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SCI论文进展简析

清华大学SCI论文进展简析

一、清华大学SCI论文进展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海生,李泓,马文涛,徐玉杰,王志峰,陈满,胡东旭,李先锋,唐西胜,胡勇胜,马衍伟,蒋凯,钱昊,王青松,王亮,张新敬,王星,徐德厚,周学志,刘为,吴贤章,汪东林,和庆钢,马紫峰,陆雅翔,张雪松,李泉,索鎏敏,郭欢,俞振华,梅文昕,秦鹏[1](2022)在《2021年中国储能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2021年度中国储能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对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三方面的回顾和分析,总结得出了2021年中国储能技术领域的主要技术进展,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新型储能技术、集成技术和消防安全技术等。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储能技术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储能技术基础研究最活跃的国家,也已成为世界储能技术研发和示范的主要核心国家之一。

刘超,沈文钦,李曼丽[2](2021)在《科研“松绑”与质量升级——试论博士生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要求》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在教育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部分高校对学术评价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的相关改革,认为此类探索客观上将学术评价和创新人才培养等重要议题正式引入了实质性的操作环节。指出了应科学评价并有效提升博士生教育和科研工作的质量的看法,认为在全球化时代,中国高校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使命,我国博士生教育在思路上需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应切实突出质量导向,推动高等教育及学术建设走上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正轨。

付新彦,张玉韬,王修来[3](2020)在《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效益——基于SCI论文产出的文献计量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2008—2018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CPSF)SCI论文产出数量、被引频次、作者机构、学科门类、期刊来源、区域分布等进行研究分析,利用SPSS 21.0进行配对资料Wilcoxon检验,验证相关参数的显着性。研究发现:2008—2018年共发表CPSF-SCI论文59434篇,高水平科研产出越来越多,高被引论文水平略高于全球基准值,CPSF-SCI论文数量与CPSF资助人数在机构、学科门类、区域分布上基本一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同时,也存在CPSF-SCI论文人均数量少、资助成本高、刊载期刊总体水平不高、学科门类分布不均、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蓝晔[4](2019)在《高校科技人才科研评价制度认同研究 ——基于2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调查》文中认为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科技人才科研评价制度亟待改进,以激发高校科技人才创新活力,优化高校科技创新生态。因此,以高校科技人才对现行科研评价制度的认同为视角,从整体制度层面考量高校科技人才科研评价,对于调整现有制度中与科技人才发展不适应的部分并寻求改革的可能路径非常有必要。本研究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和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指导,以解释型序列混合研究法为主要方法,选取我国2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探究科技人才对科研评价制度的认同情况。研究发现,样本高校均在推进评价制度改革,但评价制度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如相对单一的量化指标的使用仍然比较频繁等。高校科技人才对制度整体认知情况较好,对评价程序和评价目的的认同度较高。但对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的认同度不高,认为学术共同体在评价中的话语权有待提升,仍存在“一刀切”的现象和“重数量轻质量”的导向。评价制度本身、评价主体能力、目标群体成本收益分析和科研环境等因素影响了科技人才的制度认同。因此,本研究建议:高校要努力保障学术共同体的评价主体地位,支持科研团队建设和管理,切实保证分类评价有效推行,关注科技人才的专业发展需求,助力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刘会洲,刘小平,陈欣,张超,杨良嵘[5](2019)在《绿色分离技术发展态势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绿色分离技术不断创新,新型绿色分离技术不断涌现,应用领域逐步拓展。本工作对绿色分离技术领域论文的产出规模、学术影响力、学科布局、国际合作等相关指标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并对各项绿色分离技术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比较了中国与世界相关国家的研究实力,旨在了解中国与世界绿色分离技术的发展态势,为制定绿色分离技术发展战略和学科政策、科研工作者选择科研方向、企业投资决策等提供有益的参考。要点:(1)对绿色分离技术领域论文的产出规模、国际合作等相关指标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2)对各国绿色分离技术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分析了中国与世界相关国家研究实力的差距。(3)从学科发展和产业战略需求两个方面展望了中国绿色分离技术的发展。

