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三位一体的学报管理新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江怡洒[1](2021)在《大数据分析能力与供应链可视性对大规模定制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
赵赟,佘小宁[2](2018)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月刊阶段回顾》文中研究表明回顾《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至2018年共8年的月刊办刊历程,以目次页为研究对象,剖析学报从形式到内容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展望学报未来的发展定位和学科贡献,为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画上句号。
李宏印[3](2015)在《陕西BC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防军工企业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和完善,原有的军工企业也将要独立面向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本文旨在通过对BC公司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分析,研究制定公司发展战略,以把握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高公司经营决策的有效性,从而为公司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首先采用了PEST分析方法对公司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以波特战略管理理论为主要依据,并通过自身的资源能力和SWOT分析,研究提出了公司总体发展战略,同时确立了以差异化竞争为主导的基本竞争战略。贯彻落实“航空为本、军民融合、科学发展”战略方针,明确“军品做优、民品做大、三产做专、能力做久”的战略定位,确立以四类系统(组合导航系统、飞行安全监视系统、机载娱乐系统、智能纺织设备)、两类器件(惯性器件、精密传感器)为基础的优势技术和军、民产品发展方向,加快了军民融合转型升级的发展步伐。论文最后结合企业实际,从加快核心技术开发、实施新产品开发、推动产品转型升级,建立更加适应BC公司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体系,推进平衡计分卡考核战略等多个方面制定公司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吴逸芳[4](2015)在《“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由上而下的体制改革山雨欲来,由下而上的改革呼声日渐高涨,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在这个背景下,2011年2月,17家高校文科学报自己发起了专业化、集约化、数字化转型——“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在学术期刊界尤其是高校学报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顶层设计不能对高校学报的体制改革有一个完美方案的情况下,自发进行的底层设计更显其改革的价值与意义。如今,“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已经走过了四个年头,这四年伴随着高校社科学报体制改革,底层设计与教育部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顶层设计之间既有共识又有分歧,学术期刊界与政府权力部门的博弈波澜迭起。本文试图整合“高校系列专业期刊”自酝酿至今的各种资料,引入调查问卷与SWOT分析法,对“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做一系统性的论述。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试图既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为后来的学习者提供一个可以大致清楚这场改革的发展脉络的路径;也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为关注这场改革的人士提供一些思路。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首次对“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做出全景式的系统梳理,以及首次提出其最大的意义在于推动顶层与底层达成共识。首先,回顾了这场改革的背景。高校社科学报有着光辉的历史,但进入21世纪,却困扰于“全、散、小、弱”的现状。问题的症结在于体制的僵化与“自留地”的办刊模式,改革势在必行,路径的选择成了成败的关键。改革的路径有顶层设计的“名刊工程”与期刊体制改革,但均无力完成高校学报的改革重任。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下,高校学报人自己的底层设计“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登上历史舞台。其次,记录了“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的创刊历程、引起的争论与发展现状。我们可以从学报人或质疑或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各抒己见中感受业界对这个新生事物的论争,从历次会议中窥见“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发展的脚步,从调查结果中得知大众对其的认知度,从大幅增长的下载量中看到它的成绩,同时也必须承认,“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的发展遭遇了瓶颈期。第三,对“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进行了SWOT分析,从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条件、外部威胁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的优势与不足,面临的困难与问题。