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软件巨头争夺“企业绩效管理”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周倩[1](2021)在《股东资源视角下股东共生关系形成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四维图新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皓莹[2](2021)在《高管婚变、股权结构与企业价值研究 ——以昆仑万维为例》文中指出
王瑶[3](2021)在《政府补助对Y汽车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国内汽车工业的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同时也衍生出排放污染及资源短缺等问题。新能源汽车具有以电代油、节能减排的优点,能促进交通领域绿色转型和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并在市场上取得了显着成效。这背后自然离不开我国政府的各种政策助力,包括补贴、牌照、限行方面的优惠以及在客车、专用车等领域的政策干预等等。但前期政策红利的滋润促使了大片新能源汽车企业靠政策“吃饭”,行业内也出现产能过剩、骗取补贴等各种“乱象”,随着政府补助的退坡,许多汽车企业的财务状况急转直下,政府补助是否能对企业的财务业绩起到预期的效果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深入研究政府补助与新能源汽车企业财务绩效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影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及近年来政府补助政策演变的过程。然后选定Y汽车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对其近五年的经营现状及获补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Y汽车公司财务绩效现状做出评价,初步判断政府补助与该企业综合财务绩效具有表象的关联。其次,通过相关性分析方法验证了不同类别的政府补助对企业综合财务绩效的相关程度。随后从Y汽车公司具体的财务指标入手,通过将政府补助金额剔除的方法,分析出政府补助对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这四个方面具体的影响路径及影响程度,并对这些影响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通过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从总体上看政府补助能够在短期内促进Y汽车公司经营业绩和财务绩效的提升,但在政府补助的退坡阶段,公司的财务绩效水平出现全方位的下滑,说明公司对政府补助尚存在着较大依赖,自身经营也存在一定问题。故最后结合Y汽车公司出现的财务问题,对企业未来应对政府补助退坡将如何提升财务绩效提出相应建议。
唐梦祺[4](2021)在《新零售模式下企业战略转型对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苏宁易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零售企业面临着来自互联网电商及其他新兴互联网数字技术带来的诸多方面的挑战,需要谋求新的出路。2016年,开启零售新纪元的“新零售”模式一经提出,就立即受到了零售企业的追捧。“新零售”的提出,一方面能够解决实体零售与互联网电商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弥补了二者的缺陷。通过线上、线下和物流等环节的融合,“新零售”为零售企业描绘出了一幅未来发展的蓝图,也为零售行业对新技术的整合及应用提供了方向。苏宁在实体零售行业中占据着领先的地位,但在互联网经济的大潮下也面临着增长受困、业绩下滑的局面,为解决自身发展遇到的问题,苏宁在新零售模式的浪潮下开展了自身新一轮的战略转型。本文对于“新零售”模式下苏宁战略转型进行研究,探索这一阶段的转型对苏宁的绩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总结苏宁在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及得出的经验,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首先汇总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接着对相关的概念和理论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零售模式发展演化进程和苏宁易购战略转型的概况,对零售行业是如何由传统零售发展到新零售模式、苏宁易购在新零售模式下如何进行战略转型有了相应的了解。接着,在对苏宁战略转型的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市场绩效、财务状况质量以及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进行分析,评价苏宁易购战略转型实施的整体绩效结果。最后在对苏宁易购战略转型绩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新零售模式下苏宁易购战略转型的经验与存在的风险和挑战,并据此给出相应的建议。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苏宁在新零售模式下进行战略转型具备着一定的规模和竞争优势,也拥有国家政策、技术及行业上的机遇,但进行战略转型也意味着新的风险和挑战,对苏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绩效的变化来看,苏宁的短期市场绩效表现较好;从财务数据的变化来看,战略转型提高了苏宁的资产规模、改变了资产结构,实现了销售增长,使得苏宁整体盈利能力有所改善,但也难以避免地存在着偿债压力、财务风险加大、营运能力有所下滑,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有所欠缺,对收益质量造成了影响;从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层面来看,苏宁整体表现不错,市场份额及用户满意度得以提升,通过实现渠道融合及供应链物流提效,巩固了苏宁在行业的地位和品牌价值,员工的培训学习也在不断加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苏宁未来还需要谨慎开展新业务板块的扩张,聚焦主营业务,提高核心利润水平,警惕对其所面临的偿债、资金周转压力等方面的问题。希望企业能够在“新零售”转型的潮流中抓住时代的机遇,充分利用技术和信息的助力,优化自身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发展方向,改善商业模式和经营方式,推进实体零售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及共同发展。