熊晓容[6](2019)在《本科生的SCI论文是如何诞生的? ——一项关于理工科优秀本科生的质性研究》文中提出本科教育作为大学的根和本,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着基础地位,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纵观世界一流大学无不将本科教育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一流本科教育需要培养一流人才,而一流人才的重要特点就是创新。本科生参与科研、撰写发表学术论文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途径。尽管当前我国高校对本科生并没有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但我们却可以看到诸多本科生已经逐步加入到学术创新性及影响力举世公认的SCI发文作者行列。本科生发表SCI论文是近年来国内高校出现的一种新现象,这种现象在各个层次的高校、各个不同的学科都存在,而且有日趋蔓延之势。这一现象带给我们这样一种思考:尚未进行科研训练的本科生为什么能够发表SCI论文?在早期科研上取得优异成绩的他们是本科生中的优秀者。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在国内外,优秀本科生是一个被忽视的群体。从有关本科生发表SCI论文的新闻报道来看,它们或是对其科研成果的展示,或是对其指导老师的嘉奖,或是对院校人才培养成果展示,至于他们真实的学习、科研参与以及生活状态是不清楚的。本文以质性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以16位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的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 18次访谈以及实物分析。在搜集、整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编码,寻找“本土概念”,以情境分析和类属分析的方式呈现他们科研参与、发表SCI论文的经历和心路历程。先以生活史的方法整体呈现他们其中的一位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的本科生的经历,以此呈现本科生是“怎样发表SCI论文”的过程;然后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发表SCI论文本科生学术成长的秘密,即他们是如何从一名科研的“生手”变为“熟手”,得出发表SCI论文本科生学术成长的过程即是学科规训的过程;最后对其学术成长过程中科研参与和课程学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综合而言,本文从SCI论文本科生的经历里看到了环境、重要他人、本科生自身等因素对他们学术成长的影响。其中环境的影响包括时代、学校的学习环境以及学术团体的影响;重要他人的影响指的是指导老师、学长学姐及父母的影响;本科生自身的影响包括基础教育阶段的经历、个人兴趣以及个人品质的影响。对于SCI论文的本科生来说,本科期间科研参与、发表SCI论文这些经历在提升对科研的体验、建立学术网络关系、建立学术自信、培养科研精神以及为多种职业做准备等方面产生了显着的影响。笔者通过对16位SCI论文本科生的学术成长历程及整个研究过程进行的分析和反思,最终形成了四个核心类属:一是SCI论文本科生科研参与的过程即是学科规训的过程;二是环境为他们提供了科研参与的机遇;三是重要他人影响着SCI论文本科生的学术成长;四是SCI论文本科生自身是影响其学术成长的关键要素。针对上述的研究结论,本文对如何更好地促进本科生科研参与提出以下建议:高校管理者可以从完善本科生科研训练、开设拔尖人才实验班、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等方面入手。本科生要把握关键期——大一,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对于科研参与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杨芳娟,梁正,薛澜,田人合[7](2019)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的运行成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推动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我国于1984年启动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经过30多年的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我国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索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的实施成效,以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着重探讨了实验室的战略定位、运行成效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研究结果表明,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支撑国家需求、推进原始创新、促进人才成长、推动学科发展、促进科学合作等都取得了显着成效。但与此同时,面临着经费支持力度有待提高,评估体系仍需改进,顶层设计与动态调控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就相关资助与管理政策提出探索性建议。

