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列地尔在急性胰腺炎中抗脂质过氧化物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华[1](2021)在《川芎嗪对结肠癌细胞的抑瘤效应及改变线粒体活性氧代谢介导凋亡通路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结肠癌是消化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于中晚期。针对晚期及复发患者,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化疗药物存在较强的毒副反应以及药物耐药的出现严重影响结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因此,亟待寻找新型的抗肿瘤药物为结肠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传统中药是抗癌药物的宝库,川芎嗪是从川芎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单体,川芎嗪作为川芎的主要活性成分,多项研究证实川芎嗪可对肝癌、胃癌、前列腺癌、宫颈癌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然而,关于川芎嗪是否能抑制结肠癌细胞生长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川芎嗪对结肠癌的抗肿瘤作用,并探讨其抗结肠癌的作用机制。川芎嗪对不同结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分析;明确川芎嗪抗结肠癌细胞增殖以及促进结肠癌细胞凋亡的作用;进一步探讨川穹嗪改变线粒体活性氧代谢介导结肠癌细胞凋亡通路的调控机制;在结肠癌荷瘤小鼠中验证川芎嗪的抗肿瘤效果。方法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观察川芎嗪对结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率,观察川芎嗪作用的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并计算IC50;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运用Annexin-V/PI双染的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的类型和比例;细胞内活性氧含量用DCFH-DA探针来检测;用活性氧抑制剂(NAC)和Caspase泛抑制剂(Z-VAD-FMK)联合川芎嗪作用于结肠癌细胞,观察清除活性氧及阻断凋亡相关靶蛋白后对结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建立结肠癌荷瘤动物模型,通过检测肿瘤组织中丙二醛和分析移植肿瘤内活性氧含量,采用Caspase 3和Caspase 9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移植肿瘤内Caspase 3和Caspase 9蛋白含量。结果1.川芎嗪对6种结肠癌细胞均有杀伤效果,并且随着川芎嗪药物浓度升高,结肠癌细胞存活量逐渐减少,杀伤效果在HCT116和SW480两株细胞中最为敏感。HCT116和SW480两种细胞系的IC50最低;2.随着川芎嗪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显微镜下细胞数减少。与对照组相比,3.川芎嗪浓度达到600μg/ml时,HCT116和SW480细胞数目显着减少,细胞收缩和圆,分裂和漂浮。随着川芎嗪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HCT116和SW480细胞的增殖活性逐渐降低;4.随着川芎嗪浓度的增加,G1期的细胞比例逐渐增多,S期的细胞比例逐渐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在600μg/ml以上浓度的川芎嗪作用下,细胞周期中S期的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随着川芎嗪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呈浓度依赖性。600μg/ml处理组细胞凋亡率具有统计学意义。SW480细胞中以早期凋亡增加(annexin+/pi-,右下象限)增加为着,HCT116细胞呈现晚期凋亡(annexin+/pi+,右上象限)增加为着;6.与DMSO对照组相比,川芎嗪组的HCT116和SW480细胞数目显着减少,细胞收缩变圆、破碎并漂浮。川芎嗪+NAC和川芎嗪+Z-VAD-FMK组与川芎嗪组相比,细胞数目明显增多。川芎嗪组相比DMSO对照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川芎嗪+NAC和川芎嗪+Z-VAD-FMK组与川芎嗪组相比,两组凋亡率显着降低。NAC组细胞存活率高于Z-VAD-FMK 组;7.川芎嗪组活性氧含量明显增加,与DMSO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川芎嗪+NAC组与川芎嗪处理组相比,活性氧含量显着下降。川芎嗪+Z-VAD-FMK组活性氧含量与川芎嗪处理组在SW480结肠癌细胞中无明显变化。在HCT116结肠癌细胞中川芎嗪+Z-VAD-FMK组与川芎嗪处理组相比活性氧含量有所下降;8.川芎嗪组与对照组相比,Caspase 3,9和PARP均发生明显的剪切活化,蛋白表达明显增高。川芎嗪+Z-VAD-FMK组和川芎嗪+NAC组,与川芎嗪组相比,Caspase 3,9和PARP这种活化可以被Z-VAD-FMK和NAC显着抑制;川芎嗪+NAC组Caspase 3,9和PARP表达与川芎嗪+Z-VAD-FMK组相比,表达抑制更为显着,蛋白表达降低;9.