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春秋》中标点的辨析与改正

《左传春秋》中标点的辨析与改正

一、《春秋左传注》标点自乱其例辨正(论文文献综述)

王璐[1](2020)在《卫湜《礼记集说》研究》文中提出卫湜所着《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附《统说》一卷,汇辑了自汉至南宋间的149位学者对《礼记》的解释,全书采取照录原文、不加论断的形式,保留了大量宋代学者对《礼记》的解释文字,四库提要称此书:“采摭群言,最为赅博,去取亦最为精审”,“可云《礼》家之渊海”,在中国礼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礼记集说》的刊刻与版本问题。卫湜凭借“栎斋”和其家族丰富的藏书,搜辑资料,着成此书。此书自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嘉熙四年(1240年)两次刊刻以后,至清初鲜难寻觅。直至康熙十六年(1677年)通志堂重新校刻刊行,清代学林才再次注意到此书,并对之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续补工作。以通志堂本为底本,《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荟要》均收录了卫湜《礼记集说》,另外还有数种明清抄本存世。今天尚有一部南宋嘉熙刻本完帙存于国家图书馆,作为宋代严州刻本的代表,已入选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此书在明清之际受到特别重视,还关联到黄宗羲与吕留良交恶的着名学术公案,即与澹生堂藏宋版《礼记集说》的归属密切相关,从黄吕二人对此书的重视一事可凸显出明清之际学风的转变,文中顺便进行了勾稽。第二章主要研究了《礼记集说》的引书问题。卫湜面对宋以前繁富的解释《礼记》的文献资料,采取的是审慎的态度,资料取舍得当,做到了比较客观地看待各家的长短,兼采众说。可谓兼收并蓄、不守一家,其谨严的态度和博收的原则值得称道。具体引书,据朱彝尊考证有144家,《四库全书总目》说“今自郑注、孔疏外,原书无一存者”,学界相沿,几成定说。经重新统计,卫湜所引礼说实际上共计149家。其中今仍可见者至少有44家,宋以前引书几乎全存;宋代礼学着作有19家原书尚存,另外105家的礼说今佚失不存,因此《集说》颇有辑佚价值。此后莫友芝辑《中庸集解》、陈俊民辑《芸阁礼记解》均利用了卫湜的《集说》,足见《集说》之辑佚价值。将今存诸家与卫湜所摘录的内容互勘,可发现《集说》绝非简单地抄录原书,其有二大选择标准:一是选择书中针对《礼记》文本进行解释的“结论性段落”,而不录其论证或考据过程,二是重点选取其有创见的段落,而裁汰其浅尝辄止或陈陈相因的说法。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这两章进入到《礼记集说》的文本层面,以卫湜《集说》为抓手,试图概括出宋代《礼记》学的基本风貌。从宏观上总结出汉、宋学者治礼三点差异:第一,宋儒对经典解释的多元化;第二,宋儒注重从行礼的情境来把握礼节的内涵;第三,宋儒注重“礼意”,更乐于将本是琐碎的仪节末枝赋予形而上的意义。对宋、清学者治礼的特色,总结而言也有两大差异:第一为清儒对经典注疏的态度是近乎迷信的,而宋儒对注疏的态度则比较开放。如果注疏不当,不妨另立新说,甚至动辄怀疑经典存在错误;第二为清儒治礼以广征博引见长,其路径与重视情境体验的宋儒迥异。在今天看来,清儒的特点在于读书面太窄而优点在于精深,宋儒则可谓宽博而粗疏,粗疏就不免有所挂漏,文中还找出了宋儒读书粗疏的多处“硬伤”,从反面凸显了宋人治礼的基本特色。在这两章中除从宏观角度概括外,对宋儒与汉儒、清儒治学的微观差异也选取了两个视角进行考察。其一是孔子形象在汉宋之际的转变。汉儒固然尊崇孔子为圣人,孔子在作为圣人之余还保留了一些活泼的色彩,这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是处处可见的。但到了宋儒眼中,孔子的形象日益严肃了起来,宋儒无法跳出已经“道貌岸然”的孔子形象,宁可否认经典也不愿否定圣贤,至明清尤甚。其二是唐宋前后时代变化导致对经典个别文句理解的变化。中国历史自宋代以后出现了贵族社会的终结和皇权专制社会的确立,由于社会结构的变革导致了先秦两汉时期的一些常见做法,无法被宋元以后的学者们所理解,且自宋至清越发不被理解。文中举出了相当的例证来说明这两种差异。第五章重点关注《礼记集说》在后世的影响问题。从经典注疏体例的角度而言,《集说》在经典注疏史上有两大特点,其一是采用“集说”的形式保留前贤礼说,力求忠实于原书,不对原书作改变文意的删改;其二是对前人的观点分类胪列、不加评述,孙诒让在《温州经籍志》中称之为“备列众说,不加论断”,这是卫湜独创之体,后人对这两点均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如此良善的体例自然有续补之作,在末尾我们选取了陈澔《陈氏礼记集说》、郑元庆《礼记集说》和杭世骏《续礼记集说》三部着作为例,说明卫湜《礼记集说》在《礼记》注疏史上的地位。

骈宇骞[2](2020)在《中华书局整理本《公羊义疏》引文指瑕(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整理古代典籍,尤其是注疏类着作,全面认真地校对注疏中所引用的历史文献,准确地标出引文的起讫,清晰地标明引文的层次,是古籍整理工作者的一项主要任务,是古籍整理应遵守的学术规范,也是判断古籍整理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因爲认真地校对注疏中所引用的历史文献,准确地标出引文的起讫,对於正确理解文本十分重要,如果误标引文起讫,必然会使读者对文本发生误解。差若毫厘,缪以千里,在出版的书籍中留下难於磨灭的遗憾。

曹雨杨[3](2020)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据碳14年代测定为战国中晚期,文字风格主要为楚系。经整理,2010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内容包含《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武王之志(金縢)》《皇门》《祭公之顾命(祭公)》《楚居》等九篇;2011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内容包含《系年》一篇;2012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内容包含《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赤鹄之集汤之屋》等八篇;2013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内容包含《筮法》《别卦》《算表》等三篇;2015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内容包含《厚父》《封许之命》《命训》《汤处於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等六篇;2016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内容包含《郑武夫人规孺子》《管仲》《郑文公问太伯(甲、乙)》《子仪》《子产》等五篇;2017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内容包含《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越公其事》等四篇。本文主要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的三十六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对简文中一些未能解决、讨论较多的疑难字词进行串联集释,收集各家观点以及研究成果,同时对诸家观点尽量客观分析并补充自己的意见,下编在归纳总结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对简文进行重新校注,力求反应当下学界的研究成果。限於篇幅,本论文仅选择《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部分。

