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兼治治疗萎缩性胃炎108例

标本兼治治疗萎缩性胃炎108例

一、标本兼治治疗萎缩性胃炎108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坤,霍永强,石德坤[1](2021)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0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消化科收治的108例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观察组予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症状评分、胃动力、血清三叶因子3(TFF3)及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89%显着高于对照组72%(P<0.05);(2)观察组治疗后餐前、餐后胃电图幅值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两组胃痛、饱胀、口苦、嗳气、纳差症状评分均较前显着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4)观察组治疗后炎性因子各水平下降幅度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显着,能有效缓解患者不适症状,恢复胃动力,其机制可能与调节TFF3、IL-1β和IL-6水平有关。

国嵩[2](2021)在《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基于转录组学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目的:1.1探究辛开苦降法代表方半夏泻心汤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胃功能血清学指标、中医症状、焦虑抑郁状态、睡眠质量、炎症因子的临床疗效;观察半夏泻心汤对于CAG患者应用的安全性。1.2通过高通量转录组学测序技术,筛选半夏泻心汤治疗CAG过程的差异表达基因,探究潜在的靶点与信号通路,揭示其作用的分子机制。2.方法:2.1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设计,制定纳入、排除标准,将116例CAG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所有患者均进行CAG健康教育。试验组、对照组分别同时接受半夏泻心汤与安慰剂治疗,疗程为8周。以胃功能血清学指标(PGⅠ、PGⅡ、PGR、G-17)、中医症状(胃脘痛、胃脘痞满、胃中嘈杂、神疲乏力、食少纳呆)、焦虑状态(SAS)、抑郁状态(SDS)、睡眠质量(PSQI)、炎症因子(IL-6、IL-17、TNF-α)以及安全性指标为评价指标,评价辛开苦降法代表方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该方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循证医学证据。2.2基于转录组学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作用机制研究采集本研究临床部分半夏泻心汤组15例用药前后空腹血以及8例健康志愿者的空腹血,使用TRIzo来提取血液的总RNA。利用Illuminanovaseq 6000平台进行高通量非链特异性RNA测序。测序数据进行预处理和组装后,进行了差异基因表达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使用DEGse软件分析各样本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针对半夏泻心汤组治疗前后显着变化的基因使用了 Cytoscape软件中进行基因相互作用分析,并进行相关基因距离富集并可视化。使用Metacore软件进行差异基因表达的通路富集分析和GO生物过程聚类分析,绘制差异表达基因功能GO生物过程和通路的聚类图,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3、结果:3.1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临床研究所有患者均完成8周的治疗,剔除3例病例,脱落13例,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样本量为113例。对照患者女性略多于男性,试验组患者平均年龄(54.93±7.85)岁,平均病程(49.00±48.16)月;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56.15±8.78)平均病程(46.29±55.04)月。两组年性别、年龄、病程、胃癌家族史、萎缩情况、肠化生情况、中医证型、BMI指数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基础病情特征均具有可比性。胃功能血清学指标状态治疗后改善情况比较,经秩和检验,半夏泻心汤在改善胃蛋白酶原I(PGI)、胃泌素-17(G-17)状态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状评分组间比较,经秩和检验,半夏泻心汤在改善胃脘痛、胃脘痞满、神疲乏力、食少纳呆症状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中医证候有效率比较,半夏泻心汤组总有效率达到84.48%,对照组总有效率达到29.09%,经秩和检验,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抑郁状态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半夏泻心汤在改善SAS评分、SDS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质量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辛开苦降法在改善PSQI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剂治疗,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经秩和检验,半夏泻心汤在改善炎症因子(IL-6、IL-17、TNF-α)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月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出现3例不良事件(头痛、腹泻、肝功异常)。其他患者未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在研究过程中也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3.2基于转录组学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作用机制研究CAG模型组(治疗前试验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228个基因发生高表达,而半夏泻心汤可以逆转其中66个基因的异常表达;同时,CAG模型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554个基因发生低表达,而半夏泻心汤可以逆转其中34个基因的异常表达。根据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的结果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主要涉及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神经调控等方面。根据差异表达基因通路富集分析的结果,辛开苦降法治疗CAG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5条信号通路,分别是MEK/ERK 信号通路、PI3K/AKT 信号通路、WNT/Beta-catenin 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及JAK-STAT信号通路,以发挥多通路、多靶点发挥作用。4、结论:4.1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临床研究连续8周治疗后,半夏泻组心汤较安慰剂组显着改善CAG患者血清学胃功能(PGI、G-17)状态,减轻CAG患者胃脘痛、胃中痞满、神疲乏力、食少纳呆等临床症状,提高CAG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焦虑抑郁状态,改善睡眠质量,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无不良反应发生,因此半夏泻心汤是治疗CAG安全有效的中药复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研究为经典名方半夏泻心汤治疗CAG提供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4.2基于转录组学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作用机制研究通过转录组学的研究,利用差异基因的表达比较、GO功能富集、通路富集、PPI网络的技术,发现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机制涉及多靶点、多过程、多通路,可能与免疫调节、炎症反应、抗肿瘤、神经调控等生物学过程有关,与调控MEK/ERK 信号通路、PI3K/AKT 信号通路、WNT/Beta-catenin 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及JAK-STAT信号通路等有关。

