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显示 胰腺癌疫苗有效(论文文献综述)
孙诚谊[1](2021)在《胰腺癌免疫治疗研究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胰腺癌是一种临床预后极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是胰腺癌患者首选治疗方案,但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无根治性手术治疗机会.目前,已开展多项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疫苗、过继细胞疗法等手段为主的胰腺癌免疫治疗研究,有望成为胰腺癌治疗的新策略,最终达到提高胰腺癌患者整体预后的目的.本文简要概括胰腺癌免疫治疗研究现状,并分析胰腺癌免疫治疗研究的未来趋势.
黄俊翔,辛培源,杨振宇,周楚昕,路建国,包国强[2](2021)在《中晚期胰腺癌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到中晚期,失去了外科手术治疗的机会。而规范、合理、科学的药物治疗,对延长中晚期胰腺癌患者生存期有着重大意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针对中晚期胰腺癌的化学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中药治疗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基于近年来中晚期胰腺癌药物治疗的现状和研究发展趋势作简要综述,为中晚期胰腺癌的治疗选择提供参考。
刘坤,吴河水[3](2021)在《胰腺癌免疫治疗现状及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胰腺癌是一种消化系统中恶性程度极高的疾病,到目前为止,手术切除仍然是治疗胰腺癌的主要手段,但就诊时仅约20%的胰腺癌病人可行手术治疗。即使采取手术治疗、放化疗、生物治疗及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胰腺癌病人总体生存率近十年来并未得到明显改善。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癌症免疫治疗现已被公认为与手术、放疗和化疗并列的癌症治疗的第四支柱,在胰腺癌治疗方面也有较多研究,但结果不尽人意。本文就胰腺癌的免疫治疗的现状和可能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
杨正江[4](2021)在《胰腺癌肿瘤微环境浸润性T细胞表型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检测胰腺癌肿瘤微环境中浸润性T细胞表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多重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胰腺癌组织芯片(包括60对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以及30例单独癌组织标本)中浸润性T细胞表型。免疫细胞标记如下:总T细胞(CD3+)、CD4+Th(CD3++CD4+)、CD8+CTL(CD3++CD8+)、Tregs(CD3++CD4++Foxp3+)、PD-1+T细胞(CD3++PD-1+)、PD-L1+T细胞(CD3++PD-L1+)。分析胰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以上6种浸润性T细胞的表达差异,同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术后生存时间关系。结果:1.57对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和25例单独癌组织标本检测成功。与癌旁组织相比,胰腺癌组织中总T细胞、CD4+Th和CD8+CTL细胞所占比例显着减少(P<0.05),Tregs和PD-L1+T细胞所占比例显着增多(P<0.05),而PD-1+T细胞数量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各T细胞亚群在T细胞中所占比例的比较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胰腺癌组织中CD8+CTL细胞所占比例显着降低(P<0.05),Tregs和PD-L1+T细胞所占比例显着升高(P<0.05),而CD4+Th和PD-1+T细胞所占比例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2.根据每个T细胞亚群的中位百分比值,将各T细胞亚群分为低浸润组(<中位百分比值)和高浸润组(≥中位百分比值)。分组分析结果显示:总T细胞的浸润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和T分期显着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N分期及TNM分期无关(P>0.05);CD4+Th的浸润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显着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T分期、N分期及TNM分期无关(P>0.05);CD8+CTL的浸润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显着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部位、T分期、N分期及TNM分期无关(P>0.05);Tregs的浸润水平与N分期和TNM分期显着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及T分期无关(P>0.05);PD-1+T细胞的浸润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和T分期显着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部位、N分期及TNM分期无关(P>0.05);PD-L1+T细胞的浸润水平与N分期、TNM分期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及T分期无关(P>0.05)。3.总T细胞、CD4+Th和CD8+CTL高浸润组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明显长于低浸润组(P<0.05);Tregs和PD-L1+T细胞低浸润组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明显长于高浸润组(P<0.05);PD-1+T细胞高浸润组与低浸润组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程度(HR=2.733)、TNM分期(HR=2.364)、总T细胞浸润水平(HR=0.323)、CD4+Th浸润水平(HR=0.393)、Tregs浸润水平(HR=2.786)和PD-L1+T细胞浸润水平(HR=2.305)是胰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胰腺癌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效应细胞减少,免疫抑制细胞增多,呈免疫抑制微环境状态。