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一、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论文文献综述)

罗雅菲[1](2021)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心脏破裂(cardiac rupture,CR)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最严重的并发症,通常突然发生,因无法及时行心脏彩超检查而出现漏诊,且不同破裂部位表现不同且难以开展有效治疗,往往预后不良;同时,CR也是继心源性休克之后的最危险死亡原因,病死率极高。因此,早期识别高危CR患者,建立CR风险预测模型,实施积极干预措施,制定正确治疗决策,可以帮助预防和减少CR的发生。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20年9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江西省人民医院AMI数据库中患者共5490例,将其中确诊为CR的126例患者纳入CR组,从其余5364例未发生CR的患者中选取与CR组同1周内入院的339例患者作为非CR组;最终纳入465例AMI患者,将314例作为建模组(CR组86例,非CR组228例),151例作为验证组(CR组40例,非CR组111例)。对CR可能性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结果中P<0.05的指标筛选出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得出CR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各独立危险因素的加权赋分建立CR风险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及Hosmer-Lemeshow检验检测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并在验证组中检验该模型的价值。结果:1、建模组中FWR有65例(75.6%),死亡64例,病死率98.5%;VSR有20例(23.3%),死亡7例,病死率35%;PMR有1例(1.1%),未死亡。验证组中FWR有22例(55%),死亡20例,病死率90.9%;VSR有16例(40%),死亡11例,病死率68.75%;PMR有2例(5%),未死亡。2、建模组中破裂组患者女性比例、平均年龄、HR、STMEI比例、院内发生急性心衰、胸痛胸闷及恶性心律失常比例、心功能Killip分级II级以上、CRUSADE出血风险评分及GRACE缺血危险评分高危比例、ST段持续压低或抬高比例、WBC、N%、NPAR、D-dimer、NPLPR、AST、ALT、GGT、SCr、BUN、UA、Glu、CK、CK-MB、BNP、LDH、c Tn I、室壁运动低平比例、溶栓治疗方面均高于未破裂组;平均SBP及DBP、既往史如高血脂史、冠心病史、PCI史、吸烟史、近期心绞痛、RBC、Hb、Hct、L%、Lymph、E%、B%、TP、ALB、Ca2+、TC、LDL、LVEF、急诊PCI、低分子肝素、ACEI/ARB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药物使用方面均低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建模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3岁(OR=2.446,95%CI:1.017,5.881,P=0.046)、女性(OR=2.614,95%CI:1.155,5.917,P=0.021)、入院SBP≤120mm Hg(OR=2.569,95%CI:1.121,5.887,P=0.026)、入院HR≥100次/分(OR=2.532,95%CI:1.055,6.073,P=0.037)、NPAR≥2.2(OR=3.328,95%CI:1.463,7.57,P=0.004)、SCr≥106 umol/L(OR=2.744,95%CI:1.178,6.392,P=0.019)、血清Ca2+浓度≤2.2 mmol/L(OR=3.059,95%CI:1.369,6.835,P=0.006)是AMI后CR的危险因素;而行急诊PCI(OR=0.442,95%CI:0.146,0.73,P=0.047)、口服β受体阻滞剂(OR=0.268,95%CI:0.118,0.607,P=0.002)是其保护因素。4、验证组中破裂组患者HR、平均年龄、STEMI比例、院内发生急性心衰、胸痛胸闷及恶性心律失常比例、心功能Killip分级II级以上、CRUSADE出血风险评分及GRACE缺血危险评分高危比例、ST段持续压低或抬高比例、心脏彩超提示室壁运动低平比例、WBC、N%、NPAR、D-dimer、NPLPR、AST、ALT、GGT、SCr、BUN、UA、CK、CK-MB、BNP、LDH、ALP、c Tn I、K+均高于未破裂组;平均SBP、近期心绞痛史、RBC、Hb、Hct、L%、E%、B%、TP、ALB、Ca2+、Na+、Cl-、LVEF、使用ACEI/ARB类药物、替罗非班药物比例均低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根据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9个影响因素,根据其β值进行赋分:年龄≥63岁、女性、入院SBP≤120mm Hg、入院HR≥100次/分、NPAR≥2.2、SCr≥106 umol/L、血清Ca2+浓度≤2.2 mmol/L、未行急诊PCI、未口服β受体阻滞剂分别赋为1分。根据评分最大约登指数(4.5)选取评分阈值,将患者划为低危组(0-4分)和高危组(≥4分)。6、建模组CR风险模型的灵敏度为84.4%,特异度为89.8%,AUC(0.906,95%CI:0.865,0.948),Hosmer-Lemeshow检验(X2=14.297,P=0.074);验证组模型的灵敏度73.3%,特异度69.6%,AUC(0.785,95%CI:0.696,0.875),Hosmer-Lemeshow检验(X2=1.7,P=0.989)。结论:1、高龄、女性、入院SBP低、入院HR快、NPAR升高、SCr升高、血清Ca2+浓度降低是AMI后CR的危险因素,行急诊PCI、口服β受体阻滞剂是其保护因素。2、在这9个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AMI后CR的风险预测模型,为医务工作者早期识别高危CR患者,积极实施干预措施,制定正确治疗决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冼宏立[2](2021)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与体表心电图改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体表心电图改变与梗死相关动脉的关系,建立甄别梗死相关动脉的诊断流程。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的单中心研究,纳入2018-01至2020-09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行PCI术的患者,分为RCA组和LCX组。对比不同梗死相关动脉(IRA)所致的心电图变化特点,探讨有意义的心电图指标,并评价其诊断价值(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根据造影结果,确定相关梗死动脉的梗死节段(近、中、远),将RCA闭塞组分为两组,近段闭塞组与中远段闭塞组,寻找能辨别不同节段病变的心电图指标,并评价诊断价值。根据结果尝试建立更有效的诊断流程。根据造影结果统计影响心电图指标的影响因素,包括:血管病变支数(单支病变与多支病变)、冠脉优势型(右冠脉优势型与左冠脉优势型)、侧支循环(有侧支循环与无侧支循环),再进行分组分析,探讨其对心电图指标准诊断能力的影响。结果:1.本研究纳入219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其中RCA闭塞174例与LCX闭塞组45例,两组间基本临床资料: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Killip分级、EF值、BNP、肌酸激酶同工酶、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肌酐、症状到心电图时间、症状到PCI术时间、病变节段、存在侧支循环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以右冠脉优势型为主,但在LCX闭塞组中左冠脉优势型明显增多,占31.1%。2.IRA为RCA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的体表心电图指标包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I导联ST段压低≥0.1 mV、I导联ST段压低≥0.05 mV、aVL导联ST段压低≥0.1 mV、aVL导联ST段压低≥0.05 mV、ST段压低aVL导联>I导联、I和aVL导联ST段压低≥0.05 mV、I和aVL导联ST段压低≥0.1mV、ST段抬高III导联>II导联、aVR导联ST段等电位线、aVL导联S/R>1∶3、V1导联ST段抬高≥0.05 mV、V3导联ST段压低/Ⅲ导联ST段抬高≤1.2、IRA为LCX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的体表心电图指标包括:I导联ST段抬高或等电位线、aVL导联ST段抬高或等电位线、I和aVL导联ST段抬高或等电位线、III导联ST段抬高<II导联、II和III导联ST段等电位线、III导联ST段抬高≤II导联、aVR导联ST段压低≥0.05 mV、aVR导联ST段压低≥aVL导联、aVL导联S/R≤1∶3、V1导联ST段压低≥0.1 mV、V1和V2导联ST段压低≥0.1 mV、V5或V6导联ST段抬高≥0.05 mV、V5和V6导联ST段抬高≥0.05 mV、V3导联ST段压低/Ⅲ导联ST段抬高>1.2。而V1、V2、V3导联的ST段压低加权值/II、III、a VF导联的ST抬高加权值比值不能用于IRA的辨别(P>0.05)。其中III导联与II导联ST段抬高比值其诊断IRA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均接近90%。3.判断RCA近段病变的特异指标:三度房室传导阻滞、STD I+AVL导联≥0.4mV、STE V1≥0.1mV,其特异度分别为95.83%、85.42%、92.71%,敏感度均较低,12导联心电图中未发现敏感且特异的心电图指标。4.多个组合型心电图指标在诊断IRA时,能明显提高特异度,甚至可达100%,但敏感度均较前下降。5.提出三步甄别IRA的流程:(1)III与II导联ST段抬高比值;(2)V5或V6导联是否存在ST段抬高;(3)aVL导联S/R比值。较既往Fiol与Tierala等人诊断方法正确率更高,且辨别RCA闭塞敏感度更高,达95.98%,特异度为82.22%。6.根据造影结果进行分组,对比分组前后敏感度及特异指标,多支病变及左冠脉优势型使诊断RCA为IRA的大部分心电图指标特异度下降,而敏感度无明显影响,使诊断LCX为IRA的大部分心电图指标敏感度下降,特异度无明显影响。认为多支病变及左冠脉优势型为减低各心电图指标诊断能力的影响因素。7.侧支循环对各心电图指标诊断价值无明显影响,与分组前对比,敏感度与特异度无明显改变。但在RCA闭塞组中,有侧支循环组与无侧支循环组对比,发现II导联出现病理Q波比例在有侧支循环存在的患者中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不同的IRA的体表心电图存在差异,本研究提出的根据体表心电图甄别IRA的流程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在IRA为RCA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II导联无病理Q波出现,RCA远段可能有侧支循环形成。

