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S80C390双CAN总线分层分布式监控系统的设计及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赵御宇[1](2012)在《矿用网关设计及系统实时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其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直备受关注。然而由于煤炭企业的生产作业面的复杂性,及相关配套产品的滞后等因素的影响,煤矿也成了安全隐患的高发区之一。为实现矿井的安全生产跟长治久安,充分利用现有的自动化、通信、计算机技术,对矿井系统进行信息化改造势在必行。由于煤矿井下系统繁多,且传输信号类别方式多种多样,早期的煤矿设备也面临着新技术推广下的系统设备的兼容问题,同时新的工业过程控制设备、技术方案的不断更新应用,都给煤矿信息化安全生产带来了不可忽略的信息兼容瓶颈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网络化、数字化已成为煤矿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因此研究一种多元信息传输方式下的网络接入转换装置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重点研究了煤矿通用的传统的信号传输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对以太网及工业以太网进行了研究;研究了协议转换机理,为网关的多协议转换提供了理论依据。提出一种以太网接入网关方案,并进行了相关的软硬件设计,设计了统一应用层协议及多协议下统一数据单元格式,实现了新旧系统同工业以太网的无缝衔接,打破了煤矿信息化过程的中间件瓶颈问题。同时,为提高监控系统的实时性,增加对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在对实时数据信息的处理上,兼顾公平性,提供了一种优先级保障的自适应方案,提出了PAWRR算法,该算法能确保最高优先级,并能随流量动态跟踪实时优先级,通过仿真,验证了在不同业务等级情况下,PAWRR算法相比其他类似算法具有较低的丢包率。最后,就目前流行的三层煤矿信息化传输结构的网络控制系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将IP网络的QoS模型应用到煤矿井中来。
米毅[2](2009)在《基于CAN总线的小型飞行控制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本文设计开发了基于CAN总线的小型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目标是为综合验证总线式飞行控制技术、系统余度管理技术、实时航路规划功能和复杂航路的制导技术等高级飞行控制技术,提供硬件演示验证平台。首先,采取模块化设计思想,提出了基于CAN总线的小型飞行控制系统的硬件总体设计方案。该方案将飞行控制系统划分为五个模块,提高系统灵活性,减小了模块间的耦合性,同时满足了小型化和低成本的需要。其次,详细设计了基于双CPU架构的主控制模块。双CPU同步执行各自任务,通过双口RAM实现数据共享和交换,保证了系统实时性和主从CPU的模块互备份功能,为主从负担式余度飞行控制软件设计奠定了硬件基础。另外针对存储器和串口资源不足的情况,完成了存储器扩展电路和多串口电路设计。再次,设计了PWM波形输出精度可调的多路舵机控制器模块。通过单独供电、光耦隔离等措施有效减小了舵机输出信号间的相互干扰,实现了的多路舵机的高精度控制。然后,根据系统各模块供电需求,给出了详细的电源分配方案,并分级进行电路设计。应用电源层和地层分割技术,降低了系统电磁干扰,进一步提高了系统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最后,在飞行控制系统半物理仿真条件下,对小型飞行控制系统功能和性能进行了综合测试。结果验证了系统方案的正确性、可行性和实用性。
千承辉[3](2008)在《基于嵌入式实时系统的汽车检测线测控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机动车数量的迅速增长,为了保证机动车安全运行,全自动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线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为了节省汽车综合检测线的费用、场地、人员和提高汽车的检测效率,当前汽车检测设备正从单机单功能向单机多功能的综合检测台方向发展。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费用,而且减少设备安装的占地面积。同时,先进的传感器和嵌入式控制系统可以分析和存储大量数据,而且可以通过人机界面显示和打印数据。检测设备综合化、检测线浓缩化是目前汽车检测线测控系统领域的发展方向。本文将嵌入式实时系统、CAN总线和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集成在一起,设计开发了汽车检测线的集中/分布式实时数据的采集系统。提出三级分布式汽车检测线测控系统,开发基于μC/OS-II实时操作系统的汽车技术状态检测体系。研究适合于汽车技术状态检测平台的实时多任务调度算法,解决优先级反转和死锁问题。基于嵌入式实时系统的汽车检测线测控系统,可以减少检测线中工控机和布线的数量,可以准确、实时的完成汽车综合性能数据的检测任务。