动物实验中,高浓度川芎嗪组移植瘤生长明显抑制,且呈浓度依赖性,移植瘤的重量分布为:1.62±0.48 g(浓度 0 mg/kg)、0.92±0.21 g(浓度 50 mg/kg)和 0.58±0.19 g(浓度100 mg/kg),差异有显着性和浓度依赖性;10.川芎嗪高浓度组(100 mg/kg)的动物模型移植肿瘤中的丙二醛和Caspase3,9蛋白含量显着高于低浓度组(50 mg/kg)和对照组(0 mg/kg),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且有浓度依赖性。结论1.川芎嗪对结肠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增殖、促进凋亡作用,并呈现时间与浓度依赖性;2.结肠癌细胞在川芎嗪作用下能够将凋亡细胞增殖阻止在G1期,进而抑制细胞周期S期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胞增殖;3.川芎嗪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与产生大量活性氧从而激活Caspase依赖性细胞凋亡通路密切相关,活性氧抑制剂可以更有效抑制川芎嗪诱导的细胞凋亡;4.川芎嗪诱导结肠癌细胞内活性氧含量增高在Caspase依赖性凋亡通路的上游发挥诱导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5.川芎嗪在结肠癌裸鼠移植瘤中能显着抑制肿瘤增殖,增加裸鼠体内的活性氧和Caspase3,9的含量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覃海燕[2](2021)在《千日红提取物抗小鼠急性和慢性肝损伤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肝脏是腹腔内最大的实质器官,同时担任着代谢与解毒两大重要功能,是许多药物与外源性化合物的重要靶点。肝损伤是各种肝脏疾病的病变结果,也是多种严重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最终走向肝功能衰竭的始动环节和共同途径。对乙酰氨基酚(APAP)也称为扑热息痛,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种解热镇痛药。APAP作为临床上解热镇痛药以及感冒药中最常见的成分,其过量导致的不良反应被越来越多的报道并引起广泛关注。四氯化碳(CCl4)是诱导动物慢性肝损伤模型的典型化学物质。CCl4刺激能够直接使肝细胞坏死,还可以促进肝脏炎症反应的发生、引起脂质过氧化降解以及损伤线粒体,使线粒体膜的通透性改变。因此,肝损伤已成为现今丞待解决的一重大难题。苋科植物千日红(Gomphrena globosa L.)的干燥头状花序入药,有止咳定喘、平肝明目的功效,主治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结核咯血等症。千日红的主要成分有多糖、挥发油、黄酮及其苷类、微量元素等。现今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但越来越的研究都表明千日红含有的各种活性成分在许多领域都有良好的作用,这为千日红的开发应用提供了思路与依据。实验方法:使用水提法得到千日红水提物(Gomphrena globosa Water Extract,Gg WE),利用APAP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通过灌胃给药的方式给予小鼠不同浓度的Gg WE,检测小鼠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和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以及肝脏中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含量。同时观察小鼠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肝脏中相关蛋白的水平表达情况。使用水提醇析法取得千日红粗提物(Gomphrena globosa Crude Extract,Gg CE),利用CCl4诱导小鼠慢性肝损伤模型,以灌胃给药的方式给予小鼠不同浓度的Gg CE,检测小鼠血清中的AST/AL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水平,以及肝脏中MPO、GSH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与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的含量,同时观察小鼠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肝脏中相关蛋白的水平表达情况。实验结果:在APAP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与CCl4诱导的小鼠慢性肝损伤中,Gg WE与Gg CE都能够降低小鼠血清中AST/ALT的水平表达,同时降低肝脏中的MPO活性并提高GSH的水平含量。此外,Gg CE还降低了小鼠血清中ROS的表达,并提高了血清中SOD以及肝脏中GSH-Px、MDA、TP的水平表达。通过观察小鼠肝脏的病理变化,并通过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说明千日红提取物能够激活抗氧化及自噬相关通路,为研究千日红提取物对小鼠肝损伤的治疗作用提供了基础。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发现对于急性肝损伤与慢性肝损伤,千日红水提物及粗提物都能够显着改善其损伤程度,对其具有有效的保护及治疗作用。作为一种药用植物,千日红的药用价值应该被更多地研究与发现。