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胸段硬膜外阻滞镇痛治疗冠心病15例

上胸段硬膜外阻滞镇痛治疗冠心病15例

一、上胸段硬膜外阻滞与镇痛技术治疗冠心病15例(论文文献综述)

笪磊[1](2020)在《全麻辅助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和肋间神经阻滞用于乳腺癌手术麻醉效果的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前锯肌平面阻滞与肋间神经阻滞对于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麻醉效果、术后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60例并随机分成两组:S组患者术前行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I组患者术前行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两组患者的麻醉方式均选择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两组患者均联合使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进行术后镇痛。观察两组患者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阻滞范围,术后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舒芬太尼总用量,术后各时点静息和运动VAS评分及术后补救镇痛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与I组比较,S组患者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显着缩短,持续时间显着延长,镇痛范围显着增大,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I组比较,S组患者术后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总用量显着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I组比较,S组患者术后12h、24h时点静息和运动VAS评分显着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术后6h、48h时点静息和运动VAS评分、补救镇痛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比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更好,持续时间长、术后镇痛药剂量减少,安全性高。

周昊[2](2020)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腹腔镜胃切除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GEA)是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全身麻醉(GA)相比,GEA应用于消化道肿瘤开放手术中可减轻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但GEA应用于腹腔镜胃癌手术的老年患者相关研究仍较少。我们的研究目的是探讨GEA应用于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设计,将就诊于我院的82例70~80岁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组(GEA组)和全身麻醉组(GA组)。两组患者围术期准备与管理均按照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进行,手术方式均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参照日本胃癌治疗指南(第4版)标准进行,所有患者消化道重建方式均为Roux-en-Y吻合。GEA组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麻醉诱导前于患者适当的胸椎间隙置入硬膜外导管,经硬膜外导管间断局麻药物罗哌卡因,确认导管位置正确后,给予适量的全身麻醉药物共同维持术中麻醉深度。术后该组的镇痛方式以患者自控的硬膜外镇痛(PCEA)为主。GA组术中仅采用全身麻醉,术后采用患者自控的静脉镇痛(PCIA)。主要的观察指标是两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包括肺炎、肺不张、呼吸衰竭、胸腔积液等。次要观察指标包括包括临床肺炎严重程度评分(CPIS)、动脉血气氧分压(PaO2)与氧合指数(OI)、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各类麻醉药物使用量、ICU住院天数,术后住院天数等。记录术后一般并发症,并按照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系统进行比较。收集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一、三、五天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去甲肾上素(NE)、皮质醇(Cor)的水平。结果:共有82例患者纳入最终分析,GEA组40例,GA组42例。两组患者一般特征与术前合并症等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与GA组相比,GEA组患者术后肺部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G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肺炎和肺不张的发生率GEA组低于GA组(P<0.05)。GEA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短于GA组(P<0.05)。术后GEA组CPIS评分低于GA组(P<0.05),GEA组PaO2与OI高于GA组(P<0.05)。GEA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低于G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GEA组首次排气时间较GA组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A组术后第一天与术后第二天静息VAS评分较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一、二、三天运动VAS评分GEA组均较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A组术后第一天WBC、IL-1、IL-6、NE、Cor水平低于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三天GEA组IL-1水平低于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A组与GA组术后总体并发症的Clavien-Dindo分级未见明显差异,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纯全身麻醉相比,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显着降低了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中以术后肺炎与肺不张的发生率降低较为显着。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术后镇痛效果更好,且加快了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应用于老年胃癌患者并不增加一般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老年腹腔镜胃切除术患者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下进行是安全有效的。

