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的国”覆灭记(论文文献综述)
韩乔荣[1](2021)在《消防类政务微博话语建构分析 ——以“中国消防”官方微博为例》文中指出在这个互联网来临的新时代,新媒体行业有着肉眼可见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技术也不断发展,党和政府为了更好地传递消息并和受众进行良性互动,诸多主体尝试向新媒体领域涉足。回看2009年的下半年,隶属于湖南省桃源县的官方政务微博"桃源网",它的出现标志着政务类微博自此走向繁荣发展的道路。本文选取“中国消防”官方微博为代表来进行消防类政务微博的研究,以话语建构方式为基础,通过个案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从内容分析下的生产方式、话语基调、表现方式、内容涉猎和互动效果以及话语语境三方面十个小点分析“中国消防”官方微博的话语建构方式,探究其在众多政务微博中脱颖而出的深层原因。经过研究发现,“中国消防”官方微博的新闻报道发布方式多样、单双声语调相结合、表现手段具有多模态性、内容涉猎广泛、互动效果较好并且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微博传播能力提升。但“中国消防”官方微博在新闻传播和报道方面仍然存在新媒体争夺话语权、领导发言机制建立不完善、传播内容同质化、互动效果欠佳等问题。因此,本文从自身的话语建构方式上,对其内容、效果及语境进行深度挖掘,针对目前发展状况提出新的畅想和建议。
王智杰[2](2020)在《《江格尔》中马的赞词》文中研究说明蒙古民族喜爱马、崇尚马,也从不吝啬地赞美马。在英雄史诗《江格尔》中马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它就像人们吟咏爱情一样始终被歌颂、赞美,因此马的赞词俯拾皆是,既有对马的体态、力量、速度的称赞,也有对马的品行的歌颂,从中可以窥探出蒙古民族的思维模式与审美取向。
袁智超[3](2020)在《农村黑恶势力对农村社会稳定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农村黑恶势力是影响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毒瘤。从近年来打黑除恶和扫黑除恶的相关成果来看,农村黑恶势力在全国分布比较普遍,问题较为严重。本文通过对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调查和典型个案的分析,对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现状和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农村黑恶势力呈现出组织结构渐趋严密、组织成员“四多一低”、敛财途径广、软暴力倾向明显、犯罪形式趋于隐蔽化、侵蚀农村产业、腐蚀基层政权等特征。农村黑恶势力严重影响着农村社会稳定,具体包括影响农村基层政权稳定、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村文化建设、扰乱农村社会治安等方面。2018年全国开展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明确指出以农村地区为主,对当前治理农村黑恶势力和减少黑恶势力对农村社会的危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减少和消除农村黑恶势力对农村社会稳定的影响主要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引领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完善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机制等方面着手。
李向格[4](2019)在《“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衍变与日本国民记忆构建》文中认为大和战舰是日本帝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秘密建造的巨型战舰,1941年建成服役,1945年日本战败前被美军战机击沉。战后,“大和战舰”被历史文本、文学文本以及各种艺术媒介多方讲述,在战后七十余年里,形成了关于“大和战舰”的话语系列。本论文重点考察了日本战后“大和战舰”话语修辞的衍变历程。首先还原历史叙述中的大和战舰,其次,呈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大和战舰”话语方式,对以大和战舰为主题的跨越小说、漫画、动画片、电影等多种媒介的文本进行梳理和解读。通过细查这些貌似盘根错节的互文性文本修辞,发现其间的话语范式,分析这些话语范式对日本人的情感倾向与国民记忆的影响,进而揭示在这一反复讲述的过程中潜藏于话语构建背后的日本人的战争历史认知。本论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还原作为历史事件的“大和战舰”。由“日本近代海军建设”、“大和战舰参战始末”两部分构成。该部分通过对日本近代海军史的回顾,追寻大和战舰相关的历史真相。第二章,战后“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之“初现”(1945-1973)。由“占领期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战记’热潮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以及“儿童世界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三部分构成。将小说、电影等媒介中的“大和战舰”话语讲述出现时间限定在1945-1973年,在这一时期的不同话语范畴中呈现的是“大和战舰”的“本来面目”,即历史中的大和战舰。