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信计算机公司总经理王伟孔——海信不会盲从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王显举[1](2009)在《TCL山东公司企业流程再造(BPR)与企业效益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理论是当今企业管理界研究和实践的热点,其核心内涵是以企业流程再造为对象,以对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为主要任务,以获得企业绩效的巨大改善为目标,并最终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现代企业的运作依赖各种各样的流程,企业流程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决策、信息流和物流的结合。如何提高企业经济活动的运作效率,是眼下相当多的企业需要思考的课题,而提高流程的效率又是其中的关键,业务流程再造是其中不少企业绕不过的门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原有企业流程的再造已经是迫在眉睫。家电产业是个竞争激烈的行业,包括TCL在内的彩电行业竞争尤为激烈。经过数轮的洗牌,国内只留下TCL、创维、海信等几个彩电品牌。以三星、夏普、LG为代表的外资品牌亦虎视眈眈。在产品高度同质化的今天,如何在这个行业生存乃至做大做强,需要企业不仅仅要做好产品及服务,而且要梳理与企业相关的各个方面的流程。对于过时的、无效的、阻碍企业发展的流程要坚决地进行再造,使之能够更好拓展业务、降低风险,降低内部无谓耗费,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通过提高自身的运作效率来降低企业运作链条上各环节成本,从而提升企业整体效益。论文首先提出业务流程再造的意义和价值,然后对业务流程再造的理论进行了文献综述,接着阐述了企业流程再造的内涵、企业业务流程的定义、企业业务流程的内容、业务流程再造的特征、业务流程再造的原则、步骤和业务流程再造的方法。论文对正确认识企业再造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此基础上,论文结合TCL山东公司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从营销渠道、业务管理、产品线策略、自有库存及渠道管理以及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环节入手,找出了存在的问题,结合BPR理论提出了解决方案,最后对山东公司流程再造后所取得的效益进行了评估。最后,本文对我国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展望。
刘国岩[2](2008)在《我国创新型大企业的构建及创新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跟世界级的大企业相比,我国企业规模偏小,技术水平落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局面,构建和发展创新型大企业是全面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因此,本文立足于创新和大企业两个方面,提出了创新型大企业的理论体系框架、内容与方法,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操作建议。首先,本文开辟了创新型大企业这个崭新的研究领域,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和数据统计分析,阐述了大企业的内涵、地位和作用,分析比较了大企业的优势和劣势,结合我国大企业与世界大企业的差距和发展现状,指出我国发展大企业的必要性。然后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论述了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比较大企业创新和中小企业创新的优劣,得出大企业创新是最佳选择的结论,并针对我国经济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论述了我国构建创新型大企业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我国构建创新型大企业的必然性。构建创新型大企业就需要明晰其内涵、构建机理和模型,本文在阐述并剖析创新型大企业的内涵基础上,论述了创新型大企业构建的自组织原理并建立了创新型大企业构建的星云模型。同时,根据创新型大企业构成单元的内生与外生方式的需要,提出了创新型大企业子企业选择的TSS算法、关联部门组合优化的遗传算法和战略伙伴选择的模拟退火遗传算法。之后,分析并确定了创新型大企业的规模与边界,总结了创新型大企业的特点。然后,本文基于全面创新管理理论的框架,根据创新型大企业自身的特点和模式,提出并阐述了全面开放式创新的内涵,并针对我国企业面临的创新困境,提出了全面采用自主创新、引进创新和合作创新、具有“政、产、学、研、金”相结合的多元创新主体的全面开放式创新模式。