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乌司他丁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肺局部致炎因子的影响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黄力强[1](2021)在《基于肠黏膜免疫功能调控的大黄游离蒽醌治疗SAP时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免疫紊乱是导致胰腺炎患者转向重症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免疫调控时机成为SAP治疗的重大问题。作为治疗SAP最常用的中药大黄对于不同免疫状态下的SAP均能应用吗?前期研究发现肠粘膜免疫系统在SAP的免疫紊乱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拟动态观察肠粘膜免疫系统致炎/抗炎因子、免疫细胞数量、体液免疫因子等变化情况,观察SAP大鼠的免疫动力学变化。在此基础上评估不同免疫状态下给予大黄及大黄游离蒽醌(FTRAs)的药效差异,确定最佳用药时机。接下来注射亚致死剂量铜绿假单胞菌模拟继发感染,验证最佳用药时机的保护作用。方法:(1)SAP免疫动力学变化:(1)3.5%牛磺胆酸钠(Na Tc)制备SAP大鼠模型,观察大鼠14天存活率以及1h、3h、6h、12h、24h、36h、48h、72h、120h、168h和336h胰腺大体情况,HE染色观察胰腺病理变化,血清淀粉酶和胰腺脂肪酶活力水平评价SAP严重程度。(2)通过HE染色观察小肠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D-乳酸水平反映肠道黏膜屏障功能。(3)ELISA法检测小肠匀浆IL-1β、TNF-α、IL-6、IL-8、IL-18(致炎因子),TGF-β、IL-10、IL-4、s TNF-αR(抗炎因子)的水平,鲎试剂定量法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反映SAP肠道炎症变化规律。(4)通过HE染色法观察肠系膜淋巴结(MLN)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小肠CD68和C103表达反映肠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数量,流式细胞术检测肠系膜淋巴结中Th1、Th2、Treg细胞的变化,ELISA法检测肠匀浆中SIg A的含量反映SAP大鼠体液免疫变化。(5)SAP免疫转折时间点的确定:测定铜绿假单胞菌(PA)生长曲线,确定对数生长期。正常大鼠注射不同剂量PA,观察7天死亡率,筛选亚致死剂量PA。ELISA检测正常大鼠接受亚致死剂量PA攻击后0h、2h、4h、6h和12h的IL-1β和TNF-α的变化,筛选最佳取材时间点。ELISA检测SAP建立后0h、12h、24h、36h、48h给予亚致死量PA攻击大鼠肠道TNF-α和IL-1β水平变化,确定免疫转折点。(2)研究FTRAs对不同免疫状态SAP的治疗作用。设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SAP),SAP+生大黄组(阳性对照组),SAP+FTRAs(22.5mg/kg,45mg/kg,90mg/kg治疗组,)在SAP免疫转折前(0h)、中(48h)、后(72h)给药,12h/次,共3次,末次给药2h后,即造模后24h、72h、96h处死取材。检测指标同第一部分。(3)研究FTRAs对SAP大鼠继发PA感染的保护作用,设Sham组,SAP组,Sham+PA组,SAP+PA组,SAP+生大黄+PA,SAP+FTRAs(22.5mg/kg,45mg/kg,90mg/kg)+PA,观察大鼠7天死亡率,ELISA法检测肠IL-1β、TNF-α、IL-6、IL-8、IL-18(致炎因子)和TGF-β、IL-10、IL-4、s TNF-α(抗炎因子)的水平,鲎试剂定量检测血浆内毒素的水平。结果:(1)SAP免疫动力学变化:(1)SAP大鼠14天累积存活率为61.08%,48h以前和48h以后分别为SAP两个死亡高峰;胰腺大体术后1-6h充血坏死,12h后胰腺开始硬化变黄,与肝脏、肠道等器官粘连;胰腺病理在6-48h组织溶解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72-336h出现纤维增生和肉芽组织形成。与Sham组相比,血清淀粉酶活力1-6h逐渐增加,6h到达高峰,6-36h基本保持不变,36h后逐渐降低;胰腺脂肪酶活力在3-12h升高达到高峰期,随后逐渐降低。(2)SAP组从12h开始,肠道黏膜萎缩,固有层炎性细胞浸润,肠道通透性增加;与Sham组相比,血清D-乳酸从12h开始逐渐增加,48h到达高峰,48-120h基本保持不变,120-336h略微下降。(3)与Sham组相比,SAP组大鼠肠道IL-1β、TNF-α、IL-6、IL-8、IL-18、TGF-β、IL-10和血浆内毒素主要在12-48h明显升高,48h后开始逐渐下降;IL-4和s TNF-αR在6-36h明显下降,36h后逐渐上升。(4)肠系膜淋巴结在3-336h病理改变明显,淋巴结淋巴滤泡明显增多,病理评分在3-12h逐渐上升,12-36h处于平台期,36-336h病理评分略微下降。与Sham组相比,SAP组大鼠在1-6h肠道CD68表达略微增加,在12-72h表达明显降低,120-336h逐渐上升。SAP组大鼠在1-3h肠道CD103的表达逐渐增加且聚集于绒毛上端,6-72h肠道CD103表达明显降低,120-336h逐渐上升。与Sham组相比,SAP组肠系膜淋巴结Th1比例在1-24h逐渐增加,24-36h处于平台期,36h开始逐渐下降,72h降至正常水平。Th2比例在1-36h无明显变化,36h开始下降,36-336h处于平台期。与Sham组相比,Th1/Th2比值在1-3h无明显变化,6-24h比值逐渐增大,24h到达高峰,然后24-336h比值逐渐下降。与Sham组相比,SAP组肠系膜淋巴结Treg细胞比例在1-6h无明显变化,在12-24h逐渐升高,24h达到高峰,24-48h处于平台期,然后48-168h开始逐渐下降,168h恢复至正常水平。与Sham组相比,SAP大鼠肠道体液免疫因子SIg A含量从1h开始逐渐降低,3h达到低谷,3-36h处于低水平平台期,36-48h逐渐上升,48h恢复至正常水平,48-336h肠道SIg A含量基本保持不变。(5)观测铜绿假单胞菌(PA)生长曲线,发现培养16h后为PA对数生长期;2.0×108CFU/kg PA为亚致死剂量;与对照组相比,PA攻击后,肠道IL-1β和TNF-α水平在2h到达高峰,随后降低,2h为PA攻击后最佳取材时间。在SAP造模后给予亚致死量PA,与SAP组相比,SAP+PA组在0h、12h、24h、36h大鼠肠道IL-1β和TNF-α略微增加,但在48h,与SAP组相比,SAP+PA组IL-1β和TNF-α略微降低,因此确定48h是SAP大鼠从前期过度炎症反应和混合型免疫时期转折到代偿性免疫抑制时期的转折点。(2)FTRAs对不同免疫状态SAP的治疗作用:(1)在免疫转折前给药,与SAP-24h组相比,SAP+FTRAs(45mg/kg,90mg/kg)-24h组胰腺坏死区域减少,胰腺损伤减轻。在免疫转折中和免疫转折后给药,FTRAs无明显作用。在免疫转折前给药,与SAP-24h组相比,SAP+FTRAs(45mg/kg,90mg/kg)-24h组能够抑制SAP血清淀粉酶和胰腺脂肪酶的活性。在免疫转折中和免疫转折后给药无明显影响。(2)通过肠道病理观察,与SAP-24h组相比,SAP+FTRAs(45mg/kg,90mg/kg)-24h组能减轻肠道上皮细胞的脱落,减轻肠道损伤,而在免疫转折中和免疫转折后给药,FTRAs无明显作用。与SAP-24h组相比,SAP+FTRAs(45mg/kg,90mg/kg)-24h组能够降低血清D-乳酸的水平,而在免疫转折中和免疫转折后给药,FTRAs无明显作用。(3)在免疫转折前给药,与SAP-24h组相比,SAP+FTRAs(45mg/kg,90mg/kg)-24h组能降低肠道IL-1β、TNF-α、IL-6、IL-8、IL-18、TGF-β、IL-10和血浆内毒素的含量,增加IL-4和s TNF-αR的水平。在免疫转折中给药,与SAP-72h组相比,SAP+FTRAs(90mg/kg)-72h组能够显着降低TNF-α、IL-18、TGF-β的水平,对IL-1β、IL-6、IL-8、ET、IL-10、IL-4、s TNF-αR无明显作用。在免疫转折后给药,与SAP-96h组相比,SAP+FTRAs(90mg/kg)-96h组能够显着降低IL-18,对IL-1β、TNF-α、IL-6、IL-8、ET、TGF-β、IL-10、IL-4和s TNF-αR无明显作用。(4)肠系膜淋巴结病理学改变发现,在免疫转折前给药,与SAP-24h组相比,SAP+FTRAs(90mg/kg)-24h组淋巴结淋巴滤泡明显减少。在免疫转折中给药,与SAP-72h组相比,SAP+生大黄-72h淋巴结病理评分降低。在免疫转折后给药,药物对淋巴结无明显作用。在免疫转折前给药,与SAP-24h组相比,SAP-FTRAs(90mg/kg)-24h组肠道CD68和CD103的表达明显增加。而免疫转折中给药发现,与SAP-72h组相比,SAP+FTRAs(90mg/kg)-72h肠道CD103表达明显增加而CD68无明显变化。在免疫转折后给药,与SAP-96h组相比,SAP+FTRAs治疗组肠道CD68和CD103表达无明显变化。在免疫转折前给药,与SAP-24h组相比,SAP-FTRAs(45mg/kg,90mg/kg)-24h组能够降低Th1的比例,对Th2无影响,Th1/Th2比值减小。在免疫转折中给药,与SAP-72h组相比,SAP-FTRAs(45mg/kg,90mg/kg)-72h组能够增加Th2的比例,但对Th1的比例无明显变化,Th1/Th2比值减小。在免疫转折后给药,与SAP-96h组相比,SAP-FTRAs-96h治疗组对Th1和Th2的比例无明显变化,Th1/Th2基本保持不变。在免疫转折前给药,与SAP-24h组相比,SAP+生大黄-24h和SAP+FTRAs(45mg/kg,90mg/kg)-24h组能够显着升高肠道SIg A的含量。在免疫转折中和免疫转折后给药时,与SAP组相比,SAP+FTRAs治疗组对SIg A无明显作用。(3)FTRAs对SAP大鼠继发PA感染的保护作用:(1)结果发现SAP组、SAP+PA组7天死亡率分别为30%、80%,而SAP+FTRAs(90mg/kg)+PA组7天死亡率为60%,死亡率明显降低。(2)与SAP组相比,SAP+PA组TNF-α明显降低,IL-1β、IL-6、IL-8、IL-18、血浆ET、TGF-β、IL-10、IL-4、s TNF-αR无明显变化。与SAP+PA组相比,SAP+FTRAs(90mg/kg)+PA组肠道IL-1β、TNF-α、IL-6、IL-8、IL-18、血浆ET、TGF-β、IL-10、IL-4和s TNF-αR无明显影响,但可降低IL-18的水平。经FTRAs治疗后的SAP大鼠继发PA感染,可降低PA引起的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具有保护作用。结论:(1)建模后48h是SAP大鼠从前期过度炎症反应和混合型免疫时期转折到代偿性免疫抑制时期的转折点。(2)FTRAs在SAP免疫转折前给药能够有效抑制机体炎症反应,为最佳给药时机。(3)通过FTRAs在免疫转折前给药,能够保护SAP免疫转折后继发PA感染,进一步明确最佳给药时机。
