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液压防抱死制动控制器的研制与试验

摩托车液压防抱死制动控制器的研制与试验

一、摩托车液压防抱制动控制器的研制与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熊喆[1](2019)在《电子液压制动系统分层式压力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子液压制动(Electro Hydraulic Brake,EHB)系统作为线控制动系统的一类,具备高集成度和制动力调节灵活性等优点,但执行器性能要求高、结构复杂、压力控制难度高及可靠性不足等因素制约了普及速度。文章针对一种自主设计的EHB样机,将集成控制架构按压力跟随控制、目标制动力分配控制和主动安全控制三个层面展开,并对当前国内外研究中重点关注的若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首先针对原有版本主动式踏板感觉EHB存在的踏板感觉差、轮缸压力调控困难等方面的不足,提出一种新的液压回路方案,回归踏板轮缸解耦形式,并从满足备用制动法规、常规助力制动性能需求和制动感觉三个方面对EHB样机的主缸、柱塞泵、电机、踏板感觉模拟器及其控制回路等进行参数设计。EHB底层控制在于驱动执行机构使轮缸实际压力跟随目标压力,试验表明EHB的压力动态过程存在输入非线性、延迟较大和高效区间较窄的特性。为从控制器层面改善,设计了基于广义预测控制器(Generalized Predictive Control,GPC)内核的压力跟随控制方法和顺序增压调度控制方法,为GPC并联在线参数辨识器以克服参数时变导致的模型失配,引入动态误差死区控制降低执行器工作时间,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多数现有研究中使用的PID等非模型控制器,提出的控制方法在压力跟随误差和执行器启停频率上有显着的减小。车辆未失稳工况下,与传统制动系不同,EHB需跟随制动意图实时分配四轮目标压力。首先建立了含PI反馈的目标纵向力与驾驶员踏板输入的模型,设计了基于二阶滑模微分器和踏板运动的紧急制动意图判断逻辑。其次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I、z曲线制动力分配方法,从而建立一套EHB车辆驾驶员输入-制动意图-制动力分配的综合模型及其控制架构。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在高附路面制动时能保证后轮有足够侧向力降低侧滑几率,在低附路面制动时能保证前后轮有较低的滑移率延后抱死时间点,提高了车辆日常行驶稳定性。在车辆失稳的主动安全控制方面,EHB与传统制动系的区别在于防抱死控制,为此分别研究了EHB的防抱死控制方法和防抱死工况下轮胎-路面附着条件及其峰值点实时估计算法。考虑所述EHB不具备短时间各轮任意增减压速率可调的不足和配备压力传感器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滑移率-制动力矩和离散有限状态机的混合控制方法,相对传统制动系中以车速、车轮加速度等误差范围较大的二次估算值作为辅助控制量的方法,控制精度和稳定性有一定改善。其次,构建了一个5系数指数和模型结构对非线性Burckhardt模型进行参数线性化,分析模型结构和参数对辨识结果的影响,设计并试验验证了一种在估计速度、精度和任意路面适应能力等方面优于Kiencke线性化模型和其他ES模型研究结果的胎路附着条件辨识算法。本文从执行机构至整车层面,综合性地研究了电子液压制动系统的分层式控制架构,对一些关键问题提出了创新方法,为线控制动技术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价值。

刘毅坤[2](2019)在《摩托车制动性与操稳性试验仿真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摩托车是轻便高效的个人交通工具。近年来,由于摩托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各地对相关安全标准的不断完善,摩托车的安全性已经得到了显着的提升,涉及摩托车的交通事故数量以及因事故致死致伤的人数都呈稳步下降的态势。随着上世纪80年代我国各地“禁限摩”政策陆续过期和失效,国内摩托车行业也迎来了新的机遇。鉴于摩托车企业产品设计研发和后市场改装定制等需求的不断加大,论文旨在设计一款简洁易用、直观可靠的仿真系统,以模拟不同类型摩托车关于制动性和操纵稳定性的部分道路试验项目。本文首先分别建立了制动性和操稳性模拟试验工况下的动力学模型,并且阐述分析了摩托车制动器、防抱死制动系统控制器以及转向系等的结构和原理,并选用了恰当的轮胎力学模型,整合入建立好的摩托车动力学模型并给出相应试验工况下的运动微分方程,以便系统客观全面的对摩托车相应试验工况下的状态进行仿真分析。其次依据国家标准GB 20073-2018《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制动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和GB/T 15028-2008《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操纵稳定性术语》中的相关规定,设计了摩托车制动性和操稳性试验的模拟试验方案,并确定仿真系统能够为使用者输出的试验结果曲线以及辅助使用者对相关性能进行评价的各项参数。最后基于Microsoft Visual C++平台进行开发,在确立系统的程序主体结构的基础上,编写各类模型对应的子函数以及微分方程解算方法和数据处理等的计算机语句,最终设计了摩托车制动性及操稳性试验仿真系统。并给出了某型摩托车利用本程序进行制动性和操稳性试验仿真的案例,分析了该车型的各项性能。本系统实现了辅助使用者对摩托车制动性及操纵稳定性性能做出直观判断和准确评价的功能。

李雪冰[3](2018)在《基于两轮车的ABS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车辆的速度得到了很大提升,这也对车辆制动安全性带来很大的威胁,汽车的制动防抱死技术即ABS技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汽车的ABS技术已经很普及,但是随着人们对出行条件的需求,两轮车的数量快速增长,并且两轮车的车速也越来越高,这就对两轮车的制动安全性和制动效能提出了重大挑战,两轮车加装ABS也成为趋势。通过分析两轮车系统的整个结构和制动时受力情况可知,其在制动过程中非常不稳定,进一步确定了对两轮车ABS系统研究的必要性。通过对ABS系统各个部分的研究,确立了两轮车ABS控制系统的整体方案设计。对目前所存在的制动力调节器进行了分析,针对它们的不足,提出了舵机扰动式制动力调节器控制的方法,并对其具体模型进行了设计和计算。为了测试本设计的功能,分析了传统电磁阀控制的液压ABS系统,建立了它的基本模型以便仿真时得出二者制动效能的强弱。对ABS系统控制算法做了研究,设计了基于滑移率的逻辑门限控制器、PID控制器和模糊PID控制器。应用MATLAB/Simulink对各模块进行建模,对PID控制下的两种制动力调节器做了对比,说明舵机扰动式制动力调节器能够实现ABS的功能,但在响应方面有一定滞后。并对不同算法下的舵机扰动式制动力调节器系统进行仿真,通过仿真结果显示,通过模糊PID控制算法的改进也能提高调节器的制动效能。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4](2017)在《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文中指出为了促进中国汽车工程学科的发展,从汽车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NVH)控制、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汽车电子化、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以及汽车碰撞安全技术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汽车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汽车NVH控制方面综述了从静音到声品质、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主动振动控制技术等;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方面综述了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等;汽车电子化方面综述了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转向电控技术、汽车制动电控技术、汽车悬架电控技术等;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方面综述了中美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复杂交通环境感知、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并给出了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车联网和人机共驾等典型应用实例解析;汽车碰撞安全技术方面综述了整车碰撞、乘员保护、行人保护、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等。