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髋臼骨折38例治疗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虎,马吉海,蔡明建,魏星,严新安,黄海,尚昆,邓洪利,付亚辉,雷金来,王鹏飞,张斌飞,丛雨轩,张堃,庄岩[1](2021)在《股骨头负重区压缩对老年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疗效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估股骨头负重区压缩对老年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合并股骨头负重区压缩损伤的老年髋臼骨折患者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73.2±6.5)岁(范围60~87岁)。术中对股骨头负重区压缩未行处理。髋臼骨折按照Letournel-Judet分型:双柱骨折14例,前柱+后半横断骨折12例,"T"形骨折4例,横断骨折4例,后柱+后壁骨折2例;其中14例伴髋臼关节面压缩,29例伴关节脱位。随访时采用Merle d’Aubigné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Matta分类法评价髋臼骨折复位、Kellgren-Lawrence分级评估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Ficat-Alert分期评估股骨头坏死。将随访期间出现股骨头坏死Ⅲ期、Ⅳ期或创伤性关节炎Ⅲ、Ⅳ级或接受关节置换术定义为手术失效。术前、术后(第2~5天)行骨盆CT扫描,于冠状面、横断面片测量股骨头压缩大小,并计算压缩体积。将压缩严重程度按照体积大小分为小(<1 cm3)、中(1~2 cm3)、大(>2 cm3)。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股骨头压缩体积是否为手术失效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随访(34.7±8.9)个月(范围25~54个月)。术前测量大、中、小体积股骨头压缩患者分别为7例、14例、15例;术后分别为12例、10例、14例。Matta分类:优6例、良22例、差8例,优良率78%(28/36)。末次随访时Merle d’Aubigné s评分为优2例、良8例、可5例、差21例,优良率28%(10/36)。随访期间发生手术失效20例,失效率56%(20/36)。手术失效组与非手术失效组患者年龄、体质指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类型、骨折复位Matta分类、合并髋臼关节面压缩及合并关节脱位的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股骨头负重区压缩体积频数分布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47,P<0.001)。股骨头负重区域大、中、小体积压缩患者的手术失效率分别为92%、80%、7%,股骨头负重区大中体积的压缩为手术失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82.333,P<0.001)。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合并股骨头压缩的老年髋臼骨折可获得满意的复位率;但大中体积的股骨头负重区压缩明显影响治疗结果,术后2年内有极高的手术失效率。
方晗[2](2020)在《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纳入文献结果Meta分析,评价改良Stoppa入路(Modified stoppa approach,MSA)和髂腹股沟入路(Ilioinguinal approach,IA)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使用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数据库Cochrane及中国知网数据库等检索文献,评价MSA和IA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疗效。所有纳入的文章均由2名训练有素的审稿人根据Cochrane协作网《潜在风险评估手册》(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 Handbook for potential risk)进行评估。检索截止日期2020年2月。采用RevMan5.3软件对两组手术入路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了20篇研究(15篇RCT随机对照研究及5篇CCT病例对照研究),包括观察组患者679例,对照组患者726例,共计患者1405例。结果分析显示:手术时间[MD=-42.60,95%CI(-52.66,-32.55),Z=8.30,df=17,P<0.00001],两组有显着性差异,MSA短于IA;术中出血量[MD=-173.81,95%CI(-219.17,-128.46),Z=7.51,df=15,P<0.0000 1],MSA少于IA差异有显着性意义;手术切口长度[MD=-5.95,95%CI(-9.12,-2.77),df=9,Z=3.67,P<0.00001],差异有显着性意义,MSA组切口长度短于IA组;术前准备时间[MD=-0.15,95%CI(-0.63,0.33),Z=0.60,P=0.55],无显着差异,MSA组与IA组无明显差异;术后引流量[MD=-54.62,95%CI(-67.52,-41.72),P<0.000 01],MSA组与IA组差异有显着性义;骨折愈合时间[MD=-0.73,95%CI(-1.05,-0.42),Z=4.61,P<0.00001],两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MSA组愈合时间短于IA组;住院时间[MD=-3.32,df=5,95%CI(-5.25,-1.40),Z=3.38,P<0.001],差异有意义,MSA组住院时间少于IA组;术后并发症[RR=0.43,95%CI(0.33,0.56),Z=6.11,P<0.000 01],MSA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IA组有统计学意义;骨折复位优良率[RR=1.12,df=10,95%CI(1.05,1.19),Z=3.44,P<0.001],MSA组骨折愈合较IA组概率更高;髋关节功能优良率[RR=2.59,95%CI(1.69,3.96),Z=4.39,P<0.0001],MSA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较IA组优良率更高。结论:1、MSA组在行骨盆髋臼骨折治疗中在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时间的长短、切口的长度、术中出血量的多少、住院时间长短、骨折复位及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等方面相较IA组有更多优势,值得推广;2、MSA组与IA组在术前准备时间、神经损伤及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等方面并无明显差异,在DVT及疝的发生上有明显差异;3、根据骨折类型、手术条件等具体情况,骨科医师具体分析,从而选择合适的入路方式;4、本荟萃分析纳入文献质量和数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尚需一定数量的质量较高的随机对照研究来比较MSA和IA治疗骨盆和髋臼骨折的临床结果、影像学结果和并发症发生率。同时,也应进行长期随访研究,总结更为可靠的结果,指导临床选择最为恰当的入路方式。
