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吉普车及其进入中国(论文文献综述)
周仲贵[1](2014)在《绿色旋风——广西森林公安打击涉林犯罪纪实》文中提出广西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和林业资源"富矿区",也是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和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地区。据有关部门统计,广西现有林业用地2.29亿亩,森林面积2.17亿亩,两项指标均居全国第六位;森林覆盖率61.4%,居全国第三位;人工林、速丰林、经济林面积及森林年生长量、木材产量、森林蓄积年净增量等多项指标均高居全国第一位,是全国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
丁小云[2](2015)在《FDI对我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落后的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的方式来获取外国现成的先进技术来发展自身的经济,无论因此消耗的成本多低,随着该国经济的发展,若想不总落后于别国,最后该国的发展都将会更多地依靠自主研发和自身的技术创新。经济若想获得持续发展就需要技术创新,而发展中国家在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时,大多通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来获取较本国更先进的技术,从而在此基础上不断培育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但外商直接投资引发的“替代效应”不容忽视。因此分析FDI对我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具有一定意义。根据现有研究,FDI对自主创新的影响存在争议。本文在回顾和梳理现有研究和分析FDI通过技术渠道和非技术渠道对自主创新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工业企业FDI和自主创新现状,并以汽车产业为例分析了FDI对自主创新的阶段性影响,进而分别就总体FDI对我国工业企业整体、不同规模的工业企业与不同地区的工业企业和不同来源地的FDI对我国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促进我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对策建议。研究结论表明:(1)FDI对我国工业企业自主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微乎其微。(2)FDI对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又有替代作用。(3)总体FDI促进了我国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但其促进作用明显小于R&D的促进作用,同时FDI与R&D之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替代效应。(4)企业规模越小,其自主创新受FDI的影响就越小。FDI与大型工业企业的R&D之间产生了替代效应,对其自主创新有负作用,而在中、小型工业企业中,R&D并未有效吸收外资技术。(5)FDI有利于东部地区工业企业自主创新,但也与R&D产生了替代效应,存在一定的负影响。FDI同样促进了东北地区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但对中部地区工业企业并没有显着影响,甚至对西部地区工业企业有负向作用。(6)港澳台投资对我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没有影响,外商投资对我国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有正向作用,但是外商投资与工业企业的自主研发产生了替代效应。
石宏博[3](2007)在《世界汽车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陆投资战略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跨国公司是首先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企业实体,在这些国家中,有关跨国公司的研究已有几十年历史。跨国公司主要具有风险承受能力强,竞争战略灵活多样,财务核算复杂、难度大,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强,生产经营活动的多样化程度高等五方面的特征。跨国公司是国际生产力运动的产物,是世界范围内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跨国公司反映了一个国家产业垄断程度和与国外经济交往的深度,其配置全球资源的主要手段是对外直接投资。当今世界,跨国公司是整合全球资源、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最重要的因素,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已成为国际资本尤其是生产资本在全球范围运动的主要载体和主导力量。国际投资作为国际资本及国际生产资本跨国流动的一种形式,是将资本从一国或地区投向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随着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受到的影响也越发显着,国际投资理论是在国际投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978年11月,国务院通过了关于中国汽车工业与跨国公司合作的提议,就此开始了汽车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历程。今天,中国老百姓基本上可以在市场上买到各种全球同步上市的汽车。在汽车工业全球化的进程中,跨国公司起了关键作用。跨国公司实行全球化生产与经营战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更合理的资源配置。当代汽车产业的国际分工在很大程度上是跨国公司内部分工的外在表现。随着跨国汽车巨头们纷纷与中国汽车企业合资,并且在中国市场不断加快前进的步伐,跨国汽车巨头间对占领中国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目前,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自主开发能力弱,引进多、模仿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少。汽车行业分散,产业链条短,企业规模偏小,生产成本偏高。汽车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陆的投资存在着诸多问题,服务体的不完善、劳动生产率低下、技术落后、配套产品的生产缺乏投资力度等诸多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当跨国汽车巨头们在中国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我国的汽车工业将如何发展自己呢?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此,通过深入分析跨国汽车巨头们在我国的发展战略,我们可以提出应对竞争挑战的对策,使我国的汽车工业能够以经济全球化为契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成长,真正成为我国民族工业的支柱。
