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面涂布纸涂料的组成

干面涂布纸涂料的组成

一、干法表面涂布纸张涂层的构成(论文文献综述)

张亚[1](2020)在《基于废旧纺织纤维的涂层材料制备及其数码喷印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针对于我国废旧纺织品产生量巨大、有效回收利用率低的现状,本论文通过将机械处理后的废旧散纤维针刺加工成非织造布,进一步热压定型预处理得到尺寸较为稳定、力学拉伸强力较高的基材,并对该基材进行涂层整理来制备性能较佳的涂层材料,然后采用数码喷印加工,得到了艳丽的彩色印花非织造布材料。本论文工作对拓宽废旧纺织纤维的回收利用、开发非织造布基材新颖印花材料,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理论支持。论文首先研究了废旧纺织纤维的针刺非织造涂层基材的加工工艺。以废旧纺织纤维为原料,经喂入——开松——和毛——梳理——铺网——预针刺——主针刺的针刺加工流程,得到了克重为84.2 g/m2、平均厚度为8.57 mm、横纵向断裂拉伸强力分别为24.8 N和74.5 N的非织造布;为了进一步提高基材的表面结构和力学性能,对制备的非织造布基材进行了热压预处理,分别研究了热压温度、时间及压力对基材尺寸稳定性、表面结构、断裂强力及涂层加工性能的影响,得到了适宜的热压工艺参数:热压温度为210℃、热压时间为3 min、热压压力为12 MPa。该热压工艺条件下,基材表面结构紧实度、尺寸稳定性,纤维间的孔隙率相较未处理试样减少了 23.78%,平均孔径减小了 22.65%,横、纵向断裂强力较未处理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升。其次,着重研究了适用于废旧纤维非织造布基材的涂层浆料配方和涂层工艺参数。通过测定附着力、耐折力、平滑度、光泽度、白度、吸墨性、断裂拉伸强力等表征指标,系统研究了涂层浆料体系中涂层剂种类及用量、填料种类及用量、分散剂和交联剂用量等对涂层材料性能的影响,从而确定了较为适宜的涂层浆料配方:选用甲醇-氯化钙体系充分溶解的尼龙废丝作为涂层剂,涂层剂用量为12.0 wt%;选用高岭土颜料作为填充剂,相对用量为1:3(涂层剂用量:高岭土用量),分散剂CF-10用量为0.3wt%,交联剂KH-550用量为0.3 wt%。进而研究了涂层工艺对涂层材料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涂层工艺参数:采用两次涂层工艺,涂层厚度50 μm,焙烘温度为150℃,焙烘时间为3 min。实验结果表明,按照上述的涂层浆料配方、涂层工艺制得的涂层材料具有较强的表面强度:涂层附着力达到了 0级,反复对折100次涂层未出现裂纹;断裂拉伸应力和伸长率明显增加,并且平滑度、光泽度、白度均较高。最后,采用UV固化数码喷印对涂层材料进行表面印花,通过测定印花图案的K/S、耐摩擦色牢度、耐水洗色牢度、图案清晰度等指标,对涂层表面结构与数码喷印性能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探讨了 UV固化功率对涂层材料打印性能的影响,最终确定了较为适宜的UV固化功率为50-70 W。实验数据表明,在该工艺条件下,涂层材料表面的喷印图案有较好的耐摩擦色牢度,干摩擦色牢度为4-5级,湿摩擦色牢度为3-4级,图案颜色鲜艳、边缘清晰。综上所述,本论文以废旧纺织纤维制备非织造布基材,采用尼龙废丝制备聚酰胺湿法涂层浆,研究开发了基于废旧纺织纤维的新颖印花涂层材料,对推动废旧纺织品的循环利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丁亚杰[2](2016)在《氧化淀粉的疏水改性及其在食用包装纸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基于食品包装材料存在的安全、环保和可降解等问题,以氧化淀粉为原料进行疏水改性处理,获得了辛烯基琥珀酸氧化淀粉酯(OOS淀粉),研究了OOS淀粉成膜后的透水、透油性,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淀粉酯在纸张施胶中的应用及其防油性,研究结果对开发新型食用包装纸涂料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OOS淀粉的制备和结构表征。制备不同取代度的OOS淀粉,研究发现,OOS淀粉颗粒较氧化淀粉更易在水中分散均匀,红外光谱和1H核磁共振图谱证实辛烯基琥珀酸酐(OSA)与氧化淀粉发生酯化反应,热力学性质表明,随着OOS淀粉取代度的提高,其糊化温度逐渐降低。2、氧化酯化淀粉膜(OOS-淀粉膜)和高疏水性淀粉膜(OOS-SiO2-淀粉膜)的制备和表征。在不同取代度的OOS淀粉中添加一定量的甘油和纳米二氧化硅,而后完全糊化,利用流延法制备不同淀粉膜,研究发现酯化淀粉膜的透油、透水率明显低于氧化淀粉膜,且加入纳米二氧化硅后,可进一步降低淀粉膜的透油、透水率。3、OOS淀粉对纸张性能的影响。选用酯化淀粉膜透油、透水性能优异的三种酯化淀粉应用在纸张的表面施胶工艺中,探讨不同OSA添加量、淀粉乳浓度、加热糊化时间、表面施胶量等对纸张的抗油性和疏水性的影响,并研究OOS淀粉施胶液对纸张光学性能和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OSA添加量、20%淀粉乳浓度、加热20min、施胶量为59.6g/m2,施胶纸张具有8级的防油值,Cobb60为17.6,比原纸(27.5)降低36%,纸张表面粗糙度降低,撕裂强度、抗张强度、耐折度都有所增加,满足防油食品包装纸的抗渗透性和机械性能要求。4、研究了OOS淀粉/明胶复合淀粉防油剂对纸张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将明胶和OOS淀粉复配,施胶纸张的防油值达到9级,较单纯使用OOS淀粉施胶具有更好的防油效果,研究结果对防油包装纸的开发具有参考价值。

