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疲劳病因病机分析——兼论疲劳与亚健康

中医疲劳病因病机分析——兼论疲劳与亚健康

一、疲劳的中医病因病机浅析——兼论疲劳与亚健康(论文文献综述)

刘博文,刘长英,黄朝萍,仪凡,莎日娜,孟冬,周莉[1](2021)在《阳虚可致疲劳》文中研究说明疲劳原因可概括为外感于寒与内伤劳倦两方面,二者单独或相兼为病,造成阳气虚弱进而出现疲劳。其临床表现以全身症状、心理特征以及体态特征为主。在治法上,从五脏角度而言,尤重补益脾肾阳气;从阳虚程度而言,阳虚甚者治以扶阳,倡通阳兴阳;阳虚不显,治以温阳,忌大辛大热;同时主张方膏并用,针灸推拿并施,防治结合;从预防而言,应顺应四时,动静结合。

孙蒙[2](2021)在《8周恰恰舞练习与颈椎保健操练习对普通大学生颈痛水平和表面肌电活动影响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恰恰舞是体育舞蹈十支舞之一,它在运动过程中十分注重颈肩部姿态控制,或许能在肩颈肌肉对抗和协调中增强颈部肌群耐力、优化神经肌肉控制,达到缓解颈痛的效果。目前关于运动干预缓解颈痛的效果研究多集中于抗阻训练、颈椎保健操等运动方式,还没有关于恰恰舞干预效果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对比8周恰恰舞练习和颈椎保健操练习干预前后普通大学生颈痛水平和表面肌电活动的变化,探究恰恰舞练习与颈椎保健操练习对缓解普通大学生颈痛的作用。研究方法:在上海体育学院内招募符合纳入条件的受试者,将其随机分为恰恰舞练习组和颈椎保健操练习组。完整完成干预实验的共有30人,恰恰舞练习组(15人)每周练习两次,每次90min;颈椎保健操练习组(15人),每周练习4天,每天两次,一次20min,干预时间各8周。通过对比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VAS评分和NDI评分、颈部左右两侧肌肉(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束、头夹肌)的MF斜率值和标准化RMS幅值变化来评估恰恰舞练习和颈椎保健操练习对普通大学生颈痛水平和颈部肌肉状态的影响。研究结果:(1)8周干预后恰恰舞练习组和颈椎保健操组的VAS评分均显着低于干预前,(p<0.01),两组组间VAS评分对比未见显着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NDI评分均显着低于干预前(p<0.01),组间的NDI评分比较未呈现显着差异(p>0.05)。(2)恰恰舞练习组在俯卧位负重测试中,被测6块肌肉的MF斜率值在干预后均显着增大(p<0.05);在仰卧位负重测试中,左右两侧胸锁乳突肌、右侧斜方肌上束、右侧头夹肌干预后的MF斜率值较干预前显着增大(p<0.05)。颈椎保健操组6块被测肌肉的MF斜率值在干预前后未呈现显着差异(p>0.05)。干预后俯卧位负重测试结果中,两组被测肌肉的MF斜率值组间比较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仰卧位负重测试结果显示两组受试者左右两侧的胸锁乳突肌和头夹肌的MF斜率值有显着差异(p<0.05)。(3)恰恰舞练习组在俯卧位负重测试中,干预后左右两侧斜方肌上束、左右两侧头夹肌RMS值均显着低于干预前(p<0.05)。在仰卧位负重测试中,干预后左右两侧胸锁乳突肌和头夹肌的RMS值均显着低于干预前(p<0.05)。颈椎保健操组受试者被测肌肉的RMS值在干预前后的比较中均未显示显着差异(p>0.05)。干预后在俯卧位负重测试中,两组受试者左右两侧斜方肌上束和头夹肌RMS值均呈现显着差异(p<0.05),在仰卧位负重测试中,两组受试者被测肌肉的RMS值呈现显着差异(p<0.05)。研究结论:(1)8周恰恰舞练习和颈椎保健操练习能达到缓解颈椎疼痛和改善颈椎功能障碍的作用。(2)8周恰恰舞练习能够缓解颈部肌肉疲劳,增强颈部肌肉抗疲劳能力,而颈椎保健操练习在此方面没有显着效果。(3)8周恰恰舞练习能够改善颈部深浅肌肉的载荷,优化颈部深浅层肌肉的激活模式,而颈椎保健操练习在此方面没有显着效果。

陈红梅[3](2021)在《肝气虚病机理论溯源与集成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活跃肝气虚病机的文献、理论、临床等研究,确认该领域研究的瓶颈所在,为未来研究指明路向,推动肝气虚病机理论的完善与发展,提高肝藏象乃至整个藏象学说的完整性,促进肝气虚病机理论的临床应用与相关病证疗效的提高。方法 运用中医文献学方法,搜集整理古今有关肝气虚的文献,挖掘整理,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肝气虚病机理论。结果 以溯源为基础,继以集成研究,对肝气、肝气虚概念进行界定,剖析肝“其脏最贵”及其主要生理学基础,剖析古代医籍少论肝气虚的原因,揭示与总结肝气虚的病因,并提出肝气虚临床诊断的参考要素。结论①肝气虚病机理论是客观存在的,有着详实的古籍文献依据与丰富的临床实践依据。确认肝气虚病机理论,对于提高肝藏象乃至整个藏象学说的完整性,对于促进其临床应用,以及相关病证疗效的提高,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②当代肝藏象理论构建必须明确肝气为生理概念、肝气虚为病机概念,肝气定义的广义、狭义之分决定了肝气虚概念的广狭二义。但与肝藏血功能相对待,肝气即肝主疏泄功能,肝气虚即肝主疏泄功能减退。③肝主疏泄(狭义肝气)的生理效应具有其他四脏所无法比拟的广泛性、特殊性与重要性,它决定了肝气虚病机理论的突出重要价值。④古代医籍文献少论肝气虚病机以及当代有关研究举步维艰的原因主要来自肝脏系统理论的内部,与肝气疏泄生理效应、病理影响的广泛性、复杂性、特殊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正是研究“瓶颈”之所在,未来探索之路向。⑤对肝气虚病因的认识,在强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的基础上,应重视禀赋不足、年高久病、伐肝太过等因素的重要影响。⑥肝气虚的诊断是个难题,困难同样来自肝气疏泄生理效应、病理影响的广泛性、复杂性与特殊性。但原则上则宜依据气虚的共有症状和肝脏系统特异性定位症状两个方面做出判断。