并且从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四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多元进化型的立体组织结构、国投控股为主的多元化产权制度、开放式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型和混合式薪酬与冗员激励一体的人本管理模式,完善并充实了创新型大企业全面开放式创新的框架与内容。最后,本文提出了创新型大企业评价指标筛选的阶段式算法,在选择相应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结合创新型大企业的创新优势和激励,利用DEA方法对创新型大企业的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然后使用DAHP方法对创新型大企业的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和比较,从而帮助创新型大企业寻找自身的不足,以不断自我改进和完善,至此,创新型大企业的理论模型、框架、方法和评价体系初步形成,并且分别针对我国政府和大企业,提出了发展创新型大企业的建议。
王应静[3](2005)在《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对企业家激励的不足或激励机制的不完善,是影响中国企业家精神塑造,制约中国企业家成长,导致中国企业家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主要运用路径依赖理论思想,通过追溯其社会、历史和文化和经济制度发展渊源,揭示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中存在的路径依赖现象,分析了路径依赖效应对企业家激励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而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家激励的相关经验的学习,以及对中国企业家激励改革的实践探索的借鉴,研究探讨了中国企业家激励的路径创新的战略思路和具体可行性措施方案。 全文的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主要阐述了研究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的社会背景和实践意义,以及运用路径依赖理论研究企业家激励机制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介绍了路径依赖理论的发展渊源,以及多位着名经济学家对该理论的发展贡献,重点阐述了North在制度经济学中对路径依赖理论的推进和Bebchuk和Roe有关公司治理的路径依赖理论,此外,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在此也做了一定介绍。 第三章对企业家激励理论进行了较全面的归纳总结,以及对机制和企业家激励机制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全面的理论阐述。 第四章首先回顾了不同历史阶段下中国企业家成长的特点,其次划分了当代中国企业家的概念、范畴和类别,由此进一步分析了当代中国国有企业家的成长与发展,以及当代中国国有企业家和民营企业家的激励机制的发展变迁。 第五章在对中国企业家的激励现状的分析基础上,主要揭示了社会文化因素驱动的路径依赖效应,以及经济因素驱动的路径依赖效应对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产生的负面影响,并运用路径依赖理论分析了在中国ESO制度存在的障碍。 第六章借鉴了美、日、德等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企业家激励制度发展经验,探讨了微软、安利等跨国公司激励机制的路径创新价值;此外,以南京钢铁集团MBO改制为实证,探讨了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改革创新实践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第七章包括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改革的路径创新思考,以及激励机制改革的路径创新战略措施的探讨,提出企业家激励的HC(Hierarchy Change)理论思路。 最后一章是给出了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以及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领域与具体问题。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本文首次将路径依赖理论引入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的研究中,全面阐述了社会文化意识领域和经济制度领域存在的,对企业家激励产生负面
