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PCI9054总线控制器的数据接收和存储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施睿,庄传刚,张晋,李霄,刘宇航[1](2022)在《高速1553B智能通用总线测试平台设计》文中指出传统的1 Mbps 1553B由于总线带宽受限,在航天测量控制领域正逐步被4 Mbps高速1553B总线替代。一般的高速1553B总线测试仪不具备精准时序控制、动态消息插入和系统故障恢复的功能,难以模拟系统实际工况。因此,通过各模式下总线的初始化配置和数据收发控制,采用SDRAM动态读取和硬件定时触发技术,结合基于心跳和消息监测的冗余总线控制机制,设计了一种高速1553B智能通用总线测试平台。通过调整消息长度、消息内容和消息间隔,验证了总线测试平台BC-RT、RT-BC、RT-RT以及MT监视功能的正确性,满足了精准时序控制、动态消息插入和系统故障恢复的需求。本平台可用于半实物仿真、时序功能的验证和系统真实负载状态的测试。
伍巧凤,王琳,张隽祺,吴坤任,孙诗炎,李昱[2](2021)在《数字化仪控平台冗余控制器数据同步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字化仪控平台冗余控制的前提之一是数据同步。针对数字化仪控平台冗余控制器构架,提出一种数据同步方法。该方法利用控制器自带的PC104-Plus总线扩展出一片数据区域,用于冗余控制器之间交互数据;通过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芯片实现数据发送和接收,数据同步过程全自动进行,无须用户软件参与。数据传输介质采用冗余光纤,速度快、可靠性高。在控制中心快速响应的情况下,将1 KB数据从主控制器同步到备用控制器的时间不超过8μs。该方法具有数据同步时间短、传输可靠、对用户软件透明、输出扰动小等优点。该方法应用范围可扩展至构建冗余光纤通信网络。
张雪钰[3](2021)在《通用型综合等效设备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综合等效设备主要用于模拟弹上测控设备和外系统设备,实现弹上和弹地的接口及功能仿真,模拟弹上设备时实现弹地接口的全覆盖测试,模拟外系统设备时实现弹上接口的信号模拟,这对于弹上设备可靠性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常规的等效设备往往针对特定的测试对象,功能固定,接口较少,升级和维护过程繁琐,且一套等效设备包含工控机、显示屏、键盘、电缆等,不利于多场合的调度。针对以上问题,研究一种能涵盖更多功能需求,同时具备通用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的便携综合等效设备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考虑可靠性、便携性和可扩展性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自动测试系统的发展现状,提出基于CPCI总线的便携式综合等效设备的方案。设备使用一体化标准多槽3U CPCI机箱,将屏幕、键盘和系统控制器均集成在工控机中,提高了设备的便携性和可扩展性;采用PCI总线保证了数据链路的稳定性;同时采用模块化设计,根据信号类型进行板卡区分,完成了开关量板卡、数字量RS422板卡、LVDS板卡、模拟量板卡的硬件设计。每块板卡均采用FPGA作为主控芯片,采用PCI9054作为桥接芯片,由于等效器输出信号繁多,在设计时考虑差分信号、高速信号及电气隔离等需求,提高硬件电路的可靠性。设备配合板卡参数可配置的上位机软件,辅助综合等效器进行激励信号的输出及数据采集分析工作,提高设了设备的通用性。采用专用测试工装,对各板卡功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综合等效器可根据上位机配置实现对应接口信号的输出及信号采集功能,设计内容符合各项需求。同时该设备具有良好的通用性,能够极大的缩短同类设备的研发周期,具有一定的工程价值。
程心怡[4](2021)在《模块化测量系统外系统模拟源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测量系统对于飞行器等设备的研制、调试和升级等有着重要作用,其能够获得飞行器的各项参数,进而进行故障分析和性能评定。本文结合自动化测试系统设计的模块化测量系统外系统模拟源能够在实验室环境下模拟外系统控制信号和接口,实现对测量系统的自动化测试,从而保障其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本课题所研制的设备以模块化、标准化及智能化的设计原则分成了几个不同的功能模块,并设计了对应的功能板卡,使得调试、后期维护和扩展工作更加便捷。整个系统由上位机及软件和测试台设备两部分组成,两者通过PCI总线进行指令的下发和数据的传输。每张板卡均选择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作为控制芯片,根据模块功能的不同及性能参数的需求设计硬件电路,可以产生不带电指令信号、带电指令信号、96路直流信号、高压直流信号、正弦波信号以及脉冲波信号。并对每一个功能模块均设计了所需的电源模块和自检电路,使得设备自动化程度和整体可靠性得以提升。本文主要对测量系统外系统模拟源的总体设计方案和各模块的性能参数进行了介绍,简述了上位机和测试台之间的通讯方式,并对各个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和控制逻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通过搭建整机测试平台,对各项指标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模块化测量系统外系统模拟源可以实现各项功能,符合设计要求。