邰晶磊[3](2014)在《聚乳酸涂布—热压复合纸的制备及其水蒸汽渗透行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渐加强和石化资源的日益枯竭,目前广泛用于包装材料的石油基高聚物,因其非生物降解性,导致其废弃物难以回收再生,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堆肥处理,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负担。而可再生资源来源的生物聚合物具有替代石油基高聚物的潜力,成为目前可生物降解包装材料的研究热点。但生物聚合物普遍存在性能上的缺陷,因此,其改性研究和应用研究是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其中,纸基生物基聚合物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逐渐受到重视,已有很多研究。聚乳酸(PLA)是一种植物资源来源、可完全生物降解的生物聚酯材料,综合性能优良,是最具发展前景的生物聚合物之一。聚乳酸涂塑纸或纸板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可生物降解的包装材料,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制备聚乳酸涂塑复合纸的方法。通过乳化溶剂挥发法和纳米均质法制备聚乳酸微纳米级颗粒颜料,分别用壳聚糖和聚乙烯醇的水溶液作为涂料胶黏剂配制聚乳酸涂料,采用纸张颜料涂布的方式制备聚乳酸涂布纸,再经滚压或平压使聚乳酸颗粒涂层微观混熔在纸面形成连续树脂层,制得聚乳酸涂塑复合纸,并对颗粒颜料及树脂涂层的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聚乳酸溶液涂布的方法研究了氯仿、乙醇、正丙醇复合溶剂及聚乙二醇(PEG)和聚己内酯(PCL)对PLA涂层的增塑作用。通过研究成膜性、热性能、复合材料透湿性和透氧性、及热封性,发现复配溶剂、PEG和PCL均不同程度降低了PLA膜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熔点,并具有一定的诱导结晶作用,普遍使PLA膜层的结晶度有所升高;但从透湿性、透气性和热封性来看,发现各因素的影响均不大。通过乳化溶剂挥发法和纳米均质法制备聚乳酸微粒,并用对制得的PLA微粒进行了粒度、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表征。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的PLA微粒多为多孔性球体,其中,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制备的PLA微粒的粒度和粒径分布最小,得率最大。而且,乳化溶剂挥发法可以制备纳米蒙脱土改性PLA微粒。用纳米均质法可以制得PLA颗粒。通过高速料液在均质阀中的剪切、撞击、强压力降作用制备的PLA微粒是不规则形状的实心颗粒。此外,还对PLA颗粒进行了臭氧处理亲水性改性研究,发现在中性条件下进行臭氧处理可以改善PLA颗粒的表面水润湿性,不过,乳液溶剂挥发法制备的PLA微粒因其多孔性及残余表面活性剂而具有很好的水润湿性。分别以壳聚糖和聚乙烯醇的水溶液作为PLA涂料的胶黏剂,采用涂布法-热压的方法制备聚乳酸涂塑复合纸,并用SEM、原子力显微镜(AFM)、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热重分析仪(TG)对聚乳酸涂层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涂塑复合材料的透湿性、透氧性及热封性。发现涂布-热压法制备聚乳酸涂塑复合纸是可行的,而且复合纸的各项性能可与聚乳酸溶液涂布纸相媲美。而且,胶黏剂树脂对涂层性能也有一定的影响,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聚乳酸树脂层的玻璃转化转变温度和熔点,但均使涂层的结晶度升高,不利于树脂层的柔性。另外,不同的热压方法制得的涂层质量也不同,滚压和平压在微观尺度上均具有取向作用,但滚压涂层的光泽度、平滑度较高,而平压涂层平滑度、光泽度较低。另外,对于PLA-聚乙烯醇涂层,热压处理提高了树脂层的结晶度,而热压使PLA-壳聚糖涂层结晶度降低,但退火处理可使二者的结晶度提高,虽然可以改善涂层阻隔性,但同时会使涂层变得脆韧,不利于提高树脂层的柔性。针对各种聚乳酸涂塑复合纸的透湿行为进行了综合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聚乳酸涂塑复合纸的透湿性遵循多层材料透湿性的一般规律。基于此规律,对水蒸气透过量和涂布量的关系进行了线性拟合,发现对于单面溶液涂塑纸、双面溶液涂塑纸、单面颜料-热压涂塑纸均得到很好的拟合效果,并得到了涂塑纸透湿量与涂布量之间的经验公式。而且,由于基纸对于树脂与基纸间形成的混合层的特性有决定性影响,基纸的特性及种类对纸塑复合材料的影响不可简单忽略不计。最后,研究了聚乳酸涂塑复合纸在纸张再生过程中的降解行为。聚乳酸涂层在二次纤维的脱墨漂白过程中存在的水、热、碎解、揉搓等的作用下,基本上可完全降解,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避免一般纸塑复合材料纤维回用过程中存在的胶粘物等问题,对造纸过程没有影响。