唐薇薇[3](2021)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及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全球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仍然是医疗卫生领域广泛关注的问题,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心血管疾病中十分高危的类型,目前认为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是在ACS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炎症介质,研究其与ACS的关系,对ACS的早期评估和干预尤为重要。右心室收缩功能与心肌梗死等许多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是反映右心室收缩功能的常用指标,对ACS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1.探讨LP-PLA2水平与ACS的相关性;2.探讨LP-PLA2与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3.探讨ACS患者LP-PLA2与右心室收缩功能的关系。[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在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接受冠脉造影术的220例入选者,结合临床症状、相关临床指标及冠脉造影结果分为ACS组(n=182)和对照组(冠脉造影提示狭窄直径小于50%,且心电图、心肌肌钙蛋白无明显异常者)(n=38),ACS组根据临床症状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等,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组(n=82)和急性心肌梗死组(n=100);急性心肌梗死组根据心电图特点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n=64)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n=36),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按照心电图病变定位分为急性前壁和/或侧壁心肌梗死组(n=34)、急性下壁和/或右室心肌梗死组(n=30)。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血管病变结果,ACS组分为三支病变组(n=79)与非三支病变组(n=103);根据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ACS组分为0-39分组(n=66)、≧40分组(n=74)。所有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采用连续检测法测量血浆LP-PLA2水平、使用心脏彩超机测量所有患者的TAPSE,并采集基础临床资料及其他临床指标。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20.0进行处理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LP-PLA2水平(421.72±122.75U/L)、不稳定性心绞痛组LP-PLA2水平(416.02±110.00U/L)明显高于对照组(333.03±87.17U/L)(P<0.001);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LP-PLA2水平(472.69±84.87)高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393.04±106.50U/L)(P<0.001);冠脉病变支数越多、冠脉Gensini评分越高,LP-PLA2水平越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P-PLA2是AC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LP-PLA2水平与冠脉Gensini评分独立相关(P<0.001)。ACS组、对照组、急性前壁和/或侧壁心梗组、急性下壁和/或右室心梗组TAPSE水平分别为22.49±3.27、20.91±2.70、20.68±3.41、8.66±2.24mm,ACS组TAPSE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下壁和/或右室心肌梗组高于急性前壁和/或侧壁心肌梗死组(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LP-PLA2与TAPSE独立相关(P<0.05)。[结论]1.血浆LP-PLA2是ACS的独立危险因素,与ACS的发生有一定关系;2.血浆LP-PLA2水平与ACS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3.ACS患者的血浆LP-PLA2水平与其右心室收缩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

赵曙辉[4](2021)在《左回旋支闭塞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左回旋支闭塞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提高对左回旋支(LCX)病变所致急性心肌梗死的警觉,早期采取合理应对措施,改善预后。方法连续收集从2016年1月到2020年7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经纳入和排除标准,入组患者162例,所有患者均行冠脉造影并证实其梗死相关动脉为左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根据罪犯血管分为左回旋支组、右冠状动脉(RCA)组。比较左回旋支组、右冠状动脉组的临床资料、心肌损伤标志物、心电图表现、心脏彩超检查、冠脉造影结果及预后的差异。结果左回旋支组心电图表现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侧壁心肌梗死的比例高于RCA组(50.9%vs16.8%,21.8%vs9.8%;P<0.05),且心电图表现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的患者闭塞部位为左回旋支远端和钝缘支(OM)的比例比左回旋支近端组更高(68.4%vs58.8%vs26.3%;P<0.05)。左回旋支组组中左回旋支相关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LCX-STEMI)组和回旋支相关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LCX-NSTEMI)组的患者的预后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右冠状动脉组晕厥、心功能Killip Ⅳ级、心电图表现为下壁心肌梗死、后壁心肌梗死、出现房室传导阻滞、24小时内行PCI术、再住院和死亡的比例高于左回旋支组(分别为11.2%vs1.8%,11.2%vs1.8,60.7%vs30.4%,20.8%vs10.9%,19.6%vs7.3%,70.9%vs84.1%,24.3%vs10.9%,11.2%vs1.8%;P<0.05)。两组患者其临床基线特点、临床症状、心肌酶谱变化和心脏彩超检测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回旋支闭塞的患者心电图更易表现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侧壁心肌梗死,右冠状动脉闭塞更易表现为下壁、后壁心肌梗死,更易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右冠状动脉闭塞患者的预后可能较左回旋支闭塞差。左回旋支闭塞的患者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可能无显着差异。

郑晓斌[5](2020)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三支病变患者心电图表现及aVR导联T波形态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三支病变(3-VD)心电图表现,研究aVR导联T波形态预测三支病变患者左心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入选2019年6月至9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三病区明确诊断为ACS的241例患者,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68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173例,后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28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45例。三支病变(3-VD)患者共160例,按aVR导联T波形态分为aVR导联T波直立组(T≥0mv)72名与T波倒置组(T<0mv)88名,比较两组患者的左心功能、冠脉造影及临床结局,明确aVR导联T波形态的临床价值。结果:1.1 NSTEMI组年龄水平显着高于UAP组与STE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TEMI组既往脑梗死比例高于U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TEMI与STEMI组收缩压低于UAP组,血糖高于UAP组(P<0.05);随着ACS病情进展,左室射血分数(LVEF)逐渐降低,其中STEMI组小于U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STEMI组与MSTEM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 NSTE-ACS患者中,3-VD或左主干(LM)病变心电图模式为V4V6、I、II导联ST段压低,伴随aVR导联ST段抬高。2.2 NSTE-ACS患者中,与双支病变(2-VD)组相比,3-VD组与LM组aVR导联T波直立数占比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1 STEMI患者中,3-VD组V6、I、aVL导联ST段抬高数、aVR导联T波直立数、低电压占比多于非3-V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3-VD组更易发生广泛前壁同时合并高侧壁、下壁等多部位心肌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2 STEMI患者3-VD组较非3-VD组具有更高比例等于或大于50%狭窄的右冠状动脉与左回旋支病变,且狭窄程度更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 3-VD患者中,与aVR导联T波倒置组比较,T波直立组LVEF更低,EF<50%占比、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Gensini评分、SYNTAX评分及SYNTAX≥23分占比较高,QTc时限更长(均P<0.05);T波直立组较倒置组使用升压药比例更多、平均住院时间更长(均P<0.05)。4.2 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aVR导联T波直立与LVEF呈负相关,与Gensini及SYNTAX评分、NT-proBNP、住院时长呈正相关(均P<0.05)。4.3 LVEF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aVR导联T波直立(βeta=-0.133,P=0.025)、NT-proBNP(βeta=-0.270,P=0.000)、左房容积(βeta=-0.182,P=0.005)均是LVEF的影响因素。结论:NSTE-ACS三支病变特征心电图表现为V4V6、I、II导联ST压低,伴随aVR导联ST段抬高、T波直立;STEMI三支病患者容易合并侧壁心肌梗死。aVR导联T波直立可能预示着ACS三支病变患者具有更差的左心功能。