赵媛媛[4](2006)在《跨国公司技术战略对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市场的巨大潜力等因素,特别在入世后,中国在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地位日益显要。根据邓宁的直接投资理论,技术优势是跨国公司从事对外投资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跨国公司克服在国外经营不利因素,战胜当地竞争对手的唯一利器。随着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科技含量和技术档次的提高,其在华技术战略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技术一直是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现有经济水平下,我们不可能用有限的资源进行超过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R&D投资,必须考虑依靠外部技术资源来实现技术发展的目标,而跨国公司的在华技术转移与研发也就成为我国企业获取外部技术资源的主要渠道。本文首先将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战略分为三大部分:技术应用战略、技术增长战略和技术保护战略。其中技术应用战略是以跨国公司的对华技术转移战略为代表,是指跨国公司将现有技术在我国范围内加以应用,从而获取最大收益,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战略也是我国企业从跨国公司获取技术的主要渠道;技术增长战略以跨国公司的研发本地化为代表,研发本地化进一步加剧了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技术扩散和溢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日益提高,研发本地化已成为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战略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技术保护战略是指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跨国公司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加紧掌握核心技术的控制权,从而阻击我国企业的技术吸收和创新。随后,本文研究了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战略对我国企业进步的正负效应。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的技术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外部化和内部化方式所进行的技术转移;与我国企业的上下游产业关联、培训当地员工所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技术示范效应及人力资源效应。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的技术抑制作用表现在:技术依赖、差距永久化和固定化、技术转移的非适用性、技术陷阱的存在、跨国公司与我国企业争夺研发资源、其技术保护战略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抑制等方面。在跨国公司技术战略的影响和约束下,我国企业应充分利用跨国公司技术的转移和溢出效应,同时尽量避免技术的抑制作用,提升技术的吸收能力,培育内生技术,实现企业技术进步。本文进行了我国企业技术进步机制的设计,对我国企业技术进步机制的大致框架进行构建,并对该机制运行平台进行了详细研究,包括基于生产下游端的初级加工与装配、产品或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OEM)、产品或零部件的再设计(ODM)、合作
戴翔[5](2006)在《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品牌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品牌战略是企业经营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考虑的战略之一,目前,理论上对品牌战略的研究非常多,但企业在实际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对企业品牌战略执行欠佳的企业进行研究,可以找到理论和实际应用之间的结合点,同时也可以总结出制药企业品牌战略的模式、以及执行战略的策略方法提供给相关企业借鉴。 本文在拥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通过实际调查和实证研究,对金陵药业品牌战略、战术决策和执行进行分析,找出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企业通过近五年的发展,已经逐渐确立了自己的企业发展战略,品牌发展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品牌发展战略的组织保证是金陵药业品牌策略研究的核心。本文针对金陵药业的内外环境和自身优劣势分析,认为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适合目前金陵药业品牌管理现状,有利于把金陵药业即有的品牌战略落实。 文中关于制药企业使用阿尔弗雷德.斯隆的联合分权制主基础的M型企业组织形式管理品牌系统,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事业部制是企业扩展过程中在组织管理模式上的一种创新,其背景是为了解决企业规模扩大和多样化经营对组织结构的制约而提出来的一种组织设计。当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如何针多品牌发展与企业发展战略保持一致,事业部制是一种有益的构想。事业部制在国内外各类型企业中运用较为广泛,取得了效果,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希望将来能有机会对它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更希望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并提出宝贵意见。