沈曲[8](2018)在《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下,高素质大学护理教师严重不足,整体教师队伍素质不高,教师培养缺少整体系统规划等等问题,教师的水平严重影响高等护理教育质量。这些问题的产生并不仅仅由某项护理教师培训制度不当所致,而是由我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缺乏整体性、系统化设置所引发。因此,要较好地解决我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激发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热情,有必要从大学护理教师工作满意度、教师发展入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为此,本研究以大学护理教师为研究对象,以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教师发展为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首先,运用问卷调查法对238名大学护理教师进行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教师发展的测评;其次,构建并验证了大学护理教师发展、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关系的作用机制理论逻辑模型;再次,通过对大学护理教师进行访谈来进一步探究我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存在的问题;又次,采用文献研究和对美国大学护理教师进行访谈来描绘美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的实践,为我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具体做法与经验;最后,综合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的主要发现,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院校层面和教师自身四个层面提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的政策性建议和对策。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护理教师工作满意度属于中等水平,管理政策、发展机会和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护理教师工作满意与否的重要因素。二是大学护理教师的离职倾向处于较低水平,相对较为稳定。管理政策和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护理教师离职倾向的重要因素。三是总体上大学护理教师们的参与教师发展项目还远远不够,且效果不太理想。培训是大学护理教师主要参与的教师发展模式,大部分大学护理教师发展还是自学为主。四是通过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验证该大学护理教师发展、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的作用机制模型的有效性。五是我国大学护理教师的整体水平有待提升。大学护理教师对“教师发展”没有清晰认识,主动发展能力不强。教学和科研发展方面,缺少护理实践取向的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整体系统规划。组织发展方面缺乏护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平台和组织环境支持。六是美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主要包括准教师发展、新入职教师发展和职业中后期教师发展三部分。美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主要依托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卓越护理教育教学中心和专业护理教育学会等机构来实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具体项目主要包括激励项目、能力提升项目、支持项目。主要维度为教学和科研发展,在教学发展方面合作教学、同伴支持和教学指导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发展方式;学术发展方面强调通过组建研究团队,进行合作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最后以案例研究的形式系统介绍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护理教师导师制和美国罗伯特伍德约翰逊基金会护士教育学者资助项目。七是从多个理论的视角进行反思,为大学护理教师发展体系的建构和完善提供理论支撑。在综合已有调研发现和理论探索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本研究的概念框架,提出以下针对性建议和对策:一是在国家层面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大学护理教师发展新体系和新机制;二是在社会层面建立院校(师范院校或教育学院/医疗机构/护理学院/系)合作、工学结合的大学教师发展新模式;三是在院校层面搭建教师发展平台,构建全程化的大学护理教师在职培训体系和发展内容,实现个人发展(态度)、教学发展(过程)、专业发展(过程)和组织发展(结构)四个维度的动态循环;四是教师层面要充分调动大学护理教师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国家支持、社会参与,搭建教师发展平台,全程、全面开展大学护理教师发展活动,高质量的教师发展项目势必会增加大学护理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幸福感,减少离职率。本研究所具有的可能创新之处包括: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对大学护理教师发展进行深入而全面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从而弥补了相关研究视角相对单一之不足。其次,尝试性地对大学护理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和教师发展的运行机制构建理论逻辑模型,并通过数理统计方法验证了该理论逻辑模型的有效性。再次,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结果、借鉴美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经验,构建了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院校层面和教师自身层面适合我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的逻辑体系。本研究成果将为我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方面的研究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杜斌[9](2018)在《大学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关联发展水平研究 ——基于中美大学科学论文与专利产出的量化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强势介入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而随着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活动之间的关联发展及其水平,也已然成为了国家间科学技术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指标。日本于2002年率先发布《科技进步年度报告(2001)》,对比分析日本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在自然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活动关联发展上的差异,以此衡量日本自然科学技术活动的发展状态,并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此后,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活动之间的关联发展及其水平对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意义逐步被重视。大学,尤其是世界一流大学,其最重要的历史使命之一,便是大力开展创新性科学技术研究活动、获取更多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因此,不断提升自身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已然成为了构筑和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成为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内容。而随着各个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目标的提出,大学作为各个国家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活动最为重要的阵地,在世界各国都备受重视。大学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间科学技术实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活动的关联发展状态及其水平,也必然成为国家间科学技术实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需求的不断扩展,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的认识却日渐狭隘,“科技”一词,似乎仅仅只是指向了自然科学与技术,曾经象牙塔内的“精神追求”——人文社会科学逐步被科学排除在外;而就算是在自然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之间,技术创新的势头也已十分强势,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性地位也岌岌可危。那么,是否意味着,曾经上游端的自然科学对下游端的技术的基础性作用已经不再重要了,而人文社会科学更应该顶礼膜拜于自然科学与技术的阶梯之下呢?特别是在当下,“双一流”大学的建设行动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新一轮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也正在我国各大学蓬勃发展,系统阐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以及技术创新活动三者之间的关联发展关系及其水平,不但有助于理论上深入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对于国家和大学自身规划其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活动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因此,本文拟通过考察现代大学科学技术活动的发展历史、中国大学科学技术活动的发展现状、世界一流大学科学技术活动的领先经验,以大学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关联发展状态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分析与案例研究等方法,宏观系统探测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以及技术创新活动之间的关联发展状态及其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差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展开。第一,建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活动在大学中关联发展的理论框架。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的理论认识着手,考察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活动的历史发展进程,系统分析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在大学中出现及其发展的历史,总结梳理大学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活动的历史脉络与现状,厘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以及技术创新活动三者之间关联发展关系的理论认知框架。第二,建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活动关联发展关系的实践认知图谱。从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活动的实践发展历程着手,考察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活动在实践进程中关系演变的历史,厘清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以及技术创新活动之间,关联发展关系变化的实践进程,总结出三者之间关联发展关系演化的实践认知图谱。第三,建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活动关联发展关系及其水平认知的实证分析框架。从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活动的成果产出状况着手,选取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大学作为实证研究样本,通过查询和采集样本大学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活动的产出成果数据,利用科学计量等研究方法,建构样本大学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活动关联发展示意图,获取样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之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之间、自然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联发展状态,并发现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并获得相应的启示。第四,建构提升大学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活动关联发展水平的行为框架。从理论和实证研究结论着手,通过图表编码分析,深入研究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以及技术创新活动三者之间关联发展的普遍规律,分析中国大学在三者之间关联发展水平上的现状以及同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差异,为未来国家和大学自身规划相关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一定的行为参考。第五,建构考察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活动关联发展关系的哲学思考。从方法论的角度着手,对考察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活动关联发展关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进行哲学反思,并对本文研究的科学性予以反思,以从哲学的角度对本文研究做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即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又为未来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奠定基础。近年来,考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以及技术创新活动之间的关联发展关系及其水平,已然成为国内外科技政策制定与研究、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分析研究中国大学在三者关联发展上的态势及其水平构成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相关研究也为“双一流”大学的建设活动提供了某些实证研究的新参考。但本文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展开分析,也仅仅做了初步的探索,未来还有做进—步深入研究的必要。