该综述可为汽车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张亚飞[5](2015)在《液压盘式制动器钳体性能在线检测设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车辆良好的制动性能是驾驶员及乘员人身安全的重要保障,是车辆重要的性能之一。目前,生产线上制动器装配质量检测由人工操作完成,存在效率低,精度差,大规模生产中很难保证产品质量的问题。当前投入使用的制动器性能试验台多数是专门应用在试验室的,功能多,但是效率较低,结构复杂,不适合应用在生产线上,有必要研制制动器装配线上使用的检测设备,研制该设备不但可以提高制动器装配质量,而且对开发新产品也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校企合作项目“摩托车制动器系列检测台”中制动钳部分检测内容,以《QC/T 655-2005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制动器技术条件》为依据,展开对制动钳性能检测设备的设计、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首先,分析了制动器制动时钳体受力情况与其结构参数的关系,深入研究了制动钳相关性能对制动性能的影响,根据不同的检测内容设计了对应的机械结构,包括放气螺钉流通性、负压密封性、低压密封性、高压密封性和拖滞力矩等性能的检测,通过对各个测试阀阀芯受力情况的分析,对气缸进行了选型,并验证其合理性。其次,从硬件控制的需要出发,设计了相应的继电器控制电路和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实现了数字量、模拟量输入输出信号滤波、隔离、放大处理,确保系统的可靠稳定运行和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再次,根据不同的检测介质,运用气液压传动原理,设计了检测系统的气液压回路。最后,根据选用的下位机控制器和上位机控制器,运用梯形图编程语言和组态软件分别设计了PLC控制程序和上位机监控系统,实现试件的快速装夹,实时、动态监控检测过程,自动判断检测结果和保存检测数据。本文完成了摩托车液压盘式制动钳体性能在线检测设备的设计、安装和调试工作。从运行情况来看,所设计在线检测设备对制动钳体的检测是高效、精确的,实用性强,自动化程度高,对制动器生产厂家有很高的推广应用前景。

李柏华[6](2012)在《汽车防抱死系统(ABS)建模与模糊PID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汽车防抱死系统(ABS)是当前汽车电子行业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汽车电子业在国外是新兴行业,目前在国内还处于萌芽状态,是电子控制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车轮完全抱死而出现的后轴侧向偏滑、前轮丧失本身转向能力等现象,而汽车防抱死系统(ABS)能够很好地防止以上这些情况的发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善汽车的制动性能,保证了汽车车轮的轮胎与路面间的附着力的变化情况,从而提高汽车在制动过程当中车轮的方向稳定性以及转向操纵能力的目的,满足了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安全的需要。本文通过描述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的发展历史、国内外研究状况、基本原理、组成形式、分类以及对汽车系统模型及车轮轮胎模型等进行相关的数学建模,建立起适用于模拟汽车能够在直线制动过程中的单轮车辆模型,并根据模糊PID控制的性能特点采用Matlab软件和Simulink模块建立起汽车在直线制动时的制动模型,根据数据设计基本的模糊控制器,对车辆系统模型防抱死制动系统进行仿真。最后要计算滑移率的误差,可以通过滑移率参考公式来进行相关的计算,为了完成模糊控制的模糊化、模糊推理和反模糊化,就要以误差变化率作为该控制器的输入变量,以制动压力作为该控制器的输出量来进行相关的模糊控制推理过程。在模糊推理设计过程中,必须要采用不同的修正比例因子来进行调整,因为要考虑到不同的模糊控制器,其误差等级也不同,以此实现对模糊控制规则的调整,使其达到良好的状态。

吴世锋[7](2011)在《ABS技术在摩托车上的应用及发展前景(1)》文中认为ABS这种主动安全系统实质上是实现了制动器制动力的自动调节,使摩托车制动系统发生了质的变化,提高制动减速度,缩短制动距离,充分发挥制动系统在各种恶劣路面及气候多变区域行驶时的制动效能,防止车轮抱死,消除摩托车在制动过程中的侧滑、跑偏、丧失转向能力等非稳态状态,以获得良好的制动性能、操纵性能和稳定性能,提升摩托车的行驶安全性。随着我国摩托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以及摩托车行驶

吕征[8](2009)在《某跑车制动性能分析优化与防抱死制动系统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稳步发展,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汽车日益普及,交通事故也日趋频繁,汽车的安全性研究已是一个严峻的课题。制动性是影响车辆行驶安全的关键因素,已成为评价汽车性能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特别是在现代高速行驶的轿车设计过程中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如何提高汽车制动安全性,一直是汽车研究人员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仿真技术在汽车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多体动力学理论、虚拟样机技术以及虚拟试验技术的发展,开拓了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的虚拟样机技术在制动性能研究和设计领域中的应用。本文首先利用虚拟样机技术,在ADAMS软件中建立某跑车的整车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参照汽车制动性能试验方法的国家标准,对车辆直线制动、弯道制动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同时对车辆制动力分配也进行评价。通过分析研究发现,虽然制动效能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但却与样车差距较大,另外该车制动力分配不符合国标要求,因此需要对制动系统进行优化改进。然后,本文以前后制动力分配系数为设计变量,建立制动力分配综合评价目标函数,采用遗传算法对前后制动力分配进行了优化设计。对比优化前后车辆直线制动和弯道制动仿真数据,结果显示优化后该跑车制动力分配满足国标要求,同时制动效能和制动方向稳定性有了明显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制动性能,本文采用模糊控制和有限状态机工具stateflow设计制动防抱死系统ABS,通过ADAMS和MATLAB进行联合仿真,并参照机动车防抱死控制国家标准对本文防抱死系统进行仿真试验,结果显示本文所设计的防抱死控制系统满足国标要求。最后通过直线制动和弯道制动仿真试验数据对比,结果显示该跑车安装本文设计的ABS装置后可以更好的改善车辆制动性能并提高行驶安全性。

