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环境下的中文学术会议录标引(论文文献综述)
蔡妍[1](2014)在《ISI Web of Knowledge平台及其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基于www超链接特性,建立了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学术信息资源整合平台(ISI web of Knowledge-WOK),是一个采用“一站式”信息服务的设计思路构建而成的数字化研究环境。该平台利用信息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各种相关资源提供给研究人员,兼具知识的检索、提取、管理、分析与评价等多项功能。本文旨对WOK平台的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言,概括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然后从数据统计和研究内容两个方面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WOK平台体系,一方面,简单地从发展历程和资源组成等内容介绍了平台,另一方面,把平台中的数据库按数据库构成、其他资源和分析工具进行了分类,且对它们逐一进行描述;第三部分是WOK平台功能,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平台的检索功能、分析功能和个性化服务功能,此部分和第二部分都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全面介绍了WOK平台;第四部分是WOK与CNKI的比较,这是本文的重点内容,首先从资源构成和学科范围两方面对两个平台的收录情况进行了比较,其次从检索功能、检索结果处理、分析功能和个性化服务等方面又进一步细分地进行了平台功能比较,最后总结了整个比较结果并给出启示;第五部分是结语,总结了整篇论文的研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数据库检索系统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文中的比较研究部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它主要比较了WOK和CNKI两个平台,通过分析比较结果总结了多方面的启示,帮助CNKI以及国内其他数据库完善自身的功能,提高整个学术体系的服务水平。
胡红亮[2](2013)在《学术着作可信度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资源,学术着作在研究和学术交流过程中承担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践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对学术着作进行评价的需求。然而相对于学术论文,无论是理论基础、模型搭建还是评价数据采集都处于较初级的阶段。本论文拟从学术着作的基础特性——可信度的评价研究入手,探讨对学术着作进行综合评价的思路和具体方法。论文首先分析和定义了学术着作及其可信度的基本含义。为简化研究过程、精确研究日标,在对比不同学术出版物之间差异和特点的基础上,得出了学术着作的含义,强调了学术着作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以及作为特殊的信息产品所具有的标准化、市场化特征。在定义学术着作可信度概念时充分考虑了可信度历史由来和发展的现实状况,明确了可信度是既包含本身特质又体现自身与受众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性。这一定义为后续的研究限定了方向。在明确研究方向和目标的前提下,论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描述了有关可信度、图书评价、信息资源评价等方面的进展和现状。在此基础上选取了两方面的案例和基础理论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一是对图书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分析和总结。包括从图书馆资源采购和馆藏评价的角度、从出版机构学术选题的角度、从科研评价的角度和国家资助或引导类图书评选活动的角度具体分析影响学术图书可信度及其影响力的因素和指标。二是对信息可信度评价的案例进行分析,主要借鉴了对网络信息资源可信度的评价指标建立和评价方法。在了解和总结上述几类案例的基础上,论文在第3章具体分析了学术着作的参与方(包括着作者、编辑加工者、传播者、评价者和受众等)的特性和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学术着作的产生、加工、传播和应用的流程,以初步了解学术着作的可信度所涉及到的因素和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论文初选了建立学术着作可信度评价的指标体系,按照信息源、信息加工、信息传播和信息应用等几个方面用德尔菲专家调查法建立了学术着作可信度的基本评价模型。