崔博涵[4](2021)在《气滞证中医疗效评价量表的研制与考评》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制气滞证中医疗效评价量表,对量表的可行性、信度、效度及反应度进行考评;为气滞证单一证候的研究提供参考指标,为气滞证患者的自我诊断及疗效评价提供相对准确统一的量化工具;为其它单一证候中医疗效评价量表的研制总结经验与方法;为病证结合量表、证证结合量表提供特异性模块。材料与方法:参照FDA国际量表研制指南与课题组量表研制经验,成立研究小组,通过文献回顾、标准收集、教材梳理、患者访谈及议题小组讨论构建气滞证理论框架并形成条目池,根据专家会议讨论筛选有效条目并确定维度,议题小组根据有效条目编制相应问题,形成气滞证初选量表。采用横断面调查,对气滞证患者进行预调查,根据预调查时患者对不同问题的理解与反馈,对量表进行语言调试,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再次通过专家会议讨论结合预调查结果和统计结果,修改气滞证初选量表,最终确定气滞证中医疗效评价量表,建立气滞证量表的疗效评价模型,并通过初步临床调查对量表进行考评并验证量表疗效评价的准确性。结果:通过文献分析法和患者访谈法,初步形成由3个维度,12个条目的气滞证中医疗效评价初始量表,对初始量表进行条目筛选,保留12个条目,形成气滞证终选量表,对维度划分进行进一步考证。对200名气滞证患者及41名健康人进行临床调查,量表回收率为97.17%,完成度为100%。量表填写时间为2-3分钟,所有条目不存在天花板地板效应;各条目重测信度均大于0.7(0.877-0.981)(P<0.01);总表及各情志不畅、脏腑郁滞、肢体郁滞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系数均大于0.4(0.755、0.781、0.627、0.494),删除各条目后,量表总分Cronbach’sα系数均降低;各条目与维度、总表,各维度与总表Spearman相关系数rs>0.4(P<0.01);探索性因子分析所提取的3个成分因子仅条目“咽喉不利”与条目筛选提取成分分组不同,对依据提取成分分组的新维度进行考评,其信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系数均大于0.4,Spearman相关系数rs均大于0.4(P<0.01);气滞证患者组各条目及总分均值均高于健康人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经过14天的中药汤剂治疗,治疗后各条目及总分均值与相应治疗前均值比较均降低,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初步研制了气滞证中医疗效评价量表,包括情志不畅、心肺郁滞、肝胃郁滞3个维度,压力大、低落、焦虑、易怒、胸部闷痛、叹气、气滞觉乏、局部胀痛、腹部胀痛、行气、咽喉不利、手足厥郁12个条目。经过初步考证气滞证中医疗效评价量表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信度、效度、反应度,对其进行初步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疗效评价作用。

刘博文,王丽,谭中建,刘长英,刘蕊嘉,张伟,卢阳,周莉[5](2021)在《论火热可致疲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火热之邪是引起疲劳发生与发展的重要病因。本文作者基于对古籍经典与现代文献的学习与研究,分别从火热之邪可致疲劳的具体成因及治法进行详细而深入的阐释。认为疲劳的火热成因有实火虚火之别:实火具体可分为阳亢之火、六气所化之火、五志过极之火;虚火主要包括气虚火热,阴虚火热。且针对其虚实之异,提出治疗原则:实火,轻者可清、可达、可发、可攻,甚者必兼温散;虚火,气虚者,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阴虚者,滋阴降火甚兼潜阳的治疗思想。