肿瘤微环境中浸润性T细胞表型与胰腺癌预后密切相关,其中总T细胞、CD4+Th、Tregs和PD-L1+T细胞数量是胰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周含煜,恽骁,徐克群,朱颖蔚[5](2020)在《抗PD-1单抗联合治疗在胰腺癌中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胰腺癌恶性度高,2019年我国胰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7%~8%,目前治疗方法有限。随着抗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治疗在黑色素瘤中取得巨大成功,免疫治疗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热点,然而其在胰腺癌中的治疗效果未达预期。有研究提示联合治疗也许能提高抗PD-1单抗的疗效,在胰腺癌中已经开展的联合治疗方案有抗PD-1单抗联合化疗、放疗、肿瘤疫苗、CTLA-4抑制剂、分子靶向药物、其他免疫治疗等。现就抗PD-1单抗联合治疗胰腺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徐亚晨[6](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全转录组学的汉黄芩素诱导BxPC-3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胰腺癌是恶性肿瘤中一种较为棘手的疾病。目前虽然临床上有许多常见的化疗和/或放疗治疗方法,然而,目前亟待研究新的胰腺癌抗癌药物及治疗方案以改善胰腺癌的治疗效果,本论文通过网络药理学挖掘化合物汉黄芩素(Wogonin)并研究其诱导胰腺癌细胞凋亡的药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基于传统中草药数据库与化合物信息数据库全面挖掘半枝莲活性成分,利用虚拟对接平台预测筛选各组分靶蛋白,通过化合物-蛋白-疾病互作网络确定重要靶点,结合生物信息学手段、GO分析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Wogonin治疗胰腺癌的潜在靶基因及分子机制;通过CCK-8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检测Wogonin对BxPC-3细胞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Wogonin对BxPC-3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通过划痕实验观察Wogonin对BxPC-3细胞迁移修复的影响,并使用transwell实验观察Wogonin对BxPC-3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全转录组学分析药物处理的差异mRNA、差异lncRNA靶基因、差异circRNA来源靶基因的GO及KEGG富集结果,深入分析Wogonin诱导胰腺癌BxPC-3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使用荧光定量PCR验证关键基因的表达。结果: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Wogonin参与多个细胞组分、生物过程和分子功能,从多重角度产生功能效应;药效学实验显示Wogonin能将胰腺癌细胞遏制在G2/M期,促进BxPC-3细胞凋亡,抑制细胞迁移,并显着抑制胰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P<0.05);全转录组学结果显示Wogonin能对染色体分离的调控、细胞周期的中期/后期转变等功能进行调控,并作用于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细胞周期、p53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差异lncRNA的靶基因及差异circRNA来源基因显示药物可以作用于癌细胞的代谢途径抑制其增殖。Wogonin重新活化BxPC-3细胞中的p53,上调促凋亡基因BAX和Beclin-1、抑制抗凋亡基因BCL-2(P<0.05)。结论:Wogonin具有阻遏癌细胞周期在G2/M期、促进凋亡、抑制侵袭与迁移,从而达到诱导胰腺癌细胞凋亡的活性;Wogonin可重新激活p53蛋白的正常功能并促进BxPC-3细胞的凋亡;Wogonin可调控非编码基因网络干扰BxPC-3细胞的代谢通路重新编程从而达到诱导胰腺癌细胞凋亡的活性。
索晓敏[7](2020)在《胰腺癌干细胞外泌体激活树突细胞用于癌症免疫治疗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消化道疾病,五年内生存率仅为6%,以“癌中之王”着称。由于手术治疗存在局限性,化疗仍是晚期胰腺癌的主流治疗手段。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是胰腺癌治疗的一线化疗药物,尽管它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在延长患者总生存期的作用仍然有限,主要原因是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的存在而导致的耐药性。CSCs是肿瘤组织中存在的一小部分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在肿瘤发生、进展、复发的过程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CSCs表达ABC转运蛋白,具有天然的抗化疗药物的能力,这成为胰腺癌治疗效果差,容易复发和转移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有效杀死CSCs有望克服胰腺癌的耐药性,从而彻底根除癌症。免疫疗法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抗击疾病,通过增强免疫系统对抗肿瘤,被证明是最有前途的治疗癌症的策略。由于胰腺癌肿瘤干细胞(Pancreatic cancer stem cells,PCSCs)表面低表达可以呈递内部抗原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蛋白(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 I),内部异己抗原无法被T细胞识别,从而实现免疫逃逸。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体内专职抗原呈递的细胞,通过向T细胞呈递异己抗原,诱导T细胞免疫应答。因此,基于树突细胞的肿瘤疫苗的应用,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一个重要途径。外泌体(Exosomes)是由细胞分泌的包含DNA,RNA和蛋白质的40-150 nm的小囊泡,可以作为肿瘤抗原激活树突细胞,实现更精准地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本课题利用单链抗体aCD11c修饰PCSCs来源的外泌体,得到能有效地靶向树突细胞的体系aCD11c-Exosomes。该体系能高效率的促使树突细胞对外泌体进行摄取、加工,将其携带的PCSCs异己抗原提呈给T细胞,T细胞进而靶向杀伤PCSCs,产生特异性强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本课题采用超速离心的方法成功分离了平均粒径为73 nm的外泌体;通过将aCD11c与二棕榈酰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琥珀酰亚胺酯(DSPE-PEG-NHS)连接制备了aCD11c靶向配体;利用磷脂双链与外泌体膜表面的磷脂双分子层脂质嵌插原理制备了靶向树突细胞的体系aCD11c-Exosomes;通过多种实验手段在体外水平验证了该体系能有效的靶向到树突细胞,促使树突细胞成熟并呈递抗原给T细胞;建立BALB/c小鼠皮下荷瘤模型,体内水平验证了aCD11c-Exosomes能够诱导机体产生强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反应。本课题设计的基于外泌体的个体化肿瘤疫苗有望为临床攻克胰腺癌治疗这一难题提供重要的思路。
