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双绞线和连接的深入分析

网络双绞线和连接的深入分析

一、深入剖析网络双绞线及连接(论文文献综述)

林旭阳[1](2021)在《基于微课的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视频教学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式,MOOC、微课、SPOC等视频教学手段和方式相继产生,并且以其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也在教学改革中应运而生,成为教育教学信息化的重要途径。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课《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主的课程,但在课堂训练中常出现学生学习速度不同、学习支持不充分、耗材大的特点,亟待一种可供学生实现补充学习、支持学习、可视化学习的资源。此外,在资源得以保证的前提下,我们还迫切需要一种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发,以打破在以往微课应用中存在的微课资源不知如何用及用不好的困境。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中职学生和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特征基础之上,构建出基于微课的中职“三阶段七步骤”混合式教学模式以突破以往提微课必翻转课堂的应用困境,实现微课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的合力,从而提高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教学效果。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所开发的微课资源具有针对性,与本研究所构建的教学模式高度契合,为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提供了可能。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首先通过文献法阅读大量有关文献,为研究开展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包括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基础等。其次,以掌握学习、动作技能形成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支撑构建混合式学习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中的教学模式。从前期分析、微课设计与制作、学习组织过程和学习评价四个方面开展教学实践。最后在实践研究中,通过对观察法、学生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验证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中采用该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性。通过研究发现微课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保持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同时,还能为那些在课堂训练时学习支持不充分、接受速度慢的学生提供支持和提升效率,也为另一部分学习速度快、掌握好的同学提供了一种可拓展学习的资源,最终让绝大多数教学达到“掌握学习”的目的。此外,微课在教师的引导下,配合其他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后,通过对本研究在开展微课设计和应用时得到的经验与启示进行共享,并提出本次研究的不足和存在问题,同时对进一步的研究做了展望。

陈晨[2](2021)在《线缆串扰模型及耦合效应评估》文中指出随着5G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正在全面建设能源互联网,加强智能电网以及配用电网的数字化、信息化战略布局,不断推进低压电网中的电力线通信技术,伴随而来的是电磁兼容问题。线缆与设备、线缆与线缆间等各种耦合干扰现象几乎随处可见,线缆间的串扰不仅会对传输信号造成干扰,而且可能会造成信息的泄漏,为了保证信息在通信过程中安全传输,研究线缆间的串扰耦合问题尤为重要。基于以上需求,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了 Π型布局线缆间的串扰。首先,基于多导体传输线方程建立了电力线通信信道模型和平行线缆束串扰耦合模型。将线缆串扰模型与电力线信道模型相结合来推导Π型布局线缆的串扰模型,采用实验测量的方法验证了发送模拟信号时Π型布局线缆的串扰模型,同时采用CST电磁仿真的方法验证了发送数字信号时Π型布局线缆的串扰模型,两种方法得到的耦合信号与模型计算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正确性。2.利用麻雀搜索算法(Sparrow Search Algorithm,SSA)优化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SVR)模型建立线缆间的串扰模型对串扰电压进行预测。利用支持向量回归模型优异的对非线性适应性问题的处理能力,建立了影响线缆串扰的各个因素与线缆串扰值之间的映射,从而对线缆串扰值进行预测。同时,分别利用SSA和网格搜索法对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参数进行优化,寻找最优解。通过实验算例表明,在预测精度方面,通过对测试数据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 MAPE)和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 MSE)进行计算,采用常用的网格搜索法优化支持向量回归建立的串扰预测模型的MAPE=0.4438,MSE=0.0136,相关系数为88%,基于麻雀搜索算法优化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建立的线缆串扰预测模型的MAPE=0.1287,MSE=0.0013,对数据的拟合度高达99%,与网格搜索法优化支持向量回归预测模型进行对比,基于麻雀算法优化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更好的拟合度,能够精确的预测线缆间的串扰电压。3.评估了线缆上传输载波信号时的耦合效应。开发了计算线缆串扰值的软件系统,通过可视化的前端界面,使任何用户都可以通过在系统界面输入影响串扰系统的各个参数从而方便、高效的获取线缆间的串扰情况,降低了用户的学习成本;计算了由于线间串扰造成的相邻线缆上的串扰信号与原始发送信号在高斯信道下随信噪比变化时串扰线上的误比特率,根据误比特率的大小评估线缆间的耦合情况及安全性;计算了不同线缆间距下线缆串扰的S21参数,分析了线缆间距对线间耦合的影响;设计了线缆耦合传输实验,采用实验测量和仿真的方法分析了信号频率、信号波形、线缆长度等因素对线缆间时域串扰信号的影响,从时域角度直观地分析了线缆间的耦合信号的变化规律,归纳总结了有利于信息安全传输的电力线布局方案,并提出建议。