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大和战舰的幸存者以及参与大和战舰的设计者对“大和战舰”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二次构建,形成了两种表述形态:悲情英雄主义的“大和”和代表先进技术的“大和”。“大和战舰”的书写由文本走向荧幕,其影响力也随之扩大。“大和战舰”的悲剧性结尾随着电影的热映被更多人了解的同时,荧幕上的“威武”的大和战舰也成为“国民热血沸腾的材料”。第三章,“大和战舰”话语修辞的“衍生”(1974-2000)。由“科幻动画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假想战记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以及“围绕《大和战舰的末日》的争论”三部分构成。将“大和战舰”话语讲述出现时间限定在1974-2000年,划分标准是自《宇宙战舰大和号》系列出现伊始,“大和战舰”脱离现实,走向科幻化的道路。这一时期的“大和战舰”逐渐脱离历史文脉,或化身“宇宙战舰”遨游太空,或“穿越”历史重述战争,在早期的“大和战舰”话语基础上不断“衍生”。第一部以大和战舰为题材的小说《大和战舰的末日》历经数次改稿,但其最初版本直到1980年代初才重见于世,围绕改稿问题的争论及其历史动因也是这一时期的研究要点。第四章,新世纪“大和战舰”话语修辞的“扭曲”(2001-2019)。由“博物馆叙事中的‘大和战舰’”、“电影《男人们的大和/YAMATO》”、“动画电影《在这世界的角落》”以及“‘亚文化’中的‘大和战舰’”四个部分构成。将“大和战舰”话语讲述出现时间限定在2005年以后,划分标准是进入新世纪后多种媒介特别是博物馆媒介等的介入令“大和战舰”话语修辞愈发多元、表达的价值观愈发扭曲。这一时期随着报纸、期刊杂志、广播、影视、网络、游戏等媒体的强势介入,“大和战舰”反复被重写成小说、电影、电视、动漫、漫画和游戏,在这一“热潮”中,“大和战舰”话语衍变愈发多元与复杂。第五章,“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与历史认知构建。由“‘大和战舰’话语作为‘集体文本’”、“‘大和战舰’话语的叙事策略”以及“‘大和战舰’的记忆功能与历史认知构建”三部分构成。将围绕“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视为“集体文本”,分析其叙事选择与叙事原则,从集体记忆的存储与重构功能出发,解读在其反复讲述中呈现的日本国民战争认知的生成与变迁。大和战舰在文化层面上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被文化符码化后转化为潜在的文学想象,与文学创作互为影响,同时多媒介的强势介入推动了其形象的衍变。通过对“大和战舰”话语修辞衍变的解读,寻觅日本战争文学、战争记忆的历史轨迹。七十余年来在作家与读者、评论者的积极参与下,“大和战舰”物语不断被再生产和转化,被赋予“神风大和”、“昭和时代的平家物语”、“技术大和”、“战后败北的文学”、“具有世界普遍性价值观的大和”等多元意义属性,进而成为日本民族文化记忆的一部分,为民众“自然”接受。“记忆”立足“现在”再造“过去”,并以此为基础面向未来,“遗忘”与“回忆”均源自当今行动主体面向未来的志向,因此,“国民记忆”的存在方式对于一个国家未来的政治选择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衍变过程为我们展示了“大和战舰”内化为日本国民记忆的漫长过程,然而,潜伏于其中的帝国民族主义的无意识能量无疑是巨大和恐怖的,时常为战后扭曲的战争观念与错误的历史认知推波助澜。
邵帅[5](2019)在《日本关东军对苏防御作战要塞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仅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相继占领了我国东北三省,并于1932年,将末代皇帝溥仪挟持至东北,建立了傀儡政权伪满州国。日军一方面为了独占中国东北,将中国东北纳入其殖民统治体系;另一方面也为了将中国东北作为日本抵御苏联的“帝国国防第一线”,并以此为基点窥视苏联远东地区。于是,关东军从1934年5月开始在东起今吉林省珲春的中俄朝边境,中经黑龙江省中俄边境,西至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阿尔山中俄、中蒙边境,延绵5000余公里的国境地带按批次先后修筑了17座要塞。同时,关东军按照要塞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对苏联的战略预想,将这17座要塞所构成的防御阵线分为东部正面、东北部正面、北部正面、西部正面等四个部分。由于这17座关东军对苏防御作战要塞的设计理念和修筑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法国马其诺防线,因此人们常将其与法国马其诺防线做对比,称其为“东方马其诺防线”。日本关东军对苏防御作战要塞的政略意义远远大于其军事意义。首先,它不但是日俄争夺东北霸权的历史延伸,以及日苏在“满”苏边境上战略对峙的产物,而且还是日本关东军企图独占我国东北的重要政治与军事支点。其次,关东军对苏防御作战要塞的主要战略目的是巩固伪满洲国的“国防”,进而永久霸占我国东北,并在实现将中国东北变为日本“帝国国防第一防线”的基础上,完成进攻苏联的战略目标。日本关东军对苏防御作战要塞自1934年5月开始修建,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后共历时12年。在此期间,日本耗尽巨资,在中国东北掠夺了大量资源,奴役了数百万名中国劳工,给东北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苦难。鉴于目前我国对于日本关东军对苏防御作战要塞的研究多集中于,如虎头要塞、东宁要塞、海拉尔要塞等规模较大且战略地位较高的要塞的局面。本文在充分搜集了日本关东军对苏防御作战要塞的相关档案文献资料、专着、幸存者回忆录等资料的基础上,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以宏观整体的视野就日本关东军在“满”苏国界线上所修筑的17座对苏防御作战要塞的修建时间、目的、规模,要塞构成等情况进行学术上的梳理。