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养血清脑颗粒对典型偏头痛患者MEP和SPECT的影响及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唐英超[1](2020)在《养血清脑颗粒防治血虚肝亢型前庭性偏头痛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血虚肝亢型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以及对CGRP和ET-1影响,为本病的防治提出新方法、新思路。方法病例来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神经内科门诊辨证血虚肝亢型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单盲以及非劣效检验科研设计方法,将受试者照按1:1比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给予养血清脑颗粒(口服,每次1袋每天三次)和对照组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每晚一次,睡前服(65岁以下每晚服用10mg,65岁以上者每晚服用5mg)),总疗程4周,治疗前后监测视觉模拟评分(VAS)、眩晕程度分级标准、中医证候疗效评分、眩晕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偏头痛疗效评分、偏头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CGRP和ET-1含量变化差异;12周末随访视觉模拟评分(VAS)、眩晕程度分级、中医证候疗效评分、眩晕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偏头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以了解其远期疗效。结果1疗效(1)组内比较:两组在治疗后眩晕程度分级标准、视觉模拟评分(VAS)、眩晕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中医证候疗效评分、偏头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均值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间在治疗后(4周末)在眩晕程度分级标准、视觉模拟评分(VAS)、眩晕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中医证候疗效评分、偏头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症候疗效评分有效率:治疗组总有效率在89%,对照组总有效率在84%,经过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偏头痛疗效前后减分有效率:治疗组总有效率在84%,对照组总有效率在82%,经过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神经肽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内皮素(ET-1)含量变化分析两组治疗后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内皮素(ET-1)含量变化与治疗前均值比较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在治疗后(4周末)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内皮素(ET-1)含量变化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安全性两组间经治疗前后呼吸、心率、体温、血压、血常规、肝肾功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经秩和检验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随访情况(1)两组治疗前(0周)与随访(12周末)比较:两组在随访(12周末)后眩晕程度分级、视觉模拟评分(VAS)、眩晕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中医证候疗效评分、偏头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与治疗前(0周)均值比较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间随访(12周末)后比较:两组间随访(12周末)后在眩晕程度分级、视觉模拟评分(VAS)、眩晕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中医证候疗效评分,偏头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前庭性偏头痛在眩晕治疗前CGRP及ET-1水平升高,经治疗后发作间隙期下降,符合偏头痛的特征,提示前庭性偏头痛是偏头痛的一个亚型。(2)养血清脑颗粒能够有效改善血虚肝亢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的症状,且减少远期复发。(3)养血清脑颗粒能够调节血虚肝亢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的CGRP及ET-1在血液中的动态平衡。(4)养血清颗粒对血虚肝亢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疗效不差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养血清脑颗粒安全性较好。
贾琳[2](2017)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研究急性脑梗死病患使用养血清脑颗粒后的治疗效果和治疗过程中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探索养血清脑颗粒对改良脑部血液流变学的效果和在脑部疾病的治疗中的功效。方法:本文实验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筛选在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进入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疗的脑梗死病人80例,用检测仪器采用以FASCO-3010B型全自动血液流变快速检测仪,SPA4型多功能血小板聚集仪。抽5毫升血倒入肝素钠真空采血管中,倒置混匀3-5次,血标本在2h内完成检查。检测指标:红细胞压积(HCT)、全血粘度(高低切)、血沉等17项。第二部分即在第一部分中的探究目标,以随机抽取的方法分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病患一律进行吸氧、抗炎、抗血小板、保持均衡的水电解质、抗脑水肿等常规综合治疗,两组采用的药物类别、分量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实验组还加入了养血清脑颗粒。对比两组临床效用、治疗过程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数值、Barlhel指数(BI)及血液流变学目标数值变动状况。