张希明[3](2021)在《面向新型域控架构的网关控制器硬件设计及其功能评测系统开发》文中提出汽车正从机械设备转变成车轮上的迷你数据中心,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车载诊断系统(OBD)、车载信息娱乐系统(IVI)的大量应用、自主驾驶、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汽车联网、宽带化的趋势。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着其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新型的汽车总线——车载以太网应用而生。车载以太网的演进过程分为子系统级别、架构级别以及“域”级别三个阶段,终级“域”级别阶段使用车载以太网做为汽车网络骨干,车辆划分为动力域、车身域、辅助驾驶域、信息娱乐域等若干域,车载网关充当车辆网络域之间的路由器和中央计算单元,解决各“域”之间大量的通信需求。当前车辆电子电气架构大多采用分布式架构,车载以太网的演进过程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基于NXP车规级多核处理器MPC5748G设计了面向新型域控架构的车载网关控制器,解决了新型域控架构的车辆内部大量数据交换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网关控制器功能评测系统,通过实验测试进一步验证所设计网关控制器符合IEEE标准规范要求。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对比分析了传统汽车总线CAN、LIN、Flex Ray、MOST、CAN FD以及新型车载以太网总线协议以及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了新型“域”级别汽车网络架构,给出了面向新型域控架构的网关控制器整体设计方案。(2)基于NXP车规级多核处理器MPC5748G设计了面向新型域控架构的车载网关控制器,实现了4路车载以太网接口、1路常规以太网接口、8路CAN/CAN FD通信接口以及2路LIN通信接口,解决了新型域控架构的车辆内部大量数据交换问题。(3)基于IEEE Std 802.3TM-2015车载以太网100Base T1标准给出了车载以太网100Base-T1一致性测试方案,开发了网关控制器功能评测系统,对网关控制器接口物理层信号的幅度、定时特性、链路连接稳定性、信道品质、传输损耗、辐射等进行全面的一致性测试,以保证产品互联互通性能、网络通信质量。(4)使用搭建的网关控制器功能评测系统对本文所设计的面向新型域控架构的网关控制器进行了实验测试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网关控制器通信接口物理层一致性满足IEEE车载以太网标准、ISO11898/ISO16845 CAN/CAN FD国际标准以及整车厂CAN/LIN一致性测试规范要求。

冯冉冉[4](2021)在《电动汽车线束的电磁干扰建模与抑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外电动汽车的高速发展,电动汽车电子系统繁杂,集成度高,涉及高压、低压电器转换,使得电磁环境日益恶劣。线束作为连接纽带,紧密地连接着整车内各个电控系统和车载电子设备,在为信号的交换和能量的传递提供通道的同时,也为电磁干扰提供了载体,是干扰源设备和敏感设备间电磁干扰的重要传播途径。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电磁干扰信号可以经过线缆完整的电路连接直接进入敏感设备,如电阻性耦合等。或者以线缆间电容性耦合和电感性耦合方式进入控制线和信号线,对敏感设备产生影响。此外,车线束所产生的电磁辐射还能够通过场线耦合等方式,在空间中通过辐射干扰影响敏感设备。随着电气电子设备工作频率的提高,和高dv/dt、di/dt电压电流变化率,新的工程应用环境变化加剧了电动汽车的电磁环境的恶化。因此,对信号传输线在传输过程中引起的反射、串扰和电磁辐射等问题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本文对于汽车线束的电磁干扰研究,主要分为传输线反射机理分析、汽车线束串扰建模和电磁辐射仿真三方面。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对线缆连接端口特性阻抗不匹配和传输阻抗不连续造成的信号反射问题,建立了连接器电路模型和过孔物理模型。由于电路的传输线尺寸不能满足远小于波长,甚至尺寸量级可以与波长相比拟,此时传输线上的振铃、延迟等反射问题在汽车电磁干扰影响因素中占重要地位,不可被忽视。所以着重分析了信号传输线产生反射的机理,考虑了传输线连接装置(即连接器)和传输线本身阻抗不连续,如:过孔、传输路径改变、不同连接结构方式等,导致的信号反射。第二基于传输线理论,建立了线缆间串扰等效电路模型,并讨论了串扰耦合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实验法,由电路元件电容、电感拟合线缆的特性阻抗,得到传输线间的串扰等效电路模型,规避了多导体传输线方程复杂繁琐的推导求解过程,减少工作量,简化了应用限制条件。对工作频率、线缆的长度、线缆的间距、端接阻抗等相关因素进行了讨论分析。第三基于S参数表征线缆特征,分析了辐射电磁干扰的机理与抑制方法。本文基于Buck电路,首先分析了产生电磁辐射干扰的主要路径和机理。然后针对共模回路引起的电磁辐射,通过仿真分析并验证了控制回路面积和使用地平面引入低地阻抗以及接地走线环路包围信号三种方法对辐射抑制的有效性。

林怡格[5](2021)在《基于LVDS的同步数据汇聚平台硬件研发》文中指出分布式采集系统广泛应用于海洋资源勘探、海洋安全等重大工程领域。近年来,随着分布式采集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采样频率、传输距离与数据带宽等提出了更高要求。LVDS(Low Voltage Differential Signaling,低压差分信号)传输技术具有带宽高、传输距离远、抗干扰性强等优点,适合分布式采集系统组网。为此,本文开发了基于LVDS的同步数据汇聚平台硬件系统。该系统以海思Hi3535处理器和Xilinx Kintex-7 FPGA为核心进行设计,FPGA与处理器之间通过PCIe 2.0总线进行高带宽数据交互;通过外扩2路高速LVDS接口与驱动均衡电路,采用自定义LVDS传输协议,实现了多节点高带宽链路数据汇聚及远距离传输;通过LVDS同步时钟的接收、控制与传输,实现了各节点同步采样的控制;通过外扩两路千兆网口向外部网络设备发送数据。平台具有带宽高、实时性好、可扩展性强等特点。本文对所研发硬件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完成了关键信号完整性仿真验证,并对LVDS、PCIe、千兆网口等传输通道进行带宽测试。经测试,系统满足电源、带宽、功耗、同步性等各项设计指标要求。

李运卿[6](2021)在《通信系统中高速线缆和高速连接器电磁兼容仿真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云计算、数据中心和高性能计算带宽的快速增长,促使高速线缆和高速连接器必须降低其信号衰减,进一步发展以满足更快的传输速率,更宽的带宽和更高用频的需求。对高速互连相关技术的发展必须借助仿真工具进行。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总结如下:(1)介绍了经典多传输线模型、以及针对差分系统的混合模S参数,根据混合模式特点分析高速线缆建模要点,对实际线缆进行简化。(2)针对线缆测量的实际环境,界定线缆外的复杂结构对共模的影响程度,然后以等效结构进行建模,同时研究差模信号的插损与回损相关情况以及跨模转换的行为。通过对比结果重新分析线缆中模式行为,最终使得仿真结果与实际测量值较好吻合。(3)将(2)中的模型进行简化用以适合快速处理长线缆的差分信号行为,然后研究线缆信号线存在偏心、介质层间存在空气缝隙、非理想屏蔽层形状、介质形变以及绝缘层材料参数变化对线缆差分信号的插损和回损及差分阻抗的影响。(4)由于线缆一般需要配合连接器进行工作,在回顾现有连接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连接器的建模方法进行分析,最后给出两款连接器的差分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的方正结果,通过与已有的文献结果进行对比以提高其可信度,该部分仿真为后续连接器优化以及线缆-连接器整体性能设计打下基础。