尹帅钧[9](2009)在《轿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压力估算算法研究》文中提出作为汽车主动安全控制系统中最常见的一种,防抱死制动系统对提高行驶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液压调节单元作为轿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主要执行机构,其工作性能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控制效果。尽管液压调节单元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宗旨都是对制动系统的压力进行调节。对于轿车防抱死制动系统,如果能够精确获得车轮上当前的制动压力,就可以实现对制动压力进一步精确控制。采用压力传感器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但是为了降低整个系统的制造成本,往往不用压力传感器来测量车轮上的制动压力,这就需要通过控制算法对压力进行估算从而保证制动压力调节的实时性和精确性。然而,国内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开展液压制动系统压力预估的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在吸收国内外防抱死制动系统压力控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软件仿真深入研究了液压调节单元工作特点和控制方式,提出了轿车防抱死制动系统压力估算算法。通过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进行建模与仿真,验证了所提出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王勐[10](2008)在《防抱死制动系统控制器的仿真及实验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汽车的安全性问题。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是一种主动安全装置,它能够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保证汽车安全制动,现在已经成为许多车辆的必备装置。但我国ABS的检验主要依靠装车道路实验,需要耗费大量财力、人力与时间,缺乏高效、准确的室内检测手段,难以满足ABS生产与开发的需求,所以仿真研究对汽车防抱制动系统的研究及汽车制动性能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国内外ABS的发展状况和ABS实验研究的情况,详细分析了制动系统工作过程及ABS的工作原理、ABS控制器的硬件结构和各部分功能及阐述了ABS控制器控制算法。传统的车体制动模型是根据车体受力分析而推导出的,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动能转化建立制动模型的新方法。该方法根据在制动时车体动能主要消耗在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做功和车轮制动器内摩擦力做功的原理,推导出了单轮制动过程的数学模型。为了验证该制动模型的正确性,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对安装有ABS控制器的车体制动模型进行了仿真实验,仿真实验结果与装有ABS控制器的车体道路实验结果相比,结果表明基于车体动能转化方法分析车体制动过程是可行的。建立了运用Bang-Bang控制滑移率、PD控制滑移率、逻辑门限值控制算法的ABS控制器的仿真模型,进行了动态仿真,并将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仿真结果分析表明,在已知路面最佳滑移率时,PD控制滑移率算法的控制效果最好,但在实际应用中最佳滑移率的判断较难所以逻辑门限值算法较为实用。初步设计了ABS控制器的硬件电路和ABS简易实验台,利用该简易实验台可以对所设计的ABS控制器进行初步实验。

二、摩托车液压防抱制动控制器的研制与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摩托车液压防抱制动控制器的研制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电子液压制动系统分层式压力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电子液压制动系统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结构设计与工作原理
        1.2.2 压力跟随控制方法
        1.2.3 整车制动控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与选题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电子液压制动系统原理研究与参数匹配
    2.1 电子液压制动系统结构
    2.2 备用制动模式匹配
        2.2.1 备用制动模式原理
        2.2.2 主缸参数匹配
    2.3 常规制动模式匹配
        2.3.1 常规制动模式原理
        2.3.2 柱塞泵参数匹配
        2.3.3 电机参数匹配
    2.4 踏板感觉一致性还原
        2.4.1 踏板感觉模拟器控制阀回路设计
        2.4.2 踏板感觉模拟器设计
    2.5 试验平台设计
        2.5.1 硬件平台设计
        2.5.2 软件平台设计
        2.5.3 卡尔曼滤波器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子液压制动系统的压力跟随控制层研究
    3.1 系统动态模型
        3.1.1 零部件动态模型
        3.1.2 增减压过程动态模型
    3.2 预测控制方法
        3.2.1 GPC控制器结构
        3.2.2 增压过程控制器设计
        3.2.3 减压过程控制器设计
        3.2.4 误差死区控制器设计
        3.2.5 压力调度控制器设计
    3.3 快速控制原型试验研究
        3.3.1 延时估计
        3.3.2 输入非线性估计
        3.3.3 模型参数辨识
        3.3.4 压力跟随控制
        3.3.5 压力调度控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子液压制动系统的目标制动力分配层研究
    4.1 制动意图模型解析
        4.1.1 踏板位移-期望纵向减速度关系
        4.1.2 基于反馈的目标纵向力决策
        4.1.3 针对踏板速度的微分器设计
    4.2 常规制动过程制动力分配策略
        4.2.1 基于单轨模型的前后轴制动力分配
        4.2.2 内外侧制动力分配
    4.3 快速控制原型试验研究
        4.3.1 制动辅助控制
        4.3.2 无转向制动控制
        4.3.3 转向制动控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子液压制动系统的防抱死控制层研究
    5.1 基于EHB压力特性的防抱死控制方法
        5.1.1 系统轨迹特性与有限状态机控制器
        5.1.2 针对变化路面的控制器优化
    5.2 EHB在 ABS模式下的轮胎-路面附着条件的在线辨识
        5.2.1 利用附着系数估计方法
        5.2.2 Burckhardt模型的指数和线性参数化方法
    5.3 仿真算例
        5.3.1 防抱死控制
        5.3.2 利用附着系数估计
        5.3.3 单一路面下的估计器参数设置
        5.3.4 对接路面下的附着条件估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摩托车制动性与操稳性试验仿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摩托车制动性与操稳性试验工况仿真模型构建
    2.1 摩托车制动性试验工况动力学模型
        2.1.1 摩托车3自由度动力学模型
        2.1.2 轮胎的地面法向反作用力、地面制动力及车身空气阻力
    2.2 液压制动系统模型和ABS控制系统模型
        2.2.1 液压制动系统模型
        2.2.2 防抱死制动控制系统模型
    2.3 摩托车操稳性试验工况动力学模型
        2.3.1 摩托车4 自由度动力学模型
        2.3.2 摩托车车身侧倾角分析
    2.4 摩托车转向系和轮胎力学模型
        2.4.1 摩托车转向系分析
        2.4.2 轮胎力学模型的选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摩托车制动性与操稳性模拟试验实施方案设计
    3.1 摩托车制动性模拟试验的实施方案及评价
        3.1.1 带防抱死制动系统摩托车制动模拟试验设计
        3.1.2 摩托车制动性模拟试验仿真流程及输出结果
    3.2 摩托车操稳性模拟试验的实施方案及评价
        3.2.1 操稳性模拟试验设计
        3.2.2 操稳性模拟试验仿真流程
        3.2.3 操稳性模拟试验输出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摩托车制动性与操稳性试验仿真系统开发与实现