郭春霞[6](2020)在《基于步态分析的亚健康人群乏力的中医客观测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乏力是临床常见的主观感觉类症状,广泛存在于多种疾病和亚健康状态中。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由于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比例逐年上升。目前,我国亚健康状态的人口已经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亚健康人群中,乏力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疲劳性亚健康的主要症状因子,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出现无明显诱因的身体活力下降,主观感觉需要增加休息时间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与工作状态。对亚健康人群的乏力症状及早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医认为亚健康属于“未病”和“欲病”范畴,是“已病”的早期状态,实际上已具备一定程度上的中医病理特征,如不及早干预,很可能发展为疾病。中医主张应以“治未病”的理念对其早期干预,治疗经验非常丰富,包括辨证论治使用方药、针灸、推拿等,能取得缓解症状的临床效果。但是由于中医对乏力严重程度和疗效的测评尚停留在四诊信息采集层面的主观评价法,而现代医学使用的一些客观测评法如临床生物化学指标检测、肌电检测、或实验室对肌力等的观察方法,无法反应中医证候特点,对基于中医“治未病”理念指导下的诊疗评价并不完全适用,这也成为影响中医在亚健康乏力干预中发挥优势的一大障碍,是中医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研究目的研究乏力的中医证素特点、症状病机及其生物学机制,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运用步态分析方法对亚健康人群乏力程度客观测评的关键科学问题,为今后进行大样本、长时程的临床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为今后研究对亚健康人群的乏力程度及干预后的康复改善程度评估提供一种新的思路。研究方法为实现研究目的,本研究进行了由理论到实践的探索。(1)理论研究部分,基于中医历代医案数据库和中医症状病机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利用相关性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中医证素与症状性质之间的关系,探讨乏力的证素特点和证候分布情况,根据症状病机解释梳理相关证候对应的临床表现,进一步研究对应的人体功能,结合现代医学生物学机制探索一种与中医理论相契合的客观测评方法。(2)实验研究部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了亚健康人群的乏力程度客观测评的探索性研究。本研究收集亚健康人群受试者基本信息,采用主观自评与主观他评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乏力自评量表评分结合专家评审进行分组,采用一套基于临床步态分析技术原理的便携式数据采集装置,对亚健康受试者进行测试,该仪器内置MMA8451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和心电传感器。嘱受试者在指定场所中按照日常状态连续步行15分钟,通过传感器实时记录受试者在步行时的加速度信号和心电信号。应用Matlab2014b数据分析软件分析数据,提取步行过程中受试者的体力和平衡能力等相关运动学参数。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将所有数据在软件中整理建库,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研究结果(1)理论研究①乏力与五脏均有相关,与脾关系最为密切。与其他症状单元相比,乏力对脾病位诊断的贡献度较大,与其他症状单元相比,对气虚病性诊断的贡献度最大,与乏力关系最密切的病位证素是脾,与乏力关系最密切的病性证素是气虚。②乏力常见证候为脾气虚证、脾虚湿困证、肾气虚证、肾精亏虚证、心肺气虚证等;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倦怠乏力、肢体沉重、腰酸、膝软、不耐久坐、不耐久立、起坐不稳、步态不稳、气短懒言等。综合这组临床表现的生物学机制选择客观测评的方法。分析中医症状数据库资料可知,乏力病位涉及五脏,可出现在多种证候之中,临床表现不一,症状病机复杂,在各种证候中的表现多样,症状部位、症状加重缓解因素、症状表现、缓急、轻重、频次、持续时间各有不同。因而现代医学采用的在特定场所、瞬时、短时程的,针对人体局部进行的检测方法无法全面反映乏力的中医证候特点,难于借鉴应用。(2)实验研究①本研究共测试亚健康状态受试者230例,按照样本分组标准流程分为乏力组与非乏力组,完成实验后获得有效数据163个,对两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等进行基线匹配。最终纳入统计样本数为乏力组42人,包括男性21例(50%),女性21例(50%),平均年龄(45.83±17.67)岁。非乏力组42人,包括男性23例(54.76%),女性19例(45.24%),平均年龄(42.02±16.84)。两组对于中医症状量表积分的差异不表现显着性(p>0.05),两组对于基础病史和健康程度的差异不表现显着性(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②两组步态参数对比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体力方面,两组对于三轴合力(TAF)、三轴合加速度(TAM)呈现出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非乏力组的体力优于乏力组。在平衡能力方面,两组对于三轴合位移标准差(TABS)、三轴合位移变异系数(TABCV)、水平面位移变异系数(TBCV)呈现出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乏力组受试者在步行过程中,身体不规律晃动的幅度较大,平衡能力较差。③不同年龄层分组对比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青年组对于三轴合加速度(TAM)、三轴合力值(TAF)共2项参数呈现出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对于三轴合加速度(TAM)、三轴合力(TAF)、三轴合位移标准差(TABS)、矢状面位移标准差(SBS)共4项参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老年组对于三轴合加速度(TAM)、三轴合力(TAF)2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分层样本对于三轴合加速度(TAM)、矢状面位移标准差(SBM)共2项呈现出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步态特征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增长,下肢肌力下降时,身体在步行前移的运动姿势和平衡控制能力上也有所下降。④表征体力的步态参数三轴合力值(TAF)和表征平衡能力的三轴合位移标准差(TABS)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278(P<0.05),二者有着负相关关系。说明受试者运动力量越强,平衡能力也越强,而身体不规律晃动的幅度越小。⑤乏力自评量表评分和三轴合加速度(TAM)、三轴合力值(TAF)之间呈现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0.05)。说明受试者的乏力感受与其运动力量较为相符。量表评分和合位移标准差(TABS)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P<0.05),说明在运动姿势的控制上,受试者的主观感受与其实际平衡能力较为相符,同时证实了初次自述有乏力感的受试者可以较好地代表乏力组,研究对象分组偏倚较小。⑥针对步态参数构造ROC曲线,结果显示三轴合力值(TAF)和三轴合加速度(TAM)对于乏力程度有着较高的诊断价值。对4项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进行二元logit回归分析,对预测概率值构造ROC,联合4项参数的预测值来看,对于乏力的诊断价值比单项参数的诊断价值更高。研究结论(1)从乏力的中医证素特点和病因病机角度分析,乏力与病位证素脾关系最为密切,对脾主四肢肌肉功能的评价可能较大程度上反映亚健康人群的乏力程度,这与现代医学认为乏力本质上是由于骨骼肌肌力和肌张力下降的生物学机制较为一致。然而,另一方面,乏力病位涉及五脏,证候分布复杂,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理想的测评工具应强调契合中医的整体观和时空观,采用日常状态下的长时程检测方法,整体、全面地反映受试者的乏力程度。(2)步态检测是借鉴传统中医望步态这种原始的步态定性评价思维,客观评价不宜脱离中医传统的四诊主观评价,应强调尽可能主客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共同辅助于中医临床诊疗。步态生理特征具有很强的不易伪装性、特征性、可区分性等特点,采用步态数据采集装置长时程检测,便携、无创、实时、对受试者的日常行走状态干扰较小,该探索性研究方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医今后的“未病”测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李诗梦[7](2020)在《基于藏象学说揿针形神同调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试验观察揿针五脏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对于患者疲劳量表-14(Fatigue Scale-14,FS-14)中疲劳总体水平以及躯体疲劳、脑力疲劳的影响,探讨在“藏象学说”理论指导下揿针“形神同调”治疗CF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对比背俞穴双侧、单侧、背部非穴揿针治疗对CFS疗效的差异,优化治疗方案,为进一步丰富针灸经典理论奠定临床研究基础,为普及针灸“形神一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临床数据。方法:严格按照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门诊选取90例CFS患者作为合格受试者,通过SPSS20.0生成随机数字,将其随机分为双侧背俞穴组、单侧背俞穴组和背部非穴组,各30例。1.双侧背俞穴组:穴取双侧五脏背俞穴。2.单侧背俞穴组:穴取单侧五脏背俞穴,左右交替施治。3.背部非穴组:于五脏背俞穴向外旁开约1.5cm至2cm(约在足太阳膀胱经两条侧线的中间线上),避开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及腧穴阳性反应点取穴,左右交替施治。以上三组CFS受试者均以俯卧体位接受揿针治疗,首先在其背部定位所选腧穴,然后于局部皮肤行75%酒精消毒,将规格为0.20mm×1.5mm的—次性揿针(日本清铃株式会社生产)刺入腧穴所在的皮肤,胶布固定,并施以适当的力度按压10次。单侧与双侧背俞穴组以受试者感觉到背俞穴出现酸胀为度,而背部非穴组按压后须无明显酸胀感出现。留针48小时。三组CFS受试者每周均接受揿针治疗2次,8周为一个疗程。每位受试者在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分别行FS-14评价,并在整个疗程中详细记录其可能出现的所有不良事件。相关数据使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三组揿针医治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异,并评估单侧背俞穴、双侧背俞穴及背部非穴揿针治疗前后FS-14躯体与脑力症状评分的变化,评价其对CFS患者形神的影响。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CFS病程、FS-14总水平与躯体疲劳、脑力疲劳水平方面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其具有可比性。2.揿针治疗8周后,双侧背俞穴组总有效率达83.30%,单侧背俞穴组总有效率达76.67%,背部非穴组总有效率为50.00%。三组揿针医治方案临床疗效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相比,双侧背俞穴组与单侧背俞穴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背俞穴组与单侧背俞穴组临床疗效均显着优于背部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揿针五脏背俞穴治疗CFS,在改善患者疲劳水平方面临床疗效显着,且单侧取穴与双侧取穴疗效相当。3.揿针治疗前后,三组组内比较,双侧背俞穴组与单侧背俞穴组FS-14总评分、躯体疲劳与脑力疲劳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背部非穴组仅总评分与躯体疲劳评分较前显着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脑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提示:三种治疗均有助于缓解CFS患者的疲劳表现,在其疲劳总体水平与躯体疲劳方面均有明显疗效。而在脑力疲劳方面,仅双侧背俞穴与单侧背俞穴揿针治疗可使其得到改善;背部非穴揿针治疗不能有效降低CFS患者脑力疲劳水平。4.治疗后,三组患者在FS-14总评分、躯体疲劳与脑力疲劳评分方面均呈现出显着差异(P<0.01)。组间两两相比,双侧背俞穴组与单侧背俞穴组在FS-14总评分与躯体疲劳、脑力疲劳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背俞穴组以上三方面均明显优于背部非穴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侧背俞穴组与背部非穴组相比,前者FS-14总评分明显优于后者(P<0.01);在躯体评分及脑力评分方面,前者优于后者(P<0.05)。结果提示:治疗后双侧背俞穴组与单侧背俞穴组相比,FS-14疲劳总体水平与躯体疲劳、脑力疲劳水平均无差异,且二者在以上三方面都优于背部非穴组。5.整个疗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事件,故揿针疗法可以被视作治疗CFS的安全疗法。结论:基于藏象学说掀针五脏背俞穴治疗CFS,在改善患者疲劳状态方面临床疗效理想,对患者的躯体疲劳和脑力疲劳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具有形、神同调的效果,且背俞穴单侧与双侧取穴在疗效方面相当,均较背部非穴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可以认为本疗法安全可靠,是一种便于推广的有效治疗方案,同时为背俞穴单穴应用提供临床思路,为节约医疗资源提供试验支撑。

