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道书花钱买人命

黑道书花钱买人命

一、黑恶支书花钱买人命(论文文献综述)

周洁[1](2021)在《官商勾结,难逃法网恢恢》文中研究说明"我们就是猎人,这些领导就是猎物。他是我们获取利益的一个工具。"如果说五一档的《扫黑·决战》,打响了国内大银幕"扫黑除恶"的第一枪,那么最近热播的《扫黑风暴》确实如同一场风暴,将国家这三年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的细节吹到了更多观众的心里。

江爱华[2](2020)在《从传统到现代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剧目建设研究(1953-201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前身是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于1953年建立,1987年3月剧团正式更名为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剧院的建立是戏曲艺术体制现代化的目标和结果,其剧目建设承接着黄梅戏剧种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脉络,关乎黄梅戏剧种的盛衰。本文在前辈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为个案,结合相关戏曲政策,对其成立66年以来创作排演的近460出剧目进行系统地梳理和研究,考察剧目创作与剧种发展的相互关系,并以此为主线来结构整篇博士论文的框架。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近七十年的剧目创作按其成就而言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建团伊始至千禧年为第一阶段,千禧年至2019年为第二阶段。按题材可分为四大类型,即黄梅戏传统剧的改编,移植剧目的创作,新编、改编历史剧的创作,现代戏创作。第一阶段的建团初期,黄梅戏传统剧的改编催生了经典的诞生,促使黄梅戏一度振兴,黄梅戏生、旦两行表演取得长足的发展,建立了一支艺术人才队伍,黄梅戏新皖剧的地位得以确立。八十年代初至本世纪末,历史剧和现代戏的创作催生了黄梅戏新经典剧目的诞生,黄梅戏出现了二度振兴,黄梅戏生、旦两行的表演继续发展。比之传统剧的改编,历史剧和现代戏的创排出现了新的变化,即剧化和雅化倾向。剧目创作与剧种发展良性互动,互相促进,相互成就。黄梅戏剧种以开放的姿态积极与新媒体技术结合,黄梅戏电影、黄梅戏电视剧风靡一时,戏曲艺术人才代际更迭,群星闪耀,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在同侪中处于领军位置,可谓辉煌。进入两千年以后,第二阶段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剧目创作整体态势趋向滞后和单一,三度振兴的呼声雷声大雨点小,始终没有推出代表性剧目作品,黄梅戏的舞台表演艺术没有更上层楼,艺术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因此失去领跑资格和行业老大的位置,同一时期安庆市和湖北省的黄梅戏院团佳作频出、人才济济,与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三驾马车齐驾并驱、平分秋色。虽然失去领军地位,但第二阶段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创作排演了二十多部新编剧目,为新世纪剧目建设提供了多元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使得黄梅戏的高峰艺术作品成为可能、值得期待,三度振兴成为可能。考察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近七十年的剧目创作,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也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成为剧目创作的顽疾,三度振兴的道路依旧道阻且跻。

周莹[3](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指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李朝全[4](2019)在《美好时代(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三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在改革开放早期,由于过于强调和追求发展速度,在生态环境上中国一度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随着发展的不断推进、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越来越注重发展的质量,提出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包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积极探索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禄云芳[5](2019)在《生命疼痛与精神抚慰 ——论刘庆邦的煤矿叙事及其梦想话语》文中认为在当代知名作家刘庆邦二百多篇的长中短篇小说中,虽大体涉及乡村、煤矿和城市三个方面的主题,但大约有一半左右的篇目是关于煤矿的。这应该和刘庆邦本人的生活阅历有关。河南农村出身的刘庆邦曾做过9年的煤矿工人,而后凭借写作才能进入《中国煤炭报》,并在此后主编过煤矿文联系统的文学刊物《阳光》。无论是矿工经历还是记者生涯,都和煤矿有着不解之缘。刘庆邦的煤矿书写时间跨度大,若从他1978年发表的《棉花白生生》(据称写作于1970年却一直没有发表机会)算起,至今已有40多年,而所叙煤矿之事大体上与写作时间同步,并且在叙事风格和文体样式上受到文学风潮的影响。例如,他的成名作《走窑汉》就明显受到1985年左右“现代派”小说的影响,并可纳入此后的“先锋文学”的序列。作为当代煤矿生活的记录员,刘庆邦不仅给予煤矿以全景式的呈现,而且将所涉及的时代社会背景与煤矿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矿工的家庭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故事的发生地,有的是在国营大煤矿,有的是在私人小煤窑,故事的主人公既可能是国营大矿的矿工及其眷属,也有可能是私人小煤窑的打工的农民,而煤矿周边的各式农民也有可能成为叙事的主角,深度介入到煤矿工人的家庭和婚恋生活。在这些煤矿叙事中,刘庆邦给我们形塑的煤矿形象既是清晰的又是含混的,而之所以如此,既跟不同时期的煤矿工人及其眷属的自我身份认同有着很大关系,也跟煤矿的生产经营状况和所有制类型密不可分。论文第一章《论刘庆邦“煤矿叙事”中的煤矿形象》就以此为主题,探究了刘庆邦煤矿形象建构中煤矿介于城乡之间的现实以及大多数农民出身的矿工及其眷属对于煤矿的想象。第二章《论刘庆邦煤矿书写中的人物群像》,解读了刘庆邦笔下的各类人物以及在他们性格命运的背后所折射的复杂的煤矿世界的伦理关系和人际环境。第三章《论刘庆邦煤矿小说中的矿难叙事及其梦想结构》,将刘庆邦广泛涉及到的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及其中遇难矿工的身前身后之事,做了一个全方面的扫描,借此进一步探究了煤矿文化生态和矿工生存境遇。本学位论文以这三章为主体,各自处理了刘庆邦煤矿书写的不同侧面,并在前言和结语中做出了引介和总结,它们既相互联系也相互区别,意在借此对刘庆邦笔下的煤矿进行一番“文本人类学”式的考察,希望在它们相互辩难中还原矿工及其眷属在不同时期和条件下的生存境遇,并从中窥知刘庆邦在众多煤矿叙事中所持的人道主义的情感结构。

