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化物流的关键——标准化(论文文献综述)
郭任凤[1](2020)在《零售企业新零售模式转型的绩效及问题研究 ——以永辉超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80、90新中产阶级成为消费人群的主流力量,各大纯电商平台面临业绩增长的瓶颈,国家多次出台政策和指导性文件鼓励利用技术升级、将线上线下市场融合的新型零售模式的发展,各大企业纷纷开始了新零售的探索。新零售模式从最初被提出至今已有三年一些新零售转型的问题已经慢慢在最初进行转型的一批企业中出现并反映在绩效数据中,并给部分企业的经营造成重大影响,永辉超市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企业。本文选取永辉超市作为案例,利用SWOT模型分析永辉超市转型过程中的内外部环境状况,运用事件研究法对永辉超市财务业绩和市场业绩进行分析,并基于绩效变化找出永辉超市在财务决策和经营决策层面的问题。通过对其分析发现:在转型之后,盈利能力如营业毛利率保持稳定但远低于行业均值,存货周转能力下降,偿债能力整体变差,而这些结果与结合新零售特点推测出来的预期大相径庭。针对这些与新零售模式高度相关但不合预期的财务指标,进一步探讨永辉超市在资金管理、存货管理、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四大方面的问题,并最后给出实际性的参考意见。希望通过对永辉超市的案例研究,能够为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在选择是否进行新零售模式转型以及转型时如何进行经营和财务决策提供参考。
龚雅玲[2](2019)在《“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传导路径及其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物流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复合性、延伸性的支柱型产业,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突出的作用。然而我国物流业大而不强、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对我国物流业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顺应世界各国推进“互联网+”行动,我国物流业亟需以“互联网+”为驱动力,实现物流业高质量的创新发展。在缺乏“互联网+”对产业创新发展作用机制研究的背景下,分析“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提出科学的物流业创新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的主要工作在于:首先介绍文章的理论基础和选题意义、界定主要概念,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及总结,确定研究命题、逻辑起点。其次,构建“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传导路径的理论分析框架,以“互联网+”的“网络化、智能化、智慧化、协同化”作为切入点,分层展开分析,揭示“互联网+”驱动物流创新发展的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协同效应。再次,构建单一路径下和复合路径下的数理模型,证明“互联网+”通过发挥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协同效应促进物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的存在性,然后运用面板协整、GMM估计等计量方法,测度与比较“互联网+”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协同效应的方向、大小,从实证上验证“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的有效性和客观性。最后,基于“互联网+”的四个效应,分析具体物流服务企业创新发展实践,并给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本文研究发现,“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是以互联网设施、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平台为中间体,通过资本替代、技术渗透、思维学习、平台协同的传导机制,共同作用于物流业,发挥“互联网+”的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协同效应,驱动我国物流业创新发展。其中,“互联网+”的技术应用和人力资本投入依然是驱动我国物流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且“互联网+”的设施投入和平台建设对物流业产值增长和物流管理增效的作用在逐年增大、不容忽视。具体而言:(1)在单一路径下,本文通过构建增长核算模型、技术进步偏向模型、理论模型、协同度模型分别从数理上证明了四条传导路径的存在性。研究认为,“互联网+”实现了物流设施网络化,通过互联网设施资本投入对物流基础设施资本投入的替代,产生替代效应,优化了要素投入结构,提升了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有效地释放了物流业的资本及人力投入,改变了物流活动的生产方式与产出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潜在的产出能力,即提升了其对物流业产值的贡献度;“互联网+”实现了物流技术智能化,通过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物流业组织结构、服务对象、运输方式、配送方式、服务内容、服务过程、物流管理等方面,产生渗透效应,优化物流业组织方式和业务流程,提升物流运作管理水平,信息分享和倍增的同时,推动物流业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和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互联网+”实现了物流服务智慧化,通过互联网思维学习创新物流企业运营、服务及管理等理念,产生学习效应,促使物流从业者学习、消化和吸收成熟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提高物流业创新能力和产出能力;“互联网+”实现了物流管理协同化,通过互联网平台集聚供需双方需求信息,产生协同效应,促使组织间知识共享、协作,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组织效率,促进互联网平台与物流组织管理的协同。