褚嫒嫒[6](2020)在《超声心动图新技术结合血浆cfDNA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房室重构及预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超声心动图新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房室重构及预后的临床研究一、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左房、左室应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和预后的预测价值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2D-STI)评价的左房峰值纵向应变(PALS)和左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并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左室重构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99例首发确诊为STEMI并成功实施PCI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于PCI术后24小时内完成常规和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检查。在6个月和18个月的随访期内,根据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室重构发生与否,分为左室重构组(LV remodeling,LVR)和非左室重构组(non-LV remodeling,Non-LVR);根据不良事件发生与否,分为主要不良事件发生(Event)组和无主要不良事件发生(Event-free)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ALS和LVGLS对AMI后左室重构的预测价值;采用Cox模型分析PALS和LVGLS对AMI后主要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PALS、LVGLS及PALS联合LVGLS参数对AMI后左室重构及主要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判断各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LVGLS和PALS均与左室重构独立相关(均P<0.05)。LVGLS和PALS预测左室重构的最佳界值分别为-11.3%(AUC:0.86,敏感性:71.4%,特异度:84.0%)和28.9%(AUC:0.89,敏感性:72.7%,特异度:87.8%)。PALS联合LVGLS预测左室重构的曲线下面积虽有所增加(AUC从0.89增加到0.91,P=0.24),但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Cox模型分析表明糖尿病、LVGLS和PALS均与主要不良事件独立相关(均P<0.05)。LVGLS和PALS预测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的最佳界值分别为-12.3%(AUC:0.86,敏感性:95.7%,特异度:67.0%)和23.8%(AUC:0.83,敏感性:88.1%,特异度:65.2%)。PALS联合LVGLS预测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的曲线下面积并无增加,甚至略低于单参数LVGLS的曲线下面积(AUC从0.86下降到0.83,P=0.69),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基于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的左房PALS和LVGLS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患者左室重构和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均具有独立的预测价值。然而,联合使用左房PALS和LVGLS指标预测预后的能力可能并不优于单一指标。因此,在对AMI患者的超声评价中关注左房PALS或LVGLS即可对其进行快速、有效的危险程度分层,有助于临床优化诊疗策略、改善患者预后。二、实时三维超声联合斑点追踪技术预测介入治疗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室功能改善及中远期预后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RT-3DE)和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2D-STI)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NFMI)患者的右室收缩功能住院期间恢复状况,并探讨右室功能预测INFMI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共纳入87例首发确诊为INFMI并实施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分别于入院后24h内(TTE1)以及出院时(TTE2)(PCI术后4.5±2.1天)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采用RT-3DE和2D-STI测定右室功能。出院后随访平均13±2.3个月,根据心肌梗死后是否发生主要不良临床事件(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再梗死或心力衰竭),将患者分为发生事件组(Event组)和未发生事件组(Event-free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入院24h内及出院时各组间应变及RT-3DE参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右室功能对INFMI后发生主要不良临床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入院时相比(TTE1),出院时(TTE2)INFMI患者三尖瓣环侧壁收缩期运动速度峰值(S’)、TAPSE、右心室整体纵向应变(RVGLS)和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FW-BAS)、中间段(FW-MID)及间隔基底段(SEP-BAS)应变均升高(均P<0.05),且右心室整体射血分数(EF-global)、流入道EF(EF-inflow)及体部EF(EF-body)均升高(均P<0.05),而右心室流入道舒张末容积(EDV-inflow)及体部EDV(EDV-body)均减小(均P<0.05)。Event组年龄、Killip分级≥2、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NT-pro BNP、EDV-inflow(TTE2)及EDV-body(TTE2)均高于Event-free组(均P<0.05),而S’(TTE2)、RVGLS(TTE1和TTE2)、FM-MID(TTE2)、EF-inflow(TTE2)及EF-body(TTE2)均低于Event-free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RVGLS(TTE2)、EF-inflow(TTE2)及EF-body(TTE2)均是预测INFMI后发生主要临床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表明最佳界值分别为-13.5%[曲线下面积(AUC):0.833,灵敏度:83%,特异度:69%]、51.5%(AUC:0.728,灵敏度:59%,特异度:83%)及43.5%(AUC:0.811,灵敏度:59%,特异度:92%)。结论:急性INFMI患者在出院时右心室心肌机械性能及收缩功能已有明显恢复,表明受到缺血性损害的右心室收缩功能具有一定的可逆性,且恢复较快。出院时超声心动图的部分参数RVGLS(TTE2)、EF-inflow(TTE2)及EF-body(TTE2)是预测INFMI后主要临床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因此,本研究强调了对心肌梗死后患者进行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必要性,对持续性右心室功能障碍者进行更密切的随访可能是有用的,RVGLS-TTE2可能更有利于识别INFMI后发生不良预后的高危患者。三、实时三维超声和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心房容积及功能的变化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RT-3DE)和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2D-STI)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NFMI)伴或不伴有右室心肌梗死(RVMI)患者的右心房各时相容积及功能进行定量评估。方法:本研究共纳入86例首发确诊为INFMI并实施了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患者,并根据是否伴有RVMI分为单纯INFMI组(55例)和INMFI+RVMI组(31例)。另选取30例与急性心肌梗死组年龄及性别相匹配且冠脉造影结果阴性者为对照组。应用RT-3DE测量右心房各时相容积,得出右心房最大容积(RAVmax)、右心房最小容积(RAVmin)及右心房收缩前容积(RAVpre);应用STI技术评价右心房应变,得出舒张期正向应变(LSpos)、心房主动收缩期负向应变(LSneg)及两者绝对值之和(LStot);并研究三尖瓣环位移(TAPSE)、E/e’、RVGLS与右心房容积及应变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RT-3DE及STI参数预测急性INFMI合并RVMI的最佳诊断界值。结果:与对照组及INFMI组比较,INFMI+RVMI组右心房最大容积指数(RAVmax I)、右心房最小容积指数(RAVmin I)、右心房收缩前容积指数(RAVpre I)、总排空容积指数(TSVI)及主动排空容积指数(ASVI)均明显增大(均P<0.05),而右心房被动排空分数(PEF)、LStot及LSpos显着减低(均P<0.05)。