任天宇[8](2020)在《基于生物信息学胰腺癌关键基因的筛选和ITGB6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机制》文中认为目的:从公共数据库下载分析数据,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筛选与胰腺癌发生和预后相关的关键基因,初步探寻相关基因在胰腺癌中的作用机制;挑选预后相关的ITGB6基因,分析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ITGB6在胰腺癌中的作用机制,研究ITGB6下调表达对胰腺癌AsPC-1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在GEO数据库中查找数据集,采用在线工具GEO2R分析得到差异基因;然后使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富集分析差异基因的主要分子功能和生物学行为,运用KEGG信号途径富集分析差异基因作用的信号通路;运用String和Cytoscape构建PPI网络得到关键基因,在GEPIA数据库提取其中影响胰腺癌预后的基因,同时使用DGIdb探索药物基因相互作用,初步预测胰腺癌潜在的靶向治疗药物。结合Oncomine和GEPIA分析ITGB6基因在各种肿瘤中的表达情况;从TCGA下载胰腺癌临床信息的数据,研究ITGB6对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影响;再构建ITGB6相关基因的PPI网络,运用metascape分析ITGB6的分子机制;在TIMER数据库中探索ITGB6表达与免疫浸润细胞之间的相关性;最后,用RT-PCR法筛选ITGB6高表达的胰腺癌细胞系,用慢病毒感染并下调AsPC-1细胞系中ITGB6的表达,运用RT-PCR验证下调效率;MTT法分析下调ITGB6对AsPC-1细胞增殖的影响;Annexin V-APC单染法检测下调ITGB6对AsPC-1细胞凋亡的影响;PI-FACS细胞周期检测法检测下调ITGB6对AsPC-1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在GSE15471,GSE28735,GSE16515共三个数据集中筛选出72个差异基因,包括52个上调基因和20个下调基因。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作用于胚层细胞分化,细胞粘附,ECM-受体相互作用,PI3K-Akt信号通路等途径。确定了十个关键节点基因,FN1,EGF,ALB,COL1A1,ITGA2,KRT19,COL11A1,THBS2,ITGB6和MMP12。通过生存分析,发现了两个对胰腺癌预后有影响的基因,即ITGA2和ITGB6。还鉴定出8种治疗胰腺癌患者的潜在药物。在Oncomine和GEPIA中验证发现,ITGB6在胰腺癌中均为高表达,以ITGB6为核心的蛋白网络富集分析发现,ITGB6在整合素介导的细胞粘附、胶原结合、异型细胞间粘附、调节转化生长因子-β分泌等过程发挥作用。分析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显示,ITGB6的高表达与胰腺癌患者的N分期、肿瘤G分级显着相关。免疫资源评估发现ITGB6表达与CD8﹢T细胞,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有显着相关性。细胞功能学实验表明下调ITGB6基因可抑制胰腺癌AsPC-1细胞的增殖,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结论:通过生物信息方法共确定了十个关键基因,差异基因涉及的信号通路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胰腺癌发病机制的了解。ITGA2和ITGB6与胰腺癌的预后密切相关,这为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ITGB6基因在胰腺癌中表达水平增高,可通过影响细胞周期促进胰腺癌的增殖侵袭,其是胰腺癌潜在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王振勇[9](2020)在《TPD52对胰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胰腺癌是恶性肿瘤中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癌症,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因其早期诊断困难,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发展到癌症晚期,且现有治疗手段效果欠佳。寻找胰腺癌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以及针对胰腺癌开发靶向药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肿瘤蛋白D52(tumor protein D52,TPD52)基因家族是近年来被发现的一类原癌基因,与多种实体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然而,目前关于TPD52在肿瘤发生发展中更加深入的研究数量相对较少,在胰腺癌中可能的作用机制也不明确。本研究首先在组织水平研究胰腺癌组织中TPD52表达与患者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然后在细胞水平研究TPD52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如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最后通过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TPD52对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以期为胰腺癌病情的综合评估和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依据。