结果:实验组在全血粘度检测中高切、中切、低切指标分别为4.68±0.82、5.97±0.77、11.93±1.41,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在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等功能目标数值均比对照组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养血清脑颗粒疗效实验中,实验组显效率为27.5%,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的对应百分比分别为22.5%;87.5%。两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对比,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诊疗前NIHSS数值,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诊疗前NIHSS数值,诊疗后的分值有了显着的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诊疗后NIHSS数值显着下降,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诊疗前血液流变学目标数值(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等)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诊疗后这些目标数值均较诊疗前显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诊疗后的两组上述指标,对照组均明显更高,二组在统计学上均有显着差异。结论:导致脑梗死病症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和血粘度的提升。由此可知,为了更好预防脑梗死和早期治疗脑梗死病症的发生,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患应按期检测血液流变学,查看血液粘度的动态状况。养血清脑颗粒诊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功效已经确定,可使病患血黏度下降,使缺血性神经组织得到保护,促使神经功能的恢复。
雷小峰,赵佩,牛争平,程焱[3](2014)在《养血清脑颗粒对硝酸甘油偏头痛模型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硝酸甘油偏头痛模型大鼠脑干三叉神经脊束核c-Fos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共9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别于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建立偏头痛动物模型之前(预防组)、模型制备后(治疗组)接受高剂量(0.32 g/ml)或低剂量(0.16 g/ml)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行为学评价后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各观察时间点(30、60、180 min)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水平与高、低剂量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高于高剂量预防组(P=0.031,0.000,0.000),并于制模后60和180 min时高于低剂量预防组(均P=0.000);制模后30 min时高剂量预防组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水平低于低剂量预防组(P=0.029)。结论预防性应用养血清脑颗粒可以显着降低三叉神经脊束核c-Fos蛋白表达水平。提示养血清脑颗粒对偏头痛的预防作用大于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三叉神经脊束核c-Fos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武彦杰[4](2014)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30例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氟桂利嗪加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口服氟桂利嗪,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养血清脑颗粒及针灸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偏头痛治疗的总体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氟桂利嗪加针灸治疗偏头痛效果明显。
王俊梅[5](2014)在《养血清脑颗粒药代动力学及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养血清脑颗粒是天士力集团根据中医药传统理论,采用最新的工艺独家研制生产的现代中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已成为天士力集团的重点产品之一。本论文以养血清脑颗粒为研究对象,结合其相关药理作用的文献报道,通过研究其入血成分及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进一步提升养血清脑颗粒的质控标准。为保证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有力支持,为产品的深入研究及二次开发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应用HPLC、LC/MS-IT-TOF等分析技术,结合体外肠外翻实验和健康大鼠体内血浆样品分析实验,对养血清脑颗粒的入血成分进行了研究。(2)针对上述入血成分建立了 LC-MS/MS测定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线性、精密度、准确度、回收率、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了考察,最终应用于养血清脑颗粒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取灌胃给药后24h内大鼠血样,经预处理后进行LC-MS/MS分析,将血药浓度-时间数据采用Topfit 2.0药代动力学软件按非房室模型处理,计算大鼠体内不同入血成分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3)建立多波长HPLC-DAD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线性、精密度、准确度、回收率、稳定性、重复性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养血清脑颗粒制剂不同批次间主要入血成分含量的差异性考察,最终实现养血清脑颗粒质量的全面、准确控制和评价。研究结果:(1)结合体内、外实验,通过样品和对照品的对比,最终确定了原儿茶酸、绿原酸、咖啡酸、芍药苷、阿魏酸、迷迭香酸、延胡索乙素七种入血成分。