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层工业厂房起重机升级改造设计

单层工业厂房起重机升级改造设计

一、单层工业厂房吊车升级改造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杨静[1](2021)在《面向众创空间的旧工业建筑适应性改造策略研究 ——以包头糖厂设计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市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城市的迅速扩张,大量旧工业建筑被拆除,大拆大建带来严重的工业文明的破坏、城市文化的断层和资源的浪费,工业建筑的转型迫在眉睫。而此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战略时代背景下,众创空间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需要在城市中寻找更多的空间载体。2016年国务院部署了加大扶持并鼓励将闲置厂房、仓库等建筑改造为众创空间和双创基地的发展战略。该政策为旧工业建筑改造为众创空间提供了契机。旧工业建筑改造和众创空间在哪些方面契合,面向众创空间转型的旧工业建筑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这些都是本文待研究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索旧工业建筑改造与众创空间的适应性,为旧工业建筑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众创空间的设计提供借鉴也为旧工业建筑改造为众创空间提供切实可行的设计策略导则。本研究在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对众创空间的空间特征、结合模式、功能组成进行了解析,对旧工业建筑的空间类型、空间结构、改造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从区位资源、空间尺度、结构类型三个方面分析旧工业建筑改造众创空间的可行性。综合多种因素,选取4个典型旧工业建筑改造的众创空间案例,进行SD法的问卷调查研究。通过对案例调研的数据进行分组分析,研究在不同改造方式下,人们对空间使用的心理感受评价的差异。再运用因子进行数据的分析、筛选,抽取,提取最能影响使用心理感受的三个影响因子,将提取的三个因子命名为外部空间环境因子、内部空间因子和室内物理环境因子,最终从这三个层面提出适应性改造策略。本章最后包头糖厂为改造项目,结合包头糖厂现存的问题和周边人群的使用需求,运用外部空间环境、内部空间和室内物理空间三个方面策略对包头糖厂进行适应性改造。

阮益权[2](2020)在《结构表现视角下的旧工业建筑改造研究》文中认为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是对其价值的挖掘和生命的延续;结构作为技术手段解决了建筑形式的构建。结构是旧工业建筑中重要的建筑元素,对旧结构的价值重现和新结构介入的结构表现是本文探讨的核心内容。结构表现是有意识地利用结构特殊的形式所带来的表现力,结合个人情感、结构理性、人文和审美需求,从技术到艺术不同层面,使结构在建筑中具有超越实用功能的多重价值表现。结构表现广泛存在于结构理性主义、结构表现主义、高技派等建筑作品之中,结构表现具有理性内涵和艺术内涵。根据结构表现的要求和改造的建构逻辑将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结构表现分为三个研究层次:旧结构再利用、新旧结构结合、构造措施。对于旧结构再利用的结构表现研究,首先确认旧结构的保护价值,包括美学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等,经过价值判断后,需采用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对旧结构进行保护。通过将旧工业建筑的结构分为建筑形态、结构体系、结构构件、工业构筑物若干层次,进行结构表现的理性内涵、艺术内涵和表现策略研究。对于新旧结构结合的结构表现研究,是基于对旧结构保护再利用、建造年代可识别、新旧结构结合逻辑的原则上进行的。根据新结构与旧结构的受力关系,将新结构介入形式分为独立介入、新结构依附于旧结构,根据空间操作,新结构介入有更复杂多样的方式。新旧结构的关系可以从受理逻辑和视觉关系来探讨,新旧结构的理性和艺术表现内涵,提出了结构表现的策略:从结构形态、结构肌理、结构形体、结构功能不同方面,采用模仿演变、差异对比、衬托突出、新旧呼应等手法进行表现。对于改造构造的结构表现研究,分旧结构的加固技术、连接节点、改造材料三方面进行结构表现的内涵和策略研究。加固技术可根据是否改变受力体系分为直接加固和间接加固,针对不同材料和体系的结构需要采用不同的加固方式。连接节点种类繁多,可采用对比和协调的方式进行结构表现。不同改造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能表现,根据材料视觉上体现的“新”和“旧”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表现策略。最后根据文章的研究逻辑,从旧结构再利用、新旧结构结合、构造措施三个层次对典型案例——西安大华纱厂1935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造结构表现分析研究并提出结论。

孙瑾玉[3](2020)在《延续历史记忆的钢铁工业遗址公园设计研究 ——以安钢遗址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钢铁产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自上世纪90年代起至今,伴随着传统工业的衰退和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钢铁企业破产倒闭或进行搬迁,遗留下大量工业废弃地,并产生了环境污染、经济退化等相关城市问题。这些遗址地中的相当一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意义和再利用价值,如果只进行简单的拆除与重建,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也将破坏场地的历史文化脉络。目前,虽有大量工业遗址改造方面的研究,但针对钢铁工业遗址公园设计的研究内容尚不多见。本论文通过对国内外遗址公园的文献及案例研究,从遗址公园的类型、建筑和室外场地的利用与转换、工业污染物的去除等角度对钢铁遗址公园设计的基本模式进行总结,提出现阶段遗址公园设计中可能面临的工业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修复、场地功能转变这3个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作者结合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将延续历史记忆作为研究切入点提出设计策略,分别从延续场地肌理、保留工艺关键元素、利用制高点和突出物、利用机械设备和产品、重现生产场景等角度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将风景园林理论应用于实践,以河南省安阳钢铁厂遗址公园为例,结合理论研究内容进行方案设计,检验理论成果的可行性。

赖世贤[4](2020)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文中认为工业建筑作为中国近代新兴建筑类型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最初载体之一,承载着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充当中国近代建筑追赶世界建筑潮流的不自觉历史工具。本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含括规划选址、大跨技术、标准化、结构发展等内容,分类探讨木材、砖、水泥等材料技术,同时关注工业建筑设计师。研究以调研过程中大量实物例证结合图纸资料、近现代建筑期刊文献及厂史资料进行,比对同时期西方先进技术,重视技术来源与技术真实性问题。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分期方案。第二章以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入手,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萌芽阶段工业建筑营建前期技术性问题,选址和布局贯穿工业建筑建设全过程,涉及宏观地区选择、中观地点选择、微观厂址选择及具体厂区布置等层面。第三章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动力技术改变引起对于大空间厂房即大跨度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关注西式木屋架。西式木屋架技术在材料和施工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于力学等结构概念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建筑近代转型开始。第四章则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大量快速建设带来对于高质量、标准化建材需求等问题。以砖的工业化生产及工业建筑用砖变化,探讨工业化时代下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引进西方建筑材料后的各方面技术发展。第五章则聚焦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阶段如何解决工业建筑营建所要求的安全舒适、结构持久等问题,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水泥生产技术引入与发展。第六章将专业人才视为技术实施保障予以讨论,关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对工业建筑营建规范化、经验化起关键作用的设计师及代表作品、设计师群体组成等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各时期不同阶段,基于建设目标需求及技术水平不同,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亦不相同。对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而言,部分营建关键技术与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推广和实现受社会环境及观念意识影响甚大;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经济及社会体制相适应,社会需求会强有力改变技术的运用及传播;由于材料观念缺失,其在营建过程中重外观轻建造,重模仿轻创造;技术属于文明范畴,由初级走向高级是趋势,中西方建筑技术融合也是趋势。