探索千日红提取物在小鼠急、慢性肝损伤中的作用表现,研究其通过抗氧化与促进自噬,从而缓解肝功能衰竭,这为千日红提取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文平[3](2021)在《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毒性评价及重楼皂苷Ⅰ的肝毒性机制探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药源性肝损伤是一项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调查统计,我国药源性肝损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重楼是一种临床常用中药,因其抗肿瘤活性日益受到重视。重楼皂苷Ⅰ、Ⅱ、Ⅶ是重楼中3种重要的皂苷类成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报道显示其对多种肿瘤细胞均具有杀伤作用。但重楼在抗肿瘤作用的同时毒副作用研究较少,尤其是其单体类成分。本研究围绕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潜在毒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的探索。以期为中药重楼的临床合理应用以及基于重楼皂苷单体的药物研发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方法:(1)从细胞、模式生物-斑马鱼、动物3个层面进行了重楼皂苷单体的毒性评价。首先选择了 9种细胞考察了重楼皂苷Ⅰ、Ⅱ、Ⅶ的细胞毒性情况,包括3种肝细胞(HepaRG、HL-7702和WRL-68细胞),3种肾细胞(HK-2、HKC和293T细胞)和3种心脏细胞(H9c2、HUVEC和HCMEC细胞);利用模式生物-斑马鱼模型考察不同浓度重楼皂苷Ⅰ、Ⅱ、Ⅶ对斑马鱼生存率的影响,确定了 LC50、LC10与最大非致死浓度(MNLC);体视荧光显微镜观察重楼皂苷Ⅰ、Ⅱ、Ⅶ给药前后肝脏、肾脏和心脏的形态,统计斑马鱼的肾脏水肿率、心率和心包水肿率。利用Image-Pro Plus 5.1.0软件统计给予重楼皂苷Ⅰ、Ⅱ、Ⅶ前后斑马鱼肝脏面积和荧光强度、肾脏面积和荧光强度、心脏SV-BA距离,评价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潜在肝、肾、心毒性;通过HE染色和TUNEL染色观察斑马鱼给药前后肝组织病理情况及肝细胞凋亡情况;通过小鼠的急性毒性实验,得出LC50值。然后进行小鼠血清生化检测和组织病理切片分析。各个层面数据相互支持,补充验证,使研究基础更加全面可靠,结论更加合理。(2)选用HepaRG细胞研究重楼皂苷Ⅰ的肝细胞毒性机制。利用酶标仪、流式细胞仪、倒置荧光显微镜等对HepaRG细胞乳酸脱氢酶(LDH)释放、DAPI染色、活性氧(ROS)、线粒体膜电位(MMP)、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等进行测定,利用Western blot对凋亡相关蛋白进行检测;选用HUVEC细胞研究重楼皂苷Ⅰ的心血管毒性机制。从抑制新血管生成和促进心血管细胞凋亡两个方面评价了重楼皂苷Ⅰ的血管毒性机制。进行了LDH释放、细胞迁移、细胞凋亡、DAPI染色、细胞周期以及体外血管生成等研究,测定了近30个相关蛋白的表达。(3)利用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给药组和对照组小鼠肝脏组织中的差异蛋白,对差异蛋白进行GO及Pathway通路富集分析;利用STRING11.0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采用IPA软件进一步筛选出与表型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利用Q300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研究给药组和对照组小鼠血清样本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情况。采用PCA、OPLS-DA等分析小鼠内源性代谢物的轮廓变化。比较给药前后小鼠血清样本代谢谱的差异,寻找与重楼皂苷Ⅰ致肝毒性相关的代谢差异物及代谢调控网络。使用Cytoscape对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做关联分析。采用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对肝毒性机制中的关键蛋白进行进一步的验证。研究结果:(1)重楼皂苷Ⅰ、Ⅱ、Ⅶ毒性实验结果:重楼皂苷Ⅰ、Ⅱ、Ⅶ均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能显着的促进H9c2细胞外其余8种细胞的凋亡,且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对于H9c2细胞,3种皂苷均呈现出低剂量促进增殖,高剂量抑制增殖的作用;斑马鱼实验结果:重楼皂苷Ⅰ、Ⅱ、Ⅶ对斑马鱼的LC50分别为121、213、570 ng/mL,LC10分别为109、178、456ng/mL,MNLC分别为99、146、357ng/mL;毒性器官评价方面,重楼皂苷Ⅰ、Ⅱ、Ⅶ对斑马鱼具有显着的肝脏毒性,能明显降低斑马鱼肝脏面积和荧光强度;重楼皂苷Ⅰ能显着影响斑马鱼的心率,提示其具有心血管毒性;重楼皂苷Ⅰ和Ⅶ能降低斑马鱼肾脏面积和荧光强度,具有一定的肾毒性,但3种皂苷均未造成肾水肿;斑马鱼病理切片显示重楼皂苷Ⅰ给药组的肝组织出现空泡和严重的肝细胞坏死;TUNEL染色结果显示重楼皂苷Ⅰ给药组出现了肝细胞凋亡;动物实验结果:小鼠体内实验发现,重楼皂苷Ⅰ具有体内毒性,其LC50为24.5 mg/kg;给药组血清中ALT、AST显着升高,SOD降低;给药组病理切片显示出显着的肝细胞损伤和脂肪样变性以及一定的心脏毒性。(2)重楼皂苷Ⅰ肝细胞毒性机制:重楼皂苷Ⅰ显着升高了 HepaRG细胞中ROS水平,引起MMP下降,Cyt c从线粒体向胞浆中释放,早期及晚期凋亡细胞增多,LDH的释放量升高。改变了周期蛋白P21、cyclinA、cyclinE和CDK2的表达,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并且明显激活了凋亡通路蛋白Fas、P53、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表达,且呈现剂量依赖关系;重楼皂苷Ⅰ血管毒性机制:重楼皂苷Ⅰ显着促进了心血管细胞LDH的释放,抑制细胞迁移和血管生成,改变周期分布,诱导细胞凋亡。