廖健思[2](2020)在《安胰颗粒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NF-κBp65、ET/NO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探讨安胰颗粒对重症急性胰腺炎i NOS的表达,ET、NO含量的水平及ET/NO比值的影响,阐明安胰颗粒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改善微循环障碍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SD雄性大鼠,清洁级,体重约200-250g,按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正常对照组、SAP(模型组)组、IL-10(西药组)组、安胰颗粒(中药组)组共四个大组,每大组30只SD大鼠;每大组又分为3h、6h、12h三个亚组,每个亚组10只SD大鼠。SAP组大鼠造模前12h禁食不禁水,予左旋精氨酸(L-Arginine)溶液腹腔注射,150mg/100g,每小时一次,共三次,诱导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IL-10组于造模前腹腔注射10000U rh IL-10预处理后造模(方法同SAP组);安胰颗粒组于造模前3天予安胰颗粒(8g/kg,相当于临床每天推荐剂量的5倍)灌胃处理,每天一次,共3天后造模(方法同SAP组);正常对照组正常饮食。时间节点为SAP组最后一次腹腔注射,每组大鼠在3h、6h、12h予1%戊巴比妥(50mg/kg)麻醉后处死大鼠,摘取胰腺组织。一部分胰腺组织固定于4%甲醛溶液中,用于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胰腺组织中NF-κBp65、i NOS的表达;另一部分胰腺组织加入适量PBS溶液充分匀浆后,迅速以3000r/min离心,取上清液保存于-20℃冰箱中,用于ELISA法检测胰腺组织中ET、NO水平。结果:(1)病理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胰腺组织切片可见完整胰腺小叶结构,极少数切片可见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SAP组可见胰腺小叶间水肿明显,小叶结构模糊不清,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腺泡细胞出现广泛坏死,间质小血管壁出血坏死,红细胞溢出;安胰颗粒组及IL-10组胰腺组织病理在胰腺小叶结构完整性及小叶间水肿程度,坏死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均较SAP组减轻。(2)免疫组化法结果显示:(1)与正常组相比,SAP组NF-κBp65表达显着增加(P<0.01);与SAP组相比,IL-10组及安胰颗粒组NF-κBp65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但安胰颗粒组与IL-10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正常组相比,SAP组i NOS表达显着增加(P<0.01);与SAP组相比,IL-10及安胰颗粒组i NOS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但安胰颗粒组与IL-10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ELISA法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SAP组ET、NO含量显着增加(P<0.01);与SAP组相比,IL-10组及安胰颗粒组ET、NO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但安胰颗粒与IL-10组相比,ET、NO含量在各个时间点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ET/NO比值:与正常组相比,SAP组ET/NO比值明显升高(P<0.01);与SAP组相比,IL-10组及安胰颗粒组ET/NO比值有明显降低(P<0.01),但安胰颗粒组与IL-10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安胰颗粒可减轻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病理损伤,起到保护胰腺组织作用;2.安胰颗粒可以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从而抑制i NOS的表达,以及降低血管活性物质ET、NO的含量,纠正ET/NO的失衡,起到改善胰腺微循环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效果。
文玲[3](2020)在《安胰颗粒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NF-κBp65、INOS、COX-2、TNF-α、IL-1β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安胰颗粒对左旋精氨酸诱导的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核转录因子-κBp65(nuclear factor-κBp65,NF-κBp65)、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COX-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表达水平的影响,阐明安胰颗粒有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主要机制,丰富临床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方法,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预后。方法:取鼠龄为42~49天的清洁级雄性成年SD(Sprague-Dawley,SD)大鼠120只,体重约200~250g,适应性喂养7天后,用电脑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及西药组,每组30只大鼠。各组进一步分为3小时、6小时、12小时三小组,每组10只大鼠。中药组造模前连续三天以8g/kg的安胰颗粒水溶后灌胃,一天1次;正常组不做处理,自由饮水饮食;西药组造模前1小时予以人重组白介素10(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10,rh IL-10)10000U行腹腔注射;经以上预处理后,取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大鼠,造模前禁食不禁水12小时,以6%左旋精氨酸(L-arginine)溶液按150mg/100g剂量腹腔注射3次,每次间隔1小时,诱导SAP模型。用最后一次注射结束时间开始,按3小时、6小时、12小时时间点将四组大鼠分批麻醉后取腹主动脉血并处死大鼠进行解剖,观察胰腺大体形态,迅速摘取胰腺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血清TNF-α、IL-1β水平;取胰腺组织,进行病理切片制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NF-κBp65mRNA含量、用免疫组化法测定NF-κBp65、iNOS、COX-2表达。采集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胰腺病理切片结果:正常组电镜下胰腺小叶结构清晰,腺泡细胞、腺管、胰岛形态结构正常,腺泡细胞内见深蓝色点状细胞核。模型组随时间延长,小叶结构模糊,细胞排列紊乱,可见成片破裂细胞堆积,视野模糊,腺泡细胞大面积空泡性坏死,细胞核游出或破碎,间隙增宽,炎性细胞浸润,间质小血管破裂坏死,红细胞溢出。中药组胰腺小叶结构尚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血管破裂、细胞坏死情况与模型组对比明显改善,细胞肿胀明显,尚可见清晰细胞轮廓及在位的细胞核。西药组胰腺电镜下改变与中药组大体相似。