胡静[3](2020)在《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对老年腹腔镜肝脏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对老年腹腔镜肝脏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肝脏部分切除术(包括左半肝切除和左肝外叶切除)老年患者80例,年龄60~88岁,体重指数(BMI)21.34~26.98 kg/m2,ASAⅠ~Ⅲ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组Ⅰ和组Ⅱ),组Ⅰ,即患者接受单纯全身麻醉,其中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25例,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15例。组Ⅱ,即患者接受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23例,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17例。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手术开始时以及手术结束时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记录两组患者全麻药物用量;记录两组患者气腹开始时即刻、气腹后1小时、气腹后2小时以及气腹结束即刻这四个时间点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 CO2)数值、并于这四个时间点抽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以及p H数值。记录两组患者48小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数值。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术后2小时、术后24小时血清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术后2小时、术后24小时血清CD3+、CD4+、CD4+/CD8+水平;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术后2小时、术后24小时皮质醇(Cor)以及血糖(Glu)水平;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以及住院天数。结果1.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ASA分级、BMI、手术方式、手术时间以及输液量无明显差异性(P>0.05)。2. 麻醉前,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组Ⅰ相比较,组Ⅱ患者手术开始时以及手术结束时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均明显降低(P<0.05)。3. 与组Ⅰ相比,组Ⅱ患者舒芬太尼、罗库溴铵、瑞芬太尼以及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P<0.05)。4. 两组患者的Pet CO2数值气腹1小时后至气腹结束时均显着升高(P<0.05);两组患者气腹2小时后至气腹结束时Pa CO2数值显着升高,p H数值显着降低(P<0.05);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 与组Ⅰ相比,组Ⅱ患者术后1h,6h,12h静息痛VAS评分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Ⅰ相比,组Ⅱ患者术后1h,6h运动痛VAS评分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麻醉前,两组患者IL-1、IL-6以及TNF-α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组Ⅰ相比,组Ⅱ患者在术后2小时以及术后24小时,IL-1、IL-6、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7. 麻醉前,两组患者CD3+、CD4+、CD4+/CD8+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组Ⅰ相比,组Ⅱ在术后2小时以及24小时CD3+、CD4+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但是CD4+/CD8+数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8. 两组患者在麻醉前血糖以及皮质醇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组Ⅰ相比,在术后2小时以及术后24小时,组Ⅱ患者皮质醇以及血糖水平比组Ⅰ患者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 与组Ⅰ相比,组Ⅱ患者术后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均明显低于组Ⅰ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行腹腔镜下肝脏部分切除术,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较全身麻醉相比,对患者血流动力学以及免疫功能影响较小,降低患者应激反应以及炎症反应,缩短术后拔管时间以及PACU停留时间,缩短患者住院日,促进老年患者术后康复。

苏长生[4](2016)在《上胸段硬膜外罗哌卡因纳米粒缓释药物对兔脑血管痉挛保护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上胸段硬膜外应用罗哌卡因纳米粒缓释药物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切开置管法行上胸段硬膜外置管成功的新西兰兔75只,随机均分为5大组(n=15):假手术组(S组)、对照组(C组)、空白纳米粒组(P组)、纳米粒载药组(R组)和泵罗哌卡因组(L组),各组再随机均分为3个亚组:1d组、7d组、14d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观察各组兔SAH后神经行为活动并记录评分。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测SAH前和SAH后1d、7d、14d兔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和峰值血流速度(Vp)。ELISA法测各组兔血清NSE、S100B含量。光镜下观察基底动脉形态学和管径变化。免疫组化分析基底动脉血管内皮细胞e NOS与ET-1表达。结果与S组相比,其余各组神经行为评分增高,基底动脉血流Vm、Vp增加,血清NSE、S100B水平表达升高(P<0.05),基底动脉管腔变狭窄、管壁增厚及结构条理紊乱,基底动脉血管内皮细胞ET-1表达明显增加而e NOS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C组相比,R组和L组神经行为评分有所降低,基底动脉血流Vm、Vp减慢,血清NSE、S100B水平表达明降低(P<0.05),基底动脉管腔狭窄度、管壁增厚程度及结构条理紊乱度有所减轻,基底动脉血管内皮细胞ET-1表达显着降低而e NOS的表达显着升高(P<0.05)。R组与L组相比,P组与C组相比,各项指标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上胸段硬膜外应用罗哌卡因纳米粒缓释药物能改善兔SAH后CVS的脑血流量,降低基底动脉Vm、Vp值,改善基底动脉形态学变化,从而缓解脑血管痉挛。上胸段硬膜外应用罗哌卡因纳米粒缓释药物一定程度减轻兔SAH后CVS继发性脑损伤,降低血清S100B和NSE表达水平,改善神经行为功能。上胸段硬膜外应用罗哌卡因纳米粒缓释药物通过缓慢释放的罗哌卡因,阻滞支配脑血管的颈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进而改善兔SAH后基底动脉血管内皮细胞e NOS/ET-1表达平衡,上调e NOS表达而下调ET-1表达,对SAH后CVS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肖华鑫,徐友芳[5](2010)在《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心肌保护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单纯全麻和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TEA)对冠心病患者开胸手术围术期平均动脉压、心率、ST-T段的变化及肌钙蛋白T(TnT)释放水平的影响。方法30例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Ⅰ组仅采用单纯全身麻醉,Ⅱ组术中采用TEA复合全身麻醉,观察两组围术期平均动脉压、心率、ST-T段的变化及TnT释放水平。结果各个时间点Ⅰ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明显高于基础值(P<0.05),Ⅱ组各时点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心肌缺血改善Ⅰ组总有效率为33.3%,Ⅱ组总有效率为86.7%;TnT含量在术后1h开始升高(P<0.05),24h达峰值(P<0.05),术后48h有所下降,组间比较术后24h及48hⅡ组患者TnT水平低于Ⅰ组(P<0.05)。结论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稳定,心肌缺血改善明显,TnT值明显低于单纯全麻组,能有效地抑制术中应激反应,减轻心肌损伤,有利于其预后。