王忻彤[3](2021)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任顺平教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临床跟师学习过程中,系统收集并整理任顺平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门诊患者病历,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对筛选出的有效信息(症状、证型、方药等)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从中发现并总结导师治疗此疾病的用药规律及临证经验,丰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防治思路。方法:以纳排标准筛选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经任顺平教授诊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有效病历,将获得的信息逐一输录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中,运用软件数据分析功能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症状(包括舌脉)、中医证型及组方药物之频次、性味、归经等进行计数统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组方规律分析、新方组合分析,进而得到药物组合及各证型的网络分布图。基于客观数据和主观认识,对任顺平教授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和阐述。结果:本研究共筛选出任顺平教授门诊治疗的20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病历,具体统计结果如下所示:1.一般资料统计:男性患者99例(48.3%),女性患者106例(51.7%),男女性别比为1:1.07。患者年龄集中分布于40~69岁年龄段,占比85.86%,其中以50~59岁为疾病的高发年龄段,占比44.88%。2.症状统计:本次共统计包括舌象、脉象在内的症状要素共70种,总频数2025次,其中出现频数>10次的症状(剔除舌苔脉象后)共23种,按照出现频数高至低依次为:胃脘胀满、胃脘疼痛、嗳气、烧心、食后脘闷、纳差、口苦、泛酸、口干、腹胀满、眠差、大便干、胁肋疼痛、倦怠乏力、喜温喜按、大便稀溏、大便不畅、胸闷、恶心、咽部异物感、思虑甚、口臭、善叹息,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涉及情志因素。舌象脉象出现频数≥10次的结果共14种,按照出现频数由高到低排序为:舌淡、脉沉、苔薄白、苔薄黄、脉弦、苔白、脉滑、苔黄腻、脉弦细、舌红、舌胖大、脉缓、脉沉弦、苔白厚。3.证型统计:6种中医证型的频率分布为:脾胃虚(寒)弱证(34.63%)、肝胃气滞证(26.83%)、肝胃郁热证(25.37%)、脾胃湿热证(11.22%)、胃阴不足证(1.95%)、胃络瘀阻证(0%)。4.用药规律:在纳入的205首处方中,共统计出119味中药,每味药物的累计频数≥15次的药物共46种,分列于前15位的药物为(常用剂量统计结果分别备注于药后):党参(10g,12g,15g)、姜半夏(6g,9g)、陈皮(9g,10g)、丹参(15g,20g)、旋覆花(12g,15g,20g)、白术(生:20g,30g,40g;炒:10g)、厚朴(9g,10g)、柴胡(6g,9g)、黄芩(6g,9g)、炒麦芽(15g,20g,30g)、炒谷芽(同前)、神曲(同前)、莪术(6g,9g)、生姜(3g,6g)、海螵蛸(20g,30g)。药物分类以理气药、补虚药、化湿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最多,其中以温性药居多,占比55.2%;以苦味、辛味、甘味为主,合计占比89.11%;多归经于脾经、胃经、肺经、肝经,综合占比71.22%。经关联规则得到的常用药物组合包括柴胡、黄芩,姜半夏、陈皮,神曲、炒麦芽、炒谷芽,丹参、莪术等。由聚类分析得到7组核心组方,并由此综合为7个新处方:牡蛎、浮小麦、女贞子、山茱萸,焦槟榔、枳实、大腹皮、生白术,炒酸枣仁、远志、龙眼肉、首乌藤,白芍、延胡索、川楝子、郁金、预知子,藿香、生白术、紫苏梗、佩兰,炮姜、山药、白扁豆、白豆蔻,炙甘草、桂枝、炙黄芪、香附、炒白芍。5.组方规律:经数据分析得出柴平汤加减是导师临证规律性基础组方,不同证型分别以六君子汤、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承气汤、半夏泻心汤、三仁汤等辨证施治。结论:结合客观数据及主观认识分析,任顺平教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思路清晰,认为本病以脾胃虚弱为发病基础、胃不通降为主要发病机制、痰湿与血瘀为主要病理产物,并以血瘀为致病关键,临证明察舌象以审虚、实、寒、热,以“胃宜通降”、“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贯穿始终,用药苦辛并用、平调寒热、标本兼治,为中医在本病的治疗方面贡献了不同方法。

陈愉[4](2021)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素特点研究及宋平主任治疗经验》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数据的收集整理,探索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医证素构成及分布特点,分析本病患者各证素与HP感染的关系,旨在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素辨证规范化和中医药诊治慢性浅表性胃炎提供理论依据,期望中医证素辨证能够在临床辨证及疾病防治方面有所影响。同时分析总结宋平主任对本病的诊疗经验,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本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符合要求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以及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中医四诊资料等进行调查收集,完成中医证素辨证量表,利用EXCEL 2010对数据整理录入,采用SPSS21.0软件统计分析,以探索与总结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的关系;第二部分:整理宋平主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的认识、治则治法、经验用方等,结合验案及平时的跟师体会,总结宋平主任的诊疗经验。结果1.一般资料:229例研究对象中,男性患者96人(41.9%),女性患者133人(58.1%),男女比例为1:1.39,女性多于男性;青年人107例(46.7%),中年人69例(30.1%),年轻老年人46例(20.1%),老年人7例(3.1%),以青年人居多;职业分布中,最多的是职员75例(32.8%),其次为退(离)休人员58例(25.3%);生活习惯分布情况中,吸烟30例(13.1%),饮酒28例(12.2%),饮食不规律50例(21.8%),饮食油腻88例(38.4%);BMI正常的患者129例(56.3%),超重的患者57例(24.9%),过轻的患者24例(10.5%),肥胖的患者19例(8.3%);饮食习惯分布情况中,喜食烫的患者最多(72例,31.4%),26.6%的患者没有饮食偏嗜;口味偏嗜分布中,喜食甜的患者最多(90例,39.3%),其次是喜食辣的患者(78例,34.1%),24.5%的患者没有口味偏嗜;调查睡眠情况分布,发现易醒睡不实最多(98例,42.8%),睡眠充足56例;229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易怒的患者最多(86例,37.6%),其次是过度思虑的患者(83例,36.2%);伴有焦虑状态的病人65例(28.4%),无焦虑状态的病人164例(71.6%);229例患者中发病与药物相关的患者44例(19.2%);229例患者中,约一半的患者发病没有季节规律,有季节规律的患者中以秋冬为主。2.病位证素分布:(1)病位总体以胃最多(210例,91.7%),其次是脾(57例,24.9%),肝(40例,17.5%);(2)病位组合分布中单病位最多(144例,62.9%),主要以胃为主;其次是双病位(64例,28.0%),主要为胃脾同病、胃肝同病。3.病性证素分布:(1)虚性证素中以阳虚最多(81例,35.4%),其次是气虚(76例,33.2%);实性证素中以气滞最多(199例,86.9%),其次是湿(83例,36.2%);(2)病性组合分布中双病性患者最多(72例,31.4%),其次是三病性(58例,25.3%)、单病性(57例,占24.9%);(3)病性虚实组合分布中,以虚实兼杂患者最多,单纯实证次之,单纯虚证最少,其中虚实兼杂患者中以气滞、阳虚兼杂较为常见。4.对频率超过15%的7个证素进行系统聚类,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及慢性浅表性胃炎发病规律,将证素归纳为“脾虚湿盛证”“肝胃气滞证”两类。5.各中医证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的相关性研究:(1)各病位证素与幽门螺杆菌是否感染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性证素“痰、湿、血虚”与幽门螺杆菌是否感染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病性证素与幽门螺杆菌是否感染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探讨病性证素湿、痰、血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证素湿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密切相关,有证素湿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几率是没有证素湿的患者4.316倍。6.宋平主任诊疗经验总结: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根本病机以滞、湿、虚三个字概括,脾胃虚弱为本,气机郁滞、湿浊内阻为标,治疗着重健脾理气,佐以祛湿和胃,以其经验方作为基础方,据症辨证加减。结论1.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位在胃,与脾、肝有关,提示临床治疗应调理胃、脾、肝三脏为主。2.慢性浅表性胃炎虚证以阳虚、气虚为主,实证以气滞、湿为主。3.慢性浅表性胃炎病性多是虚实夹杂,其中以气滞、阳虚兼杂最为常见。提示临床治疗时应注重标本同治,攻补兼施。4.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常见中医证型为:脾虚湿盛证、肝胃气滞证。5.证素湿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密切相关,有证素湿的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几率更大。6.宋平主任认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因病机关键在于脾胃亏虚、气滞湿阻,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临床坚持标本兼治,并以健脾理气兼祛湿、和胃为治法,运用其经验方据症辨证加减用药,知常达变,疗效甚佳,其经验值得参考和推广。