王锡章[6](2017)在《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侦查取证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社会矛盾冲突日益突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呈蔓延之势。从实践情况看,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侦查取证中证据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紧张尤为明显。面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侦查取证实践中的诸多难题,文章首先从犯罪学、刑法学、侦查学三个学科视角,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问题研究学术史进行了梳理,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侦查取证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相关法律规范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从侦查管辖制度、立案程序、强制措施体系、侦查讯问制度、律师介入侦查等方面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侦查面临的程序法困境进行了探讨,并从证据法角度对当下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侦查取证问题进行了反思。最后,文章结合具体案例从公安机关的侦防体制、公安机关内部的侦查权力分工、侦查措施手段等方面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侦查取证中的制度性困境以及具体对策措施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论证。文章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侦查取证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归纳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侦查取证指引,进而充实国内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侦查取证问题研究的理论实践和学术经验,为当代中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治理问题提供两方面的建议。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分别从犯罪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侦查学等多学科出发,用不同视角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证据体系进行考察,打通各学科之间的壁垒,并对一些理论观点进行了修正,希望以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立法者的反思,促进有关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立法完善。此外,文章尤其提倡在对待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问题上的“治理思维”,将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侦查活动纳入公安机关警务行动、国家的社会治理行动体系之中进行考察;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视为一种社会问题进行治理,针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进行特别立法,以实现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有效治理,这对于提升公安机关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的侦查取证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邓少君[7](2016)在《风险社会视域下基层矛盾治理研究 ——基于广东省的实践样态》文中研究表明社会治理是人类追求政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社会治理作为一种工具理性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是世界各国通向现代化之路的必然选择。中国已经进入经济社会双重转型期,同时也全面进入风险社会。改革开放使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史无前例的巨大成就,但是社会建设尤其是社会治理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当下的中国面临社会矛盾多发、社会治安复杂、风险隐患凸显、社群融合困难等突出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发生在基层,基层社会治理也相应地面临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全、管控社会风险等三大基本任务,迫切需要在依法治国视域下,构建基层综合治理体系,在建设法治中国、平安中国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乌尔里希·贝克1986年首次指出,人类已进入全新的社会形态即“风险社会”时代。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社会双重转型并发生史无前例的巨大变化,也使中国同样迈进风险社会,并同时具有前现代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矛盾共生的“断裂的社会”特征。基于风险社会理论,当今中国高发多发的基层矛盾纠纷,主要是涉及民生领域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相互之间基于权益基础上的民间性冲突和社会性对立。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当今中国社会矛盾风险类型,在类型特征上,可以从对抗性质、所涉主体、适用法律、对象规模、时代背景、主题归属等多重同角度,厘清各类矛盾纠纷的基本属性;在宏观表象上,可以归结为总量长期高企、递增幅度明显,扩散领域宽泛、发展向度多维,结构关系多元、所涉对象复杂,表现形式多样、触点难点交织,强度烈度扩张、社会燃点降低等特征;在发展态势上,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继续面临涉农纠纷量大面广、涉土纠纷对抗激烈、劳资纠纷高发多发、医患纠纷日渐严峻、金融纠纷破坏力强、环保纠纷成为焦点、群体纠纷组织化更加明显的发展趋势。探寻中国社会矛盾纠纷高发频发的风险源头并非易事。在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人们日益增长的权利需求与落后的制度供给之间的矛盾也越发明显。当前中国社会矛盾纠纷“井喷”的源头性归因,可以从经济、社会、行政、司法、教育、党建等多个层面寻找症结所在,可以归结为经济快速发展与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变迁巨大与社会结构分化、政府结构膨胀与管理服务缺失、公平正义有失与法治权威有限、教育扭曲失范与文化精神失魂、基层组织涣散与先锋作用迷失等六个方面的基本缘由,当然每个层面的不同病灶相互交织、盘根错节、复合叠加、甚至互为因果,均会不断诱发、催化出新的社会矛盾。这样更多地从批判的角度对社会风险来源进行比较系统而又一定深度的剖析,对于建立完善中国社会转型期基层矛盾治理格局应该具有基础性的意义。面对社会矛盾纠纷的不同表征与多元起因,广东的改革开放和先行先试无疑做了积极而富于价值的风险调控探索实践。如建立了以行政为主导的制度化路径,通过着重顶层设计、明确责任主体、构建联调机制、改革信访机制等措施,使以国家行政力量为代表的国家治权主导的矛盾解决机制成为一种基础性保障;拓展了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社会化路径,提出了坚定人民调解发展方向、拓展人民调解职责内涵、创新人民调解体制机制的思路,特别在如医患纠纷、交通纠纷、环保纠纷等社会矛盾风险热点领域,大力推进和发展第三方专业性、行业性社会组织的治理思路显得更富创新意义;创设了以诉前联调为机制的法治化路径,矛盾纠纷当事人到法院起诉后、在法院正式立案前,以法院为主导,法院与各行政职能部门、行业组织协调联动,各种纠纷解决方式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共同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探究了以复合治理为基本框架的多元化路径,通过厘清各种解纷方式的主体与特性、关系定位与路径选择、探索经验与现实困惑,对多元解纷机制的未来进路和网络结构做了具有一定前瞻意义的探讨,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矛盾纠纷多元解决机制。中国执政党一直在探求国家长治久安之道。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综合治理,到中共十八届三、四、五中全会相继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这一系列重大决策无疑适应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同阶段的治理需求。然而,以政府主导的国家治理体系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尽管历经多次改革,最终都是陷入了一种不良循环,特别是作为国家治理基础的镇街治理机构,由于强调与县级以上各职能部门的条条对接、垂直管理,反而造成基层治理部门分割、资源分散、单打独斗、效率低下。在这样的国情下,广东省创设基层社会综合治理实战平台,通过有效整合基层社会治理资源,理顺治理机制,健全运行机制,凝聚了基层治理正能量,产生了1+1>2的治理效果。从广东经验中可以得到创新基层社会矛盾风险治理的五点启迪:创新基层矛盾治理理念,强化“以人为本”价值观、推进“利民便民”服务观、践行“依法治理”法治观;创新基层矛盾治理格局,盘活政府资源存量、优化镇街资源配置,培育基层社会组织,实现“官民共治共享”;创新基层矛盾治理体制,建立以县区为龙头、以镇街为支撑、以村居为基础、以网格为细胞的治理体系;创新基层矛盾治理方法手段,推进指挥协调扁平化、社会治理精细化、治理手段信息化、治理方式多样化;创新基层矛盾治理目标管理,细化目标管理责任、强化综治政策工具、完善考评问责体系。这些思路和建议,体现了现代社会风险防控与治理的发展理念,对各地深化基层矛盾治理具有一定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

