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任用干部实行“公示制”好(论文文献综述)
王沁丹[1](2013)在《四维权利结构中的干部任前公示制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选拔任用干部引起质疑的现象屡见不鲜。事件发生之后,相关部门依据干部任前公示制的相关规定迅速地采取措施,消除了恶劣的影响,保障了党员和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制,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落实党员和群众“四权”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为党员和群众向组织反映意见提供了一条合法和有效的方式和渠道。本文以干部任前公示制为研究对象,从党员和群众的“四权”这四个维度进行研究。一方面,探讨了干部任前公示制的含义、内容、由来、现状以及在干部任前公示制中的四种权利关系。另一方面,分别界定了党员和群众行使这“四权”的概念,论述了该权利与干部选拔任用中的相关权利或义务可能存在的冲突,说明了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制与落实该权利的关系,阐述了干部任前公示制实行中该权利的落实。通过文献研究法、概念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干部任前公示制的实行,有利于实现党员和群众的“四权”。(2)干部任前公示制中的知情权的落实与隐私权的保护并不冲突,参与权的落实与党委的决定权并不冲突,表达权的落实与名誉权的保护并不冲突,监督权的落实与保密原则并不冲突。(3)必须公示拟选拔任用人员的拟任职务、完整工作简历、工作实绩、提任理由、公示的结果、家庭及社会背景,并考虑公示拟选拔任用人员的家庭财产情况,还要强化领导干部的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4)使党员和群众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民主推荐,变党员和群众事后监督为事前审议和全程参与,提高党员和群众参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5)尊重党员和群众的表达权,根据拟选拔任用人员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并进一步拓宽党员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行使表达权的范围与渠道,健全党员和群众的表达机制。(6)要设立专线电话,建立信息点,建立联合受理信息网,成立专门的机构,实行保密和回避制度,建立考察责任制。(7)必须充分相信党员和群众、依靠党员和群众,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充分正确地引导党员和群众。
刘再春[2](2012)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研究 ——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党政领导人才的治本之策。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虽然一方面成效明显,另一方面却难以深化。现行的选拔任用制度存在着诸多与现实不相适应的地方,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尤其是改革中核心制度改革滞后,改革动力不足,深层次矛盾和难题有待于破解。有鉴于此,本论文总体梳理了改革三十年来的历程,实事求是地分析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理论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剖析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一般过程和困境,揭示问题、症结产生的深层矛盾和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改革的目标、原则、策略、路径、方法以及具体举措等。本论文由六章内容组成。导论部分具体阐述了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所在,评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同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简要分析了本论文的创新与不足。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研究离不开科学的理论作为支撑。论文第一章从“党政干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基本概念出发,着重分析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与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直接相关理论的内涵及其与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研究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研究奠定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第二章重点对改革的过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和分析。论文运用历史研究法、实证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基本方法,首先梳理了改革的历程、总结了改革的成效,实事求是地分析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问题,可以发现,现行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仍存在着诸多与现实不相适应的地方,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尤其是改革中核心制度改革滞后,改革动力不足,深层次矛盾和难题还有待于破解,从而为有针对性地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提供现实依据。第三章分析探讨了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变迁)的过程。首先,对改革的动因进行探讨论证,预示了后续改革的方向。其次,对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主体展开分析,本文指出,权力中心的制度创新能力和意愿是决定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方向的主导因素,改革的方向、程度、形式和时间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拥有最高决策权的核心领导者的偏好及其效用最大化。运用制度变迁模型理论,并结合具体制度分析了三十年来的改革过程,本文认为,权力中心总体上选择渐进式改革模式,这是由整体的制度环境所决定的。权力中心从利益最大化出发,将来总体仍以渐进改革为主,某些时段和某些单项制度推广将采取激进变迁方式。