范秀双[6](2009)在《胸段硬膜外阻滞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及心腔大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扩张型心肌病(DCM)主要特征表现为左心室或双心室心腔扩大和收缩功能障碍,产生心力衰竭。DCM病因至今未明,目前尚缺乏有效而特异的治疗手段。1976年Hoar等首次报道胸段硬膜外阻滞(TEB)用于心脏手术后镇痛,效果满意。此后,世界各地相继开展了TEB在心血管系统方面应用的工作和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目前国内外关于TEB治疗DCM的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观察TEB对DCM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心腔大小及心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探讨TEB对DCM的疗效,为DCM的治疗提供参考。应用TEB联合常规药物治疗DCM患者4周,同时配合单纯药物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后,T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T组治疗有效率显着高于C组。心脏超声检查显示:T组FS、LVEF值较阻滞前明显增大(P<0.05);LVDD、RVDD、LA值较阻滞前明显减小(P<0.05);IVS、LVPW值较阻滞前增加(P>0.05)。C组FS、LVEF值较治疗前增加(P>0.05),LVDD、RVDD、LA值较治疗前减小(P>0.05);IVS、LVPW值较治疗前增加(P>0.05);两组间比较,T组FS、LVEF、LVDD、RVDD指标变化情况均较C组显着(P<0.05);T组LA、IVS、LVPW指标变化情况较C组略大(P>0.05)。提示TEB治疗DCM,临床效果较明显,可使心脏收缩功能显着提高,心腔明显缩小,有望为DCM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谭苗[7](2008)在《上胸段硬膜外麻醉对体外循环换瓣病人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对比观察上胸段硬膜外复合全麻与单纯全麻行体外循环换瓣手术病人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变化。2.探讨上胸段硬膜外麻醉的心脏保护作用及其原因和潜在的临床效益,为临床心血管麻醉提供更多的麻醉选择。方法:选择20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均拟在体外循环下行择期双瓣置换术,分为全麻组(GA组,n=10)和上胸段硬膜外复合全麻组(GEA组,n=10)。GEA组病人于术前一天晚上,在T3-4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置管保留。手术当天入室后在局麻下行左桡动脉穿刺置管和经右颈内静脉穿刺放置Swan-Ganz导管。在GEA组硬膜外腔予首次剂量罗哌卡因有效,阻滞平面达T1-T6且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后,两组均以咪达唑仑、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胺行全麻诱导,以芬太尼和丙泊酚维持麻醉。术后GA组行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GEA组行病人自控静脉镇痛。记录两组病人麻醉前(T0)、诱导插管后(T1)、劈胸骨时(T2)、转流30分钟(T3)、停机30分钟(T4)、停机2小时(T5)、停机4小时(T6)和停机24小时(T7)的HR和MAP,并通过Swan-Ganz导管监测T0、T1、T4、T5、T6、T7的CVP、MPAP、PCWP以及CO的变化,并计算相应的CI、SVI、SVR和PVR值。分别测T0、T1、T3、T5、T6、T7的血浆皮质醇浓度和T0、T5、T6、T7的血浆cTn-I浓度。记录两组病人围术期血管活性药物(硝普钠和多巴胺)的用量以及术后24小时内新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记录两组病例的拔管时间并对术后24小时的镇痛情况进行VAS评分。结果:1.两组在T0时的所有血流动力学参数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GEA组HR在麻醉开始后均显着低于GA组(T4、T5、T7,p<0.05;T1、T2、T6,p<0.01),MAP在T1、T2、T3、T5、T6、T7均明显低于GA组(p<0.05)。GEA组与GA组相比,MPAP在T5、T6、T7有显着性差异(p<0.05),GEA组明显高于GA组。GEA组PCWP在T6、T7明显高于GA组(p<0.05)。GEA组CO和CI在T6较GA组更高(p<0.05),SVI在T5、T6、T7明显高于GEA组(p<0.05)。2.两组病人手术开始前的血浆皮质醇浓度无统计学差异(T0、T1,p>0.05),且均从T3开始出现显着升高(p<0.01);GEA组在T3、T5、T6、T7均明显低于GEA组(p<0.01)。两组病人T0的血浆肌钙蛋白Ⅰ浓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且T6、T7时均高于T0(p<0.05);GEA组在T6、T7均明显低于GA组(p<0.05)。3.两组病人围术期使用硝普钠的总量GEA组明显少于GA组(p<0.05),而多巴胺总量两组间无显着差别(p>0.05)。在术后24小时内GA组观察到三个病例发生了新出现的可逆的室性心律失常,而在GEA组则没有观察到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GEA组拔管时间明显比GA组提前(p<0.05),两组病人术后24小时的VAS镇痛评分GEA组明显低于GA组(p<0.05)。结论:上胸段硬膜外麻醉和镇痛通过降低术中和术后的应激反应能改善体外循环换瓣手术病人围术期的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对心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降低了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上胸段硬膜外复合全麻还缩短了术后拔管时间并加强了术后镇痛。这些潜在的有益效应对心脏手术后病人的恢复能产生积极影响,并可能最终影响病人的术后转归。

