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堤防工程运行管理中的常见隐患及处理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1)在《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提出苏政办发[2021]53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8月24日江苏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江苏地处江淮沂沭泗诸河下游,滨江临海,地势低平,气候多变,洪涝灾害易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同时也面临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情况。
梁文娟[2](2021)在《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型水库作为我国水库的主要类型,约占现有水库总数的95%,大多存在建成时间久、建设标准低、管理缺失等问题,成为我国水利行业亟需改善的薄弱环节。随着我国水利工作重心转移为“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总基调,水利部针对中小型水库开展了一系列除险加固行动,如何提高其运行管理标准和水平成为关键问题。因此,开展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体系研究,有助于识别小型水库运行管理短板,提升运行管理水平,同时为小型水库标准化建设成效考核提供技术支撑,并为全国其他地区小型水库标准化评价与建设提供参考借鉴,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基于对陕西省10个地市共172座小型水库的实地调研,分析了其运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基于此,构建了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体系,建立了基于AHP-物元可拓评价模型,选取了 4座不同类型的小型水库开展实证研究,最后针对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提出了应对策略和政策建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阐明了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的必要性。调研摸底了陕西省小型水库的分布、功能、特性等基本情况,深入分析了水库运行、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识别了影响水库运行的主要因素,引入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概念,界定了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体系的内容,研判了陕西省开展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的必要性。(2)构建了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解析了小型水库运行管理组织、对象、内容、目标及保障措施之间关系,结合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实际,识别并提取了组织管理、安全管理、运行管理、环境保护、保障措施5大因素建立了准则层,筛选出25个评价指标,构建了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3)建立了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模型。将层次分析法与物元可拓法耦合应用,结合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了五个等级标准,构建了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模型,运用可拓集合关联度来评价多种物元特征等级,利用物元结构对待评价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程度进行综合评估与分析。同时,建立了包含准备阶段、实施评价阶段、结果反馈阶段的评价机制及流程,为实证分析研究提供方法与路径支撑。(4)选取陕西省4座小型水库开展实证分析研究。以实地调研资料及专家问卷信息为基础数据,开展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研究结果表明GW水库和ZZZ水库标准化水平均为“好”,TJH水库和MXG水库均处于“向差转化”状态,符合管理单位影响管理水平实际;专设管理单位的小(1)型水库运作管理标准化水平均高,小(2)型水库专设管理单位直接管理的小型水库比村管小型水库组织管理水平高,小(1)型水库比小(2)型水库运行管理水平整体高。基于此,提出了深化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体制改革、提升运行管理水平、加快推动标准化建设的相关对策建议。
孙中禹[3](2020)在《徐州市故黄河堤防工程安全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更好进行堤防安全工程综合评价工作,对FAHP方法展开研究,在国家现行规范导则指导下,根据徐州市堤防工程实际运行管理的特点,统筹结合堤防运管、实体质量、防洪标准、渗流安全、结构安全及交叉建筑物安全等六方面指标,构建了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的安全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堤防安全综合评价分为四类,一类为安全,二类为基本安全,三类为不安全,四类为极不安全四个等级。采用专家打分方法,构建模糊评判矩阵;同时利用专家咨询法收集指标参数,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分析指标参数,计算四级指标权重;最后模糊评判矩阵与权重值综合计算得到堤防安全工程综合评价得分。计算过程确保每一级指标权重值通过一致性检验,达到精度要求。完善好评价模型后,对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安全性综合评价模型展开实证研究,构建的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包含6项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及12个三级指标,并将它们进一步细化分为定性和定量两个大类指标集。定性指标采用专家打分评的方法,邀请市水务局的相关专家直接打出的评分,用模糊统计原则,通过数值计算得出隶属度;定量指标是将实际测量、计算得到的指标数值,和规范规定的数值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对比评分结果求得隶属度。最后对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安全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划分等级,得出结论即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安全性综合得为84.71,综合等级为“基本安全”,与实际情况较为符合,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合理的管理建议。