于丹丹[8](2020)在《疲劳状态的中医药综合干预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疲劳状态是指正常生活工作条件下疲劳感较易产生,经休息后不易缓解,或虽缓解但易再次出现,影响正常生活工作的一种状态。不良的生活方式、高强度的生活工作压力以及体力脑力劳动、情绪的起伏波动,以及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低下和紊乱都是疲劳状态的风险因素,使人体的正常气机运行不畅,不能充分满足机体功能的需要,导致疲劳状态的形成。在现代高速运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处于疲劳状态的患者日益增多,但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效的干预手段,探索一种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的干预方法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根据《黄帝内经》对正常人体生理功能“肝升于左,肺降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的基本观点,立足于调护脾胃,使脾胃“气机中轴”的功能健顺,从而恢复人体气机的畅顺达到改善和去除疲劳的目的。本研究采用以膏方为主体配合穴位贴敷和茶饮的固定中医药综合干预技术方案,对存在疲劳状态的群体进行干预。通过循证医学评价方法,全面观察目标方案对于受试者疲劳状态的干预效果及安全性,以期形成能够有效调理疲劳状态的养生方法及相应的制剂,为临床治疗疲劳状态提供新的诊疗思路。研究方法:以疲劳状态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试验组在接受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实施以膏方、穴位贴敷及茶饮组成的固定中医药综合干预技术方案。对照组只接受健康教育。将干预前、干预中、干预后、干预后4周作为四个评价时点,采用疲劳量表(FS-14),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受试者健康状态进行疗效评价。收集数据后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组内自身前后比较及组间比较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研究结果:研究共纳入疲劳状态受试者240例,试验组120例,对照组120例,脱落22例,其中试验组6例,对照组16例。经中医药干预技术干预1月及随访1月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受试者FS-14的躯体疲劳、脑力疲劳和疲劳总分的分值均有所降低,两组间受试者躯体疲劳分值、疲劳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中医药技术能有效缓解疲劳状态患者的疲劳程度。健康调查简表(SF-36)中,治疗组患者经治疗以后其生理职能(RP)、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状况(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状况((MH)、健康变化(HT)等9个方面各个时间点分值均存在差异,除躯体疼痛及生理职能外,其余7个方面干预措施对受试者健康变化的作用随时间而有所改善(P<0.05),但两组受试者的健康变化的差异尚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中医药干预技术对疲劳状态患者生存质量具有改善作用,但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明显优势。结论:本研究确证了中医药综合干预技术对疲劳状态的临床疗效,通过临床干预和疗效观察,本研究得出结论,中医药综合干预技术是缓解疲劳状态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改善疲劳状态人群的疲劳程度、疲劳耐受能力及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冯玉华[9](2019)在《加减升阳益胃汤方证相应的文本挖掘及对慢性疲劳模型大鼠调节机制的代谢组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在对古代文献梳理的前提下,依据中医方证相关理论,采用数据统计方法,对近十年临床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以期挖掘出升阳益胃汤的方证相应关系。2.结合现代系统生物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代谢组学,寻找疲劳模型大鼠与正常大鼠的差异性代谢产物,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加减升阳益胃汤及其拆方对慢性疲劳大鼠的调节机制,为加减升阳益胃汤临床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提供科学依据。3.依据中医理论,将加减升阳益胃汤进行拆方,对比加减升阳益胃汤全方组和各拆方组干预慢性疲劳模型大鼠的血和尿的代谢通路差异,为方剂配伍规律和方证代谢组学研究增添新的科学内容。方法:1.梳理古代文献中各医家对升阳益胃汤方证和组方配伍的不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为检索数据库,选取近十年公开发表于国内各种医药期刊杂志的临床文献及医案文献,采用文献信息挖掘方法进行统计分析。2.用复合刺激(冷水游泳+控制饮食+夹尾刺激)的方法复制疲劳大鼠模型,动态观察造模期间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一般行为变化,血液生化指标,单胺类神经递质、胃肠功能指标以及血尿代谢图谱的变化。3.依据前期文献研究和方证相关理论,将加减升阳益胃汤进行拆方研究,分为A组(加减升阳益胃汤全方组),B组(全方减益气健脾药队组),C组(全方减疏肝理气药队组),D组(全方减除湿降浊药队组)。对比观察加减升阳益胃全方组和各拆方给药组模型大鼠的一般行为变化,血液生化指标,单胺类神经递质、胃肠功能指标、能量代谢指标以及血尿代谢图谱的变化。结果:1.升阳益胃汤方证文本挖掘结果显示,本方广泛用于内科,妇科,外科及五官科等疾病。其中所治疗疾病中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34.4%)。本方具有补气升阳、健脾祛湿,调和肝脾的作用,为肝、脾、肺三脏同调以补脾为主的一个方剂。其临床辨证主要依据为四肢不适,大便溏泄、小便频数、食少纳呆、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胖大有齿痕,脉细弱,这与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表现相吻合。2.复合因素构建慢性疲劳模型大鼠实验结果显示:大鼠在造模过程中存在体力的消耗和愤怒、抑郁、绝望等情绪的变化。其模型大鼠血清BUN出现明显升高(P﹤0.01);下丘脑中5-HT、DA和NE的含量出现明显下降(P﹤0.01);D-木糖排泄率和MT含量降低(P﹤0.01),VIP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1)。3.疲劳模型大鼠血尿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显示:复合刺激所致的疲劳大鼠的血清代谢紊乱主要与以下代谢途径相关:(1)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impact=1.0);(2)酮体的合成与降解(impact=0.60);(3)二羧酸代谢(impact=0.30);(4)甘氨酸,色氨酸和苏氨酸的代谢(impact=0.29);(5)丙酮酸代谢(impact=0.19);(6)柠檬酸代谢(impact=0.13)。复合应激所复制的疲劳大鼠模型导致的尿液代谢紊乱主要与以下代谢途径相关:(1)牛磺酸与亚牛磺酸的代谢(impact=0.43);(2)二羧酸代谢(impact=0.30);(3)丙酮酸代谢(impact=0.24);(4)三羧酸循环(impact=0.15);(5)糖质新生(impact=0.13)。4.加减升阳益胃汤及其拆方干预慢性疲劳的机制研究:(1)血液生化指标实验结果显示:加减升阳益胃全方组可以降低模型大鼠血清BUN含量,但各拆方组模型大鼠的血清BUN含量没有影响;另外,各给药组均可提高模型大鼠血清Cr含量,但加减升阳益胃减益气健脾药队组与其他各给药组比较,对Cr含量的作用相对较弱。(2)单胺类神经递质指标实验结果显示:各给药组可以升高模型大鼠下丘脑的DA含量和5—HT含量,各拆方组未表现出明显差异。(3)胃肠功能指标实验结果显示:各给药组均可以升高模型大鼠的D-木糖排泄率和MTL的含量(P﹤0.01),对模型大鼠的VIP含量升高均有抑制作用。各拆方组对模型组大鼠的胃肠功能指标的影响表现出差异性。(4)能量代谢指标实验结果显示:本研究发现复合因素刺激后模型组大鼠的骨骼肌组织中ATP酶活性显着降低,SDH活性和FFA浓度显着升高(P﹤0.01),提示模型组大鼠的能量代谢出现紊乱。加减升阳益胃汤各给药组可以升高模型组大鼠ATP酶活性,显着恢复模型组大鼠SDH和FFA的水平。(5)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显示:各给药组抗疲劳所影响的代谢通路存在一定的差异。全方组血清代谢通路有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通路;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的代谢通路;丁酸代谢通路,三羧酸循环代谢通路,丙酮酸代谢通路,糖质新生通路,酮体的合成与降解以及二羧酸代谢通路;尿液代谢通路还涉及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通路。各给药组代谢通路差异表现在,血液代谢通路中,B组给药组(全方减益气健脾组)代谢通路中对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的代谢,丙酮酸代谢,糖质新生代谢通路中表现出过渡回调;D组给药组(全方减祛湿降浊组)对二羧酸代谢通路表现出过渡回调,而三个拆方组均未发现对三羧酸循环代谢通路的影响。尿液代谢通路中,D组(全方减祛湿降浊组)对二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丙酮酸代谢均表现出过渡回调的作用。结论:1.复合应激因素造模方法较单因素的造模,大鼠更容易表现出疲劳和认知行为学的改变。基本从躯体与心理双重角度模拟了CFS的发病的原因,同时也符合中医“脾虚”和“肝郁”证的临床表现。因而这种复合应激的造模方法,能较好地反映机体的整体性。2.疲劳模型大鼠在胃肠功能、中枢神经系统以及糖代谢、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上出现了紊乱。加减升阳益胃汤抗疲劳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代谢产物堆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功能以及促进糖代谢、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发挥作用。3.加减升阳益胃汤拆方研究发现,益气健脾药队组在影响胃肠功能的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中疏肝理气配伍祛湿降浊组有助于促进MTL的分泌,而益气健脾配伍疏肝理气的方法有助于抑制VIP升高。而代谢组学研究发现加减升阳益胃汤复方各拆方组所影响的代谢通路存在一定的差异。三个组方配伍药队对血液中三羧酸循环代谢通路起到稳定和平衡作用。其中祛湿降浊药队组对尿液中代谢通路的影响更大。以上各拆方组对模型大鼠血尿的差异性表达,为我们进一步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方向。

