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刺激因素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共刺激因素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一、The Effect of Costimulatory Factor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hronic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论文文献综述)

陈耀国[1](2021)在《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特征相关性探讨》文中提出目的归纳分析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评价成人ITP患者红外热像特点(目标区域的非均一水平与平均温度)与正常人红外热成像图差异,及其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旨在为成人ITP病情评估和指导精准化治疗提供新方法,为中医药诊治ITP提供可视化依据。方法1.收集2019年6月-2021年1月就诊于东直门医院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ITP患者,采集所有样本的临床基本信息和中医四诊资料,分析成人ITP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2.应用北京悦天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HIR—2000A型红外热成像仪对ITP组、正常对照组进行红外热成像图像采集,然后使用燕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洪文学教授团队研发的图像识别处理软件进行图像信息处理,最后统计分析非均一性水平、平均温度与血小板计数、出血评分、以及各中医证候之间红外热像图的差异性。结果1.一般情况: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ITP组患者共45例(其中血小板计数<30×109/L的患者为ITP A组,血小板计数≥30×109/L的患者为ITP B组),正常对照45例。ITP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30例,平均年龄为40.44±14.49岁,平均病程为24.07±20.94个月,中位数18.00个月。新诊断ITP患者为5例,持续性ITP患者为5例,慢性ITP患者为27例,重症ITP患者为2例,难治性ITP患者6例。血小板计数最高者为86×109/L,最低者为5×109/L,平均数为44.40×109/L,中位数为42.00×109/L。出血倾向评分0、1、2、3、4、5的患者分别为20、17、6、2、0、0例。出血事件共计25次,其中皮肤出血18次(72%),黏膜出血共7次(28%),无深部器官出血(无内脏、中枢神经系统等致命性出血)。本研究血小板计数与出血倾向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782,P<0.01)。2.中医证候:单一证候共计13例,占总病例数28.9%,按所占百分比高低排序依次为血热妄行证、气不摄血证、瘀血内阻证、阴虚火旺证(气不摄血证与瘀血内阻证占比相同);两证结合共计29例,占总病例数64.44%,按所占百分比高低排序依次为气不摄血证+瘀血内阻证、气不摄血证+阴虚火旺证、瘀血内阻证+血热妄行证;三证结合为1例,占总病例数6.67%,为气不摄血证+阴虚火旺证+瘀血内阻证。单证频次:单证出现频次最高的为气不摄血证(34次,75.56%),其它依次为瘀血内阻证(24次,53.33%)、阴虚火旺(16次,35.56%)、血热妄行证(6次,13.33%)。脏腑辨证:脾病证候出现占比最高,其他依次为肝病证候、肺病证候、心病证候、肾病证候,各脏腑证型频数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脾病证候发生频次明显高于其他脏腑辨证证候(x2=51.667,P<0.01)。3.红外热成像图目标区域非均一性水平:ITP组红外热成像图在10个所测量的目标区域的非均一性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即ITP组较正常对照组的红外热成像图均一性差。ITP A组在9个目标区域(上焦、中焦、下焦、额头、上肢近端、双手掌、下肢近端、下肢远端、脊柱区)的非均一性水平大于ITPB组。正常对照组三焦区域红外热图非均一性排序为:上焦>中焦>下焦,ITP组目标区域红外热图非均一性排序为中焦>上焦>下焦(P<0.05)。ITP组3个目标区域(上焦、中焦、下焦)非均一性水平与血小板计数经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检验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在上焦、中焦、下焦区域的非均一性水平与出血倾向评分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比较分析ITP组各证候间目标区域红外热成像图非均一性水平发现,血热妄行证非均一性水平最高,在其中5个目标区域(上焦、中焦、下焦、手掌、下肢远端)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瘀血内阻证非均一性水平最小,在其中3个区域(上焦、中焦、下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内阻证有2个区域(下肢近端、脊柱区)的非均一性较其他证候水平最大(P>0.05),气不摄血证有3个区域(额头、脊柱区)的非均一性较其他证型水平最小(P>0.05),阴虚火旺证有1个区域(下肢远端)的非均一性水平最小(P>0.05)。比较分析ITP组各脏腑证候间目标区域红外热成像图非均一性水平发现,肝病证候的ITP患者非均一性水平均较其他脏腑证候高,其中5个区域(上焦、中焦、下焦、额头、手掌)与部分证候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病证候在下肢近端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高,与肝病证候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心病证候在7个区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降低,其中5个区域(上焦、中焦、下焦、额头、上肢近端)与部分证候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病证候在手掌区域的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降低(P<0.05);肺病证候在上肢近端的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升高(P<0.05);肾病证候在脊柱区的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高(P<0.05)。4.红外热成像图目标区域平均温度:ITP组红外热成像图在所测量的目标区域的平均温度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其中在7个目标区域内(躯干、上焦、中焦、上肢近端、上肢远端、手掌、下肢远端)较正常对照组的非均一性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A组与ITPB组各区域平均温度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三焦区域平均温度排序为:下焦>中焦>上焦;ITP组为:上焦>中焦>下焦,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检验ITP患者红外热成像图目标区域平均温度与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评分的相关性,统计结果表明平均温度与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本研究所测量的目标区域内各中医证候、脏腑证候的平均温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火热、气虚和瘀血是成人ITP患者的三个重要病理因素,脾的脏腑功能失常是ITP的关键中医病机。2.成人ITP患者红外热成像图非均一性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评分、中医证候存在相关性,但本研究中所测量的目标区域内平均温度与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评分、中医证候不存在相关性。综上所述,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存在一定相关性,红外热成像技术未来或许能成为ITP的辅助检查和疗效评价工具之一。