在复合路径下,本文综合考虑四种效应共同发挥作用构建Hamilton优化模型,通过FBA分析及其数值模拟证明了“互联网+”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协同效应的发挥,可以促进物质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积累、技术创新及自身推进积累,最终促进物流业产值增长、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实现物流业绿色化、高质量创新发展。(2)采用计量模型以及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互联网+”的不同效应和综合效应,即在加速要素资本积累、促进技术进步、提升创新能力、提高组织效率及其综合作用下,“互联网+”能够降低物流业成本,促进物流业产值增长、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研究认为:(1)“互联网+”替代效应十分明显,表现为互联网设施投入对物流业产值增长的贡献,其对物流业产值的贡献率均值达到49.4%,随着“互联网+”与物流业的不断融合,其平均贡献率呈现持续增长趋势。(2)“互联网+”渗透效应表现为互联网技术对我国物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互联网资源水平和互联网普及水平对我国物流业技术进步均有正向影响,短期内互联网资源水平对物流业技术进步有显着的促进作用,长期内互联网普及水平对物流业技术进步有负向影响,原因在于互联网资源水平和普及水平发展不协调而造成物流业技术进步的停滞。(3)“互联网+”学习效应表现为互联网思维学习对物流业绩效的影响,对互联网知识的学习,能够提升人力资本水平,进而促进物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然而这种学习效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未滞后与滞后一阶、滞后二阶的物流企业盈利能力指标具有差距,滞后二阶之后的作用更为显着,即“互联网+”学习效应前期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后期会表现出更显着的推动作用。(4)“互联网+”协同效应表现为互联网平台与物流组织管理的协同度,其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但协同水平不高,协同的正面效应不大;相比互联网平台系统能力,物流组织管理系统能力较弱的。(5)我国物流业发展规模增长幅度缓慢,产业效率在不同省份的效率值和分布态势不同,环境和随机因素是阻碍区域物流业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基于此背景,我国物流业应借助资本优化、理念创新、技术改造升级、环境保护等一系列方式,推行有针对性的产业发展策略和空间规划体系,从而有效引导自身发展的转型升级。通过描述性统计以及构建静态和动态面板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得出“互联网+”综合效应对物流业创新发展成本、规模、质量均有显着影响,其通过互联网设施、互联网技术、互联网人力资本、互联网平台的共同作用,促使物流业成本降低、产值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此外,政府支持度和环境因素对物流业产值和全要素生产率也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互联网+”能够降低环境污染,需连同物流业绿色化运行,一并实现我国物流业低成本、高规模、高质量的创新发展。(3)运用上述数理和实证分析结论,分析具体物流服务企业的创新实践,发现“互联网+”是物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研究认为,在“互联网+”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和协同效应的影响下,顺丰速运公司在资源建设、技术应用、人才培育以及组织管理方面以重资产运营、信息化运营、人力资源优势、精细化管理的方式实现创新发展,其中,“互联网+”学习效应和协同效应未得到充分发挥和表现。为实现顺丰进一步降本增效,提高盈利能力、成长能力,需加大信息技术人才的培育和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以更高的效率和服务质量服务消费者,进一步推动以“互联网+”为驱动力的物流业创新发展。现有“互联网+”与物流业的关系研究,主要运用定性分析,针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等单一要素或物流业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等某几个方面,基于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等单个作用机制展开。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互联网+”内生化为物流业创新发展的驱动力,综合考虑多个作用要素,运用数理分析和实证分析,在单个路径、复合路径下分别构建数理模型和计量模型,以此研究“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传导机制。最后,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案例分析,为我国物流业信息化建设服务。因此,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本研究在以下三方面有所创新:一是扩大了“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研究视角,突破了“互联网+”的研究范式,从设施网络化、技术智能化、服务智慧化、管理协同化四个视角出发,关注“互联网+”与物流业的深度联系,探索“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现有的研究大部分关注“互联网+”本身或“互联网+”在具体行业、具体产业的某一方面的影响,本文提出“互联网+”驱动创新的研究除了关注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外,还需要关注互联网设施,以及互联网平台。结合我国物流业实践,系统地研究了“互联网+”作为驱动力对物流业创新发展的影响。