分利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3 氢氧同位素原理 |
第三章 石河子地区植被覆盖演变趋势 |
3.1 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 |
3.2 土地分类结果 |
3.3 不同等级变化情况 |
3.4 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3种典型农田防护林的水分利用来源 |
4.1 土壤含水量 |
4.2 直接判断法 |
4.3 多元线性混合模型(IsoSource) |
4.4 吸水深度模型 |
4.5 模型的对比及结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5.3 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3)石河子地区地下水水质演化与微量无机组分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案 |
第2章 研究区地理与水文地质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地层岩性 |
2.3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章 样品采集和分析测试 |
3.1 采样点布设 |
3.2 样品采集和保存方法 |
3.3 测试指标、方法及质量控制 |
第4章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 |
4.1 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统计特征 |
4.2 地下水化学类型及其演化 |
4.3 地下水水化学组分演化 |
4.4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聚类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地下水形成与演化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
5.1 地下水形成与演化因素的初步判断 |
5.2 地下水形成与演化的水动力条件 |
5.3 地下水中离子组分的来源 |
5.4 常量组分形成与演化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
5.5 微量无机组分形成机理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典型剖面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
6.1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的原理 |
6.2 典型剖面和水流路径的选择 |
6.3 模拟路径水质分析 |
6.4 可能矿物相的确定 |
6.5 水溶组分平衡分布计算 |
6.6 水文地球化学反向模拟结果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及创新点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新疆兵团农工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以石河子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疆兵团发展农工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 |
1.1 规模化种养殖, 提高生产效率, 实现增收 |
1.2 强化连队农工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
1.3 加快农业产业现代化进程 |
1.4 实现团场政企分开, 助推团场改革 |
2 石河子地区农工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
2.1 2007年合作社法颁布前的尘封阶段 |
2.2 2007年至2012年自主萌发阶段 |
2.3 2013年至2016年政府引导增量阶段 |
2.4 2017年至今开始走向规模化初级发展阶段 |
3 石河子地区农工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
4 新疆兵团农工专业合作社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
4.1 政府部门思想认识不够深刻, 配套政策未落实 |
4.2 对发展合作社的认识不到位, 合作社规模小, 带动能力不强 |
4.3 组织化程度偏低, 内部及财务管理不规范, 综合发展水平不高 |
4.4 普遍缺乏管理农工专业合作社的专业人才, 社员学习机会少 |
5 新疆兵团发展农工专业合作社的建议及对策 |
5.1 政府各级部门积极支持引导和完善扶持政策 |
5.1.1 制定出台政策配套机制 |
5.1.2 统筹各方, 全面综合发展 |
5.2 高校与科研机构齐驱并进, 推进人才发展 |
5.2.1 加强与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增强人才储备 |
5.2.2 建立不同性质的农业科研机构并与龙头企业强强联合 |
5.2.3 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 保障农业人才结构 |
5.3 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健康规范发展 |
5.3.1 依法建章决策, 实现民主管理 |
5.3.2 培养社员学习能力, 塑造高素质队伍 |
5.4 依托“互联网+”和龙头企业, 实现腾飞 |
5.4.1 顺应“互联网+农业”模式, 助力农工专业合作社发展 |
5.4.2 依托龙头企业, 实现农工专业合作社的腾飞 |
(5)新疆兵团农工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应对 ——以石河子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农工专业合作社的界定 |
1.1.1 合作 |
1.1.2 农民专业合作社 |
1.1.3 农工专业合作社 |
1.2 农工专业合作社划分的理论依据 |
1.2.1 合作经济理论 |
1.2.2 集体行动理论 |
1.2.3 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 |
1.2.4 交易费用理论 |
1.3 国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研究 |
1.3.1 国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研究 |
1.3.2 国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功能的研究 |
1.3.3 国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应对的研究 |
1.3.4 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文献综述 |
1.3.5 文献述评 |
1.4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及研究方法、主要内容 |