周澎[5](2020)在《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手法研究 ——以西安为例》文中认为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的产业结构向“退二进三”的目标升级,对高科技的技术进行开发和引用,城市的类型也从工业化时代的“生产城市”向后工业时代的“消费城市”转化,进而带来城市中旧工业难以生存的情况,传统工业逐渐衰败,面对对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的困难和挑战,如何将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相协调?如何在遵循原真性的原则下发挥其最大的使用价值?这些问题都是现实中急需解决的。本文以旧工业建筑空间改造设计手法研究为核心,结合西安旧工业建筑改造实例为主体研究对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追溯与建构,第二部分梳理西安工业建筑历史背景与发展脉络并展开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空间再利用具体实例现状调研与分析,第三部分总结具体改造设计方法。第一部分由前两章基础理论研究内容构成,第一章首先分析当前城市更新背景下旧工业建筑所面临的困境与机遇,梳理相关宪章与理论的发展,确定选题依据与目标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整体方法与框架。第二章则进一步深入阐述了关于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空间再利用理论基础与发展,界定了相关概念,结合再利用动因,分析其改造由“静态”保护理念向多层级的保护与利用理念的转变,在遵循改造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不同旧工业建筑改造类型与方式。第二部分为全文核心部分,其中第三章梳理了西安近现代工业发展历史沿革,分析不同历史时期西安城市工业空间格局演进过程与旧工业建筑遗存的分布,结合现状遗存整体分布情况,重点研究三个典型片区的具体优势与存在问题,进而分类总结了西安旧工业建筑空间现状类型特征与相应改造再利用设计模式。第四章与第五章内容展开两个具体旧工业建筑片区空间改造实证研究,分别从区位背景,建筑群体外部环境,单体建筑三个层面论述其空间特征,结合现状改造措施,以此为重点,分别提出相应的整体与单体改造策略,针对设计策略的基础研究,从整体环境空间序列重构、单体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研究方面提出相对应的改造再利用设计具体操作方法。最后为总结和思考部分,以西安具体旧工业建筑实例改造策略与设计手法为基础,结合经典案例,探讨有关于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操作语汇。

范恒鑫[6](2020)在《洛阳1950年代苏援工业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 ——以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为例》文中提出1950年代苏联为帮助我国国民经济快速恢复,对新中国实施了基于156项工程的大规模援助,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化建设,故而苏联援建156项工程具有重大历史价值。苏联援建的工业项目有6个项目落户洛阳,使洛阳成为“一五”期间重要的新兴工业城市之一。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苏援工业项目也陷入到“退二进三”的发展困境,大量优秀的苏援工业遗产正在迅速消失。随着民众对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高,对城市文脉与记忆的保护也越来越关注,即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也对工业建筑遗产的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苏援工业建筑的保护研究往往局限表面,大面积“苏式”街坊也正在消失,一大批优秀的苏援工业遗产急待保护。因此,1950年代苏援工业建筑保护与利用的任务紧迫。本文首先从1950年代苏联援助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历史背景出发,剖析苏援建筑的特点与遗产现状,对苏援工业建筑遗产进行价值评估。通过对洛阳1950年代苏援建筑的保存现状研究,分析当下苏援建筑的保护困境。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作为苏联援建156项工程在洛阳的开篇之作,在同时期的苏援工业项目中具有典型代表性。故以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为例,回顾第一拖拉机制造厂诞生的历史背景,研究厂区规划布局与建筑遗产构成,通过价值评估进而探索出了三种价值转化方式,并基于这三种价值转化方式提出一拖厂保护与利用的三种模式:商业会展模式、公共服务模式和体育场馆模式。基于调研情况与一拖厂保护和再利用原则,以商业会展模式为例,分别从一拖厂整体更新保护与工业建筑改造方面提出策略建议,并选取装配车间为例给出了具体的保护与利用虚拟设计思路,对探究1950年代苏援工业建筑保护与利用策略发挥出先行示范作用。

韩旭[7](2020)在《工业建筑遗产的内部空间改造设计研究 ——以邯郸汉光棉纺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工业化作为发展经济,增强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与城市的发展、定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如今大量以工业为支柱的城市不得不面对城市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局部地区衰落、经济逆行、城市失去活力等问题,相反,以现代服务业或商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成为大中型城市的主要职能。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工业建筑遗产的改造成为一种新兴的更新模式迅速发展,将新的空间功能置入旧厂房的内部空间,不仅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工业建筑遗产,而且可以令更多的人了解工业时代的发展与历史。旧有工业建筑遗产的内部空间也逐渐成为一种媒介工具,为保留时代记忆、传承城市文脉、推动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改造的发展黄金时期,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显得愈为重要。基于以上内容,本文将整体划分为四个部分、六个章节:第一章是提出研究对象,阐述研究对象的背景、相关概念、国内外关于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的研究现状与总结、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框架。第二章是展开分析,对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改造的影响因素与价值取向进行理论研究,通过总结内部空间改造的五点抽象共性并加以分析后,提出与之相对应的具象的改造核心要素。第三、四章采取对相关改造实例进行分析调研,同时结合问卷调查,以理论与数据作为支持,总结归纳一套基于内部空间改造核心要素的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设计策略来解决问题。第五章是利用实践进行验证的过程,结合笔者的工程实践,将此策略运用在邯郸汉光棉纺厂改造中进行分析说明。第六章是对前四部分的总结,以及研究成果的量化梳理。本文以工业建筑遗产的内部空间作为研究目标,以影响内部空间改造的因素作为出发点,同时利用实际改造案例作为支持,提出了针对工业建筑遗产的内部空间更为系统化的改造策略。一方面平衡了工业建筑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另一方面完成了对工业建筑资源的整合利用,为未来相关的改造活动提供更具操作性和推广性的参考与帮助。

华庆[8](2019)在《钢筋混凝土柱实腹式钢梁单层工业厂房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国经济发展的快速发展,工业厂房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工业厂房的建设也在变化,厂房的结构类型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发展更新,结构形式更加多样化。本文重点介绍现浇钢筋混凝土柱与实腹式钢梁共同承重的结构形式,它不同于门式刚架、框架、及装配式排架结构,在设计施工过程中有着自身的特点。因此在设计此类厂房如何定义它的结构形式,设计采用何种模型,计算主要考虑哪些问题以及如何合理优化取得最为经济可靠的结构参数,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国家规范深入的研究解读,找到合理的计算原理,利用PKPM等设计软件对工程实例进行整体建模分析,详细计算厂房柱内力配筋、屋面钢梁内力变形、钢梁拼接节点、檩条强度稳定性、吊车梁强度变形、基础内力配筋等构件的受力和变形,并对结果进行归纳。利用MADIS FEA有限元软件对实腹式钢吊车梁的应力应变进行有限元分析,与PKPM软件的设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在构件的详细计算过程中,主要是结合设计经验,先分析构件的受力模式,确定构件的计算长度,再建立计算模型。在采用有限元分析时,主要是对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和内力进行分析,用以对比结果。针对影响厂房结构受力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屋面坡度、不同节点铰接形式对厂房主要构件的受力影响,对结果统计比较,得出合理的参数选取范围,并对结果进行总结,如经过本文研究,厂房屋面坡度取值范围应控制在十五分之一左右,钢梁与混凝土柱的连接应按照铰接处理。对于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分析不同柱距对其材料用量的影响,在控制参数相近的前提下,计算不同柱距对厂房材料用量的影响,分析对比结果,找出影响因素,得到取值合理范围,如经过本文研究,混凝土柱单层工业厂房的合理柱距应在七米左右。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建立多个模型,在同一环境下运行。在保证其他参数相同的情况下,对某一参数进行变化计算,确保结果的准确。本次分析,采用了模型计算,结果列表,对比后绘制参数变化影响的图形,以多种样式呈现结果的分析对比。本文还通过总结混凝土柱单层工业厂房自身的特点,结合实际的工程经验,指出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点、难点,并提供解决方法。