王涛,孟尽海,吴辉[8](2006)在《上胸段硬膜外阻滞和药物治疗对心绞痛患者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观察上胸段硬膜外阻滞(TEA)和药物治疗对顽固性心绞痛(RAP)患者血流动力学及Q-Td主要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内科治疗RAP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n=30)采用TEA,T3-4或T4-5间隙穿刺,外接患者自控镇痛泵(PCA),首次量为1%利多卡因5mL,阻滞平面T1-5;48h内持续恒速泵入0.125%布比卡因2mL/h维持。记录TEA治疗前、后的血压、心率、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即时心电图等变化情况,计算心肌耗氧RPP指数,即二相乘积(D-P)。B组(n=30)常规给予硝酸酯类、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及硝酸甘油治疗。结果A组患者经TEA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较B组明显下降(P<0.05),心率未见明显变化,D-P降低;A组患者Q-Td、校正的Q-T离散度(Q-Tcd),JT离散度(J-Td)和校正后的JT离散度(J-Tcd)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结论上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顽固性心绞痛优于单纯药物治疗,是治疗顽固性心绞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朱晓琳[9](2006)在《不同麻醉方法瑞芬太尼对剖胸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 瑞芬太尼是新型的阿片类μ受体激动剂,具有半衰期短,长时间输注无体内蓄积,对肝肾功能无影响等特点,是当前临床麻醉研究的热点。 剖胸手术是胸腔内肿瘤及其它疾病的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剖胸后胸腔内负压变为正压,一方面可引起肺萎陷、反常呼吸、纵隔移位及摆动、肺泡通气与血流比失调等呼吸系统生理功能改变;另一方面胸内正压使回心血量减少,若出现纵隔摆动或移位,回心血量进一步减少可出现严重的低血压情况,从而导致心肌缺血。手术的刺激、压迫、牵拉等因素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等严重后果。因此,剖胸手术对麻醉选择和管理都有较高的要求。传统的麻醉理念就是解决术中疼痛并维护生理平衡,所以胸内手术的麻醉方法均为气管内插管的全身麻醉,以控制呼吸确保呼吸道畅通、肌松完善、血流动力学稳定等。现代麻醉除要求我们解除病人术中疼痛,维护生理平衡,确保围术期安全外还要降低围术期应激反应,保护病人的免疫功能,术后病人对手术无知晓,提高病人围术期生活质量使其术后早日康复,并节省医疗资源。所以,寻找更适合现代麻醉理念的麻醉方法和药物是当前临床麻醉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对瑞芬太尼全麻及瑞芬太尼全麻联合硬膜外两组病人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进行比较从而为临床剖胸手术麻醉方法及麻醉药物选择提供相关依据。 材料与方法 选择食管癌、肺癌、纵隔肿瘤等胸腔疾病行择期剖胸手术病人30例(探查病例除外),ASAⅠ~Ⅱ级。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35~70岁,体重48~84kg,所有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5例。实验组A组(n=15)实施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GEA),对照组(n=15)行单纯全麻(GA)。两组病人均在入室建立静脉通道