1.4.1 研究背景 |
1.4.2 研究目的 |
1.4.3 研究意义 |
1.4.4 研究方法 |
1.4.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石河子地区农工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分析 |
2.1 石河子地区发展农工专业合作社的农业背景及意义 |
2.1.1 石河子市农业发展现状 |
2.1.2 石河子地区农工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意义 |
2.2 石河子地区农工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
2.2.1 石河子地区农工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
2.2.2 石河子地区农工专业合作社的在册数量情况 |
2.2.3 石河子地区农工专业合作社的分布情况 |
2.3 石河子地区农工专业合作社典型模式案例分析 |
2.3.1 “能人大户+合作社+连队职工”模式 |
2.3.2 “合作社+基地+连队职工”模式 |
2.3.3 “龙头企业+合作社+连队职工”模式 |
第三章 兵团农工专业合作社存在问题和政策应对 |
3.1 兵团农工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
3.1.1 政府部门思想认识不够深刻,相关配套政策未落实 |
3.1.2 合作社的发展认识不到位,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 |
3.1.3 内部管理不规范,综合发展水平不高 |
3.1.4 缺乏管理农工专业合作社的专业人才,社员学习机会少 |
3.2 兵团农工专业合作社良性发展的政策应对 |
3.2.1 政府各级支持积极引导和完善扶持政策 |
3.2.2 高校与科研机构齐驱并进,推进人才发展 |
3.2.3 内部完善管理机制,健康规范发展 |
3.2.4 依托“互联网(电商)+”和龙头企业,实现腾飞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总结 |
4.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附件 |
(6)新疆严寒地区城镇集合住宅户型发展研究 ——以石河子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概念范围的界定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 研究框架 |
1.7 新疆严寒地区——石河子概况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前住宅空间形态分析 |
2.1 城市建设背景 |
2.2 影响户型空间的因素 |
2.3 集合住宅建设历程与户型空间形态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二十年住宅空间形态分析 |
3.1 改革开放大变迁 |
3.2 住宅建筑建设历程 |
3.3 影响户型的因素 |
3.4 八十年代住宅发展 |
3.5 九十年代住宅发展 |
3.6 小结 |
第四章 商品化住房制度时期住宅户型空间形态分析 |
4.1 二十一世纪初时代背景 |
4.2 住房建设多样化 |
4.3 影响户型空间的因素 |
4.4 住宅套内户型空间分析 |
4.5 住宅公共交通空间 |
4.6 住宅户型分类与空间组织 |
4.7 小结 |
第五章 住宅户型空间演变研究 |
5.1 住宅的高度与层数的变迁 |
5.2 公共交通空间的演变 |
5.3 套型空间组合的演变 |
5.4 套内单一空间的演变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辩证看待住宅的变迁 |
6.3 石河子市住宅发展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7)石河子市与老街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缘由 |
1.2 研究现状 |
1.2.1 研究机构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创新与预期结果 |
第二章 石河子市与老街概况 |
2.1 石河子市概况 |
2.1.1 历史沿革 |
2.1.2 自然环境 |
2.1.3 社会经济事业发展 |
2.1.4 科教文卫事业 |
2.1.5 民族宗教 |
2.2 老街概况 |
2.2.1 历史沿革 |
2.2.2 自然环境 |
2.2.3 现状发展 |
2.3 石河子市与老街的历史关系 |
2.4 沙湾县与老街的历史关系 |
第三章 石河子市与老街的关系现状 |
3.1 关系现状 |
3.1.1 双方行政管理上的联系 |
3.1.2 经济的融合发展 |
3.1.3 特殊管理体制下管理矛盾 |
3.2 协调发展的经验 |
3.2.1 合理规划加快城镇化建设 |
3.2.2 统筹协调加强发展 |
3.2.3 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兵地经济融合 |
3.2.4 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政府交流合作 |
第四章 存在的问题 |
4.1 石河子市和老街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问题 |
4.2 石河子与老街兵地关系问题 |
4.3 老街现行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
4.4 老街居民对当前体制的态度问题 |
4.5 石河子市和老街协调发展的方向 |
第五章 双方关系的进一步协调 |
5.1 树立统一协调发展观念 |
5.1.1 客观理性看待历史及现有问题 |
5.1.2 加强屯垦思想教育 |
5.1.3 弘扬兵团精神 |
5.2 统筹兵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政策 |
5.2.1 联合建立权威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机制 |
5.2.2 统筹兵地区域发展促进兵地经济协调 |
5.2.3 统一产业政策壮大优势主导产业 |
5.3 加强兵地团结处理好兵地关系 |
5.3.1 正确认识兵地关系 |
5.3.2 兵地协调的意义 |
5.4 加强兵地融合创新体制 |
5.4.1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
5.4.2 努力促进财政和税收体制创新 |
5.5 协作维稳扩大合作 |
5.5.1 共同维稳戍边 |
5.5.2 扩大合作领域 |
结语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 |
(8)石河子垦区浅层地下水动态及其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综述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区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石河子垦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 |
2.1.3 土壤 |
2.1.4 植被 |
2.2 地质地貌概况 |
2.2.1 地貌特征 |
2.2.2 地层岩性 |
2.3 水文条件 |