刘爱军[4](2020)在《基于风险的里运河东堤综合安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大都处于江河下游,主要依靠堤防工程保护耕地、财产及人民生命安全。堤防工程一旦失事,将会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其在防汛抗洪实践中发挥着显着的减灾效益。堤防受工程施工、运行和管理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一定的安全风险,为防范风险,需综合分析风险其成因、危害程度等。为此,通过堤防工程风险分析,对其安全性做出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扬州境内江都区段和高邮段里运河(包括高水河,下同)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送水通道,同时也是江都抽水站排泄里下河地区涝水的通道,其东堤是里下河地区的防洪屏障,为国家I级堤防。里运河东堤还有涵洞等穿堤建筑物,有些如子婴闸,历史比较长,局部堤段目前仍存在不同的安全隐患,堤防和穿堤建筑物一旦失事,将造成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和难以估量的社会影响。里运河持续高水位运行期间,虽然运行管理部门将其堤防重要险工患段,作为重点防控对象加强巡视检查,但由于对堤防的病险程度与破坏模式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加之安全监测设施不全,难以准确掌握堤防工程的实际运行的安全状态,给运行管理部门的工程调度、安全管理带来难度,也难以为今后的工程除险加固提供日常管理资料支撑。本文通过研究里运河东堤江都区段和高邮市段的堤防工程历史沿革和现状隐患,对其各类安全隐患进行梳理,并对典型险工患段进行详细调查;结合堤防工程运行实际,对里运河东堤潜在的破坏模式进行了分析;基于风险评估理论,利用风险矩阵法对里运河东堤典型堤段进行风险计算,对其典型险工患段进行综合安全评价;参考大坝风险标准,拟定里运河东堤工程生命风险标准、经济风险标准和社会风险标准,提出里运河东堤土堤及典型穿堤建筑物的险情判别标准,初步实现基于风险理念的险工患段定等分级。
何辉[5](2020)在《城市河道堤防工程运行技术管理》文中认为文章结合实例对城市河道堤防工程整体状况进行探讨,并对城市河道堤防的结构形式进行研究,同时介绍了城市堤防工程的技术管理,最后提出了河道堤防工程运行管理的有效措施。
李隆俊[6](2020)在《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评价研究 ——以中牟河段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具有“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作为一条“性格多变”、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自古以来,我国曾采取各种措施预防、治理洪水灾害。建国后,中华民族儿女始终将保证黄河不决溢作为黄河治理中最为主要的任务,而堤防工程安全是确保黄河不决溢的重要前提,是确保黄河安澜、保障沿黄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防线。因此,进行黄河堤防工程的安全性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搜集了大量的黄河堤防工程资料,结合黄河堤防工程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对自古以来的黄河决溢或其它险情进行了分析,对影响黄河堤防安全的因素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将各种影响因素进行权重赋值,建立了黄河堤防安全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及熵权法的主客观赋权方法对影响黄河堤防安全因素进行综合权重分析,通过询问专家意见并结合黄河堤防工程现状,确定评价集与对应隶属函数,构建了模糊综合评价矩阵,建立了现有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能的评价模型。为验证黄河堤防工程综合安全评价模型的准确性,本文选取了中牟黄河堤防工程段为研究对象,采用专家打分的形式对分析段堤防进行了评分;采用本文构建的黄河堤防工程综合安全评价模型,对分析段堤防进行了安全综合评价,给出了分析段堤防安全等级。最后,根据等级认定情况,对影响中牟黄河堤防工程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堤防工程后期运行管理过程中具有针对性的管理防护措施,为确保黄河堤防工程的安全稳定提供技术支持。
马春辉[7](2020)在《基于离散元的堆石料宏细观参数智能反分析及其工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重要的工程建筑材料,堆石料是具有高压实性、强透水性、高抗剪强度等工程特性的散粒堆积体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坝工、堤防、道路、机场、港口以及海洋等工程中。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水资源开发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水利工程建设面临着“四高一深”(高寒、高海拔、高陡边坡、高地震烈度、深厚覆盖层)的全新挑战。作为水利工程中堆石坝、堆石边坡等堆石工程的主要建筑材料,迫切需要更进一步掌握堆石料物理力学特性及其堆石工程安全性态。因此,本文建立了堆石料多个尺度变量间的强非线性关系,通过改进、串联和优化机器学习等智能算法,使反分析计算确定的堆石料力学参数更符合工程实际,并将其应用于堆石料细观变形机理研究与堆石工程实际问题解决中。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构建了基于结构监测数据的堆石料宏观本构模型参数自适应反分析模型,应用和声搜索与多输出混合核相关向量机等算法,快速、精确地实现了对不同工程、不同监测项目的自适应反分析,进一步提高了材料参数反分析的计算精度与适用性。此外,提出了基于相关向量机与随机有限元的不确定性反分析模型,以量化堆石坝在设计、施工、建设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模型综合考虑了结构数值仿真计算以及算法模型输入-输出间的不确定性,能够对堆石料参数的变异系数进行不确定性反分析计算,使反分析后的随机有限元正算值与沉降值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930。(2)建立了精细化的堆石料离散元三轴试验模型,以准确反映堆石料的材料特性,并深入分析了离散元细观参数对堆石料变形特性的影响规律和机理。通过总结堆石料细观接触模拟研究进展,构建了基于应力应变曲线的堆石料细观参数标定模型,应用量子遗传算法和支持向量机解决以往堆石料细观参数标定中影响因素多、耗时严重的问题。此外,提出了基于宏观本构模型参数的堆石料细观参数标定模型,使标定后的多围压应力应变曲线误差均小于0.21MPa,进一步拓展了细观参数标定模型的适用性,据此定性、定量地分析了三轴试验中堆石料的细观变形演化过程。(3)提出了基于结构监测数据的堆石料细观参数标定模型,根据堆石坝运行期的实测变形值对堆石料细观接触模型参数进行标定,促使堆石料细观参数值更符合工程实际运行情况。随后,为进一步发挥离散元数值仿真方法在堆石工程结构模拟中的明显理论优势,尝试采用离散元对堆石坝进行数值仿真,并对比分析了堆石坝离散元与有限元仿真的变形、应力计算结果。最后,开发了堆石料宏细观参数反分析平台,将上述多个参数反分析模型集成于平台中,实现堆石料不同尺度参数间的快速、准确转换。(4)在应用上述堆石料参数反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工程尺度的堆石边坡离散元模型,以模拟施工、运行、滚石、地震和防护措施等工况下的堆石边坡失稳演变过程,从而解决了堆石边坡的挡墙高度确定问题。其中,为解决地震波在人工边界处发生反射、叠加等问题,建立了离散元的粘性边界,并对比了不同边界下离散元模型的响应情况,后将其应用于堆石边坡地震工况分析中。通过多个工况的分析明确了堆石边坡的失稳过程及影响范围,并建议该堆石边坡的混凝土挡墙加高到11m,为类似堆石工程的防护措施设计方法提供了参考。