曾现梦[9](2019)在《基于价值评估体系的厦门岛工业遗存再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快速扩张增量式发展,原工业区周边配套设施逐渐完善,旧工业区逐渐从城市“边缘区”变为不折不扣的“核心区”,原工业区的地块价值显着提升。基于政策鼓励下的厦门岛内工业外迁导致本岛出现大量工业遗留,政府推动下的“退二进三”使厦门岛迅速的实现了城市“高经济密度”的产业转型升级,工业遗存被“盲目式”快速更新。厦门目前尚未建立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体系,工业遗存更新是由政府的宏观控制、开发商的利益需求及设计师的主观经验为主导的更新,这种模式下的“主观式”更新在某种程度上给厦门工业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不可逆的损失。因此,从理性角度出发研究工业遗存价值为更新再利用提供量化支撑,对厦门工业遗存进行有效保护更新迫在眉睫。本文从资本构成角度对厦门工业遗存发展进行了梳理,并归纳其在空间演变、群体布局及单体特色三个层面的发展特征。以国内外遗存价值评估体系研究现状及理论为指导,结合国内外遗存价值评估体系研究现状,根据厦门工业遗存发展特征,从社会经济学角度出发遴选出价值评价指标因子,以层次分析法为切入点,对厦门工业遗存评估体系进行建构,将工业遗存价值进行量化呈现。借此对厦门既有工业遗存进行评价分析,并对厦门既有工业遗存进行重要度等级划分。从实证角度出发对当前厦门工业遗存已更新的项目进行分析评价,从价值角度对更新现状提出建议。以期通过对已更新项目的研究分析总结经验,为后续工业遗存更新改造研究提供参考及借鉴。

李炎[10](2019)在《成都市中心城区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现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成都市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2300多年的不间断城市发展史,市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工业建筑遗产是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成都市中心城区的高速发展,原本承载着城市荣光的工业建筑遗产正在快速消失。在这个背景之下,总结成都已有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借鉴国内外其它地区成功案例实践经验,探讨适合成都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对于延续城市文脉和构建场所精神有着紧迫而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现状及趋势的基础上,首先对成都市古代到现代的工业发展历史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同时将工业建筑发展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介绍了成都工业及工业建筑的历史发展特征。在对成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的典型工业建筑遗产进行实地调研和测绘的基础上,总结了其现存特点和建筑特征。并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两种方式制定成都市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评价体系,并提出了分级保护与再利用的设想。紧接着归纳出成都市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现有的四种典型模式,总结了再利用中的建筑设计方法。最后,借鉴国内外设计实践的成功经验,根据成都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现存的问题,对未来保护与再利用工作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策略。

二、单层工业厂房吊车升级改造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层工业厂房吊车升级改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众创空间的旧工业建筑适应性改造策略研究 ——以包头糖厂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旧工业建筑适应性改造的兴起
        1.1.3 众创模式的迅速发展
        1.1.4 旧工业建筑改造为众创空间的良好前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解析及范围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4.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3 研究现状评述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旧工业建筑改造为众创空间的基础研究
    2.1 旧工业建筑改造理论与研究
        2.1.1 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相关理论
        2.1.2 旧工业建筑建筑分类及特征
        2.1.3 旧工业建筑改造模式分析
    2.2 众创空间相关理论与研究
        2.2.1 众创空间特征
        2.2.2 众创空间结合模式
        2.2.3 众创空间功能组成
    2.3 旧工业建筑与众创空间的适应性分析
        2.3.1 区位资源相近
        2.3.2 空间尺度匹配
        2.3.3 建筑结构可适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旧工业建筑改造为众创空间的案例调研与分析
    3.1 调研方法和案例的选择
        3.1.1 调研方法的选择
        3.1.2 调研案例的选择
    3.2 SD法案例调查的内容
        3.2.1 北京朗园ideapod众创空间
        3.2.2 北京77 文创园梦想加众创空间
        3.2.3 北京东四共享际优客工场
        3.2.4 上海威海路wework联合办公
    3.3 使用人群分析和SD法问卷调查设计
        3.3.1 使用人群类型和行为特征
        3.3.2 使用人群的心理需求
        3.3.3 SD法案例调查表的设计
    3.4 SD法案例调查数据分析
        3.4.1 调研案例数据分析
        3.4.2 不同分组的数据分析
    3.5 调研数据因子分析
        3.5.1 因子分析
        3.5.2 因子轴轴取
    3.6 适应性改造要素的提取及相关问题总结
        3.6.1 外部空间环境适应性要素
        3.6.2 内部空间适应性改造要素
        3.6.3 室内物理环境适应性改造要素
    3.7 本章总结
第四章 面向众创空间的旧工业建筑适应性改造策略
    4.1 面向众创空间的旧工业建筑适应性改造原则
        4.1.1 建筑原真性原则
        4.1.2 建筑新旧共生原则
        4.1.3 开放共享原则
        4.1.4 空间弹性可变的原则
        4.1.5 可持续发展原则
    4.2 外部空间环境适应性改造设计策略
        4.2.1 交通空间的共享
        4.2.2 外部形态的优化
        4.2.3 工业景观的重塑
    4.3 建筑内部空间适应性设计策略
        4.3.1 空间重构方式
        4.3.2 空间组织形式
        4.3.3 功能性空间设计
        4.3.4 弹性可变空间的设计
    4.4 室内物理环境适应性设计策略
        4.4.1 采光通风
        4.4.2 色彩材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众创空间的包头糖厂适应性改造实践
    5.1 项目概况与解析
        5.1.1 项目概况
        5.1.2 区位交通
        5.1.3 周边人群需求调研
    5.2 项目定位
        5.2.1 园区整体规划
        5.2.2 单体建筑现状及问题
    5.3 适应性改造设计
        5.3.1 外部空间环境适应性改造设计
        5.3.2 内部空间适应性改造设计
        5.3.3 室内物理环境适应性改造设计
    5.4 本章总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图片索引
附录B 表格索引
附录C 公众需求的众创空间设计问卷调查
附录D 面向众创空间改造的旧工业建筑.使用满意度评价
附录E 包头市糖厂改造意向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介
毕业设计图纸