沙灵汐[5](2021)在《白长川教授从“滞伤脾胃”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总结白长川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学术思想及用药组方规律,深入探析其思辨特色,挖掘其独特见解。并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病案处方,并对药物的使用频率、性味归经、药物分类、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白师治疗该病的组方及用药规律,以期能指导临床并加以推广。资料与方法:1.通过查阅文献及检索相关数据库,深入研究白长川教授“滞伤脾胃”学说的理论渊源及学术思想。2.通过整理白长川教授门诊的就诊记录,将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标准的74例患者病例资料,总计152首方,输入EXCEL表格,双人负责数据源核对;3.运用EXCEL表格将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对患者的症状、舌脉、药物频次、用药分类、药物的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并运用关联规则、用药模式、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组方规律。结果:1.白长川教授临证在“滞伤脾胃”学术思想指导下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提出以“运脾六法”为代表的系列治疗方法。2.本研究中老年组占比最大,中年组其次,青年组最小,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男性22例,女性52例,分别占总数29.73%、70.27%。3.本研究中74例患者152次就诊记录中,症状上以胃胀、烧心、嗳气为主,频次分别为106、97、94;舌象上以舌淡红,边有齿痕最多;舌苔上以苔薄白腻最多;脉象上脉细最多。4.本研究152首方中,涉及中药90种,用药总频次2657次,高频药物依次为:姜半夏、党参、木香、茯苓、陈皮、厚朴、枳实、炒白术、鸡内金、浙贝母;药物功效及占比以理气药(33.15%)最多,利水渗湿药与化湿药共占比15.22位居第二,补虚药占比11.95%次之;药性以温性药(46.13%)、平性药(26.24%)、寒性药(23.81%)依次为最;五味以辛味(35.54%)、苦味(32.56%)、甘味(22.08%)为主;归经以归脾经(25.22%)最多,肺经(19.38%)、胃经(14.88%)随其后。5.对组方进行分析(1)“支持度”为0.7,“置信度”为0.9时,得出药对21组,角药11组,核心组方为8味中药:姜半夏、木香、党参、茯苓、枳实、厚朴、炒白术、陈皮。(2)“置信度”为0.9时,点击关联规则,得出11对中药组合。(3)设置聚类个数为“4”,得出4个聚类处方:聚类处方1:姜半夏,党参,浙贝母,茯苓,陈皮,木香;聚类处方2:党参,姜半夏,木香,茯苓,陈皮,枳实;聚类方处3:姜半夏,枳实,厚朴,木香,党参,炮姜;聚类处方4:姜半夏,枳实,厚朴,木香,茯苓,党参(4)在152方中将8味核心药物去除,设定支持度为0.3,置信度为0.93,点击关联规则,得出9组药物组合。结论:白长川教授临证在“滞伤脾胃”学术思想的指导下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并在此思想指导下提出了以“运脾六法”为代表的系列治疗方法。处方多以“姜半夏、党参、木香、茯苓、陈皮、厚朴、枳实、炒白术”为基本组合,理气运脾,祛湿化浊。实际治疗中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辨证论治,兼有湿热滞者以黄连、竹茹、浙贝母等清化中焦湿热;兼有寒滞者以炮姜、桂枝、吴茱萸等温脾暖胃;兼有瘀滞者,则以失笑散、丹参、三七等活血化瘀。临证用药灵活,疗效显着。

郭妍男[6](2021)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病理阶段中医病机演变思路探讨及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病理阶段的病机演变思路进行论述,并基于现代文献研究探索其用药规律及差异,总结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病理阶段的辨证思路及用药规律,以期对临床辨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索三大数据库(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万方)中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的相关文献,按照纳排标准进行筛选,建立数据库,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系统对三个病理阶段的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脾胃虚弱为三个病理阶段的发病之本。萎缩阶段以气滞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发展的重要环节,热毒为病进之助,胃络瘀阻贯穿始终。肠上皮化生阶段为热毒是推进疾病发展的重要因素,气滞与瘀血次之。上皮内瘤变阶段以热毒与瘀血为重,气滞次之。2.文献研究:(1)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要求的的文献有99篇,涉及中药134味,累计频次1116次;按功效划分可分为17类,排在前6位的为补虚药>理气药>清热药>活血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将支持度个数设置为20,置信度设置为0.8,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得到33个常用药对,聚类分析挖掘出6个核心处方。(2)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符合要求的文献有57篇,涉及中药141味,累计频次705次;按功效划分可分为18类,排在前6位的为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活血药>利水渗湿药>化湿药;将支持度个数设置为14,置信度设置为0.5,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得到28个常用药对,聚类分析挖掘出3个核心处方。(3)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上皮内瘤变符合要求的的文献有32篇,涉及中药108味,累计频次436次,排在前5位的为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药>理气药>化痰药;将支持度个数设置为10,置信度设置为0.8,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得到33个常用药对,聚类分析挖掘出3个核心处方。结论:1.慢性萎缩性胃炎三个病理阶段均以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本。2.气滞、热毒、瘀血等病理因素对疾病的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3.三个阶段的治疗主要以补虚药、理气药、清热药、活血药、化湿药、化痰药为主,每个阶段的用药各有侧重。萎缩阶段以补虚药为主,配伍以理气药、清热药、活血药;肠上皮化生阶段以补虚药为主,配伍以清热药、理气药、活血药;上皮内瘤变阶段以补虚药为主,配伍以清热药、活血药。

赵兵[7](2020)在《基于人胃黏膜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学说探讨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端粒缩短是反应细胞衰老的生物学标志物,研究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较同龄正常人缩短,提示CAG或与胃黏膜衰老有关,然相关分子机制尚未阐明。既往临床研究证实,导师根据“胃天年”理论运用固本通络汤治疗CAG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疗效,然固本通络汤疗效发挥的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对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与端粒结合蛋白TRF1、TRF2、POT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细胞衰老通路关键因子p53mRNA表达水平的研究,从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角度探讨CAG的发病机制以及固本通络汤治疗CAG的机制。研究方法:(1)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与p53mRNA表达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实验设计,收取30例CAG患者及30例CNAG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行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明确诊断。通过填写调查问卷以确定两组患者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检测患者胃窦部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以及细胞衰老通路关键因子p53mRNA表达,探讨人胃黏膜端粒调控网络及衰老与CAG的相关性,以进一步明确CAG发病的分子机制。(2)固本通络汤治疗CAG的机制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实验设计,回顾性的收取经固本通络汤治疗3个月后胃窦部黏膜病理至少改善一个等级的患者30例,对其治疗前后的胃窦部病理标本进行再切片,通过检测胃窦部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以及细胞衰老通路关键因子p53mRNA表达,探讨固本通络汤对端粒调控网络及细胞衰老通路关键基因p53的影响,从而明确固本通络汤疗效发挥的机制。研究结果:(1)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与p53mRNA表达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两组患者基线比较:性别、年龄组成无明显差异,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相关危险因素比较:与CNAG组相比,CAG患者中有Hp感染史者更多、病程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吸烟史、饮酒史、熬夜、暴饮暴食、喜食辛辣刺激、生冷及高盐饮食、胃癌家族史及现症感染Hp等危险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病理情况比较:CAG组患者中,伴萎缩22例(占73.3%)、伴肠化29例(占96.7%)、伴异型增生1例(占3.3%),两组患者胃黏膜病理积分有明显差异(t’=9.682,P<0.001)。两组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比较:两组患者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均不符合正态分布,CAG组相对端粒长度中位数为0.67,CNAG组相对端粒长度中位数为1.06,CAG组较CNAG组相对端粒长度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97.000,P=0.024)两组患者胃黏膜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胃黏膜TRF1mRNA在CNAG组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8,P=0.434);TRF2mRNA在CAG组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9,P=0.054);POT1mRNA在CNAG组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5,P=0.226);TRF1、TRF2、POT1蛋白在CAG组均高表达,与CNAG组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胃黏膜p53mRNA表达水平的比较:p53mRNA在CAG组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0,P=0.796)。