给药后的细胞中VEGFR2、p-VEGFR2、Src、p-Src、PI3K、Src、P38、PLCy 等近 30 种蛋白的表达均发生了改变。(3)蛋白组学结果:共筛选出302个差异蛋白,其中上调蛋白182个,下调蛋白120个。差异蛋白具有氧化还原酶活性、催化活性等分子功能,参与了脂肪酸代谢、有机酸的代谢、药物代谢、氧化还原过程等生物过程。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和细胞内膜结合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内质网等;Pathway结果显示,差异蛋白在细胞色素P450酶对药物的代谢、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物质的代谢、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等途径上富集程度较高;PPI网络分析发现差异蛋白主要聚集在三个功能区域,包括细胞色素P450酶、脂质代谢过程、氧化还原过程;IPA商业数据库筛选出9个与肝毒性相关的差异蛋白作为潜在生物标志物;代谢组学结果:给药组代谢物轮廓明显偏离对照组;通过多维和单维的差异代谢物的交集,筛选并初步鉴定出97种差异代谢物,25条代谢通路。结果归纳显示重楼皂苷Ⅰ造成了体内5个方面的代谢异常,包括氨基酸代谢、脂肪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能量代谢、蛋白质合成;其中D-谷氨酰胺与D-谷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氨酰tRNA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影响值相对较高;代表性差异代谢物为花生四烯酸、焦谷氨酸、乙醇酸、酰基肉碱等。对全文中研究的重楼皂苷Ⅰ的肝毒性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并推测了重楼皂苷Ⅰ造成肝毒性的机制。采用qPCR及Western blot验证了关键蛋白Bax、CYP1A2、P53、Fas的表达,对推测的肝损伤机制进行了初步验证。研究结论:(1)细胞实验研究发现重楼皂苷Ⅰ、Ⅱ、Ⅶ均具有肝脏、肾脏、心血管细胞毒性;斑马鱼实验研究确定了 3种皂苷中毒性最强的为重楼皂苷Ⅰ,毒性最明确的毒性靶部位是肝脏和心血管;斑马鱼肝脏病理切片、TUNEL染色,小鼠生化指标、病理切片检测进一步验证了重楼皂苷Ⅰ的肝脏和心脏毒性;(2)重楼皂苷Ⅰ肝细胞毒性机制为ROS应激通路和死亡受体通路介导的细胞凋亡;心血管毒性主要作用通路为VEGFR2激活的下游PI3K/AKT/mTOR、Src/eNOS、PLCy/ERK/MEK、P38信号通路,JAK2/STAT3信号传导通路和Bcl-2家族介导的凋亡通路,从诱导心血管细胞凋亡和抑制新生血管两方面产生心血管毒性。(3)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实验结果结合全文数据推测重楼皂苷Ⅰ诱导的肝毒性机制可能为CYP450酶和脂质代谢介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为主体的肝细胞损伤。药物影响了:①多种CYP450酶。主要包括Ⅰ相代谢酶CYP1A1、CYP1A2和Ⅱ相代谢酶GSTA3和UGT1A1表达紊乱,呈现下调趋势。药物在体内的水解、代谢过程被减慢,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药物毒性反应增加。未被代谢的药物作用可能作用于线粒体,造成线粒体功能障碍;也很有可能是Ⅱ相药物代谢酶下调,产生的毒性代谢中间产物作用于线粒体,进一步产生了肝脏毒性;②脂质代谢。线粒体损伤后β-氧化的功能受到影响,体内的游离脂肪酸不能被氧化而转化成甘油三脂,导致了体内脂质的蓄积。同时ATP合成减少,供能障碍。脂质蓄积还能产生脂毒性进一步影响线粒体功能,产生过量ROS;③线粒体氧化应激。过量的ROS生成诱导线粒体氧化应激,释放Cyt c,升高Bax,降低Bcl-2,进而激活caspase家族导致肝细胞凋亡。Western blot验证结果显示药物代谢酶CYP1A2显着下调以及凋亡关键蛋白Bax表达上调。qPCR结果显示凋亡相关基因P53、Bax以及Fas的表达均显着上调,验证实验佐证了机制推论的合理性。
池肇春[4](2020)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胰病研究现状与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胰病(nonalcoholic fatty pancreatic disease,NAFPD)是以胰腺脂肪堆积增加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它是代谢综合征的组成部分,且常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并存.一旦诊断成立则与急、慢性胰腺炎、2型糖尿病、胰腺纤维化和胰腺癌密切相关.近年研究证实与心血管病、肝纤维化及肝癌密切相关.NAFPD人群流行率高达11%-69%之间,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值得注意的是肥胖儿童患病率为非肥胖儿童的2倍多.流行率之高,疾病复杂多端,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提高NAFPD的认识,全面了解NAFPD的临床意义,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和诊治则需要多科合作,包括肝病科、消化科、内分泌代谢科、心血管病科、影像科、病理科等的通力协作和共同努力.本文就NAFPD的临床重要性、发病机制、影像诊断进行文献综述,并对今后研究的重点提出个人的认识.