目前改革路径以强制性变迁为主,未来将以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相结合、相转化来加快改革进程。改革性质是适应性制度变迁,单项制度、外围制度改革将采取更新性制度变迁方式。改革方式以局部试点推动全局制度变迁。改革方法目前以模仿式变迁为主,首创式变迁为辅,未来核心制度要突破,必须依靠首创式变迁来开辟道路,依靠模仿式变迁来推广铺开。最后,运用制度变迁成本与收益分析框架对改革的动力展开分析,并以公开选拔制度、干部选举制度为例,通过收益成本分析,进一步论证了后续改革可能的路径、目标与空间。第四章分析探讨了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障碍与困境的深层次原因。首先,通过对改革的路径依赖消极制约机制的探讨,剖析了制度执行走样的深层原因。本文提出,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执行难、执行走样既有专制集权主义、官本位思想、官场潜规则等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干部体制惯性的原因,又有渐进改革不彻底的影响,也有相关行动者心理与组织行为障碍方面的因素,还有权力-利益-责任不对称造成的机制障碍,主要阻力则在于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障碍。其次,从创新障碍、权力中心偏好和意识形态刚性、政策执行阻滞等方面分析了三十年来干部选拔任用核心制度改革滞后的根本原因。最后,从理论上探源,从价值冲突、民主悖论、利益冲突、体制困境、主体困境、文化困境等七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导致改革困境产生的深层次矛盾,为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划定了可能边界。第五章主要探究了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深化改革的若干设想。第一,从宏观上研究了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深化改革的目标、原则、路径、策略与方法等问题。本文提出,建立以干部选举制为核心,考任制、聘任制、委任制为补充,以考察考核制度、任用监督制度、任期制、罢免制、辞职制等等为配套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体系,是改革的目标与方向。改革理性选择的路径是“强制式”变迁与“诱致式”变迁相结合、“整体渐进式”与“局部突破式”变迁相结合。改革的原则是维护核心价值的同时保持制度设计的前瞻性,克服改革主体自利倾向,使制度系统整体配套协调等。具体的制度改革策略有多种,但基本的策略是“正式规则式”变迁和“非正式规则式”变迁有机结合,降低改革成本。改革的基本方法是优化,最重要的方法是创新。第二,探讨了制度系统的设计、优化与创新问题。围绕着干部选举制度、选拔任用监督机制、能上能下机制等,提出了一系列完善的建议。第三,针对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难题---执行走样,提出的基本思路是培育民主文化和新型主流意识形态,加快非正式制度变迁,为改革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另外对改革的焦点和热点---如何制约一把手滥用用人权也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以群众认可权为核心的五权概念。最后,探讨了相关保障体系建设,提出加强理论研究、建立新的组织机构、加强立法保障,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第六章结论与建议。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既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理论课题,又是一个颇有技术性的实践难题。本章依据内在逻辑顺序对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制度的政策建议。
王诗端[3](2005)在《浅谈“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文中研究表明
艾静[4](2003)在《任前公示:中国民主政治的新生事物》文中认为干部任前公示,就是对拟提拔的干部,经过严格的组织考察,在正式任用前于一定时间内、一定范围内对社会公开明示,接受党内外干部群众的监督,听取对其各方面表现和能力的社会反映,然后决定是否任用,以减少用人失误,提高选人用人工作质量。1997年7月,江苏省沭阳县首创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后,这一增加选人用人透明度的新举措很快在全国推广。2002年7月,中共中央下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前公示制度",对公示形式、范围、内容等作了原则性规定。当然,作为中国民主政治的新生事物之一,可以说"任前公示"还只是人事选拔制度改革的一棵幼苗。
夏红[5](2003)在《试论党的干部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文中认为从权力制约和任职制度(权利授予)两个方向来看,干部监督、民主制度、公示制度和干部退休、干部选拔、干部交流、干部考核等七个方面应是我党干部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即:干部监督力度不断加大,民主制度和公示制度逐步健全;建立和完善干部退休制度,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逐渐规范化、制度化;干部交流工作逐渐规范化,范围逐步扩大;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进一步完善。
黄琅瑜[6](2002)在《论任前公示制的作用与完善》文中研究说明公示制完善、丰富、创新了我国民主政治实现形式,在选拔任用干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促使各类干部自觉赢得群众公认,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有效办法,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夏文星[7](2002)在《加紧推进干部任前公示制》文中提出
马鞍山市委党校《建立党政领导干部代谢机制》课题组,张效富,周鹏[8](2002)在《关于建立党政领导干部代谢机制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认真学习和贯彻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抓紧建立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代谢机制,是各级党组织目前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本文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肯定了马鞍山市在建立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代谢机制工作中的做法和成绩,指出了在党政领导干部代谢过程中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努力探索、不断完善党政领导干部代谢机制的意见。
