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Word2000和Excel2000管理工资(论文文献综述)
李敏[1](2013)在《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管理初探》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在日常管理中,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主要资源,不仅为企业领导人员提供了可靠的人力资源信息,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在此,文章针对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共享系统做了简要论述。
刘琦华[2](2012)在《浅谈高职文秘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文中认为分析了高职文秘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背景,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方向,并从课程内容的横向整合、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三个方面阐述了改革的具体措施。
梅莎莎[3](2012)在《米其林沈阳G项目的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程建设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也逐步提高,如何合理有效的对建设项目进行造价管理,保证建设资金的正确合理使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以往,我国只注重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预算管理和竣工后的决算管理工作,以致造成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现象屡见不鲜。建设项目由于建设资金的使用不当,资金链断裂,工程中途停工,形成烂尾楼,建设双方关于工程进度款的支付问题互相扯皮,造成长期大量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工苦于投诉无门聚众上访,甚至导致暴力流血事件的发生,这些现象的出现使外界对建筑行业存在许多误解,影响了整个建筑行业的形象,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并且与国家的创建和谐社会的大方向也不符,阻碍了建筑行业的良好发展。本文以米其林沈阳G项目为例,提出了对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理念,按照建设项目的自身建设程序对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进行造价管理,即:投资决策阶段的估算管理,设计阶段的概算管理,招投标阶段的合同价格的确定与管理,施工阶段的预算管理、进度款支付和变更索赔,竣工阶段的决算管理。把整个建设项目各个阶段的造价管理有机的联系起来,各个阶段的造价管理不再是单摆浮搁而是有效互动,相互制约的。通过对整个建设项目做到及时有效的全程跟踪性造价管理,保证了建设资金充分合理的使用,减少因造价管理问题造成的经济纠纷,保证了整个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同时对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向上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姜睿[4](2011)在《基于Windows DNA的公务人员管理系统》文中指出在计算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对应用软件系统的需求日益庞大,软件对使用者的重要性也日益高涨,利用分层技术进行软件开发可以减少开发过程中的很多重复性工作,提高软件开发效率,节减成本支出,减少开发周期。故而此项技术被广泛应用。本文首先对课题的研发背景进行介绍,而后对分层结构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归纳。随后探讨了领域工程、ECC、对象/关系映射等相关的面向对象的技术,特别研究了Windows DNA,解释了利用分层技术架构开发的系统中各子层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分层技术设计实现了公务人员信息管理系统。文中探索了使用分层技术开发公务人员信息管理系统的方法,该系统对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分类、整理,通过对数据深层操作后向使用者提供信息决策支持,具有良好的操作界面,用可可以方便快捷的查询信息,及时掌握员工的异常情况,为人事部门对人员任职、提升、培训、退休提供完整、科学的理论依据。公务人员信息管理系统采用Windows DNA技术,包括表示层、业务外观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数据层五层架构。第一层表示层主要与用户进行人机交互。第二层业务外观层对业务逻辑层的基本流程进行封装,给第一层提供一个简易的接口。第三次业务逻辑层包含实体对象的基本代码,其他对象以此代码为基础。在第三层上面是数据访问层,本层以0/R Mapping技术对数据库各类操作进行封装,对各种数据库软件都有统一的接口,提高了系统的可移植性。最后一层是数据层,包含了系统涉及的所有基础数据。最后详细介绍了在各层设计中所应用的设计模式和面向对象技术,以及介绍了系统的工作流程,并指出本系统的优缺点,为下步改进奠定了基础。
卜祥涛[5](2010)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新思考》文中认为面对当前社会对技能人才要求高移化的状况,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计算机的实践教学,在现代化的教学中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此,对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要在理论学习、上机操作、增加实践课内容、改革考试办法和考证促学等五个方面工作坚持以特色求发展,加强计算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从而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刘治[6](2008)在《A公司雇员流失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时代,科技飞速发展,贸易壁垒逐渐消除,国际资本快速流动,经济全球化使得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中最为宝贵的资源。