第一部分胰腺癌组织中TPD52表达与患者临床生物学行为关系的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TPD52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TPD52与患者临床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探讨TPD52在胰腺癌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 收集自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15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石蜡包埋组织标本。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配对的胰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胰腺组织中TPD52蛋白的表达水平。3.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胰腺癌组织中TPD52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4.采用Kaplan-Meier法、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胰腺癌组织中TPD52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1.TPD52主要在细胞胞浆及细胞膜中表达,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TPD52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85.22%(98/115)。2. 胰腺癌组织中TPD52的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原发病灶情况、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肝转移及门静脉侵犯无关(P?0.05)。3. 根据病理组织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组、中分化组、低分化组,TPD52阳性表达率分别是33.30%、70.50%、72.20%,三组间TPD52阳性表达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593,P<0.05)。4. 肿瘤神经浸润组与无肿瘤神经浸润组TPD52阳性表达率分别是74.00%、50.00%,两组间TPD52阳性表达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54,P<0.05)。5. 根据病理TNM分期分为Ⅰ期组、Ⅱ期组、Ⅲ期组、Ⅳ期组,TPD52阳性表达率分别是42.90%、71.00%、75.00%、80.00%,四组间TPD52阳性表达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29,P<0.05)。6. TPD52阳性表达组患者m OS为21个月,TPD52阴性表达组患者m OS为31个月,两组之间m O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986,P<0.05)。区域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和TPD52表达情况被认定为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OS的相关危险度分别是2.517、12.467和2.070。小结:1.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TPD52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原发病灶情况、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肝转移及门静脉侵犯无关。2.TPD52的表达水平与胰腺癌组织分化程度、肿瘤神经浸润及病理TNM分期有关。3.TPD52阳性表达组患者m OS显着低于TPD52阴性表达组。区域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和TPD52表达情况是影响胰腺癌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4.TPD52有可能成为判断胰腺癌患者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特异性生物学标志物。第二部分抑制TPD52基因表达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目的:观察抑制TPD52基因表达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1.构建sh RNA重组质粒,转染胰腺癌细胞,筛选稳定转染细胞株。按实验计划分组:亲本组、对照组、转染组。2.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TPD52-sh RNA转染对胰腺癌细胞TPD52 m RNA水平及蛋白表达的影响。3.CCK-8实验检测TPD52-sh RNA转染对胰腺癌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并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对细胞周期的影响。4.Hoechst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检测TPD52-sh RNA转染对胰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对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5.细胞划痕试验检测TPD52-sh RNA转染对胰腺癌细胞体外迁移的影响。6.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TPD52-sh RNA转染对胰腺癌细胞体外侵袭的影响。结果:1.RT-PCR检测结果显示转染组细胞中TPD52的m RNA表达水平较亲本组及对照组显着降低(P<0.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转染组TPD52蛋白表达量显着低于亲本组及对照组中的表达量(P<0.001)。2.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结果显示在第24h、第48h和第72h时转染组OD值较对照组显着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显示转染组G0/G1期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S期细胞明显减少(P<0.01)。3.Hoechst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转染组较对照组凋亡阳性细胞明显增加(P<0.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转染组凋亡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01)。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结果显示转染组较对照组cleaved 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P<0.001),Bcl-2显着减少(P<0.001)。