在综合模型的基础上,论文将学术着作可信度的评价模型具体分为信源可信度、编辑制作可信度、传播可信度和应用可信度四个子模型,并分别建立其各自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数据采集与整理方法。为验证本文理论观点的正确性和模型的有效性,论文第5章特选择了部分基础医学中超声医学学术着作进行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对模型进行了简化并对数据采集进行了简化处理,最后的结果基本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论文第6章主要分析学术着作可信度评价模型的具体应用,提出在出版前利用模型进行核心作者的评价及科研诚信档案的建立以提高信源和内容可信度、在出版中引入核心出版社的概念并加强对出版社学术编辑能力和传播能力的建设、在出版后增强对学术着作学术影响力的建设。为全面提高学术着作的可信度,论文还提出建立学术着作出版、传播和评价“三位一体”的模型设想,以全面解决学术着作出版难、发行难和评价难的状况。论文最后对学术着作可信度评价的未来研究进行展望,进一步的研究内容可以包括对学术着作进行综合评价和网络环境下对学术着作可信度评价的影响等几个方面。
周黛[3](2010)在《工程新闻信息的规模化采集及质量控制 ——以“三峡工程新闻传播信息库”的信息采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信息时代,数据库的优势越来越凸显,各类数据库的建立成为各大机构不约而同的选择。数据库本身是一个空壳,必须对其进行填充才能实现其功能,因此对信息的规模化采集不可避免。工程新闻信息库的数据填充需要对所有的纸质、电子、网络等类型的工程新闻信息进行规模化的采集。工程新闻信息规模化的采集工作在网络环境下显得尤为复杂,网络信息的海量性,无序化以及其他各类噪音的干扰,加之采集人员本身的差异,都会增加采集的难度。本文旨在归纳出规模化采集工作中涉及的理论、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工程新闻,采用不同的采集工具、采集方法、采集重点及采集技巧。采集工作包括了工程新闻信息的收集、数字化、标准化录入、质量控制等。在采集环节中,标准化与质量控制是比较关键也是比较困难的一环,本文认为用元素据实现信息的标准化处理是有效的,分析了影响采集质量的因素与解决方法,并以三峡工程新闻信息报道的规模化采集为例,系统地论证了该信息采集与质量控制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以后其他类型的资料采集提供借鉴意义。
林栋,雍维薇[4](2008)在《2000—2007年知识网络研究分析——基于SCIE的定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2000—2007年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知识网络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从文献的数量类型分布、地区分布、机构分布、着者分布、引用情况、期刊分布及主题分布等角度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知识网络研究的现状。
王丹东[5](2007)在《基于B/S模式的MS-SQL Server数据库远程管理系统》文中研究表明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管理信息系统在现代社会已深入到各行各业。数据库作为数据的重要的存储形式,在信息社会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如何方便、有效和安全的访问数据库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该设计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开发一个基于B/S的MS-SQL Server数据库远程管理系统。文章从软件工程的角度出发,主要论述了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开发该系统的设计过程,工具则采用了Microsoft Visual Studio .Net 2003。实践证明用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开发软件不仅可以提高开发效率,使软件开发人员更方便与用户探讨和协作,开发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无须转换概念和表示符号,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软件的重用性。MS-SQL Server数据库远程管理系统是利用UML(统一建模语言)的软件开发方法开发的。UML是一种定义良好、易于表达、功能强大且普遍适用的建模语言。