黄中发[8](2020)在《鄱阳湖区重点堤防溃决风险评估与管理》文中研究指明鄱阳湖作为江西人民的“母亲湖”,1998年特大洪水之后,国家先后针对鄱阳湖区启动了二期治理工程及重点堤防防渗处理工程等,使得湖区堤防工程的防洪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虽然如此,湖区重点堤防的整体防洪体系仍不健全,部分堤防的防洪标准偏低,防渗性能及结构安全性能不能满足要求,各类堤防的管理技术也相对滞后,管理水平与建设水平差距大。为了解决鄱阳湖区重点堤防溃决风险评估和管理面临的难题,本文在调查鄱阳湖区重点堤防建设与管理状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湖区堤防的地形与地质条件、水文、安全隐患等,围绕鄱阳湖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堤防溃决风险评估与下游居民、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有机结合,提出了堤防溃决风险评估方法,构建了基于多元化风险指标体系的堤防工程安全等级判定体系,建立了堤防工程全生命周期风险评估及管理框架。最后,依托鄱阳湖重点堤防—康山大堤开展堤防溃决造成的风险评估及管理研究,实现了从“现行评价方法体系”向“融合风险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平稳转变。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对江西省堤防溃决重大事故资料统计分析、堤防风险评估及管理研究进展进行系统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堤防工程全生命周期风险评估及管理框架,分别从设计-施工-运营三个阶段来阐述了风险分析的内容和差异,确定了每个阶段风险的关键要点及相关管理措施。(2)构建了基于极限学习机的堤防工程风险多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所构建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在鄱阳湖区重点堤防安全等级评价中的应用。(3)建立了鄱阳湖区康山蓄滞洪区洪水演进数值模型,模拟了历史最高水位下蓄滞洪区洪水演进过程,根据淹没数据(淹没面积、水深、流速)划分了灾区内受灾等级,并将洪水演进与损失计算有机结合估算了蓄滞洪区的生命、经济和生态环境损失,为指导堤防工程防洪抢险提供了理论及技术参考。(4)将风险管理理论与堤防工程工作、技术、管理和考核标准化体系有机结合,建立了基于风险的堤防工程标准化管理体系,为解决鄱阳湖区重点堤防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王思成[9](2020)在《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滨海城市兼具高经济贡献度与高风险敏感度,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有赖于对复杂且多样化“城市病”风险的源头管控。而当前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偏重空间与设施的被动应灾,缺乏动态风险治理技术支撑,导致防灾能力认知不清、“平灾结合”缺失、多规衔接困难等现实矛盾,工程性综合防灾体系亟待引入精细化风险治理思路进行拓展与完善。论文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智慧技术的滨海大城市安全策略与综合防灾措施研究》(13&ZD162)的支撑下,以安全风险治理为导向,探究滨海城市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路径。全文按“发现问题--聚焦困难--寻找办法--应用反馈”的思路展开,在风险治理与防灾规划两大重要领域之间,构建耦合风险识别、评估与管控体系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框架,将风险治理技术的应用,由规划前期分析,拓展到从编制到实施的全过程。通过理论探索、规划溯源、路径细化,辨析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特征,论证综合防灾规划困境及其重构路径,组建融合多元主体的风险评估系统,提出差异性防灾空间规划策略,达到摸清滨海城市安全风险底数、准确全面风险评估、提高综合防灾效率的目的。在风险治理理论探索层面。运用灾害链式效应分析方法,从物质型灾害和风险治理行为的“双视角”建立了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整体认知路径。由传统物质灾变能量的正向传递转为风险治理行为的反作用力研究,创建了风险治理子系统动力学模型,揭示出风险治理行为在应对物质型灾害“汇集-迸发”式的灾变能量正向传导时,具有“圈层结构”的逐级互馈特征,认为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必须依此机理特征,形成多层级的防灾空间体系。嫁接风险管理学产品供应链的风险度量方法,构建了适用于滨海城市的灾害链式效应风险评估框架,认为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必须以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为目标,通过风险评估耦合风险治理技术与防灾空间体系,丰富了多学科交叉下的综合防灾规划理论内涵。在综合防灾规划溯源层面。论文通过纵向多灾种防灾技术演进分析,横向多部门防灾规划类比,认为现状综合防灾能力认知不清是导致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的根源。紧扣所有防灾规划均以最低防灾基础设施投资,换来最优防灾减灾效果的本质诉求,移植经济地理空间计量模型,首次提出运用综合防灾效率评价,规范并统一综合防灾能力认知方法。通过量化防灾成本、灾害产出、风险环境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得到影响我国滨海城市综合防灾效率提升的5个核心驱动变量,依此制定韧性短板补齐对策。通过对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与综合防灾效率的研究,得到风险治理技术与防灾空间规划的响应机制。分别从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的拓展性重构,多层级防灾空间治理的完善性重构,形成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融合“全过程”风险治理技术的重构路径,为当前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在规划路径细化层面。突破传统综合防灾规划静态、单向的风险评估定式,细化“多维度”风险评估指标框架:通过多元主体的灾害链式效应分析,认为灾变能量在政府、公众与物质空间环境间,存在领域、时间与影响维度的衍生关系,逐项建立了集成灾害属性、政府治理、居民参与等多元主体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与评判标准,为综合防灾规划提供了理性数据支撑。改变防灾设施均等化配置或减灾措施趋同化集合的规划方式,细化“多层级”空间治理体系内容:通过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的组建,认为治理差异性是滨海城市防灾空间规划的关键点,针对不同空间层级的主导型灾害风险及其灾害链网络结构特征,分级划定风险管控与防灾规划的重点内容,最大程度地发挥防灾基建与管理投入的效用,提高综合防灾规划效率。以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风险治理为目标,细化“全过程”综合防灾规划流程:认为耦合风险监测、评估、管控机制的综合防灾规划,必须具备风险情报搜集与分析、风险控制与防灾空间布局、风险应急处置与规划实施三个阶段。完整呈现了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路径。通过天津市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的应用反馈,表明本文“全过程”风险治理、“多维度”风险评估、“多层级”风险管控的规划路径,有利于提升滨海城市整体韧性,可为其他城市开展安全风险治理,建设综合防灾体系提供研究范例。