黄复铭[3](2020)在《直接后方入路治疗髋臼后部骨折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提出背景:由于髋臼解剖位置复杂、骨性形态不规则,其治疗一直是创伤骨科医生的重点难点。对于累及后壁、后柱的髋臼后部骨折,其毗邻的臀上神经血管束、坐骨神经、旋股内侧动脉等组织无疑增加了手术风险和难度。目前治疗髋臼后部骨折的常见手术入路有经典Kocher-Langenbeck(K-L)入路、改良Gibson入路、大转子翻转截骨术以及改良K-L入路等。然而,这些入路或学习曲线较长,或手术创伤较大,或手术并发症较多。因此,本课题组针对目前术式的不足及解剖学特点,提出治疗髋臼后部骨折的直接后方入路,以期能经肌肉间隙进行显露并实现骨折复位内固定,从而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最终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良好疗效。目的:本研究旨在测量直接后方入路的安全显露范围,评价其治疗髋臼后部骨折的安全性;探讨该入路的手术方法,并对直接后方入路与K-L入路治疗髋臼后部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1.取新鲜尸体标本6具,双侧臀部均采用直接后方入路模拟手术操作,测量髋臼后部显露范围,记录臀上神经血管束及坐骨神经相关解剖参数。2.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经直接后方入路治疗的10例髋臼后部骨折患者资料,收集术中、术后相关数据;采用Matta改良的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系统评价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3.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45例髋臼后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采用K-L入路者24例;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采用直接后方入路者21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及随访资料。结果:1.直接后方入路显露范围是整个髋臼后壁、部分关节囊及大部分髋臼后柱(坐骨大孔上缘至坐骨棘),平均切口长9.82 cm。臀上动脉、静脉、神经与坐骨大切迹相交处距坐骨大切迹顶点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0.55、15.02、3.00 mm。坐骨神经外侧缘与梨状肌上缘、下缘相交处距坐骨大切迹顶点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8.85、28.06 mm。2.10例患者平均切口长9.6 cm,平均手术时间50 min,平均术中出血310 ml,平均骨折愈合时间9.3周。根据Mata影像学标准,复位质量优7例,良3例。根据改良Merled’Aubigne-Postel评分系统,末次随访患髋功能优6例、良2例、可2例。3.直接后方入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切口长度均小于K-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末次随访患髋功能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复位质量及平均骨折愈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直接后方入路能够在不离断外旋肌群的情况下经臀中肌-梨状肌肌间隙直接显露髋臼后部,既能为手术提供足够的安全显露范围,也能避免损伤周围血管神经组织,能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可作为治疗髋臼后部骨折的一种不错选择,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
吕刚,王利昕,马钰,孟庆才[4](2019)在《Kocher-Langenbeck入路结合拉力螺钉技术治疗髋臼横断和后壁骨折、T形骨折》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Kocher-Langenbeck(K-L)入路结合拉力螺钉技术治疗髋臼横断和后壁骨折、T形骨折的有效性及可靠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采用K-L入路结合拉力螺钉技术治疗17例随访完整的髋臼横断和后壁骨折、T形骨折患者资料,男11例,女6例;年龄28~69岁,平均44岁;车祸伤11例,坠落伤4例,滑雪运动伤2例。Letournel-Judet分型:横断和后壁骨折11例,T形骨折6例;其中3例T形骨折均合并后壁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3~20 d,平均9.8 d。17例患者均采用单一K-L入路切开复位拉力螺钉固定治疗。术后采用Matta改良的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和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 17例患者手术时间171~310min,平均220min;术中出血量360~1800ml,平均810ml。1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26个月,平均14个月;髋臼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2~3个月,平均2.5个月。Matta改良的Merled’Aubigné-Postel评分为10~18分,平均16.7分;其中优12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8.2%(15/17)。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为69~96分,平均88分;其中优10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2.4%(14/17)。术后1~3d,4例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3个月后血栓消失。术后8例足背感觉与趾背伸力量减弱,考虑为坐骨神经损伤,坐骨神经损伤率为53.3%(8/15,2例术前即为完全损伤),予以甲钴胺药物治疗,其中7例治疗2~3个月后恢复,1例治疗6~12个月后恢复。8例发生异位骨化,按Brooker分级,Ⅰ级5例,Ⅱ级2例,Ⅲ级1例。结论 单一K-L入路结合拉力螺钉技术治疗髋臼横断和后壁骨折、T形骨折术后临床疗效满意,但术后有增加坐骨神经损伤风险的局限性。
王彦伟[5](2019)在《髋臼骨折Letournel-Judet分型缺点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髋臼骨折Letournel-Judet分型缺点进行分析。方法:分析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西安市红会医院、冀中能源矿业集团总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近5年间治疗的964例髋臼骨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从中筛选出影像资料较为完备的714例。由2名经过专业培训的创伤骨科医师按Letournel-Judet髋臼骨折分型方法进行分型,2个月后将原来顺序打乱再次分型,对分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应用分型一致性Kappa检验进行可信度和可重复性分析。结果:Letournel-Judet分型2名医师中前后两次无法分型的平均值分别为15.25%、15.65%,可信度组间Kappa值平均为0.674,可重复性组内Kappa值平均为0.868。结论:髋臼骨折Letournel-Judet分型确实存在缺点。