2.3.1 水文状况 |
2.3.2 地下水系统 |
2.4 社会经济概况 |
2.5 生态环境概况 |
第三章 石河子垦区地下水埋深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垦区地下水埋深的时空变化分析 |
3.1.1 方法简介 |
3.1.2 地下水埋深的年际时空变化 |
3.1.3 地下水埋深的年内变化 |
3.2 地下水动态的影响因素 |
3.2.1 自然因素 |
3.2.2 人为因素 |
3.3 垦区地下水埋深影响因素的关联分析 |
3.3.1 灰色系统关联分析简介 |
3.3.2 地下水埋深相关因素的关联分析 |
小结 |
第四章 石河子垦区地下水化学特征的时空变化 |
4.1 垦区地下水矿化度的时空变化分析 |
4.1.1 方法简介 |
4.1.2 地下水矿化度的年际时空变化 |
4.1.3 地下水矿化度的季节变化 |
4.2 垦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分析 |
4.2.1 地下水化学组分特征 |
4.2.2 地下水化学类型的空间分布 |
4.2.3 离子比例系数分析 |
小结 |
第五章 石河子垦区地下水动态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初步分析 |
5.1 地下水动态与垦区植被的关系 |
5.2 地下水动态与垦区土壤盐渍化的关系 |
5.3 地下水动态与垦区荒漠化的关系 |
5.3.1 新疆地区荒漠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
5.3.2 地下水与垦区荒漠化的关系 |
5.3.3 垦区荒漠化的治理对策 |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石河子地区城镇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2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城镇化在石河子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
2.1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统筹城乡发展,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要求 |
2.2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缓解人口和资源压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
2.3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拉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
2.4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工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
第3章 石河子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与质量评价 |
3.1 石河子地区城镇化发展概况 |
3.2 石河子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测试 |
3.3 石河子地区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成功经验对石河子地区城镇化的启示 |
4.1 国外成功经验 |
4.2 国内成功经验 |
4.3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成功经验对石河子地区城镇化的启示 |
第5章 解决石河子地区城镇化问题的对策 |
5.1 加强教育宣传力度,促进民族融合,营造稳定的城镇化发展环境 |
5.2 分区域推进石河子地区城镇化进程 |
5.3 发挥石河子各类人才优势,提高城镇化水平 |
5.4 通过促进工业化模式来推进石河子城镇化的进程 |
5.5 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
第6章 结论与改进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与绿洲生态演变研究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1.3.1 绿洲与绿洲农业研究 |
1.3.2 农业开发与绿洲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 |
1.3.3 玛纳斯河流域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内容 |
1.6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
2.1 系统论 |
2.2 农业生态学 |
2.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 |
2.3.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
2.3.2 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 |
2.3.3 生态系统服务的特性 |
2.3.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构成 |
2.3.5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 |
2.4 公共物品、外部性和市场失灵 |
2.4.1 公共物品 |
2.4.2 外部性 |
2.4.3 市场失灵 |
第三章 石河子垦区地理环境与生态系统特征 |
3.1 石河子垦区地形地貌特征 |
3.2 石河子垦区水资源特征 |
3.3 石河子垦区气候条件及特征 |
3.4 石河子垦区生物资源概况 |
第四章 石河子地区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 |
4.1 历史时期新疆屯垦及石河子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概况 |
4.1.1 汉代—新疆屯垦的肇始 |
4.1.2 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屯垦的持续 |
4.1.3 隋代—新疆屯垦的维持 |
4.1.4 唐代—新疆屯垦的兴盛和古石河子地区屯垦的开启 |
4.1.5 五代和两宋时期玛纳斯河流域的社会生产形态 |
4.1.6 元代屯垦与玛纳斯河流域的农业生产 |
4.1.7 明代—新疆屯垦活动的消寂 |
4.1.8 清代石河子地区的农业开发 |
4.1.9 民国时期石河子地区的农业开发 |
4.2 建国后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 |
4.2.1 创办军垦农场(1950—1954) |
4.2.2 国营农场发展壮大(1955—1966) |
4.2.3 停滞徘徊阶段(1967—1975 年):“文化大革命”中的农业开发 |
4.2.4 兵团撤销(1975 年 4 月—1981 年 12 月) |
4.2.5 稳步发展时期(1982 年至今)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业开发与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演变 |
