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杠杆式初始挡料冲裁模(论文文献综述)
田野[1](2013)在《基于Dynaform软件的汽车副车架级进模具设计》文中指出现今,逐渐成熟的CAE分析成为了模具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可以在模具被投入到实际生产前就能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工程师就能通过分析的结果来修改设计方案,使得模具的生产周期有所减少。本文引用了有限元在板料成形中的具体应用和方法,并且在模具设计的一些主要步骤中也引进了Dynaform软件进行辅助,并且在第四章详细讲解了用Dynaform进行的数值模拟分析以及分析的数据和结果,由此可以看出有限元等辅助模拟软件在模具设计制造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最后进行了模具实际加工中的装配、调试和现场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对数值模拟分析应用于模具设计中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在实际的生产中能够更加的运用自如。
黄佳[2](2012)在《金属带材圆盘分切断面分析及分切过程数值模拟仿真》文中指出随着IT、电工电讯、汽车配件、办公机器、家电、五金制品等行业的发展,驱动着金属成型行业,尤其是金属薄板精密裁切行业的迅速发展。基于节材节能环保的经济发展理念,要求不断提高金属制品的精度并提高材料的利用率,而宽幅面的金属板材卷料纵向分切成所需宽度的带材是制作精密金属制品的基础,只有保证分切加工精度才能充分保证材料的利用率与金属制品的精度,这就对金属薄板精密分切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分析国内外板材剪切技术以及精密冲裁技术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采用实验和有限元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对圆盘剪分切板料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归纳分析分切面断口形貌特征,建立圆盘剪剪切力数学模型,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分析。通过生产现场跟踪采集大量不同材料、厚度与工艺条件的分切样本,利用超景深显微系统观察分切断口形貌,初步分析了材料性能、板厚、工艺条件对分切断面形貌特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归纳了4类分切断面类型并对其产生的条件。以304不锈钢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实验法,进一步深入研究了侧间隙、重叠量、板料厚度等工艺参数对圆盘剪分切断面性能的影响。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建立二维平面数值模型仿真研究了圆盘剪板料分切过程。分析了一定工艺条件下变形区的应力应变状态以及变形区特征点在整个变形过程中应力应变状态的变化规律。同时仿真研究了侧间隙、板料厚度、压边力与反压力等工艺参数对分切面性能质量的影响规律,并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二者变化趋势一致。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表明,圆盘剪切加工过程涉及到许多复杂的问题,如裂纹的产生与扩展、剪切变形机理等,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可以寻求预测裂纹生成与扩展的方法,从而控制剪切面断面特征,保证剪切质量,这有助于提出新的分切加工工艺。
阎青松[3](2009)在《QA35Y-30液压联合冲剪机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液压联合冲剪机是高效、低成本组合机床,制造业、加工业等对它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也对它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带模剪液压联合冲剪机QA35Y-30。QA35Y-30液压联合冲剪机采用单缸,通过机械杠杆传动驱动冲压工作机构;用单片机控制,实现了单次、连续、微动等冲压及剪切的自动化操作与控制,并具有自动计数及预置等功能,有效提高了机器性能,简化了操作。分析剪切工作机构的关键部位,对其进行MATLAB优化计算,实现了工作机构的参数化与优化设计,有效地提高了设计的可靠性与设计效率。液压系统由变量泵供油;溢流阀将泵的出口压力调到给定值;三位四通换向阀与油缸串联,行程由与电磁换向阀连接的行程开关决定;二位四通换向阀与溢流阀并联,用于油缸在无压力情况的对刀;并对油缸的主要技术性能参数进行了计算及强度校核,确定了驱动电机及液压泵。最后用有限元方法和ANSYS软件,建立QA35Y-30液压联合冲剪机床身有限元模型,从理论上阐述了在求解冲剪机床身这类大型三维复杂结构问题中的有限元方法,并对QA35Y-30液压联合冲剪机床身的整体结构进行了静态线性强度分析及床身结构改进。经长沙冲剪机床厂制造证明,在功率相同、结构简化的情况下,可剪切的最大方钢、圆钢、角钢等尺寸明显增加,一次剪切宽度可提高28.3%,机器的净重降低了1t,外形长度尺寸减小了400 mm,减少率达到14.7%。QA35Y-30液压联合冲剪机是高效率、低能耗的机、电、液一体化设备。