(2)结构表现视角下的旧工业建筑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
        1.1.2. 课题研究目的
        1.1.3. 课题研究意义
    1.2. 课题的研究范围及动态
        1.2.1. 基本概念界定
        1.2.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结构表现与旧工业建筑改造
    2.1. 结构表现的定义与特点
        2.1.1. 结构表现与相关理论
        2.1.2. 结构表现的内涵与效果
    2.2. 结构表现视角下旧工业建筑改造的要求
        2.2.1. 建筑目的与结构安全的要求
        2.2.2. 旧工业建筑结构价值保护的要求
        2.2.3. 表现结构内涵与审美要求
    2.3. 结构表现视角下的旧工业建筑改造
        2.3.1. 旧工业建筑结构改造的三个阶段
        2.3.2. 旧工业建筑的结构价值判断的五个方面
        2.3.3. 旧工业建筑改造结构表现的三个层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旧结构再利用的结构表现
    3.1. 旧工业建筑的结构价值保护
        3.1.1. 结构的原真性保护
        3.1.2. 结构的完整性保护
    3.2. 旧工业建筑的结构内涵挖掘
        3.2.1. 工业建筑形态的表现内涵
        3.2.2. 不同材料结构体系的表现内涵
        3.2.3. 不同受力结构体系的表现内涵
        3.2.4 旧工业建筑结构构件的表现内涵
        3.2.5 旧工业构筑物的表现内涵
    3.3. 改造中旧工业建筑结构的表现策略
        3.3.1. 旧工业建筑形态表现策略
        3.3.2. 旧工业建筑结构体系的表现策略
        3.3.3. 旧工业建筑结构构件的表现策略
        3.3.4. 旧工业构筑物的表现策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旧结构结合的结构表现
    4.1. 改造中新旧结合的结构表现原则
        4.1.1. 保护再利用原则
        4.1.2. 建造年代可识别原则
        4.1.3. 新旧结构逻辑性结合原则
    4.2. 改造中新结构介入与新旧结构关系
        4.2.1. 新结构介入的方式
        4.2.2. 新旧结合的逻辑性与视觉关系
    4.3. 新旧结合的结构表现内涵
        4.3.1. 结构的理性表现
        4.3.2. 结构的艺术表现
    4.4. 新旧结合的结构表现策略
        4.4.1. 结构的物质表现和功能表现
        4.4.2. 新旧结合的结构表现手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造构造的结构表现
    5.1. 旧结构的加固技术的表现内涵
        5.1.1. 直接加固法的结构表现内涵
        5.1.2. 间接加固法的结构表现内涵
    5.2. 旧结构加固技术的结构策略
        5.2.1. 不同加固方式的视觉表现
        5.2.2. 加固方案的综合考虑因素
    5.3. 连接节点的结构表现内涵
        5.3.1. 连接节点的类型
        5.3.2. 连接节点的结构表现
    5.4. 连接节点的结构表现策略
    5.5. 改造材料的结构表现内涵
        5.5.1. 改造材料的性能表现
        5.5.2. 改造材料的视觉表现
    5.6. 改造材料的结构表现策略
        5.6.1. 修旧如旧
        5.6.2. 修旧如新
        5.6.3. 修新如旧
        5.6.4. 修新如新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安大华纱厂改造项目的研究与评价
    6.1. 研究案例的选定
        6.1.1. 我国工业建筑结构技术的发展背景
        6.1.2. 选定大华纱厂改造项目的原因
    6.2. 旧结构的内涵挖掘和表现
        6.2.1. 旧结构的内涵挖掘
        6.2.2. 建筑构件限定空间
        6.2.3. 工业构筑物功能活化
    6.3. 新旧结构结合产生新形式
        6.3.1. 改变空间与形式
        6.3.2. 重建建筑边界
    6.4. 体现匠心的构造设计
        6.4.1. 可识别的加固体系
        6.4.2. 标准化的连接节点
        6.4.3. 巧用改造材料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延续历史记忆的钢铁工业遗址公园设计研究 ——以安钢遗址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逆工业化导致旧钢铁工业区的拆除
        1.1.2 工业遗产保护的热度不断提升
        1.1.3 城市公共空间的拓展与延伸
        1.1.4 大型钢企面临的绿色转型任务和上位规划需求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相关理论概念的解读
    2.1 钢铁工业遗址的相关概念解读
        2.1.1 工业遗址
        2.1.2 钢铁工业遗址
    2.2 历史记忆的相关概念解读
        2.2.1 历史记忆
        2.2.2 延续历史记忆
    2.3 本章小结
3.国内外钢铁工业遗址改造设计的案例研究
    3.1 国外钢铁工业遗址改造设计的案例研究
        3.1.1 卢森堡贝尔瓦尔工业荒地改造项目
        3.1.2 北杜伊斯堡后工业景观公园
        3.1.3 墨西哥蒙特利市钢铁博物馆公园
    3.2 国内钢铁工业遗址改造设计的案例研究
        3.2.1 首钢工业遗址公园
        3.2.2 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
        3.2.3 西安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
    3.3 本章小结
4.钢铁工业遗址公园设计基本模式的研究
    4.1 钢铁工业用地的常见改造利用形式
        4.1.1 大型工业主题旅游园区
        4.1.2 城市主题公园
        4.1.3 文化创意园
        4.1.4 博物馆公园
    4.2 钢铁工业建筑使用功能的转换和内部空间的改造
        4.2.1 钢铁工业建筑的基本特征
        4.2.2 钢铁工业建筑遗产的保留标准
        4.2.3 钢铁工业建筑使用功能的转换
        4.2.4 钢铁工业建筑内部空间的改造
    4.3 室外空间的获取和功能安排
        4.3.1 交通空间的获取和功能安排
        4.3.2 场地的获取和功能安排
    4.4 室内外空间的转换和融合
        4.4.1 内外空间的相互转换
        4.4.2 室内外空间的融合
    4.5 钢铁工业污染物的处理
        4.5.1 钢铁工业遗址污染物的测定
        4.5.2 钢铁工业遗址污染物的去除
        4.5.3 生态成效
    4.6 钢铁工业遗址公园设计中可能面临的实际问题和挑战
        4.6.1 工业遗产保护方面的问题
        4.6.2 生态环境修复方面的问题
        4.6.3 功能转变方面的问题
    4.7 本章小结
5.钢铁工业遗址公园设计中延续历史记忆的设计策略
    5.1 延续钢铁工业遗址历史记忆的的设计手法
        5.1.1 原物保留
        5.1.2 突出强调
        5.1.3 提炼转译
        5.1.4 场景再现
        5.1.5 功能植入
    5.2 对场地原始肌理的尊重
        5.2.1 尊重厂区的原始地形
        5.2.2 尊重厂区的交通脉络和空间结构
        5.2.3 延续厂区的水系统
    5.3 工艺关键元素的保留与再利用
        5.3.1 主要生产车间和生产设备的工艺流程
        5.3.2 关键生产设施设备的再利用
        5.3.3 建筑空间的再利用
        5.3.4 室外场地的设计
    5.4 制高点与突出物的利用
        5.4.1 看——观景台
        5.4.2 被看——标志物
    5.5 机械设备、产品和废弃物的再利用
        5.5.1 机械设备
        5.5.2 产品
        5.5.3 废弃物
    5.6 生产场景的再现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体验
        5.6.1 生产场景的再现
        5.6.2 生产生活方式的体验
    5.7 人文历史资源的利用
        5.7.1 海报和标语的保留
        5.7.2 工业历史事件的记载
        5.7.3 体现厂区特征的标志设计
        5.7.4 文创产品的开发
    5.8 本章小结
6.钢铁工业遗址公园设计实践——安钢遗址公园设计
    6.1 项目背景
        6.1.1 区位概况
