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和《诗经》

《古诗十九首》和《诗经》

一、《古诗十九首》与《诗经》(论文文献综述)

秦凯悦[1](2021)在《张庚《古诗十九首解》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古诗十九首》作为先唐五言诗之冠冕,有着“诗母”、“风余”之称,在后世广泛流传,历来注家、注解不断,至清代,《古诗十九首》研究蔚为大观,涌现出吴淇《古诗十九首定论》、张玉谷《古诗十九首赏析》、饶学斌《月午楼古诗十九首详解》、方东树《古诗十九首论》等着作,其中张庚《古诗十九首解》颇有特色,在众多《古诗十九首》批评中脱颖而出,并在后世产生较大反响,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张庚自幼所学驳杂,见识广博,《古诗十九首解》将其所学融于一炉,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张庚《古诗十九首解》还深受清代朴学影响,在阐释中严谨、征实、重考据,同时,在明清复古思潮影响下,崇尚和发扬传统的价值取向被文学界高度认可,受此影响,张庚《古诗十九首解》崇儒尊道,打出“绍已亡之风雅,垂万礼之规模”的鲜明旗帜。张庚《古诗十九首解》具有鲜明的批评特色。其一立足儒家诗教传统,以政教观解《古诗十九首》,在《古诗十九首》中追寻诗“道”,最终能兼顾情与礼的平衡;其二将诗论和画论结合起来以画境论诗,提高了《古诗十九首》批评的艺术品味,为《古诗十九首》研究打开了新思路;其三善于把握文脉,以整体观解《古诗十九首》,认为《古诗十九首》“法律细密”、“格局甚好”、“文势相承”,这与八股文法和金圣叹诗歌评点密切相关,与西方结构主义一些主张不谋而合,体现出进步的文学观。《古诗十九首解》不仅批评特色鲜明,在清代《古诗十九首》批评流变中,还处于由传统政教解诗向性灵过渡、由大量比附《诗经》向熔铸更多经典过渡的关键转折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古诗十九首解》在清代《古诗十九首》批评体系下的作用不容忽视。《古诗十九首解》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日益受到官方推崇,被赋予了更加多元的意义与价值,不断向新经典迈进。而其不竭的生命源泉来自辩证师古、守正出新的态度;风雅传承、诗教俨然的用心;细腻真挚、自然拔俗的艺术魅力,这些都带给后世诸多启示。

杨萍[2](2020)在《《古诗十九首》异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古诗十九首》被钟嵘誉为“一字千金”,这组诗以其清新、刚健、质朴的风格和缠绵悱恻、哀而不伤的艺术特点,铿锵有力地在诗歌史上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凭借字字珠玑的语言形式,被历代中外学者研究、赞赏。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组诗歌在流传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异文。而这些异文的存在显然使“一字千金”的评价显得暧昧可疑。因此,研究这组诗歌的异文显得极为必要。学界对于这组诗歌产生时间的争论,无论何种说法都脱不出中国古籍传播史上具有象征意义的“钞本时代”,这个问题尤为复杂。所谓《古诗十九首》的“异文”研究,正是将目光放置于这一特殊的文本传播时间段,充分考虑到在“钞本时代”这一大环境下,文本的创作、传播、写定有极强烈的多样性与不稳定性下的文本研究。通过研究不同的文字变化,读者可以探求这组诗歌的生成方式、传播路径。同时也能根据对异文的对比研究,体会不同文字带给诗歌的文学欣赏效果,进而探究异文背后的深层文化意蕴。本文共分为四章五部分,绪论部分先论述了选题的研究意义,即将《古诗十九首》置于钞本时代这个大背景下,以异文为线索,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的创作、传播、写定,进而阐述文本解读的多种可能性以及由异文生发的文学欣赏效果和异文背后的文化意蕴。接着分析《古诗十九首》的研究现状,最后对本文所据校本和凡例做了简单说明。接下来第一章分析了“钞本时代”下文献的生成、传播、写定的复杂性,以及解读文献(含《古诗十九首》)的多种可能性,然后对异文进行定义,对异文的产生原因及表现形式展开分析。第二章则将《古诗十九首》的异文尽可能的收集分类,分为“义同的异文”、“义近的异文”、“形近的异文”、“词序颠倒的异文”及“其他”五类,并简单对所举异文进行分析。第三章主要对异文注释进行研究,分析逯钦立对《古诗十九首》异文注释的形式、特点和不足,接着讨论一类特殊的异文注释——自我异文,即在《李善注文选》中,不在同一章节的正文和注释中出现,却在其他章节的注文中出现的异文。通过整理《李善注文选》中的有关《十九首》的自我异文,分析这种注释现象的形成原因以及研究价值。第四章主要分析异文与文学欣赏、文化意蕴的关系,第一部分首先解析了异文于诗歌鉴赏之作用,接着讨论异文与物象探寻的关系,最后归纳与异文相关的“程式句”。第二部分探究异文与文化意蕴的关系,分别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两方面展开,研究异文反映出的时代文化意蕴。