颜乐[4](2009)在《基于CAN总线船用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实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程控交换机是舰船内部通信系统的核心设备,其可靠性和稳定性直接影响着舰船的内部指挥通信的质量。本文提出研制新型的基于CAN总线的数字程控交换机替换原有的全电子式自动电话交换机。因为数字交换方式,在通话语音响度、清晰度、串音干扰抑制、抗外部电磁及电源干扰等性能大大优于传统的模拟交换系统;在高性能处理机控制下还能提供原有交换机无法实现的多种新服务功能。CAN总线对于许多领域的分布式控制是很适用的,如自动化电子领域的汽车发动机控制部件等。但是还没有将CAN总线应用于船用数字式程控交换机的报道。如果能将该技术成功应用于交换机系统,将开辟CAN总线应用的新领域。论文首先阐述了舰船程控交换机现状,然后给出新型程控交换机的整体设计方案,并对CAN总线应用、交换网络等作了详细的分析。论文的重点是CAN总线的应用和交换机的实现。程控交换机采用了分布式多处理机控制方式,无阻塞的数字时分交换网络,并采用高级语言设计系统软件,提高了软件系统的可靠性及可维护性。系统主处理器采用ATMEL公司的DS80C320单片机,模块处理器则采用AT89C52单片机。CAN总线控制芯片是PHILIPS公司的SJA1000,它是一种高集成度独立控制器,具有高性能通信协议所要求的全部必要特性。经过一系列的调试和改善后,交换机运行稳定,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预定目标。因此,本文所提出的程控交换机设计方案能很好的满足部队舰船的使用要求。
石继兰[5](2008)在《基于感性负载的车身网络控制系统》文中研究指明汽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体现在汽车电子领域,传统的汽车电子技术仅限于对汽车中某些机械零部件进行电子控制,控制较为简单,设备比较庞大,技术较为落后;现代的汽车电子技术根据汽车实际使用环境多变的需要,利用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控制技术对汽车整体性能进行优化综合控制。现代的汽车电子技术已经走向了整车集成电子化、智能化和模块化的广阔道路,总线式控制器网络技术是汽车电子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基于CAN/LIN总线的车身网络控制系统中的车门、车窗控制系统的研制与开发。文章中我们介绍了左右车门、车窗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和系统结构,详细阐述了车门、车窗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以及LIN协议的实现,重点论述了车门、车窗控制系统模块的硬件结构,并叙述了该控制系统的软件开发流程。在车门的左节点模块上,设计了遥控锁的接收模块,实现遥控开锁和闭锁,并介绍了一种用软件实现的改进的KEELOQ算法,实现编解码技术。通过对车窗电机结构的特点进行分析与测试,提出了基于门限值自动配置的车窗防夹设计方案。最后,我们从抗电磁干扰的角度论证了系统的可靠性设计,分别从软件和硬件设计方面进行论述。本次设计的MCU选取的是Freescale公司提供的高性能的8位单片机MC9S08AW16,通过SCI通信实现LIN消息的发送和接收。并介绍了芯片的选型依据和MC9S08AW16的功能特点,软件上给出了主要程序的流程图。现场的测试结果证明:车门、车窗LIN总线控制系统工作正常,性能良好。
曾胜旗[6](2007)在《网络技术在舰船机舱集中监控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现场总线和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舰船自动控制和工业控制在原理上是相同的,所以本文首先研究了工业控制中涉及的网络技术——现场总线以及工业以太网。研究了现场总线技术以及现场总线网络,分析了各种主要的工业现场总线优缺点,由于CAN总线的优点选择CAN总线作为舰船机舱控制网络的现场总线;研究了以太网技术,分析了以太网技术引入工业控制的优缺点,提出了以太网技术在工业控制应用的解决方案。现场总线技术不能够组成舰船管理信息网络,而工业以太网技术也不能运用于现场设备层网络,所以为了构成完整的舰船监控系统,应该采用现场总线和工业以太网的混合网络体系,而这两种网络由于本质上的不同无法互连互通,因此研究现场总线网络和以太网网络的互连是很重要的,本文就这个问题提出了现场总线网络与以太网网络的一种互连方案——嵌入式网关,详细的给出了嵌入式网关的软件,硬件设计方法。一个完整的监控系统,各种运行参数的检测也是很关键的,本文根据某船的实际运行情况,提出了主辅机的主要运行参数的检测方案,并在以上的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基于CAN总线的舰船机舱监控系统。本论文所做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舰船机舱监控系统的性能,为舰船机舱监控全面自动化提供参考。
丁雷[7](2007)在《基于ARM平台的嵌入式网络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集成电路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工业控制领域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开始向网络化方向发展。本文即从未来工业控制网络发展的需要出发,设计并实现了以S3C2410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嵌入式网络控制器。本文以S3C2410—32位微处理为核心,设计并实现了具有1路以太网接口、1路USB Host接口、1路USB Device接口、3路RS232串口、1个CAN总线扩展卡、1个RS485扩展卡、1个RS422扩展卡使用、8路A/D、1路D/A、4路PWM、一个240×320TFT LCD显示触摸屏的功能强大的嵌入式网络控制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嵌入式操作系统Windows CE建立了一个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在深入研究和分析CANopen协议的基础上,实现了基于Windows CE的嵌入式CANopen协议栈,大大提高了嵌入式网络控制器在现场总线上的通信和控制能力,为新型的网络控制算法研究提供了实验平台。在探讨了TCP/IP协议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Windows CE的嵌入式TCP/IP协议栈,掌握了Windows CE平台的网络Socket通信编程,使控制器能够通过以太网接到Intranet或Internet上。在完成嵌入式网络控制器硬件与软件设计的基础上,将控制器应用到了网络化的嵌入式数控系统的中央数控单元中,实现数控系统等数控设备小型化、网络化和集成化的需要。并以此为基础,结合计算机控制实验室建设,构建了三层(信息层、控制层和设备层)工业网络实验平台,实现了实验室设备真正的网络互连,为网络控制研究提供了一个高性能的平台。