杨慕然[2](2021)在《利妥昔单抗治疗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疗效单中心数据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由免疫机制介导的良性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明确,主要的观点集中于免疫耐受失衡使血小板生成减少及破坏增加。根据其发病机制,利妥昔单抗已成为原发ITP和结缔组织病继发ITP等有B细胞功能/数量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选择。利妥昔单抗治疗费用昂贵、云南地区患者对药物认识及经济承受能力不同,因此本课题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云南地区ITP患者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疗效情况,总结治疗经验,提供单中心的数据分析。[方 法]通过医院病案数字化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7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患者的病历资料,患者需符合纳入诊断标准,且均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并查询患者治疗后再次在本院门诊、住院部就诊的相关数据,并结合电话、微信等方式进行出院后随访工作。收集以下资料:患者治疗后7天、14天、1月、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外周血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利妥昔单抗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复发情况、后续其他药物/手术治疗情况、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进行至少6个月的随访记录,并评估患者治疗后疗效情况,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 果]共计30例患者纳入随访研究,29例患者接受了小剂量(100mg/w×4w;375mg/m2,1次)的利妥昔单抗治疗,1例患者接受标准计量(375mg/m2/w×4w)利妥昔单抗治疗。接受标准剂量方案为32岁女性患者,截至随访末为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s,CR),疗效维持22个月。接受小剂量治疗的29例成人ITP患者,男性6人,女性23人,男女比例1:3.8,年龄43.83±12.51岁,;病程时间1~136个月,中位病程时间14个月;随访时间6~7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5个月;首次应用利妥昔单抗后第7天,分别有8例(27.6%)和7例(24.1%)达到CR和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第14天,分别有9例(31.0%)和6例(20.7%)达到CR和PR;第1月,分别有12例(41.4%)和7例(24.1%)达到CR和PR。6月的长期有效(Overall response,OR)率为51.7%。1年的长期OR率为38.1%,2年的长期OR率为18.75%。纳入疗效评价的30例患者中,1例患者出现间质性肺炎并呼吸衰竭;1例患者出现发热、咽痛伴全身皮疹;余病例均未出现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恶心、呕吐、皮疹、血液系统恶性损伤、重症感染等不良反应。出血评分与年龄、病程、治疗前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r=-0.16,p=0.933;r=0.083,p=0.669;r=-2.27,p=0.154)。性别、年龄、疾病分期、病程、激素反应性、既往治疗、合并治疗、出血评分、治疗前白细胞、治疗前血红蛋白、治疗前血小板与疗效无统计学意义。[结 论]研究结果表明在成人ITP的治疗中,利妥昔单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不良反应轻微。我科多选用小剂量方案(375mg/m2,1次)对患者进行治疗,可减少患者住院次数,节约住院费用。

吴侠[3](2021)在《归脾汤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模型小鼠Treg/Th17细胞免疫平衡机制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文基于“脾主统血”的中医理论,选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经典方剂归脾汤,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细胞免疫发病机制入手,观察归脾汤对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和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免疫平衡的影响,探讨归脾汤治疗ITP的作用及其机制,为归脾汤临床治疗ITP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SPF级BALB/c小鼠68只,豚鼠10只。适应性喂养7d后,20只BALB/c小鼠用于血小板抗原的制备,其余48只BALB/c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归脾汤低剂量组、归脾汤中剂量组、归脾汤高剂量组、西药对照组。采用腹腔注射豚鼠抗小鼠血小板血清(Guinea pig anti-mice platelet serum,GP-APS)的免疫造模方法,建立慢性持续性的ITP小鼠模型。在造模第5d时,ITP小鼠给药干预。其中:归脾汤低、中、高剂量(8.44g·kg-1、16.88g·kg-1、33.76g·kg-1)组分别按归脾汤不同浓度给小鼠灌胃;西药对照组灌服醋酸泼尼松混悬液;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灌服蒸馏水。连续给药10d。末次灌胃2h后,采用眼眶静脉取血法取血,无菌状态下,取脾脏,采用研磨法制备脾单细胞悬液;采用全自动多物种五分类动物血液分析仪检测归脾汤对ITP小鼠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归脾汤对ITP小鼠外周血Treg细胞数量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归脾汤对ITP小鼠脾Treg细胞数量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归脾汤对ITP小鼠脾Th17细胞数量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归脾汤对ITP小鼠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含量的影响。结果:1 ITP小鼠模型的建立采用GP-APS法建立慢性ITP小鼠模型后,ITP模型小鼠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皮肤表面出现瘀点、瘀斑,利用该造模方法建立ITP动物免疫模型进行实验研究。2归脾汤对ITP小鼠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归脾汤低、中、高剂量组和西药对照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均升高(P<0.01),其中,归脾汤高剂量组疗效显着(P<0.01)。3归脾汤对ITP小鼠外周血Treg细胞数量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Treg细胞数量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归脾汤低、中、高剂量组和西药对照组Treg细胞数量均升高(P<0.01),其中,归脾汤高剂量组效果更好。4归脾汤对ITP小鼠脾Treg细胞数量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脾Treg细胞数量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归脾汤低、中、高剂量组和西药对照组脾Treg细胞数量均升高(P<0.01),其中,归脾汤高剂量组效果更好。5归脾汤对ITP小鼠脾Th17细胞数量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脾Th17细胞数量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归脾汤低、中、高剂量组脾Th17细胞数量均降低(P<0.01),其中,归脾汤高剂量组脾Th17细胞数量明显降低(P<0.01)。6归脾汤对ITP小鼠血清TGF-β1含量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TGF-β1含量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归脾汤低、中、高剂量组和西药对照组TGF-β1含量明显升高(P<0.01),其中,归脾汤高剂量组效果更好。结论:1小鼠体内注射GP-APS的方法能成功复制ITP小鼠模型。2 ITP小鼠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下降,归脾汤可以有效提高ITP小鼠外周血血小板计数。通过比较,归脾汤高剂量组效果最好,呈量效依赖关系。3归脾汤可能通过提高Treg细胞的数量,下调Th17细胞的数量,提高TGF-β1的含量,抑制T细胞的激活,使Treg/Th17细胞趋于免疫平衡状态,从而有效防治ITP。

