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科技报》:一张成长性良好的报纸(论文文献综述)
陈娟[1](2012)在《中国农村类报纸市场化转型研究 ——以“南方农村报”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对中国农村类报纸的历史脉络和现状图景进行充分考察的基础上,追问中国传媒业中这一独特报种“弱质”的根源何在;农村类报纸有没有可能通过转型实现“中兴”;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语境中和国家实施文化体制改革的制度框架内,农村类报纸怎么转型,如何实施。这些问题是本论文的思考脉络和研究目标所在。本文通过聚焦《南方农村报》的市场化生存个案,对中国农村类报纸的市场化转型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剖析,并对其转型的方向进行了理论探讨。本研究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包括:(1)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类报纸有没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2)农村类报纸中市场化转型的典型样本——“南方农村报”的生存方式、转型路径、经营理念等,及其对农村报业发展具有普适意义的运作规律是什么?(3)在融媒时代,农村类报纸的市场模式、盈利模式如何突破?研究方法上,本文总体上采用案例研究法,即针对目前农村类报纸总体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选取其中典型的、对同类报纸具有启示性的市场化转型案例“南方农村报”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嵌入多个次级分析单位,包括新闻业务转型、报社的经营转型、数字化转型等,在不同的分析层次中,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实地研究与定性访谈法、抽样调查法等,考察其转型的理念、运作方式,并对其转型经验进行理论提升。为了增强本研究的外在效度,遵从案例研究方法的复现逻辑(replication logic),本研究在次级分析单位中增加了复现案例,对所得到的结论进行部分验证。本文总体上按照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本研究重在“发现规律”)——总结概括、理论提升的逻辑思路展开,总体框架及各章节主要内容分述如下:第一部分,提出“农村类报纸面临转型”的问题(第一章至第三章)。第一章提出“发展的涉农媒体才能担当服务‘三农’的责任”,凸显本研究的意义。第二章对中国农村类报纸的历史演进进行纵向梳理和理论概括,第三章对农村类报纸的生存空间进行横向考察。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之上得出结论:中国农村类报纸正面临着转型的历史机遇——必须转型而且能够转型。第二部分,发现农村类报纸市场化转型“三步走”的规律(第四章至第八章)。这部分重在从媒体经营管理的角度,找到农村类报纸由弱转强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转型方向进行理论推导。其中,第四章论证了“南方农村报”是在新的媒体生存环境中农村类报纸转型的典型样本。第五、六、七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回答了“南方农村报”是怎样转型的、内在规律是什么等问题。第五章论述农村类报纸市场化转型的第一步,是由“综合纸”转型为注重市场细分的“专业纸”,同时考察其品牌战略转型问题;第六章论述转型的第二步,是由“专业纸”进一步转型为具备多元经营格局的“专业涉农媒体企业”;第七章在上两章的基础上,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推导出其转型的第三步,即由涉农媒体企业转型为包括“报纸平台”在内的多平台联合的全媒体“涉农大平台”。第八章考察了农村类报纸市场化转型的动力机制,其核心动力是坚守“边关”、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持续动力是以“整体转制”为契机的体制变革。第三部分,总结概括与理论提升(第九章),并对转型方向进行理论探讨。第九章提炼出农村类报纸市场化转型的几个核心话语,以这种形式对本研究的核心成果进行总结。这几个核心话语分别是:1.把握“利基”差异,做“专”涉农市场,即以专业化体现差异化,以差异化赢得竞争优势,从而成为细分市场的领先者;2.优势转化、品牌营销与“共赢”,即通过与其利益相关者实现“共赢”的品牌营销,将报纸的专业优势转化为行业优势,行业优势进而转化为影响力优势,以此促进媒体企业多元经营格局的构建;3.突破以“纸”为核,重构涉农媒体平台,这是农村类报纸转型的方向,能使其彻底突破发展瓶颈,完成由“农村类报纸”到包括报纸平台在内的“涉农大平台”的身份转型。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在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方面。涉农媒体是中国传媒产业大家族中的弱势群体,学界对它的研究也甚少,本文对涉农媒体的典型代表——农村类报纸的市场化转型做系统研究,拓展了报业经营管理的研究领域。2.在选题和研究方法方面。本文选取了“市场化转型”这一对于整个农村类报纸发展来说具有前瞻性和启发性的题目进行研究,既新颖独到,也没有掣肘于我国农村类报纸发展极不平衡的现实。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总体采用案例研究法,以目前农村类报纸中市场化运作最为成功的“南方农村报”为重点研究对象,辅以历史研究法、实地研究与定性访谈法、抽样调查法等对该案例的多个次级单位进行深入剖析,同时打开视野,综合考察其他同类报纸的市场化运作经验,异中求同,发现规律,增强了本研究的普适意义。3、在资料方面。本文在梳理中国农村类报纸历史演进和现状方面,搜集整理了大量资料,包括新中国成立前后“农”字号报刊的史料,以及对目前农村类报纸情况的详细统计等。此外,本研究对《南方农村报》的转型情况从各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得到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这些是本文资料方面的创新。