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税控收款机即将迎来新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胡建文[1](2021)在《江苏联通物联网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物联网作为近几年高速发展的运营商新兴业务,三大运营均高度重视物联网产品的发展,并做出营销部署将物联网业务作为重点业务,当前新基建正拉开帷幕,5G建设如火如荼,车联网、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设极大的促进了物联网业务的需求,运营商作为物联网产品连接服务提供商,坐拥天然优势,于此同时近年来经营状况不佳正在战略转型的江苏联通急需在物联网业务营销上取得突破。目前江苏联网物联网营销策略主要为响应和落实集团公司营销部署,所以本次对公司的物联网业务营销策略进行研究对本人日常工作的开展和公司物联网业务发展都具备实际参考意义。本次研究立足公司实际经营状况及物联网业务营销策略,同时通过大量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在企业内部座谈,外部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作为本次分析的开展的基础。通过运用PEST分析法总结企业当下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通过问卷调查公司物联网业务营销现状,通过使用SWOT分析方法勾画了5G时代来临下江苏联通公司的物联网业务具备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会及威胁。再根据物联网网络发展情况及物联网上下游产业链概况,基于STP理论确定公司需做好市场细分、市场定位,结合公司的物联网业务几种类型,明确物联网业务营销需以各地市特色能力及本地市场行业特征做创新SaaS化综合解决方案提升差异化竞争能力,从而不断提升业务竞争能力。希望本篇论文能够为公司物联网业务领域的营销策略做出一定的参考作用,并通过强化业务营销策略的落地实施保障措施,增强江苏联通物联网业务的竞争力,为公司营造一个良好的物联网业务环境,推动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陈志敏[2](2019)在《L公司海外业务流程再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支付应用创新向纵深发展,中国支付设备制造厂商正引领着支付方式的巨大变革,这必将对全球经济社会和大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论文以L公司海外业务供应链供货流程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在不影响国内业务流程的情况下再造支持海外业务的新流程。论文针对L公司海外业务供应链供货流程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结合海外业务的需求,归纳总结了 L公司海外供货流程存在无法支持散件出货,作业模式复杂,无人跟单,订单发货及时率低等主要问题。并深入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如无物料清单、业务模式不健全无法支持散件物料齐套、权责不对等、及一码多物物料被挪用的不够灵活的备货机制等。其次,论文在对L公司海外业务供货流程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的基础上,运用ESIA工具进行流程设计,通过删除对于海外业务未增值的流程、供货模式的创建以简化作业模式、组织架构的调整和流程的IT自动化等使新流程满足L公司海外业务的发展需要。最后,论文说明了流程再造的实施保障,并对流程再造的效果进行了评估。L公司的海外供货服务上,团队管理、供货能力、供货效率和供货质量上均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论文的研究成果对国内同类型企业向海外业务供货流程管理及优化提供了借鉴意义。
渠韶光[3](2019)在《银行卡检测中心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给中国支付市场带来了深刻影响和变化。随着“卡基支付”向“账基支付”转变,作为支付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银行卡检测中心面临着非常不利的发展局面:整个银行卡检测市场规模显着萎缩,且面临着因市场开放带来的市场份额的分流。在未来可预期的三年内,银行卡检测中心业务增长将受到极大的挑战,因此,如何实现银行卡检测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关键问题,这关系到银行卡检测中心的生存和发展。本文基于竞争力战略理论,围绕内外部环境分析,对银行卡检测中心的战略发展方向进行研究和选择,探索实现银行卡检测中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为此,本文首先回顾了竞争战略的相关理论;其次,本文利用战略分析工具找出了银行卡检测中心现有战略的现状和不足;随之,本文基于战略理论为银行卡检测中心从总体发展战略、业务战略层面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最后,本文分别探讨了新战略实施的保障体系、总体实施计划和战略风险防范措施。本文认为银行卡检测中心应该制定其总体战略和业务战略,以应对产业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其总体战略体现为“1123”战略,第一个“1”是指一个中心: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第二个“1”是指一个基础:以提升能力建设为基础;“2”是指双轮驱动:以市场开拓和技术研发为驱动;“3”是指三驾马车:以科技、服务和产品为三驾马车。本文从科技、服务和产品三大业务发展策略出发,规划了三个业务板块的发展路线,制定了战略实施计划,设计了战略保障体系。
黄辉[4](2016)在《ASO公司资源整合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当今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结构等正发生着重要变化。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创新等因素的推动下,我国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一些环境变量与外部条件发生了重大改变,使得生产行为和运营方式也随之改变。无论是传统生产制造企业还是现代高新技术企业都需要对内部与外部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依据企业战略目标,通过资源认知与选择、资源积累与沉淀、资源配置与利用以及整合反馈与优化等过程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以保障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获取竞争优势。企业对内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是有效实施竞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在激烈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资源整合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有效方法,也是企业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差别优势,降低运营风险,提升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面对复杂动态、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企业非常有必要进行资源识别,逐渐形成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从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有利降低竞争威胁,为企业带来高额回报。