    4.1 模拟试验仿真系统开发
        4.1.1 系统开发平台概述
        4.1.2 仿真系统运行流程
        4.1.3 辅助程序模块设计分析
    4.2 模拟试验仿真系统实现
        4.2.1 实例车型的选择及参数输入
        4.2.2 制动性模拟试验仿真结果
        4.2.3 操稳性模拟试验仿真结果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两轮车的ABS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及应用前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ABS系统分析与整体方案设计
    2.1 ABS技术的基本内容
        2.1.1 电子控制单元
        2.1.2 轮速传感器
        2.1.3 参考车速的测定
        2.1.4 制动压力调节器
    2.2 两轮车系统的制动力学分析
        2.2.1 两轮车整车制动过程力学分析
        2.2.2 两轮车单轮动力学分析
        2.2.3 车轮制动时各力之间的关系
    2.3 车轮滑移率和附着系数
    2.4 防抱死制动过程
    2.5 ABS控制策略的研究
        2.5.1 基于车轮加减速门限的控制
        2.5.2 基于车轮滑移率的控制策略
    2.6 整体方案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舵机扰动式制动力调节器模型的设计
    3.1 经典ABS制动力调节器分析
    3.2 扰动式制动力调节器的设计
        3.2.1 制动力调节器整体设计
        3.2.2 舵机转角与刹车线长度变化关系
    3.3 舵机的基本介绍
        3.3.1 舵机的工作原理
        3.3.2 舵机的模型简化分析
        3.3.3 舵机扰动式制动系统模型
    3.4 传统电磁阀液压制动系统
        3.4.1 电磁阀的介绍
        3.4.2 电磁阀的控制原理
        3.4.3 液压制动系统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ABS系统整体控制算法研究
    4.1 基于滑移率的逻辑门限控制
    4.2 PID控制算法
    4.3 模糊控制
        4.3.1 模糊控制原理
        4.3.2 参考变量模糊集合和隶属度函数
        4.3.3 模糊化过程
        4.3.4 模糊规则与模糊推理
        4.3.5 解模糊
    4.4 模糊PID控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ABS系统整体建模仿真
    5.1 车辆参数
    5.2 两轮车辆动力学模型
    5.3 轮胎模型
    5.4 制动系统模型
    5.5 滑移率计算模型
    5.6 传统制动力下的仿真图及结果分析
    5.7 不同控制模型下的仿真模型和结果分析
        5.7.1 PID控制下的仿真和结果分析
        5.7.2 逻辑门限控制下的仿真和结果
        5.7.3 模糊PID控制下的仿真和结果
    5.8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1汽车NVH控制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统稿)
    1.1从静音到声品质 (重庆大学贺岩松教授提供初稿)
        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1声品质主观评价
        1.1.1.2声品质客观评价
        1.1.1.3声品质主客观统一模型
        1.1.2存在的问题
        1.1.3研究发展趋势
    1.2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
        1.2.1驱动电机动力总成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林福博士生提供初稿)
        1.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2热点研究方向
        1.2.1.3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2燃料电池发动机用空压机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韦开君博士生提供初稿)
        1.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2存在的问题
        1.2.2.3总结与展望
    1.3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
        1.3.1车身与内饰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1.3.1.1车身结构
        1.3.1.2声学包装
        1.3.2制动系 (同济大学张立军教授、徐杰博士生、孟德建讲师提供初稿)
        1.3.2.1制动抖动
        1.3.2.2制动颤振
        1.3.2.3制动尖叫
        1.3.2.4瓶颈问题与未来趋势
        1.3.3轮胎 (清华大学危银涛教授、杨永宝博士生、赵崇雷硕士生提供初稿)
        1.3.3.1轮胎噪声机理研究
        1.3.3.2轮胎噪声计算模型
        1.3.3.3轮胎噪声的测量手段
        1.3.3.4降噪方法
        1.3.3.5问题与展望
        1.3.4悬架系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1.3.4.1悬架系NVH问题概述
        1.3.4.2悬架系的动力学建模与NVH预开发
        1.3.4.3悬架系的关键部件NVH设计
        1.3.4.4悬架NVH设计整改
    1.4主动振动控制技术 (重庆大学郑玲教授提供初稿)
        1.4.1主动和半主动悬架技术
        1.4.1.1主动悬架技术
        1.4.1.2半主动悬架技术
        1.4.2主动和半主动悬置技术
        1.4.2.1主动悬置技术
        1.4.2.2半主动悬置技术
        1.4.3问题及发展趋势
2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 (江苏大学何仁教授统稿)
    2.1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同济大学郝真真博士生、倪计民教授提供初稿)
        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1替代燃料发动机
        2.1.1.2高效内燃机
        2.1.1.3新型传动方式
        2.1.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3重点研究方向
        2.1.4发展对策及趋势
    2.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教授、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存在的问题
        2.2.3重点研究方向
    2.3新能源汽车技术
        2.3.1纯电动汽车技术 (长安大学马建、余强、汪贵平教授, 赵轩、李耀华副教授, 许世维、唐自强、张一西研究生提供初稿)
        2.3.1.1动力电池
        2.3.1.2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驱动控制技术
        2.3.1.3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技术
        2.3.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3.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3.2.2存在的问题
        2.3.2.3热点研究方向
        2.3.2.4研究发展趋势
        2.3.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王震坡教授、邓钧君助理教授, 北京重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雷工程师提供初稿)