        6.1.2 历史文化背景
        6.1.3 上位规划和政策背景
        6.1.4 场地现状
        6.1.5 改造价值分析
        6.1.6 SWOT分析
    6.2 目标与策略
        6.2.1 目标定位
        6.2.2 设计策略
        6.2.3 设计依据
    6.3 总体设计方案
        6.3.1 平面布局
        6.3.2 景观结构
        6.3.3 功能分区
    6.4 专项设计
        6.4.1 交通组织
        6.4.2 竖向设计
        6.4.3 视线组织
        6.4.4 种植设计
        6.4.5 滨水空间设计
        6.4.6 生态修复措施
        6.4.7 设施与小品
        6.4.8 活动策划
    6.5 延续历史记忆的设计表达
        6.5.1 工业建筑构筑再利用
        6.5.2 工业设施设备再利用
        6.5.3 制高点利用
        6.5.4 钢铁材料利用
        6.5.5 钢铁工业废弃物再利用
        6.5.6 钢铁工业流程展示
        6.5.7 保留场地记忆的植被恢复模式
    6.6 用地平衡表
7.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4)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时间概念界定
        1.2.3 空间范围说明
    1.3 文献综述及前期分析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1.3.2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1.3.3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相关研究
        1.3.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难点
    1.6 论文研究整体框架
第2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厂选址规划与厂区布局的探索
    2.1 技术载体: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的典型性
    2.2 宏观布局:地区选择——初期规划缺位与后期调整乏力
    2.3 中观布局:地点选择——初期运输依赖与后期全面平衡
    2.4 微观布局:厂址选择——初期因地制宜与后期逐步合理
        2.4.1 江南制造局——两次选址失误
        2.4.2 金陵制造局——邻护城河建厂
        2.4.3 福州船政局——风水择地典型
        2.4.4 天津机器局
        2.4.5 广东机器局——近海到近铁路
        2.4.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结合祭祀文化
        2.4.7 吉林机器局——资源优于运输
        2.4.8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多个方案比较
    2.5 厂区布局:总平面设计——“幼稚时代”的想象与探索
        2.5.1 江南制造局——功能重叠引起流线混乱
        2.5.2 金陵制造局——自由布局适应生产流程
        2.5.3 福州船政局——分区明确兼顾礼制秩序
        2.5.4 天津机器局
        2.5.5 广东机器局——传统合院影响厂区布局
        2.5.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缺乏规划下一事一建设
        2.5.7 吉林机器局——完全独立自主设计
        2.5.8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比邻建设带来资源共享
    2.6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选址布局及建设特点
        2.6.1 结合传统风俗观念择地因地制宜利用旧有建筑
        2.6.2 有目的规划设计偏少与有控制的建设过程缺乏
        2.6.3 自由生产流线与传统等级秩序制约的平面布局
        2.6.4 功能复合下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的本土化改良
    2.7 国内外工业发展早期工厂规划设计及理论的发展
        2.7.1 国外早期工厂建筑规划选址及设计
        2.7.2 国内近代工厂选址设计理论的发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西式木屋架技术发展与中西互鉴
    3.1 中西木屋架技术之别及西式木屋架体系传入
        3.1.1 中西技术差异——基于力学原理的形式差异
        3.1.2 知识引介普及——《建筑新法》及书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3.1.3 名称反应认知——西式木屋架及各构件名称演变
        3.1.4 需求引发变革——工厂建筑西式木屋架应用概况
    3.2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业建筑木屋架技术应用
        3.2.1 洋务运动中的机器局兵工厂
        3.2.2 民族工业发展下的工业建筑
    3.3 构造技术发展与木材使用
        3.3.1 整体性补强与抗震技术构件增加
        3.3.2 木构架之间结合方式与位置选择
        3.3.3 木屋架与墙体及柱子间结合方式
        3.3.4 进口木料与国产木材的使用偏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4.1 建材生产方式的改变——近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
        4.1.1 传统制砖技术延续
        4.1.2 制砖技术的机械化
        4.1.3 制砖工厂规划建设
    4.2 建材生产变革的深入——产品类型变化与质量标准推行
        4.2.1 产品及原料的多样化
        4.2.2 规格与质量的标准化
    4.3 建材生产变革的影响——制砖技术传播与砖瓦产业勃兴
        4.3.1 制砖技术传播
        4.3.2 制砖工业分布
    4.4 工业建筑用砖技术的改变
        4.4.1 “青”“红”之变——观念改变与技术改变之辩
        4.4.2 砌筑方式——规格统一带来的改变
        4.4.3 粘合材料——对应砌体改变的变化
        4.4.4 特殊构造——回应工业生产的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水泥引进与工业建筑混凝土应用
    5.1 从落后到超越——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发展
        5.1.1 大量建设保障——中国近代水泥产量提升
        5.1.2 窑体技术变革——国际水泥生产技术提升
        5.1.3 后发外生优势——中国近代水泥技术提升
        5.1.4 多样企业类型——中国近代着名水泥企业
        5.1.5 曲折前进及多样技术来源
    5.2 营建技术提升——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技术应用
        5.2.1 西方近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建筑的应用
        5.2.2 “过渡型”的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引入与应用
        5.2.3 中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建筑的技术应用
        5.2.4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工业建筑设计专业化
    6.1 西方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
    6.2 从“工匠”到“建筑师”——身份认同与地位转变
        6.2.1 主业之外兼营副业——洋行发展与设计类洋行(机构)产生
        6.2.2 华洋混合来源复杂——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产生
        6.2.3 工业建筑审批制度——《建筑工厂审核法》颁布
    6.3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机构与设计师
        6.3.1 经验建设与跨界参与——非建筑专业人员的设计
        6.3.2 以施工带入建筑设计——营造厂(施工方)的设计
        6.3.3 执业特点与专业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