刘燕琪[5](2021)在《服务生态系统视角下企业操作性资源能力对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数字经济和服务经济的繁荣使行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剧,开放共享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加强与其他各角色参与者的互动建立竞争优势。服务生态系统是A2A(actor to actor,参与者到参与者)导向的系统,强调价值是在互动中产生的,将广泛的经济社会参与者纳入资源整合者和价值共创者的范畴中,成为探索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新视角。近年来,服务生态系统的实践不断丰富,在2021年Brand Finance公布的全球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中,位居前三位的(苹果、亚马逊、谷歌)均是具有生态系统视野、拥有主导生态系统能力的企业,从服务生态系统的视角出发探索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然而,现有的关于服务生态系统的研究远落后于实践发展,对服务生态系统中企业的关注更多地聚焦在企业与生态系统的共生关系上。尽管服务生态系统打破了原有价值和创新活动中创造者和毁灭者的界限,强调A2A导向,但是参与者在生态系统中仍存在地位和角色的差异,影响着利益的分配,获得竞争优势对企业来说仍然至关重要。通过对服务生态系统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相对于有形的对象性资源,无形的、动态的操作性资源(如知识、技术、关系等)是效果产生的原因,操作性资源能力关乎企业在服务生态系统中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是竞争优势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此,本研究从服务生态系统的视角出发,探析企业操作性资源能力对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重点讨论了三个问题:第一,服务生态系统中企业的操作性资源能力是如何影响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的;第二,操作性资源能力对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何种路径实现的;第三,在企业通过操作性资源能力实现竞争优势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权变因素。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研究采用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本研究对服务生态系统、竞争优势、操作性资源能力、价值共创、服务创新、共享制度等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为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使用了案例研究的方法对W、H、B三个处于服务生态系统中的、不同行业的、不同地位的典型企业进行了分析,从实践角度对研究的模型框架进行了探索。再次,基于案例分析的结果,综合资源基础观、动态能力理论、服务主导逻辑理论,以竞争优势为因变量、操作性资源能力为自变量、价值共创和服务创新为中介变量、共享制度为调节变量,构建了操作性资源能力对竞争优势作用机制的整合模型,并根据模型提出了31个研究假设。最后,通过收集的451份有效问卷,使用回归分析和Bootstrap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本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操作性资源能力为服务生态系统中企业的有效活动奠定了基础,对竞争优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资源识别、价值主张、参与合作、影响制度4个维度均对竞争优势产生正向影响。第二,价值共创是服务生态系统中价值创造的一般形式,价值共创及其两个维度合作生产和使用价值均对竞争优势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同时,价值共创在操作性资源能力对竞争优势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第三,服务创新关系着企业的长远发展,能够使企业保持活力,对竞争优势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同时,服务创新在操作性资源能力对竞争优势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第四,共享制度能够强化操作性资源能力对价值共创和服务创新的正向影响,但其三个维度的调节作用有所区别。在对操作性资源能力和价值共创关系的调节上,规则维度和认知维度均正向调节操作性资源能力对价值共创的影响,规范维度的调节效应不显着。在对操作性资源能力和服务创新关系的调节上,规范维度和认知维度均正向调节操作性资源能力对服务创新的影响,规则维度的调节效应不显着。第五,共享制度在操作性资源能力对竞争优势影响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向调节了“操作性资源能力——价值共创——竞争优势”和“操作性资源能力——服务创新——竞争优势”两条作用路径。本研究从服务生态系统的视角出发,以服务生态系统中的企业为研究对象,探索了竞争优势、操作性资源能力、价值共创、服务创新、共享制度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第一,本研究关注服务生态系统中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对服务生态系统中企业操作性资源能力与竞争优势之间的深层次关系进行了探索,明晰了操作性资源能力及其各维度对竞争优势的影响。第二,探析了操作性资源能力对竞争优势影响的作用路径,识别了价值共创和服务创新两个中介变量。第三,研究探索了操作性资源能力对竞争优势作用的权变因素,识别了共享制度这一调节变量,完善了操作性资源能力对竞争优势作用机制的整合模型。此外,本研究还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第一,研究有助于企业打破原有产品主导逻辑的禁锢,从服务生态系统的视角出发看待企业的发展,制定具有生态系统视野的发展战略;第二,研究有助于企业通过培养和有效运用操作性资源能力,促进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第三,研究有助于企业形成符合数字经济和服务经济浪潮的价值创造模式,通过与参与者互动合作实现价值共创;第四,研究有助于企业以开放共享的态度开展服务创新,化解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割裂的问题;第五,研究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理解共享制度的作用,帮助企业在跨文化、跨区域合作中规避风险。