本文研究旨在依据企业战略发展目标,通过对企业各种资源的有效识别与配置,遵循资源整合的原则实施整合过程,促进企业战略实施,从而获取与保持竞争优势,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意义体现在:一是通过对资源整合的深入研究,促进对资源整合的基本原则、有效路径、过程机理等进一步认知。二是通过将企业资源整合与战略选择相互结合,促进对资源整合与战略选择的逻辑关联的深入剖析;三是通过案例企业的应用研究,以验证本研究所提出策略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并为其他性质的企业资源整合过程以及战略管理提供帮助和借鉴。本文以企业资源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等为基础,采用理论分析、比较分析、五力模型与SWOT分析等研究方法,对ASO公司的资源整合与战略选择展开深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部分为理论综述部分,介绍与资源整合、战略管理等方面相关的理论,如企业资源理论、企业能力理论以及竞争优势理论等,同时还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总结,为后文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企业资源整合过程与战略重构,重点论述企业资源的基本类型与特性,资源整合的一般过程以及资源整合与战略重构之间的关联。其中企业资源类型主要有内部资源、外部资源,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等;企业资源整合的一般过程主要包括资源认知与选择、资源积累与沉淀、资源配置与利用、整合反馈与优化等;而资源整合与战略重构的关系方面,资源整合是企业战略调整的有效手段之一,是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服务的。第四部分分析了 ASO公司的战略资源,主要介绍公司的基本发展情况,公司所面临的宏观与微观环境以及公司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如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市场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等,同时还对公司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主要是对公司的六大业务板块进行五力模型分析以及SWOT分析,以了解公司业务所在行业的竞争态势以及优劣势。第五部分确立ASO公司基于资源整合的战略选择。在战略选择方面,论述了整体战略与业务战略;在资源整合策略方面,从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技术资源、文化资源以及社会资源等方面论述了 ASO公司在资源整合方面的具体策略。并从制度基础、产业创新、人才建设、品牌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策略与建议。第六部分是论文结论与展望,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本文通过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构建起企业资源整合的一般过程架构。由于企业资源具有异质性特征,并以零散化或碎片化等状态存在,因此需要进行有效整合,一般过程主要包括资源认知与选择、资源积累与沉淀、资源配置与利用、整合反馈与优化等方面。其中资源配置与利用是非常重要的复杂过程,对资源整合的成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二是明晰企业资源整合与战略重构的关系。资源整合是属于战略管理的子系统之一,在整合过程中需要体现出系统性思想;资源整合必须为企业战略服务,体现出企业的战略思想与意图;资源整合方案或措施必须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遵循战略管理的基本步骤。三是分析了 ASO公司的战略资源和竞争优势。结合ASO公司的实际情况,围绕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市场资源、文化资源与社会资源等方面展开分析,并以六大业务板块为对象深入剖析了 ASO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和竞争优势。四是确立ASO公司基于资源整合的战略选择。在明晰ASO公司的战略目标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人力、财务、技术、市场、组织、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资源整合策略,以更好地实现ASO公司的战略选择:在公司“123456”整体战略的基础上,对核心业务(金税业务、电脑设备业务)采取巩固优势、优先发展的策略;对新兴业务(企业信息化业务、培训业务、IT服务业务)采取整合资源、积极发展的策略;未来业务(物联网业务)采取培养能力、伺机发展的策略。由于时间和精力所限,本文的研究还存在较大的局限和不足之处,如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缺乏定量分析方法;对不同性质资源之间在整合过程中的协同性问题等未予探讨等,使得分析力度还不够深刻,内容还不够全面等,以期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展开。
刘佩伶[5](2016)在《GRG公司产品创新研究 ——以VTM(远程视频柜员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全球各产业“智能化”、“智慧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基于国家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加之国内银行业面临网点进一步转型升级、提升客户体验等要求,智慧银行已成为未来的必然趋势。作为全新的功能强大的自助终端,VTM是渠道创新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产品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本文立足GRG公司所处的行业——ATM行业,基于其发展现状,提出GRG公司应推进VTM产品创新,并基于GRG公司VTM产品创新的必要性分析和可行性分析,提出GRG公司VTM产品创新的战略与策略。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定量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探索性研究法,以产品创新相关理论为依据,基于GRG公司的内外部客观实际,提议推进VTM产品创新,并探索GRG公司产品创新的战略和策略。首先,本文说明了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及创新点等。其次,对关键概念——“产品创新”做出明确界定,并梳理相关文献。第三,介绍了国内外ATM行业的发展概况,并用PEST模型,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方面深度剖析中国ATM行业发展所面临的宏观外部环境。第四,简要介绍了 GRG公司的主营业务,梳理其发展历程,分析其市场地位。第五,从外部宏观环境和内在发展需求两个视角,论述GRG公司VTM产品创新的必要性。第六,运用SWOT矩阵评价GRG公司VTM产品创新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最后,提出GRG公司VTM产品创新的战略与策略。产品创新战略方面,建议市场拉动战略与技术驱动战略有机结合、产品创新全过程战略管理、速度竞争战略、持续创新战略;产品创新策略方面,提出防范新产品开发风险、跨部门协调合作、差异化竞争策略、全产业链布局策略。