第四,阐释了“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的意义启示与发展趋势。“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的最大意义在于与让权力部门全盘接受了来自底层的切合实际的改革理念,促进顶层与底层达成了共识。同时也在专业化、集约化、数字化、坚持开放获取、打破门户壁垒、重建学术评价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突破,为高校学报改革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会在扩展移动应用、构建在线学术平台等方面继续积极探索,其中在线学术平台是目前对于“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所描绘的最美好的蓝图,如果建设成功,在学术期刊史上的意义将是划时代的。最后,笔者认为,改革最根本的症结还是在体制,“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从出生开始就被赋予了过于凝重的意义,100余家高校学报的改革并不能完成全部1300多家高校学报的改革大业。但是这次改革本身是极具意义与价值的,“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也拥有无尽的潜力,加上美好的构想以及已经与最新的政策契合,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拥有美好的明天。
武亚军[5](2015)在《基于理论发展的管理研究范式选择与中国管理学者定位》文中指出在"中西理(论)实(践)"交叉的十字路口,中国管理学者面临着路线选择的挑战。从理论发展的目的出发,在明确理论的内涵和管理理论的衡量标准,梳理西方管理研究的多元范式、不同方法论特点及理论生产类型之后,以波特等西方着名学者的实践为例,对管理学者的差异定位进行了说明。研究认为,中国的管理学者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批判性吸收西方管理学研究的多元范式和方法论,从有利于开展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出发,确定学者个人的主导研究范式和理论类型定位;有志于管理理论发展的本土学者,应在研究范式和方法论提升的基础上,发展有世界水平的"中国学问";中国管理学术共同体的健康发展依赖于不同学者的合理定位和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多样化发展。
杨威,刘彦宏[6](2013)在《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与对策》文中认为本文简要梳理了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以山西师大新校区为例,概要介绍了智慧校园构造技术路线,提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智慧校园模型。重点讨论了智能弹性架构的虚拟化校园网络,统一交换、多业务融合与安全的复合云数据中心等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孙晓宁[7](2013)在《国内知识管理学科体系结构可视化研究 ——基于CSSCI的科学知识图谱》文中研究指明1986年,从Karl Wiig正式提出知识管理的概念至今,己过去27年。经过一些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们的不懈努力,知识管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处于蓬勃发展的态势之中。知识管理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决定各种组织、个人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理论研究过程中,知识管理不断吸收来自其它学科领域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形成了一定的学科基础,并逐步确立了自己独有的学科地位。从1987年以来,我国以图书情报学、管理学为代表的不少学者对知识管理学科体系构建的问题做出了积极的探索,“知识管理学”的概念也应用而生。特别地,经过国内外学者们的共同努力,近几年诞生了许多学科体系结构可视化研究工具,它们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特点,绘制出多种学科体系的科学知识图谱,方便人们从图形的视角来了解学科领域的结构分布特征,为学科体系结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本研究以CSSCI中收录的1998-2011年间知识管理学科的相关文章为数据来源,将CiteSpace软件作为研究工具,采用学科可视化研究中的一系列基本方法,分别从国内知识管理学科研究主体、知识基础以及研究热点、前沿与趋势三大方面,较为深入地描绘了国内知识管理学科的体系结构分布特征,对知识管理学的研究模式做出了新的、有益的探索。本研究旨在促进知识管理学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并希望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系统、全面的学科。本研究共分为6个章节,对国内知识管理学科体系结构可视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论述。第一章研究背景及意义:分别阐述了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知识管理学科体系结构和学科体系结构可视化研究三点研究背景,认为学科体系结构可视化研究对国内知识管理学科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并对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做出综述,以及说明了本研究的方法、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选取CSSCI收录的1998-2011年“知识管理”的相关期刊文献作为数据来源、CiteSpace软件作为研究工具。第三章国内知识管理学科研究主体分析:从作者共现分析、作者共引分析、机构共现分析三个方面对国内知识管理的研究主体(作者与机构)展开可视化分析。第四章国内知识管理学科知识基础分析:从文献共引分析、期刊共引分析两个方面对国内知识管理的学科基础(文献与期刊)展开可视化分析。第五章国内知识管理学科研究热点、前沿与趋势分析:作为本研究的核心部分,根据研究工具CiteSpace的功能特点,本章采用高中心性关键词来确定国内知识管理学科的研究热点(对象维度和技术维度);采用膨胀词探测技术和算法功能,通过考察词频的时间分布来确定国内知识管理学科的研究前沿(知识管理实施评价、知识管理研究方法和知识管理教育状况),并预测了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的三点发展趋势:开放知识管理、知识治理、实时知识管理。第六章研究不足与展望:归纳了本研究存在的三点不足之处:来源数据采集不充分、研究工具的固有缺陷以及研究本身存在的缺憾;之后,本章对可视化研究方法在其它领域的应用、国内知识管理学科研究的一些新兴课题进行了展望。