它溶入了软件工程领域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它的作用域不限于支持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还支持从需求分析开始的软件开发的全过程。该系统主要通过调用SQL分布式管理对象(SQL-DMO)提供的服务,来实现与SQL Server之间的交互。它提供两种操作模式,一种采用图形界面操作简单可以完成一般性操作,适用初级用户;另一种采用SQL语句操纵方便可以完成一些高级功能适用高级用户。系统提供两种登录验证方式:Windows集成验证和SQL Server验证。除此之外它还采用了XML存储登录密钥,从而使用户方便的对重要数据进行加密。软件具有:创建和编辑数据库,执行自定义的查询语句,导出和导入数据库结构和数据,备份和恢复数据库,加密与解密数据,帮助系统等功能。
林穗芳[6](2007)在《电子编辑和电子出版物——概念、起源和早期发展》文中研究指明一、电子编辑和电子出版的概念"电子编辑"在英语中称"electronic editing"(简称e-diting),在法语中称"montage(?)lectronique",这个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形成的,最先用于电视片的制作,后来逐步推广到音像资料的制作和其他出版领域。电影是法国人在19世纪末期的发明,预先把素材拍摄于胶片,用"montage"(蒙太奇)表示后期制作的剪辑和组合,英语在影视片制作过程中使用的
林穗芳[7](2007)在《电子编辑和电子出版物——概念、起源和早期发展》文中认为一、电子编辑和电子出版的概念"电子编辑"在英语中称"electronic editing"(简称e-diting),在法语中称"montage(?)lectronique",这个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形成的,最先用于电视片的制作,后来逐步推广到音像资料的制作和其他出版领域。电影是法国人在19世纪末期的发明,预先把素材拍摄于胶片,用"montage"(蒙太奇)表示后期制作的剪辑和组合,英语在影视片制作过程中使用的
严韧[8](2002)在《知识经济时代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相关问题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知识经济的特征是以信息为基础。数字图书馆是继传统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发展后的最新进化方向,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一个新兴的、涉及到互联网、多媒体、数据仓库、版权保护等诸多技术的计算机应用领域,其发展前景广阔,商机巨大。 本文辨析了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原理、产生背景、功能作用、职能特点,追踪了世界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状况和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建设进程。通过探讨建设原则的制定、标准规范的确立、数字资源的建设、检索技术的完善、知识产权的界定等一系列数字图书馆建设与管理中的相关问题,指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效益巨大的系统工程。通过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实践,展示了中国知名大学图书馆未来的走向。
文榕生[9](2000)在《机读中文学术会议录之目录格式初探》文中认为根据中文学术会议录自身特点与机读目录的原理、功能及一些文献着录规则 ,探讨了如何更好地针对不同情况的会议录进行规范性着录。
文榕生[10](2000)在《网络环境下的中文学术会议录标引》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分析会议录、网络的特点和用户需求等变化,认为在会议录标引方面应采取提高规范程度、趋向集中管理、加强检索功能、进行恰当标引等新措施,同时对分类标引与主题词标引的具体做法提出意见。
二、网络环境下的中文学术会议录标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环境下的中文学术会议录标引(论文提纲范文)
(1)ISI Web of Knowledge平台及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和附表清单 |
1 序言 |
1.1 背景及意义 |
1.1.1 背景 |
1.1.2 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2 WOK平台体系 |
2.1 平台简介 |
2.2 数据库构成 |
2.3 其他资源 |
2.4 分析工具 |
3 WOK平台功能 |
3.1 检索功能 |
3.1.1 检索规则 |
3.1.2 检索方法 |
3.1.3 检索结果处理 |