曲仁海,王华民,刘凤歧,丘淑云[10](2005)在《硬膜外交感神经阻滞适应证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不同病种的临床治疗,探讨采用硬膜外阻滞治疗的适应证。方法于拟治疗疾病所涉及的脏器的相应交感神经节段,行硬膜外间隙穿刺并留置硬膜外导管5-7cm,注入低浓度局麻药0.5%利多卡因或0.2%罗哌卡因5ml,以阻滞相应脏器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根据不同病情调整用药剂量、每日注药次数及治疗持续时间,以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作为判定标准。结果采用本法治疗的疾病有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扩张型心肌病、冠心病围术期心脏保护及甲状腺机能亢进、哮喘持续状态等均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硬膜外交感神经阻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交感神经痛等具有稳定的临床效果。

二、上胸段硬膜外阻滞与镇痛技术治疗冠心病15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胸段硬膜外阻滞与镇痛技术治疗冠心病15例(论文提纲范文)

(1)全麻辅助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和肋间神经阻滞用于乳腺癌手术麻醉效果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分组与处理
        2.1 分组
        2.2 神经阻滞方法
        2.3 麻醉方法
        2.4 术后镇痛方案
    3.观察指标
    4.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前锯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2)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腹腔镜胃切除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试验设计
    2.设备与药品
    3.研究对象与分组
    4.ERAS术前准备
    5.手术方案
    6.麻醉与术后镇痛方案
    7.观察指标
    8.样本量计算与盲法
    9.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试验结果
    1.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比较
    2.两组患者手术指标与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3.两组患者围术期呼吸功能指标比较
    4.两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结果比较
    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对比
    6.两组患者围术期麻醉药品使用量对比
    7.两组间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对比
    8.两组间术后炎性指标的对比
    9.两组患者间应激激素变化的比较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3)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对老年腹腔镜肝脏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2.3 观察记录指标
    2.4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术中全身麻醉药物用量比较
    3.3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
    3.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PetCO_2、Pa CO_2和pH的比较
    3.5 两组患者术后48h内VAS评分
    3.7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的比较
    3.8 两组患者IL-1、IL-6 以及TNF-α水平水平的比较
    3.9 两组患者CD3+ 、CD4+、CD4+/CD8+水平比较
    3.10 两组患者血糖以及皮质醇水平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对术后康复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参考文献