李云杰[4](2004)在《龙虎再战“3C”江湖》文中提出海信集团主管市场营销的副总裁程开训这段时间忙得团团转。他在操盘一个“大手笔”战略策划,这就是事关海信信息产业未来的新战略——“龙虎计划”。 4月12日,海信集团精心策划的“龙虎计划”正式推出,原方正科技副总裁周险峰带队的“空降部队”首次公开亮相。 在本文截
罗剑宏[5](2003)在《基于核心能力共享的民营企业扩张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民营企业正面临新一轮的创业和发展,在实施企业扩张战略的时候,现有的扩张理论和模式不能使民营企业既快速扩张又有效地避开扩张中的陷阱,因而许多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都陷入了困境。因此,探索新的民营企业扩张模式非常紧迫。而作为当代管理学和经济学交融的最新成果的核心能力理论正是构建新模式的有力工具。近年国外有关企业扩张战略的文献中已经有一些明确提出了核心能力共享的问题,并且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国内也开始出现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扩张问题的研究。但是总的来说,对于核心能力共享的研究还很不深入,基于核心能力共享的民营企业扩张模式的研究属于理论前沿。为此,本论文在借鉴核心能力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博弈论、经济计量学等方法,主要研究了核心能力共享的理论框架、基于核心能力共享的民营企业扩张模式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可行性、基于核心能力共享的民营企业内涵式扩张和外延式扩张模式等问题。 (1)论文结合共享的本意以及共享的相关概念,首次给出了核心能力共享的定义。通过深入研究核心能力的定义、判断标准、相关文献和实例,指出核心能力具备被共享的基本属性,从核心能力理论诞生开始,核心能力共享就是核心能力理论研究的内容,不过目前理论界还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论文研究了共享的管理模式和程序,共享的风险和共享的内外环境,从而建立了核心能力共享的理论框架。 (2)论文通过较多数据分析了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和扩张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知识管理理论、企业扩张与交易成本理论、核心能力与竞争战略理论,从理论上论述了基于核心能力共享的民营企业扩张模式的可行性和突出的优势。其中,作者构建的民营企业核心能力共享的动态博弈模型,给出了共享中转移支付的标准讨价还价解和两阶段、无限阶段、具有不确定结束日的多阶段共享博弈的均衡解及均衡实现条件。均衡分析表明,共享双方通过签订合同确定核心能力共享应得的补偿,并且在运作过程中采取适当的策略(如引入警告因子P),合作共享能够成为均衡策略。 (3)论文利用所建立的核心能力共享理论框架,以我国民营连锁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经济计量方法,进行了民营企业基于核心能力共享的扩张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共享能够带来利益。论文还利用共享理论框架,结合企业扩张等理论进行了国外企业和国内民营企业扩张案例分析。案例覆盖了两种基本划分的扩张形式,案例研究验证了核心能力共享理论,揭示了核心能力共享在民营企业扩张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得出了民营企业应该把核心能力共享作为实现扩张的重要出发点的基本结论,提出了民营企业扩张应该实现核心能力内部共享和外部共享相结合的基本主张,提供了基于核心能力共享的民营企业扩张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对于民营企业各种扩张模式的进一步比较分析说明,基于核心能力共享的扩张是民营企业扩张的首选模式。 (4)论文分析了民营企业内部核心能力共享的必然性,研究了内部共享实现的前提条件和三种主要的实现方式,并研究了外延式扩张后内部核心能力共享的变化和调整问题,从而建立了基于核心能力共享的民营企业内涵式扩张模式。 (5)集中列举了很多中外企业包括一部分民营企业的核心能力,并且进行了归类分析,由此建立了核心能力识别分类体系,提出了一套结合表现形式和特征、结合专家与企业进行核心能力识别与评价的方法体系。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基于核心能力共享的民营企业并购、战略联盟和连锁经营模式。在战略联盟模式讨论中分析了民营企业联盟的逻辑和联盟共享风险,并利用A刊甲法建立了共享风险评价模型。在连锁经营模式的讨论中,建立了民营企业连锁共享核心能力中的总部与加盟店博弈模型,探讨了连锁经营总部与加盟店的利益分配冲突问题。
王伟孔[6](2003)在《营销整合:放飞自由梦想》文中指出 "策划第二,执行第一"。不是说策划不重要,但是相对于企业想要达到的结果来说,优秀的执行力是最重要的。市场背景2002年6月29日,青岛海信计算机公司率先在全国打响了电脑的暑期促销战役。海信电脑凭借"海之梦"系列新品,以其明确的高端产品市场定位,独特的"我,不同"目标宣传理念,系统的整合营销策略,突破了海信电脑历史最高销售水平。6、7两个月共实