李楠[8](2007)在《CAN总线与以太网连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CAN总线在工业控制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种现场总线,以它作为工业控制底层网络是比较可靠的。而作为当今局域网主流技术之一的以太网,应用十分广泛。以它作企业的为上层管理网络能够很好的满足信息交换及共享的需求。工业控制领域内这两种网络之间的可靠、高效的连接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在过程控制领域的监控层和设备层之间建立更加简洁和稳固的联系,本文介绍了一种CAN总线与以太网互连方案。课题首先对OSI和TCP模型进行了分析,并对CAN2.0协议和以太网协议数据帧进行了研究,之后根据协议特点建立了网络模型,然后选择合适的专用芯片组成硬件平台,对硬件平台接口芯片功能以及相关引脚进行了分析,学习并掌握了使用硬件开发平台TINI开发评估板的流程,使用TINI以及单片机开发工具KEILC对芯片进行了一些实验,最后通过软件编程完成了网关的建立,实现了协议转换和双向信息传输的功能,CAN总线与以太网连接得以建立。网关的建立巩固了下层现场设备同上层监控网络的联系,同时也为工业控制网络的数据管理和远程控制奠定了基础。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性价比高,实用性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黄宁[9](2007)在《基于嵌入式Web的CAN总线通信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企业生产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现场总线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以太网技术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实现企业信息网与现场总线网络互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并且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一大热点。企业信息网络标准单一,以以太网为主。但现场总线标准种类繁多。本文在认真分析当前国内总线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选择了CAN总线,通过Dallas半导体公司的TINI平台实现了信息网络与控制网络的互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底层控制网络与上层网络动态交互的方法:利用在嵌入式平台上构建动态Web页面实现对CAN网络中各控制器的监控。本文主要讨论了硬件平台的选型、软件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硬件平台,选用了基于DS80C400网络微控制器的评估板,它集成了CAN控制器和以太网控制器。软件设计上采用了TINI平台,结合Java Servlets技术实现嵌入式Web服务器。详细阐述了CAN控制器的初始化、CAN数据帧的发送与接收、交互式网页等程序的设计与开发过程。最后,完成程序的装载与服务器的运行调试。
蒋荣[10](2006)在《基于CAN总线的教学实验系统研究和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CAN控制局域网因其卓越的特性、极高的可靠性和独特的设计受到工业界的广泛重视,并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现场总线之一。当前工科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验仪器装置面临淘汰,实验教学内容迫切需要更新,因此开发以CAN总线技术为基础的实验设备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论文详细介绍了基于CAN总线的教学实验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整个过程。首先分析了CAN总线协议的技术规范,对广泛采用的SJA1000控制器及在Pelican操作模式下各种寄存器功能进行说明,并总结归纳了MCS-51、PIC系列和ARM系列几大类目前用于CAN总线开发的单片机芯片资料。然后在此基础上组建了CAN总线教学实验系统的结构模型。对总体方案、软硬件设计及实验内容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给出了具体的电路原理图、软件流程图和部分程序代码。其中重点讨论了以AT89S51微处理器、SJA1000控制器和82C250收发器为核心的节点设计内容,该节点通信单元可实现CAN总线报文的点到点、一点到多点及广播方式的接收发送,报文可以是单帧或多帧,标准或扩展的数据帧和远程帧,使学生通过实验内容获得对CAN总线技术直观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最后在评价比较三种CAN总线与上位机通信方案的优劣点基础上,设计了RS232-CAN转换模块,该模块为计算机与CAN总线之间数据传送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并在VB环境下开发了监控软件。