    6.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过程特征
        6.4.1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特点
        6.4.2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建筑设计专业化加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7.1.1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方案
        7.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探讨
        7.1.3 技术的适应性及技术选择
        7.1.4 营建技术观念及文化抗争
        7.1.5 技术真实性及其重要意义
    7.2 研究创新
        7.2.1 系统梳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建造技术史
        7.2.2 分类研究建筑材料及其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
        7.2.3 尝试对技术实现保障的制度和建筑师的研究
    7.3 未竟之处
        7.3.1 和海外的技术关联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7.3.2 和遗产物证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
        7.3.3 研究营建技术发展尚未深入结构力学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随文附表
附录B:随文附图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手法研究 ——以西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西安城市更新下的“增量”转“存量”
        1.1.2 城市工业遗产的亟待保护
        1.1.3 后工业时代消费空间观念转变
    1.2 旧工业建筑概念界定与特征
        1.2.1 旧工业建筑相关概念界定
        1.2.2 旧工业建筑空间类型特征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研究历程
        1.4.2 相关纲领文献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理论基础与发展
    2.1 工业建筑发展背景
        2.1.1 工业建筑兴起与发展
        2.1.2 工业建筑与现代主义
        2.1.3 工业建筑艺术化与遗产化时期
    2.2 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动因
        2.2.1 改造与再利用概念辨析
        2.2.2 城市旧工业区空间结构调整
        2.2.3 旧工业产业调整与置换
        2.2.4 实践主体关系的互动与平衡
    2.3 旧工业建筑保护再利用理念
        2.3.1 静态保护修复理念
        2.3.2 动态再循环理念
        2.3.3 分级保护与再利用理念
    2.4 旧工业建筑改造设计基本原则
        2.4.1 尊重历史本体的真实性原则
        2.4.2 强调新旧共生的整体性原则
        2.4.3 基于建筑更新的动态性原则
    2.5 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实践
        2.5.1 城市事件策动类型
        2.5.2 创意产业导入类型
        2.5.3 文化教育综合类型
        2.5.4 商业消费嫁接类型
        2.5.5 居住生活开发类型
        2.5.6 工业景观再生类型
    2.6 本章小结
3 西安旧工业建筑历史发展概况
    3.1 西安近现代工业发展历史沿革
        3.1.1 近代工业萌芽时期(1869—1934)
        3.1.2 近代工业起步发展时期(1835—1948)
        3.1.3 社会主义初步发展时期(1949—1962)
        3.1.4 现代工业曲折发展时期(1963—1978)
    3.2 西安近现代城市工业空间格局演进历程
        3.2.1 清末、民国时期——近代工业格局雏形初构
        3.2.2 “一五计划”时期——现代工业基础格局奠基
        3.2.3 “二五计划”时期——现代工业基础格局混乱
        3.2.4 “三线建设”时期——现代工业基础格局成型
    3.3 西安重要旧工业建筑遗存分布与现状
        3.3.1 韩森寨地区旧工业建筑遗存分布与现状
        3.3.2 大庆路地区旧工业建筑遗存分布与现状
        3.3.3 纺织城地区旧工业建筑遗存分布与现状
    3.4 西安既有旧工业建筑空间类型及改造再利用实践现状
        3.4.1 西安既有旧工业建筑空间类型特征
        3.4.2 西安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实践现状
    3.5 本章小结
4 西安大华纱厂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研究
    4.1 西安大华纱厂更新改造背景分析
        4.1.1 区位背景
        4.1.2 历史沿革
    4.2 基于原有整体环境空间特征的改造发展模式
        4.2.1 基于保护修缮的空间谨慎加减——密度疏解
        4.2.2 边界的介入与渗透——城市街区的形成
        4.2.3 历史工业建筑转向商业消费空间——“符号的象征”
    4.3 总体环境空间序列重构
        4.3.1 功能业态构成
        4.3.2 公共空间与流线构成
    4.4 基于原有单体建筑空间特征的改造策略——“空间——事件”:边界介入与组织的空间序列
    4.5 单体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研究
        4.5.1 增补叠加式屋顶标识空间——一期生产厂房
        4.5.2 并置开放式柔性廊空间——二期生产厂房
        4.5.3 织补围合式院空间——老南门办公区及动力用房
        4.5.4 扩张包容式庭空间——厂区锅炉房
        4.5.5 折叠嵌入式体空间——新布厂车间
    4.6 本章小结
5 陕钢厂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研究
    5.1 陕钢厂更新改造背景分析
        5.1.1 区位背景
        5.1.2 历史沿革
    5.2 基于原有整体环境空间特征的改造发展模式
        5.2.1 面向产业的恢复与安置
        5.2.2 面向大学校园的改造
        5.2.3 面向房地产项目的推到重建
        5.2.4 面向老钢厂创意设计产业园的整体改造
    5.3 总体环境空间序列重构
        5.3.1 功能业态构成
        5.3.2 公共空间与流线构成
    5.4 基于原有单体建筑空间特征的改造策略——“多米诺”结构框架与自由平面:相似结构单元下的空间拓扑与界面异质拼贴
    5.5 单体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研究
        5.5.1 外部相邻异质体量扩建与内部多重空间重组型——产业园7.8号楼
        5.5.2 外部界面消解与内部盒体嵌入——1.2号教学楼
        5.5.3 外部基本保留原状与内庭空间围合——产业园 11 号楼
        5.5.4 外部体量局部加减与内部多层级空间叠置——产业园12号楼
    5.6 本章小结
6 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语汇
    6.1 基于外部整体环境的空间再利用操作
        6.1.1 外部整体环境肌理拆分与整合
        6.1.2 外部整体环境界面连续与引导
        6.1.3 外部整体环境公共空间介入与渗透
    6.2 基于建筑外部空间体量的介入与共生操作
        6.2.1 空间体量的介入
        6.2.2 空间体量的并置
        6.2.3 空间体量的叠加
    6.3 基于建筑界面的整合与重塑操作
        6.3.1 界面的自性整合
        6.3.2 界面的片段(废墟)处理
        6.3.3 界面的消解渗透
        6.3.4 界面的拼贴异质
    6.4 基于建筑内部空间秩序重构操作
        6.4.1 拆分与重组——空间的自由与流动
        6.4.2 叠合与渗透——空间的层析与透明
        6.4.3 嵌入与加建——空间的体积与扩展
    6.5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表录
    图录
致谢