3.2 分析功能 |
3.2.1 基本分析 |
3.2.2 引文分析 |
3.3 个性化服务功能 |
3.3.1 我的EndNote Web |
3.3.2 我的ResearcherID |
3.3.3 我的引文跟踪 |
3.3.4 我已保存的检索 |
4 WOK与CNKI的比较研究 |
4.1 收录情况的比较 |
4.1.1 资源构成 |
4.1.2 学科范围 |
4.2 检索功能的比较 |
4.2.1 主要检索功能 |
4.2.2 辅助检索功能 |
4.2.3 其他检索功能 |
4.3 检索结果处理功能的比较 |
4.3.1 结果显示 |
4.3.2 结果反馈 |
4.3.3 结果处理 |
4.4 分析功能的比较 |
4.4.1 WOK的分析功能 |
4.4.2 CNKI的分析功能 |
4.4.3 两者分析功能的比较 |
4.5 个性化服务的比较 |
4.5.1 基本个性化服务 |
4.5.2 特色个性化服务 |
4.6 启示 |
5 结语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学术着作可信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辨析 |
1.1 学术着作可信度评价的研究背景 |
1.1.1 对信息资源的选择和评价需求日益增强 |
1.1.2 信息资源尤其是学术资源的可信度辨别需求强烈 |
1.2 相关概念辨析 |
1.2.1 学术着作的概念 |
1.2.2 学术着作可信度的概念 |
1.3 学术着作可信度评价研究的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有关可信度研究的历史进程和研究演变 |
1.4.2 有关可信度研究的相关概念研究 |
1.4.3 有关可信度研究内容 |
1.4.4 有关可信度研究方法 |
1.4.5 可信度研究的重要人物、着作和成果 |
1.4.6 可信度国内外研究的对比 |
1.4.7 对图书评价和学术着作评价的相关研究 |
1.4.8 网络条件下可信度评价及学术信任行为研究 |
1.4.9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相关总结 |
1.5 本论文研究范围 |
1.6 本论文研究方法 |
1.7 本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2 可信度评价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 |
2.1 网络信息资源可信度评价标准分析 |
2.2 基于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学术着作评价标准分析 |
2.2.1 基于图书馆文献采购的评价标准研究 |
2.2.2 基于馆藏资源合理使用和馆藏质量提高的评价标准分析 |
2.3 基于科研评价的影响力计量学标准分析 |
2.3.1 引文分析法的数据来源和评价对象 |
2.3.2 引文分析法的期刊评价标准分析 |
2.3.3 单一指标的科学计量学标准:被引频次标准分析 |
2.3.4 H指数标准分析 |
2.4 基于出版机构选题的学术着作评价标准分析 |
2.4.1 选题策划的基本概念和做法 |
2.4.2 学术着作选题策划的基本要求和特性 |
2.4.3 学术着作选题策划标准和案例分析 |
2.5 基于经济资助或引导类的学术着作评价标准分析 |
2.5.1 学术着作的资助出版和引民类出版标准研究 |
2.5.2 学术类图书出版后评奖 3 学术着作可信度影响因素分析及评价指标选择 |
3.1 学术着作的参与方、传播过程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3.1.1 学术着作的参与方分析 |
3.1.2 学术着作的传播过程-学术交流与研究过程 |
3.1.3 学术着作可信度的构成和影响因素 |
3.2 建立学术着作可信度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和原则 |
3.3 建立学术着作可信度评价体系的步骤和方法 |
3.3.1 初步分析各备选指标 |
3.3.2 通过德尔菲弦专家调查法获得指标选择和权重分析 |
3.3.3 调查表的设计 |
3.3.4 专家的选择 |
3.3.5 实施程序 |
3.4 学术着作可信度评价指标权爪确定 4 学术着作可信度评价模型构建 |
4.1 学术着作可信度评价模型设计 |
4.1.1 信源可信度子模型 |
4.1.2 编辑制作可信度子模型 |
4.1.3 传播可信度子模型 |
4.1.4 应用可信度子模型 |
4.2 数据采集、处理和计算 |
4.2.1 有关各模型中的主观性数据的采集和整理 |
4.2.2 有关各模型中的客观数据的采集和整理 5 模型验证和实证评价研究 |
5.1 验证方案 |
5.2 验证过程 |
5.3 实证评价案例研究 6 学术着作可信度评价模型应用研究 |
6.1 出版前应用——核心作者确定、评价和可信度技术手段使用 |
6.1.1 核心作者评价及学术信用档案建设 |
6.1.2 有关对可信度评价中技术手段的使用 |
6.2 出版中应用——核心出版社建设和基于可信度辅助出版系统 |
6.2.1 建设核心出版社以推动学术着作可信度提高 |
6.2.2 具有可信度的辅助出版系统建设 |
6.3 出版后应用——增强学术着作学术的推广和传播能力 |