4、本研究创新之处最重要的方面,在于观点的创新。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七点:(1)对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农”字号刊物梳理出“两条发展脉络”,指出目前的农村类报纸是其中第二条脉络——“以工农群众为对象的通俗报纸”的发展结果。(2)对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农村类报纸的发展进行了理论概括,勾勒出其从“革命报刊”到“组织媒介”,再到改革开放之后历经80年代的整体“兴盛”、90年代的整体“衰落”、直到新世纪的“分化”的过程。(3)提出中国“转型媒体企业”的分析框架。(4)发现农村类报纸市场化转型的“三步走”规律,并进行了理论概括。(5)提出“涉农媒体跨行业营销体系再造”的概念及其模型。(6)提出“涉农媒体双边市场二次成长”理论:涉农媒体通过营销体系创新将媒体平台一方的“读者”市场下沉到“农民”群体,同时,将平台另一方的“广告商”市场下沉到“农资企业”,以此完成农村报媒体平台双边市场的“二次成长”。市场的成长意味着媒体平台生存空间的扩大。(7)提出“涉农媒体多平台联合”的概念及其模型。单一平台指的是传统的“内容提供平台”;多平台联合指的是成长后的媒体平台,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平台,还包括网络技术催生的全媒体服务平台,并指出这是涉农媒体市场化转型的方向。
林敏[2](2010)在《都市类报纸品牌忠诚度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品牌理论的发展,品牌忠诚度作为研究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的市场营销工作中的地位及作用也日趋重要。伴随着都市类报纸的数量和发行量的剧增以及新媒体培育期的完成,都市类报纸的中心城市读者的绝对规模已接近饱和,受众规模增长乏力,此时巩固报纸原有的读者群,培养和巩固顾客的品牌忠诚度就成为都市类报纸应对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本研究以都市类报纸品牌忠诚度作为研究对象,借鉴M Punniyamoorthy和M Prasanna Mohan Raj 2007年提出的报纸品牌忠诚度测度模型,通过梳理文献得出具体测量指标体系,并结合专家访谈和消费者调研对研究量表进行修正完善和补充,从品牌忠诚度的影响因素及顾客特征差异对品牌忠诚度的影响提出本文研究框架和研究假设,以南京市四大都市报为数据来源,运用SPSS16.0展开实证研究,得出以下三点结论:1.关于都市类报纸品牌忠诚度指标因素的十三个假设均得到了很好的支持,基于行为忠诚的两个指标介入度和重复购买的综合影响程度达到42.2%,而情感忠诚的四个指标感知价值、品牌信任、顾客满意及承诺的综合影响程度达到57.8%。其中品牌承诺指标的信息收集、品牌识别、品牌选择三个因素及重复购买指标对都市类报纸品牌忠诚度的影响最大,介入度指标及品牌信任指标下的品牌满意、品牌依赖次之,顾客满意指标下的顾客预期、顾客感知质量对忠诚度的影响较弱,感知价值指标下的功能价值、情感价值、价格价值、社会价值对品牌忠诚度的影响最小。2.顾客特征对都市类报纸品牌忠诚度影响的五个假设得到部分支持,其中顾客性别对于品牌忠诚度没有显着影响,而婚姻状况、年龄、教育、收入都对品牌忠诚度存在一定的影响。3.在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品牌忠诚度系数的回归方程,实证分析得出扬子晚报、现代快报、金陵晚报和南京晨报的品牌忠诚度系数分别为0.3249、0.2723、0.2345和0.1692,并进一步分析四报品牌忠诚度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本研究提出了都市类报纸品牌忠诚度这个崭新议题,验证了都市类报纸品牌忠诚度的存在性,全面分析了品牌忠诚度各项指标要素的内部层次结构,并深化了顾客特征对品牌忠诚度的影响研究,为都市类报纸提升品牌忠诚度和品牌管理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价值。
董惠安[3](2009)在《一张涉农报纸的崛起历程》文中研究说明这里讲述的是一个中国涉农报纸绝境逢生的故事。2001年7月,李成砚调任《农业科技报》社社长、总编辑时,报社举步维艰:报社的办公室是临时借用杨凌示范区管委会的一间25平米的会议室,固定资产仅有一辆小面包车和三台照相机。银行账户上的流动资金仅剩3500元,还拖欠着编辑、记者5个月的工资,报纸的发行量仅仅只有……
李成砚,刘波[4](2006)在《情系“三农” 打造品牌——写在《农业科技报》创刊五周年之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艳容[5](2005)在《长三角地区科普报刊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普报刊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的主要载体,它们曾创造了骄人的业绩,在科普宣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近些年来,科普报刊在其他媒体的重压下,生存状况尴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激活这一市场,使其重现昔日辉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长三角地区是全国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分析这一地区科普报刊现状,发现问题,找出对策,对促进全国科普报刊的发展具有前瞻性意义。
刘波[6](2003)在《《农业科技报》:一张成长性良好的报纸》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2001年的夏天,在中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示范区管委会旧址院里的两间旧会议室里,几位有过办报经历的创业者,用几台旧电脑和几只钢笔,开始了每周三刊、对开四版、黑白印刷的《农业科技报》的编印工作。也就是说,2001年7月29日,在中国报业整顿、压缩的大环境下,一份新的党的专业报就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问世了!