二是构建并求解了Hamilton优化模型,深刻揭示了“互联网+”促进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传导机制。本文通过将“互联网+”的替代效应、学习效应、渗透效应和协同效应纳入内生经济增长框架,构建促进物质资本累积的替代效应方程、促进技术创新的渗透效应方程、提升人力资本累积的学习效应方程和“互联网+”累积推进的协同效应方程,联立后建立Hamilton优化模型并进行FBA求解及数值模拟,从数理上证明了“互联网+”驱动物流创新发展的路径的存在性。三是厘清了“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和协同效应,实证上选取多维度指标测度了四个效应的方向、大小。现有的研究仅是本质内涵界定与定性分析,实证研究几乎没有。本文指出“互联网+”渗透效应和学习效应对物流业创新发展规模、质量的绩效弹性显着,“互联网+”替代效应对物流业产值贡献在逐年增大,而且“互联网+”协同效应对物流管理效率的提升作用不容忽视,最终共同作用于物流业创新发展,从实证上验证了“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的有效性和客观性。
裴湘琳[3](2019)在《中俄联合创新中心合作会议口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当前,中俄两国国家间和地方间的科技合作项目不断增多。2017年,中俄两国共同发起成立了两国四地中俄联合创新中心。2018年,在中俄两国地方合作交流年的框架下,中俄联合创新中心在哈尔滨市召开了工作会议。笔者应主办方邀请,在会议上担任交替传译工作。本篇论文以会议翻译的报告和口译录音材料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科技会议口译翻译中的方法策略及重难点,包括口译中直译法下及释意理论下对“化”字词语的俄译处理、中国特色新词的翻译、并列成分的漏译、数字的误译以及对于突发情况的处理等问题。笔者结合具体案例对上述重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下列结论:口译中处理“化”字词语俄译问题时应将直译法及意译法有机结合;翻译中国特色新词时需打破字面意思的束缚,通过新词内在含义来找寻等值对应词;在口译练习时要侧重训练数字及并列成分同时快速记忆的能力;合理预测突发情况才能使译者在实践中掌握主动地位。口译员在一场会议翻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信息的表达是否完整真实,会直接影响双方合作的成效。而科技翻译是一个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的领域,因此研究科技会议口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口译实践材料的研究来阐明科技会议口译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希望能够对有志从事科技口译的译员及俄语学习者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胡耀平[4](2016)在《铁路货运融合现代物流的发展模式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路网规模的日益完善,受公路及水运物流的影响,铁路货运受到严重冲击。只有融入现代物流的发展模式,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才能促使铁路货运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本文概述了铁路货运融合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性,提出建立铁路货运网络化物流体系、整合铁路货运多元化物流资源和完善铁路货运标准化业务流程的物流模式,旨在为铁路货运的长远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白淑娇[5](2016)在《盘活土地资源 打造物流发展新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信息技术带动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物流产业进入发展动力转折的关键期。杭州交通投资集团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发挥杭州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主平台的优势,在现有物流基地的基础上,高效利用现有和将建设路产,在用地指标、低成本投资方面积极探索高效利用土地的物流基地开发模式,战略布局新基地,构建城市网络化物流基地综合体,打造物流发展新型模式。本文通过对城市网络化物流基地新型发展模式的内涵和框架的界定,阐述该模式的亮点和创新性,进一步提出发展的目标,分析取得的成效和效益,为国内物流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陈雯雯,白璐璐[6](2015)在《淘宝物流网络化发展面临的风险及完善对策》文中提出物流企业要降低物流服务运作总成本,必须降低物品运输成本、加工成本、管理费用和基础设施折旧费用,而实施物流网络化正是有效降低物流服务运作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效益的主要措施。笔者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物流网络化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以淘宝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淘宝网的基本情况及其物流网络化发展的现状,接着分析了淘宝物流网络化发展面临风险,最后提出淘宝物流网络化发展的完善对策。