程聪[8](2013)在《战略生态、制度创业和新创企业成长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创企业成长过程受到其所在商业生态系统中相关组织战略决策模式、战略作用机制及其所构成的互动系统的深刻影响。作为关联企业之间的战略组合及其决策系统,战略生态在整合组织资源、激发组织潜力以应对新创企业面临的成长困境时具有显着的优势。然而,商业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同战略定位的组织之间的战略生态系统演进需要完善的制度体系加以约束。对于新创企业来说,就是制度创业行为活动对于战略生态演进的引导和规制作用。因此,本文以商业生态系统中新创企业成长为对象来探讨战略生态与制度创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分析其对于新创企业成长的影响机制。本文首先通过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对我国MMORPG产业和TFT-LCD产业进行了全面分析,深入剖析了产业制度变革情境下MMORPG产业和TFT-LCD产业战略生态的演进规律,并通过对MMORPG产业中的盛大网络和TFT-LCD产业中的友达光电企业案例进行探讨,初步总结出了战略生态、制度创业与新创企业之间的影响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理论演绎的方法,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战略生态演进与制度创业之间的互动作用机制,并提出了关于战略生态、制度创业与新创企业成长之间影响关系的理论框架。在此理论框架下,本文着重对制度创业与新创企业成长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本文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创业家和创业绩效关系进行了理论梳理,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制度创业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假设。其次,通过对我国深交所创业板企业的数据收集,对制度创业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第一,战略生态是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及其他相关组织所采取的战略组合以及企业战略组合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企业战略生态决策模式包括泛组织垂直决策模式和企业水平决策模式。企业战略群是战略生态中关联企业由于目标导向不同、组织结构差异等需要进行协调、组合所构建的,具备特定战略功能的战略集合。第二,在新创企业成长过程中,战略生态与新创企业具有内在的互动机制,战略生态对于新创企业成长的影响主要通过战略生态的组织惯性、新创企业战略聚焦水平和新创企业战略群构建与实施来实现。而制度创业家能力和产业组织场域特征则对降低战略生态的组织惯性、提升新创企业战略聚焦水平和战略群构建与实施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新创企业成长受到战略生态和制度创业的双重影响。第三,基于Meta分析的理论综述结果表明:(1)创业家社会资本对企业创业绩效产生显着的影响;(2)创业家学习能力对企业创业绩效产生显着的影响;(3)创业家创业活动所在外部环境对企业创业绩效的影响作用也非常显着。第四,制度创业对于新创企业绩效产生显着的影响作用。具体包括:(1)制度创业家较高的社会地位和高超的社交技巧对于新创企业绩效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2)组织场域类型和组织场域制度矛盾在制度创业家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本文通过对战略生态、制度创业与新创企业成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对拓展与深化战略理论和制度理论,指导新创企业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拓展了战略生态的研究内涵,明确了战略生态演进规律和决策模式,并强调了战略群在战略生态演进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了战略生态理论的研究。其次,阐释了制度创业家和组织场域在新创企业制度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并证实了制度创业家社会地位和社交技巧、组织场域类型和组织场域制度矛盾对于提升新创企业绩效的重要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战略生态和制度创业对于新创企业成长的影响机制,对于新创企业如何制定企业成长战略和提高战略决策效率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刘秀菊[9](2012)在《高速公路建设灾害预警管理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速公路建设灾害是指在高速公路建设期间因高速公路建设所带来的地质、生态、社会等不良变化所带来的社会灾害以及因自然与社会因素影响高速公路正常建设所带来的灾害。具体包括安全生产事故灾害、自然灾害、质量灾害、腐败、扰民以及施工噪音、粉尘污染、土壤侵蚀、水资源污染等有形和无形的灾害。由于高速公路建设是野外的开放式作业,受外部各种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影响较大,再加上人会犯错的客观性,导致高速公路建设灾害的发生具有客观性,只是高速公路建设灾害的规模有所不同。所以解决高速公路建设灾害的有效解决对策是要建立高效的灾害发生前的预防体系和发生后的紧急应急救援体系。本论文正是基于工程学、安全学、灾害学、预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建立对高速公路建设灾害进行预警管理的体系。本论文首先对高速公路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路线和方法进行了介绍。