4.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结果显示转染组较对照组细胞迁移能力减弱,24h迁移率显着降低(P<0.05)。5.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结果显示转染组较对照组细胞侵袭能力显着降低,跨膜细胞个数明显减少(P<0.05)。小结:1.抑制TPD52表达可明显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导致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并可促进其凋亡。2.抑制TPD52表达可抑制胰腺癌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3.抑制TPD52表达可以调控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第三部分TPD52调控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机制研究目的:以shRNA抑制TPD52基因表达及Akt激活剂处理细胞为研究手段,探讨TPD52调控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机制。方法:1.按实验计划分组:NC+DMSO组、sh TPD52+DMSO组、sh TPD52+SC79组。2.CCK-8实验和Hoechst染色检测Akt激活剂对TPD52-sh RNA转染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及促进凋亡的影响。3.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Akt激活剂对TPD52-sh RNA转染抑制胰腺癌细胞迁移及侵袭的影响。4.Western blot检测添加Akt激活剂同时抑制TPD52表达对胰腺癌细胞Akt和p-Akt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1.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结果显示sh TPD52+DMSO组较NC+DMSO组、sh TPD52+SC79组在第24h、第48h和第72h时吸光度值(OD值)显着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Hoechst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sh TPD52+DMSO组较NC+DMSO组凋亡细胞明显增加,sh TPD52+SC79组较sh TPD52+DMSO组凋亡细胞明显减少(P<0.001)。3.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结果显示sh TPD52+DMSO组较NC+DMSO组细胞迁移能力减弱;sh TPD52+SC79组较sh TPD52+DMSO组细胞迁移能力增强,24h迁移率上升(P<0.05)。4.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结果显示sh TPD52+SC79组较sh TPD52+DMSO组细胞侵袭能力显着回升,跨膜细胞数量增加(P<0.05)。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sh TPD52+DMSO组相比,sh TPD52+SC79组p-Akt蛋白水平显着升高(P<0.01)。小结:1.抑制TPD52表达可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并促进凋亡,加入Akt激活剂可逆转其作用。2.抑制TPD52表达可抑制胰腺癌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加入Akt激活剂可逆转其抑制作用。3.抑制TPD52表达可降低胰腺癌细胞p-Akt蛋白水平,Akt激活剂可逆转其作用。4.TPD52可能通过Akt信号通路参与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调控。第四部分抑制TPD52基因表达对胰腺癌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影响目的:研究抑制TPD52基因表达对裸鼠皮下移植瘤增殖的影响。方法:1.将12只裸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接种As PC-1-NC细胞者为对照组;接种As PC-1-sh TPD52细胞者为转染组。2.建立胰腺癌As PC-1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移植瘤的生长情况。3.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裸鼠皮下移植瘤组织形态学。4.Western blot检测裸鼠皮下移植瘤细胞中TPD52、Akt及p-Akt蛋白水平。结果:1.转染组裸鼠皮下移植瘤成瘤较对照组明显较小,成瘤体积自7d起,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1);转染组移植瘤平均重量低于对照组(P<0.0001)。2.转染组皮下移植瘤组织内出现坏死,细胞密度降低,有大量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对照组皮下移植瘤组织细胞丰富,核分裂象多见,瘤组织中有丰富的血管。3.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转染组TPD52及p-Akt蛋白水平显着下调(P<0.001)。小结:1.抑制胰腺癌细胞TPD52表达可使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2.抑制胰腺癌细胞TPD52表达可使裸鼠皮下移植瘤细胞密度降低,纤维结缔组织增生。3.抑制胰腺癌细胞TPD52表达可使移植瘤中TPD5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可能在体内通过Akt信号通路降低胰腺癌细胞增殖,抑制肿瘤生长。结论:1.胰腺癌组织中TPD52表达水平与胰腺癌组织分化程度、肿瘤神经浸润及病理TNM分期有关;TPD52表达水平是影响胰腺癌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2.抑制TPD52表达可明显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并促进细胞凋亡;Akt激活剂可逆转抑制TPD52表达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3.抑制胰腺癌细胞TPD52表达能够显着抑制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4.TPD52可能通过Akt信号通路调控胰腺癌生物学行为,可能成为判断胰腺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特异性生物学标志物及胰腺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杨加琦[10](2020)在《追踪肿瘤局部免疫与肠道菌群动态演变探索胰腺癌免疫治疗优化策略》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肿瘤免疫治疗概念的兴起及其在多种肿瘤临床试验中的成功都令人十分期待,免疫治疗也被认为是未来肿瘤治疗的重要方向之一。