陈晓鹏[7](2002)在《“微利时代”用户权益如何保障》文中提出IT行业一直以高技术、高成长性、高利润着称。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全球经济大环境的变化,IT产业的整体利润水平开始下降,从采种意义上说已经步入“微利时代”,许多公司甚至开始亏损。在这种背景下,IT公司不得不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尽管有多种多样的选择,但归根结底无外乎“开源”和“节流”这两点,这就涉及到一系列问题——当厂商自身盈利水平下降之际,是否还能一如既往地履行对用户的承诺? 是否还舍得在为用户提供高水平服务方面投入?厂商降低成本的举措是否会以牺牲质量和服务为代价? 这些问题都是广大用户非常关心的,为此,本刊记者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厂商,进行了深入的采访。
张锐[8](2002)在《PC竞走》文中认为 当20世纪80年代IBM公司推出第一台家用电脑,几乎与国际PC商的成长历史相同步的中国PC商们,一方面尽可能地摆脱国外的路径依赖,另一方面努力着本土化的尝试,在与国外PC巨头们的对撞中开拓和争夺自家门前全球最大的PC市场。
莫言[9](2002)在《海信欲摘“盛夏的果实”》文中认为 国内IT市场存在着明显的“暑期经济”现象——在7、8月份,以家用PC为代表的IT产品将持续旺销。因此,众多IT厂商都把暑期市场看做兵家必争之地。6月19日,海信正式发布了针对暑期的家用电脑新品——“海之梦”系列电脑,并明确表示希望借此成为“新一类消费PC标准制定者”,抢摘“盛夏的果实”。 “海之梦”电脑的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我,不同”。这款产品一亮相,立即就在发布现场引起良好反响。海信计算机公司总经理王伟孔先生表示,该系列电脑的推出,标志着海信不仅要让家庭用户拥有质量高、性价比强、服务好的电脑,更要让用户体验消费时代个性与时尚的完美结合。海信将
张广传[10](2002)在《海信誓将PC蛋糕做大》文中认为套用艾略特的那句着名的诗“2001是个残忍的年度”,对于IT业再合适不过了。这一年,全球IT行业出现了 15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很多一度光彩照人的“明星企业”流星一样消逝了,更多已经习惯了高歌猛进的公司不得不把调子降低,步子放缓。由
二、海信计算机公司总经理王伟孔——海信不会盲从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信计算机公司总经理王伟孔——海信不会盲从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TCL山东公司企业流程再造(BPR)与企业效益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2章 企业流程再造的理论基础 |
2.1 流程再造概念的导入 |
2.2 企业流程再造的内涵 |
2.2.1 企业业务流程的定义 |
2.2.2 企业业务流程的内容 |
2.2.3 业务流程再造的特征 |
2.2.4 业务流程再造的原则 |
2.3 流程再造思想的发展 |
2.4 正确认识企业流程再造理论,预防走入误区 |
第3章 企业流程再造的方法 |
3.1 企业流程再造方法和步骤 |
3.2 TCL山东公司企业流程再造方法和步骤分析 |
第4章 基于企业流程再造的TCL中国区山东公司案例分析 |
4.1 TCL山东公司背景及原有业务流程 |
4.2 TCL山东公司应用BPR理论改造的思路 |
4.3 TCL山东公司BPR理论改造的对策 |
4.4 TCL山东分公司业务流程再造后的效益评估 |
第5章 结束语 |
5.1 企业流程再造理论发展展望 |
5.2 我国企业实施流程再造应注意的问题 |
5.3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我国创新型大企业的构建及创新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论文的总体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论文的总体思路 |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论文相关的基础理论 |
2.1 创新理论 |
2.2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理论 |
2.3 虚拟企业与战略联盟理论 |
2.4 三重螺旋理论 |
2.5 全面创新管理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构建创新型大企业的必然性分析 |
3.1 大企业视角的分析 |
3.1.1 大企业的内涵与界定 |
3.1.2 大企业的角色定位 |
3.1.3 我国大企业的发展现状 |
3.1.4 我国发展大企业的必然性 |
3.2 创新视角的分析 |
3.2.1 创新的内涵与特点 |
3.2.2 我国企业创新的必然性 |
3.3 创新与大企业结合视角的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创新型大企业构建的理论基础 |