(2)血清TNF-α、IL-1β: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造模后各时间点血清TNF-α、IL-1β均随时间延长而显着升高,12小时间点为本实验观察时间中的峰值,同时间点与正常组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TNF-α水平p<0.01,IL-1β水平p<0.05);与模型组同时间点两两对比,中药组和西药组血清TNF-α、IL-1β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胰腺组织NF-κBp65mRNA: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造模后各时间点胰腺组织NF-κBp65mRNA均随时间延长而显着升高,12小时间点为本实验观察时间中的峰值,同时间点与与正常组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同时间点两两对比,中药组和西药组胰腺组织NF-κBp65mRNA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胰腺组织NF-κBp65、iNOS、COX-2: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造模后各时间点胰腺组织NF-κBp65、iNOS、COX-2均随时间延长显着升高,12小时间点为本实验观察时间中的峰值,同时间点与正常组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同时间点两两对比,中药组和西药组胰腺组织NF-κBp65、iNOS、COX-2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SAP大鼠胰腺组织NF-κBp65的表达量与TNF-α、IL-1β、iNOS、COX-2表达量分别呈高度正相关(p<0.05),而各TNF-α、IL-1β、iNOS、COX-2间亦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1、左旋精氨酸诱导的大鼠SAP模型血清TNF-α、IL-1β以及胰腺组织NF-κBp65mRNA、NF-κBp65、iNOS、COX-2水平在3小时时间点开始显着升高,于本组实验的12小时达到峰值,NF-κBp65与各因子的表达量间呈高度正相关,而各因子间亦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说明NF-κBp65mRNA基因转录诱导了NF-κBp65蛋白表达,蛋白过表达又导致下游靶基因转录或激活靶基因转录,炎症放大与微循环障碍同时发生在SAP早期,且炎症因子与微循环之间相互影响。2、安胰颗粒能够有效改善SAP大鼠胰腺组织病理损伤,说明安胰颗粒对胰腺组织具有保护作用,是有效治疗SAP的病理生理基础。3、安胰颗粒胃灌注后不仅显着降低SAP大鼠血清TNF-α、IL-1β含量,还显着降低胰腺组织NF-κBp65mRNA表达及NF-κBp65、iNOS、COX-2表达,提示安胰颗粒通过核因子-炎症因子通路,防治SAP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通过核因子-微循环因子通路改善微循环,有效减轻SAP发病过程中的炎性损伤及微循环障碍,达到有效治疗SAP的目的。
程阳洋[4](2020)在《急诊内科32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病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328例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临床病例,分析AP病因以及病因与发病年龄、病人性别、发病季节等因素的相关性,总结AP发病规律,指导临床上AP治疗、改善预后以及预防复发。方法:选取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09月-2019年09月期间急诊内科收治的328例AP患者,选取患者均符合研究纳入及排除标准。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职业、入院时间、发病原因、住院时间、并发症和合并症等相关资料。采用SPSS 22.0软件计算相关数据,计量资料将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以t检验比较;采取(%)作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开展χ2检验,Fish确切概率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若得到结果P<0.05为提示对比具备统计学差异。结果:共纳入328例AP,其中男性有178人(54.3%),女性有150人(45.7%),男女比为1.18:1。年龄范围15-92岁,平均年龄为54.14±17.11岁,≤60岁的有202人(61.6%),>60岁有126人(占38.4%).分析职业,自由职业有121人(36.9%),农民81人(24.7%),工人44人(13.4%),个体25人(7.6%),退休30人(9.2%),职员19人(5.8%),学生8人(2.4%)。按病因可分为胆源性、脂源性、酒精性、肿瘤相关性、其他病因(药物、感染、手术等)和病因不明。其中胆源性179例(54.57%),脂源性52例(15.85%),酒精性50例(15.24%),肿瘤相关性15例(4.57%),其他病因(药物、感染、手术等)6例(1.8%),病因不明有26例(7.9%)。病因与性别关系:男性178例,其中胆源性有84例(47.2%),脂源性有31例(17.4%),酒精性有36例(20.3%),肿瘤性有10例(5.6%),其他13例(7.3%),病因不明4例(2.2%).女性150例,其中胆源性有95例(63.4%),脂源性有31例(14%),酒精性有14例(9.4%),肿瘤性有5例(3.3%),其他13例(8.6%),病因不明2例(1.3%).胆源性、酒精性胰腺性在男女性别间分布有统计学差异(x2=8.556,p<0.01;x2=7.474,p<0.001)。病因与年龄关系:老年组202例,其中胆源性有88例(43.6%),脂源性有50例(24.8%),酒精性有41例(20.3%),肿瘤性有6例(3%),病因不明1例(0.5%),其他16例(7.9%).非老年组126例,其中胆源性有91例(72.2%),脂源性有2例(1.59%),酒精性有9例(7.1%),肿瘤性有9例(7.1%),病因不明5例(4.0%),其他10例(8%).老年组胆源性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但在脂源性和酒精性上,明显低于非老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5.707,p<0.01;x2=31.214,p<0.001;x2=10.372,p<0.001)。病因与病情严重程度关系:非重症有273例,重症有55例,胆源性非重症组的比例明显高于重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1.068,p<0.01),其他病因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病因与季节、住院时间无相关性。328例有137例有合并症,占41.8%,其中有1种合并症有103例(31.4%),2种合并症有30例(9.1%),3种合并症有4例(1.3%)。328例中有57例出现并发症,占17.4%,其中1种并发症有47例(14.3%),2种并发症有10例(3%)。结论:1、胆道疾病仍是临床上急性胰腺炎的首位病因,高脂血症和酒精相关因素所占比重有所增加。2、胆源性胰腺炎更好发于年老者,脂源性和酒精性胰腺炎更好发于年轻者;女性发病以胆源性胰腺炎为主,男性酒精性胰腺炎发病较女性高。3、胆源性胰腺炎可多为轻-中型。
苟金花[5](2020)在《BMSCs-F治疗犬急性胰腺炎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变化及可能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试验通过建立犬急性胰腺炎模型,初步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因子治疗犬急性胰腺炎的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变化及其可能机制,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因子治疗犬急性胰腺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建立犬急性胰腺炎模型选取无任何病史的成年健康中华田园犬48只。其中36只采用牛黄胆酸钠(0.5ml/kg)和胰酶(3500U/kg)胰胆管逆行注射法,建立急性胰腺炎(AP)模型。剩余12只采用生理盐水造模。(2)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因子治疗犬急性胰腺炎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变化选取生理盐水造模犬6只作为A组(对照组),并将18只造模成功的试验犬随机分为B、C、D三组,每组6只。B组为模型组、C组为乌司他丁治疗组、D组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因子(BMSCs-F)治疗组。分别于造模前1天和治疗后1、3、5、7、10、15天,采用双抗体一步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CHOP)、胱天蛋白酶-9(Caspase-9)相应浓度水平,对BMSCs-F治疗AP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影响进行分析。