为此本文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其一,绪论部分,主要对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日本关东军对苏防御作战要塞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其研究成果和不足。并介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其二,以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以及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分析日本关东军修建对苏防御作战要塞的背景和目的。其三,根据日军的战略变化及军事动向,论述日本关东军修建对苏防御作战要塞的时间以及规模。其四,通过1945年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对苏防御作战要塞所构成的防线瞬间土崩瓦解的结果,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对苏防御作战要塞注定失败的原因。其五,透过上述的分析与梳理,探究其背后的日军“北上论”与“南进论”两种战略思想的相互倾轧,进而阐明日本关东军利用该工事妄图永久霸占我国东北并企图侵进攻苏联的侵略事实。
王琪[6](2019)在《《麒麟》杂志中的殖民文化研究》文中提出伪满洲国文学研究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殖民地这一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文学杂志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具有其独特性。论文选择《麒麟》这一大型通俗文化期刊作个案研究。在全面客观梳理和钩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跳出以往对杂志的研究多从通俗小说入手的单一思路,重新认识和定位《麒麟》杂志。从“虚构”和“非虚构”的概念出发,系统梳理《麒麟》刊载的所有作品,再现《麒麟》异彩纷呈的文学景观,真实展现伪满时期东北人民的生活状貌,追寻在浅显作品中蕴藏的殖民文化的内涵。在《麒麟》杂志相关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论文试图对《麒麟》杂志中的作品做更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并且将《麒麟》中的作品放置于殖民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论文共分四个部分。绪论部分对《麒麟》杂志存在的话语背景、编辑情况和栏目内容进行了简要概说。《麒麟》杂志是在日本强化文艺控制的政策下发展起来的能够展示“满洲国”时期文学面貌的特色样本。论文借鉴了“非虚构”和“殖民”等概念,探讨其作品中殖民文化的内涵及建构。第二部分主要依据学者王晖关于“非虚构”的概念,将《麒麟》杂志中的作品分为完全非虚构类作品、不完全非虚构类作品和虚构类作品,并以典型文本为支撑对《麒麟》中的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第三部分是将作品放入殖民的语境下,发现其中渗透着以“亲日”为核心,以“八纮一宇”为依据的殖民文化,而日本殖民者正是通过“日满互助和王道乐土”的“满洲国”形象、“满洲国的顺民”形象的塑造、“正义合理”的战争形象以及“狡英暴美”的丑化形象与美化的日本形象等形式建构殖民文化,将日本的殖民思想一步步渗透到民众的意识之中,为其殖民野心增砖添瓦。最后一部分从《麒麟》中作家创作的诗歌和散文这类虚构类作品出发,作品中蕴含的对乡土的留恋与怀缅和孤独寂寥的情感恰恰表达了在严酷政治文化压制下的微弱反抗之声。而《麒麟》杂志复杂多样的内容反映了殖民地个体与文化的尴尬的处境,在当今这种全新的文化入侵方式之下,我们应重视自身文化的重建。
邓海燕[7](2019)在《殖民语境下的《麒麟》大众文化建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37年以后,日本殖民者的野心不断扩张,对东北的殖民统治越发残酷,加强对思想文化的统治,加紧对新闻出版行业的控制,整个伪满后期面临“出版难,杂志少”的景况。1941年由满洲杂志社创刊的《麒麟》,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发行完整、传播广泛、接近大众等特点,很快赢得市场,成为拥有十万读者的“东亚第一刊”,成为伪满畅销的一本大众文化杂志。杂志一面大量刊载娱乐性趣味性的通俗作品,有意疏离政治和时局,以办国民“自己”的杂志为办刊宗旨;一面又替伪政府做宣传唱赞歌,为日伪当局效力,履行国策杂志的使命,具有复杂的意识形态性,这是伪满后期能够继续刊行的杂志所共同呈现出的特点,也是杂志的一种生存策略,不适合用简单的是非论来判断,要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其显与隐的表达,这也是本论文所持的客观态度,力求公允,呈现杂志原本的文化样态。本研究在走访调研、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文本文献的量化整理和细密的耙梳,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分类汇总,考察杂志特殊的生存背景和大众文化的特质,从而揭示殖民语境中杂志编辑人、写作者及伪满的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本文共分为五章。绪论中介绍了当下《麒麟》研究的现状,根据杂志自身的特点,确定从大众文化的角度进入研究,并对殖民语境、《麒麟》的大众文化及特点进行界定,保证论文写作的合理性。