(2)该实验建立的LC-MS/MS法,其专属性、精密度、准确度、提取回收率和稳定性等均达到体内药物分析的要求,并成功应用于养血清脑颗粒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养血清脑颗粒中有机酸等化合物在大鼠体内吸收迅速,如芍药苷、阿魏酸的Tmax(h)分别为0.37±0.13h,0.19±0.04h,很快在血液中达到最大血药浓度,但半衰期比较短。芍药苷和阿魏酸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比较大,在大鼠体内的暴露量也是最高的两个化合物,其 AUC0-24(ng.h/mL)分别为 11391.69±3441.01,5138.08±1510.48;AUC0-oo(ng-h/mL)分别为 11667.20±3429.30,5258.01±1535.31。(3)本实验中建立的HPLC-DAD方法专属性、精密度、准确度、提取回收率、重复性和稳定性等均达到方法学要求。并应用于不同批次间养血清脑颗粒中七种主要入血成分原儿茶酸、绿原酸、阿魏酸、迷迭香酸、芍药苷、咖啡酸、延胡索乙素含量测定。结果稳定、可靠。研究结论:(1)本课题首先通过肠外翻实验来考查养血清脑颗粒中能够通过肠吸收进入到血液中的物质,再进行血浆样品的质谱分析,根据准分子离子和子离子数据,经过与对照品比对,最终确定了七种主要入血成分:原儿茶酸、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芍药苷、迷迭香酸和延胡索乙素。(2)以确定的七种主要入血成分为指标成分进行了养血清脑颗粒在大鼠体内药动学实验,通过血药浓度的测定计算出各成分药动学参数。由实验数据可知在已确定的入血成分中芍药苷所占的权重系数最大,阿魏酸次之,目前养血清脑颗粒的质控指标也仅为芍药苷,这充分说明了体内和体外的一致性,将芍药苷作为养血清脑颗粒的质控指标是科学合理的。以上所监测的七种化合物均具有药效学作用,其药效学作用也与养血清脑颗粒的临床主治功能相吻合,如果这些成分也作为质控指标进行测定,这将大大提升养血清脑颗粒的质控标准。(3)整合后养血清脑颗粒T1/2为5.08h,属于中速消除类(T1/2=4-8h)药物,此类药物主张3-4次/d的给药方案,以使血药峰谷浓度在最小的范围内波动。目前养血清脑颗粒也是3次/d服药,以上实验也充分证明了养血清脑颗粒临床给服药次数的合理性。
孙鑫鑫[6](2014)在《养血清脑颗粒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偏头痛是原发性头痛常见的一种类型,属于慢性神经血管共患的疾病,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目前关于偏头痛的治疗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尤其是随着祖国医学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报道层出不穷。养血清脑颗粒作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疗偏头痛的常用药物,其疗效也得到多数病人的认可。本文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运用系统评价的方法,研究养血清脑颗粒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材料和方法按照Cochrane协作网规定的系统评价原则,制定检索策略,全面检索国内外有关养血清脑颗粒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包括计算机检索清华同方CNKI系列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MEDLEY Cochrane Library,Pubmed,并且手工检索相关的中文医学期刊,依据制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按照改良的Jadad评分表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分,提取相关数据,采用RevMan5.2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12个试验共纳入1412例患者,联合用药组781例,总有效率为93.1%,西药单用组631例,总有效率为81.1%,中成药单用组138例,总有效率为81.9%。但所纳入的RCTs质量普遍不高。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对照两药单用能提高患者的总有效率,且不增加药物的副作用。结论本次系统评价收集的研究结果提示养血清脑颗粒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偏头痛的效果好,但纳入研究的试验方法学质量普遍低下,且存在发表性偏倚,最终结论的可靠性受到影响。因此有必要进行高质量的大样本量、多中心、采用盲法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为这种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手段提供更多确凿的临床证据。
陈钢,高晓艳,刘爽,周萍萍,谷艳[7](2014)在《氟桂利嗪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将氟桂利嗪、养血清脑颗粒联合使用,提高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方法抽取该院治疗的150例偏头痛患者,对所有的偏头痛患者都进行3 d的停药处理之后进行联合用药治疗。在治疗之前为患者检测头颅CT、颈CT、神经系统,经检查脑内无肿瘤、血管无畸形,切非颈椎压迫所致头痛。抽取该院15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即治疗组、减药量组、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氟桂利嗪510 mg,每晚睡前服,养血清脑颗粒4 g/次,3次/d要求口服;减药量组给予氟桂利嗪510 mg,每晚睡前服,养血清脑颗粒的剂量由4 g/次,3次/d下降到2 g/次,1次/d,要求口服;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510 mg每晚睡前服。结果经过4个星期的疗程,治疗组患者治愈21例,显效14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92%;减药量组患者治愈16例,显效11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88%;对照组治愈10例,显效10例,有效21例,总有效率82%,患者偏头痛症状下降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服药期间未见头颅CT、颈CT、神经系统有明显的变化。结论氟桂利嗪联合养血清脑颗粒能明显治疗偏头痛病症,提高临床疗效。
仉烈炜,王兴臣,刘振华[8](2013)在《养血清脑颗粒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养血清脑颗粒是在传统名方四物汤的基础上,根据现代医学药理学理论研究而成,主要由川芎、熟地、白芍、当归、钩藤、鸡血藤、夏枯草、决明子、珍珠母、延胡索、细辛等组成。近几年,养血清脑颗粒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得到较广泛应用。现综述如下。