胃黏膜端粒长度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CAG组及CNAG组胃黏膜端粒长度与年龄均无相关性(CAG 组:r=-0.303,P=0.131;CNAG 组:r=-0.195,P=0.302)胃黏膜端粒长度与 TRF1、TRF2、POT1、p53mRNA 及 TRF1、TRF2、POT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分析:CAG组p53mRNA表达水平与胃黏膜端粒长度存在轻度负相关(r=-0.396,P=0.031),回归方程Y=-0.321X+1.099(F=3.438,P=0.074),提示该回归方程无统计学意义,因而不能用p53mRNA表达水平预测CAG胃黏膜端粒长度,CNAG组胃黏膜端粒长度与TRF1、TRF2、POT1及p53mRNA水平均无相关性;CAG组TRF2、POT1蛋白表达量与胃黏膜端粒长度呈负相关,其中TRF2蛋白表达量与端粒长度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041X+1.249(F=1.741,P=0.198),提示该回归方程无统计学意义,不能用TRF2蛋白表达量预测CAG胃黏膜端粒长度,POT1蛋白表达量与端粒长度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103X+1.272(R2=0.206,F=7.249,P=0.012),CNAG 组胃黏膜端粒长度与 TRF1、TRF2、POT1蛋白表达量均无相关性。胃黏膜病理积分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TRF1、TRF2、POT1、p53mRNA表达水平及TRF1、TRF2、POT1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60例受试者胃黏膜病理积分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呈负相关(r=-0.410,P=0.001),线性回归方程为Y=-5.018X+11.54(R2=0.181,F=12.81,P<0.001);胃黏膜病理积分与 TRF1mRNA表达水平无相关性(r=-0.054,P=0.682),与TRF2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339,P=0.008),与 POT1mRNA 表达水平无相关性(r=0.052,P=0.695),与p53mRNA表达水平亦无相关性(r=0.037,P=0.778);胃黏膜病理积分与TRF1、TRF2、POT1蛋白表达量均呈正相关,与TRF1蛋白表达量回归方程为Y=1.974X+0.534(R2=0.437,F=45.04,P<0.001),与 TRF2 蛋白表达量回归方程为Y=0.848X-1.457(R2=0.138,F=9.312,P=0.003),与POT1蛋白表达量回归方程为 Y=1.743X+0.814(R2=0.294,F=24.15,P<0.001)。CAG发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RF1与POT1蛋白表达阳性为CAG的独立危险因素,TRF1蛋白表达阳性者发生CAG的风险是阴性者的16.54倍(95%CI:1.84-149.03),POT1蛋白表达阳性者发生CAG的风险是阴性者的9.11倍(95%CI:1.64-50.54)。(2)固本通络汤治疗CAG的机制研究治疗前后病理资料比较:萎缩、肠化、慢性炎症治疗前后的构成比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萎缩、肠化治疗前后积分及治疗前后总积分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慢性炎症治疗前后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异型增生病例数仅为1例,因而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胃黏膜端粒长度的比较:治疗前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为0.30±0.16,治疗后为0.32±0.19,治疗前后差值为-0.02±0.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9,P=0.587),无法证明固本通络汤对治疗前后的胃黏膜端粒长度有影响。治疗前后胃黏膜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比较:治疗前后TRF1表达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TRF2及POT1mRNA表达水平无差异,因此无法证明固本通络汤对TRF2及POT1mRNA表达有影响;治疗前后胃黏膜TRF1、TRF2及POT1蛋白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法证明固本通络汤对TRF1、TRF2及POT1蛋白表达有影响。治疗前后胃黏膜p53mRNA表达水平比较:治疗后p53mRNA的表达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们通过对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与p53mRNA表达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发现:(1)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较CNAG患者缩短,端粒的缩短与CAG的发生密切相关。(2)CAG患者胃黏膜TRF1、TRF2、POT1蛋白表达量显着高于CNAG患者;CAG患者胃黏膜TRF2、POT1蛋白表达量与胃黏膜端粒长度呈负相关,考虑CAG患者胃黏膜端粒缩短与TRF2、POT1蛋白的过表达有关。(3)CAG患者的p53mRNA表达水平与胃黏膜端粒长度存在轻度负相关,CAG患者中端粒长度缩短伴随着p53mRNA表达增高,初步考虑为p53通路的激活以介导细胞衰老,防止端粒过短被识别为DNA损伤,引起染色体不稳定而发生癌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4)本研究60例受试者胃黏膜病理积分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呈负相关,与TRF2mRNA表达水平及TRF1、TRF2及POT1蛋白表达量均呈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胃黏膜端粒长度、TRF2mRNA表达水平、TRF1、TRF2、POT1蛋白表达量均可以预测胃黏膜的病变程度。(5)TRF1和POT1蛋白表达阳性是CAG的独立危险因素,TRF1蛋白表达阳性者发生CAG的风险是阴性者的16.54倍,POT1蛋白表达阳性者发生CAG的风险是阴性者的9.11倍。临床上对胃黏膜TRF1及POT1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可作为CAG诊断和预后的参考指标。通过对固本通络汤治疗后胃黏膜病理改善者的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发现:(1)固本通络汤治疗前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无明显差异,尚不能说明固本通络汤对胃黏膜端粒长度有影响。(2)固本通络汤可以下调TRF1mRNA的表达水平。(3)固本通络汤治疗前后TRF1、TRF2、POT1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尚不能说明固本通络汤对TRF1、TRF2、POT1蛋白表达有影响。(4)固本通络汤可以下调p53mRNA表达水平,初步考虑固本通络汤可能是通过延缓端粒缩短的速度,为DNA损伤修复机制提供机会,阻断p53介导细胞衰老通路的激活,从而达到延缓胃衰老、逆转CAG的作用,然其机制尚有待于进行细胞体外和动物体内实验做进一步的验证。

陶丽芬[8](2020)在《加味资生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及BLI胃镜和病理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加味资生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蓝激光胃镜下胃黏膜萎缩分级、胃黏膜形态分型、病理等指标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胃复春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加用加味资生颗粒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分别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镜下萎缩分级、胃黏膜形态分型、病理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中医症状积分比较:(1)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胃脘胀满或疼痛、胃部喜按、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大便稀溏、食少纳呆、食后脘闷症状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进行比较,治疗组在胃脘胀满或疼痛、胃部喜按、气短懒言、大便稀溏的症状改善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倦怠乏力、食少纳呆、食后脘闷症状改善上两者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症状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胃脘胀满或疼痛、胃部喜按、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大便稀溏、食后脘闷症状改善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食少纳呆症状改善上两者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的第3个月,治疗后的第6个月,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总积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症状总积分降低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胃镜疗效比较:(1)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胃黏膜萎缩分级程度、胃黏膜形态分型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对萎缩分级程度、胃黏膜形态分型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4.