从理论层面对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灾害及其管理的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在现有高速公路建设组织体系中引入预警管理职能,开展卓有成效的灾害监控防控管理和灾后应急救援工作。其中,主要研究了高速公路建设灾害的危害与表征;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灾害的现状与管理现状;国外高速公路建设灾害管理的经验;高速公路建设灾害的致灾机理分析;最终提出了高速公路建设灾害预警管理体系的基本理论,高速公路建设灾害预警管理体系是通过对高速公路建设期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活动进行监控、预测与警告,在确认灾害现象发生情况下,采用既定的组织方法干涉和调控其运行过程并使之恢复正常状态的管理活动,主要论述了包括高速公路建设灾害预警管理体系的组织模型、构建原则、构建目标、活动内容、功能模式、结构、工作流程、运转模式、预控对策和危机应急对策等。提出从外部层面和内部层面两个层面建立灾害预警组织管理体系,外部层面包括国家、行业和社会群众三个层面,内部层面包括企业层面、中介层面和职工层面预警组织体系,并分析了组织结构的职能设置。最后立足于青红高速公路建设实际,勾画了青红高速公路建设期的实际灾害类型,对青红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处、国家有关部门、项目组、监理单位等多个角度对青红高速公路的建设灾害管理现状进行了评价,设计了青红高速公路建设灾害的应急预案管理体系,提出青红高速公路建设灾害的应急决策;提出了青红高速公路建设灾害的应急联动方案等。本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高速公路建设灾害预警的管理体系,对其中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研究成果完善和丰富了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理论与组织内部行为风险的预警理论,对以后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运营管理实践具有一定指导和借鉴作用。
查远莉[10](2012)在《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研究 ——中德合作建设医学研究生培养基地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医学研究生合作培养为载体,立足于中德医学研究生合作培养基地建设,通过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国际、中国、华中科技大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探讨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在不同层次与范围的现状与问题;以中德合作培养医学研究生教育基地建设为依托,对中德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德双方师生的交流与互访等进行梳理,并对往届和2011年中德合作研究生暑期学校学员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和研究中德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教育实践对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启示和启发,以期提高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是研究生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教育国际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有效途径。国际化实质是多元化,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实质就是研究生教育多元化,来自研究生教育的方方面面都要打破陈旧的传统观念和模式,在“地球村”环境中树立研究生教育观念的国际化,研究生和师资队伍来源及背景的多元化,促进研究生和教师的世界性流动;实现研究生教学、实习平台及科研环境的多元化;提升研究生教学内容的学科前沿化;建立、健全研究生课程培养体系与国际接轨的质量认证标准等等。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其目的就是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尤其是要培养能够适应全球化的趋势、具有国际化视野与行动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要求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研究生教育,促进教育资源在国际问进行配置。教育资料要求在国际间加速流动,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课程教学、教材讲义、师资队伍、研究生培养、资金来源等各方面以国际社会的标准来衡量和考评,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价值观和国际沟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将促使大学办学更加开放,大学间的联系交流更加紧密,促使研究生教育与人才培养能够充分利用国际的学术环境和条件,在国际交流的学术氛围中得到发展。同时,世界一流大学只有以一流的生源、优秀的师资、先进水平的学科、高水平的科研、广泛的国际联系、一流的管理水平等才能吸引国外优秀学者。研究生教育是教育链的最高端,只有把最高层次的教育做好了,才能成为教育强国。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带给社会各界、各领域国际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也给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新挑战,探索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研究生教育发展之路,是摆在中国政府及教育部门的重大课题,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正处在一个迎头赶上的关键历史发展期。