张伊[8](2015)在《官民之间,信访行为的民俗学解读》文中研究说明信访虽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设立的一种制度,但与其类似的行为古已有之,从尧舜传说中的敢谏之鼓与诽谤之木,到缇萦上书汉文帝救父,再到宋朝包青天、清末杨乃武小白菜等民间故事的广为流传,都不难看出上访行为其实已经延续了千年并根植在老百姓的心中,形成一种民俗文化被集体无意识的传承下来,并成为底层人民与权贵抗衡的有力武器。从古至今,虽然在形式和名称上有所不同,但其本质是相同的,都是作为一种“救命稻草”式的解决途径,为受到不公的底层民众提供一条有望向上层统治者或管理者“沉冤得雪”的道路,在心理上,给与其极大的抚慰。信访对于促进我国改革和发展、化解国家矛盾、解决人民纠纷、建设和谐社会等方方面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豫中X县为例,通过对该县三十三封上访信的概述、分类和众多上访案例的分析,反映出广大农民的传统权力观如“官本位”的思想以及对于清官的想象和期待。同时,通过信访干部对各类上访者案例的陈述,发现也有许多非访、闹访的情况存在,一些政府官员认为自己也是受害者。笔者分析这是由于上级中央的信访政策,单纯以上访量作为考察官员和地方政府的依据,对信访人的诉求是否合理甄别不够。同时,通过政府与民众二者之间拉锯与对抗的描述,找出形成这种对峙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个别基层干部解决问题能力低,另一方面群众的维权意识增强,法制意识却十分欠缺。笔者试图借鉴斯科特“日常抵抗”与“弱者的武器”等理论,对上访案例进行对比和阐述,然而发现西方的社会运动理论难以真正解释中国近十年居高不下的集体行动高潮,需要另觅思路。最后本文从信访制度的历史渊源、民间故事的传播、老百姓的集体无意识传承几方面来分析总结农民信访、闹访、越级上访的行为逻辑和动机。并通过真实的案例,从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等方面寻求达到“无讼”理想的可行途径。

王萌[9](2013)在《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当代叙事文学的研究中,官场小说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不论从历史、美学、意识形态还是文化生产的视角来说,新时期以来的官场小说所展现的持续爆发力和复杂向度实在令人瞩目:官场小说不仅代表了文革之后文学重新转向现代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它的出现和被忽视本身也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学现代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论文在对学界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借鉴和梳理的基础上,从官场小说的历史流变视角对“官场小说”进行了更为充分、更加细致的概念界定和学术厘清。本论文将新时期以来的官场小说分为改革、反腐、原生态和新谴责四种主题类型,在现代性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学、文化学等方法,力图打破以往官场小说研究中古代与现代、高雅与通俗、写实与浪漫等价值判断的界限,深入探讨其中蕴含的社会诉求、审美诉求和权力镜像等问题,努力挖掘出官场小说的本体论内涵,梳理出其类型演替的历史性规律,进而提供一种重估其文学价值和文学史地位的独特视角。本论文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官场小说的勃发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已有的研究中有些研究方法陈旧,有些存在对西方理论生搬硬套的现象,使得官场小说研究远离创作实际,出现趋同、浅薄的倾向。因此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视角将现代性理论和类型化分析相结合,并借鉴社会学和文化学的方法,对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意义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第二部分对官场小说热潮的历史文化缘由予以整体梳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官场小说”进行更为完整、更加严格的概念界定与学术厘清,并在现代性视野中对官场小说的历史流变和内涵予以辨析,阐释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是新的社会政治条件下政治与文学结合的选择。同时,官场小说的百年文脉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得以深入探究文学现代性的历史原动力与本国传统、西方影响以及社会现状之间复杂的因应关系。本文将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分为四种主题类型:改革主题、反腐主题、官场生态主题和新谴责主题,而这四种类型的官场小说揭示了中国文学在新时期重拾现代性的过程,以及分别代表了对文学现代性的四个维度——真理、正义、欲望和价值范畴——的批判性思考和叙事模式探索。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作家群体因为受到国家政策和历史使命的神圣感召而对改革的书写热情高涨,加上官方以各种方式保驾护航,改革小说得以在当时的小说领域独领风骚,地位非凡。而改革主题的官场小说在创作的过程中重新运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手法,书写了精彩的故事情节和大团圆的结局,塑造了改革初期的经典英雄形象,蕴含着丰富的时代文化、现代价值和文学史意义:改革主题的官场小说是对民众的社会主义再教育和新启蒙。它全景式地为我们展现了官场小说在当代重拾以“五四”为典范的现代性中关于“真理”的这样一个向度,并自曝其弱点:一种对历史和真理的想象性预告和强迫式占有。它为我们讲述的其实是作为科学中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所预言的社会主义理想国必然实现的故事,尽管这故事舍弃了现在,从过去直接跨越到了未来。第四部分重点分析了在现实主义冲击波的浪潮中,在中央反腐倡廉的号召和主流意识形态的鼓励下,反腐主题的官场小说应运而生。与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官场生态小说的饱受争议不同,反腐官场小说创造的经典“青天”形象,刚好击中了读者的审美期待和政府的政策命脉,不仅屡屡获得国家政府大奖,还在图书销售市场上大获丰收,成为民拥官爱的主旋律小说。当然,我们应该承认,这是一批极具正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作家对腐败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用文学创作进行及时的反映,意图表现和记录中国社会的反腐进程和作家与民众对这一进程的期望、认知和反思,从而达到以文学启蒙民众、批判现实甚至推动国家反腐进程的目的。但是在这一真实再现的过程中,宏大叙事对合法性危机的弥合、改革过程和反腐工程在人治与法治夹缝中的艰难困顿、民众对正义和秩序的愿望,却在小说文本的深层叙事中难以逆转地想象性生成,并成为官方至高无上权力的确证。这是政治转型过程中“肉身”沉重带来的迟滞、错位的焦虑和困惑,而这焦虑和困惑正是现阶段正义虚张的重要例证。第五部分审视了官场生态小说的兴起、叙事伦理、美学特征和现代性意义。官场生态小说被认为阴暗面暴露过多,没有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肯定,但它却在文化产业化和商业文化的助力下逆势而上,在各大畅销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它运用类似于“国画”技法的风格和反讽的手法将官场之“场”、权力焦虑和知识分子灵魂的堕落渲染地丝丝入扣,澹然有味,艺术上不乏亮点。而它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它向世人展示了如何利用“文学想象”勾勒出现实生存图景中各色欲望的疆界和范畴,包括权力欲望、金钱欲望、爱恋和色欲等等。人人(不只是官员)在追逐欲望满足的道路上——从政治到情欲,从道德到商业——一往无前,难以止步,堪称一幕幕政治版的失乐园。在作家所构造的欲望迷宫里,欲望被不由自主地合法化,价值被不知不觉地悬置,政治的欲望和欲望的政治得以系统化。第六部分论述在互联网兴起和大众文化广泛传播的信息时代,官场小说出现了不同以往的叙事新质,运用了大量新潮化、超现实的叙事技巧,充满了游戏化、欲望化、碎片化的叙事伦理和叙事秩序。因为同晚清的谴责小说一样,这些小说文本呈现出了一种嘉年华会式狂欢的戏剧性冲动,所以我们将之称为新谴责小说。这类小说的创作过程和叙事核心就是一种价值论的狂欢,折射了当前传统价值观崩溃,而现代意义上真正的科学、自由和民主意识还没有建立起来时,社会中一切都沦为可供消费的商品的社会怪现状。尽管它建立在对价值观的剧烈瓦解和颠覆的基础上,但是从相反的向度来讲,这正是新谴责小说在以价值为喻象用拆解的方法与现代社会沟通的策略之一: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五四“感时忧国”传统的荒诞、消遣的现代性选择。结语部分总结凝炼了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意义。本文认为新时期以来的官场小说使得四个相互关联的理论命题得以尖锐化:一、重建文学典律的政治维度;二、重拾现代性;三、重建文学的社会责任;四、文学应该如何反映现实。这四个命题彼此勾连,环环相扣,既拨开乱象看清了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在之前三十年的小说文类中所留下的痕迹,确立了其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使当代文学有望进入一个不同声音皆可得传的格局与视野,又以自身的创作实绩揭示了其作为一种类型化小说的经验和弊端,为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普遍意义。