6.4 以可信度为指导建立学术着作的写作规范和案例 |
6.5 建立学术着作的出版、传播、评价“三位一体”的平台 |
6.5.1 学术着作存在出版难、发行难、评价难“三难”状况 |
6.5.2 构建“三位一体”的学术着作出版平台 7 研究展望和结论 |
7.1 未来研究展望 |
7.1.1 数字出版环境下学术着作的可信度评价研究展望 |
7.1.2 以可信度研究为基础的学术着作综合评价研究 |
7.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博士期间的研究课题和成果 致谢 |
(3)工程新闻信息的规模化采集及质量控制 ——以“三峡工程新闻传播信息库”的信息采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立题背景 |
1.2 国内外新闻媒体信息库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2 工程新闻传播信息库及相关理论分析 |
2.1 工程新闻信息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
2.2 工程新闻传播信息库及主要特征和评价指标 |
2.3 工程新闻传播信息库与一般文献档案文献库的异同 |
2.4 工程新闻传播信息库建设相关理论 |
3 工程新闻信息的规模化采集及原则和方法 |
3.1 工程新闻信息规模化采集及基本流程 |
3.2 工程新闻信息规模化采集需求分析 |
3.3 工程新闻信息规模化采集的原则 |
3.4 工程新闻信息的规模化采集的主要方法 |
3.5 工程新闻信息的元数据编目 |
4 工程新闻信息规模化采集的质量控制 |
4.1 工程新闻信息规模化采集质量控制的理论基础 |
4.2 影响工程新闻信息规模化采集质量的因素与解决方法 |
4.3 工程新闻信息规模化采集的质量控制指标 |
4.4 工程新闻信息规模化采集的质量评测及方法 |
5 三峡工程新闻信息规模化采集实例 |
5.1 三峡工程新闻信息库信息采集需求分析 |
5.2 三峡工程新闻信息库信息采集的策略与方法 |
5.3 三峡工程新闻信息库信息采集的质量检测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 三峡工程大事记 |
(4)2000—2007年知识网络研究分析——基于SCIE的定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数量及类型分布分析 |
2 地区分析 |
3 机构分析 |
4 着者分析 |
5 引文分析 |
6 期刊分析 |
7 主题分布 |
8 结语 |
(5)基于B/S模式的MS-SQL Server数据库远程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目的 |
1.3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1.3.1 国外网络数据库当前特点与发展趋势 |
1.3.2 我国网络数据库发展概观 |
第二章 架构与技术分析 |
2.1 C/S 与 B/S 模式的介绍 |
2.1.1 C/S 模式结构 |
2.1.2 B/S 模式结构 |
2.1.3 C/S 与 B/S 模式性能比较 |
2.1.4 采用C/S 与B/S 模式应用分析 |
2.2 MIS 系统概述 |
2.3 NET Framework 概述 |
2.4 公共语言运行库的功能 |
2.5 NET Framework 类库 |
2.5.1 客户端应用程序开发 |
2.5.2 服务器应用程序开发 |
2.6 SQL-DMO 概述 |
第三章 需求分析 |
3.1 功能划分 |
3.2 功能描述 |
3.2.1 登录 |
3.2.2 管理服务器 |
3.2.3 管理数据库 |
3.2.4 管理数据表 |
3.3 性能需求 |
3.3.1 数据精确度 |
3.3.2 时间特性 |
3.3.3 适应性 |
3.4 运行需求 |
3.4.1 用户界面 |
3.4.2 硬件接口 |
3.4.3 软件接口 |
3.4.4 故障处理 |
3.5 其它需求 |
第四章 软件设计 |
4.1 总体设计 |
4.1.1 系统体系结构 |
4.1.2 软件结构 |
4.2 详细设计 |
4.2.1 主要功能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登录 |
5.2 数据库管理 |
5.3 表的管理 |
5.4 存储过程管理 |
5.5 查询功能 |
5.6 关系的管理 |
5.7 数据管理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知识经济时代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相关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知识经济与知识管理 |
1.1 知识经济 |
1.1.1 知识经济的定义 |
1.1.2 知识经济的特征 |
1.2 知识管理 |
1.2.1 知识的概念 |
1.2.1.1 知识的载体 |
1.2.1.2 知识的表现形式 |
1.2.1.3 知识的特征 |
1.2.2 知识管理产生的基础 |
1.2.3 知识管理的定义 |
1.2.4 知识管理的核心 |
