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确新闻报道在中国(论文文献综述)
罗璇[1](2021)在《新冠疫情下数据新闻报道的伦理透视》文中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事关全球的发展,属于社会重大议程,疫情的传播情况和走势时刻牵动人心。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中,及时公布疫情数据、保持信息公开透明是科学防控疫情的重要内容。数据新闻这一报道形式可以快速整合信息,提升传播效率,及时满足公众获取疫情相关信息的需求,有利于提升公众防控意识,遏制疫情蔓延。疫情发生后,得益于信息公开,数据透明度与公开性的提高带动了信息数量和数据质量的提升,诸多媒体在此期间运用数据新闻对新冠疫情的方方面面进行报道,涌现出事件时间轴、数据走势图、地理信息图、交互动画等等形式多样的数据新闻报道。聚焦新冠疫情的数据新闻数量多、来源丰富、质量高,并且回应了当前社会关切,因此极具研究价值。本论文从新闻伦理的角度对新冠疫情主题的数据新闻进行考察,梳理当前我国数据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并探寻解决实际伦理问题,为整个数据新闻业的良序发展提供一种理论思考,为促进新媒体时代环境下健康传播提供一种指导。基于此,本研究选取15家媒体作为样本来源,对其2020全年已发表的疫情相关的数据新闻作品进行分析内容分析与案例分析,并尝试搭建一个全面科学的数据新闻伦理、健康传播伦理评估框架。经过数据分析发现,新冠疫情期间数据新闻存在信息自采能力欠缺,信源引用不规范;风险描述模糊不清,数据解释力不足;术语降低新闻可读性,受众阅读产生障碍;个人隐私易泄露,信息安全难保障;新闻催生二次伤害,污名化现象出现等现实伦理困境。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政府、媒体、记者三方面对我国数据新闻的优化路径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新闻伦理的理论研究及实务操作提供一定参考。
李金春[2](2021)在《《中国青年报》(2015-2020)“两会”新闻语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闻语言是用于表述、传播新闻事实的规范化语言。《中国青年报》肩负“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之重任,在发布和传递全国“两会”新闻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特定的群体受众倾向,其新闻语言作为重要的媒介符号,连接了国家、社会和青年。本文从新闻文本研究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的组合运用。语料选取自《中国青年报》2015—2020年的全国“两会”新闻,全文共计五章。第一章明确研究对象并对其做简要概述;第二章、第三章分别研究新闻语言生成中所使用到的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描写阐释法等,深入研究该报所刊“两会”新闻语言的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的具体使用,包括词汇、句式的运用及特点,以及修辞、语篇的运用及特点;第四章分析“两会”新闻语言的语境,探讨语境因素对其生成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的影响;第五章基于前文研究,结合问卷分析当前《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现状,并结合语言学和新闻传播学的相关知识,对新闻语言的生成和建构进行更全面的思考。《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以客观、准确为基础,以直观、通俗为原则。在语言手段运用方面,名词、动词为主要的语言连接要素,词的选用准确、客观,缩略语的使用让语言简洁、精练;句子方面,以长单句为主,冗长、信息量大是其句型最大的特点,“某某表示”的是其“两会”新闻语言句式的最大特色,同时使用了符合语言经济原则的主语隐现句,句类运用以陈述句为主疑问句为辅。在非语言手段运用方面,语篇以连接、照应、省略以及词汇手段实现语篇衔接,构成顺承型、因果型、转折型的语篇结构;表层修辞为主,深层修辞为辅的辞格运用,使得“两会”新闻语言少了些严肃多了些生动。“两会”新闻语言的生成与传播实现了言内语境与言外语境高度契合。可以说,《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在保留新闻语言正式、严谨的基础上,正尝试更加灵活的语言运用手段,贴合当下传播的语境,实现“两会”新闻语言的有效传播。
陈凯君[3](2020)在《财新传媒数据新闻的特色与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据新闻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是精确新闻的延伸。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资源呈爆炸式增长,“后真相”时代受众对新闻的精确和建设性有更多的要求,依托于大数据的数据新闻有了发展的最好契机。但是,国内最早开始尝试数据新闻制作的门户网站却于近些年相继停止数据新闻的报道。而同样于2012年开始数据新闻制作的财新传媒数据新闻中心,在2018年荣获“2018年度全球最佳数据新闻团队奖”,这是中国媒体首度获得这一重磅奖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行业背景下,财新传媒数据新闻的特色和成功经验有了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以财新传媒数据新闻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深度访谈法对财新传媒数据新闻的生产、产品特色和特色形成的原因进行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是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研究对象的情况,发掘更多的关于财新传媒数据新闻做得好的原因。本文还选取财新传媒官网中的216篇数据新闻产品作为样本,旨在通过对大量的数据新闻进行分析,发现更多的规律。本文主要从财新传媒数据新闻产品的数据、内容、设计三个层面对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其在数据获取与处理、内容策划与报道、产品的设计和呈现上有诸多特点。同时从战略定位、生产团队、生产机制、传播渠道、市场培育等角度对财新传媒数据新闻特色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出了财新传媒数据新闻目前还存在难以跟进热点话题、数据处理不够深入、缺乏数据验证环节、新闻价值与可视化呈现不平衡等问题。最后,从完善分级响应机制、加大人才激励力度、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本文得出的几点启示如下:需牢固树立数据意识,紧跟国际前沿;需重视数据复合人才培养和激励;优质数据新闻应凸显建设性,彰显人文关怀;需重视市场培育,增强数据新闻应用。