夏维波[10](2012)在《乡村生活世界的想象 ——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与生活意识形态的生产》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国家意识形态的生活化和公众生活诉求的意识形态化,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正逐渐形成一种生活意识形态。生活化意识形态是国家意识形态和大众意识形态的融合与共谋。生活意识形态把大众的注意力和创造力都吸引和动员到生活实践中来,从而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进步,同时也实现了社会凝聚力的整合。生活意识形态一直绵延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之中,与生活行为相伴相生。就中国而言,由于近现代救亡和革命思想主潮的影响而被遮蔽,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得以彰显,并逐渐成为新时期和新世纪的主流意识形态。它是以生活为中心,将国家意志和文化传统融合到当下有关日常生活的价值取向和判断之中,并由生活话语构成的意识形态。生活意识形态是人们的物质诉求、精神价值和政治观念三个层面的统一。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既是生活意识形态的产物,也是生活意识形态的生产路径和象征形式。本文认为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从三个维度对生活意识形态进行了建构。首先,是“为生活立身”,通过影视叙事建构物质欲求的合理性。影视剧中的衣、食、住、行叙事是对乡村物质现代性和农民身份转变梦想的制造,乡镇企业叙事、农民工叙事、现代农村合作体叙事是对农村超越经济内卷化状态,创造更丰富物质财富的路径想象。其次,是“为生活立心”,即通过影视叙事完成一种规约生活行为的精神价值的建构。婚恋叙事批判了抽象的被异化的爱情观,倡导爱情的尘世化幸福,弘扬了婚恋中的道德理性;家庭叙事表现了对生活日新价值的诉求,表达了对生活变革的渴望;乡亲伦理叙事肯定了乡村生活世界经济理性和新型人际关系出现的合理性;乡村的精神风尚叙事,通过对乡村精神鼎新与守故趋向的形象演绎,完成了对乡村主体性丧失与重建的思考。第三,是“为生活立法”,即为乡村生活世界构建现代文化政治图景。好干部叙事表现了乡村由青天政治、当家人政治向带头人政治的转变,暗示了党对农村领导方式的转变。选举叙事、法治叙事表达了乡村世界的民主诉求和法治诉求,为乡村生活中正义价值的维护构建着新的保障基础。由于生活意识形态建构的诉求,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逐渐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美学特征。有关日常生活的内容表达需求,带来了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由生活典型化叙事向生活流叙事的融合转变。当下日常生活的现代性、消费性特征又带来了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的复杂身份,使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出现了由正剧性向喜剧性的转变;由于当代文化现代性的挤压和市场化的竞争,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凸显了地方性特征。由于生活意识形态建构诉求的影响,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在呈现出丰富的意义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如生活叙事的肤浅化,叙事结构的碎片化,叙事功能的娱乐化,生活叙事的遮蔽性等。本论文尝试性地提出了生活意识形态的概念,并用生活意识形态生产的观点解释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功能,同时结合1978年至今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的典型文本对此功能进行具体分析,这个研究角度在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研究乃至其他影视剧的研究中是具有创新性的。