郭义敏[4](2020)在《ITP患儿PD-1、PD-L1、MPIG6B、MEF2C及WDR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第一部分:ITP患儿PD-1、PD-L1的表达及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T细胞共刺激分子PD-1、PD-L1的表达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研究纳入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住院确诊为ITP的患儿共25例,根据是否治疗,分为治疗前组和治疗后组;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方案1: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组,方案2:甲泼尼龙(Met)治疗组,方案3:IVIG+Met联合治疗组;16例健康对照组(对照组)来自于同期门诊健康体检儿童。收集临床资料,采集外周静脉血2 mL,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T细胞共刺激分子(CD4+PD1+T、CD8+PD1+T)及单个核细胞PD-L1(Mon+PDL1)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中sPD1的表达,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前组CD4+T细胞的表达以及CD4/CD8的比值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CD8+T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前组与治疗后组差异无差异(P>0.05);(2)治疗前组CD4+PD1+T、CD8+PD1+T及Mon+PD-L1的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也明显高于治疗后组(P<0.05);治疗后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3)三种治疗方案,每种方案治疗前组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治疗后组(P>0.05);(4)治疗前组、治疗后组sPD1浓度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前组与治疗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CD8+PD1+T与CD4+PD1+T呈正相关(r=0.454,P<0.05)、与sPD1浓度呈负相关(r=-0.399,P<0.05),与血小板数呈负相关(r=-0.398,P<0.05)。结论:(1)ITP患儿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的紊乱,表现为CD4+T、CD4/CD8比值的减低以及CD8+T的增高;(2)ITP患儿存在T细胞共刺激分子PD1、PD-L1及sPD1异常表达,免疫功能紊乱可能与PD1、PD-L1的异常表达有关;(3)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的紊乱及PD1、PD-L1的异常表达可以改善。(4)ITP患儿存在sPD1的高表达,与治疗与否无关。第二部分:ITP患儿MPIG6B、MEF2C及WDR1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目的:探讨肌细胞增强因子2C(MEF2C)、WD重复蛋白1(WDR1)以及巨核细胞和血小抑制受体G6b(MPIG6B)三个基因在儿童ITP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住院确诊为ITP的患儿共37例,实验分组:根据病程分为新诊断组(26例)和非新诊断组(11例);根据初诊时是否开始治疗分为治疗前组、治疗后组;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方案1: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组,方案2:甲泼尼龙(Met)治疗组,方案3:IVIG+Met联合治疗组;收集临床资料,采集治疗前及治疗后7天外周静脉血2 m L(EDTA抗凝),健康对照组选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儿童17例,分离细胞及血浆,用荧光定量PCR方法(FQ-PCR)检测血细胞中MPIG6B、MEF2C、WDR1三个基因m 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蛋白的表达,对结果与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MEF2C基因m RNA在非新诊断组治疗后的表达(0.42±0.24)均低于正常对照组(1.19±0.86)、新诊断组治疗前(1.97±1.40)、新诊断组治疗后(1.52±0.96),(P分别为0.046,0.019,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MEF2C基因m RNA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WDR1基因在各组之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MPIG6B基因m RNA在新诊断ITP组治疗前的表达(2.12±0.88)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后(4.56±1.78)(P=0.003)、非新诊断ITP治疗前(4.30±1.58)(P=0.023)以及健康对照组(3.78±2.32)(P=0.0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新诊断ITP组治疗前的表达(4.56±2.68)明显高于非新诊断ITP组治疗后(2.59±1.31)(P=0.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新诊断ITP组治疗前表达(4.30±1.58)明显高于非新诊断ITP组治疗后(2.59±1.31)(P=0.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Western blot检测法对该基因进行验证,其结果是一致的。结论:(1)MPIG6B基因在儿童ITP不同的分期表达不同,表现为该基因在新诊断组治疗前低表达,治疗后明显升高;在非新诊断组治疗前高表达,治疗后明显下降,且与治疗有关;(2)MEF2C基因m RNA在非新诊断组治疗后呈低表达,与治疗有关;(3)WDR1基因m RNA在各组间的表达无差异。