贾文文[4](2020)在《财新网“数字说”数据新闻内容生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大数据”凭借着巨大的功用、价值与影响力,迅速覆盖了各行各业和公众生活,也催生了数据新闻这一新型新闻报道方式。与传统新闻相比,数据新闻具有独特价值和优势,它不仅改变了传统新闻以文字为主的叙事方式,而且变革了传统新闻的内容生产流程。通过丰富的可视化形式把庞杂的数据梳理为清晰易懂的新闻故事,帮助受众从中获取有益的信息。本文以国内数据新闻实践的佼佼者财新网“数字说”栏目为研究对象,聚焦于该栏目的内容生产流程,以小见大,揭示出数据新闻带来的新变化。并结合该栏目成立以来代表性的数据新闻作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系统地分析其选题、数据、可视化呈现及交互设计的独到之处,从中提炼出对我国数据新闻未来发展有参考价值的启示。财新网“数字说”栏目的成立离不开“大数据热”的国际、国内环境,亦是基于自身媒体转型需要所做出的创新之举。该栏目依托财新传媒强大的数据新闻团队,推出了多篇颇具影响力的数据新闻报道,走出了一条充满自身特色的专业化发展道路。通过对其数据新闻内容生产经验进行总结,研究发现要想制作出高水准的数据新闻作品,应聚焦于整个生产制作流程,团队建设上,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打造专业化制作团队;选题上,以公众利益为导向,提升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数据上,严守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强化数据分析能力;可视化呈现上,要以内容为中心,丰富可视化表达,以用户为中心,增强交互设计。
李曼[5](2020)在《《澎湃新闻》数据新闻生产理念及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据新闻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新闻报道方式,成为近十年来媒体不断关注和实践的领域。为了进一步了解国内媒体在数据新闻报道中的生产机制和实践水准,本研究选择了国内代表性媒体——澎湃新闻,对其数据新闻报道中秉持的生产理念和特征进行研究。本研究以内容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澎湃新闻2017-2019年三年发表的432篇原创数据新闻为分析单位,通过对其报道内容进行量化分析总结出澎湃数据新闻生产理念;同时,对澎湃数据新闻在数据应用、可视化制作、叙事模式三个方面的特征表现进行研究。量化研究后,笔者对澎湃新闻的数据新闻生产理念概括如下:报道选题关注社会、贴近民生,报道范围注重国内,兼顾国际,报道立场客观公正。生产特征方面,澎湃的数据新闻报道表现如下:数据使用以二手数据的使用为主;可视化表现以简洁、清爽为特色,注重提供交互式阅读体验;叙事上以中心线串联式的线形模式为主要方式。在得出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还结合当前传播背景对澎湃新闻的数据新闻表现进行了成因分析;并在洞察国内外优秀数据新闻制作经验的基础上对澎湃新闻的数据新闻生产提出了几点思考。本研究是对澎湃新闻的数据新闻生产理念和特征进行的一次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研究样本丰富,研究结论较为客观,为读者了解澎湃新闻及国内媒体数据新闻生产经验提供了参考。
邱江华[6](2020)在《新闻类型的生成与控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史上出现的新闻类型概念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在全球新闻业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迹。对于新闻类型的学理探讨,国内外的研究内容汗牛充栋,成果丰硕。但是,现有的研究视角往往局限于单一一种新闻类型的发展与变化,没有将所有的新闻类型聚合在一起,从新闻史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梳理。从静态的角度出发去研究单个新闻类型固然能够取得深刻的认识,但那仅仅是一个方面,还需要从动态的角度去梳理和归纳。如今的新闻业处于最好的时代,各种新兴的新闻类型在世界各地先后诞生,引发了诸多的新闻运动浪潮。在这之间,有的新闻类型能够实现类型化,成为一种固定的新闻样式,有的则只是昙花一现,逐渐走向没落。对于新闻业这种纷杂的新闻现象,一种新闻类型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和背景而产生,其后续的发展又经历了哪些阶段,最后的结果又是如何?是继续发展壮大还是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些问题都亟待我们去发掘。新闻类型既是全球新闻实践的结果,也是学界理论的升华。对于新闻类型的产生和发展做出相应的分析和梳理,能够给今天的新闻业提供一些经验和启示,也能为学界的理论探讨提供一个新的认识视角。本研究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从本研究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出发,阐述了研究目的与内容、研究方法和所运用的理论等,提出了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进入本研究的正文部分,聚焦于新闻类型的理论探讨,对新闻类型的定义、特点、相关分析等方面做了概述。第三章则从新闻史的角度出发对新闻类型的发展阶段做出划分,并对每一阶段所产生的新闻类型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做了简单的介绍和归纳。第四章和第五章则聚焦于新闻类型产生与发展的演变规律。其中,第四章结合新闻生产理论,从社会、市场、技术三个角度对新闻类型产生的动力机制做出聚类分析;第五章和第四章逻辑一致但内容相反,从新闻伦理、市场经营、科学技术这三个层面出发对新闻类型发展的控制机制做出聚类分析。第六章则对新闻类型的未来发展做了简单的探讨,从三个主要方面做出了总结和相应的反思。