二、DS80C390双CAN总线分层分布式监控系统的设计及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S80C390双CAN总线分层分布式监控系统的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矿用网关设计及系统实时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
1.1.1 煤矿信息化技术现状 |
1.1.2 现场总线及工业以太网的应用 |
1.1.3 网络控制系统的实时调度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协议转换装置现状 |
1.2.2 工业以太网实时性现状 |
1.2.3 网络控制系统实时性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小结 |
2 相关技术研究 |
2.1 工业常用现场总线及接口技术分析 |
2.1.1 CAN 总线分析 |
2.1.2 RS-485 总线分析 |
2.1.3 RS-422 接口分析 |
2.1.4 RS-232 接口分析 |
2.2 以太网技术分析 |
2.2.1 以太网模型及协议机制分析 |
2.2.2 工业以太网及环网冗余技术分析 |
2.3 协议转换机理研究 |
2.3.1 形式化描述 |
2.3.2 协议转换机理 |
2.4 小结 |
3 以太网接入网关的软硬件设计 |
3.1 总体方案设计 |
3.2 各功能单元硬件设计 |
3.2.1 CAN 总线接口模块设计 |
3.2.2 以太网接口模块设计 |
3.2.3 RS-232/422/485 接口模块设计 |
3.3 网关的软件设计 |
3.3.1 应用层通信协议设计 |
3.3.2 统一帧格式设计 |
3.3.3 以太网数据与 RS-485/232、CAN 数据协议转换 |
3.3.4 主程序及各通信程序设计 |
3.4 小结 |
4 系统实时调度算法研究 |
4.1 分组调度算法分析 |
4.1.1 分组调度算法模型分析 |
4.1.2 分组调度算法性能指标 |
4.1.3 典型的分组调度算法 |
4.2 轮询调度算法研究 |
4.2.1 WRR 算法分析 |
4.2.2 自适应 WRR 算法 |
4.3 实时性网关调度算法 |
4.3.1 严格优先级队列算法 |
4.3.2 本网关调度算法 |
4.3.3 算法仿真验证 |
4.4 小结 |
5 网络控制系统及 Qos 研究 |
5.1 网络控制系统概述 |
5.1.1 NCS 的拓扑结构分析 |
5.1.2 NCS 的传输协议分析 |
5.1.3 NCS 信息构成 |
5.2 以太网 NCS 的基本问题分析 |
5.2.1 采样率分析 |
5.2.2 数据包问题分析 |
5.2.3 网络时延分析 |
5.3 煤矿监控系统 QoS 研究 |
5.3.1 QoS 的体系结构 |
5.3.2 资源预留协议 |
5.3.3 煤矿井下的 QoS 模型分析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技术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2)基于CAN总线的小型飞行控制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飞行控制系统发展和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背景 |
1.4 小型飞行控制系统硬件结构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
第二章 小型飞行控制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
2.1 小型飞行控制系统的设计目标 |
2.2 小型飞行控制系统硬件总体结构 |
2.2.1 主控制模块 |
2.2.2 舵机控制器模块 |
2.2.3 传感器模块 |
2.2.4 无线通信模块 |
2.2.5 功能扩展模块 |
2.2.6 系统供电 |
2.3 飞行控制系统硬件设计的关键问题 |
2.3.1 硬件资源的合理利用 |
2.3.2 系统的抗干扰措施 |
2.3.3 整机供电与功耗 |
2.4 小结 |
第三章 CAN 总线研究 |
3.1 系统总线方式比较 |
3.1.1 并行总线与串行总线的比较 |
3.1.2 常用串行总线的比较 |
3.2 CAN 总线选择的依据 |
3.2.1 总线选择原则 |
3.2.2 CAN 总线数据流量考查 |
3.3 CAN 总线特性分析 |
3.3.1 CAN 分层结构 |
3.3.2 CAN 信号传输方式 |
3.3.3 CAN 仲裁技术 |
3.3.4 CAN 错误检测 |
3.3.5 CAN 总线的安全可靠性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主控制模块硬件详细设计 |
4.1 设计思想阐述 |
4.2 嵌入式处理器的选择 |
4.3 双CPU 方案设计 |
4.3.1 双CPU 通信方式介绍 |
4.3.2 双CPU 通信方式的选定 |
4.4 存储器扩展 |
4.4.1 LPC2294 存储器资源 |
4.4.2 存储器扩展 |
4.4.3 存储器扩展时的地址线连接 |
4.5 多串口电路设计 |
4.5.1 串口资源需求分析 |
4.5.2 常用多串行口设计方法介绍 |
4.5.3 串口扩展电路 |
4.6 主控制模块总体结构和调试 |
4.7 小结 |
第五章 舵机控制器模块详细设计 |
5.1 舵机的控制方法 |
5.2 舵机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
5.2.1 舵机控制器硬件电路的设计 |
5.2.2 实现多路PWM 信号的原理 |
5.2.3 舵机控制器CAN 节点的设计 |
5.3 舵机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
5.3.1 CAN 总线通信程序设计 |
5.3.2 PWM 脉宽生成程序设计 |
5.3.3 多路PWM 输出程序设计 |
5.4 调试结果 |
5.5 小结 |
第六章 电源模块设计 |
6.1 系统供电需求分析 |
6.2 稳压器介绍 |
6.3 设计末级电源电路 |
6.4 设计前级电源电路 |
6.5 电源PCB 设计 |