张文雅[10](2020)在《城市生态防洪工程劣化评价及维修计划优化》文中指出生态防洪工程是将生态功能与工程功能及安全功能综合考虑,沿江河两岸采取环境保护措施用以保持水土、稳固堤岸、阻挡洪水对防洪堤岸冲击侵蚀的工程。传统的水工建筑物为兴利除害而建,通过在河流上修建一系列的建筑达到改造、控制和调节河流的目的,但是基本都忽略了河流的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需求。此外,现在人们对居住环境的生态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水工建筑中生硬的、大面积的灰色混凝土防洪建筑已经不符合城市建设的要求,在一定意义上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建设。因此将生态理念引入到城市河道的防洪工程建设中,修建生态防洪工程,既可以满足城市防洪要求,又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城市生态防洪工程就是在传统防洪工程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生态设计理念,在设计建造时考虑到水工建筑对河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周围环境气候的影响,更加注重河流的自然状态,尽量减少工程措施对河流的影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建成各类生态防洪工程会出现一些技术问题,存在安全隐患,影响工程寿命。生态防洪工程的维护管理并不是简单的进行维修就可以,其内容包括前期对建筑物的风险分析、劣化评价和未来劣化过程预测,选择合适的维修方法在合理的时间进行操作的完整过程。此类工程是近年来治水新思路、新理念的新型综合工程的典型,要按照每种工程设施布置、工程结构特点进行科学有效管理,解决工程实际遇到的运行管理、维修养护的问题,延长工程寿命,提高工程的防洪安全性能、生态安全性能,保障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合理科学的维修计划。生态防洪工程将是未来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方向,这类工程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未来对这类工程的维修养护管理也将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考虑生态防洪工程长远利益,将LCC优化理论引入到生态防洪工程的维修管理领域,在保证建筑物的性能的前提下,对维修方案进行比选,给决策者提供性价比较高的、合理的维修计划方案,使维修投入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在收集了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综述城市生态防洪工程在国内外的建设与管理情况;水工建筑维修计划的研究背景及发展现状;LCC理论在水工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归纳了传统水工建筑、城市生态防洪建筑的病害及产生、发展机理等相关内容。(2)阅读大量相关文献以及实地调查生态防洪工程的现状,对比此类工程与传统水工建筑在选材、研究对象、治理效果等方面的不同,归纳生态防洪工程的破坏类型与特点。基于此建立生态防洪工程劣化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增加了河流面貌、生物丰度、河流水质、管理执行以及资金投入的评价指标,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本文以某橡胶坝为例建立二级评价指标体系,总目标定为工程的劣化状态,选择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作为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子目标。采用灰色聚类法和模糊可拓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每个具体目标进行评价,最后通过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建筑物最终的劣化等级。(3)从工程风险管理角度出发,基于可靠度理论,用失效概率表示工程的可靠程度。采用基于序列子空间的蒙特卡罗-马尔可夫链算法对城市生态防洪工程进行风险模拟,主要是从稳定性和防冲刷等方面通过计算结构当前的失效概率分析结构目前的风险状态。本文以堤防为实例计算其基础冲刷的风险,最终计算得到失效概率为3.061×10-5,满足Ⅰ级建筑物受到一类破坏和二类破坏的失效概率控制指标和精度要求。(4)由于生态防洪工程中还有许多生态型指标具有不确定性因素,结合可靠度理论应用马尔科夫过程建立生态防洪工程的劣化预测模型,以工程破坏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将建筑物的劣化状态等级分为四个等级,据此简化马尔科夫过程中的转移状态矩阵,由于计算过程复杂通过编程实现。本文以某橡胶坝运行11年时的劣化状态为初始向量,通过程序预测其未来20-90年每隔10年时所处的劣化状态等级。(5)将全寿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简称LCC)理论引入到城市生态防洪工程运行维护管理领域,根据生态防洪工程的特点建立基于LCC理论生态防洪工程维修计划优化实用模型,以结构的维修方法和维修时间为决策变量,通过多目标遗传算法编程以维修计划中的成本、使用寿命和性能为目标,对滹沱河城市生态防洪工程维修计划进行优化,寻找合理的最优方案,给决策者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橡胶坝为例,选取常见的维修方法以及对应的维修效果、维修费用,通过程序计算得到79组非劣解(即79组符合约束条件的维修方案),将这些非劣解按照目标分为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决策者可以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偏好进行决策。
二、堤防工程运行管理中的常见隐患及处理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堤防工程运行管理中的常见隐患及处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2)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库运行管理研究 |
1.2.2 水利标准化研究 |
1.2.3 水库运行管理评价研究 |
1.2.4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2 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现状及标准化评价必要性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自然地理 |
2.1.2 资源条件 |
2.1.3 社会经济 |
2.2 小型水库运行管理现状 |
2.2.1 小型水库基本情况 |
2.2.2 典型小型水库调研 |
2.2.3 小型水库运行管理现状 |
2.2.4 小型水库运行管理存在问题 |
2.3 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概述 |