雇员的流失是现代企业中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已成为关系到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合理的员工流动,可优化组织结构,保持企业活力;反之,会影响员工的士气和企业的生产率,吞噬企业利润,削弱企业的竞争力,最终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本文在研究A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雇员流失,及其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六西格玛管理理念和DMAIC方法,分析并改善A公司的雇员流失问题。本文首先从了解A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及人员流失现况入手,通过对已离职人员离职原因的统计、分析,在职员工的员工满意度问卷调查,以及相关流程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导致员工离职的重要因素,确立改善对象、树立改善目标;同时充分运用六西格玛管理体系中的分析工具和统计学方法,探究问题的深层原因,确定重要改善因子,并针对其树立和实施相应改善,继而建立起持续的改善管理体系。本文旨在通过运用六西格玛管理体系及其方法,分析并改善A公司人员流失问题的研究的基础上,为探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顾客化、数据化、流程化、科学化,进行新的尝试,提供新的思路。
陈永遥[7](2007)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整合与课程设计教学探讨与设计》文中指出本文就目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传统常规教学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在分层次教学的前提下对课程内容和授课学时进行了整合和调整,提出了"文件夹"式评价模式下上学期采用常规教学,下学期采用课程设计教学的反常规教学思路,并设计出了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安排。
赵俊莉[8](2006)在《基于智能ELP系统的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学习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对大学生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承载着传授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培养信息素养的重任。针对目前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评价方式的不足,结合当前教育评价改革的理念,笔者在总结前人电子学档评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学习评价中融入电子学档评价的理念,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如何采用电子学档方式进行评价从理论基础、评价原则、评价思路、评价模型、评价方法、评价流程及其优势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以此为设计理念,自主开发了基于电子学档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智能评价系统,将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运用评价量规、模糊综合评判等方法对学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技能、情感进行全面评价,实现了面向过程和面向结果评价的全面结合。 2005年9月开始,笔者利用该系统对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一年级学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进行了一个学期的电子学档评价方式的实证研究。研究证明,基于智能ELP系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学习评价模式,创设了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电子学档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水平、获取与使用信息能力的提高,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以及民主合作精神,对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有助于后进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后进生进步和发展。 电子学档评价也激发了教师的创新精神,促使教师采用新型的教学与评价方式,更新了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增强了教师教学的自我意识,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发展。 总之,基于智能ELP系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学习评价模式有助于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全面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罗彬[9](2006)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逐渐开放,国外银行开始进驻国内金融市场,我国商业银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相比之下,国内商业银行无论在管理上还是技术上都无法与国外银行抗衡。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所在——拥有庞大的客户群和丰富的业务数据,然而这些潜在的资源现在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商业银行数据挖掘就是从浩如烟海的大量数据中探索银行业务活动的规律,提炼出经营管理所必须的关键信息,使商业银行能对其自身业务的运作以及整个行业的态势进行分析,从而有效地指导银行的战略决策和业务管理,并最终通过市场竞争转变为利润。国外银行已经大规模应用数据挖掘于营销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信用风险管理等领域,而我国商业银行的数据挖掘还处于不断探索之中。