王泽蘅[10](2017)在《基于SCI的中日科研实力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经济总量已于2010年跃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科技投入总量也于2013年超越日本,使得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国,但我国的科研实力是否已经跨入了世界前列,与发达国家相比的科研实力是否有差距,已成为当前我国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科研机构所关注的问题。日本与我国地理位置相近,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选择日本作为比较对象分析两国科研实力差异,可以明确我国科研实力的优势和差距,对了解国家科研实力状况、寻求改善或提升科研实力的途径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传统研究中,多将科研实力看成由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等方面组成的系统,并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对科研实力进行比较评估,而随着大型文献数据库的推广和科技论文成果在科研实力评估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目光转向以此类论文数据库为视角进行的科研实力评估研究。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点,以最被广泛认可和推崇的SCI数据库为视角进行中日科研实力比较研究。在综合评述当前国内外以SCI为视角的科研实力比较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科学计量学、综合评价、数据挖掘等理论,采取单指标比较分析及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方式,从国内论文数量、国内论文质量、国际合作论文主导地位以及综合比较等方面对中日两国的科研实力进行比较,明确两国科研实力差异,拓宽以SCI为视角的科研实力比较研究范围,为政府部门及科研机构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首先,以国内论文数量为视角,选取国内论文数量、论文增长数量及论文增长率等指标,采用单指标比较分析的方式,逐个指标比较中日两国实力情况,结果表明,在国内论文数量方面,中国的科研实力强于日本;设定学科类别、参考文献数量、文献类型等为中日国内论文数量特征的相关因素,从单因素分析和多维因素关联分析的角度,比较分析中日国内论文数量特征,结果表明,中日两国在国内论文数量方面的实力差异受学科类别、文献类型、参考文献数量等因素的作用,由于这些因素在单独或共同作用于国内论文时所产生的数量特征的差异,导致了中国在国内论文数量方面的实力强于日本。其次,以国内论文质量为视角,从论文被引情况、论文质量分区情况两个方面,选取论文被引数量、论文被引率、论文被引频次、Q95分区论文数量、Q0分区论文数量等指标,采取单指标比较分析的方式,逐个指标比较中日两国情况,结果表明,在国内论文质量方面,中国的科研实力不如日本;设定学科类别、论文流向、文献类型等为中日国内论文质量特征的相关因素,以平均期刊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为核心,分别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回归树模型,比较分析中日国内论文质量特征,结果表明,中日在国内论文质量方面的实力差异与学科类别、论文流向、文献类型等因素有关,不同因素作用于国内论文质量的影响程度不同,由于这些因素对国内论文质量特征造成的差异,导致了日本在国内论文质量方面的实力强于中国。再次,以国际合作论文主导地位为视角,从中日两国合作论文以及中日与其他国家合作论文两个方面,选取主导论文数量、论文主导率等指标,采取单指标比较分析的方式,逐个指标比较中日两国情况,结果表明,在国际合作论文主导地位方面,中国的科研实力强于日本;设定学科类别、作者数量、被引频次等为中日国际合作论文主导地位特征的相关因素,以是否主导论文为核心,构建Logsitic回归模型,比较中日国际合作论文主导地位特征,结果表明,中日国际合作论文主导地位方面的科研实力差异与学科类别、作者数量、被引频次等因素有关,由于这些因素对国际合作论文主导地位造成的差异,导致了中国在国际合作论文主导地位方面的实力强于日本。最后,以综合比较为视角,汇总前文所应用的单指标,形成综合比较所需要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组合方法对各项比较指标进行赋权,得到了用于综合比较的各指标的权重。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TOPSIS法以及密切值法,对中日科研实力进行综合比较,结果表明,从综合比较方面看,中国的科研实力强于日本。本文的研究以日本作为比较对象,不是孤立地分析我国科研实力,使得到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利用SCI论文的原始属性数据,进行多角度深入研究,保障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将SCI论文分为国内论文和国际合作论文,从不同维度分别进行研究,丰富了科研实力比较研究的内容;将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数据挖掘方法等结合应用于中日科研实力比较的研究中,拓宽研究范围。未来的研究中,将以当前研究成果为基础,积极向多个论文数据库联合应用、多个国家科研实力比较研究等方向努力探索。