4.1 创新型大企业概念的提出 |
4.1.1 创新型大企业概念提出的背景 |
4.1.2 创新型大企业的内涵 |
4.1.3 创新型大企业的规模与边界 |
4.1.4 创新型大企业的特点 |
4.2 创新型大企业构建的理论基础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创新型大企业构建的框架与方法 |
5.1 创新型大企业构建的框架 |
5.2 创新型大企业构成单元的产生方式 |
5.3 创新型大企业构成单元的选择方法 |
5.3.1 创新型大企业子企业选择的TSS算法 |
5.3.2 创新型大企业关联部门组合优化的遗传算法 |
5.3.3 创新型大企业选择战略联盟伙伴的模拟退火遗传算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创新型大企业的创新模式与内容 |
6.1 创新型大企业的创新模式 |
6.2 创新型大企业的创新内容 |
6.2.1 创新型大企业的开放式创新 |
6.2.2 创新型大企业的组织创新 |
6.2.3 创新型大企业的制度创新 |
6.2.4 创新型大企业的技术创新 |
6.2.5 创新型大企业的管理创新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我国创新型大企业的评价及发展建议 |
7.1 创新型大企业评价指标的筛选 |
7.1.1 创新型大企业评价指标的筛选原则 |
7.1.2 创新型大企业评价指标筛选的阶段式算法 |
7.2 基于创新激励的创新型大企业的创新优势评析 |
7.3 基于DEA的创新型大企业的创新效率评价 |
7.4 基于DAHP的创新型大企业的竞争力评价 |
7.5 我国发展创新型大企业的建议 |
7.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企业家的概念与作用 |
1.2 企业家激励机制的研究意义 |
1.3 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的研究背景 |
1.4 企业家激励机制的研究发展现状 |
1.4.1 国外研究发展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运用路径依赖理论研究企业家激励机制的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论文研究方法 |
1.6 论文的结构与内容安排 |
2 路径依赖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介绍 |
2.1 路径依赖的存在与路径依赖理论的起源 |
2.2 P.A.David和 W.B.Arthur对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理论的建立贡献 |
2.3 Liebowitz和 Margolis对路径依赖理论的深入研究 |
2.4 路径依赖理论在制度经济学中的发展 |
2.4.1 North在制度经济学中对路径依赖理论的推进 |
2.4.2 Bebchuk和 Roe有关公司治理的路径依赖理论 |
2.5 其他学者对于制度经济学中路径依赖现象的研究 |
2.6 关于路径依赖理论的例证 |
2.7 国内学者关于路径依赖理论的运用 |
2.8 小结 |
3 企业家激励机制的作用与内容 |
3.1 企业家激励理论的简单回顾 |
3.1.1 激励的概念内涵 |
3.1.2 与激励有关的人性假说 |
3.1.3 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 |
3.1.4 经济学中的与企业家激励相关的理论 |
3.2 机制的概念与内涵 |
3.2.1 机制的概念 |
3.2.2 机制的内涵和特征 |
3.2.3 机制的类型 |
3.3 企业家激励机制的概念与作用 |
3.3.1 企业家激励机制的概念 |
3.3.2 企业家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重要意义 |
3.4 企业家激励机制的内涵 |
3.4.1 企业家激励机制的性质特征 |
3.4.2 企业家激励机制的内容与分类 |
3.5 企业家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
3.6 小结 |
4 中国企业家的成长与激励的历史回顾 |
4.1 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历史阶段回顾 |
4.1.1 中国企业家成长发展的历史 |
4.2 当代中国企业家的概念范畴和类别 |
4.2.1 当代中国企业家的概念范畴 |
4.2.2 中国当代企业家的发展类别分析 |
4.3 当代中国国有企业家的成长与发展 |
4.3.1 “半企业家”阶段 |
4.3.2 迈向“成熟企业家”阶段 |
4.3.3 “成熟与规范企业家”阶段 |
4.4 当代中国国有企业家的激励机制发展变迁 |
4.4.1 1978年前的中国国有企业的负责人激励状况 |
4.4.2 1978年-1992年中国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激励 |
4.4.3 1992年之后的中国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激励改革 |
4.5 当代中国民营企业家成长发展与激励回顾 |