温楚楚[5](2020)在《青黛四黄散敷脾治疗成人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初探》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青黛四黄散敷脾对成人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hron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a,CITP)患者 PLT 计数水平、出血症状及中医症状的影响,客观评价青黛四黄散敷脾治疗成人CITP的临床疗效,为CITP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血液科门诊明确诊断为成人CITP的患者49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过程中,研究组和对照组各剔除脱落2例,最终纳入研究45例),其中研究组为23例,在怡癜饮及维持剂量(0-15mg/d)激素基础上给予青黛四黄散敷脾治疗,每次敷药时间6 h-8 h,每日1次,连续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第2周随访;对照组22例,维持怡癜饮及维持剂量(0-15mg/d)激素治疗;通过比较PLT计数水平的变化、中医症候等级评分及2016ITP出血评分的变化,评估青黛四黄散敷脾治疗CITP的疗效。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患者需要进行中医症候评分及2016ITP出血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需检查血常规并记录血小板计数水平。治疗结束后2周进行随访,两组患者需检查血常规并记录血小板计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中医症候评-分、出血评分及激素使用量等基线资料比较得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变化比较组内比较:研究组在治疗前的血小板计数为29(24,34)×109/L,治疗后为40(37,69)× 109/L,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升高。而对照组治疗前的血小板计数平均值为38.23±12.66×109/L,治疗后为45.32±16.81 × 109/L,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血小板计数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研究组血小板计数为39(30,70)×109/L,对照组血小板计数平均值为43.14±18.93×109/L,组间比较得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比较组内比较:研究组在治疗前中医症候评分6(5,9)分,治疗后为3(3,5)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前中医症候评分平均值为5.27±2.334分,治疗后为4.55±1.993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疗效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症候评分均下降,研究组总有效率为73.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8.2%。(3)治疗前后两组主要临床单项症状比较治疗前后研究组紫癜、神疲乏力、面色苍白症状改善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研究组紫癜改善有效率为68.42%,神疲乏力改善有效率为42.86%,面色苍白改善有效率为62.5%,对照组紫癜改善有效率为6.67%,神疲乏力改善有效率为10%,面色苍白改善有效率为16.67%。(4)治疗后两组出血症状疗效比较组内比较:研究组在治疗前出血评分为2(2,2)分,治疗后为1(1,2)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评分降低。对照组在治疗前出血评分为2(1,6)分,治疗后为2(1,4.25)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出血评分量表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出血评分均下降,研究组有效率为52.2%,对照组有效率为13.6%。(5)治疗前后西医疗效判定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根据血小板数值变化进行疗效判定比较,得出两组疗效在第2周、第4周、第6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周、第4周、第6周研究组有效率分别为21.7%、26%、30.4%,对照组分别为9.1%,9.1%、13.6%。结论:(1)青黛四黄散敷脾治疗成人CITP,可以改善患者中医症候,尤其在紫癜、神疲乏力、面色苍白的改善上较为明显,并且可以改善患者出血症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血小板计数,且有助于稳定血小板计数。(2)青黛四黄散敷脾操作安全,副作用小,可重复性强;使用自制敷药带进行敷脾操作简便,药液不易渗出,并减少胶带使用对皮肤引起的各种不适,并可重复利用,进一步改良后可以推广使用。

屈敏[6](2020)在《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 的]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是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二线治疗方案之一。该药在成人ITP中疗效相对较为确切。近年来也相继发表了一些关于儿童ITP中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报道,但总体上病例数相对较少,且尚无对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ITP的荟萃分析。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评估前瞻性临床研究中利妥昔单抗对ITP儿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利妥昔单抗在儿童ITP中的进一步应用及其地位提供更为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方 法]两位独立的研究者分别独立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数据库、PubMed、OVID&EMBASE、Web of science、Clinical Trials.gov 和 Cochrane Library。检索词包括:“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特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利妥昔单抗、美罗华、“CD20抗体,利妥昔单抗”、adolescent、child、“child,preschool”、infant、age before 18、ITP、immune thrombocytopenia、thrombocytopenia、rituximab。从每个数据库的建立之时截止到2019年11月,以获得儿童ITP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的合格研究。分析指标包括:总体反应(Overall response,OR)、完全反应(Complete response,CR)、复发和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s,AEs)。采用Stata软件(15.0版)进行Meta分析。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用于汇集各研究的结果。同时进行敏感性分析,以确定结果是否会有所不同。[结 果]我们检索到的3457篇文章中,去除重复文章1083篇,删除明显与研究内容无关、动物实验或综述类文献101篇,余下文献进行初筛,阅读文献题目和摘要,排除与本研究内容不符文献2124篇,最后剩余文献下载全文,根据纳入标准(所有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ITP的前瞻性临床试验,儿童年龄在1个月至19周岁以下范围内,英语或中文资料)与排除标准(病例数小于1 0例,无法获取全文,回顾性研究)排除文献。通过仔细阅读全文,139篇文献内容不满足本研究的标准。最终有10篇研究符合荟萃分析的纳入标准。其中小剂量利妥昔单抗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有3篇合格文献(92例儿童ITP);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有7篇合格文献(156例儿童ITP)。结果显示OR率0.58(95%CI 0.47~0.69,12=70.4%)、CR 率 0.37(95%CI0.28~0.46,I2=50.5%)、复发率 0.26(95%CI 0.14~0.38,I2=61.8%)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0.17(95%CI 0.08~0.27,I2=59.6%)。[结 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儿童ITP的治疗中,利妥昔单抗是一种有效的二线治疗药物。但该药的长期有效性尚不明确,未来需要大样本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评价利妥昔单抗在儿童ITP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吴娟丽[7](2020)在《外感寒热对不同证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临床特征及免疫指标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外感风寒、风热对不同证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临床特征及淋巴细胞亚群影响的研究。