孔一帏[5](2019)在《抗凝血酶Ⅲ保护重症胰腺炎所致急性肾损伤的分子机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Ⅲ)是主要的凝血因子抑制剂,并且具有抗炎特性。既往研究发现ATⅢ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中具有肾脏保护作用。然而,ATⅢ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诱导的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保护作用还有待证实。本实验拟评估ATⅢ对SAP诱导的AKI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收集自2014年7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我院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资料,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血清ATⅢ活性,相关临床指标。并检测血尿素氮和血清肌酐。评估SAP患者ATⅢ活性与AKI发病率之间的关系。取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4组,分别为假手术+生理盐水组(Sham+vehicle)、SAP+生理盐水组(SAP+vehicle)、SAP+术前ATⅢ组(SAP+preATⅢ)、SAP+术后ATⅢ组(SAP+post-ATⅢ)。通过将牛磺胆酸钠溶液逆行输注到胆胰管中建立SAP模型。在牛磺胆酸钠输注之前或之后30分钟静脉注射抗凝血酶Ⅲ或等体积生理盐水。所有大鼠在诱导胰腺炎后18小时接受安乐死,取血液和肾脏分析化验。分别评估各组大鼠肾脏功能,肾脏组织学改变,肾脏炎症和氧化应激及肾脏细胞凋亡情况。将人类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K-2)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ATⅢ组、TNFα组、TNFα+ATⅢ组。HK-2细胞用ATⅢ或等体积生理盐水预处理6小时,然后暴露于TNFα连续12小时。评估ATⅢ的体外抗炎作用。结果:低ATⅢ活性的SAP患者有更高的AKI发生率,且与ATⅢ活性降低的程度相关。ATⅢ不减轻胰腺损伤,但显着改善肾功能损伤和肾脏组织学损伤。给予ATⅢ的SAP大鼠,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水平显着降低。同时降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浓度,并抑制肾脏促炎症因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MCP-1)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ICAM-1)的表达。另外,ATⅢ缓解肾脏内F4/80阳性细胞和GR-1阳性细胞的浸润。再者,ATⅢ降低SAP大鼠肾脏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升高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在SAP大鼠中,ATⅢ减少凋亡蛋白Caspase-3的表达,而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此外,在人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中,ATⅢ抑制TNFα刺激的ICAM-1和MCP-1的上调。结论:ATⅢ可缓解SAP诱导的急性肾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有关。本研究揭示了ATⅢ在SAP诱导的AKI中具有潜在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王宏志[6](2007)在《乌司他丁与川芎嗪合用对急性胰腺炎大鼠氧自由基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川芎嗪两药合用对急性胰腺炎(AP)大鼠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P组、乌司他丁治疗组、川芎嗪治疗组、乌司他丁与川芎嗪合用组,每组15只。通过胰胆管逆行性注射牛磺胆酸钠制成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AP大鼠模型成功20min后,分别给予乌司他丁、川芎嗪、乌司他丁与川芎嗪合用干预,按不同的时间段于术后3h、6 h、12 h观察各实验组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变化,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乌司他丁、川芎嗪二者单用与合用对AP大鼠氧自由基的影响。结果:①AP组与假手术组相比,血清SOD水平明显降低(P<0.05),血清MDA水平明显升高(P<0.05)。②乌司他丁治疗组、川芎嗪治疗组及乌司他丁、川芎嗪合用组与AP组相比,血清SOD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清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③乌司他丁、川芎嗪合用组与乌司他丁治疗组、川芎嗪治疗组相比,血清SOD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清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乌司他丁、川芎嗪通过升高SOD保护性因子及降低MDA损伤性因子,对AP有治疗作用。而乌司他丁、川芎嗪二者合用与二者单用相比具有显着的差异性,说明乌司他丁与川芎嗪合用,可以有效提高机体对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减轻胰腺组织的损伤。乌司他丁与川芎嗪合用具有协同作用,比单独使用乌司他丁或川芎嗪效果显着。
张馨木[7](2007)在《重组人Elafin对实验性大鼠急性胰腺炎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titis,AP)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基本病理改变为胰腺腺泡的急性损害和胰腺的急性炎症,炎症不仅涉及胰腺局部,而且会发生全身性炎症反应。急性胰腺炎发病急、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早期容易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尤其是急性肺损伤(ALI)。急性肺损伤是一种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性损伤,导致肺水肿和肺不张,进一步发展即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ALI和ARDS是AP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全身并发症之一,也是致死的主要原因。AP和AP并发ALI发病机制复杂。Elafin称弹性蛋白酶特异性抑制因子,是支气管Clara细胞、II型肺泡上皮细胞及肺泡巨噬细胞等在炎性刺激诱导下表达。Elafin为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胰弹性蛋白酶、蛋白酶3等丝氨酸蛋白酶特异性抑制剂。炎性反应是机体对损伤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其目的是将损伤源破坏、稀释并清除,与此同时也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自身损伤。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被认为是炎性反应的主要终效应因子,Elafin是内源性的弹性蛋白酶抑制剂,具有抗蛋白酶活性、抗炎活性和直接的抗微生物活性等重要作用。本研究首先利用牛磺胆酸钠逆行胆胰管注射法建立大鼠急性胰腺炎和胰腺炎合并肺损伤模型,之后给与重组人Elafin,通过急性胰腺炎大鼠血清生化指标检测,观察胰腺组织和肺组织病理学变化,考察重组人Elafin对大鼠急性胰腺炎及合并肺损伤的作用,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证实了Elafin对实验性大鼠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2)证实了Elafin对实验性大鼠急性胰腺炎合并肺损伤的治疗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国内外尚未见Elafin对大鼠急性胰腺炎和胰腺炎合并肺损伤作用的报道。