LStot、LSpos与TAPSE、RVGLS呈明显正相关(r=0.352,r=0.551;r=0.312,r=0.5537;均P<0.001),而与E/e’呈明显负相关(r=-0.490,r=-0.590;均P<0.001);RAVmax I、RAVmin I、RAVpre I与TAPSE、RVGLS呈明显负相关(r=-0.336,r=-0.629;r=-0.346,r=-0.588;r=-0.383,r=-0.601;均P<0.001),而与E/e’呈明显正相关(r=0.526,r=0.456,r=0.502;均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表明,RAVmax I诊断急性INFMI伴RVMI曲线下面积最大,以27.5 ml/m2为界断值,其灵敏度为74%、特异度为80%。结论:应用RT-3DE和STI技术可以早期发现急性INFMI伴RVMI患者右心房各时相容积均增大及心肌受损情况;RAVmax I可作为判断INFMI是否合并RVMI的终点替代指标,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第二部分:血浆游离DNA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改善及生存结局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时可导致细胞坏死、损伤,并将细胞核内容物释放到血液循环中。血浆游离细胞DNA(cf DNA)含量可以用来衡量细胞受损程度,本研究旨在探讨cf DNA对AMI患者生存结局及心功能改善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50例首发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并实施了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患者。另选取50例与急性心肌梗死组年龄及性别相匹配且冠脉造影结果阴性者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入选者连续7天的静脉血,用直接荧光定量法检测血浆cf DNA含量并进行连续监测,以确定AMI患者的实时状态。计算cf DNA的变化率,即第1天至第7天cf DNA最大含量与基线值的比值。随访90天,根据生存状态分为存活组和非存活组;根据是否△LVEF≥5%分为改善组和非改善组,同时对相关两组人群的cf DNA含量、变异系数CV及变化率进行比较。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确定cf DNA预测生存结局及心功能改善的能力。结果:AMI患者cf DNA的平均浓度是健康对照组的5.93倍,其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AMI组及健康对照组的cf DNA变异趋势明显不同。与非存活组相比,存活组cf DNA变化率及CV明显升高(均P<0.05)。与非改善组相比,改善组cf DNA变化率及CV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表明,cf DNA变化率预测AMI后患者的生存状态及心功能改善曲线下面积最大,最佳界值分别为2.5(灵敏度为81.5%、特异度为74.0%)、2.65(敏感性为50.0%,特异性为100%)。结论:血浆cf DNA含量与AMI之间存在临床相关性,在发病早期动态监测cf DNA可以作为判断AMI患者早期预后的指标之一,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居宇静[7](2020)在《碎裂QRS波与急性心梗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罪犯血管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急性心肌梗死是因为冠状动脉内的血流急剧减少或者中断,从而造成的心肌持续性缺血缺氧坏死,是一种死亡率极高及预后较差的心血管疾病,其首要治疗措施是开通罪犯血管。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fQRS)是一种与心肌缺血及心肌瘢痕密切相关的心电图特征性表现。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心电图出现fQRS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以及是否可依据fQRS出现的导联位置来定位罪犯血管。方法:共纳入3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28-96岁,平均年龄为(62.00±17.50)岁。入院时行标准十二导联体表心电图,根据入院心电图是否存在fQRS分为两组:fQRS组174例,无fQRS组191例,记录fQRS组出现fQRS的心电图导联位置。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根据这些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明确罪犯血管并计算Gensini积分。比较两组间的一般资料、Gensini积分、严重狭窄的冠脉数目等情况,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心电图出现fQRS波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同时研究不同位置导联出现fQRS的罪犯血管分布,以明确是否可依据fQRS出现导联位置来定位罪犯血管。结果:1、fQRS组174例,无fQRS组191例,两组的性别、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QRS组的Gensini积分为47(32,68),无fQRS组的Gensini积分为38(24,57),两组间的Gensini积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记录各患者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中狭窄>70%的支数,其中,fQRS组中单支冠脉狭窄>70%的有109例,双支冠脉狭窄>70%的有41例,三支冠脉狭窄>70%的有24例;无fQRS组中单支冠脉狭窄>70%的有139例,双支冠脉狭窄>70%的有39例,三支冠脉狭窄>70%的有12例。两组间双支冠脉狭窄>70%所占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49),fQRS组中单支冠脉狭窄>70%所占比例少于无fQRS组(p=0.03),三支冠脉狭窄>70%所占比例大于无fQRS组(p=0.02)。3、将Gensini评分按三分位数分为低分值组(≤32)、中分值组(32-54)和高分值组(≥54),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研究有无fQRS、单支或多支冠脉狭窄>70%、性别、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对产生不同分值的Gensini积分的影响,结果显示fQRS(OR=1.58,95%CI 1.07-2.32,p=0.02)和多支冠脉狭窄>70%(OR=2.33,95%CI 1.53-3.53,p<0.001)是预测高 Gensini 积分的独立预测因素。4、fQRS组中包括下壁fQRS 131例、前壁fQRS 24例、侧壁fQRS 6例、下壁+前壁fQRS 8例、下壁+侧壁fQRS 3例、下壁+前壁+侧壁fQRS 2例;下壁导联中fQRS的出现率显着高于前壁(p<0.001),也显着高于侧壁(p<0.001)。5、根据冠脉造影明确的罪犯血管结果显示,下壁fQRS组(n=131)中包括左前降支80例、左回旋支21例和右冠30例;前壁fQRS组(n=24)中包括左前降支14例、左回旋支4例和右冠6例;侧壁fQRS组(n=6)中包括左前降支2例、左回旋支2例和右冠2例;下壁fQRS组、前壁fQRS组和侧壁fQRS组三组间罪犯血管的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p=0.61)。结论:1、入院心电图出现fQRS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Gensini积分显着高于无fQRS的患者,且fQRS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高Gensini积分的独立预测因素,fQRS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2、fQRS多出现于心电图的下壁导联,fQRS分布导联位置与冠状动脉造影确认的罪犯血管缺乏一致性,故不能根据出现fQRS的心电图导联位置判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罪犯血管。

王乐陈[8](2017)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特征分析、诊疗质量评价及治疗策略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我国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的患病率持续上升,且越来越呈现年轻化的趋势,预防与治疗形势严峻。2013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占全国各种疾病首位,有研究显示每5例住院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系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引起急性心肌缺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ACS发病急、危险性大、致死率高。心血管疾病与其他系统疾病合并出现还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并造成更多的医疗费用。应对心血管疾病带来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负担,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需要积极应对的情况,关键在于找准疾病特征,找到预防和治疗的切入点。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兴起和普及,利用住院病案首页数据等进行分析,可以辅助临床决策,推动循证医学的发展,并通过绩效管理和标杆分析助力于疾病诊疗质量的持续提升。对个体而言,通过精准地分析患者医疗质量和费用数据,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慢病管理,提供更好的个体化医疗方案、避免过度医疗。利用世界卫生组织2014-2015双年项目医疗服务持续改进的监测研究,本报告纳入2014年医院质量监测系统采集的3342401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年龄>=18岁)。以风险人群、患者特征构成、合并症、治疗、死亡率、重返再住院率、异地就医为主要维度。在每个维度内按照性别、年龄、季节、城乡等进行分层分析。并对ACS的三种亚型即: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梗、ST段抬高型心梗逐一进行了分析。选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糖代谢异常、慢性肾脏病4种疾病的合并症患者为风险人群,风险人群ACS患病率均高于平均水平(2.7%),其中血脂异常9.6%、高血压7.5%、糖尿病/糖代谢异常6.3%,明显高于平均水平。ACS亚型中发病比例最高的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其次为ST段抬高型心梗,非ST抬高型心梗最少。