二、清华大学SCI论文进展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华大学SCI论文进展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2021年中国储能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抽水蓄能
    1.1 基础研究
    1.2 关键技术
    1.3 集成示范
2 压缩空气储能
    2.1 基础研究
    2.2 关键技术
    2.3 集成示范
3 储热储冷
    3.1 基础研究
    3.2 关键技术
    3.3 集成示范
4 飞轮储能
    4.1 基础研究
    4.2 关键技术
    4.3 集成示范
5 铅蓄电池
    5.1 基础研究
    5.2 关键技术
    5.3 集成示范
6 锂离子电池
    6.1 基础研究
    6.2 关键技术
    6.3 集成示范
7 液流电池
    7.1 基础研究
    7.2 关键技术
    7.3 集成示范
8 钠离子电池
    8.1 基础研究
    8.2 关键技术
    8.3 集成示范
9 超级电容器
    9.1 基础研究
    9.2 关键技术
    9.3 集成示范
10 其他新技术
    10.1 液态金属电池
    10.2 多价金属离子电池
    10.3 水系电池
11集成技术
    11.1基础研究
    11.2关键技术
    11.3集成示范
12消防安全技术
    12.1基础研究
    12.2关键技术
    12.3集成示范
13综合分析
    13.1基础研究
    13.2关键技术
    13.3集成示范
14结论与展望

(2)科研“松绑”与质量升级——试论博士生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一、博士生培养及科研评价的新探索
二、正确运用科研训练提升育人质量
    1. 这是磨炼学术写作和表达能力、保障培养质量的客观要求
    2. 这是学术研究特点和规律的内在要求
    3. 这是学术人才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职业发展的刚性需求
三、科研新常态与育人新要求
四、激发内在动力,提升育人质量

(4)高校科技人才科研评价制度认同研究 ——基于2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高校科技人才
        1.3.2 科研评价
        1.3.3 评价制度认同
    1.4 理论基础
        1.4.1 社会认同理论
        1.4.2 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第二章 高校科技人才科研评价制度认同研究综述
    2.1 高校科技人才科研评价制度认同现状研究
        2.1.1 制度认同维度
        2.1.2 制度认同情况
        2.1.3 制度认同建构
    2.2 高校科技人才科研评价制度认同影响因素研究
    2.3 研究述评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路线
    3.3 研究方法
        3.3.1 文本分析法
        3.3.2 混合研究法
    3.4 问卷调查
        3.4.1 问卷设计与修订
        3.4.2 问卷质量的评估
        3.4.3 问卷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3.5 访谈研究
        3.5.1 访谈提纲设计与修订
        3.5.2 访谈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3.6 研究有效性
    3.7 研究伦理
第四章 研究发现
    4.1 高校科技人才科研评价制度文本特征
        4.1.1 评价导向:分类管理导向突出,依据学科和岗位类型分类
        4.1.2 评价标准:“质量”标准重视度提升,强调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
        4.1.3 评价周期:周期更趋灵活,服务科技人才成长
        4.1.4 评价程序:程序更为公正,接受科技人才监督
        4.1.5 评价指标:量化指标仍为高频指标,呈现国际化倾向
        4.1.6 评价方法:重视作者署名顺序,依据署名顺序确定权重
        4.1.7 评价结果:结果多与利益挂钩,体现奖惩性评价导向
    4.2 高校科技人才对科研评价制度的认同情况
        4.2.1 认知维度:整体认知情况较好,部分要素认知存在提升空间
        4.2.2 情感维度:对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认同度不高
        4.2.3 评价维度:科研评价制度给个体带来的消极影响比较明显
        4.2.4 行为维度:愿以行动支持科研评价、关注制度未来发展
        4.2.5 认同差异:不同背景特征的科技人才存在认同差异
    4.3 高校科技人才科研评价制度认同影响因素
        4.3.1 理想化制度:对制度的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认同度不一
        4.3.2 执行机构:相较于行政领导评价,更为认同同行评价
        4.3.3 目标群体:评价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较少参与评价制定与执行
        4.3.4 科研环境:基础设施条件较为完善,科研保障环境有待改善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1.1 高校科研评价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对制度发展充满期待
        5.1.2 制度整体认知情况较好,对评价程序和评价目的认同度较高
        5.1.3 对评价主体、指标和方法认同度不高,产生一定消极影响
        5.1.4 科技人才对制度的认同存在差异,分类评价实施不到位
        5.1.5 制度设计与执行、执行机构等要素影响了制度认同
    5.2 讨论
        5.2.1 研究创新点
        5.2.2 研究局限性
        5.2.3 研究展望
    5.3 政策建议
        5.3.1 保障学术共同体的评价主体地位,推动科研评价去行政化
        5.3.2 支持科研团队建设和管理,激发科技人才科研合作积极性
        5.3.3 切实保证分类评价有效推行,促进科研创新和技术攻关
        5.3.4 关注科技人才的专业发展,助力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访谈提纲
附录四 样本高校名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5)绿色分离技术发展态势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绿色分离技术发展态势
    2.1 世界绿色分离技术发展态势
        2.1.1 新型精馏技术
        2.1.2 新型萃取技术
        2.1.3 新型结晶分离技术
        2.1.4 新型吸附分离技术
        2.1.5 色谱分离技术
        2.1.6 膜分离技术
        2.1.7 电化学分离技术
    2.2 中国绿色分离技术发展态势
        2.2.1 新型精馏技术
        2.2.2 新型萃取技术
        2.2.3 结晶分离技术
        2.2.4 新型吸附分离技术
        2.2.5 色谱分离技术
        2.2.6 膜分离技术
        2.2.7 电化学分离技术
    2.3 各国绿色分离技术特点分析
3 结语与展望

