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夺天工的名山石刻

巧夺天工的名山石刻

一、巧夺天工的明山石雕(论文文献综述)

曹隽平[1](2021)在《各美其美——湘砚大展拍摄手记》文中指出2021年春节前夕,我突然接到长沙市文联副主席周永康先生的电话,说要策划一个"湘砚"大展。湖南有湘绣、湘剧,可从无人提出"湘砚"的概念,然而湖南各地确实有许多地方产砚,如祁阳市的祁阳石砚、芷江的明山石砚(又称沅州石砚)、浏阳的菊花石砚、望城的谷山砚、双峰的溪水砚等,但以"湘砚"统称来办展,这是头一回。

李哲伟[2](2021)在《绚丽多彩的湖南石砚》文中研究指明湖湘大地自古出美石,在古人繁多的石谱、石说之类的文献中多有记载,如道州石、澧州石、永州石、钟乳石,楚石(墨晶石)、武陵龙骨石、郴州方解石、沅州石、桃源石、燕子石、菊花石、水冲石、黄腊石等等,不胜枚举。历代用来制砚的主要是湘西芷江的明山石砚、长沙浏阳的菊花石砚和永州祁阳的祁阳石砚等。

刘磊霞[3](2020)在《校地协同推动工艺美术文化传播的探索与实践——以传统雕刻技艺沅洲石雕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工艺美术是人类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期的积累沉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其传播模式对工艺美术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必然产生深远影响。通过梳理民间工艺美术文化的传统传播模式,通过个案分析当下传统工艺美术文化面临的困境与机遇,提出了校地协同合作模式可以有效推进工艺美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并促进跨界融合、推广和传播的观点。

王宇晗[4](2020)在《京津冀非遗传承发展与衍生设计研究》文中指出京津冀地区因地理因素,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同源分枝、一脉相承的特点,且存在着紧密的血脉联系,这种联系具体表现在京津冀地区非遗技艺传承格局、同源分枝的传承路径、传承人来往迁徙过程等方面。不仅如此,这种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厚的人文基础,也决定了它们彼此之间共生共长、协同发展的历史格局。从该角度而言,加强京津冀非遗的联系势在必行,这既响应了当前振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号召,又有利于形成共生共享、互鉴互赏、互利共赢的文化生态。基于此,有必要积极地探索京津冀非遗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比如联合传播、市场互通等。实际上,在现代文化的浸染下,一些具有现代元素的生活用品与日俱增,并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是这也造成了一种社会现象:在现代文化的猛烈攻击下,传统文化逐渐边缘化,而京津冀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也面临着传承困难、发展艰巨的困境。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京津冀非遗凝结着老祖宗的智慧,追溯历史、以史为鉴,同时结合当前社会需求,有利于京津冀地区发现且找到现代和传统兼容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方式,同时也有利于其探索出非遗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此次课题,本人曾多次前往北京市国家图书馆,就京津冀非遗查阅相关资料,同时还深入到京津冀地区非遗所在地,综合运用文献综述法、田野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整理和归纳与京津冀地区非遗传承相关的文献资料。首先,本文追本溯源,全面梳理了京津冀非遗的发展和演进历程,这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充实的历史背景;其次,从评判体系角度,构建了京津冀非遗传承价值开发评价模型,以此更加深刻、全面地了解到该地区非遗存在的问题,以及待开发的潜在价值,以其为后续协同发展路径的探索提供参考依据;此外,本文就京津冀非遗的传承保护与发展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开发保护意见;另外,本文还立足于设计学专业,以客观、专业的视角,剖析了当前优秀的京津冀非遗,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非遗衍生设计原则,并鼓励学习与借鉴其他区域优秀的非遗开发模式、非遗衍生品应用等。京津冀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与衍生设计互动,着眼于京津冀地区发展实际,立足于非遗文化传承的未来,既做到了全局布局,又做到了重点突出。毋庸置疑,京津冀地区非遗创新再造需融贯古今,是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技艺现代化传承与发展的具体体现,一方面契合了当前的审美需求,为非遗创造性转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体现了京津冀地区与时俱进的文化新面貌,另一方面则迎合了艺术发展潮流,为京津冀地区非遗的保护传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展示了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互鉴互赏的文化新生态,有利于实现该地区非遗的高效保护、有序传承以及持续发展。