肖福成[4](2007)在《小型冲压模具报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提出模具作为一种商品需要在市场上流通,必然面临如何科学地计算模具成本,合理地制定模具价格的问题。为了解决模具报价问题,学术界和各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各种科学的模具报价方法,提出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建立模具报价系统,对模具报价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预测和计算分析。本文分析了模具市场的现状,对国内外目前所采用的报价方法作了较全面的比较。以小型冲压模具报价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模具的成本构成入手,以加工费用的计算作为模具报价的基础,将模具制造费用的估算过程归纳为三个步骤:匹配零件加工工艺、计算加工工时和计算加工费用,三个步骤可以初步估算模具的制造费用。通过输入制件特征信息,设置报价模具的工作零件和结构零件的报价细则建立模具详细计算报价。为了充分利用报价历史数据,将其整理和归类,通过详细设计报价实例,建立了模具报价实例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按客户报价、按模具类型报价和基于实例推理报价的三种快速报价法。为了实现制件数据模型的快速浏览和在快速报价的实例结果中能够查看制件数据模型,用ActiveX技术将各主流CAD软件的轻量化浏览器进行集成,开发了制件快速浏览模块,实现基于制件结构特征的可视化模具报价。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计算报价涉及到的各种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归类,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将上述报价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报价系统中,开发了小型冲压模具报价系统。该系统减轻了报价人员的工作量,缩短了模具报价时间,提高了模具报价的可信度和科学性,对其它类型模具报价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
刘锋[5](2004)在《基于功能的覆盖件拉延模三维CAD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指出覆盖件拉延模设计制造周期的长短和质量对新车型的开发周期、汽车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有着直接影响。虽然现在大多数厂家采用了通用的CAD系统辅助覆盖件拉延模设计,但其应用基本限于造型或绘图。这些系统不能从功能的角度去支持产品设计过程,不能支持自顶向下的设计,导致设计效率低下。为此,本文对面向功能的三维覆盖件拉延模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从特征和功能两个不同的角度对覆盖件拉延模结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将面向功能的设计思想和特征建模技术结合起来,提出了面向功能的覆盖件拉延模设计方法,并探讨了功能的分解和功能-结构求解,功能分解将覆盖件的主功能分解为若干子功能,使复杂的设计问题简单化。作者阐述了面向功能的覆盖件拉延模设计基本原理,提出了功能组件的概念。作者研究了面向功能的覆盖件拉延模CAD的关键技术。将覆盖件拉延模零件划分为主体特征、加强特征和辅助特征,将覆盖件模具零件的设计划分为三个步骤,即主体特征设计、加强特征设计和功能组件调用,这样就使覆盖件拉延模的凸模、凹模和压料圈有了统一的设计方法,为三维覆盖件拉延模零件设计软件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分析了减轻筋的设计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实用的自动设计与交互式设计相结合的减轻筋设计模块。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三维覆盖件拉延模具CAD系统进行了功能需求分析,完成了系统的总体设计,并以UG为平台开发了三维覆盖件拉延模具CAD系统,该系统包括初始化模块、零件主体特征设计模块、交互式减轻筋布置模块、功能组件库调用模块和装配设计模块。