李青[4](2014)在《基于混合多糖增稠剂的天然纤维织物活性干法转移印花》文中提出活性干法转移印花,即通过热压将转印纸与未上浆的干态织物紧密贴合后,再经由汽蒸完成活性染料的溶解渗透及固色该原理不同于分散染料的升华转移,因而无需改性天然纤维以增加其对分散染料的可染性;也不同于湿法溶解转移染料的原理,因而可避免对织物的上浆湿处理用含有热熔粘合剂高取代羟丙基纤维素νH-HPCξ的糊料对纸张进行涂层改性以制备具有粘合力的干法转移印花纸考虑H-HPC的热凝胶性会引起涂层干燥时糊料粘度的降低,因此将另一种不具明显热凝胶性的多糖增稠剂,即海藻酸钠νSAξ羧甲基纤维素钠νCMCξ羟乙基纤维素νHECξ瓜尔胶νSG-9ξ和羧甲基淀粉νSG-24ξ与H-HPC共混为实现染料的溶解渗透及固色还需在糊料中加入适量的吸湿剂和固色碱剂在第二章的研究中,首先对H-HPC的热熔性六种多糖增稠剂的热稳定性和溶胀性进行了测试,并着重探讨了五种混合多糖增稠剂,即H-HPC/SA H-HPC/CMC H-HPC/HEC H-HPC/SG-9和H-HPC/SG-24对糊料流变性,转印纸涂层量和印花织物色深的影响研究表明:H-HPC的热熔点约为120℃五种基于H-HPC的糊料均体现出适合纸张涂层的假塑性流体特征,另一种多糖增稠剂决定了糊料的粘弹性具有较高弹性比例的糊料会导致涂层量的降低当糊料的粘性高于弹性时,其表观粘度越高,涂层量越大印花织物的正面色深取决于H-HPC的涂层量及另一种多糖增稠剂的化学性质H-HPC/SA的印花织物得色最深但轮廓清晰度欠佳综合评价表观色深花型清晰度色牢度手感以及织物可剥离度这五个关键的印花性能指标,可得H-HPC/CMC的干法转移印花效果与可应用性能最佳第三章针对综合印花性能最佳的H-HPC/CMC展开流变学和形貌学研究稳态剪切实验表明,随着固含量的增加,H-HPC和CMC的假塑性特征越明显CMC的结构粘度更高,并在较低的剪切速率下即体现出变稀的行为用power-law模型可对H-HPC和CMC的稳态剪切曲线进行较好的拟合触变性测试表明H-HPC的触变性较CMC小动态频率扫描结果表明,随着角频率或固含量的增加,两种增稠剂均表现出弹性增强且粘性减弱的特征CMC的粘弹性较H-HPC的稳定对比不同条件下H-HPC/CMC流变性的变化,可知其在弱酸性中性弱碱性及不同尿素含量的环境中均具有较好的相容性采用光学和原子力显微镜观测了不同温度和不同成膜方法下制备的H-HPC CMC及糊料膜的微观形貌,可知H-HPC在80℃以上干燥的糊料膜中分布得更为均匀第四五两章分别对基于H-HPC/CMC的真丝及棉织物活性转移印花进行研究先从制备转印纸和优化工艺的角度探究影响织物表观色深染料渗透率和固色率的关键因素,并分析了两种织物的印花性能的差异,最后从印花废液和织物颜色及服用性能两方面对干法转移印花与传统筛网印花进行对比真丝印花性能的研究表明:H-HPC提供的贴合力固色碱剂的种类糊料与织物间的吸湿度对真丝的表观色深具有关键影响将三氯乙酸作为固色碱剂及尿素的加入均可显着提高色深值染料渗透率与转印纸上涂层量及尿素和双氰胺的含量有关用含有3%H-HPC0.7%CMC3%三氯乙酸5%尿素3%双氰胺0.5%SiO2的糊料制备转印纸时,获得的印花真丝具有较高的色深3级以上的色牢度轮廓清晰的花型和良好的手感棉与真丝印花性能的最大区别在于:棉织物在碱性较强的碳酸钠/三氯乙酸缓冲固色体系中可获得较高的固色率和色深值两种织物优化的转移印花工艺为:贴合压力1-3Mpa,贴合温度115-125℃,汽蒸温度102-112℃,汽蒸时间10-20min两种印花方法的对比表明:两种织物转移印花废液的COD均较筛网印花废液的COD低,但其中的染料量较高印花废液的COD主要由增稠剂所引起对两种织物而言,筛网印花织物的匀染性染料渗透率和色牢度较高,但是转移印花织物的手感更为柔软两种印花方法均会降低两种织物的白度和强力,但对它们透湿性的影响不大

何利喜[5](2011)在《水洗高岭土的煅烧及产品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纸和纸板产量的持续增长,国内造纸行业对涂布级精制高岭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国高岭土资源储量十分丰富,但是造纸涂布用高岭土却很少,目前的高档高岭土颜料主要依赖进口,限制国内高岭土使用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国产高岭土产品的涂布性能(吸油量、遮盖力、粒度及磨耗值等)及稳定性较差而难以满足高档涂布纸的需求。本实验以广东茂名高岭土为原料,在马弗炉中采用静态煅烧的方法来对高岭土进行改性,研究了高岭土的白度、吸油量、粒度、遮盖力及磨耗值等物化性能在煅烧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分析引起变化的内部机理,并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分析及扫描电镜分析等先进测试方法,分析了煅烧过程中产品结构、晶形变化,对高岭土物化性能的变化机理做了进一步分析说明。研究发现:本实验条件下,白度随煅烧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温度到达1050℃时,白度最高,随着恒温时间的延长,白度先大幅度增加,50分钟后增加趋势变小;吸油量随煅烧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小,在750℃左右达到最大值83ml/100g,随着恒温时间延长吸油量无明显变化;在450~550℃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遮盖力降低,超过550℃遮盖力随温度的升高先升高后增长趋势变弱;恒温时间不超过60分钟时,遮盖力随恒温时间延长而增强,60分钟之后增幅减弱;磨耗值随温度升高呈急剧增大趋势,1050℃时,磨耗值升高到82.6mg/2000次,随着恒温时间的延长,磨耗值呈增大趋势,50~60分钟的恒温时间内,增幅度最大。实验结果表明,茂名水洗高岭土作为高档涂料煅烧高岭土原料是可行的,合理控制煅烧条件,可以得到各项指标均较好的煅烧水洗高岭土产品。