李召召[7](2020)在《列车通信网络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轨道交通车辆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列车通信网络承担了越来越多的数据传输任务,因此铁路维保部门对列车通信网络的状态监视和故障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行的网络维护方式仍旧局限于计划检修和事后检修,缺乏完善的网络状态监视功能,不能评估网络的健康状况,难以在网络发生严重性能退化前进行维护。网络故障只能依靠工程师的专家经验解决,维护效率不高,常常不能及时准确地诊断和定位故障,最后以更换网络线缆和网络设备为代价暴力来解决,浪费维护资源的同时又不能从根本上发现故障原因。此外,现有的维护方式针对间歇性的偶发故障也无能为力,只能任其发展为严重故障后再施以解决,为列车的安全稳定运行埋下隐患。因此,开展列车通信网络的健康管理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提取列车通信网络的运行状态信息,结合机器学习、网络建模等方法对网络进行异常检测和健康评估、网络故障诊断、间歇性故障定位方法的研究和探讨。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及获得的创新性成果有:(1)列车通信网络PHM(Prognostic and Health Management)系统框架和物理波形特征提取方法。在提出的列车通信网络PHM体系中,对网络健康状态评估、网络阻抗不匹配故障诊断、间歇性连接故障定位方法进行了研究,为列车通信网络的智能化运维打下基础。以双端口网络理论和解析RLCG模型对MVB(Multifunction Vehicle Bus)网络进行建模分析,得到了MVB网络在典型故障状况下的传输特性,并根据传递函数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分析了网络故障下波形畸变的原因。基于课题组自主研制的MVB网络协议分析仪,对网络物理层波形信号进行高速采样,并通过数值拟合的方法提取了MVB网络状态特征,实现了对网络的状态监视。(2)基于支持向量域描述SVDD(Support Vector Description Domain)和样本约减的网络异常检测和健康评估方法。针对传统健康评价方法中过多依赖专家主观经验的弊端,采用机器学习中的一类分类方法SVDD对MVB网络正常工况下的特征数据进行模型训练。根据被测样本偏离该正常模型的距离客观地量化当前网络的退化程度和健康状况,得到网络整体的健康评估得分,最后基于网络健康评估的结果制定检修计划。在SVDD模型训练过程中,基于密度聚类方法DBSCAN(Density 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 with Noise)对训练集进行样本约减,以期能够在不影响分类精度的前提下减小训练集规模,加速模型训练。(3)基于权重化支持向量机WSVM(Weighted Support Vector Machine)的MVB网络阻抗不匹配故障诊断方法。通过将故障诊断转化为模式识别问题,并结合多跳边缘趋近的训练权重计算方法为不同样本赋予不同的权重,以提升训练得到的分类器分类精度。而后在人工合成数据集、MVB数据集上进行了测试,以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4)以设备指纹和深度神经网络为基础的间歇性连接IC(Intermittent Connection)故障定位方法。针对偶发性的IC故障,通过设备指纹识别分类器识别IC帧来源,并基于网络拓扑建模推理故障位置,实现列车通信网络IC故障的故障定位。IC故障发生时,数据帧遭受破坏难以解码,若网络配置情况未知,则难以通过故障现象追溯受扰设备。因此文中引入设备指纹的概念,通过多层稀疏自编码器网络对正常帧波形进行特征学习,并级联人工神经网络分类器,以表征不同网络节点的设备指纹。IC故障发生后通过MVB网络协议分析仪提取其中的IC帧,并基于前述的深度神经网络识别其来源节点,进而根据MVB网络拓扑推理、定位IC故障位置。最后,对全文研究内容进行总结,给出论文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结论,并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王崇旭[8](2020)在《基于数据驱动的列车实时以太网故障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列车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列车通信网络需要承担更繁重的数据传输任务,实时以太网由于传输速率高、传输数据量大、兼容性强等优点,已成为列车通信网络未来的解决方案。然而列车通信网络发生故障对列车安全平稳运行影响很大,车内的设备一旦出现故障无法及时解决,将会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现有的列车通信网络故障往往依靠维修人员的专家经验来解决,故障诊断效率低下且判断故障的主观因素过多,不能及时、准确地诊断网络故障。本文在校企合作项目的支持下,通过采集列车实时以太网正常运行和故障工况时的数据,提取网络特征,结合机器学习方法对网络进行故障诊断。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实现列车实时以太网的分层数据采集方法,提取特征参数用以表征不同的网络状态。数据采集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以列车线缆为测试对象对物理层的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并提取了能够反映线缆状态的电气特征参数;另一部分以列车实时数据协议(Train Real-time Data Protocol,TRDP)为测试对象对链路层之上的数据进行采集,设计了基于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SNMP)和基于协议分析软件Wireshark共同采集数据的方案,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选取了能够反映网络状态的特征参数,以实现对网络的状态监视。(2)为完善故障诊断数据集,实现了网络各层常见故障的注入。针对物理层布线系统,实现线缆开路、短路、跨接、虚接、应力5种故障的注入;针对链路层之上,实现链路阻塞、设备掉线、地址分配故障、交换机连接故障、端口未订阅、应用程序故障6种故障的注入。(3)为避免传统故障诊断方法过于依赖维修人员专家经验的缺陷,建立了针对列车实时以太网的随机森林故障诊断模型。为补充网络状态数据集,简化模型计算,采用平衡采样、归一化等数据预处理方法,使用了交叉验证和网格搜索进行参数寻优,基于python语言,设计故障诊断软件界面。(4)结合随机森林故障诊断模型,针对列车实时以太网进行实验验证。针对物理层布线系统,以实际某型列车的线缆测试为数据集;针对链路层之上,在实验室环境下模拟列车通信网络拓扑搭建了TRDP实验平台,形成了网络状态特征数据集。实验结果表明,与支持向量机、决策树两种常用分类算法相比,随机森林故障诊断模型拥有更高的分类精度,证明该诊断模型对于列车实时以太网的数据诊断效果良好,可为列车网络故障维护提供相关依据。