程晓峰[9](2002)在《对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的理性思考》文中提出分析了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的重要作用 ,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了如下措施 :推行公示制应把握加大宣传力度 ,为公示制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让群众充分了解公示内容 ;全面收集群众意见 ,核准情况 ;及时向群众反馈意见。
宋池冰,刘有才[10](2001)在《关于基层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制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 干部腐败,除了自身及环境因素外,便是用人失察。亡羊补牢,源头治理,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应运而生,成为强化干部监督的治本之策。只是任前公示制多用于中级以上领导干部的选拔,鲜见于基层领导干部的任用上。有鉴于此,本文着重就基层实行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作一番粗浅的探讨。一、源头治理,强化监督,公示制有其必要性干部源于群众,领导来源于基层,基层是领导干部成长的必经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基层实行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便有了必要:一是有利于破除干部任用工作上的神秘感,增加干部使用上的透明度。基层领导干部产生于基层,一般都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正是这个原因,上级提拔基层领导干部时偏重于听取有关领导和部门的意见,而对基层群
二、任用干部实行“公示制”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任用干部实行“公示制”好(论文提纲范文)
(1)四维权利结构中的干部任前公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写作思路和结构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一章 干部任前公示制与四维权利结构 |
一、干部任前公示制的含义 |
二、干部任前公示制的由来及现状 |
三、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制时的四种权利 |
第二章 知情权结构中的干部任前公示制 |
一、党员和群众的知情权与公示对象的隐私权 |
二、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制与落实知情权的关系 |
三、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制时知情权的落实 |
第三章 参与权结构中的干部任前公示制 |
一、党员和群众的参与权与党委决定权 |
二、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制与落实参与权的关系 |
三、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制时参与权的落实 |
第四章 表达权结构中的干部任前公示制 |
一、党员和群众的表达权与公示对象的名誉权 |
二、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制与落实表达权的关系 |
三、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制时表达权的落实 |
第五章 监督权结构中的干部任前公示制 |
一、党员和群众的监督权与干部选拔任用的保密原则 |
二、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制与落实监督权的关系 |
三、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制时监督权的落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研究 ——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 |
三、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一、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
二、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论文架构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架构 |
第四节 论文创新与不足 |
一、论文的创新点 |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党政干部 |
二、党政领导干部 |
三、选拔任用制度 |
第二节 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
一、制度变迁理论形成与发展 |
二、制度变迁理论概述 |
三、制度变迁理论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 |
第三节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 |
一、路径依赖的内涵 |
二、路径依赖理论概述 |
三、路径依赖理论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 |
第二章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过程与问题 |
第一节 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历程与成效 |
一、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与单项制度改革起步 |
二、外围制度取得实质性突破 |
三、公开选拔等外围制度整体推进和加速发展 |
四、选拔任用制度深化拓展 |
五、改革的成效 |
第二节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中的问题 |
一、核心制度改革滞后 |
二、配套体系不完备 |
三、改革动力不足 |
四、改革缺乏法律规范和理念引领 |
第三节 现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问题 |
一、制度设计的缺陷 |
二、制度运行中的问题 |
第三章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制度变迁分析 |
第一节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动因 |
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党政领导人才的要求 |
二、提高执政能力和增强执政合法性的需要 |
三、传统选拔任用制度的短缺、失灵和非均衡 |
四、国外高级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启示 |
第二节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主体 |
一、核心主导主体:中央权力中心 |