第一章具体阐述了《麒麟》杂志特殊的殖民生存场域,从政治、教育和文化三方面展开论述,日本残酷的政治统治、奴化的教育思想和专制文化政策迫使期刊杂志只能倾向通俗的、娱乐的、有趣的、历史的文艺作品,规避现实,粉饰太平,这样的大众通俗文学作品是能够被统治者接受的,有利于市民社会的稳定,有利于伪满统治。从这个意义上说,《麒麟》的大众文化现象,也是不难理解的生存之道。第二章是从《麒麟》杂志传媒的外围生存境况和杂志自身的内部特点考察其刊行策略。先历时性考察伪满时期文学传媒的外围生态,梳理伪满后期在物资紧缺、资金不足、文化专制的杂志生态环境下,杂志不得不寻求新的生存之道,而不得已选择走向大众文化之路;然后对杂志自身特点进行共时性的分析,从杂志刊行思想、读者定位、市场化运作等角度进行梳理,从而确立《麒麟》杂志大众文化的策略性定位的观点。第三章是从杂志文本的文体形式上阐释《麒麟》的大众文化建构。本章基于伪满时期苛刻的文化监管制度和汉语出版物少难以满足大众读者阅读需求的背景,是匮乏的文化市场推动了通俗趣味性读物在内容策略上不自觉的倾向于通俗小说、文化杂谈、民间歌谣、弹词鼓词等纷繁多彩的大众性文体形式,《麒麟》呈现出以“慰安民众”为办刊宗旨的大众文化形态。第四章着重从文本内部讨论《麒麟》杂志的大众文化形态建构的问题。文中从都市文化、女性文化、流行文化等视角出发,分析文本中的都市空间符号、女性的生存现状、文本的娱乐性消遣精神、侦探悬疑的大众化取向等大众化特征,探析杂志文本的内在变化:现代的、都会的、消费的、时尚的走向为一种潮流;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乡土与都市的参差融汇也是一种潮流,而且两者难以切分,扭结在一起流动向前。由此,《麒麟》通过形式与内容的双重探索与实践,进行其对于大众文化的构建。第五章是论文的落脚点,探寻大众文化杂志《麒麟》所呈现的文化图景的意义所在,本研究认为杂志的出版和发行,体现出意识形态宣传和大众文化建设方面的复杂作用,客观的总结其既有被利用的亲日、媚日的奴性话语,也有反侵略的隐性表达,即便是杂志的大众文化建构中的负能量,也要回溯到特定时空和语境中,认识其存在的意义,并从多个角度考察其正负能量。结语总结全文,简要阐明《麒麟》杂志研究的意义,并说明本论文研究的局限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可能空间。
刘爱广[8](2019)在《知识旅行:埃及亡国史在晚清中国》文中研究表明甲午一役,使得中国社会各阶层深切感触到“千年变局”意涵,此后,外患愈趋愈烈,国亡无日之感时时萦绕在中国上空。面对此一危局,传统知识体系营构出的思想资源,难以应对;中西海通后,欧风美雨携带各式西方知识涌入中国,晚清士人藉此编制出繁复多样的知识空间以御艰危时局。既往研究对于晚清民族建构思想来源的讨论多集中于传统资源与西方理论两者之间,实则两者之外,诸如波兰、朝鲜、土耳其、印度、埃及等域外亡国,亦在晚清中国思想脉络中充当了民族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亚非亡国中,埃及与中国同为“文明”古国,近代又因“外债”亡国,与晚清中国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为国人关注。甲午至武昌起义间,埃及亡国史透过报刊、教科书等媒介,借以弹词戏曲、竹枝词等表达形式广为流传,化为亡国象征,时常出现在政治讨论、启蒙话语塑造中。就讨论主题而言,“外债”“文明”“改革”是中心话题。埃及曾经的改革,因借“外债”终致失败亡国,成为时人形塑“外债”等于“亡国”象征的重要凭藉,推动晚清经济民族主义画卷的展开;埃及改革故事,也促使国人思考在主权沦丧、民族帝国主义思潮盛行背景下,改革似不是唯一救亡途径,尊西与恐西之间,体现出世人对民族不能竞于世界之忧思。在对西方文明敬畏游移间,国人接受了“文明”进化沉沦论说,同时,祭起“文明”大旗,创造出埃及、中国、印度为“文明古国”的传统,借此展开中国“文明”再造重生、凤凰涅盘的想象旅程。而如何认知英国统治下埃及的近代性问题,背后却存在着难以回避的内在矛盾,若英国占领统治埃及在进化秩序中是值得赞美的合理行为,是否意味着侵略行迹具有正当性;若不合理,则需要破解西方话语中建构出的占领—进步模式。这种对西方“文明”及侵略的矛盾态度,恰是晚清民族主义表陈中矛盾、两难状况的反映。以埃及亡国史为载体讨论晚清民族主义,不仅有利于突破“兴亡史鉴”认知视角的局限,通过这一载体亦可称呈现晚清民族主义歧异多元的画卷,触及民族国家建构进程中核心问题。体悟晚清中国致力于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艰辛历程,展现通往现代民族国家这一终极目标的不同路径与取向。
黄建华[9](2019)在《政务新媒体如何提升“网上履职功能”——消防矩阵联动导演“仙女寝室覆灭记”,三级消防官博接力“在线执法”探索政务微博新模式》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开年,一部时长85分钟、片名《仙女寝室覆灭记》的2019"消防安全"专题贺岁片,在1月7日以校方微博最终通报"对三位同学进行思想教育,并未作校纪处分"后完美谢幕。在这部引发仅"微博院线"就有3.1亿的"收视率(#仙女寝室覆灭记#话题阅读量)"和热议(话题讨论)4.7万的政能量事件中,以"@中国消防"领衔的三级消防部门,无疑盆满钵满地收获了舆论的积极评价,成为开年最佳政务微博形象主角。
江盼盼[10](2018)在《论帮会文化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有组织犯罪的影响》文中提出传统帮会文化在有组织犯罪中有广泛的生存空间,它是有组织犯罪的精神基础。帮会文化涵盖了帮会发展方式、运作方式、行为守则、阶级关系、价值观念等。有组织犯罪从根本上看就是帮会的另一种发展形式,因而帮会文化会深深扎根在有组织犯罪中,它不断浇灌和培育着有组织犯罪的方方面面。为了更准确地了解与研究有组织犯罪,我们可以从帮会文化入手,在彻底了解它和有组织犯罪之间的关系后,有的放矢的采取针对性措施,并最终遏制有组织犯罪。本文有四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从有组织犯罪的概念、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三个部分叙述了研究的主题和原因。第二章讲述的是目前有组织犯罪的几种基本形态。从时间角度将有组织犯罪分成三个阶段,并逐一分析它的形态。第三章讲述的是有组织犯罪中帮会文化形成的思想来源和再泛起的背景,首先从传统的宗法文化、游民文化和儒家思想中的糟粕三方面分析了对帮会文化形成的影响。其次阐述帮会文化在改革开放后再滋生的社会背景。第四章讲述了帮会文化与有组织犯罪的联系,从严密的帮规秩序、拉帮结派、逐利性、江湖义气、暴力性和野蛮性多方面分析帮会文化的影响,在本章节的研究中,可以得出帮会文化对有组织犯罪影响十分深远的结论。