张海英[10](2019)在《小儿推拿结合常规调护调治小儿肺脾气虚型亚健康状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小儿推拿手法结合常规调护调治小儿肺脾气虚型亚健康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推拿组(观察组)、玉屏风组(对照1组)和常规调护组(对照2组)三组。每组40例。三组均给予常规调护,在此基础上,推拿组予小儿推拿,玉屏风组予口服玉屏风颗粒治疗。观察各组患儿治疗前后小儿肺脾气虚型亚健康中医症状分级量表总分(中医症状总分)、中医症状分级量表各症状积分(各症状积分)、体质量、腹部皮褶厚度及治疗后各组临床疗效等指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三组临床疗效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多重比较,推拿组优于玉屏风组,玉屏风组优于常规调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2)治疗前,三组中医症状总分及各症状积分、体质量、腹部皮褶厚度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后,推拿组及玉屏风组中医症状总分及各症状积分、体质量、腹部皮褶厚度均较前有所改善,且均优于常规调护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常规调护组反复外感症状积分、中医症状总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体质量指标则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推拿组在汗多,纳呆食少,面黄无华或少华,大便失调,形体消瘦,声低懒言,脘腹不适,睡时露睛等症状积分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玉屏风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小儿推拿结合常规调护调治小儿亚健康状态,其临床疗效优于玉屏风颗粒结合常规调护及单纯常规调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二、疲劳的中医病因病机浅析——兼论疲劳与亚健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疲劳的中医病因病机浅析——兼论疲劳与亚健康(论文提纲范文)