4.5.1 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
4.5.2 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成长激励回顾 |
4.6 小结 |
5 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改革的路径依赖 |
5.1 中国企业家的激励现状 |
5.1.1 国有企业家激励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2 民营企业家激励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3 中国当代企业家激励的整体状况 |
5.2 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中的路径依赖之一——社会文化因素驱动的路径依赖 |
5.2.1 传统历史文化因素 |
5.2.2 现代社会信仰文化因素 |
5.3 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中的路径依赖之二——经济因素驱动的路径依赖 |
5.3.1 结构驱动的路径依赖 |
5.3.2 制度驱动的路径依赖 |
5.3.3 “官本位”与制度驱动的路径依赖 |
5.4 国企改革过程的路径依赖与企业家激励 |
5.5 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 ESO应用分析 |
5.4.1 国有企业实施 ESO激励的社会观念障碍 |
5.4.2 实施 ESO的共同性制度环境制约 |
5.4.3 中国企业 ESO成功运用的特殊性 |
5.4.4 中国企业 ESO激励措施成功的原因分析 |
5.5 小结 |
6 中外企业家激励机制改革创新实践经验分析 |
6.1 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家激励制度的启示 |
6.1.1 美国企业家精神与激励制度演变 |
6.1.2 日本企业家精神与激励制度演变 |
6.1.3 德国企业家精神与激励制度演变 |
6.2 跨国公司激励机制路径创新实践的借鉴 |
6.2.1 微软的激励机制变迁 |
6.2.2 安利(中国)激励制度的创新——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
6.3 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改革的创新实践——基于南钢 MBO改制的分析 |
6.3.1 选择南钢案例分析的实践价值和社会意义 |
6.3.2 南钢 MBO改制的背景介绍 |
6.3.3 南钢改制的整体状况 |
6.3.4 南钢改制中的企业家 MBO激励 |
6.3.5 南钢改制中的企业家 MBO激励效果 |
6.3.6 南钢 MBO的思考 |
6.4 小结 |
7 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改革的路径创新 |
7.1 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改革的路径创新思考 |
7.1.1 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启迪 |
7.1.2 中国国内改革实践探索的认识 |
7.2 企业家激励的 HC(Hierarchy Change)理论 |
7.2.1 马斯洛需求层次与总裁生命周期观点的启示 |
7.2.2 企业家激励的 HC(Hierarchy Change)理论框架的提出 |
7.3 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改革的路径创新战略措施探讨 |
7.3.1 中国企业家激励改革的目标——现代化企业家的塑造 |
7.3.2 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挖掘——社会历史文化精神的“扬弃” |
7.3.3 中国企业家激励的关键——经济制度与环境的路径创新 |
7.3.4 企业家激励的 HC理论的中国实践应用 |
7.3.5 企业家的自我激励——企业家惯域的突破 |
7.4 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主要科研工作 |
(5)基于核心能力共享的民营企业扩张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1.1 引言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本文研究背景 |
1.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1.2.1 企业扩张理论 |
1.2.2 知识管理理论 |
1.2.3 核心能力理论 |
1.2.4 民营经济发展理论 |
1.2.5 作者前期及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
1.3 研究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的总体思路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结构安排 |