张毅[8](2004)在《清、下、活三类中药对急性胰腺炎作用规律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正交实验法,通过动物实验了解清热解毒类、通理攻下类、活血化瘀类中药对急性胰腺炎治疗的作用规律,了解这三类中药各自、以及三类中药之间的交互作用;特别是不同类中药对胰腺炎发展过程中某些重要指标的不同影响,探讨临床常用中药对不同类型急性胰腺炎的作用规律,指导临床上根据急性胰腺炎的不同症型进行处方用药。方法:所有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9组。急性胰腺炎模型的制备采用胰管逆行注射法,对照组仅翻动胰腺数次,关腹。开始计时观察。在模型制备后当时、术后6h分别经口灌服根据正交实验安排组成的7种中药方剂,作为治疗组;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造模24h后采血,进行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淀粉酶(AMY)、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黄嘌呤氧化酶(XOD)、丙二醛(MDA)的检测。取胰腺组织标本,备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对胰腺病理水肿、坏死、出血等方面进行评分比较。结果:模型组造模术后24h,存活大鼠可见胰腺出血、坏死,腹腔内有大量血性或黄色浑浊腹水。在大网膜及胆总管处发现浅黄色的皂化斑;大鼠的肺也出现充血、水肿、出血。胃肠明显水肿,出现麻痹性扩张;肝脏稍肿大,有出血点;双肾明显增大,颜色也由浅红色变成暗红色。治疗组虽也可见上述现象,但各项变化程度均明显轻于模型组。模型组大鼠的内毒素、TNFα、淀粉酶、XOD、MDA、水肿、坏死、出血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模型组SO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7种不同组合的中药治疗组对各检测指标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作用,而且和模型组相比具有差异(P<0.05)。极差值直观分析及方差分析表明,在单因素水平中, 栀子组对内毒素、TNFα、<WP=5>淀粉酶、SOD、XOD、MDA、病理组织坏死的影响要好于大黄组和川芎组;川芎组对于病理组织出血、存活率的影响更好;大黄组对病理组织水肿、出血的影响更好。在两因素水平中,川芎+栀子组对于内毒素、TNFα、SOD、MDA、病理组织坏死、出血、存活率的影响更好;大黄+栀子组对于XOD、出血的影响更好;大黄+川芎组对于淀粉酶的影响好于其他两种组合。三类中药联合对各检测指标的治疗效果均好于其他的治疗组。在MDA与SOD的比值中,单因素水平中,栀子组值最低;两因素水平中,川芎+栀子组值最低;三类中药组合的效果最好。在XOD与SOD的比值中,单因素水平中,栀子组值最低;两因素水平中,大黄+栀子组值最低;三类中药组合的效果最好。结论:三类中药单因素水平中,栀子在治疗急性胰腺炎中的整体作用较大黄、川芎的作用强。在两因素水平中,对内毒素、TNFα、SOD、MDA作用明显的是川芎+栀子组;而对XOD、水肿作用好的是大黄+川芎组;大黄+栀子组仅对淀粉酶的作用强于其它两组。所以川芎+栀子组的治疗作用整体要好于其它两组。在MDA与SOD的比值中,单因素水平中,栀子组值最低;两因素水平中,川芎+栀子组值最低;三类中药组合的比值最低,也说明对胰腺组织的保护作用最强。三类中药的联合使用的作用都强于其它组合方式。
张永宏,周力,王培民[9](2002)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抗脂质过氧化物作用》文中提出目的 :观察急性胰腺炎病人用前列地尔治疗后血清丙二醛 (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浓度 ,并探讨MDA及SOD在急性胰腺炎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 :将急性胰腺炎病人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按内科综合治疗 ,实验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前列地尔治疗 7d后 ,应用硫代巴比妥酸法及放射免疫法测定 6 0例急性胰腺炎病人及 30例健康人血清MDA及SOD的含量。结果 :急性胰腺炎组血清MDA和SOD分别明显高于和低于正常组 (P <0 .0 1) ,MDA/SOD比值下降。实验组治疗后MDA明显低于对照组 ,SOD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前列地尔具有明显抗脂质氧化作用
张永宏,周力,王培民[10](2001)在《前列地尔在急性胰腺炎中抗脂质过氧化物作用》文中指出目的 :观察急性胰腺炎患者用前列地尔治疗后血清丙二醛 (MDA)和超氧歧化酶 (SOD)浓度 ,并探讨MDA及SOD在急性胰腺炎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 :将 6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按内科综合治疗 ,实验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前列地尔治疗 2周后 ,应用硫代巴比妥酸法及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 6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及 3 0例健康人 (正常组 )血清MDA及SOD的含量。结果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MDA和SOD分别明显高于和低于正常组 (P <0 .0 0 1)。实验组治疗后MDA明显降低 ,SOD明显升高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着性 (P <0 .0 1) ,对照组治疗后MDA下降 ,SOD升高均不明显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着性 (P>0 .0 5 )。结论 :前列地尔具有明显抗脂质氧化作用。
二、前列地尔在急性胰腺炎中抗脂质过氧化物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前列地尔在急性胰腺炎中抗脂质过氧化物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川芎嗪对结肠癌细胞的抑瘤效应及改变线粒体活性氧代谢介导凋亡通路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中医对结直肠癌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 |
1. 引言 |
2. 病症名称的历史沿革 |
3. 结直肠癌病因病机 |
4. 结直肠癌中医证候研究现状 |
5. 结直肠癌中医药治疗 |
6. 单味中药及其主要成分治疗结直肠癌的实验研究 |
7.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川芎研究概述 |
1. 引言 |
2. 川芎的历史沿革 |
3. 川芎的功效与应用 |
4. 川芎主要有效成分川芎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外科应用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川芎嗪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抗癌机制研究进展 |
1. 引言 |
2.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
3. 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和自噬 |
4. 诱导肿瘤细胞活性氧的生成 |
5. 抑制肿瘤细胞侵袭与转移 |
6. 抑制肿瘤组织血管生成 |
7. 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 |
8.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活性氧信号通路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