朱俊颖[9](2020)在《开关电源PCB电磁干扰的仿真与实验分析》文中指出开关电源广泛用于各类电子产品,其电磁干扰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用于预测开关电源电磁干扰特性的仿真方法研究日趋活跃。本文以开关电源的PCB为对象,研究了三种不同情况下的仿真建模方法,以期为电源PCB电磁干扰特性的预测提供指导。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DC/DC开关电源PCB的设计与近场辐射特性仿真及实验。根据开关电源的原理设计以LM2578为核心控制器件的PCB原理图和线路图,并通过制板、元器件焊接与调试得到其实物;利用PCB的线路图在CST中建立仿真模型,并计算其近场辐射特性;使用电场近场探头与频谱仪等设备,测试其近场辐射;最后将近场辐射仿真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仿真建模方法的正确性。(2)AC/DC电源PCB设计与设备级电磁辐射仿真及实验。以LM7805为核心器件设计电源PCB的原理图和线路图,以LM358为核心器件设计蜂鸣器报警电路PCB的原理图和线路图,通过制板、元器件焊接与调试得到各自实物,通过线缆将两PCB与设计制做的屏蔽腔体连接成设备;在CST中将两PCB和内外部线缆分别进行建模,并计算合成设备的电磁辐射特性仿真结果;同时参照国家相关的测试标准,在微波暗室中采用测试天线对整个设备进行实验。最后对比仿真与实验的结果,验证仿真建模方法一定的合理性。(3)开关电源PCB强电磁辐照敏感度仿真分析。利用已有PCB线路图在CST中建立开关电源PCB强电磁辐照敏感度无源结构与电路仿真模型,研究了PCB上不同参数的电阻、电感、电容的辐照敏感度与屏蔽壳体几何中心的电场响应;研究了不同类型、不同长度PCB连接线缆的辐照敏感度;研究了不同结构、不同材料、不同厚度屏蔽层的PCB连接线缆辐照敏感度。对强电磁脉冲环境下电子产品的元器件及其连接线缆如何选型具有指导意义。

吴浩源[10](2020)在《基于KNX总线的照明控制系统节能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KNX总线的控制技术在建筑照明系统上应用十分广泛,是一种改善建筑物办公和居家照明环境的有效控制技术手段。KNX技术前身是EIB协议,1990年源于欧洲,是在ISO/OSI(ISO7489)七层协议基础上简化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KNX技术通过将建筑物系统的功能类设备关联在一起,组成KNX通信控制系统,采取一定的控制手段,实现对建筑物的自动控制,可实现照明系统的节约电能效果。现阶段对KNX技术的研究开发对推动KNX技术在国内的普及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既可实现城市建筑物照明的电能节约,也有利于推动我国现代城市的楼宇建筑和未来智能家居建设的发展。本文立足工作实际,以办公环境照明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KNX技术对建筑物照明系统的三大需求(功能化、人性化、节能化),提出了一种改善办公照明系统的解决方案。主要是在充分掌握KNX协议模型和通信机制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基于KNX技术的通信控制系统。该系统能够根据照明环境的变化实现自动开关、调光和场景控制。KNX设备设计一般采用BCU+AM结构模型,其中KNX协议栈(系统程序)在控制芯片出厂前就被固化于BCU的ROM,但预留了可编程EEPROM,所以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自行开发设计相应AM应用模块的AP用户应用程序,实现相应的控制功能。本文根据系统实现目标,基于BCU通信模块分别设计了KNX传感器采集板和执行器驱动板。其中选择ATMega64微控制器作为两个功能板的BCU通信控制模块,选择NCN5120作为传感器采集板的总线收发模块,选择FZE1066作为执行器驱动板的总线收发模块,选择BH1750FVI作为采集电路控制芯片,选择GL8211作为PWM调光驱动电路控制芯片,并通过编程AP应用程序和使用ETS软件调试,实现相应的控制功能。本文将调试后的功能板应用于实际办公环境照明系统,实现了照明的自动开关和调光控制,并收集照明数据用于节能效果研究。主要研究了照明能效计算方法和节能控制方法,并设计了一种模糊BP神经网络控制算法对照明系统节约的电能耗进行了研究。

二、深入剖析网络双绞线及连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入剖析网络双绞线及连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微课的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1.研究背景
        2.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基于微课的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2.微课在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微课在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成果
        4.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启示
    (三)研究方案
        1.核心概念界定
        2.研究目的
        3.研究意义
        4.研究内容
        5.研究方法
        6.研究思路
    (四)研究创新点
二、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教学现状调查
    (一)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现状分析
        1.《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分析
        2.《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3.微课应用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适切性分析
    (二)微课在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的需求分析
        1.调查对象分析
        2.教师能力分析
三、基于微课的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一)理论基础
        1.指向混合式教学效果的掌握学习理论
        2.指向混合式技能训练的动作技能形成理论
    (二)基于微课的“三阶段七步骤”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1.理实一体的七步骤教学过程
        2.微课支持的三阶段混合式教学形态
    (三)实施条件