张晖[6](2005)在《FDI对中国制造业市场结构的影响》文中指出随着FDI在中国投资规模日益扩大,在各行业市场份额的不断增加,社会各界开始关注FDI在中国产业中是否会形成垄断这一问题。2006年中国将结束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更大范围更大程度地对外资开放,该问题显得犹为紧迫。FDI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关系到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产业组织的优化、产业的发展、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乃至产业结构的调整诸方面。无论是从理论方面或者是从现实角度,研究FDI对中国市场结构影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FDI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制造业,所以本文选择FDI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基本内容概括如下: 首先,本文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对FDI影响中国制造业市场结构的内在机理做出了解释,为FDI在中国市场上形成、发挥竞争优势提供了理论依据。FDI对中国制造业市场结构产生影响有其特殊性,在国内市场容量不断增加这一背景下,这些特殊性主要归结为FDI企业的竞争优势明显和国内市场结构脆弱两个方面。FDI通过改变所有制结构间接实现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其次,本文从FDI的进退出方式以及行为这两个层面,着力解释了FDI是如何影响中国制造业市场结构的。FDI不同的进入方式以及FDI在组建企业时形成的的不同股权模式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均不同。FDI的退出也会引起市场结构的变化。FDI开拓市场所采取的一系列竞争行为——如价格行为、技术创新行为、广告及营销行为等——也对市场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响。总之,市场结构的变化是FDI进入与退出方式以及竞争行为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市场结构的变化间接对产业结构产生作用。 再次,本文通过对啤酒业和轿车业两个代表性产业的实证分析,考察了FDI作用于市场结构的方式、行为以及FDI对市场结构的实际影响结果。在FDI的影响下,以轿车业为代表的政府管制行业,其市场结构正在由行政垄断向垄断竞争转变;以啤酒业为代表的非管制行业,其市场结构正在由低效率分散竞争的市场结构向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转变。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FDI持续进入情况下市场结构的进一步变化做出了预测,对FDI影响两个产业市场结构的绩效进行了评价。 最后,得出本文的结论:FDI在中国的进入符合“寡占反应”理论;FDI对政府管制行业和非政府管制行业市场结构的影响不同;FDI在中国市场上并未形成垄断,但存在一定的消极效应,即FDI的进入并没有同时促进先进技术向中国的转移,且在进入过程中造成中国企业自有品牌等无形资产的流失,强化了中国制造业处于国际产业链低附加值环节的境况等。需要从竞争政策、引
魏励勇[7](2004)在《吉普车及其进入中国》文中研究指明 二次大战的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曾经认为二次大战中盟军有三大工具保证了战役的进行:即登陆艇、吉普车、达科它运输机。这其中吉普车数量最多、应用最广。 吉普车在二次大战中作为军用车辆。其车身小:原始型车长11英尺(3353mm)、宽5英尺(1524mm)、高则看装备情况而定;净重1.25T、载重0.25T;使用4缸汽油机、71匹马力;有4个前进档、1个后退档;可以二轮或四轮驱动;最大车速
林季红[8](2003)在《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首先是文献综述,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战略联盟的各种不同观点进行介绍和评论,并进一步分析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形成的宏观背景和微观动因。然后论述战略联盟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第二章主要从交易成本理论、价值链理论以及资源基础论分析战略联盟的理论基础,该章为第五章的理论总结作了铺垫。 第三章以R&D联盟为例对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在对战略联盟的发展状况作详细的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战略联盟的效应。本文认为,战略联盟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速度经济效应、协同效应以及学习和创新效应。本文还对跨国并购与跨国战略联盟进行比较,从市场进入、控制权和组织学习等方面分析两者的区别。 第四章也是关于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实证分析。这里主要分析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在汽车制造业的表现及其发展态势。首先从日本分包制入手,对汽车制造商与零部件供应商的长期性稳定交易关系的形成及其对竞争优势的构建作深入的分析,并与美国的模式进行比较,进而剖析日本汽车制造业跨国公司如何在海外再造系列结构。最后,从全球的视角,阐述国际汽车产业竞争格局及其发展趋势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第五章进行理论总结。本文认为,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经营战略已经发生从内部一体化向内部一体化的分解的倾向。跨国公司之间的战略联盟趋势日益明显。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构筑公司网络,使生产国际分工不仅成为跨国公司内部母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关系,而且也成为子公司与所在的东道国企业如供应商、经销商等等的专业化分工合作关系。本文还对邓宁的OLI理论进行评论,本文认为,OLI必须引入动态分析,要更注意OLI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跨国公司战略管理学派的发展,对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使跨国公司的研究重点由存在机制逐步转向发展机制。本文指出,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发展,使跨国公司逐渐演变为全球性网络型公司。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将成为21世纪跨国公司发展的主流趋势。 第六章是关于战略联盟的启示。本文主要从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发展产业集群与再造区位优势;企业战略调整与组织结构创新;促进关联,吸引FDI;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等六个方面进行论述。