然而胰腺癌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种免疫学概念上的“冷”肿瘤,受多种机体因素的保护,对各种免疫治疗手段响应率极低。为了打破免疫治疗困境,我们需要更深入地认识机体与肿瘤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协同演变过程,找到并打破维持两者平衡的关键环节。胰腺癌独特的免疫抑制微环境是免疫治疗面临的最大障碍,而肠道菌群的改变也被认为是塑造肿瘤局部微环境并影响免疫治疗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从肿瘤局部免疫以及肠道菌群两个不同角度入手,以动态的视角研究并分析了胰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与肿瘤协同演变的特征,以期为开发新型治疗策略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研究采用自发胰腺癌基因工程小鼠(KPC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在免疫微环境研究中收取了22只KPC小鼠胰腺及胰腺癌样本,涵盖了从健康胰腺至转移性肿瘤的5个疾病分期,进行质谱流式(Cy TOF)及免疫组化检测。检测结果在人胰腺癌标本中加以验证。肠道菌群研究中收取了11只KPC小鼠从4周龄开始至临死前的每周粪便样本以及5只健康对照小鼠相应的粪便样本进行宏基因组分析。小鼠KPC细胞系皮下荷瘤模型接受四联抗生素或粪便移植以研究肠道菌群对肿瘤的影响,肿瘤组织采用流式检测瘤内免疫细胞情况。结果在免疫学研究中我们观察到胰腺癌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两个特征相异的免疫抑制阶段。第一阶段的免疫抑制发生在病变起始的腺泡导管化生阶段,主要特征为调节性T细胞的显着增加所致的适应性免疫缺失;第二阶段的免疫抑制则发生在胰腺癌晚期,表现为大量髓源性抑制细胞的浸润而固有免疫缺失。而在未发生转移的早期肿瘤中,仍有大量T细胞与B细胞的浸润。单核/巨噬细胞的拟时轨迹分析显示,随着肿瘤的进展,Ly-6C+单核细胞从向BST2+/MHC-II+的促炎表型分化逐渐转变为向Arg-1+的免疫抑制表型分化。人类样本中同样观察到了上述免疫变化特征。肠道菌群分析发现,在菌群组成方面,KPC小鼠肠道中,Akkermansia muciniphila特异性维持了高丰度而在肿瘤晚期骤减,Bacteroides vulgatus则进行性增加。此外在疾病早期,Clostridium spiroforme是唯一在KPC小鼠中上升而在健康小鼠中下降的菌种。在菌群代谢通路方面,KEGG功能注释level 2水平碳水化物合成代谢、次级代谢物合成、信号转导以及遗传信息处理4个功能通路在肿瘤小鼠中特异性改变;在level3水平筛选得到多种肿瘤小鼠特异性代谢变化,其中精氨酸合成代谢途径中多种关键基因均在肿瘤小鼠肠道菌群中高表达。动物实验显示,去除肠道菌群可显着抑制肿瘤生长,移植野生或KPC小鼠粪便均可重新促进肿瘤进展,而KPC小鼠粪便移植可导致肿瘤内MHC-II+及CD86+的巨噬细胞明显减少。结论胰腺癌发展过程中,肿瘤局部免疫及肠道菌群与肿瘤相互作用并随着组织病理学进展而发生协同改变。胰腺癌免疫治疗策略的选择应根据不同阶段肿瘤免疫学特征的差异而进行调整,胰腺癌早期免疫治疗干预将是更好的选择。联合靶向肠道菌群组成与代谢途径或许能有效提升免疫疗法在胰腺癌中的治疗效果。
二、研究显示 胰腺癌疫苗有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研究显示 胰腺癌疫苗有效(论文提纲范文)
(1)胰腺癌免疫治疗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2 肿瘤疫苗 |
3 过继细胞疗法 |
4 联合免疫治疗 |
5 思考与展望 |
6 结论 |
(2)中晚期胰腺癌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晚期胰腺癌化学药物治疗 |
1.1 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和以GEM为主的化疗方案 |
1.2 替吉奥(S-1) |
1.3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nab-P) |
1.4 FOLFIRINOX化疗方案 |
1.5 含铂类药物的方案 |
2 中晚期胰腺癌靶向药物治疗 |
3 中晚期胰腺癌免疫药物治疗 |
3.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3.2 细胞疫苗 |
3.3 多肽疫苗 |
4 中晚期胰腺癌现代中药治疗 |
5 小结与展望 |
(3)胰腺癌免疫治疗现状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二、肿瘤疫苗 |
三、CAR-T细胞疗法 |
四、溶瘤病毒疗法 |
五、针对胰腺癌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治疗 |
六、总结 |
(4)胰腺癌肿瘤微环境浸润性T细胞表型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及方法 |
2.1 胰腺癌组织芯片 |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1 主要实验试剂 |
2.2.2 主要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多重荧光免疫组织化学(multiple fluorescence immunohistochemistry,mIHC) |
2.3.2 mIHC结果判断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胰腺癌患者一般临床病理特征 |
3.2 胰腺癌和癌旁组织微环境浸润性T淋巴细胞表型分析 |
3.3 胰腺癌肿瘤微环境中各T淋巴细胞亚群浸润程度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
3.4 胰腺癌肿瘤微环境中各T淋巴细胞亚群与预后的关系 |
3.5 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
3.6 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胰腺癌免疫微环境及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抗PD-1单抗联合治疗在胰腺癌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PD- 1单抗治疗原理 |
2 抗PD- 1单抗联合治疗方案 |
2.1 抗PD- 1单抗联合化疗 |
2.2 抗PD- 1单抗联合放疗 |
2.3 抗PD- 1单抗联合肿瘤疫苗GVAX治疗 |
2.4 抗PD- 1单抗联合CTLA- 4抑制剂 |
2.5 抗PD- 1单抗联合分子靶向药物 |
3 抗PD- 1单抗联合其他免疫治疗 |
4 总 结 |
(6)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全转录组学的汉黄芩素诱导BxPC-3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基于网络药理学挖掘抗胰腺癌活性成分Wogonin的研究 |
1.1 材料和方法 |
1.1.1 半枝莲有效化合物挖掘与筛选 |