张志强[6](2021)在《上海钢联并购中联钢的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证券市场的成熟和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并购这种方式来扩大自身规模、占领新市场,从而实现其战略目标。一方面同行业并购往往能使企业达到强强联合的效果,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跨行业并购能促进企业产业的多元化,加快企业的转型升级。但并购即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在并购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与此同时目前并没有学者对大宗商品服务平台的并购案例进行研究,没有可以参考的案例。因此,有必要对大宗商品平台企业并购的绩效进行研究。文章选取的案例是上海钢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并购中联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此次并购行为属于同行业之间的并购。首先通过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构建出一套由财务指标评价法、经济附加值评价法和非财务指标评价法组成的大宗商品企业并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接着运用此评价体系对上海钢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并购中联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这一案例进行绩效评价。研究结果发现,在财务绩效方面,并购后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在并购当年及第二年都有着良好的反应,并购当年经济增加值由负值转变为正值,变化幅度较大且并购完成后的两年里经济增加值连续增长;在非财务绩效方面,实现了企业的战略目标,提高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增强了企业的研发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并购后企业的绩效得到提高,实现了并购的初衷,此次并购较为成功。最后,结合并购动因提出一些积极的启示,为以后其它大宗商品平台并购提供一定的借鉴性。
高雪[7](2021)在《阿里巴巴实施双重股权结构的动因及治理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资本市场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的是“一股一权”的传统股权制度,随着企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对资本的需求也日渐高涨,企业通过股权融资融得资金却导致了创始人团队控制权丧失,继而引起企业创始人与机构投资者或者控股股东之间发生控制权的争夺。加之近年来互联网等创新型企业的迅速发展,上市的互联网创新型企业中多采用双重股权制度。我国企业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阿里巴巴和京东等企业赴美上市成功,小米和美团也相继在港交所成功上市。思考其中的原因,发现双重股权结构的出现确实可以缓解创始人为了股权融资获得资本而带来的控制权丧失的问题。而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双重股权结构再一次被聚焦和关注,成为学者关注和讨论的话题。那么为什么国内外的互联网创新型企业都采用了此种特殊的股权结构,该股权结构又给公司治理带来了什么变化,最后产生的治理效应又如何,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探究。本文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双重股权结构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包括企业选择双重股权结构的动因分析和双重股权结构给企业带来的治理效应两方面。接着定义了双重股权结构,并与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作了联系与对比。之后,在委托代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控制权理论以及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得出了本文的影响机理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阿里巴巴为例,具体分析双重股权结构的选择动因和给企业带来的治理效应。具体包括:第一,对阿里巴巴进行了简介,整理了其自创立以来的融资历程和股权结构的变动情况,剖析了阿里巴巴选择双重股权结构的动因;第二,结合上文内容,基于公司治理、企业绩效、市场反应以及非财务性指标视角,探讨阿里巴巴采用双重股权结构带来的治理效应;第三,在总结优越性的同时,指出了双重股权结构潜在的风险点。通过案例分析,得出本文的结论,即合伙人团队可以通过双重股权结构把握控制权,且对于企业的治理效应有积极影响,但是双重股权结构也存在弊端,是把一把双刃剑。基于研究结论,本文就如何完善董事会结构、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监督约束合伙人团队行为等潜在风险点给出了相应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于,首先,与目前的相关研究作比较,选题上研究视角新颖,样本的选择上也较有代表性;其次,本文的落脚点在双重股权结构的实施给企业带来的治理效应,具有现实意义;最后,在已有文献的基础补充了双重股权结构潜在的风险点,以期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企业有所启示。本文的不足在于仅以阿里巴巴进行了单案例研究,且不能由此推导出阿里巴巴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是否完全是由阿里巴巴采用双重股权结构所致,不具有普适性。
汤海波[8](2021)在《ER中国分公司绩效管理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切入式技术的推广,物联网应用领域衍生更加广阔,智能家居、医疗、物流、环保、交通、工业、农业、电网和安保等催生出强大的5G需求。2020年上半年,5G新基建的帷幕正式拉开,国内传统三家老牌运营商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相继公布5G通信设备的招标结果,就连获得工信部700M频谱资源的中国广电也宣布加入到5G运营的队伍,共享万物互联的盛宴。作为中标厂家之一的ER公司,继续全力以赴帮助运营商“化繁为简、开启5G”。过去一年,通信老店ER公司不断加码自身5G实力,为在中国乃至世界5G通信市场开疆拓土铆足了劲。在腥风血雨的通信市场征战中,公司内部的绩效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绩效管理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环节,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方可始终保持同行业的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技术创新快,机动灵活的新型互联网和通信公司的快速崛起,同ER公司在世界上角逐5G通信设备市场的华为,就是典型的后起之秀,狼性文化的加持,市场份额和技术竞争力甚至超越了沉淀了百年的ER公司。尤其在中国,5G市场份额几乎被华为和中兴蚕食殆尽,市场份额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下,ER中国分公司虽然遵循瑞典总部全球的战略部署,沿用执行多年的平衡计分卡、关键绩效指标对部门和个人进行绩效考核,但是总部到亚太区庞大的管理团队没有充分权衡中国通信市场的竞争格局,做出相对应的变革策略,多样化的理论模型反倒是拖累了企业的绩效管理,公司在通信同行业技术领导者的地位逐渐被削弱。