蔡克烂[4](2020)在《高邮王氏父子《説文》校勘研究》文中提出高邮王氏父子是乾嘉时期着名的考据学家,精通文字、音韵、训诂及校勘之学。父子二人家学相承,以其卓絶的“小学”成就成爲清代学术史上无法逾越的一座高峯。历来学界对高邮二王的研究重点都集中在其训诂学、校勘学和音韵学的成就上,而对其文字学上的成就特别是《説文》学上的成就则关注不够。有鉴於此,对高邮二王《説文》学进行系统研究便成爲了一项很有必要的工作。由於二王研究《説文》的材料众多,因此,在对其《説文》学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初期,选择其校勘《説文》的情况作爲研究的切入点可谓是秉轴持钧。论文一共分爲四章及附録。第一章爲王氏父子研究《説文》的情况,主要介绍了王氏现存三种《説文》学残稿《王氏读説文记》《説文解字校勘记残稿》《説文段注签记》及一部批校稿《説文》校本的基本情况,并分析四者之间及校本与“高邮王氏四种”之间的关系。第二章爲王氏父子《説文》校勘的内容,王氏对《説文》的校勘分爲四个方面,即:校正字头、校正注文、校正音读、改易条目。他校正了正文字头56个,重文字头16个(包括古文字头9个,籀文字头5个,或体字头2个);校正注文包括订譌文、补脱文、删衍文、乙倒文四小部分,校改2000多条;校正音读7条;增补了31个字,删除了33个字,变换了14个字的位置。在分析王氏父子《説文》校勘内容的同时,适当间杂着探讨王氏校勘《説文》的得失。第三章爲王氏父子校勘《説文》的方法与特色,高邮王氏父子校勘《説文》的方法包括校异本、证本书、考他书、明读音、考古字、察词义、考韵文、明地理、辨名物、观搭配、考语实等十一种;其校勘《説文》的最大特色就是广引各书、即音以求、以书体校《説文》、由校勘而词汇训诂。第四章爲王氏父子《説文》校勘的价值,此章从对《説文》学研究的价值和对“高邮二王”研究的价值两个角度进行探讨。附録爲笔者首次整理的《王氏读説文记》和《説文解字校勘记残稿》。

樊莹莹[5](2019)在《《春秋左传词典》的编撰体例及修订设想》文中研究说明《春秋左传词典》作为国内的第一部单行本专书词典,其编撰体例对后世辞书的编撰有深远影响,但依然有不少问题,依据这部词典在词目和释义两个方面的修订设想,可以得出一部优秀的专书词典,要始终贯穿四个原则,一是穷尽词目,切分恰当,标明音读、词性及次数;二是义项全面,随文释义;三是术语统一;四是以专书的句例作例证,并删节合理。