浙江省人民政府[5](2019)在《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浙政发[2019]22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现将《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2019年10月1日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前言一、现实基础(一)优势条件。(二)主要问题。二、战略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战略定位。(四)发展目标。三、空间形态(一)"一文"——塑造诗路文化具象形态。(二)"四带"——建设四条诗路文化带。(三)"十地"——发展十个区域文化高地。(四)"百珠"——培育百个特色文化明珠。

王树山[6](2019)在《中国画的写意性与中国传统雕塑语言的互通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西方雕塑相比,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在材料、造型、技法上有着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具体体现在对写意性的追求,而这种写意性来自中国传统书画的语境。在追求写意的影响下,中国传统雕塑在造型之外更强调作品的独特气韵。该文以中国传统雕塑和书画中共同存在的写意性为出发点,讨论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独特性。

贺超海[7](2018)在《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千百年来,中国的传统工艺与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工具和材料,人们将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经验和认识,以相对稳定造型、图式、技艺和文化等要素凝结在器物之中。传统工艺是技术史研究的重要分支,也是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工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物质文明,也是精神文明。作为一种传统生活方式,它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是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不管是从科学、技术、文化,还是经济、社会的角度去考察传统工艺的发展,都会发现,它是一种延续了几千年的创造活动,是一种“活态文化”。传统工艺之所以能够一直保持生命力,就是因为它紧扣生活的脉搏,将人们的生产、生活与艺术和科技巧妙地结合起来,并且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其形式和制作,从而充实和丰富人民的生活。从现代技术哲学的角度看,传统工艺既是一种“生态技术”,也是一种“综合技术”,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作为中华民族延续数千年的造物文脉,传统工艺通过广大民众的创造,以“技”的形式,“物”的形态,融汇了包括自然观念、造物哲学、材料工艺、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等时代、民族、地域的文化信息,并形成了完备的生产体系。传统工艺不同于保存在经典中的精英文化,也与当前数字化、单一化大众文化有别,它体现的是民族和民众独特的创造力。中国传统工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科技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对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有着独特的价值与意义。本文通过构建中国传统工艺的“人、技、器、环境和历史”的价值本体,以及文化价值、科技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和当代价值理论实践研究六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来讨论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体系。在历史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今天,中国的传统工艺正在面临振兴。技术与情感,是传统工艺的两大基本要素,社会的发展需要情感的满足和人性的回归,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工艺文化,充分吸取民族资源和民族智慧,建立有中国特色传统工艺理论体系,走向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工艺发展的道路就显得十分的必要。

黄思颖[8](2018)在《萍乡市古代园林研究》文中提出萍乡势扼吴楚,水接潇湘,地理条件优越,物华天宝,自然资源丰富。在经济昌盛、文化繁盛的基础上,萍乡市古代园林得以充分发展,极具地方特色,成为江西园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丰富江西园林理论框架体系、发扬萍乡地域文化、促进萍乡市古代园林的保护与传承,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运用文献归纳、实地调研、综合分析、数字遗产数字化等方法,对萍乡市古代园林的发展脉络、园林类型与代表案例、造园手法及特色展开研究,总结得出以下结论:一、萍乡市古代园林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先秦的萌发期、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生成期、隋唐五代的过渡期、两宋的兴盛期、元明的全盛期、清的成熟期六个阶段。二、萍乡市古代园林的类型主要由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文教园林、衙署园林、公共园林、傩庙园林七个大类组成。其中寺观园林比重较大,寺观繁盛成为萍乡园林的主要特征之一。三、萍乡市古代园林的造园特色主要体现在杂糅多元的造园思想、点景明志的园林意境、匠心独运的造园手法三个方面。造园思想上以佛道二教的宗教文化、仙禅合一的理念和特色的傩文化为主导,融入崇贤的儒家和文人隐逸的文化。1992年莲花县从吉安地区划分入萍乡,独特的历史沿革造就了萍乡文化的地域差异性,萍乡市安源区、湘东区、上栗县和芦溪县两区两县深受傩文化影响,莲花县深受庐陵文化影响,八景文化传播甚远。造园手法各有特色,尤为注重植物的配植。园林意境上追求人工与自然的统一,营造出幽雅、宁静的园林景观。