因此,针对能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科学决策和市场竞争力的数据挖掘应用项目已成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的一个新热点。根据这种现状,本文采用了理论研究、数据实验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来具体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数据挖掘应用问题。首先,作者基于我国商业银行的自身特点、国外商业银行数据挖掘的成功应用以及现有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商业银行数据挖掘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归纳。接着,以我国某商业银行连续4年的定期存款数据为研究样本,用数据挖掘技术较为全面、深入地挖掘了数据背后有价值的规律和原因,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管理建议。最后总结了我国商业银行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所面临的困难与应接受的建议。本论文共分八个章节:第一章从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入手,阐述了本论文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结构以及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分别论述我国商业银行竞争现状、数据挖掘在国内外商业银行中的应用。
周杰[10](2005)在《学教并重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学设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使信息素养成为学生的基本素养之一,而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基于以上的现状,本文提出了学教并重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学设计模式。本文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学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提出了教学设计模式,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际。具体内容包括:首先,从客观上分析了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目前大学生的基本素养,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同时分析了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学应采用学教并重教学结构的构思。其次,分析了本文所构建的教学设计模式的理论基础。再次,构建了学教并重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学设计模式,对该模式的各个要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论述了该模式在具体教学应用时应该注意的几个关键步骤。最后,在实际中应用该模式教学,通过对应用效果的分析得出了该模式的特色和不足,提出了前景展望。
二、用Word2000和Excel2000管理工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Word2000和Excel2000管理工资(论文提纲范文)
(2)浅谈高职文秘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整合课程内容 |
二、采用项目教学 |
(一) 与专业教师共同确立项目 |
(二) 与专业教师协同进行课内课外指导 |
(三)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项目 |
三、进行多元评价 |
(3)米其林沈阳G项目的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的重要作用 |
1.1.2 米其林沈阳G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必要性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米其林沈阳G项目的总体造价安排 |
1.2.2 米其林沈阳G项目的造价管理 |
1.3 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思路 |
第2章 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概述 |
2.1 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含义 |
2.1.1 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概念 |
2.1.2 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特点 |
2.2 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内容与作用 |
2.2.1 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内容 |
2.2.2 全过程造价管理的作用 |
第3章 米其林沈阳G项目投资决策阶段与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 |
3.1 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 |
3.1.1 投资估算内容和方法 |
3.1.2 编制投资估算 |
3.2 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 |
3.2.1 原则和依据 |
3.2.2 采用方法和方案比选 |
3.2.3 方案确定和编制设计概算 |
第4章 米其林沈阳G项目招投标阶段的造价管理 |
4.1 招标流程 |
4.1.1 招标文件编制 |
4.1.2 投标邀请书 |
4.1.3 发售招标文件 |
4.1.4 现场踏勘和招标答疑会 |
4.1.5 开标、评标、定标 |
4.2 签订合同 |
4.2.1 合同形式 |
4.2.2 合同主要内容 |
4.2.3 合同价款确定 |
第5章 米其林沈阳G项目施工阶段与竣工阶段的造价管理 |
5.1 合同价款的支付 |
5.1.1 完成工程量的计算 |
5.1.2 合同单价核对 |
5.1.3 合同价款支付 |
5.2 项目变更与索赔 |
5.2.1 变更确定 |
5.2.2 索赔费用 |
5.3 竣工决算 |
5.3.1 竣工决算标准和程序 |
5.3.2 竣工决算内容及金额 |