廖旭深[6](2010)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相涂料的制备及表征》文中指出纸张无水相涂布工艺可以减小传统纸张湿法涂布中涂料水分对涂布能耗、涂布质量以及对涂布原纸质量的影响。而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反应介质制备无水相涂布用的涂料更是一种绿色环保的聚合方法。本文采用了超临界CO2作为反应介质,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碳酸钙颜料混合的涂料粒子,接着通过引入丙烯酸丁酯(BA)与甲基丙烯酸甲酯进行共聚,控制涂料中的聚合物性能;并对碳酸钙进行表面改性,加强聚合物与颜料颗粒之间的作用力。本文着重考察了反应体系中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稳定剂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如何影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分子量及其分布、玻璃化转变温度、耐热性能等性能指标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通过红外光谱(FT-IR),对无水相材料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凝胶渗透色谱(GPC)-十八角度激光光散射联用技术对合成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进行了测定;利用热分析仪考察了聚合物的热稳定性及玻璃化转变温度;利用扫描电镜对制备的无水相涂料粒子的形态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反应条件为反应压力10 MPa,反应温度75℃,反应时间8 h,单体浓度0.10 g/mL,引发剂浓度0.10×10-2g/mL,稳定剂浓度0.06×10-2 g/mL时,其聚合反应的转化率较高,同时PMMA的分子量适中,分子量分布窄。SEM观察到混合涂料粒子颗粒均匀,表明颜料在涂料体系中分散性良好。通过调整共聚单体中MMA与BA的比例可以控制合成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无机颜料的添加可以提高树脂的耐热性能,经硅烷化改性使表面带有可聚合双键的碳酸钙,在无水相涂料中可作为化学交联点,可提高涂料的热性能,并控制合成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张瑜[7](2010)在《聚乙烯醇的改性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PU接枝和添加改性剂,对聚乙烯醇(PVA)进行改性,以期获得高阻隔的PVA材料,应用于高阻隔包装领域,并初步探讨了干法熔融加工PVA的可能性,通过改性来改善其熔融加工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综述了PVA国内外的发展概况,简要介绍了PVA薄膜的应用情况与发展前景。2、通过添加自制改性助剂,制备了高阻隔PVA涂布液,并研究了黏度对涂布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PVA涂布液具有较好的耐水性,涂布液与通用基材,如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BOPP)、聚乙烯薄膜(PE)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PET)等,之间具有良好的附着力,且PVA阻隔层具有优异的阻隔性能。3、将聚氨酯(PU)通过甲苯二异氰酸酯(TDI)接枝到PVA上,制备了PVA-g-PU。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及光电子能谱仪(XPS)等测试结果表明,成功地将PU接枝到PVA大分子链上。X射线衍射仪(XRD)、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及热失重分析仪(TGA)的测试结果表明,接枝PU使PVA的结晶度及熔点降低,而且PU的接枝率越高,结晶度及熔点越低,而分解温度进一步提高。力学性能测试表明,接枝PU使PVA拉伸强度下降,但断裂伸长率及断裂能逐步提高。4、在PVA基体中,通过添加甘油/乙酰胺或甘油/三甘醇(TEG)复合增塑剂,不同聚合度的PVA及自制改性剂制备了可熔融加工的PVA改性材料。采用TGA、XRD、DSC、熔体流动测试仪、电子拉力机等手段分别研究了改性剂对PVA改性材料的耐热性、结晶性能、熔融行为、加工流动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增塑剂的加入,使PVA的熔点和结晶度降低,断裂伸长率明显增大;自制改性剂的加入能有效增加PVA的熔融指数。甘油/乙酰胺复合增塑体系的应用效果优于甘油/三甘醇复合增塑体系,且当PVA1799:PVA0599质量比为6:4,甘油和乙酰胺总量为30份时,以及自制改性剂的加入可实现PVA的熔融加工,且综合性能最好。

陈生[8](2009)在《造纸及化学品相关专利信息》文中提出专利名称:数码打样纸的涂布液及采用该涂布液制备数码打样纸的工艺申请号:200710150214.7公开号:CN101158130申请日:2007-11-19公开日:2008-04-09申请人:天津大唐影像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本发明涉及一种数码打样纸的涂布液以及采用

马凤秋[9](2008)在《不同颜料涂布纸的涂层结构与印刷特性》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对涂布纸的印刷性能、涂层结构、印刷后的色彩再现性进行了研究。选取统一规格的原纸,在相同条件下采用不同的颜料和颜料配比进行涂布,测量并分析了纸张的印刷性能,包括白度、PPs粗糙度、光泽度和油墨吸收性。通过分析发现,使用美国高光泽瓷土涂布的纸张印刷性能表现出特殊效果,这可能是因为颜料中混合的特种分散剂和色相处理影响了颜料的某些性质;使用两种碳酸钙(PCC和GCC)涂布的纸张的印刷性能基本相同。实验过程中分析了不同颜料涂布纸的涂层结构。采用汞压入法测量涂布纸的涂层孔隙率和孔径分布,发现使用小粒径的MO1瓷土涂布的纸张比使用大粒径的MO3瓷土涂布的纸张具有较小的涂层孔隙率,使用美国高光泽瓷土涂布的纸张涂层孔隙率最小。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纸张的涂层结构,发现使用MO1涂布的纸张表面比使用MO3涂布的纸张表面有较多的碳酸钙颗粒,且分布均匀;使用美国高光泽瓷土涂布的纸张涂层表面碳酸钙留着量最多;使用GCC涂布的纸张比使用PCC涂布的纸张表面有较多的碳酸钙颗粒。使用IGT印刷适性仪和分光密度仪对涂布纸的油墨色彩再现性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测量印刷后测试条的印刷密度,计算三色油墨在不同纸张上的色相误差、灰度、色效率和色强度。结论表明:使用MO3涂布的纸张最有利于三色油墨色彩的再现,使用美国高光泽瓷土涂布的纸张最不利于三色油墨色彩的再现。两种碳酸钙涂布的纸张对三色油墨的色彩再现性影响都不大,使用PCC涂布的纸张更有利于印刷后产品的阶调再现。对测试后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知:使用美国高光泽瓷土涂布的纸张涂层孔隙率最低,纸张印刷性能最差,对三色油墨的色彩再现性最差;使用MO3瓷土涂布的纸张比使用MO1瓷土涂布的纸具有较高的涂层孔隙率,纸张印刷性能较好,对三色油墨的色彩再现性较强。

宋宝祥,王妍[10](2007)在《造纸非金属矿粉体材料消费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认为阐述了碳酸钙、高岭土、滑石等主要非金属矿粉体近几年的消费量和消费特点,比较了不同矿物粉体消费结构的变化,预测了造纸矿物粉体材料的主要研发方向及市场发展前景。