李岩[7](2020)在《国内媒体数据新闻报道研究 ——以财新网为例》文中指出数据新闻是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国外媒体从业人员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出的一种新的新闻制作模式,即通过数据处理与分析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并以独具创意的可视化形式呈现。近年来以财新网为代表的国内媒体的数据新闻报道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已渐趋成熟,不少媒体在发展中探索出一套自己的模式,以独特的视角、深入的数据挖掘、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展现在公众面前,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呈现形式。以财新网的数据新闻报道为例,对财新网“数字说”的新闻报道选题、数据来源、数据处理及可视化呈现等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财新网在数据新闻制作的各个环节均呈现出自己的特点,以财新网为代表的国内各媒体数据新闻报道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财新网“数字说”虽然逐渐降低了报道的发布频率,但在报道的内容上更加深入多元,有些数据新闻作品从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切入,深入挖掘,兼具深度报道的特色。其次,在数据获取与处理上逐渐趋于规范,数据来源的获取更加多元化,基本遵循明确标注数据来源的规范,大部分报道至少对所采用的数据进行了简单的数据处理。最后,对数据可视化的形式的探索更加多元化,财新网的数据新闻可视化类型已经形成较固定的模式,在探索中不断提升报道的可视化水平,很多报道选择可不止一种可视化形式,创作了大量为业界称道的优秀作品。在大部分作品中,可视化图片或动图占全文篇幅比例大于文字描述占全文比例或图文相当,甚至有部分报道仅以可视化图片的形式呈现。同时研究发现以财新网为代表的国内各媒体在数据新闻报道的探索中开始更加注重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与其他部门、领域的合作,涌现出大量优秀的数据新闻作品。但同时国内数据新闻的发展也面临人才缺失、数据开放水平低等问题亟待解决。
邓力[8](2020)在《叙事学视阈下中外数据新闻的对比研究 ——基于全球数据新闻奖与财新“数字说”报道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全球新闻业因“大数据”而发生了巨大变革,数据新闻被视为未来新闻业的发展趋势,而讲述和呈现数据新闻的叙事能力正是数据新闻中的重要一环。叙事能力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新闻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到数据新闻的叙事能力。数据新闻的叙事能力,是新闻形态和数据共同作用、对于新闻议题和内容的合适表达。数据新闻表达内容可以包含三个层面:第一、作为新闻本身,和传统新闻一样,所要表达的新闻内容和社会议题层面;第二、受媒介融合影响,作为新闻载体对多种媒介形态的融合使用层面;第三、作为数据内容,被分析和呈现的过程和形式层面。数据新闻的叙事能力,正是这后两者对于新闻议题和内容的合适表达。而本文所探究的正是此“合适表达”的方式,通俗来讲就是国内数据新闻应如何“讲好故事”?基于研究对象的研究价值和研究代表性,本文选取了国内财新网“数字说”栏目2014年至2019年共30篇的数据新闻作品,以及在国际数据新闻界目前最为权威的奖项——全球数据新闻奖(Data Journalism Award)2014年至2019年的30篇获奖报道作品来进行内容分析。内容分析建立在学者何纯关于新闻叙事学的四个基本框架(分别为“叙事声音”、“叙事语法”、“叙事话语”、“叙事接受”)理论之下,并进一步从“叙事主体”、“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模式”、“视觉叙事”、“叙事场景”、“交互叙事”七个角度进行了具体分析。本文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对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数据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对比分析之后,梳理得到了国内数据新闻相较于国外数据新闻报道的众多叙事特点:国内数据新闻叙事具有“客观性”较弱、“干预性”较强的特点,且偏爱层次更多、更加复杂的叙事模式,建构叙事场景的意识也更高,偏向于使用更多的视觉元素和交互手段帮助其叙事。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从多个方面为国内数据新闻叙事提供了对策建议:一是国内数据新闻在对数据材料的处理和组织上不能过度,要坚守新闻的“客观性”;二是要善于使用恰当的叙事模式来帮助叙事;三是在视觉叙事上则需要更多实用性的考量,视觉元素要为新闻内容所服务;四是在叙事场景的建构和交互技术的使用上,都需要保持自身优势,进一步提高叙事能力。
梁雪云[9](2020)在《国内数据新闻生产规范化研究 ——基于5个数据新闻栏目的内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中西方数据新闻奖的奖项变动和评奖标准为映射,归纳数据新闻生产规范的基本内容。以此作为参照系,选取国内5个数据新闻栏目2018年6月1日-2019年5月31日历时一年的数据新闻作品,从新闻主题、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呈现对其进行内容分析,验证国内数据新闻领域是否已经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全面且具有针对性的新闻生产规范。新闻生产规范受到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形塑。本文结合国内数据新闻生产者的访谈文本,立足于行业现状分析影响国内建立数据新闻生产规范的因素。内容分析显示,国内数据新闻没有完全依从于西方数据新闻实践定义的规范。对照西方新闻奖,当前国内数据新闻生产存在对概念认识不清、新闻生产偏重数据取向、技术实现能力薄弱、开放理念欠缺等问题。中西方不同的现实语境导致数据新闻实践陷入数据、价值、技术和生存四重困境,阻碍了国内数据新闻生产规范的确立。国家层面的新闻信息技术标准和新闻职业规范、权威的新闻评奖制度以及行业内部的自我优化机制,可以从法定规范、自愿规范和事实规范的角度推动实现国内数据新闻生产规范化。
孟庆麟[10](2019)在《我国新闻出版的热点关键词分析与发展对策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党对意识形态及传媒领域的重视程度、举措密度和网络治理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从而营造了团结、鼓劲、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十九大召开以后,更加重视意识形态及新闻出版工作,新时代要求新闻出版领域能够实现舆论引导、传承文明、凝聚共识、提高公众素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领域的基础性、战略性价值,在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推进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等方面做出积极有效的探索。本文对我国新闻出版的热点关键词进行分析挖掘,并且对新闻出版的发展路径及对策做了深入研究。