张翔[9](2018)在《内容的解构与观念的重释:芷江天后宫门坊雕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天后宫,亦称妈祖庙,主要分布在东亚版图的沿海地区。芷江天后宫,素有"内地最大妈祖庙"之名,是妈祖文化在中国内地传播的重要标志,其门坊雕刻神工鬼斧,堪称明清湖湘雕刻的精品。暗含、隐喻是芷江天后宫门坊石雕的最主要内容。历史的沉淀、详实的内容、灵动的形式、精心的营造、鬼斧神工般的雕刻技艺是芷江天后宫这座内陆妈祖庙的门坊建筑最值得研究和关注的"视角"。

吴南辉[10](2017)在《《文化·芷江》中自由四字词组的英译》文中研究指明芷江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见证,是驰名中外的和平名城;“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的定期举办更是吸引了多国政要、名人、和平人士前来参会。芷江的旅游地位日益凸显,但就目前所搜集的资料来看,集中介绍芷江的英译文本却较为缺乏。《文化·芷江》属于典型的信息型旅游文本,必然具备信息功能;再者为了达到相应的宣传效果同时也应具有相应的美学与情感功能。在文本中占据突出的位置的自由四字词组也必然具备相应的信息、美学以及情感功能。因而如何恰当英译文本中的自由四字词组,实现其在译文中的相应功能是本文的重点与难点。论文首先分析了自由四字词组的定义及语言特点;然后根据自由四字词组的定义并结合其内部的语法组织关系对其进行分类,揭示文中自由四字词组的可研究性;继而对文本中自由四字词组的功能进行了分析,即信息功能、美学功能以及情感功能。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指导下,提出了相应的三大翻译原则——忠实原则、可接受原则和呼唤原则,并给出相应的例证说明遵循这些原则的重要性。最后针对其不同类别,采取直译法、意译法、省译法、转化法、综合法等翻译对策,最大程度的实现自由四字词组译入语的各种语言功能,以使译入语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最大程度地感受到源语读者的感受。将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应用于自由四字词组的翻译实践,可以使译文更好展现原文的信息功能、美学功能与情感功能,使译语读者从中不仅能获取相关的信息,也同样产生美的感受,从而提升旅游景点对外宣传效果。

二、巧夺天工的明山石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巧夺天工的明山石雕(论文提纲范文)

(1)各美其美——湘砚大展拍摄手记(论文提纲范文)

一、谷山石巨砚
二、菊花石贡砚
三、蔡和森赠送何叔衡砚
四、毛泽东赠李六如砚
五、沅州石砚及插屏
六、匡互生藏红丝砚

(2)绚丽多彩的湖南石砚(论文提纲范文)

一、明山石砚
二、祁阳石砚
三、菊花石砚
四、几点鉴赏心得体会

(3)校地协同推动工艺美术文化传播的探索与实践——以传统雕刻技艺沅洲石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艺美术文化传播的传统方式
二、工艺美术文化传播的困境与机遇
三、校地协同模式推进工艺美术文化传播