二、“神的国”覆灭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神的国”覆灭记(论文提纲范文)
(1)消防类政务微博话语建构分析 ——以“中国消防”官方微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内关于政务微博话语建构研究 |
2.国外关于政务微博话语建构研究 |
3.关于“中国消防”政务微博的研究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一、政务微博话语建构核心概念与理论依据 |
(一)核心概念 |
1.政务微博的概念及特点 |
2.政务微博的功能与发展现状 |
3.消防类政务微博 |
4.话语建构 |
(二)理论依据 |
1.福柯的话语建构理论 |
2.泽里格·哈里斯的话语分析理论 |
3.梵·迪克的话语语义与符号学理论 |
二、 “中国消防”微博的概述 |
(一)“中国消防”微博的缘起 |
(二)“中国消防”微博的影响力及地位 |
(三)“中国消防”微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三、 “中国消防”官方政务微博话语建构的动因 |
(一)重大事件进入公众视野 |
(二)互联网信息更迭速度加剧 |
(三)社交媒体推动话语建构平民化 |
四、 “中国消防”微博话语建构分析 |
(一)样本选取 |
(二)类目建构 |
(三)信度检测 |
(四)“中国消防”微博话语建构内容分析 |
1.生产方式:发布方式多样,原创为主与转发相结合 |
2.话语基调:严肃官方语调为主,逐渐融入活泼元素 |
3.表现方式:手段多模态性,全文字与图文音像结合 |
4.内容涉猎:消防政务为主导方向,多重特色内容相辅相成 |
(五)“中国消防”微博话语建构互动效果分析 |
1.并联:传播主体间互动 |
2.桥梁: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互动 |
3.纽带:接受主体间互动 |
(六)“中国消防”微博话语建构语境分析 |
1.国际国内政治大环境及背景 |
2.“中国消防”官方微博自身定位和运营特点 |
3.网络受众的习惯和喜好偏向影响 |
五、政务微博话语建构反思及发展新机遇 |
(一)遵循国家政治导向,依照党性原则 |
(二)遵建立领导干部发言机制,提升自身权威 |
(三)以自身定位的报道领域为主,涉及多领域内容为辅 |
(四)壮大微博运营团队,广泛吸纳优秀人才 |
(五)探索受众喜爱的话语模式,促进良性双向互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抽样样本(1015 条) |
致谢 |
(2)《江格尔》中马的赞词(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骏马体态美的赞词 |
二、关于骏马力量美的赞词 |
三、关于骏马速度美的赞词 |
四、关于骏马品行美的赞词 |
(3)农村黑恶势力对农村社会稳定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农村黑恶势力现状和特征 |
1.1 农村黑恶势力现状 |
1.1.1 农村黑恶势力分布广泛且数量多 |
1.1.2 农村黑恶势力活动范围以村、镇为主 |
1.1.3 农村恶势力占比例较大 |
1.1.4 村官涉黑涉恶犯罪现象突出 |
1.2 农村黑恶势力特征 |
1.2.1 农村黑恶势力组织特征 |
1.2.2 农村黑恶势力经济特征 |
1.2.3 农村黑恶势力行为特征 |
1.2.4 农村黑恶势力危害性特征 |
2 农村黑恶势力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分析 |
2.1 农村黑恶势力影响农村基层政权稳定 |
2.1.1 把持农村基层政权 |
2.1.2 操纵农村基层政权换届选举 |
2.1.3 扰乱农村基层政权正常运转 |
2.1.4 阻碍村民自治权力实现 |
2.2 农村黑恶势力影响农村经济发展 |
2.2.1 侵占农村集体“三资” |
2.2.2 扰乱农村市场经济秩序 |
2.3 农村黑恶势力影响农村文化建设 |
2.3.1 加深农村宗族观念 |
2.3.2 助长封建帮会陋习 |
2.3.3 传播不良社会风气 |
2.3.4 影响农村法制教育 |
2.4 农村黑恶势力影响农村社会治安稳定 |
2.4.1 侵犯人身权利案件高发 |
2.4.2 侵犯财产权利案件多发 |
2.4.3 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率提升 |
3 减少农村黑恶势力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对策 |
3.1 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
3.1.1 以基层党组织建设激发农村内生动力 |
3.1.2 强化基层党组织对农村黑恶势力的防控能力 |
3.1.3 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制度 |
3.2 引领农村经济发展 |
3.2.1 治理农村黑恶势力易控制的行业与领域 |
3.2.2 防止弱势群体向农村黑恶势力靠拢 |
3.2.3 摧毁农村黑恶势力经济基础 |
3.3 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
3.3.1 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
3.3.2 引导农村宗族势力良性发展 |
3.3.3 不断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
3.3.4 营造农村法治建设氛围 |