何彦东[7](2015)在《面向个性化需求的云物流资源语义匹配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随着云计算、物联网、Web技术和面向服务的物流理念的出现和发展,诞生了一种新的物流服务模式——云物流。云物流是一种新的基于云计算的物流资源配置和管理服务模式,它利用IT技术将物流资源虚拟成云池,客户通过互联网等按需获取,按需付费,动态地满足客户的物流需求。云物流服务模式为我国物流企业,尤其是中小物流企业,实现智能化、开放性和生态型服务开拓了新思路。然而,用户在使用云物流服务过程中,面对云物流平台上海量物流资源,很难高效、准确地搜索到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资源,这对云物流服务模式的推广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如何针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快速、准确地搜索到物流资源是云物流服务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根据云物流资源特征,本文将云物流资源匹配问题与Web服务匹配相结合,通过引入语义技术,提高云物流资源匹配的效率和精确度,并分析客户个性化需求,提出一种新的面向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云物流资源语义匹配方法。首先,阐述了云物流及云物流资源匹配及其使用技术、方法的相关概念和现状,给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根据云物流服务平台各方需求,构建了云物流资源领域本体,并建立了云物流资源语义匹配数学模型,提出了云物流资源的三阶段语义匹配流程。其次,根据云物流资源语义匹配数学模型,给出了其实现方法及量化方法,设计了三阶段语义匹配方法,即基于闭合世界假设(Closed World Assumption,CWA)的过滤性推理,基于综合语义相似度的本体概念匹配及基于Qo S的云物流资源客户偏好排序三阶段语义匹配方法。此外,为了实现云物流资源的语义匹配,设计了包含物理层、虚拟层、匹配层和客户层的语义匹配原型系统架构,从四个部分对原型系统框架进行阐述;并对框架中的关键功能模块,即注册模块、本体模块、储存模块、推理模块和语义匹配模块进行分析。最后,基于本文提出的云物流资源语义匹配方法,利用一个实际的商品车配送任务验证本文提出的语义匹配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武嘉惠[8](2015)在《我国物流网络化运营的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物流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商品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和网络化发展趋势非常迅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大大加强。利用网络进行物流管理和经营已经成为物流业发展的新方向。物流网络化经营就是指利用现代网络系统以及信息化技术进行物流管理模式的转变,改变传统物流经营模式,提升物流经营的效率。本文详细介绍了物流网络化运营的概念、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等内容。
王芬[9](2015)在《物流集成服务网络契约协调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随着专门从事物流服务活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壮大,物流作为一个单独的产业出现。物流产业涉及到三大产业和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维系着各个产业、企业之间的交换关系,连接社会经济的各个部分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发达的物流产业可以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和流通模式转变,进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但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物流企业大多数运行质量和效率较低,较多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单一功能性服务,在物流增值服务方面的能力较弱,能提供网络化、集成化物流服务的企业则更少,在服务水平、服务内容上与发达国家物流企业存在较大差距,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鉴于此,论文运用资源基础理论与能力理论、网络组织理论和契约协调理论,深入探讨物流集成服务网络能力合作的数量协调机制、质量协调机制和利润分配协调机制,促进物流集成服务网络发挥协同效应,提升物流企业集成服务运营水平,这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在理论回顾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1)物流集成服务网络协调机制理论框架。论文在分析物流集成服务网络形成动因后,对物流集成服务网络的内涵、组织结构、治理逻辑、治理机制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物流集成服务网络协调的对象、目标、方式及关键要素等,构建了以“协调目标设定——协调机制设计——协调目标实现”为主要内容的物流集成服务网络协调机制理论框架,指出论文的研究重点是协调机制设计,针对协调要素设计合适的契约以达成协调目标。(2)基于回购契约的物流集成服务网络能力订购协调研究。论文根据报童模型,研究Stackelberg主从博弈下回购契约对三种网络结构(一个物流功能提供商与一个主导物流服务集成商、两个物流功能提供商和一个主导物流服务集成商、一个物流功能提供商和多个物流服务集成商)能力订购的协调效果,分别对三种情形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损失厌恶系数、替代系数等参数对Stackelberg均衡策略的影响。研究表明,回购契约能促进物流能力订购量增加,增加物流集成服务网络的效用,具有较好的协调效果。(3)物流集成服务网络能力投资协调研究。论文研究Stackelberg主从博弈下长期契约、收益共享契约、联合投资契约对一个物流服务集成商和一个物流功能提供商能力投资的协调效果,分别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相关参数对Stackelberg均衡策略的影响。通过比较,发现联合投资契约能促进能力投资量增加,并能增进物流功能提供商和物流能力投资商的合作。(4)基于可靠性的物流集成服务网络质量协调研究。论文研究物流集成服务网络的可靠性测量方法,应用敏感性分析得出物流集成服务网络可靠性控制的要点。对于从未合作的物流功能提供商,采用基于依赖型直觉模糊混合加权集结算子(DIFHWG)的选择方法;对于合作过的物流功能提供商,建立考虑可靠性约束、成本约束和能力约束的物流功能提供商选择模型,进行算例分析。最后,研究引入奖惩系数的可靠性承诺契约对物流集成服务网络的协调效果。研究表明,对物流功能提供商必须建立全面的可靠性协调机制,有利于确保物流集成服务网络的服务质量。