ER中国分公司作为ER在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和研究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现状,层层盘剥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使用平衡计分卡、关键指标、目标和关键结果等绩效管理方法,从公司、部门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绩效管理优化方案来解决公司运行中切实存在的问题,包括制定以战略为导向的绩效管理计划、推动以绩效辅导与支持为中心的绩效实施、促进员工以绩效提升和发展为目的绩效考核、完善以竞争激励为主导的绩效结果应用。最后为了保障绩效优化方案的顺利落地实施,通过借鉴和参考其他互联网通信公司的成功经验,还提出了相关配套的调整措施。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方面旨在解决ER中国分公司绩效管理体系在中国市场竞争环境下存在的实际问题,构建更加合理、符合国情,能够有效执行公司战略的绩效管理体系,激励员工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以百分百的激情和状态为运营商接下来的5G网络攻坚战尽心尽力。另一方面,希望本文能够给国内类似于ER中国分公司绩效管理状况相类似的企业有所裨益,为公司战略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
徐慧敏[9](2021)在《平衡计分卡下互联网企业战略实施效果研究 ——以小米为例》文中提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国内市场上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出一系列的互联网企业。如小米科技凭借着独特的电商经营模式脱颖而出,快速成为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互联网企业,但是随着5G时代的来临,华为等企业的领军之势,使得小米科技的战略目标实施的过程显得十分艰难。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选取小米科技为案例对象,运用平衡计分卡这一战略管理工具,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入手,研究分析该案例对象的战略实施效果。首先,我国关于战略实施理论主要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的,具体到微观企业的战略实施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互联网行业,本文以互联网企业代表小米科技进行深入研究。小米科技作为新创企业有着许多成功经验,但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如何更好地加强战略管理,提高管理实施效果,显得十分重要。其次,本文核心章节阐述了将平衡计分卡引入企业战略管理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以及根据小米科技的电商经营模式和发展优劣势等实际情况,选取有针对性的财务与非财务指标,通过横向与纵向对比,得出小米科技战略实施的可取之处与不足之处。最后,针对小米科技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战略调整措施,并以此延伸至对其他互联网企业的启示,为中国其他互联网企业在平衡记分卡战略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实践应用研究提供参考。本文主要采用案例研究分析法,借助平衡计分卡这一研究工具,得出小米科技是如何通过软件、硬件、互联网服务“铁人三项”模式,以及多元化的扩张战略,取得突破性成功。与此同时,小米科技存在研发投入不够、科技竞争力不强、现有互联网服务优势不足、互联网公关能力弱等系列问题,这些都不利于长期维持用户群体,故从四个维度多个举措提出相应的战略调整措施。
王文倩[10](2021)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研究》文中认为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资源已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移动互联网产业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代表和缩影,影响和改变着国家治理模式、企业运行机制、组织管理模式以及社会生活方式。无论在工业经济时代还是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产业价值转移现象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本文基于相关理论与文献研究,以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为主线,采用实证研究对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驱动因素和内在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系统研究了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动因与演进路径。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学术界对产业价值转移、驱动因素以及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对数字经济与共享经济、移动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创造与价值转移、平台型企业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科学界定,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特征绘制出移动互联网产业图谱,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出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形成条件与基础,归纳了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动因与演进路径,分析了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内在机理;其次,通过研究假设,本文建立了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概念模型,借助确定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阐述了潜变量与观测变量、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并对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特征进行研究,系统探讨了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与数字消费需求变化的耦合关系,进而分析了数字消费行为及演变趋势、数字消费者在价值转移中的行为以及网络外部性对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影响;再次,通过对移动互联网产业创新主体之间的竞争关系以及竞合博弈的分析,结合案例研究,验证了相关研究假设,探讨了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实现机制。