(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因子治疗犬急性胰腺炎胰腺组织HO-1的表达变化选取健康犬6只作为A组(对照组),并将18只造模成功的试验犬随机分为B、C、D三组,每组6只。B组为模型组、C组为乌司他丁治疗组、D组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因子(BMSCs-F)治疗组。在治疗1、5、15天后取两只试验犬胰腺样本制作石蜡切片,并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HO-1的表达情况,计算HO-1的累积光密度(IOD),进一步分析BMSCs-F治疗AP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试验结果:(1)犬急性胰腺炎模型建立结果造模24h后,试验犬出现呕吐、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超过术前5倍以上。造模成功。(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因子治疗犬急性胰腺炎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变化BMSCs-F组SOD值在治疗后1天开始下降,3天达到最低值,之后缓慢上升,在治疗后15天仍未接近对照组指标;乌司他丁组SOD值在治疗后1天开始下降,5天达到最低值后缓慢上升,在治疗后15天仍未接近对照组指标;BMSCs-F组与模型组比较,SOD在治疗后第5天显着上升(P<0.05);乌司他丁组与模型组比较,SOD在治疗后第7天呈现极显着上升(P<0.01);治疗后10天,BMSCs-F组SOD值极显着高于较乌司他丁组(P<0.01)。BMSCs-F组和乌司他丁组的MDA值在治疗后1天开始上升,5天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在治疗后15天仍未接近对照组指标;BMSCs-F组与模型组比较,MDA在治疗后第3天呈现极显着下降(P<0.01);乌司他丁组与模型组比较,MDA在治疗后第5天显着下降(P<0.05),第7天呈现极显着下降(P<0.01);治疗后10天,BMSCs-F组MDA值极显着低于乌司他丁组(P<0.01)。BMSCs-F组CHOP值在治疗后1天开始上升,3天达到最高值,之后缓慢下降,在治疗后15天仍未接近对照组指标;乌司他丁组CHOP值在治疗后1天开始上升,第5天达到最高值后缓慢下降,在治疗后15天仍未接近对照组指标;BMSCs-F组与模型组比较,CHOP在治疗后第1天呈现极显着减少(P<0.01);乌司他丁组与模型组比较,CHOP在治疗后第5天显着减少(P<0.05),第7天极显着下降(P<0.01);BMSCs-F组CHOP值较乌司他丁组于治疗后7天显着下降(P<0.05),第10天极显着下降(P<0.01)。BMSCs-F组和乌司他丁组的Caspase-9值在治疗后1天开始上升,5天达到最高值,之后逐渐下降,在治疗后15天仍未接近对照组指标;BMSCs-F组与模型组比较,Caspase-9在治疗后第3天显着下降(P<0.05),第5天呈现极显着下降(P<0.01);乌司他丁组与模型组比较,Caspase-9从治疗后第7天显着差异(P<0.05),第15天极显着下降(P<0.01);BMSCs-F组Caspase-9值较乌司他丁组于治疗后5天显着下降(P<0.05),第10天极显着下降(P<0.01)。(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因子治疗犬急性胰腺炎HO-1的表达变化BMSCs-F组和乌司他丁组的IOD在治疗后1天开始上升,5天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在治疗后15天仍未接近对照组指标;BMSCs-F组和乌司他丁组与模型组相比,IOD在治疗后5天显着上升(P<0.05);BMSCs-F组IOD较乌司他丁组于治疗后5天显着升高(P<0.05),第15天极显着升高(P<0.01)。结论:(1)通过副胰管逆行注射牛黄胆酸钠(0.5ml/kg)和胰酶(3500U/kg)成功建立犬急性胰腺炎模型。(2)BMSCs-F可能是通过有效降低胰腺氧化应激损伤,减少细胞凋亡来达到良好的急性胰腺炎治疗效果。(3)BMSCs-F有效降低胰腺氧化应激损伤,减少细胞凋亡,可能与上调HO-1的表达有关。
张营[6](2019)在《乌司他丁联合谷氨酰胺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的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谷氨酰胺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预后的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入住我院急诊外科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63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将患者随机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6例,对照组27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SAP常规治疗:禁食水、预防感染、抑酸抑酶、扩容补液、脏器功能支持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入院时加用乌司他丁及谷氨酰胺治疗,乌司他丁静脉滴注10万单位/2次/天,谷氨酰胺胶囊口服0.5g/3次/天。所有SAP患者在治疗第1、4、7日分别抽取空腹外周静脉血送实验室检测T细胞亚群水平、C反应蛋白浓度、中性粒细胞计数等反应机体免疫状态的指标,动态记录上述指标在入院一周内的变化。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各指标水平变化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预后的情况。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X2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患者入院时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降低,中性粒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浓度升高。治疗前,两组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C反应蛋白浓度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通过治疗CD3+、CD4+、CD8+均呈上升趋势。CD3+细胞水平在第4日两组(对照组52.52±10.32%,观察组59.33±9.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第7日两组差异更显着;CD8+细胞水平在第4日两组(对照组21.19±6.05%,观察组26.14±6.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第7日两组差异更显着;CD4+细胞水平在第7日两组(对照组42.89±8.50,观察组47.47±7.73)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CD4+/CD8+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在第7日两组(对照组1.47±0.36,观察组1.22±0.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呈下降趋势,在第4日对照组为(12.99±3.56)×1012/L,观察组为(11.13±3.52)×1012/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日差异更显着;C-反应蛋白浓度呈下降趋势,在第4日对照组为124.68±69.11 mg/L,观察组为86.81±45.40mg/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比较,观察组肠功能恢复时间、SIRS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而需转ICU治疗发生率及死亡率,对照组患者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谷氨酰胺治疗具有增强SAP患者免疫功能,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董伟[7](2019)在《大黄调控mTOR/HIF-1a/VEGF信号通路治疗急性肺损伤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mTOR/HIF-1α/VEGF信号通路探讨大黄治疗内毒素急性肺损伤的机制。方法:(1)建立内毒素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观察大黄对模型肺组织病理形态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含量的影响。(2)建立内毒素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模型,研究大黄对TNF-α、IL-1β、IL-6含量和mTOR/HIF-1α/VEGF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1)体内实验结果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结构:模型组肺组织内可见局部肺出血,肺血管内白细胞数显着增多,肺间质水肿、炎细胞浸润;大黄低剂量组和大黄高剂量组的肺组织病理改变均有减轻。