(6)本科生的SCI论文是如何诞生的? ——一项关于理工科优秀本科生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优秀本科生的相关研究
        1.2.2 本科生科研的相关研究
        1.2.3 对已有研究的分析述评
    1.3 研究问题和意义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1.4.3 研究资料的收集
        1.4.4 研究资料的分析
        1.4.5 研究信度和效度
        1.4.6 伦理反思
    1.5 本文的写作结构
第2章 SCI论文本科生学术成长的过程
    2.1 一位SCI论文本科生的生活史
        2.1.1 少年时代
        2.1.2 初涉科研
        2.1.3 日积月累
        2.1.4 水到渠成
    2.2 学术成长的秘密:学科的规训
        2.2.1 入门
        2.2.2 实验
        2.2.3 论文
        2.2.4 投稿
        2.2.5 收获
    2.3 课程学习与科研参与的关系:平衡
第3章 影响SCI论文本科生学术成长的因素
    3.1 环境
        3.1.1 时代
        3.1.2 学校
        3.1.3 学术团体
    3.2 重要他人
        3.2.1 指导老师
        3.2.2 学长学姐
        3.2.3 父母
    3.3 自身
        3.3.1 基础教育经历
        3.3.2 兴趣
        3.3.3 动机
        3.3.4 个人品质
第4章 SCI论文本科生科研参与的影响
    4.1 提升对科研的体验
    4.2 建立学术网络关系
    4.3 培养科学研究精神
        4.3.1 坚持
        4.3.2 创新
        4.3.3 独立
    4.4 建立学术自信
    4.5 为多种职业做准备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的不足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的运行成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
    1.1 相关研究进展
    1.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战略定位
    2.1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法律地位
    2.2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功能定位
3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运行成效
    3.1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布局
    3.2 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撑国家需求的成效
    3.3 国家重点实验室推进原始创新的成效
    3.4 国家重点实验室促进人才成长的成效
    3.5 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学科发展的成效
    3.6 国家重点实验室鼓励科学合作的成效
4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的问题和挑战
5 研究结论与讨论

(8)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与研究问题
        一、相关概念
        二、研究问题
    第三节 文献述评与概念框架
        一、大学教师发展相关研究
        二、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相关研究
        三、大学护理教师工作满意度相关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和设计
        一、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之维: 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大学教师发展相关理论
        一、大学教师发展概念
        二、大学教师发展理论模型
    第二节 多维学术观
        一、多维学术观的内涵
        二、多维学术大学教师发展框架
    第三节 教师工作满意度相关理论
        一、双因素理论
        二、期望理论
    第四节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一、国外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二、国内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第五节 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理论
        一、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理论
        二、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第六节 大学护理教师多维发展概念框架
        一、大学护理教师多维发展概念框架要素
        二、大学护理教师多维发展概念框架内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问卷调查: 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和教师发展现况及其运行机制
    第一节 大学护理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研究
        一、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大学护理教师离职倾向调查研究
        一、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大学护理教师发展模式及效果研究
        一、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大学护理教师发展、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的作用机制
        一、调查研究目的
        二、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质性访谈: 我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现况
    第一节 我国大学护理教师对概念的理解
        一、对“教师发展”的理解
        二、选择大学护理教师原因
    第二节 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状况
        一、大学护理教师教学科研成果状况
        二、大学护理教师个人发展状况
        三、大学护理教师教学发展状况
        三、大学护理教师专业发展状况
        四、大学护理教师组织发展状况
    第三节 大学护理教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护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二、个人发展: 教师发展意识淡薄,主动发展能力不强
        三、教学和专业发展: 缺少护理实践取向的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整体系统规划
        四、组织发展:教师发展缺乏有利的组织环境支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际参照: 美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现况
    第一节 美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 发展类型
        一、美国准护理教师发展
        二、美国新入职大学护理教师发展
        三、美国职业中后期大学护理教师发展
    第二节 美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 组织机构
        一、护理教师发展的校内组织
        二、护理专业发展协会
    第三节 美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 具体项目
        一、护理教育研究院院士项目
        二、护理教师资格认证项目
        三、护士教师贷款计划
        四、护理教育研究生证书
        五、新入职教师发展项目
        六、教学奖学金项目
        七、护理教师资助项目
    第四节 美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 维度和方法
        一、教学发展
        二、学术发展
        三、个人发展
        四、社会服务
    第五节 案例研究: 教师导师制和资助项目
        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护理教师导师制
        二、美国罗伯特伍德约翰逊基金会护士教育学者计划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理论反思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理论反思
        一、基于多维学术观视角反思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的特殊性
        二、基于大学教师发展相关理论视角的内容设计
        三、基于工作满意度理论视角的激励机制设置
        四、基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视角的体系完善
        五、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理论视角的项目设计
    第三节 对策建议
        一、国家层面: 构建大学护理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的新体系和新机制
        二、社会层面: 建立院校合作、工学结合的大学护理教师发展新模式
        三、院校层面: 搭建教师发展平台,全程、全面开展大学护理教师发展
        四、教师层面: 充分发挥大学护理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
    本章小结
结语
    一、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所存在的不足
    三、后续相关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附录Ⅱ
    附录Ⅲ
    附录Ⅳ
    附录Ⅴ
    附录Ⅵ
后记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情况