郝少帅[5](2021)在《速变参数测量装置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某型号的速变参数处理装置是遥测系统极其关键的组成部分,它被用于实时处理飞行器飞行过程中的各种参数,由于其处理速度的优劣直接对遥测系统的性能产生直观的影响。所以对于速变参数处理装置进行全程检测的测试设备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测试设备对速变参数处理装置的开发、制作以及运行过程进行非常细致的逐项测试以提高其可靠性。首先,根据速变参数测试设备的测试要求和功能指标确定了总体设计方案。测试设备由三部分构成:机箱、信号模块和上位机。机箱采用标准的CPCI机箱,该机箱自带主机卡,并且是标准化机柜产品。信号模块实现模拟信号的产生、指令的转发、谱计算结果接收、供电等功能,由于速变参数处理装置接收处理的数据量较大,并且数据收发过程中,需要调用CAN-FD的IP核,故中心逻辑控制器选用七系的FPGA。同时测试装置通过PCI芯片和机箱背板实现与上位机的数据交互。测试装置的的总体框图确立后,再分模块详细介绍各模块的具体功能。其中包括以模拟信号产生电路为基础展开对数模转换电路的设计;与预处理装置数据交互的通信模块设计;与上位机数据交互的PCI通信设计;测试设备的电源模块设计。软件设计与硬件部分对应,介绍了数模转换模块和通信模块,接下来介绍了3种谱计算验证算法,功率谱密度算法、声压级谱算法和冲击响应谱算法;最后介绍了测量装置运行过程中参数加载的问题。设计完成后,搭建试验环境,对测试装置进行性能验证,对数模转换模块、电源模块、谱计算验证模块、参数加载模块和数据接收模块等均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测量装置性能稳定可靠,满足了设计要求。
韩雨龙[6](2021)在《基于千兆以太网的记录器单元测试设备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地面单元测试设备是大容量弹载记录器的专用测试设备,肩负着记录器发射前的各项功能性能检查和记录器落地回收后的存储数据回读等任务。本文从地面单元测试设备性能功能指标出发,对数据传输速率、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研究,最终形成以FPGA为中央控制单元,千兆以太网为高速传输接口以及其他外围采集接口的地面单元测试设备。本文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在千兆以太网基础上设计地面单元测试设备,结合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针对地面单元测试设备与记录器的数据交互及与PC端上位机的数据通信两方面进行设计和研究。首先,本文对地面单元测试的整体框架进行了介绍;接着,对与记录器的交互接口进行设计研究,分别详细介绍了LVDS接口、422接口和AD采集接口的硬件电路设计,同时也对电源模块架构的选型和设计进行详细介绍。针对LVDS长线传输过程中容易发生畸变和衰减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充分验证,通过增加驱动器对输出信号进行时域预加重,有效解决了长线传输过程中信号衰减问题,在信号输入端增加均衡器,对传输信号进行自动补偿,有效解决了长线传输过程中信号畸变问题。如果数据传输过程连续出现多个‘0’和‘1’,电路可能由于电压位阶或电容寄生原因而造成信号传输错误,为了避免数据连续出现多个‘0’和‘1’问题,采取8B/10B编解码的方式有效解决了‘0’和‘1’平衡问题,进一步保证了数据长线传输的可靠性;最后,对与上位机通信接口进行了研究,与上位机通信接口采用千兆以太网传输,根据对MAC层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的深入理解,采用FPGA+PHY方法实现以太网MAC层到PHY层的高速以太网接口设计,使MAC控制器高度透明化且具有功能专一的特点。同时在用户逻辑层(应用层、网络层和传输层)为了便于区分各类有效数据,通过采用自定义协议帧的方式完成有效数据的封装,并针对UDP/IP传输协议的不可靠性,通过添加请求/重传机制来实现数据快速稳定传输。通过搭建测试平台,对地面单元测试设备的功能性能、各个通信接口以及以太网传输接口进行了完整的闭环测试。最终测试结果表明,LVDS长线传输稳定可靠,带有请求重传机制的以太网传输稳定,传输速率可达30MBps。