首先,运用CiteSpace方法对我国新闻出版研究状况做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探讨我国新闻出版研究的网络、热点、内容聚类和发展趋势等,发现了研究热点集中在新闻出版业、新闻出版强国、小康社会以及文化产业等方面;也发现了新闻出版研究的内容形成了法制与道德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与时代背景、战略目标与发展规划和政府职能五大聚类中心这些研究特征。特别是通过对热点关键词的趋势分析,发现了媒体融合与数据新闻是近年来关注的两大热点问题。这些研究内容是后面几个专题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其次,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我国新时代背景下媒体融合发展特征、数据新闻发展特征以及国家出版基金对新闻出版的支持特征这三个专题做深度分析,特别是运用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方法挖掘了数据新闻、媒体融合研究的关注热点和关键内容。对传媒产业融合发展特征的分析包括媒体产业多模式发展特征、新媒体融合的战略目标和定位、新闻媒体的需求融合与市场融合等;对数据新闻发展特征的分析包括数据新闻的发展历史、国外数据新闻的热点、人工智能对数字新闻的影响及数据新闻发展趋势分析等;对国家出版基金支持特征的分析包括国家出版基金发展概况、国家出版基金与国家发展战略关联、国家出版基金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文化产业投入与文化产业发展关联分析等。再次,探讨了当前我国新闻出版发展路径与对策,包括我国新闻出版业数据新闻发展路径与对策、新媒体融合多模式发展路径与对策以及新闻出版业大数据发展路径与对策等。最后,探讨我国新闻出版发展路径与对策实施中的保障机制,包括媒体组织绩效评估机制、新闻出版健康发展的导向机制、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保障机制、现代数字技术保障机制、促进媒体融合的激励机制以及新闻出版监管机制等。
二、精确新闻报道在中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确新闻报道在中国(论文提纲范文)
(1)新冠疫情下数据新闻报道的伦理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数据新闻文献综述 |
1.3.2 健康传播文献综述 |
1.3.3 新闻伦理文献综述 |
第2章 研究维度与研究设计 |
2.1 研究问题 |
2.2 样本选择 |
2.3 类目构建 |
2.3.1 真实客观 |
2.3.2 科学准确 |
2.3.3 最小伤害 |
2.3.4 通俗易懂 |
第3章 涉疫数据新闻样本分析 |
3.1 涉疫数据新闻的基本情况 |
3.2 真实客观类目解读 |
3.2.1 信源公开程度 |
3.2.2 信源权威性 |
3.2.3 信源多元性 |
3.3 科学准确类目解读 |
3.3.1 信息质量 |
3.3.2 普及科学 |
3.4 通俗易懂类目解读 |
3.4.1 术语解释 |
3.4.2 可视化解读 |
3.5 最小伤害类目解读 |
3.5.1 隐私保护 |
3.5.2 避免二次伤害 |
3.5.3 避免污名化 |
第4章 涉疫数据新闻的伦理困境 |
4.1 信息自采能力欠缺,信源引用不规范 |
4.2 风险描述模糊不清,数据解释力不足 |
4.3 术语降低可读性,受众阅读产生障碍 |
4.4 个人隐私易泄露,信息安全难保障 |
4.5 新闻二次伤害,污名化现象出现 |
第5章 涉疫数据新闻的伦理问题解决路径 |
5.1 政府:合理有序地开发开放数据 |
5.1.1 推动合理的数据公开 |
5.1.2 完善健全信息发布机制 |
5.2 媒体:优化数据新闻报道质量 |
5.2.1 开发多样性的数据信源 |
5.2.2 注重传播内容的科学性 |
5.2.3 提升数据新闻的可读性 |
5.3 记者:提升职业素养与业务能力 |
5.3.1 人文关怀引导伦理实践 |
5.3.2 强化道德感与责任意识 |
第6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国青年报》(2015-2020)“两会”新闻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研究的缘由 |
二、学术界研究综述 |
三、选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四、选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五、选题研究的范围及语料 |
第一章 《中国青年报》与“两会”新闻 |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概述 |
一、 《中国青年报》的创刊历程 |
二、 《中国青年报》的办刊特色 |
三、 《中国青年报》的社会影响 |
第二节 “两会”新闻概述 |
一、会议新闻 |
二、《中国青年报》的“两会”新闻 |
第二章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语言手段及特点 |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词汇运用 |
一、词类的运用 |
二、缩略语的运用 |
第二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句子运用 |
一、《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句型 |
二、《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句式 |
三、《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句类 |
第三章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非语言手段及特点 |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辞格运用 |
一、《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表层辞格 |
二、《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深层辞格 |
第二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语篇运用 |
一、《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语篇衔接 |
二、《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语篇结构 |
第四章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语境分析 |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主观语境分析 |
一、新闻语言信息传播主体因素 |
二、新闻语言信息接受主体因素 |