1.3 图书馆的功能 |
1.3.1 传统图书馆的功能 |
1.3.2 数字图书馆出现的意义 |
1.3.3 数字图书馆的职能 |
1.4 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特点 |
1.5 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数字图书馆建设动态简介 |
2 数字图书馆基本功能与特征分析 |
2.1 数字图书馆产生背景 |
2.2 数字图书馆的功能与作用 |
2.3 数字图书馆的定义 |
2.4 数字图书馆的特点 |
2.5 数字图书馆的创新分析 |
2.5.1 制度创新 |
2.5.2 技术创新 |
2.5.3 服务创新 |
3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相关问题分析 |
3.1 数字图书馆发展战略意义 |
3.1.1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标志之一 |
3.1.2 数字图书馆建设为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条件 |
3.1.3 数字图书馆建设涉及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问题 |
3.1.4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信息应用技术突破的主要领域 |
3.1.5 数字图书馆建设蕴藏信息产业升级的巨大商机 |
3.2 数字图书馆建设举措 |
3.2.1 结构模式 |
3.2.2 数字资源 |
3.2.3 信息检索技术 |
3.2.4 文本字符的数字化 |
4 数字图书馆的管理相关问题分析 |
4.1 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管理 |
4.1.1 管理内容 |
4.1.2 管理原则 |
4.2 产业规模与资金规模的相对不足 |
4.3 信息资源的长期保存策略 |
4.3.1 数字信息长期保存的困难 |
4.3.2 应对策略 |
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
5.1 网络建设 |
5.1.1 网络系统设计原则 |
5.1.2 网络结构与性能 |
5.2 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
5.2.1 图书馆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 |
5.2.2 馆藏文献数字化建设 |
5.2.3 联机数据库建设 |
5.2.4 信息服务建设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网络环境下的中文学术会议录标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文学术会议录概况 |
2 网络环境对中文学术会议录的标引要求 |
2.1 提高规范程度 |
2.2 趋向集中管理 |
2.3 加强检索功能 |
2.4 进行恰当标引 |
3 中文学术会议录的索取号选取 |
3.1 分类号选取 |
3.1.1 单主题会议录分类号选取 |
3.1.2 多主题会议录分类号选取 |
3.2 会议号选取 |
3.3 会议区分号的选取 |
3.4 会议辅助区分号的选取 |
4 中文学术会议录的主题词选取 |
4.1 匹配一致 |
4.2 模糊排检 |
4.3 统一使用“学术会议” |
四、网络环境下的中文学术会议录标引(论文参考文献)
- [1]ISI Web of Knowledge平台及其比较研究[D]. 蔡妍. 郑州大学, 2014(12)
- [2]学术着作可信度评价研究[D]. 胡红亮. 武汉大学, 2013(10)
- [3]工程新闻信息的规模化采集及质量控制 ——以“三峡工程新闻传播信息库”的信息采集为例[D]. 周黛. 华中科技大学, 2010(03)
- [4]2000—2007年知识网络研究分析——基于SCIE的定量研究[J]. 林栋,雍维薇.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17)
- [5]基于B/S模式的MS-SQL Server数据库远程管理系统[D]. 王丹东. 电子科技大学, 2007(04)
- [6]电子编辑和电子出版物——概念、起源和早期发展[J]. 林穗芳. 中国编辑研究, 2007(01)
- [7]电子编辑和电子出版物——概念、起源和早期发展[A]. 林穗芳. 中国编辑研究(2006), 2007
- [8]知识经济时代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相关问题分析[D]. 严韧. 南京理工大学, 2002(01)
- [9]机读中文学术会议录之目录格式初探[J]. 文榕生.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0(02)
- [10]网络环境下的中文学术会议录标引[J]. 文榕生. 图书情报工作,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