(1)阳虚可致疲劳(论文提纲范文)

1 阳虚可致疲劳
    1.1 病因病机认识
    1.2 治法认识
2 阳虚可致疲劳的临床表现
3 阳虚治法
    3.1 从五脏角度而言,尤重补益脾肾阳气
    3.2 从阳虚程度而言
        3.2.1 阳虚甚重,治以扶阳,畅通阳兴阳
        3.2.2 阳虚不显,治以温阳,忌大辛大热
    3.3 从治疗而言,方膏并用,针灸推拿并施
    3.4 从预防而言,顺应四时,动静结合
4 结语

(2)8周恰恰舞练习与颈椎保健操练习对普通大学生颈痛水平和表面肌电活动影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关于颈痛肌肉机制的研究
        2.1.1 颈部肌肉及其功能特点
        2.1.2 颈肌疲劳导致异常神经肌肉控制
        2.1.3 颈肌疲劳影响颈椎肌力平衡
        2.1.4 颈肌疲劳增加椎间盘和小关节压力
        2.1.5 颈肌疲劳破坏颈椎局部内环境稳定
    2.2 关于颈痛防治方法的研究
        2.2.1 医疗方法
        2.2.2 运动干预疗法
    2.3 关于恰恰舞的研究
        2.3.1 恰恰舞概念
        2.3.2 恰恰舞的国内研究现状
        2.3.3 恰恰舞练习促进颈椎健康的机理
    2.4 关于普通大学生颈痛的研究
        2.4.1 大学生颈痛操作性定义
        2.4.2 大学生颈痛概念和命名
        2.4.3 大学生颈痛流行现状
        2.4.4 大学生颈痛影响因素
    2.5 颈痛及颈椎功能评估工具的选择依据
        2.5.1 疼痛评估
        2.5.2 颈椎功能评估
    2.6 表面肌电信号应用于肌肉活动检测研究
        2.6.1 表面肌电信号基础理论研究
        2.6.2 表面肌电信号在肌肉活动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测量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研究结果
    4.1 VAS颈痛评分比较
        4.1.1 干预前后VAS颈痛评分组间比较
        4.1.2 干预前后VAS颈痛评分组内比较
    4.2 NDI颈椎功能评分比较
        4.2.1 干预前后NDI评分组间比较
        4.2.2 干预前后NDI评分组内比较
    4.3 MF斜率值变化情况
        4.3.1 俯卧位负重测试MF斜率值变化情况
        4.3.2 仰卧位负重测试MF斜率值变化情况
    4.4 RMS值变化情况
        4.4.1 俯卧位负重测试标准化RMS值变化情况
        4.4.2 仰卧位负重测试标准化RMS值变化情况
5.分析与讨论
    5.1 恰恰舞与颈椎保健操练习对VAS评分影响的分析
    5.2 恰恰舞与颈椎保健操练习对NDI评分影响的分析
    5.3 颈部肌肉表面肌电活动变化分析
        5.3.1 恰恰舞练习对颈部肌肉MF斜率值影响分析
        5.3.2 恰恰舞练习对颈部肌肉RMS值影响的分析
        5.3.3 恰恰舞和颈椎保健操对颈肌表面肌电活动影响对比分析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参考文献
8.致谢
9.附件