张志[6](2004)在《汽车零部件的模具设计》文中提出目前国外模具行业广泛采用CAD/CAM技术,并通过数控机床进行加工,大大的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和制造周期,提高了模具的技术含量,降低了成本。相比之下,我国模具行业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汽车零部件生产制造方面还不具备为国产汽车(尤其是轿车)全面配套供货的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很弱。针对目前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情况,我们必须根据国际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综合分析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采取有利措施,提高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竞争力。 本课题通过对离合器壳设计过程的分析,以UG、AutoCAD软件为基础,进行了离合器壳模具的开发,同时仿真了离合器壳模具的数控加工,实现了从实物到生产的一体化,利用参数化实体造型的方法,突破了AutoCAD三维实体造型功能不足的局限,为汽车零部件更加高速、快捷的造型、生产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
杨安民[7](2001)在《杠杆式初始挡料冲裁模》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一种杠杆式初始挡料装置及其在冲裁模上的应用,实现了窄长型零件上成组孔的连续冲裁。
L.Hilbert,张正修[8](1979)在《用楔传动的模具》文中认为 用楔传动的模具在现代的大量生产中不采用已不可想象。楔传动在所有类型的模具中都会遇到,不管是冲裁模或者是成形模都有采用。因楔传动能改变动作方向,它不仅用于连续模、连续复合模、多工位压力机用模具上,也有用在汽车车身复盖件压制的大型单冲模具上,也有用作传送自动线的传动机构的。现就这种模具结构的见解和实例介绍如下。
二、杠杆式初始挡料冲裁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杠杆式初始挡料冲裁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Dynaform软件的汽车副车架级进模具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CAE应用在模具设计中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
1.3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4 研究的可行性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有限元在板料中的应用 |
2.1 板料有限元的一般理论 |
2.2 板料冲压成型的缺陷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利用Dynaform软件进行汽车副车架级进模具的设计 |
3.1 Dynaform软件的理论研究 |
3.2 副车架的级进模具设计 |
3.3 产品模具设计中的一些研究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汽车副车架部分零件的数值模拟分析 |
4.1 引言 |
4.2 副车架零部件的数值模拟分析的准备工作 |
4.3 数值模拟压边力的调整 |
4.4 数值模拟摩擦系数的调整 |
4.5 数值模拟模具间隙的调整 |
4.6 数值模拟回弹问题的分析 |
4.7 零件壁厚的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模具的制造及其调试 |
5.1 冷冲压模具一般采用的金属材料 |
5.2 冷冲压模具金属材料的一般热处理 |
5.3 冲压设备的选择 |
5.4 模具的调试 |
5.5 模具实验现成所遇到的问题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金属带材圆盘分切断面分析及分切过程数值模拟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板料剪切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1 板材剪切技术与装备现状 |
1.2.2 板料剪切过程研究现状 |
1.3 影响圆盘剪分切质量的因素 |
1.4 本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本课题的来源 |
1.4.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金属板材圆盘剪分切断面特征分析 |
2.1 引言 |
2.2 圆盘剪分切过程工艺原理 |
2.3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案 |