6.5.1 供电系统 |
6.5.2 接地系统 |
6.5.3 PCB 板设计 |
6.6 小结 |
第七章 测试和结果分析 |
7.1 测试目的 |
7.2 小型飞行控制系统硬件参数 |
7.3 CAN 总线满负载运行测试 |
7.3.1 测试方案 |
7.3.2 测试结果 |
7.4 半物理仿真功能测试 |
7.5 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 |
8.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8.3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基于嵌入式实时系统的汽车检测线测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检测控制方式 |
1.2.2 数据采集方式 |
1.3 技术背景 |
1.3.1 嵌入式系统概述 |
1.3.2 嵌入式软件结构 |
1.3.3 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概述 |
1.3.4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 |
1.3.5 CAN总线 |
1.4 本文研究的目标及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主要内容 |
第2章 嵌入式实时系统中优化调度算法 |
2.1 嵌入式实时系统概述 |
2.1.1 实时系统概念 |
2.1.2 实时系统分类 |
2.1.3 实时系统的设计问题 |
2.2 处理器与操作系统的选择 |
2.2.1 操作系统的选择 |
2.2.2 处理器的选择 |
2.3 防止优先级反转与死锁的调度算法 |
2.3.1 优先级反转 |
2.3.2 优先级死锁 |
2.3.3 资源访问控制协议 |
2.4 μC/OS-Ⅱ调度算法 |
2.4.1 任务特性与调度机制 |
2.4.2 实时任务调度算法 |
2.4.3 调度算法的不足 |
2.5 基于μC/OS-Ⅱ的优化调度算法 |
2.5.1 实时任务空间的调度优化 |
2.5.2 分时任务空间的优化 |
2.5.3 实验模型及分析 |
2.6 小结 |
第3章 基于CAN的嵌入式汽车检测线测控系统研究 |
3.1 基于CAN的汽车检测线设计 |
3.1.1 总框架设计 |
3.1.2 工位机设计 |
3.2 CAN总线应用层通信协议 |
3.2.1 总线协议 |
3.2.2 基于iCAN的汽车检测线测控系统协议 |
3.3 基于CAN的汽车检测线任务设计 |
3.3.1 任务设计 |
3.3.2 触发方式 |
3.3.3 任务的可调度型分析 |
3.3.4 任务优先级安排 |
3.3.5 整体框架结构 |
3.4 下位机的CAN总线收发模块设计 |
3.4.1 CAN控制器SJA1000 |
3.4.2 基于SJA1000 的CAN节点设计 |
3.4.3 软件设计 |
3.4.4 下位机协议的制定 |
3.5 基于32 位ARM7 的CAN节点设计 |
3.5.1 基于LPC2294 的ARM节点设计 |
3.5.2 软件设计 |
3.6 小结 |
第4章 μC/OS-Ⅱ在ARM与C58 系列单片机中的移植 |
4.1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移植 |
4.1.1 移植条件 |
4.1.2 测试移植代码 |
4.1.3 Bootloader代码设计 |
4.2 μC/OS-Ⅱ系统在LPC2294 中的移植 |
4.3 μC/OS-Ⅱ系统在P89C58 中的移植 |
4.4 μC/OS-Ⅱ在基于 89C58 单片机的汽车转向盘操纵力与转角快速检测仪中的应用 |
4.5 小结 |
第5章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在汽车检测线中的应用与优化 |
5.1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中的不确定性 |
5.1.1 汽车检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
5.1.2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在汽车检测中的适用性 |
5.2 基于自适应加权融合算法的数据融合技术 |
5.2.1 模型设计 |
5.2.2 算法描述 |
5.3 多功能汽车车轮侧滑检测台 |
5.3.1 侧滑检测原理 |
5.3.2 机械装置 |
5.3.3 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侧滑台测控系统 |
5.4 基于ARM控制器与BP神经网络的侧滑台 |
5.4.1 人工神经网络 |
5.4.2 BP网络的训练 |
5.4.3 侧滑台数据算法模型设计 |
5.5 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6章 抗干扰设计 |
6.1 数据采集系统中抗干扰设计 |
6.2 软件抗干扰设计 |
6.3 硬件可靠性设计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4)基于CAN总线船用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船用程控交换机的研制背景 |
1.2 船用程控交换机的研究状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船用程控交换机的方案设计 |
2.1 船用电话交换方式 |
2.1.1 人工交换方式 |
2.1.2 机电制自动交换方式 |
2.1.3 模拟程控电话交换方式 |
2.1.4 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方式 |
2.2 船用电话交换机的基本结构 |
2.3 PCM通信基本原理 |
2.3.1 模拟话音信号的数字化 |
2.3.2 时分多路复用通信原理 |
2.3.3 我国采用的PCM系统制式 |
2.4 数字电话交换原理 |
2.4.1 数字电话交换的基本概念 |
2.4.2 交换网络 |
2.4.3 终端设备 |