张立恩[6](2018)在《元代春秋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春秋》学史的角度而言,元代《春秋》学在《春秋》学史上无疑占有一席之地,然而由于受到清代学者评价的影响,现代学术界对元代《春秋》学多不甚措意。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人们对经学的重新认识和理性评判,元代《春秋》学亦重新进入学术研究视野,并产生了一些研究着作,但无论就横向的地域分布、纵向的发展历程,还是文献的考据整理、《春秋》学家思想内涵的掘发和诠释方法的呈现,皆有未尽之处。基于这一问题意识,本文以元代《春秋》学研究为题,在力图全面考证元代《春秋》学着述的基础上,着力对上述问题进行揭示,以期能客观、逻辑地呈现元代《春秋》学之思想面貌,并由之对其学术史价值做出评述。文章除导论、结语外,共七章内容。首章论元代《春秋》学之理论渊源与发展历程,二章论元代《春秋》学之地域分布与学术师承,三至七章论草庐学派、程端学、黄泽、徽州学派及其他《春秋》学家的《春秋》学思想。在具体论述上主要围绕《春秋》学家之《春秋》观、诠释方法等内容展开,将其对《春秋》学问题的思考置入《春秋》学史的发展脉络之中进行考察。草庐学派《春秋》学代表为吴澄,其秉持朱子《春秋》学观念并综合啖助、赵匡、刘敞之说而试图统一经说。在《春秋》观上,吴澄持朱子据实直书说,但认为《春秋》所据之“实”为“非常之事”,包括:有违典礼者、有关训诫者、变异者。吴氏反对以《春秋》为文辞褒贬之书,以别嫌明微为孔子之意,以《春秋》为孔子之刑书。在解经方法上,其发挥传统的属辞比事之法,并以“属辞所以合,比事所以析”对“属辞比事”提出新解。吴澄门人在《春秋》学上承继吴氏而又有发明,虞盘之《春秋》学如朱子、吴澄一样,重视《左传》事实,而尤能纠左氏“夸于辞”之偏,李衡之《春秋》学不但推尊吴澄,而且亦如吴氏《春秋》学一样贯穿着统一经说的意识。元明善则发挥《春秋》经世之旨以评论时事。程端学亦本朱子观念而建构《春秋》诠释体系,其以《春秋》为“圣人之实录”,而所书皆“非常之事”。基于这一理解,在褒贬观上,程氏一方面反对文辞褒贬之说,但另一方面又主张《春秋》以事见贬。程氏认为以往褒贬凡例之说盛行的原因是“后世但知圣人议人罪恶而已”,其所主以事见贬之说就是要克服文辞褒贬之弊而导人为善。在此意义上,他指出《春秋》宗旨在于使后世读《春秋》者“克己复礼”,所谓“使人知其非礼,则礼有在矣”。程氏还区分《春秋》大义、正义与小义、余义,二者之间有严格的价值层级关系,前者可含蕴后者,后者无法含蕴前者。在解经方法上,针对单个事件,程氏主张发挥“即其因以见其情”之法,针对复杂的、长时段的事件,则主张诉诸于“属辞比事”之法。程氏还将“属辞比事”分为“大属辞比事”与“小属辞比事”。前者是说“合二百四十二年之事而比观之,后者是说“合数十年之事而比观之”。黄泽的《春秋》学继承朱子的基本观念。在《春秋》观上,黄氏主张孔子亲览国史以作《春秋》,故“经所书者,皆是史,先有其文,非是夫子创书,”但他反对经文实录说,而认为经文有正例、变例、义例,以此对朱子据实直书说之内在困境进行调适。在诠释方法上,黄氏主张兼综汉宋,认为“《春秋》是事,须先考事实,而后可以求经旨。”考证“事情”则要发挥“向上工夫”,其含三个环节:比事而观、逻辑推证、静定涵养。徽州学派学宗程朱,而尤宗朱子,其《春秋》学以赵汸、郑玉、汪克宽、俞皋为代表。赵汸继承黄泽“先考史法而后经义可求”的解经理路。在《春秋》观上,其以《春秋》为孔子经世之书。圣人籍笔削以表达其经世之志,笔削八义为:存策书之大体、假笔削以行权(不书、变文、特笔)、因日月以明类、辞从主人。变文又分为变文以示义、辩名实之际、谨中外之辩。圣人经世之志主要体现为:谨夷夏之辨、正名、明世变。在诠释方法上,赵汸主张解经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知足以知圣人,二是遵从属辞比事之法。郑玉《春秋》学推崇程朱之说,其《春秋阙疑》即折衷程朱之说而为之。在《春秋》观上,其对《春秋》之名及《春秋》之始隐终麟的解释皆有所发明。他认为“《春秋》有鲁史之旧文,有圣人之特笔”,是以在解经方法上提出“固不可字求其义,如酷吏之刑书,亦不可谓全无其义,如史官之实录也。”在这一基本立场下,在以往经学家那里相为扞格的解经方法,在此却变得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他发挥孟子“事”、“文”、“义”之说阐发《春秋》宗旨,以尊王为《春秋》大义之核心,以存理灭欲为《春秋》旨归。汪克宽的《春秋胡传附录纂疏》主于疏通胡《传》,不过,这是由于胡《传》颇能推广程子之说且受到朱子之推举。在《春秋》观上,汪氏继承胡《传》“《春秋》,鲁史尔,仲尼就加笔削,乃史外传心之要典”的说法,并引朱说对之有所推进。他认为《春秋》所记皆非礼之事,有“因史旧文”“存而弗削”之处,亦有圣人笔削,乃圣心之理的呈现,故学《春秋》而格物穷理,则可以贯穿内圣外王之道而实现修齐治平。在诠释方法上,汪氏基于属辞比事而发挥直书见义、特笔见义、互文见义等方法。其所谓“属辞比事”首先是指意味着“连上下文并前后事迹”、“合上下文”来分析经义。其次,指对同类事件及对该事件相关联的其他事件的比较分析,这一分析大抵遵循着事→辞→义的逻辑顺序。第三,指不仅综合经文,亦包含对传文的比较分析。俞皋《春秋》学“一以程朱为断”而尤为推崇程子“以传考经之事迹,以经别传之真伪”的解经观念,力图建立系统的义例之学。其义例之说可概括为义例与非例,义例16种,所谓“以事同、义同、辞同者定而为例十六条”。“非例”即“非可以例拘”者,分为三类:一是辞同义不同者,二是事同辞不同者,三是程子所谓微辞隐义、时措时宜者。俞氏对义例和非例的划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而是相对意义上的,按照不同的层次,例和非例可以相互转化。陈深《春秋》学之特点是综合以程子、胡《传》为代表的发挥文辞微言之解经路向与朱子为代表的据实直书经学风格,并总之以己意以解经。陈则通之《春秋》学善于通过对二百四十二年之经文及《左传》的比事而分析世变,并对《春秋》书法多有阐扬。王元杰《春秋》学之特点亦为综合程、朱、胡《传》及三传而又断之以己意以解经。其以《春秋》为“王者代天理物”、“代天以示赏罚”之书,是以其解经无论是对文辞褒贬的发挥,还是对据实直书的运用,目的皆在呈现圣人借《春秋》书法以经世之意。无论就汇集、整理、考辨前儒经说而言,还是就对后世《春秋》学之影响而言,元代《春秋》学皆具重要价值。仅就接续宋代《春秋》学的意义上来看,由于程朱于《春秋》无成书,因而接续程朱——尤其是朱子——以统一经义成为元代《春秋》学之首务。朱子基于其“圣人”观念而反对前儒文辞褒贬与史例褒贬之说,并通过吸收左氏家说及“据实直书”方法而建立了以史视《春秋》说。但其说无法担保圣人之意与经义之关联,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朱子又不得不退回到圣人“有意”作经,“笔削”鲁史而成之的立场上。这一理论困境反映出朱子实际上并未真正突破汉唐《春秋》学的“辞”→“义”诠释模式。随着宋元鼎革,元儒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如吴澄、程端学主张《春秋》“非常而书”,藉由诠释进路的转换以证成朱子之说。黄泽则将“据实直书”整合为获取《春秋》书法的环节,赵汸通过“策书之例”与“笔削八义”的提出,进一步将“直书”置于《春秋》书法系统中,以此实现对朱子理论困境的解决。