(9)大学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关联发展水平研究 ——基于中美大学科学论文与专利产出的量化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构
        1.2.1 研究内容
        1.2.2 基本结构
        1.2.3 技术路线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样本选择及界定
        1.3.3 数据来源与清理
    1.4 本文研究的几点说明
        1.4.1 科学不仅仅是自然科学
        1.4.2 科学与技术概念的界定
        1.4.3 SCI等指标所存在的问题
    1.5 论文创新点
    1.6 小结
第2章 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互动关系研究概述
    2.1 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互动关系研究概况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2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是否具有内在关联性?
        2.2.1 实用需求支配下的哲学与技术发展路径
        2.2.2 人文主体背景下的大学科学与学科
        2.2.3 文理分流后的大学科学与技术
        2.2.4 自然科学技术主体学科地位的确定
        2.2.5 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关联发展成为大学的核心
    2.3 小结
第3章 中美大学自然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关联发展的宏观态势比较
    3.1 中美大学自然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关联发展状况概览
    3.2 中美大学自然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关联发展水平分析
    3.3 提升大学自然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关联发展水平
    3.4 小结
第4章 中美大学人文社科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关联发展的差异及其意义
    4.1 中美大学人文社科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关联发展状况概览
    4.2 中美大学人文社科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关联发展水平分析
    4.3 中美大学人文社科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关联发展的问题分析
    4.4 中美大学人文社科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关联发展案例研究
    4.5 大学人文社科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息息相关
    4.6 小结
第5章 中美大学人文社科研究与技术创新关联发展的比较及其启示
    5.1 中美大学人文社科研究与技术创新成果的基本关联态势
    5.2 中美大学人文社科研究与技术创新成果关联发展的深度分析
    5.3 中美大学人文社科研究与技术创新关联发展状态的微观探讨
    5.4 中美大学人文社科研究与技术创新关联发展差异的若干反思
    5.5 必须重视人文社科研究对技术创新的长线支撑效应
    5.6 小结
第6章 大学自然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关联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
    6.1 中国大学自然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关联发展状况概览
    6.2 区域分布及大学类型对大学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关联发展水平的影响
        6.2.1 大学区域分布对其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关联发展水平的影响
        6.2.2 学校类型对其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关联发展水平的影响
    6.3 我国大学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关联发展水平的深度校验
    6.4 中国大学自然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关联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6.5 小结
第7章 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关联发展的哲学分析
    7.1 关联的必然性与独立的相对性
    7.2 弱因果性趋势与计量统计关联的必然性
    7.3 同源衍生与共生演化下的关联发展
    7.4 大学功能的多元化与目的性的统一
    7.5 人文社科研究发展对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影响不可忽视
    7.6 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重视大学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联发展关系及其水平
    8.2 在实践中提升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关联发展水平
    8.3 关联发展水平应当在未来研究中被重视
    8.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索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基于SCI的中日科研实力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研究
        2.1.1 科学计量学理论
        2.1.2 数据挖掘理论
        2.1.3 综合评价理论
    2.2 国内外科研实力比较研究综述
        2.2.1 科研实力比较研究视角综述
        2.2.2 国内以SCI为视角的科研实力比较研究综述
        2.2.3 国外以SCI为视角的科研实力比较研究综述
        2.2.4 研究述评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日SCI论文属性数据的预处理
    3.1 中日SCI论文属性数据来源
        3.1.1 来源数据库
        3.1.2 数据检索及下载
    3.2 中日SCI论文属性数据的预处理流程
    3.3 中日SCI论文属性规约
        3.3.1 属性概化
        3.3.2 属性删除
        3.3.3 属性保留
        3.3.4 属性规约结果
    3.4 中日SCI论文属性数据清理
        3.4.1 填补缺失值
        3.4.2 噪声数据处理
    3.5 中日SCI论文属性构造