付思敏[3](2020)在《论《古诗十九首》中诗歌自觉抒情的实现》文中认为《古诗十九首》因被梁昭明太子萧统收录在《文选》中而得名,虽仅仅是十九首没有主名的抒情短诗,但一直受到诗论家的赞赏,且一度与《诗经》相提并论。这一特殊现象,引起了历代学者的关注,根据相关资料可知:关于它的研究多集中在探究作者、创作时代、思想内涵、艺术成就这几个方面。笔者在深入学习《古诗十九首》后,对于为何这十九首诗歌能被《文选》收录且被诸多杰出的艺术家所称赞感到十分困惑,从现存文献资料中难以找到令自己信服的理由。机缘巧合,笔者了解了王澍的“文体自觉”论、任树民的“艺术特质视域”理念,再结合往昔所学习的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理论,大胆猜测:《古诗十九首》最伟大的成就应当是标志着中国诗歌自觉抒情的实现。在探究、验证之前,笔者深入思考“‘诗歌自觉抒情’是否可论”以及“‘诗歌自觉抒情’是否具有共性特质”这两大问题,最终得出“《古诗十九首》中诗歌自觉抒情的实现可论且具备共性特质”,这是本文研讨的基本前提。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论证“《古诗十九首》中诗歌自觉抒情的实现”:首先,以作家、作品、世界、读者作为研讨视域去呈现“《古诗十九首》中诗歌实现自觉抒情的内涵表现”。考虑到相关可信资料的不足,主要以作品的内容及较为直观的创作手法为依据,同时与早期或同期代表性作品进行对比,使这种表现更直观更具说服力。其次,从语言、结构、虚实相生的手法这三个方面探究“《古诗十九首》中诗歌实现自觉抒情的艺术手法”。这一部分内容是对这十九首诗歌自觉抒情直观且又精准的解读。再次,从共性与个性两个角度进行“《古诗十九首》中诗歌实现自觉抒情探因”。这一章节内容与前两章内容相互补充,在更加全面、更加客观地梳理《古诗十九首》创作条件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论点的合理性。最后,分别从抒情诗的发展、诗歌史的发展、文学史的发展三个层面挖掘“《古诗十九首》中诗歌实现自觉抒情的意义”。引导读者了解并认可这十九首诗歌对于这三个层面的意义,最终完成对整个论点的论证。

丁震寰[4](2020)在《东汉顺桓灵时期社会变迁与诗歌演进研究》文中提出东汉顺桓灵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影响了诗歌演进。这段时期,诗歌本身内在的发展规律也对诗歌演进产生影响。本文拟以东汉顺桓灵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为大背景,细读诗歌文本,分析重点作家作品,剖析诗歌创作的内容,探寻诗歌的艺术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全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范围、交代了选题的缘由,通过对研究史进行梳理,提出了论文的创新之处。正文部分,分三章展开。第一章,就汉顺帝时期社会变迁对诗歌演进的影响进行研究。剖析顺帝时期的社会状况,把握外戚与宦官共同把持朝政和“儒风渐衰”这两个主要特点。这时期的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特别是抒情性小赋)结合密切,体现了“以悲为美”的艺术特色,由东汉前中期注重歌功颂德,转变为注重描写具体的事物、抒写个人主观感受。第二章,就汉桓帝时期社会变迁对诗歌演进的影响进行研究。政治上,桓帝在位前期,梁太后专权,桓帝在位后期,桓帝利用宦官从外戚手中夺取权力,宦官由此深得信任并干预朝政。与此同时,儒士与宦官开展了激烈的斗争,皇帝打压儒士,第一次党锢之祸形成。文化上,桓帝信奉佛教与道教,儒家文化进一步衰微。诗歌创作上,这一时期的五言诗趋于成熟。体现在语言上,质朴无华而感情深蕴;诗歌意象上,更加丰满;表现手法上,更强调情与景的混融。秦嘉的五言诗正体现了这一特点。当然,此期诗歌在突出抒情性的同时,隐藏着诗人对黑暗政治的担忧与失望。第三章,就汉灵帝时期社会变迁对诗歌演变的影响进行研究。灵帝时期,外戚联合士人,与宦官展开了激烈斗争,最终以外戚和士人的失败而告终;宦官弹劾士人,开启了第二次党锢之祸。汉灵帝创立鸿都门学,在政治上和文化上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鸿都门学的创立使擅长绘画、篆刻艺术的人执掌权力,进一步打击了儒士的心态。这一时期汉灵帝提倡诗歌应该重视艺术审美,但实际创作却与之相反。这时期的优秀诗歌重在抨击社会黑暗,抒发突出怀才不遇之情。诗歌风格激昂慷慨,言辞急切,以开建安风气之先。结语部分总结东汉顺桓灵时期社会变迁对诗歌演进的影响,以及这段时期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海风[5](2021)在《《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先秦之后,很多文人多以“诗言志”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诗人言志,并不是以无力乏味的语言为主,而是寄托在具体的形象上。思妇诗是男性文人来书写闺中妇女的产物,由于政治的黑暗,游学的游子看到自己心心念念的仕途离自己越来越远,满腹牢骚的内心与向君王表达忠心的情绪错综交杂,在这种情况下,温柔贤良,痴情忠贞的思妇便成为了他们直抒胸臆的寄托。本文第一部分主要是梳理出《古诗十九首》中描写女性形象的诗,主要将诗中的女性形象分为三类:痴女,怨女和商女形象,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三类女性形象在同一社会大背景下所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的共性与个性。深入展开分析整首诗以及诗中的女性形象,从而表现出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女性意识的变化以及特点。第二个部分主要着眼于《古诗十九首》中女性形象的文化渊源,《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吸收了乐府民歌的营养,在表现手法上接受了《诗经》、《楚辞》的现实主义色彩,以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所处的特殊阶段,《古诗十九首》从创作动机到内容感情到艺术品味,都散发着时代的光辉。第三个部分主要讨论《古诗十九首》流传千古的永恒艺术魅力,更侧重于对《古诗十九首》女性形象描写的艺术魅力的分析,主要从《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艺术和抒情艺术入手,诗中的女性形象所表达的情感是几千年来我国文人的精神内核,是我国文化的根基和底蕴,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其艺术手法所带来的巧妙韵味。最后是写《古诗十九首》中女性意识的文学意义,分为两个方面,对建安文学的影响,以及对后世女性文人创作的影响。对建安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曹氏家族上,在对后世女性文学的影响主要是从鱼玄机和李清照的作品逐一进行分析。总之,《古诗十九首》中“女性视角”的书写,以自然、清晰、简练、生动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它开创了女性自我意识和话语权的先例,为后世作家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养分,表达方法朴实、含蓄、真实。它没有新的华丽的语言,却耐人回味。