1.5 小结 |
第二章 核心能力共享的理论框架 |
2.1 核心能力共享的定义 |
2.1.1 共享的本意 |
2.1.2 共享的相关概念 |
2.1.3 核心能力共享的定义 |
2.2 核心能力共享的逻辑 |
2.2.1 共享可能性的基础分析 |
2.2.2 学者对核心能力共享的论述 |
2.2.3 来自核心能力共享实践的证据 |
2.3 共享的管理模式和程序 |
2.3.1 共享的管理模式 |
2.3.2 共享的程序 |
2.4 共享的风险 |
2.5 共享的内外环境 |
2.5.1 信任、信誉与共享 |
2.5.2 企业文化与共享 |
2.5.3 激励与共享 |
2.5.4 组织学习与共享 |
2.6 小结 |
第三章 民营企业扩张现状与扩张模式的选择 |
3.1 中国民营企业扩张现状分析 |
3.1.1 民营企业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
3.1.2 民营企业扩张的形式、趋势与特点 |
3.2 基于核心能力共享的民营企业扩张模式的理论依据 |
3.2.1 理论依据之一---民营企业发展与知识管理理论 |
3.2.2 理论依据之二---企业扩张与交易成本理论 |
3.2.3 理论依据之三---核心能力与竞争战略理论 |
3.3 基于核心能力共享的民营企业扩张模式的实证分析 |
3.3.1 核心能力共享的实证分析 |
3.3.2 核心能力共享的案例分析 |
3.4 基于核心能力共享是民营企业扩张的首选模式 |
3.4.1 我国企业当前的主要扩张模式 |
3.4.2 四种扩张模式的比较与民营企业扩张模式的选择 |
3.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核心能力共享的民营企业内涵式扩张模式 |
4.1 民营企业内部核心能力共享的提出 |
4.2 民营企业内部核心能力共享的实现方式 |
4.2.1 核心能力在产品间广泛共享 |
4.2.2 人才共享 |
4.2.3 团队层次的核心能力共享 |
4.3 共享实现的前提条件 |
4.3.1 与共享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
4.3.2 以网络技术为中心的共享技术 |
4.3.3 优良的共享组织与协调管理 |
4.4 外延式扩张后内部共享的变化和调整 |
4.4.1 技术的衔接 |
4.4.2 企业文化的融合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核心能力共享的民营企业外延式扩张模式 |
5.1 民营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与评价 |
5.1.1 核心能力的表现形式 |
5.1.2 核心能力识别分类体系的确立 |
5.1.3 核心能力识别与评价的步骤 |
5.1.4 核心能力模糊综合评判 |
5.1.5 核心能力识别和评价方法的实际运用 |
5.1.6 核心能力识别与评价方法评述 |
5.2 基于核心能力共享的民营企业并购模式 |
5.2.1 企业并购与核心能力 |
5.2.2 基于核心能力共享的民营企业并购原则 |
5.2.3 并购双方核心能力形势分析 |
5.2.4 基于核心能力共享的民营企业并购模式 |
5.3 基于核心能力共享的民营企业战略联盟模式 |
5.3.1 战略联盟的逻辑 |
5.3.2 联盟共享核心能力的管理模式 |
5.3.3 战略联盟共享风险及其评价模型 |
5.3.4 AVE中的共享问题 |
5.4 基于核心能力共享的连锁经营模式 |
5.4.1 民营企业连锁经营中的核心能力共享 |
5.4.2 连锁共享核心能力中的总部与加盟店博弈模型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1.1 主要结论 |
6.1.2 论文的主要创新 |
6.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四、海信计算机公司总经理王伟孔——海信不会盲从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TCL山东公司企业流程再造(BPR)与企业效益提升研究[D]. 王显举. 北京交通大学, 2009(S1)
- [2]我国创新型大企业的构建及创新模式研究[D]. 刘国岩.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06)
- [3]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研究[D]. 王应静. 南京理工大学, 2005(01)
- [4]龙虎再战“3C”江湖[N]. 李云杰. 计算机世界, 2004
- [5]基于核心能力共享的民营企业扩张模式研究[D]. 罗剑宏. 中南大学, 2003(04)
- [6]营销整合:放飞自由梦想[J]. 王伟孔. 销售与市场, 2003(02)
- [7]“微利时代”用户权益如何保障[J]. 陈晓鹏. 中国计算机用户, 2002(46)
- [8]PC竞走[J]. 张锐. 经营管理者, 2002(10)
- [9]海信欲摘“盛夏的果实”[J]. 莫言. 中国计算机用户, 2002(23)
- [10]海信誓将PC蛋糕做大[N]. 张广传. 中国企业报,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