5.4 保修期费用管理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6.2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
6.3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基于Windows DNA的公务人员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应用前景 |
1.3 分层架构技术的开发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应用Windows DNA 的面向对象设计方法 |
2.1 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 |
2.1.1 领域工程 |
2.1.2 元数据 |
2.1.3 分层架构 |
2.1.4 数据访问模式 |
2.1.5 对象/关系映射 |
2.1.6 Engine-Collection-Class 模式 |
2.2 Windows DNA 分析 |
2.2.1 Windows DNA 介绍 |
第3章 需求分析 |
3.1 项目背景 |
3.2 目标描述 |
3.3 环境描述 |
3.4 系统组成 |
3.5 需求规定 |
3.5.1 一级功能模块介绍 |
3.5.2 二级功能模块介绍 |
第4章 总体设计 |
4.1 系统流程图 |
4.2 系统架构概述 |
4.3 表示层的设计 |
4.3.1 Win32 平台 |
4.4 业务外观层设计 |
4.4.1 人员查询 |
4.4.2 人员统计 |
4.4.3 人员任免 |
4.5 业务逻辑层设计 |
4.5.1 报表引擎 |
4.5.2 数据交换服务 |
4.6 数据访问层的设计 |
4.6.1 ECC 模式在系统中的实现 |
4.6.2 对ECC 模式的扩展—实现查询功能 |
4.7 数据层设计 |
4.7.1 元数据模型 |
第5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工作流程 |
5.1.1 基本情况 |
5.1.2 编制 |
5.1.3 多表操作 |
5.1.4 数据查询 |
5.1.5 数据校对 |
5.1.6 报表输出 |
5.1.7 数据备份与恢复 |
5.1.8 统计表设计器 |
5.2 系统特点 |
第6章 软件测试 |
6.1 软件测试 |
6.1.1 测试方案 |
6.1.2 测试结果分析 |
6.2 功能测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新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上好理论课, 打好坚实基础 |
二、重视实践环节, 强化上机操作训练 |
三、增加实验课程内容,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
四、改革考试办法, 引导学生加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 |
五、以考证促学, 促进技能水平的提高 |
(6)A公司雇员流失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六西格玛基本理论 |
2.1 六西格玛的历史与发展 |
2.2 六西格玛与人力资源管理 |
2.3 六西格玛介绍 |
2.3.1 六西格玛基本概念 |
2.3.2 六西格玛基本特征介绍 |
2.3.3 六西格玛方法论 |
第三章 A企业雇员流失现状及原因分析 |
3.1 A企业及其母集团介绍 |
3.2 A企业组织结构及人力资源现况 |
3.2.1 A企业组织结构 |
3.2.2 A企业人力资源现况 |
3.3 A企业雇员流失原因分析 |
3.3.1 A公司雇员流失现状 |
3.3.2 A企业雇员流失原因分析 |
第四章 A企业雇员流失对策研究 |
4.1 Define 阶段 |
4.1.1 选题背景 |
4.1.2 问题记述 |
4.1.3 改善目标及财务成果 |
4.1.4 范围设定(SIPOC) |
4.1.5 Process Map |
4.1.6 团队组成 |
4.1.7 日程计划 |
4.2 Measure 阶段 |
4.2.1 顾客定义及Project Y |
4.2.2 特性要因图 |
4.2.3 潜在Xs 因子挖掘(FDM) |
4.2.4 重要Xs 因子 |
4.3 Analyze 阶段 |
4.4 Improve 阶段 |
4.4.1 树立改善方案 |
4.4.2 改善方案实施 |
4.5 Control 阶段 |
4.5.1 改善结果确认 |
4.5.2 管理计划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基于智能ELP系统的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学习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缘起 |
1.1.1 基于高校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的要求 |
1.1.2 基于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现代教育评价改革呼唤发展性教育评价 |
1.1.3 基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自身特点的要求 |
1.1.4 基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新型教学模式的要求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研究综述:电子学档评价概述 |
2.1 档案袋评价 |
2.1.1 档案袋评价的含义 |
2.1.2 档案袋的类型及构成 |
2.1.3 档案袋评价法的作用 |
2.1.4 档案袋评价法的优缺点 |
2.2 电子学档评价 |
2.2.1 电子学档与电子学档评价 |
2.2.2 电子学档的内容框架 |
2.2.3 电子学档评价的优势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3.3 研究述评与自我见解 |
第3章 理论探讨:基于ELP系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学习评价 |
3.1 理论基础 |
3.1.1 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 |
3.1.2 多元智力理论的支撑 |
3.1.3 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
3.1.4 真实性评估理论 |
3.2 评价原则 |
3.3 评价思路 |
3.4 评价模型 |
3.5 评价方法 |
3.5.1 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知识评价 |
3.5.2 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技能评价 |
3.5.2.1 电子作品评价 |
3.5.2.2 电子作品任务的设计 |
3.5.2.3 电子作品评价标准——评价量规的制定 |
3.5.2.4 电子作品评价结果的表示 |