徐松[9](2002)在《QL公司技术创新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庆铃公司我国汽车行业的14家重点骨干企业之一,是重庆市大型国有独资企业。经过十几年快速超常规的发展,建立了很多竞争优势。但近来连续数年,庆铃公司的汽车产量都在3~4万台之间徘徊,企业发展步伐减慢,尤其在2001年庆铃公司产量和销量出现了首次下降。现在国内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国内大量竞争者纷纷模仿庆铃产品,以低价位的产品冲击庆铃的市场;同时在中国加入WTO后,汽车关税大幅度下调,进口整车价值随之下降,对庆铃公司这种生产高品质高价位产品的企业来讲,进口整车对庆铃的市场相对影响较大。可以说,目前庆铃公司正处于一个走向下降或上升的战略转折点上,此时此刻企业应加强战略管理研究,查找出自身问题,通过正确决策和不断创新变革,筑固和发展竞争优势,保持企业持续发展,促进重庆地方经济发展。论文在此背景下,运用竞争战略及技术创新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对庆铃公司如何在战略选择、核心竞争力识别及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等几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 论文首先对竞争战略理论及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总结和回顾。提练出企业在采用技术创新战略的理论框架,“企业竞争战略选择——核心竞争力识别——技术创新能力实施”。其次从技术创新角度对国内商用车行业技术创新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总结了国外商用车行业技术创新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弄清了商用车行业技术创新的客观规律。第三,对庆铃公司竞争战略选择分别从内外部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在进行外部环境因素分析时,从宏观经济形势、国家相关政策、消费者及市场需求等几个方面入手,重点按庆铃公司的产品系列分车型进行了对竞争对手的详细对比分析。在进行内部环境因素分析时综合分折了庆铃公司内部产品技术、生产资源等相关要素。找出了庆铃公司在当前状态下企业的优势、劣势、存在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面临的外部威胁,进而识别出庆铃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出了差异化聚集战略就是要把技术创新作为庆铃公司核心竞争力来培育,接着从观念创新、组织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来如何实施提出具体建议。 最后的结论是,庆铃公司的发展要想迈上新台阶,构筑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应将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来培育,做到①在观念上树立技术国际化理念、抛弃大而全思想,技术创新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的思维;②在企业组织结构上建立开发、生产、销售一体化敏捷适应市场机制;③在人才培育上建立“双轨制迁升制”形成一个有利快速成才的激励机制。
李万祥[10](2002)在《《案例》:广州市汽车集团 ——加强战略管理,规划轿车业务未来之路》文中指出广州市汽车集团代表着广州市在经营广州轿车工业,它也是国内最早的进入轿车行业的三个国有汽车集团之一。与法国标致合资的轿车项目广州标致在经历了12年的风风雨雨后失败了,与日本本田的轿车合资项目目前形势还不错,但广州市汽车集团在轿车业务的战略管理上一直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没有清晰的发展轿车业务的战略规划。 广州市汽车集团应该客观地分析其发展轿车业务所处的外部环境及所拥有的内部资源,并结合对中国轿车业未来竞争格局的分析,制定出符合自身情况的轿车业务发展战略,同时,也应改善其在轿车业务战略管理机制和领导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没有独立技术和配套资源优势的广州市汽车集团应该将其轿车业务的战略重点逐渐从生产向销售和售后服务转移。
二、吉普车及其进入中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吉普车及其进入中国(论文提纲范文)
(1)绿色旋风——广西森林公安打击涉林犯罪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滴血的犀牛角 |
哀号的黑熊 |
垂泪的古树 |
红豆杉之殇 |
(2)FDI对我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和文章结构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二、文章结构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FDI对自主创新的作用机理 |
第一节 对企业自主创新的界定 |
第二节 FDI通过技术渠道对自主创新的作用机理 |
一、FDI技术转移的作用机理 |
二、FDI技术溢出的作用机理 |
第三节 FDI通过非技术渠道对自主创新的作用 |
一、企业管理机制和企业制度不断改进 |
二、政策和法律环境得以完善 |
三、研发资金投入的支持 |
四、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 |
五、自主创新意识持续增强 |
第三章 我国工业企业FDI与自主创新现状 |
第一节 我国工业企业利用外资与自主创新现状 |
一、我国工业企业利用外资现状 |
二、我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现状 |
第二节 FDI对自主创新的阶段性影响——以汽车产业为例 |
一、FDI进入我国汽车产业的前阶段影响 |
二、FDI进入我国汽车产业的后阶段影响 |