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TNF-α、IL-1β和IL-6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大黄低剂量组中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1),大黄高剂量组IL-6含量明显降低(P<0.05)。(2)体外实验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TNF-α、IL-6、IL-1β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大黄组(200 ug/ml)中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5),大黄组(800 ug/ml)中IL-6、IL-1β含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HIF-1a m RNA、e IF4E m RNA、p70S6K1 m RNA表达显着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大黄组(200ug/ml)HIF-1a m RNA、p70S6K1 m RNA、e IF4E 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大黄组(400ug/ml)HIF-1a m RNA、p70S6K1 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大黄组(800ug/ml)HIF-1a m RNA、p70S6K1 m RNA、e IF4E 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HIF-1a、VEGF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大黄组(200ug/ml)VEGF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大黄组(400ug/ml)VEGF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大黄组(800ug/ml)HIF-1a、VEGF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1)内毒素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可能与TNF-α、IL-1β和IL-6水平升高有关;(2)大黄减轻内毒素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病理损伤,同时降低内毒素急性肺损伤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TNF-α、IL-6表达水平。大黄可以保护内毒素急性肺损伤大鼠的肺组织,其机理可能与大黄能够降低内毒素急性肺损伤大鼠TNF-α、IL-6的含量有关;(3)大黄下调内毒素诱导细胞RAW264.7炎性模型的炎性因子TNF-α、IL-6、IL-1β的表达水平;且能下调HIF-1α、e IF4E、p70S6K1 m RNA以及HIF-1α、VEGF蛋白表达;大黄下调内毒素诱导鼠RAW264.7细胞模型炎性因子的机制,可能与其下调HIF-1α、e IF4E、p70S6K1 m RNA以及HIF-1α、VEGF蛋白表达有关。
梁美均[8](2019)在《中医综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3个治疗组,比较不同治疗组的中医临床常见证型(肝胆湿热证)疗效差异,为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急性胰腺炎提供新的有效方法,对提高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筛选出符合标准的病例,选出中医临床常见证型(肝胆湿热证),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研究对象分为3个治疗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在西医常规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及抑制胰腺外分泌、解痉等)+中药治疗、西医常规治疗+中医综合治疗(中医内、外治法)、单纯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观察三种治疗方案对中医常见证型(肝胆湿热证)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其腹痛消失时间、恢复排便时间、禁食时间、血白细胞、血淀粉酶、CRP及APACHE-Ⅱ评分变化,比较不同治疗组之间的疗效差异。结果:①中医内外治法+西医组、中医内治法+西医组的腹痛、腹胀恢复时间、发热消失时间、禁食时间均早于西医组(P<0.05),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医内外治法+西医组的肛门排便时间恢复得比中医内治法+西医组快(P<0.05),有统计学意义。②中医内外治法+西医组的血WBC、CRP、血淀粉酶恢复时间比西医组早(P<0.05),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中医内外治法+西医组的WBC恢复时间比中医内治法+西医组的恢复的快(P<0.05),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中医内治法+西医组的血淀粉酶恢复得比西医组快(P<0.05),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而中医内治法+西医组血WBC、CRP恢复时间与西医组比较(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③治疗3、5天后中医内外治法+西医组、中医内治法+西医组、西医组这三组的病情无明显变化(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④中医内外治法+西医组的有效率(91.2%)明显高于中医内治法+西医组(82.1%)、西医组(77.3%),且三组之间的痊愈、显效、进步、无效之间疗效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践证明中医内外治法治疗急性胰腺炎,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明显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缩短病程,改善预后,有显着的临床意义。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内外治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进行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
邓怒骄[9](2019)在《大黄素、栀子苷配伍对酵母多糖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大鼠模型肠屏障功能受损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栀子的有效组分栀子苷与大黄的有效组分大黄素配伍对酵母多糖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大鼠模型肠屏障功能受损的保护作用,并运用免疫组化方法,从核转录因子和Toll样受体4蛋白表达方面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取SD雄性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500 mg/kg酵母多糖建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大鼠肠屏障功能受损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栀子苷组(20 mg/kg)、大黄素组(20 mg/kg)、大黄素与栀子苷配伍组(栀子苷20mg/kg+大黄素20 mg/kg)、乌司他丁组(2700 U/kg),在大鼠造模即刻给药干预1次,12小时重复给药干预一次。造模24小时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D-乳酸(D-lactate,D-LA)、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内毒素(endotoxin,ET)水平,并取小肠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小肠组织内核转录因子-?Bp65(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Bp65,NF-?Bp65)及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 4,TLR-4)的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的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减少,血清TNF-α、IL-1β、IL-10、IL-6、D-LA、DAO和E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小肠黏膜明显水肿,黏膜上皮细胞排列紊乱,黏膜上皮细胞脱落,黏膜上皮炎症细胞增多,杯状细胞减少,固有层松散、充血,提示大鼠给予酵母多糖后出现了全身炎症反应,大鼠的小肠黏膜屏障出现了损伤;免疫组化检查可见小肠组织中NF-?B及TLR-4蛋白表达增强(P﹤0.05)。