李占强[6](2014)在《中国制造业突破性技术创新机制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突破性技术创新是中国企业增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发展日益依赖的技术创新方式,对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具有战略意义。突破性技术创新是以一套完全不同的科学原理或工程原理为主要基础和主要驱动力,大幅度提升产品性能或创造全新产品,深刻影响现有市场、产业,或创造新市场、新产业,更好满足顾客需求的长期高风险技术商业化过程。而渐进性技术创新是在现有技术轨道内和技术范式下,通过累积性的持续技术改进实现技术创新,它是大多数企业采用和最常见的技术创新方式。与渐进性技术创新相比,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主要特性是:创新难度大、投入高、创新周期长、高收益、高风险、低成功率。绝大多数企业视突破性技术创新为畏途、避而远之,主要原因在于对突破性技术创新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到位,未能构建体现该规律本质的有效的突破性技术创新机制。因此,推动突破性技术创新成功商业化的有效机制就成为贯穿本研究的中心问题。本文系统研究了突破性技术创新理论及相关理论,以制造业的突破性技术创新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了影响突破性技术创新成功的主要因素及突破性技术创新成功商业化的有效机制,通过多案例研究及跨案例比较研究验证、完善、发展理论,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研究主要发现是:一是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突破性技术、突破性营销、风险资本。突破性技术创新活动是企业系统、长期的整体协同活动,但上述三个因素更具战略性和决定性。突破性技术是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主要基础和根本动力,突破性营销主要解决技术创新价值的市场方向和市场实现问题,它常与突破性技术协同发展,风险资本是主要投资高风险高收益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二是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主要中介因素是突破性产品和商业模式。突破性产品是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直接成果,通过向顾客成功销售它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价值,从而获得创新成功。商业模式是高效率地发现、创造、传递和回收突破性技术创新价值的商业系统。突破性产品主要承载突破性技术创新中隐含的技术开发逻辑链,商业模式主要承载突破性技术创新中隐含的商业逻辑链。突破性产品是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物化中介,商业模式是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商业化中介。突破性产品和商业模式在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中通过突破性技术开发逻辑链与商业逻辑链的互动、协同、冲突等推进突破性技术创新机制形成,从而促进突破性技术创新发展。三是在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中,突破性技术、突破性营销和风险资本推进突破性技术创新发展,并通过突破性产品及其商业模式的中介作用影响创新绩效,在它们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商业化机制,该机制是推动突破性技术创新成功发展的有效机制。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是:一是构建了突破性技术创新机制的整合逻辑框架,认为在突破性技术创新中核心技术、支撑技术、互补技术共生发展,为深入研究和提高突破性技术创新商业化成功率提供了理论和行动指南。二是将商业模式解构为相互作用的内部价值创造系统模块、供应商价值创造系统模块、顾客价值创造系统模块、外部互补价值创造模块,商业模式是推动突破性技术创新的重要中介机制之一。三是将突破性营销能力解构为领先用户开发能力、突破性价值传递能力和创新性市场开发能力,应重点发展此三种能力加速突破性营销能力成长。
窦江海[7](2012)在《通讯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证研究》文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科学的发展及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如今,它已成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品,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决定性力量。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企业采取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实力,增加企业价值的重要战略。通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与其密切相关的通讯设备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通讯设备制造业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最有影响力的产业之一,它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通讯设备制造业发展迅速,随着华为、中兴等中国力量的崛起,通讯设备制造业成为引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急先锋。由于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通讯设备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将变得空前激烈。如何对通讯设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科学的评价,找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成为目前通讯设备制造企业战略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讯设备制造企业只有客观分析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建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辨别和归纳出有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的不足,才能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制定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技术战略。到目前为止,有关企业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种类繁多,但没有专门为通迅设备业量身打造的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通过查阅技术创新能力相关文献,学习国内外研究成果,以通讯设备制造行业的特点为基础,从技术创新能力的本质和内涵出发,尽可能清晰地剖析我国通迅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了包括8个一级指标和37个二级指标的多角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并结合雷达图的形式更加直观的对我国通讯设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希望为通讯设备制造企业自我分析和制定技术战略提供更加科学的研究方法,帮助企业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的对策建议,同样也可以为我国其他企业对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分析提供很好的参考。