第四章 FDI对我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影响FDI对我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作用的因素 |
一、企业规模 |
二、地区差异 |
三、FDI的不同来源地 |
第二节 变量选择和模型设定 |
一、数据来源 |
二、变量选择 |
三、模型设定 |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总体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
二、不同规模企业的实证结果分析 |
三、不同地区企业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
四、FDI的不同来源地实证结果及分析 |
五、实证结论 |
第五章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一节 本文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重视不同来源地FDI的技术含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
二、提高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
三、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因地制宜地制定合理的FDI政策 |
四、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和高校与其他科研机构相结合的联合研究开发体制 |
五、实施自主创新支持政策,改善自主创新的制度环境 |
六、不断加强服务于自主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科研成果 |
(3)世界汽车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陆投资战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跨国公司的定义和基本理论 |
1.1 跨国公司的定义 |
1.1.1 结构性标准 |
1.1.2 营业实绩标准 |
1.1.3 企业行为特性标准 |
1.2 跨国公司的基本理论 |
1.2.1 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理论 |
1.2.2 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理论 |
1.2.3 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理论 |
1.3 小结 第二章 汽车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陆的投资 |
2.1 汽车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陆的投资历程 |
2.2 汽车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陆的投资方式 |
2.2.1 商品出口的方式 |
2.2.2 通过市场的技术转让的方式 |
2.2.3 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 |
2.3 汽车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陆的投资现状及特征 |
2.3.1 汽车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陆的投资现状 |
2.3.2 汽车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陆的投资特征 |
2.4 汽车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陆投资存在的问题 |
2.4.1 缺乏完善的服务体系 |
2.4.2 生产技术落后,不注重研发 |
2.4.3 配套产品的生产投资力度仍需加大 第三章 汽车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陆投资的战略 |
3.1 汽车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陆投资的战略动机 |
3.1.1 汽车跨国公司拓展海外业务的动机 |
3.1.2 汽车跨国公司规避关税壁垒的动机 |
3.1.3 中国市场对汽车跨国公司具有巨大的诱惑力 |
3.2 汽车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陆投资的投资策略 |
3.2.1 投资日趋系统化与一体化 |
3.2.2 投资规模日益扩大 |
3.2.3 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的抢占 |
3.2.4 加快本土化的进程 |
3.3 汽车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陆投资的竞争策略 |
3.3.1 新产品层出不穷 |
3.3.2 追求降低成本,实现价格优势 |
3.3.3 不断提高产品和售后服务的质量 |
3.3.4 其他策略 第四章 汽车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陆投资战略的变化及应对 |
4.1 汽车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陆投资战略的变化 |
4.1.1 整体经营战略从“抢滩式”布局向全面布局转变 |
4.1.2 对产业的主导从谨慎扩张向积极扩张转变 |
4.1.3 从少品种单一型策略向多品种系列化策略转变 |
4.1.4 从单纯“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
4.2 汽车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陆投资战略变化的原因 |
4.2.1 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 |
4.2.2 政府相关政策的变化 |
4.3 汽车跨国公司战略变化的影响 |
4.3.1 核心技术的空心化 |
4.3.2 产业资本的金融化 |
4.3.3 民族资本的边缘化 |
4.3.4 支柱产业的附庸化 |
4.4 中国汽车产业应采取的对策 |
4.4.1 加强宏观调控,防止“国退洋进”和外资垄断 |
4.4.2 正确利用外资,加强自主研发能力 |
4.4.3 调整产业结构,加大零部件国产化生产力度 |
4.4.4 完善售后服务体系,保证销售网络的自主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4)跨国公司技术战略对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0.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0.2 研究思路与体系框架 |
0.3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1 理论综述 |