朱泽珲[7](2021)在《图像数据采集装置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在飞行器试验过程中,为了获取飞行器试验完整的飞行环境参数及飞行状态数据,常选择数据采集记录器作为飞行器飞行关键参数的采集与存储装置,便于试验结束后对所需试验参数分析与总结。本文就某任务的要求展开数据采集记录装置的设计,主要对数据采集记录装置的采集部分进行设计与研究。整个装置以FPGA为逻辑控制核心,实现可见光图像数据、LVDS图像数据、PCM数据及指令数据等数据的采集与可靠性传输。本文首先介绍了图像数据采集装置的研究意义背景及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依据所需实现的功能和技术指标,进行了总体方案的设计,再依据功能的不同完成相应的模块方案设计。其次针对不同的通信接口及模块进行硬件电路设计,实现多通道数据的采集。采用以太网接口实现可见光图像数据的接收;利用数模转换器及外围电路完成电压数据的采集;采用RS422接口实现PCM数据接收、指令的接收与状态信息的反馈;利用LVDS接口实现视频回波数据的接收及向存储单元的高速下传。之后通过逻辑设计介绍电压信号采集逻辑设计、数字量收发逻辑设计、以太网数据收发逻辑设计和多种数据的混合编帧设计以及采用汉明码编码机制实现基于6B/10B的向前纠错编码来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设计。最后通过测试平台的搭建,完成图像数据采集装置的单元的测试,对装置的功能及性能指标进行了全面测试,并进行了大量的可靠性试验,验证装置工作的可靠性及可行性。
王雨婷[8](2021)在《某高速数据记录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高速记录器发展日新月异,作为飞行器飞行过程中数据存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记录器对分析飞行器性能等参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突发状况,而对记录器中的数据进行研究可以为飞行器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尽可能规避意外风险。本文设计的高速数据记录装置由采编器、存储器、地面测试台、配套上位机软件组成,重点针对采编器与测试台接口电路、高速信号传输、存储器存储方式等进行设计。该高速数据记录设备需采集存储4路同步RS-422数据和1路LVDS数据,每路422信号单路传输速率均达到10Mb/s,使用HDLC接口协议;LVDS信号使用CRC校验保证数据可靠;上位机和存储器、采编器和存储器之间都用以太网接口传输数据,使用协议芯片W5300,并采用TCP/IP传输协议,保证回读速率达到90Mb/s以上;测试台与采编器之间经由1553B总线传输命令和工作状态,确保传输结果符合预期;存储器记录飞行前、中段的数据,对Flash芯片中的坏块进行处理,对存储过程中产生的误码进行ECC校验,存储速度大于30MB/s。本论文优化了FPGA程序固件更新设计和Flash编程方式。FPGA固件更新通过TCP协议使上位机与FPGA进行数据传输,提高了可靠性,设计内容包括FPGA配置电路、固件更新逻辑设计、程序存储Flash芯片M25P64读写流程;Flash编程采用优化的多平面流水线边擦边写方式,即可保留原有数据,又提高了Flash编程速度。最后对高速数据记录器系统功能进行了测试,通过试验验证该高速数据记录器满足设计指标,达到良好预期;分析在设备调试过程中因断网、断电而导致的程序更新异常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法。
张泽宇[9](2021)在《弹载遥测采编存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近几年来,随着我国航天航空事业的迅速发展,数据采集存储系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目前,数据采集的方式主要有遥测采编和记录仪存储。但由于遥测采编系统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本文设计了一种弹载遥测采编存储系统,采用了遥测采编和固态存储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对数据进行双重备份,可以实现数据的完整采集和存储。本文以遥测系统为背景,主要对遥测采编单元、记录仪存储单元及防毁记录仪的结构防护设计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防毁记录仪设计了内外层防护结构,保证了数据的完整回读;硬件方面主要完成了对56路模拟量信号调理、模数转化电路,以及对多路RS422、LVDS数字量信号光耦隔离式接口电路的设计,实现了高压模拟量的采集和对数字量接收的功能;从软件方面主要完成了Flash存储模块、USB读数模块以及遥测发送模块的设计。在Flash存储模块中引入了坏块检测和ECC校验,保证了数据的安全存储与回读,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通过搭建的测试平台,对采编记录仪的功能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了完整性分析和准确性校验,最后结果表明弹载遥测采编存储系统完成了对开关量信号、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采集、可靠记录与保存,可承受高冲击,保证数据完整不丢失,实现了数据回读的功能。