黄琦婷[6](2020)在《《诗经》与《古诗十九首》思乡怀人类诗歌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思乡怀人,是我国古代诗人恒久而美丽的情怀与惯常心态,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亘古不变的题材之一,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它自从发源之后,就一直传承至今,期间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动人心弦的作品。《诗经》和《古诗十九首》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这两部作品都有许多篇目是以思乡怀人为主要内容,但是二者对于这一内容的创作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因此,本文将以《诗经》和《古诗十九首》思乡怀人类诗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本的整理与比较具体来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的共同点和差异,然后在结合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再进一步的探讨思乡怀人这一类诗歌所产生原因和人文价值,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对《诗经》和《古诗十九首》思乡怀人类诗歌进行概述。将《诗经》思乡怀人类诗歌划分为故土之思、父母之思、男女之思三类。而《古诗十九首》则划分为别恨离愁的相思之情和异乡游子的思乡之情。第二章基于前文对《诗经》和《古诗十九首》思乡怀人类诗歌概述的基础上来分析二者的异同。一方面是分析《古诗十九首》思乡怀人类诗歌对《诗经》的继承,分别是从主题内容和意象的继承、抒情手法和结构的继承、诗歌词汇句式的继承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另一方面是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异,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主要是在思想内容上,写作手法上和诗歌体式上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从思乡怀土到思乡怀内、从生命体验到生命感悟、从见景抒情到借景抒情、从四言诗到五言诗的转变。第三章总的来说是文章的落脚点,也可以说是升华部分。一方面是对思乡怀人类诗歌的成因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挖掘,主要是从社会原因、思想原因和心理原因这三方面来进行成因分析。另一方面是探讨思乡怀人类诗歌所具有的人文价值,主要从淳美人伦情怀的集中体现、思乡怀亲情绪的寄托与释放两方面来进行论述,由浅到深的探寻思乡怀人类诗歌所蕴藏的人文价值。

陈晶莹[7](2019)在《《古诗十九首》抒情方式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古诗十九首》虽然都是佚名之作,但因其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其被梁朝昭明太子收录在《文选》后,历代文学研究者都将这些出自不同汉代文人之手的作品看作一个整体,并给予极高的评价。本文立足于文本,着重探讨其抒情方式,从情感的化虚为实、语言的雅俗共赏和古诗所具有的“歌诗”的可能等三个方面,探寻《古诗十九首》中诗人们情感抒发方式的共性和独特性。