分析研究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探索研究生教育规律,尝试开展有效的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学习和借鉴国外知名院校优秀的办学模式、课程设计、教材讲议等是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更好更快发展的历史性选择,更是促进我国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这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着手,通过对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阐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然性和历史趋势,探索研究生教育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历史使命。同时,从华中科技大学与德国两所知名院校合作举办的中德暑期学校为案例,分析中德合作研究生暑期学校教学中德方教师、中方学生的全英文教学模式对于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的影响,从问卷数据中分析中外研究生教育合作培养的有益经验。试图通过该项目的分析研究,寻找到改进研究生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期为提高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做法。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中德合作举办研究生暑期学校为实证,探讨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具体的项目合作中的成效和积极意义;总结归纳了中国三十年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成果与现状,对本校的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现状作了简要概述,以期对学校的研究生教育提供积极而有益的经验指导和建议。不足之处在于研究生教育是关乎国家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大事,是国家智力支持的重要保障,相关改革在不断的调整中,对其发展动向有不够及时和完善之处;同时本人在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疏于理论归纳和总结,体现在论文中是理论方面稍有欠缺,思想有待进一步凝炼。
二、构建三位一体的学报管理新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建三位一体的学报管理新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月刊阶段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无到有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 |
二、近十年来学报做了什么 |
三、未来, 为谁而来 |
(3)陕西BC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理论分析 |
2.1 企业战略理论 |
2.1.1 战略管理理论的相关学派 |
2.1.2 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 |
2.1.3 平衡计分卡理论分析 |
2.2 战略管理常用工具 |
2.2.1 PEST分析 |
2.2.2 五力模型分析 |
2.2.3 SWOT分析 |
第3章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PEST分析 |
3.2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
3.3 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
3.3.1 军用航空 |
3.3.2 民用航空 |
3.3.3 非航空防务 |
3.3.4 非航空民品 |
3.3.5 三产及服务业 |
3.4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第4章 公司资源能力与SWOT分析 |
4.1 公司基本概况 |
4.1.1 公司发展历程 |
4.1.2 公司主要业务 |
4.1.3 公司目前存在的问题 |
4.2 资源能力分析 |
4.3 SWOT分析 |
4.4 公司发展面临的困难 |
第5章 公司战略定位与选择 |
5.1 公司战略指导思想与目标定位 |
5.2 公司总体发展战略 |
5.3 基本竞争战略 |
5.3.1 目标集聚战略 |
5.3.2 差异化竞争与多元化发展战略 |
5.3.3 职能管理战略 |
第6章 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6.1 绘制公司战略地图,分解战略目标 |
6.1.1 目标与价值维度 |
6.1.2 顾客与评价维度 |
6.1.3 流程与标准维度 |
6.1.4 学习与成长维度 |
6.2 建立平衡计分卡为核心的战略管控体系 |
6.2.1 分解战略目标,确保战略对接 |
6.2.2 绩效考核与激励,推动战略落地 |
6.2.3 战略分析与评价,实施战略管控 |
6.3 实施新产品开发战略,推进产品技术转型升级 |
6.4 建立更加适应公司战略的人力资源体系 |
6.5 再造企业文化,提高公司发展的软实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BC公司平衡计分卡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4)“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1.4 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的创刊背景 |
2.1 高校文科学报面临的困境 |
2.1.1 高校文科学报的历史传统 |
2.1.2 高校文科学报的现状——“全、散、小、弱” |
2.1.3 高校文科学报问题的症结——体制之弊 |
2.1.4 改革势在必行,路径选择是关键 |
2.2 高校文科学报的改革路径 |
2.2.1 “顶层设计”之一——教育部“名刊工程” |
2.2.2 “顶层设计”之二——期刊体制改革 |
2.2.3 高校期刊界对数字化意义的认识 |
2.2.4 “底层设计”——“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 |
第三章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的创刊与现状 |