孟凡轶[10](2021)在《抗高过载的多通道采集存储系统的设计》文中认为随着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飞行器中对于研究实验系统测试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飞行器飞行过程中需要采集大量的状态参数以及各种数据,如环境参数,控制信息,飞行姿态、PCM码流、各类传感器信号等,因此就需要在飞行器上设计一种能多通道采集和记录多种参数的数据采集存储器。由于飞行器的工作模式大多是对抗性的,其质量一般较大,因此其需要承受很大的冲击和过载,这种高冲击、高过载的环境可能会损坏存储芯片,导致试验数据的损毁,要保证数据的收集和存储数据的完整,就需要提供特殊的结构保护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针对某种飞行器实验要求,本文以设计技术要求为指和具体要求,宏观的设计了一种,抗高过载的多通道采集存储系统,随后详细地分析了系统中所涉及的关键技术,方案优化,以及存储系统结构的结构设计和ANSYS仿真分析,确定了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为核心的主控芯片,A/D转换芯片为多路采集系统,以FLASH为存储介质,RS422为通信方式,对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并对存储模块进行了重点防护,并通过一系列的仿真分析,实验测试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本文最后,搭建了抗高过载的多通道采集存储系统的测试系统并完成了对系统的测试和数据的标定,分别从采编器存储器的功能测试与分析和存储器防护结构的试验与分析来验证系统功能,经验证分析该抗高过载的多通道采集存储系统各项功能和技术指标符合工作要求,设备工作稳定可靠,并已经在飞行实验中得到使用。
二、基于PCI9054总线控制器的数据接收和存储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PCI9054总线控制器的数据接收和存储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1553B智能通用总线测试平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平台硬件设计 |
2 高速1553B接口板总体逻辑设计 |
3 1553B总线智能收发设计 |
3.1 1553B初始化典型配置 |
3.2 各模式下的总线数据收发控制 |
3.3 动态消息插入和硬件精准定时机制 |
3.4 基于心跳和消息监测的冗余总线控制机制 |
4 测试与分析 |
5 结束语 |
(2)数字化仪控平台冗余控制器数据同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数据同步方法设计 |
2 PC104- Plus总线简介 |
3 数据同步方法实现 |
3.1 硬件方案 |
3.2 数据同步过程 |
3.2.1 数据发送 |
3.2.2 数据接收 |
4 扩展应用 |
5 结论 |
(3)通用型综合等效设备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ATS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3 测试总线发展现状 |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2 通用型综合等效器总体设计 |
2.1 系统功能分析及功能指标 |
2.1.1 系统功能分析 |
2.1.2 功能需求 |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2.1 设备总体通信方式选择 |
2.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2.3 系统总体通信协议设计 |
2.3 系统工作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3 通用型综合等效器硬件电路设计 |
3.1 模拟量通信板卡设计 |
3.1.1 PCI接口设计 |
3.1.2 信号源输出设计 |
3.1.3 采集电路设计 |
3.2 开关量卡电路设计 |
3.2.1 开关器件选型 |
3.2.2 开关量输出电路 |
3.2.3 开关量采集电路 |
3.3 RS422 电路设计 |
3.4 LVDS电路设计 |
3.4.1 图像数据传输设计 |
3.4.2 LVDS数据远距离传输设计 |
3.5 布局布线规则 |
3.6 本章小结 |
4 系统软件和关键逻辑设计 |
4.1 通用型上位机设计 |
4.1.1 参数配置 |
4.1.2 功能设计 |
4.2 PCI接口逻辑设计 |
4.3 直流模拟电压输出逻辑设计 |
4.4 LVDS信号传输逻辑设计 |
4.4.1 图像数据传输逻辑设计 |
4.4.2 LVDS数据传输逻辑设计 |
4.5 开关量逻辑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性能测试与验证 |
5.1 测试平台搭建 |
5.2 功能测试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模块化测量系统外系统模拟源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测试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2 信号源发展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分配 |
2 设备方案设计 |
2.1 设备概述及设计原则 |
2.2 设备技术指标 |
2.3 设计总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3 设备通信方式及接口设计 |
3.1 PCI总线工作原理及设计 |
3.2 PCI9054 |
3.2.1 PCI9054 内部结构 |
3.2.2 PCI9054 工作方式 |
3.3 PCI9054 接口硬件电路设计 |
3.3.1 总线及局部总线信号 |
3.3.2 外接EEPROM接口信号 |
3.3.3 热插拔电路 |