ACS患者性别特征显示男性(59.9%)发病比例高于女性(38.5%),ST抬高心梗在男性组35-44岁年龄段发病率相对较高(9.2%。)。ACS主要合并症为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代谢异常、慢性肾脏病、脑血管病,其中糖尿病/糖代谢异常最多,为55.8%。ACS的治疗中28.5%的患者接受了血运重建治疗,通过介入治疗的占全部患者的25.8%,通过外科搭桥的占全部患者的2.7%,男性开展血运重建的(34%)比女性的多(20.6%)。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院内死亡率为2.1%,其中ST抬高心梗死亡率较高(4.5%),不稳定心绞痛死亡率较低(0.4%)。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慢性肾脏病者死亡占比最高,为6.1%,之后由高到低分别是合并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糖代谢异常、血脂异常。有血运重建治疗的死亡率(0.7%)明显低于无血运重建治疗患者的死亡率(2.6%)。从年龄分组来看,75-84岁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院内死亡比例最高,为3.9%。不同科室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死亡率有明显差异。ACS住院死亡患者入院主要诊断第一位为心血管系统疾病(累计37.7%)、第二位为呼吸系统疾病(累计17%)、第三为脑血管疾病(9.2%)。ACS再住院的比例为5.8%,再住院时间间隔最常发生在1-15天内,占26%。从异地就医患者就医流向分析看,北京收治异地患者的比例较高。结论:代谢综合征是ACS的风险因素,加强代谢综合征的预防和控制是降低ACS死亡率的重要方法。解决入院不同科室死亡率不同的问题意义重大。需要进一步规范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救治流程,逐步缩小临床实践和指南的差距。血运重建治疗是提高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需要进一步普及血运重建治疗在实际中的运用。ACS治疗异地就医有明显的集中趋势,说明心血管专科资源分配不均,由于ACS治疗高度依赖首次接触医疗时间,需要改善心血管专科资源配置。第二部分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临床诊疗技术也得到不断改进和提高。早期再灌注治疗如静脉溶栓及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可使堵塞的冠脉血管再通,恢复心肌供血,缩小梗死面积,改善预后,是AMI治疗中的重要措施。循征医学也证实了多种对AMI有效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制剂(ACEI/ARB)等。总结并分析AMI的诊疗现状,有助于对AMI治疗情况进行评估,并寻找改进环节,实施规范化治疗。与此同时,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对于时间、程序、疾病严重程度评估和治疗方法选择等的要求,要获得更好的治疗质量,就需要遵循规范指南的指引。回顾性分析2011年与2013年部分三级医院单病种质量控制数据,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年龄、发病时间、病变部位、治疗方案、治疗结局等质量指标,将2011年、2013年两年的数据,经过变量换算、限定合理变量值、删除信息不全项,删除隐私信息等方法,最后筛选出2011年2986例,2013年4305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个过程指标对诊疗效果的影响。从发病特点上,急性心梗患者高发年龄段为50-79岁。STEMI与NSTEMI相比,平均发病年龄早3岁。病变血管常见部位依次是左前降支、右冠脉、回旋支、左主干。STEMI与NSTEMI相比,病变部位以前壁、下壁为主。从治疗情况上,实施急诊PCI的患者症状改善较急诊溶栓、药物治疗的患者更明显,所有症状明显缓解者中有76.29%实施了急诊PCI。从2011年到2013年,患者从发病到急诊所用平均时间(3.5h vs.3.26h),急诊到行PCI所用平均时间(1.42h vs.1.5h),PCI用时(1h vs.1h)均无明显减少。两年中,实施PCI方法的比例最多,其次是保守治疗,最少为急诊溶栓治疗。急性心梗质量控制指标完成情况:根据2012年单病种质控标准,2013年与2011年在“首次医疗接触30分钟内实施溶栓”这一项的完成率无明显差异,其余几项2013年的完成率均高于2011年(p<0.05)。结论:急性心梗多源于左前降支病变,多表现为ST段抬高型且血管闭塞发生率高,急诊PCI治疗为改善症状的最佳方案。在不具备PCI条件的地区适于开展溶栓治疗。患者发病到首次医疗接触的时间,院内质控指标总体完成率不理想,需要持续改进。第三部分欧洲、美国指南均一致指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早期行PCI+抗血栓药物联合使用。当前很多关于比伐卢定与肝素的试验推荐使用比伐卢定,本篇Meta分析的目的就是研究比伐卢定与肝素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中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分析。搜索PubMed、Embase、Cochrane、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收集比伐卢定与肝素制剂治疗PCI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利用Stata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主要有效指标是30天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次要有效指标为包括死亡、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脑卒中;主要安全指标是30内术后出血的风险。共纳入四项研究,9537患者,273名患者有MACE,282名患者有术后主要出血。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中,比伐卢定组为5.96%(304/5104)与肝素组为5.53%(282/5104)相比,不能减少其发生率,RR=1.08(0.92,1.26),P=0.363;比伐卢定组死亡发生率为2.61%(133/5104);与肝素组死亡发生率为3.07%(156/5088)相比无明显差别,RR=0.85(0.68,1.07),P=0.171;对于再次心肌梗死比伐卢定较肝素增加了其风险,比伐卢定组发生率1.76%(90/5104)与肝素组发生率为1.24%(63/5088),RR=1.43(1.04,1.96),P= 0.029;对于术后主要出血风险,比伐卢定与肝素相比减少主要出血发生率,比伐卢定组为3.04%(155/5104),肝素组为 5.29%(269/5088),RR=0.54(0.34,0.85),P=0.008;确切的支架栓塞发生率比伐卢定组为:1.82%(81/4446);肝素组为 0.96%(42/4370),RR=1.77(0.94,3.35),P=0.079;支架发生急性栓塞率(<24h)比伐卢定组为:1.37(57/4667);肝素组为:0.35%(16/4614),RR= 3.52(2.02,6.10),P=0.00;支架发生亚急性栓塞率(>24h-30d)比伐卢定组为:0.69%(32/4667),肝素组为:0.8%(37/4614),RR=0.86(0.54,1.37),P=0.517;主要计划性使用 GPI 肝素组的实验中,RR= 1.70(1.10,2.62),P=0.016,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在主要计划性使用肝素组的研究中,关于PCI术后30天内肯定支架血栓发生率比伐卢定组高于肝素组。结论:对于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时,比伐卢定与肝素相比,对于短期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死亡发生率、确定的支架血栓发生率而言无统计学证据表明两者有差别。比伐卢定与肝素相比减少了短期内主要出血的发生率,然而却增加了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急性支架血栓发生率。在主要计划性使用GPI肝素组的研究中,支架血栓发生率比伐卢定组高于肝素组。

刘香君[9](2016)在《右冠与左回旋支引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得出右冠状动脉和左回旋支病变导致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区别。方法:回顾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6年2月在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入院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388例患者,所有病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根据冠脉造影检查分为右冠状动脉组与左回旋支组,分析得出右冠状动脉和左回旋支引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在临床方面的区别。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脂、血压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心功能比较:左回旋支组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较差,P<0.05。3.心电图:右冠状动脉组ST段抬高(Ⅲ>Ⅱ)、ST段抬高(Ⅲ>Ⅱ)合并ST压低(a VL>Ⅰ)、V4R导联ST段抬高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分别为287(94.4%)、260(85.5%)、120(39.4%)、52(17.1%),左回旋支组分别为34(40.4%)、3(3.6%)、3(3.6%)、1(1.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回旋支组ST段抬高(Ⅱ>Ⅲ)、V5、V6 ST段抬高、V7-9 ST段抬高、a VR导联ST段压低,及Ⅰ、a VL导联ST段抬高分别为50(59.6%)、62(73.8%)、17(20.2%)、72(85.7%),右冠状动脉组分别为17(5.6%)、18(6.0%)、3(1.0%)、29(9.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心电图对梗死相关动脉的判断:心电图ST段抬高Ⅲ>Ⅱ对判断右冠状动脉为梗死相关动脉的敏感性为94.4%、阳性预测值为89.4%;V4R导联ST抬高对判断右冠状动脉为梗死相关动脉的特异性为96.4%、阳性预测值为97.7%;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对判断右冠状动脉为梗死相关动脉的特异性为90.5%,阳性预测值为98.1%。ST段压低a VL>Ⅰ对判断右冠状动脉为梗死相关动脉的敏感性为84.2%、特异性为89.5%,阳性预测值为98.1%。ST段抬高Ⅱ>Ⅲ对判断左回旋支为梗死相关动脉的敏感性为59.6%、特异性为94.4%,阳性预测值为74.6%、阴性预测值为89.4%。a VR导联ST段压低对判断左回旋支为梗死相关动脉的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94.0%、阳性预测值为71.3%、阴性预测值为95.8%。5.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左回旋支组为46(54.7%),而右冠状动脉组为93(3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30天死亡率:左回旋支组为9(10.7%),右冠状动脉组为12(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冠状动脉组伴与不伴右室梗死患者分别为8(6.7%)、4(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多数由右冠状动脉病变导致,少数由回旋支病变导致。2.心电图出现ST段抬高(Ⅲ>Ⅱ),ST段抬高(Ⅲ>Ⅱ)合并ST压低(a VL>Ⅰ),V4R导联ST段抬高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对于判断右冠状动脉病变有很高的价值。a VR导联ST段压低,ST段抬高(Ⅱ>Ⅲ)合并V5、V6导联ST段抬高对于判断左回旋支病变有很高的价值。3.左回旋支组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较差、左室射血分数较低及30天死亡率较高。合并右室梗死患者临床预后差30天死亡率较高。