1.1.2 半枝莲有效化合物作用靶点预测 |
1.1.3 半枝莲“化合物-靶蛋白”网络构建 |
1.1.4 Wogonin靶基因提取 |
1.1.5 Wogonin治疗胰腺癌蛋白质交互作用网络(PPI) |
1.1.6 Wogonin治疗胰腺癌GO分析与KEGG分析 |
1.2 结果 |
1.2.1 半枝莲有效化合物挖掘与筛选 |
1.2.2 半枝莲有效化合物作用靶点预测 |
1.2.3 半枝莲“化合物-靶蛋白”网络构建 |
1.2.4 Wogonin靶基因提取 |
1.2.5 Wogonin治疗胰腺癌靶点蛋白质交互作用网络 |
1.2.6 Wogonin治疗胰腺癌GO分析与KEGG分析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Wogonin对胰腺癌BxPC-3 细胞增殖的影响 |
2.1 材料 |
2.1.1 细胞系 |
2.1.2 实验材料 |
2.1.3 主要实验仪器 |
2.2 方法 |
2.2.1 细胞培养 |
2.2.2 实验分组 |
2.2.3 药物配制 |
2.2.4 CCK-8 法检测细胞增殖 |
2.2.5 流式细胞术检测Wogonin对 BxPC-3 细胞周期的影响 |
2.2.6 流式细胞术检测Wogonin对 BxPC-3 细胞凋亡的影响 |
2.2.7 划痕实验观察Wogonin对 BxPC-3 细胞迁移的影响 |
2.2.8 Transwell实验观察Wogonin对 BxPC-3 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
2.2.9 统计学处理 |
2.3 结果 |
2.3.1 CCK-8 法检测Wogonin对 BxPC-3 细胞增殖的影响 |
2.3.2 Wogonin对 BxPC-3 细胞周期的影响 |
2.3.3 Wogonin对 BxPC-3 细胞凋亡的影响 |
2.3.4 Wogonin对 BxPC-3 细胞迁移的影响 |
2.3.5 Wogonin对 BxPC-3 细胞侵袭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小结 |
三、Wogonin对 BxPC-3 细胞的全转录组学研究 |
3.1 材料 |
3.1.1 细胞系 |
3.1.2 实验材料 |
3.1.3 主要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RNA-Seq测序实验流程 |
3.2.2 信息分析流程 |
3.2.3 标准分析结果 |
3.2.4 定量分析 |
3.2.5 差异表达基因检测 |
3.2.6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分析 |
3.2.7 差异表达基因Pathway功能分析 |
3.2.8 SYBR-qPCR法验证Wogonin具有活化p53 基因的功能 |
3.2.9 统计学处理 |
3.3 结果 |
3.3.1 差异基因分析 |
3.3.2 差异基因聚类分析 |
3.3.3 差异基因的GO/KEGG富集分析 |
3.3.4 lncRNA靶基因预测与功能分析 |
3.3.5 差异lncRNA靶基因富集分析 |
3.3.6 差异circRNA来源基因GO与 KEGG分析 |
3.3.7 Wogonin具有活化p53 基因的功能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胰腺癌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校学习期间参加科研与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胰腺癌干细胞外泌体激活树突细胞用于癌症免疫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说明(按首字母顺序) |
第一章 绪论 |
1.1 肿瘤干细胞 |
1.2 免疫治疗 |
1.3 研究内容 |
1.3.1 立题依据 |
1.3.2 材料设计与课题意义 |
第二章 胰腺癌肿瘤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分离与修饰 |
2.1 试剂与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PCSCs的培养 |
2.2.2 PCSCs表面标志蛋白的鉴定 |
2.2.3 PCSCs耐药性的鉴定 |
2.2.4 PCSCs异种移植体内成瘤能力的鉴定 |
2.2.5 PCSCs表面MHC I蛋白含量的鉴定 |
2.2.6 PCSCs来源的外泌体分离提取 |
2.2.7 PCSCs来源的外泌体形貌表征 |
2.2.8 PCSCs来源的外泌体粒径、Zeta电位的表征 |
2.2.9 PCSCs来源的外泌体表面标记蛋白的鉴定 |
2.2.10 PCSCs来源的外泌体抗体修饰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诱导成球能力的鉴定 |
2.3.2 PCSCs标志蛋白的评价 |
2.3.3 PCSCs耐药性的评价 |
2.3.4 PCSCs异种移植体内生长能力的评价 |
2.3.5 PCSCs表面MHC I蛋白含量的评价 |
2.3.6 外泌体形貌的表征结果 |
2.3.7 外泌体粒径、Zeta电位的表征结果 |
2.3.8 外泌体表面标志蛋白的表征结果 |
2.3.9 外泌体修饰aCD11c抗体的表征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CD11c-Exosomes体内外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
3.1 试剂与仪器 |
3.1.1 实验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树突细胞对外泌体摄取的测定 |
3.2.2 aCD11c-Exosomes靶向树突细胞的测定 |
3.2.3 aCD11c-Exosomes诱导树突细胞成熟的测定 |
3.2.4 aCD11c-Exosomes诱导T细胞成熟的测定 |
3.2.5 T细胞诱导PCSCs凋亡的测定 |
3.2.6 aCD11c-Exosomes联合GEM生物安全性的测定 |
3.2.7 aCD11c-Exosomes体内抗肿瘤活性的测定 |
3.2.8 aCD11c-Exosomes体内诱导肿瘤组织凋亡的测定 |
3.2.9 aCD11c-Exosomes体内影响肿瘤组织中干性标记物表达的测定 |
3.2.10 aCD11c-Exosomes体内影响肿瘤组织T细胞浸润的测定 |
3.2.11 统计学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树突细胞对外泌体摄取的评价 |
3.3.2 aCD11c-Exosomes靶向树突细胞的评价 |
3.3.3 aCD11c-Exosomes诱导树突细胞的成熟的评价 |
3.3.4 aCD11c-Exosomes诱导T细胞成熟的评价 |
3.3.5 T细胞诱导肿瘤干细胞凋亡的评价 |
3.3.6 aCD11c-Exosomes联合GEM生物安全性的评价 |
3.3.7 aCD11c-Exosomes体内抗肿瘤活性的评价 |
3.3.8 aCD11c-Exosomes体内诱导肿瘤组织凋亡的评价 |
3.3.9 aCD11c-Exosomes体内影响肿瘤组织中干性标记物表达的评价 |
3.3.10 aCD11c-Exosomes体内影响肿瘤组织T细胞浸润的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基于生物信息学胰腺癌关键基因的筛选和ITGB6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胰腺癌的流行病学 |
1.2 胰腺癌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机制 |