二、干法表面涂布纸张涂层的构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干法表面涂布纸张涂层的构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废旧纺织纤维的涂层材料制备及其数码喷印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废旧纺织纤维再资源化利用
        1.2.1 国外废旧纺织纤维回收利用情况
        1.2.2 国内废旧纺织纤维回收利用情况
    1.3 纺织品涂层整理
        1.3.1 涂层剂
        1.3.2 填料
        1.3.3 助剂
    1.4 数码印花在非织造布中的应用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关键问题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拟解决关键问题
第2章 涂层加工用废旧纺织纤维基材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设备及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2.1 废旧纺织纤维的非织造布制备
        2.2.2.2 基材的热压预处理
        2.2.2.3 聚酰胺涂层浆料的制备
        2.2.2.4 聚酰胺涂层材料的制备
        2.2.3 测试方法
        2.2.3.1 断裂拉伸强力测试
        2.2.3.2 3D视频显微镜测试
        2.2.3.3 SEM测试
        2.2.3.4 尺寸稳定性测试
        2.2.3.5 表面接触角测试
        2.2.3.6 附着力测试
        2.2.3.7 平滑度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废旧纺织纤维针刺非织造布制备工艺
        2.3.2 热压温度对基材性能的影响
        2.3.2.1 热压温度对基材力学拉伸性能的影响
        2.3.2.2 热压温度对基材尺寸稳定性的影响
        2.3.2.3 热压温度对基材表面亲疏水性的影响
        2.3.2.4 热压温度对涂层加工性能的影响
        2.3.3 热压时间对基材性能的影响
        2.3.3.1 热压时间对基材结构紧实度的影响
        2.3.3.2 热压时间对基材力学性能的影响
        2.3.4 热压压力对基材性能的影响
        2.3.4.1 热压压力对基材结构紧实度的影响
        2.3.4.2 热压压力对基材力学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废旧纺织纤维涂层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药品及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2.1 涂层浆料的制备
        3.2.2.2 涂层材料的制备
        3.2.3 测试方法
        3.2.3.1 涂层浆料流变性测试
        3.2.3.2 粒径测试
        3.2.3.3 涂层材料表面强度测试
        3.2.3.4 涂层材料表面性能测试
        3.2.3.5 涂层材料吸墨性测试
        3.2.3.6 涂层材料吸水性测试
        3.2.3.7 断裂拉伸强力测试
        3.2.3.8 涂层材料防水透湿性能测试
        3.2.3.9 涂层材料力学拉伸测试
        3.2.3.10 SEM测试
        3.2.4.11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
        3.2.4.12 涂层材料织物风格测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涂层剂种类对涂层材料性能的影响
        3.3.1.1 涂层剂种类对涂层附着力的影响
        3.3.1.2 涂层剂种类对涂层材料吸墨性的影响
        3.3.1.3 涂层剂种类对涂层材料力学拉伸性能的影响
        3.3.1.4 涂层剂种类对涂层材料防水透湿性能的影响
        3.3.2 涂层剂用量对涂层材料性能的影响
        3.3.2.1 涂层剂用量对涂层附着力的影响
        3.3.2.2 涂层剂用量对涂层材料表面性能的影响
        3.3.2.3 涂层剂用量对涂层材料力学拉伸性能的影响
        3.3.2.4 涂层剂用量对涂层材料吸水性的影响
        3.3.3 填料种类对涂层材料性能的影响
        3.3.3.1 填料种类对涂层浆料稳定性的影响
        3.3.3.2 填料种类对涂层材料吸墨性的影响
        3.3.3.3 填料种类对涂层材料力学拉伸性能的影响
        3.3.3.4 填料种类对涂层材料表面性能的影响
        3.3.4 填料用量对涂层材料性能的影响
        3.3.4.1 填料用量对涂层材料吸墨性的影响
        3.3.4.2 填料用量对涂层材料遮盖力的影响
        3.3.4.3 填料用量对涂层材料织物风格的影响
        3.3.5 分散剂用量对涂层浆稳定性的影响
        3.3.6 交联剂用量对涂层材料性能的影响
        3.3.7 涂层工艺的优化
        3.3.7.1 涂层方式对涂层材料性能的影响
        3.3.7.2 涂层厚度对涂层材料性能的影响
        3.3.7.3 焙烘温度对涂层材料性能的影响
        3.3.7.4 焙烘时间对涂层材料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码喷印加工在涂层材料上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3 测试方法
        4.2.3.1 表面得色深度K/S测试
        4.2.3.2 图案清晰度测试
        4.2.3.3 摩擦色牢度测试
        4.2.3.4 水洗色牢度测试
        4.2.3.5 SEM测试
        4.2.3.6 涂层孔隙分布测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涂层表面结构与数码喷印性能相关性研究
        4.3.1.1 涂层孔隙分布对吸墨性的影响
        4.3.1.2 涂层孔隙分布对表面得色深度K/S的影响
        4.3.1.3 涂层孔隙分布对摩擦色牢度的影响
        4.3.1.4 涂层孔隙分布对图案清晰度的影响
        4.3.2 UV固化对数码喷印性能的影响
    4.4 成果展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氧化淀粉的疏水改性及其在食用包装纸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防油纸张的制备方法
        1.1.2 表面施胶剂
        1.1.2.1 天然表面施胶剂
        1.1.2.2 合成表面施胶剂
        1.1.3 表面施胶的机理
        1.1.3.1 阴离子表面施胶的作用机理
        1.1.3.2 阳离子表面施胶剂的作用机理
    1.2 国内外防油纸的研究进展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疏水氧化淀粉的制备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辛烯基琥珀酸氧化淀粉酯(OOS淀粉)的制备
        2.3.2 氧化淀粉羧基/羰基含量的测定
        2.3.3 OOS淀粉取代度的测定
        2.3.4 OOS淀粉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3.5 OOS淀粉的偏光显微观察
        2.3.6 淀粉糊粘度测定
        2.3.7 核磁共振分析
        2.3.8 热力学特性分析
        2.3.9 数据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氧化淀粉的羰基/羧基含量分析
        2.4.2 OSA添加量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2.4.3 不同OOS淀粉的红外光谱分析
        2.4.4 木薯氧化淀粉的颗粒形态
        2.4.5 淀粉的粘度分析
        2.4.6 OOS淀粉的核磁共振光谱分析
        2.4.7 OOS淀粉热力学特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疏水氧化淀粉膜的制备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试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OOS淀粉膜的制备
        3.3.2 OOS-SiO2-高疏水性淀粉膜的制备
    3.4 淀粉膜的性质测定
        3.4.1 淀粉膜的厚度测定
        3.4.2 淀粉膜水分含量的测定
        3.4.3 膜的红外光谱分析(FT-IR)
        3.4.4 膜表面接触角的测定
        3.4.5 水蒸气透过系数的测定
        3.4.6 透油系数的测定
        3.4.7 膜力学性质的测定
        3.4.8 数据分析
    3.5 结果与讨论
        3.5.1 膜的厚度和水分含量分析
        3.5.2 膜的红外光谱分析
        3.5.3 淀粉膜的接触角分析
        3.5.4 膜阻水性能分析
        3.5.5 膜的阻油性
        3.5.6 两种膜的机械性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OOS淀粉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试验设备
    4.3 纸张表面施胶试验
        4.3.1 不同OOS淀粉乳浓度施胶液的制备
        4.3.2 表面施胶
        4.3.3 Oil Kit试验试剂的配制
    4.4 纸张性能表征
        4.4.1 油滴实验( Oil Kit Test) 方法
        4.4.2 纸张Cobb60值测定
        4.4.3 纸张动态接触角测定
        4.4.4 纸张表面纤维形态分析
        4.4.5 纸张光学性能和物理性能的测定