宁田海,佟金[10](2015)在《《中国循环杂志》2015年第30卷关键词索引》文中研究说明说明:1本索引按关键词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序。2在第1个汉字相同的情况下,按第2个汉字拼音字母顺序排序,以后依次类推。在第1个汉字音同字不同的情况下,按笔划多少排列。3在关键词相同的情况下按发表先后顺序排列。4以英文为首的词,按第1个英文字母顺序先后排列居文中关键词之前。5在第1个英文字母相同的情况下,按第2个英文字母顺序先后排列,依次类推。6文题、作者后括号内数字为期号,最后为起页。

二、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排标准
        2.1.2 诊断标准
        2.1.3 治疗
    2.2 研究方法
        2.2.1 一般资料
        2.2.2 临床资料
        2.2.3 治疗资料
    2.3 统计学方法
    2.4 伦理学
第3章 建模组结果
    3.1 建模组中CR患者的临床特征
    3.2 建模组中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3 建模组中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3.4 建模组中两组患者血液学指标比较
    3.5 建模组中两组患者心脏彩超指标比较
    3.6 建模组中两组患者冠脉情况比较
    3.7 建模组中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3.8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第4章 验证组结果
    4.1 验证组中CR患者的临床特征
    4.2 验证组中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4.3 验证组中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4.4 验证组中两组患者血液学指标比较
    4.5 验证组中两组患者心脏彩超指标比较
    4.6 验证组中两组患者冠脉情况比较
    4.7 验证组中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第5章 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第6章 讨论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与体表心电图改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及中英文对照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基本临床资料
        2.3 相关临床指标判定标准
        2.3.1 高血压
        2.3.2 糖尿病
        2.3.3 血脂异常
        2.3.4 吸烟史
        2.4 体表心电图分析
        2.5 冠状动脉造影
        2.6 冠状动脉分段标准
        2.7 病变血管定义标准
        2.8 体表心电图相关指标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性分析
        2.8.1 具体分析的指标
        2.8.2 探讨心电图指标预测IRA的影响因素
    3.统计学方法
结果
    1.研究对象的临床特征
    2.RCA闭塞组与LCX闭塞组ST段偏移特点
    3.各心电图指标与梗死相关动脉的关系
        3.1 心电图指标判断IRA的诊断价值
        3.2 心电图指标判断右冠不同节段闭塞的诊断价值
        3.3 辨别IRA组合指标的运用
    4.制定预测梗死相关动脉流程
    5.心电图指标辨别梗死相关动脉的影响因素(血管病变支数、冠脉优势型、侧支循环)
        5.1 血管病变支数对心电图指标辨别IRA的影响
        5.1.1 血管病变支数对心电图指标判断RCA为 IRA的诊断价值
        5.1.2 血管病变支数对心电图指标判断LCX为 IRA的诊断价值
        5.2 冠脉优势型对心电图指标预测IRA的影响
        5.2.1 冠脉优势型对心电图指标判断RCA为 IRA的诊断价值
        5.2.2 冠脉优势型对心电图指标判断LCX为 IRA的诊断价值
        5.3 侧支循环对心电图指标预测IRA的影响
讨论
    1.各心电指标辨别梗死相关动脉
    2.对右冠状动脉不同梗死节段的辨别
    3.运用组合指标的使用
    4.诊断流程
    5.影响心电图标预测梗死相关动脉的因素(血管病变支数、冠脉优势型、侧支循环)
        5.1 病变支数对心电图指标的影响
        5.2 不同冠脉优势型对心电图指标的影响
        5.3 侧支循环对心电图指标的影响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心电图辨别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3)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及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急性冠脉综合征与炎症反应
    2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的生物学特性
    3 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与ACS及 LP-PLA2 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与分组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受试者基线资料
    2 LP-PLA2 与其他入选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3 LP-PLA2与ACS的相关性分析
    4 TAPSE与 ACS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基础临床指标分析
    2 LP-PLA2与ACS的相关性
    3 TAPSE与 ACS及 LP-PLA2 的相关性
    4 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及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4)左回旋支闭塞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心电图检测
    1.5 心脏彩超检测
    1.6 手术方法
    1.7 随访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存在的不足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回旋支闭塞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5)急性冠脉综合征三支病变患者心电图表现及aVR导联T波形态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测量指标与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临床类型ACS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NSTE-ACS患者3-VD心电图分析
    2.3 STEMI患者3-VD组与非3-VD组心电指标比较
    2.4 STEMI患者3-VD组与非3-VD组冠脉造影结果比较
    2.5 LM与3-VD 患者胸痛期间典型心电图示例
    2.6 三支病变患者 aVR 导联 T 波形态与心功能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超声心动图新技术结合血浆cfDNA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房室重构及预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超声心动图新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房室重构和预后的临床研究
    第一章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左房、左室应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和预后的预测价值
        1.1 前言
        1.2 资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章 实时三维超声联合斑点追踪技术预测介入治疗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室功能改善及中远期预后
        2.1 前言
        2.2 资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实时三维超声和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心房容积及功能的变化
        3.1 前言
        3.2 资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第二部分 :血浆游离DNA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改善及生存结局的相关性研究
    4.1 前言
    4.2 资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综述 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技术在心脏功能评价的临床应用进展..