二、黑恶支书花钱买人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恶支书花钱买人命(论文提纲范文)

(1)官商勾结,难逃法网恢恢(论文提纲范文)

“围猎”官员的“杀猪局”
把三任公安局长拉下水
“刀刃向内、刮骨疗毒”

(2)从传统到现代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剧目建设研究(1953-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和选题依据
    二、论文研究范围的界定和研究方法
        1.论文研究范围的界定
        2.研究方法
    三、论文的章节设置与创新之处
        1.本文的章节设置
        2.本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改人、改戏和改制: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建立
    第一节 辛亥革命前后黄梅戏剧种的现状综述
        一、人才济济的艺人群体
        二、“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之常演剧目
        三、“唱念做舞”的舞台表演概况
    第二节 改人和改戏: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筹建
        一、改人:安徽省暑期艺人训练班的成立
        二、改戏:《打猪草》、《蓝桥汲水》赴沪演出
    第三节 改制: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
        一、旧的戏曲班社制的解散和分流
        二、新的现代化戏曲体制的确立
第二章 黄梅戏剧目的改编、移植和创作
    第一节 甄选与自觉:传统黄梅戏剧目的改编
        一、瑕瑜并存:黄梅戏传统剧目综述
        二、甄选:黄梅戏传统剧目的改编和整理
        三、自觉:《罗帕记》的改编
    第二节 移植与黄梅戏化:移植剧目的创作排演
        一、跨剧种的交流和融合
        二、黄梅戏化:移植剧《春香传》的创作排演
    第三节 填补、突围与创新:新编、改编历史剧的创作排演
        一、填补:新编历史剧的创作缘起
        二、突围:新编历史剧《宝英传》的创排
        三、跨越:改编莎剧《无事生非》的创排
    第四节 危机、迷茫和自由:现代戏剧目的创作排演
        一、危机:社会主义新人的《王金凤》的创排
        二、迷茫:文革现代戏的创排
        三、自由:《风尘女画家》、《风雨丽人行》的创排
第三章 传统剧的改编与黄梅戏的发展
    第一节 传统经典剧的形成与剧目一度振兴
        一、主流社会的悲喜:经典大戏《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的改编和排演
        二、市井细民的日常:经典小戏的《打猪草》、《打豆腐》、《夫妻观灯》的改编和排演
        三、电影与舞台的互映:电影《天仙配》与舞台版《天仙配》之比较
    第二节 黄梅戏艺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一、知识阶层与剧目创作的离合
        二、艺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三、艺术人才队伍的专任、转型和多元化
    第三节 黄梅戏旦行、生行表演的发展
        一、开山立派:严凤英与旦行表演的发展
        二、舍京入黄:王少舫与生行表演的发展
        三、贡献与障碍:王少舫与黄梅戏生行唱腔的发展
    第四节 黄梅戏新“皖剧”地位的确立
        一、旧“皖剧”的式微
        二、新“皖剧”的确立
第四章 历史剧、现代戏的创作与黄梅戏的发展
    第一节 新经典剧目的形成与剧目的二度振兴
        一、女性题材的丰富和拓展:《龙女》、《风尘女画家》、《红楼梦》的创作
        二、戏曲舞台的延伸:黄梅戏电视剧的流行和勃兴
        三、黄梅戏音乐剧的尝试:《秋千架》创作排演
    第二节 黄梅戏生行、旦行表演的继续发展
        一、守正循矩:马兰旦行表演特色
        二、由京入黄:黄新德生行表演特色
        三、固定的生旦搭档对黄梅戏行当表演的促进
    第三节 黄梅戏剧目剧化、雅化倾向
        一、文革结束后现代戏剧目创作现状
        二、改革开放与剧目创作的二度振兴
        三、打造精品意识与黄梅戏剧目的剧化、雅化倾向
    第四节 《柯老二入党》的剧化与《红楼梦》雅化之比较
        一、剧目创作横向与纵向的处理不同
        二、文人趣味与文化话语权的上移
        三、剧化与雅化的精致与疏离
第五章 新世纪剧目创作现状与探索
    第一节 滞后与平庸:剧目创排的现状
        一、新世纪戏曲小剧场化的热潮
        二、滞后与平庸:剧目创作现状
        三、单一和重复:《遍地月光》、《孔雀西北飞》、《我的离骚》创排
    第二节 创作的多元化探索
        一、本土题材:小戏《六尺巷》的创作
        二、生行担纲:《雷雨》的创排
        三、歌舞演故事:《小乔初嫁》的创作
    第三节 剧目三度振兴的期待
        一、成就:剧目创作的高原
        二、期待:剧目创作的高峰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教研科研成果、戏曲获奖
附件1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上演剧目故事梗概
    一、传统戏剧目
    二、移植剧目
    三、改编历史剧
    四、新编历史剧剧目
    五、现代戏剧目
    六、电影、电视剧、广播剧、音乐剧
附件2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上演剧目剧评、报道、谈艺录(1953—2006)
附件3 传统黄梅戏剧目整理
附件4 2018年暑期田野调查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上演剧目
致谢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4)美好时代(下)(论文提纲范文)

第三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
    水清引得巨龙来
    矿企整治, 矿山复绿
    生态优先, 环保先行
    全域清淤:给水体“做透析”
    全国首创“河长制”
    “五水共治”谱新篇
第四章长兴是长兴人的长兴:社会治理与社会和谐
    全国首创“教育券”
    创造教育传奇的长兴中学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专家级医疗服务
    建设平安长兴
    全民有社保医保, 让老百姓后顾无忧
第五章两条腿走路:文明创建永远在路上
    文化礼堂“高大上美”
    长兴融媒体, 堪称全国第一
    长兴有个少年作家学校
    环保卫士楼伯余
    志愿服务从盆景到风景到风尚
    诚善勤慎成就全国文明家庭
    美德好少年徐沁烨
    改革开放与长兴精神
后记:长兴永盛、天下太平是千百年来中国的国家理想和人民梦想