2.3.1 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内涵 |
2.3.2 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发展历程 |
2.3.3 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建设现状 |
2.4 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必要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体系 |
3.1.1 标准化体系内容 |
3.1.2 标准化体系特点 |
3.2 评价指标初步识别与筛选 |
3.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与依据 |
3.2.2 评价指标选取思路 |
3.2.3 评价指标初步识别与筛选 |
3.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指标释义 |
3.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2 组织管理指标 |
3.3.3 安全管理指标 |
3.3.4 运行管理指标 |
3.3.5 环境保护指标 |
3.3.6 保障措施指标 |
3.4 本章小节 |
4 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模型构建 |
4.1 评价模型框架设计 |
4.1.1 权重计算方法选取 |
4.1.2 综合评价方法选取 |
4.1.3 物元可拓模型框架 |
4.2 指标权重计算 |
4.2.1 层次分析法运算流程 |
4.2.2 准则层权重计算及检验 |
4.2.3 指标层权重计算及检验 |
4.2.4 综合权重计算 |
4.3 物元可拓模型的构建 |
4.3.1 评价等级确定 |
4.3.2 物元确定 |
4.3.3 关联度计算 |
4.3.4 等级划分 |
4.4 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机制 |
4.4.1 评价主体 |
4.4.2 评价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5 实证研究及对策建议 |
5.1 研究对象选取 |
5.1.1 选取原则 |
5.1.2 基本情况 |
5.2 实证研究 |
5.2.1 待评价物元确定 |
5.2.2 关联度计算及等级划分 |
5.3 评价结果及对比分析 |
5.3.1 结果分析 |
5.3.2 对比分析 |
5.4 对策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徐州市故黄河堤防工程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和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概况 |
2.1 工程概述 |
2.2 水文情况 |
2.3 地质情况 |
2.4 历年加固改造情况 |
2.5 运行管理情况 |
2.6 现状存在问题 |
2.6.1 堤身问题 |
2.6.2 建筑物问题 |
2.6.3 机电设备问题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 |
3.1 堤防工程安全等级的划分 |
3.2 选取堤防工程评价单元 |
3.3 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3.3.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3.3.2 影响堤防安全因素分析 |
3.3.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3.3.4 指标评价标准 |
第4章 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安全性综合评价模型 |
4.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1.1 确定权重方法理论分析 |
4.1.2 堤防工程评价指标权重值 |
4.2 综合评价方法 |
4.2.1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理论与方法步骤 |
4.2.2 三级递阶结构模型理论 |
4.2.3 构造模糊综合评判关系矩阵的两类特殊问题 |
4.2.4 综合评价等级 |
第5章 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安全性综合评价 |
5.1 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各指标分析 |
5.1.1 运行管理 |
5.1.2 工程质量 |
5.1.3 防洪标准 |
5.1.4 渗流安全 |
5.1.5 结构安全 |
5.1.6 交叉建筑物 |
5.2 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各指标得分及隶属度 |
5.3 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安全性综合评价 |
5.3.1 层次分析模型实证研究 |
5.3.2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实证研究 |
5.4 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安全性综合评价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风险的里运河东堤综合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堤防建设概况 |
1.1.2 研究里运河堤防安全风险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堤防渗流、结构与防洪安全研究进展 |
1.2.2 堤防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里运河东堤风险调查与识别 |
2.1 水文风险调查分析 |
2.1.1 淮河入江水系 |
2.1.2 里下河水系 |
2.2 堤防工程风险调查分析 |
2.2.1 堤防工程 |
2.2.2 里运河东堤风险溯源 |
2.2.3 里运河东堤险工隐患统计分析 |
2.3 穿堤建筑物风险调查分析 |
2.3.1 里运河东堤江都段穿堤建筑物 |
2.3.2 里运河东堤高邮段穿堤建筑物 |
2.4 里运河东堤失事的影响 |
2.4.1 里下河地区社会经济 |
2.4.2 历史主要洪涝灾害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里运河东堤险情诊断 |
3.1 里运河东堤堤防险情诊断 |
3.1.1 堤防破坏模式分析 |
3.1.2 里运河东堤险工段隐患诊断 |
3.2 里运河东堤涵闸险情诊断 |
3.2.1 水闸破坏模式分析 |
3.2.2 穿堤涵洞破坏模式分析 |
3.2.3 里运河东堤涵闸险情诊断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里运河东堤工程综合安全评估 |
4.1 堤防工程风险概念 |
4.2 堤防工程风险分析 |
4.2.1 基本特点 |
4.2.2 堤段划分方法 |
4.2.3 溃决后的影响 |
4.2.4 生命风险标准 |
4.2.5 经济风险标准 |
4.2.6 社会风险标准 |
4.3 风险评估 |
4.3.1 风险的可容忍性 |
4.3.2 危险源风险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城市河道堤防工程运行技术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河道堤防的整体状况 |
1.1 堤防结构 |
1.2 堤防形式 |
1.3 堤防材料 |
1.4 堤防功能 |
2 城市河道堤防工程运行技术管理 |
2.1 堤防工程的检查观测 |
2.2 堤防工程管理技术 |
3 城市河道堤防工程运行管理措施 |