李振杰[6](2018)在《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髋臼骨折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交通业日新月异,建筑业也在不断的兴旺。由各种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等导致的高能量损伤事件的发生率直线升高,对患者的生活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髋臼骨折是常见的高能量损伤之一,髋臼骨折主要由暴力导致,因髋臼骨折具有解剖结构复杂、骨折部位深等特点,导致手术中将手术部位暴露、复位固定等操作极为困难,目前髋臼骨折手术治疗已经成为临床骨科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目的影响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因素非常多,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切口选择问题,合适的手术入路是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为探究髋臼骨折应用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并对手术方法进行分析,观察其安全性和科学性,旨在为临床髋臼骨折的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实习医院从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实施前方手术入路治疗的83例髋臼骨折患者资料,将采取髂腹股沟入路进行手术治疗的3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采取改良Stoppa入路进行手术治疗的47例患者作为研究组,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指标、VAS评分、Matta评分、Harris评分、并发症以及生活质量等相关指标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对比不同手术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1)对照组患者的性别(男、女比例)、平均年龄、伤后至手术平均时间等一般资料数据结果分别为25:11、(45.61±4.32)岁,(8.41±2.12)天,研究组患者的性别(男、女比例)、平均年龄、伤后至手术平均时间等一般资料数据结果分别为31:16、(46.12±4.22)岁,(8.23±1.91)天,统计学处理分析无差异(P>0.05)。(2)对照组36例患者中交通事故17例,高空坠落10例,重物砸伤5例,其他4例;其中有18例患者为前柱骨折,有13例患者为前壁骨折,有3例患者为横行骨折,有2例患者为T形骨折;研究组47例患者中交通事故22例,高空坠落16例,重物砸伤6例,其他3例;其中有24例患者为前柱骨折,有15例患者为前壁骨折,有5例患者为横行骨折,有3例患者为T形骨折;统计学处理分析无差异(P>0.05)。(3)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分别为(176.51±12.61)min、(617.61±83.61)ml、(13.62±2.14)cm,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分别为(131.16±8.42)min、(563.42±42.8)ml、(9.32±1.27)cm,指标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4)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分别为(7.4±1.2)分、(7.3±1.5)分,无统计学差异(t=0.45,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2.0±0.6)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2.1±0.5)分,无统计学差异(t=0.36,P>0.05)。(5)对照组患者Matta评分解剖复位13例(36.11%),满意22例(61.12%),不满意1例(2.77%),满意度为97.22%;研究组患者Matta评分解剖复位17例(36.17%),满意29例(61.7%),不满意1例(2.13%),满意度为97.87%,无统计学差异(χ2=4.205,P>0.05)。(6)对照组患者治疗后Harris评分优患者13例,占比例36.11%,良患者19例,占比例52.78%,中患者3例,占比例8.33%,差患者1例,占比例2.78%,优良率为97.22%,研究组患者治疗后Harris评分优患者17例,占比例36.96%,良患者25例,占比例54.35%,中患者3例,占比例6.52%,差患者1例,占比例2.17%,优良率为97.83%,2组患者的Harris评分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4.914,P>0.05)。(7)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8.92%,包括切口感染4例,神经损伤2例,脂肪液化1例;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35%,切口感染、神经损伤各1例,组间有统计学差异(χ2=4.503,P<0.05)。(8)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治疗前的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28.8±5.1)分、(28.7±5.3)分,无统计学差异(t=0.087,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45.8±0.9)分无明显高于对照组(45.6±1.7)分,无统计学差异(t=0.298,P>0.05)。结论(1)改良Stoppa入路具有手术切口小、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势;其对四边体的暴露更满意,对“死亡冠”交通支的处理更方便,并可通过一个切口完成双侧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2)临床上选择合适的病例采用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相比髂腹股沟入路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王秀禹[7](2016)在《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2013年11月至2015年3月,本院手术治疗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脱位的患者32例。根据髋臼骨折的分类标准对其进行分型,A型骨折的患者有25例,B型骨折的患者11例,Kce Lnebc(ohragnek简称—KL)入路的患者21例,应KL改良患者5例,Gibson入路患者2例,前后联合入路患者5例,内固定方式31例患者选用了钢板和螺钉,钢丝环扎固定的患者1例。结果所有患者平均27.2个月随访,参照骨科学会提出的评价标准,治疗患者中优14例,良好者10例,可4例,差4例,优良率为75%。结论结合全面的医学资料,正确判断髋臼骨折的分型,采用恰当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掌握好手术时间,注意微创操作和骨折复位的质量,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孙文武[8](2016)在《髋臼骨折53例治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并分析髋臼骨折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3例髋臼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牵引组(26例)与手术组(27例),并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与比较。结果:经过为期1年的随访,手术组的优良率为85.2%,显着优于牵引组(65.4%),数据差异显着,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髋臼骨折时应尽量做到解剖复位,非手术治疗法适用于髋臼形态未发生太大改变,以及低位骨折或术中难以进行复位固定的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而对于出现明显骨折移位、关节内存在碎骨块等髋臼骨折,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条件下,则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确保获得显着的治疗效果。