二、多重角色主体:地方党委及其组织部门 |
三、利弊兼有的推动力量:利益群体 |
四、未来支撑力量:知识精英 |
五、核心驱动因素和基础主体:人民群众 |
第三节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变迁模型 |
一、渐进性和激进性制度变迁模型 |
二、诱致性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型 |
三、适应性和更新性制度变迁模型 |
四、局部性和全局性制度变迁模型 |
五、模仿式和首创式制度变迁模型 |
第四节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成本与收益 |
一、制度改革的成本 |
二、制度改革的潜在收益 |
三、制度改革的成本收益比较 |
第四章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路径依赖分析 |
第一节 改革的路径依赖消极制约机制 |
一、观念障碍:传统文化因素的消极影响 |
二、体制障碍:传统体制惯性和渐进式改革之路径依赖 |
三、利益障碍:既得利益者阻碍和消极抵制 |
四、机制障碍:收益递增的正反馈机制 |
五、心理与组织行为障碍:学习性效应和适应性预期 |
第二节 改革的路径闭锁 |
一、创新障碍:创新主体的缺位和稀缺 |
二、主体障碍:权力中心偏好和意识形态刚性 |
三、信息成本障碍:信息高成本的约束 |
四、政策障碍:政策走样阻滞 |
第三节 改革困境的理论分析:改革的可能边界 |
一、价值冲突:制度中公平与效率的张力 |
二、民主悖论:公众参与制度改革与理性要求之间的紧张 |
三、利益冲突:公共利益者与私人利益主体的角色并存 |
四、主体困境:改革主体难以形成整体合力 |
五、体制困境: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矛盾 |
六、文化困境: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变迁轨迹不一致 |
七、发展困境:制度稳定性与改革变动不居相背离 |
第五章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深化改革的若干设想 |
第一节 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总体设想 |
一、改革的目标与方向 |
二、改革的原则 |
三、改革的路径选择 |
四、改革的策略与方法 |
第二节 制度系统的设计、优化与创新 |
一、重点、难点制度系统设计 |
二、制度的优化与创新 |
第三节 培育民主文化和新型主流意识形态 |
一、改革的社会心理基础和价值导向 |
二、营造改革的良好社会环境 |
第四节 权力的合理调整和科学配置 |
一、权力主体结构的调整及探索建立民否制 |
二、选拔任用权力结构的变迁 |
三、权力分解的基本形式 |
四、五权的分离与分配 |
第五节 深化改革的相关保障体系建设 |
一、加强理论研究 |
二、建立新的组织机构 |
三、加强立法保障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一、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二、本研究的相关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浅谈“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5)试论党的干部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干部监督力度不断加大, 民主制度和公示制度逐步健全 |
1.干部监督方面 |
2.民主制度方面 |
3.公示制度方面 |
二、干部任职制度规范化、流动化 |
1.建立和完善干部退休制度, 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 |
2.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逐渐规范化、制度化 |
3.干部交流工作范围逐步扩大 |
4.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进一步完善 |
(9)对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的理性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干部任前公示制的作用 |
1.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制, 强化了对干部工作的民主监督 |
2.实行任前公示制, 有助于避免和减少用人失误 |
3.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制, 有利于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 |
4.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制, 有利于培养群众的民主意识 |
二、干部任前公示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三、把握任前公示制的各个环节, 保证干部任前公示制的健康推进 |
1.加大宣传力度, 统一思想认识, 为公示制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
2.要让群众充分了解公示的内容, 引导群众对公示对象的德能进行评价。 |
3.全面收集群众反映意见, 核准情况。 |
4.及时向群众反馈意见, 坚决处理反映不好的被公示干部。 |
四、任用干部实行“公示制”好(论文参考文献)
- [1]四维权利结构中的干部任前公示制研究[D]. 王沁丹. 天津师范大学, 2013(08)
- [2]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研究 ——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D]. 刘再春.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3]浅谈“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J]. 王诗端. 企业家天地, 2005(07)
- [4]任前公示:中国民主政治的新生事物[J]. 艾静. 人民政坛, 2003(11)
- [5]试论党的干部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J]. 夏红.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3(03)
- [6]论任前公示制的作用与完善[J]. 黄琅瑜.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02(02)
- [7]加紧推进干部任前公示制[J]. 夏文星. 湖湘论坛, 2002(02)
- [8]关于建立党政领导干部代谢机制的调查[J]. 马鞍山市委党校《建立党政领导干部代谢机制》课题组,张效富,周鹏. 理论建设, 2002(02)
- [9]对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的理性思考[J]. 程晓峰. 理论探讨, 2002(01)
- [10]关于基层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制的思考[J]. 宋池冰,刘有才. 武钢政工, 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