李才朝[7](2016)在《清代《诗经》研究概论与要籍提要》文中指出屋史上封《祷缝》的网注舆研究一直熟情不溅,徙其自身柬看,它既是“羲理府庳”,又是“三百葩缌”;它既能树立于朝廷政府之手以别世镇俗,又能凰行于文人士子之口以黠缀凰雅。徒蓣者接受的角度束看,“羲理”舆“葩缝"性耍的髓韶蒋换,又给《莳缝》的研究重新注入了强劲的推勤力。而《莳经》所蕴涵的儇值速不止玩味羲理舆黉文觐辞而已,多元祝角的推拓,亦使《莳缝》的研究畏盛而不衰。笔者勰焉,封《莳缝》性黉的不同髓勰,形成了《莳缝》阐释的不同模式,而《蔚短》“本髓周题"、“基本同题”的恝谶舆解泱,舆《诗》篇羲旨的推求,皆是以其性夤的髓韶餍根基。遣也是黄穿本篇瀚文的思路的出骚黠。本篇揄文寅分展上、下雨编,上编屠“清代《祷徭》研究概输”,下编屠“清代《莳短》要籍提要”。上编是徒《提要》撰寤遇程中所稹累的材料里,抽绎出四佃前人未曾或不太涉及的喜题做“孕史”的述输。兹醴寅小,文不逵意,不敢名单,亦鞋望舆前贤颉颃,故以“清代《莳缝》研究概谕”属名。《绪谕》部分首先考察“莳徭清早”之名的遁用性,韶焉它不虑榨属一代“莳缝旱"或“莳徭旱史’’的代稻。并考察“祷缝卑”舆“莳缝孥史”之名羲,勰扇“莳经孥史"是燮化骚展的“莳缝晕”,而“莳缝晕”则是稳定平衡的“莳缝孕史"。在分析现有“莳缝晕”定羲的基磋上,徒障释的角度,以属“莳徭晕”就是研究《莳经》舆《蒋缝》的阐释的一门翠钭亍。《概谕》第一章,“清人所绻承的《葑缝》闻释模式”,考输它们骚生舆赣展的魇史,阐述其核心诉求。遣畿獯模式,有的早在清代之前就已经僵化,有的御在清代焕骚出了一定的生横。《概谕》第二章,“《蒋缝》本髓同题研究犟隅”,所逶取的四倜同题焉:“孔子删诗锐”、“《莳序》”、“淫莳说”、“赋比舆"。梳理清人封遣些周题的代表性觐黠,以及由此形成的谕孚情憋。缝髓上韶餍清人封遣些同题的勰谶舆解泱,并没有跳出前人的窠臼。但是他们解泱同题的角度及所提出的遥摅,有些方面是超越前人的。网于“本髓同题’’,笔者倾向于采用纳秀鲍先生的用法,即将留用的“基本同题”稻焉“本髓同题”,而《莳徭》文本蕴涵的一些孥衍门频,诸如文字、音韵等则称爲“基本问题”。《概论》第三章,“《诗经》基本问题研究举隅”,选取的三个方面爲:“郑玄《诗谱》”、“古韵学”与“三家诗”研究。《诗谱》的研究在清代不仅创新了体例,而且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几乎恢复了《诗谱》的原貌,其功实伟。“古音学”与“三家诗”的研究,实是“清代诗经学”顶爲辉煌、最爲“别开生面”的部分。“古音学”在力纠吴械“叶韵説”的基础上,充分注意到谐声材料的价值,从而建立起益加可靠的古韵系统。“三家诗”研究亦具集大成的意义,着作体例的创新、三家归属的判定及对《诗》义的重新审订几乎使“三家诗”的研究发露无遗。《概论》第四章,爲“清人对《诗经》义旨的探求”,此前的研究并未见専门之论。该部分详细考察了清人在《诗经》义旨寻索方面的方法、旨趣、特点与不足。总体上认爲其对《诗经》义旨的讨论有“广收的气象”、“求是的精神”与“非圣的勇气”几大优点,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主张与实践相背离、崇圣回护与炫博嗜奇的不足。《余论》简略论述了 “清代诗经学”的特点并做出评债,认爲其处于时代的交替地带,一方面是“传统诗经学”的集大成,另一方面又是“现代诗经学”的萌动,虽在总体上仍处“旧学”阶段,但其精彩程度超越了过往的任何朝代。下编爲“清代《诗经》要籍提要”,是课题项目《歴代诗经着述考》所独出的清代要籍部分。笔者尝奔走子北京、上海等地各大图书馆,连同所在本省藏书处,经眼之清代《诗经》着述,刻本、抄本、稿本、影本无虑五百余种,尚有二百余种未能寓目,此是日后工作的着力之处。由于清代部分整体上并未蒇事,故在要籍的选定上兼顾了经眼书籍的学术性与易得性,对ー些已经眼但学术价值较低的书目弃之不入。笔者认爲,以《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未收书辑刊》等爲代表的大型丛书,尽管它们因某些原因将部分书籍排除在外或没能收入,但它们现有的规模无疑是可以代表清代“诗经学”的水平的。所以所选要籍即以丛书所见爲主,并搜罗诸家遗集本与単行本,最终所入计有212种,占清人《诗经》着述的四分之一强。另外,对于部分清代着名大家的代表作,师已撰写提要并见之于出版物者,如胡承珙《毛诗後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陈奂《诗毛氏传疏》、魏源《诗古微》等,虽已另撰写提要亦不再收入本篇。《提要》《提要》之撰写并非易事,非赓博无以发其根柢,非返约无以审其英华,而是非同异之端,源流弃取之际,非我所能深辨;百家众ロ之説,千门万类之学,亦非我所能尽识。惟以前人爲师,效其体例,审其词气,揣摩口吻,仿佛脉络,乃劣成此编。然亦有所不爲,学舌鹦鹉不爲,抄胥不爲。固知不合于时,难适于用,覆瓿不枉也。

邱奎[8](2016)在《“幽王变雅”七篇诗旨考论》文中认为本文主要采用实证主义考据和社会历史分析的研究方法,在前人基础上对《小雅》中《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小宛》、《无将大车》、《小明》等七首西周晚期诗作的诗旨作了专题考论。论文分正编和附编两部分。正编是研究的主体,由绪论、正文、结语构成。绪论先陈述了研究的缘起,再通过对相关研究的述评,引发出本文研究的意义,然后介绍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正文共四章,依次对七篇诗作的诗旨进行考证。第一章合考《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四诗,二、三、四章则依次讨论《小宛》、《无将大车》、《小明》。结语对各章思路和内容作了扼要介绍,并略微阐述了在考证基础上对这类诗作历史文化含义所进行的初步思考。附编是对正文的补充,因本文研究中查检了大量《诗》学古着,正文中引述颇多,为了行文不至太繁,也为呈现出相关问题的研究史料,故选辑汉至清代百馀种着作中对这七首诗的时世、作者和诗旨的考辨,编辑了附编。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对七篇诗作的指意略有新的论证。考证过程中,先尽量全面述辨已有论证,辨其得失,在此基础上,或推出新论,或为认为合理的旧说作出补充完善,以期对七诗指意的论辩更明。正文各章主要观点如下:《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四诗之作不早于周宣王世,诗篇事意的重点在赞颂藉礼美盛,联系《国语》等书中所见厉宣幽三代相关史料,大致可推论四诗不是当时藉礼盛况的实录,而是经济制度上的守旧者为诱劝时君行藉而作,其根本用意则在维护当时已经弛懈的王家藉田制度。《小宛》为正直的卿大夫或宗族尊长感于世衰而作,意在告诫同寮同族,令其谨守善道,敬勉从事,善教子弟,以此渡过时艰,体现出作者的忧患意识。《无将大车》为“遣忧”之作,诗中流露出作者在西周衰微之世无可奈何而生的委退求安之志。这种解说恰似可和上博楚简《诗论》第二十一简所论相参证。《小明》是西周晚期诗,经由对诗中所见时地和人称的考辨,可以推论该诗或系卫武公等人在西周末重入宗周时所作,旨在抒露作者勉力扶持危局的志意和无助无奈之悲怀。