    1 2D-STE的临床应用
    2 小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碎裂QRS波与急性心梗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罪犯血管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资料收集及实验室指标检测
    三、心脏超声波检查
    四、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五、FQRS诊断标准
    六、Gensini评分标准
    七、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二、两组患者间冠脉病变程度的比较
    三、GENSINI积分的影响因素分析
    四、FQRS出现导联位置的分析
    五、FQRS导联位置与罪犯血管的关系
讨论
    一、fQRS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二、fQRS导联位置与冠脉罪犯血管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碎裂QRS复合波与心肌梗死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8)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特征分析、诊疗质量评价及治疗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2014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特征分析
    前言
    研究对象
    统计方法
    结果
        1. 风险人群中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1.1. 不同性别与年龄
        1.2 城乡患者
        2.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构成及特征
        2.1 患者分布
        2.2. 患者特征
        3.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合并症
        3.1.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合并症比例
        3.2. 不同性别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合并症比例
        3.3. 不同年龄分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合并症比例
        3.4. 不同类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4.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治疗
        4.1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运重建
        4.2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运重建方式
        5.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院内死亡
        5.1. 总体情况
        5.2. 合并疾病
        5.3. 不同治疗方式
        5.4. 不同性别与年龄
        5.5. 不同入院科别
        5.6. 不同季节
        5.7. 不同类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5.8. 院内死亡原因
        6.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再发事件(再住院)
        6.1.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6.2. 不同类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7.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异地就医
        7.1 治疗
        7.2 不同性别与年龄
        7.3 不同季节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急性心肌梗死诊疗质量监测指标分析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及指标
        3. 统计方法
    结果
        1.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病特征及临床情况
        2. 院内治疗方式对诊疗效果的影响
        3. 院内对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的诊疗及管理情况
        4. 急性心肌梗死质量控制指标完成情况
        5. 质量控制指标与诊疗结果的相关性研究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药物治疗荟萃分析:比伐卢定VS肝素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中抗凝治疗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一、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疗现状
        1. 急性冠脉综合征流行病学
        2.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
        3. 介入治疗的基本发展过程和策略
        4. 溶栓治疗的地位
    二、急性心肌梗死的医疗质量控制
        1. 国内指南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医疗质量控制的要求
        2. 对急性心肌梗死质量控制的历史
        3. 急性心梗发病时间的重要性
        4. 血流储备分数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
        5. 治疗部位及路径
    三、辅助治疗策略
        1. 普通肝素
        2.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3. 糖蛋白Ⅱ b/Ⅲa抑制剂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右冠与左回旋支引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入选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术前
        1.4.1 一般情况及既往病史
        1.4.2 实验室检查
        1.4.3 心电图检查
        1.4.4 冠脉造影检查
        1.4.5 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
        1.4.6 患者30天死亡率
        1.4.7 术前用药
    1.5 术中
    1.6 术后
        1.6.1 术后用药
        1.6.2 术后实验室检查
    1.7 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的对比
    2.2 患者入院时心功能分级比较
    2.3 冠脉造影结果
    2.4 两组患者入院时心电图比较
    2.5 心电图ST段改变对梗死相关动脉的判断
    2.6 两组患者心脏彩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的比较
    2.7 两组患者30天死亡率比较﹝例(%)﹞
    2.8 右冠状动脉组合伴与不伴右室梗死临床基本资料的比较
    2.9 右冠组伴与不伴右室梗死患者心电图比较
    2.10 右冠组伴与不伴右室梗死患者心脏彩超比较
    2.11 右冠组伴与不伴右室梗死患者30天死亡率比较
3 讨论
    3.1 左回旋支组入院时心功能分级及左室射血分数较右冠状动脉组差
    3.2 两组患者在多支血管病变方面差异
    3.3 右冠状动脉与左回旋支病变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ST段变化
    3.4 两组患者患者合并右室心肌梗死
    3.5 右冠状动脉组与左回旋支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3.6 心电图ST段变化对梗死相关动脉的判断
        3.6.1 ST段抬高Ⅲ>Ⅱ对右冠状动脉为梗死相关动脉的判断
        3.6.2 ST段抬高Ⅱ>Ⅲ对左回旋支为梗死相关动脉的判断
        3.6.3 心电图V4R导联ST段抬高对梗死相关动脉的判断
        3.6.4 V5、V6导联ST段抬高对梗死相关动脉的判断
        3.6.5 Ⅰ、aVL导联ST段抬高判断梗死相关动脉
        3.6.6 心电图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对梗死相关动脉的判断
        3.6.7 心电图aVR导联ST段压低对梗死相关动脉的判断
        3.6.8 心电图ST段压低aVL>Ⅰ对梗死相关动脉的判断
        3.6.9 心电图各导联不同组合之间对梗死相关动脉的判断
    3.7 右冠状动脉与左回旋支组患者30天死亡率
    3.8 右冠状动脉组伴与不伴并右室梗死患者临床差异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右冠状动脉与左回旋支相关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中国循环杂志》2015年第30卷关键词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A
    阿霉素
    阿司匹林
    阿托伐他汀
    Angio Light系统
    Apelin-APJ系统
B
    白蛋白
    白藜三醇
    白细胞介素8
    半乳糖凝集素3
    比伐芦定
    吡哆胺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标志和徽章
    并发症
    病理学,临床
    病例报告
    病例对照研究
C
    C反应蛋白质
    侧支循环
    超声检查,介入性
    超声心动描记术
    超声心动描记术,多普勒
    超声心动描记术,压力
    晨峰血压
    成纤维细胞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抽吸
    除颤器,植入型
    触发,活动
    磁共振成像
    雌激素
    刺激
    促红细胞生成素
    促甲状腺素
    催乳素
    存活率
D
    大动脉炎
    代谢综合征
    丹参酮
    胆红素
    蛋白激酶类
    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
    导管插入术
    导管消融术
    导管心室隔离成形术
    登革热
    低钠血症
    低温
    抵抗素
    碘
    电刺激
    电极,植入