李贵星[9](2016)在《探讨髓臼骨折、髓关节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的临床特点》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髋臼骨折、髋关节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的临床特点以及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髋臼骨折、髋关节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患者术患者108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方式,观察组进行骨折复位固定,坐骨神经探查并进行松懈减压或者束膜吻合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对按两组患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以及长达12个月的随访之后,采取手术治疗的观察组髋臼骨折复位率为98.15%,坐骨神经功能恢复率为83.33%;采取保守治疗的对照组髋臼骨折复位率为74.07%,坐骨神经功能恢复率为59.26%,两组的髋臼骨折复位率以及坐骨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相比,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臼骨折、髋关节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杜学琛[10](2015)在《髋臼骨折35例治疗体会》文中提出目的分析髋臼骨折的治疗方法和效果,为临床医学提供依据。方法 35例髋臼骨折患者,整理并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保守治疗患者5例治疗为优,2例患者治疗为良,患者髋关节平均愈合时间为(11.59±4.35)h,28例手术治疗患者12例治疗为优,7例治疗为良,3例治疗为可,患者髋关节平均愈合时间为(16.37±5.41)h。从数据进行分析保守治疗的效果要优于手术治疗。结论在髋臼骨折治疗中需要正确分析骨折类型,采取手术治疗中需要选择手术时机、手术顺序等,提高治疗效果。
二、髋臼骨折38例治疗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髋臼骨折38例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和方法 |
1.文献检索 |
2.文献筛选 |
3.文献质量评价 |
4.数据分析模型 |
结果 |
1.文献资料检索结果 |
2.Meta分析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综述 髋臼骨折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3)直接后方入路治疗髋臼后部骨折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直接后方入路治疗髋臼后部骨折的解剖学研究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直接后方入路治疗髋臼后部骨折的临床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直接后方入路与Kocher-Langenbeck入路治疗髋臼后部骨折的疗效比较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3.6 典型病例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5)髋臼骨折Letournel-Judet分型缺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Letournel-Judet分型在髋臼骨折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髋臼骨折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髋臼骨折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髋臼骨折53例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探讨髓臼骨折、髓关节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的临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疗效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髋臼骨折复位情况 |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坐骨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
3 讨论 |
(10)髋臼骨折35例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治疗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髋臼骨折38例治疗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股骨头负重区压缩对老年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疗效的影响[J]. 王虎,马吉海,蔡明建,魏星,严新安,黄海,尚昆,邓洪利,付亚辉,雷金来,王鹏飞,张斌飞,丛雨轩,张堃,庄岩. 中华骨科杂志, 2021(19)
- [2]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D]. 方晗.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3]直接后方入路治疗髋臼后部骨折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D]. 黄复铭.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4]Kocher-Langenbeck入路结合拉力螺钉技术治疗髋臼横断和后壁骨折、T形骨折[J]. 吕刚,王利昕,马钰,孟庆才. 中华骨科杂志, 2019(13)
- [5]髋臼骨折Letournel-Judet分型缺点分析[D]. 王彦伟.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6]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髋臼骨折的对比研究[D]. 李振杰. 新乡医学院, 2018(01)
- [7]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J]. 王秀禹. 中国医药指南, 2016(26)
- [8]髋臼骨折53例治疗分析[J]. 孙文武.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04)
- [9]探讨髓臼骨折、髓关节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的临床特点[J]. 李贵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01)
- [10]髋臼骨折35例治疗体会[J]. 杜学琛. 中国实用医药,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