(5)物流集成服务网络利润分配协调研究。对于多个物流功能提供商和一个物流服务集成商组成的物流集成服务网络,建立采用混合利润分配方式的委托代理模型,研究了信息对策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收益分成系数;研究了一个物流服务集成商和一个物流功能提供商长期合作的利润分配协调问题,建立静态利润分配协调模型和动态利润分配协调模型,比较其协调效果。研究表明,收益分成系数必须根据物流功能提供商的贡献水平、努力程度、风险态度及外界不确定性等因素进行设计。最后,论文给出了的主要研究结论及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提出物流集成服务网络的新概念并对其理论内涵作了阐述。本文提出了物流集成服务网络这个新概念,它是指为了满足客户一体化、网络化的物流需求,由具有自主决策能力的物流服务集成商和物流功能提供商,通过一定的供需关系链构成的网络组织。同时,从组织结构、治理逻辑和治理机制等视角对物流集成服务网络的理论内涵进行阐述。(2)构建了物流集成服务网络协调机制理论框架。构建了以“协调目标设定——协调机制设计——协调目标实现”为主要内容的物流集成服务网络协调机制理论框架,分析了物流集成服务网络的协调对象、协调目标、协调关键要素、协调方式,指出协调机制设计是针对协调关键要素(能力数量、能力质量和利润分配)设计合适的协调方式,以期达成协调目标。(3)采用契约协调理论对物流集成服务网络的协调机制进行系统研究。论文围绕协调关键要素对物流集成服务网络的协调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分别研究了回购契约、长期契约、收益共享契约、联合投资契约、可靠性承诺契约、动态利润分配契约等对物流集成服务网络的协调效果。(4)提出基于依赖型直觉模糊混合加权几何算子(DIFHWG)的物流功能提供商优选方法。从物流能力可靠性、物流时间可靠性和货品安全可靠性三个属性对物流功能提供商进行评价,提出依赖型直觉模糊混合加权几何算子(DIFHWG),并依据此算子对物流功能提供商进行评价优选,该方法具有计算简便快捷、考虑决策者的重要性、又可剔除决策者不公正影响等优点。
郑凯[10](2014)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乡镇地区物流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乡镇地区物流服务的构建是一项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基于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机技术为基础,结合乡镇地区的实际情况,对乡镇地区物流服务网络化的意义、技术路线以及构建难点进行了分析,在理论联系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乡镇地区物流服务提供技术路径。
二、网络化物流的关键——标准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化物流的关键——标准化(论文提纲范文)
(1)零售企业新零售模式转型的绩效及问题研究 ——以永辉超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5 技术路线图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新零售模式概述 |
2.1.2 新“零售之轮”理论 |
2.1.3 价值链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关于新零售模式的研究 |
2.2.2 关于商业模式转型的研究 |
2.2.3 文献评述 |
3 案例介绍 |
3.1 国内零售行业发展概况 |
3.1.1 零售行业整体上行,但增速放缓 |
3.1.2 网络零售引领消费,实体零售发展艰难 |
3.1.3 发展“新”零售,实体转型步伐加快 |
3.2 永辉超市企业介绍 |
3.3 永辉超市新零售模式转型过程介绍 |
3.3.1 永辉超市新零售模式转型的纵向阶段 |
3.3.2 永辉超市新零售模式转型的横向布局阶段 |
4 案例分析 |
4.1 永辉超市新零售模式的SWOT分析 |
4.1.1 永辉超市新零售模式转型优势 |
4.1.2 永辉超市新零售模式转型劣势 |
4.1.3 永辉超市新零售模式转型机遇 |
4.1.4 永辉超市新零售模式转型威胁 |
4.2 永辉超市新零售模式转型的绩效分析 |
4.2.1 盈利能力受挫 |
4.2.2 资金需求大,偿债能力减弱 |
4.2.3 存货周转过慢,应付资金占用能力增强 |
4.2.4 市场绩效分析 |
4.3 永辉超市新零售模式转型不佳的原因分析 |
4.3.1 门店扩张速度过快,业企融合不够 |
4.3.2 融资战略无法满足资金需求 |
4.3.3 与供应商合作不密切,信息化程度低 |
4.3.4 人才战略不匹配,转型难以有效实施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重视扩张质量,业财融合 |
5.2.2 制定适合的经营战略和匹配的融资战略 |
5.2.3 搞好上游关系,提高信息化程度 |
5.2.4 孵化专业的人才队伍,组织升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传导路径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来源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
1.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2 创新点 |
1.5 论文架构 |
1.6 本章小结 |
2 主要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主要概念的界定 |
2.1.1 “互联网+”的界定 |
2.1.2 物流业的界定 |
2.1.3 物流业创新发展的界定 |
2.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2.2.1 “互联网+”的相关文献研究 |
2.2.2 物流业创新发展的相关文献研究 |
2.2.3 “互联网+”与物流业关系的相关文献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3 “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与传导路径 |
3.1 “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 |
3.1.1 互联网经济理论 |
3.1.2 产业创新系统理论 |
3.1.3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