(5)生命疼痛与精神抚慰 ——论刘庆邦的煤矿叙事及其梦想话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在梦想与苦难之间——论刘庆邦“煤矿叙事”中的煤矿形象
    一、“煤矿”:城乡之间的暴虐之地
    二、“煤矿想象”与认同焦虑
    三、从“大煤矿”到“小煤窑”:生死场中的人性迷局
第二章 卑微的生存与无望的梦想——论刘庆邦煤矿叙事中的人物群像
    一、矿工的多副面孔及其文化心理
    二、煤矿世界的“女人国”
    三、“干部”:煤矿世界的权势者
第三章 幻象及其坍塌——论刘庆邦矿难书写中的梦想结构
    一、矿难:“躲不开的悲剧”?
    二、温情与酷烈:矿难的二元矛盾
    三、虚泛的抚慰:“未亡人”的难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6)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侦查取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问题与问题来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来源
    1.2 研究综述
        1.2.1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问题的犯罪学研究
        1.2.2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问题的刑法学研究
        1.2.3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问题的侦查学研究
        1.2.4 成果评价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实证研究方法
        1.4.2 规范解释法
        1.4.3 比较研究法
    1.5 概念使用说明
    1.6 论文创新与框架
        1.6.1 论文创新
        1.6.2 论文框架
2 犯罪学视角下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侦查取证
    2.1 案件事实复杂:证据需求量大
        2.1.1 案件类型数量多
        2.1.2 组织存续时间长
    2.2 强大的对抗能力:证据获取困难度高
        2.2.1 组织、领导者反侦查经验丰富
        2.2.2 核心成员之间关系紧密
        2.2.3 核心成员与一般参与者关系松散化
        2.2.4“保护伞”是侦查取证的巨大障碍
3 实体法视角下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侦查取证
    3.1 相关规范梳理
        3.1.1“四个特征”的出台
        3.1.2“四个特征”的修正
        3.1.3“四个特征”的细化
        3.1.4 小结
    3.2“组织特征”:成立标志、人数与层级
        3.2.1 组织的成立标志
        3.2.2 组织的成员人数
        3.2.3 组织的结构与层级
    3.3“经济特征”:来源、用途与金额
        3.3.1 经济来源:非法与合法之间
        3.3.2 经济用途:直接与间接之间
        3.3.3 经济规模:定性与定量之间
    3.4“行为特征”:暴力性与有组织性
        3.4.1“软暴力”的类型
        3.4.2“有组织性”的表现
    3.5“危害性特征”:一定区域与行业
        3.5.1 一定区域的不确定性
        3.5.2 非法行业的行业属性
4 程序法视角下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侦查取证
    4.1 侦查管辖制度不适应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侦查的需要
        4.1.1 侦查指定管辖制度立法不明,实践运行不畅
        4.1.2 职能管辖制度不利于侦查行动的整体推进
    4.2 立案程序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侦查的困扰
        4.2.1“整体立案”之难
        4.2.2“个案立案”之弊
    4.3 强制措施体系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侦查保障不力
        4.3.1 羁押措施不能有效服务于侦查
        4.3.2 指定场所监视居住不能合法适用
    4.4 侦查难度:讯问录像制度的弊端
    4.5 犯罪嫌疑人的反侦查能力增强:律师的介入
5 证据法视角下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侦查取证
    5.1 证据供给不足
        5.1.1 犯罪嫌疑人供述激励机制不足:污点证人制度的缺失
        5.1.2 证人作证保障机制不足:证人保护机制制度的缺陷
        5.1.3 侦查人员程序规范化意识不足:证据合法性的瑕疵
    5.2 证据要求特殊
        5.2.1 印证证明模式要求严
        5.2.2 确实、充分证明标准高
6 侦查体制视角下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侦查取证
    6.1 侦防分开导致侦查基础工作弱化
        6.1.1 社会监控能力弱化
        6.1.2 案件线索来源受限
        6.1.3 证据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全
    6.2 侦查权在公安机关内部过度分割
        6.2.1 权力分割增大侦查协作难度
        6.2.2 技侦分家弱化侦查效果
    6.3“联合专案组”办案模式的正当性存疑
        6.3.1“联合专案组”的合法性之疑
        6.3.2“联合专案组”的有效性之疑
    6.4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侦查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程度不高
        6.4.1 缺乏案件经营意识
        6.4.2 合法、有效获取犯罪嫌疑人供述的能力不足
        6.4.3 运用特殊侦查措施的能力较低
7 证据指引:沟通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立法与侦查实践的桥梁
    7.1“组织特征”取证指引
        7.1.1 组织的“稳定”
        7.1.2 组织的“规模”
        7.1.3 组织的“层级”
        7.1.4 组织的“纪律”
    7.2“经济特征”取证指引
        7.2.1 经济来源的证据
        7.2.2 经济用途的证据
        7.2.3 经济规模的证据
    7.3“行为特征”取证指引
        7.3.1 行为“暴力性”的证据
        7.3.2 行为“组织性”的证据
    7.4“危害性特征”取证指引
        7.4.1“保护伞”的证据
        7.4.2“称霸一方”的证据
        7.4.3“心理强制”的证据
        7.4.4“一定区域”的证据
        7.4.5“一定行业”的证据
        7.4.6“严重影响”的证据
8 结语:从个案侦查到问题治理
    8.1 个案思维模式下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
    8.2 社会问题思维模式下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
        8.2.1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破坏了治安秩序
        8.2.2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破坏了经济秩序
        8.2.3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破坏了社会生活秩序
        8.2.4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破坏了政治生活秩序
    8.3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问题治理
        8.3.1 治理的理念:从运动式治理到日常治理
        8.3.2 治理的基础:大数据与社会监控体系建设