3.5.3 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情感评价 |
3.6 评价流程 |
3.7 电子学档系统运用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学习评价的优势 |
第4章 技术实现:基于 ELP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智能评价系统的构建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4.1.1 功能需求 |
4.1.2 性能需求 |
4.2 系统开发技术与环境的选择 |
4.2.1 系统架构的选择——B/S模式 |
4.2.2 系统开发技术的选择 |
4.2.2.1 Web开发技术的选择——JSP |
4.2.2.2 后台数据库的选择——SQL Server 2000 |
4.2.2.3 JSP与 Web数据库的连接技术——JDBC |
4.2.2.4 系统的实现逻辑——JSP+JavaBeans |
4.2.3 系统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的选择 |
4.2.3.1 系统开发环境和工具 |
4.2.3.2 开发环境的搭建 |
4.3 系统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4.3.1 系统模型 |
4.3.2 系统流程 |
4.3.3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
4.3.4 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及其实现 |
4.3.4.1 注册登录模块 |
4.3.4.2 学档标准模块 |
4.3.4.3 学档制作模块 |
4.3.4.4 学档管理模块 |
4.3.4.5 学档测试模块 |
4.3.4.6 学档评估模块 |
4.3.4.7 学档交流模块 |
4.3.4.8 学档信息模块 |
4.3.5 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
4.3.5.1 人工智能技术 |
4.3.5.2 模糊综合评判 |
4.3.5.3 文件上传技术 |
第5章 实证研究: ELP评价在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学习评价中的实施 |
5.1 实施目的 |
5.2 实施设计 |
5.2.1 实施对象 |
5.2.2 实施方法 |
5.2.3 实施环境 |
5.3 实施过程 |
5.3.1 现状调查阶段 |
5.3.2 学习准备阶段 |
5.3.3 操作试验阶段 |
5.3.4 总结分析阶段 |
第6章 研究结果分析 |
6.1 电子学档评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
6.1.1 促进了计算机知识的掌握 |
6.1.2 提高了计算机技能的水平 |
6.1.3 增强了计算机学习的兴趣 |
6.1.4 加强了获取与使用信息的能力 |
6.1.5 全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
6.1.6 促进了后进生的发展——实验班学生个案分析 |
6.2 电子学档评价对教师发展的影响 |
6.3 电子学档评价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影响 |
6.4 电子学档评价方式被认可的程度 |
6.4.1 学生对该评价方式的态度 |
6.4.2 教师对该评价方式的态度 |
6.5 对电子学档评价的理论揭示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7.1 研究结论 |
7.2 本研究的局限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测试题 |
I. 知识前测测试题 |
II. 技能前测测试题 |
III. 知识后测测试题 |
IV. 技能后测测试题 |
附录2:调查问卷 |
I.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兴趣调查问卷部分 |
II. 信息素养调查问卷部分 |
III.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评价调查问卷部分 |
附录3:师生访谈大纲 |
附录4:部分源程序 |
I. 模糊综合评判实现程序 |
II. 文件上传与下载的实现程序 |
附录5:学生作品 |
I. 奥运福娃 |
II. 母亲水窑 |
III. 我说饮食 |
IV. 分数统计 |
V. 办公室开支表 |
VI.宇宙适合人类居住之星球 |
致谢 |
(9)基于数据挖掘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4 论文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2 商业银行竞争现状与管理发展趋势 |
2.1 数据化管理在商业银行中的意义 |
2.2 数据挖掘在国内外商业银行中的应用 |
3 基于数据挖掘的商业银行营销管理 |
3.1 商业银行营销管理概述 |
3.2 基于数据挖掘的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结构 |
3.3 基于数据挖掘的商业银行市场细分与市场定位模型 |
3.4 基于数据挖掘的商业银行产品开发模型 |
3.5 基于数据挖掘的商业银行产品定价模型 |
4 基于数据挖掘的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 |
4.1 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概述 |
4.2 基于数据挖掘的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 |
4.2.1 基于数据挖掘的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系统模型 |
4.2.2 基于数据挖掘的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程序 |
4.2.3 基于数据挖掘的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数据库 |
4.2.4 基于数据挖掘的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主要模块 |
4.2.5 基于数据挖掘的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挖掘方法 |
4.2.6 基于数据挖掘的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主要作用 |
5 基于数据挖掘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
5.1 金融风险管理的概述 |
5.2 基于数据挖掘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
5.2.1 对信用数据的概念/类描述:特征化和区分 |
5.2.2 对信用数据的关联分析 |
5.2.3 对信用风险分类和预测分析 |