瞿林江[9](2015)在《《钦定礼记义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钦定礼记义疏》八十二卷(後五卷为礼图),卷首一卷,为清高宗御纂《三礼义疏》的第三部,先後由甘汝来、李绂、任啓运三人主持编纂,历经十载,於乾隆十年(1745)成稿,乾隆十九年(1754)刊刻成书,乾隆二十年(1755)颁行天下,有稿本、武英殿《钦定三礼义疏》本、《四库全书》本、各省书局《御纂七经》本等版本,传世数量很大。它是“礼治”施政理念的产物,清初科举的迫切需求,历代官修《礼记》传统的结果,同时也受到《礼记》私人着述的啓示,是学术发展与政治需求双重作用的必然结果和产物。全书除“案”外,徵引历代礼说265家,共约12058则,依“正义”、“通论”、“余论”、“总论”、“存疑”、“存异”、“辨正”七大义例进行分类编排。’“正义”是该书的主体,其他皆为附庸,而“正义”中郑注、孔疏占了一半之多。这反映出三礼馆臣对传统经学之重视,而并非一般读者所认为的倾向理学。《礼记义疏》重视关乎经义之校勘,以本校、他校和理校为主。虽然校勘术语尚缺乏固定的程式,书中的“旧本”、“古本”和“今本”等相关版本概念也相对模糊,但对我们今天阅读和校勘《礼记》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礼记义疏》训诂特徵多同於宋元时期的学者,但是由於立足郑注、孔疏,已经开始注意因篆文、草书等字形相似的原理来分析经典用字,以及订正用字讹误,疏通经注文,训解经义,可谓是乾嘉小学发皇之先声。而《礼记义疏》关於《礼记》各篇主旨、成书的认识和考订,以及篇章章节的划分和章意的总结大体中肯,有些觐点,甚至得到後来学者的普遍认同。而在名物制度考察方面,融合汉宋,不盲从前人,创见颇多,是该书最大的成就之一。《礼记义疏》系统地整理总结了清以前驳议郑注的成果,全书91条“存异”郑注,有关礼制的49条,有关训诂、名物的42条,均有所依据,大多以案语的形式加以辩驳、匡正,这为後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材料和思路。由王文清、吴廷华二人编纂的《礼器图》,共255幅,附有图说,是在聂崇义《新定三礼图》和杨复《仪礼图》基础之上,广泛搜集参考前人成果,删减补漏而成。引入大量宋元礼说,总结历代诸家得失,初具阙疑精神,是该《礼器图》的显着特徵。对後世诸如黄以周《礼书通故·礼器图》等礼图有显着的影响。前人对《礼记义疏》的评价虽然不一,且以批评为主,但该书对於当时学风转变和其他相关文献影响之巨大不容置疑,尤其是对孙希旦《礼记集解》的影响随处可见,可请深入肌理,因而研究《礼记义疏》,有助於我们当下对经学史和相关文献的梳理、研究和利用。

李孝仓[10](2014)在《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注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由十章组成,按照全文的结构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论。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研究的选题与视角。作为《春秋左传》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传统以及现代的研究并未对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做出过全面的梳理。因此,本研究是从经学、注释学的角度来实现这种研究。第研究的目标与价值。通过本文的研究,实现对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经学、注释学价值的总结。第三,研究的材料与方法。主要确定本研究的材料范图与依据,并对所探取的研究方法进行论论与确立。第四,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通过对研究历史以及现状的梳理、分析、总结,寻找本研究的突破口。第二部分:杜预的《春秋左传》学背景与概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春秋》经学传统与《左传》经学发生。对此,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经学与《春秋》学传统;《春秋左传》学原旨发微;《春秋左传》学的学术传统。这些研究目的在於探讨《春秋左传》学的发展轨迹,给杜预的《春秋左传》学在历史传统中定位。二是,杜预《春秋左传》学说略。对此,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魏晋《春秋左传》学大势;杜预《春秋左传》学原旨发微。这些研究主要是要发掘魏晋时期《春秋左传》学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探对杜预《春秋左传》学的特徵。第三部分: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注释研究。这一部分是本研究的主体,按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五个组成部分。1.校勘文字之释。杜预的《春秋左传》学实践,是依托《春秋左传》文本展开的。因此,对於文献文本进行文字校勘是传统文献注释的开端,也是杜预《春秋左传》学学术实践的基础。2.语词之释。语词之释是传统文献注释的核心内容。本文从六个方面分析论述了杜预《春秋经传集解》这方面的注释内容。通过这些分析,提出了杜预围绕文献注释所形成的“释语词基本义”、“释语词语境义”、“释语词所传意”的语词解释“三曾次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探讨了杜预语词之释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语词之释所使用的基本方法,并对其语词之释做出了的基本评价。3.章句之释。从文献解释的角度来说,“句子”、“篇章”是“语词”的延伸,因而也是文献注释的重要形式和内容。本文分“句子之释”、“章句之释”两个方面来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杜预“章句之释”的基本内涵与原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杜预在《春秋左传》的解释中所形成的“语词、句子、篇章”的“三曾次说”。同叶,在杜预的“章句”注释中,还涉及到对《春秋》经、传文本的结构之释。本文通过“无传说”、“张本说”、“终本锐”、“联本说”加以分析论证。4.语法修辞之释。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对《春秋左传》文本的解释,需要连用各种解释手段。在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当中体现为对《春秋左传》文本的“语法修辞之释”。本文分“实词之释”、“虚词之释”、“句法之释”、“修辞之释”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从这类注释的内涵与功能上来锐,构成了杜预对“语祠”、“章句”解释的有效补充。5.义理之释。从根本上来说,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的“终极”目标是经学。因此,经学的“义理之释”就成为其《春秋左传》注释的另一个核心内容。本文通过对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当中的《春秋》书法义例与义理之释;《左传》书法义例与义理之释;《春秋》经、传义理的满通,来展现其在《春秋左传》学研究上的基本主张。第四部分:结语。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春秋经传集解》的内容、方法与特征;《春秋经传集解》的总体评价。依据本文的具体研究,对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在注释内容上所具有的特徵、价值进行总结,并指出其所存在的问题。

二、《春秋左传注》标点自乱其例辨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春秋左传注》标点自乱其例辨正(论文提纲范文)