邢蓓蓓[8](2012)在《哈尔滨市平房区税控收款机推广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一五”以来,我国税收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但同时偷税、漏税现象还较严重,税务机关难以实施有效监控。作为税收监管的重要手段,发票管理同样存在诸多漏洞,致使假发票屡禁不止,串用、虚开发票行为时有发生,严重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造成国家税款的流失。税控收款机的推广与应用是有效管理小规模纳税人加强发票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对税控收款机的起源背景,国内外应用经验进行了研究,并对哈尔滨市平房区的税控收款机推广与应用进行了实例分析。文章介绍该区域税控收款机推广应用进程,提出税控收款机在该区域推广及应用环节分别存在的问题,针对该实例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了归集,总结出我国部分地区推广应用税控收款机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就成因进行分析。最后针对问题成因提出对策,提出应以税控收款机的深化广化推广应用为契机,完善我国税控相关法律法规及设置税控国标体系,建立税控收款机发票有奖制度的对策。本文以哈尔滨市平房区的税控收款机推广与应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希望对其他省市开展税控收款机的推广应用工作能够有所启示。
丁毅[9](2011)在《D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发展战略是关于企业发展的谋略,是企业中长期发展计划的灵魂与纲领。作为专业从事中小尺寸LCD/LCM及相关产品制造的高新技术型企业,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激烈的竞争挑战,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对D公司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了企业发展战略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对D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了较详尽的分析和探讨。本文综合运用PES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对D公司的外部环境和行业环境进行了分析,找出公司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并通过分析公司内部资源和能力,明确其优势与劣势。在此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对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进一步深入分析和归纳总结,从而制定出适合D公司的发展战略,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和保障措施。本文旨在对D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研究,期望为其发展战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为保持其长期的竞争优势和促进其一步发展提供指导与参考性意见。
夏敏[10](2011)在《创迪公司税控机项目技术经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国家税收收入稳步增长,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在税收领域,国民依法纳税意识淡薄,偷税漏税现象依然比较严重,尤其是一些财务核算不够健全的纳税人,税务机关难以实施有效监控。这种现状的产生不但严重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而且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流失。为了进一步加强税源监控,堵塞税收漏洞,减少税收流失,加强发票管理,维护经济秩序。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了金税工程,以实现税收征管的信息化。而税控行业就是国家实施金税工程以来带动的新兴产业,税控收款机也成为完善国家税收征管的一种手段。因税控收款机属于政府大力推广和强制购买的产品,其销售价格也不受消费者的喜好消费者的收入等因素的影响,行业整体运行风险小,厂家的获利指数高。为此,众多知名企业纷纷引入税控。本文紧紧围绕创迪公司投资税控机项目是否可行的问题,立足于项目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从系统出发,首先对税控市场的现状和环境进行了分析,并对税控市场的供需情况、目标市场的确定、市场定位、价格以及市场发展趋势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预测,通过分析得出税控市场未来前景可观的推断。然后对税控机项目的技术、实施进度和计划进行全面阐述,最后通过盈利能力分析、不确定性分析等方法对创迪公司投资税控领域的财务评价指标进行论证,最终得出创迪公司在现有条件下投资税控机项目是可行的结论。本文的研究内容为那些打算涉足税控领域的厂家提供了有利的决策分析依据,同时也为已经涉足该领域的厂家提供经营参考依据。
二、税控收款机即将迎来新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税控收款机即将迎来新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联通物联网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研究目的 |
1.5 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概念概述 |
2.1 相关分析理论 |
2.1.1 PEST分析法 |
2.1.2 SWOT分析法 |
2.1.3 STP理论 |
2.1.4 6P市场营销理论 |
2.2 物联网相关概述 |
2.2.1 物联网的概念界定 |
2.2.2 物联网网络技术概述 |
2.2.3 物联网业务的概念界定 |
2.2.4 物联网业务应用概述 |
第3章江苏联通物联网业务宏观环境分析 |
3.1 江苏联通物联网业务的PEST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第4章 江苏联通物联网业务营销现状与SWOT分析 |
4.1 江苏联通物联网业务营销现状 |
4.2 江苏联通主要竞争对手营销现状 |
4.3 江苏联通物联网业务调研 |
4.3.1 问卷设计与发放 |
4.3.2 调查结果统计 |
4.3.3 调查结果分析 |
4.4 江苏联通物联网业务SWOT分析 |
4.4.1 优势分析 |
4.4.2 劣势分析 |
4.4.3 机会分析 |