(3)肝气虚病机理论溯源与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肝气虚病机理论溯源研究
    一、形成期(先秦两汉)
        (一) 《黄帝内经》
        (二) 《难经》
        (三) 《伤寒杂病论》
        (四) 《神农本草经》
        (五) 小结
    二、形成期(晋唐宋元)
        (一) 晋唐
        (二) 宋元
    三、成熟期(明清)
        (一) 明代
        (二) 清代
第二部分 肝气虚病机理论集成研究
    一、肝气与肝气虚的概念界定
    二、肝“其脏最贵”及其生理学基础
        (一) 肝“其脏最贵”的主要生理学基础在于肝气(狭义)
        (二) 肝气疏泄的生理效应
    三、古籍文献少论肝气虚的原因剖析
        (一) 一个颇为趋同的观点——古籍文献少论肝气虚
        (二) 外部原因
        (三) 内部原因
    四、肝气虚的病因
        (一) 感受外邪
        (二) 饮食不节
        (三) 情志失调
        (四) 禀赋不足
        (五) 年高久病
        (六) 过劳
        (七) 伐肝太过
        (八) 他脏传变
    五、肝气虚的诊断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新中国成立以来肝气虚临床研究疾病汇要(来自CNKI)
致谢
文献综述 肝气虚若干基础理论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4)气滞证中医疗效评价量表的研制与考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气滞证诊断标准的比较与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表 气滞证中医疗效评价量表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论火热可致疲劳(论文提纲范文)

1 实火可致疲劳
    1.1 阳亢之火
    1.2 六气所化之火
    1.3 五志过极之火
2 虚火可致疲劳
    2.1 气虚火热
    2.2 阴虚发热
3 火热可致疲劳的治法
    3.1 实火治法
    3.2 虚火治法
4 结语

(6)基于步态分析的亚健康人群乏力的中医客观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前言
    一、亚健康人群乏力症状的中西医认识
        1 现代医学对亚健康人群乏力症状的认识
        2 中医对亚健康人群乏力症状的认识
        3 小结
    二、乏力的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 现代医学对乏力的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2 中医对乏力的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3 步态分析方法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现状
        4 小结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乏力的中医证素特点研究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
    5 研究结果
    6 讨论
研究结论
创新点
不足及展望
    1 存在的局限性
    2 下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7)基于藏象学说揿针形神同调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疲劳综合征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命名与诊断标准
        2 流行病学
        3 病因与发病机制
        4 常见现代医学疗法及效果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学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认识和治疗概况
        1 病名源流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分型
        4 治法方药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4 研究方案
    2 试验方案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不良事件记录与处理
        2.4 统计学方法
        2.5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基本临床资料
        3.2 研究结果
        3.3 安全性评价
    4 小结
    5 讨论
        5.1 CFS研究现状
        5.2 针调五脏,形神同调
        5.3 基于藏象,穴选背俞
        5.4 静以久留,擅治久病
        5.5 结果分析
结语
    1 研究意义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症状自评表(SCL-90)
    附录2 疲劳量表(FS-14)
个人简历