        2.3.3.1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2.3.3.2关键技术及热点研究方向
        2.3.3.3制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
        2.3.3.4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趋势
3汽车电子化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统稿)
    3.1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世春教授、陈飞博士提供初稿)
        3.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1.2重点研究方向
        3.1.2.1汽车发动机燃油喷射控制技术
        3.1.2.2汽车发动机涡轮增压控制技术
        3.1.2.3汽车发动机电子节气门控制技术
        3.1.2.4汽车发动机点火控制技术
        3.1.2.5汽车发动机空燃比控制技术
        3.1.2.6汽车发动机怠速控制技术
        3.1.2.7汽车发动机爆震检测与控制技术
        3.1.2.8汽车发动机先进燃烧模式控制技术
        3.1.2.9汽车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
        3.1.3研究发展趋势
    3.2汽车转向电控技术
        3.2.1电动助力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1.2重点研究方向和存在的问题
        3.2.1.3研究发展趋势
        3.2.2主动转向及四轮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2研究热点和存在问题
        3.2.2.3研究发展趋势
        3.2.3线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郑宏宇副教授提供初稿)
        3.2.3.1转向角传动比
        3.2.3.2转向路感模拟
        3.2.3.3诊断容错技术
        3.2.4商用车电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赵伟强副教授, 韩小健、高恪研究生提供初稿)
        3.2.4.1电控液压转向系统
        3.2.4.2电液耦合转向系统
        3.2.4.3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3.2.4.4后轴主动转向系统
        3.2.4.5新能源商用车转向系统
        3.2.4.6商用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
    3.3汽车制动控制技术 (合肥工业大学陈无畏教授、汪洪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3.3.1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1制动系统元部件研发
        3.3.1.2制动系统性能分析
        3.3.1.3制动系统控制研究
        3.3.1.4电动汽车研究
        3.3.1.5混合动力汽车研究
        3.3.1.6参数测量
        3.3.1.7与其他系统耦合分析及控制
        3.3.1.8其他方面
        3.3.2存在的问题
    3.4汽车悬架电控技术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3.4.1电控悬架功能与评价指标
        3.4.2电控主动悬架最优控制
        3.4.3电控悬架其他控制算法
        3.4.4电控悬架产品开发
4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共同统稿)
    4.1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
        4.1.1美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美国得克萨斯州交通厅Jianming Ma博士提供初稿)
        4.1.1.1美国智能网联车研究意义
        4.1.1.2网联车安全研究
        4.1.1.3美国自动驾驶车辆研究
        4.1.1.4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
        4.1.2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徐志刚副教授、闵海根、孙朋朋、王振博士生提供初稿)
        4.1.2.1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规划
        4.1.2.2中国高校及研究机构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3中国企业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4存在的问题
        4.1.2.5展望
    4.2复杂交通环境感知
        4.2.1基于激光雷达的环境感知 (长安大学付锐教授、张名芳博士生提供初稿)
        4.2.1.1点云聚类
        4.2.1.2可通行区域分析
        4.2.1.3障碍物识别
        4.2.1.4障碍物跟踪
        4.2.1.5小结
        4.2.2车载摄像机等单传感器处理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胡钊政教授、陈志军博士, 长安大学刘占文博士提供初稿)
        4.2.2.1交通标志识别
        4.2.2.2车道线检测
        4.2.2.3交通信号灯检测
        4.2.2.4行人检测
        4.2.2.5车辆检测
        4.2.2.6总结与展望
    4.3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 (武汉大学李必军教授、长安大学徐志刚副教授提供初稿)
        4.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3.2当前研究热点
        4.3.2.1高精度地图的采集
        4.3.2.2高精度地图的地图模型
        4.3.2.3高精度地图定位技术
        4.3.2.4基于GIS的路径规划
        4.3.3存在的问题
        4.3.4重点研究方向与展望
    4.4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李升波副教授、忻隆博士提供初稿)
        4.4.1驾驶人决策行为特性
        4.4.2周车运动轨迹预测
        4.4.3智能汽车决策方法
        4.4.4自主决策面临的挑战
        4.4.5自动驾驶车辆的路径规划算法
        4.4.5.1路线图法
        4.4.5.2网格分解法
        4.4.5.3 Dijistra算法
        4.4.5.4 A*算法
        4.4.6路径面临的挑战
    4.5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
        4.5.1车辆横向控制结构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 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5.1.1基于经典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PID)
        4.5.1.2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3基于智能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4考虑驾驶人特性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5面临的挑战