3.4 FPGA与 PCI通讯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各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4.1 电源模块设计 |
4.1.1 FPGA及 PCI总线模块电源 |
4.1.2 有源开关量输出模块电源 |
4.1.3 缓变模拟信号源模块电源 |
4.1.4 速变模拟信号源模块电源 |
4.2 无源开关量输出模块设计 |
4.2.1 继电器分类及选型 |
4.2.2 磁保持继电器工作原理及电路 |
4.2.3 无源开关量模块电路 |
4.2.4 无源开关量模块控制逻辑 |
4.3 有源开关量输出模块设计 |
4.3.1 有源开关量模块电路 |
4.3.2 有源开关量自检电路 |
4.3.3 有源开关量控制逻辑 |
4.4 缓变模拟信号源模块设计 |
4.4.1 缓变模拟量信号源设计要求 |
4.4.2 D/A转换和调理电路 |
4.4.3 采样保持电路 |
4.4.4 自检电路 |
4.4.5 缓变模拟量信号源模块控制逻辑 |
4.5 速变模拟信号源模块设计 |
4.5.1 速变模拟量信号源设计要求 |
4.5.2 信号频率合成技术 |
4.5.3 D/A转化和调理电路 |
4.5.4 自检电路 |
4.5.5 速变模拟量信号源模块控制逻辑 |
4.6 本章小结 |
5 设备测试与结论 |
5.1 测试结果及分析 |
5.1.1 开关量输出模块测试 |
5.1.2 缓变模拟信号源模块测试 |
5.1.3 速变模拟信号源模块测试 |
5.2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速变参数测量装置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自动测试系统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1 国内测控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国外测控系统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
2 测量装置的总体方案设计 |
2.1 功能要求与技术指标 |
2.2 方案设计 |
2.2.1 测量装置数据流设计 |
2.2.2 测量装置的硬件架构设计 |
2.2.3 通信方案选择 |
2.2.4 参数管理模块设计 |
2.3 测量装置工作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3 测量装置硬件电路设计 |
3.1 数模转换模块设计 |
3.2 设计数据通信接口设计 |
3.2.1 PCI接口模块设计 |
3.2.2 CAN-FD接口模块设计 |
3.3 供电模块设计 |
3.3.1 内部供电模块设计 |
3.3.2 外部供电模块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内部逻辑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 |
4.1 数模转换电路逻辑设计 |
4.2 通信模块逻辑设计 |
4.2.1 通信模块逻辑设计 |
4.3 算法设计及实现 |
4.3.1 振动信号处理 |
4.3.2 冲击信号处理 |
4.3.3 噪声信号处理 |
4.4 谱分析结果接收逻辑设计及实现 |
4.5 参数加载模块逻辑设计及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5 测量装置性能测验 |
5.1 试验环境搭建 |
5.2 测量装置性能验证 |
5.2.1 供电模块验证 |
5.2.2 参数加载模块验证 |
5.2.3 算法准确性验证 |
5.2.4 谱计算结果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参与的研究工作 |
致谢 |
(6)基于千兆以太网的记录器单元测试设备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安排 |
2.方案设计与分析 |
2.1 设计需求分析 |
2.1.1 功能要求 |
2.1.2 接口设计要求 |
2.2 地面单元测试设备系统方案设计 |
2.3 LVDS接口设计 |
2.3.1 数据传输类型介绍 |
2.3.2 LVDS硬件电路设计 |
2.3.3 LVDS传输可靠性 |
2.4 RS-422 接口设计 |
2.5 电源模块设计 |
2.6 AD采集电路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3.高速以太网接口设计与实现 |
3.1 整体设计方案 |
3.2 千兆以太网PHY层实现方案 |
3.3 媒体独立接口(MII) |
3.4 千兆以太网MAC控制器总体设计方案 |
3.4.1 发送控制模块设计 |
3.4.2 接收控制模块设计 |
3.4.3 流量控制模块设计 |
3.4.4 CRC32 校验模块设计 |
3.4.5 MII管理配置模块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用户逻辑层接口设计与实现 |
4.1 千兆以太网用户逻辑层实现方案 |
4.2 应用层自定义协议设计 |
4.3 UDP协议可靠性设计 |
4.3.1 误码/丢帧的严重后果性 |
4.3.2 UDP/IP协议数据传输优化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测试平台的搭建 |
5.2 系统功能性能测试流程 |
5.3 系统数据传输可靠性验证 |