2.4.4 会议电话的工作原理 |
2.5 CAN总线的概念和主要特点 |
2.6 PHILIPS SJA1000 CAN控制器 |
2.7 CAN串行链接I/O器件——82C250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
3.1 概述 |
3.2 中央处理单元CPU板设计 |
3.2.1 系统处理器模块的设计 |
3.2.2 交换网络的设计 |
3.2.3 会议、信号音电路的设计 |
3.2.4 PCM基准时钟电路的设计 |
3.2.5 双音频收号电路的设计 |
3.2.6 中继、广播接口电路的设计 |
3.3 用户接口板设计 |
3.4 CAN总线节点设计 |
3.5 电源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系统软件设计说明 |
4.2 系统软件设计 |
4.2.1 设计思想 |
4.2.2 部分典型实现程序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实现与试验结果 |
5.1 系统的硬件构成和系统配置 |
5.1.1 硬件设备的构成和系统硬件结构 |
5.1.2 系统的基本配置 |
5.2 系统功能简介 |
5.3 系统调试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基于感性负载的车身网络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车身网络的拓扑结构 |
1.2.1 并列结构 |
1.2.2 分层结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LIN 总线协议 |
2.1 现场总线 |
2.1.1 CAN 总线 |
2.1.2 LIN 总线 |
2.2 LIN 总线的特点及通讯协议 |
2.2.1 LIN 总线的特点 |
2.2.2 LIN 总线的通讯协议和数据帧格式 |
2.3 LIN 通讯网络的优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中央门锁 |
3.1.2 玻璃升降器 |
3.1.3 后视镜 |
3.1.4 电气特性 |
3.1.5 车身环境 |
3.2 总体设计方案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车门LIN 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车门系统被控对象描述 |
4.1.1 中央门锁 |
4.1.2 电动车窗 |
4.1.3 电动后视镜 |
4.2 方案论证 |
4.3 芯片选型 |
4.3.1 嵌入式芯片选择依据 |
4.3.2 MC9S08AW16 单片机的特点 |
4.3.3 电源管理及LIN 收发器芯片 |
4.3.4 信号采集芯片 |
4.3.5 功率驱动芯片 |
4.4 硬件设计 |
4.4.1 车门节点的硬件原理设计 |
4.4.2 车窗防夹模块硬件设计 |
4.4.3 后视镜模块设计 |
4.5 系统可靠性设计 |
4.5.1 电源部分的可靠性设计 |
4.5.2 单片机本身抗干扰措施 |
4.5.3 系统设计抗干扰措施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车门LIN 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
5.1 CodeWarrior IDE 集成开发环境介绍 |
5.2 软件设计思想 |
5.3 软件构成 |
5.4 软件抗干扰设计 |
5.5 在本系统中的 LIN 通讯协议 |
5.5.1 LIN 应用层数据流图 |
5.5.2 LIN 通讯消息ID 配置 |
5.6 基于门限值自动配置的车窗防夹设计 |
5.6.1 设计原理 |
5.6.2 实现方案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遥控锁的研究与设计 |
6.1 引言 |
6.2 RKE 系统设计 |
6.2.1 RKE 系统的工作原理 |
6.2.2 RKE 系统的设计要求 |
6.3 RKE 硬件电路设计 |
6.3.1 钥匙扣发射模块 |
6.3.2 车内接收模块 |
6.4 RKE 系统软件设计 |
6.5 RKE 系统编解码设计 |
6.5.1 概述 |
6.5.2 KEELOQ 技术简介及其硬件实现 |
6.5.3 KEELOQ 技术的不足与改进加密算法的提出 |
6.5.4 改进加密算法的实现 |
6.6 系统功能测试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网络技术在舰船机舱集中监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本文的研究工作 |
2 现场总线技术 |
2.1 现场总线与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
2.2 现场总线系统的结构特点与技术特点 |
2.2.1 现场总线的结构特点 |
2.2.2 现场总线系统的技术特点 |
2.3 几种典型的现场总线 |
2.3.1 基金会现场总线 |
2.3.2 ProfiBus |
2.3.3 LonWorks |
2.3.4 CAN |
2.3.5 HART |
2.4 现场总线的发展预测 |
3 工业以太网 |
3.1 以太网概述 |
3.2 以太网在工业控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3.2.1 通信实时性与确定性问题 |
3.2.2 现场环境问题 |
3.2.3 总线供电问题 |
3.2.4 网络安全问题 |
3.3 以太网工业应用问题的解决方案 |
3.3.1 关于实时性与确定性问题的解决方案 |
3.3.2 现场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 |
3.3.3 总线供电问题的解决方案 |
3.3.4 网络安全性的解决方案 |
4 CAN 总线技术 |
4.1 CAN 网络性能特点 |
4.2 CAN 网络协议介绍 |
4.2.1 CAN 总线物理层概述 |
4.3 CAN 数据链路层概述 |
4.3.1 逻辑链路(LLC)子层 |