与模型组比较,栀子苷组、大黄素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IL-10、IL-6、D-LA、DAO和ET水平升高(P﹤0.05,P﹤0.01);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黏膜上皮水肿,黏膜上皮细胞排列紊乱,黏膜上皮炎症细胞增多,杯状细胞减少,固有层松散、充血;小肠组织中NF-?Bp65及TLR-4蛋白表达增强(P﹤0.05)。栀子苷与大黄素配伍组大鼠体温下降,白细胞计数增加,血清TNF-α、IL-1β、IL-6、D-LA、DAO和ET水平降低(P﹤0.05,P﹤0.01),IL-10水平升高(P﹤0.01);小肠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大鼠小肠黏膜轻度水肿,固有层充血减轻,杯状细胞增多,炎症细胞浸润减轻;栀子苷与大黄素配伍能下调NF-?Bp65及TLR-4蛋白表达,且优于栀子苷单用组、大黄素单用组(P﹤0.01)。结论:栀子苷与大黄素配伍可以减轻酵母多糖所致的全身炎症反应,对酵母多糖所引起的小肠黏膜屏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其作用优于栀子苷、大黄素单用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NF-?Bp65及TLR-4蛋白表达有关。
夏飞[10](2018)在《Toll样受体4在大鼠急性胰腺炎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急性重症胰腺炎脑损伤大鼠模型的建立及相关指标的表达目的:本部分通过建立具备重复性好、容易复制的急性重症胰腺炎(SAP)并发脑损伤大鼠模型,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时胰腺与脑组织的病理、脑干湿重比(W/D)与体内淀粉酶(AMY)、脂肪酶(LIPA)、炎性介质白细胞介素6(IL-6)和Toll样受体4(TLR4)的变化情况,初步探讨急性胰腺炎时胰腺组织与脑损伤组织病理变化,探讨是否能够通过该模型的建立导致大鼠胰腺炎相关性脑损伤(PE),以及TLR4在急性重症胰腺炎(SAP)并发脑损伤中的表达作用。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分别为假手术对照组(Control)、生理盐水组(Nacl)、急性重症胰腺炎组(SAP),采用逆行胰胆管注射的方法,制成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AMY、LIPA、IL-6以及TLR4表达水平;HE染色光镜下观察建模后胰腺组织及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组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并行病理组织学评分。应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及实时定量PCR(qRT-PCR)法检测急性重症胰腺炎组(SAP)脑组织的TLR4的表达。统计学分析胰腺组织和脑组织病理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探讨TLR4在急性胰腺炎时表达作用以及急性重症胰腺炎脑损伤的建模方法。结果:假手术对照组(Control)胰腺无出血水肿,未见明显改变;生理盐水组(Nacl组)见胰腺周围轻度水肿,少量腹水,光镜下可见胰腺组织间质显着增宽,小叶间隙增大,胰腺细胞水肿;而经胰胆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T8510,Solarbio)建立的SAP模型组24小时后半数大鼠出现胰腺出血、坏死,光镜下见胰腺组织间质显着增宽,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胰腺局灶或片状坏死。胰腺病理组织学评分SAP组与Nacl组、Contro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acl组与Control组比较差异较为显着;SAP组大鼠符合坏死出血性胰腺炎的病理改变。建模24小时后,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见SAP组部分大鼠光镜可见脑组织水肿,主要表现在神经元细胞周围空白间隙,血管内皮细胞内陷周围有较大腔隙,光镜还可见到少数神经元细胞核溶解固缩。生理盐水组(Nacl组)脑组织无出血水肿,未见明显改变;假手术对照组(Control),脑组织未见明显异常。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脑组织中的TLR4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其中SAP组为4.53±1.081,Nacl组1.83±0.949,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显着,P<0.01;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脑组织中TLR4 mRNA相对表达情况,其中SAP组为3.06±1.161,Nacl组1.31±0.849,SAP组与Nacl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显着,P<0.01。结论:1、通过TLR4、淀粉酶、脂肪酶、IL-6在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血清中的表达情况,说明TLR4可能参与了大鼠急性胰腺炎的发病过程并与其严重程度有关。2、造模后胰腺及脑组织的病理及脑指数的变化,说明通过建立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模型,可以诱发大鼠胰腺炎相关性脑损伤。3、通过TLR4在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脑损伤组织中的表达,其可能为大鼠急性胰腺炎脑损伤的发病机制之一。第二部分si RNA靶向干扰TLR4基因后大鼠相关指标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目的:通过第一部分中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引发脑损伤造模成功,并通过检测得知TLR4在胰腺炎脑损伤组织中的表达上调说明其可能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脑损伤发病相关,本部分将沿用之前的方法建立急性重症胰腺炎脑损伤模型,并应用RNA干扰(RNAi)技术,使用大鼠脑立体定位仪侧脑室局部靶点部位注射TLR4 si RNA,对目的基因的表达进行干预,检测急性重症胰腺炎时脑组织中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88,My D88)及IL-6表达的情况,验证大鼠立体定位侧脑室注射si RNA对TLR4进行干预是否有效,并进一步探讨TLR4在急性胰腺炎脑损伤中的表达及相关作用机制,寻求可能的治疗靶点。方法:将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生理盐水对照组(Nacl)、急性重症胰腺炎组(SAP)、TLR4激动剂组(LPS)、TLR4 si RNA组(si RNA),同第一部分采用逆行胰胆管注射药物的方法建立大鼠急性胰腺炎模型,并采用大鼠脑立体定位仪侧脑室局部靶点部位注射给药方式对TLR4激动剂组和TLR4 si RNA组分别注射脂多糖(LPS)和TLR4 si RNA进行干预。建模及干预后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并行病理组织学评分,统计分析各组脑组织病理组织学评分间的相关性。应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及实时定量PCR(q RT-PCR)法对各组大鼠脑组织的TLR4、My D88以及IL-6的相对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在Nacl组、SAP组、LPS组、si RNA四组间,脑组织TLR4蛋白及m RNA相对表达均存在显着差异。SAP组与Nacl组比较TLR4、My D88以及IL-6表达显着性增加,给予TLR4特异性激动剂组脂多糖刺激后LPS组表达较其余各组显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给予TLR4特异性抑制剂后,si RNA组TLR4、My D88以及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SAP组及LP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利用RNA干扰技术直接将搭载si RNA载体的TLR4 si RNA应用于局部靶点部位,可对目标基因的表达进行有效的调控。2、进一步论证了TLR4通过My D88依赖途径介导IL-6等炎症因子释放可能是大鼠胰腺炎脑损伤的发病机制之一。3、TLR4的表达情况与大鼠胰腺炎脑损伤的严重程度相关,为胰腺炎脑损伤提供一种可能的治疗靶点。