1. 引言 |
2. ROS的来源与调节 |
2.1 ROS的来源 |
2.2 ROS的调节 |
3. ROS相关信号通路 |
3.1 ROS促进细胞增殖 |
3.2 DNA损伤和遗传不稳定 |
3.3 适应性 |
3.4 细胞死亡 |
3.5 自噬 |
3.6 抗药性 |
4. ROS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
4.1 诱导肿瘤细胞死亡 |
4.2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川芎嗪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细胞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试剂配制 |
1.4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细胞形态学实验 |
2.3 结晶紫染色测定细胞活性 |
2.4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 |
2.5 细胞周期检测 |
2.6 Annexin V/PI凋亡检测 |
2.7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TMP显着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 |
3.2 TMP对结肠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 |
3.3 TMP通过抑制结肠癌细胞周期S期合成抑制细胞增殖 |
3.4 TMP诱导结肠癌细胞发生凋亡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活性氧对川芎嗪诱导的结肠癌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研究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细胞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1.3 主要试剂配制 |
1.4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DCFH-DA探针细胞内ROS检测 |
2.2 蛋白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
2.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TMP通过促进细胞内ROS产生来诱导结肠癌细胞发生凋亡 |
3.2 使用DCFH-DA探针检测结肠癌细胞内ROS的变化情况 |
3.3 TMP通过ROS介导结肠癌细胞发生线粒体途径凋亡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川芎嗪在裸鼠移植肿瘤中诱导凋亡作用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裸鼠移植肿瘤模型 |
2.2 丙二醛(MDA)检测 |
2.3 Caspase 3和Caspase 9蛋白活性检测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TMP在裸鼠移植肿瘤中具有抑制肿瘤增殖的效果 |
3.2 TMP增加裸鼠移植肿瘤内ROS积累并诱导凋亡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总结与展望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千日红提取物抗小鼠急性和慢性肝损伤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
1.1 肝损伤概述 |
1.2 急性肝损伤 |
1.3 慢性肝损伤 |
第二章 肝损伤与氧化应激和自噬 |
2.1 肝损伤与氧化应激 |
2.2 肝损伤与自噬 |
第三章 药用植物千日红的研究进展 |
3.1 千日红的主要成分 |
3.2 千日红的药理作用 |
3.3 千日红的应用与开发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千日红水提物对APAP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作用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章 千日红粗提物对CCl_4诱导的小鼠慢性肝损伤的作用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毒性评价及重楼皂苷Ⅰ的肝毒性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重楼的药效成分、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研究现状 |
1 药效成分 |
2 药理作用 |
3 不良反应研究现状 |
4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药药源性肝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
1 CYP代谢 |
2 线粒体稳态 |
3 氧化损伤 |
4 细胞凋亡 |
5 胆汁淤积 |
6 Ca~(2+)浓度平衡破坏 |
7 免疫激活介导的炎症因子释放 |
8 特异反应 |
9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第一章 重楼皂苷Ⅰ、Ⅱ、Ⅶ的体内外毒性评价 |
第一节 重楼皂苷Ⅰ、Ⅱ、Ⅶ的细胞毒性实验 |
1 概述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第二节 模式生物-斑马鱼评价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毒性 |
1 概述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第三节 重楼皂苷Ⅰ的小鼠毒性实验研究 |
1 概述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
1 重楼皂苷Ⅰ、Ⅱ、Ⅶ的细胞毒性实验 |
2 模式生物-斑马鱼评价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毒性 |
3 重楼皂苷Ⅰ的小鼠毒性实验研究 |
本章总结与讨论 |
第二章 重楼皂苷Ⅰ的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
第一节 肝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
1 概述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第二节 心血管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
1 概述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1 肝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
2 心血管毒性机制研究 |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基于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探索重楼皂苷Ⅰ的体内肝毒性机制 |
第一节 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 |
1 概述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生物信息分析 |
6 机制分析 |
7 PPI网络 |
8 潜在生物标志物 |
第二节 Q300靶向代谢组学 |
1 概述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通路富集 |
6 通路分析 |
7 潜在生物标志物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1 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 |
2 Q300靶向代谢组学 |
3 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关联分析 |
第四节 重楼皂苷Ⅰ肝毒性机制验证 |
1 动物组织Western blot验证 |
2 斑马鱼qPCR实验验证 |