    3.6 中日SCI论文属性数据预处理结果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国内论文数量的中日科研实力比较研究
    4.1 中日国内论文数量情况比较研究
    4.2 中日国内论文数量变化情况比较研究
        4.2.1 中日国内论文增长数量比较分析
        4.2.2 中日国内论文数量增长率比较分析
    4.3 中日国内论文单因素的数量特征比较研究
        4.3.1 中日国内论文数量特征的相关因素分析
        4.3.2 基于论文自身信息的中日国内论文数量特征比较分析
        4.3.3 基于资助基金的中日国内论文数量特征比较分析
        4.3.4 基于参与作者的中日国内论文数量特征比较分析
        4.3.5 基于来源出版物的中日国内论文数量特征比较分析
    4.4 中日国内论文数量在多维因素下的关联特征比较研究
        4.4.1 关联规则变量的设定及检验
        4.4.2 关联规则初步运算结果分析
        4.4.3 关联规则剔除方法的确定
        4.4.4 关联规则最终运算结果比较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国内论文质量的中日科研实力比较研究
    5.1 中日国内论文被引情况比较研究
        5.1.1 中日国内论文被引用数量情况比较分析
        5.1.2 中日国内论文被引频次情况比较分析
    5.2 中日国内论文质量分区情况比较研究
        5.2.1 各质量分区中日国内论文分布情况比较分析
        5.2.2 中日Q95分区论文情况比较分析
        5.2.3 中日Q0分区论文情况比较分析
    5.3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中日国内论文质量特征比较研究
        5.3.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概述
        5.3.2 模型中的变量设定
        5.3.3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
        5.3.4 研究结果比较分析
    5.4 基于回归树的中日国内论文质量特征比较研究
        5.4.1 回归树模型概述
        5.4.2 模型中的变量设定
        5.4.3 研究结果比较分析
    5.5 中日国内SCI论文质量特征综合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国际合作论文主导地位的中日科研实力比较研究
    6.1 中日两国合作论文主导地位情况比较研究
    6.2 中日两国与其他国家合作论文主导地位情况比较研究
        6.2.1 中日两国与其他国家合作主导论文数量情况比较分析
        6.2.2 中日两国与其他国家合作论文主导率情况比较分析
    6.3 基于Logistic回归的中日国际合作论文主导地位特征比较研究
        6.3.1 相关因素的设定
        6.3.2 Logistic回归模型概述
        6.3.3 模型中的变量设定
        6.3.4 模型检验
        6.3.5 Logistic回归模型运算结果分析
        6.3.6 研究结果比较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日科研实力综合比较研究
    7.1 中日科研实力综合比较指标的确定
        7.1.1 综合比较指标的选取情况分析
        7.1.2 综合比较指标的适用性分析
    7.2 中日科研实力综合比较指标权重的确定
        7.2.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主观赋权
        7.2.2 基于熵权法的指标客观赋权
        7.2.3 指标组合赋权
    7.3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中日科研实力综合比较研究
        7.3.1 综合比较模型构建
        7.3.2 综合比较过程分析
        7.3.3 综合比较结果分析
    7.4 基于TOPSIS方法的中日科研实力综合比较研究
        7.4.1 综合比较模型构建
        7.4.2 综合比较过程分析
        7.4.3 综合比较结果分析
    7.5 基于密切值法的中日科研实力综合比较研究
        7.5.1 综合比较模型构建
        7.5.2 综合比较过程分析
        7.5.3 综合比较结果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对策建议
    8.3 研究局限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清华大学SCI论文进展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021年中国储能技术研究进展[J]. 陈海生,李泓,马文涛,徐玉杰,王志峰,陈满,胡东旭,李先锋,唐西胜,胡勇胜,马衍伟,蒋凯,钱昊,王青松,王亮,张新敬,王星,徐德厚,周学志,刘为,吴贤章,汪东林,和庆钢,马紫峰,陆雅翔,张雪松,李泉,索鎏敏,郭欢,俞振华,梅文昕,秦鹏.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2
  • [2]科研“松绑”与质量升级——试论博士生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要求[J]. 刘超,沈文钦,李曼丽.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02)
  • [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效益——基于SCI论文产出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 付新彦,张玉韬,王修来. 科技管理研究, 2020(02)
  • [4]高校科技人才科研评价制度认同研究 ——基于2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调查[D]. 蓝晔. 上海交通大学, 2019(10)
  • [5]绿色分离技术发展态势与展望[J]. 刘会洲,刘小平,陈欣,张超,杨良嵘. 过程工程学报, 2019(S1)
  • [6]本科生的SCI论文是如何诞生的? ——一项关于理工科优秀本科生的质性研究[D]. 熊晓容.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7]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的运行成效分析[J]. 杨芳娟,梁正,薛澜,田人合.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9(02)
  • [8]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研究[D]. 沈曲. 厦门大学, 2018(06)
  • [9]大学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关联发展水平研究 ——基于中美大学科学论文与专利产出的量化实证分析[D]. 杜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06)
  • [10]基于SCI的中日科研实力比较研究[D]. 王泽蘅. 吉林大学, 2017(09)

标签:;  ;  ;  ;  ;  

清华大学SCI论文进展简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