(1)卫湜《礼记集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价值与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礼记集说》的刊刻与版本
    第一节 卫湜《礼记集说》的成书背景
    第二节 《礼记集说》的版本
        一、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赵善湘刻本
        二、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新定郡斋刻本
        三、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通志堂刻本
        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和四库荟要本
        五、其他明清抄本
    第三节 四库本《集说》的版本价值管窥
    第四节 澹生堂藏宋版《礼记集说》与清初学风
    小结
第二章 《礼记集说》引书研究
    第一节 《礼记集说》引诸家考
        一、唐及以前诸家
        二、宋代诸家
    第二节 《礼记集说》引书体例略考
        一、引宋以前书
        二、引朱熹论着
        三、《集说》征引标准蠡测
        四、《集说》的辑佚价值
    小结
第三章 《礼记集说》所见汉-宋学者治礼之异
    第一节 《集说》在汉-宋经学史上的意义
    第二节 “原境说礼”:宋儒还原行礼情境
    第三节 “以理说礼”:宋儒注重礼外之意
    第四节 自汉至宋孔子形象的变化
    小结
第四章 《礼记集说》所见宋-清学者治礼之异
    第一节 宋儒与清儒对《礼记》注疏态度之异同
        一、作为清代“考据学”原点的宋学
        二、宋儒、清儒对经典注疏之态度不同
    第二节 宋儒与清儒对经典的解读方式之异
    第三节 时代导致的对经典理解的差异
    第四节 《集说》所见宋儒治学粗疏举隅
    小结
第五章 卫湜《礼记集说》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后世对卫湜《礼记集说》的评价
        一、“汇辑前修,有资考述”
        二、“备列众说,不加论断”
    第二节 陈澔与《陈氏礼记集说》
    第三节 郑元庆与《(芷畦)礼记集说》
    第四节 杭世骏与《续礼记集说》
    小结
结论
附录 :《礼记集说》相关序跋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前言
上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尹至》
        第二节 《尹诰》
        第三节 《程寤》
        第四节 《保训》
        第五节 《耆夜》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节 《皇门》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第九节 《楚居》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系年》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说命上》
        第二节 《说命中》
        第三节 《说命下》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第五节 《芮良夫毖》
        第六节 《良臣》
        第七节 《祝辞》
        第八节 《赤 之集汤之屋》
下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释文校注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释文校注
        第一节 《尹至》
        第二节 《尹诰》
        第三节 《程寤》
        第四节 《保训》
        第五节 《耆夜》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节 《皇门》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第九节 《楚居》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释文校注
        第一节 《系年》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释文校注
        第一节 《说命上》
        第二节 《说命中》
        第三节 《说命下》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第五节 《芮良夫毖》
        第六节 《良臣》
        第七节 《祝辞》
        第八节 《赤(?)之集汤之屋》
附录一:全文全称简称对照表
附录二:引用文献及简称
附录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论着知见录
    凡例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尹至》篇知见录
        《尹诰》篇知见录
        《程寤》篇知见录
        《保训》篇知见录
        《耆夜》篇知见录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篇知见录
        《皇门》篇知见录
        《祭公之顾命(祭公)》篇知见录
        《楚居》篇知见录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存目)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存目)
    综论知见录(存目)

(4)高邮王氏父子《説文》校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王氏父子研究《説文》的情况
    第一节 从《説文》校本到《王氏读説文记》
    第二节“高邮王氏四种”与《説文》校本
    第三节《説文段注签记》与《説文》校本
第二章 王氏父子《説文》校勘的内容
    第一节 校正字头
    第二节 校正注文
    第三节 校正音读
    第四节 改易条目
第三章 王氏父子校勘《説文》的方法与特色
    第一节 王氏父子校勘《説文》的方法
    第二节 王氏父子校勘《説文》的特色
第四章 王氏父子《説文》校勘的价值
    第一节 对《説文》研究的价值
    第二节 对“高邮二王”研究的价值
    第三节 王氏父子《説文》校勘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録
    附録一 王怀祖先生《説文解字》校勘记残稿
    附録二 王氏读《説文》记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情况
後记

(5)《春秋左传词典》的编撰体例及修订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词目的编撰体例及修订
二、释文的编撰体例及修订

(6)元代春秋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元代《春秋》学之理论渊源及其发展历程概述
    第一节 元代《春秋》学之理论渊源
    第二节 元代《春秋》学发展历程概述
第二章 元代《春秋》学之区域分布与学术师承
    第一节 元代《春秋》学之区域分布与学术师承考述
    第二节 元代《春秋》学之分布格局与师承特点
    第三节 元代《春秋》学之师承谱系
第三章 草庐学派的《春秋》学
    第一节 吴澄的《春秋》学
        一、吴澄生平及其《春秋》学着述
        二、吴澄对《春秋》性质的理解
        三、吴澄对《春秋》宗旨的理解
        四、吴澄《春秋》诠释的方法
    小结
    第二节 草庐学派传人之《春秋》学
第四章 程端学的《春秋》学
    第一节 程端学生平及其《春秋》三书
    第二节 程端学对《春秋》性质之认识
        一、《春秋》之名
        二、论《春秋》撰作与笔削之法
    第三节 论褒贬与《春秋》宗旨
        一、文辞褒贬与以事见贬
        二、“《春秋》为克己复礼之书”
        三、《春秋》之义
    第四节 程端学《春秋》诠释的方法
    小结
第五章 黄泽的《春秋》学
    第一节 黄泽生平与《春秋》学着述
    第二节 论孔子观史作经与《春秋》之例
    第三节 黄泽对三传之反省
    第四节 黄泽《春秋》诠释的方法
    小结
第六章 徽州学派的《春秋》学
    第一节 赵汸的《春秋》学
        一、赵汸生平及其《春秋》学着述
        二、论“圣人制作之原”
        三、《春秋》笔削之权
        四、《春秋》经世之志
        五、赵汸《春秋》诠释的方法
    小结
    第二节 郑玉的《春秋》学
        一、郑玉生平及其《春秋》学着述
        二、郑玉对《春秋》性质的诠释
        三、郑玉对《春秋》宗旨的认识
        四、郑玉《春秋》诠释的方法
    小结
    第三节 汪克宽的《春秋》学
        一、汪克宽生平及其《春秋》学着述
        二、汪克宽的《春秋》观
    小结
    第四节 俞皋的《春秋》学
        一、《春秋集传释义大成》之体例及其宗旨
        二、论《春秋》义例
    小结
第七章 其他《春秋》学家的《春秋》学
    第一节 陈深
        一、陈深的《春秋》观
        二、陈深《春秋》学之特点及其诠释方法
    小结
    第二节 陈则通
        一、比事论世变
        二、陈则通对《春秋》书法的阐扬
    小结
    第三节 王元杰
        一、王元杰《春秋》学宗趣考实
        二、王者“代天理物”、“体元居正”:王元杰之《春秋》观
    小结
结语元代《春秋》学之特点及其学术史地位
参考文献
附录元代《春秋》类着述考
    例言
    元代《春秋》类着述207种考
    辨非28种
后记