四、《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微课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案例
    (一)微课设计与开发的理念及思路
        1.微课设计与开发的理念
        2.微课设计与开发思路
    (二)微课前期分析
        1.“网线制作”微课前期分析
        2.“操作系统安装”微课前期分析
    (三)“网线制作”微课规划设计
        1.“网线制作”的知识微导学微课规划设计
        2.“网线制作”的技能微助学微课规划设计
        3.“网线制作”的拓展微研学微课规划设计
    (四)“操作系统的安装”微课规划设计
        1.“操作系统安装”知识微导学微课规划设计
        2.“操作系统安装”技能微助学微课规划设计
        3.“操作系统安装”拓展微研学微课规划设计
    (五)微课教学案例的制作与开发
        1.微课制作环境和注意事项
        2. “优芽互动电影”制作关键步骤
五、基于微课的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
    (一)行动研究方案
        1.计划与设想
        2.时间安排
        3.对象筛选
    (二)第一轮行动研究
        1.计划
        2.行动
        3.观察
        4.反思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
        1.计划
        2.行动
        3.观察
        4.反思
    (四)行动研究效果评价
        1.行动研究方法与过程分析
        2.教学效果评价
六、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1.研究创新
        2.研究结论
        3.实施建议
    (二)研究不足
        1.行动研究的周期还可以再延长
        2.教学模式有待完善
        3.数据分析方法简单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学生现状访谈问卷
    附录 2 前期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3 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学习现状及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 4 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微课教学模式应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5 课堂观察表
读硕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线缆串扰模型及耦合效应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电力线通信研究现状
        1.2.2 线缆串扰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多导体传输线模型及单位长度分布参数矩阵提取
    2.1 传输线理论基础
    2.2 多导体传输线方程
    2.3 单位长度分布参数矩阵的求解
        2.3.1 解析法计算线缆束的电感矩阵
        2.3.2 均匀介质传输线的电容矩阵求解
        2.3.3 非均匀介质传输线的电容矩阵求解
    2.4 Q3D矩量法提取线缆束的寄生参数
    2.5 单位长度分布参数矩阵算例及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力线信道模型和线缆束串扰模型的建立
    3.1 信道建模技术
        3.1.1 基于信道测量的多径信道模型
        3.1.2 基于传输线理论的二端口网络模型
    3.2 线缆串扰原理分析
    3.3 平行线缆串扰模型的建立
        3.3.1 模量转换计算
        3.3.2 线缆束分布参数的计算
    3.4 线缆串扰仿真方法
    3.5. 串扰模型实验验证
    3.6 Π型布局线缆的串扰模型
        3.6.1 实验验证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麻雀搜索算法优化支持向量回归的串扰预测
    4.1 支持向量回归算法
        4.1.1 支持向量回归数学模型
    4.2 麻雀搜索算法
    4.3 基于SSA-SVR算法的串扰模型的建立
        4.3.1 串扰模型输入输出参数确定
        4.3.2 网格搜索法寻优结果分析
        4.3.3 SSA算法寻优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线缆耦合效应评估
    5.1 线缆串扰计算系统开发
        5.1.1 系统设计
        5.1.2 数据管理
        5.1.3 可视化前端开发和结果展示
    5.2 线缆串扰的误比特率
        5.2.1 平行线缆串扰的误比特率
        5.2.2 Π型布局线缆串扰的误比特率
    5.3 时域串扰测量
        5.3.1 普通双绞线绞合
        5.3.2 短距离耦合后分离
    5.4 线缆间距的串扰效应
    5.5 降低电缆串扰方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面向新型域控架构的网关控制器硬件设计及其功能评测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汽车总线网络的发展状况
    1.3 车载网关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论文结构
第2章 网关控制器需求分析及整体方案设计
    2.1 车载网关协议分析
        2.1.1 CAN/CAN FD总线协议
        2.1.2 LIN总线协议
        2.1.3 车载以太网总线协议
    2.2 新一代域级别车辆网络架构分析
    2.3 面向新型域控架构的网关控制器整体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新型域控架构的网关控制器硬件设计
    3.1 网关核心处理器开发平台
    3.2 CAN/CAN FD通信模块设计
    3.3 LIN通信模块设计
    3.4 车载以太网模块设计
        3.4.1 MPC5748G处理器以太网接口
        3.4.2 车载以太网模块整体方案设计
        3.4.3 车载以太网模块交换机部分设计
        3.4.4 车载以太网模块PHY部分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新型域控架构的网关控制器功能评测系统设计
    4.1 网关接口一致性测试系统需求分析
    4.2 车载以太网一致性测试系统方案设计
        4.2.1 传输衰落测试
        4.2.2 传输失真测试
        4.2.3 传输时间抖动测试
        4.2.4 时钟频率测试
        4.2.5 功率谱密度、峰值差分输出测试
        4.2.6 MDI回波损耗测试