1.1 关于技术转移的理论研究 |
1.2 关于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理论研究 |
1.3 关于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理论研究 |
1.4 关于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进步的理论研究 |
1.5 研究现状评价 |
2 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战略 |
2.1 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战略的背景研究 |
2.1.1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优势 |
2.1.2 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发展概况 |
2.1.3 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战略的发展概况 |
2.2 跨国公司在华技术应用战略——技术转移 |
2.2.1 跨国公司在华技术转移的概况 |
2.2.2 跨国公司在华技术转移的动因分析 |
2.2.3 跨国公司在华技术转移的具体途径 |
2.3 跨国公司在华技术创新战略——研发本地化 |
2.3.1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本地化的概况 |
2.3.2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本地化的动因分析 |
2.3.3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本地化的具体途径 |
2.3.4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本地化的最新特点 |
2.4 跨国公司在华技术保护战略——知识产权保护 |
2.4.1 跨国公司在华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
2.4.2 跨国公司在华知识产权保护的特点 |
2.4.3 中国遭受跨国公司知识产权阻击的原因剖析 |
3 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战略对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
3.1 跨国公司技术战略对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正效应 |
3.1.1 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直接效应——技术转移效应 |
3.1.2 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间接效应——技术溢出效应 |
3.2 跨国公司技术战略对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负效应 |
3.2.1 加深我国企业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 |
3.2.2 加大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差距 |
3.2.3 跨国公司技术对我国企业的非适应性 |
3.2.4 跨国公司的技术陷阱 |
3.2.5 跨国公司与我国企业争夺R&D 资源 |
3.2.6 跨国公司技术保护战略抑制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 |
4 跨国公司技术战略约束下我国企业技术进步机制设计 |
4.1 我国企业技术进步机制框架构建 |
4.2 我国企业技术进步机制运行平台设计 |
4.2.1 生产下游端的初级加工与装配 |
4.2.2 产品或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OEM) |
4.2.3 产品或零部件的再设计(ODM) |
4.2.4 合作创新(OBM) |
4.3 我国企业技术进步机制的支撑体系 |
4.3.1 政策支撑——调整引资方向和政策,提高技术辨识能力 |
4.3.2 环境支持——改善投资环境,建立和完善国内技术市场 |
4.3.3 法律支持——健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
5 实证研究——跨国公司技术战略约束下我国轿车企业技术进步的对策研究 |
5.1 跨国汽车公司在华技术战略分析 |
5.1.1 跨国汽车公司在华技术战略 |
5.1.2 跨国汽车公司在华技术转移新态势 |
5.2 中国轿车生产厂商的技术来源分析 |
5.2.1 中国轿车生产厂商的技术来源地分析 |
5.2.2 中国轿车行业技术获取方式分析 |
5.3 中国轿车产业的技术现状分析 |
5.3.1 中国轿车产业与国际汽车工业技术差距分析 |
5.3.2 中国轿车产业对跨国公司技术的依存度分析 |
5.3.3 中国轿车产业技术创新障碍分析 |
5.4 中国轿车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 |
5.4.1 自主开发与联合开发 |
5.4.2 建设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
5.4.3 实施技术联盟攻克关键技术 |
5.4.4 发展新型能源清洁轿车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 |
5.4.5 实施专利战略保护自有知识产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品牌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动因 |
1.2 本论文研究的视角与结构 |
1.3 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简介 |
2 品牌战略理论回顾 |
2.1 品牌的一些基本概念 |
2.2 品牌战略 |
2.2.1 品牌战略的概念 |
2.2.2 品牌战略的组成部分 |
2.2.3 品牌战略决策 |
3 金陵药业外部环境分析 |
3.1 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
3.1.1 宏观背景 |
3.1.2 药品需求整体分析 |
3.1.3 药品总供给分析 |
3.1.4 政策环境 |
3.2 公司所处的行业环境分析 |
3.2.1 行业竞争分析 |
3.2.2 药品品牌的特点 |
3.2.3 制药企业的国内外比较 |
3.2.4 竞争对手品牌战略研究 |
3.2.5 药品销售模式变化 |
3.2.6 专业人才 |
3.2.7 渠道和消费者的侃价能力 |
3.3 EFE矩阵分析 |
4 金陵药业内部环境分析 |
4.1 优势 |
4.1.1 资金优势 |
4.1.2 产品优势 |
4.1.3 模式优势 |
4.1.4 技术优势 |
4.1.5 规模优势 |
4.1.6 硬件设施 |
4.2 劣势 |