4.3.2 媒体访问控制(MAC)子层 |
4.4 CAN 通信中关键问题研究 |
4.4.1 帧滤波 |
4.4.2 位仲裁 |
4.4.3 数据错误检测 |
5 CAN 总线与以太网连接的实现方案 |
5.1 CAN 总线与以太网连接的系统组成 |
5.2 硬件设计 |
5.3 软件设计 |
5.3.1 协议转换模块 |
5.3.2 CAN 总线接口通信模块 |
5.3.3 以太网接口通信模块 |
6 基于CAN 总线的舰船机舱监控系统 |
6.1 基于CAN 总线的舰船机舱监控系统 |
6.2 微机监测报警系统 |
6.2.1 对舰船报警系统一般要求 |
6.2.2 微机监测报警系统参数 |
6.2.3 分点报警装置 |
6.3 测速装置 |
6.3.1 测速装置主要功能 |
6.3.2 测速装置工作原理 |
6.4 PLC |
6.4.1 PLC 数字量输入 |
6.4.2 PLC 数字号输出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基于ARM平台的嵌入式网络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1.2.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嵌入式网络控制器总体设计 |
2.1 嵌入式网络控制器实现方案比较及选择 |
2.1.1 现场总线 |
2.1.2 信息层接入方案 |
2.2 ARM体系结构和S3C2410概述 |
2.2.1 ARM体系结构 |
2.2.2 S3C2410概述 |
2.3 嵌入式操作系统与Windows CE |
2.4 嵌入式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
2.5 小结 |
第三章 嵌入式网络控制器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 嵌入式网络控制器的硬件整体设计 |
3.2 嵌入式网络控制器的存储系统 |
3.3 嵌入式网络控制器的通信系统 |
3.4 嵌入式网络控制器的输入输出系统 |
3.5 嵌入式网络控制器的人机接口系统 |
3.6 嵌入式网络控制器的电源及掉电保护系统 |
3.7 JTAG接口 |
3.8 小结 |
第四章 嵌入式网络控制器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软件的整体设计 |
4.2 WinCE操作系统及其在控制器上的移植 |
4.3 嵌入式网络控制器BSP的开发 |
4.3.1 Bootloader的构建 |
4.3.2 OAL层的构建 |
4.3.3 驱动程序的开发 |
4.3.4 设置平台配置文件 |
4.4 驱动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
4.4.1 CAN扩展卡驱动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
4.4.2 RS422和RS485扩展卡驱动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
4.4.3 以太网控制驱动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
4.5 CANOpen协议栈及其实现 |
4.5.1 CANOpen协议描述 |
4.5.2 CANOpen协议栈的编程与实现 |
4.6 嵌入式TCP/IP协议栈及其实现 |
4.6.1 TCP/IP协议 |
4.6.2 嵌入式TCP/IP协议栈采用的一些技术 |
4.6.3 Windows CE Sockets编程 |
4.7 小结 |
第五章 嵌入式网络控制器的应用 |
5.1 嵌入式网络控制器在数控系统中的应用 |
5.2 嵌入式数控系统总体结构 |
5.3 嵌入式数控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 |
5.4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CAN总线与以太网连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
1.1.2 以太网技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CAN 总线与以太网 |
2.1 网间网技术 |
2.1.1 协议分层 |
2.1.2 TCP/IP 体系结构 |
2.1.3 局域网技术 |
2.1.4 网间网体系结构的特点 |
2.1.5 异种网络的连接 |
2.2 CAN 总线 |
2.2.1 现场总线的特点及CAN 总线的产生 |
2.2.2 CAN 2.0 规范 |
2.2.3 CAN 2.0B 协议帧格式 |
2.2.4 CAN 总线特点 |
2.3 以太网 |
2.3.1 CSMA/CD,IEEE802.3 与以太网 |
2.3.2 以太网的物理结构 |
2.3.3 以太网帧格式 |
2.3.4 以太网的特点 |
2.4 CAN 总线与以太网连接 |
第三章 嵌入式网关设计方案 |
3.1 网关结构 |
3.2 网络模型 |
3.3 协议转换 |
3.4 信息传输 |
第四章 网关组成 |
4.1 硬件框图及主芯片介绍 |
4.2 接口模块 |
4.3 存储器模块 |
第五章 网关软件设计 |
5.1 开发平台和编程软件 |
5.1.1 软件平台及开发工具 |
5.1.2 函数接口 |
5.1.3 软件开发工具调试和配置 |
5.2 初始化设置 |
5.2.1 内存初始化设置 |
5.2.2 开发工具初始化设置 |
5.2.3 CAN 初始化 |
5.3 网关软件设计具体方案 |
5.3.1 CAN 总线与网关连接的软件实现 |
5.3.2 以太网与网关连接的软件实现 |
5.4 实验检测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Ⅰ DS80C400 引脚图 |
附录Ⅱ TINI 开发平台硬件实物图 |
附录Ⅲ CAN初始化程序 |
(9)基于嵌入式Web的CAN总线通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论文的安排 |
第二章 协议与网络结构 |
2.1 开放式互联参考模型 |