        4.5.2动力学控制 (清华大学李升波副研究员、李克强教授、徐少兵博士提供初稿)
        4.5.2.1纵向动力学模型
        4.5.2.2纵向稳定性控制
        4.5.2.3纵向速度控制
        4.5.2.4自适应巡航控制
        4.5.2.5节油驾驶控制
    4.6智能网联汽车测试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黄武陵副研究员、王飞跃研究员,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刘跃虎教授、郑南宁院士提供初稿)
        4.6.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现状
        4.6.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热点研究方向
        4.6.2.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内容研究
        4.6.2.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方法
        4.6.2.3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场地建设
        4.6.3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存在的问题
        4.6.4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发展趋势
        4.6.4.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地建设要求
        4.6.4.2智能网联汽车测评方法的发展
        4.6.4.3加速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进程管理
    4.7典型应用实例解析
        4.7.1典型汽车ADAS系统解析
        4.7.1.1辅助车道保持系统、变道辅助系统与自动泊车系统 (同济大学陈慧教授, 何晓临、刘颂研究生提供初稿)
        4.7.1.2 ACC/AEB系统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7.2 V2X协同及队列自动驾驶
        4.7.2.1一维队列控制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李升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4.7.2.2二维多车协同控制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提供初稿)
        4.7.3智能汽车的人机共驾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褚端峰副研究员、吴超仲教授、黄珍教授提供初稿)
        4.7.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7.3.2存在的问题
        4.7.3.3热点研究方向
        4.7.3.4研究发展趋势
5汽车碰撞安全技术
    5.1整车碰撞 (长沙理工大学雷正保教授提供初稿)
        5.1.1汽车碰撞相容性
        5.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2存在的问题
        5.1.1.3重点研究方向
        5.1.1.4展望
        5.1.2汽车偏置碰撞安全性
        5.1.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2.2存在的问题
        5.1.2.3重点研究方向
        5.1.2.4展望
        5.1.3汽车碰撞试验测试技术
        5.1.3.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3.2存在的问题
        5.1.3.3重点研究方向
        5.1.3.4展望
    5.2乘员保护 (重庆理工大学胡远志教授提供初稿)
        5.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重点研究方向
        5.2.3展望
    5.3行人保护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余泳利研究生提供初稿)
        5.3.1概述
        5.3.2国内外研究现状
        5.3.2.1被动安全技术
        5.3.2.2主动安全技术研究
        5.3.3研究热点
        5.3.3.1事故研究趋势
        5.3.3.2技术发展趋势
        5.3.4存在的问题
        5.3.5小结
    5.4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 (湖南大学曹立波教授,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李舒畅研究生提供初稿;曹立波教授统稿)
        5.4.1国内外研究现状
        5.4.1.1儿童碰撞安全现状
        5.4.1.2儿童损伤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5.4.1.3车内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4车外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5儿童安全防护措施
        5.4.1.6儿童约束系统使用管理与评价
        5.4.2存在的问题
        5.4.3重点研究方向
        5.4.4发展对策和展望
    5.5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 (大连理工大学侯文彬教授、侯少强硕士生提供初稿)
        5.5.1国内外研究现状
        5.5.1.1新能源汽车碰撞试验
        5.5.1.2高压电安全控制研究
        5.5.1.3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布局研究
        5.5.1.4电池包碰撞安全防护
        5.5.1.5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5.5.2热点研究方向
        5.5.3存在的问题
        5.5.4发展对策与展望
6结语

(5)液压盘式制动器钳体性能在线检测设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制动原理及检测项目分析
    2.1 液压盘式制动器
        2.1.1 前轮液压盘式制动器制动受力分析
        2.1.2 浮动液压盘式制动器
    2.2 制动钳相关性能分析
        2.2.1 放气螺钉流通性
        2.2.2 钳体密封性
        2.2.3 制动钳拖滞力矩
    2.3 检测项目要求与标准
    2.4 检测装置总体设计
        2.4.1 检测装置框架结构
        2.4.2 设备工位布置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检测装置机械结构设计
    3.1 放气螺钉流通性检测机械结构设计
        3.1.1 检测原理
        3.1.2 测试阀芯设计
        3.1.3 气缸的选型计算
        3.1.4 放气螺钉流通性检测装置机械结构
    3.2 制动钳低压密封性检测设备设计
        3.2.1 检测原理
        3.2.2 钳体夹具设计
        3.2.3 稳压桶设计
        3.2.4 组合阀芯设计
        3.2.5 气缸选型计算
    3.3 制动钳负压、高压密封性检测装置设计
        3.3.1 检测原理
        3.3.2 高压泵组合阀设计
        3.3.3 气缸选型计算
        3.3.4 负压密封性检测装置
        3.3.5 高压密封性检测装置
    3.4 制动钳拖滞力矩检测装置设计
        3.4.1 检测原理
        3.4.2 电机和传感器的选型计算
        3.4.3 拖滞力矩检测装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控系统与气、液压回路设计