孔庆蓉[8](2019)在《汉代诗歌研究史论(汉-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诗歌史上,汉代诗歌的产生具有特殊意义。关于汉代诗歌的研究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程。从汉代起,每一个时代都有对汉代诗歌的整理、考辨、集释,其研究内容十分广泛,这为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研究资料。历来对汉代诗歌的考察,依据研究者不同的研究趣味,或分门别类地对汉诗进行专题研究,或对汉诗的时代背景、结构内容、名物称谓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辨伪考证。随着对汉代诗歌研究的不断深入,渐渐积累起比较全面、完整、细致入微的研究成果。本文力图对汉代诗歌研究史进行考镜源流的历史追索,作一番动态、定向的考察,凸显历代研究面貌,辨明研究流变的历史轨迹和承递关系。全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第一章,主要对汉代诗歌进行了分类描述,具体阐述了乐府产生的机制和演唱、表演及其相关情况。《史记》和《汉书》是这一时期记载汉代诗歌相关情况的两部史书,其中对汉诗片段式的理论评述开启了汉代诗歌研究的酝酿阶段。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汉鼓吹曲进行改造并将其雅化为纪颂功德的朝廷音乐。随着宫廷雅乐和俗乐双向互动交流过程的不断深化,汉代所侧重的雅乐传统被颠覆了。《宋书·乐志》将汉乐府相和曲、杂曲,纳入了官修乐志的范畴,并且首次记录了《汉铙歌十八曲》和《陌上桑》,其开创之功不可没。南朝时期,正式拉开了汉诗研究的序幕,刘勰、钟嵘对汉代诗歌的品评,语言虽然稍嫌简略,但已涉及五言诗的起源、诗歌风格及作品真伪问题。《文选》和《玉台新咏》对汉代诗歌的整理和收录作出了贡献。第三章,隋唐时期的复古思潮,开启了对六朝文风的批判。陈子昂将批判的锋芒直指齐梁,鲜明地表示了自己推崇风雅和汉魏古诗的态度。面对南朝以来古题乐府诗歌创作的娱情化潮流,以吴兢为代表的乐府学家对古题作出了正本清源的梳理,为古题乐府创作开辟了理论上的支撑点。李白更加重视乐府古题的规定性,通过创作实践表达了自己对古题题义的深刻体认。汉代诗歌在这一时期有赖于《文选》而得以广泛传播。皎然将汉代诗歌纳入审美批评视野,表明此时期对汉代诗歌的研究开始深化和细化。唐代的类书对汉代诗歌按性质归类,虽然和南朝不尽相同,但对苏、李诗的态度和《文选》《诗品》的观点是一致的。第四章,宋代严羽确立了汉魏诗歌在其诗学体系中的“第一义”地位。郑樵的《通志·乐略》将汉魏以来至唐代的音乐典籍进行梳理,试图力挽崔豹、吴兢以“义”解诗之弊。左克明对汉乐府独特的解题方式成为乐府研究的重要转折。诗话在宋元时期就已成为诗歌理论批评的一种主要形式,严羽、刘克庄、杨载等人均在诗话着作中表达了自己对汉代诗歌的理解和看法。第五章,明代对汉代诗歌进行全面的选、编、注、考、点、评、论等多种形态的研究,其卷帙之繁富,体系之完整,理论之精确,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体现了多样化的诗学批评模式。明前后七子以“古体宗汉魏”为创作纲领,将汉代诗歌推到仅次于《诗经》的亚经典地位。第六章,清代的汉诗研究在历代研究的基础上,有了更深入的发展和更全面的展开。清代是“经学复盛时代”,儒家诗学的传统政教精神复兴,学者们在汉代诗歌研究中多继承汉儒比兴解诗的传统,探求诗外之旨,在汉代诗歌研究中形成了注重史科、耽于考据的研究特色。研究方法的更新最为显着的是打破传统的评点方法,将时文的创作与批评方法运用到对汉诗的评点诠释中。

刘明[9](2019)在《《古诗十九首》清代批评史研究》文中提出《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享有盛誉,是中国文人五言诗的第一座高峰。历代文人学者对其批评研究层出不穷,至清代达到鼎盛时期,从《文选》中独立出来,成为别树一帜的显学。目前清代以前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批评,学术界取得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然而清代对其批评的内容,挖掘尚显不足,尤其是尚无系统性的《古诗十九首》清代批评史研究。是以本文将借鉴西方接受美学研究方法,从清代主要文人对《古诗十九首》的批评着作切入,剖析其批评情况,梳理《古诗十九首》清代批评史,借此来更深入地认识《古诗十九首》在清代的批评发展过程,以期揭示《古诗十九首》清代批评史概貌、特点,以及探讨有关《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在清代成为显学的原因,以补前人研究之阙。本文由五个部分构成,每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全文的有机整体。第一部分,略述清代以前文人对《古诗十九首》的代表性批评,力求理出一条粗略的脉络。为下面《古诗十九首》清代批评史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选取顾炎武、吴淇、王夫之,以分析清代初期代表性文人对《古诗十九首》的批评。此时期的批评呈现出修复、匡正前人偏激批评的趋势。《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完成了在清代成为显学的第一步。第三部分,选取王士禛、张庚、沈德潜,以分析清前期、中叶代表性文人对《古诗十九首》的批评。此时期的批评为深化、总结阶段。第四部分,选取方东树、刘熙载,以分析清代后期代表性文人对《古诗十九首》的批评。此时期的批评从总结逐渐走向开放,更加全面辩证。第五部分,揭示《古诗十九首》在清代成为显学的原因,总结《古诗十九首》清代批评史的特点。

钟岳文[10](2019)在《《古诗十九首》:与《诗经》相媲美的五言古诗选》文中提出《古诗十九首》是南朝梁萧统编《文选》时,从传世的古诗中选录出的。这十九首五言抒情短诗出现后,得到了诗论家的广泛赞誉,比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其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赞其"一字千金",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推其为"古诗第一",并做出"其情真,其味长,其气胜"这样的评价,吕本中在《吕氏童蒙训》中则说"诗皆思远而有余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古诗十九首》与《诗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古诗十九首》与《诗经》(论文提纲范文)