5.4 以太网请求/重传机制的验证 |
5.5 数据传输速率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6.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图像数据采集装置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发展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2 图像数据采集装置方案设计 |
2.1 图像数据采集装置关键技术指标 |
2.2 图像数据采集装置方案设计 |
2.3 图像采集单元方案设计 |
2.4 电源模块方案设计 |
2.5 主控制器选型 |
2.6 本章小结 |
3 图像数据采集装置硬件电路设计 |
3.1 供电模块设计 |
3.1.1 充电管理电路设计 |
3.1.2 二次电源设计 |
3.2 以太网接口模块设计 |
3.3 A/D接口电路设计 |
3.4 LVDS传输模块设计 |
3.5 通讯接口电路及PCM数据接口设计 |
3.5.1 通讯接口设计 |
3.5.2 PCM数据接口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图像数据采集装置逻辑设计 |
4.1 模拟数据采集逻辑设计 |
4.2 数字量收发逻辑设计 |
4.2.1 控制指令逻辑设计 |
4.2.2 消抖滤波逻辑设计 |
4.2.3 PCM数据接收逻辑设计 |
4.3 以太网通信设计 |
4.4 LVDS逻辑设计 |
4.4.1 LVDS逻辑优化设计 |
4.4.2 LVDS编码反馈纠错设计 |
4.5 混合编帧逻辑设计 |
4.5.1 混合编帧思路设计 |
4.5.2 数据的FIFO逻辑管理 |
4.5.3 可靠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性能测试与验证 |
5.1 测试平台的搭建 |
5.2 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某高速数据记录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飞行数据记录器研究现状 |
1.3.2 数据采集研究现状 |
1.3.3 数据存储研究现状 |
1.3.4 1553B总线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高速数据记录设备整体方案设计 |
2.1 高速数据记录器功能概述 |
2.2 高速数据记录器方案设计 |
2.2.1 高速数据记录器采编器设计方案 |
2.2.2 高速数据记录器存储器设计方案 |
2.2.3 高速数据记录器测试台设计方案 |
2.3 本章小结 |
3.记录器数据采集模块接口设计 |
3.1 同步422 链路设计 |
3.1.1 RS-422 接口设计 |
3.1.2 HDLC协议 |
3.2 LVDS链路设计 |
3.2.1 LVDS环网总线技术 |
3.2.2 LVDS接口设计方案 |
3.2.3 CRC校验 |
3.3 数据采集模块接口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4.记录器通信模块接口设计 |
4.1 以太网高速数据传输设计 |
4.1.1 以太网硬件电路设计 |
4.1.2 以太网传输模式 |
4.1.3 介质接口信号设置 |
4.1.4 W5300 配置 |
4.1.5 W5300 数据接收和发送 |
4.2 以太网断网重连 |
4.3 FPGA固件更新设计 |
4.3.1 模块总体设计 |
4.3.2 FPGA配置电路设计 |
4.3.3 固件更新逻辑设计 |
4.4 1553B总线接口设计 |
4.4.1 MIL-STD-1553B传输协议介绍 |
4.4.2 1553B总线接口电路设计 |
4.4.3 总线监视器设计 |
4.4.4 FPGA对 BU-61580 的控制设计 |
4.4.5 1553B总线监控器配置 |
4.4.6 1553B总线监控中断设置 |
4.4.7 1553B总线控制器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5.记录器存储模块设计 |
5.1 Flash芯片选型 |
5.2 Flash初始化操作 |
5.3 Flash坏块处理 |
5.3.1 坏块检查 |
5.3.2 坏块标记 |
5.3.3 坏块替换 |
5.4 数据写流程 |
5.5 ECC校验 |
5.5.1 ECC列检验 |
5.5.2 ECC行检验 |
5.5.3 ECC纠错算法 |
5.6 本章小结 |
6.系统功能测试及分析 |
6.1 测试平台功能调试 |
6.2 调试及分析解决 |
6.3 测试结果及分析 |
7.总结及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弹载遥测采编存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遥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采编存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2.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指标要求及设计原则 |
2.1.1 系统指标要求 |
2.1.2 方案设计原则 |
2.2 系统设计方案 |
2.2.1 采编单元设计方案 |
2.2.2 存储单元设计方案 |