方法:将2018年12月至2020年2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且年龄分布在1-80岁之间的门诊及住院的气虚证型、阴虚证型ITP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四诊信息及临床特征和淋巴细胞亚群结果,针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47例ITP患者,其中男性63例占比42.9%,女性84例,占比57.1%;处在慢性期114例,占比77.6%,持续期和新发患者分别占13例和20例,分布占比8.8%和13.6%;气虚证患者78例,占比53.1%,阴虚证患者69例,占比46.9%;无外感ITP患者73例,占比49.7%,外感ITP患者74例,占比50.3%,其中外感风寒证患者38例,占比25.9%,外感风热证患者36例,占比24.5%。2.气虚证、阴虚证中外感与无外感ITP患者血免疫指标比较,CD3+、CD4+、CD8+、CD4+/CD8+表达均具差异(P<0.05),淋巴细胞亚群CD3+(%)在无外感组表达大于外感组,CD4+(%)在无外感组表达大于外感组,CD8+(%)在外感组表达大于无外感组,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在未外感组表达大于外感组。3.外感风寒阴虚证ITP患者和外感风热阴虚证ITP患者比较,CD3+、CD8+表达和B淋巴细胞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指标表达两种证型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4.各组间血小板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本次研究病例中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与国内相关文献描述基本一致。2.外感风寒、风热对对气虚证、阴虚证ITP患者血小板计数有影响但与无外感ITP患者血小板计数相比无统计学意义。3.外感风寒、风热对气虚证、阴虚证ITP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功能均有影响。

袁博[8](2020)在《中药槐耳清膏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以患者血小板破坏过多和生成减少为特点的自身免疫病。该病机制复杂,免疫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多项研究指出CD4+T细胞在ITP的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槐耳是一种中药,其主要成分为多糖蛋白,具有抗肿瘤、增强免疫力、抗炎症的功效。本研究中,我们将要探讨槐耳清膏对于ITP病人中CD4+T细胞亚群的作用。方法:(1)将Jurkat细胞系铺到96孔板,加入anti-CD3/CD28抗体活化(anti-CD3抗体:3?g/ml;anti-CD28抗体:2?g/ml),同时加入不同浓度的槐耳清膏分别刺激24、48、72h,用CCK8法测定槐耳清膏对于Jurkat细胞系增殖的影响。用瑞氏吉姆萨染色检测不同浓度槐耳清膏刺激72h后Jurkat细胞系的形态差异,确定出最佳的槐耳清膏浓度用于后续实验。分离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加入anti-CD3/CD28抗体活化,加/不加3mg/ml槐耳清膏刺激72h,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该浓度槐耳清膏对ITP PBMC凋亡的影响。(2)分离ITP患者PBMC,加入anti-CD3/CD28抗体活化,加/不加3mg/ml槐耳清膏刺激72h,收集细胞和上清,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中CD4+T细胞表面活化分子ICOS、CD38、CD25以及PD-1的表达。(3)分离ITP患者、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的RMPI1640培养基重悬,加入PMA 50ng/ml、离子霉素1?g/ml、Befeldin A 10?g/ml刺激4h,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中Th1、Th2细胞比例。(4)分离ITP患者PBMC,加入anti-CD3/CD28抗体活化,加/不加3mg/ml槐耳清膏刺激72h,收集细胞和上清,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中Th1、Th2、Th17、Treg细胞的比例。(5)用ELISA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之前收集上清中IFN-γ、TNF-α、IL-2、IL-4、IL-6、IL-10等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在刺激24、48、72h后不同浓度的槐耳清膏都可以抑制Jurkat细胞系的增殖,并且随着槐耳清膏浓度升高,Jurkat细胞系细胞活性降低,且呈浓度依赖性。在槐耳清膏浓度达到3mg/ml时,细胞的相对活力接近对照组的50%。瑞氏吉姆萨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的细胞形态规则,边缘无破损。随着槐耳清膏浓度的提高,Jurkat细胞变大,胞膜结构变得不完整,胞浆内空泡增多。为了进一步验证所使用槐耳清膏浓度的安全性,我们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3mg/ml槐耳清膏对于ITP外周血PBMC凋亡的影响。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对照组与3mg/ml槐耳组对于ITP PBMC的凋亡的影响无明显差异,说明这个浓度可以有效抑制细胞活力但对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2)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3mg/ml槐耳清膏可以减少ITP患者PBMC中CD4+T细胞表面活化分子CD25、CD38、ICOS的表达(P<0.01,P<0.01,P<0.01),但对PD-1表达的无影响。(3)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相较于健康人,ITP患者PBMC中Th1细胞比例更高(ns)、Th2细胞比例更低(ns),虽然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Th1/Th2比值在ITP病人中明显上升(P<0.05),说明ITP病人存在Th1/Th2细胞极化失衡。用槐耳清膏处理ITP病人的PBMC后,发现可以明显下调ITP病人PBMC中Th1细胞比例(P<0.01),上调Th2细胞比例(P<0.01),从而纠正ITP病人中Th1/Th2失衡,流式微球阵列法(CBA)结果亦提示槐耳清膏处理后上清中Th1相关细胞因子明显下降。(4)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槐耳清膏可以上调ITP患者PBMC中Th17细胞比例(P<0.05),下调Treg细胞比例(P<0.01)。ELISA结果显示培养上清中相关细胞因子IL-17A、IL-23、IL-1β、TGF-β无明显变化。结论:槐耳清膏可以抑制T细胞增殖,部分抑制T细胞的活化。槐耳清膏可以修复ITP中Th1/Th2极化异常的状态,抑制促炎因子IL-2、TNFα、IFN-γ的分泌。我们实验研究的重点是中药槐耳清膏对于ITP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的影响,为槐耳清膏在ITP治疗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吴昳[9](2019)在《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PD-1/PD-L1对CD4+T细胞亚群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CD4+T细胞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相关,PD-1和PD-L1共刺激分子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通过研究在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上PD-1和DC细胞上PD-L1的表达情况,体外培养单个核细胞后给予阻断和激活PD-1/PD-L1通路后观察CD4+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综合分析在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PD-1/PD-L1对CD4+T细胞亚群产生的影响。