(1)张庚《古诗十九首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张庚生平及创作背景研究
    第一节 张庚生平
        一、学识博通,长于诗画
        二、四海云游,兼学众妙
        三、交游广泛,互相切磋
    第二节 清代朴学背景和复古思潮
        一、朴学大盛,讲求实据
        二、复古重儒,推崇诗教
第二章 《古诗十九首解》批评特色
    第一节 风雅传承,诗教俨然
        一、政教解诗,兼顾诗意
        二、追寻诗道,探求意趣
        三、平衡情礼,重视审美
    第二节 诗画结合,画境论诗
        一、体式同源,比较互参
        二、审美相似,情趣相通
        三、品评鉴赏,交融互渗
    第三节 善通文脉,整体解诗
        一、法律细密,解读微妙
        二、重视格局,提纲挈领
        三、文势相承,神理贯通
第三章 清代“古诗”批评下的《古诗十九首解》
    第一节 从诗教到性灵
        一、尊经复古,倡导美刺
        二、温柔和平,教化之音
        三、承上启下,过渡性灵
        四、抒写性灵,不拘一格
        五、高妙论诗,注重学养
    第二节 从大量比附《诗经》到熔铸众典
        一、依《诗》为纲,品评优劣
        二、以《诗》为主,融汇众典
        三、偏离主流,灵活阐释
第四章 《古诗十九首解》接受及影响研究
    第一节 《古诗十九首解》接受研究
    第二节 《古诗十九首解》的地位及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古诗十九首》异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研究意义
    二、选题研究现状
    三、本文所据参考文献及凡例说明
第一章 钞本时代的文献与异文
    第一节 钞本时代的文献解读
        一、钞本时代下的文献生成与传播
        二、钞本时代下的抄写者与文本
        三、钞本时代下文本解读的多种可能性
    第二节 钞本时代的异文
        一、异文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二、异文的表现形式
第二章 《古诗十九首》的异文类型
    第一节 义同的异文
    第二节 义近的异文
    第三节 形近的异文
    第四节 词序颠倒的异文
    第五节 其他
第三章 《十九首》异文与注释研究
    第一节 逯注异文的形式、特点与不足
        一、逯注异文的形式
        二、逯注异文的特点
        三、逯注异文的不足
    第二节 “自我”异文的形成与研究
        一、《李善文选注》中的“自我”异文
        二、自我异文成因
        三、自我异文价值
第四章 《十九首》异文与文学、文化研究
    第一节 异文与文学欣赏
        一、异文与古诗鉴赏
        二、异文与物象探寻
        三、异文与程式句
    第二节 异文与文化意蕴
        一、异文与物质文化
        二、异文与制度文化
结语
附录 《古诗十九首》异文情况一览表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3)论《古诗十九首》中诗歌自觉抒情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状况
    1.3 前人研究的不足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创新点
第2章 《古诗十九首》中诗歌实现自觉抒情的内涵表现
    2.1 《古诗十九首》中诗歌实现抒情个体觉醒
        2.1.1 通过“言己”主题吐露主观需求
        2.1.2 通过“生命”观表现客观需求
    2.2 《古诗十九首》中诗歌实现抒情范式自觉
        2.2.1 实现了语言的自觉
        2.2.2 实现了“兴象”的自觉
    2.3 《古诗十九首》中诗歌实现自觉选用抒情背景
    2.4 《古诗十九首》中诗歌抒情实现自觉观照读者群体
第3章 《古诗十九首》中诗歌实现自觉抒情的艺术手法
    3.1 运用浅貌深衷的语言进行抒情
        3.1.1 运用概括化的语言抒情
        3.1.2 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抒情
    3.2 运用直婉相补的结构进行抒情
        3.2.1 运用直线结构进行抒情
        3.2.2 运用非直线结构进行抒情
    3.3 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进行抒情
        3.3.1 利用以虚表实进行抒情
        3.3.2 利用以实带虚进行抒情
第4章 《古诗十九首》中诗歌实现自觉抒情探因
    4.1 《古诗十九首》受前代作品抒情意识的影响
        4.1.1 受原始歌谣抒情意识的影响
        4.1.2 受《诗经》抒情意识的影响
        4.1.3 受“楚辞”抒情意识的影响
    4.2 《古诗十九首》的时代已开启人对于自身的集中思考
        4.2.1 人祸天灾开启了人对于“身”的集中思考——生命短促
        4.2.2 百家争鸣开启了人对于“心”的集中思考——人生价值
    4.3 《古诗十九首》的作家已有一定的创作能力和抒情需求
        4.3.1 教育背景赋予作家创作能力
        4.3.2 创作背景激发作家抒情需求
第5章 《古诗十九首》中诗歌实现自觉抒情的意义
    5.1 对抒情诗的发展而言:树立了创作典范
        5.1.1 塑造了“游子”“思妇”这一对典型的抒情角色
        5.1.2 确立了两种典型的抒情主题
        5.1.2.1 “离别相思”的主题
        5.1.2.2 “伤时失意”的主题
        5.1.3 建立了两大典型的抒情范式
        5.1.3.1 利用五言的形式抒情
        5.1.3.2 利用比兴的手法抒情
    5.2 对诗歌史的发展而言:开辟了新的创作道路
        5.2.1 开辟了规模化、自觉化的文人“诗”创作道路