4.2.1 品牌战略缺乏内涵 |
4.2.2 品牌战略缺乏推广手段 |
4.2.3 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结合较低 |
4.2.3 构建统一品牌的缺乏组织保证 |
4.2.4 对于品牌资产的认识不够 |
4.3 金陵药业的SWOT矩阵分析 |
5 金陵药业品牌战略设计 |
5.1 公司的总体品牌战略制定 |
5.2 金陵药业品牌市场定位战略 |
5.2.1 定位战略的基本原则 |
5.2.2 建立组合战略 |
6 金陵药业品牌战略支持 |
6.1 金陵药业品牌市场推广策略 |
6.2 金陵药业品牌维护策略 |
6.2.1 品牌假冒的原因和危害 |
6.2.1 品牌维护 |
6.2.2 品牌资产的评估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FDI对中国制造业市场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主题和范围 |
二、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 |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四、论文的框架与主要内容 |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 |
第一节 FDI对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影响:理论解释 |
一、市场结构理论及其发展 |
二、FDI影响市场结构的理论基础 |
第二节 相关文献 |
一、FDI对东道国的市场竞争状况的影响 |
二、FDI导致东道国市场结构转换 |
三、FDI对市场结构的传导效应 |
第三节 国内的研究 |
第四节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
第二章 FDI影响中国制造业市场结构的机理分析 |
第一节 FDI的盈利动机 |
第二节 FDI的优势 |
一、规模和资金优势 |
二、技术和研发优势 |
三、品牌和营销优势 |
第三节 经验分析 |
一、中国市场结构的初始状态 |
二、问题及其原因 |
三、FDI引起市场重构 |
第四节 FDI、所有制与市场结构 |
第三章 FDI影响中国制造业市场结构的方式和行为 |
第一节 FDI进入方式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一、FDI两种进入方式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二、FDI进入的股权模式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三、FDI进入中国的方式 |
第二节 FDI进入行为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一、价格行为 |
二、技术研发行为 |
三、广告及营销行为 |
四、FDI进入中国的行为 |
第三节 FDI退出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一、FDI退出的原因及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二、FDI退出中国的状况 |
第四节 市场结构对FDI的影响 |
第五节 FDI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
第四章 FDI影响中国制造业市场结构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FDI影响市场结构的衡量标准及样本选择 |
一、FDI影响市场结构的衡量标准 |
二、选取啤酒业和轿车业作为研究样本的依据 |
第二节 啤酒业的案例 |
一、FDI进入前后中国啤酒业概况 |
二、FDI进入方式 |
三、FDI进入后的企业行为 |
四、FDI进入对啤酒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
五、绩效评价 |
第三节 轿车业的案例 |
一、FDI进入前后中国轿车业概况 |
二、FDI进入方式 |
三、进入后的企业行为 |
四、FDI进入对轿车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
五、绩效评价 |
第五章 结论和政策含义 |
第一节 结论 |
一、FDI进入中国符合“寡占反应”理论 |
二、FDI对管制和非管制行业的影响不同 |
三、FDI对中国市场结构的消极效应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制定合理的竞争政策,优化国内的竞争环境 |
二、规范引资政策,促进先进技术转移 |
三、完善产业政策,确立不同产业的开放发展战略 |
四、加大政府改革力度,转变政府职能 |
第三节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
一、 选题的意义 |
二、 论文的创新 |
三、 本文的框架和主要内容 |
第一章 战略联盟的一般分析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第二节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形成的宏观背景 |
第三节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微观动因 |
第四节 战略联盟的主要特征:竞争与合作 |
第二章 战略联盟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交易成本理论 |
第二节 价值链理论 |
第三节 资源基础理论 |
第三章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实证分析之一--以R&D联盟为例 |
第一节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发展概况 |
第二节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效应分析 |
一、 规模经济效应 |
二、 范围经济效应 |
三、 速度经济效应 |
四、 协同和共生效应 |
五、 学习和创新效应 |
第三节 跨国战略联盟与跨国并购的比较分析 |
第四章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实证分析之二--以汽车制造业为例 |
第一节 日本汽车制造业跨国战略联盟的形成、发展及其影响 |
一、 系列--日本企业战略联盟的灵魂 |
二、 日本汽车制造业跨国公司在海外再造系列结构 |
第二节 全球汽车业竞争态势与汽车业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 |
一、 全球汽车业竞争格局及发展态势 |
二、 影响汽车业发展和竞争格局的因素分析 |
三、 国际汽车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模式 |
第五章 跨国公司经营战略--内部化还是外部化 |
第一节 跨国公司战略新趋势 |
第二节 跨国公司理论的回顾与评论 |
第三节 对邓宁OLI范式的评论 |
第六章 战略联盟的启示 |