方法:1)40例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病例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清中CD4+T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的水平以及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前后外周血清中CD4+T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2)收集40例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病例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在CD3+CD4+T细胞上PD-1的表达情况和在HLA-DR+CD11c+DC+细胞上PD-L1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清中sPD-1和sPD-L1的水平;3)收集40例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病例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提取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加入anti-PD-1抗体外阻断和sPD-L1蛋白体外刺激PD-1/PD-L信号通路,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上清液中CD4+T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1)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清中IFN-γ为(316.50±101.00)pg/ml,高于健康对照组(249.70±81.00)pg/ml(P<0.05);IL-4为(292.22±89.03)pg/ml,低于健康对照组(361.48±110.20)pg/ml(P<0.05;TGF-β的水平是(2545.44±661.53)pg/ml,低于健康对照组(3051.69±794.30)pg/ml(P<0.05);IL-17的水平是(10.89±2.92)pg/ml,高于健康对照组(8.26±2.87)pg/ml(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新诊断的ITP患者给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有效者比较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IFN-γ在治疗前(316.01±49.00)pg/ml,治疗后出现下降为(264.27±97.62)pg/ml(P<0.05);IL-4在治疗前(287.00±41.64)pg/ml,治疗后出现上升为(315.52±54.90)pg/ml(P<0.05);TGF-β的水平在治疗前为(2439.41±654.08)pg/ml,治疗后上升为(2962.53±594.23)pg/ml(P<0.05);IL-17的水平在治疗前为(10.85±3.00)pg/ml,治疗后下降为(7.30±1.08)pg/ml(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D-1+CD3+CD4+T细胞百分比(26.79±8.91)%高于健康对照者(12.06±2.84)%,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8.715,P<0.05);PD-L1+HLA-DR+CD11c+DC细胞百分比(12.75±1.86)%高于健康对照者(4.90±0.80)%,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t=21.65,P<0.05);4)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清中sPD-1(109.96±24.41)pg/ml与健康对照组(86.05±16.07)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D-L1在新诊断的ITP患者(60.69±10.57)pg/ml体内较健康对照组(55.39±12.20)pg/ml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5)提取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细胞培养中加入PBS培养48小时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5.49±1.84)ng/ml和IL-17(8.18±1.16)ng/ml的浓度分别高于健康对照组(2.34±0.81)ng/ml和(3.22±0.8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4(12.12±2.57)ng/ml和TGF-β(124.49±27.26)ng/ml的浓度分别低于健康对照组(14.39±1.69)ng/ml和(180.42±59.4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新诊断的ITP患者提取的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加入CD3+CD28+PHA刺激培养48小时后,培养细胞的上清液中IFN-γ(6.44±1.87)ng/ml和IL-17(10.04±2.32)ng/ml的浓度分别高于健康对照组(3.31±1.23)ng/ml和(5.59±1.0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4(15.81±4.64)ng/ml和TGF-β(143.91±46.88)ng/ml的浓度分别低于健康对照组(21.29±6.30)ng/ml和(209.74±52.2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在ITP组的培养细胞中使用anti-PD-1抗体阻断PD-1/PD-L1通路后,对比阻断通路前后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IFN-γ(14.04±2.01)ng/ml水平较前(6.44±1.87)ng/ml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4在阻断前后分别是(15.81±4.64)ng/ml和(14.09±3.84)ng/ml(P=0.076)、TGF-β在阻断前后分别是(143.91±46.88)ng/ml和(152.13±39.93)ng/ml(P=0.401)、IL-17在阻断前后分别是(10.04±2.32)ng/ml和(10.87±1.65)ng/ml(P=0.068),IL-4、TGF-β、IL-17水平的变化在阻断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在ITP组的培养细胞中使用sPD-L1激活PD-1/PD-L1通路后,对比激活通路前后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IFN-γ的水平分别是(6.44±1.87)ng/ml和(3.25±0.48)ng/ml;IL-4水平分别是(15.81±4.64)ng/ml和(47.62±9.00)ng/ml;TGF-β水平分别是(143.91±46.88)ng/ml和(512.65±175.68)ng/ml;IL-17水平分别是(10.04±2.32)ng/ml和(6.28±2.25)ng/ml,激活通路前后比较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呈现CD4+T细胞亚群的异常,表现为Th1和Th17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占优势,Th2和Treg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低于健康对照组,经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有效的患者Th1和Th17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水平下降,Th2和Treg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水平升高,CD4+T细胞亚群的异常情况改善;2)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清中CD4+T细胞上PD-1和DC细胞上的PD-L1均高表达;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清中sPD-1水平明显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D-L1的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体外实验anti-PD-1抗体阻断PD-1/PD-L1通路后ITP患者的PBMCs培养上清液中已经高水平的IFN-γ升高更明显,Th1细胞的优势更明显,而IL-4、TGF-β、IL-17水平的变化在阻断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体外试验加入sPD-L1激活PD-1/PD-L1通路后ITP患者的PBMCs培养上清液中高水平的IFN-γ、IL-17下降,低水平的IL-4、TGF-β升高,改善了CD4+T细胞失衡的情况,与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的ITP患者体内CD4+T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的变化趋势相似,激活该通路改善了ITP患者中CD4+T细胞亚群失衡的情况。