2.3.1 剪切实验装置与条件 |
2.3.2 实验方案 |
2.4 圆盘剪分切断口形貌特征分析 |
2.4.1 不同材质不同工艺条件的断口形貌特征 |
2.4.2 不同材质相同工艺条件下的分切断口形貌特征 |
2.4.3 同材质不同厚度与工艺条件的分切断口形貌图 |
2.4.4 分切面毛刺形态分析 |
2.4.5 圆盘剪分切断口形貌归纳 |
2.5 工艺条件对分切断面性能的影响 |
2.5.1 金属带材圆盘剪分切断面性能评价 |
2.5.2 侧间隙对分切断面性能的影响 |
2.5.3 板材厚度对分切面性能的影响 |
2.5.4 重叠量对分切断面性能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金属板材圆盘剪分切过程力学建模 |
3.1 引言 |
3.2 圆盘剪纵向分切板料剪切力的计算 |
3.3 圆盘剪分切过程受力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圆盘剪分切过程有限元仿真研究 |
4.1 引言 |
4.2 ANSYS/LS-DYNA有限元分析软件的简介 |
4.3 有限元分析的基础理论 |
4.3.1 材料非线性的本构关系 |
4.3.2 ANSYS/LS-DYNA2D的算法基础 |
4.4 圆盘剪分切二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4.1 几何建模与网格划分 |
4.4.2 板料本构模型及其属性定义 |
4.4.3 接触与摩擦问题 |
4.4.4 建立边界条件并施加载荷 |
4.4.5 仿真其他工艺参数的选择 |
4.5 剪切过程仿真分析 |
4.5.1 剪切过程应力应变状态分析 |
4.5.2 剪切区特征点应力应变状态分析 |
4.6 工艺参数仿真分析 |
4.6.1 侧间隙的影响 |
4.6.2 板料厚度的影响 |
4.6.3 压边力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QA35Y-30液压联合冲剪机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联合冲剪机发展概况 |
1.3 优化设计概况 |
1.3.1 优化设计发展简介 |
1.3.2 优化设计步骤 |
1.3.3 优化设计计算软件MATLAB 简介 |
1.4 有限元方法发展概况 |
1.4.1 有限元方法发展简介 |
1.4.2 有限元方法在我国的发展 |
1.4.3 有限元软件ANSYS 简介 |
1.5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6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QA35Y-30 液压联合冲剪机的总体设计 |
2.1 工作原理 |
2.2 主要技术参数 |
2.3 主要工作机构 |
2.3.1 剪切部分 |
2.3.2 冲压部分 |
2.3.3 剪切工作机构的优化设计 |
2.4 电气控制原理 |
2.4.1 控制功能 |
2.4.2 硬件配制 |
2.4.3 软件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QA35Y-30 液压联合冲剪机工作机构分析 |
3.1 剪切部分工作机构 |
3.1.1 剪滑块 |
3.1.2 板料剪切 |
3.1.3 模剪部分设计计算 |
3.1.4 型钢部分设计计算 |
3.2 冲压部分工作机构 |
3.2.1 冲孔吨位计算 |
3.2.2 工件冲孔压力的计算 |
3.3 模具设计 |
3.3.1 冲压百叶窗孔模具的设计 |
3.3.2 120 冲孔剪切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QA35Y-30 液压联合冲剪机液压执行机构的设计 |
4.1 液压系统原理 |
4.2 油缸的设计与计算 |
4.2.1 油缸主要技术性能参数的计算 |
4.2.2 缸筒的计算 |
4.2.3 活塞的设计 |
4.2.4 导向套的选择 |
4.3 电机及液压泵的确定 |
4.3.1 轴向柱塞泵的选用 |
4.3.2 63YCY14-1B 型轴向柱塞泵的选用 |
4.3.3 电动机的选择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QA35Y-30 液压联合冲剪机床身强度分析 |
5.1 有限元的发展及ANSYS 软件简介 |
5.1.1 有限元的发展 |
5.1.2 有限元软件ANSYS 简介 |
5.2 床身实体模型的建立与处理计算 |
5.2.1 焊接实体建模型方法 |
5.2.2 焊接实体建模插值处理方法计算原理 |
5.2.3 床身实体模型的建立 |
5.3 床身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3.1 床身有限元模型单元的计算方法 |
5.3.2 床身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4 床身力学模型的计算 |
5.4.1 单元的等参变换 |
5.4.2 通过最小势能原理建立有限元位移法结构的平衡方程 |
5.4.3 求解三维结构大型有限元方程的PCG 算法 |
5.4.4 施加约束、载荷计算求解 |