第二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客观语境分析 |
一、新闻语言传播的时空语境 |
二、新闻语言传播的背景语境 |
第五章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传播 |
第一节 从语言传播看《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功能 |
一、《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传播的基础功能 |
二、《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传播的派生功能 |
第二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传播现状及对策 |
一、《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传播现状 |
二、《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传播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财新传媒数据新闻的特色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综述 |
1.4.1 国内外数据新闻研究综述 |
1.4.2 财新传媒数据新闻研究综述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1.7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财新传媒数据新闻发展概况 |
2.1 数据新闻概念界定 |
2.1.1 “数据”概述 |
2.1.2 “数据新闻”概述 |
2.2 财新传媒数据新闻发展概况 |
2.2.1 数据新闻发展概况 |
2.2.2 财新传媒数据新闻发展沿革与现状 |
第三章 财新传媒数据新闻产品分析 |
3.1 产品的数据特点 |
3.1.1 数据来源:渠道多样化 |
3.1.2 数据处理:寻找数据拐点和反常点 |
3.1.3 数据分析:寻找数据规律 |
3.2 产品的内容特点 |
3.2.1 新闻选题:话题全面且时效性强 |
3.2.2 报道领域:聚焦财经和民生新闻 |
3.2.3 报道标题:提问语气增强数据意义 |
3.3 产品的设计特点 |
3.3.1 叙述方式:数据故事逻辑清晰 |
3.3.2 可视化形式:静态与动态结合 |
3.3.3 交互设计:由复杂设计转向简约设计 |
第四章 财新传媒数据新闻特色形成原因分析 |
4.1 定位准确清晰 |
4.1.1 内容定位:聚焦宏大视角选题 |
4.1.2 品牌定位:做行业最好的数据内容 |
4.1.3 受众定位:服务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受众群 |
4.2 生产团队灵活多样 |
4.2.1 以产品为导向,聚集综合性人才 |
4.2.2 让程序员融入编辑团队,重视技术人才 |
4.2.3 跟踪国际前沿,打造国际化人才 |
4.3 生产机制完善 |
4.3.1 数据生产: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
4.3.2 可视化呈现:以用户体验为导向 |
4.4 传播渠道简而精 |
4.4.1 头条推荐:增强曝光度 |
4.4.2 社交平台:传播新闻背后故事 |
4.5 供需市场全面培育 |
4.5.1 供方市场:培育后备人才 |
4.5.2 需方市场:限时免费吸引新用户 |
4.6 资金链稳定 |
第五章 财新传媒数据新闻存在问题和改善建议 |
5.1 财新传媒数据新闻存在问题 |
5.1.1 生产周期较长,难以跟进热点话题 |
5.1.2 数据处理不够深入,缺乏数据验证环节 |
5.1.3 传统新闻价值与可视化呈现不平衡 |
5.1.4 用户普及率不高,新闻传播效果受限 |
5.2 财新传媒数据新闻的改善建议 |
5.2.1 完善分级响应机制,提高生产效率 |
5.2.2 加大激励力度,重视复合人才培育 |
5.2.3 坚持新闻专业主义,与可视化平衡发展 |
5.2.4 增加传播渠道,提高数据新闻曝光度 |
第六章 启示 |
6.1 媒体战略定位是影响数据新闻发展的重要因素 |
6.2 牢固树立数据意识,重视数据人才培养和激励 |
6.3 优质数据新闻应凸显建设性,彰显人文关怀 |
6.4 强化数据新闻应用,培育数据新闻市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财新网“数字说”数据新闻内容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基础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对象及样本说明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价值 |
第二章 数据新闻与财新网“数字说”概述 |
2.1 数据新闻的概念承递 |
2.2 财新网“数字说”崛起于数据新闻的实践探索 |
2.2.1 外部环境:大数据开创新闻业的新纪元 |
2.2.2 内在因素:财新网勇于创新的理念 |
2.3 财新网“数字说”组建专业化内容生产团队 |
2.4 财新网“数字说”呈现出数据新闻生产的新特点 |
第三章 财新网“数字说”内容分析 |
3.1 选题分析 |
3.1.1 以话题性选题为主,注重深度报道 |
3.1.2 选题覆盖面广,关注社会民生 |
3.1.3 以国内报道为主,兼具国际化视野 |
3.2 数据分析 |
3.2.1 数据来源多元化 |
3.2.2 数据分析逐渐专业化 |
3.2.3 数据使用逐渐规范化 |
第四章 财新网“数字说”可视化呈现 |
4.1 可视化呈现分析 |
4.1.1 可视化呈现形式丰富多样 |
4.1.2 注重内容的整体视觉设计 |
4.1.3 图文结合讲述新闻故事 |
4.2 交互设计分析 |
4.2.1 视听兼具,画面生动,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
4.2.2 操作简单,简化信息,增强用户的参与感 |
4.2.3 个性定制,服务性强,帮助用户解决问题 |
第五章 财新网“数字说”的借鉴与启示 |
5.1 团队:培养复合型人才,打造专业化制作团队 |
5.1.1 学界与业界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
5.1.2 打造专业化制作团队,深入生产各环节 |
5.2 选题:以公众利益为导向,提升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
5.2.1 大数据把握选题方向,更加关注公众利益 |
5.2.2 提升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凸显新闻价值 |
5.3 数据:严守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强化数据分析能力 |
5.3.1 拓宽数据来源渠道,搭建高品质数据库 |
5.3.2 挖掘数据深层价值,规范化使用数据 |
5.4 形式:增强交互设计,丰富可视化表达 |
5.4.1 以内容为中心,丰富可视化表达 |