(7)清代《诗经》研究概论与要籍提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诗经清学”还是“清代诗经学”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清代《诗经》研究概论
    第一章 清人所继承的《诗经》阐释模式
        第一节 用《诗》之义
        第二节 释《诗》之言
        第三节 考《诗》之史
        第四节 赏《诗》之文
    第二章《诗经》本体问题研究举隅
        第一节 孔子删诗説
        第二节 《诗序》
        第三节 淫诗説
        第四节 赋比兴
    第三章 《诗经》基本问题研究举隅
        第一节 郑玄《诗诸》
        第二节 “古韵学”
        第三节 “三家诗”
    第四章 清人对《诗经》义旨的探求
        第一节 探求《诗》旨的方法
        一、涵泳文本
        二、知人论世
        三、借重比兴
        第二节 《诗》义説解的旨趣
        —、因言悟道
        二、《诗》教训世
        三、文学兴味
        第三节 清人《诗》旨探求的特点
        —、不主一家——广收的气象
        二、平心裁论——求是的精神
        三、不媚朱子——非圣的勇气
        结语
        第四节 《诗》旨探求中的不足
        —、对“涵泳本文”的背离
        二、回护先贤
        三、炫博嗜奇
    余论:清代《诗经》研究的总体特征与评价
清代《诗经》要籍提要
    凡例
    一、注解类
    二、文字音义类
    三、三家诗类
    四、名物制度类
    五、诗序诗谱类
附表:《要籍提要》着作的其它主要版本
参考文献
谢辞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幽王变雅”七篇诗旨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相关研究概述
    二 本文立意
    三 创新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诗旨考论
    第一节 四诗诗旨诸说述辨
        一 “刺幽说”述辨
        二 “农祀诗章说”述辨
        三 “‘豳雅’说”述辨
        四 “藉田诗乐说”述辨
    第二节 四诗旨在“劝藉”说新证
        一 四诗所陈典礼诸事考实
        二 四诗作时藉礼废存之争探微
        三 由史事与文法推阐四诗主旨在于劝藉
    小结
第二章 《小宛》诗旨考论
    第一节 《小宛》诗旨诸说述辨
        一 “刺王说”述辨
        二 “兄弟相戒说”述辨
        三 “刺王兄弟相戒兼采说”述辨
        四 “孝子继志说”述辨
        五 “贤者自箴说”述辨
        六 “博综融会说”述辨
        七 “养子悲怨说”述辨
    第二节 《小宛》诗旨新证
        一 诗中哀忧情辞及其指意详证
        二 诗中戒勉情辞及其指意详证
        三 贯彻全篇脉络语气论其诗旨在于寄诫扶危
        四 上博楚竹书《诗论》第八简可参佐《小宛》诗意
    小结
第三章 《无将大车》诗旨考论
    第一节 《无将大车》诗旨诸说述辨
        一 “悔将小人”说述辨
        二 “行役劳苦”说述辨
        三 “讥谏戒刺”说述辨
        四 “伤乱遣忧”说述辨
    第二节 《无将大车》诗旨补证
        一 由诗之句式证诗意重在“无思百忧”
        二 由“大车”寓意推证诗意
        三 由幽王世卿大夫避乱史事旁证诗意
        四 上博楚竹书《诗论》第二十一简或可佐《无将大车》诗意
    小结
第四章 《小明》诗旨考论
    第一节 《小明》诗旨诸说述辨
        一 “悔仕乱世说”述辨
        二 “行役忧思说”述辨
        三 “西使于秦而作说”述辨
        四 “悔仕去国说”述辨
        五 “厉王流彘时大夫伤悲说”述辨
        六 “被谗见放之辞说”述辨
        七 “伤王室遂卑说”述辨
    第二节 《小明》诗旨新证
        一 诗中行役纪时纪程之辞辨证
        二 推诗中本事以证诗意
    小结
结语
附编 “幽王变雅”七篇诗旨古说辑要
    编辑说明
    参检古代诸家诗说名氏着述详目
    《楚茨》诗旨古说辑要
    《信南山》诗旨古说辑要
    《甫田》诗旨古说辑要
    《大田》诗旨古说辑要
    《小宛》诗旨古说辑要
    《无将大车》诗旨古说辑要
    《小明》诗旨古说辑要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9)《钦定礼记义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钦定礼记义疏》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钦定礼记义疏》研究的现状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第一章 《钦定礼记义疏》成书概述
    第一节《义疏》成书原因浅析
        一、“礼治”施政理念的产物
        二、清初科举的迫切需求
        三、官修《礼记》传统的结果
        四、《礼记》私人着述的启示
    第二节《义疏》作者与成书过程
        一、《钦定礼记义疏》编者与作者
        二、《钦定礼记义疏》成书过程
    第三节《钦定礼记义疏》版本源流
    小结
第二章 《钦定礼记义疏》礼说徽引
    第一节《义疏》礼说徵引体系
        一、以《圣制》和《纲领》冠首
        二、以经文和义例统段
        三、以氏名或书名领说
        四、以音注或案语附文
    第二节《义疏》礼说徵引统计与分析
        一、从义例方面看礼说徵引
        二、从时代递进看礼说徵引
        三、从数量排序看诸家主次
    第三节《义疏》礼说徵引之不足
        一、数量范围有所局限
        二、七大义例偶乱其界
        三、礼说来源版本未录
    小结
第三章 《钦定礼记义疏》文本校勘
    第一节《义疏》的校勘思路
        一、依据《礼记》经注疏本对校
        二、依据《礼记》其他注本对校
        三、依经注疏对应关系校订
        四、钩稽四部众籍比勘异同
        五、依据文本逻辑综合校订
    第二节《义疏》的校勘范围
        一、校勘《礼记》经文
        二、校勘《礼记》注疏
        三、校勘其他典籍
    第三节《义疏》的校勘成绩与不足
        一、《义疏》校勘的成绩
        二、《义疏》校勘的不足
    小结
第四章 《钦定礼记义疏》字词训诂
    第一节《义疏》的诂经旨趣
        一、立足郑注孔疏
        二、排斥谶纬老庄
        三、博引历代之说
    第二节《义疏》的训诂方法
        一、考订文字以疏通经注
        二、因声求义以探源经义
        三、博考详求以揭示词义
    第三节《义疏》训诂失误释例
    小结
第五章 《钦定礼记义疏》名物制度
    第一节《义疏》有关《礼记》的考论
        一、对《礼记》主旨之概括
        二、对《礼记》成书之认识
        三、对《礼记》章节之划分
    第二节《义疏》有关名物的考订
        一、人名、史实
        二、动、植物名
        三、礼物、礼器
    第三节《义疏》有关礼制的考察
        一、郊社、庙祭
        二、燕饮、飨食
        三、乐舞及其他
    小结
第六章 《钦定礼记义疏》郑注存异
    第一节《钦定礼记义疏》郑注存异:礼制类
        一、直言郑注之非(22例)
        二、婉言郑注之非(27例)
    第二节《钦定礼记义疏》郑注存异:训诂、名物类
        一、郑注训诂之存异(33例)
        二、郑注名物之存异(9例)
    小结
第七章 《钦定礼记义疏·礼器图》浅析
    第一节《礼器图》体例特徵
        一、收录特徵
        二、编排特徵
        三、图说特徵
    第二节《礼器图》价值释例
        一、九旗
        二、敛绞
        三、棺饰
    小结
第八章 《钦定礼记义疏》价值影响
    第一节 前人对《义疏》评论之综述
    第二节《义疏》的学术价值
        一、徵引之博赡
        二、体例之创新
        三、校勘之审视
        四、经典之尊疑
        五、郑孔之折衷
        六、训诂、礼制、名物之考订
    第三节《义疏》的学术影响
        一、对学风之影响
        二、对後世着作之影响
    小结
附录 《钦定礼记义疏》徵引历代各家礼说总表
主要参考文献
後记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和学术活动一览表