基于上述研究逻辑与思路,本文得出如下研究结论: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开放式平台型组织是开放式创新和价值创造的新型主体;移动互联网产业的价值转移受若干关键因素的影响;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与数字消费行为存在耦合关系;以“用户需求”为宗旨的价值共创主导移动互联网产业创新与价值创造;数字赋能移动互联网产业创新主体之间耦合共轭;平台型企业是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关键节点;移动互联网产业场景中的数字赋能具有客观性和倍增效应。研究表明,由于工业经济和数字经济的价值转移形成条件与基础不同,产业价值转移的驱动因素有共性和特性之分,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关键驱动因素为顾客需求、技术进步、数据资源、开放式平台、价值共创、网络能力和创新绩效。本文主要的创新点:第一,揭示并归纳出移动互联产业价值转移的关键驱动因素。数字经济视阈下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关键驱动因素为顾客需求、技术进步、数据资源、开放式平台、价值共创、网络能力和创新绩效。第二,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厘清了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各驱动因素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概念模型。第三,揭示了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实现路径与关键节点。本研究基于数字化视角,系统研究了价值转移对企业战略动态演化的驱动作用与机制,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实现路径包括依托于新兴技术并有效利用数据资源,打造开放式平台组织,建立价值共创场所和机制,全方位扩大企业网络能力。平台型企业是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关键节点。
二、软件巨头争夺“企业绩效管理”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软件巨头争夺“企业绩效管理”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3)政府补助对Y汽车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政府补助 |
2.1.2 财务绩效及其衡量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2.2.1 外部性理论 |
2.2.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2.3 信号传递理论 |
第三章 Y汽车公司政府补助情况及财务绩效现状分析 |
3.1 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现状 |
3.1.1 新能源汽车行业产销现状 |
3.1.2 新能源汽车行业补助政策概况 |
3.2 Y汽车公司概况 |
3.2.1 Y汽车公司简介 |
3.2.2 Y汽车公司经营情况 |
3.2.3 Y汽车公司政府补助概况 |
3.3 Y汽车公司财务绩效现状分析 |
3.3.1 财务绩效评价指标选取 |
3.3.2 Y汽车公司综合财务绩效 |
第四章 政府补助与Y汽车公司财务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
4.1 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原理 |
4.2 政府补助与财务绩效的界定和指标选取 |
4.3 不同类型政府补助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
4.3.1 应用推广类补助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
4.3.2 产业扶持类补助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
4.3.3 研发鼓励类补助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
4.4 研究结果 |
第五章 政府补助对Y汽车公司财务绩效的具体影响 |
5.1 政府补助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
5.2 政府补助对偿债能力的影响 |
5.3 政府补助对营运能力的影响 |
5.4 政府补助对成长能力的影响 |
第六章 补助退坡下企业提升财务绩效的建议 |
6.1 摆脱补助依赖并提升自身经营能力 |
6.2 合理利用补助并加大研发创新力度 |
6.3 关注补助变化并顺应行业市场导向 |
第七章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局限性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4)新零售模式下企业战略转型对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苏宁易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新零售”模式的研究 |
二、战略转型的研究 |
三、战略转型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 |
四、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 |
五、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基本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新零售”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
一、新零售 |
二、新零售之轮理论 |
第二节 企业战略相关概念及理论 |
一、企业战略 |
二、企业战略转型 |
三、战略管理理论 |
第三节 企业绩效相关概念及理论 |
一、企业绩效 |
二、绩效评价及方法 |
三、企业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
第三章 零售模式发展及苏宁易购战略转型 |
第一节 零售模式的发展演化进程 |
一、传统零售模式的发展 |
二、新零售模式的提出 |
三、新零售模式的特征 |
四、新零售模式的应用现状 |
第二节 苏宁易购概况 |
一、公司简介 |
二、苏宁易购经营现状 |
第三节 新零售模式下苏宁易购战略转型 |
一、新零售模式下苏宁易购战略转型的动因 |
二、新零售模式下苏宁易购战略转型的策略 |
第四章 新零售模式下苏宁易购战略转型的绩效分析 |
第一节 新零售模式下苏宁易购战略转型的环境分析 |
一、宏观环境PEST分析 |
二、SWOT分析 |
三、小结 |
第二节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市场绩效分析 |
一、事件研究法设计 |
二、市场绩效分析 |
三、小结 |
第三节 基于财务状况质量的绩效分析 |
一、资本结构质量分析 |
二、资产质量分析 |
三、收益质量分析 |
四、现金流量分析 |
五、小结 |
第四节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分析 |
一、财务维度 |
二、顾客维度 |
三、内部流程维度 |