3.1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创刊 |
3.2 呈现形态 |
3.3 关于“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的论争 |
3.3.1 光明日报“高校学报出路何在”系列报道 |
3.3.2 对朱剑先生长文的回应 |
3.3.3 其他观点 |
3.4 历次会议与发展 |
3.5 下载量与认知、阅读情况 |
3.5.1 下载量大幅增长 |
3.5.2 对专业网刊的认知、阅读情况 |
3.6 发展遭遇瓶颈期 |
第四章 基于SWOT分析的“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的困难与问题 |
4.1 专业网刊的内部优势(S) |
4.2 专业网刊的内部劣势(W) |
4.3 专业网刊的外部机会(O) |
4.4 专业网刊的外部威胁(T) |
4.5 SWOT结果分析 |
第五章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的意义与发展趋势 |
5.1 创设“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的意义 |
5.1.1 有利于专业化转型 |
5.1.2 创新地实现集约化 |
5.1.3 实现数字化转变 |
5.1.4 打破门户壁垒 |
5.1.5 重建学术评价 |
5.1.6 自主发起、由下到上的改革带来的示范意义 |
5.1.7 坚持开放获取 |
5.1.8 推进顶层与底层达成共识 |
5.2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的发展趋势 |
5.2.1 扩展移动应用 |
5.2.2 建成在线学术平台 |
第六章 结语 |
6.1 结语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特定人群对“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的认知度与使用情况调查 |
致谢 |
(5)基于理论发展的管理研究范式选择与中国管理学者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 什么是好的管理理论? |
2 西方管理研究的基本范式与理论构建方法 |
3 在理论-实践“之间”和“之上”:西方管理知识的生产模式及其演进 |
4 中国管理学术共同体的多元发展与管理学者定位 |
4.1学术界包容多元范式的发展,促进多样化学术共同体的建立 |
4.2学者明确研究范式及理论类型偏好,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定位 |
4.3本土学者应在研究范式和方法论提升的基础上,发展有世界水平的“中国学问” |
5 结论与展望 |
(6)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智慧校园总体架构 |
三、统一交换与业务融合的校园网络 |
四、多业务融合与安全的复合云数据中心 |
五、复合云数据中心的绿色节能 |
六、结束语 |
(7)国内知识管理学科体系结构可视化研究 ——基于CSSCI的科学知识图谱(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 |
1.1.2 知识管理学科体系结构 |
1.1.3 学科体系结构可视化研究 |
1.1.4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2 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
3 国内知识管理学科研究主体分析 |
3.1 作者共现分析 |
3.2 作者共引分析 |
3.3 机构共现分析 |
4 国内知识管理学科知识基础分析 |
4.1 文献共引分析 |
4.1.1 海外知识管理经典文献 |
4.1.2 国内知识管理经典文献 |
4.2 期刊共引分析 |
4.2.1 海外知识管理核心期刊 |
4.2.2 国内知识管理核心期刊 |
5 国内知识管理学科研究热点、前沿与趋势分析 |
5.1 研究热点分析 |
5.1.1 对象维度的知识管理研究热点 |
5.1.2 技术维度的知识管理研究热点 |
5.2 研究前沿分析 |
5.2.1 知识管理实施评价 |
5.2.2 知识管理研究方法 |
5.2.3 知识管理教育状况 |
5.3 研究趋势分析 |
5.3.1 开放知识管理 |
5.3.2 知识治理 |
5.3.3 实时知识管理 |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不足 |
6.1.1 来源数据采集不充分 |
6.1.2 研究工具的固有缺陷 |
6.1.3 研究本身存在的缺憾 |
6.2 研究展望 |
6.2.1 可视化研究方法在其它领域的应用 |
6.2.2 国内知识管理学科研究的新兴课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2012年国内知识管理研究CSSCI来源文献(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
附表2:2012年国内知识管理研究CSSCI来源文献(管理学) |
附表3:2012年国内知识管理研究CSSCI来源文献(其它)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战略生态、制度创业和新创企业成长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特别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问题和内容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2 文献综述 |
2.1 组织生态与商业生态系统 |
2.1.1 组织生态 |
2.1.2 商业生态系统 |
2.2 战略生态 |
2.2.1 战略生态内涵 |
2.2.2 战略生态演化 |
2.2.3 企业战略群 |
2.2.4 战略群动态性 |
2.3 制度创业 |
2.3.1 制度创业原动力 |
2.3.2 组织场域 |
2.3.3 制度创业过程机制 |
2.4 制度创业家 |
2.4.1 制度创业家的概念 |
2.4.2 制度创业家社会地位 |
2.4.3 制度创业家场域嵌入 |
2.5 本章小结 |
3 探索性案例研究 |
3.1 案例1:MMORPG产业案例分析 |
3.1.1 我国网络游戏产业综述 |
3.1.2 MMORPG游戏战略生态 |
3.1.3 盛大网络成长案例 |
3.2 案例2:TFT-LCD产业案例分析 |
3.2.1 液晶显示器产业综述 |
3.2.2 TFT-LCD战略生态 |
3.2.3 友达光电TFT-LCD产业成长案例 |
3.3 案例研究结果与讨论 |
3.3.1 战略生态的决策模式 |
3.3.2 制度创业的推动作用 |