(8)疲劳状态的中医药综合干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疲劳状态的研究概况
        1.1.1 疲劳状态的相关概念及研究现状
        1.1.2 亚健康及疲劳状态的界定
        1.1.3 疲劳状态的预防与治疗
        1.1.4 疲劳状态的疗效评价
    1.2 中医学对疲劳状态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1.2.1 中医学对疲劳状态的总体认识
        1.2.2 中医学对疲劳状态的干预治疗
        1.2.2.1 中药方剂疗法
        1.2.2.2 针刺疗法
        1.2.2.3 艾灸疗法
        1.2.2.4 推拿疗法
        1.2.2.5 走罐疗法
        1.2.2.6 养生气功疗法
    1.3 膏方养生保健作用及治疗疲劳状态优势
        1.3.1 膏方的概念及起源与发展
        1.3.2 膏方的优点及治疗疲劳状态的应用
    1.4 穴位贴敷的历史及治疗疲劳状态优势
        1.4.1 穴位贴敷的起源与发展
        1.4.2 穴位贴敷的特点及优势
    1.5 茶饮的起源与治疗疲劳状态患者的优势
        1.5.1 茶饮的起源与发展
        1.5.2 茶饮治疗疲劳状态的优势
    1.6 中医药综合干预技术治疗疲劳状态患者的优势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资料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1.1 受试者来源
        2.1.1.2 纳入标准
        2.1.1.3 排除标准(有以下任何情况之一者,必须排除)
        2.1.1.4 剔除和脱落标准
        2.1.1.4.1 剔除标准
        2.1.1.4.2 脱落标准
        2.1.2 干预措施
        2.1.2.1 中医药综合技术干预
        2.1.2.1.1 膏方
        2.1.2.1.2 穴位贴敷
        2.1.2.1.3 茶饮
        2.1.2.2 健康教育
        2.1.2.2.1 饮食
        2.1.2.2.2 睡眠
        2.1.2.2.3 运动
        2.1.2.2.4 劳作
        2.1.2.3 关于合并干预措施的规定
        2.1.2.4 随访及病例脱落处理
        2.1.2.4.1 定期门诊随访
        2.1.2.4.2 定期电话随访
        2.1.2.4.3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2.1.3 试验目的
        2.1.4 观测指标
        2.1.4.1 主要观测指标
        2.1.4.2 辅助观测指标
        2.1.4.3 安全性观测指标
        2.1.5 样本量估计
        2.1.6 随机分配方法
        2.1.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1.7.1 一般原则及统计量说明、数据集定义
        2.1.7.1.1 一般原则
        2.1.7.1.2 缩写和统计量说明
        2.1.7.1.3 统计分析数据集
        2.1.7.2 具体方法
        2.1.7.2.1 受试者特征
        2.1.7.2.2 疗效评价
        2.1.7.2.3 安全性评价
    2.2 研究结果
        2.2.1 病例纳入情况
        2.2.2 两组受试者基线资料比较
        2.2.3 两组疲劳量表(FS-14)的比较
        2.2.3.1 躯体疲劳
        2.2.3.2 脑力疲劳
        2.2.3.3 疲劳总分
        2.2.4 两组生存质量量表(SF-36)的比较
        2.2.4.1 生理机能PF
        2.2.4.2 生理职能RP
        2.2.4.3 躯体疼痛BP
        2.2.4.4 一般健康状况GH
        2.2.4.5 精力VT
        2.2.4.6 社会功能SF
        2.2.4.7 情感职能RE
        2.2.4.8 精神健康MH
        2.2.4.9 健康变化HT
第三章 讨论分析
    3.1 疲劳状态受试者的特点
    3.2 疲劳状态人群疲劳特点
    3.3 中医药综合干预技术的疗效分析
        3.3.1 中医药综合干预技术对疲劳状态人群疲劳程度的影响
        3.3.2 中医药干预技术对疲劳状态人群生存质量的影响
        3.3.3 中医药干预技术对疲劳状态人群进行干预的安全性
    3.4 不足与展望
    3.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加减升阳益胃汤方证相应的文本挖掘及对慢性疲劳模型大鼠调节机制的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升阳益胃汤“方证”的文本挖掘
    1.古代文献研究
        1.1 原书记载
        1.2 历代医家对本方的的认识
        1.3 历代医家对升阳益胃汤组方配伍的认识
    2.升阳益胃汤“方证”的数据挖掘
        2.1 研究方法
        2.2 结果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慢性疲劳大鼠模型的构建及评估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模型评估
        4.统计方法
        5.实验结果
        5.1 各组大鼠外观行为评分情况
        5.2 各组大鼠体重变化情况
        5.3 各组大鼠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5.4 各组大鼠胃肠功能指标变化
        5.5 各组大鼠下丘脑单胺类递质含量的变化
        6.讨论
        6.1 模型的选择
        6.2 指标的选择
    实验二 复合刺激对慢性疲劳模型大鼠代谢组学影响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同实验一
        1.2 仪器与试剂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3.1 血清与尿液的核磁共振分析
        3.2 多元统计分析
        3.2.1 血清多元统计
        3.2.2 尿液多元统计分析
        4.讨论
    实验三 加减升阳益胃汤抗疲劳的药效学的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统计方法
        4.实验结果
        4.1 各组大鼠外观行为评分情况
        4.2 各组大鼠体重变化情况
        4.3 各组大鼠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4.4 各组大鼠胃肠功能评价
        4.5 各组大鼠脾重指数及胸腺指数
        4.6 各组大鼠下丘脑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
        4.7 各组大鼠骨骼肌能量代谢指标的变化
        5.讨论
        5.1 立题依据
        5.2 疲劳与肝脾之间的关系
        5.3 加减升阳益胃汤的组方分析
        5.4 加减升阳益胃汤功能评价
    实验四 加减升阳益胃汤抗疲劳的代谢组学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同实验三
        1.2 仪器与试剂
        2.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同实验三
        2.2 造模方法:同实验三
        2.3 药液制备及给药方法:同实验三
        3.核磁备样及NMR测定条件
        4.NMR图谱预处理
        5.结果与分析
        5.1 血清、尿液的核磁共振分析
        5.2 不同给药组血清多元统计分析
        5.3 不同给药组尿液多元统计分析
        5.4 代谢通路分析
        6.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小儿推拿结合常规调护调治小儿肺脾气虚型亚健康状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
        2.1 研究对象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剔除、脱落及中止观察标准
        2.7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2.8 不良事件
        2.8.1 不良事件的记录
        2.8.2 不良事件的处理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分组方法
        3.2 盲法
        3.3 治疗方法
        3.3.1 常规调护组
        3.3.2 推拿组
        3.3.3 玉屏风组
        3.3.4 疗程
        3.4 疗效评定方法
        3.4.1 观察指标
        3.4.2 疗效评定
        3.5 安全性指标
        3.6 统计学处理方法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1 安全性观察
    2 三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3 三组患儿中医症状分级量表结果及比较
    4 三组患儿体质量结果及比较
    5 三组患儿腹部皮褶厚度结果及比较
    6 三组患儿临床疗效结果及其比较
第三章 讨论
    1、亚健康的概述
        1.1 亚健康的范畴
        1.2 亚健康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1.3 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
        1.3.1 亚健康与中医“未病”、“欲病”
        1.3.2 亚健康的病因病机
    2 亚健康的调治
        2.1 中医对亚健康的调治
        2.1.1 中药内服
        2.1.2 针灸疗法
        2.1.3 推拿疗法
        2.1.4 其他疗法
        2.2 现代医学对亚健康的调治
    3 小儿亚健康概念的提出
        3.1 现代文献对小儿亚健康的认识
        3.1.1 小儿亚健康的成因
        3.1.2 现代医学对小儿亚健康状态的调治
        3.2 中医古籍对小儿亚健康的认识
        3.2.1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3.2.2 禀赋不足,体质虚弱
        3.2.3 病瘥期
        3.3 小儿亚健康的主要中医证型及其调治方法
    4 推拿疗法调治小儿亚健康的机理分析
        4.1 推拿疗法的作用机理
        4.2 小儿推拿疗法的特点
        4.3 推拿调治肺脾气虚型小儿亚健康状态的作用机理
        4.3.1 经气效应
        4.3.2 手法效应
        4.3.3 选穴原则
    5 临床体会
    6 创新点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综述 推拿疗法调治亚健康状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疲劳的中医病因病机浅析——兼论疲劳与亚健康(论文参考文献)

  • [1]阳虚可致疲劳[J]. 刘博文,刘长英,黄朝萍,仪凡,莎日娜,孟冬,周莉. 中医学报, 2021(09)
  • [2]8周恰恰舞练习与颈椎保健操练习对普通大学生颈痛水平和表面肌电活动影响的对比研究[D]. 孙蒙.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3]肝气虚病机理论溯源与集成研究[D]. 陈红梅.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气滞证中医疗效评价量表的研制与考评[D]. 崔博涵.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论火热可致疲劳[J]. 刘博文,王丽,谭中建,刘长英,刘蕊嘉,张伟,卢阳,周莉. 环球中医药, 2021(01)
  • [6]基于步态分析的亚健康人群乏力的中医客观测评研究[D]. 郭春霞.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7]基于藏象学说揿针形神同调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李诗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疲劳状态的中医药综合干预技术研究[D]. 于丹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加减升阳益胃汤方证相应的文本挖掘及对慢性疲劳模型大鼠调节机制的代谢组学研究[D]. 冯玉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 [10]小儿推拿结合常规调护调治小儿肺脾气虚型亚健康状态的临床研究[D]. 张海英.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

标签:;  ;  ;  ;  ;  

中医疲劳病因病机分析——兼论疲劳与亚健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