1.3 胰腺癌的诊治进展 |
1.4 胰腺癌面临的难题 |
1.5 生物信息学概述 |
第二章 基于生物信息学筛选胰腺癌中的关键基因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基因芯片数据获取 |
2.1.2 筛选差异表达基因 |
2.1.3 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分析 |
2.1.4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和子网络模块分析 |
2.1.5 基因表达谱交互式在线分析 |
2.1.6 关键基因药相互作用分析 |
2.2 结果 |
2.2.1 在胰腺癌中识别差异基因 |
2.2.2 差异基因富集分析结果 |
2.2.3 蛋白质网络和子网模块分析 |
2.2.4 通过 GEPIA 验证关键基因的表达同时分析其在胰腺癌中的预后潜力 |
2.2.5 药物基因相互作用 |
2.3 讨论 |
第三章 ITGB6 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1 材料及方法 |
3.1.1 ITGB6 在不同癌症中的表达分析 |
3.1.2 ITGB6 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分析 |
3.1.3 ITGB6 共表达基因富集分析 |
3.1.4 TIMER数据库分析 |
3.1.5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 |
3.2.1 ITGB6 在不同肿瘤中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
3.2.2 ITGB6 蛋白网络构建及功能分析 |
3.2.3 ITGB6 表达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 |
3.2.4 ITGB6 表达与TIIC之间的相关性 |
3.3 讨论 |
第四章 下调ITGB6 表达对胰腺癌AsPC-1 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4.1 主要材料 |
4.1.1 主要试剂及来源 |
4.1.2 主要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胰腺癌细胞系中mRNA的表达丰度 |
4.2.2 选择AsPC-1 细胞系进行慢病毒细胞转染同时进行实验分组 |
4.2.3 RT-PCR检测感染效率 |
4.2.4 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 |
4.2.5 Annexin V-APC单染法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
4.2.6 PI-FACS法细胞周期检测 |
4.2.7 统计学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3.1 ITGB6 在各种细胞系中的表达 |
4.3.2 AsPC-1 细胞的LV-ITGB6-RNAi慢病毒感染率结果 |
4.3.3 ITGB6 下调对胰腺癌AsPC-1 细胞增殖的影响 |
4.3.4 ITGB6 下调对胰腺癌AsPC-1 细胞凋亡的影响 |
4.3.5 ITGB6 下调对胰腺癌AsPC-1 细胞周期的影响 |
4.4 讨论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9)TPD52对胰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胰腺癌组织中TPD52表达与患者临床生物学行为关系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抑制TPD52基因表达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TPD52调控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抑制TPD52基因表达对胰腺癌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肿瘤蛋白D52在恶性肿瘤中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追踪肿瘤局部免疫与肠道菌群动态演变探索胰腺癌免疫治疗优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材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数据分析与统计检验 |
2 结果 |
2.1 描绘胰腺癌动态免疫图谱为免疫治疗设计提供参考 |
2.2 挖掘胰腺癌肠道菌群动态特征以及与肿瘤免疫的潜在联系 |
3 讨论 |
3.1 胰腺癌局部免疫动态变化与免疫治疗启示 |
3.2 靶向调节胰腺癌肠道菌群或许是联合免疫治疗的潜在策略 |
3.3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胰腺癌的免疫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研究显示 胰腺癌疫苗有效(论文参考文献)
- [1]胰腺癌免疫治疗研究现状[J]. 孙诚谊.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21(20)
- [2]中晚期胰腺癌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 黄俊翔,辛培源,杨振宇,周楚昕,路建国,包国强.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21(08)
- [3]胰腺癌免疫治疗现状及进展[J]. 刘坤,吴河水. 临床外科杂志, 2021(07)
- [4]胰腺癌肿瘤微环境浸润性T细胞表型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D]. 杨正江. 南昌大学, 2021(01)
- [5]抗PD-1单抗联合治疗在胰腺癌中的研究进展[J]. 周含煜,恽骁,徐克群,朱颖蔚.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03)
- [6]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全转录组学的汉黄芩素诱导BxPC-3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徐亚晨.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7]胰腺癌干细胞外泌体激活树突细胞用于癌症免疫治疗的研究[D]. 索晓敏. 河北大学, 2020(08)
- [8]基于生物信息学胰腺癌关键基因的筛选和ITGB6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机制[D]. 任天宇. 江苏大学, 2020(02)
- [9]TPD52对胰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王振勇.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10]追踪肿瘤局部免疫与肠道菌群动态演变探索胰腺癌免疫治疗优化策略[D]. 杨加琦. 浙江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