3.2 “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外在表征 |
3.2.1 “互联网+”→物流设施网络化 |
3.2.2 “互联网+”→物流技术智能化 |
3.2.3 “互联网+”→物流服务智慧化 |
3.2.4 “互联网+”→物流管理协同化 |
3.3 “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传导路径 |
3.3.1 基于“互联网+”资本替代传导机制的路径 |
3.3.2 基于“互联网+”技术渗透传导机制的路径 |
3.3.3 基于“互联网+”思维学习传导机制的路径 |
3.3.4 基于“互联网+”平台协同传导机制的路径 |
3.4 本章小结 |
4 不同传导路径下“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数理分析 |
4.1 单一路径下“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求证 |
4.1.1 “互联网+”替代效应的增长核算模型构建 |
4.1.2 “互联网+”渗透效应的技术进步偏向模型构建 |
4.1.3 “互联网+”学习效应的理论模型构建 |
4.1.4 “互联网+”协同效应的协同度模型构建 |
4.2 复合路径下“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求证 |
4.2.1 “互联网+”综合效应的模型假定 |
4.2.2 “互联网+”综合效应的Hamilton优化模型构建 |
4.2.3 “互联网+”综合效应的社会最优均衡FBA |
4.3 本章小结 |
5 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互联网+”不同效应的实证检验 |
5.1 基于增长核算模型的“互联网+”替代效应的分析检验 |
5.1.1 模型设定 |
5.1.2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
5.1.3 互联网设施对物流业产值增长的替代效应检验 |
5.2 基于技术进步偏向模型的“互联网+”渗透效应的分析检验 |
5.2.1 模型设定 |
5.2.2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
5.2.3 互联网技术对物流业技术的渗透效应检验 |
5.3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互联网+”学习效应的分析检验 |
5.3.1 模型设定 |
5.3.2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
5.3.3 互联网思维对物流业人力资本的学习效应检验 |
5.4 基于协同度模型的“互联网+”协同效应的分析检验 |
5.4.1 模型设定 |
5.4.2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
5.4.3 互联网平台对物流业管理的协同效应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6 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互联网+”综合效应的实证分析 |
6.1 物流业发展诊断分析 |
6.1.1 物流业规模分析 |
6.1.2 物流业效率分析——基于三阶段DEA模型 |
6.2 “互联网+”对物流业创新发展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 |
6.2.1 互联网发展的统计分析 |
6.2.2 社会物流总费用的统计分析 |
6.2.3 “互联网+”→物流业成本降低的统计分析检验 |
6.3 “互联网+”对物流业创新发展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
6.3.1 模型设定 |
6.3.2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
6.3.3 面板单位根检验 |
6.3.4 “互联网+”→物流业产值增长的计量分析检验 |
6.4 “互联网+”对物流业创新发展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
6.4.1 模型设定 |
6.4.2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
6.4.3 面板单位根检验 |
6.4.4 “互联网+”→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计量分析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7 “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效应的案例分析 |
7.1 基于顺丰速运公司的创新发展环境分析 |
7.1.1 外部环境分析 |
7.1.2 内部环境分析 |
7.2 “互联网+”驱动顺丰速运公司创新发展的效应分析 |
7.2.1 替代效应分析 |
7.2.2 渗透效应分析 |
7.2.3 学习效应分析 |
7.2.4 协同效应分析 |
7.3 “互联网+”驱动顺丰速运公司创新发展的经验总结 |
7.4 本章小结 |
8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加大“互联网+”的设施投入加快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 |
8.2.2 加快“互联网+”的技术融合推动物流技术进步 |
8.2.3 创新“互联网+”的思维学习完善物流人才培养机制 |
8.2.4 整合“互联网+”的平台资源创新物流管理模式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3)中俄联合创新中心合作会议口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Аннотация |
绪论 |
一、背景介绍 |
二、研究意义 |
三、主要问题与难点 |
四、问题和难点的解决方法 |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
第一节 任务背景 |
第二节 任务性质 |
第三节 对译员的要求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
第一节 译前准备 |
一、资料搜集 |
二、术语查证 |
三、视译训练 |
第二节 翻译工具使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翻译实践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化”字词语在口译中的俄译技巧 |