5.4.2 以用户为中心,增强交互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财新网“数字说”样本列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5)《澎湃新闻》数据新闻生产理念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价值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三节 样本选取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国内媒体的数据新闻实践活动 |
第一节 我国数据新闻实践发展历程回顾 |
第二节 《澎湃新闻》及其数据新闻制作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澎湃新闻》数据新闻的生产理念 |
第一节 报道选题:关注社会,聚焦民生 |
第二节 报道范围:注重国内,兼顾国际 |
第三节 报道立场:客观平衡,公正全面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澎湃新闻》数据新闻生产特征 |
第一节 数据应用:表现维度的选择性和功能性 |
第二节 可视形态:呈现效果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
第三节 新闻文本:叙事模式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澎湃新闻》数据新闻生产表现成因 |
第一节 创新求变:适应融媒发展 |
第二节 重视互动:关注受众需求 |
第三节 资源整合:数据潜力凸显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澎湃新闻》数据新闻生产的综合评价 |
第一节 制作优势:挖掘UGC信息,注重交互设计 |
第二节 存在问题:重复性内容多,深度报道缺乏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关于《澎湃新闻》数据新闻生产的几点思考 |
第一节 品牌意识:适应融媒特色,打造名牌栏目 |
第二节 本体意识:坚守新闻价值,拓展深度报道 |
第三节 赋能意识:推进外部合作,增强数据效能 |
第四节 创新意识:丰富可视形式,强化阅读体验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6)新闻类型的生成与控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业界活跃的新闻实践 |
1.1.2 学界热烈的理论探讨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经典的新闻类型 |
1.3.2 新兴的新闻类型 |
1.4 研究理论与方法 |
1.4.1 研究理论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1.6 创新与不足 |
1.6.1 创新之处 |
1.6.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新闻类型相关概述与分析 |
2.1 新闻类型的定义 |
2.2 新闻类型的特点 |
2.2.1 数量上的多样性 |
2.2.2 概念上的模糊性 |
2.2.3 划分上的多面性 |
2.3 新闻类型的分析 |
2.3.1 发源国别分析 |
2.3.2 发源界别分析 |
2.3.3 相互关系分析 |
2.4 新闻类型的类别 |
2.4.1 传播主体类 |
2.4.2 传播内容类 |
2.4.3 传播对象类 |
2.4.4 传播渠道类 |
2.4.5 传播效果类 |
第3章 新闻类型的发展历程梳理 |
3.1 第一阶段:报业的发展与繁荣(1850 年——1920 年) |
3.1.1 倡导性新闻 |
3.1.2 软新闻 |
3.1.3 黄色新闻 |
3.1.4 解释性新闻 |
3.1.5 发展新闻 |
3.2 第二阶段:广播与电视的兴起(1921 年——1990 年) |
3.2.1 慢新闻 |
3.2.2 客观新闻 |
3.2.3 计算机辅助新闻 |
3.2.4 环境新闻 |
3.2.5 调查性新闻 |
3.2.6 服务新闻 |
3.2.7 和平新闻 |
3.2.8 新新闻 |
3.2.9 精确新闻 |
3.2.10 希望新闻 |
3.3 第三阶段:传统媒体日渐式微(1991 年——2008 年) |
3.3.1 公共新闻 |
3.3.2 积极新闻 |
3.3.3 暖新闻 |
3.3.4 公民/参与式新闻 |
3.3.5 民生新闻 |
3.3.6 融合新闻 |
3.3.7 数据新闻 |
3.3.8 机器人新闻 |
3.3.9 事实核查新闻 |
3.3.10 利基新闻 |
3.3.11 解困新闻 |
3.3.12 短视频新闻 |
3.4 第四阶段:互联网的新媒体时代(2008 年——至今) |
3.4.1 微博新闻 |
3.4.2 众筹新闻 |
3.4.3 建设性新闻 |
3.4.4 可视化新闻 |
3.4.5 对话新闻 |
3.4.6 VR/沉浸式新闻 |
3.4.7 众包新闻 |
3.4.8 无人机新闻 |
3.4.9 传感器新闻 |
3.4.10 互动新闻 |
第4章 新闻类型生成的动力机制 |
4.1 社会动力:社会现实的孕育 |
4.1.1 对当时社会环境的直接反映 |
4.1.2 与旧有新闻理念的长期纠葛 |
4.1.3 对受众需求变化的不断适应 |
4.2 市场动力:媒介经营的促进 |
4.2.1 基于媒体内部的自身调整 |
4.2.2 应对媒体外部的市场情况 |
4.3 技术动力:科学技术的运用 |
4.3.1 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
4.3.2 其他领域科学技术的运用 |
第5章 新闻类型发展的控制机制 |
5.1 新闻伦理与法规的限制 |
5.1.1 来自伦理性的要求 |
5.1.2 源于隐私权的桎梏 |
5.1.3 新的媒介技术风险 |
5.2 媒介经营的市场困境 |
5.2.1 投入成本与产出间的平衡 |
5.2.2 新闻媒体发展前景的制约 |
5.3 科学技术的自身局限 |
5.3.1 源自数据采集的问题 |
5.3.2 碍于应用范围的有限 |
第6章 新闻类型的未来发展趋势 |
6.1 关于新闻类型的未来演变 |
6.2 关于新闻类型的生产偏向 |
6.3 关于新闻类型的发展限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新闻类型发展历程图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
(7)国内媒体数据新闻报道研究 ——以财新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数据新闻概念与发展历程 |
2.1 数据新闻概念梳理 |
2.2 精确新闻、计算机辅助报道与数据新闻的关系 |
2.3 数据新闻的媒体实践 |
第3章 财新网数据新闻报道选题内容分析 |
3.1 财新网数据新闻报道的类型 |
3.2 聚焦经济金融,兼顾时政、民生 |
3.3 发布频率降低,内容更加深入、多元 |
第4章 数据获取与处理分析 |
4.1 多源数据的采用 |
4.2 数据获取与处理渐趋规范 |
第5章 可视化呈现方式的探索 |
5.1 文字信息的可视化探索 |
5.2 静态信息图表的创意呈现 |
5.3 动态与交互可视化 |
5.4 数据地图的应用 |
5.5 其他形式的探索 |
第6章 反思与启示 |