2.2 控制局域网CAN(CONTROLLER AREA NET) |
2.2.1 CAN 总线概述 |
2.2.2 CAN 总线特点 |
2.2.3 CAN 总线的分层结构 |
2.2.4 CAN 总线数据帧格式 |
2.2.5 CAN 总线的通信过程 |
2.3 TCP/IP 协议 |
2.3.1 TCP/IP 协议概述 |
2.3.2 网络层IP 协议 |
2.3.3 传输层TCP 协议 |
2.4 协议转换思路 |
2.5 嵌入式WEB 服务器的网络结构 |
第三章 基于DS80C400 的硬件开发平台 |
3.1 硬件平台的选择 |
3.2 微小内网接口—TINI |
3.3 TINI 的开发平台 |
3.4 TINI 的硬件结构 |
第四章 嵌入式WEB 服务器的软件设计 |
4.1 嵌入式开发的特点和软件设计目标 |
4.1.1 嵌入式开发特点 |
4.1.2 软件设计目标 |
4.2 TINI 的软件环境 |
4.2.1 编程语言的选择 |
4.2.2 TINI SDK |
4.2.3 TINI 的运行环境 |
4.2.4 TINI 的开发环境 |
4.3 嵌入式 WEB 服务器的实现 |
4.3.1 嵌入式Web 服务器概述 |
4.3.2 嵌入式Web 服务器实现方法 |
4.3.3 嵌入式Web 服务器的选择 |
4.3.4 嵌入式Web 服务器Tynamo 的实现 |
4.4 CAN 数据帧处理程序设计 |
4.4.1 TINI 平台对CAN 的支持 |
4.4.2 CAN 控制器初始化 |
4.4.3 发送CAN 数据帧 |
4.4.4 接收CAN 数据帧 |
4.5 交互式网页的设计 |
4.5.1 交互式网页的实现方法 |
4.5.2 Java Servlets 技术 |
4.5.3 网页连接方式 |
4.5.4 数据发送处理程序 |
4.5.5 数据显示处理程序 |
4.6 程序的装载与服务器的运行 |
4.6.1 装载Servlet 程序 |
4.6.2 服务器的运行 |
第五章 结论和进一步工作 |
5.1 结论 |
5.2 进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基于CAN总线的教学实验系统研究和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计划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CAN总线技术规范 |
2.1 CAN分层结构 |
2.2 CAN通信协议 |
2.3 CAN应用层协议 |
第三章 CAN器件及CAN实验模块中的单片机 |
3.1 CAN控制器简介 |
3.2 独立的CAN控制器SJA1000 |
3.3 CAN总线驱动器PCA82C250 |
3.4 CAN实验模块中的单片机 |
3.4.1 MCS-51 单片机 |
3.4.2 PIC系列和ARM系列单片机 |
第四章 CAN总线实验系统及节点设计 |
4.1 CAN总线系统的总体结构 |
4.2 硬件设计 |
4.2.1 CAN节点模块的硬件结构 |
4.2.2 电路原理图 |
4.3 实验系统 |
4.3.1 系统构成 |
4.3.2 报文的接收和发送 |
4.3.3 实验内容设计 |
4.3.4 系统的功能 |
4.4 软件设计 |
4.4.1 软件流程图 |
4.4.2 关键程序段代码 |
4.4.3 实验结果 |
第五章 CAN总线与上位机通信 |
5.1 通信方案研究 |
5.1.1 RS-232 口与PC机通信 |
5.1.2 PCI总线与PC机通信 |
5.1.3 USB通用串行总线口与PC机通信 |
5.2 CAN/RS-232 硬件电路 |
5.2.1 CAN/RS-232 通信 |
5.2.2 电路原理图 |
5.3 CAN/RS-232 软件设计 |
5.3.1 单片机侧通信软件 |
5.3.2 上位机侧串口通信软件 |
5.3.3 实验内容 |
5.3.4 小结 |
结 论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四、DS80C390双CAN总线分层分布式监控系统的设计及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矿用网关设计及系统实时性研究[D]. 赵御宇. 重庆大学, 2012(03)
- [2]基于CAN总线的小型飞行控制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D]. 米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S2)
- [3]基于嵌入式实时系统的汽车检测线测控系统研究[D]. 千承辉. 吉林大学, 2008(07)
- [4]基于CAN总线船用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实现研究[D]. 颜乐.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11)
- [5]基于感性负载的车身网络控制系统[D]. 石继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07)
- [6]网络技术在舰船机舱集中监控中的应用[D]. 曾胜旗.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7]基于ARM平台的嵌入式网络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D]. 丁雷. 南昌大学, 2007(06)
- [8]CAN总线与以太网连接技术研究[D]. 李楠.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06)
- [9]基于嵌入式Web的CAN总线通信的研究[D]. 黄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06)
- [10]基于CAN总线的教学实验系统研究和开发[D]. 蒋荣. 东南大学, 2006(04)
标签:通信论文; 现场总线技术论文;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论文; 嵌入式软件论文; 通信接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