四、学习与成长维度 |
五、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新零售模式下苏宁易购战略转型的经验 |
二、新零售模式下苏宁易购战略转型的风险与挑战 |
第二节 对新零售模式下苏宁易购战略转型的建议 |
一、控制规模扩张速度、保证现金流稳定 |
二、强化主营业务、提高收益质量 |
三、完善物流体系、提高营运效率 |
四、促进渠道融合下沉、加快整合并购产业 |
第三节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服务生态系统视角下企业操作性资源能力对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创新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服务生态系统 |
2.1.1 服务生态系统的理论来源 |
2.1.2 服务生态系统的内涵及核心内容 |
2.1.3 服务生态系统的研究现状 |
2.1.4 研究评述 |
2.2 竞争优势 |
2.2.1 竞争优势的内涵 |
2.2.2 以资源为基础的竞争优势理论的发展 |
2.2.3 竞争优势的测量 |
2.2.4 竞争优势的研究现状 |
2.2.5 研究评述 |
2.3 操作性资源能力 |
2.3.1 操作性资源与操作性资源能力的内涵 |
2.3.2 操作性资源能力的测量 |
2.3.3 操作性资源能力的研究现状 |
2.3.4 研究评述 |
2.4 价值共创 |
2.4.1 价值的内涵 |
2.4.2 价值共创的内涵 |
2.4.3 价值共创的测量 |
2.4.4 价值共创的研究现状 |
2.4.5 研究评述 |
2.5 服务创新 |
2.5.1 服务创新的内涵 |
2.5.2 服务创新的理论发展 |
2.5.3 服务创新的测量 |
2.5.4 服务创新的研究现状 |
2.5.5 研究评述 |
2.6 共享制度 |
2.6.1 共享制度的发展与内涵 |
2.6.2 共享制度的测量 |
2.6.3 共享制度的研究现状 |
2.6.4 研究评述 |
第3章 操作性资源能力对竞争优势作用的机理分析 |
3.1 案例研究设计 |
3.1.1 研究问题 |
3.1.2 研究对象 |
3.1.3 资料收集 |
3.2 资料编码 |
3.3 机理分析 |
3.3.1 操作性资源能力与竞争优势 |
3.3.2 操作性资源能力、价值共创与竞争优势 |
3.3.3 操作性资源能力、服务创新与竞争优势 |
3.3.4 操作性资源能力、共享制度与价值共创 |
3.3.5 操作性资源能力、共享制度与服务创新 |
3.4 结论和命题的提出 |
第4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1 理论基础 |
4.1.1 资源基础观 |
4.1.2 动态能力理论 |
4.1.3 服务主导逻辑 |
4.2 理论框架 |
4.3 研究假设 |
4.3.1 操作性资源能力对竞争优势的作用 |
4.3.2 价值共创的中介作用 |
4.3.3 服务创新的中介作用 |
4.3.4 共享制度的调节作用 |
4.3.5 被调节的中介作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
5.1 问卷设计 |
5.1.1 问卷设计过程 |
5.1.2 问卷结构 |
5.2 变量测量 |
5.2.1 竞争优势的测量 |
5.2.2 操作性资源能力的测量 |
5.2.3 价值共创的测量 |
5.2.4 服务创新的测量 |
5.2.5 共享制度的测量 |
5.2.6 控制变量 |
5.3 数据分析方法 |
5.4 预测试 |
5.4.1 竞争优势量表检验 |
5.4.2 操作性资源能力量表检验 |
5.4.3 价值共创量表检验 |
5.4.4 服务创新量表检验 |
5.4.5 共享制度量表检验 |
第6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1.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6.1.2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6.2 信度与效度分析 |
6.2.1 信度分析 |
6.2.2 效度分析 |
6.2.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6.3 研究假设检验 |
6.3.1 操作性资源能力对竞争优势作用的检验 |
6.3.2 价值共创的中介作用检验 |
6.3.3 服务创新的中介作用检验 |
6.3.4 共享制度的调节作用检验 |
6.3.5 被调节的中介作用检验 |
6.3.6 研究结果 |
6.4 研究结果讨论 |
6.4.1 操作性资源能力对竞争优势的作用 |
6.4.2 价值共创的中介作用 |
6.4.3 服务创新的中介作用 |
6.4.4 共享制度的调节作用 |
6.4.5 被调节的中介作用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理论贡献 |
7.3 管理启示 |
7.4 研究局限 |
7.5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企业) |
附录2 访谈提纲(客户) |
附录3 访谈提纲(其他利益相关者) |
附录4 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上海钢联并购中联钢的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2 并购绩效的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企业并购 |
2.1.2 并购绩效 |
2.1.3 并购绩效评价 |
2.2 企业并购的分类与绩效评价方法 |
2.2.1 企业并购的分类 |
2.2.2 并购绩效的评价方法 |
2.3 并购绩效的理论基础 |
2.3.1 效率理论 |
2.3.2 协同效应理论 |
2.3.3 规模经济理论 |
2.3.4 资源配置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上海钢联并购中联钢的案例介绍 |
3.1 并购背景 |
3.1.1 并购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
3.1.2 并购微观环境分析 |
3.2 并购双方简介及并购过程 |
3.2.1 并购方—上海钢联简介 |
3.2.2 被并购方—中联钢简介 |
3.2.3 并购过程 |
3.3 并购动因分析 |
3.3.1 强强联合及谋求协同效应 |
3.3.2 弥补劣势及提升市场竞争力 |
3.3.3 降低风险及提高盈利能力 |
3.3.4 走出发展困境及实现战略调整 |
3.3.5 发挥品牌优势及加强定价能力 |
3.4 本章小结 |
4 上海钢联并购中联钢的绩效分析 |
4.1 基于财务指标评价法的绩效分析 |
4.1.1 偿债能力分析 |
4.1.2 营运能力分析 |
4.1.3 盈利能力分析 |
4.1.4 成长能力分析 |
4.2 基于经济附加值评价法的绩效分析 |
4.2.1 税后净营业利润的确定 |
4.2.2 税后总资本的确定 |
4.2.3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确定 |
4.2.4 计算EVA |
4.2.5 经济增加值指标分析 |
4.3 基于非财务指标评价法的绩效分析 |
4.3.1 战略目标分析 |
4.3.2 市场占有率分析 |
4.3.3 员工素质分析 |
4.3.4 研发能力分析 |
4.4 绩效分析的结果与启示 |
4.4.1 绩效分析的结果 |
4.4.2 绩效分析的启示 |
4.5 本章小结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阿里巴巴实施双重股权结构的动因及治理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双重股权结构选择的动因研究 |