5.5 QA35Y-30 液压联合冲剪机床身强度分析 |
5.5.1 QA35Y-30 液压联合冲剪机床身应力分析 |
5.5.2 QA35Y-30 液压联合冲剪机床身变形分析 |
5.5.3 改进后的床身静态线性强度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及展望 |
1 全文总结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小型冲压模具报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目前模具报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传统的模具报价方法 |
1.4 模具报价研究发展状况 |
1.4.1 报价方法的研究 |
1.4.2 报价系统的开发 |
1.4.3 模具报价系统存在的问题 |
1.5 本课题来源及研究对象、目的意义 |
1.5.1 课题来源 |
1.5.2 研究对象、目的意义 |
1.6 论文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报价系统总体设计与开发环境 |
2.1 模具报价分析 |
2.1.1 模具价格分析 |
2.1.2 模具客户对模具报价的要求 |
2.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2.1 系统设计思想 |
2.2.2 系统总体结构 |
2.2.3 系统功能模块 |
2.3 模具报价系统的开发平台 |
2.3.1 操作平台 |
2.3.2 开发工具 |
2.4 系统数据的管理 |
2.4.2 Access数据库 |
2.4.3 数据库引擎 |
第三章 模具加工费用计算 |
3.1 模具加工 |
3.1.1 模具零件的加工 |
3.1.2 模具零件型面加工分类 |
3.2 模具零件加工工艺链 |
3.2.1 典型工艺 |
3.2.2 型面加工规则 |
3.2.3 加工工艺匹配推理的实现 |
3.3 加工工时的计算 |
3.3.1 工时定额简介 |
3.3.2 工时定额的常见制定方法 |
3.3.3 模具加工中工时定额的制定 |
3.3.4 切削用量 |
3.3.5 加工余量 |
3.4 模具零件加工费用的计算 |
3.4.1 模具生产中的工时单价 |
3.4.2 模具各项加工费用的计算 |
第四章 详细计算报价 |
4.1 制件特征信息 |
4.1.1 制件的分类 |
4.1.2 制件的特征信息 |
4.2 模具结构 |
4.2.1 模具分类 |
4.2.2 工作零件 |
4.2.3 结构零件 |
4.3 模具零件的选用 |
4.3.1 零件族 |
4.3.2 零件库 |
4.3.3 零件尺寸规格 |
4.4 详细计算报价过程 |
4.4.1 详细计算报价流程 |
4.4.2 各项费用的计算 |
第五章 快速报价 |
5.1 报价实例库 |
5.1.1 实例库的设计 |
5.1.2 制件和模具的特征码 |
5.1.3 实例的查看 |
5.2 按客户报价 |
5.2.1 客户信息库 |
5.2.2 按客户报价的过程 |
5.3 按模具类型报价 |
5.4 基于事例推理的报价 |
5.4.1 CBR的介绍 |
5.4.2 基于CBR的模具报价 |
第六章 制件快速浏览和报价系统的实现 |
6.1 二维、三维制件快速浏览 |
6.1.1 数据轻量化技术 |
6.1.2 主流 CAD软件对轻量化技术的支持 |
6.1.3 快速浏览模块的实现 |
6.2 模具报价系统的实现 |
6.2.1 系统的主界面 |
6.2.2 数据库的连接 |
6.2.3 系统的辅助功能 |
6.3 详细计算报价的实现 |
6.4 快速报价的实现 |
6.4.1 按客户报价 |
6.4.2 按模具类型报价 |
6.4.3 基于CBR报价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基于功能的覆盖件拉延模三维CAD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 论 |
1.1 课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模具CAD/CAM技术发展概况 |
1.3 覆盖件模具CAD存在的问题 |
1.4 覆盖件模具CAD的发展方向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2 覆盖件拉延模的结构特点 |
2.1 覆盖件拉延模的特点及分类 |
2.2 单、双动拉延模工作零件结构特点及分类 |
2.3 覆盖件拉延模设计准则 |
3 面向功能的覆盖件拉延模设计原理 |
3.1 引言 |
3.2 面向功能的覆盖件模具设计过程 |
3.3 功能划分 |
3.4 装配设计过程 |
4 面向功能的覆盖件拉延模CAD关键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拉延模主体特征设计 |
4.3 拉延模加强特征设计 |
4.4 参数化的功能组件库调用 |
4.5 本章小结 |
5 三维覆盖件拉延模CAD系统的实现 |
5.1 引言 |
5.2 三维覆盖件拉延模CAD系统设计 |
5.3 三维覆盖件拉延模CAD系统各模块的实现 |