3.3.3 战略生态与制度创业的综合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4 战略生态、制度创业与新创企业成长:理论框架 |
4.1 战略生态与制度创业 |
4.1.1 制度创业对战略生态的影响 |
4.1.2 战略生态的反馈作用 |
4.2 战略生态与新创企业成长 |
4.3 制度创业与新创企业成长 |
4.4 理论框架 |
4.5 本章小结 |
5 创业家与创业绩效关系理论分析 |
5.1 Meta分析简介 |
5.2 研究设计 |
5.2.1 理论回顾 |
5.2.2 数据收集 |
5.3 定量分析 |
5.3.1 Meta异质性检验 |
5.3.2 Meta回归分析 |
5.4 研究结论 |
5.5 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
5.5.1 制度创业家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 |
5.5.2 组织场域的调节作用 |
5.6 本章小结 |
6 制度创业与新创企业绩效实证分析 |
6.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
6.1.1 样本选择 |
6.1.2 数据收集 |
6.2 变量测度 |
6.2.1 自变量测度 |
6.2.2 因变量测度 |
6.2.3 调节变量测度 |
6.2.4 控制变量 |
6.3 实证研究 |
6.3.1 制度创业家与新创企业绩效 |
6.3.2 组织场域类型的调节作用 |
6.3.3 组织场域矛盾的调节作用 |
6.4 研究结论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
7.2.1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 |
7.2.2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 |
7.3 研究局限性 |
7.4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9)高速公路建设灾害预警管理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灾害现状的研究 |
1.2.2 国外灾害现状的研究 |
1.2.3 国内外预警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
1.2.4 欧美等国家高速路的管理 |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合分析 |
1.3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及方法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高速公路建设灾害的表征与危害 |
2.1 高速公路建设灾害的内涵 |
2.2 高速公路建设灾害的表征 |
2.3 高速公路建设灾害的危害后果 |
2.3.1 高速公路建设灾害危害后果的表现 |
2.3.2 高速公路建设可能引发的不同危害 |
2.3.3 对环境保护方面的危害 |
2.3.4 施工事故灾害的危害 |
2.3.5 社会危害方面 |
2.3.6 质量事故危害方面 |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速公路建设灾害的致灾机理 |
3.1 高速公路建设灾害的致灾原因 |
3.2 高速公路建设灾害的致灾根源分析 |
3.2.1 人的因素分析 |
3.2.2 物的因素分析 |
3.2.3 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分析 |
3.2.4 管理因素分析 |
3.2.5 高速公路建设灾害一般致灾根源机理解释 |
3.3 高速公路建设事故灾害的致灾机理 |
3.3.1 高速公路建设事故灾害机理分析 |
3.3.2 高速公路建设事故灾害具体因素构成 |
3.3.3 高速公路建设的环境灾害致灾机理 |
3.3.4 高速公路建设灾害一般致灾机理解释 |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速公路建设灾害的预警管理体系分析 |
4.1 高速公路建设灾害预警管理体系的组织模型 |
4.1.1 高速公路建设灾害预警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
4.1.2 高速公路建设灾害预警管理体系的构建目标 |
4.1.3 高速公路建设灾害预警管理体系的内容 |
4.1.4 高速公路建设灾害预警管理体系的功能 |
4.2 高速公路建设灾害预警管理系统的功能体系重构 |
4.2.1 高速公路建设灾害预警管理体系的三大职能分工 |
4.2.2 职能间的相互关系 |
4.3 高速公路建设灾害预警管理体系的构建 |
4.3.1 高速公路建设灾害预警管理体系的结构 |
4.3.2 高速公路建设灾害预警管理体系的工作流程 |
4.3.3 高速公路建设灾害预警管理体系的运转模式 |
4.4 高速公路建设灾害预警管理体系的结构 |
4.4.1 外部环境的预警 |
4.4.2 高速公路建设期内部管理的预警 |
4.4.3 高速公路建设期的预警信息管理 |
4.4.4 高速公路建设期的危机预警 |
4.5 高速公路建设灾害对策库 |
4.5.1 高速公路建设灾害的预控对策 |
4.5.2 高速公路建设期的灾害危机应急对策 |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速公路灾害预警体系科学性与完整性 |
5.1 预警管理体系的构建 |
5.1.1 预警组织体系的构建 |
5.1.2 预警组织各体系的职能设置 |
5.2 预警组织体系科学性与完整性 |
5.2.1 外部预警组织层面 |
5.2.2 内部预警组织层面 |
5.3 预警组织结构的运转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6章 高速公路建设灾害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
6.1 预警指标原则 |
6.2 高速公路建设灾害的预警指标体系的构成 |
6.2.1 上级机构对管理处的灾害预警指标 |
6.2.2 管理处内部的灾害预警指标 |
6.3 高速公路建设灾害预警管理指标的测评 |
6.3.1 高速公路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 |
6.3.2 高速公路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7章 青红高速公路建设灾害预警管理体系构建 |
7.1 青红高速公路的基本情况 |
7.2 青红高速公路建设期的灾害现状 |
7.2.1 与自然环境相关的灾害 |
7.2.2 社会环境相关的危害 |
7.2.3 建设施工中的事故灾害 |
7.2.4 建设工程中的质量事故 |
7.3 青红高速公路建设期的灾害管理 |
7.3.1 青红高速公路建设期防减灾管理的整体情况 |
7.3.2 青红高速公路建设期防减灾管理的经验 |