3.4 完善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机制 |
3.4.1 加大农村扫黑除恶宣传力度 |
3.4.2 深挖农村黑恶势力“保护伞” |
3.4.3 做好刑满释放人员帮教工作 |
3.4.4 加强农村黑恶势力综合治理 |
3.4.5 发挥“一村一警”工作优势 |
3.4.6 立足民生治理农村黑恶势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农村黑恶势力20起典型案例表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4)“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衍变与日本国民记忆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现状 |
(一)“大和战舰”相关的中国学界研究现状 |
(二)“大和战舰”相关的日本学界研究现状 |
(三)日本战争历史认知相关的中国学界研究现状 |
(四)日本战争历史认知相关的日本学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第一章 作为历史真相的“大和战舰” |
第一节 日本近代海军建设 |
一、从闭关锁国到“黑船事件” |
二、近代海军的创建 |
三、对外扩张 |
第二节 大和战舰参战始末 |
一、“大舰巨炮主义”与“舰队决战思想”的确立 |
二、大和战舰的设计与建造 |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和战舰 |
小结 |
第二章 “大和战舰”话语修辞叙述范式之“初现”(1945-1973) |
第一节 占领期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 |
一、“悲情大和”话语讲述之缘起 |
二、“技术大和”话语讲述之缘起 |
第二节 “战记”热潮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 |
一、“战记”热潮中的“大和战舰” |
二、作为“技术立国之基础”的大和赞美论 |
三、“海军史观”之抬头 |
四、大荧幕中的非主角的“大和战舰” |
第三节 儿童世界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 |
一、“自发特攻”的“大和战舰” |
二、“大和战舰”科幻物语之初作 |
三、儿童世界中“战记读物”热潮的批判与退潮 |
小结 |
第三章 “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之“衍生”(1974-2000) |
第一节 科幻动画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 |
一、电视媒介中的“大和战舰” |
二、“技术大和”话语之强化 |
三、“正义大和”形象之构建 |
四、“悲剧大和”之重现与质疑 |
五、重回战争电影主角 |
第二节 假想战记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 |
一、回归战场重新“开战”的“大和战舰” |
二、穿越未来时空的“超级战舰大和” |
第三节 围绕《大和战舰的末日》的争论 |
一、文稿结尾部分之还原 |
二、江藤淳之“批判” |
三、加藤典洋之“辩白” |
小结 |
第四章 新世纪“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之“扭曲”(2001-2019) |
第一节 博物馆叙事中的“大和战舰” |
一、博物馆成立始末 |
二、博物馆展品所构建的历史记忆 |
三、炫耀与受难并存的话语态度 |
第二节 电影《男人们的大和/YAMATO》:重构历史记忆 |
一、以“记忆传承”为目的的情节设置 |
二、被构建的片面的“受害者”记忆 |
三、“为守护而战”的战争逻辑传承 |
第三节 动画电影《在这世界的角落》:在“日常”与“战争”之间 |
一、战争中的日常 |
二、日常中的战争 |
三、通过日常描写表现战争的可能性 |
第四节 “亚文化”中的“大和战舰” |
一、“重新起航”的“宇宙大和战舰号” |
二、假想战记中反复“战斗”的“大和战舰” |
三、拟人化的“大和战舰” |
小结 |
第五章 “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与历史认知构建 |
第一节 作为“集体文本”的“大和战舰”话语 |
一、何谓“集体文本” |
二、大和战舰言说何以成为日本的“集体文本” |
第二节 “大和战舰”话语的叙事策略 |
一、“大和战舰”话语的文化原型 |
二、“大和”的科幻化言说——全球化语境下的宇宙“卫士” |
三、“大和”的技术化言说——日本人之“魂”的象征 |
第三节 “大和战舰”话语的历史构建功能 |
一、集体记忆的存储与建构 |
二、“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与历史认知构建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5)日本关东军对苏防御作战要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国内外研究概况 |
0.2 研究成就与不足 |
0.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0.4 理论及现实意义 |
1 日本关东军修筑对苏防御作战要塞的背景与目的 |
1.1 日本关东军扶植伪满洲国 |
1.1.1 “九一八事变” |
1.1.2 伪满洲国的建立 |
1.2 “北上论”与关东军对苏防御作战要塞的修筑 |
1.3 日本绝对国防圈与关东军对苏防御作战要塞 |
2 日本关东军对苏防御作战要塞的修建 |
2.1 日本关东军对苏防御作战要塞修建的三个时期 |
2.1.1 第一期工程 |
2.1.2 第二期工程 |
2.1.3 第三期工程 |
2.2 日本关东军对苏防御作战要塞的规模 |
2.2.1 东部正面 |
2.2.2 北部正面 |
2.2.3 东北部正面和西部正面 |
2.3 日本关东军对苏防御作战要塞的中国劳工 |
2.3.1 日本关东军掠夺中国劳工 |