    电生理学
    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僵硬度
    动脉炎
    动脉粥样硬化
    动作电位
    对比剂肾病
    对比研究
    多导睡眠监测仪,便携式
    多柔比星
    多态性,单核苷酸
    多中心研究
E
    二级预防
    二甲双胍
    二尖瓣狭窄
F
    泛素蛋白连接酶类
    方法
    芳香烃受体核转位子
    放射性核素显像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
    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
    肺栓塞
    肺炎
    缝隙连接蛋白类
    氟伐他汀
    妇女
    腹膜透析
G
    钙化
    肝素
    感染
    干扰素诱导剂
    干细胞
    高甘油三酯血症
    高血压
    高血压,肺性
    高血压,妊娠性
    高血压,足细胞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Gensini积分
    骨桥蛋白
    GRACE评分
    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斑块
    冠状动脉闭塞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体外循环
    冠状血管
    冠状血管痉挛
    冠状血管造影术
    灌注成像
    光密度测定法
    过敏反应
H
    核纤层蛋白A型
    Hep G2细胞
    红细胞
    红细胞生成素
    呼吸障碍
    华法林
    环匹阿尼酸
    患病率
    磺达肝癸钠
J
    肌,平滑,血管
    肌钙蛋白
    肌联蛋白
    肌细胞,心脏
    基因
    基因表达调控
    基质金属蛋白酶3
    激光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急诊
    疾病特征
    脊髓损伤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原发性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类
    间隔封堵器
    减阻剂
    健康行为
    降钙素
    降血脂药
    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切除术,化学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结果评价(卫生保健)
    颈动脉损伤
    颈动脉狭窄
    静脉血栓形成
    局部血流
    巨噬细胞
K
    抗凝药
    抗心律失常肽10
    抗原,肿瘤相关,碳水化合物
    可降解
L
    老年人
    雷米普利
    雷帕霉素
    类风湿性
    冷
    离子通道
    利伐沙班
    利拉鲁肽
    利钠肽,脑
    利钠肽,重组
    利肽素
    连接蛋白43
    连接蛋白类
    流行病学
    硫化氢
    螺杆菌,幽门
    氯吡格雷
    氯化钙
M
    门控血池显像
    免疫学
N
    那屈肝素
    脑啡肽酶
    脑血管意外
    内皮,血管
    内皮缩血管肽1
    内皮细胞
    内向整流钾通道
    NF-k B
    尼古丁
    尼加拉瀑布样T波
    年度报告
    年龄因素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
    脓毒症
P
    培哚普利
    评论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类
    葡萄糖代谢障碍
    葡萄糖耐量试验
    普罗帕酮
Q
    气候
    气囊扩张术
    憩室
    前列地尔
    前列腺素E2
    前瞻性研究
    青少年
    QT延长综合征
    曲美他嗪
    缺血
    缺氧
    缺氧诱导因子1
R
    桡动脉
    人参皂甙类
    RNA干扰
S
    3D打印
    肾动脉狭窄
    肾疾病
    肾素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肾小球滤过率
    肾脏
    肾脏功能衰竭,慢性
    生活质量
    生物多样性
    生长分化因子15
    室间隔缺损
    嗜铬细胞瘤
    受体,血管紧张素
    输血,预后
    栓塞和血栓形成
    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顺应性
    死亡率
    随访研究
T
    糖尿病
    糖尿病,2型
    糖尿病血管病变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体外循环
    体重
    替米沙坦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类
    T淋巴细胞
    同型半胱氨酸
    Turner综合征
    T细胞
W
    外科手术,微创性
    危险管理
    危险性评估
    危险因素
    微RNAs
    微循环
    围手术期并发症
    维生素E
    维生素K
    尾加压素
    胃肠出血
    5-羟葵酸
X
    西洛他唑
    吸烟戒断
    细胞保护
    细胞凋亡
    细胞结构
    细胞生理过程
    细胞外基质蛋白质类
    细胞增殖
    纤维蛋白原
    氙气
    腺苷三磷酸
    腺嘌呤核苷酸类
    相关血管
    缬沙坦
    心导管插入术
    心电描记术
    心动过速,室上性
    心动过速,室性
    心动过速,折返性
    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持续性
    心房重构
    心肺复苏术
    心肌
    心肌病
    心肌病,肥大性,家族性
    心肌病,肥厚性
    心肌病,酒精性
    心肌病,扩张型
    心肌病,限制性
    心肌肥厚
    心肌梗死
    心肌疾病
    心肌缺血
    心肌细胞
    心肌纤维化
    心肌消融术
    心肌血管重建术
    心肌炎
    心肌营养素1
    心肌再灌注损伤
    心理学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室性
    心率变异性
    心内膜炎
    心肾综合征
    心室电风暴
    心室功能障碍,左
    心室功能障碍、右
    心室室壁瘤
    心室重构
    心血管畸形
    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事件
    心血管造影术
    休克,心原性
    心脏瓣膜成形术
    心脏瓣膜疾病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心脏传导阻滞
    心脏功能试验
    心脏破裂,梗死后
    心脏起搏器,人工
    心脏缺损,先天性
    心脏室壁瘤
    心脏外科手术
    心脏移植
    心脏再同步化
    信号传导
    性别特性
    性别因素
    胸腺肽α1
    血沉
    血管
    血管成形术,经腔,经皮冠状动脉
    血管活性肽
    血管疾病
    血管内膜
    血管舒张
    血管再狭窄
    血流储备分数,心肌
    血流动力学
    血栓
    血栓栓塞
    血栓形成
    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血小板增多
    血压
    血压变异性
    血脂异常
Y
    压力
    烟草
    盐酸小檗碱
    氧化性应激
    药物毒性
    药物疗法
    药物洗脱球囊
    夜间
    伊伐布雷定
    胰岛素抗药性
    遗传变异
    遗传学
    乙酰半胱氨酸
    婴儿
    婴儿,新生
    应激
    有机磷化合物
    右美托咪定
    右心室
    预测
    预后
    预激综合征
    鸢尾素
    晕厥,血管迷走性
    炎症
Z
    载脂蛋白类
    再灌注损伤
    再同步化治疗
    藏红花苦素
    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扎考比利
    诊断
    诊断,鉴别
    震波治疗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正压呼吸
    支架
    支架内再狭窄
    脂蛋白类,HDL
    脂肪酸合成酶复合物
    脂联素
    治疗结果
    肿瘤坏死因子类
    昼夜节律
    主动脉
    主动脉,胸
    主动脉瓣狭窄
    主动脉弓
    主动脉瘤
    主动脉瘤,胸
    主动脉内气囊泵
    主动脉狭窄,瓣膜上
    转化生长因子α
    转化生长因子β1
    装置取出
    子痫
    自主神经系统
    综述
    总结性报告
    组蛋白酰基转移酶
    左卡尼汀
    左室舒张末期压力
    左西孟旦
    左心耳封堵术
    左心室重构

四、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D]. 罗雅菲. 南昌大学, 2021(01)
  • [2]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与体表心电图改变的研究[D]. 冼宏立.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3]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及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D]. 唐薇薇.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4]左回旋支闭塞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 赵曙辉.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5]急性冠脉综合征三支病变患者心电图表现及aVR导联T波形态的临床意义[D]. 郑晓斌.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 [6]超声心动图新技术结合血浆cfDNA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房室重构及预后的临床研究[D]. 褚嫒嫒. 兰州大学, 2020(01)
  • [7]碎裂QRS波与急性心梗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罪犯血管关系的研究[D]. 居宇静. 苏州大学, 2020(03)
  • [8]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特征分析、诊疗质量评价及治疗策略的研究[D]. 王乐陈. 武汉大学, 2017(06)
  • [9]右冠与左回旋支引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观察[D]. 刘香君.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3)
  • [10]《中国循环杂志》2015年第30卷关键词索引[J]. 宁田海,佟金. 中国循环杂志, 2015(12)

标签:;  ;  ;  ;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