病理疗效比较: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胃黏膜组织的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肠化程度均轻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在胃黏膜组织活动性、萎缩程度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在慢性炎症、肠化程度改善方面两者疗效相当(P>0.05);5.安全性比较: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1.加味资生颗粒可显着缓解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型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疗效较好。2.加味资生颗粒可明显减轻胃黏膜萎缩分级程度,改善萎缩黏膜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胃黏膜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肠化的病理状态,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李萍[9](2020)在《慢性胃炎患者5年疾病演变随访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慢性胃炎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理存在“慢性炎→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演变过程,该过程也是胃癌发生的重要途径。由于此过程临床周期较长、受到影响因素较多,目前疾病转归及其影响因素间相关性研究较少,临床缺少对其疾病进展早期预防措施的研究。基于此现状,本研究纳入5年前确诊为慢性胃炎的患者,通过了解胃镜复查情况、观察现阶段病理状态,分析其病理状态与5年间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明确慢性胃炎5年疾病转归与各项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认识慢性胃炎病理演变过程,以及中西医结合防控慢性胃炎病理进展临床早期预防方案的制定提供研究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随访研究方法,对2014年01月01日-2015年12月31日期间确诊的143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电话+微信”随访。重点观察其内镜复查结果,对有内镜复查的患者采集其一般临床资料、行为因素资料(吸烟史,饮酒史,作息习惯,运动习惯,常见饮食偏嗜及饮食规律)、疾病因素资料(慢性胃炎治疗情况,HP感染史,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史、过敏史,合并疾病史)、遗传因素资料(慢性胃炎家族史,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家族史)、社会心理因素资料(情绪状态,急躁焦虑,忧思抑郁)、中医诊断信息资料等各项临床信息。对比分析慢性胃炎不同病理转归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分布特征,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影响慢性胃炎病理进展的相关因素。结果:1.经随访,前期入组的1430例患者中,有内镜复查的患者113例,平均复查周期是1039天。其中有内镜复查的人群中CAG患者比例(46.0%)明显多于无内镜复查人群(17.3%)。2.有内镜复查的113例中,随访前后症状变化主要表现为胃脘胀满、嗳气明显减轻,呃逆加重;中医证候变化整体呈现出脾胃湿热证患者减少,胃阴不足证患者增多。3.根据内镜及病理诊断结果,113例患者中病情“进展”27例(23.9%),“逆转”43例(38.1%),“无变化”43例(38.1%)。其中,慢性胃炎病理“进展”的患者具有如下特点:(1)一般临床资料方面,45-59岁的患者明显多于18-44岁和≥60岁的患者;(2)行为因素方面,较多患者存在作息不规律、无运动习惯、喜食辛辣、进食快、平素饮食不规律等习惯;(3)疾病因素方面,较多患者未对慢性胃炎进行系统治疗、既往存在HP感染史、既往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史,较少患者合并其他疾病史;(4)在遗传因素、情绪因素方面与病理无进展的患者间未见统计学差异。4.进一步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作息习惯、HP既往感染史、其他消化道疾病史,以及中医证候要素“阴虚”为影响病理进展的相关性因素(P<0.05)。结论:慢性胃炎患者5年疾病转归存在“进展”、“逆转”、“无变化”三种形式,其中慢性胃炎疾病进展与年龄、作息习惯、HP既往感染史、其他消化道疾病史以及中医证候要素“阴虚”密切相关。加强对有高危因素的慢性胃炎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复查意识,积极纠正其不良生活习惯对于控制疾病进展将有重要意义。

魏仁贤[10](2020)在《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拟对李家庚教授发表的论文、着作、临床病案研究,重点对慢性胃炎病案数据挖掘,探讨李家庚教授的学术思想及治疗脾胃病等疾病的经验,总结临床辨治思路、用药规律及特色,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促进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方法搜集李家庚教授2011年至2018年的门诊医案(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等);研读李家庚教授公开发表的论文、着作;整理有关调摄、药物、方法宜忌、病症等方面的经验;举例分析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胃癌、胃食管反流、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便秘等脾胃病验案,以及内、外、妇、儿、五官科15种疑难杂病临床验案。重点对慢性胃炎病案进行数据挖掘研究与分析:标准化后的病案数据录入Excel表格,数据清洗整理;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Weka3.6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再通过Pajek2.0复杂网络软件对核心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并绘制复杂网络图,展示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的临证用药规律等。结果李家庚教授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及治未病思想贯穿于伤寒学术研究及临床实践中,具体如下。1.李家庚教授的学术思想及贡献(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编着大量仲景相关的着作,从整体出发,以六经辨治为思想核心,融合寒温,师事百家,从理法方药等方面,宏观上阐发仲景思想;微观上考辨《伤寒论》中“复”、“消息”、“除中”内涵,考证王叔和生平,析辨小柴胡汤证非半表半里证(病位、定性、临床实践),探讨仲景所用虫类药、温燥药(附子、半夏)药物毒效及宜忌,体现学重伤寒,用药平稳,顾护脾胃及阴津,衷中参西等学术思想。(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指出三百九十七法是张仲景辨治精髓,亦是临证辨治的重要思想来源,推崇精研三百九十七法的奥旨,病脉证治为重点进行思考,该法划分标准乃凭仲景原条文。(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从易经角度阐述仲景学说,倡导医学时空数理观的独特思想,阐述生理、病理、症候、辨治、传变及预后等,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思想及恒动观点,有利于培养临床思维。(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六经辨治为根本,法随证立、药随症变、方因机变、辨病治疗等有机结合。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思想核心。(5)伤寒杂病,贵圆机活法:随证论治主,将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三焦辨证、八纲辨证等有机融合,多法联用。融寒温为一体,师事百家,灵活辨治。(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思想:总结仲景试探法用于疾病诊断、试探性治疗、判断预后;因势利导法分随病情利导、随病位利导、随病性利导;运用救逆法逆转病因、优化治疗及预防传变的治未病思想。并利用这些方法指导临床实践,治疗鼻咽部恶性肿瘤溃烂、血肿等。2.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1)重六经辨治,广经方应用(1)小柴胡汤加减辨治急性热病:六经辨证为主,结合卫气营血辨证与辨病治疗,方以小柴胡汤加减辨治。根据风热犯卫、少阳阳明合并气分热盛、三焦邪热壅盛随证加减;结合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肺炎、肿瘤、中耳炎、鼻炎、淋巴结炎等辨病治疗。(2)经方为主配合葛根、钩藤六经辨治眩晕:风寒湿等邪气侵袭,或痰、水、瘀等停聚,或经络脏腑气血津液及阴阳失调为主要病机;提倡六经辨证为主,经、时方配合葛根、钩藤,随证加减。葛根20g、钩藤15g作为对药配合使用,通治诸多眩晕,安全有效。(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1)从精气血津液辨治耳聋:内外因素交攻致精气血津液变化影响耳部;以气滞血瘀、精气不足为主要病机,病涉五脏;填精、调气、和血、和津液为主要治法;治疗以经验方随证加减,并根据随年龄、性别等适宜用药。(2)调理脏腑精气治疗肾病综合征:发病与脏腑精气血津液密切相关,尤以脾肾肺三脏为甚。治以调理脾肾肺为本。方选六味地黄汤、右归丸加减填补肾精;八珍汤加减补益脾胃气血、健运中州;银翘散、麻黄汤等解表以散邪;配合疏肝理脾、补血养心、通利三焦和膀胱等法。(3)调和气血阴阳治疗三叉神经痛:外邪侵袭、肝郁气滞、瘀血阻络或阴虚阳亢络脉失养为主要病因病机;祛邪通络、调和气血阴阳为基本治法;柴胡疏肝散、四物汤合牵正散为常用方剂。(4)麻黄升麻汤加减发越阳气法治疗重症肌无力:病机与邪气外袭、脾胃虚弱、肾阳亏虚等脏腑气血不足关系密切;温补脾肾、升阳清热为主要治法;麻黄升麻汤配合六味地黄汤、八珍汤加减为主方。(5)当归芍药散加减理气养血治疗痛经:肝郁气滞、气血瘀阻,或寒凝血瘀,或因虚致瘀为主要病机;疏肝健脾,养血调经为主要治法;当归芍药散、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主方。(3)内外合邪理论辨治内外多种因素致热、湿、痰、瘀、郁互结为主要病机。发病以湿热、气郁为先;日久可致气虚、阴虚、血瘀、痰阻。清热袪湿,化瘀除痰为主要治法。肺结节以清肺热为重,常以银翘散或五味消毒饮加减;乳房肿块以清中焦湿热为要,常以半夏泻心汤加减。随证配合化痰、温阳、散结、解郁、化瘀等法治疗。