5.2.4 对信用数据的聚类分析 |
5.2.5 信用数据的孤立点分析 |
5.2.6 信用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 |
5.3 数据挖掘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应用中的主要优势 |
6 基于数据挖掘的商业银行其他管理 |
6.1 基于数据挖掘的商业银行战略管理 |
6.1.1 商业银行战略管理概述 |
6.1.2 基于数据挖掘的商业银行战略制定 |
6.2 基于数据挖掘的商业银行组织管理 |
6.2.1 商业银行组织管理概述 |
6.2.2 基于数据挖掘的商业银行组织管理 |
7 案例分析: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Z 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管理 |
7.1 商业银行存款管理理论 |
7.2 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数据挖掘流程 |
7.3 实验的计算机软硬件及实验数据介绍 |
7.4 商业问题分析与挖掘主题 |
7.5 数据挖掘与分析过程 |
7.5.1 定期存款增长分析 |
7.5.2 定期存款金额分析 |
7.5.3 定期存款存期分析 |
7.5.4 存期和存款金额相关性分析 |
7.5.5 取款分析 |
7.5.6 提前取款违约分析 |
7.5.7 异常数据分析 |
7.6 数据挖掘结果总结 |
7.7 对定期存款管理的建议 |
8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应用数据挖掘的困难与建议 |
8.1 我国商业银行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所面临的困难 |
8.2 我国商业银行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应接受的建议 |
8.3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学教并重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学设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1. 问题的提出 |
1.1 信息化与大学生信息素养 |
1.2 信息素养与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 |
1.2.1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与信息素养 |
1.2.2 创建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
1.3 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思路 |
1.3.1 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1.3.2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学采用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的必然性 |
1.3.3 本研究的重点 |
1.3.4 采用的研究方法 |
2. 理论基础 |
2.1 学教并重的教学理论 |
2.1.1 学教并重的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
2.1.2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
2.2 学习理论 |
2.2.1 认知主义观点 |
2.2.2 建构主义观点 |
2.2.3 人本主义观点 |
2.3 绩效技术理论 |
3. 学教并重的信息素养教学设计模式的构建 |
3.1 教学结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 |
3.2 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
3.3 学教并重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学设计模式 |
3.3.1 该模式的基本内涵 |
3.3.2 该模式突出强调的几个问题 |
3.3.3 该教学设计模式中各要素的分析 |
4. 实践探索及问题分析 |
4.1 案例:《Excel电子表格软件综合应用》 |
4.2 案例分析 |
4.2.1 取得的成效 |
4.2.2 存在的问题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本研究解决的问题 |
5.2 本研究的基本特点 |
5.3 前景展望 |
5.3.1 该模式的推广 |
5.3.2 有待改进的问题 |
6.结束语 |
英文摘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
四、用Word2000和Excel2000管理工资(论文参考文献)
- [1]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管理初探[J]. 李敏.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3(08)
- [2]浅谈高职文秘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J]. 刘琦华. 职教通讯, 2012(15)
- [3]米其林沈阳G项目的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D]. 梅莎莎. 东北大学, 2012(05)
- [4]基于Windows DNA的公务人员管理系统[D]. 姜睿. 吉林大学, 2011(05)
- [5]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新思考[J]. 卜祥涛. 辽宁高职学报, 2010(11)
- [6]A公司雇员流失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 刘治. 天津大学, 2008(09)
- [7]《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整合与课程设计教学探讨与设计[J]. 陈永遥. 福建电脑, 2007(02)
- [8]基于智能ELP系统的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学习评价研究[D]. 赵俊莉. 首都师范大学, 2006(12)
- [9]基于数据挖掘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D]. 罗彬. 西南财经大学, 2006(11)
- [10]学教并重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学设计模式研究[D]. 周杰. 辽宁师范大学,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