6.1 财新网数据新闻报道的启示 |
6.1.1 媒体的数据新闻团队建设 |
6.1.2 数据新闻制作的跨部门、跨领域合作 |
6.1.3 数据新闻的不同平台适配 |
6.2 对国内媒体数据新闻报道的反思 |
6.2.1 数据新闻领域的专业规范问题 |
6.2.2 数据开放水平低,数据获取受限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类 |
(三)学位论文类 |
(四)电子文献类 |
致谢 |
(8)叙事学视阈下中外数据新闻的对比研究 ——基于全球数据新闻奖与财新“数字说”报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1.1 大数据发展催生出“数据新闻” |
1.1.1.2 国内数据新闻进入到“后狂热时代” |
1.1.1.3 数据新闻发展需要多维能力支撑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1.3.1 理论意义 |
1.1.3.2 实践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数据新闻发展研究综述 |
1.2.1.1 数据新闻的前世今生 |
1.2.1.2 国内外数据新闻研究概述 |
1.2.2 数据新闻叙事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梳理及框架建构 |
2.1 相关概念梳理 |
2.1.1 数据新闻 |
2.1.1.1 数据新闻的概念 |
2.1.1.2 数据新闻的特征 |
2.1.2 新闻叙事学 |
2.2 研究对象概述 |
2.2.1 全球数据新闻奖 |
2.2.2 财新“数字说” |
2.3 理论基础及框架建构 |
2.3.1 理论基础 |
2.3.1.1 叙事声音 |
2.3.1.2 叙事语法 |
2.3.1.3 叙事话语 |
2.3.1.4 叙事接受 |
2.3.2 本文研究框架建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新闻奖及财新“数字说”报道的具体对比分析——叙事声音分析 |
3.1 叙事主体分析 |
3.1.1 胡亚敏关于叙事主体的分类 |
3.1.1.1 异叙述者与同叙述者 |
3.1.1.2 外叙述者与内叙述者 |
3.1.1.3 “自然而然”叙述者与“自我意识”叙述者 |
3.1.1.4 客观叙述者与干预叙述者 |
3.1.2 叙事主体分类统计结果 |
3.2 叙事视角分析 |
3.2.1 热奈特关于“叙事视角”的分类 |
3.2.1.1 非聚焦型 |
3.2.1.2 内聚焦型 |
3.2.1.3 外聚焦型 |
3.2.2 叙事视角分类统计结果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新闻奖及财新“数字说”报道的具体对比分析——叙事语法分析 |
4.1 叙事时间分析 |
4.1.1 热奈特关于“叙事时间”的分类 |
4.1.2 叙事时间分类统计结果 |
4.2 叙事模式分析 |
4.2.1 孟迪关于“叙事模式”的分类 |
4.2.1.1 线性模式与延伸模式 |
4.2.1.2 利基模式与类比模式 |
4.2.1.3 组合模式与网状模式 |
4.2.2 叙事模式分类统计结果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新闻奖及财新“数字说”报道的具体对比分析——叙事话语分析 |
5.1 传统新闻叙事话语的变化 |
5.2 视觉叙事分析 |
5.2.1 关于“视觉叙事”的分类 |
5.2.2 视觉叙事分类统计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数据新闻奖及财新“数字说”报道的具体对比分析——叙事接受分析 |
6.1 叙事场景分析 |
6.1.1 关于“叙事场景”的分类 |
6.1.2 叙事场景分类统计结果 |
6.2 交互叙事分析 |
6.2.1 关于“交互叙事”的分类 |
6.2.2 交互叙事分类统计结果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国内数据新闻叙事能力发展策略 |
7.1 研究结论 |
7.1.1 国内外数据新闻内容分析概述 |
7.1.2 国内数据新闻叙事的“客观性”更弱 |
7.1.3 国内数据新闻的叙事模式比国外更复杂 |
7.1.4 国内数据新闻建构叙事场景的意识更高 |
7.1.5 国内数据新闻叙事使用更多的视觉元素和交互技术 |
7.2 促进国内数据新闻叙事能力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
7.2.1 避免过度加工: 控制好对数据和新闻材料的干预 |
7.2.2 善用叙事模式: 回归新闻本质,忠于新闻价值 |
7.2.3 提升设计实用性: 视觉元素要为新闻内容服务 |
7.2.4 坚持叙事场景搭建: 进一步提升叙事场景建构能力 |
7.2.5 发挥交互技术优势: 提升交互叙事的准确性和创新性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论文研究对象作品一览 |
附录2: 相关网站网址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国内数据新闻生产规范化研究 ——基于5个数据新闻栏目的内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方法 |
2.国内数据新闻生产规范锚定 |
2.1 中国数据新闻的创新采纳与扩散 |
2.2 “中心—边缘”机制下的规范扩散 |
2.3 新闻奖折射的数据新闻生产规范 |
2.4 国内数据新闻生产规范主要推论 |
3.基于5个数据新闻栏目的研究设计 |
3.1 样本选择和采集 |
3.2 类目建构与编码说明 |
3.3 研究假设 |
4.基于5个数据新闻栏目的内容分析 |
4.1 样本总体描述 |
4.2 研究假设验证 |
4.3 结论与讨论 |
5.中国数据新闻生产四重困境 |
5.1 数据困境:数据生产与需求结构性错位的假象 |
5.2 价值困境:新闻价值判断逻辑突破与重构的阵痛 |
5.3 技术困境:媒介传统与新闻创新脱节的人才之困 |
5.4 生存困境:内部高强度新闻常规挤压创新空间 |
6.国内数据新闻生产规范化反思与路径 |
6.1 新闻生产规范对创新的双刃剑作用 |
6.2 西方规范与中国语境的在地化角力 |
6.3 国内数据新闻生产规范化的路径选择 |
7.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图表索引 |
附录2 :样本均值汇总表 |
附录3 :样本分项汇总表 |
附录4 :2012-2019年全球数据新闻奖获奖名单 |
(10)我国新闻出版的热点关键词分析与发展对策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关于新闻出版改革创新意义的讨论 |
1.2.2 关于新闻出版与传播模式方面的研究 |
1.2.3 关于新闻行政监管创新方面的研究 |
1.2.4 关于新闻出版业投融资体系及模式的研究 |
1.2.5 关于新媒体融合与演化的研究 |
1.2.6 关于数据新闻和数字出版的研究 |
1.2.7 关于媒体组织绩效评估的研究 |
1.2.8 其他方面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相关概念及界定 |
2.1.1 新闻出版 |
2.1.2 新媒体 |
2.1.3 数据新闻 |
2.2 科学知识图谱CiteSpace |