(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1)和调五脏法治疗基因缺陷等所致不孕不育:五脏六腑皆可致不孕不育,非独肾也;中药可以治愈部分基因缺陷、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所致的不孕不育。治疗上常根据患者体质灵活变通,各有侧重。或以治肾为主,或疏肝为要,或健运脾胃为核心,或肺肾同治、脾肾同治等。如解表散邪治肺;清热除湿、益气健脾、理气和胃以治脾;疏肝解郁、养血调经以治肝;补益阴阳治肾;补血、清火以治心等。(2)消补温为主辨治冠心病:冠心病以气血阴阳亏虚本,湿、热、寒、痰、郁瘀阻心脉为标;消补温三法为主要治法,分温心阳、补气阴、消痰瘀和郁气;随证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生脉饮、二陈汤、五苓散、血府逐瘀汤等加减。(3)升阳健脾法辨治婴儿疝气:中气下陷、肝郁气滞或寒凝肝脉为主要病机;益气升阳,健脾养血为主要治法;补中益气丸合保和丸为主要方剂。(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1)验方清补消辨治鼻咽部恶性溃烂:热毒瘀阻鼻咽为鼻咽部肿瘤等恶性病变的主要病机;清、补、消三法为主要治法;灵活运用试探法、救逆法、因势利导法;“解毒化瘀汤”、“杀虫祛疮方”乃自创验方,治疗鼻咽部恶性溃烂疗效较好。(2)李氏退黄汤加减五法三辨治疗黄疸:热、毒、湿、瘀、滞为主要病理因素;热毒湿瘀互结,气滞血瘀,肝失疏泄,胆汁分泌与排泄异常而发黄疸为主要病机;泄热、解毒、利湿、化瘀、行气为主要治法;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辨病治疗联合辨治;李氏退黄汤为有效经验方。(3)解毒化瘀汤从热毒瘀阻论治痛风:热毒瘀阻肢体关节为根本病机;解毒化瘀,清热祛湿为主要治法;经验方“解毒化瘀汤”加减为主要处方,疗效明显。(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1)精选方剂,经时方合用,提高疗效。(2)用药当轻灵平稳,忌滥用温补,过补即毒,如人参等;也不要因噎废食,某些性烈或带毒性药物适量使用也能为补,如附子、细辛适量可以补阳。斟酌使用,增效减毒。(3)病症经验:小方专药适宜运用,增效减毒。(4)调摄适宜,减少疾病产生及复发。3.脾胃病辨治经验(1)脾胃病辨治特点:(1)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2)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3)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4)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5)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2)经验举隅:(1)虚热毒湿瘀论治胃癌转移并发黄疸:气痰瘀毒互结为主要病机。早期肝经气郁、脾胃阳虚多见;中期湿浊内生、血瘀痰凝为多;晚期胃热津伤、气血双亏、瘀毒内阻为主。治疗扶正与袪邪同用,清热祛湿,解毒化瘀为主要治法,方选李氏退黄汤加减。(2)辛开苦降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辛开苦降为主要治法,方以半夏泻心汤合藿香正气散、丹参饮等加减。(3)本虚标实论治胃食管反流:正虚为本,气滞、痰凝、血瘀、火郁为标;扶正祛邪为主要治法,随证(症)加减。(4)清补消结合辨治老年习惯性便秘:阴虚液涸,气虚血亏,阳虚阴凝,胃肠燥热,气郁食滞通降受阻为主要病机;清补消三法为主要治法;治分清虚热、清湿热、补阴、补阳、补气、补血、消瘀血、消食积、消郁气。(5)湿热瘀滞肠道论治克罗恩病:湿热壅滞肠道,脾胃虚弱,瘀血内生形成虚实夹杂为主要病机;清热祛湿、益气健脾、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方法;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加减为主要方剂。(6)经时方合用辨治溃疡性结肠炎:本虚标实为基本病机;初起热毒瘀滞肠道,日久正气亏虚,气血阴阳不足。清热解毒、化瘀祛湿为主要治法;配合调理脏腑气血津液阴阳等。常用方剂有乌梅丸、白头翁汤、十灰散等经时方结合。(7)乌梅丸加减辨治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可由情志、饮食、劳倦、寒湿、湿热等导致肠道气机紊乱,传导失司;治疗以疏肝理脾、益气养血、除湿清热为常用治法;乌梅丸、藿香正气散、痛泻要方、柴胡疏肝散等为常用方剂。(3)慢性胃炎数据挖掘结果(1)719例患者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2)脘胀、胃脘痛、反酸、嗳气等症为常见主诉;(3)舌红、苔黄、脉弦为主要舌脉;(4)气滞、血瘀、湿热、血虚、气虚等为主要病因证素;(5)核心证型分为六型,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证最多见。(6)常用方剂:半夏泻心汤,藿香正气散;二陈汤,黄连温胆汤;丹参饮;柴胡疏肝散,旋覆代赭汤;当归芍药散等。(7)常用中药:生甘草、茯苓、茯神、黄连、黄芩、藿香、佩兰、法半夏、丹参、赤芍、白芨、川芎、延胡索、海螵蛸等。(8)核心药对:佩兰→藿香、白芨→海螵蛸、炒麦芽→炒谷芽、香橼→佛手、白芍→赤芍、茯神→茯苓、黄连→法半夏、黄芩→黄连等。(9)核心药物聚类成6个新处方:如藿香-佩兰-法半夏-炒白术-茯苓-茯神;藿香-法半夏-黄连-黄芩-海螵蛸-白芨;葛根-钩藤-藿香-法半夏-黄连-黄芩;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藿香-法半夏等。(10)证-症关系,证-方关系,证-药关系:如脾胃湿热为例,以胃脘痛、脘胀、嗳气、胃脘灼热等为主症;常以半夏泻心汤加藿香、佩兰等治疗;主要使用藿香、佩兰、法半夏、黄连、黄芩等。(4)慢性胃炎辨治经验(1)慢性胃炎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2)病位在胃,涉及诸脏;(3)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法;(4)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与生活、饮食因素、生理规律影响、心理因素、疾病传变因素等有关。(5)以和助通,以消为补;(6)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7)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8)总结了脾胃病验方:藿香、佩兰、法半夏、黄连、黄芩、赤芍、白芍、丹参、川芎、白芨、海螵蛸、陈皮、佛手等。结论1.伤寒学术思想(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5)伤寒杂病,圆机活法;(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思想。2.临证辨治思想(1)重六经辨治,广经方应用;(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3)内外合邪理论辨治;(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3.脾胃病辨治经验(1)脾胃病辨治特点:(1)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2)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3)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4)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5)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2)慢性胃炎辨治经验:(1)慢性胃炎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2)病位在胃,涉及诸脏;(3)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要治法;(4)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5)以和助通,以消为补;(6)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7)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8)验方加减,药随证变。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总结了李家庚教授将伤寒、易经结合的时空数理观;试探救逆,因势利导等伤寒学术思想。(2)多角度总结了临证辨治思想,及秘验方等临证经验。如“解毒化瘀汤”、“杀虫祛疮方”、“李氏退黄汤”等,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李家庚教授辨治特色及用药特点。(3)总结了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注重粘膜修复等脾胃病辨治特点;(4)数据挖掘出慢性胃炎用药规律,如核心药物聚类的6个新处方;总结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以和助通,以消为补等辨治特点。

二、标本兼治治疗萎缩性胃炎10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标本兼治治疗萎缩性胃炎108例(论文提纲范文)

(1)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及炎性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方法
    1.6 评价标准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胃动力比较
    2.3 两组主观症状评价
    2.4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3 讨 论

(2)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基于转录组学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CAG与胃癌前疾病的定义
        2. CAG的临床研究进展
        3. CAG的基础研究进展
        4. 小结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1. 辨证治疗
        2. 成方治疗
        3. 自拟方治疗
        4. 中西医药联合治疗
        5. 中成药治疗
        6. 外治法
    综述三 转录组学技术及其在中医学中的研究进展
        1. 转录组学研究的相关技术
        2. 转录组学在中医药学研究中的应用
        3. 展望
    综述四 魏玮教授治疗CAG相关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
        1. 辛开苦降,善用经方
        2. 益气活血,消症化瘕
        3. 调畅情志,和解少阳
        4. 调枢通胃,总揽全局