王超[10](2019)在《外周血循环滤泡辅助性T细胞及IL-21在ITP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实验通过检测新诊断的ITP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XCR5+ICOShighPD-1highigh cTfh细胞的表达率及IL-21的表达水平,探讨CD4+CXCR5+ICOShighPD-1highigh cTfh细胞及细胞因子IL-21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相关临床意义,为ITP特异性诊断及高效选择性免疫调节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及治疗靶点。方法选取新诊断的ITP患者30例作为实验组,其中根据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疗效评价分组,完全反应组17例,有效组13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ITP组治疗前后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D4+CXCR5+ICOShighPD-1highT/CD4+T表达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上述各组中外周血IL-21表达水平;并分别对各组间CD4+CXCR5+ICOShighPD-1highT/CD4+T表达率、IL-21的表达水平及血小板计数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α=0.05为检验标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FCM结果:新诊断的ITP组外周血中CD4+CXCR5+ICOShighPD-1highT/CD4+T比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各组外周血CD4+CXCR5+ICOShighPD-1highT/CD4+T比率均较其治疗前下降(p<0.05);完全反应组治疗后外周血CD4+CXCR5+ICOShighPD-1highT/CD4+T比率与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有效组治疗后外周血CD4+CXCR5+ICOShighPD-1highT/CD4+T比率仍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2.ELISA结果:新诊断的ITP组外周血中IL-2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各组外周血中IL-21的表达水平均较其治疗前下降(p<0.05);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各组外周血中IL-21的表达水平均仍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3.各组检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新诊断的ITP组、完全反应组治疗后、有效组治疗后CD4+CXCR5+ICOShighPD-1highT/CD4+T比率与各组IL-21表达水平无相关性(p>0.05);4.各组检测指标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新诊断的ITP组、完全反应组治疗后、有效组治疗后CD4+CXCR5+ICOShighPD-1highT/CD4+T比率及IL-21表达水平与各组血小板计数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1.新诊断的ITP患者CD4+CXCR5+ICOShighPD-1highT/CD4+T细胞表达率较健康对照者明显增高,表明Tfh细胞参与了ITP的发病;2.完全反应组治疗后外周血CD4+CXCR5+ICOShighPD-1highT/CD4+T细胞比率与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有效组治疗后外周血CD4+CXCR5+ICOShighPD-1highT/CD4+T细胞比率仍高于健康对照组,推测Tfh细胞的表达水平与ITP的治疗疗效相关;3.新诊断的ITP患者血清IL-21的水平较健康对照者明显增高,提示IL-21在ITP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4.通过对Tfh细胞及IL-21的研究,以期为ITP特异性诊断及免疫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依据。

二、The Effect of Costimulatory Factor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hronic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Effect of Costimulatory Factor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hronic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论文提纲范文)

(1)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特征相关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
        1 ITP的中医研究进展
        2 ITP的西医研究进展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红外热成像技术医学应用研究概况
        1 红外热成像技术概述
        2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
        3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领域应用
        4 结语和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1 资料来源
        2 ITP病例选择标准
        3 正常对照选择标准
    二、ITP患者病例资料收集
        1 中医辨证标准
        2 脏腑辨证标准
        3 西医分期标准
        4 出血倾向评分标准
    三、研究方案
        1 临床病例资料收集
        2 实验方法
    四、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统计
        2 中医证候统计
        3 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
    五、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出血评分系统与出血风险及其严重程度分析
        3 ITP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分析
        4 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六、结论
第三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医临床调查量表
附录2 受试者一般情况量表