2.1.1 控制权角度 |
2.1.2 市场环境角度 |
2.1.3 企业特征角度 |
2.2 双重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效应的影响研究 |
2.2.1 双重股权结构与代理成本 |
2.2.2 双重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 |
2.3 文献述评 |
第3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
3.1 概念界定 |
3.1.1 双重股权结构的内涵 |
3.1.2 双重股权结构与合伙人制度的关系 |
3.1.3 双重股权结构下的公司治理 |
3.2 理论基础 |
3.2.1 委托代理理论 |
3.2.2 人力资本理论 |
3.2.3 控制权理论 |
3.2.4 生命周期理论 |
3.3 双重股权结构下治理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阿里巴巴实施双重股权结构案例介绍 |
4.1 案例选择原因 |
4.2 阿里巴巴简介 |
4.3 阿里巴巴融资历程 |
4.4 阿里巴巴创始人控制权的获取和保持分析 |
4.5 阿里巴巴选择双重股权的动因分析 |
4.5.1 避免在股权融资的同时控制权被稀释 |
4.5.2 确保创始人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 |
4.5.3 提升公司长期价值 |
4.5.4 延续企业文化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阿里巴巴实施双重股权结构案例分析 |
5.1 阿里巴巴实施双重股权制度治理效应研究 |
5.1.1 基于公司治理结构视角 |
5.1.2 基于企业绩效评价视角 |
5.1.3 基于市场反应视角 |
5.1.4 基于非财务性指标视角 |
5.2 双重股权结构对阿里巴巴公司治理产生的潜在风险 |
5.2.1 董事会结构僵化 |
5.2.2 中小股东利益可能受损 |
5.2.3 “创始人效应”显着 |
5.2.4 监事会监管不到位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创始人团队能够通过双重股权结构把握公司的控制权 |
6.1.2 双重股权结构对于企业治理效应具有积极影响 |
6.1.3 双重股权结构本身存在潜在风险 |
6.2 相关对策及建议 |
6.2.1 完善董事会结构 |
6.2.2 加强对中小股东的保护机制 |
6.2.3 监督约束合伙人团队行为 |
6.2.4 注重合伙人能力的提升 |
6.2.5 建立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ER中国分公司绩效管理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绩效 |
2.1.2 绩效管理 |
2.2 绩效管理的主要工具和方法 |
2.2.1 平衡计分卡(BSC) |
2.2.2 关键绩效指标(KPI) |
2.2.3 目标和关键结果(OKR) |
2.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2.3.1 国外相关研究 |
2.3.2 国内相关研究 |
2.3.3 文献述评 |
第3章 ER中国分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的现状 |
3.1 公司概况 |
3.1.1 企业背景 |
3.1.2 组织结构 |
3.1.3 人力资源现状 |
3.2 绩效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
3.2.1 绩效计划 |
3.2.2 绩效实施 |
3.2.3 绩效评价 |
3.2.4 绩效反馈 |
3.2.5 结果应用 |
第4章 ER中国分公司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绩效管理问卷调查 |
4.1.1 调查的目的和方法 |
4.1.2 调查问卷设计 |
4.1.3 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4.1.4 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
4.2 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4.2.1 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
4.2.2 绩效管理指标与实际业务关联度低 |
4.2.3 考核指标繁多,员工无法聚焦核心业务 |
4.2.4 绩效管理缺乏工作分析 |
4.2.5 绩效管理反馈与沟通不顺畅 |
4.2.6 绩效激励不足 |
4.2.7 缺乏必要的考核淘汰机制 |
第5章 ER中国分公司绩效管理体系优化方案 |
5.1 绩效管理体系优化目标 |
5.2 绩效管理体系优化原则 |
5.3 绩效管理优化实施过程 |
5.3.1 制定以战略为导向的绩效管理计划 |
5.3.2 推动以绩效辅导与支持为中心的绩效实施 |
5.3.3 促进员工以绩效提升和发展为目的绩效考核 |
5.3.4 完善以竞争激励为主导的绩效结果应用 |
第6章 相关配套调整措施 |
6.1 组织结构调整 |
6.2 业务发展调整 |
6.3 区域布局调整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ER中国分公司绩效管理调查问卷 |
致谢 |
(9)平衡计分卡下互联网企业战略实施效果研究 ——以小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框架图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可能创新点 |
2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战略实施理论框架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平衡计分卡 |
2.1.2 战略实施管理 |
2.1.3 互联网企业 |
2.2 战略实施的相关理论 |
2.2.1 战略实施的关键因素 |
2.2.2 战略实施存在的障碍 |
2.3 平衡计分卡在战略实施中的应用分析 |
2.3.1 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之间的联系 |
2.3.2 平衡计分卡运用于战略实施的可行性 |
3 小米科技战略制定的概况 |
3.1 小米科技基本情况 |
3.1.1 小米科技发展史 |
3.1.2 小米科技愿景与使命 |
3.2 小米科技的战略分析 |
3.2.1 优势分析 |
3.2.2 劣势分析 |
3.2.3 机会分析 |
3.2.4 威胁分析 |
3.3 小米科技的战略目标制定 |
3.3.1 总体战略目标 |
3.3.2 具化战略目标 |
4 平衡计分卡运用于小米科技的战略实施效果评价 |
4.1 案例背景介绍 |
4.2 战略实施效果评价 |
4.2.1 财务维度的实施效果评价 |
4.2.2 顾客维度的实施效果评价 |
4.2.3 内部流程维度的实施效果评价 |
4.2.4 学习与成长维度的实施效果评价 |
4.3 案例研究结论 |
5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战略调整 |
5.1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四维度调整 |
5.1.1 财务维度的调整 |
5.1.2 顾客维度的调整 |
5.1.3 内部流程的调整 |
5.1.4 学习与成长的调整 |
5.2 本章小结 |
6 启示与不足 |
6.1 对互联网企业的启示 |
6.1.1 顺势而为,抓住机遇 |
6.1.2 与用户交朋友,增强用户黏性 |
6.1.3 注重人力资源,简化管理流程 |