        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样本量估算与数据管理
        2.3 研究对象
        2.4 干预措施
        2.5 疗效评价指标
        2.6 安全性指标
        2.7 统计方法
        2.8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疗效结果分析
        3.3 安全性评价
    4、讨论
        4.1 半夏泻心汤可以减轻CAG患者中医症状
        4.2 半夏泻心汤可以调节CAG患者胃功能血清学水平
        4.3 半夏泻心汤可以改善CAG患者焦虑抑郁状态
        4.4 半夏泻心汤可以提高CAG患者睡眠质量
        4.5 半夏泻心汤可以降低CAG患者炎症因子水平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转录组学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作用机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来源
        1.2 受试者与血样采集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1.4 软件及数据库
        1.5 样本准备
        1.6 生物信息学分析
    2、结果
        2.1 测序基本情况
        2.2 差异表达筛选结果
        2.3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2.4 差异表达基因通路富集分析
        2.5 PPI网络分析
    3、讨论
        3.1 半夏泻心汤治疗CAG与抑制炎症
        3.2 半夏泻心汤治疗CAG与免疫调节
        3.3 半夏泻心汤治疗CAG与抗肿瘤
        3.4 半夏泻心汤治疗CAG与神经调控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
    3. 存在问题与不足
    4. 展望
致谢
附件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件
个人简历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3)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任顺平教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内容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历收集
    2.2 数据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症状统计
    3.3 证型统计
    3.4 总体药物规律
    3.5 总体组方规律
    3.6 各证型用药规律
4 讨论与分析
    4.1 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4.2 任顺平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总结
    4.3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治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素特点研究及宋平主任治疗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素特点研究
    1 临床研究设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调查内容
        1.7 研究方法
        1.8 统计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布情况
        2.2 中医证素分布情况
        2.3 中医证素与 HP 感染的关系
    3 讨论
        3.1 用“证素辨证”认识 CSG
        3.2 CSG 患者的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3.3 中医证素分布特点
        3.4 湿与 HP 感染
第二部分 宋平主任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经验
    1 疾病认识
    2 病因病机
    3 治则治法
    4 经验方
    5 验案举隅
    6 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一般情况采集表
    附录2:证素辨证计算表
    附表3:焦虑自评量表
综述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白长川教授从“滞伤脾胃”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白长川教授“滞伤脾胃”学术思想研究
    1 “滞伤脾胃”理论渊源
    2 集众家所长,立脾胃新论
    3 治疗原则
    4 经典药对
    5 病案赏析
    6 小结
第二部分 白长川教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规律研究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病理阶段中医病机演变思路探讨及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病理阶段中医病机演变思路的探讨
    1 萎缩阶段
    2 肠上皮化生阶段
    3 上皮内瘤变阶段
第二部分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病理阶段的用药规律研究
    1 资料
    2 方法
    3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基于人胃黏膜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学说探讨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索引
前言
    附: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 GA、GIM、Dys
        1.2 病因学
        1.3 临床表现
        1.4 诊断
        1.5 治疗
        1.6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2.1 病名溯源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药治疗
        2.4 实验研究
        2.5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3. 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研究现状
        3.1 端粒概述
        3.2 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
        3.3 端粒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研究
        3.4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4. 周斌教授从“胃天年”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述要
        4.1 “胃天年”理论的创立及学术思想溯源
        4.2 周斌教授基于“胃天年”理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述要
        4.3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与p53mRNA表达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固本通络汤治疗CAG的机制探讨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全文结论
    2. 创新点
    3. 局限性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8)加味资生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及BLI胃镜和病理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西医研究概况
        1.1 流行病学
        1.2 病因
        1.3 诊疗
    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病因病机
        2.2 辩证分型
        2.3 论治概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试验药物
    2 主要仪器
    3 病例选择
        3.1 病例来源
        3.2 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脱落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分组
        4.2 干预措施
        4.3 检查方法
        4.4 观察项目
        4.5 疗效评价
        4.6 统计学处理
第三部分 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疗效结果
        2.1 中医临床症状疗效对比
        2.2 胃镜疗效对比
        2.3 病理疗效对比
        2.4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观察
第四部分 讨论
    1 对脾胃虚弱型CAG病因病机的探讨
    2 立方依据及方药解析
    3 药物胃复春片的选择
    4 临床结果分析
        4.1 一般情况
        4.2 中医临床症状疗效
        4.3 胃镜疗效
        4.4 病理疗效
        4.5 安全性
    5 结论
    6 临床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6.1 不足之处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略缩词表
综述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慢性胃炎患者5年疾病演变随访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胃炎病理演变相关危险因素研究现状
        1 慢性胃炎病理演变过程中的危险因素
        2 应用于慢性胃炎病理演变相关因素研究的统计方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随访在疾病监测中的应用现状