4.4.4 威胁分析 |
4.4.5 SWOT分析矩阵 |
第5章 江苏联通物联网营销策略建议 |
5.1 江苏联通物联网业务目标市场策略 |
5.1.1 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选择 |
5.1.3 市场定位 |
5.2 产品策略 |
5.2.1 需求分析 |
5.2.2 产品设计 |
5.2.3 产品研发 |
5.2.4 产品体系 |
5.3 价格策略 |
5.3.1 标准产品价格 |
5.3.2 差异化产品价格 |
5.4 渠道策略 |
5.4.1 直销渠道 |
5.4.2 分销渠道优化 |
5.5 推广策略 |
5.5.1 广告策略 |
5.5.2 人员推广 |
5.5.3 营业推广 |
5.6 政治权利策略 |
5.7 公共关系策略 |
第6章 江苏联通物联网营销策略保障实施方案 |
6.1 实施组织保障 |
6.1.1 集中营销机构保障 |
6.1.2 业务支撑保障 |
6.1.3 人才队伍保障 |
6.1.4 队伍赋能保障 |
6.2 加强网络运营保障 |
6.2.1 强化5G网络建设保障 |
6.2.2 网络智能化发展保障 |
6.2.3 网络协同发展保障 |
6.3 建立创新机制保障 |
6.3.1 创新激励制度保障 |
6.3.2 业务模式创新能力保障 |
6.4 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保障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关于物联网业务的问卷调查 |
参考文献 |
(2)L公司海外业务流程再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一、行业背景 |
二、企业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二章 业务流程再造相关理论 |
第一节 流程再造理论 |
一、流程再造理论 |
二、流程再造的基本方法 |
三、流程再造的实施步骤 |
第二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公司海外业务流程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L公司海外业务流程现状 |
一、L公司概况 |
二、L公司海外业务现状 |
第二节 L公司海外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
一、无法支持散件供货 |
二、作业模式复杂 |
三、无人跟单 |
四、订单交付及时率低 |
第三节 L公司海外业务流程再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一、流程再造的必要性 |
二、流程再造的可行性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公司海外业务流程再造方案设计实施及其效果分析 |
第一节 L公司海外业务流程再造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
一、方案设计的目标 |
二、方案设计的原则 |
第二节 L公司海外业务流程再造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
一、清除现有业务流程中的非增值部分 |
二、简化作业模式的限定 |
三、组织架构设计实施 |
四、IT系统的改进和自动化 |
第三节 L公司海外业务流程再造实施保障与效果分析 |
一、实施保障 |
二、实施的效果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银行卡检测中心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PEST分析 |
第二节 资源基础理论 |
第三节 SWOT分析 |
第三章 银行卡检测中心战略现状 |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 |
第二节 行业环境分析 |
第三节 内部能力分析 |
第四节 内外部态势分析 |
第四章 发展战略制定 |
第一节 总体战略规划 |
第二节 业务发展战略 |
第三节 战略实施计划 |
第五章 战略实施保障体系 |
第一节 调整组织结构 |
第二节 完善市场体制 |
第三节 完善研发体系 |
第四节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
第五节 加强投融资管理 |
第六节 加大品牌宣传力度 |
第六章 战略实施风险防范 |
第一节 主要风险分析 |
第二节 风险防范措施 |
第七章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ASO公司资源整合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2.1 企业资源理论 |
2.2 企业能力理论 |
2.3 竞争优势理论 |
2.4 文献回顾 |
第三章 企业资源整合过程与战略重构 |
3.1 企业资源的类型与特性 |
3.1.1 企业资源的类型划分 |
3.1.2 企业资源的基本特性 |
3.2 企业资源整合的一般过程 |
3.2.1 资源认知与选择 |
3.2.2 资源积累与沉淀 |
3.2.3 资源配置与利用 |
3.2.4 整合反馈与优化 |
3.3 资源整合与战略重构关系 |
3.3.1 战略与战略管理 |
3.3.2 资源整合与战略重构 |
第四章 ASO公司的战略资源分析 |
4.1 ASO公司概况 |
4.2 ASO公司环境分析 |
4.2.1 宏观环境分析 |
4.2.2 行业环境分析 |
4.3 ASO公司资源分析 |
4.3.1 人力资源 |
4.3.2 财务资源 |
4.3.3 研发能力 |
4.3.4 市场资源 |
4.3.5 组织管理能力 |
4.3.6 文化资源 |
4.3.7 社会资源 |
4.4 ASO公司竞争优势分析 |
4.4.1 金税业务 |
4.4.2 电脑设备业务 |
4.4.3 企业信息化业务 |
4.4.4 培训业务 |
4.4.5 IT服务业务 |
4.4.6 物联网业务 |
第五章 ASO公司基于资源整合的战略选择 |
5.1 ASO公司的战略目标 |
5.1.1 公司愿景与使命 |
5.1.2 公司战略目标 |
5.1.3 业务经营战略目标 |
5.2 ASO公司的战略选择 |
5.2.1 整体战略 |
5.2.2 业务战略 |
5.3 ASO公司的资源整合策略 |
5.3.1 人力资源整合策略 |
5.3.2 财务资源整合策略 |
5.3.3 技术资源整合策略 |
5.3.4 市场资源整合策略 |
5.3.5 组织管理整合策略 |
5.3.6 文化资源整合策略 |
5.3.7 社会资源整合策略 |
5.4 ASO公司的发展战略实施 |
5.4.1 夯实制度基础,促进健康发展 |
5.4.2 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创新 |
5.4.3 加强人才建设,实现人才强企 |
5.4.4 加深品牌建设,提升企业形象 |
5.4.5 改进党建工作,加强文化建设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GRG公司产品创新研究 ——以VTM(远程视频柜员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对象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对象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工具 |
1.5 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产品创新概念界定 |
2.1.1 创新 |
2.1.2 产品创新 |
2.2 产品创新文献综述 |
2.2.1 产品创新的必要性方面 |
2.2.2 产品创新的过程方面 |
2.2.3 产品创新的影响因素方面 |
2.2.4 产品创新的速度方面 |
2.2.5 产品创新的战略方面 |
2.2.6 产品创新的策略方面 |
2.2.7 产品创新的原则方面 |
2.2.8 产品创新的评价体系方面 |
3. ATM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
3.1 国外ATM行业的发展概况 |