        5.2.2 开辟了系统表现个体生存需求的诗歌创作道路
    5.3 对文学史的发展而言:推动了由“人的觉醒”到“文的自觉”这一进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4)东汉顺桓灵时期社会变迁与诗歌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范围
    二、选题缘起
    三、研究史概述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汉顺帝时期社会变迁与诗歌演进
    第一节 汉顺帝时期的社会变迁
        一、汉顺帝时期的政治变迁
        二、汉顺帝时期的经济状况
        三、汉顺帝时期的文化思想变迁
    第二节 汉顺帝时期诗歌的载录情况
        一、今存汉顺帝时期诗歌作品概况
        二、张衡诗歌异文辨析
    第三节 重点作家作品分析
        一、马融《长笛赋》系诗研究
        (一)马融《长笛赋》系诗的研究现状
        (二)马融《长笛赋》系诗存在的问题
        (三)《长笛赋》系诗的艺术特色
        二、张衡诗歌研究
        (一)张衡诗歌的研究现状
        (二)张衡《同声歌》研究
        (三)张衡的其他诗歌研究
    第四节 汉顺帝时期社会变迁对诗歌演进之影响
        一、汉顺帝时期社会变迁对诗歌内容的影响
        二、汉顺帝时期社会变迁对诗歌艺术的影响
第二章 汉桓帝时期社会变迁与诗歌演进
    第一节 汉桓帝时期的社会变迁
        一、汉桓帝时期的政治变迁
        (一)梁氏外戚的谢幕与宦官势力的崛起
        (二)桓帝时期社会政治变迁对文人心态的影响
        二、汉桓帝时期的文化思想变迁
        (一)儒学走向衰微
        (二)文化变迁影响的士人心态变化
    第二节 汉桓帝时期诗歌的载录情况
        一、今存汉桓帝时期诗歌作品概况
        二、汉桓帝时期谚谣异文辨析
    第三节 重点作家作品分析
        一、朱穆《与刘伯宗绝交诗》研究
        (一)诗歌的创作背景
        (二)诗歌的内容
        (三)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影响
        二、秦嘉夫妇诗歌研究
        (一)秦嘉徐淑诗歌作品载录情况
        (二)秦嘉四言诗研究
        (三)秦嘉五言诗研究
        (四)徐淑诗歌研究
        三、蔡邕《释诲》系诗研究
        (一)诗歌的作年和背景
        (二)诗歌的写作内容
        四、崔寔用谚二则研究
        (一)崔寔《四民月令》引谚研究
        (二)崔寔《政论》引谚研究
        (三)谚谣二则与崔寔的关系
    第四节 汉桓帝时期社会变迁对诗歌演进之影响
        一、汉桓帝时期社会变迁对诗歌内容的影响
        二、汉桓帝时期社会变迁对诗歌艺术的影响
第三章 汉灵帝时期社会变迁与诗歌演进
    第一节 汉灵帝时期的社会变迁
        一、汉灵帝时期的政治变迁
        (一)信任宦官导致的社会动荡
        (二)爱惜钱财导致的选官失察
        二、汉灵帝时期的文化思想变迁
    第二节 汉灵帝时期诗歌的载录情况
        一、汉灵帝时期文人诗歌的载录情况
        二、汉灵帝时期民间谚谣的载录情况
    第三节 汉灵帝时期的重点作家作品
        一、汉灵帝诗歌研究
        (一)《招商歌》载录情况
        (二)《招商歌》题解
        二、赵壹、郦炎诗歌研究
        (一)赵壹诗歌研究
        (二)郦炎诗歌研究
        (三)赵壹、郦炎诗的艺术特色
        (四)赵壹、郦炎诗的意义
        三、蔡邕《翠鸟诗》研究
        (一)《翠鸟诗》的载录情况及作年
        (二)诗歌的内容分析
        (三)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意义
    第四节 汉灵帝时期社会变迁对诗歌演进之影响
        一、汉灵帝时期社会变迁对诗歌内容的影响
        二、汉灵帝时期社会变迁对诗歌艺术的影响
结语
    一、顺桓灵时期社会变迁对诗人创作心态的影响
    二、顺桓灵时期社会变迁对诗歌内容与艺术的影响
    三、研究顺桓灵时期社会变迁与诗歌演进关系问题的几点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古诗十九首》中女性形象解析
    第一节 痴女形象
    第二节 怨女形象
    第三节 商女形象
第二章 《古诗十九首》中女性形象的文化渊源
    第一节 对《诗经》的女性形象的继承发展
    第二节 对《楚辞》女性形象的继承发展
    第三节 对乐府诗女性形象的继承发展
第三章 《古诗十九首》女性形象的塑造艺术
    第一节 短语长情的语言艺术
    第二节 细致入微的抒情艺术
第四章 《古诗十九首》中女性意识的文学意义
    第一节 建安五言诗对于《古诗十九首》主题的继承
    第二节 《古诗十九首》对后世女性文人作品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诗经》与《古诗十九首》思乡怀人类诗歌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方法
一、 《诗经》与《古诗十九首》思乡怀人类诗歌的界定与内容分析
    (一) 思乡怀人类诗歌的界定
    (二) 《诗经》思乡怀人类诗歌情感内容
        1. 故乡之思
        2. 父母之思
        3. 男女之思
    (三) 《古诗十九首》怀人思乡类诗歌情感内容
        1. 别恨离愁的相思之情
        2. 异乡游子的思乡之情
二、 《古诗十九首》与《诗经》思乡怀人类诗歌的继承与差异
    (一) 《古诗十九首》对《诗经》思乡怀人类诗歌的继承
        1. 主题内容和意象的继承
        2. 抒情手法和结构的继承
        3. 诗歌词汇和句式的继承
    (二) 《古诗十九首》与《诗经》思乡怀人类诗歌的差异
        1. 从思乡怀土到思乡怀内
        2. 从生命体验到生命感悟