    4.1 电控系统设计
    4.2 上位机
    4.3 下位机
    4.4 变频器及控制电路设计
    4.5 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4.5.1 延迟供电电路设计
        4.5.2 数字输出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4.5.3 数字输入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4.5.4 模拟输入信号电源电路设计
        4.5.5 模拟输入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4.6 放气螺钉流通性、钳体低压密封性检测气动回路设计
        4.6.1 放气螺钉流通性检测气动回路
        4.6.2 钳体低压密封性检测气动回路
    4.7 钳体负压、高压密封性气液压检测回路设计
        4.7.1 储液罐灌注制动液气动回路
        4.7.2 回液罐与储液罐循环气、液回路
        4.7.3 钳体负压密封性检测气动回路
        4.7.4 钳体高压密封性检测气、液回路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 MCGS组态软件
        5.1.1 MCGS软件组态设计过程
        5.1.2 监控画面设计
    5.2 PLC软件设计
        5.2.1 PLC地址分配
        5.2.2 转速转矩信号PLC程序设计
    5.3 PLC程序顺序控制流程
        5.3.1 放气螺钉流通性检测PLC顺序控制流程
        5.3.2 钳体低压密封性检测PLC顺序控制流程
        5.3.3 钳体负压、高压密封性、拖滞力矩检测PLC顺序控制流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传感器标定及检测数据分析
    6.1 传感器标定
        6.1.1 标定方法
        6.1.2 标定步骤
    6.2 检测结果分析
        6.2.1 放气螺钉流通性和钳体低压密封性检测
        6.2.2 钳体负压、高压密封性、拖滞力矩检测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6)汽车防抱死系统(ABS)建模与模糊PID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概述
    1.1 汽车防抱死系统的必要性
    1.2 汽车防抱死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1.2.1 汽车防抱死系统发展历史
        1.2.2 国外ABS的发展趋势
        1.2.3 国内ABS的发展概况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组成与基本原理
    2.1 防抱死制动的基本原理
        2.1.1 汽车制动时车轮受力分析
        2.1.2 车轮滑移率S及其影响
        2.1.3 车轮滑移率 S 与附着系数 的关系
    2.2 防抱死制动系统的组成
        2.2.1 防抱死制动系统的简介
        2.2.2 防抱死制动与常规制动的关系
    2.3 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分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汽车防抱死系统ABS的数学建模与仿真
    3.1 概述
    3.2 车辆动力学模型
        3.2.1 一般车辆模型
        3.2.2 四轮车辆模型
        3.2.3 双轮车辆模型
        3.2.4 单轮车辆模型
    3.3 汽车防抱死系统的动力学建模
        3.3.1 车辆动力学模型
        3.3.2 车轮轮胎模型
        3.3.3 车辆制动系统模型
    3.4 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的MATLAB/SIMULINK模型仿真
        3.4.1 单轮车辆子系统仿真模型
        3.4.2 轮胎模型子系统仿真模型
        3.4.3 制动模型子系统
        3.4.4 滑移率系统模型
        3.4.5 不带ABS的汽车制动仿真模型
    3.5 小结
第四章 ABS防抱死制动系统模糊控制
    4.1 逻辑门限控制方法
    4.2 PID控制算法
    4.3 最优控制法
    4.4 滑动模态变结构控制法
    4.5 模糊控制法
        4.5.1 模糊控制器的组成
        4.5.2 模糊控制器的结构
        4.5.3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4.6 四分之一车辆模型的模糊控制设计
    4.7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设计及仿真
    4.8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某跑车制动性能分析优化与防抱死制动系统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制动性能研究概况
        1.2.1 国外制动性能研究现状
        1.2.2 国内制动性能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多体系统动力学与汽车制动性理论基础
    2.1 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基础
        2.1.1 多体系统动力学发展概述
        2.1.2 多体系统建模理论
        2.1.3 多体系统动力学数值求解
        2.1.4 建模与求解的一般过程
    2.2 汽车制动性理论基础
        2.2.1 制动性评价指标
        2.2.2 车辆制动过程受力分析
        2.2.3 制动效能和制动方向稳定性
        2.2.4 滑移率与附着系数关系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整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3.1 ADAMS/CAR 建模思路
    3.2 ADAMS/CAR 闭环控制仿真机理
    3.3 模型参数获取方法与整车模型简化
        3.3.1 模型参数获取方法
        3.3.2 整车模型的简化
    3.4 跑车仿真模型的建立
        3.4.1 前悬架及前横向稳定杆模型
        3.4.2 后悬架及后横向稳定杆模型
        3.4.3 动力系统模型
        3.4.4 制动系统模型
        3.4.5 车身模型
        3.4.6 转向系统模型
        3.4.7 轮胎模型及路面谱的建立
        3.4.8 整车系统模型
    3.5 模型试验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制动性能仿真分析评价
    4.1 直线制动性能仿真分析
        4.1.1 仿真方法
        4.1.2 仿真数据处理
        4.1.3 仿真结果分析
    4.2 弯道制动性能仿真分析
        4.2.1 仿真方法
        4.2.2 仿真数据处理
        4.2.3 仿真结果分析
    4.3 制动器制动力分配分析评价
        4.3.1 理想制动力分配曲线
        4.3.2 制动力分配系数
        4.3.3 利用附着系数
        4.3.4 制动力分配分析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遗传算法跑车制动性能优化
    5.1 遗传算法
        5.1.1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5.1.2 小种群遗传算法
    5.2 制动力调节装置
    5.3 制动性能优化
        5.3.1 制动性能优化数学模型
        5.3.2 制动性能优化方案
        5.3.3 优化前后制动性能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防抱死制动系统仿真研究
    6.1 防抱死制动系统概述
        6.1.1 ABS 防抱死系统的分类及结构