二、《农业科技报》:一张成长性良好的报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业科技报》:一张成长性良好的报纸(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农村类报纸市场化转型研究 ——以“南方农村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索引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 发展的涉农媒体才能担当服务“三农”的责任 |
二、 农村类报纸转型就有出路 |
三、 重新崛起的《南方农村报》成为农村传媒业亮点 |
第二节 理论假设与概念厘定 |
一、 理论假设和中心论点 |
二、 概念厘定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 研究路径设计 |
二、 总体研究框架 |
三、 研究方法设计 |
四、 研究方法叙述 |
第四节 文献综述与理论支撑 |
一、 文献综述 |
二、 相关理论支撑 |
三、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中国农村类报纸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图景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农”字号刊物发展脉络 |
一、 第一条脉络:远离政治意识形态 |
二、 第二条脉络:以“工农群众”为对象的通俗报纸 |
第二节 对不同时期农村类报纸发展阶段的理论概括 |
一、 1949 年之前:革命报刊 |
二、 1949 年至 1978 年:组织媒介 |
三、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类报纸发展的“三阶段”概括 |
第三节 中国农村类报纸的角色演进 |
一、 1949 年至 1978 年:动员与整合农村社会的宣传工具 |
二、 1978 年至 1988 年:突显“信息传播角色”的角色丛 |
三、 1988 年至 2002 年:被边缘化的“鸡肋” |
四、 2002 年至今:角色分化 |
第四节 中国农村类报纸的制度演进 |
一、 党报的附属机构 |
二、 经营管理制度层面有所突破 |
三、 制度变迁呈现历史后向依赖 |
四、 探索现代媒体企业制度 |
第三章 对中国农村类报纸生存空间的宏观分析 |
第一节 潜在市场日益扩大 |
一、 农村受教育人口数量不断扩大 |
二、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长 |
第二节 潜在市场需求迫切——读者亟需但农村“报荒” |
一、 农村“报荒”现象普遍 |
二、 报纸是农村居民获取实用信息的首选媒介 |
第三节 现实市场分区域旺盛上升空间大 |
一、 《南方农村报》的崛起 |
二、 《南方农村报》广告收入的突破性增长 |
第四章 转型的典型样本——南方农村报 |
第一节 对“转型”概念的梳理与界定 |
一、 转型 |
二、 社会转型 |
三、 媒体转型 |
第二节 “转型媒体企业”的分析框架 |
一、 “媒体”与“媒体企业” |
二、 “转型媒体企业”的分析框架 |
第三节 “南方农村报”是农村类报纸转型的典型样本 |
一、 “南方农村报”概况及转型动因 |
二、 “南方农村报”转型路线及表现 |
第五章 转型第一步:由“综合纸”到“专业纸” |
第一节 “专门为农民说话”——持续而理性的舆论监督报道 |
一、 涉农媒体的舆论监督报道界定 |
二、 《南方农村报》的舆论监督报道:持续、理性、建设性 |
三、 为农民说话的专业理念和技巧 |
第二节 “专业为农业服务”——“大农财”新闻及《农财宝典》 |
一、 “大农财”新闻:对农村财富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面”的观照 |
二、 《农财宝典》:对农村财富增长的机遇与威胁进行“点”的开掘 |
第三节 构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平台——“南农评论” |
一、 自己的声音——务求独到而扎实 |
二、 关注“三农”的知识分子的声音——但求犀利而有建设性 |
三、 农民的声音——引导其主张权利、理性发声 |
四、 网络的声音——撷“微”言议热点以理性砭时弊 |
第四节 后“专业”时代的品牌战略构想 |
一、 由涉农新闻产品品牌到涉农媒体企业品牌 |
二、 由单一品牌格局到多品牌格局 |
三、 突破传媒品牌内涵成就大“三农”领域的品牌 |
第六章 转型第二步:由“专业纸”到专业涉农媒体企业 |