2.3 数据拟合模型与理论 |
2.3.1 线性趋势拟合模型 |
2.3.2 二次曲线趋势拟合模型 |
2.3.3 指数趋势模型 |
2.4 回归分析模型 |
2.5 定性预测方法 |
2.6 评价与评价指标体系 |
2.7 文献研究法 |
2.8 本章小结 |
3 我国新闻出版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
3.1 文本处理过程中重要参数的选取 |
3.2 新闻出版的共现现象分析 |
3.2.1 共现分析的一般过程 |
3.2.2 共现网络的聚类分析 |
3.3 新闻出版研究特征的分析视角 |
3.4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
3.4.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3.4.2 研究工具 |
3.5 新闻出版研究演化过程 |
3.5.1 新闻出版研究的基础数据分析 |
3.5.2 新闻出版领域研究学者关系图谱 |
3.5.3 新闻出版研究的历时热点议题演变 |
3.6 新闻出版研究趋势 |
3.7 新闻出版研究特征 |
3.8 本章小结 |
4 媒体融合发展热点分析与特征挖掘 |
4.1 媒体融合概念与模式 |
4.1.1 媒体技术融合 |
4.1.2 媒体经营方式融合 |
4.2 我国媒体融合研究的发展历程 |
4.3 媒体融合发展的特征分析 |
4.3.1 媒体融合研究热点可视化整体分析 |
4.3.2 媒体融合研究热点领域内容分析 |
4.3.3 媒体融合研究知识聚类 |
4.3.4 我国媒体融合研究前沿的核心知识群 |
4.3.5 我国媒体融合研究前沿的次级知识群 |
4.3.6 我国媒体融合研究前沿的边缘知识群 |
4.3.7 媒体融合研究前沿可视化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数据新闻热点分析与发展特征挖掘 |
5.1 数据新闻的功能与特征 |
5.1.1 数据新闻的理念 |
5.1.2 数据新闻的功能 |
5.1.3 数据新闻模式的特征 |
5.2 我国数据新闻研究基本状况 |
5.3 数据新闻研究的知识图谱 |
5.3.1 数据新闻研究热点可视化整体分析 |
5.3.2 数据新闻研究热点领域内容分析 |
5.3.3 数据新闻研究知识聚类 |
5.3.4 我国数据新闻研究前沿的核心知识群 |
5.3.5 我国数据新闻研究前沿的次级知识群 |
5.3.6 我国数据新闻研究前沿的边缘知识群 |
5.3.7 数据新闻研究前沿可视化分析 |
5.4 数据新闻的发展特点 |
5.4.1 新闻报道的动态化 |
5.4.2 数据新闻的定制化 |
5.4.3 数据新闻可视化 |
5.4.4 数据新闻预测服务 |
5.5 2018年全球数据新闻奖获奖分析 |
5.5.1 全球数据新闻奖历史 |
5.5.2 数据新闻获奖案例创新分析 |
5.6 数据新闻的发展态势 |
5.6.1 数据新闻的内容多样化 |
5.6.2 数据新闻的形式多样化 |
5.6.3 数据新闻的功能多样化 |
5.7 数据新闻发展的反思 |
5.7.1 扩大数据来源及深度数据挖掘 |
5.7.2 急需设立我国数据新闻专业规范 |
5.7.3 监管与提升需要并重 |
5.7.4 需要扩展新型的新闻法律法规 |
5.7.5 设计人工智能新闻伦理标准 |
5.8 本章小结 |
6 国家出版基金对新闻出版的支持特征分析 |
6.1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发展概况 |
6.2 国家出版基金与国家发展战略关联分析 |
6.3 国家出版基金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分析 |
6.4 文化产业投入与文化产业发展关联分析 |
6.5 国家出版基金对新闻出版的支持特征 |
6.6 本章小结 |
7 我国新闻出版发展路径与对策 |
7.1 数据新闻发展路径与对策 |
7.1.1 数据新闻的本土化对策 |
7.1.2 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对策 |
7.1.3 数据新闻的新技术对策 |
7.1.4 数据新闻的专业化管理对策 |
7.2 媒体融合多模式发展路径与对策 |
7.2.1 媒体融合是新时代新闻出版的必然趋势 |
7.2.2 新闻媒体融合转型的关键:需求融合和市场融合 |
7.2.3 新媒体融合的战略目标和定位 |
7.2.4 新媒体融合的战略方案 |
7.3 新闻出版业大数据发展路径与对策 |
7.3.1 大数据对我国出版行业的影响 |
7.3.2 我国出版业发展大数据的应用环境分析 |
7.3.3 我国出版业大数据应用的战略分析 |
7.3.4 大数据出版业应该重视个人数据隐私、企业数据安全 |
7.4 本章小结 |
8 我国新闻出版发展策略的保障措施 |
8.1 建立适合我国新闻出版特征的绩效评估机制 |
8.1.1 媒体组织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8.1.2 绩效评估的综合评价方法 |
8.1.3 评估模型量化计算的进一步思考 |
8.1.4 绩效评估的可拓优度评价方法 |
8.2 建立新闻出版健康发展的导向机制 |
8.3 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保障机制 |
8.4 现代数字技术保障机制 |
8.5 打造促进媒体融合的激励机制 |
8.6 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新闻出版监管机制 |
8.7 本章小结 |
9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精确新闻报道在中国(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冠疫情下数据新闻报道的伦理透视[D]. 罗璇.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2)
- [2]《中国青年报》(2015-2020)“两会”新闻语言研究[D]. 李金春.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财新传媒数据新闻的特色与启示[D]. 陈凯君. 广西大学, 2020(07)
- [4]财新网“数字说”数据新闻内容生产研究[D]. 贾文文. 河北大学, 2020(08)
- [5]《澎湃新闻》数据新闻生产理念及特征研究[D]. 李曼. 烟台大学, 2020(06)
- [6]新闻类型的生成与控制机制研究[D]. 邱江华.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0)
- [7]国内媒体数据新闻报道研究 ——以财新网为例[D]. 李岩. 吉林大学, 2020(08)
- [8]叙事学视阈下中外数据新闻的对比研究 ——基于全球数据新闻奖与财新“数字说”报道分析[D]. 邓力.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9]国内数据新闻生产规范化研究 ——基于5个数据新闻栏目的内容分析[D]. 梁雪云. 暨南大学, 2020(04)
- [10]我国新闻出版的热点关键词分析与发展对策究研究[D]. 孟庆麟.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