2.3.2 关东军对于对苏防御作战要塞的中国劳工的残害 |
3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与关东军对苏防御作战要塞的毁灭 |
3.1 1945年苏军出兵中国东北 |
3.1.1 1944年至1945 年日本的对苏政策 |
3.1.2 苏军决议出兵中国东北 |
3.1.3 1945年日本关东军的军事布署 |
3.2 日本关东军在对苏防御作战要塞攻防战中的失败 |
3.2.1 苏联远东部队的最终军事布署 |
3.2.2 日本关东军对苏防御作战要塞的毁灭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麒麟》杂志中的殖民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麒麟》杂志概说 |
1.2 关键词概说 |
1.2.1 “虚构”·“非虚构” |
1.2.2 殖民文化·日本殖民文化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麒麟》杂志中作品的构成 |
2.1 基于“事实”的书写:完全非虚构类作品 |
2.1.1 战争时局的宣扬:政论类 |
2.1.2 日常生活的观照:说明类 |
2.1.3 简单生活的消遣:新闻轶闻类 |
2.1.4 人物景观的描绘:传记游记类 |
2.1.5 知识常识的杂说:其他 |
2.2 虚实相间的写作:不完全非虚构类作品 |
2.2.1 附和时局的鼓吹:纪实小说 |
2.2.2 历史事件的展现:历史小说 |
2.2.3 奇闻异闻的改写:实话、秘话小说 |
2.2.4 曲艺形式的表现:弹词、民歌、鼓词 |
2.2.5 传说现实的摹写:脚本、民间传说 |
2.3 想象的叙述:虚构类作品 |
2.3.1 脱离现实的想象:小说 |
2.3.2 童趣十足的写作:童话寓言故事 |
2.3.3 表情达意的书写:诗歌 |
2.3.4 传达情感的叙述:散文 |
第3章 《麒麟》杂志中殖民文化的内涵与建构 |
3.1 称霸野心的矫饰:作品中殖民文化的内涵 |
3.1.1 殖民文化的核心:亲日 |
3.1.2 文化殖民的依据:“八纮一宇” |
3.2 权力话语的操纵:作品中日本殖民文化的建构 |
3.2.1 “满洲国”的表述:“国家”形象的塑造 |
3.2.2 “满洲国”的“顺民”:“满洲国国民”形象的塑造 |
3.2.3 “正义合理战争”的阐释:侵略史实的捏造 |
3.2.4 “日本与英美身份”的重塑:日本与英美形象的塑造 |
第4章 《麒麟》杂志中的反殖因素与对殖民文化的思考 |
4.1 潜藏深处的反抗:作品中的反殖因素 |
4.1.1 微弱的抵抗之声:乡土情结的怀缅 |
4.1.2 压抑的反抗之绪:自我情感的抒发 |
4.2 清醒的展望:作品中殖民文化的思考 |
4.2.1 殖民地个体与文化的尴尬处境 |
4.2.2 变异与发展:殖民文化现象的变异与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麒麟目录 |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殖民语境下的《麒麟》大众文化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麒麟》杂志研究的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殖民语境:《麒麟》的生产场域 |
第一节 “改朝换代”: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 |
一、炮制伪满洲国 |
二、所谓的友邦、盟邦、亲邦 |
三、殖民“暴力”的效应 |
第二节 切断民族之根:奴化的殖民教育 |
一、“王道主义”教育方针 |
二、让日语成为“国语” |
三、推行殖民学制 |
四、强制落实奴化教育思想 |
第三节 专制与霸权:日伪政权的文化统治 |
一、霸道的伪满文化统治机构 |
二、细化专制的文化统治策略 |
第二章 “大众文化”:《麒麟》杂志的策略性定位 |
第一节 伪满时期文学传媒的生态 |
一、从报纸副刊到文学杂志 |
二、从小众文艺期刊到大众文化杂志 |
第二节 “大众文化”杂志《麒麟》 |
一、《麒麟》办刊思想的演变 |
二、“大众”读者定位 |
三、版面风格和栏目设置的大众化 |
四、《麒麟》杂志的市场化运作 |
第三章 文学样式的大众性 |
第一节 娱乐化的通俗小说 |
一、占据《麒麟》文学主体的通俗小说 |
二、徘徊在章回体和新文学之间的通俗小说 |
第二节 “传承文化使命”的散文 |
一、彰显民族文化的节日习俗散文 |
二、传承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散文 |
三、包罗万象的其他散文 |
第三节 书写底层大众生活的民间歌谣 |
一、情歌:离情别绪相思苦 |
二、生活歌:婚姻家庭中女性的悲情 |
第四节 雅俗互动的弹词与话剧 |
一、走向通俗:新文学的弹词改编尝试 |
二、雅俗相遇:演绎话本故事的现代话剧 |
第五节 由通俗小说改编的鼓词 |
一、鼓词《啼笑因缘》的诞生 |
二、从视觉艺术到视听艺术的转化 |
三、讲究音韵的俗白式语言风格 |
第四章 文本内涵的大众性 |
第一节 现代都市的空间符号与悖论叙事 |
一、时尚消费空间:咖啡店、吃茶店、舞厅 |
二、日常活动空间:公园、办公室 |
三、流动行进空间:火车、电车 |
四、都市书写的悖论 |
第二节 摩登与传统:大众视野中的女性想象 |
一、尚美女性:讲究衣着打扮的流行时尚 |
二、职场女性:独立自信的时代风尚 |
三、家庭主妇:渗透“贤妻良母”思想 |
第三节 娱乐性和模式化的精神消遣品 |
一、矛盾纠葛的感情故事 |
二、以死告终的爱情悲剧 |
三、历经风雨的完美结局 |
四、花样无穷的情感套路 |
第四节 侦探、悬疑与大众取向 |
一、构设类型化的悬疑焦点 |
二、迎合大众的小说取向 |
第五节 儿童文学产品的大众化特征 |
一、儿童文化产品的类型及特征 |
二、善与美的精神引导 |
三、潜藏的意识形态性 |
第五章 作为策略的大众:《麒麟》文化图景的意义 |
第一节 奴性话语:日本殖民统治的历史见证 |
一、从“看”和“说”入手的大众亲日引控 |
二、调门越来越高的大众媚日教唆 |
三、利用文学树立大众的“良民”榜样 |
第二节 隐性话语:中国人民反侵略意志的曲折表达 |