一、直译法下“化”字词语的俄译技巧 |
二、意译法下“化”字词语的俄译技巧 |
第二节 中国特色新词的翻译 |
第三节 漏译误译案例分析 |
一、并列成分的漏译 |
二、数字的误译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翻译实践总结 |
第一节 对突发情况的处理 |
一、临时更换推介机构及推介者 |
二、发言者语言输出不标准 |
第二节 翻译心得 |
第三节 自我评价及反思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1:原文/译文 |
附录2:术语表 |
致谢 |
(4)铁路货运融合现代物流的发展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铁路货运融合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性 |
2 铁路货运融合现代物流的发展模式 |
2.1 建立铁路货运网络化物流体系 |
2.2 整合铁路货运多元化物流资源 |
2.3 完善铁路货运标准化业务流程 |
3 结语 |
(5)盘活土地资源 打造物流发展新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背景分析 |
二、内涵界定与总体框架 |
三、构建内容与发展亮点 |
四、发展目标 |
五、取得的成效 |
六、效益分析 |
七、结束语 |
(6)淘宝物流网络化发展面临的风险及完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淘宝物流网络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
(一) 淘宝网概述 |
(二) 淘宝物流网络化现状 |
二、淘宝物流网络化发展面临风险 |
(一) 信用风险 |
(二) 系统风险 |
(三) 环境风险 |
(四) 信息风险 |
三、淘宝物流网络化发展的完善对策 |
(一) 树立物流网络化经营理念 |
(二)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系统建设 |
(三) 物流网络信息系统建设 |
(四) 客户关系服务管理网络系统建设 |
四、结语 |
(7)面向个性化需求的云物流资源语义匹配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总结 |
1.3 论文选题来源和目的 |
1.3.1 论文选题来源 |
1.3.2 论文研究目的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2 面向个性化需求的云物流资源语义匹配模型 |
2.1 云物流资源分类及特点 |
2.2 云物流资源语义匹配的动因分析 |
2.2.1 物流资源供需双方需求分析 |
2.2.2 云物流服务需求分析 |
2.2.3 云物流资源语义匹配需求分析 |
2.3 面向个性化需求的云物流资源语义匹配数学模型 |
2.3.1 客户个性化分析 |
2.3.2 云物流资源的语义描述 |
2.3.3 云物流资源语义匹配模型 |
2.4 面向个性化需求的云物流资源语义匹配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3 面向个性化需求的云物流资源语义匹配实现方法 |
3.1 基于CWA的过滤性推理算法 |
3.1.1 基于CWA的过滤性推理相关概念及方法 |
3.1.2 基于CWA的过滤性推理 |
3.2 基于综合语义相似度的本体概念匹配算法 |
3.2.1 综合语义相似度相关概念 |
3.2.2 综合语义相似度的计算机实现算法 |
3.3 基于QoS的云物流资源客户偏好排序算法 |
3.3.1 云物流资源需求商QoS分类 |
3.3.2 云物流资源QoS匹配度相关概念及量化方法 |
3.3.3 基于QoS的云物流资源客户偏好排序计算机实现算法 |
3.4 面向个性化需求的云物流资源语义匹配总体算法 |
3.5 本章小结 |
4 云物流资源语义匹配原型系统框架 |
4.1 语义Web简介 |
4.1.1 语义Web与现有Web的比较 |
4.1.2 语义Web组件构成 |
4.2 云物流资源语义匹配原型系统 |
4.2.1 原型系统层次结构 |
4.2.2 原型系统功能模块 |
4.3 本章小结 |
5 应用案例 |
5.1 云物流资源-任务语义匹配试验环境 |
5.2 试验验证及效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8)我国物流网络化运营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物流网络化运营的概念和特点 |
1.1 物流网络化运营的概念 |
1.2 物流网络化运营的特点 |
2 我国物流网络化运营的产生和发展 |
2.1我国物流网络化运营的产生背景 |
2.2 我国物流网络化运营的现状 |
2.3 我国物流网络化运营的发展趋势 |
3 我国物流网络化运营构建的原则和技术条件 |
3.1 我国物流网络化运营构建的原则 |
3.1.1 提供服务是物流网络化管理的本质 |
3.1.2 要合理定位供需关系 |
3.1.3 以发展的眼光对待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活动 |
3.1.4 着眼于细节 |
3.2 构建我国物流网络化运营的技术条件 |
4 我国物流网络化运营的问题和对策 |
4.1我国构建物流网络化运营的意义 |
4.2 我国物流网络化运营当前存在的问题 |
4.2.1 应用于物流服务的电子商务管理基础明显不足 |
4.2.2 针对我国物流网络化运营管理的相应政策法规不健全 |
4.2.3 电子商务应用于物流管理的信息量较低 |
4.2.4 物流服务企业配送发货的效率不高 |
4.2.5 人才不足 |
4.3 我国物流网络化运营问题的解决方法 |
4.3.1 加强物流的政策法规建设 |
4.3.2 建立和完善物流网络化管理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 |
4.3.3 加强对物流网络化管理人才的培养 |
4.3.4 企业要树立先进的经营理念 |
4.3.5 注重物流基础设施的网络系统建设 |
5 结 语 |
(9)物流集成服务网络契约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和研究内容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二、主要内容和论文框架 |
第三节 研究目标、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目标 |
二、技术路线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一、主要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资源基础理论和能力理论 |