        4.2.7 MDI模式转换损耗测试
    4.3 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4.4 测试系统软件开发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新型域控架构的网关控制器实验测试分析
    5.1 网关接口一致性测试规范分析
    5.2 车载以太网接口物理层一致性测试
        5.2.1 车载以太网接口传输衰落测试
        5.2.2 车载以太网接口传输失真测试
        5.2.3 车载以太网接口传输时间抖动测试
        5.2.4 车载以太网接口时钟频率
        5.2.5 车载以太网接口功率谱密度及峰值差分输出测试
        5.2.6 车载以太网接口MDI回波损耗测试
    5.3 CAN/LIN总线接口物理层一致性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电动汽车线束的电磁干扰建模与抑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多导体传输线理论
    2.1 多导体传输线模型
        2.1.1 分布参数及其特性阻抗计算
        2.1.2 频域串扰预测
    2.2 基于容性-感性耦合模型
        2.2.1 双导体传输线模型
        2.2.2 三导体弱耦合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号传输线的反射机理分析与抑制
    3.1 反射形成机理与建模
        3.1.1 连接器建模与反射分析
        3.1.2 过孔建模与反射分析
    3.2 短串接和短桩线的反射形成
        3.2.1 短串接的反射影响
        3.2.2 短桩线的反射影响
    3.3 多种拓扑结构的反射应用分析
        3.3.1 星型拓扑结构应用
        3.3.2 树形拓扑结构应用
        3.3.3 菊花链拓扑结构应用
        3.3.4 远端簇拓扑结构应用
    3.4 反射抑制策略研究
        3.4.1 连接器反射的抑制改进
        3.4.2 四种拓扑结构优化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线束串扰的分析与建模
    4.1 线缆串扰建模
        4.1.1 不同终端条件下传输线方程求解
        4.1.2 串扰模型建立
    4.2 线缆串扰影响因素分析
        4.2.1 微带线串扰影响因素的仿真及分析
        4.2.2 带状线串扰影响因素的仿真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S参数的线束辐射建模仿真
    5.1 基于Buck系统辐射仿真应用
    5.2 不同参考地对辐射的影响
        5.2.1 以单根线为参考地的电磁场分析
        5.2.2 以金属平面为参考地的电磁场分析
    5.3 辐射的抑制策略分析
        5.3.1 电感回路对辐射的影响
        5.3.2 电容回路对辐射的影响
        5.3.3 环形保护线对辐射的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基于LVDS的同步数据汇聚平台硬件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数据汇聚平台相关研究概述
        1.2.1 分布式同步数据采集系统
        1.2.2 高速Serdes技术
        1.2.3 LVDS串行技术
        1.2.4 分布式采集系统时钟同步技术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组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结构
2 系统总体架构
    2.1 系统需求分析
    2.2 系统整体设计
        2.2.1 系统关键技术
        2.2.2 系统功能方案
        2.2.3 主要芯片选型
    2.3 本章小结
3 系统硬件设计
    3.1 处理器模块
        3.1.1 千兆网络模块
        3.1.2 eMMC模块
        3.1.3 DDR3 模块
        3.1.4 串口模块
        3.1.5 JTAG调试模块
        3.1.6 FPGA交互模块
    3.2 FPGA模块
        3.2.1 LVDS模块
        3.2.2 同步时钟模块
        3.2.3 DDR3 模块
        3.2.4 Flash模块
    3.3 其他模块
        3.3.1 复位模块
        3.3.2 时钟模块
        3.3.3 电源模块
    3.4 PCB设计
        3.4.1 PCB布局
        3.4.2 PCB叠层设计
        3.4.3 PCB布线及关键信号仿真
        3.4.4 PCB设计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FPGA功能设计
    4.1 通信协议设计
        4.1.1 帧格式定义
    4.2 LVDS模块
        4.2.1 LVDS收发控制
        4.2.2 8B/10B转换
    4.3 DDR模块
        4.3.1 LVDS至 DDR传输设计
        4.3.2 DDR控制逻辑设计
    4.4 PCIe模块
        4.4.1 DDR至 PCIe传输设计
        4.4.2 PCIe控制逻辑设计
    4.5 SPI模块
    4.6 命令控制模块
        4.6.1 链路监测功能
        4.6.2 同步采样功能
    4.7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
    5.1 系统硬件测试
        5.1.1 硬件调试
        5.1.2 电源测试
        5.1.3 关键信号测试
        5.1.4 系统功耗测试
    5.2 FPGA功能测试
        5.2.1 LVDS传输测试
        5.2.2 DDR读写测试
        5.2.3 PCIe传输测试
        5.2.4 SPI传输测试
    5.3 系统功能测试
        5.3.1 数据传输测试
        5.3.2 时钟同步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通信系统中高速线缆和高速连接器电磁兼容仿真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历史和现状
        1.2.1 高速线缆
        1.2.2 高速连接器
    1.3 研究方法概述
    1.4 论文结构
2 理论介绍
    2.1 引言
    2.2 多导体传输线方程
    2.3 混合模二端口
        2.3.1 差分结构
        2.3.2 单端S参数
        2.3.3 混合模S参数
        2.3.4 单端S参数到混合模S参数的转换
    2.4 差模阻抗
    2.5 测试中模式变换
    2.6 TDR
    2.7 小结
3 高速线缆仿真分析与验证
    3.1 引言
    3.2 差模/共模转换
    3.3 线缆测试介绍