        8.3.3 治理的手段:完善法律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7)风险社会视域下基层矛盾治理研究 ——基于广东省的实践样态(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中国执政党治国理念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二、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三、中国基层矛盾治理需求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概述
        一、风险社会研究
        二、基层矛盾治理
        三、基层社会治理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式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厘定
    第一节 风险社会理论
        一、社会风险演变
        二、风险社会理论的基本内涵
        三、社会风险与风险社会的关系
    第二节 社会治理理论
        一、治理的基本内涵
        二、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
        三、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构建
    第三节 核心概念厘定
        一、社会转型与风险社会
        二、基层与基层矛盾
        三、治理体制与治理机制
第三章 风险形式:基层矛盾表现特征
    第一节 矛盾纠纷的基本类型
        一、从矛盾性质划分
        二、从所涉主体划分
        三、从人员规模划分
        四、从适用法律划分
    第二节 基层矛盾的宏观表征
        一、在数量上:总量长期高企,递增幅度明显
        二、在走向上:扩散领域宽泛,发展向度多维
        三、在主体上:结构关系多元,所涉对象复杂
        四、在形态上:表现形式多样,触点难点交织
        五、在强度上:矛盾张力扩大,社会燃点降低
    第三节 基层矛盾的多发领域
        一、涉农纠纷量大面广
        二、涉土涉房矛盾对抗激烈
        三、劳资纠纷高发多发
        四、医患纠纷日渐严峻
        五、金融纠纷破坏力强
        六、环境纠纷成为焦点
        七、群体纠纷组织化明显
第四章 风险来源:基层矛盾源头归因
    第一节 经济转型:经济快速发展与经济结构失衡
        一、粗放型增长
        二、城市化失序
        三、房地产泡沫
    第二节 社会分层:社会变迁巨大与社会结构分化
        一、个体分化
        二、群体分化
        三、阶层分化
    第三节 执政效率:政府结构膨胀与服务管理缺失
        一、政府结构臃肿膨化
        二、决策管理时有失控
        三、基本公共服务滞后
        四、维稳模式呆板僵化
    第四节 司法实践:公平正义有失与法治权威有限
        一、地方立法滞后
        二、司法公正有失
        三、基层法治薄弱
        四、法治文化缺失
    第五节 教育文化:教育扭曲失范与文化精神失魂
        一、教育扭曲失范
        二、主体文化受侵
        三、精神信仰丧失
    第六节 基层党建:组织建设弱化与先锋作用淡化
        一、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弱化
        二、基层党的领导干部蜕化
        三、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淡化
第五章 风险调控:基层矛盾解决路径
    第一节 制度化路径:行政主导
        一、着重顶层设计,强化制度牵引
        二、落实主体责任,健全体制机制
        三、构建联调机制,打造综治平台
        四、改革信访机制,畅通诉求渠道
    第二节 社会化路径:人民调解
        一、坚定发展方向
        二、拓展职责内涵
        三、创新组织机制
    第三节 法治化路径:诉前联调
        一、诉前联调的出台背景
        二、诉前联调的基本内涵
        三、诉前联调的运行机制
        四、诉前联调的司法效率
    第四节 复合化路径:多元衔接
        一、历史与现实:多元解纷机制价值判断
        二、主体与特性:多元解纷方式辨析
        三、定位与选择:多元解纷方式的关系
        四、探索与困惑:来自广东的实践经验
        五、讨论与结论:多元解纷机制的未来进路
第六章 风险治理:基层矛盾治理创新
    第一节 创新基层矛盾治理理念
        一、强化“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二、践行“依法治理”的执政观
        三、推进“利民便民”的服务观
    第二节 创新基层矛盾治理格局
        一、党委政府领导:担当主体责任
        二、国家治权主导:发挥职能作用
        三、社会组织担当:激发自治活力
        四、公民广泛参与:加快全民普法
    第三节 创新基层矛盾治理体制机制
        一、镇街中心是支撑
        二、村(居)工作站是基础
        三、县级中心是龙头
    第四节 创新基层矛盾治理方法手段
        一、指挥协调扁平化
        二、社会治理精细化
        三、治理手段信息化
        四、治理方式多样化
    第五节 创新基层矛盾治理目标管理
        一、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
        二、实施综治政策工具
        三、建立考评问责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8)官民之间,信访行为的民俗学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问题意识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分析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官民之间
    第一节 豫中X县概况
    第二节 三十三封上访信
    第三节 越级上访——农民的传统权力观
        一、“告御状”——大官压小官
        二、青天大老爷——想象与期待
    第四节 政府管理部门对上访者的评价体系
    第五节 官民之间的拉锯与对抗——曲折的上访之路
第三章 弱者的武器
    第—节 作为弱者的上访群众
    第二节 “刁民”与“图赖”
第四章 上访风俗的成因及传统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从击鼓鸣冤到告御状,我国信访制度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屈死不告状”,中国人的诉讼观
    第三节 “官治文化”的长期影响
    第四节 “清官意识”和“清官情节”
    第五节 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现状概述
    第一节 新时期的历史进程与官场小说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创新
第一章 官场小说的历史文化源流
    第一节 官场小说的起源与概念界定
    第二节 现代性视野中官场小说的历史流变
    第三节 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兴盛的历史动因
第二章 真理新启蒙——改革主题的官场小说
    第一节 改革主题与官场叙事
    第二节 神圣的召唤
    第三节 改革英雄的诞生
    第四节 社会主义的新启蒙及其想象
第三章 摇摆的正义——反腐小说
    第一节 奏响主旋律的反腐小说
    第二节 以笔为枪
    第三节 反腐浪潮中的新“青天”
    第四节 政治转型中的沉重肉身
第四章 焦灼的欲望——官场生态小说
    第一节 “国画”描摹的官场原生态
    第二节 最后的堤坝
    第三节 官场生存与官人群像
    第四节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焦虑
第五章 迷乱的价值——新谴责小说
    第一节 新谴责背后的抉择
    第二节 唯利为文
    第三节 “小时代”与市井小人
    第四节 喧闹的荒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件