3.2 中国ATM行业的发展概况 |
3.3 中国ATM行业发展的PEST分析 |
3.3.1 中国ATM行业发展的政治环境 |
3.3.2 中国ATM行业发展的经济环境 |
3.3.3 中国ATM行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
3.3.4 中国ATM行业发展的技术环境 |
4. GRG公司概况介绍 |
4.1 GRG公司简介 |
4.2 GRG公司的发展历程 |
4.2.1 第一阶段:创立与探索(1999-2004年) |
4.2.2 第二阶段:发展与壮大(2005-2008年) |
4.2.3 第三阶段:专业化与多元化(2009年至今) |
4.3 GRG公司的市场地位 |
5. GRG公司VTM产品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
5.1 GRG公司VTM产品创新的外部宏观环境 |
5.1.1 智慧银行时代开启 |
5.1.2 银行VTM革命 |
5.2 GRG公司VTM产品创新的内在发展需求 |
6. GRG公司VTM产品创新的可行性分析 |
6.1 GRG公司VTM产品创新的优势 |
6.1.1 中国ATM领军厂商,知名国际品牌 |
6.1.2 高层次人才队伍,科研团队强大 |
6.1.3 自主创新能力领先,技术创新屡获突破 |
6.1.4 顺势而为,开辟新市场 |
6.2 GRG公司VTM产品创新的劣势 |
6.2.1 产业链布局待完善 |
6.2.2 生产成本较高 |
6.3 GRG公司VTM产品创新的机会 |
6.3.1 VTM热潮来袭,成全球新趋势 |
6.3.2 VTM应用价值高,银行加快部署 |
6.3.3 VTM市场需求旺,空间广阔 |
6.4 GRG公司VTM产品创新的威胁 |
6.4.1 竞争激烈,各有特色 |
6.4.2 华为抢先布局,领先势头初显 |
7. GRG公司VTM产品创新的战略与策略 |
7.1 产品创新战略 |
7.1.1 市场拉动战略与技术驱动战略有机结合 |
7.1.2 产品创新全过程战略管理 |
7.1.3 速度竞争战略 |
7.1.4 持续创新战略 |
7.2 产品创新策略 |
7.2.1 防范新产品开发风险 |
7.2.2 跨部门协调合作 |
7.2.3 差异化竞争策略 |
7.2.4 全产业链布局策略 |
8.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国制造业突破性技术创新机制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现实背景 |
二、理论背景 |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价值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价值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技术路线和总体结构 |
一、研究的技术路线 |
二、总体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创新理论 |
一、宏观创新理论 |
二、创新网络理论 |
三、开放式创新理论 |
第二节 技术创新基础理论 |
一、技术创新定义 |
二、技术创新动因 |
三、技术创新过程理论 |
四、技术创新链理论 |
五、研发(R&D)理论 |
第三节 技术创新理论的新发展 |
一、突破性技术创新概念 |
二、外围创新理论 |
三、技术创新商业化理论 |
第四节 突破性技术创新相关理论 |
一、突破性营销理论 |
二、风险资本理论 |
三、商业模式理论 |
四、产品创新理论 |
第五节 理论述评及展望 |
一、创新理论述评与展望 |
二、技术创新基础理论述评与展望 |
三、技术创新理论核心一外围发展阶段述评与展望 |
第三章 突破性技术创新机制的理论模型构建 |
第一节 机制及机制功能 |
一、机制的涵义 |
二、机制的特点和功能 |
第二节 突破性技术创新机制构建 |
一、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机制 |
二、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主要中介机制 |
三、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绩效机制 |
四、产业环境影响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制 |
五、国家创新系统影响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制 |
第三节 突破性技术创新机制的运作及功能 |
一、突破性技术创新机制的形成 |
二、突破性技术创新机制的主要机能 |
第四章 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机制 |
第一节 突破性技术机能 |
一、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 |
二、自主技术开发 |
三、外部获取技术 |
四、突破性技术开发管理 |
五、突破性技术机能的作用机制 |
第二节 突破性营销机能 |
一、突破性营销及其机能 |
二、突破性营销的主要任务 |
三、突破性营销管理 |
四、突破性营销机能的作用机制 |
第三节 风险资本及其机制 |
一、风险资本及其特点 |
二、风险资本机制 |
第五章 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主要中介机制 |
第一节 突破性产品的中介机制 |
一、突破性产品及其开发 |
二、突破性技术影响突破性产品的机制 |
三、突破性营销影响突破性产品的机制 |
四、风险资本影响突破性产品的机制 |
五、商业模式影响突破性产品的机制 |
六、突破性产品影响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制 |
第二节 商业模式的中介机制 |
一、商业模式的构建及功能 |
二、突破性技术影响商业模式的机制 |
三、突破性营销影响商业模式的机制 |
四、风险资本影响商业模式的机制 |
五、突破性产品影响商业模式的机制 |
六、商业模式影响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制 |
第六章 案例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案例研究方法理论 |
一、案例研究法起源及发展概述 |
二、案例研究法在管理学中的应用 |
三、案例研究法的基本理论原则 |
第二节 案例研究部署 |
一、本案例研究方法论及研究流程 |
二、案例研究背景和案例企业选择的主要标准 |
第七章 天士力突破性技术创新案例研究 |
第一节 复方丹参滴丸突破性技术创新背景 |
一、中药现代化的时代背景 |
二、中药现代化的含义及进展 |
第二节 复方丹参滴丸突破性技术创新 |
一、复方丹参滴丸概况 |
二、复方丹参滴丸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 |
第三节 复方丹参滴丸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主要机制 |
一、突破性技术影响复方丹参滴丸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制 |
二、突破性营销影响复方丹参滴丸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制 |
三、风险资本影响复方丹参滴丸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制 |
四、复方丹参滴丸在突破性技术创新中的中介机制 |
五、商业模式在突破性技术创新中的中介机制 |
第八章 三一重工突破性技术创新案例研究 |
第一节 拖泵和泵车突破性技术创新背景 |
第二节 拖泵和泵车突破性技术创新 |
一、混凝土泵送技术及其产品 |
二、拖泵和泵车的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 |
第三节 拖泵和泵车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主要机制 |
一、突破性技术影响拖泵和泵车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制 |