3 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1 重楼皂苷Ⅰ、Ⅱ、Ⅶ的体内外毒性评价 |
2 重楼皂苷Ⅰ的细胞毒性机制研究 |
3 重楼卓苷Ⅰ的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 |
4 重楼皂苷Ⅰ肝毒性机制推测与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非酒精性脂肪性胰病研究现状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流行病学 |
2 发病机制 |
2.1 肥胖与NAFPD肥胖是世界卫生组织承认的一种全球性流行病. |
2.2 IR、β细胞功能与NAFPD脂肪毒性在IR和胰腺β细胞功能障碍中起作用. |
2.2.1 IR与NAFPD: |
2.2.2β细胞功能与NAFPD: |
2.3 表观遗传与NAFPD和胰腺癌 |
2.3.1 营养诱导β细胞增殖的表观遗传调控: |
2.3.2 与饮食摄入和胰腺癌风险相关的表观遗传改变: |
2.4 遗传倾向与N A F P D |
2.5 氧化应激与E R应激在N A F P D中的作用 |
2.5.1 氧化应激和ER应激: |
2.5.2 E R中氧化应激的来源: |
2.5.3 保持E R平衡以抵抗氧化应激的机制: |
2.5.4 氧化/ER应激在NAFPD中的作用: |
2.6 |
3 NAFPD影像诊断现状 |
4 结论 |
4.1 加强NAFPD发病机制的研究关于NAPFD还有很多问题尚不清楚. |
4.2 搞清N A F P D在糖尿病和相关代谢中的作用 |
4.3 |
4.4 做好无创影像诊断 |
4.5 加强NAFPD的防治 |
(5)抗凝血酶Ⅲ保护重症胰腺炎所致急性肾损伤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绪论 |
第一部分 抗凝血酶Ⅲ活性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AKI发生率的关系研究 |
1.引言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低ATⅢ活性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有更高的AKI发生率 |
3.2 ATⅢ活性降低的程度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AKI发病率相关 |
4.讨论 |
第二部分 抗凝血酶Ⅲ保护重症急性胰腺炎所致AKI的分子机制研究 |
1.引言 |
2.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动物实验 |
2.3 体外实验 |
2.4 血清肌酐测定 |
2.5 血尿素氮测定 |
2.6 脂类过氧化作用(MDA)检测 |
2.7 总SOD活性检测(WST-8 法) |
2.8 肾组织石蜡包埋 |
2.9 肾组织PAS染色(过碘酸雪夫染色,糖原染色) |
2.10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11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 |
2.12 RT-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 |
2.13 统计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ATⅢ减轻重症急性胰腺炎导致的肾功能损伤 |
3.2 ATⅢ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导致的肾脏组织学损伤 |
3.3 ATⅢ减轻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的肾脏炎症反应 |
3.4 ATⅢ减轻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的肾脏氧化应激 |
3.5 ATⅢ减轻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的肾脏细胞凋亡 |
3.6 ATⅢ抑制近曲小管上皮细胞TNFα诱导的趋化因子表达 |
4.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6)乌司他丁与川芎嗪合用对急性胰腺炎大鼠氧自由基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录 |
致谢 |
(7)重组人Elafin对实验性大鼠急性胰腺炎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人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 |
第二节 重组人 Elafin 的制备及重组表达情况 |
第三节 急性胰腺炎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第四节 急性胰腺炎合并肺损伤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第五节 急性胰腺炎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
第二章 重组人 Elafin 对实验性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作用的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结论 |
第三章 重组人Elafin 对实验性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肺损伤作用的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其他成果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8)清、下、活三类中药对急性胰腺炎作用规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论文 |
(一) 中文摘要 |
(二) 英文摘要 |
(三) 前言 |
(四) 材料和方法 |
(五) 结果 |
(六) 讨论 |
(七) 结论 |
(八) 参考文献 |
(九) 附图 |
二、 文献综述 |
(一) 正文 |
(二) 附图 |
(三) 参考文献 |
三、 致谢 |
四、 缩略语表 |
(10)前列地尔在急性胰腺炎中抗脂质过氧化物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标本采集 |
1.4 测定方法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前列地尔在急性胰腺炎中抗脂质过氧化物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川芎嗪对结肠癌细胞的抑瘤效应及改变线粒体活性氧代谢介导凋亡通路的机制研究[D]. 李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千日红提取物抗小鼠急性和慢性肝损伤的作用研究[D]. 覃海燕. 吉林大学, 2021(01)
- [3]重楼皂苷Ⅰ、Ⅱ、Ⅶ的毒性评价及重楼皂苷Ⅰ的肝毒性机制探究[D]. 王文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非酒精性脂肪性胰病研究现状与进展[J]. 池肇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20(19)
- [5]抗凝血酶Ⅲ保护重症胰腺炎所致急性肾损伤的分子机制[D]. 孔一帏.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6]乌司他丁与川芎嗪合用对急性胰腺炎大鼠氧自由基影响的研究[D]. 王宏志.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7]重组人Elafin对实验性大鼠急性胰腺炎作用的研究[D]. 张馨木. 吉林大学, 2007(03)
- [8]清、下、活三类中药对急性胰腺炎作用规律的实验研究[D]. 张毅. 大连医科大学, 2004(01)
- [9]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抗脂质过氧化物作用[J]. 张永宏,周力,王培民.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2(03)
- [10]前列地尔在急性胰腺炎中抗脂质过氧化物作用[J]. 张永宏,周力,王培民. 贵阳医学院学报, 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