        4.4.6 数据统计分析
    4.5 结果与讨论
        4.5.1 纸张防油性
        4.5.2 纸张防水性
        4.5.3 纸张表面形态的分析
        4.5.4 淀粉施胶液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施胶剂在食品包装纸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试验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施胶液配制
        5.3.2 表面施胶
        5.3.3 施胶液粘度的测定
    5.4 纸张性能表征
        5.4.1 油滴实验( Oil Kit Test) 方法
        5.4.2 纸张Cobb60值测定
        5.4.3 纸张静态接触角测定
        5.4.4 纸张的表面粗糙度测定
        5.4.5 纸张物理性能的测定
        5.4.6 数据统计分析
    5.5 结果与讨论
        5.5.1 明胶对施胶液粘度的影响
        5.5.2 明胶对纸张的防油性的影响
        5.5.3 明胶对纸张的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5.5.4 明胶对纸张物理性能的影响
    5.6 结论
结论与展望
    一 结论
    二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三 本论文存在的不足
    四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聚乳酸涂布—热压复合纸的制备及其水蒸汽渗透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复合包装材料的概念
        1.1.2 纸基复合包装材料简述
        1.1.3 塑料包装材料面临的问题
    1.2 可生物降解塑料概述
        1.2.1 石油基可生物降解塑料
        1.2.2 生物聚合物/生物塑料
    1.3 纸基生物聚合物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4 聚乳酸材料及聚乳酸涂布纸的研究进展
        1.4.1 聚乳酸材料的概述
        1.4.2 聚乳酸的改性
        1.4.3 聚乳酸的应用现状
        1.4.4 聚乳酸涂布纸的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聚乳酸溶液涂布纸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仪器设备
        2.2.2 聚乳酸溶液涂布纸的制备
        2.2.3 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成膜性的分析
        2.3.2 聚乳酸成膜的差式扫描量热(DSC)分析
        2.3.3 聚乳酸涂塑纸透湿性分析
        2.3.4 聚乳酸涂塑纸透氧性分析
        2.3.5 聚乳酸涂塑纸热封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聚乳酸微粒颜料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3 聚乳酸微粒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聚乳酸微粒的粒度分析
        3.3.2 聚乳酸微粒的形貌分析
        3.3.3 红外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射流纳米均质法制备聚乳酸微粒及其臭氧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微射流纳米均质法制备聚乳酸微粒
        4.3.2 臭氧对聚乳酸微粒的亲水改性
    4.4 聚乳酸微粒性能表征
        4.4.1 扫描电镜(SEM)分析
        4.4.2 红外分析
        4.4.3 聚乳酸微粒润亲水性的测定
    4.5 结果与讨论
        4.5.1 纳米均质法制备聚乳酸微粒的结果与讨论
        4.5.2 臭氧处理对聚乳酸颗粒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4.5.3 臭氧处理前后聚乳酸微粒的红外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乳酸涂布-热压复合纸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与仪器与设备
        5.2.2 涂料制备
        5.2.3 聚乳酸复合纸的制备
        5.2.4 性能检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扫描电镜(SEM)分析
        5.3.2 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
        5.3.3 红外分析
        5.3.4 差式扫描量热(DSC)分析
        5.3.5 热重(TG)分析
        5.3.6 材料透湿性测试
        5.3.7 材料透氧性测试
        5.3.8 材料热封性测试
    5.4 小结
第六章 聚乳酸涂塑复合纸水蒸气渗透行为研究
    6.1 引言
    6.2 气体在聚合物材料中的渗透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6.2.1 气体在聚合物材料中的渗透行为
        6.2.2 气体在聚合物材料中的渗透行为的影响因素
    6.3 聚乳酸涂塑复合纸水蒸气渗透性的研究
        6.3.1 纸基聚乳酸溶液涂塑复合纸透湿率的线性回归分析
        6.3.2 纸板基聚乳酸溶液涂塑复合纸透湿率的线性回归分析
        6.3.3 聚乳酸颜料涂布-热压复合纸透湿率的线性回归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聚乳酸涂塑复合纸在废纸回用过程中降解行为的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与设备
    7.3 降解试验Ⅰ
        7.3.1 试验方法
        7.3.2 试验条件的确定
        7.3.3 试验结果分析
    7.4 降解试验Ⅱ
        7.4.1 试验方法
        7.4.2 检测与表征
        7.4.3 结果与讨论
    7.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基于混合多糖增稠剂的天然纤维织物活性干法转移印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纺织品印花
        1.2.1 传统印花方法
        1.2.2 数码喷墨印花
        1.2.3 转移印花
    1.3 天然纤维织物转移印花
        1.3.1 天然纤维改性
        1.3.2 分散染料改性
        1.3.3 湿法转移印花
    1.4 印花增稠剂的概述
        1.4.1 印花增稠剂的作用与要求
        1.4.2 印花增稠剂的应用分类
        1.4.3 印花增稠剂的理论研究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混合多糖增稠剂对转移印花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与测试方法
        2.3.1 实验方法
        2.3.2 测试方法
    2.4 染料转移及固色机理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单一多糖增稠剂的性能表征
        2.5.2 混合多糖增稠剂对改性糊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2.5.3 混合多糖增稠剂对转移印花纸性能的影响
        2.5.4 混合多糖增稠剂对织物印花性能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混合增稠剂 H-HPC/CMC 的流变性相容性及共混形貌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与测试方法
        3.3.1 实验方法
        3.3.2 测试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H-HPC 和 CMC 的稳态剪切性能
        3.4.2 H-HPC 和 CMC 的触变性能
        3.4.3 H-HPC 和 CMC 的粘弹性能
        3.4.4 混合多糖增稠剂 H-HPC/CMC 的相容性
        3.4.5 增稠剂膜的微观形貌
        3.4.6 改性糊料膜的微观形貌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 H-HPC/CMC 的真丝活性干法转移印花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与测试方法
        4.3.1 实验方法
        4.3.2 测试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改性糊料中各组分对印花真丝色深与染料渗透率的影响
        4.4.2 转移印花工艺对印花真丝色深与染料渗透率的影响
        4.4.3 印花真丝的综合适用性表征
        4.4.4 真丝转移印花与筛网印花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 H-HPC/CMC 的棉织物活性干法转移印花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与测试方法
        5.3.1 实验方法
        5.3.2 测试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真丝印花用改性糊料在棉织物上的印花效果
        5.4.2 改性糊料中各组分对印花棉色深与染料渗透率的影响
        5.4.3 转移印花工艺对印花棉色深与染料渗透率的影响
        5.4.4 棉转移印花与筛网印花的比较
        5.4.5 两种干法转移印花纸性能的对比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
致谢