第一节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品牌活动与媒体影响力提升 |
一、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媒体利益相关者的确定 |
二、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品牌活动 |
三、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活动营销与媒体影响力提升 |
第二节 “南方农村报”媒体企业多元经营格局构建 |
一、 平衡策略推进基础业务 |
二、 纵深策略开掘增值业务 |
三、 专业策略拓展相关多元业务 |
四、 “全媒体”业务探索 |
第三节 复现案例:《河北农民报》的经营创新 |
一、 “报友俱乐部”——实现报纸与读者的双向服务与共赢 |
二、 经营“报农”肥料——依托报纸品牌优势的相关多元业务 |
第四节 涉农媒体的经营创新 |
一、 “创新”理论及创新性评估维度 |
二、 “嵌入”农资行业——涉农媒体营销体系跨行业再造 |
第七章 转型第三步:由以“纸”为核到“涉农大平台” |
第一节 “双边市场”与媒体的“平台”属性 |
一、 “双边市场” |
二、 媒体本身就是“平台” |
第二节 涉农媒体平台双边市场的“二次成长” |
一、 媒体平台双边市场的“一次成长” |
二、 涉农媒体平台双边市场的“二次成长” |
第三节 “报纸平台+全媒体服务平台”的多平台联合 |
一、 涉农媒体具备构建涉农交易平台的优势 |
二、 “报纸平台+全媒体服务平台”构想 |
第八章 转型实现的动力机制 |
第一节 核心动力:坚守“边关”、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 |
一、 “草根”媒体的“边关文化” |
二、 “边缘”媒体的“主流化生存” |
第二节 持续动力:以“整体转制”为契机的体制变革 |
一、 对农村类报纸“走市场”的历时考察 |
二、 “整体转制”推动农村类报纸持续转型 |
第九章 总结:农村类报纸转型的核心话语 |
第一节 把握“利基”差异做“专”涉农市场 |
第二节 优势转化、品牌营销与“共赢” |
第三节 突破以“纸”为核重构涉农媒体平台 |
附录:现有农村类报纸一览表(2012 年)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后记 |
(2)都市类报纸品牌忠诚度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都市类报纸的概念界定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都市类报纸品牌忠诚度的相关文献综述 |
2.1 国外品牌忠诚度的文献梳理 |
2.1.1 品牌忠诚度的定义 |
2.1.2 品牌忠诚度的构成与测量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都市类报纸品牌忠诚度的相关研究现状 |
2.3.1 国外关于报纸品牌忠诚度的相关研究 |
2.3.2 报纸品牌忠诚度的“M&M”模型基本原理 |
2.3.3 国内都市类报纸品牌忠诚度的相关理论研究回顾 |
2.3.4 南京市都市类报纸的相关研究回顾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南京都市报市场情况及品牌忠诚度预调研分析 |
3.1 南京都市报市场情况 |
3.1.1 南京报业市场概况 |
3.1.2 四大都市报基本情况介绍 |
3.1.3 四大都市报替代率和差异系数比较量化分析 |
3.1.4 简要结论 |
3.2 都市报品牌忠诚度市场预调研分析 |
3.2.1 预调研问卷设计 |
3.2.2 预调研问卷结果分析 |
第四章 都市类报纸品牌忠诚度模型的构建 |
4.1 都市类报纸品牌忠诚度的主要研究维度分析 |
4.1.1 品牌忠诚度的相关维度量表理论来源 |
4.1.2 专家访谈结论 |
4.2 都市类报纸品牌忠诚度的模型构建 |
第五章 都市类报纸品牌忠诚度的实证研究 |
5.1 数据处理方法 |
5.1.1 主要统计分析方法 |
5.1.2 问卷信度效度检验 |
5.2 市场调查 |
5.2.1 问卷设计 |
5.2.2 小样本分析 |
5.2.3 正式调查 |
5.2.4 调查结果 |
5.3 模型验证分析 |
5.3.1 技术处理思路 |
5.3.2 品牌忠诚度各变量结构分析 |
5.4 品牌忠诚度测量模型 |
5.4.1 多元回归分析 |
5.4.2 多元回归模型验证结果 |
5.4.3 层次分析法建立回归模型 |
5.5 顾客特征差异对品牌忠诚度的差异研究 |
5.5.1 性别差异 |
5.5.2 婚姻差异 |
5.5.3 年龄差异 |
5.5.4 教育状况差异 |
5.5.5 收入状况差异 |