史红逸,赵立新,于文亚[9](2013)在《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60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两组均服尼莫地平,治疗组加养血清脑颗粒。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70%(P<0.05)。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疗效优于单独应用尼莫地平,确无严重不良反应。
赵佩,雷小峰,牛争平[10](2013)在《养血清脑颗粒对头痛防治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养血清脑颗粒是以宋代中医名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四物汤"为基础加味,并采用最新工艺研制而成的标本兼治的制剂,是一种现代中药复方制剂,具有多靶点、多环节、整体性调节机体的特点。主要成分为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决明子、夏枯草、细辛等,现已成为治疗头晕、头痛、脑供血不足、高血压、眩晕、失眠等疾病的中药特效药。
二、养血清脑颗粒对典型偏头痛患者MEP和SPECT的影响及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养血清脑颗粒对典型偏头痛患者MEP和SPECT的影响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养血清脑颗粒防治血虚肝亢型前庭性偏头痛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临床资料 |
2.1 样本量计算 |
2.2 非劣效性检验置信区间算法 |
2.3 病例资料 |
3.受试者选择 |
3.1 诊断标准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3.4 中止实验标准 |
3.5 受试者脱落、剔除标准 |
3.6 相关量表评分 |
3.7 伦理及知情同意 |
4.研究方法 |
4.1 实验方法及分组 |
4.2 实验用药 |
4.3 实验疗程 |
4.4 观察指标 |
4.5 安全性指标 |
4.6 观察时间节点 |
4.7 随访情况 |
4.8 .统计分析 |
5 结果分析 |
5.1 可行性分析 |
5.2 疗效分析 |
5.3 安全性分析 |
5.4 随访分析 |
讨论 |
1.传统中医学对前庭性偏头痛研究 |
1.1 前庭性偏头痛病名渊源 |
1.2 前庭性偏头痛病因病机 |
1.3 血虚肝亢型为前庭性偏头痛眩晕症状发病的关键症候之一 |
1.4 前庭性偏头痛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药诊疗 |
2.现代西医学对前庭性偏头痛研究 |
2.1 前庭性偏头痛流行病学 |
2.2 前庭性偏头痛发病机制 |
2.3 对照组盐酸氟桂利嗪胶囊防治前庭性偏头痛理论依据 |
2.4 前庭性偏头痛治疗 |
2.5 前庭性偏头痛与CGRP、ET-1 关系 |
3.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血虚肝亢型前庭性偏头痛理论依据 |
3.1 养血清脑颗粒组方法则 |
3.2 养血清脑颗粒配伍特点 |
4.养血清脑颗粒在头痛头晕(眩晕)中的作用 |
4.1 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各种头痛 |
4.2 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各种头晕和眩晕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前庭性偏头痛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眩晕中医证候评分量表《中药新药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附件2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
附件3 视觉模拟评分表(VAS) |
附件4 偏头痛疗效评分量表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2)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纳入与排除标准 |
3.实验方法 |
4.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 |
2.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3.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前后两组NIHSS评分比较 |
4.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前后两组BI评分比较 |
5.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前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
讨论 |
1.脑梗死血流变的研究现状以及临床变化 |
2.养血清脑颗粒对血流变变化和对脑梗死的积极作用 |
3.养血清脑颗粒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3)养血清脑颗粒对硝酸甘油偏头痛模型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1. 实验动物 |
2. 试剂与药品 |
二、实验方法 |
1. 偏头痛大鼠模型制备 |
2. 行为学评价 |
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Fos蛋白表达变化 |
三、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一、行为学评价 |
二、三叉神经脊束核c-Fos蛋白表达变化 |
讨论 |
(4)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3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评定标准 |
1.4.1 头痛严重程度 |
1.4.2 疗效判断标准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见表1) |
3 典型病例 |
4 讨论 |
(5)养血清脑颗粒药代动力学及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缩略语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养血清脑颗粒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
1.1 养血清脑颗粒的药理作用 |
1.2 养血清脑颗粒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 |
2. 养血清脑颗粒药代动力学研究 |
3. 养血清脑颗粒质量控制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养血清脑颗粒入血成分的初步研究 |
1 养血清脑颗粒体外肠外翻实验 |
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方法 |
1.4 实验结果 |