5.4 设计实例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6)汽车零部件的模具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2 CAD/CAM的发展趋势 |
1.3 模具的地位 |
1.3.1 模具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1.3.2 CAD/CAM技术的历史地位 |
1.4 本章小结 |
2 离合器的结构设计 |
2.1 分类与性能 |
2.1.1 基本要求 |
2.1.2 分类与特性 |
2.2 摩擦离合器的主要性能及其计算 |
2.2.1 接合过程 |
2.2.2 性能参数计算 |
2.3 离合器壳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冲压模具设计过程与要点 |
3.1 冲压模具设计过程 |
3.1.1 冲压模具的功能 |
3.1.2 冲压模具设计的一般设计程序 |
3.2 模具设计要点 |
3.2.1 总体设计要点 |
3.2.1.1 总体结构形式的确定 |
3.2.1.2 压力中心的计算 |
3.3 冲压设备的选择 |
3.3.1 设备类型的选择 |
3.3.2 设备规格的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4 离合器壳模具设计 |
4.1 零件的工艺性分析 |
4.2 工艺方案及模具形式 |
4.2.1 计算毛坯尺寸 |
4.2.2 计算拉深次数 |
4.2.3 确定工艺方案及模具形式 |
4.3 工序设计与工艺计算 |
4.3.1 排样、裁板方案 |
4.3.2 确定中间工序尺寸 |
4.4 压力、压力中心及压力机选择 |
4.4.1 落料拉深工序 |
4.4.2 冲Φ150mm底孔 |
4.4.3 冲9个Φ6.5mm小孔 |
4.4.4 冲9个R12mm半球形孔 |
4.4.5 冲6个Φ8.5mm孔 |
4.4.6 冲3个Φ6.5mm定位孔 |
4.4.7 冲2个Φ6mm工艺孔 |
4.4.8 冲Φ5mm孔 |
4.4.9 冲侧面3个窗形孔 |
4.4.10 切边工序 |
4.5 模具的结构设计 |
4.5.1 落料、拉深复合模的设计 |
4.5.1.1 模具结构形式的选择 |
4.5.1.2 模具工作部分尺寸计算 |
4.5.1.3 选用标准模架、确定闭合高度及总体尺寸 |
4.5.1.4 模具零件的结构设计 |
4.5.2 底孔冲模设计 |
4.5.2.1 凸、凹模尺寸确定 |
4.5.2.2 模具结构形式的选择 |
4.5.2.3 选用标准模架、确定闭合高度及总体尺寸 |
4.5.2.4 模具零件的结构设计 |
4.5.3 小孔冲模设计 |
4.5.3.1 凸、凹模尺寸确定 |
4.5.3.2 模具结构形式的选择 |
4.5.3.3 选用标准模架、确定闭合高度及总体尺寸 |
4.5.3.4 模具零件的结构设计 |
4.5.4 边缘小孔冲模设计 |
4.5.4.1 凸、凹模尺寸确定 |
4.5.4.2 模具结构形式的选择 |
4.5.4.3 选用标准模架、确定闭合高度及总体尺寸 |
4.5.4.4 模具零件的结构设计 |
4.5.5 切边 |
4.5.5.1 模具结构设计 |
4.6 软件设计 |
4.6.1 设计模块 |
4.6.2 交互界面的设计 |
4.6.3 数据采集 |
4.7 本章小结 |
5 数控机床及数控加工技术 |
5.1 典型机床及其应用 |
5.2 数控机床的技术发展 |
5.2.1 网络化制造的关键技术 |
5.2.2 集成化的数控技术 |
5.3 数控加工的程序编制 |
5.3.1 基本概念 |
5.3.2 程序编制 |
5.3.3 源程序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杠杆式初始挡料冲裁模(论文提纲范文)
1 零件工艺分析和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 |
2 模具结构 |
3 模具工作过程 |
4 使用效果 |
四、杠杆式初始挡料冲裁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Dynaform软件的汽车副车架级进模具设计[D]. 田野. 长春理工大学, 2013(08)
- [2]金属带材圆盘分切断面分析及分切过程数值模拟仿真[D]. 黄佳. 广东工业大学, 2012(09)
- [3]QA35Y-30液压联合冲剪机的研究与开发[D]. 阎青松. 华南理工大学, 2009(S2)
- [4]小型冲压模具报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肖福成.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5)
- [5]基于功能的覆盖件拉延模三维CAD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刘锋. 华中科技大学, 2004(02)
- [6]汽车零部件的模具设计[D]. 张志. 大连理工大学, 2004(04)
- [7]杠杆式初始挡料冲裁模[J]. 杨安民. 模具制造, 2001(01)
- [8]用楔传动的模具[J]. L.Hilbert,张正修. 模具通讯, 19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