二、突破性营销影响拖泵和泵车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制 |
三、风险资本影响拖泵和泵车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制 |
四、拖泵和泵车在突破性技术创新中的中介机制 |
五、商业模式在突破性技术创新中的中介机制 |
第九章 大族激光突破性技术创新案例研究 |
第一节 激光打标机突破性技术创新背景 |
一、激光技术及激光加工技术 |
二、世界及中国激光加工设备产业发展 |
三、国家政策支持 |
第二节 激光打标机突破性技术创新 |
一、激光打标技术及产品 |
二、激光打标机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 |
第三节 激光打标机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主要机制 |
一、突破性技术影响激光打标机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制 |
二、突破性营销影响激光打标机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制 |
三、风险资本影响激光打标机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制 |
四、激光打标机在突破性技术创新中的中介机制 |
五、商业模式在突破性技术创新中的中介机制 |
第十章 突破性技术创新机制的跨案例比较 |
第一节 案例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背景及外部环境比较 |
一、突破性技术创新背景比较 |
二、外部环境比较 |
第二节 案例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比较 |
一、主要驱动机制比较 |
二、主要中介机制比较 |
三、绩效机制比较 |
第三节 跨案例研究结论及案例研究新发现 |
一、跨案例研究结论 |
二、案例研究新发现 |
第四节 案例研究评估 |
一、建构效度评估 |
二、内在效度评估 |
三、外在效度评估 |
四、信度评估 |
第十一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主要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主要创新点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
一、研究的主要局限 |
二、未来研究方向 |
附录 |
附录A 沪深A股上市公司突破性产品概览 |
附录B 案例研究方案 |
附录C 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7)通讯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立论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技术创新能力含义的研究 |
1.3.2 关于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1.3.3 关于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 |
2.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 |
3 通讯设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3.1 通讯设备制造业界定 |
3.2 通迅设备制造业含义及特征 |
3.3 我国通讯设备制造业的的现状 |
3.3.1 技术发展情况 |
3.3.2 行业规模情况 |
3.3.3 国内企业竞争优势 |
3.3.4 行业市场空间情况 |
3.4 我国通讯设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
3.4.1 环境支撑能力 |
3.4.2 创新投入能力 |
3.4.3 创新管理能力 |
3.4.4 创新产出能力 |
3.4.5 创新生产能力 |
3.4.6 创新营销能力 |
3.4.7 创新成果竞争力 |
3.4.8 创新收益能力 |
4 通迅设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和步骤 |
4.1 通讯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4.1.1 通迅设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4.1.2 通讯设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
4.2 通迅设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研究 |
4.2.1 评价思路和流程 |
4.2.2 因子分析原理 |
4.2.3 雷达图原理 |
4.2.4 聚类分析原理 |
5 通迅设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实证研究 |
5.1 通迅设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
5.2 通讯设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实证研究 |
5.2.1 评价企业的选择及背景简介 |
5.2.2 数据的来源与选取 |
5.2.3 因子分析的处理过程 |
5.2.4 样本企业雷达图及分析 |
5.2.5 样本企业的聚类分析 |
5.3 促进我国通讯设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建议 |
5.3.1 树立技术创新的战略意识,制定恰当的技术创新策略 |
5.3.2 改进组织模式,提高组织管理水平 |
6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
6.1 论文主要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8)哈尔滨市平房区税控收款机推广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2 论文写作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与实践现状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研究特色 |
第2章 税控收款机在国内外的推广及借鉴 |
2.1 税控收款机在美国推广应用现状 |
2.2 税控收款机在欧洲的推广应用现状 |
2.3 税控收款机在我国的推广及应用 |
2.3.1 我国税收管控及发票管理现状 |
2.3.2 税控收款机在我国及各省的推广情况 |
2.4 启示及借鉴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哈尔滨市平房区税控收款机推广及应用 |
3.1 哈尔滨市税控收款机及税控收款机管理系统概述 |
3.1.1 哈尔滨市税控收款机工作原理简述 |
3.1.2 哈尔滨市税控收款机管理系统简述 |
3.2 哈尔滨市平房区推广税控收款机前的税源管理状况 |
3.2.1 个体纳税人遵从度不高,纳税意识淡薄 |
3.2.2 规模较小纳税人行业税收定额标准不一,且征收率较低 |
3.2.3 规模较小纳税人拒开发票及串用发票现象严重 |
3.3 哈尔滨市平房区税控收款机推广进程与应用情况 |
3.3.1 哈尔滨市平房区税控收款机推广进程 |
3.3.2 哈尔滨市平房区税控收款机的应用情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哈尔滨市平房区税控收款机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推广环节存在的问题 |
4.1.1 税控收款机价格、服务质量不一 |
4.1.2 纳税人对税控收款机的使用意愿不高 |
4.1.3 基层税务机关政策推行不到位 |
4.2 应用环节存在的问题 |
4.2.1 税控收款机未能有效使用或致流失 |