(10)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注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例言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本研究的选题与视角
        一、本研究的选题
        二、本研究的视角
    第二节 本研究的目标与价值
        一、本研究的目标
        二、本研究的价值
    第三节 本研究的材料与方法
        一、本研究的材料
        二、本研究的方法
    第四节 本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古代《经传集解》的研究评价
        二、近现代《经传集解》的研究评价
第二章 杜预《春秋》经、传学背景
    第一节 先秦《春秋》学的传统
        一、“六艺之教”与儒家经学传统的建立
        二、“信而好古”与孔子的文献之学
        三、“述而不作”与孔子的学术追求
        四、孔子之后的儒家经学
    第二节《春秋左传》学原旨发微
        一、详解《春秋》所载历史史实
        二、补充或增加《春秋》失载的历史史实
        三、订正《春秋》所载的历史史实
        四、说明《春秋》的书法、义例
    第三节 两汉《春秋左传》学的学术传统
        一、两汉《春秋左传》学的传承及经学成果
        二、两汉《春秋左传》学的学术传统
第三章 杜预《春秋》经、传学说略
    第一节 魏晋《春秋》经、传学大势
        一、三国时期的《春秋》经、传学
        二、两晋时期的《春秋》经、传学
    第二节 杜预《春秋左传》学原旨发微
        一、关於《春秋》及《春秋》之学
        二、关於《左传》及《左传》之学
        三、关於《春秋经传集解》
第四章 《春秋经传集解》注释研究:校勘文字之释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校勘之释
        一、揭明经、传文字之误
        二、揭明经、传文字之阙衍
        三、揭明《春秋》经、传文字差异
        四、揭明《春秋》经、传文本编次之舛讹
    第三节 文字之释
        一、揭明《春秋》经、传的文字假借
        二、揭明《春秋》经、传的其他文字现象
第五章 《春秋经传集解》注释研究:语词之释(上)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释语词基本义
        一、语文词汇释义
        二、专门词汇释义
    第三节 释语词语境义
        一、语文词汇释义
        二、专门词汇释义
    第四节 释语词所传意
        一、语文词汇释意
        二、专门词汇释意
第六章 《春秋经传集解》注释研究:语词之释(下)
    第五节 语词之释的基本途径
        一、释义与释意
        二、古今与雅俗
    第六节 语词之释的基本方法
        一、直陈方式的使用
        二、注释术语的使用
    第七节 语词之释的基本评价
        一、沿袭旧说以成语词之释
        二、创立新说以成语词之释
        三、释语词而成误说
第七章 《春秋经传集解》注释研究:章句之释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句子之释
        一、释句与释义
        二、释句与释意
    第三节 章意之释
        一、《春秋》章意之释
        二、《左传》章意之释
    第四节 结构之释
        一、无传说
        二、张本说
        三、终本说
        四、联本说
第八章 《春秋经传集解》注释研究:语法修辞之释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实词之释
        一、对名词特殊词法的揭明
        二、对动词特殊词法的揭明
        三、对形容词特殊词法的揭明
        四、对数词特殊词法的揭明
    第三节 虚词之释
        一、代词之释
        二、副词之释
        三、语助词之释
        四、其他虚词之释
        五、虚词特殊形式之释
    第四节 句法之释
        一、省略句之释
        二、其他句式句法的解释
    第五节 修辞之释
        一、比喻修辞的注释
        二、引用修辞的注释
        三、借代、互文修辞的解释
        四、婉曲、隐语等修辞的解释
第九章 《春秋经传集解》注释研究:义理之释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对《春秋》书法义例与义理之释
        一、揭明《春秋》的“书法义例”
        二、揭明《春秋》的“行文义例”
        三、无义例锐
    第三节 《左传》的书法义例与义理之释
        一、凡例说
        二、燮例说
        三、归趣例说
    第四节 义理之释与《春秋》经、传清通
        一、以传例解经文
        二、以传文解经文
第十章 结语
    第一节 《经传集解》的内容、方法与特徵
    第二节 《经传集解》的总体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及奖励

四、《春秋左传注》标点自乱其例辨正(论文参考文献)

  • [1]卫湜《礼记集说》研究[D]. 王璐. 吉林大学, 2020(03)
  • [2]中华书局整理本《公羊义疏》引文指瑕(上)[J]. 骈宇骞.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2020(00)
  • [3]《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D]. 曹雨杨. 吉林大学, 2020(08)
  • [4]高邮王氏父子《説文》校勘研究[D]. 蔡克烂. 西藏民族大学, 2020(08)
  • [5]《春秋左传词典》的编撰体例及修订设想[J]. 樊莹莹.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3)
  • [6]元代春秋学研究[D]. 张立恩.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7]清代《诗经》研究概论与要籍提要[D]. 李才朝. 山东大学, 2016(03)
  • [8]“幽王变雅”七篇诗旨考论[D]. 邱奎. 上海大学, 2016(09)
  • [9]《钦定礼记义疏》研究[D]. 瞿林江.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4)
  • [10]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注释研究[D]. 李孝仓. 陕西师范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左传春秋》中标点的辨析与改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