(6)洛阳1950年代苏援工业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 ——以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综述
        1.2.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洛阳1950年代苏援工业建筑历史背景与现状
    2.1 洛阳1950年代苏援建筑概况
        2.1.1 苏联援助新中国工业化建设
        2.1.2 新兴工业城市洛阳的苏援建筑
        2.1.3 洛阳1950年代苏援建筑现状
    2.2 洛阳1950年代苏援工业建筑特点
        2.2.1 布局与规划特点
        2.2.2 结构与空间特点
        2.2.3 风格与装饰特点
    2.3 洛阳1950年代苏援工业建筑遗产分析
        2.3.1 洛阳1950年代苏援工业建筑遗产构成
        2.3.2 洛阳1950年代苏援工业建筑遗产类型
        2.3.3 洛阳1950年代苏援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估
    2.4 洛阳1950年代苏援工业建筑保护现状与困境
        2.4.1 早期工业用地被中心化
        2.4.2 保护策略缺乏价值评估
        2.4.3 洛阳1950年代苏援工业建筑保护困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拖厂建筑价值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3.1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概况
        3.1.1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历史沿革
        3.1.2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规划布局
        3.1.3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特殊性
    3.2 一拖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分析
        3.2.1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遗产构成
        3.2.2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价值分析
    3.3 一拖厂价值转化方式
        3.3.1 空间置换方式
        3.3.2 文化消费方式
        3.3.3 工业景观方式
    3.4 基于价值转化的一拖厂保护与利用模式
        3.4.1 商业会展模式
        3.4.2 公共服务模式
        3.4.3 体育场馆模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保护与利用研究
    4.1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保护与利用原则
    4.2 国内外工业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案例
        4.2.1 国外案例--德国鲁尔工业区
        4.2.2 国内案例--北京首钢工业园
        4.2.3 国内外工业建筑保护与利用经验
    4.3 基于商业会展模式的一拖厂保护与利用研究
        4.3.1 实地调研资料总结
        4.3.2 一拖厂保护与利用虚拟思路
    4.4 一拖厂装配车间的保护与再利用
        4.4.1 一拖厂装配车间概况
        4.4.2 装配车间保护与利用策略
        4.4.3 一拖厂装配车间再利用虚拟设计思路
        4.4.4 相关图纸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保护与利用前景
    5.2 洛阳1950年代苏援工业建筑保护与利用思考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7)工业建筑遗产的内部空间改造设计研究 ——以邯郸汉光棉纺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研究
        1.1.1 老旧工业区的变革
        1.1.2 后工业时代下的挑战
        1.1.3 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1.2.1 工业建筑遗产
        1.2.2 改造再利用
        1.2.3 工业建筑内部空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实践
        1.3.1 国外工业建筑遗产研究现状及实践
        1.3.2 国内工业建筑遗产研究现状及实践
        1.3.3 基于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改造的发展与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理论基础
        1.5.1 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理论
        1.5.2 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本章小结
第2章 内部空间改造的核心要素
    2.1 工业建筑遗产改造分析
        2.1.1 工业建筑遗产的综合价值
        2.1.2 工业建筑遗产的空间分类
    2.2 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改造设计的影响因素
        2.2.1 内在影响因素
        2.2.2 外部影响因素
    2.3 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改造设计的价值实现
        2.3.1 内部空间改造的内在价值取向
        2.3.2 内部空间改造的外部改造动因
    2.4 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改造设计的共性与个性
        2.4.1 共性
        2.4.2 个性
    2.5 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改造设计的共性转化
        2.5.1 技术性的体现——结构要素
        2.5.2 艺术性的体现——美学要素
        2.5.3 社会性的体现——文化要素
        2.5.4 媒介性的体现——氛围要素
        2.5.5 经济性的体现——绿色改造
    本章小结
第3章 内部空间改造的核心要素分析与提取
    3.1 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改造的核心要素分析
        3.1.1 结构要素分析
        3.1.2 美学要素分析
        3.1.3 文化要素分析
        3.1.4 氛围要素分析
        3.1.5 绿色改造分析
    3.2 工业建筑遗产改造实例的内部空间分析方法
        3.2.1 实地调研
        3.2.2 问卷调查
    3.3 工业建筑遗产改造实例的内部空间核心要素提取
        3.3.1 上海油罐艺术中心
        3.3.2 广州海珠湾艺术中心
        3.3.3 首钢三高炉工业博物馆
        3.3.4 首钢工舍智选假日酒店
    3.4 问卷调研分析
        3.4.1 调研分析
        3.4.2 调研结果
    3.5 工业建筑遗产改造实例的内部空间核心归纳总结
    本章小结
第4章 内部空间核心要素的改造策略研究
    4.1 结构要素的改造策略
        4.1.1 结构利用——再造内部空间
        4.1.2 构造选型——支持内部空间
        4.1.3 结构表现——限定内部空间
    4.2 美学要素的改造策略
        4.2.1 形体塑造——丰富内部空间
        4.2.2 色彩表达——呈现内部空间
        4.2.3 材质应用——表达内部空间
    4.3 文化要素的改造策略
        4.3.1 文化与符号——新兴的消费文化
        4.3.2 涂鸦表现——内部空间的新功能
        4.3.3 特殊标语——内部空间的时代特征
    4.4 氛围要素的改造策略
        4.4.1 灯光环境——内部空间的视觉传达
        4.4.2 家具陈设——内部空间的塑造方式
        4.4.3 知觉引导——内部空间的隐藏属性
    4.5 绿色措施的改造策略
        4.5.1 室内通风改造
        4.5.2 室内光环境改造
        4.5.3 室内热环境改造
    本章小结
第5章 内部空间改造策略应用——河北邯郸汉光棉纺厂改造
    5.1 背景概述及目标
        5.1.1 产业历史
        5.1.2 设计背景
        5.1.3 设计目标
    5.2 现状分析
        5.2.1 项目周边现状
        5.2.2 建筑现状与价值分析
        5.2.3 现状分析与总结
    5.3 汉光棉纺厂内部空间的改造策略应用
        5.3.1 结构要素应用
        5.3.2 美学要素应用
        5.3.3 文化要素应用
        5.3.4 氛围要素应用
        5.3.5 绿色改造应用
    5.4 设计成果
        5.4.1 效果展示
        5.4.2 设计分析
        5.4.3 技术图纸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本文研究成果
    6.2 实践前景展望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关注度调查问卷
    附录B 图表总汇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钢筋混凝土柱实腹式钢梁单层工业厂房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钢筋混凝土柱实腹式钢梁单层工业厂房的特点
        1.2.1 单层工业厂房的结构组成
        1.2.2 单层工业厂房的结构布置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某现浇钢筋混凝土柱单层工业厂房设计实例
    2.1 工程背景
        2.1.1 工程概况
        2.1.2 工程特点
    2.2 结构设计一般规定
        2.2.1 设计基本规定
        2.2.2 构件的计算长度
        2.2.3 梁、柱节点处理
        2.2.4 设计依据
    2.3 结构设计实例分析
        2.3.1 基本设计参数及平面布置图
        2.3.2 结构材料选择
        2.3.3 荷载计算及荷载组合
        2.3.4 模型建立
        2.3.5 厂房柱强度计算
        2.3.6 屋面梁强度计算
        2.3.7 屋面梁端板连接计算
        2.3.8 屋面C型檩条计算
        2.3.9 吊车梁计算
        2.3.10 独立基础计算
    2.4 吊车梁有限元分析
        2.4.1 MIDAS FEA建模流程
        2.4.2 MIDAS FEA求解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屋面坡度及柱距对厂房结构的影响
    3.1 不同屋面坡度对厂房结构的影响
        3.1.1 屋面坡度对厂房主体内力影响分析
        3.1.2 屋面坡度对厂房柱顶位移的影响
        3.1.3 屋面坡度对屋面梁挠度的影响
        3.1.4 屋面坡度对厂房结构的影响总结
    3.2 不同铰接支座对厂房结构的影响
        3.2.1 梁柱铰接支座类型
        3.2.2 不同的铰接支座受力分析