第六章 研究结论、管理对策及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1.1 品牌忠诚度各指标结构分析结论 |
6.1.2 顾客特征对于品牌忠诚度影响的结论 |
6.2 管理对策建议 |
6.2.1 扬子晚报提升品牌忠诚度的策略分析 |
6.2.2 现代快报提升品牌忠诚度的策略分析 |
6.2.3 南京晨报提升品牌忠诚度的策略分析 |
6.2.4 金陵晚报提升品牌忠诚度的策略分析 |
6.2.5 四大都市类报纸广告管理策略分析 |
6.3 研究的局限性 |
6.4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都市类报纸品牌忠诚度预调研问卷 |
附录二:都市类报纸品牌忠诚度访谈提纲 |
附录三:南京市都市类报纸品牌忠诚度调查问卷 |
附录四:品牌忠诚度正式调查的基本数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集参与课题 |
后记 |
(3)一张涉农报纸的崛起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匠心独运———要让农民朋友知道杨凌有个《农业科技报》 |
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农民朋友 |
和农民“三贴近”——通过“科技下乡”, 建立传媒与读者的“鱼水深情” |
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实现农民、专家、农资企业和涉农传媒的多方共赢 |
扩大发行, 推陈出新——“邮局就是我们的销售科” |
制胜绝招——打造一支特别有执行力的传媒团队 |
(4)情系“三农” 打造品牌——写在《农业科技报》创刊五周年之际(论文提纲范文)
坚持办报宗旨强化读者意识 |
面向市场寻找突破 |
创新机制苦练“内功” |
(5)长三角地区科普报刊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绪论 |
(一) 科普报刊的涵义及特点 |
1、科普报刊的涵义 |
2、科普报刊的特点 |
(二) 科普报刊在科技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
1、宣传科学,反对迷信,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阵地 |
2、科学普及的载体 |
(三) 科普报刊研究现状 |
1、科普报纸研究现状 |
2、科普期刊研究现状 |
(四) 长三角地区科普报刊概况 |
1、分布情况 |
2、从业人员状况 |
3、出版发行状况 |
4、经营状况 |
二、长三角地区科普报刊现状分析 |
(一) 科普报刊现状比较 |
1、栏目设置 |
2、科普报刊在不同领域报道情况 |
3、“科学味”和信息量 |
4、科普图片和表述方式 |
(二) 制约长三角地区科普报刊发展的因素 |
1、资金缺乏 |
2、专业人才匮乏 |
3、读者对象“先天不足” |
4、市场化程度不足 |
5、条块分割限制了竞争 |
6、品牌产品缺乏 |
三、长三角地区科普报刊的发展对策 |
(一) 融入新的科普理念 |
(二) 适应不同层次受众的需求,准确定位 |
1、读者定位 |
2、内容定位 |
3、风格定位 |
(三) 提高公众科学兴趣 |
1、提高科普文章可读性和趣味性 |
2、培育科普受众 |
(四) 培育品牌 |
(五) 推进市场化、产业化 |
(六) 融入人文内容 |
1、渗透历史文化 |
2、采用人性化手法 |
3、运用艺术手法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长三角地区科普报刊名单 |
四、《农业科技报》:一张成长性良好的报纸(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农村类报纸市场化转型研究 ——以“南方农村报”为例[D]. 陈娟. 暨南大学, 2012(10)
- [2]都市类报纸品牌忠诚度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D]. 林敏. 南京财经大学, 2010(03)
- [3]一张涉农报纸的崛起历程[J]. 董惠安. 今传媒, 2009(09)
- [4]情系“三农” 打造品牌——写在《农业科技报》创刊五周年之际[J]. 李成砚,刘波. 新闻知识, 2006(07)
- [5]长三角地区科普报刊现状研究[D]. 张艳容. 河海大学, 2005(02)
- [6]《农业科技报》:一张成长性良好的报纸[J]. 刘波. 新闻知识, 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