(4)上胸段硬膜外罗哌卡因纳米粒缓释药物对兔脑血管痉挛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主要仪器和材料
    2.实验步骤
    3.统计学分析
结果
    1.上胸段硬膜外置管模型和SAH模型的建立
    2.行为活动观察
    3.基底动脉血流指标的变化
    4.血清S100B与NSE含量变化
    5.大体标本观察结果
    6.基底动脉光镜下形态学变化
    7.基底动脉血管内皮细胞e NOS/ET-1 表达情况
讨论
    1.UTES-RVC-PLGA-NPs给药系统的建立
    2.UTES应用RVC-PLGA-NPs对SAH后CVS的作用
    3.SAH模型的建立和SAH后CVS发生的评价
    4.UTES应用RVC-PLGA-NPs对CVS后SBI的作用
    5.对SAH后血管内皮细胞e NOS/ET-1 表达的影响
    6.前景和展望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在读期间完成和发表的文章

(5)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心肌保护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麻醉方法
    1.3 标本收集及测定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6)胸段硬膜外阻滞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及心腔大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2.1 TEB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2.2 TEB 后的临床表现
    2.3 临床应用
    2.4 风险及并发症
    2.5 展望
    参考文献
第3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入选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对象分组
    3.5 胸段硬膜外阻滞术
    3.6 观察指标
    3.7 临床疗效判定
    3.8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4.1)
    4.2 两组疗效比较
    4.3 心脏超声检查指标
    4.4 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其他情况
第5章 讨论
    5.1 调整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心肌氧供
    5.2 提高心律失常阈值
    5.3 改善机体的高凝状态
    5.4 不影响呼吸功能
    5.5 调节神经内分泌应激反应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师及作者简介

(7)上胸段硬膜外麻醉对体外循环换瓣病人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
前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1.2 实验仪器设备及药品
    1.3 麻醉及实验内容
    1.4 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和围麻醉期若干参数的比较
    2.2 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变化
    2.3 血浆肌钙蛋白cTn-I变化
    2.4 血浆皮质醇浓度变化
    2.5 其他临床观察数据
    附图
第三章 讨论
    3.1 HTEA对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3.2 HTEA对围术期心功能的影响
    3.3 PCEA和早期拔管对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影响
    3.4 HTEA与硬膜外血肿的发生
    3.5 不足与展望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8)上胸段硬膜外阻滞和药物治疗对心绞痛患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的变化
3 讨论

(9)不同麻醉方法瑞芬太尼对剖胸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部分
    不同麻醉方法瑞芬太尼对剖胸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
        引言
        资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在胸内手术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四、上胸段硬膜外阻滞与镇痛技术治疗冠心病15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全麻辅助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和肋间神经阻滞用于乳腺癌手术麻醉效果的比较[D]. 笪磊. 皖南医学院, 2020(04)
  • [2]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腹腔镜胃切除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D]. 周昊. 青岛大学, 2020(01)
  • [3]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对老年腹腔镜肝脏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D]. 胡静.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4]上胸段硬膜外罗哌卡因纳米粒缓释药物对兔脑血管痉挛保护作用[D]. 苏长生. 福建医科大学, 2016(07)
  • [5]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心肌保护的临床观察[J]. 肖华鑫,徐友芳.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0(02)
  • [6]胸段硬膜外阻滞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及心腔大小的影响[D]. 范秀双. 吉林大学, 2009(09)
  • [7]上胸段硬膜外麻醉对体外循环换瓣病人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影响[D]. 谭苗. 中南大学, 2008(01)
  • [8]上胸段硬膜外阻滞和药物治疗对心绞痛患者的影响[J]. 王涛,孟尽海,吴辉. 宁夏医学院学报, 2006(06)
  • [9]不同麻醉方法瑞芬太尼对剖胸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D]. 朱晓琳. 郑州大学, 2006(11)
  • [10]硬膜外交感神经阻滞适应证的探讨[J]. 曲仁海,王华民,刘凤歧,丘淑云. 实用疼痛学杂志, 2005(01)

标签:;  ;  ;  ;  ;  

上胸段硬膜外阻滞镇痛治疗冠心病15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