(10)乡村生活世界的想象 ——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与生活意识形态的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生活意识形态及其象征形式
    一、 意识形态研究的批判性视域
    二、 意识形态研究的建设性视域
    三、 意识形态研究的生活化视域
    四、 生活意识形态的传统资源与现代回归
        (一) 生活意识形态的本土文化资源
        (二) 生活意识形态的回归
        (三) 生活意识形态的内容和本质
    五、 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与生活意识形态的生产
        (一) 意识形态运作及其象征形式
        (二) 农村题材影视剧的生活意识形态生产功能
        (三) “农村题材影视剧”与“乡村生活世界”:象征形式的能指与所指
第一章 :为生活立身——乡村的“物托邦”叙事
    一、 衣食住行叙事
        (一) 吃与物质生活渴望
        1. 馋的身体渴望
        2. 官员的馋与农民物质欲求阻力的身体想象
        3. 饭店与物质欲望的烹饪
        4. 绿色餐桌与生活品质的自信
        (二) 服装与农民身体功能的转变
        1. 女性服装与乡村身体的审美化渴望
        2. 男性服装与乡村身体的非农民化想象
        (三) 居住与乡村生活空间的生产
        1. 院落:由封闭到开放的生活空间
        2. 室内:乡村私人生活空间的建构
        3. 楼房:生活成功的空间地标
        4. 环境:家园空间的生态性诉求
        (四) 汽车:乡村世界流动的现代时空体
        1. 生活成功感的参照性想象
        2. 速度隐喻与乡村发展
        3. 乡村干部车辆的精神指涉
    二、 从集镇/集市到工厂:农民的创业致富叙事
        (一) 集镇/集市:乡村经济生活现代性变革的早期空间
        1. 集镇/集市与乡村生活的物质需求
        2. 集镇/集市与经济生活的训练
        3. 集镇/集市与农民命运的转机
        (二) 乡镇企业:致富梦工厂
        1. 乡镇企业与乡村财富梦的生产
        2. 乡镇企业与乡村创造力的生产
        3. 乡镇企业与乡村新生活的生产
    三、 新型经济合作社:乡村经济市场竞争力的想象
    四、 农民工:城市淘金梦
        (一) 男人的闲置与女人的村庄
        (二) 机遇想象与艰难融入
        (三) 还乡模式与家乡情结
第二章 :为生活立心——乡村的精神寓言
    一、 乡村的婚恋叙事:尘世化与理性化的爱情诉求
        (一) 走出“篱笆墙的影子”
        1. 走出极左思想
        2. 冲破传统观念
        3. 走出包办婚姻
        (二) 爱情的尘世幸福
        1. 寡妇的生活符号意义
        2. 乐而不淫的性爱欲求
        (三) 婚恋中道德理性的建构
        (四) 城乡间的爱情想象
        1. 都市男女的乡村情缘
        2. 邂逅模式与经济契机
        3. 城市乡村的无形沟壑
    二、 乡村的代际关系叙事:父辈的退席,年轻人的登场
        (一) 父辈权威的困境
        (二) 子辈崛起的活力
        (三) 代际权力过渡的生活考场
    三、 乡亲邻里叙事:从温存乡情到经济理性
        (一) 从为富不仁到富裕光荣的价值转型
        (二) 从乡邻关系到经济关系的社会关系转型
        (三) 从淳朴乡情到商品意识的观念变革
    四、 乡村的精神风尚叙事:鼎新与守故
        (一) 城市化模仿
        1. 乡村什物与文化指涉
        2. 乡村时尚与审美流向
        3. 乡村文化新地与教育新梦
        (二) 生态性生产
        1. 农民进城的精神意义
        2. 乡村世界的爱与崇高
        3. 乡村的“记忆生态”想象
第三章 :为生活立法——乡村的政治文化想象
    一、 好干部叙事:乡村“领导的政治”的寓言
        (一) 青天模式
        (二) 当家人模式
        (三) 带头人模式
    二、 乡村选举叙事:乡村民主政治寓言
        (一) 乡村民主的文化景观想象
        (二) 乡村政治内卷化的想像性突破
        (三) 乡村民主政治的外部护法
    三、 乡村法制叙事:乡村正义的寓言
        (一) 权利的生产
        (二) 乡村正义的重新扞卫
        (三) 人情、伦理与法律的纠葛
第四章 :为生活立美——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的美学机制
    一、 生活叙事的生活典型化与生活流手法
        (一) 生活典型化手法
        (二) 生活流手法
        (三) 由故事化到小品化的审美结构
    二、 生活叙事的多重身份与正剧性到喜剧性变迁
        (一) 现代性启蒙身份与悲悯
        (二) 现代性模仿身份与可笑
        (三) 乡土民间的大众化身份与戏谑风格
        (四)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身份、市场化身份与娱乐性
    三、 地方性与地方主体性
        (一) 地方性内涵的认知与遮蔽
        1. 地方性作为一种个性
        2. 地方性作为一种共性
        3. 地方主体性
        (二) 地方性的生产
        1. 东北地方个性的生产
        2. 东北地方性生产中的时代中国叙述
        (三) 地方性生产的意义及局限
结语:生活之河·生活之浪·生活之沫——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的意义与问题
    一、 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的意义
    二、 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作及承担课题情况

四、黑恶支书花钱买人命(论文参考文献)

  • [1]官商勾结,难逃法网恢恢[J]. 周洁. 新民周刊, 2021(34)
  • [2]从传统到现代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剧目建设研究(1953-2019)[D]. 江爱华.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4]美好时代(下)[J]. 李朝全. 时代文学, 2019(03)
  • [5]生命疼痛与精神抚慰 ——论刘庆邦的煤矿叙事及其梦想话语[D]. 禄云芳.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6]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侦查取证问题研究[D]. 王锡章.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7(02)
  • [7]风险社会视域下基层矛盾治理研究 ——基于广东省的实践样态[D]. 邓少君. 武汉大学, 2016(06)
  • [8]官民之间,信访行为的民俗学解读[D]. 张伊.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2)
  • [9]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研究[D]. 王萌. 山东大学, 2013(04)
  • [10]乡村生活世界的想象 ——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与生活意识形态的生产[D]. 夏维波.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6)

标签:;  ;  ;  ;  

黑道书花钱买人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