1.5 小结 |
2 养血清脑颗粒体内血浆样品分析实验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 实验动物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5 小结 |
3 讨论 |
第三章 养血清脑颗粒七种入血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试剂 |
1.3 动物与饲养 |
2 实验方法 |
2.1 溶液的配制 |
2.2 给药及血浆样品采集 |
2.3 血浆样品前处理 |
2.4 色谱-液质条件 |
2.5 方法学验证 |
2.6 数据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专属性 |
3.2 标准曲线和最低定量限 |
3.3 精密度、准确度及提取回收率 |
3.4 稳定性试验 |
3.5 药动学研究结果 |
4. 讨论 |
4.1 液质条件的选择 |
4.2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的选择 |
4.3 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四章 多波长HPLC法同时测定养血清脑颗粒中七种主要成分的含量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试剂与药品 |
2 实验方法 |
2.1 溶液的配制 |
2.2 色谱条件 |
2.3 方法学验证 |
2.4 样品含量测定 |
3 结果讨论 |
3.1 色谱条件的选择 |
3.2 含量测定结果分析 |
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发表文章 |
个人简历 |
(6)养血清脑颗粒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1、偏头痛的流行病学资料 |
2、偏头痛的影响及负担 |
3、选题缘由 |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设计 |
2、研究对象 |
2.1 诊断标准 |
2.2 文献的筛选 |
2.3 检索策略 |
2.4 文献质量评估 |
2.5 资料数据的提取 |
2.6 结局评价指标的选择 |
3、研究方法 |
3.1 统计方法及Me-ta分析 |
3.2 敏感性分析 |
3.3 偏倚风险的检测 |
3.4 漏斗图分析 |
研究结果 |
1、文献检索结果 |
1.1 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
1.2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1.3 纳入文献的信息 |
1.4 临床疗效的判定结果 |
2、Me-ta分析的结果 |
2.1 近期疗效分析的森林图 |
2.2 远期疗效的评定 |
2.3 敏感性分析 |
2.4 偏倚风险图 |
2.5 漏斗图分析 |
讨论 |
1、文献质量评价的分析 |
2、意向性治疗的分析 |
3、养血清脑颗粒与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机理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偏头痛的中西医认识及治疗现状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
附录二:改良的Jadad量表 |
附录三:资料提取表的设计 |
附录四: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 |
附录五: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氟桂利嗪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治疗效果评定标准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8)养血清脑颗粒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脑血管病 |
1.1 慢性脑供血不足 |
1.2 缺血性脑血管病 |
1.3 出血性脑血管病 |
2 头 痛 |
2.1 偏头痛 |
2.2 紧张性头痛 |
3 血管性痴呆 |
4 失 眠 |
5抑郁焦虑状态[16] |
(10)养血清脑颗粒对头痛防治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养血清脑颗粒与偏头痛 |
1.1 对偏头痛症状的改善 |
1.2 对辅助检查结果的影响 |
2 养血清脑颗粒与紧张型头痛 |
2.1 对紧张型头痛症状的改善 |
2.2 对血小板影响 |
3 养血清脑颗粒与内环境紊乱所致的头痛 |
3.1 对高血压头痛症状的改善 |
3.2 对辅助检查的影响 |
3.3 动物实验 |
4 养血清脑颗粒对头颈部血管疾病所致头痛的作用 |
4.1 脑梗死所致头痛 |
4.2 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头痛 |
5 养血清脑颗粒对其他类型头痛的作用 |
5.1 颈源性头痛 |
5.2 脑外伤所致头痛 |
6 总结 |
四、养血清脑颗粒对典型偏头痛患者MEP和SPECT的影响及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养血清脑颗粒防治血虚肝亢型前庭性偏头痛临床疗效观察[D]. 唐英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的临床研究[D]. 贾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3)
- [3]养血清脑颗粒对硝酸甘油偏头痛模型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J]. 雷小峰,赵佩,牛争平,程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08)
- [4]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30例疗效观察[J]. 武彦杰.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06)
- [5]养血清脑颗粒药代动力学及质量控制研究[D]. 王俊梅.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4(05)
- [6]养血清脑颗粒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系统评价[D]. 孙鑫鑫.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7]氟桂利嗪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探讨[J]. 陈钢,高晓艳,刘爽,周萍萍,谷艳. 中外医疗, 2014(02)
- [8]养血清脑颗粒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J]. 仉烈炜,王兴臣,刘振华. 人民军医, 2013(08)
- [9]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60例[J]. 史红逸,赵立新,于文亚. 陕西中医, 2013(06)
- [10]养血清脑颗粒对头痛防治作用的研究进展[J]. 赵佩,雷小峰,牛争平.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