一、建立同构关系,认同中暗示处境、吐露心声 |
二、描绘二元意象,对比中透露情感倾向 |
三、文本间存在矛盾,真意从深潜处释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8)知识旅行:埃及亡国史在晚清中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起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一) 晚清民族主义研究的整体性回顾 |
(二) 晚清域外史地知识传入研究回顾 |
(三) 亡国史研究的学术回顾 |
(四) 前人研究的空间与本文努力的方向 |
三. 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
(一) 概念界定 |
(二) 行文思路 |
四. 重点、难点及研究路径 |
(一) 研究重点 |
(二) 研究难点 |
(三) 研究路径 |
第一章 甲午后埃及亡国史的初步传播 |
第一节 引论:甲午前埃及历史知识来源 |
第二节 传播网络与途径:以报刊为中心的分析 |
第三节 初步普及:历史教科书中的埃及 |
第二章 1903年前后埃及亡国史的引介与回响 |
第一节 《埃及近世史》的译介、流传及影响 |
一、《埃及近世史》在晚清的版本与叙事 |
二、《埃及近世史》在晚清中国之反响 |
三、余音 |
第二节 北村三郎《埃及史》的翻译与书写 |
一、着者与译者:北村三郎和赵必振 |
二、由《土耳机史》到《埃及史》 |
三、《埃及史》的主题、移译与表述 |
第三章 埃及亡国史的“国族化”表述 |
第一节 自我书写与创造下的埃及亡国史 |
一、埃及亡国史型变 |
二、再现亡国场景 |
三、酹酒苏彝落日红:苏彝士运河的象征意义 |
第二节 文明的对话、追溯及反思 |
一、漂浮在过去的“文明”古国 |
二、古昔盛时今沉沦:文明更替中的埃及 |
三、“文明”视域下黄帝/中国文明西来说再探讨 |
第三节 辛亥前后:亡国话语的政治运用与社会普及 |
一、时事政论中的埃及 |
二、弹词戏曲中的埃及亡国史 |
三、1915年前后埃及亡国史的再现 |
第四章 为何是埃及?基于域外亡国史的整体考量 |
第一节 域外亡国史在晚清传播的脉络 |
第二节 域外亡国声音的回荡 |
第三节 追寻埃及的特殊性 |
结语 重塑埃及:晚清民族主义思想的世界性资源及反思 |
参考文献 |
(9)政务新媒体如何提升“网上履职功能”——消防矩阵联动导演“仙女寝室覆灭记”,三级消防官博接力“在线执法”探索政务微博新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级微博矩阵互动的“在线执法” |
二、微博办公的超高端标杆事件 |
三、打造“指尖上的网上政府” |
(10)论帮会文化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有组织犯罪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有组织犯罪的概念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目前有组织犯罪的几种基本形态 |
2.1 各阶段有组织犯罪类型特点 |
2.2 20世纪80年代有组织犯罪在我国的形态 |
2.2.1 20世纪80年代境内有组织犯罪的演变 |
2.2.2 20世纪80年代境外黑社会组织的渗透 |
2.3 20世纪90年代有组织犯罪在我国的发展形态 |
2.4 21世纪至今有组织犯罪在我国形态多样化 |
2.4.1 21世纪至今黑恶势力团伙数量大幅度增加 |
2.4.2 有组织犯罪形态多样化 |
第3章 有组织犯罪中帮会文化形成的思想来源和再泛起背景 |
3.1 有组织犯罪中帮会文化形成的思想来源 |
3.1.1 传统宗法文化 |
3.1.2 游民文化 |
3.1.3 儒家思想中的糟粕 |
3.2 有组织犯罪中帮会文化再泛起背景 |
第4章 帮会文化与有组织犯罪的联系 |
4.1 严密的帮规秩序 |
4.2 拉帮结派思想 |
4.3 逐利性 |
4.4 江湖义气 |
4.5 暴力性和野蛮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四、“神的国”覆灭记(论文参考文献)
- [1]消防类政务微博话语建构分析 ——以“中国消防”官方微博为例[D]. 韩乔荣.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江格尔》中马的赞词[J]. 王智杰.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3]农村黑恶势力对农村社会稳定影响研究[D]. 袁智超.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0)
- [4]“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衍变与日本国民记忆构建[D]. 李向格.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5]日本关东军对苏防御作战要塞研究[D]. 邵帅. 辽宁大学, 2019(01)
- [6]《麒麟》杂志中的殖民文化研究[D]. 王琪.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 [7]殖民语境下的《麒麟》大众文化建构[D]. 邓海燕.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8)
- [8]知识旅行:埃及亡国史在晚清中国[D]. 刘爱广.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政务新媒体如何提升“网上履职功能”——消防矩阵联动导演“仙女寝室覆灭记”,三级消防官博接力“在线执法”探索政务微博新模式[J]. 黄建华. 传媒论坛, 2019(01)
- [10]论帮会文化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有组织犯罪的影响[D]. 江盼盼. 湘潭大学, 2018(02)
标签:大和民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