(5)水洗高岭土的煅烧及产品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岭土的矿物结构与特性
    1.2 高岭土资源的分布
    1.3 高岭土的应用
        1.3.1 高岭土在陶瓷工业方面的应用
        1.3.2 高岭土在造纸行业中的应用
        1.3.3 高岭土在耐火材料工业中的应用
        1.3.4 高岭土在橡胶、塑料、油漆等方面的应用
        1.3.5 高岭土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1.4 高岭土锻烧原理及影响因素
        1.4.1 高岭土煅烧原理及结构变化
        1.4.2 影响锻烧高岭土物化性能的因素
    1.5 高岭土煅烧工艺的研究
        1.5.1 国内煤系高岭土煅烧工艺的研究
        1.5.2 国内水洗高岭土煅烧的研究
        1.5.3 国外高岭土煅烧工艺的研究
    1.6 目前煅烧高岭土研究存在的问题
    1.7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内容和目的
        1.7.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7.2 研究内容和目的
第二章 实验原料组成分析、试剂及仪器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原料化学组成的测定
        2.2.2 pH值及烧失重的测定
        2.2.3 测定结果
        2.2.4 原料颗粒粒度分布的测定
    2.3 试剂与仪器
        2.3.1 试剂
        2.3.2 实验仪器
第三章 高岭土的白度在煅烧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方法
        3.1.2 高岭土白度的测定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白度在不同煅烧温度下的变化规律
        3.2.2 白度在不同恒温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3.3 煅烧高岭土的X-射线衍射(XRD)分析
        3.3.1 关于X-射线衍射(XRD)分析及分析方法
        3.3.2 X-射线衍射(XRD)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岭土吸油量及粒度在煅烧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方法
        4.1.2 吸油量的测定方法
        4.1.3 粒度分布的测定方法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吸油量在不同煅烧温度下的变化规律
        4.2.2 吸油量在不同恒温时间下的变化规律
    4.3 粒度分布在不同煅烧温度下的变化规律
    4.4 煅烧高岭土的红外光谱分析(IR)
        4.4.1 关于红外光谱分析(IR)及分析方法
        4.4.2 红外光谱(IR)结果分析
    4.5 煅烧高岭土的扫描电镜(SEM)分析
        4.5.1 关于扫描电镜(SEM)分析及方法
        4.5.2 扫描电镜(SEM)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岭土遮盖力及磨耗值随煅烧过程的变化规律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方法
    5.2 遮盖力及磨耗值的测定方法
        5.2.1 高岭土遮盖力的测定方法
        5.2.2 高岭土磨耗值的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高岭土的遮盖力在煅烧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5.3.2 高岭土磨耗值在煅烧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5.4 本章小结
总结
    一、论文主要工作
    二、主要结论
    三、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四、对未来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相涂料的制备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纸张干法涂布工艺
        1.1.1 无水相涂料的主要特点
        1.1.2 无水相涂料的主要组成
        1.1.2.1 树脂
        1.1.2.2 固化剂
        1.1.2.3 颜料和填料
        1.1.2.4 助剂
        1.1.3 无水相涂布对涂料性能的要求
        1.1.4 无水相涂料的制备方法
        1.1.5 无水相涂料的涂装方法
    1.2 超临界流体
        1.2.1 超临界流体的概念
        1.2.1.1 超临界流体的基本性质
        1.2.1.2 超临界流体的选定
        1.2.2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技术在聚合物合成中的应用
        1.2.2.1 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性质
        1.2.2.2 超临界二氧化碳中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理
        1.2.2.3 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高聚物合成的反应介质
    1.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目的及主要内容
        1.3.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目的
        1.3.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临界二氧化碳中PMMA/碳酸钙无水相涂料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主要原料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3 PMMA/碳酸钙无水相涂料的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3.1 转化率
        2.3.2 红外光谱(FT-IR)测定
        2.3.3 聚合物分子量及分布的测定
        2.3.4 扫描电镜观测
        2.3.5 热失重(TGA)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引发剂及表面活性剂(稳定剂)的选择
        2.4.2 PMMA分子量及分布与聚合反应条件的关系
        2.4.2.1 引发剂浓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2.4.2.2 单体浓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2.4.2.3 稳定剂浓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2.4.2.4 反应温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2.4.2.5 反应时间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2.4.3 红外光谱(FT-IR)分析
        2.4.4 扫描电镜(SEM)分析
        2.4.5 热失重(TGA)分析
        2.4.6 PMMA/碳酸钙无水相涂料的热降解行为
        2.4.6.1 PMMA的热降解机理研究
        2.4.6.2 PMMA的热解反应动力学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临界二氧化碳中PMMA/BA/碳酸钙无水相涂料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及仪器设备
        3.2.2 PMMA/碳酸钙无水相涂料的制备
    3.3 测试与表征
        3.3.1 红外光谱(FT-IR)测定
        3.3.2 聚合物分子量及分布的测定
        3.3.3 扫描电镜观测
        3.3.4 热失重(TGA)测定
        3.3.5 差示扫描量热(DSC)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反应条件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3.4.1.1 丙烯酸丁酯单体浓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3.4.1.2 反应温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3.4.1.3 反应时间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3.4.2 红外光谱(FT-IR)分析
        3.4.3 扫描电镜(SEM)分析
        3.4.4 热失重(TGA)分析
        3.4.5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临界二氧化碳中PMMA/改性碳酸钙无水相涂料的制备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料及仪器设备
        4.2.2 纳米碳酸钙表面改性处理
        4.2.3 PMMA/碳酸钙无水相涂料的制备
    4.3 测试与表征
        4.3.1 转化率
        4.3.2 红外光谱(FT-IR)测定
        4.3.3 聚合物分子量及分布的测定
        4.3.4 扫描电镜观测
        4.3.5 热失重(TGA)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PMMA聚合反应条件的影响
        4.4.1.1 稳定剂浓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4.4.1.2 反应温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4.4.1.3 改性碳酸钙用量对聚合反应转化率的影响
        4.4.2 红外光谱(FT-IR)分析
        4.4.3 扫描电镜(SEM)分析
        4.4.4 热失重(TGA)分析
        4.4.4.1 改性碳酸钙TGA分析
        4.4.4.2 无水相涂料TGA分析
        4.4.5 表面改性碳酸钙及PMMA/改性碳酸钙合成机理探讨
        4.4.5.1 表面改性碳酸钙机理探讨
        4.4.5.2 PMMA/改性碳酸钙合成机理探讨
    4.5 本章小结
结论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7)聚乙烯醇的改性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引言
    1.1 聚乙烯醇的概况
        1.1.1 聚乙烯醇的制备
        1.1.2 聚乙烯醇的牌号
        1.1.3 聚乙烯醇的优良性质
        1.1.4 聚乙烯醇的用途和应用
    1.2 PVA 国内外的发展概况
        1.2.1 国外PVA 发展动态
        1.2.2 国内PVA 发展概况
    1.3 PVA 高阻隔薄膜的发展及应用概况
        1.3.1 高阻隔包装简介
        1.3.2 阻隔包装材料生产技术
        1.3.3 高阻隔包装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动向
        1.3.4 PVA 薄膜
        1.3.5 热塑加工PVA
    1.4 PVA 高阻隔材料的发展前景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实验原料
        2.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2.2 测试与表征
        2.2.1 熔融指数
        2.2.2 拉伸强度
        2.2.3 X-射线衍射(XRD)
        2.2.4 示差扫描量热法(DSC)
        2.2.5 热失重分析(TGA)
        2.2.6 Zahn 杯
        2.2.7 氧气透过率测试系统
        2.2.8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第三章 高阻隔聚乙烯醇涂布液的制备与应用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高阻隔PVA 涂布液的制备
        3.2.3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涂布液的黏度
        3.3.2 涂布液的吸水性
        3.3.3 涂布液与基材的附着力
        3.3.4 复合薄膜的阻隔性能测试
        3.3.5 涂覆工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VA-g-PU 热性能与力学性能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
        4.2.2 PVA-g-PU 的制备
        4.2.3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红外谱图分析
        4.3.2 XPS 分析
        4.3.3 XRD 测试
        4.3.4 DSC 测试
        4.3.5 TGA 测试
        4.3.6 力学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改性对聚乙烯醇性能的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样品制备
    5.3 测试与表征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增塑体系的选择
        5.4.2 XRD 分析
        5.4.3 DSC 分析
        5.4.4 TGA 分析
        5.4.5 熔体流动指数(MI)分析
        5.4.6 力学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不同颜料涂布纸的涂层结构与印刷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研究目的、意义
    1.2 本课题及所属研究领域在国内外研究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本课题所涉及的主要纸张印刷性能
    1.4 涂层结构概述及分析方法
        1.4.1 涂层结构概述
        1.4.2 分析方法
    1.5 纸张印刷性能的评价
    1.6 印刷品的质量评价
    1.7 印刷品密度及其测量
2 不同颜料配方涂布纸张的印刷性能测试与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及方法
        2.2.1 原料及辅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实验及测定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粒径瓷土对纸张印刷性能的影响
        2.3.2 不同碳酸钙对纸张印刷性能的影响
    2.4 小结
3 不同颜料涂布纸的涂层结构
    3.1 实验材料和实验设备
    3.2 实验内容与方法
        3.2.1 纸张的涂布与处理
        3.2.2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汞压入法对涂布纸涂层孔隙率与孔径分布的研究
        3.3.2 扫描电镜法对涂布纸表面与断面涂层结构的研究
    3.4 小结
4 不同颜料涂布纸张的油墨色彩再现性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瓷土对纸张油墨色彩再现性的影响
        4.4.2 不同碳酸钙对纸张油墨色彩再现性的影响
    4.5 小结
5 全文总结
6 展望
7 参考文献
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 致谢