    3.4 线缆建模仿真
        3.4.1 仿真建模过程
        3.4.2 线缆结构
        3.4.3 差模信号的电学性能
        3.4.4 跨模转换信号的电学性能
        3.4.5 建模要点
    3.5 小结
4 高速线缆结构分析
    4.1 模型简化与验证
    4.2 几种线缆结构的性能参数比较
    4.3 工艺误差的影响
        4.3.1 纵包的影响
        4.3.2 地线位置介质变形的影响
        4.3.3 空气隙的影响
        4.3.4 同心圆偏心影响
        4.3.5 其他
    4.4 材料参数误差的影响
        4.4.1 介电常数的影响
        4.4.2 损耗正切的影响
    4.5 线缆屏蔽性能
        4.5.1 屏蔽性能介绍
        4.5.2 线缆测试方法
    4.6 小结
5. 高速连接器仿真分析
    5.1 高速连接器性能指标
        5.1.1 引脚布局
        5.1.2 连接器插入损耗
        5.1.3 连接器介质损耗
    5.2 连接器分析
        5.2.1 连接器的选择
        5.2.2 端口匹配阻抗的确定
    5.3 仿真结果分析
        5.3.1 Mini SAS HD连接器
        5.3.2 SATA连接器
    5.4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列车通信网络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序言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网络PHM的基本问题与研究现状
        1.2.1 网络特征提取的基本问题与研究现状
        1.2.2 网络健康评估的基本问题与研究现状
        1.2.3 网络故障识别的基本问题与研究现状
        1.2.4 网络故障定位的基本问题与研究现状
    1.3 论文整体结构和内容
2 列车通信网络传输特性分析与PHM系统方案
    2.1 引言
    2.2 MVB网络传输特性及典型故障
        2.2.1 基于双端口和RLCG模型的MVB网络传输特性研究
        2.2.2 MVB网络典型故障分析
    2.3 列车通信网络PHM系统架构
    2.4 基于波形采样和数值拟合的MVB网络特征提取
    2.5 本章小结
3 列车通信网络的异常检测和健康评估
    3.1 引言
    3.2 MVB网络异常检测和健康评估原理
        3.2.1 异常检测和健康评估的SVDD方法
        3.2.2 DBSCAN原理及样本约减方法
    3.3 实验测试
        3.3.1 实验步骤
        3.3.2 实验平台
        3.3.3 实验过程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权重化支持向量机的列车通信网络故障诊断
    4.1 引言
    4.2 MVB网络故障诊断原理
        4.2.1 权重化支持向量机原理
        4.2.2 权重化支持向量机与模糊支持向量机
        4.2.3 已有的WSVM方法
        4.2.4 基于多跳边缘趋近的权重确定方法
    4.3 实验测试
        4.3.1 实验设定
        4.3.2 人工数据集
        4.3.3 MVB网络特征数据集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设备指纹和深度神经网络的间歇性连接故障定位
    5.1 引言
    5.2 IC故障定位方法
        5.2.1 IC故障原理
        5.2.2 IC帧识别方法
        5.2.3 基于MPW的IC帧识别方法
        5.2.4 基于MLP的IC帧识别方法
        5.2.5 故障事件和故障推理
    5.3 实验测试
        5.3.1 基于MPW方法的IC故障定位实验
        5.3.2 基于MLP方法的IC故障定位实验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基于数据驱动的列车实时以太网故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列车实时以太网
        1.2.2 网络故障诊断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2 列车实时以太网及其数据采集与故障诊断技术分析
    2.1 列车实时以太网线缆技术
    2.2 列车实时数据协议技术
        2.2.1 TRDP结构
        2.2.2 TRDP通信机制
    2.3 网络数据采集技术
        2.3.1 物理层数据采集技术
        2.3.2 网络上层数据采集技术
    2.4 网络故障诊断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列车实时以太网数据采集与故障注入
    3.1 列车实时以太网物理层数据采集
        3.1.1 线缆测试方法研究
        3.1.2 线缆测试特征指标分析
    3.2 列车实时以太网网络上层数据采集
        3.2.1 基于SNMP的数据采集方法
        3.2.2 基于协议分析软件的数据采集方法
    3.3 列车实时以太网物理层故障分析
        3.3.1 物理层故障机理分析
        3.3.2 物理层故障注入
    3.4 列车实时以太网上层协议故障分析
        3.4.1 上层协议故障机理分析
        3.4.2 上层协议故障注入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随机森林的列车实时以太网故障诊断
    4.1 基于随机森林的故障诊断算法
        4.1.1 随机森林的理论研究
        4.1.2 随机森林的构建流程
        4.1.3 故障诊断评价结果
    4.2 故障诊断数据预处理
        4.2.1 数据归一化处理
        4.2.2 数据平衡采样处理
    4.3 随机森林算法参数寻优方案
        4.3.1 交叉验证
        4.3.2 网格搜索
    4.4 系统软件设计与故障诊断流程设计
        4.4.1 故障诊断软件界面设计
        4.4.2 故障诊断流程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列车实时以太网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5.1 列车实时以太网物理层实验验证
        5.1.1 列车实时以太网物理层数据采集
        5.1.2 数据预处理
        5.1.3 数据参数寻优
        5.1.4 实验结果及分析
    5.2 列车实时以太网上层协议实验验证
        5.2.1 TRDP平台搭建与数据采集
        5.2.2 数据预处理
        5.2.3 数据参数寻优
        5.2.4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开关电源PCB电磁干扰的仿真与实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开关电源现状
        1.2.2 电磁仿真软件现状