5.1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与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演变 |
5.1.1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与耕地的发展演变 |
5.1.2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与水资源利用演变 |
5.2 农业开发与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演变 |
5.2.1 农业开发与石河子垦区绿洲产业结构演变 |
5.2.2 农业开发与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产业结构演变 |
5.2.3 石河子垦区绿洲种植业生产结构与作物种群结构演变 |
5.2.4 石河子垦区畜牧业生产结构与畜群结构演变 |
5.2.5 石河子垦区林业生产结构演变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的生态效应 |
6.1 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与绿洲生态演变规律 |
6.1.1 人工绿洲替代天然绿洲 |
6.1.2 人工绿洲替代荒漠、戈壁 |
6.1.3 沙漠替代人工绿洲 |
6.2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的生态效应 |
6.2.1 土壤次生盐渍化 |
6.2.2 水源过度利用,河流断流,尾闾湖干涸 |
6.2.3 野生动植物资源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 |
6.2.4 土地污染 |
6.2.5 湿地减少 |
6.2.6 水土流失加剧 |
6.2.7 草场退化 |
6.2.8 森林面积缩小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农业开发与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功能演变 |
7.1 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与土地利用变化 |
7.2 石河子垦区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
7.2.1 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分析 |
7.2.2 土地利用结构变动速率分析 |
7.2.3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 |
7.2.4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 |
7.3 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系 |
7.4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 |
7.4.1 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方法 |
7.4.2 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 |
7.4.3 各单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 |
7.4.4 敏感性分析 |
7.5 石河子绿洲生态经济协调度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布局及保障措施 |
8.1 石河子绿洲生态功能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农业开发方向 |
8.2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石河子绿洲农业开发布局 |
8.2.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利用的基本原则 |
8.2.2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石河子绿洲农业开发布局 |
8.3 石河子绿洲农业开发保障措施 |
8.3.1 创新农地制度,改善生态环境 |
8.3.2 保障生态用水,维护绿洲生态平衡 |
8.3.3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资源合理利用 |
8.3.4 创新绿洲农业技术体系,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
8.3.5 构建绿色 GDP 核算体系,推进资源合理利用 |
8.3.6 建立环境税收制度,保护资源合理利用 |
8.3.7 协调兵地关系,优化资源配置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今后研究的展望 |
9.1 本文研究结论 |
9.2 研究的不足与今后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导师评阅表 |
四、石河子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玛纳斯河流域空间结构研究[D]. 李亚菊.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2]绿洲节水模式下农田防护林的水分利用特征[D]. 王金强.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3]石河子地区地下水水质演化与微量无机组分形成机理研究[D]. 侯珺. 新疆农业大学, 2018
- [4]新疆兵团农工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以石河子地区为例[J]. 朱美香,郝向东,李卫华. 新疆农垦科技, 2018(08)
- [5]新疆兵团农工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应对 ——以石河子地区为例[D]. 朱美香. 石河子大学, 2018(02)
- [6]新疆严寒地区城镇集合住宅户型发展研究 ——以石河子地区为例[D]. 黄玉薇. 石河子大学, 2016(02)
- [7]石河子市与老街协调发展研究[D]. 邹蔓.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8]石河子垦区浅层地下水动态及其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D]. 姚阿漫. 长安大学, 2014(02)
- [9]石河子地区城镇化问题研究[D]. 斯坎得尔·依布拉音. 新疆农业大学, 2013(05)
- [10]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与绿洲生态演变研究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析[D]. 程钢. 石河子大学,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