        3. 从见景抒情到借景抒情
        4. 从四言诗到五言诗
三、 《诗经》与《古诗十九首》思乡怀人类诗歌产生的成因及人文价值
    (一) 思乡怀人类诗歌成因分析
        1. 社会原因:社会环境导致的背井离乡
        2. 思想原因:安土重迁的民族思想
        3. 心理原因:宗法血缘下的恋亲心理
    (二) 思乡怀人类诗歌的人文价值
        1. 淳美人伦情怀的集中体现
        2. 思乡念亲情绪的寄托与释放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7)《古诗十九首》抒情方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古诗十九首》创作年代及作者的研究
    二、《古诗十九首》思想主旨的研究
    三、《古诗十九首》艺术特色的研究
    四、《古诗十九首》与《诗经》、《离骚》、乐府诗、五言诗的关系与比较研究
第一章 化虚为实,以实写虚
    第一节 将情感融于事件叙述
        一、完整式叙事
        二、片段式叙事
    第二节 将情感融于人物描摹
    第三节 将情感融于景物描绘
        一、微观之景与物
        二、宏观之多维时间与空间
第二章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第一节 雅事与俗事
    第二节 在通俗直白的语言中蕴含雅致深刻的情怀
        一、对生命的基本尊重——“努力加餐饭”
        二、对爱情最后的守望——分隔两地的白头偕老
        三、对现实的妥协与平衡——酒薄情厚,驽马可策
        四、对求仙访道、长生不死的否定——“不如饮美酒,被服素与纨”
        五、对女性情感的理解与尊重
第三章 诗以抒怀,歌以咏志
    第一节 古诗与乐府诗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古诗为“歌诗”的可能性
        一、抒情主人公的不确定性
        二、诗歌结构的跳跃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汉代诗歌研究史论(汉-清)(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价值和意义
    三、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两汉时期关于汉诗的着录
    第一节 两汉时期的诗歌创作
        一、有关乐府活动的记录
        二、乐府曲目创制
        三、歌辞记录
        四、乐舞表演
        五、《琴操》——汉代的琴曲歌辞
    第二节 《史记》《汉书》对汉诗的收录
    小结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诗研究
    第一节 《汉铙歌十八曲》的改造
    第二节 《宋书·乐志》对汉诗研究的贡献
        一、相和歌辞的收录
        二、首次记录《鼓吹铙歌十八曲》
        三、记录汉、魏所传15大曲
        四、《陌上桑》首次见载于《宋书》
        五、对燕乐歌辞的记录
    第三节 南朝时期对汉代诗歌的批评
        一、关于五言诗起源的争论
        二、南朝批评家对汉诗的态度
        三、南朝诗文选集选录汉诗的分歧
    小结
第三章 隋唐时期的汉诗研究
    第一节 隋代对雅乐的重视
    第二节 陈子昂力倡汉魏风骨
    第三节 唐代的乐府观
    第四节 唐代乐府创作中对汉乐府古题的关注
        一、李白的乐府古题诗——对乐府古题规定性的继承与革新
        二、唐代新乐府——对汉乐府古题的突破
    第五节 吴兢《乐府古题要解》
        一、吴兢对乐府创作“本事”的维护
        二、《乐府古题要解》称“《琴操》纪事好与本传相违”
    第六节 皎然《诗式》对汉诗的品评
    第七节 汉诗研究的多样化趋势
        一、对汉诗的注释
        二、唐代类书对汉诗的摘引
    小结
第四章 宋元时期的汉诗研究
    第一节 郑樵《通志》中关于汉诗研究的问题
        一、郑樵对乐府创作“声失义起”现象的批判
        二、关于相和歌和清商三调的归属问题
    第二节 宋诗话对汉诗的考辨和品评
        一、对苏、李诗的关注
        二、对杜甫诗承汉乐府的讨论
        三、刘克庄《后村诗话》关于《孔雀东南飞》创作时间的论争
        四、严羽《沧浪诗话》高标汉魏古诗“第一义”
    第三节 《乐府诗集》对研究汉乐府的贡献
        一、乐府分类研究
        二、乐府诗的解题方式
        三、郭茂倩对“鼓吹”曲概念的明确
        四、对《董逃行》和《董逃歌》的态度
    第四节 元代的汉诗研究
        一、吴莱对汉魏遗音的肯定
        二、左克明对乐府本事的勾勒
        三、刘履《选诗补注》对《古诗十九首》的笺注
    小结
第五章 明代的汉诗研究
    第一节 明代复古思潮与汉诗研究概说
    第二节 明代编选汉诗选集概况
        一、明代和汉代诗歌相关的古诗选本
        二、古诗选本繁荣的原因
    第三节 明前期的汉诗研究
        一、“古体宗汉魏”之先声
        二、李东阳古、律之辨
        三、陈沂标举“汉魏古诗”
    第四节 明中期的汉诗研究
        一、前七子“古体宗汉魏”理论纲领的确立
        二、前七子对汉乐府本义辞旨的拟习
        三、后七子对“古体宗汉魏”古诗观的拓展
        四、汉、魏诗之辨
        五、胡应麟对汉诗批评的深化
        六、前后七子对汉代诗歌审美特质的挖掘
    第四节 明后期的汉诗研究
        一、许学夷《诗源辨体》—汉魏之辨的理论总结
        二、竟陵派以“真”“厚”“情”“韵”诠释汉诗
    小结
第六章 清代的汉诗研究
    第一节 清代汉代诗歌研究概说
    第二节 清前期的汉诗研究
        一、清初云间、西泠派对汉诗的态度
        二、王夫之对汉诗“主情”与“求真”的体认
        三、清代选学对汉诗的研究——以《六朝选诗定论》为例
        四、费锡璜《汉诗总说》对汉诗的评点