3.1 明确监管责权 |
3.2 解决运行管理经费 |
3.3 制定完善的运行技术管理制度 |
4 结束语 |
(6)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评价研究 ——以中牟河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2 黄河堤防工程概况 |
2.1 黄河堤防工程现状 |
2.2 黄河堤防工程的特点 |
2.3 黄河堤防存在的安全隐患 |
2.4 黄河堤防的险情类别及成因 |
2.5 黄河堤防工程加固的主要类型 |
2.6 本章小结 |
3 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分析 |
3.1 黄河堤防工程安全因素分析 |
3.1.1 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的外部因素 |
3.1.2 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的内部因素 |
3.2 安全评价指标的获取 |
3.3 安全评价指标的拟定原则 |
3.4 黄河堤防工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AHP-熵权法的黄河堤防工程安全评价模型 |
4.1 堤防工程安全评价等级划分 |
4.2 选取堤防工程评价单元堤段 |
4.3 安全评价值的建立 |
4.3.1 定性指标的量化 |
4.3.2 定量指标的量化 |
4.4 AHP-熵权法 |
4.4.1 AHP确定主观权重 |
4.4.2 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
4.4.3 AHP-熵权法确定组合权重 |
4.5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5.1 基本原理 |
4.5.2 模糊综合评价的具体步骤 |
4.5.3 综合评价隶属度函数 |
4.6 综合评价结果 |
4.7 本章小结 |
5 黄河堤防工程典型段安全性评价 |
5.1 代表性堤断及主要参数 |
5.2 专家评价 |
5.3 综合评价值计算 |
5.4 安全综合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离散元的堆石料宏细观参数智能反分析及其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工程中反分析问题及其适定性研究进展 |
1.2.2 堆石料宏观本构模型参数反分析研究进展 |
1.2.3 堆石料细观接触模型参数标定研究进展 |
1.2.4 工程尺度的离散元方法应用研究进展 |
1.2.5 人工智能算法研究进展 |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 |
2 基于结构监测数据的堆石料宏观本构模型参数反分析 |
2.1 堆石料材料特性 |
2.2 堆石料材料的多尺度描述 |
2.3 堆石料宏观本构模型参数自适应反分析 |
2.3.1 堆石料本构模型 |
2.3.2 HS-MMRVM算法基本原理 |
2.3.3 堆石料宏观参数自适应反分析模型构建 |
2.3.4 堆石料宏观参数自适应反分析模型应用实例 |
2.4 堆石料宏观本构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反分析 |
2.4.1 蒙特卡洛随机有限元基本原理 |
2.4.2 基于RVM和随机有限元的不确定性反分析模型构建 |
2.4.3 不确定性反分析模型应用实例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室内三轴试验数据的堆石料细观接触模型参数标定 |
3.1 堆石料离散元模拟 |
3.1.1 离散元模拟的关键技术 |
3.1.2 堆石料细观接触模型 |
3.1.3 堆石料离散元三轴试样生成 |
3.2 堆石料细观参数对其变形特性影响分析 |
3.2.1 堆石料变形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3.2.2 堆石料细观参数的影响机理分析 |
3.2.3 堆石料变形特性曲线关联分析 |
3.3 单围压下基于应力应变曲线的堆石料细观接触模型参数标定 |
3.3.1 QGA-SVM算法基本原理 |
3.3.2 基于应力应变曲线的细观参数标定模型构建 |
3.3.3 基于应力应变曲线的细观参数标定模型应用实例 |
3.4 多围压下基于宏观本构模型参数的堆石料细观接触模型参数标定 |
3.4.1 基于宏观参数的细观参数标定模型构建 |
3.4.2 基于宏观参数的细观参数标定模型应用实例 |
3.5 堆石料三轴试验细观机理分析 |
3.5.1 堆石料破裂特性分析 |
3.5.2 堆石料细观组构特性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结构监测数据的堆石料细观接触模型参数标定 |
4.1 基于结构监测数据的细观参数标定模型 |
4.1.1 基于结构监测数据的标定模型可行性 |
4.1.2 基于结构监测数据的标定模型目标函数 |
4.1.3 基于结构监测数据的标定模型构造 |
4.2 基于结构监测数据的细观参数标定模型应用实例 |
4.2.1 堆石料宏细观数值模型构建 |
4.2.2 堆石料细观参数标定结果分析 |
4.3 基于细观参数标定的堆石坝离散元数值仿真研究初探 |
4.3.1 堆石坝离散元模拟的关键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
4.3.2 堆石坝离散元与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
4.4 堆石料宏细观参数反分析软件开发 |
4.4.1 反分析软件结构设计 |
4.4.2 反分析软件功能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细观参数标定结果的堆石边坡失稳演变过程离散元分析 |
5.1 堆石边坡工程案例背景 |
5.2 堆石边坡细观接触模型及其参数标定 |
5.3 堆石边坡施工工况分析 |
5.3.1 施工工况离散元模型构建 |
5.3.2 施工工况失稳演变过程分析 |
5.4 堆石边坡运行工况分析 |
5.4.1 运行工况离散元模型构建 |
5.4.2 运行工况失稳演变过程分析 |
5.5 堆石边坡滚石工况分析 |
5.5.1 滚石工况离散元模型构建 |
5.5.2 滚石工况运动分析 |
5.6 堆石边坡地震工况分析 |
5.6.1 离散元粘性边界基本原理及其构建 |
5.6.2 不同边界条件下的离散元模型动力响应分析 |
5.6.3 堆石边坡工程地震时程分析 |
5.7 堆石边坡工程措施实施效果分析 |
5.7.1 工程措施的离散元模型构建 |
5.7.2 不同混凝土挡墙高度下运行工况分析 |
5.7.3 不同混凝土挡墙高度下滚石工况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鄱阳湖区重点堤防溃决风险评估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堤防溃决风险分析 |
1.2.2 堤防溃决洪水演进模拟 |
1.2.3 堤防工程标准化管理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内容 |
1.4.1. 鄱阳湖区重点堤防风险管理与评价研究 |
1.4.2. 堤防工程风险评价多元指标体系研究 |
1.4.3. 堤防溃决造成的损失评估研究 |
1.4.4. 基于风险的堤防工程标准化管理研究 |
1.4.5. 工程应用研究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鄱阳湖区重点堤防工程概况 |
2.1 前言 |
2.2 鄱阳湖区重点堤防工程 |
2.2.1 自然地理、气候及地形概况 |
2.2.2 社会经济 |
2.2.3 堤防工程建设 |
2.2.4 堤防工程分布 |
2.2.5 堤防工程历史溃决情况 |
2.2.6 堤防工程安全隐患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康山大堤及康山蓄滞洪区基本概况 |
3.1 前言 |
3.2 康山大堤 |
3.2.1 水文 |
3.2.2 堤身与堤基 |