        3.2.3 计算结果对比
        3.2.4 不同铰接支座类型对结构影响的总结
    3.3 不同柱距对用钢量的影响
        3.3.1 柱距对材料用量影响的基本分析
        3.3.2 柱距对钢构件影响的计算分析
        3.3.3 不同柱距用钢量的统计
        3.3.4 不同柱距无吊车用钢量的统计
        3.3.5 柱距对用钢量影响的总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凝土柱单层工业厂房设计施工要点
    4.1 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施工要点
        4.1.1 基坑开挖及基础
        4.1.2 厂房柱
        4.1.3 基础梁
        4.1.4 施工缝
        4.1.5 圈梁、构造柱及女儿墙
    4.2 钢构件设计施工要点
        4.2.1 钢梁及屋面构件
        4.2.2 钢结构涂装及维护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基于价值评估体系的厦门岛工业遗存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1.1.1 时代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1.3 课题来源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概述
        1.2.2 国内研究概述
        1.2.3 福建省工业遗存研究概述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界定
    1.4 相关概念阐述
    1.5 研究目的、内容和研究框架
    1.6 研究创新点和研究价值
第2章 厦门近现代工业发展脉络
    2.1 1840—1949年厦门工业发展
        2.1.1 厦门外资工业发展
        2.1.2 厦门华侨工业发展
        2.1.3 厦门民族工业发展
    2.2 1949年至改革开放初期厦门工业发展
        2.2.1 厦门国营工业发展
        2.2.2 厦门外资工业发展
        2.2.3 厦门民营工业发展
    2.3 厦门近现代工业遗存特征
        2.3.1 厦门近代工业片区分布特征
        2.3.1.1 依托港路发展的近代外向型海岛工业分布特征
        2.3.1.2 依托陆路的内需型现代工业分布特征
        2.3.2 厦门近现代工业遗存建筑群体特征
        2.3.3 厦门近现代工业建筑单体特征
    2.4 小结
第3章 厦门近现代工业遗存价值构成及评价体系
    3.1 工业遗存的价值构成
        3.1.1 国际工业遗产价值构成的定义
        3.1.2 国内法规体系下的工业遗产价值构成的定义
        3.1.3 国内学术界工业遗产价值构成的定义
    3.2 国内各城市工业遗存价值评价指标研究
    3.3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体系的构建方法
        3.3.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方法的研究思路
        3.3.2 层次分析法对工业遗存价值评估的适应性
        3.3.3 综合价值重要度梯度的合理性分析
    3.4 厦门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体系构建
        3.4.1 厦门工业遗存价值评估指标遴选
        3.4.2 厦门工业遗存价值评估问卷发放
        3.4.3 厦门工业遗存价值评估指标权重计算
        3.4.4 厦门工业遗存价值评价体系的适应性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厦门既有工业遗存概况及价值评估
    4.1 厦门既有工业遗存价值概述
    4.2 厦门既有工业遗存片区价值评估
        4.2.1 样本容量选取
        4.2.2 数据处理及等级划分
        4.2.3 既有工业遗存的等级划分
    4.3 各等级工业遗存片区概况及价值特征
        4.3.1 一级工业遗存片区概况及价值特征
        4.3.2 二级工业遗存片区概况及价值特征
        4.3.3 三级工业遗存概况及价值特征
        4.3.4 四级工业遗存概况及价值特征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价值评估体系的工业遗存再利用评价
    5.1 双重价值导向的遗存再利用评价—以华美卷烟厂为例
        5.1.1 华美卷烟厂发展概况
        5.1.2 华美卷烟厂再利用策略及设计手法
        5.1.3 华美卷烟厂更新再利用评价
        5.1.4 华美卷烟厂更新再利用建议
    5.2 多重价值导向的遗存再利用评价—以沙坡尾为例
        5.2.1 沙坡尾工业片区发展概况
        5.2.2 沙坡尾工业片区再利用策略及设计手法
        5.2.3 沙坡尾工业片区更新再利用评价
        5.2.4 沙坡尾工业片区更新利用建议
    5.3 多重价值导向的遗存再利用实践
        5.3.1 工艺公司发展概况
        5.3.2 工艺公司遗存现状梳理
        5.3.3 工艺公司遗存价值评估
        5.3.4 工艺公司遗存再利用策略及设计手法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厦门近现代工厂统计
附录B 厦门工业遗存价值评估统计表
附录C 厦门工业遗存基础调研表
附录D 厦门工业遗存价值指标权重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成都市中心城区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
        1.1.2 相关概念解析
    1.2 国内外工业建筑遗产研究现状
        1.2.1 国外工业建筑遗产研究
        1.2.2 国内工业建筑遗产研究进展
        1.2.3 成都工业建筑遗产研究
    1.3 研究对象,目的、方法、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2章 成都市工业建筑起始与发展
    2.1 成都工业发展概况
        2.1.1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2.1.2 清末工业发展的萌芽阶段
        2.1.3 民国初期工业缓慢发展阶段
        2.1.4 抗战时期工业快速发展阶段
        2.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业重点发展阶段
    2.2 成都市工业建筑历史沿革
        2.2.1 古代手工业建筑
        2.2.2 近代工业建筑
        2.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业建筑
    2.3 小结
第3章 成都市中心城区工业建筑遗产现状与价值分析
    3.1 成都市工业建筑遗产现状
        3.1.1 已保护工业建筑遗产
        3.1.2 保留原生产功能工业建筑遗产
        3.1.3 已实现再利用工业建筑遗产实例
        3.1.4 待保护利用
    3.2 成都市工业建筑遗产现存特点
        3.2.1 古代少量的手工业遗址
        3.2.2 近代相对较少的工业遗存
        3.2.3 现代较为丰富的工业建筑遗产
    3.3 成都市工业遗产的建筑特征
        3.3.1 风格类型
        3.3.2 空间类型
        3.3.3 结构类型
    3.4 成都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分析
        3.4.1 成都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定性分析
        3.4.2 成都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定量评估
        3.4.3 成都市工业建筑遗产的分级保护
    3.5 小结
第4章 成都市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现状
    4.1 成都市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现行政策
    4.2 成都市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模式
        4.2.1 博览建筑模式
        4.2.2 文创产业园模式
        4.2.3 商业空间模式
        4.2.4 城市公园模式
    4.3 成都市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设计
        4.3.1 建筑功能置换
        4.3.2 外观形式更新
        4.3.3 内部空间重塑
    4.4 小结
第5章 成都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思考
    5.1 国内外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实践
        5.1.1 国外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实践
        5.1.2 国内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实践
    5.2 成都市保护与再利用现存问题与实施建议
        5.2.1 政策法规
        5.2.2 保护与再利用设计策略
        5.2.3 公众参与
    5.4 小结
结论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成都市中心城区工业建筑遗产调研案例简表
    附录二 :价值评分表

四、单层工业厂房吊车升级改造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众创空间的旧工业建筑适应性改造策略研究 ——以包头糖厂设计为例[D]. 杨静.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
  • [2]结构表现视角下的旧工业建筑改造研究[D]. 阮益权.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延续历史记忆的钢铁工业遗址公园设计研究 ——以安钢遗址公园为例[D]. 孙瑾玉.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D]. 赖世贤. 天津大学, 2020
  • [5]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手法研究 ——以西安为例[D]. 周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洛阳1950年代苏援工业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 ——以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为例[D]. 范恒鑫. 深圳大学, 2020(10)
  • [7]工业建筑遗产的内部空间改造设计研究 ——以邯郸汉光棉纺厂为例[D]. 韩旭. 天津大学, 2020(02)
  • [8]钢筋混凝土柱实腹式钢梁单层工业厂房设计研究[D]. 华庆. 安徽建筑大学, 2019(08)
  • [9]基于价值评估体系的厦门岛工业遗存再利用研究[D]. 曾现梦. 华侨大学, 2019(01)
  • [10]成都市中心城区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现状研究[D]. 李炎.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单层工业厂房起重机升级改造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