2.3 防毁记录仪结构设计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3.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 系统主控单元设计 |
3.2 模拟量采集电路设计 |
3.2.1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3.2.2 模拟开关的选型及模数转化电路的设计 |
3.3 数字量接口电路的设计 |
3.3.1 LVDS接口电路设计 |
3.3.2 RS422 接口电路设计 |
3.4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
3.5 配置电路的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系统控制逻辑设计 |
4.1 系统总体逻辑设计 |
4.2 Flash存储模块逻辑设计 |
4.2.1 Flash芯片的选型 |
4.2.2 Flash控制逻辑设计 |
4.2.3 ECC校验 |
4.3 USB读数模块逻辑设计 |
4.4 遥测发送模块逻辑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功能测试与验证 |
5.1 实验室测试平台的搭建与组成 |
5.2 测试过程与结果分析 |
5.2.1 调理电路的测试 |
5.2.2 存储数据的分析 |
5.2.3 系统总体功能的测试 |
5.3 试验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抗高过载的多通道采集存储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历史及现状 |
1.2.2 国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架构 |
2.总体方案设计及相关技术要求 |
2.1 技术要求 |
2.1.1 采编器功能要求 |
2.1.2 存储器功能要求 |
2.1.3 锂电池配电器功能要求 |
2.1.4 锂电池配电台功能要求 |
2.1.5 总线控制器功能要求 |
2.2 方案设计 |
2.2.1 总体方案设计 |
2.2.2 系统工作模式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硬件电路及逻辑设计 |
3.1 主控FPGA选型及设计 |
3.1.1 主控FPGA选型 |
3.1.2 内部FIFO设计 |
3.1.3 模数混合编帧设计 |
3.1.4 双备份存储设计 |
3.2 模拟量采集电路设计 |
3.2.1 采编器硬件电路设计 |
3.2.2 采编器逻辑设计 |
3.2.3 数据编帧设计 |
3.3 接口电路设计 |
3.3.1 数字收发电路设计 |
3.3.2 接口适配器设计 |
3.4 配电器,配电台设计 |
3.4.1 锂电池配电器设计 |
3.4.2 配电台设计 |
3.5 存储模块设计 |
3.5.1 存储模块电路设计 |
3.5.2 FLASH工作原理及组成结构 |
3.5.3 FLASH存储软件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抗高过载防护结构的设计与分析 |
4.1 防护系统的机械结构设计 |
4.2 材料的选择 |
4.3 仿真分析 |
4.3.1 物理模型 |
4.3.2 材料模型及材料参数 |
4.3.3 有限元模型 |
4.4 可靠性分析 |
4.4.1 测点分布 |
4.4.2 弹体装载存储模块侵彻混凝土的模型 |
4.4.3 结论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系统功能测试与分析 |
5.1 系统的搭建 |
5.2 采集存储系统功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
5.3 存储器防护结构的试验与分析 |
5.3.1 实验装置 |
5.3.2 实验方式 |
5.3.3 靶体设计 |
5.3.4 存储器防护结构的破坏情况 |
5.3.5 存储芯片数据完整性 |
5.4 存储器防护结构的试验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基于PCI9054总线控制器的数据接收和存储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1553B智能通用总线测试平台设计[J]. 施睿,庄传刚,张晋,李霄,刘宇航. 遥测遥控, 2022(01)
- [2]数字化仪控平台冗余控制器数据同步方法研究[J]. 伍巧凤,王琳,张隽祺,吴坤任,孙诗炎,李昱. 自动化仪表, 2021(S1)
- [3]通用型综合等效设备的设计与实现[D]. 张雪钰. 中北大学, 2021(09)
- [4]模块化测量系统外系统模拟源的设计与实现[D]. 程心怡. 中北大学, 2021(09)
- [5]速变参数测量装置的设计与实现[D]. 郝少帅. 中北大学, 2021(09)
- [6]基于千兆以太网的记录器单元测试设备设计与实现[D]. 韩雨龙. 中北大学, 2021(09)
- [7]图像数据采集装置的研究与实现[D]. 朱泽珲. 中北大学, 2021(09)
- [8]某高速数据记录器的设计与实现[D]. 王雨婷. 中北大学, 2021(01)
- [9]弹载遥测采编存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泽宇. 中北大学, 2021(09)
- [10]抗高过载的多通道采集存储系统的设计[D]. 孟凡轶. 中北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