(10)造纸非金属矿粉体材料消费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矿物粉体消费特点
    1.1 矿物粉体消费量和消费比例
    1.2 不同矿物粉体消费结构的变化
    1.3 Ca CO3主要消费特点和发展前景
    1.4 高岭土消费量与消费特点[2]
    1.5 功能性矿物粉体和新矿种消费量明显增长
2 造纸矿物粉体材料的研发方向与发展前景
    2.1 Ca CO3的发展趋势
    2.2 高岭土的发展趋势
    2.3 滑石粉的发展动向与前景
    2.4 值得关注的功能性矿物粉体的开发利用

四、干法表面涂布纸张涂层的构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废旧纺织纤维的涂层材料制备及其数码喷印性能研究[D]. 张亚.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4)
  • [2]氧化淀粉的疏水改性及其在食用包装纸中的应用研究[D]. 丁亚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3]聚乳酸涂布—热压复合纸的制备及其水蒸汽渗透行为的研究[D]. 邰晶磊. 华南理工大学, 2014(11)
  • [4]基于混合多糖增稠剂的天然纤维织物活性干法转移印花[D]. 李青. 苏州大学, 2014(09)
  • [5]水洗高岭土的煅烧及产品性能研究[D]. 何利喜.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6]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相涂料的制备及表征[D]. 廖旭深.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4)
  • [7]聚乙烯醇的改性与应用[D]. 张瑜. 合肥工业大学, 2010(04)
  • [8]造纸及化学品相关专利信息[J]. 陈生. 造纸化学品, 2009(03)
  • [9]不同颜料涂布纸的涂层结构与印刷特性[D]. 马凤秋. 天津科技大学, 2008(06)
  • [10]造纸非金属矿粉体材料消费现状与发展趋势[J]. 宋宝祥,王妍. 中国造纸, 2007(09)

标签:;  ;  ;  

干面涂布纸涂料的组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