二、乌司他丁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肺局部致炎因子的影响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乌司他丁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肺局部致炎因子的影响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肠黏膜免疫功能调控的大黄游离蒽醌治疗SAP时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免疫动力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第二部分 大黄游离蒽醌对不同免疫状态下SAP大鼠的治疗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第三部分 大黄游离蒽醌对SAP大鼠继发PA感染的保护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全文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综述 重症急性胰腺炎免疫调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安胰颗粒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NF-κBp65、ET/NO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SAP的认识 |
1.1 概述 |
1.2 致病因素 |
1.3 发病机制 |
1.4 诊断标准 |
1.5 治疗 |
2 中医学对SAP的认识 |
2.1 古代医家对SAP认识 |
2.2 病因病机 |
2.3 辨证论治与分期 |
2.4 中医治疗 |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
2.2 大鼠胰腺组织HE染色后切片观察 |
2.3 大鼠胰腺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p65表达结果 |
2.4 大鼠胰腺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iNOS表达结果 |
2.5 大鼠胰腺组织ET、NO含量水平及ET/NO比值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安胰颗粒组方分析 |
1 SAP模型的选择 |
1.1 SAP实验动物的选择 |
1.2 SAP大鼠造模方法的选择 |
2 安胰颗粒拟方依据 |
4 IL-10对SAP的影响 |
5 NF-κB信号通路对SAP微循环的影响 |
5.1 ET、NO对微循环的影响 |
6 实验小结 |
6.1 安胰颗粒对SAP大鼠病理改变的影响 |
6.2 安胰颗粒对SAP大鼠微循环因子的影响 |
7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基于 NF-κB 信号通路中医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微循环障碍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3)安胰颗粒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NF-κBp65、INOS、COX-2、TNF-α、IL-1β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文献研究 |
1.1 SAP概述 |
1.2 SAP病因 |
1.3 SAP发病机制 |
1.4 SAP诊断 |
1.5 SAP非手术治疗进展 |
2 传统医学文献研究 |
2.1 中医对AP的大体认识 |
2.2 SAP中医辨证论治 |
2.3 中医对SAP的治疗 |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造模前处理 |
2.3 造模 |
2.4 标本采集 |
2.5 HE染色及病理切片制作 |
2.6 指标检测 |
2.7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实验大鼠胰腺大体观察结果 |
3.2 胰腺组织病理结果 |
3.3 各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检测结果 |
3.4 各组大鼠胰腺组织NF-κBp65mRNA检测结果 |
3.5 各组大鼠胰腺组织NF-κBp65、iNOS、COX-2表达结果 |
3.6 相关性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白介素10与SAP |
2 NF-κB/TNF-α-IL-1β信号通路与SAP |
2.1 NF-κB与SAP |
2.2 TNF-α、IL-1β与SAP |
2.3 NF-κB、TNF-α、IL-1β与SAP |
3 NF-κB/iNOS-COX-2信号通路与SAP |
4 SAP炎症通路与微循环通路的关系 |
4.1 TNF-α、IL-1β均可诱导iNOS的表达 |
4.2 TNF-α、IL-1β均可诱导C0X-2 的表达 |
4.3 NF-κB、TNF-α、IL-1β、iNOS、COX-2与SAP |
4.4 实验小结 |
第四部分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重症急性胰腺炎微循环障碍中西医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急诊内科32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1.研究资料 |
2.选择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病因分类 |
3.2 研究分组 |
3.3 治疗内容 |
4.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5)BMSCs-F治疗犬急性胰腺炎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变化及可能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胰腺炎概述 |
1.2 犬胰腺的结构及功能 |
1.3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及致病机制 |
1.4 犬急性胰腺炎的诊断 |
1.5 犬急性胰腺炎的治疗 |
1.6 BMSCs-F治疗犬急性胰腺炎的展望 |
引言 |
第2章 BMSCs-F治疗犬急性胰腺炎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变化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试验结果 |
2.4 分析与讨论 |
第3章 BMSCs-F治疗犬急性胰腺炎胰腺组织中HO-1的变化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3 试验结果 |
3.4 分析与讨论 |
第4章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
4.1 全文总结 |
4.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主要缩略词注释表 |
(6)乌司他丁联合谷氨酰胺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治疗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与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大黄调控mTOR/HIF-1a/VEGF信号通路治疗急性肺损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1.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实验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仪器 |
1.1.2 试剂与试药 |
1.1.3 方法 |
1.2 实验步骤 |
1.3 实验结果 |
1.3.1 分离条件的确定 |
1.3.2 大黄的图谱 |
1.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体内实验 |
2.1 体内实验路线 |
2.2 材料 |
2.2.1 实验动物 |
2.2.2 主要设备与仪器 |
2.2.3 试剂和药物 |
2.3 实验方法 |
2.3.1 动物模型建立以及分组 |
2.3.2 麻醉取材 |
2.3.3 ELISA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炎性因子的测定 |
2.3.4 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 |
2.3.5 统计学处理 |
2.4 实验结果 |
2.4.1 动物模型各组肺组织病理情况 |
2.4.2 肺组织干湿重测定 |
2.4.3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炎性因子比较 |
2.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体外实验 |
3.1 体外实验技术路线 |
3.2 细胞系的培养 |
3.2.1 细胞系 |
3.2.2 主要试剂和设备 |
3.2.3 细胞培养 |
3.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3.4 MTS细胞毒性测定 |