(4)京津冀非遗传承发展与衍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价值
    1.5 研究创新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1 国内研究现状
        1.6.2 国外研究现状
    1.7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京津冀非遗历史起源与技艺价值
    2.1 京津冀非遗概述
        2.1.1 京津冀非遗的起源
        2.1.2 京津冀非遗的发展进程
    2.2 京津冀非遗的技艺价值
        2.2.1 独具特色的艺术
        2.2.2 精益求精的技艺
    2.3 京津冀非遗的特色
        2.3.1 京津冀非遗的“匠心”
        2.3.2 京津冀非遗的“独韵”
    2.4 小结
第三章 京津冀非遗传承价值评价模式
    3.1 京津冀非遗传承价值评价模式概述与理论研究
    3.2 京津冀非遗传承价值评价模式指标体系
        3.2.1 建立理论指标体系
        3.2.2 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3.3 京津冀非遗传承价值综合评价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京津冀非遗传承开发创新模式研究
    4.1 京津冀非遗传承价值的论述
        4.1.1 京津冀彰显的发展优势
        4.1.2 京津冀非遗的资源价值
        4.1.3 京津冀非遗资源的再利用价值
    4.2 京津冀非遗传承协同创新模式探索
        4.2.1 发掘非遗文化资源,拓宽非遗传承路径
        4.2.2 优化文化发展模式,多元开发旅游体验
        4.2.3 营造村落文化氛围,探索精准扶贫方式
    4.3 小结
第五章 京津冀非遗衍生设计实践
    5.1 京津冀非遗衍生设计应用现状
    5.2 京津冀非遗衍生研究
        5.2.1 京津冀非遗衍生的特点
        5.2.2 京津冀非遗衍生的价值
    5.3 京津冀非遗衍生的设计原则
    5.4 京津冀非遗衍生的设计实践
        5.4.1 开发模式
        5.4.2 非遗衍生品应用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课题研究结论
    6.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录 B 京津冀表演艺术类问卷调查
附录 C 京津冀传统技艺问卷调查
附录 D 京津冀传统美术问卷调查
附录 E 京津冀民俗节庆问卷调查
附录 F 京津冀地区物质类非遗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
前言
一、现实基础
    (一)优势条件。
    (二)主要问题。
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战略定位。
    (四)发展目标。
三、空间形态
四、主要任务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协调。
    (二)强化推进落实。
    (三)强化政策支持。
    (四)强化人才支撑。
    (五)强化氛围营造。

(6)中国画的写意性与中国传统雕塑语言的互通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特征与理想典范
    1. 中国传统书画的审美理想
    2. 中国绘画的理想典范
二、写意性在中国传统雕塑创作中的体现
    1. 意境美学在雕塑的空间营造过程中的体现
    2. 在技法与材料当中追求写意性
结语