第一节 战略联盟是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组织形式 |
第二节 以比较优势为基础,以竞争优势为目标,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
第三节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大中小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再造区位优势 |
第四节 超越企业战略调整的路径依赖的关键在于组织结构创新 |
第五节 促进关联,加强与跨国公司子公司的战略联盟 |
第六节 战略联盟与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QL公司技术创新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论文的研究宗旨、研究目标和范围 |
1.2.1 研究宗旨和目标 |
1.2.2 研究范围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2 竞争战略与技术创新理论 |
2.1 竞争战略 |
2.1.1 公司竞争战略理论 |
2.1.2 核心竞争能力理论 |
2.2 技术创新理论 |
2.2.1 技术创新理论 |
2.2.2 有关汽车工业技术创新研究成果综合 |
3 国内外商用车行业技术创新研究 |
3.1 国外商用车行业技术创新研究 |
3.1.1 国外商用车企业竞争战略变迁 |
3.1.2 国外商用车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技术创新特征 |
3.1.3 国外商用车行业技术创新的推动力 |
3.2 国内商用汽车行业技术创新研究 |
3.2.1 国内商用车行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
3.2.2 国内商用车行业技术创新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 QL公司竞争战略 |
4.1 QL公司现状 |
4.1.1 企业概况 |
4.1.2 QL公司现在存在的问题 |
4.2 QL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4.2.1 中国国内宏观经济发展的趋势 |
4.2.2 商用车市场需求预测 |
4.2.3 国家汽车相关政策 |
4.2.4 消费者分析 |
4.2.5 WTO的影响 |
4.3 QL公司的竞争环境分析 |
4.3.1 轻型商用车竞争环境分析 |
4.3.2 重型商用车竞争环境分析 |
4.3.3 皮卡及多功能车竞争环境分析 |
4.4 QL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
4.4.1 QL存在的威胁、机会及竞争优势、劣势 |
4.4.2 QL公司应选择差异性技术创新的竞争战略 |
5 QL公司技术创新战略实施 |
5.1 观念创新 |
5.1.1 技术创新国际化 |
5.1.2 技术创新方向 |
5.1.3 加大R&D投入 |
5.2 组织创新 |
5.2.1 建立合理、严谨的学习型开发组织 |
5.2.2 开发、生产、营销一体化运作 |
5.2.3 零部件企业参与开发 |
5.3 人才培养 |
5.3.1 多种形式学习 |
5.3.2 晋升双轨制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案例》:广州市汽车集团 ——加强战略管理,规划轿车业务未来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案例正文 |
广州市汽车集团的产生 |
广州标致 |
寻求新的合作伙伴 |
广州本田 |
案例附录 |
第二部分 案例分析 |
1 案例分析思路 |
2 轿车业概览 |
2.1 轿车业行业特征 |
2.2 全球轿车业发展回顾 |
2.3 全球轿车业的现状及发展动态 |
2.4 中国轿车业发展回顾及中国轿车业现状 |
3 广汽集团和日本本田在广州本田项目上各自的战略 |
3.1 广州本田的战略 |
3.2 广汽集团在广州本田项目上的战略 |
3.3 日本本田在广州本田项目上的战略 |
4 广汽集团的轿车业务战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
4.1 没有清晰的轿车业务战略 |
4.2 战略管理机制不健全 |
4.3 领导体制存在缺陷 |
5 广汽集团发展轿车业务的外部环境分析 |
5.1 机遇 |
5.1.1 中国轿车市场的远景 |
5.1.2 中国轿车厂家的现实机遇-正在起飞的中国轿车市场 |
5.1.3 中国轿车市场2000-2010年的需求预测 |
5.1.3.1 轿车业产量、销量、需求三者之间的关系 |
5.1.3.2 2000-2010年中国轿车需求的三种预测 |
5.1.4 富裕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
5.2 威胁 |
5.2.1 来自国内轿车生产厂家的竞争压力 |
5.2.2 来自进口轿车的竞争压力 |
5.2.3 来自合作伙伴的威胁 |
6 广汽集团发展轿车业务的内部资源分析 |
6.1 技术 |
6.2 资金 |
6.3 配套 |
6.4 市场 |
6.5 产业政策 |
7 中国轿车业未来竞争格局分析 |
8 改善广汽集团轿车业务战略管理的建议 |
8.1 制订客观而清晰的轿车业务战略 |
8.2 健全战略管理机制 |
8.3 改革领导体制 |
附录 A |
附录 B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吉普车及其进入中国(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色旋风——广西森林公安打击涉林犯罪纪实[J]. 周仲贵. 啄木鸟, 2014(09)
- [2]FDI对我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D]. 丁小云. 安徽财经大学, 2015(05)
- [3]世界汽车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陆投资战略问题研究[D]. 石宏博. 东北财经大学, 2007(06)
- [4]跨国公司技术战略对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 赵媛媛. 中国海洋大学, 2006(02)
- [5]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品牌策略研究[D]. 戴翔. 南京理工大学, 2006(01)
- [6]FDI对中国制造业市场结构的影响[D]. 张晖. 复旦大学, 2005(07)
- [7]吉普车及其进入中国[J]. 魏励勇. 上海汽车, 2004(01)
- [8]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研究[D]. 林季红. 厦门大学, 2003(02)
- [9]QL公司技术创新战略研究[D]. 徐松. 重庆大学, 2002(02)
- [10]《案例》:广州市汽车集团 ——加强战略管理,规划轿车业务未来之路[D]. 李万祥. 暨南大学,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