        1 随访研究方法的应用现状
        2 随访应用过程中的数据问题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基于CiteSpace的慢性胃炎不同病理阶段证候研究现状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随访对象
        2 随访形式
        3 随访技术路线
        4 诊断标准
        5 随访表的制定
        6 观察内容
        7 数据管理
        8 质量控制
        9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慢性胃炎患者随访人群的临床资料分析
        2 慢性胃炎患者不同病理演变情况的亚组比较分析
        3 基于Logistic回归的慢性胃炎病理进展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
        1 从病证结合视角认识慢性胃炎疾病演变
        2 影响慢性胃炎病理演变的相关因素探讨
        3 针对慢性胃炎病理进展特点的中西医结合早期预防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慢性胃炎诊断标准
    附录2 本文采用的随访表
    附录3 慢性胃炎患者随访前后症状分布表
    附录4 影响慢性胃炎患者病理进展的单因素分析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李家庚教授伤寒学术思想及贡献
    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
    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
    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
    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
    5.伤寒杂病,贵圆机活法
    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
第二章 李家庚教授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
    1.重六经及脏腑,广经方应用
        1.1 小柴胡汤加减六经辨治为主治疗急性热病
        1.2 经方为主配合葛根、钩藤六经辨治眩晕
    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
        2.1 从精气血津液辨治耳聋
        2.2 调理脏腑精气治疗肾病综合征
        2.3 调和气血阴阳治疗三叉神经痛
        2.4 麻黄升麻汤加减发越阳气法治疗重症肌无力
        2.5 当归芍药散加减理气养血治疗痛经
    3.内外合邪理论经时方复用辨治肺结节、乳腺肿块
    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
        4.1 和调五脏法辨治基因缺陷等不孕不育
        4.2 消补温为主辨治冠心病
        4.3 升阳健脾法辨治婴儿疝气
    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
        5.1 验方清补消辨治鼻咽部恶性溃烂
        5.2 李氏退黄汤加减五法三辨治疗黄疸
        5.3 解毒化瘀汤从热毒瘀阻论治痛风
    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
        6.1 方法宜忌
        6.2 药物运用
        6.3 病症治验
        6.4 关于调摄
第三章 李家庚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
    1.李家庚教授辨治脾胃病的理论渊源
        1.1 宗《内经》以脾胃为本,保护脾胃是治未病关键
        1.2 遵仲景六经辨治,重视脾胃调理
        1.3 从《金匮要略》杂病辨治,顾护脾胃
        1.4 融后世百家学说,多维辨治脾胃病
        1.5 参考现代诸论,衷中参西
    2.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传承中的运用
        2.1 频数分析
        2.2 聚类分析
        2.3 关联规则
        2.4 贝叶斯网络
    3.李家庚教授脾胃病辨治思路及特点
        3.1 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
        3.2 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
        3.3 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
        3.4 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
        3.5 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
    4.脾胃病经验举隅
        4.1 虚热毒湿瘀论治胃癌转移并发黄疸
        4.2 辛开苦降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
        4.3 本虚标实论治胃食管反流
        4.4 清补消结合辨治老年习惯性便秘
        4.5 湿热瘀滞肠道论治克罗恩病
        4.6 经时方合用辨治溃疡性结肠炎
        4.7 乌梅丸加减辨治肠易激综合征
第四章 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经验的数据挖掘
    1.资料来源
    2.资料筛选
    3.诊断标准
    4.纳入标准
    5.排除标准
    6.疗效评价标准
    7.研究方法
        7.1 病案资料筛选和整理
        7.2 病案术语的标准化
        7.3 数据录入
        7.4 数据清洗
        7.5 数据挖掘和分析
    8.研究结果
        8.1 慢性胃炎分类及伴发疾病频数分析
        8.2 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8.3 主症频数分析
        8.4 刻下症状频数分析
        8.5 舌诊、脉诊频数分析
        8.6 中医病因证素频数分析
        8.7 患者证型分布
        8.8 方剂使用频数统计
        8.9 药物频数分析
        8.10 慢性胃炎病案核心药对关联规则分析
        8.11 基于聚类分析的证-症关系分析
        8.12 基于聚类分析的证-药关系分析
        8.13 基于聚类分析的慢性胃炎新处方分析
        8.14 慢性胃炎高频药物复杂网络分析
        8.15 李家庚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临证规律
    9.讨论
        9.1 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
        9.2 病位在胃,涉及诸脏
        9.3 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法
        9.4 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
        9.5 以和助通,以消为补
        9.6 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
        9.7 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
        9.8 验方加减,药随证变
    10.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验案举隅
结语
    1.伤寒学术思想
    2.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
    3.脾胃病辨治经验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脾胃病的中医辨治及数据挖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附录三 李家庚教授撰写着作大要
致谢

四、标本兼治治疗萎缩性胃炎10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及炎性因子的影响[J]. 王坤,霍永强,石德坤. 四川中医, 2021(08)
  • [2]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基于转录组学的作用机制研究[D]. 国嵩.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任顺平教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D]. 王忻彤.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素特点研究及宋平主任治疗经验[D]. 陈愉.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白长川教授从“滞伤脾胃”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规律研究[D]. 沙灵汐.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病理阶段中医病机演变思路探讨及用药规律研究[D]. 郭妍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基于人胃黏膜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学说探讨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D]. 赵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8]加味资生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及BLI胃镜和病理影响的研究[D]. 陶丽芬.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慢性胃炎患者5年疾病演变随访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 李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D]. 魏仁贤.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标本兼治治疗萎缩性胃炎108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