        6.1.2 ABS 防抱死控制原理
        6.1.3 ABS 控制技术中的关键问题
    6.2 ABS 控制器模型设计
        6.2.1 试验数据分析
        6.2.2 模糊控制理论
        6.2.3 模糊控制器的建立
        6.2.4 ABS 液压控制的实现
    6.3 防抱制动系统仿真实现
        6.3.1 联合仿真基本步骤
        6.3.2 防抱死制动系统仿真实现方法
    6.4 ABS 制动系统评价
        6.4.1 评价方法
        6.4.2 车辆附着系数利用率的计算
        6.4.3 复杂附着系数路面仿真
        6.4.4 ABS 制动系统评价
    6.5 采用 ABS 前后制动性能比较
        6.5.1 直线制动性能
        6.5.2 弯道制动性能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轿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压力估算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轿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简介
    1.2 液压调节单元对防抱死制动的影响及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1.3.2 发展趋势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防抱死制动系统液压调节单元理论特性分析
    2.1 高速开关阀的理论特性分析
        2.1.1 高速开关阀的工作特点
        2.1.2 高速开关阀的开启压力
        2.1.3 高速开关阀的响应特性分析
    2.2 防抱死制动系统PWM 脉宽调制信号的生成方法
    2.3 装有防抱死液压调节单元的制动系统特性分析
        2.3.1 增压阀性能分析
        2.3.2 减压阀性能分析
        2.3.3 低压蓄能器性能分析
        2.3.4 回油泵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防抱死制动系统制动压力估算算法研究
    3.1 液压防抱死制动系统数学模型
        3.1.1 防抱死制动系统液压控制单元的基本结构
        3.1.2 主要部件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2 制动轮缸的P-V 特性
    3.3 液压模型与逆向液压模型
        3.3.1 液压模型
        3.3.2 逆向液压模型
    3.4 制动压力估算算法研究
        3.4.1 防抱死制动系统制动压力调节判断流程概述
        3.4.2 目标压力的确定
        3.4.3 轮缸压力估算算法
        3.4.4 轮缸压力估算算法与防抱死制动系统布置形式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防抱死制动系统压力估算算法仿真
    4.1 量纲和单位
    4.2 开环控制下的压力估算算法仿真
        4.2.1 常规制动的压力估算
        4.2.2 防抱死制动系统工作过程中的压力估算
    4.3 闭环控制下的压力估算算法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0)防抱死制动系统控制器的仿真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发展
        1.2.1 国外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发展
        1.2.2 国内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发展
        1.2.3 防抱死制动系统控制算法概述
    1.3 ABS 性能实验研究方法的现状
        1.3.1 应用软件进行动力学仿真
        1.3.2 惯性式滚筒制动台
    1.4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第2章 汽车制动系统及防抱死原理
    2.1 制动系统的组成
        2.1.1 真空助力器
        2.1.2 制动主缸
        2.1.3 盘式制动器
        2.1.4 制动片
        2.1.5 制动液
    2.2 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
    2.3 防抱死制动系统控制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车体制动模型的建立与仿真
    3.1 车体动力学模拟方法
        3.1.1 人工建模及编程计算方法
        3.1.2 图形建模计算方法
        3.1.3 计算机模拟方法
    3.2 车体动力学模型分类
        3.2.1 一般车辆模型
        3.2.2 四轮车辆模型
        3.2.3 双轮车辆模型
        3.2.4 单轮车辆模型
    3.3 基于车体动能转换的制动数学模型的推导
        3.3.1 车体动能消耗的数学模型
        3.3.2 车轮转速的数学模型
        3.3.3 制动轮缸内压强的数学模型
        3.3.4 滑移率-附着系数的数学模型
    3.4 车体制动模型的仿真
        3.4.1 仿真模型的建立
        3.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防抱死制动系统控制器的建模及仿真
    4.1 PD 控制滑移率的防抱死制动系统算法设计
        4.1.1 PD 控制滑移率控制算法的设计
        4.1.2 PD 控制滑移率控制算法的模型建立
        4.1.3 仿真结果分析
    4.2 逻辑门限值控制的防抱死制动系统设计及仿真
        4.2.1 基于逻辑门限值控制算法的模型建立
        4.2.2 仿真结果及分析
    4.3 三种控制算法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防抱死制动系统控制器实验设计
    5.1 ABS 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
        5.1.1 控制器主控芯片及外围电路
        5.1.2 轮速检测电路
        5.1.3 电磁阀及电机的驱动电路
        5.1.4 实验调试结果
    5.2 防抱死制动系统控制器简易实验台设计
        5.2.1 ABS 简易实验台组成及结构
        5.2.2 ABS 简易实验台的工作过程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摩托车液压防抱制动控制器的研制与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子液压制动系统分层式压力控制方法研究[D]. 熊喆.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1)
  • [2]摩托车制动性与操稳性试验仿真系统研究[D]. 刘毅坤. 长安大学, 2019(01)
  • [3]基于两轮车的ABS控制系统的研究[D]. 李雪冰. 河北科技大学, 2018(01)
  • [4]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7(06)
  • [5]液压盘式制动器钳体性能在线检测设备研究[D]. 张亚飞. 武汉理工大学, 2015(01)
  • [6]汽车防抱死系统(ABS)建模与模糊PID控制研究[D]. 李柏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 [7]ABS技术在摩托车上的应用及发展前景(1)[J]. 吴世锋. 摩托车技术, 2011(08)
  • [8]某跑车制动性能分析优化与防抱死制动系统仿真研究[D]. 吕征. 湖南大学, 2009(08)
  • [9]轿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压力估算算法研究[D]. 尹帅钧. 吉林大学, 2009(08)
  • [10]防抱死制动系统控制器的仿真及实验研究[D]. 王勐.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摩托车液压防抱死制动控制器的研制与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