3.3 康山蓄滞洪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堤防工程全寿命周期风险评估与管理框架 |
4.1 前言 |
4.2 堤防工程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框架 |
4.3 风险分析 |
4.3.1 分析范围定义 |
4.3.2 危险性分析 |
4.3.3 后果严重性分析 |
4.3.4 环境损失评估 |
4.4 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决策 |
4.4.1 设计阶段的风险管理决策 |
4.4.2 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决策 |
4.4.3 运营阶段的风险管理决策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堤防工程风险多元评价指标评价体系 |
5.1 前言 |
5.2 极限学习机 |
5.3 多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3.1 多元评价指标体系 |
5.3.2 指标标准化处理 |
5.3.3 训练样本及测试样本确定 |
5.4 风险评价 |
5.4.1 评价指标量化 |
5.4.2 模型评价精度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蓄滞洪区洪水演进模拟及堤防溃决损失评估 |
6.1 前言 |
6.2 洪水演进数值模拟 |
6.2.1 控制方程 |
6.2.2 边界条件 |
6.2.3 参数选取 |
6.2.4 溃口设置 |
6.3 堤防溃决损失评估 |
6.3.1 生命损失评估 |
6.3.2 经济损失评估 |
6.3.3 环境损失评估 |
6.4 工程应用 |
6.4.1 地形概化及网格剖分 |
6.4.2 溃决洪水过程及流量分析 |
6.4.3 洪水演进模拟 |
6.4.4 溃决洪水淹没面积统计 |
6.4.5 淹没水深与流逮 |
6.4.6 淹没区损失统计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堤防工程风险标准化管理 |
7.1 前言 |
7.2 基于风险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
7.2.1 标准化管理体系 |
7.2.2 基于风险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
7.3 基于风险的标准化管理考核方法 |
7.3.1 风险标准 |
7.3.2 考核指标系数 |
7.3.3 考虑风险的标准化管理考核评分 |
7.3.4 工程应用 |
7.4 风险决策 |
7.4.1 加强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 |
7.4.2 加强标准化建设 |
7.4.3 建立与完善应急预案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9)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
1.1.1 新型城镇化发展成熟期的城市病治理短板 |
1.1.2 滨海城市经济贡献与多灾风险的现实矛盾 |
1.1.3 重大改革机遇期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调适 |
1.1.4 城市安全危机演变下的风险治理应用创新 |
1.1.5 重大课题项目支撑与研究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与价值 |
1.3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
1.3.1 有关风险治理的核心概念界定 |
1.3.2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范围界定 |
1.3.3 滨海城市灾害链与综合防灾规划内涵 |
1.3.4 论文研究的时空范围划定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核心研究方法 |
1.4.3 整体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动态综述 |
2.1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理论体系梳理 |
2.1.1 风险管理与城市治理的同源关系 |
2.1.2 灾害学与生命线系统的共生机制 |
2.1.3 安全城市与韧性城市的协同适灾 |
2.2 风险治理与防灾减灾关联性研究综述 |
2.2.1 国内外风险治理研究存在防灾热点 |
2.2.2 国内外防灾减灾研究偏重单灾治理 |
2.2.3 二者耦合的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纽带 |
2.3 风险治理导向下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启示 |
2.3.1 主体多元化:从风险管理到风险治理 |
2.3.2 治理立体化:从减灾工程到防灾体系 |
2.3.3 措施精细化:从灾前评估到动态管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系统机理特征辨析 |
3.1 滨海城市整体灾害链式效应的互馈机理 |
3.1.1 物质灾害与管理危机的海洋特性 |
3.1.2 空间是灾害链延伸的核心载体 |
3.1.3 物质与管理灾害链的互馈关系 |
3.1.4 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的断链减灾 |
3.2 风险治理行为反作用的系统动力学建模 |
3.2.1 风险系统之模糊开放与逐级互馈 |
3.2.2 治理行为之因果回路与反向驱动 |
3.3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框架的构建 |
3.3.1 灾害链式效应动态风险评估模式 |
3.3.2 灾害信息集成综合风险评估框架 |
3.4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治理特征的解析 |
3.4.1 要素治理的“复合”与“多维”特性 |
3.4.2 网络治理的“长链”与“双刃”特性 |
3.4.3 综合治理的多元化与全过程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及治理响应 |
4.1 综合防灾规划困境识别与矛盾梳理 |
4.1.1 整体认知错位导致规划实施低效 |
4.1.2 纵向防灾能力与设防标准冲突 |
4.1.3 横向多种规划间难以相互衔接 |
4.2 综合防灾效率评价与规划困境破解 |
4.2.1 综合防灾效率时空演进下认知防灾能力 |
4.2.2 综合防灾效率导向下补齐韧性治理短板 |
4.3 综合防灾规划与风险治理响应机制 |
4.3.1 风险治理耦合空间规划的必要性 |
4.3.2 综合防灾规划系统响应的可行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耦合“全过程”风险治理的综合防灾规划路径 |
5.1 滨海城市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重构路径 |
5.1.1 规划内容与方法的并行重构 |
5.1.2 规划目标与定位的治理解构 |
5.2 全过程风险治理下的综合防灾规划流程设计 |
5.2.1 耦合事前风险分析的规划准备阶段 |
5.2.2 注重事中风险防控的规划编制阶段 |
5.2.3 兼顾事后风险救治的规划实施与更新 |
5.3 规划路径拓展之“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 |
5.3.1 领域-时间-影响维度评估要素构成 |
5.3.2 灾害-政府-公众维度多元评估主体 |
5.3.3 是非-分级-连续维度四级评判标准 |
5.4 规划路径完善之“多层级”空间治理方法 |
5.4.1 宏观层风险治理等级与空间层次划分 |
5.4.2 中观层“双向度”风险防控空间格局构建 |