7.4 青红高速公路建设灾害预警管理体系的构建 |
7.4.1 预警管理系统的进入 |
7.4.2 青红高速公路建设的灾害预警管理体系 |
7.4.3 青红高速公路建设灾害预警管理体系的内涵 |
7.5 青红高速公路建设灾害的预警指标体系 |
7.5.1 预警指标选取原则 |
7.5.2 预警指标体系的理论架构 |
7.5.3 高速公路建设管理状态的预警信号 |
7.6 青红高速公路建设灾害的预警对策 |
7.6.1 加强对环境致灾因子的预控管理 |
7.6.2 加强对内部管理失误、管理错误行为的预控管理 |
7.6.3 建立高效的高速公路建设灾害预警管理体制 |
7.7 青红高速公路建设灾害的应急预案管理体系 |
7.7.1 应急预案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7.7.2 青红高速公路建设灾害等级设置 |
7.8 青红高速公路建设灾害的应急决策 |
7.8.1 分级响应 |
7.8.2 建设灾害发生应急处理顺序 |
7.8.3 应急结束 |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8.2 本论文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课题研究 |
(10)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研究 ——中德合作建设医学研究生培养基地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2 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背景研究 |
2.1 研究生教育相关概念内涵 |
2.2 全球研究生教育现状 |
2.3 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 |
2.4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现状 |
2.5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新世纪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标志 |
3 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理论基础与实践 |
3.1 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理论基础 |
3.2 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实践 |
3.3 中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面临的问题 |
3.4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现状 |
4 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研究---中德合作建设医学研究生培养基地的探索与实践 |
4.1 中德医学研究生学位制度比较 |
4.2 我校医学研究生教育与德国的历史渊源 |
4.3 中德合作建设医学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概况 |
4.4 中德合作建设医学研究生培养基地的联合培养与人员交流 |
4.5 中德研究生暑期学校 |
4.6 中德暑期学校对研究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满意度) |
4.7 德方教授访谈 |
4.8 中德合作建设医学研究生培养基地对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5 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研究结论和启示 |
5.1 立足中国国情办教育 |
5.2 推广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理念 |
5.3 实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举措 |
5.4 对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建议 |
结语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本研究的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及相关研究生教育会议 |
附件2 中德研究生暑期学校学员问卷 |
附件3 中德暑期学校德方教师访谈提纲 |
附件4 TropEd Module Accreditation Checklist:Optional |
四、构建三位一体的学报管理新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数据分析能力与供应链可视性对大规模定制能力的影响[D]. 江怡洒.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月刊阶段回顾[J]. 赵赟,佘小宁.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12)
- [3]陕西BC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李宏印.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4]“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发展研究[D]. 吴逸芳. 南京大学, 2015(12)
- [5]基于理论发展的管理研究范式选择与中国管理学者定位[J]. 武亚军. 管理学报, 2015(05)
- [6]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与对策[J]. 杨威,刘彦宏.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3(23)
- [7]国内知识管理学科体系结构可视化研究 ——基于CSSCI的科学知识图谱[D]. 孙晓宁. 安徽大学, 2013(11)
- [8]战略生态、制度创业和新创企业成长关系研究[D]. 程聪. 浙江工业大学, 2013(03)
- [9]高速公路建设灾害预警管理体系的研究[D]. 刘秀菊. 武汉理工大学, 2012(05)
- [10]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研究 ——中德合作建设医学研究生培养基地的探索与实践[D]. 查远莉.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