附录3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出血倾向评分系统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利妥昔单抗治疗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疗效单中心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相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诊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归脾汤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模型小鼠Treg/Th17细胞免疫平衡机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免疫平衡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ITP患儿PD-1、PD-L1、MPIG6B、MEF2C及WDR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ITP患儿PD-1、PD-L1 的表达及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临床意义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ITP患儿MPIG6B、MEF2C及 WDR1 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创新之处
不足和改进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青黛四黄散敷脾治疗成人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ITP流行病学研究
    1.2. ITP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2.1 体液免疫
        1.2.2 细胞免疫
        1.2.3 肝脏、脾脏对血小板的影响
        1.2.4 其他因素
    1.3. ITP的治疗
        1.3.1 传统治疗
        1.3.2 新型药物治疗
    1.4. 中医研究概况
        1.4.1 肝脾与紫癜病的关系
        1.4.2 各家对紫癜病的认识
    1.5. 中医外敷法的认识
        1.5.1 中药外敷法的应用
        1.5.2 中药外敷法的立论依据
    1.6. 青黛及四黄散的应用
        1.6.1 青黛的选择依据
        1.6.2 四黄散的选择依据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病例来源
        2.1.2 研究对象的流程与标准
        2.1.3 研究方法
        2.1.4 观察指标
        2.1.5 结局评价指标
        2.1.6 观察时间点
        2.1.7 统计方法
    2.2 研究结果
        2.2.1 基线比较
        2.2.2 临床疗效
    2.3 讨论
        2.3.1 青黛四黄散敷脾的研究效果
        2.3.2 安全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二线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外感寒热对不同证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临床特征及免疫指标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样本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研究步骤和方法
    3.伦理审查
    4.技术路线图
    5.质量控制
    6.统计方法和样本量估算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8)中药槐耳清膏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CD4~+T 淋巴细胞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作用的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9)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PD-1/PD-L1对CD4+T细胞亚群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诊断的ITP患者体内CD4~+T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研究方法
        1.3 仪器和试剂
        1.4 实验步骤
        1.5 治疗判断标准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新诊断的ITP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上PD-1 的表达及意义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
        1.3 仪器和试剂
        1.4 实验步骤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新诊断的ITP患者中PD-1/PD-L1对CD4~+T细胞亚群的影响研究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10)外周血循环滤泡辅助性T细胞及IL-21在ITP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The Effect of Costimulatory Factor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hronic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论文参考文献)

  • [1]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特征相关性探讨[D]. 陈耀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利妥昔单抗治疗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疗效单中心数据分析[D]. 杨慕然.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归脾汤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模型小鼠Treg/Th17细胞免疫平衡机制的影响[D]. 吴侠.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4]ITP患儿PD-1、PD-L1、MPIG6B、MEF2C及WDR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郭义敏.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5]青黛四黄散敷脾治疗成人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初探[D]. 温楚楚.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Meta分析[D]. 屈敏.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7]外感寒热对不同证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临床特征及免疫指标影响的研究[D]. 吴娟丽.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8]中药槐耳清膏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作用的研究[D]. 袁博.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9]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PD-1/PD-L1对CD4+T细胞亚群的影响研究[D]. 吴昳.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4)
  • [10]外周血循环滤泡辅助性T细胞及IL-21在ITP中的表达及意义[D]. 王超.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共刺激因素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