4.2.2 税控收款机使用及申报方法不易掌握 |
4.2.3 税务机关对纳税人使用情况无法有效监控 |
4.3 推广及应用环节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4.3.1 相关优惠政策不完善导致推行阻力 |
4.3.2 相关标准不健全致税控产品及服务良莠不齐 |
4.3.3 税控收款机应用的相关制度、监管法规规定不细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加强哈尔滨市税控收款机推广应用工作的对策 |
5.1 加强推广力度,扩大税控收款机的使用范围 |
5.1.1 扩大使用范围,在规模较小纳税人中全面铺开 |
5.1.2 拓展应用行业,各行业公平税负 |
5.1.3 加大推广力度的措施 |
5.2 完善功能,深化税控收款机经济参与作用 |
5.2.1 尽量简化税控收款机抄报税方式,使纳税人易于掌握 |
5.2.2 尽快实现税控收款机远程抄报税 |
5.2.3 改进发票格式及联次,便于纳税人使用 |
5.2.4 开发税控收款机的应用程序模块,强化其收银记账功能 |
5.3 健全相关制度、法规规范纳税人使用税控收款机的行为 |
5.3.1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
5.3.2 健全税务部门的管理制度 |
5.4 明确服务商职责,建立报告、考核、培训制度 |
5.5 设立奖励机制,鼓励消费者监督 |
5.5.1 健全有奖发票制度进税控收款机使用 |
5.5.2 建立发票查询辨伪机制,健全发票违章举报奖励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D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和内容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2 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和法律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社会文化环境 |
2.1.4 技术环境 |
2.2 行业环境分析 |
2.2.1 行业经济特征 |
2.2.2 行业竞争分析 |
2.3 市场分析 |
2.3.1 市场规模 |
2.3.2 需求分析 |
3 内部环境分析 |
3.1 公司资源状况分析 |
3.1.1 财务状况 |
3.1.2 人力资源 |
3.1.3 无形资源 |
3.2 公司能力状况分析 |
3.2.1 研发能力 |
3.2.2 生产能力 |
3.2.3 营销能力 |
3.2.4 管理能力 |
4 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
4.1 SWOT 分析 |
4.1.1 机会与威胁 |
4.1.2 优势与劣势 |
4.1.3 SWOT 分析 |
4.2 公司战略制定 |
4.2.1 战略备选方案 |
4.2.2 战略方案评价 |
4.2.3 战略方案选择 |
5 战略实施与保障 |
5.1 战略实施措施 |
5.1.1 开发新产品 |
5.1.2 扩建新生产线 |
5.1.3 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和客户服务体系 |
5.2 战略实施保障 |
5.2.1 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
5.2.2 人力资源优化 |
5.2.3 企业文化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主流平板显示技术简介 |
致谢 |
(10)创迪公司税控机项目技术经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税控收款机推广应用和研究 |
1.2.2 国内、外项目技术经济评价方法的研究和水平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第2章 项目技术经济分析基本原理 |
2.1 技术经济分析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
2.2 技术经济分析的研究方法和特点 |
2.3 技术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及其分类 |
2.4 项目技术经济分析的内容 |
2.4.1 市场分析和预测 |
2.4.2 项目技术分析 |
2.4.3 项目实施计划评估 |
2.4.4 投资估算与财务效益分析 |
2.4.5 财务评价的风险分析 |
2.4.6 社会评价 |
第3章 税控市场现状与需求预测 |
3.1 税控市场现状分析 |
3.1.1 税控收款机的介绍 |
3.1.2 税控市场实施准则 |
3.1.3 目前税控市场的启动情况 |
3.1.4 税控市场微观环境分析 |
3.1.5 创迪公司情况介绍 |
3.2 税控市场供需预测 |
3.2.1 税控市场的需求预测 |
3.2.2 税控市场的供需平衡预测 |
3.2.3 产品目标市场分析 |
3.2.4 市场定位 |
3.2.5 价格现状与预测 |
3.2.6 税控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
第4章 技术分析与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
4.1 项目技术分析 |
4.1.1 产品技术标准 |
4.1.2 技术保障能力 |
4.1.3 生产保障能力 |
4.1.4 产品质量保障能力 |
4.1.5 可靠性综合说明 |
4.1.6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4.2 创迪公司税控机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
4.2.1 税控机项目各阶段的进度计划 |
4.2.2 税控机项目的总体进度安排表 |
第5章 投资估算和财务评价 |
5.1 投资估算与筹措 |
5.1.1 投资范围及内容 |
5.1.2 编制依据 |
5.1.3 投资构成 |
5.1.4 流动资金估算 |
5.1.5 项目总投资 |
5.1.6 资金筹措 |
5.2 财务评价 |
5.2.1 编制依据 |
5.2.2 财务报表 |
5.2.3 盈利能力分析 |
5.2.4 不确定性分析 |
5.2.5 财务评价的风险分析 |
5.2.6 财务经济指标 |
5.2.7 社会评价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设备采购计划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四、税控收款机即将迎来新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联通物联网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胡建文. 扬州大学, 2021(09)
- [2]L公司海外业务流程再造研究[D]. 陈志敏. 厦门大学, 2019(08)
- [3]银行卡检测中心发展战略研究[D]. 渠韶光. 厦门大学, 2019(08)
- [4]ASO公司资源整合与发展战略研究[D]. 黄辉. 东南大学, 2016(04)
- [5]GRG公司产品创新研究 ——以VTM(远程视频柜员机)为例[D]. 刘佩伶. 西南财经大学, 2016(06)
- [6]中国制造业突破性技术创新机制案例研究[D]. 李占强. 南开大学, 2014(04)
- [7]通讯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证研究[D]. 窦江海. 太原理工大学, 2012(09)
- [8]哈尔滨市平房区税控收款机推广应用研究[D]. 邢蓓蓓.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02)
- [9]D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丁毅.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9)
- [10]创迪公司税控机项目技术经济评价[D]. 夏敏. 中南大学, 2011(01)