(7)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从“天工开物”到“工开万物”
2 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与分类
    2.2 中国古代传统工艺文献与研究
    2.3 中国现代传统工艺研究
    2.4 国外传统工艺价值实践和理论研究
        2.4.1 西方传统工艺理论的研究
        2.4.2 日本传统工艺研究
    2.5 小结
3 论文选题
    3.1 选题意义
    3.2 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3.3 研究路径
    3.4 研究方法
    3.5 创新性
4 中国传统工艺的价值本体
    4.1 价值主体——人
        4.1.1 人的尺度
        4.1.2 工艺承担者——工匠
    4.2 价值的中介“技”
        4.2.1 “技”的物质载体——工具
        4.2.2 “技”的程式性
        4.2.3 “技”的习得性
        4.2.4 “技”的艺术性
    4.3 价值客体——器物
        4.3.1 备物致用
        4.3.2 化材成器
        4.3.3 器以载道
    4.4 环境
        4.4.1 自然环境
        4.4.2 社会环境
    4.5 历史
        4.5.1 连续性
        4.5.2 演化性
        4.5.3 信息性
5 中国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
    5.1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2 传统工艺文化的表现形式
        5.2.1 民间工艺文化
        5.2.2 宫廷工艺文化
        5.2.3 文人工艺文化
        5.2.4 少数民族工艺文化
    5.3 民族和地区的文化符号
    5.4 传统工艺构造的文化空间
6 中国传统工艺的科技价值
    6.1 传统工艺的科学因素:“工匠传统”与“理性精神”
    6.2 传统工艺的技术因素
        6.2.1 中国传统工艺中技术特点
        6.2.2 中国传统工艺产生的模式
    6.3 传统工艺的科学价值挖掘与科学化
    6.4 传统工艺科技价值的应用
7 中国传统工艺的经济价值
    7.1 传统工艺与“亚细亚生产方式”
    7.2 传统工艺的生产模式
        7.2.1 家庭生产模式
        7.2.2 手工作坊模式
        7.2.3 手工工场模式
        7.2.4 产业化模式
    7.3 传统工艺经济价值近现代实践
    7.4 传统工艺未来经济价值实现路径:创建中国品牌
8 中国传统工艺的社会价值
    8.1 工匠精神
    8.2 以人为本的“综合技术”
    8.3 传统工艺与“生态技术”
    8.4 文化强国下的传统工艺
9 中国传统工艺的价值实践举例
    9.1 富阳手工竹纸工艺调查
        9.1.1 原料与辅料的种类及用途
        9.1.2 富阳手工造纸工艺流程
        9.1.3 工具与器具的种类及用途
        9.1.4 产品与销售、使用
        9.1.5 富阳手工造纸艺人的传承与现状
        9.1.6 富阳手工纸的相关民俗与其他文化
        9.1.7 富阳手工纸保护现状与思考
    9.2 山东潍坊风筝工艺与文化调查
        9.2.1 调查地概况
        9.2.2 潍坊风筝的制作工艺
        9.2.3 潍坊风筝的文化生态空间
        9.2.4 潍坊风筝文化价值的开发
    9.3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调查
        9.3.1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文化生态的构建
        9.3.2 传统工艺的有形展示
        9.3.3 活态展示和互动体验
        9.3.4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对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启示
10 结论——新时代与中国传统工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萍乡市古代园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
        1.2.1 相关概念
        1.2.2 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概况
        1.3.2 国外研究概况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先秦时期的萍乡园林
    2.1 历史背景概述
    2.2 萍乡园林的起源
        2.2.1 “台”的诞生
        2.2.2 古城的出现
        2.2.3 皇家园林的滥觞
3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萍乡园林
    3.1 历史背景概述
        3.1.1 地理沿革
        3.1.2 自然环境
        3.1.3 城市建设
        3.1.4 经济文化
    3.2 名园考述
        3.2.1 皇家园林
        3.2.2 寺观园林
    3.3 小结
4 隋唐五代时期的萍乡园林
    4.1 历史背景概况
        4.1.1 地理沿革
        4.1.2 自然环境
        4.1.3 城市建设
        4.1.4 经济文化
    4.2 名园考述
        4.2.1 寺观园林
        4.2.2 文教园林
        4.2.3 公共园林
    4.3 小结
5 两宋时期的萍乡园林
    5.1 历史背景概述
        5.1.1 地理沿革
        5.1.2 自然环境
        5.1.3 城市建设
        5.1.4 经济文化
    5.2 名园考述
        5.2.1 私家园林
        5.2.2 寺观园林
        5.2.3 文教园林
        5.2.4 衙署园林
        5.2.5 公共园林
    5.3 小结
6 元明时期的萍乡园林
    6.1 历史背景概述
        6.1.1 地理沿革
        6.1.2 自然环境
        6.1.3 城市建设
        6.1.4 经济文化
    6.2 名园考述
        6.2.1 私家园林
        6.2.2 寺观园林
        6.2.3 文教园林
        6.2.4 衙署园林
        6.2.5 公共园林
        6.2.6 傩庙园林
    6.3 小结
7 清时期的萍乡园林
    7.1 历史背景概述
        7.1.1 地理沿革
        7.1.2 自然环境
        7.1.3 城市建设
        7.1.4 经济文化
    7.2 名园考述
        7.2.1 私家园林
        7.2.2 寺观园林
        7.2.3 文教园林
        7.2.4 衙署园林
        7.2.5 公共园林
        7.2.6 傩庙园林
    7.3 小结
8 萍乡园林的发展史纲
    8.1 萍乡园林的发展脉络
        8.1.1 萍乡园林的萌发期——先秦
        8.1.2 萍乡园林的生成期——秦汉至南北朝
        8.1.3 萍乡园林的过渡期——隋唐五代
        8.1.4 萍乡园林的兴盛期——两宋
        8.1.5 萍乡园林的全盛期——元明
        8.1.6 萍乡园林的成熟期——清代
    8.2 萍乡园林的类型及特点
        8.2.1 皇家园林
        8.2.2 私家园林
        8.2.3 寺观园林
        8.2.4 文教园林
        8.2.5 衙署园林
        8.2.6 公共园林
        8.2.7 傩庙园林
9 萍乡古代园林的造园特色
    9.1 杂糅多元的造园思想
    9.2 点景明志的造园意境
    9.3 匠心独具的造园手法
        9.3.1 相地
        9.3.2 掇山
        9.3.3 理水
        9.3.4 植物
        9.3.5 建筑
10 结论与研究
    10.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10.2 需进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附录 :萍乡市古代园林年表
致谢
个人简介