6.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数字经济背景下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数字经济与共享经济 |
2.1.2 移动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产业 |
2.1.3 价值创造与价值转移 |
2.1.4 平台型企业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理论界的研究进展 |
2.2.2 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现状 |
2.2.3 研究述评 |
第三章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关键驱动因素研究 |
3.1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形成条件与基础 |
3.1.1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形成条件 |
3.1.2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表现形式 |
3.1.3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形成基础 |
3.2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动因与演进 |
3.2.1 动因分析 |
3.2.2 演进过程 |
3.3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内在机理分析 |
3.3.1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自组织研究 |
3.3.2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增值与价值网络重构 |
3.3.3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创造与价值汇聚的关键节点 |
第四章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驱动因素的实证分析 |
4.1 研究假设 |
4.1.1 数据资源 |
4.1.2 开放式平台 |
4.1.3 价值共创 |
4.1.4 网络能力 |
4.1.5 创新绩效 |
4.1.6 客户需求 |
4.1.7 技术进步 |
4.2 研究设计 |
4.2.1 研究假设模型 |
4.2.2 变量的定义与测度 |
4.2.3 调查方式及样本回收 |
4.3 信度与效度分析 |
4.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4.3.2 问卷信度分析 |
4.3.3 问卷效度分析 |
4.4 结构方程模型 |
4.4.1 模型建构 |
4.4.2 确定性因素分析和测评指标 |
4.5 研究假设验证与修正后模型 |
4.5.1 相关性检验 |
4.5.2 修正后模型 |
第五章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演化路径 |
5.1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与数字消费需求变化耦合关系 |
5.1.1 数字消费行为及演变趋势 |
5.1.2 数字消费者在价值转移中的行为研究 |
5.1.3 网络外部性对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影响 |
5.2 移动互联网产业创新主体博弈分析 |
5.2.1 问题的提出 |
5.2.2 研究设计 |
5.2.3 Lotka-Volterra模型 |
5.2.4 竞合博弈分析 |
5.2.5 耦和共轭下创新主体价值创造与价值转移的关联分析 |
5.2.6 移动互联创新主体耦合共轭价值创造的机理分析 |
第六章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实证研究 |
6.1 研究问题的界定 |
6.2 案例研究背景 |
6.3 研究设计 |
6.3.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6.3.2 研究样本选取 |
6.3.3 数据获取与编码 |
6.4 目标案例简介 |
6.4.1 阿里巴巴简介 |
6.4.2 海尔集团简介 |
6.5 案例内分析 |
6.5.1 阿里巴巴与价值转移 |
6.5.2 海尔集团与价值转移 |
6.6 案例间比较研究 |
6.6.1 目标案例研究的异同点 |
6.6.2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实现路径和关键节点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管理建议 |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驱动因素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软件巨头争夺“企业绩效管理”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股东资源视角下股东共生关系形成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四维图新为例[D]. 周倩.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21
- [2]高管婚变、股权结构与企业价值研究 ——以昆仑万维为例[D]. 李皓莹.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政府补助对Y汽车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D]. 王瑶.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4]新零售模式下企业战略转型对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苏宁易购为例[D]. 唐梦祺.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5]服务生态系统视角下企业操作性资源能力对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研究[D]. 刘燕琪. 吉林大学, 2021(01)
- [6]上海钢联并购中联钢的绩效评价研究[D]. 张志强.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2)
- [7]阿里巴巴实施双重股权结构的动因及治理效应研究[D]. 高雪.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8]ER中国分公司绩效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 汤海波.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9]平衡计分卡下互联网企业战略实施效果研究 ——以小米为例[D]. 徐慧敏.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9)
- [10]数字经济背景下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研究[D]. 王文倩.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