3.4.1 主要试剂,设备 |
3.4.2 方法与步骤 |
3.5 Western blot测 mTOR、HIF-1a、VEGF蛋白的表达 |
3.5.1 主要试剂 |
3.5.2 主要溶液的配制 |
3.5.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5.4 Western Blot的细胞总蛋白提取 |
3.5.5 BCA法测定细胞蛋白浓度 |
3.5.6 SDS-PAGE凝胶配制,电泳,转膜,抗体孵育及显影 |
3.6 ELISA对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水平的测定 |
3.6.1 主要试剂和材料 |
3.6.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6.3 方法与步骤 |
3.7 PCR |
3.7.1 RNA抽提 |
3.7.2 RT-PCR |
3.8 实验结果 |
3.8.1 MTT细胞毒性结果 |
3.8.2 ELISA测定TNF-α、IL-1β 、IL-6 的含量比较结果 |
3.8.3 PCR测定HIF-1a、p70S6K1、4E-BP1、e IF4E表达结果 |
3.8.4 Western Blot测定结果 |
3.9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 讨论 |
4.1 从肠论治急性肺损伤 |
4.1.1 肺病治肠的理论基础 |
4.1.2 大黄治疗急性肺损伤的机制研究 |
4.2 现代医学对急性肺损伤的认识 |
4.2.1 急性肺损伤的病因与病理生理 |
4.2.2 ALI的发病机制 |
4.3 mTOR/HIF-1a/VEGF与 ALI的相关性研究 |
4.3.1 mTOR与急性肺损伤 |
4.3.2 HIF-1a与急性肺损伤 |
4.3.3 VEGF与急性肺损伤 |
4.4 大黄防治内毒素ALI作用机制 |
4.4.1 大黄对内毒素ALI模型大鼠的肺组织病理观察 |
4.4.2 大黄对TNF-α、IL-1β、IL-6 含量的影响 |
4.4.3 大黄对LPS诱导细胞模型mTOR、HIF-1a、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 |
4.4.4 大黄对LPS诱导细胞模型HIF-1a、e IF4E以及p70S6K1 mRNA表达的影响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脓毒症肺损伤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及中医辨证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8)中医综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一、病因 |
二、发病机制 |
三、诊断标准 |
四、治疗 |
第二节 中医研究概况 |
一、急性胰腺炎中医相关病名的认识 |
二、病因病机 |
三、辩证分型 |
四、中医药治疗急性胰腺炎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三、治疗方法 |
四、观察指标 |
五、疗效评价 |
六、统计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三组患者症状、体征恢复时间的比较 |
二、三组患者实验室指标恢复时间的比较 |
三、三组患者治疗后3、5天病情严重程度的评分(APACHE-Ⅱ评分) |
四、三组患者疗效的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本次研究的依据及临床意义 |
第二节 肝胆湿热证急性胰腺炎的中医综合治疗 |
―、中医内治法 |
二、中医外治法 |
三、研究结果分析 |
四、存在的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大黄素、栀子苷配伍对酵母多糖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大鼠模型肠屏障功能受损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大黄素与栀子苷配伍对酵母多糖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作用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及药物 |
1.2.1 酵母多糖-石蜡油混悬液配制 |
1.2.2 脱水梯度酒精配制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与分组给药 |
2.2 剂量选择 |
2.3 标本采集 |
2.4 指标检测 |
2.4.1 ELISA检测试剂配制 |
2.4.2 操作步骤 |
2.4.3 ELISA检测注意事项 |
2.4.4 病理组织学检查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比较 |
3.2 各组大鼠血清TNF-α水平比较 |
3.3 各组大鼠血清IL-1β水平比较 |
3.4 各组大鼠血清IL-6 水平比较 |
3.5 各组大鼠血清IL-10 水平比较 |
3.6 各组大鼠血清D-LA水平比较 |
3.7 各组大鼠血清DAO水平比较 |
3.8 各组大鼠血清ET水平比较 |
3.9 病理组织学检查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大黄素与栀子苷配伍对酵母多糖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大鼠肠黏膜屏障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及药物 |
1.2.1 免疫组化试剂配制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与分组及给药 |
2.2 标本采集及指标检测 |
2.2.1 标本采集 |
2.2.2 免疫组化检测 TLR-4 和 NF-?Bp65 在肠组织的表达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各组肠组织核转录因子 -?B p65 蛋白表达比较 |
3.2 各组肠组织 Toll 样受体 4 蛋白表达比较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10)Toll样受体4在大鼠急性胰腺炎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急性胰腺炎脑损伤大鼠模型的建立及病理改变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siRNA靶向干扰TLR4基因后大鼠相关指标的表达及作用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四、乌司他丁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肺局部致炎因子的影响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肠黏膜免疫功能调控的大黄游离蒽醌治疗SAP时效研究[D]. 黄力强.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2]安胰颗粒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NF-κBp65、ET/NO影响的实验研究[D]. 廖健思.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安胰颗粒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NF-κBp65、INOS、COX-2、TNF-α、IL-1β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D]. 文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急诊内科32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病例分析[D]. 程阳洋.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5]BMSCs-F治疗犬急性胰腺炎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变化及可能机制[D]. 苟金花. 西南大学, 2020(01)
- [6]乌司他丁联合谷氨酰胺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的意义[D]. 张营. 山东大学, 2019(02)
- [7]大黄调控mTOR/HIF-1a/VEGF信号通路治疗急性肺损伤的机制研究[D]. 董伟.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中医综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回顾性研究[D]. 梁美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大黄素、栀子苷配伍对酵母多糖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大鼠模型肠屏障功能受损保护作用的研究[D]. 邓怒骄.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Toll样受体4在大鼠急性胰腺炎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D]. 夏飞. 苏州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