        1.2.3 开关电源PCB电磁干扰研究现状
        1.2.4 电子产品相关实验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DC/DC开关电源PCB设计与近场辐射特性仿真及实验
    2.1 DC/DC开关电源PCB设计与近场辐射特性仿真流程
        2.1.1 DC/DC开关电源PCB设计流程
        2.1.2 DC/DC开关电源PCB近场辐射特性仿真流程
    2.2 DC/DC开关电源的原理
    2.3 DC/DC开关电源的设计
        2.3.1 集成元件LM2576 介绍
        2.3.2 DC/DC开关电源PCB设计与制板
    2.4 DC/DC开关电源PCB近场辐射特性仿真
        2.4.1 激励源的获取
        2.4.2 DC/DC开关电源PCB仿真模型
    2.5 DC/DC开关电源PCB近场辐射实验
        2.5.1 实验设备与实测
        2.5.2 接收功率、接收电压和电场强度关系
    2.6 DC/DC开关电源PCB近场辐射仿真与实验结果对比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C/DC电源PCB设计与设备级电磁辐射仿真及实验
    3.1 AC/DC电源PCB设计与设备级电磁辐射特性仿真流程
        3.1.1 AC/DC电源PCB设计流程
        3.1.2 设备电磁辐射特性仿真流程
    3.2 AC/DC电源板与蜂鸣器报警电路PCB板设计
        3.2.1 AC/DC电源PCB板设计
        3.2.2 蜂鸣器报警电路PCB板设计
    3.3 AC/DC电源PCB设备电磁辐射特性仿真
        3.3.1 线缆电磁辐射特性仿真
        3.3.2 PCB板电磁辐射特性仿真
    3.4 设备的电磁辐射实验
    3.5 设备的电磁辐射特性仿真与实验对比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开关电源PCB强电磁辐照敏感度仿真分析
    4.1 强电磁辐照敏感度理论分析
        4.1.1 传输线建模分析
        4.1.2 强电磁辐照敏感度仿真频谱分析的概念
    4.2 开关电源PCB强电磁辐照敏感度仿真模型建立
        4.2.1 开关电源PCB强电磁辐照敏感度无源结构仿真模型的建立
        4.2.2 开关电源PCB强电磁敏感度仿真模型激励源设置
        4.2.3 开关电源PCB强电磁敏感度电路仿真模型的建立
    4.3 开关电源PCB强电磁辐照敏感度仿真结果与分析
        4.3.1 敏感元件与空间电场监测点仿真结果与分析
        4.3.2 开关电源PCB连接线缆仿真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10)基于KNX总线的照明控制系统节能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KNX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KNX技术的产品发展与应用
    1.3 研究内容与全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全文结构
第二章 系统分析与整体设计
    2.1 照明系统需求分析
    2.2 传统照明技术不足
    2.3 KNX控制技术分析
        2.3.1 KNX工作原理
        2.3.2 KNX协议模型
        2.3.3 KNX通信机制
        2.3.4 KNX软件组态
    2.4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2.4.1 设计功能需求
        2.4.2 设计性能指标
        2.4.3 整体设计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设计与功能开发
    3.1 系统开发设计平台
        3.1.1 系统开发设计工具
        3.1.2 系统硬件设计流程
        3.1.3 系统软件设计流程
    3.2 传感器采集板设计
        3.2.1 BCU硬件平台设计
        3.2.2 采集电路硬件设计
        3.2.3 采集电路软件设计
        3.2.4 传感器采集板测试
    3.3 执行器驱动板设计
        3.3.1 BCU硬件平台设计
        3.3.2 驱动电路硬件设计
        3.3.3 驱动电路软件设计
        3.3.4 执行器驱动板测试
    3.4 系统辅助模块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应用与节能研究
    4.1 照明系统的KNX技术应用
        4.1.1 系统的硬件实施
        4.1.2 系统的软件实施
        4.1.3 系统的功能调试
    4.2 系统节能控制策略研究
        4.2.1 照明能效计算
        4.2.2 BP神经网络
        4.2.3 模糊控制法
    4.3 节能控制的实验与仿真
        4.3.1 BP神经网络学习实验仿真
        4.3.2 模糊BP神经网络学习训练
        4.3.3 系统效能与应用价值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深入剖析网络双绞线及连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微课的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D]. 林旭阳.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线缆串扰模型及耦合效应评估[D]. 陈晨.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面向新型域控架构的网关控制器硬件设计及其功能评测系统开发[D]. 张希明. 吉林大学, 2021(01)
  • [4]电动汽车线束的电磁干扰建模与抑制技术研究[D]. 冯冉冉.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基于LVDS的同步数据汇聚平台硬件研发[D]. 林怡格. 浙江大学, 2021(01)
  • [6]通信系统中高速线缆和高速连接器电磁兼容仿真设计与应用研究[D]. 李运卿. 浙江大学, 2021(01)
  • [7]列车通信网络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方法研究[D]. 李召召.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8]基于数据驱动的列车实时以太网故障分析[D]. 王崇旭.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9]开关电源PCB电磁干扰的仿真与实验分析[D]. 朱俊颖.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10]基于KNX总线的照明控制系统节能研究与应用[D]. 吴浩源.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网络双绞线和连接的深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