5.4.3 微观层风险模拟与防灾行动可视化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多元主体性的“多维度”风险评估路径 |
6.1 滨海城市多元治理主体的风险评估路径生成 |
6.2 灾害属性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细化 |
6.2.1 聚合城镇化影响的自然灾害指标 |
6.2.2 安全生产要素论的事故灾难指标 |
6.2.3 公共卫生标准化的应急能力指标 |
6.2.4 社会安全保障力的风险预警指标 |
6.3 政府治理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甄选 |
6.3.1 影响维度下的风险治理效能指标 |
6.3.2 政府风险治理效能评判标准细分 |
6.3.3 政府安全风险综合治理效能评定 |
6.4 公众参与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提炼 |
6.4.1 面向居民空间安全感的核心指标 |
6.4.2 融入居民调查的核心指标再精炼 |
6.4.3 滨海城市居民综合安全感指数评定 |
6.5 链接多维度评估与多层级防灾的行动计划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治理差异性的“多层级”空间防灾路径 |
7.1 区域风险源监控及整体韧性治理 |
7.1.1 区域风险分级之“一表一系统”区划 |
7.1.2 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的韧性治理 |
7.1.3 生命线系统工程的互联共享 |
7.2 城区可接受风险标准与防灾空间治理 |
7.2.1 城区防灾基准之可接受风险标准 |
7.2.2 “耐灾”结构导向的避难疏散体系优化 |
7.2.3 对标防灾空间分区的减灾措施优选 |
7.2.4 PADHI防灾设施选址与规划决策 |
7.3 社区居民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可视化治理 |
7.3.1 社区设施适宜性之防灾生活圈 |
7.3.2 风险源登记导向的社区风险地图 |
7.3.3 对标全景可视化的防灾体验馆设计 |
7.4 建筑物敏感度评价及防灾细部治理 |
7.4.1 建筑物外部敏感度之易损性整治 |
7.4.2 灾时仿真模拟导向的安全疏散路径 |
7.4.3 对标功能差异性的内部防灾能力提升 |
7.5 防灾救灾联动应急管理响应方案 |
7.5.1 RBS/M分级的多风险动态管控响应 |
7.5.2 责权事权下的多部门联动救灾响应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风险治理导向下的综合防灾规划实证 |
8.1 天津市中心城区既有灾害风险环境特征识别 |
8.1.1 海陆过渡下的八类主导自然灾害 |
8.1.2 双城互动下的四类主体事故灾难 |
8.1.3 既有风险评估偏重单向风险分级 |
8.1.4 兼顾治理“核心-基础”划定研究范围 |
8.2 针对城区主导型灾害的“多维度”风险评估 |
8.2.1 灾害属性具备灾源防控与分级治理条件 |
8.2.2 政府治理存在专项防灾与系统实现短板 |
8.2.3 居民安全呈现生态与避难疏散供给不足 |
8.3 响应风险评估结果的“多层级”防灾空间治理 |
8.3.1 “源-流-汇”指数导向的生态韧性规划 |
8.3.2 动态风险治理导向的专项防灾响应 |
8.3.3 避难短缺-疏散过量矛盾下的治理优化 |
8.3.4 “三元”耦合导向的防灾空间治理系统实现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论文创新点 |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治理子系统动力学模型 |
附录B:滨海城市自然灾害综合防灾能力与空间脆弱性指标详解 |
附录C:滨海城市居民综合安全感调查问卷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城市生态防洪工程劣化评价及维修计划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2.1 生态防洪工程建设与管理情况 |
1.2.2 维修计划优化研究现状 |
1.2.3 LCC应用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生态防洪工程的病害分析及劣化评价 |
2.1 生态防洪工程病害分析 |
2.1.1 生态水工学与传统水工学 |
2.1.2 水工混凝土物病害 |
2.1.3 生态水工建筑物病害 |
2.2 生态防洪工程劣化评价 |
2.2.1 生态防洪工程劣化评价标准 |
2.2.2 生态防洪工程评价指标体系 |
2.2.3 劣化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价 |
2.3 劣化评价实例 |
2.4 本章小结 |
3 生态防洪工程风险模拟及劣化过程预测 |
3.1 生态防洪工程风险模拟 |
3.1.1 序列子空间法简介 |
3.1.2 基于MCMC算法的随机样本生成 |
3.1.3 基于序列子集和MCMC方法相结合的失效概率求解 |
3.2 风险模拟实例 |
3.2.1 冲刷失效概率计算 |
3.2.2 计算结果分析 |
3.3 马尔科夫劣化预测模型 |
3.3.1 数学模型 |
3.3.2 状态转移矩阵 |
3.3.3 简化计算模型 |
3.4 劣化预测实例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LCC的生态防洪工程维护管理计划优化 |
4.1 生态防洪工程的LCC分析模型 |
4.1.1 LCC理论基础 |
4.1.2 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
4.1.3 基于LCC的维修计划实用模型 |
4.2 改进的多目标遗传算法 |
4.2.1 多目标遗传算法 |
4.2.2 NSGA-Ⅱ算法 |
4.2.3 改进的遗传算法——GNSGA-Ⅱ算法 |
4.3 本章小结 |
5 维修计划优化分析——以橡胶坝为例 |
5.1 橡胶坝主要病害维修方法 |
5.1.1 维修方法 |
5.1.2 维修效果 |
5.2 橡胶坝基本资料 |
5.2.1 橡胶坝结构参数设定 |
5.2.2 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设计 |
5.2.3 维修成本计算 |
5.3 优化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 |
致谢 |
附录 |
四、堤防工程运行管理中的常见隐患及处理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J].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15)
- [2]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体系研究[D]. 梁文娟.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徐州市故黄河堤防工程安全评价研究[D]. 孙中禹. 扬州大学, 2020(04)
- [4]基于风险的里运河东堤综合安全评价研究[D]. 刘爱军. 扬州大学, 2020(04)
- [5]城市河道堤防工程运行技术管理[J]. 何辉. 内蒙古水利, 2020(10)
- [6]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评价研究 ——以中牟河段为例[D]. 李隆俊. 郑州大学, 2020(03)
- [7]基于离散元的堆石料宏细观参数智能反分析及其工程应用研究[D]. 马春辉. 西安理工大学, 2020
- [8]鄱阳湖区重点堤防溃决风险评估与管理[D]. 黄中发. 南昌大学, 2020(01)
- [9]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D]. 王思成. 天津大学, 2020(01)
- [10]城市生态防洪工程劣化评价及维修计划优化[D]. 张文雅.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