(9)内容的解构与观念的重释:芷江天后宫门坊雕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妈祖原始救海文化
二、道教文化
三、儒家文化
四、生活场景
五、湘西民间信仰泛议
六、芷江天后宫门坊建筑雕刻的文化类型
结论

(10)《文化·芷江》中自由四字词组的英译(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
Abstract
摘要
Project Description
    Ⅰ. Text Analysis
    Ⅱ. Translation Preparation
    Ⅲ. Translation Process
    Ⅳ. Translation Proofreading
Source/Target Texts
Translation Repor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Definition of Free Four-character Phrase
        1.2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Free Four-character Phrase
        1.3 Classification of Free Four-character Phrase
        1.4 Literature Review
    Chapter 2 Functional Analysis of Free Four-character Phrases in Profound Culture of Zhijiang
        2.1 Informative Function
        2.2 Aesthetic Function
        2.3 Emotional Function
    Chapter 3 Translation Principles of Free Four-character Phrases in Profound Culture of Zhijiang
        3.1 Fidelity Principle
        3.2 Acceptable Principle
        3.3 Vocative Principle
    Chapter 4 Counter-measures for Translating Free Four-character Phrases in Profound Culture of Zhijiang
        4.1 Counter-measures for Subordinate Phrases
        4.2 Counter-measures for Coordinate Phrases
        4.3 Counter-measures for SV-Phrases
        4.4 Counter-measures for Parallel Phrases
    Chapter 5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四、巧夺天工的明山石雕(论文参考文献)

  • [1]各美其美——湘砚大展拍摄手记[J]. 曹隽平.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1(08)
  • [2]绚丽多彩的湖南石砚[J]. 李哲伟.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1(08)
  • [3]校地协同推动工艺美术文化传播的探索与实践——以传统雕刻技艺沅洲石雕为例[J]. 刘磊霞. 天工, 2020(01)
  • [4]京津冀非遗传承发展与衍生设计研究[D]. 王宇晗.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5]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的通知[J]. 浙江省人民政府. 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9(Z4)
  • [6]中国画的写意性与中国传统雕塑语言的互通性[J]. 王树山. 美术教育研究, 2019(09)
  • [7]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研究[D]. 贺超海. 北京科技大学, 2018(09)
  • [8]萍乡市古代园林研究[D]. 黄思颖. 江西农业大学, 2018(02)
  • [9]内容的解构与观念的重释:芷江天后宫门坊雕刻研究[J]. 张翔. 美术学报, 2018(02)
  • [10]《文化·芷江》中自由四字词组的英译[D]. 吴南辉. 湖南科技大学, 2017(11)

标签:;  ;  ;  ;  ;  

巧夺天工的名山石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