一、资源基础理论和能力理论 |
二、能力外购理论 |
三、物流资源与物流能力研究 |
第二节 网络组织理论 |
一、网络组织理论概述 |
二、物流网络组织研究 |
第三节 供应链契约协调理论 |
一、供应链契约协调 |
二、物流服务供应链能力协调研究 |
第四节 文献述评 |
一、物流服务集成商和物流功能提供商:基于物流能力的合作 |
二、物流集成服务网络的研究突破以往供应链视角研究的局限 |
第三章 物流集成服务网络协调机制理论框架 |
第一节 物流集成服务网络形成动因分析 |
一、物流集成服务的内涵 |
二、物流集成服务网络形成动因分析 |
第二节 物流集成服务网络理论阐述——基于网络组织理论 |
一、物流集成服务网络的内涵 |
二、物流集成服务网络的组织结构 |
三、物流集成服务网络的治理逻辑 |
四、物流集成服务网络的治理机制 |
第三节 物流集成服务网络协调机制理论框架 |
一、物流集成服务网络协调的对象和目标 |
二、物流集成服务网络的协调方式——契约协调为主 |
三、物流集成服务网络的协调要素 |
四、物流集成服务网络协调机制理论框架 |
第四章 基于回购契约的物流集成服务网络能力订购协调 |
第一节 一对一结构物流服务集成商主导的能力订购协调 |
一、问题描述与模型假定 |
二、集中化决策下最优策略 |
三、分散化批发价格契约下最优策略 |
四、分散化回购契约下最优策略 |
第二节 二对一结构物流服务集成商主导的能力订购协调 |
一、问题描述与模型假定 |
二、集中化决策下最优策略 |
三、分散化批发价格契约下最优策略 |
四、分散化回购契约下最优策略 |
五、算例分析 |
第三节 一对多结构物流功能提供商主导的能力订购协调 |
一、问题描述与模型假定 |
二、集中化决策下的最优策略 |
三、分散化批发价格契约下最优策略 |
四、分散化回购契约下最优策略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物流集成服务网络能力投资契约协调 |
第一节 物流集成服务网络能力投资的长期契约协调 |
一、问题描述及模型假定 |
二、单周期批发价格契约下物流能力投资决策模型 |
三、多周期批发价格契约下物流能力投资决策模型 |
四、算例分析 |
第二节 物流集成服务网络能力投资的收益共享契约协调 |
一、问题描述及模型假定 |
二、分散化收益共享契约下最优策略 |
三、算例分析 |
第三节 物流集成服务网络能力联合投资协调 |
一、问题描述及模型假定 |
二、分散化联合投资下最优策略 |
三、算例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可靠性的物流集成服务网络质量协调 |
第一节 物流集成服务网络的可靠性分析 |
一、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及在物流中的应用 |
二、物流集成服务网络可靠性测量 |
三、物流集成服务网络可靠性敏感性分析 |
第二节 确保可靠性的物流功能提供商选择 |
一、物流功能提供商可靠性的评估机制 |
二、合作前确保可靠性的物流功能提供商选择 |
三、合作间确保可靠性的物流功能提供商选择 |
第三节 物流集成服务网络可靠性承诺契约协调 |
一、问题描述及模型假定 |
二、分散化决策下物流服务集成商和物流功能提供商的策略 |
三、集中化决策下策略 |
四、数值分祈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物流集成服务网络利润分配协调 |
第一节 物流集成服务网络利润分配概述 |
一、可分配的利润 |
二、物流集成服务网络利润分配的影响因素 |
三、物流集成服务网络利润分配原则 |
四、物流集成服务网络利润分配方式 |
第二节 基于委托代理模型的物流集成服务网络利润分配协调 |
一、模型假设 |
二、信息对称条件下的利润分配协调 |
三、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利润分配协调 |
四、比较两种情形下的利润分配协调 |
第三节 基于长期合作的物流集成服务网络利润分配协调 |
一、物流集成服务网络的静态利润分配协调模型 |
二、物流集成服务网络的动态利润分配协调模型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乡镇地区物流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推动我国乡镇地区物流服务网络化的重大意义 |
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物流服务技术路线 |
1. 构建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物流服务的必备条件 |
2. 构建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物流服务的技术模型 |
3. 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是物流服务实现的载体 |
三、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乡镇地区物流服务的技术难点 |
1. 物流分离的问题 |
2. 标准统一问题 |
3. 技术兼容问题 |
4. 市场规范问题 |
四、结语 |
四、网络化物流的关键——标准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零售企业新零售模式转型的绩效及问题研究 ——以永辉超市为例[D]. 郭任凤. 暨南大学, 2020(04)
- [2]“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传导路径及其效应研究[D]. 龚雅玲. 江西财经大学, 2019
- [3]中俄联合创新中心合作会议口译实践报告[D]. 裴湘琳.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4]铁路货运融合现代物流的发展模式探讨[J]. 胡耀平. 智能城市, 2016(12)
- [5]盘活土地资源 打造物流发展新模式[J]. 白淑娇. 现代商业, 2016(02)
- [6]淘宝物流网络化发展面临的风险及完善对策[J]. 陈雯雯,白璐璐. 市场观察, 2015(S1)
- [7]面向个性化需求的云物流资源语义匹配方法研究及应用[D]. 何彦东. 重庆大学, 2015(06)
- [8]我国物流网络化运营的发展研究[J]. 武嘉惠.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06)
- [9]物流集成服务网络契约协调机制研究[D]. 王芬. 浙江工商大学, 2015(12)
- [10]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乡镇地区物流服务研究[J]. 郑凯. 商场现代化, 20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