        五、陈祚明对汉诗的“言情”考量
    第三节 清中期的汉诗研究
        一、沈德潜以“格调”论汉诗
        二、方东树对传统评点方式的突破——以“义法”论汉诗
        三、张玉谷:以“以意逆志”之法解析汉诗
        四、独具特色的汉诗评析——“音注”“诗评”相结合
    第四节 晚清时期的汉诗研究
    第五节 清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笺注
    第六节 《古谣谚》对汉代谣谚的辑录
    第七节 清代汉诗诗学批评模式的多样化
        一、清代和汉诗相关的古诗选本
        二、清代对汉乐府的笺注阐释
        三、清诗话对汉诗的品评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古诗十九首》清代批评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及意义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清代以前对《古诗十九首》的批评概况
    第一节 南朝开创奠基时期
    第二节 唐宋元发展时期
        一、唐代代表性批评
        二、宋代代表性批评
        三、元代代表性批评
        四、明代代表性批评
第二章 清初文人对《古诗十九首》的批评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顾炎武对《古诗十九首》的批评
        一、《古诗十九首》“本乎情”
        二、《古诗十九首》叠字使用自然
    第三节 吴淇对《古诗十九首》的批评
        一、《古诗十九首》“深合风人之旨”
        二、《古诗十九首》“卓绝古今”
    第四节 王夫之对《古诗十九首》的批评
        一、“兴观群怨”论《古诗十九首》
        二、情景交融论《古诗十九首》
    第五节 小结
        一、倡导儒家诗学政教美刺观下的批评
        二、以《诗经》为参照
        三、重视艺术批评
        四、对《古诗十九首》言情内涵的批评
第三章 清前、中期文人对《古诗十九首》的批评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王士禛对《古诗十九首》的批评
        一、《古诗十九首》五言之体制大备
        二、《古诗十九首》“如无缝天衣”
    第三节 张庚对《古诗十九首》的批评
        一、儒家诗教观论《古诗十九首》
        二、《古诗十九首》格局、用笔甚好
    第四节 沈德潜对《古诗十九首》的批评
        一、温柔敦厚论《古诗十九首》
        二、《古诗十九首》“言情不尽”
        三、以音韵论《古诗十九首》
    第五节 小结
        一、儒家“诗教”批评
        二、审美批评的深化、总结
        三、儒家诗学政教批评与言情内涵、审美批评的结合
第四章 清代后期文人对《古诗十九首》的批评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方东树对《古诗十九首》的批评
        一、《古诗十九首》“文法高妙”如“无缝天衣”
        二、《古诗十九首》“一字千金,惊心动魄”
        三、《古诗十九首》若《庄子》、屈原之意“冷水浇背,卓然一惊”
    第三节 刘熙载对《古诗十九首》的批评
        一、《古诗十九首》溯源不再拘泥于出自《诗经》
        二、《古诗十九首》蕴藉深厚“有物”之始
    第四节 小结
        一、不再拘泥于以《诗经》为参照评《古诗十九首》
        二、散文理论与诗学理论的交汇
        三、从高度总结走向开放
第五章 总论
    第一节 《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在清代成为显学的原因
        一、《古诗十九首》本身的经典性价值
        二、清以前历代文人的研究积累
        三、清代政治与文化环境背景
    第二节 《古诗十九首》清代批评史特点
        一、《古诗十九首》清代批评史呈阶段式发展
        二、各阶段批评的内容虽存同处,亦有区别
        三、对《古诗十九首》抒情内涵的批评
        四、儒家思想为底色的政教批评与文学本身审美批评相行不悖
        五、集前人之大成,从总结到开放
    第三节 批评方法
        一、推源溯流批评
        二、政教批评
        三、审美批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古诗十九首》与《诗经》(论文参考文献)

  • [1]张庚《古诗十九首解》研究[D]. 秦凯悦. 扬州大学, 2021(09)
  • [2]《古诗十九首》异文研究[D]. 杨萍. 暨南大学, 2020(04)
  • [3]论《古诗十九首》中诗歌自觉抒情的实现[D]. 付思敏.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2)
  • [4]东汉顺桓灵时期社会变迁与诗歌演进研究[D]. 丁震寰. 广西大学, 2020(07)
  • [5]《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 海风.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6]《诗经》与《古诗十九首》思乡怀人类诗歌比较研究[D]. 黄琦婷.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古诗十九首》抒情方式探究[D]. 陈晶莹. 闽南师范大学, 2019(04)
  • [8]汉代诗歌研究史论(汉-清)[D]. 孔庆蓉.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9]《古诗十九首》清代批评史研究[D]. 刘明. 重庆三峡学院, 2019(03)
  • [10]《古诗十九首》:与《诗经》相媲美的五言古诗选[J]. 钟岳文. 月读, 2019(02)

标签:;  ;  ;  ;  ;  

《古诗十九首》和《诗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